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折射率、色散、光譜儀

Index of Refraction, dispersion, and spectrometer

一、 實驗目的

1. 測量稜鏡對各種不同波長色光的折射率。
2. 瞭解色散之意義。
3. 熟悉光譜儀(亦稱分光計)。

二、 實驗原理

可見光光譜是由很多波長組成。不同波長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都是定值,恆等於 c,
但在物質中不同波長的光速度卻不同,故物質的折射率是波長 λ 的函數。這種物質使
不同波長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於是能將不同波長的光線分離,此現象稱為色散。
白光是所有可見光波長混合而成,當日光從空氣進入另一種物質如水中或玻璃中,白
光會色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但日常所見的平板玻璃如二面為平行,則
光線透過後還是平行,各色光又重疊在一起(如圖一所示),所以沒有色散現象。但
如果所用的是稜鏡,不同色光的光線透過後不再平行,即可觀察到色散現象。如圖二
所示,因此稜鏡廣泛用以析出色光。

圖一、光束穿過兩面互相平行之玻璃板,因光線透過後還是平

行且各色光又重疊在一起,所以沒有色散現象。

1
圖二、光束穿過稜鏡之色散。

光譜儀(分光計)即利用稜鏡色散特性,其基本原理如下,光由光源 S 發出(見圖三),
受狹縫限制,再經透鏡 L 變成平行光,穿透稜鏡色散出不同色光,再經另一透鏡 L'。
因為同色光線都是平行光束,它們聚焦在屏幕上同一點,但不同色的光線並不平行,
所以它們聚焦在屏幕上的不同點。如 S 能同時發出多種色光,則屏幕上排列出的各種
色光稱光譜。
(註:使用狹縫的目的是為了在屏幕的獲得細長狀的成像,便於觀測;狹縫必須置透
鏡於 L 左側的交點上;狹縫的縫寬會影響成像的亮度與光譜的解析度。)

狹縫


圖三、稜鏡與光譜儀之原理。

今有一稜鏡其折射率為 n(見圖四),有入射光線 PQ,經過二次折射後出現相對於入


射方向 δ 角度的偏向。從圖中可列出以下的關係式:
sin i=n sin r ······································································(1)
sin i'=n sin r' ·····································································(2)
r+r'=A ···········································································(3)

δ=(i-r)+(i'-r')=i+i'-A ··················································(4)
2
圖四、光線穿過稜鏡的路徑。

(1)、(2)式是在 QR 二處由司乃耳折射定律(Snell’s law)寫出,(3)式可由△QRT 看出,


(4)式由△QRU 可得,前三式提供光路徑軌跡,由(4)式可得知偏向角。
有一條特殊光路徑可得最小偏向角 δmin=D,當 i=i',r=r'時,則(3)及(4)式變成:
1
i= (D + A ), r = 1 A ·············································(5)
2 2
再由(1)、(5)式導出

Sin
(D + A )
n= 2 ··············································(6)
A
Sin
2

三、 實驗方法

在本實驗中,利用光譜儀來測量稜鏡物質的折射率,故需先簡述其結構及操作方法,
圖五為光譜儀的結構略圖。

3a 平台高度固定鈕
5 游標尺
4 游標尺

2 平行光管

2b 鎖圈 1d 望遠鏡位置的微調鈕
1 望遠鏡
1b 焦距調整鈕

2c
2a 狹縫調整鈕 焦 3c 1c
距 平 3c 望 1a
調 台 平 遠 目
整 位 台 鏡 鏡
鈕 置 固 固
微 定 定
調 鈕 鈕

圖五、光譜儀結構略圖。

3
1. 望遠鏡
先調 1a 目鏡使看到很清晰的十字形記號,並轉十字形記號成〝×〞形。再直接用望
遠鏡看遠處物體,調 1b 焦距控制鈕,得一非常清晰的像其與十字形記號重疊,再
慢慢移動眼睛從一邊至另一邊而像位置並沒有相對於十字形記號運動。如此望遠鏡
已調整好對平行光在×字形記號平面上產生像。調好以後不須再動此鈕。
2. 平行光管
置一單色光源於狹縫前,移動望遠鏡對準平行光管,將 2a 狹縫調小,如狹縫像不
是垂直的則需鬆開平行光管狹縫座的鎖圈 2b,調好垂直像,狹縫座上的鎖圈應再
鎖緊。再調平行光管的焦距 2c,得很清晰的像並與十字形記號無間隙,再一次調
小狹縫 2a 使看到最明銳的像。現在平行光管已產生平行光束,在實驗進行中不能
再動。
3. 平台調平
置等邊三角形稜鏡在平台中央並垂直 A,C 轉鈕的連線如圖六。調整平台高度 3a
使稜鏡上沿約在平行光管的三分之二高處。移望遠鏡與平行光管成 90°,置單色光
源在狹縫前,旋轉平台直到 YZ 面的反射像在望遠鏡裡被看到,如圖七,調整平衡
轉鈕 A 與 C 直到像在十字中央。再轉平台使 ZX 面的反射像在望遠鏡中被看到,
調平衡轉鈕 B 直到像與平行光管軸及望遠鏡軸垂直,稱平台已調平(不能再轉平衡
轉鈕)。欲得折射率值,可由下式求得(因為所用的是正三角形稜鏡,A 為 60°,
只須量測 D 即可得 n):
Sin ((D + A ) 2 )
n=
Sin (A 2 )

圖六、光譜儀平台圖。

4
到望遠鏡 平行光管
圖七、光譜儀調平台光的路徑圖。

4. 最小偏向角之量測
光譜儀調整好之後,將三稜鏡放置於平台上(如圖八),使約五分之四的入射光經
由三稜鏡折射,五分之一的入射光經由三稜鏡底面反射。當入射角滿足最小偏向角
時,經由三稜鏡底面反射之白光會與色光平行,此時由望遠鏡可觀察到反射白光與
色光重疊,再移動望遠鏡使望遠鏡視野中的十字線交叉點對準重疊的白光與色光,
讀取光譜儀上游標尺角度讀數,紀錄為 d1 角度值;再移動望遠鏡對準入射平行光,
紀錄角度讀數為 d2,d1 與 d2 的差值即為該色光的最小偏向角 D。

到望遠鏡

入射光

色光 到望遠鏡

反射白光

圖八、最小偏向角光的路徑圖。

5
5. 折射率表(實驗所用等角三稜鏡的材質為 SF-11)

λ (μm) n λ (μm) n

0.4047 1.84211 0.5461 1.79190

0.4358 1.82518 0.5893 1.78446

0.4727 1.81070 0.6328 1.77862

0.4965 1.80347 0.6563 1.77599

0.5145 1.79880 0.6943 1.77231

由 Sellmeier equation:
SF-11 之 Sellmeier 係數:
B1 B2 B3

1.73848403 0.311168974 1.17490871

C1 C2 C3

0.01360686 0.061596046 121.922711

即可算出不同波長(λ)之折射率(n)。

四、 實驗設備

光譜儀(見圖九),稜鏡,水銀(汞)燈(圖十為其光譜分部圖),帶燈放大鏡,狹縫
片(紙板)1 張與光感測器 1 個,數位三用電表(配件:連接線兩條(感測器)
,訊號
線一條(電腦))。

稜鏡

圖九、光譜儀照片。

6
藍 深
紅 紅 黃 綠 綠 紫
色 色 色 色 紫
色 色 色

波長

圖十、Hg 光譜分佈圖(高度表示亮度)

五、 實驗步驟

1. 光譜儀之調整與操作(參考三、實驗方法)
調整光譜儀之前,須先熟悉光譜儀的結構與操作方法。
(1) 望遠鏡:
先調 1a 目鏡,使看到很清晰的十字形記號,並轉十字形記號成〝×〞形。再用
望遠鏡看遠處物體(拉開實驗室窗簾,看室外景物),調 1b 焦距控制鈕,使遠
處物體的像很清晰。調好焦距後,不可再動此鈕(遙遠物體的傳播過來的光接
近平行光,近似於實驗裝置中平行光管所出來的平行光)。
(2) 平行光管:
開啟汞燈,從望遠鏡觀察入射光束,將 2a 狹縫調小,調整平行光管的焦距 2c,
使入射光束很清晰。並觀察入射光束是否垂直(如果光束不是垂直的,請小心
調整,必要時可請助教協助)。
(3) 平台調整水平:
鬆開 3a 平台高度固定鈕,將平台高度降到最低位置,並將固定鈕鎖緊。調整平
台水平:請參考方法 3 的平台調平。
2. 實驗進行中,將實驗室燈光熄滅,窗簾拉起。
3. 測量最小偏向角
(1) 將汞燈前的光圈打開到最大位置。調整汞燈位置,使汞燈經透鏡聚焦後的聚焦

7
光束打在平行光管的狹縫上。
(2) 將三稜鏡放置於平台上(如圖八),使約五分之四的入射光經由三稜鏡折射,
五分之一的入射光經由三稜鏡底面反射。
(3) 鬆開望遠鏡 1c 固定鈕,移動望遠鏡位置,觀察汞燈光譜,對照圖十中所標示的
8 個色光。調整汞燈位置,觀察圖十中的紅光 6 條譜線是否清晰(紅光亮度較
小,若紅光 6 條譜線清晰,其它色光譜線就會清晰)。
(4) 鬆開 3b 平台固定鈕,轉動平台(改變入射角度),使色散光譜往入射光方向移
動。觀察圖十中編號 1 的紅光譜線,當入射角滿足最小偏向角時,經由三稜鏡
底面反射之白光會與此紅光平行,此時由望遠鏡可觀察到反射白光與此紅光重
疊。
(5) 用固定鈕 1c 固定望遠鏡及固定鈕 3b 固定平台,再用微調 1d 對準此紅光譜線,
由 4.游標尺處讀取刻度,即為射出方向記為 d1,鬆開固定鈕 1c,調望遠鏡對準
平行光管入射光線由 4.游標尺處讀取刻度,即為入射光方向,記為 d2。d1 與 d2
的差值即為該色光的最小偏向角 D。
(6) 重複步驟(4)(5)觀察並記錄圖十中編號 2 到 8 的各色光之 d1(轉動平台使反射白
光與分別與各色光重疊)。入射光方向的角度位置 d2 可以不必重新讀取。紀錄
8 個色光之 d1 與 d2 各 5 次。
範例表格:
表格一、折射率實驗數據(測量編號 1~8 譜線)
波長 λ (Å) d1 d2 D n
編號 1
6908

N (6908) =

4. 計算三稜鏡對 8 個色光的折射率
(1) 以 5 次測量的最小偏向角,分別計算出折射率 n,再算出折射率 n 的平均值與
標準差。
(2) 求出不同色光(波長)對應不同的 n 值。本實驗更進一層的目的在找出折射率
。將 n 當作縱座標,λ 為橫座標,標出(λ,n)
與波長的關係(在可見光範圍內)
點。最後將所有點以平滑曲線繪出,如某點並不落在曲線上,則是個錯誤之點,
它可能是由於誤差過大而產生的,此曲線稱作可見光範圍內的色散曲線,隨著

8
物質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曲線。並做 λ-n 圖。

n (λ)

六、 注意事項

1. 剛開始時光譜儀上的轉鈕一個也不能亂動,先看完方法及圖五、圖九,熟悉每個轉
鈕之功用及調整方法後才可開始操作。因光譜儀都已調整差不多,只須依『實驗方
法』中的順序一一看下去,觀察像有無在調整好的位置上。
2. 稜鏡只能從底部拿,否則指紋留在上面會影響觀察。稜鏡很易破碎且很貴,千萬要
小心的拿。
3. 光譜儀轉盤上的刻度游標尺可讀至 30",折射率的計算,要精確到第四位小數。
4. 在讀取數據時,先旋轉望遠鏡與平台到大概位置,對準光譜線鎖住望遠鏡與平台的
固定鈕,再利用微調使望遠鏡左右移動,再對準一次,即可記下刻度,如此才不會
產生不必要的誤差。
5. 狹縫不宜過大,以避免使光譜線太寬而影響準確度。
6. 光源需對準狹縫才可得最亮清晰的光譜。
7. 測量光譜線,最好由波長最長的紅光開始,順序測到波長最短的紫光,且每測得一
譜線的數據,立即將其最小偏向角 D 及所對應的 n 值算出,待測出下一譜線數據
時,即可作一比對,如此可及時補救非常多的人為疏忽,使實驗順利完成。

七、 參考資料

1. 大學物理學(Sears,Zemansky,Young 合著),第六版,第 38 章第 9 節,P 725~


9
折射率、色散、光譜儀:自我評量表

做完實驗之後,請同學們自我評量你是否掌握以下要項。若你圈選的是『完全無法掌握』
或『不是很有概念』這二個選項,請你重新檢視實驗過程,或再仔細閱讀實驗講義,或找
(實習)助教與教授討論,以落實你的學習。

實驗要項 可以完 可以掌 不是很 完全無


全掌握 握大概 有概念 法掌握
1. 知道光譜儀之結構與操作
2. 知道色散之意義
3. 知道如何測量最小偏向角
4. 知道如何以最小偏向角求得折射率
5. 知道菱鏡的色散曲線( l -n 圖)

10

著作人: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系
修訂日期:2022/02 修訂人:楊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