You are on page 1of 70



第 3 章

幾 光源

何 1 光密→光疏,且入射角 q3 臨界角 qc


2 n1sinq3n2sin901

學 反射 折射

1 入射線、反射線與法線共平面
2 入射角 qi 等於反射角 qr

司乃耳定律

96
3 幾何光學

物體位置 像的位置 像的性質


透 ∞ 鏡後,F 一點實像
臨 鏡 ∞∼2F
界 的 凸透鏡
鏡後,F∼2F 倒立縮小實像
角 透 成 2F 鏡後,2F 倒立等大實像
鏡 像
2F∼F 鏡後,2F∼∞ 倒立放大實像



反 幾何 理
F 鏡後,∞
不論物體置於何處,永遠在鏡前的虛焦點內成
F(焦點)內 鏡前 正立放大虛像
無法成像

射 與 凹透鏡
光學 應

「正立縮小虛像」

1
物距 p、像距 q 及焦距 f 的關係為: 1 1
全 p+ q  f

射 成 1
的 像 焦距 f:凸透鏡取正,凹透鏡取負
條 公 2
物距 p:鏡前實物,物距 p 取正
件 光的反射與折射 式
3
像 距 q:實像取正,虛像取負
q
4
橫向放大率 m  
p

視深 色散

虹與霓

97
3-1 光的反射與折射

一、光的反射與折射
1 在光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或經過不同介質的界
面時,會出現部分反射與部分透射的現象,而當透射
光的方向與入射方向不同時,也稱為折射。
2 折射現象是所有波動共有的一種性質。如同水波在不
同深淺的水中,因其波速不同而產生折射現象。光產
生折射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光在不同介質中的光速
不同。

二、光的反射
1 光的反射定律
如圖所示,在兩均勻介質的光滑界面,光的反射遵守
以下的反射定律:
1 入射線、反射線與法線共平面,且入射線與反射線
分別位於法線兩側。
2 入射角 qi 等於反射角 qr。
2 鏡面反射與漫反射
1 當平行光照射在平滑的表面時,入射在任意點的法線皆平行,故反射光仍為平行光,
因此可如平面鏡一般,形成清晰的影像,稱為鏡面反射,如圖 ab 所示。
2 當平行光照射在粗糙的表面時,因入射不同點時,其法線方向也不相同,故反射光會
漫無方向的射向各處,稱為漫反射,簡稱漫射,如圖 c 所示。日常生活中,物體之所
以能從各方向被看到,就是漫射的結果。

▲圖 b 鏡面反射

▲圖 a 鏡面反射形成清晰的影像(作者攝於荷蘭台夫特)

98

▲圖 c 漫反射
三、光的折射
1 折射定律
如同水波的折射,光的折射亦遵循司乃耳定律,如圖 a 所示:
1 入射線、折射線與法線共平面,且入射線與折射線分別位於法線兩側。
sinq1 v1 l1
2 入射角的正弦值與折射角的正弦值之比值為定值,即: =   定值 。
sinq2 v 2 l2
※註:此公式的推導,請參考§1 
6
2 折射率
1 如圖 b 所示,若在真空中的光速為 c,折射入某介質後的光速為 v,利用司乃耳定律可
sinq1 c
得:   n ,此比值 n 稱為該介質的折射率。因為 v<c,故物質的折射率
sinq2 v
n 皆大於 1。

▲圖 a 光自介質 1 進入介質 2 ▲圖 b 光自真空進入折射率為 n 的介質


c c
2 由 n 可得,在折射率為 n 的介質中,光速 v  ∝
1 ,即介質的折射率 n 愈
v n n
大,則在該介質中的光速愈小。
& 折射率 n 較大的介質其光速 較慢 ,光線由真空至介質時偏折的程度 較大 。
& 折射率 n 較小的介質其光速 較快 (但還是比真空時慢),光線由真空至介質時
偏折程度 較小 。
3 一些重要物質的折射率與其光速如下表所示。
c
物質 折射率 n 光速(m/s) v 
n
空氣 1 〈註 1〉 3.0  108

3.0  10 8
3
 3.0  108   2.3  108
水 4 4
4 3
3
3.0  108  3.0  108 
 2.0  108
玻璃 〈註 2〉 3 2
3 2 3
2

註 真空的折射率為 1;空氣在一大氣壓、01C 時的折射率約為 1.0003,二者十分接近,故我們通


常將光在空氣中行進的光速看成與光在真空中行進的光速相等(約為 3.0  108m/s)。
3
註 玻璃的折射率隨著玻璃的成分而改變,不一定就是 ,例如石英玻璃約為 1.46,冕玻璃約為
2
3 幾何光

1.52。
99
3 司乃耳定律的一般式
sinq1 v cn n
光從介質 1 進入介質 2 時:  1 1  2 。
sinq2 v2 c n1
n2
& 交叉相乘,可得 n1sinq1  n2sinq2 ,此為司乃耳定律的一般形式。
4 光疏介質與光密介質
1 在兩介質中,光速較快(即折射率 較 小 )的介質稱為光疏介質,光速較慢(即折
射 率 較 大 )的介質稱為光密介質。光疏或光密並非絕對,而是比較而來的,如:
折射率為 1.33 的水對空氣而言是光密介質;但對折射率為 1.5 的玻璃而言,卻是光疏
介質。
2 由司乃耳定律的一般式 n1sinq1  n2sinq2 可知,若 n1<n2,則 q1>q2;若 n1>n2,則
q1<q2。
1
如圖 a 所示,光由光疏介質(空氣)進入光密介質(玻璃)時,折射
光偏向法線 。
2
如圖 b 所示,光由光密介質(玻璃)進入光疏介質(空氣)時,折射
光偏離法線 。

▲圖 a 光線由光疏→光密時會偏向法線 ▲圖 b 光線由光密→光疏時會偏離法線

1 D×:光疏介質是指在介質中光速較快者,而非指介質的密度
觀念即時通 大小。
*為多選題
E×:光由光密介質(光速慢)進入光疏介質(光速快)時,
折射線會偏離法線。
ABC 1 下列有關光在不同介質間發生折射的敘述,哪些正確?
A 光發生折射是因為光在不同的透明介質中,光速不同所致 B 物質的折射率皆大於
1 折射率較大的介質稱為光密介質 D 密度較小的介質稱為光疏介質 E 光由光
密介質進入光疏介質時,折射線偏向法線。

CE 2 夜間潛 水時,水面下的 人 與岸上 的 另一人 以光 互 傳訊


息,如圖所示,圖中乙與戊為光不偏折的路徑。下列哪
些選項為光訊息可能的行進路徑?(應選 2 項)
A甲 B乙 丙 D 丁 E 己。 〈101 學測,得分率 56%〉
2 1 光由水中進入空氣中時,會偏離法線……甲、乙、丙之中,丙為可能的行進路徑。

100 2 光由空氣進入水中時,會偏向法線……丁、戊、己之中,己為可能的行進路徑。
3 幾何光

範例
1 折射率
如圖所示,光線自空氣以入射角 531 射入某介質中,折射角為 301; 53
已知真空中行進的光速為 3.0  108 m/s,則:
1 該介質中的折射率為 1.6 。
2 在該介質中的光速約為 1.9  108 m/s。
4
sin531 5 8
解 1 介質的折射率 n     1.6。
sin301 1 5
2
c 3.0  108
2v   1.9  108 (m/s)。
n 1.6

馬解 如圖所示,可得折射角為 531:
9
1 nAsinqA  nBsinqB & 1.5  sin371  nB  sin531 & nB  。 53°
8
c 8 8
2 vB   3  10    10  2.7  10 (m/s)。
8 8 8

nB 9 3

馬上練習 1
如圖所示,光由折射率 1.5 的介質 A 以 371 的入射角射入介質 B 中,
若反射線與折射線之夾角為 901,真空中行進的光速為 3.0  108 m/s,
9
則介質 B 的折射率 nB 為 ,光在介質 B 中的速率約為
8
27  108 m/s。

101
範例
2 平行介質的司乃耳定律
1 如圖 a 所示,光自空氣以入射角 531 入射水中,
4
已知水的折射率為 ,則光線進入水中時的折
3
射角   371 。
2 承 1 如圖 b 所示,在空氣和水之間置放一片折
射率為 n 的平行板,仍以入射角 531 入射平行板 ▲圖 a ▲圖 b
中。則光線進入水中時的折射角 8  371 。
3 由 12 可知,若在空氣和水之間隔了一層平行界面的另一介質,光線進入水中的折射
角是否會受影響?
答 不會 。

解 1 由司乃耳定律 n1sinq1  n2sinq2


4 3
& 1  sin531  sin & sin  &  
371。3 5
!@空氣→平行板:1  sin531  n  sinb⋯⋯1
2 如圖所示:#
@平行板→水:n  sinb 4 sin8⋯⋯2
T 3
4 3
由 12 可得& 1  sin531  sin8 & sin8  & 8  371。
3 5
3   8  371,折射角不受中間介質影響。

馬解 A ○:由折射定律 n1sin301  n2sin601  n3sin451


2
& n1:n2:n3  1 : 1 : 1  2: :Q2 & n1>n3>n2。
sin301 sin601 sin451 Q3
B ×:由 v  c & v1<v3<
v2。n
○:發生折射時,光的頻率不會改變。
D ○:l  v ,且 f1  f2  f3 & l1<l3<l2。
f
n 2
E ○: 1
  Q2。
n3 Q2

馬上練習 2
一單色光在 n1、n2、n3 三種不同折射率的透明介質折射之情形如圖所示。
若介質界面均互相平行,且 v 表光的速率,l 為波長,f 為頻率,則下列
何者錯誤?
n1
A n2<n3<n1 B v1>v3>v2 f1  f 2  f 3 D l1<l3<l2 E  Q2。
n3
答 B

102
3 幾何光

範例
3 側位移
如圖所示,厚度 10Q3cm,折射率為 Q3 的透明平行板,光線以入
射角 601 由空氣中射入,經兩次折射後在另一面射出,則:
cm
1 算出圖中 q 的值,並證明出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平行。
2 圖中的 D 稱為橫向位移或側位移,D  10 cm。

解 !1  sin601  Q3  sin⋯⋯1
1 #Q3  sin  1  sinq⋯⋯2 &q  601
T
& 出射角  入射角,故出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平行。 cm
2 由 1 可得 sin  1 &   301 & b  601  301  301
2
#AB 10Q3
橫向位移 D  #AC  sinb   sinb   sin301
cos cos301
1
 10Q3  tan301  10Q3   10 (cm)。
3
Q

馬解 如圖 a 所示,設玻璃折射率為 n1,透明介質折射率為 n2,由司乃耳定律:


!n1sinq  n2sinf
# & q8  q,故最後的折射光線必平行原入射光線。
sinf  n1 sinq8
T n!21
@ 若 n1  n2,光線不折射,如圖 b,為 5 號光線
& 2 若 n <n ,光線折射情形如圖 c,為 4 號光線& 故選 B。
#
@3 1 2
若 n1>n2,光線折射情形如圖 d,為 6 號光線
T

▲圖 a 入射線和出射線必平行 ▲圖 b 當 n1=n2 時 ▲圖 c 當 n1<n2 時 ▲圖 d 當 n1>n2 時

馬上練習 3
兩塊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玻璃塊,將其中一塊倒置,使其斜
面互相平行,且兩平行斜面間的灰色區域填入某種均勻透明介
質,如圖所示。以一道雷射光束由左方垂直入射,若不考慮所
有的反射光線,則右方哪些線條是可能的折射光線?
A 1、2、3 中的任一條都有可能 B 4、5、6 中的任一條都有
可能 7、8、9 中的任一條都有可能 D 1、4、7 中的任一條都有可能 E 3、6、9
中的任一條都有可能。 〈109 指考,答對率 62%〉
答 B

103
四、視深現象
1 因為光的折射,使物體看起來的深度(視深),與實際的深度(實深)不同的現象,稱
為視深現象。
1 當觀察者在光疏介質時,例如人在空氣中看水中的魚時,魚的深度會變淺,如圖 a 所
示。
2 當觀察者在光密介質時,例如在水中的魚看空氣中的飛鳥時,飛鳥離水面的距離會變
大,如圖 b 所示。
2 如圖 c 所示,若物體與觀察者所在介質的折射率分別為 n、 ne;實深和視深分別為 h、
he。當眼睛幾乎在物體正上方觀看時,則視深與實深的關係依折射定律可證明為:
視深 實深 he h
 &  。
觀察者所在介質的折射率 物體所在介質的折射率 ne n

& 若觀察者位於空氣中時,由於空氣的折射率  1 & 視深 he  h 。


n
l l
!視長度: e  。
@ ne n
& 應用,如圖 c 所示:
# $ ve v
視速度:  。
T ne n

▲圖 a 觀察者位於光疏介質 ▲圖 b 觀察者位於光密介質 ▲圖 c 眼睛幾乎在物體正上方觀看

104
3 幾何光

課外補充資料

視深公式的證明
證 如圖所示,從正上方觀看時, q 與 q8 皆趨近於 0 ,
由司乃耳定律可得 nsinq  nesinq8 ,當 q 很小時, sinq  tanq
& ntanq  netanq8 & n  d  ne  d & n  ne & h  he 。
hhehhenne

觀念即時通
*為多選題

BD 3 水塘中有時滿水,有時無水。若水塘底有青蛙觀看岸邊路燈,而岸邊有人觀看水塘底
之青蛙,則下列有關所見高度或深度的比較,哪些正確?
A 人看塘底青蛙的深度和青蛙看路燈的高度,兩者與塘中是否有水無關
B 塘底青蛙所見的路燈高度於滿水時較高,無水時較
低 塘底青蛙所見的路燈高度於滿水時較低,無水時較
高 D 人看塘底青蛙的深度,滿水時較淺,無水時較深
E 人看塘底青蛙的深度,滿水時較深,無水時較淺。 〈99 學測,答對率 51%〉
3 由視深現象可知:
1
人在空氣中看水中的青蛙時,青蛙的深度會變淺,如圖 a 所示。
2
在水中的青蛙看岸邊的路燈,路燈高度會變高,如圖 b 所示。
由 12 可知,正確的選項為 BD。

▲圖 a ▲圖 b

105
範例
4 視深
在水面下 4 m 深的地方有一條魚,在魚的正上方距離水面 12 m
處恰有一隻飛鳥(示意圖如右所示,未按實際比例繪製),已知

4
的折射率為 ,則:
3
1 飛鳥認為牠與魚之間的距離為 15 m。
2 魚認為牠與飛鳥之間的距離為 20 m。
4
解 1 由視深公式 h 鳥  &鳥h  3 (m)
1 4
3
& 鳥所見與魚間的距離 12+3  15 (m),
如圖 a 所示。
h魚 12
2 由視深公式  &魚h  16 (m)
4 1
3
& 魚所見與鳥間的距離 4+16  20
(m), 如圖 b 所示。
▲圖 a ▲圖 b

馬解 人所見魚的成像情形,如圖所示:
A ×:人所看到魚的影像應為虛像。
B ×:人所看到魚的位置會比較接近觀察者,即視深<實深。
l
×:人所看到魚的長度 l8  <l。
n水
D ○:人所觀測到的速率 v8  v <v。
n水
!玻璃造成的視深 d 8 玻 璃  d
@ n 玻璃
E ○:玻璃深度(厚度)為 d 時: ,
#
@ d
同厚度的水造成的視深 d 8 水 
T n水
其中 n 玻璃(  3 )>n 水(  4 ) & d 8 玻璃<d 8 水
2 3
& 玻璃的視深較小(視深效應比水明顯),今魚與人的位置固定,當玻璃的厚度較大
時, 造成的視深效應較明顯,故人所看到魚的影像比薄玻璃時更為接近。

馬上練習 4
透明薄平板玻璃所組成的魚缸中,悠游著一條小魚,如圖
所示。在某時刻,某人沿圖中的 CD 直線觀看小魚,小魚
的軀幹平行於 CD 直線。下列敘述中哪些正確?
A 人所看到,魚的影像為實像 B 人所看到,魚的位置和
實際位置相同 人所看到,魚的長度等於實際的長度
D 當魚以速率 v,沿 CD 直線游離此人時,人所觀測到的速率小於 v E 當魚與人的位置
固定時,魚缸的玻璃厚度若較大,則人所看到魚的影像比薄玻璃時更為接近。
答 DE 〈指考,答對率 32%〉

106
3 幾何光

五、光的色散
1 光的色散
1 牛頓發現太陽輻射的白光,在通過透明的三稜鏡
後,會被折射並分散成為紅、橙、黃、綠、藍、
靛、紫等七種顏色的光,如圖所示。這種現象稱
為光的色散,這七種顏色稱為光譜色。
2 產生色散的原因,是不同波長的光在同一物質中的折射率不同, 頻率愈高者折射率愈
大。不同色光在玻璃中的折射率如下表所示,故經三稜鏡折射後,以紫光偏折最多、
紅光偏折最少,形成了色散現象。
色光 紅 橙 黃 綠 藍 紫
折射率 1.513 1.514 1.517 1.519 1.528 1.532

2 虹與霓
1 雨過天晴後,背向太陽仰視天空時,有時可以看到一道彩「虹」,呈現出類似白光色
散後的光譜顏色。在彩虹之上,還會出現另一道較弱的色帶,稱為「霓」,如圖 a 所示
2 完整的虹與霓為圓形,圖 b 所示為太陽光平行於地面的情形。太陽光經小水滴折射
與反射後進入我們眼中所形成的彩虹,為以眼睛為頂點的圓錐體底部之圓弧。但在地面
上受到地形的限制,僅能觀察到該圓弧的一部分。若是搭飛機在高空飛行時,便有機
會看到完整圓形的虹與霓,如圖 c 所示。
3 陽光在小水滴反射內的反射時,會有許多光折射出去,故光線每歷經一次的反射,就
會損失許多能量,如圖 d 所示。因此霓的強度約為虹的十分之一,有時候並不容易觀
察到。

▲圖 a 虹與霓

▲圖 b 完整的虹為圓形 ▲圖 c 在飛機上所拍攝完整的虹與霓 ▲圖 d 水滴內反射的情形

107
4 虹與霓形成的原因及特性如下表所示:
虹 霓
原因 陽光在小水滴中經 2 次折射 1 次反射 陽光在小水滴中經 2 次折射 2 次反射
位置 較低 較高
色彩 顏色較深,外圈為紅光,內圈為紫光 顏色較淺,外圈為紫光,內圈為紅光

圖示 54◦
51◦

觀念即時通
*為多選題

C 4 陽光經過三稜鏡後,呈彩色的光帶,稱為色散現象。與此有關的敘述,下列何者是錯
的?
A 三稜鏡對各色光的折射率不同 B 各色光進入三稜鏡時,波長發生改變 各色光
進入三稜鏡時,頻率發生改變 D 各色光進入三稜鏡時,傳播速率發生改變。〈學測〉
4
色散是因為光由空氣射入玻璃中時,因折射率不同所致。不同的色光進入玻璃後,波速、波長都
改變(但以紫光的改變量最大,紅光的改變量最小,故產生色散),但頻率不變。故選 。

ACD 5 雨過天晴後,所看到美麗的虹與霓和下列哪些現象有關?
A 反射 B 全反射 折射 D 色散 E 繞射。
5
當白光進入水珠後,在水珠內經 2 次折射、1 次(或 2 次)反射,使各種色光分離,各色光透出
水珠後,即形成彩虹,故選 A D。

ACE 6 雨過天晴,在與太陽位置相對的天空處,有時會出現虹及霓。下列有關虹及霓的敘述
何者正確?
A 虹及霓都是日光經過水珠所產生的色散現象 B 霓的光度較弱,因為霓的形成過程
中,光在水珠內多經歷一次折射及一次反射 虹的色彩中,紅色的仰角比紫色的仰
角大 D 霓的色彩中,紫色的仰角比紅色的仰角小 E 水珠對紫光的折射率比對紅光
的折射率大。 〈聯考〉
6
A○:虹是日光經水珠兩次折射、一次內反射後,所產生的色散現象;霓則是日光經水珠兩次折
射、兩次內反射後,所產生的色散現象。 B×:霓的光度較弱,是因為多經過一次內反射。
○:虹的最外圈是紅光,最內圈是紫光,故紅光的仰角比紫光的仰角大。 D×:霓的最外圈是
紫光,最內圈是紅光,故紫光的仰角比紅光的仰角大。E○:在可見光中,以紫光的折射率最
大,紅光的折射率最小。

108
3 幾何光

段考基礎練習題
*為多選題

主題練習
概念 反射定律
BCD 1 光線的反射符合下列哪些條件?
A 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強度一定要相同 B 如入射光是單色,反射後的頻率不變
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相同 D 入射線和反射線所包含的平面和反射界面垂直 E入
射線、反射線和反射界面的法線互相垂直。
1 A×:光到達界面後,除了反射外,也可能透射,也可能被吸收,故反射光強度通常會小於入射
光強度。E×:入射線與反射線位於法線兩側,並不與法線垂直。

2 如圖所示,兩平面鏡 M1 與 M2 相交,夾角為 551,一入射光線射至其中一


個鏡面,再從第二個鏡面反射而出,最後反射線與最初入射線的夾角 d 為
1101 。
2 如圖所示,
d  ∠1  ∠2  (1801  2)  (1801  2b)
 3601  2 (  b)  3601  2 (1801  551)  1101。
概念 折射率
D 3 單色光從折射率 n1 之介質Ⅰ,射入折射率 n2 之介質Ⅱ,在Ⅰ、Ⅱ各介質時的波長為
l1、l2,頻率為 f1、f2。已知 n1<n2,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f1>f2,l1  l2 B f1<f2,l1  l2 f1>f2,l1<l2 D f1  f2,l1>l2 E f1  f2,
l1<l2。
3 1 由 n  c & 若 n1<n2,則 v1>v2。
v
2 光在任何介質中的頻率恆不變& f1  f2 & 由 v  lf∝l & l1>l2。

4 若水及玻璃之折射率各為 3
與 ,則水中與玻璃中光速之比為 9:8 。
4 2
3

3
c
4v ∝ 1 & v 水
 n 玻璃
 2  9。
n n v 玻璃 n水 4 8
3
4
5 水的折射率為 ,設一綠色光在真空之波長為 5600 Å,則在水中的波長為 4200 Å。
3
5 光由空氣進入水中時,頻率不改變。
c 1 l n 空氣 l
1 v   f l & l∝
由 & 水  & 水   4200 (Å)。
&l
n n l 空氣 n 5600 4


3

109
概念 司乃耳定律
6 如圖所示,A、B、C 三介質之界面平行,光由介質 C 以 301 入射,在
介質 B 之折射角為 371,在介質 A 之折射角為 531。已知介質 A 中的折
4 8
射率為 1,則介質 B 的折射率為 ;介質 C 的折射率為 。
3 5
!nB  4
@ 3
6 nCsin301  nBsin371  nAsin531  1  sin531 &# 。
@ 8
nC 
T 5
7 如圖所示,光線自空氣中射入一直角稜鏡的直角邊,入射角為 451,自
另一直角邊射出,射出時的折射角為 601,則此稜鏡的折射率為
Q5

2
7 解析詳見解答本。

8 附圖為一束光線在折射率不同之 A、B 兩三稜鏡中行進的路徑,若 A 鏡

折射率為 1.5,則 B 鏡之折射率為 3 。


Q2
8 解析詳見解答本。

9 如圖所示,空杯時某人恰可見到杯底遠端的 A 點,若杯內注入某液體
2Q13W
後,卻恰可見到杯底的中心點,則該液體的折射率為 。
5
9 解析詳見解答本。

概念 側位移
E 0 如圖所示,一束雷射光從空氣中以同樣的角度,斜向入射兩個
厚度相同,但材質不同的玻璃板,甲和乙,測得入射光點和射
出光點之間的水平間距 d,其結果為 d 甲>d 乙。請據此判斷下 列何者
正確?
A 甲的光速和折射率皆較大 B 乙的光速和折射率皆較大
甲和乙的折射率和光速皆相等 D 甲的折射率較大,但其光速
較 小 E 乙的折射率較大,但其光速較小。
0 解析詳見解答本。

D q 如圖所示,一塊兩面平行之玻璃板,折射率為 Q3,厚度為
3cm,置於空氣中,光線以入射角 601 由空氣射入玻璃,穿
過玻璃後之出射線與原入射線的橫向位移 d 為多少 cm?

Q43
A 34 Q3 DQ3 E 1。
Q3
B
2
110 q 解析詳見解答本。
3 幾何光

4
w 如圖所示,光在空氣中以 531 的入射角進入折射率為 、厚度
3
為 40cm 的透明平行玻璃磚。則入射光線與射出光線的平行
側位移 D 為 14 cm。
w 解析詳見解答本。

概念 視深
e 三塊外形不同的透明體,都以折射率 n 的透明壓克力做成,其側視圖如圖:甲是厚度為 R
的長方體,而乙、丙均是半徑為 R 的半圓球。若觀察者由圖中所示位置(P 點的正上方附
R R
近),觀察壓克力下方的 P 點時,甲圖的視深為 ;乙圖的視深為 ;丙圖的
n n
視深為 R 。

e 解析詳見解答本。

r 水面下 1.0 m 深的地方有一條魚,在魚的正上方且距離水面 2.4 m 處恰有一隻飛鳥,已知


4
水的折射率為 ,則魚認為牠與飛鳥之間的距離為 4.2 m。
3
r 解析詳見解答本。

概念 光的色散
E t 有一道白光射入均勻厚度之長方形玻璃塊,已知紅、黃、藍等三種色光對玻璃之折射
率如表所示,則下列哪一個圖最能表達三色光折射的情形?
色光 紅 黃 藍
對玻璃的折射率 1513 1517 1528

A B D E

t 藍光的折射率最大,偏折最多,折射情形應如 E 選項所示。

111
基礎大考試題
1 一條小金魚在一水深為 1m 池中,池底為一片大鏡子,如圖
所示。觀賞者幾乎在其正上方時,可看到兩條金魚,某時刻

4
得兩魚間的垂直距離為 75cm。若水的折射率為 ,則當時金
3 〈聯考〉
魚離池底的實際距離為 50 cm。
1 解析詳見解答本。

A 2 將一枚硬幣置於空杯的底部,以照相機由其正上方向下拍照時,鏡頭與硬幣的距離須
為 30cm,才能使硬幣聚焦。若於杯中加入折射率為 1.5 的透明液體後,液面較杯底
硬幣高出 6cm,則此照相機需如何移動,才能使硬幣再次聚焦?
A 向上移 2cm B 向下移 2cm 向上移 4cm D 向下移 4cm E 向上移 6cm。
〈指考補考〉
2 由視深公式: he  h1 & he  6 & he  4 (cm)
ne n1 1 1.5
& 像上移距離 6  4  2 (cm) & 相機需上移 2cm 才能再次聚焦。
D 3 游泳時戴上泳鏡,在水中可看清景物;若不戴泳鏡,即使是視力正常的人在水中,所
看到的景物也模糊不清。不戴泳鏡時,無法看清水中景物的主要原因為下列哪一項?
A 在水中瞳孔會縮小,使進入眼睛的光線不足 B 在水中時,不戴泳鏡會比較緊張,
無法集中精神 水分子會碰撞射向眼睛的光,使進入眼睛的光線不足 D 與光在空
氣中傳播的情形相比,光在水中的傳播速率更接近光在眼睛內的傳播速率。
〈學測,答對率
35%〉3 空氣的折射率約為 1,水的折射率約為 1.33,故與光在空氣中傳播的情形相比,光在水中
的傳播速率更接近光在眼睛內的傳播速率。因此光線由水進入眼中時所產生的偏折比在空氣中小,
故無
法成像在視網膜上而模糊不清。
C 4 如圖所示,在一厚度為 d 的門中,安置一長度與門厚相同的玻璃圓柱
3 d 4
體,其半徑為 r。若玻璃圓柱體的折射率 n  ,且  ,則從門
2 r 3
外射入門內的光線中,可到達玻璃圓柱體右側中心點 P 的最大角 q
(如圖所示)的正弦值(sinq)為下列何者?

4 9
A 5 5 9 8 E 。 〈指考,答對率 62%〉
B 6 10 D 15 15
4
如圖所示,設折射角為 f,由司乃耳定律可得
3 3 3 9
1  sinq  sinf   & sinq  ,故選 。
2 2 5 10

112
3 幾何光

C 5 平靜的湖面上常可看到湖邊建築或樹木的美麗倒影,但在有浪的海面上卻只能看到海
浪的起伏,而看不到岸邊物體的倒影,其原因為下列何者?
A 浪濤洶湧,容易造成色散 B 海水中含有鹽分,造成折射 海浪使海面不平坦,
造成漫反射(漫射) D 海水折射率大於純水的折射率,造成全反射 E 海面遼闊無
邊,容易使岸邊物體的影像全部透射入海中。 〈100 學測,答對率
79%〉
5
平靜的湖面較平坦,物體容易經由水面的鏡面反射而產生倒影,但在有浪的海面上,浪使海面不
平坦,易造成漫反射而看不清楚,甚至看不到物體的倒影。

D 6 如圖所示,一個橫截面為半圓形的薄透明容器裝滿水(半圓形
的灰色區域為水,其餘區域均為空氣),一道入射光線由 P 點
從空氣中經圓心 O 點入射水中後再射入空氣中。甲、乙、丙、
丁、戊五條路徑與入射光線皆在同一平面上,其中乙的路徑為
光線 PO 的延長線,而甲、乙、丁三路徑經水中射入空氣在界
面處的方向並未改變,則何者為入射後唯一可能的路徑?
A甲 B乙 丙 D 丁 E 戊。 〈105 指考,答對率 57%〉
6
解析請見下方。

E 7 單色光從折射率為 n1 的介質進入折射率為 n2 的介質,若 n2>n1,則下列敘述何者正


確?
A 光的波長變大 B 光的頻率變大 光的速率變大 D 光的頻率及波長均變小
E 光的速率及波長均變小。 〈105 指考,答對率 73%〉
7
1 光在不同介質間折射或透射時,其頻率不會改變。
c !@v∝ n1
2 光在折射率為 n 的介質中,其光速 v  lf 
& 。承上可知,正確選項為 E。
@# n
l∝ 1
T n
6 1 光線由空氣(光疏)入射水中(光密)時,折射光會偏向法線。
2
折射光由水中再射入空氣中時,因光線發自圓心,入射線垂直界面,
入射角為 01,故不會發生折射。
3
由 12 可得光徑如圖所示,故選 D。

113
分科測驗進攻題
*為多選題

進階試題
1 一支長 2.2m 的竹竿鉛直豎立在底部平坦、水面無波的水池
底部,露出水面的部分有 0.6m,某時刻陽光射到地面與鉛直線的

4
角為 531,如圖所示,已知水的折射率為 ,則竹竿在水底的影
3
長為 20 m。
1 解析詳見解答本。

進階大考試題

B 1 將折射率為 Q2、主截面為正三角形的三稜鏡置於空
氣中。設一入射光與入射面之法線成 451 角射入此稜鏡
(如圖),則射出稜鏡光線之方向對原入射方向之偏向
角為 A 01 B 301 451 D 601 E
901。 〈聯考〉
1
解析詳見解答本。

A 2 光線以 451 之入射角射入厚 10 cm 的平行玻璃板,其中部分


光線自頂面反射,另一部分光線經折射後,由底面反射,再
由頂面折射而出,如圖所示。若空氣的折射率為 1,玻璃板
的折射率為 Q2,則第 2 反射光線與第 1 反射光線的距離 d 為

20 20
20 10 公分。 〈聯考〉
A Q6 B Q 2 Q3 D Q6
2
將反射及折射的情形繪圖如圖所示。
1
1 1  sin451  Q2  sinr & sinr  & r  301。
2
2 由圖可知,q  601 & △ABC
20 的三個內角皆為 20 601,故為正三角形
1 20
& AC  #AB  10  & d  ACsin451    (cm)。
cos301 Q3 Q3 Q2 Q6

114
3 幾何光

AD 3 如圖所示的俯視示意圖,兩交角為直角的平面鏡,
與 x、y 軸夾成一個矩形。假設上半面(y>0)全在一
塊折射率為 1.5 的玻璃磚裡,下半面在折射率為 1.2
的液體裡。今有一光線以 q  301 之入射角由 A 點射
入,經 B、C 兩點分別以反射角 、b 反射後,由 D
點以折射角 g 折回下半面。下列哪些是正確的?
A sin  0.4 B b sinb  0.6 D sing  0.5 E q+g  901。 〈指考,答對率 44%〉
3
解析請見下方。

E 4 雷射光以一入射角 q 自空氣入射雙層薄膜再進入空氣,其中各層
薄膜厚度皆為 d 而折射率各為 n1 及 n2,光路徑如圖所示。今以折
射率為 n 且厚度為 2d 的薄膜取代原雙層薄膜,若光線射入與射
出的位置、角度皆與圖相同,則 n1、n2 與 n 的大小關係為下列何
者? A n>n1>n2 B n1>n2>n n>n2>n1 D n2
>n>n1
E n1>n>n2。 〈102 指考,答對率 44%〉
4
附圖中,實線為第一次的光路徑,虛線為第二次的光路徑,
由圖可知 q2>>q1
!第一次折射:1  sinq  n1sinq1  n2sinq2⋯⋯1
&#
T 第二次折射:1  sinq  nsin⋯⋯2
由 12 可得 n1sinq1  n2sinq2  nsin
今 q2>>q1 & n1>n>n2。

3 在各處的入射角、反射角與折射角的關係如圖所示:
2
A ○:在 A 點折射,由司乃耳定律可得 1.2  sin301  1.5  sin & sin  
5
×:sinb  A1  sinS2 
0.4。B ×:由圖可知   b  901,因 ≠451 & ≠b。
5
Q21W 1
。 D ○:在 D 點折射,由司乃耳定律可得 1.5  sin  1.2  sing & sing 
2
& g  301。
E ×:q  g  301  301  601。

115
3-2 全反射

一、全反射的現象
1 如圖所示,當光線由光密介質,以小角度斜向入射到光疏介質時,會發生部分反射、部
分折射的現象,且折射角大於入射角(偏離法線)。
2 隨著入射角逐漸變大,折射角亦逐漸變大,當入射角超過某一角度時,只有反射沒有折
射,此現象稱為全反射。此一特定角度稱為臨界角(以 qc 表示),區隔由部分反射、部
分折射到全反射的轉變。
3 若光自折射率為 n1 的光密介質進入折射率為 n2 的光疏介質,當入射角為 qc 時:
n2
& 由司乃耳定律: n1sinqc  n2sin901 & sinqc  。
n1

光源

二、全反射的條件
1 如圖所示,發生全反射的條件為:光必由 光密 介質
進入 光疏 介質,且需入射角 3 臨界角。
2 欲發生全反射,需入射角 q3 臨界角 qc
& n1sinq3n1sinqc  n2sin901
& 發生全反射的條件為: n1sinq3n2sin901 。

※上式在判斷是否發生全反射時非常好用,同學可當公式記下來!

116
3 幾何光

課外補充資料
當入射角等於臨界角時,算不算是全反射?
初學全反射時,同學不免好奇:「當入射角恰好等於臨界角時,到底算不算是全反射?」關於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同的書本或考題,各有不同的見解,也都有所根據。但正確答案到底是什麼呢?
讓我們來釐清在臨界角時,到底發生什麼事吧!待大學之後學過馬克士威方程式,可以解出折
射光與反射光的函數,如圖所示,我們會發現,當入射角恰等於臨界角時,折射光會沿著界面行進。
更有趣的是,即便大於臨界角,仍有沿著界面傳遞的行進波,但僅在界面附近存在。由於傳遞方向
沿著界面,因此並不會有能量逸散到光疏介質去。因此,我們可以從兩個不同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1 以「折射光是否存在?」來看:在臨界角時仍有折射光,因此不該稱為全反射。
2 以「能量是否逸散到光疏介質?」來看:在臨界角時能量已經不會逸散到光疏介質,可稱為全
反射。
因此,當入射角恰好等於臨界角時, 說已經全反射或還沒有全反射,都是 說得通的。由於在指
考試題中【詳見 95 及 100 指考】皆將臨界角視為已經發生全反射(等號成立),因此在數學式上,
本書採用「入射角 3 臨界角」可發生全反射的說法。
事實上,這問題與「水恰好處於沸點時 ,到底是液態?還是氣態? 」類似,最正確的說法是
「沸點是物質從液態轉變為氣態的臨界值」,並不屬於任一狀態。所以關於臨界角,最恰當的說法應是 :
臨界角是入射光由部分反射、部分折射轉變到全反射時,入射角的臨界值,並不屬於任一狀態。

117
三、全反射的應用
說明 圖示

1 光纖一般由中心的纖芯與包層所組成,
並在其外塗上一層塗覆層來保護光纖,
如圖 a 所示。
2 光線在纖芯內藉由反覆的全反射前進,
▲圖 a 光纖內部結構示意圖
光纖 由於在全反射的過程中,能量不會耗
損,故光纖可以將訊號傳遞至遠方,如
圖 b 所示。
3 光纖廣泛應用在醫療上的各種內視鏡,
藉由光纖的特性,利用全反射現象,可
以清晰拍攝體內器官或組織的影像。

▲圖 b 光於光纖內利用全反射前進

安全 腳踏車後方的安全反射鏡利用入射光經過
反射鏡 二次全反射後,沿著原入射方向返回。

雙筒 雙筒望遠鏡使用兩個稜鏡,利用全反射讓
望遠鏡 光路緊密,使雙筒望遠鏡小巧可攜。

鑽石的折射率高達 2.4,使得鑽石很容易
發生全反射。鑽石經加工後,切割出很多
面,陽光進入鑽石後,經折射產生色散現
鑽石
象,且會在很多面發生全反射。由於反射
的次數愈多,陽光中的色光分散得愈明
顯,因此鑽石看起來光彩奪目。

118
3 幾何光

觀念即時通
*為多選題

BD 1 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A 光由密介質進入疏介質必定發生全反射 B 光由疏介質進入密介質必不能發生全反
射 入射角小於臨界角時光線全部折射 D 光由密介質進入疏介質,當入射角大於
臨界角,光線全部反射 E 司乃耳定律在全反射發生時仍適用。
1 A×:不一定,入射角還須等於或大於臨界角,才會發生全反射。 ×:入射角小於臨界角,發
生部分折射、部分反射。E×:司乃耳定律只適用在折射現象發生時。

BC 2 光線由 A 介質射向 B 介質而能產生全反射時,下列哪些物理量,A 介質必小於 B 介


質?
A 折射率 B 在介質中的光速 在介質中的波長 D 介質的密度 E 在介質中的頻
率。
2 1 光由 A 介質射向 B 介質而產生全反射,故 A 為光密介質、B 為光疏介質& 介質中的光速 vA<vB。
2 由 v  f l,且頻率 f 不變& v 正比於 l & lA<lB。3 由 v  c & n 反比於 v & nA>nB。
n
D 3 已知空氣、玻璃與鑽石的折射率分別為 1.0、1.5 及 2.4,下列關於光通過上述三物質
時的敘述,何者正確?
A 玻璃中的光速較空氣中的光速快 B 光從玻璃中進入鑽石時,折射線偏離法線
光從鑽石入射到玻璃界面時,一定全反射 D 光從鑽石入射到玻璃界面時,有可能全
反射 E 光從鑽石中進入玻璃中,光的波長變長,頻率變小。
3 A×:折射率愈大者,光速愈慢,故在玻璃中的光速較慢。B×:由光疏→光密,光會偏向法
線。 ×、D○:由光密→光疏,可能產生全反射,但需同時具備入射角大於或等於臨界角的條
件。E×:波長變長,但頻率不變。

119
範例
1 臨界角
如圖所示,甲、乙、丙、丁、戊等 5 道平行光線垂直入射
一透明半球型玻璃體的底平面,其中甲光線恰好沿球半徑
(虛線)的方向入射,此 5 道平行光線共平面,且將半球
底平面的圓半徑均分為 5 等分。已知半球型玻璃體靜置於
空氣中,且其折射率為 1.8,則哪幾道光線在折射進入玻
璃體後,第一次在球面與空氣界面處,會發生全反射?
A甲 B乙 丙 D丁 E 戊。 〈107 指考,得分率 59%〉
答 DE

解 1 入射角為臨界角時,如圖 a 所示:

& sinqc  n 空氣  1 5 x


n 玻璃 1.8 9 R
& x  5 R  0.56R<0.6R (  3 R)。
9 5
2 如圖 b 所示,位置比 0.56R 高
的丁、戊會發生全反射。

▲圖 a ▲圖 b

馬解 若入射角 q 大於或等於臨界角,則光束不會進入洞內,如圖所示:
!q3qc & sinq3sinqc  1 ⋯⋯1
@ n
d 1 R
# d & R 3 n & d3 n 。
@
sinq  ⋯⋯2
T R

馬上練習 1
在一折射率為 n 的介質中,有半徑為 R 的圓洞,洞內為真空。今有
一光束自介質射向圓洞,如圖所示。如果不讓光束射入洞內,則距離
d 的最小值為
R RA(n2S  1) R R(n2  1) R
A B D E 。 〈聯考〉
Qn n n2 n2 n
答 E

120
3 幾何光

範例
2 全反射的判斷
如圖所示,空氣中有一直角三稜鏡折射率為 Q3,AC 面呈水
平。今將其 AB 面鍍以金屬使成一鏡面,一光線自 D 點垂直入
射稜
1
鏡(#AD  AC),則:
3
1 光線最後由 BC 面射出。
2 射出時的折射角為 601 。
解 1 畫出入射光反射的路徑及角度如圖所示:
若 n1sinq3n2sin901,會發生全反射
!1 在 F 處:Q3  sin601  23 >1  sin901 & 發生全反
射。 @
# &
@ Q3
2 在 G 處:Q3  sin301  <1  sin901 & 折射入空氣中。
T 2
& 最後由 BC 面射出。
2 設由 BC 面射出後的折射角為 q
Q3
& Q3  sin301  1  sinq & sinq  & q  601。
2

馬解 1 畫出入射光反射的路徑及角度如圖所示:
!1 在 D 處: 8 sin601  8  Q3 >1  sin901 & 發生全反射。
@ 5 5 2
#
@ 8 8 1
2
T 在 E 處: 5 sin301 5 2 <1  sin901 & 折射入空氣中。
& 最後由 BC 面射出。 C
2 設由 BC 面射出後的折射角為 q
8 8 1 4
& sin301  1  sinq & sinq    & q 
531。5 5 2 5

馬上練習 2
8
如圖所示,有一直角三稜鏡折射率為 ,置於空氣中,
5
光線自 AB 面垂直入射,則:
1 光線最後由 BC 面射出。2 射出時的折射角為 531 。

121
範例
3 光纖的全反射
圖 a 為光纖的結構示意圖,圖 b 為其側面剖面圖,其中 n1 及 n2 分別為纖芯和包層的折
射率。若要使光在纖芯中靠全反射傳遞(不穿透包層而產生漏失),sinq 值的範圍為
sinq2An12S  Sn2S 2 。

包層 空 包層


中心軸
芯 θ
n1 纖芯
包層 n2 包層
▲圖 a 光纖的結構 ▲圖 b 光纖側面剖面圖

解 光線進入光纖後,折射與全反射的情形如圖所示:
!由空氣→纖芯:1  sinq  n1  sin & sin  sinq ⋯⋯1
@ n1
#
@
纖芯→包層:n1  sin (901  )3n2  sin901 & cos3 n2 ⋯⋯2
T n1
12  22 & sin2  cos23( sinq ) 2  ( n2 ) 2 & sin q  n2 2 21 & sinq2An 2S  nS S 2。
2

1 2
n1 n1 n12

馬解 AB ×:光纖的折射率不變。
×:利用全反射,傳播訊號可以沿著彎曲形的導管前進。
D ×:欲發生全反射需由光密介質射向光疏介質,光纖的纖芯以真空取代後,將無法發生
全反射,光訊號會發生折射,從包層兩側傳出訊號會減弱至消失。
E ○:承 D,光纖包層的折射率應小於纖芯的折射率。

馬上練習 3
光纖導管一般由中心的纖芯與包層所組成,並在其外塗上一層塗覆
層來保護光纖,如圖所示。光纖利用光的全反射傳播訊號,下列有
關光纖的敘述何者正確?
A 沿著光傳播的方向,光纖的折射率需逐漸減少 B 沿著光傳播的方向,光纖的折射率需逐
漸增加 光纖傳播訊號無法沿著彎曲形的導管前進 D 光纖的纖芯以真空取代後,光訊號
可增強 E 光纖包層的折射率小於纖芯的折射率。 〈 104 指考,答對率
57%〉答 E

122
3 幾何光

段考基礎練習題
*為多選題

主題練習
概念 臨界角
BC 1 如圖所示,入射光由折射率 n1 的介質進入折射率
n2 的介質中(n1≠n2),甲、乙、丙、丁、戊代表
由光源 S 發出之五條射線,在交界平面折射或全
反射之情形,這五條光線中哪些是不可能的?
A甲 B乙 丙 D 丁 E 戊。
1 由司乃耳定律 n1sinq1  n2sinq2,可知 B 不可能:若 q1≠01,則 q2≠01。 不可能:因Ⅰ、Ⅱ為不
同介質& n1≠n2 & q1≠q2。

2 如圖所示,光線自空氣中以入射角 451 射至透明冰塊時,其折射


角為 301。則光線自透明冰塊射至空氣中時,欲產生全反射,其 45°
臨界角應為 451 。 空氣
2 解析請見下方。 冰
30°

3 在液面下 1 m 處,放置一點光源,若在光源的正上方向下觀察到光源離液面為 0.6 m,則


光源由液體射向空氣的臨界角為 371 。
3
1 設液體的折射率為 n,由視深公式 0.6  1 & n  1  5 。
1 1 n 0.6 3
n 3
2 臨界角的正弦 sinqc  2

n1 5  & qc  371。
5
概念 全反射 3
AD 4 下列關於光的性質,哪些正確?
A 光在真空中傳播之速率與波長無關 B 在稜鏡中,頻率較大色光之折射率較小
在玻璃中,紅光比藍光傳播得慢 D 光從空氣射向水面不會發生全反射 E 光自空氣
進入透明玻璃時完全沒有反射。
4
A○:各種色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率皆為 3  108m/s。B×:在稜鏡中,頻率愈大的色光,折射率
愈大。 ×:在玻璃中紅光的折射率較藍光小,故傳播得較快。D○:由光疏介質(空氣)進入
光密介質時(水),不會發生全反射。E×:光經過透明玻璃時,仍有部分反射、部分折射。

sin451 Q2
2 1 冰塊的折射率 n   2  Q2。
sin301 1
n 12
2 臨界角的正弦 sinqc  2  & qc  451。
n1 Q2

123
5 如圖所示,有一直角三稜鏡折射率為 Q3,置於液體中,光線自 AB
面垂直入射,欲在 AC 面產生全反射,則液體的折射率最大值為
3

2
5 設液體的折射率為 n,如圖所示,欲發生全反射,
3
需 6013qc & Q3  sin6013n  sin901 & n2 。
2

6 盛某透明液體的容器內有一平面鏡,鏡面與水平面夾角為
371。某光線自空氣中垂直射向液面,如圖所示。若平面鏡
的反射光線在液面發生全反射,則該透明液體的折射率最
25
小值為 。
24
6 解析請見下方。

7 如圖所示,在折射率 n 的液體內,深度 h 處有一點光源,


則此點光源所發出的光在液面上會形成一圓形亮圈,則:
h
1 亮圈的半徑 R 。
 An 2
S  S1
h2
2 亮圈的面積 A  p ( ) 。
n 12

7 解析請見下方。

基礎大考試題
1 光由空氣(折射率  1)以入射角 q 射入方形透明玻璃磚內,且希望光線在玻
璃的垂直面作全反射(如圖),則此玻璃磚之折射率最少應為 A1 
Ssin2S q 。
〈聯考〉
1 設玻璃磚之折射率為 n,如圖所示:
!在 A 點折射:1  sinq  n  sinf & sinf  sinq ⋯⋯1
@ n
#
@ 1
欲在 B 點全反射:n  sin (901  f)31  sin901 & cosf3 ⋯⋯2
T n
sinq sin 2
q  1
12  22 & sin2f  cos2f3( ) 2 ( 1 ) 2& 21 & n3A1  SsinS2q。
2
n n n

6
如圖所示,q  2  371,欲使平面鏡的反射光線在液面發生全反射,
其條件為:n  sinq31  sin901
1 1 1 1
& n3   
 25 。
sinq sin (2  2  sin371  24
2 3  4
371) cos371
5 5
1 1 R h
7 1 nsinqc  1  sin901 & sinqc  ,故 tanqc   &R 。
2 A  pR2  p (
h nh 2
A nA  1 h
2

)。 )  p (
2

12
3 幾何光
n 1
2

An2S  n2  1

125
3 幾何光

A 2 有一半圓柱形玻璃,其平面向上,如圖所示。現如在平面上塗滿
折 射 率 為 1.40 的酒精,測得其臨界角為 601,若改塗另一種液
體,則臨界角變為 451,試問該液體與酒精的折射率的比值為何?

2 Q
AZ 3Q3 D 2 。
Z
3 〈聯考〉
2 B 2
2 !n  sin601  1.4  sin901⋯⋯1
2
&
 Q2 。
2 設玻璃的折射率為
n8 n,液體的折射率為 n8 & 得

#
Tn  sin451  n8  sin901⋯⋯2 1.4 Q3

B 3 一光線從水中入射到水與空氣的界面上。已知此光線由水中進入空氣的臨界角為
48.51,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如果入射角大於 48.51,光線不會全部反射回水中 B 如果入射角大於 48.51,光
線不會折射進入空氣中 如果入射角大於 48.51,光線會部分折射進入空氣中 D
如果入射角小於 48.51,光線會全部反射回水中 E 如果入射角小於 48.51,光線會全
部折射進入空氣中。 〈學測〉
3 若光線由光密介質射入光疏介質,且入射角大於臨界角時,光線會發生全反射,不會有折射現
象。若入射角小於臨界角,則光線會部分反射、部分折射,故只有 B 的敘述是正確的。

5
D 4 在某一液體內有一折射率 n1 為
3 之等腰直角三稜鏡,今自此液體
內以一光線正射於此稜鏡(如圖所示),若欲此光線經稜鏡全反射
後循原入射方向之相反方向折返,則此液體的折射率 n2 最大不能超
過何值?

5 5
5 5 5 E 。 〈聯考〉
A Q2 B Q3 2Q2 D 3Q2 3 Q3
4 解析詳見解答本。

5 空氣中有一透明平行板,一單色光由空氣入射此透明平行板時,
測得光徑如圖所示。若將此單色光由透明平行板射向空氣時,其
臨界角為 qc,則 qc 的正弦值為 sinqc 
Q1W0 ◦ 〈聯考〉

5
5
1 設平行板的折射率為 n,如圖:
!由司乃耳定律:1  sin451 
5
nsinq &nZ 。
@
#
@ 5 1 2
T由圖可得:sinq  5Q5  Q5
n2 1 2 Q1
2 sinqc   Z  。
n1 5 5
5
Z2

125
※6∼7 題為題組:
如圖所示,一光束由甲介質進入乙介質,再進入丙介質,q1、q2 與
q3 為該光束與各界面的夾角。已知丙介質為空氣,其折射率為 1。
E 6當 q1  451,q2  601,q3  301 時,甲、乙兩介質的折射率
n 甲、n 乙分別為下列何者?
1 1 1 1
A n 甲 ,n 乙  B n 甲  Q2,n 乙  Q3 n 甲 ,n 乙 

Q2 Q3 2 3
3
D n 甲  2,n 乙  3 E n 甲  Z ,n 乙  Q3。 〈100 指考,答對率 66%〉
2
6
解析詳見解答本。

B 7 若光束在乙、丙間的界面發生全反射,則 sinq1 的範圍為下列何者?


1
A sinq12 1 2 1 1
2 B sinq12 sinq12Z 3 D sinq13 E sinq13 。
Q Q3 Q3 Q2
7 〈100 指考,答對率 32%〉
解析請見右頁下方。

A 8 2009 年諾貝爾物理獎的一半是頒發給科學家高錕,以表彰他對光纖應用的貢獻。下
列有關光纖的敘述,何者正確?
A 光在光纖中傳播是利用全反射原理 B 光纖傳播光訊號是利用光電效應 光纖
傳播光訊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電磁波的影響 D 光纖僅能傳播由雷射光源所產生
的光波 E 光纖軸心部分的折射率較其外圍部分的折射率小。
〈101 指考,答對率
36%〉8 A○、B×:光在光纖中傳播是利用全反射原理。×:光纖傳播光訊號「不容易」受到
周圍環境電磁波的影響。D×:光纖亦可傳遞非雷射光源。E×:軸心部分的折射率較外圍部分的折

率大。
A 9 如圖所示,空氣中一球形水滴,紅、藍兩道平行的單色光分別從
P、Q 兩點入射,其入射角分別為 qP 、qQ ,則下列相關敘述,何
者正確?
A qP<qQ,且兩色光均將在界面處同時發生反射與折射 B qP>qQ,且兩色光均將在
界面處同時發生反射與折射 qP<qQ,且僅紅光將在界面處同時發生反射與折射
D qP<qQ,且僅藍光將在界面處同時發生反射與折射 E qP>qQ,且僅紅光將在界面
處同時發生反射與折射。 〈103 指考,答對率
64%〉
9 如圖所示,畫出紅、藍兩道入射光的法線後,可判斷入射角 qP<qQ。兩色
光皆從空氣(光疏介質)入射至水滴(光密介質),不可能產生全反射,
且入射角皆不為 01,故兩色光皆在界面處同時發生反射與折射。

12
3 幾何光

C 0 有一束單色光由空氣以 451 入射一個上下兩面均為水平、厚度


為 d 的透明長方磚,其折射部分之光徑如圖所示,入射區的入
射點與出射區的出射點之水平距離為 s。假設所有的光線只在兩
水平界面發生折射與反射,則下列有關此長方磚的折射率及其
與空氣界面的敘述,何者正確?

A 長方磚的折射率為 Ad 2S 
d B 長方磚的折射率
為 Ss2
s s
經兩界面反射而回原空氣入射區的光線會相互平行 D 若增大入射角時,則會在入
射區的界面發生全反射 E 若同材質長方磚的厚度 d 增大時,則其折射率亦將增大
〈104 指考,答對率 64%〉
0 解析請見下方。

CD q 光線自折射率為
5 的透明液體射向折射率為 1 的空氣,下列坐標圖中,哪些為可能
4
的光徑?(各圖中的箭頭實線為光徑,圓圈虛線為參考圓僅用以輔助判讀)。
〈109 指考補考〉
A B D E

q 光線由光密→光疏:!若入射角<臨界角:同時發生反射與折射,折射線偏離法線,如圖 。
#
T若入射角 3 臨界角:發生全反射,如圖 D。

0 設長方磚的折射率為 n,光的路徑如圖所示:
AB×:在 A 點的折射:1  sin451  n  sinq  n  s
A
Ad S  S d 2
 s2
& n  Q2 
2 2
s

2 s
○:在 B 點的折射:n  sinq  1  sin &   451,
故經兩界面反射而回原空氣入射區的光線會相互平行。
D×:欲發生全反射需由光密介質射向光疏介質,今乃由光疏介質射向光密介質,即使增大入射
角,也不會發生全反射。
E×:折射率與材質有關。材質不變時,即使厚度增大,其折射率也不會改變。

7 畫出入射光折射反射的路徑及角度如圖所示:
!甲→乙:n 甲  sin (901  q1)  n 乙  sin (901  q2)⋯⋯3
#
乙→丙欲發生全反射:n 乙 sin (901  q2)3n 丙  sin901⋯⋯4
T
& n 甲3 sin (901  q1)3n 丙 2 2 1
& Z  cosq131 & cosq13Z & sinq1  A1  ScoSs2qS 12Z1  X  。
2 3 3 Q3

127
分科測驗進攻題
*為多選題

進階試題
E 1 甲、乙、丙三介質的折射率如圖中所示,已知甲、乙介
質間的界面 X 與乙、丙介質間的界面 Y 彼此平行。一束
光線由甲介質入射 X 界面,如入射角 q 逐漸增大,則第
一次全反射將在何種情況下於何界面發生?
7
A sinq> 時,於 X 界面 B sinq> 時,於 X 界面
8 6
6 7
sinq> 時,於 X 界面
7
時,於 Y 界面 D sinq>
3 3
E sinq>
4 4

時,於 Y 界面。

1
解析請見下方。

5
B 2 一直角三角形稜鏡如圖所示,由折射率
2 之透明物質所構成,
3
整個稜鏡置於折射率
2 的透明液體中,今入射光垂直於最長邊
由一端射入,問 q 角在什麼範圍內,入射光才會經兩次全反射
而由稜鏡之最長邊射出?
A 301<q<451 B 371<q<531 431<q<601
D 451<q<751 E 601<q<751。
2 1 設光由稜鏡射入液體時的臨界角為 qc
3
& sinqc  2  3 & qc  371。
5 5
2
2 如圖所示:!在 A 點全反射& q>371
#
T 在 B 點亦全反射& 901  q>371 & q<901  371  531
需同時滿足以上二式,故 371<q<531。

1 由圖,若各界面皆發生折射時,由司乃耳定律:
n 甲 sinq 甲  n 乙 sinq 乙  n 丙 sinq 丙
7 3
& 2 sinq 甲  sinq 乙  sinq 丙
4 2
& sinq 丙>sinq 乙>sinq 甲 & q 丙>q 乙>q 甲  q
1
當 q 逐漸增大時& q 丙將先增大為 901(恰產生全反射時)

12
3 幾何光

& 第一次全反射將先發生在7 3 Y 界面。 3 3


2
此時 2 sinq 甲  sinq 乙  sin901 & 2 sinq  sin901 & sinq  。
4 2 2 4

129
3 幾何光

進階大考試題
1 半徑為 r 的透明半圓柱體,置於空氣中。今有一光束從此半圓柱體
之平面部分垂直射入(如圖所示),射入點距離圓柱體對稱軸之距離

Q3 Q
d,d  r。若半圓柱體的折射率為 2,則從半圓柱體射出的光線
2
對原入射方向之偏向角為 1801 。 〈聯考〉
1
解析請見下方。

E 2 如圖所示,一瓷碗之碗口直徑為 12 公分,中央深度為 8.0 公分。在此碗注滿水後,


於其中央放置一顆小豆子,眼睛在距離水面 18 公分的水平面之 1、2、3、4 和 5 位
置,注視碗中的小豆子。1 號位置是在碗中央的正上方,而相鄰位置各相隔 6 公分。
4
有哪些位置可以看見碗中的小豆子?(假設水的折射率為 )
3
A 僅有 1 B 僅有 1 和 2 僅有 2 和 3
D 僅有 1、2、3 和 4 E 5 個位置都可以看到。 〈指考,答對率 31%〉

2
1 如圖所示,小豆子所發出的光線中,從水中折射射入空氣時,通過碗的邊緣處有最大的入射角

i,此時的折射角 r 最大,偏移的距離也最大。

由圖得 tan i  6  3 & i  371 & 4  sin i  4  3 <1,


8 4 3 3 5
不會發生全反射,故不用考慮全反射的情形。
4 4
2
由司乃耳定律得  sin371  1  sin r & sin r  & r  531。
3
3 5
再由圖得
tan531  x & x  18  tan531  18  4  24 (cm),
18 3
而位置 5 與碗水平距離為 18 cm,故 5 個位置都可以看到。

1 1 設光由圓柱體至空氣的臨界角為 qc & Q2sinqc  1  sin901 & sinqc  & qc  451。


1 2
Q
Q23 r
3 & q  601>q & 發生全反射。
2
如圖所示,sinq  c
r Q2
3
如圖所示,由對稱性可知,出射光線和入射光線之偏向角為 1801。

129
3-3 透鏡的原理與應用

一、球面透鏡
1 透鏡的種類與結構
1 透鏡利用折射來改變光前進的方向,最容易製作的透鏡為球面透鏡,其兩側的鏡面皆
為球面的一部分。
2 球面透鏡可粗略分為兩類:凸透鏡與凹透鏡。凸透鏡中央部分較厚,鏡緣處較薄;而
凹透鏡則相反,中央部分較鏡緣處薄。
3 球面透鏡的對稱軸稱為主軸,而主軸穿過透鏡中心點處,則稱為鏡心。
4 球面透鏡的種類與結構,如下表所示。
結構 種類

曲率半徑

曲率中心 鏡 軸
凸透鏡
曲率中心

曲率半徑

曲率半徑

曲率中心 鏡 軸
凹透鏡
曲率中心

曲率半徑

2 焦點與焦距
1 凸透鏡
1
平行於凸透鏡主軸的平行光,經折射後會聚於鏡後一點,稱為焦點,所以凸透鏡又
稱為會聚透鏡,焦點至透鏡中心的距離稱為焦距,如圖 a 所示。
2
射入凸透鏡的光線,經兩次折射後,射出的光線會偏向主軸,如圖 b 所示。

▲圖 a ▲圖 b

130
3 幾何光

2 凹透鏡
1 平行於凹透鏡主軸的平行光,經折射後發散射出,故凹透鏡常稱為發散透鏡。但是
若將發散後的光線沿反方向延長,則會在鏡前相交於一點,此點並不是由實際光線
所會聚,故稱為虛焦點,如圖 a 所示。
2 射入凹透鏡的光線,經兩次折射後,其射出的光線會偏離主軸,如圖 b 所示。

3 薄透鏡

▲圖 a ▲圖 b

高中課程中僅討論透鏡厚度遠小於曲率半徑的透鏡,稱為薄透鏡。薄透鏡有下列特性:
1 若透鏡很厚,出射光線與入射光線間會有橫向位移,薄透鏡的橫向位移可忽略,故通
過鏡心的光線可視為直接通過不偏折,如圖 a 所示。
2 沒有通過鏡心的光線,從進入透鏡至射出,共經兩次折射,薄透鏡可以簡化成只在透
鏡的中間部位折射一次,如圖 b 所示。

▲圖 a 薄透鏡可忽略橫向位移 ▲圖 b 薄透鏡可簡化成從透鏡的中間折射一次

131
二、凸透鏡的成像作圖
1 基本觀念
1 在透鏡的兩側中,與放置物體同側者稱為鏡前,透鏡的另一側稱為鏡後。
2 由實際光線所交會而成的像,稱為實像。在成像處,實像可成像於屏幕(眼睛、紙、
光屏、底片)上。
3 不是由實際光線所交會而成,而是將光線反方向延長後才交會而成的像,稱為 虛像。
在成像處,虛像無法成像於屏幕(紙、光屏、底片)上,但眼睛可透過透鏡觀察到虛
像。
2 作圖方法
入射在凸透鏡上的光線,折射時必須遵守折射定律,其中有三條主要的入射光線(作圖
時,只要任選其中二條即可),分述如下:
1 平行主軸的入射光線,經透鏡折射後通過鏡後的焦點,如圖中的光線 1。
2 通過鏡前焦點的入射線,經透鏡折射後,其射出的光線平行主軸,如圖中的光線 2。
3 通過鏡心的入射線,通過透鏡後,其方向不變,如圖中的光線 3。

132
3 幾何光

3 物體在不同位置時的成像情形
下表中,F 為焦點、f 為焦距、p 為物距、q 為像距
物體位置 作圖 性質

無窮遠處 當入射光平行於主軸,則成
(p→∞) 像為位於焦點上的一點。

1
在鏡後焦點和兩倍焦距間
像 形成縮小的倒立實像。
兩倍焦距外 2
物體 若物體愈接近透鏡(未到
(p>2f )
達 2f 處),則像的位置
愈遠離透鏡,且像愈大。

兩倍焦距上 在鏡後兩倍焦距處形成等大
(p  2f ) 的倒立實像。

1
在鏡後兩倍焦距外形成放
焦點與兩倍 像 大的倒立實像。
2
焦距間 物體 若物體愈接近透鏡(未到
(2f >p>f ) 達 f 處),則像的位置愈
遠離透鏡,且像愈大。

物體

所有的折射光線皆互相平
焦點上
行,平行光不相交,無法成
(p  f )
像。

1
在與物體同側形成放大的
正立虛像。
2
焦點內 若物體愈接近透鏡,則像
(0<p<f ) ▲圖 a 的位置愈接近透鏡,且
像愈小(但仍較原物體
大),如圖 b。

▲圖
b

133
4 由遠而近的成像變化趨勢

▲圖 物體在焦點外 ▲圖 物體在焦點內

三、凹透鏡的成像作圖
入射在凹透鏡上的光線,折射時必須遵守折射定律,其中有三條主要的入射光線(作圖時,
只要任選其中二條即可),分述如下:
1 作圖方法
1 平行主軸的入射光線,經透鏡折射
後,射出光線的反方向延長線通過鏡
前的焦點,如圖中的光線 1。
2 射向鏡後焦點的入射光線,經透鏡折
射後,其射出的光線平行主軸,如圖
中的光線 2。
3 射向鏡心的入射線,通過透鏡後,其方向不變,如圖中的光線 3。
2 物體在不同位置時的成像情形
1 當物體位於無窮遠處時,於同側的虛焦點上成一點之虛像,如圖 a 所示。
2 若將物體置於凹透鏡前任意處,則僅能在鏡前的虛焦點內形成一縮小的正立虛像,物
體愈接近透鏡,成像位置也愈接近透鏡,所形成的虛像愈大(仍較原物體為小),如
圖 b 所示。

▲圖 a 物體位於無窮遠處 ▲圖 b 物體位於鏡前

134
3 幾何光

四、透鏡成像總整理
物體位置 像的位置 像的性質
∞ 鏡後,F 一點實像
∞∼2F 鏡後,F∼2F 倒立縮小實像
2F 鏡後,2F 倒立等大實像
凸透鏡
2F∼F 鏡後,2F∼∞ 倒立放大實像
F 鏡後,∞ 無法成像
F(焦點)內 鏡前 正立放大虛像
凹透鏡 不論物體置於何處,永遠在鏡前的虛焦點內成「正立縮小虛像」

觀念即時通
*為多選題

A 1 下列有關「單一凸透鏡」成像的敘述,何者錯誤?
A 若成像為正立,觀察者須在與物體同側處觀察 B 若成像為正立,觀察者須在與物
體異側處觀察 若成像為正立,無法顯示在屏幕上 D 若成像為倒立,可以顯示在
屏幕上 E 若成像為倒立,觀察者可直接在與物體異側處觀察。
1
解析請見下方。

BC 2 下列有關「凹透鏡」成像的敘述,哪些正確?
A 物體置於焦點處時,成像最大 B 物體沿凹透鏡主軸移向透鏡時,像亦移向透鏡
承 B,此時像亦逐漸變大 D 承 B,此時的像為正立放大虛像 E 將凹透鏡遮去一
半的面積,只能看到一半的像。
2
A×:物體愈靠近凹透鏡時,其成像愈大。B○:凹透鏡成像時,物體的運動方向和像的運動方
向相同。 ○:凹透鏡成像時,物體沿主軸移向透鏡時,像逐漸變大(但仍比實物小)。D×:
凹透鏡永遠成正立縮小虛像。E×:將透鏡一半面積遮住後,其焦距並未改變,但進光量會減少
一半,因此成像性質不變,仍可看到完整的像,但亮度減低。

1 A×、B○:欲使凸透鏡成正立的像,須將物體置於焦點內,且所得的像為與物體同側的虛
像,故無法顯示在屏幕上,觀察者需在與物體異側處觀察。DE○:欲使凸透鏡成倒立的像,須
將物體置於焦點外,且所得的像為與物體異側的實像,可顯示在屏幕上,亦可直接在與物體異側
處觀察。

135
五、薄透鏡成像公式
1 公式與推導
1 1 1
透鏡成像時,物距 p、像距 q 及焦距 f 的關係為:   。
p q f
證 如圖所示,ho 為物長、hi 為像長、p 為物距、q 為像距。
令 ho 與 hi 正立時取正號,倒立時取♛號
!透鏡左邊的兩個三角形相似&  hi  f ⋯⋯1
@ ho p
#
@ f
T透鏡右邊的兩個三角形相似&  hi ⋯⋯2
q
 ff
ho
f qf 1 1 1
由 12 可得  & ( p  f )(q  f )  f 2 & qf  pf  pq & 同除 pqf,可得  
pf f p q f
2 符號法則
1 焦距 f:凸透鏡(可會聚光線)取 正 ,凹透鏡(可發散光線)取 負 。
2 物距 p:高中課程僅考慮鏡前的實物,物距 p 一律取 正 。
3 像距 q:實像取 正 ,虛像取 負 。
3 共軛成像
如圖所示,在適當的條件下,固定物體與屏幕距
1 1 1
離,在其間置一凸透鏡,由  
可知,
p q f
將物距 p 與像距 q 互換時,在屏幕上可得到兩
個大小不同的像,稱為共軛成像,詳見範例 1。

六、橫向放大率
1 意義
一物體或像垂直於主軸方向的長度,稱為
橫向長度,亦稱高度。像之高度與物體高
度之比值,稱為橫向放大率,簡稱 放大
率,常以 m 表示。
q
2 公式:m  hi(像長)   。
ho(物長) p
證 如圖所示,物長和像長分別為 ho 和 hi,並令正立時為正值,倒立時為♛值。
 hi q hi q
∵△ABO∼△A8B8O &  & 橫向放大率 m  
ho p ho p

1 當|m|>1 時,代表成 放大 的像;當|m|<1 時,代表成 縮小 的像。


2 當 m>0 時,代表成 正立 的像;當 m<0 時,代表成 倒立 的像。

136
3 幾何光

範例
1 共軛成像
物體與紙屏相距 100 cm,在其間置一凸透鏡,可生一清晰的實像於紙屏上,今將凸透鏡
向紙屏移近 20 cm,再一次生清晰實像於紙屏上(但兩次成像的大小不同),如圖 a 所
示,此現象稱為共軛成像。則:
1 第一次的物距為 40 cm,此凸透鏡的焦距為 24 cm。
4
2 第二次的像高是第一次的 倍。
9
3 要產生上述的共軛成像,其實是有條件的,設物體與紙屏間的距離為 d,凸透鏡的焦
距為 f,如圖 b 所示,則可形成共軛成像的條件為: d34f 。因此,本題中物體與
紙屏間的距離至少需 96 cm,否則凸透鏡置於其間任何位置皆無法生像於紙屏。

▲圖 a ▲圖 b

1 1 1
@ p 100  p f
!
解 1 由成像公式可得:#
@ 1  & p  40 (cm)、f  24 (cm)。
1 1
T p  20 100  p  20 f
q 60 3
2#
!第一次:p  40 cm、q  60 cm &|m|
@ p 40 2
 
&| |m8m

2
 。
33 4 9
@ q8 40 2 2
T 第二次:p8  60 cm、q8  40 cm &|m8|  
1 1 1 p8 60 A3 2S  S
dr d 4df
3 由成像公式可得   & p2  dp  df  0 & p 
p dp f 2
欲在紙屏上成像,須判別式 d2  4df30 & d34f  4  24  96 (cm)
即物體與紙屏的距離至少需 96 cm 方能成像。

馬解 1 由 m   q &  1   q & q  20 (cm),由凸透鏡成像的共軛關係可知,


p 2 40
p8  20 (cm),q8  40 (cm)也可成像& 透鏡要向物體靠近 20 (cm)。
2 m8   q8   40   2 & 像高 20 | 2| 40 (cm)。
p8 20

馬上練習 1
將高 20 cm 物體置於一凸透鏡前 40 cm,可在紙屏上形成像高
10 cm 的倒立實像,如圖所示。若要再次在相同位置的紙屏
上成像,則:
1 須將透鏡朝物體移近 20 cm
2 此時的像高為 40 cm。

137
七、透鏡的應用
1 光學顯微鏡
1 光學顯微鏡主要由物鏡(焦距極短的凸透鏡)與目鏡(焦距較長的凸透鏡)所組成。
2 使用光學顯微鏡時,調整鏡筒的位置,使物體位於物鏡焦點外(極靠近焦點處),使
物體於目鏡焦點內形成一倒立放大的實像。此像再經目鏡折射後,成一倒立放大的虛
像,故最後所成之像為與原物上下顛倒、左右相反之放大虛像,如圖 a 所示。

▲圖 a 光學顯微鏡的成像原理
2 數位相機
1 數位相機主要由鏡頭(效果等同凸透鏡的透鏡組)、光圈、感光元件⋯等所組成。拍
照時將物體置於鏡頭之二倍焦距外,可在感光元件上形成縮小的倒立實像,如圖 b 所
示。
2 如圖 c 所示,相機的鏡頭實際上是由多片凸透鏡和凹透鏡組合而成的透鏡組。所謂對
焦,是在拍照時利用控制透鏡組的移動,調整物距和像距,使像恰好落在感光元件
上,即可攝得清晰的相片。
3 當鏡頭對焦在無限遠時,凸透鏡到感光元件間的距離即為該鏡頭的焦距。

鏡頭
(凸透鏡)

感光元件
縮小的
倒立實像

光圈
▲圖 c 照相機的鏡頭實際上是由多片凸透鏡
▲圖 b 照相機的成像原 和凹透鏡組合而成的透鏡組

138
3 幾何光

3 視力矯正
1 正常眼睛應成像在視網膜上,如圖 d 所示。
2 近視是因眼球太長或晶狀體的焦距太短,以致遠處的景物,透過水晶體後成像於視網
膜之前。可利用凹透鏡,增加光的發散性,使遠物成像在視網膜上,如圖 e 所示。
3 遠視眼是因為眼球太短或晶狀體的焦距太長,以致景物透過水晶體後成像於視網膜
後。可利用凸透鏡,增加光的會聚性,使景物成像在視網膜上,如圖 f 所示。

▲圖 d 正常眼睛 ▲圖 e 近視及矯正 ▲圖 f 遠視及矯正

觀念即時通
*為多選題

A 3 顯微鏡的物鏡與目鏡均為凸透鏡,且物鏡的焦距遠短於目鏡,其目的為何?
A 由物鏡產生放大的實像,可落於目鏡的焦距內 B 由物鏡產生放大的虛像,可落於
目鏡的焦距內 由物鏡產生縮小的虛像,可落於目鏡的焦距內 D 由物鏡產生縮小
的實像,可落於目鏡的焦距內。 〈學測〉
3 顯微鏡的原理是將物體置於物鏡焦點外(極靠近焦點處),使物體於目鏡焦點內形成一倒立放大
的實像。此像再經目鏡折射後,成一倒立放大的虛像。故物鏡的焦距要很短,目鏡的焦距則較
大。

139
範例
2 透鏡的應用
智慧型手機的照相裝置主要包括兩部分:鏡頭透鏡和位於成像平面的感光元件。為了使
遠近不同的物體均能成像於感光元件上,透鏡和感光元件之間的距離,需靠手機的自動
控制機件,使其在 4.0 mm 到 4.5 mm 之間變動。已知照相裝置可以將無窮遠處的物體透
過透鏡成像於感光元件上,若鏡頭透鏡可視為單一薄透鏡,且透鏡的焦距固定,則下列
敘述哪些正確?
A 鏡頭透鏡為凹透鏡 B 鏡頭透鏡的焦距約為 4.0 mm 鏡頭前的物體在感光元件上所
成 的 像 為 正 立 實 像 D 鏡頭前的物體,只要其物距大於 36 mm, 都 可 以 清 楚 對 焦 E

物距為 4.0 m 時,透鏡和感光元件之間的距離為 4.5 mm。 〈109 指考,得分率 43%〉
答 BD

解 A ×:感光元件上需要有真正的光線感光,故必需為實像,鏡頭透鏡需為凸透
鏡。B ○:凸透鏡所成實像的像距 q 3 焦距 f,故 q 最小值為 f  4.0 (mm)。
×:凸透鏡所成實像為倒立實像。
D ○:由 1  1  1 & 1  1  1 & p  36 (mm)。
p q f p 4.5 4
E ×:透鏡和感光元件之間的距離即為像距 q,由 1  1  1 & 1  1  1
p q f 4000 q 4.0
& q  4.0 (mm)。

!第 1 次: 1  1  1 & q  18 (cm)
1 1 1 @ ∞ q1 18 1
馬解 由成像公式   &# & 相差 20  18  2 (cm)。
p q f @ 1  1  1 & q  20 (cm)
T第 2 次: 180 q2 18
2

馬上練習 2
小龍買了一臺單眼相機搭配焦距為 18 cm 的鏡頭拍照。他首先拍攝甚遠處的風景,然後
拍攝與鏡頭相距 180 cm 處的模特兒,則第二次的像距與第一次的像距相差 2 cm。

140
3 幾何光

段考基礎練習題
*為多選題

主題練習
概念 透鏡成像
B 1 如圖所示,自凸透鏡前主軸上二倍焦距外發出一條入
射光,該入射光經凸透鏡折射後所走的路徑,最可能
為哪一條?
A甲 B乙 丙 D 丁 E 戊。
1
因為此點光源位在凸透鏡前的二倍焦距外,故將成像於透鏡
另一側的一至二倍焦距之間。故可推知此道入射光的折射路
徑最可能為乙光線,故選 B。
C 2 如圖所示,設凸透鏡位置為 O,焦距為 f,在鏡前之主軸上將
物體由無窮遠處慢慢接近到鏡前的焦點上,則物體實像位置 O
的移動情形為何?
A 鏡後 O→f→∞ B 鏡前 f→2f→∞
鏡後 f→2f→∞ D 鏡前 f→2f→f
E 鏡後 f→2f→f。
2
物體由鏡前∞→2f→f,則其成像位置在鏡後由 f→2f→∞。

E 3 承上題,將凸透鏡改為凹透鏡,其餘條件不變,則物體虛像位置的移動情形為何?
A 鏡後 O→f→∞ B 鏡前 f→2f→∞ 鏡後 f→2f→∞ D 鏡前 f→2f→f

E 鏡前,由 f→ 1
2 f→ f。
2
3
3 物體由鏡前 ∞→2f→f,則其成像位置在鏡前由 f 慢慢朝 O 移動,僅 E 符合(若依成像公式計算,
可驗證得像由 f→
2 f→
1 f)◦
2
3
AD 4 如圖所示,阿龍利用某透鏡觀看物理課本的內容
時,發現「恰好」兩個字恰好被放大且清晰可見,
則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A 該透鏡為凸透鏡
B 該透鏡為凹透鏡
物理課本的位置在該透鏡的焦點外
D 物理課本的位置在該透鏡的焦點內
E 阿龍看到的可能是實像。
4 「正立放大」的像,是將物體置於『凸透鏡』焦點內所生之虛像,故選 AD。

141
概念 透鏡的成像公式
5 一物體高度 10 cm,置於焦距為 20 cm 的凸透鏡前主軸上,距透鏡 30 cm,試利用成像公
式,求得成像位置、像長和成像性質。
5 由成像公式 1  1  1 & 1  1  1 & q  60 (cm)。
p q f 30 q 20
hi q 60
&m     2 & 像長 hi   2  10   20 (cm)。
ho p 30
& 物體在鏡後 60cm 處,形成像長 20cm 的倒立放大實像。
6 承上題,將凸透鏡改為凹透鏡,其他條件不變,試利用成像公式,求得成像位置、像長
和成像性質。
6 由成像公式 1  1  1 & 1  1  1 & q   12 (cm)。
p q f 30 q  20
hi q (  12) 2 2
&m    & 像長 hi   10  4 (cm)。
ho p 30 5 5
& 物體在鏡前 12cm 處,形成像長 4cm 的正立縮小虛像。
D 7 如圖所示,在水面下 12cm 處有一物體,在此物正上方的
水面上 11cm 處置一焦距為 10cm 的凸透鏡。已知水的折
4
射率為 ,則此透鏡所造成該物體之像在何處?
3
A 在水面上 20cm B 在水面上 18cm 在水面上 28cm
D 在水面上 31cm E 在水面下 13cm。
7 解析詳見解答本。

概念 共軛成像
E 8 如圖,某同學在測量凸透鏡的焦距實驗中,將光屏
與光源相距 60 cm 平行放置,然後放凸透鏡於兩者
之間。實驗時只移動透鏡,光屏與光源保持不動,
發現無法成像於屏上,由此判定透鏡的焦距
A 必等於 60 cm B 必大於 30 cm 必小於 30 cm
D 必小於 15 cm E 必大於 15 cm。
8 設凸透鏡的焦距為 f,當物距為 p 時,像距為 q  60  p
由成像公式: 1  1  1 & 1  1  1
p q f p 60  f60rA602S  24 f
p(60  p)  1 2
& p
 W  W15Wf
 p (60  p) p & p  60p  60f  0 & 2
f 30r2Q22
要能成實像,則 225  15f30 & f215 (cm)
& 即 f 小於或等於 15cm 時可成像,今不可成像,故 f 必大於 15 cm。
d 60
※速算法:這是共軛成像的問題,可成像的條件為 d34f & f2   15 (cm)。
4 4

142
3 幾何光

概念 透鏡的應用
BD 9 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A 虹的形成過程中,光在水珠內經歷 2 次折射及 1 次全反射 B 顯微鏡的物鏡與目鏡
均為凸透鏡,且物鏡的焦距遠短於目鏡 對同一凸透鏡而言,紅光的焦距比藍光的
焦距短 D 對同一凸透鏡而言,紅光的焦距比藍光的焦距長 E 數位相機感光元件上
所形成的像成倒立,若物體太靠近鏡頭,則像變成正立。
9 解析詳見解答本。

C 0 每臺照相機都有能照到清晰像的最短距離,為了照物體的細部,需要將相機盡可能的
靠近物體,假如物距縮短到比上述的最短距離短時,我們無法得到清晰的像,此時可
以靠下列哪一個方法得到照相的目的?
A 改為拍攝黑白照片 B 加一凹透鏡於相機鏡頭前 加一凸透鏡於相機鏡頭前 D
減少曝光時間 E 增長曝光時間。
0
當相機鏡頭(凸透鏡)拍攝近物時(物距減小),像距會加大。此時,有兩個方法:一是加長鏡
頭與底片的距離;二是加一凸透鏡在鏡頭前,讓光線提早交會,減小像距。

基礎大考試題
CDE 1 一物體位於凸透鏡一側,物距為 p,透鏡焦距為 f,像距為 q。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A 把一點光源放在焦點,則其光線經折射後會聚於透鏡另一側的焦點 B 若 p  2q,
則放大率為 2 若 p  2f,則物與像大小相同 D 若 p>2f,則 q<p E 若 p>
3f, 則在透鏡另一側產生一倒立縮小之實像。 〈聯考〉
1
解析請見下方。

C 2 將玻璃透鏡置於空氣中,若光線通過鏡心,則下列路徑何者正確? 〈學測〉
A B D

2
1 通過凸透鏡鏡心的光線,折射後方向與原入射方向平行,但有少許的橫向位移。
2 光線會經過二次折射,光由空氣進入玻璃時會偏向法線,由玻璃進入空氣時會偏
離法線,如圖所示,故選 。

1 A ×:將光源放在焦點上,則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後,會與主軸平行。
q q 1
B ×:放大率 m       。
p 2q 2
2f
○:將光源放在 2f 處,則成像於另一側 2f 處,故 m   2f   1 & 成大小相等的倒立實像。
D ○:將光源放在 2f 之外,則成像於 f 與 2f 間 & q<p。
q
E ○:將光源放在 3f 之外,則成像於 f 與 2f 間 & q<p,由放大率 m  p 可知
& 在另一側產生一倒立縮小的實像。

143
A 3 將粗細均勻的金屬圓棒,插入盛水之圓形透明玻璃杯內。人眼由杯外略高於水面的位
置,透過水面與杯子側面觀看水中的圓棒時,圓棒看似折斷,粗細也不均勻。若以灰
色線段代表看到的水中圓棒,則下列哪一圖是人眼看到的景象? 〈學測,答對率
40%〉A B D

3
解析請見下方。

C 4 照相機鏡頭透鏡的焦距和光圈直徑大小的比值稱為 f 數(也稱為光圈數或焦比)。已
知單位時間通過鏡頭的光能和光圈的面積成正比。某一數位照相機鏡頭透鏡的焦距固
1
定為 50 mm,當 f 數設定為 2,可得最佳照片的正確曝光時間為 s,若將 f 數設
450
定改為 6,則其最佳的曝光時間應為多少 s?

1 1
A 6 1 1 1 E 。 〈107 指考,答對率 62%〉
B 12 50 D 150 900
4
1 設焦距為 F,光圈直徑大小為 D,依題意可知:光圈數 f  F & 光圈直徑 D  F ∝ 1 。
D f f
Tt
2 進光量 單位時間通過鏡頭的光能 E  時間 Tt∝光圈的面積 Tt∝D2  Tt∝
f
& 1  1  1  Tt8 & Tt8  1 (s)。 2
2 2
2 450 6 50

3 如圖所示:
1
透過水面觀看,圓棒會因視深現象而折曲。
2
透過杯子側面觀看,有如把金屬圓棒放在凸透鏡的焦點內,
會產生正立放大的虛像,故側面水中的圓棒看起來較粗。故選 A。

144
3 幾何光

分科測驗進攻題
*為多選題

進階試題
A 1 將一個物體放在凸透鏡左邊,並垂直於主軸,當用綠光照射時,在右邊垂直於主軸的
光屏上,恰可清晰顯現倒立等大的實像,如圖所示。若在不改變物體和透鏡位置的條
件下,改用紅光照射物體時,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必須使光屏向遠離透鏡方向移動時,才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實像 B 必須使光屏向靠
近透鏡的方向移動,才能接收到清晰縮小的實像 必須使光屏向靠近透鏡的方向移
動,才能接收到清晰放大的實像 D 必須使光屏向遠離透鏡方向移動時,才能接收到
清晰縮小的實像 E 不用移動光屏,仍可清晰顯現倒立等大的實像。
1 解析請見下方。

2 一小物體長 10cm,直立於焦距為 0.20m 的凹透鏡主軸上,當物體由鏡前 0.30m 的位置


移到鏡前 0.20m 的位置時,後來的像長度為原來像長度的 1.25 倍。
2 1 物在鏡前 0.3m 的位置時:
1 1 1 h  0.12
由成像公式:   & q1   0.12 (m) & m  i1   & hi1  4 (cm)。
0.3 q1  10 0.3
0.2
2 物在鏡前 0.2m 的位置時:
1 1 1 h  0.1
由成像公式:   & q2   0.10 (m) & m  i2   & hi2  5 (cm)。
0.2 q2  10 0.2
0.2
後來像長 hi2 5
3    1.25(倍)。
原來像長 hi1 4

1 由「倒立等大的實像」可判斷原來物體放在 2 倍焦距處。因紅光的折射率較小,故以紅光照射
時,偏折的角度較小,焦距會增大,此時,物體位於紅光之 2 倍焦距之內,會於原成像位置之後
方形成倒立放大實像,如圖所示。

145
D 3 如圖所示,將一枝 6cm 長的筆,平放在焦距 12cm 的凸透鏡之主
24cm
軸上,其筆尖指向透鏡而筆底在離透鏡 24cm 處,所得之像為何?
A 長 6cm,筆尖指向透鏡 B 長 6cm,筆尖背向透鏡
長 12cm,筆尖指向透鏡 D 長 12cm,筆尖背向透鏡
E 長 24cm,筆尖指向透鏡。
3 解析請見下方。

4 一點光源沿著凸透鏡的主軸,向凸透鏡靠近。已知凸透鏡的焦距 20 cm,而點光源與鏡心
的距離在 10 s 內,由 60 cm 變成 40 cm,則:
1 像移動的方向與點光源 相同 (填相同或相反)。
2 像的位移量值為 10 cm。
3 像的平均速率為 1 cm/s。
4 解析請見下方。

進階大考試題
DE 1 下列各選項中,線框內之光學元件皆為透光玻璃製成。由線框左
方射入單色平行光後,哪些線框內之光學元件可能造成如圖所示
之光線行進方向?(設線框內玻璃周圍的介質是空氣)
〈指考,答對率 42%〉
A B D E

1 依作圖法求得各選項中光的路徑如下:

題目圖的出射光線發散且對稱,故選 DE。
3 1 設筆底的像距為 q1、筆尖的像距為 q2,則由成像公式: 1  1  1
p q f
! 1  1  1 & q1  24
(cm)
@ q1 12
& 24 。
# 1
@ 1 1
  & q2  36 (cm)
T 24  6 q2 12

2 成像情形如圖所示,可得像長 A# 8B8  36  24  12 (cm),筆尖背向透鏡。


4
1 點光源的物距大於凸透鏡的焦距,會在透鏡的另一側造成實像,且像的移動方向與點光源相同。
! 1  1  1 & q  30 (cm)
@ q 20
2 60 & 像的位移 40  30  10 (cm)。
# 1
@ 1 1 10
  & q8  40 (cm) 3 像的平均速率 vav   1 (cm/s)。
T 40 q8 20 10

146
3 幾何光

實驗活動 實驗
影片

實驗三:折射率的測定
一、實驗目的
1 觀察光的折射現象。
2 利用插針法測定光在水中、玻璃磚中的折射率。

二、實驗原理
1 測量水的折射率
▲圖 a
1 設水的折射率為 n,盛於半徑 r 的透明半圓盒中, 視線 A
sinq 方向 B
如圖 a 所示,則 n 1

sinq2 θ1
 A'
(A 針的像 ) θ
!sinq1 B' 2θ3
@ x1 sinq1 xr1 x1 針的像(B ) C
2 圖 a 中: r & 水的折射率 n    。 D
θ4
#
$ x
sinq  2 sinq2 x2 x2
T 2
r r
2 測量長方形玻璃磚的折射率 ▲圖 b
1 如圖 b 所示,利用 A、B、C、D 四根長針,可得光線射入長方形玻璃磚後的折射路
sinq1
徑,則玻璃磚的折射率 n  。
sinq2
sinq4
2 玻璃磚的折射率亦可由 n 
sinq3 求得(若玻璃磚上、下兩長邊互相平行時 q3  q2、
q4  q1)。
3 當玻璃磚上、下兩長邊不平行時,只要測量 q1、q2、q3、q4,亦可測得其折射率。

三、實驗器材
器材 數量 器材 數量
半圓盒 1個 圓規 1支
保麗龍板 1塊 直尺 1支
方格紙 數張 長針 數支
玻璃磚或壓克力磚 1個 量角器 1個

147
四、實驗方法
1 測量水的折射率
1 在方格紙上畫兩條平行線 L 及 L8,兩平行線距離建議為 3.5cm。再畫一條與兩平行線
相 交 的 垂 直 線 N , 將 N 與 L 的 交 點 標 示 為 O 。 在 L8 上 標 示 五 個 點
P1、P2、P3、P4、P5,各相鄰距離為 1cm,再以 O 為圓心、依半圓盒的半徑畫一圓,
如圖 a,此即完成方格紙的準備工作。
2 將步驟 1 備好的方格紙墊在保麗龍板上,半圓盒裝水至半滿後,放在方格紙上(圖 a
鋪黃底的位置),使透明盒直徑恰與 L 重合,中央對準 O 點,並在 O 點鉛直插一大頭
針,如圖 b 所示。如此,O 為光線的入射點,直線 N 為法線。

▲圖 a ▲圖 b
3 在 P1 處垂直紙面插一針,並在半圓盒圓弧面一側,以單眼透過水觀察二長針的像,調
整觀察位置使兩者重疊,在視線上任選一處 P18 再垂直插一針(即此針會再與前兩者重
疊),如圖 cd 所示。此時 P1 與 O 的連線為入射線,而 O 與 P18 的連線為折射線。

▲圖 ▲圖 d
c
4 依序找出 P28、P38、P48、P58。
5 將半圓盒移走,標出每組入射線與折射線在
圓周上的交點與直線 N 的距離 x 及 x8,如
圖 e 所示,並記錄與計算光在水中的折射
率。

148 ▲圖
3 幾何光

2 長方形透明玻璃磚的折射率
1 在方格紙上畫一直線 L,將玻璃磚的一長邊與直線 L 重疊,並沿玻璃磚的另一長邊畫出
直線 L8。完成後,將裝置放在保麗龍板上,如圖 a 所示。
2 先將一長針 B 垂直紙面插在直線 L 的後方,在其斜後方任意位置處再垂直插上長針 A
(A 與 B 距離不要太近)。從玻璃磚 L8 的一側透過玻璃磚觀看 A 和 B,移動眼睛的
位置,當兩針在玻璃中的像重疊時,在此視線上遠近兩處鉛直插兩根長針 C、D,使
A、B、C、D 的像重疊,如圖 bc 所示。

▲圖 a ▲圖 b ▲圖 c

3 如圖 d 所示,移去玻璃磚,在方格紙上畫出入射線
#AB 和出射線 CD ,兩直線分別與 L 及 L8 交會於
L
O、O8,則折線 ABOO8CD 即為一條光經玻璃磚折射
的光徑。過 L
O 作法線 N,以量角器量取入射角 q1 與折射角 q2,計
算出玻璃磚之折射率 n。
4 固定 B 針的位置不動,改變 A 針的位置,重複步驟 1 至步驟 ▲圖 d
3。

實驗試題
*為多選題

1 小智和小英欲以圖 a 所示的半圓形透明盒來測量某液體的折射率,得到光由空氣中入射
至液體時的路徑如圖 b 所示。
sinq1
1 要得到水的折射率,小智利用量角器,可得液體的折射率為 ;
x
1
小英利用方格紙上的格子,可得液體的折射率為 sinq2

x2

▲圖 ▲圖 b
x1 a
sinq sinq1
1 1 液體的折射率 n  1
 r  x1 ,故利用量角器可得 n  ;利用直尺可得 n  x1 。
sinq2 x2 x2 r

149
sinq2

150
3 幾何光

CDE 2 下列哪些可能是入射角 q1 和折射角 q2 之間的函數關係圖?


A B D E

2 由司乃耳定律:n1 sinq1  n2 sinq2 & sinq1  n2  定值,故選 DE。


sinq2 n1

2 在「折射率的測量」實驗中:
1 須在半圓形透明塑膠盒的哪個位置標示一垂直線來確定光線的入射點?實驗選此位置
為光線的入射點有何目的?
2 為何此部分實驗中的透明盒要使用半圓形的設計,有何作用? 〈聯考〉
2 解析請見右頁下方。

3 大華利用半徑為 5.00cm,薄壁折射率為 nc  1.52,


厚度可以忽略不計的透明半圓皿,進行下列實
驗。如圖 a 所示,大華在白紙上繪製 xy 坐標,並
以 cm 為單位。將半圓皿的圓心與原點 O 重合,直
徑(平直面)與 x 軸重合。 ▲圖
▲圖 b
a
4
1 測量液體折射率:使入射光由 O 點入射,此時入射角為 q  531(sin531 
)。裝滿待測
5
液體之後,大華測得折射之後的光線與圓弧面交點位置的 x 坐標為 2.80 cm。
a 大華測量所用直尺的最小刻度為何?答 mm 。
b 計算並以正確有效位數紀錄待測液體的折射率 nL  ?答 1.43 。
2 觀測光線路徑:如圖 b 所示,入射光線 @PQ 與 y 軸的夾角是q531,且 @PQ 延長線與
半圓皿相交於 O 點。當半圓皿內注滿折射率為 nL  1.3 的液體之後,射出半圓皿的光線經
過第幾象限?與 y 軸的夾角為何?答 第二象限,夾角 531 。
3 1 a 因為大華測得的 x 坐標為 2.80 cm,故最小刻度為 0.1 cm 即為 1 mm。
b 如圖 1 所示,由 n1 sinq1  n2 sinq2 & 1  sin531  nL  sin  nL  2.80 & nL  1.43。
5.00
2 光線自 P 射至 Q 時,因沿著半徑,所以經半圓形界面時不會偏折而可射至圓心 O,此時在界
面的入射角 531。假設其折射角為 b,由 n1 sinq1  n2 sinq2 & 1.3  sin531  1  sinb & sinb  1.04>
1, 不合理。故入射角已超過臨界角而產生全反射現象,光線會經過第二象限,與 y 軸夾
角為
531,如圖 2 所示。

▲圖 1 ▲圖 2

151
3 幾何光

BCE 4 在透明固體的折射率測定實驗中,某生以長方體的透明壓克力磚放在方格紙及保麗龍
板上當作待測物,以插針法追踪經待測物的入射光線及折射光線的路徑。已知壓克力
磚的長、寬、高分別為 30、10 及 2 cm,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A 在同一側所插的 2 針,間距愈近所量測的折射率愈準 B 若在壓克力磚二平行面外
側各插 2 針,共插 4 針,可測得其折射率 若壓克力磚二平行面不是真的平行,
亦可由本實驗方法測定其折射率 D 壓克力磚二平行面是否真的平行,無法由兩側所
插針的實驗結果判定 E 以相距 10 cm 的平行面量測折射率,較利用相距 2 cm 平行
面的結果為精準。 〈 108 指考,得分率
44%〉
4 A ×:同側兩針相距較遠時,因為視線產生的偏差較小,所量測的
折射率才會比較準。
B ○:如圖所示,利用 A、B 兩針可得入射線,利用 C、D 兩針可
sinq1
得折射線,故插 4 針,可測得其折射率 n  。
sinq2
○:壓克力磚二平行面不平行時,仍可測得右圖中的 q1 及 q2,
不影響折射率的測定。
D ×:當壓克力磚的二平行面平行時,入射線和最後的折射光也會
平行,故可由兩側所插針的實驗結果判定。
E ○:壓克力磚之厚度較大時,因為視線產生的偏差較小,測量
結果較為精準。

2 1 1 應在半圓塑膠盒的圓心處標示垂直線來確定光線的入射點。
2 若以圓心處為入射點,可使光每一次的折射都會沿半徑方向(垂直曲
面的方向)行進。
2 承 1,如圖所示,入射光在圓心處發生第一次折射後,折射線恰沿半徑
行進,因此當光線自待測液體射向空氣時,入射角恰為零度,不再發生
折射。故使用半圓形的設計,光由空氣至半圓形透明盒再到空氣,只需
考慮一次折射。

151
實驗活動 實驗
影片

實驗四:薄透鏡的成像
一、實驗目的
1 利用薄透鏡成像驗證成像公式。
2 利用視差法和插針法,測定凹透鏡的焦距。

二、實驗原理
1 薄透鏡的成像公式
1 1 1
1 物體經焦距為 f 的薄透鏡成像時,物距 p 與像距 q 間的關係式為:   。
p q f
2 上式中,凸透鏡的焦距 f 取正值,凹透鏡的焦距 f 取負值;單一透鏡沒有虛物,只有實
物,故 p 取正值;形成實像時 q 取正值,形成虛像時 q 取負值。
2 利用視差法測量凹透鏡虛像的位置

▲圖 a ▲圖 b
1 視差
如圖 a 所示,在觀察者 O 的正前方有兩個遠近不同的靜止物體,此時三者共線。若觀
察 者 O 向右移時,由觀察者指向兩物體的視線不再重疊,如圖 b,此種現象稱為視
差。

▲圖 c ▲圖 d

152
3 幾何光

2 生活中的視差現象
生活中常常可見視差現象,例如旅行時從車內看向窗外,可發現遠處的高山彷彿跟著
我們往同方向走,而近處的樹木則會往後退,如圖 cd 所示。換言之,觀察者所看到
的視差現象為:遠物和觀察者作同向運動,而近物則和觀察者作反向運動。
3 利用視差法測量虛像
虛像無法在屏幕上成像,但可使用視差法測得成像位置。
如圖所示,物體 O 置於凹透鏡前,在鏡前形成正立縮小像 I ,在凹透鏡和物體 O 之間
放置參考物 R。觀察者左右擺動頭的位置,若 R 移動的方向與頭相反,代表 R 比虛像
的位置更靠近觀察者,應將之移離觀察者。反之,若 R 移動的方向與頭相同,代表 R
比虛像的位置更遠離觀察者,應將之移近觀察者。以此方法調整 R 的位置,直到 R 與
虛像之間沒有視差現象,此時 R 的位置即為虛像的位置。

3 利用插針法測量凹透鏡虛像的位置
凹透鏡的主軸上有一點光源 P,如圖所示。由點光源 P
發出 1、2 兩道入射光,1 號光線垂直鏡面沿主軸通過
P I O
凹透鏡,因此不發生偏折;2 號光線經過凹透鏡發生折 1
射,折射光行進的方向較入射光偏離主軸,兩道折射
光在凹透鏡的鏡後無法會聚成像,但折射光的反方向 2
延長線則在鏡前會聚於 I,I 即為所成虛像的位置。物
距 p  #PO,像距 q   #IO,代入薄透鏡成像公式計算,
可以得到凹透鏡的焦距。

153
三、實驗器材
1 凸透鏡成像

器材 數量
光凳
1組
(附臺座 4 個)

光源 1個
光源屏
1個
(簍空十字線)

像屏 1個
凸透鏡 1個

2 凹透鏡成像
1 視差法
器材 數量
光凳
1組
(附臺座 4 個)

光源 1個
光源屏
1個
(簍空十字線)

參考物
(竹籤、吸管或 1個
鉛筆⋯等)

凹透鏡 1個

2 插針法
器材 數量
長針 數支
保麗龍板 1個
方格紙 1張
直尺 1支
凹透鏡 1個

154
3 幾何光

四、實驗方法
1 凸透鏡的成像
1 將燈泡、光源屏、凸透鏡與像屏,按右
圖的順序安裝於光凳上,調整燈泡、光
源屏、凸透鏡與像屏的高度,使中心點
約在同一水平線上。
2 將光源屏與像屏分別移至光凳兩端處,
且凸透鏡緊鄰像屏。
3 將凸透鏡慢慢向光源屏方向移動,直到
像屏上出現清楚的實像為止。由光凳上的公制尺讀出當時物距 p 與像距 q,並記錄於表
中。
4 以步驟 3 的位置為基準,將凸透鏡依序朝光源屏移動四次,每次移近 5.0 cm,同時調
整像屏位置,直到像屏上出現清楚的實像為止,將每次的物距與像距,記錄於表中,
計算凸透鏡的焦距,並畫出
1 對
1 圖形。
q
p
2 凹透鏡成像
◎方法 1:視差法
1 將燈泡、光源屏、凹透鏡,由左至右按照順序安裝於光凳上,光源屏與透鏡的距離約
30 cm。在光源屏與凹透鏡間,將參考物裝在光凳上,參考物的上端要比凹透鏡上緣
高,以利接下來的觀測,如圖 a 所示。由凹透鏡的正後方(與光源屏異側)向光源屏
的方向看去,凹透鏡內的虛像與透鏡外的參考物應在同一垂直線上,如圖 b 所示。

▲圖 a ▲圖 b
2 往凹透鏡方向觀測,觀察者的頭左右來回擺動,利用視差法找出虛像位置:
1 頭向左擺動時,若參考物與虛像的相對位置為
參考物在左側、虛像在右側(或頭向右擺動
時,參考物與虛像的相對位置為參考物在右
側、虛像在左側),如圖 c 所示,代表參考
物距離較遠,應將參考物往靠近凹透鏡方向
移動。

▲圖 c

155
2 頭向左擺動時,若參考物與虛像的相對位置為參考物在右側、虛像在左側(或頭向
右擺動時,參考物與虛像的相對位置為參考物在 左側、虛像在右側),如圖 d
所示,代表參考物距離較近,應將參考物往遠離凹透鏡方向移動。
3 持續調整至參考物與虛像無視差現象,如圖 e 所示,此時參考物的位置即為光源屏虛
像的位置。

▲圖 d ▲圖 e
注意:實驗中,正確的方法是觀察「透鏡內的虛像」與「透鏡外的參考物」有無視
差,如圖 f 所示。許多同學會誤以為要觀察的對象是透鏡內的虛像與參考物,
是錯誤的觀測方式,如圖 g 所示。

▲圖 f ▲圖 g

4 記錄光源屏與凹透鏡的距離,此為物距 p。記錄參考物與凹透鏡的距離,此為像距 q,
因為是虛像,q 取負值。
5 每次移動凹透鏡 2∼3cm 左右,改變物距 p,重複以上步驟 1∼3,測量像距 q,利用
1 1 1 1
薄透鏡成像公式 +  ,計算凹透鏡的焦距,並畫出 對
1 的圖形。
p q f p q

156
3 幾何光

◎方法 2:插針法
1 在方格紙上的正中間畫出兩條垂直的直線後,將方格紙貼於保利龍板上,將凹透鏡垂
直安置於交會處 O,其中與鏡面垂直的直線位於透鏡主軸正下方,為主軸的投影,在
方格紙上可視為主軸的位置,如圖 a 所示。
2 在鏡前主軸上垂直插一根針 P,此針即為凹透鏡的物,#PO 即為物距 p,如圖 b 所示。
由鏡後沿主軸方向朝凹透鏡觀察,針應與主軸重疊,如圖 c 所示。

▲圖 a ▲圖 b ▲圖 c

3 在鏡後的主軸外選擇一個觀測點,由觀測點以單眼觀看凹透鏡中針 P 的成像 I,在觀測


點至成像 I 的視線之間先後垂直插兩根針 A 及 B ,使 I、A、B 看起來彼此重疊在一
直線上,如圖 d 所示。
4 如圖 e 所示,將 A、B 以直線連接,其延長線與主軸的交點即為虛像 I 的位置,按照透
鏡成像公式的規則,此像距 q 為負值,q   #IO。
5 每次移動針 P 的位置大約 2∼3 cm,改變物距 p,重複以上步驟 2∼4。將測得的 p 與
q,記錄於表中,計算凹透鏡的焦距,並畫出
1 對
1 圖形。
p q

▲圖 d ▲圖 e

157
實驗試題
*為多選題

B 1 利用「視差法」找凹透鏡焦距的實驗裝置如圖(一),由凹透鏡後方以單眼觀察鏡內十
字光源的虛像,同時直視鏡外的參考物。若眼睛自透鏡正後方觀察時,見到十字光源
屏的虛像與鏡外參考物位置重疊,如圖(二)。將頭向右移動,眼睛自透鏡正後方移到
透鏡右側觀察時,所見十字光源屏的虛像與鏡外參考物的相對位置如圖 (三)。欲利用
參考物得到成像位置,下列何種調整方法是最正確的?

▲圖(一) ▲圖(二) ▲圖(三)

A 將參考物往靠近凹透鏡方向移動 B 將參考物往遠離凹透鏡方向移動 將十字


光源屏往靠近凹透鏡方向移動 D 將十字光源屏往遠離凹透鏡方向移動 E 將眼睛再
更貼近凹透鏡。
1 虛像與眼睛運動方向相同,代表與凹透鏡的距離較遠,而參考物與凹透鏡的距離較近。欲調整使
十字光源屏的虛像位置與參考物的位置重疊,需將參考物往遠離凹透鏡的方向移動。(不可移動
十字光源屏,光源屏一旦被移動,成像位置便隨之改變。)
2 某生為了測得一個凸透鏡的未知焦距,進行以下實驗:將光源 A、光源屏 B、薄透鏡 C、
像屏 D 等依序水平排列,如下圖 a 所示。若該生由 B、C 之間面對光源屏 B,會看到光
源屏如圖 b 所示,其中黑色的箭頭圖案即為光源屏的可透光區。每當改變 BC 的距離,
則經調整 CD 的距離後,便可在像屏 D 上清楚看到帶有箭頭的影像。某生針對五個不同
的 BC 距離,分別測量對應的 CD 距離,記錄於表 c。

▲圖 a ▲圖 b

▼表 c

次序 BC 距離 (cm) CD 距離 (cm)
1 20.0 20.0
2 25.0 17.0
3 30.0 15.0
4 40.0 13.0
5 50.0 12.5

158
3 幾何光

1 在表 c 中「次序 1」的實驗過程中,若由 C、D 之間面對像屏 D,畫出像屏上所看到


的透鏡成像圖案(標出像屏的上及右)。比較該影像與光源屏 B 之圖案的尺寸大小,
並說明理由。
2 利用薄透鏡成像公式,將表 c 的數據做適當的運算或組合後,畫出合適的關係圖,以
明確驗證薄透鏡成像公式,並說明可以明確驗證的理由。
3 若要見到光源屏 B 上箭頭圖案的虛像,則 BC 的距離大小有何限制?要如何以實驗方
式測量出該虛像的像距?請簡要說明實驗操作步驟。 〈103 指考〉
q 20.0
2 1 由於放大率 m   ,在「次序 1」的實驗中,像距 #CD 等於物距 BC,故 m     1,
p 20.0
所以像屏 D 上的圖像為與原物等大的倒立實像(上下、左右皆和原物相反),其圖像如圖 a
所示。若由 C、D 之間面對像屏 D 時,像屏上所看到的圖像如圖 b 所示。

▲圖 a ▲圖 b
2 成像公式 1  1  1 ,故以 1 (即 1 )為橫軸, 1 (即 1 )為縱軸作圖時,
p q f p BC q CD
1
可得斜率為 1 的斜直線,且直線在縱軸上的截距 。
f

整理 1
與 1 的數據如下表所示:
#BC #
CD

1 1 1 1
次序 (
BC( p ) #CD q

1 0.050 0.050
2 0.040 0.059
3 0.033 0.067
4 0.025 0.077

▲表 5 0.020 0.080 ▲圖 c
1
以上表的數據作圖如圖 c,此圖形確為斜率為 1 的斜直線,且縱軸的截距為 10  10 2 (cm 1)  ,
f
故透鏡焦距 f  10 (cm),故成像公式是正確的。
3 1 要形成虛像的條件,物距必須小於焦距,即 #BC 須小於 10 cm。
2 欲測量虛像的像距,可用視差法,作法如下:
1
眼睛從 C、D 之間透過凸透鏡以單眼觀測,可看到光源屏成放大正立虛像。
2
將參考物垂直豎立在 B、C 之間,眼睛所見光源屏向上箭頭的虛像與透鏡外的參考物應在
同一垂直線上。
3
觀察者與透鏡 C 的距離保持不變而左右擺頭,若透鏡外參考物移動的方向與頭擺動的方
向相反,代表其比虛像更靠近觀察者,應將參考物移離觀察者。反之,若透鏡外參考物移
動的方向與頭擺動的方向相同,代表其比虛像更遠離觀察者,應將參考物移近觀察者。
4
調整到參考物與虛像沒有因為視差而產生相對移動時(此時參考物看起來會與向上箭頭的
虛像重合),參考物的位置即為虛像的位置,此時參考物和透鏡 C 的距離即為虛像的像
距。

159
海市蜃樓
素養題

「海市蜃樓」是出現在沙漠或海邊或海洋中的有趣光學現象,為光線偏折而產生的幻象。
因為需要一定的條件,因此海市蜃樓通常能持續時間都不長。在古代傳說中,「蜃」屬於蛟龍
的一種(另有一說,「蜃」為超大蛤蜊),能吐氣而成樓臺城廓,而海市是海上神仙的住所,
位在虛無飄渺間,因而把這種現象稱「海市蜃樓」。
海市蜃樓在科學上稱為蜃景(mirage),又分為下映蜃景(inferior mirage)與上映蜃景(superior
mirage)。蜃景的形成,是因為海面或者地面的空氣存在密度不均勻的空氣層,使光線在傳播過
程中會發生折射甚至全反射,而造成偏折。
下映蜃景易發生於沙漠中,因為沙子的比熱很小,溫度極易升降,故在強烈的太陽照射
下,靠近地面處的空氣溫度較高。空氣受熱膨脹後密度變小,折射率也變小。隨著高度升高,
空氣溫度隨之下降,密度增高,折射率也隨之升高。因此向下傳播的光線,一路上都是由光密
介質傳向光疏介質,有機會發生全反射,而使人看到倒立虛像,如圖 a 所示。
上映蜃景則易發生於海邊,其原理恰好與下映蜃景相反。因為海水的比熱較大,溫度不易
升降,故在強烈的太陽照射下,靠近海面處的空氣溫度較低,加上海面處的空氣溼度又較大,
故靠近海面處的空氣密度較大。因此向上傳播的光線,一路上都是由光密介質傳向光疏介質,
因此會一直轉彎。如果在還沒有發生全反射時,光線就進入人眼,人可看到正立的蜃景;如果
光線在傳播過程中發生全反射,人就會看到倒立的蜃景,如圖 b 所示。

低溫

折射 折射
高溫
物體
全反射

幻像

▲圖 a 下映蜃景的原理 ▲圖 b 上映蜃景的原理

160
3 幾何光學

根據上述資料,試回答下列問題:
C 1 根據上述的物理現象推論,「海市蜃樓」一詞用於文學中,可用來比喻下列何種情境?
A 海邊美景 B 擁有甚多財富 虛幻的景象或事物 D 船隻出入繁忙 E 沙漠的美
景。
1 「海市蜃樓」為光的折射及全反射所造成的短暫幻象,故用於比喻虛幻的景象或事物。

AE 2 下列對於蜃景的敘述,哪些正確?
A 蜃景的影像為虛像 B 蜃景的現象只能在沙漠地區看到 蜃景必為倒立的像
D 要出現蜃景,出現全反射是必要條件 E 不論是上映蜃景或下映蜃景,都是因為空
氣層的折射率出現連續的變化所導致。
2 解析請見下方。

3 臺灣在炎熱的夏天,常常看到柏油路的前方有水,但到達該處後,會發現實際上並沒有
水。此現象其實也是蜃景的一種。你認為它是上映蜃景或下映蜃景?你所持的理由為
何?
3
何種蜃景 所持理由
下映蜃景 夏天時柏油路面的溫度極高,和沙漠的情況類似,故應為下映蜃景。

2 A ○:蜃景的影像為光的延長線所交會而成,故為虛像。
B ×:海邊或海上亦可能看到。
×:上映蜃景有可能出現正立的虛像。
D ×:正立的上映蜃景不需要全反射。
E ○:蜃景的出現是因折射率出現連續的變化,導致光線的轉彎而產生。

16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