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Chapter 3

薄 透 鏡原 理 (基 礎篇 )
Thin Lens Theory I

3.1 實驗目的
• 測量未知單一透鏡和透鏡組的焦距和成像放大率,並驗證成像公式。

3.2 器材清單
器材清單如表3.1。

Table 3.1: 器材清單(僅提供核心器材,相關光機元件請自行評估架設)

項目 器材名稱 數量 重要規格
1 綠光固態雷射 DPSS Laser 1 λ = 532 nm
2 白光光源 1
3 刀片 Knife 1
4 擴束鏡組 Beam Expanders 1
Double Convex
5 雙凸透鏡 2 f = 10 cm
Lens
Double Concave
6 雙凹透鏡 1 f = −20 cm
Lens
7 未知透鏡 n

1
CHAPTER 3. 薄透鏡原理(基礎篇)
3.3. 預習問題 THIN LENS THEORY I

3.3 預習問題
1. 請利用講義中的說明與網路資源,搭配圖示說明以下光學名詞的意義

(a) focal length


• eective focal length (EFL)
• front focal length (FFL)
• back focal length (BFL)
(b) principal plane
• front principal plane
• rear principal plane
(c) magnication
• transverse magnication
• angular magnication
• longitudinal magnication
(d) working distance
(e) numberical aperture
(f) f-number (包含標記方法)

2
CHAPTER 3. 薄透鏡原理(基礎篇)
3.4. 實驗原理 THIN LENS THEORY I

3.4 實驗原理
3.4.1 薄 透鏡 成像 公式 (Thin Lens Formula)

參考圖3.2a,在近軸光條件之下,薄透鏡的成像公式為:

1 1 1
+ = (3.1)
so si f

其中 f 指的是透鏡之焦距,so 是物距,si 像距,須注意正負號。此外,厚透鏡的公


式需要另作修正。

ho f 2f
-2f -f hi
so
so si ho

hi si -f hi s
i
ho
-f so f
(a) 凸透鏡成像示意圖 (b) 凹透鏡成像示意圖

Figure 3.1

薄透鏡組的成像公式依然可帶入式(3.1),但其中的 f 需修正為等效焦距(EF L)。要


注意等效焦距(EF L)是指透鏡組的焦點與主平面的距離,而工作距離是透鏡組的焦點
與最後一面透鏡的的距離。

1 1 1 d
= + − (3.2)
EF L f1 f2 f1 f2

其中 d 為兩薄透鏡之間的距離。成像公式在不同的教科書中,正負號的定義不一定
會相同,本書採用Eugene Hecht "Optics",書中的定義,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找其他教
科書比較看看,如Milton Katz "Introduction of Geometrical Optics" 的定義,兩者對像
距的定義並不相同。

3.4.2 造 鏡者 公式 (Lensmaker's equation)

我們可以使用下列公式來計算透鏡的近軸光焦距。
 
1 1 1
≈ (n − 1) − (3.3)
f R1 R2
n為鏡片折射率,R1 、R2 為兩側曲面的曲率。

3
CHAPTER 3. 薄透鏡原理(基礎篇)
3.4. 實驗原理 THIN LENS THEORY I

3.4.3 視差法
透鏡成實像時,可以利用屏幕投影後判斷距離與放大率。但虛像無法投影在屏幕上,
需要藉由外部參考點來輔助判斷。參考圖3.2a, 圖中F點代表成像位置,而R1、R2為
觀測時的實體參考物。 肉眼對應成像F與參考物R1的距離相同。 當觀察點由 Eye0 移
至 Eye+1 與 Eye−1 時,有相同的視角改變。
6 {R1 → Eye−1 → F } = 6 {R1 → Eye+1 → F }

但是當成像F與參考物R2並不在同一平面上時。以參考圖3.2a為例,Eye−1 觀察到的
角度會大於Eye+1 觀察到的結果。
6 {R1 → Eye−1 → F } > 6 {R1 → Eye+1 → F }

藉由調整參考物的距離,反覆找出有相同的視角改變,找出成像距離。

R2

knife
R1 F

Eye-1 Eye0 Eye+1


f screen
(a) 視差法示意圖 (b) 刀口法的光學圖示

Figure 3.2

3.4.4 刀口法
刀口法是一個簡便的測量透鏡焦距方法,其架構如圖3.3所示,刀片下刀於焦點附近,
刀面與透鏡平行,入射光經透鏡投影至於屏幕上,形成一個亮圈。若下刀位置在焦點
之前的話,亮圈會從相反方向開始消失;如果下刀位置在焦點之後的話,亮圈會從相
同方向開始消失。由此可判定下刀位置是在焦點前或焦點後。藉由不斷調整下刀位
置,若下刀位置剛好是在焦點位置,則可看到屏幕上的亮圈從兩旁或者上下一起消
失,如同眼睛上下眼皮闔上。藉此找出焦點與焦距。

4
CHAPTER 3. 薄透鏡原理(基礎篇)
3.5. 實驗步驟 THIN LENS THEORY I

3.5 實驗步驟
3.5.1 成像公式
1. 選用合適的觀測物:當成像系統形成實像時,我們會使用發光的物體作為觀測物
搭配屏幕觀察成像;當成像系統形成虛像時,使用肉眼觀察,故會選用簡單幾何
物體作為觀測物,方便估量長度與放大率。進行下列實驗時,請自行判斷選用合
適的觀測物。

(a) 製作一個「F」字圖形於幻燈片上(除了F字,其餘部分皆不透光),架於光源
之前。作為實像觀測物
(b) 長尺、支撐棒。作為虛像觀測物

2. 單一凸透鏡焦距量測(實像)

(a) 將觀測物放置於距離凸透鏡約1.5倍焦距處,紀錄此時的物距So 。
(b) 將屏幕置於光學桌的尾端。慢慢使其靠近透鏡,直到看到清楚成像, 此位置
到透鏡距離即為像距Si 。

white
light

so si

Figure 3.3: 利用成像公式計算焦距

(c) 重複上述步驟,改變物距為不同的距離,至少紀錄下5組物距、像距與像
高。
(d) 利用物距與像距,計算透鏡焦距與放大率,並與理論值作比較比較。

3. 單一凸透鏡焦距量測(虛像)

(a) 將觀測物放置於距離凸透鏡約0.5倍的地方,紀錄此時的物距So 。

5
CHAPTER 3. 薄透鏡原理(基礎篇)
3.5. 實驗步驟 THIN LENS THEORY I

(b) 成像為的位置使用視差法判斷,紀錄你所判斷的像距Si 。
(c) 重複上述步驟,改變物距距離,至少紀錄下5組物距、像距與像高。
(d) 利用物距與像距,計算透鏡焦距與放大率,並與理論值作比較比較。

4. 單一凹透鏡焦距量測
將透鏡改為凹透鏡,由於成像為虛像,參考上述步驟3進行實驗。

5. 透鏡組焦距量測
使用焦距10 cm與20 cm的兩凸透鏡進行實驗,兩鏡的距離為d,觀測物距離第一
面透鏡的距離S0 ,如表格3.2所示。在實驗前請先判斷為實像或是虛像?並選擇適
合的觀測物,參考上述步驟進行實驗。

d\S0 5 cm 15 cm 25 cm
5 cm
20 cm

Table 3.2: 透鏡組焦距量測實驗參數

3.5.2 雷射刀口法
1. 架設雷射擴束裝置使雷射光的直徑擴大至3到5 cm。在光路中置入一個焦距為10
cm 的凸透鏡,使雷射光通過凸透鏡的軸心。

2. 調整白紙屏幕的位置,使雷射光點聚焦後再發散為一個直徑約5 cm的圓形。

3. 在透鏡與屏幕間不同的位置上,將一個刀片橫切過光束,記錄切片的位置、橫切
的方向及光點變暗的方向。前後移動刀片,在光軸線上的某個位置,將刀片切過
光點時,屏幕上的光點會同時從兩邊暗下來,記錄此時的刀片位置與透鏡的距
離,即透鏡的焦點處。

4. 使用量測結果計算透鏡焦距與放大率,並與理論值作比較比較。

5. 單一凹透鏡焦距量測
類似前述的架構,但是將透鏡改為凹透鏡,由於雷射光點是發散光束,因此必須
量測不同位置的光束大小,再藉由幾何公式反推處出焦點位置。

6. 透鏡組焦距量測
比照成像公式實驗時所選擇的架構進行實驗,要注意由於刀口法只能判定焦點位
置與透鏡組的後焦距。為了判斷有效焦距,也必須要量測不同位置的光束大小,
再藉由幾何公式反推處出焦距與主平面位置。

6
CHAPTER 3. 薄透鏡原理(基礎篇)
3.6. 問題與討論 THIN LENS THEORY I

3.6 問題與討論
1. 成 像 公 式3.1假 設 物 空 間 與 像 空 間 的 折 射 率 相 同 。 若 現 在 兩 者 有 差 異 , 各 別
為no 與ni ,成像公式應該如何改寫,例如你將透鏡放置於水上。

2. 除了使用成像公式來判斷透鏡焦距,仍有許多方法可以量測透鏡焦距

(a) 粗估法:
在實驗室中的聚焦透鏡。通常會購買規格品,其焦距為 5 cm 的倍數。 此
時可用遠處的光源作為參考物體。由於此時的物距遠大於焦距,參考成像公
式3.1可推導出 像距'焦距,si ' f 。 因此,可量測成像平面到透鏡之間的距
離來估計。
但要注意此法不適用於長焦距透鏡。假設你使用高約 3 m 的天花板燈具作為
參考物體,請你判斷上述的方法適用於多少焦距內的聚焦透鏡? (換言之,
你用粗估法判斷的焦距誤差會超過 2.5 cm )
(b) 請利用網路資源與參考資料找出另一種,量測鏡片焦距的方法。由於許多方
法會牽涉到干涉,波動光學。尚未學習相關課程的同學不需細談數學公式,
但需要將相關架構與概念說明清楚。

3. 測量凹透鏡的焦距,除了講義中所提及的方法,還可用自準直法(Auto-collimation)其
概,念類似於雷射擴束與垂直反射。請查閱課本或網路相關資料,說明如何用自
準直法量測。

(a) 凸透鏡的焦距
(b) 凹透鏡的焦距

並畫出兩者的裝置圖。

4. 請運用造鏡者公式原理,畫出一個直徑1吋,焦距為 5 cm 的雙凸透鏡剖面圖,折
射率 n = 1.5,並包含平行光入射後的聚焦情形。由於是使用電腦繪圖,請附上比
例尺並注意比例正確性。當使用A4紙張列印時,比例尺應接近真實尺度。

5. 請藉由網路資源說明以下名詞,

(a) 景深(Depth of eld, DOF)的意義。試估算景深是否會影響本次實驗結果。在


敘述景深意義時,請包含以下名詞解釋[2]
i. Circle of confusion
ii. Hyperfocal

7
Bibliography

[1] 黃衍介, 近代實驗光學, 第九章, 東華書局, 2005。

[2] 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20, November 29). Depth of eld.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07:19, December 12, 2020, from https://en.wikipedia.
org/w/index.php?title=Depth_of_field&oldid=991271844

[3] Sophie Morel, Overview of various methods for measuring a lens focal length, OPTI
 521: Tutorial, December 2011. from https://wp.optics.arizona.edu/optomech/
wp-content/uploads/sites/53/2016/10/Tutorial_MorelSophie.pdf

Acknowledgemen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