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7

 

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目 录
6-1 柴油机热功转换的特点(了解)
6-2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掌握)
6-3 燃油喷射和雾化(理解)
6-4 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室(掌握)
6-5 燃烧过程的影响因素(掌握)
6-6 柴油机的排放控制技术(理解)

02:38:36 AM 1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6-1 柴油机能量转换特点
柴油机以 ε ,循环热效率。
 混合气形成和燃烧特点:
• 混合气形成时间极短;
• 混合气空间时间分布极不均匀;
• 燃料喷射过程和燃烧过程同时存在。
 质调节:为输出功,喷油量喷射时间,散热损失;

反之,极短时间内快速喷射燃烧粗暴
∴ 发动机性能放热功率喷油规律混合气形成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三、柴油机的有害排放物
• CO 和 HC 的生成机理与汽油机相同,但 φa>1 ,缝隙激
冷效应小,故其排放小。
• 柴油机有害排放物: NOx , PM, ,且二者矛盾。

1) NOx 的生成机理 :

根据燃料及其混合气形成方式分为:
热力 NO(Themal NO) 和快速 NO ( Prompt NO )
 热力 NO 产生条件:高温、富氧、滞留时间汽油机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 快速 NO 生成条件:浓混合气燃烧火焰带内 > 化学平衡
浓度的 O 、 OH 等活性中心为主的中间生成物、燃料中的
碳和氢生成的碳氢化合物 CH ,以及 HCN 、 CN 、 NH
等中间反应物参与反应的结果 。

 热力 NO 是在火焰下游已燃的高温富氧区产生;

 快速 NO 是在火焰带前急速生成,对温度依赖性小,与混
合气浓度直接相关,快速 NO 的生成速度比热力 NO 快。
 危害:与 HC 一起产生光化学烟雾——植物枯死

破坏地球大气层( O3 层)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2 )碳烟的生成机理
1 .碳烟的生成过程
碳烟:可溶性有机成分( SOF )和不可溶成分
( SOOT ); 燃料分子 高温下脱氢

空气分子 缺氧
由燃烧时生成的含碳粒子及 分子

核 不完全燃烧

其表面上吸附的多种有机物组成。 中间产物

碳核的形成
 生成过程:成核 - 成长 - 聚合; 微粒核
成 凝集+表面生长
高温环境下热分解,脱氢 长
+
微粒 粒子状
形成碳核;吸附有机物碳氢 聚
生成锁状、结合
+表面生长
化合物没有与空气再接触 合
微粒

 最终变成微粒。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 生成条件:高温 + 缺氧;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 高温:在预混合火焰温度 2000~2300K 范围内出现峰值;
在扩散火焰区缺氧 实验结果

 未氧化 PM 。

由 HC 向碳烟的转换率
计算结果
• 当 T>2300K 时: PM
C 原子不易凝聚;
已形成的碳烟氧化。
 急速加热到 1700K 以
上时,聚乙炔及碳蒸汽
成为中间产物而生成碳

 危害:致癌物;大气可见度 燃烧温度 /K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PM 生成特点:

• 碳烟生成过程早
于 NO 的生成
• 燃烧初期生成
中期和后期
氧化;
• PM 排量∝碳
烟生成后被氧
化程度

∴ 组织好扩散燃烧,是控制碳烟的有效措施。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2. PM 控制的原理:
由 PM 和 NOx 形成领域控制火焰领域内混合气的浓
度和温度。
 具体措施:
PM 生成领域
 促进碳烟的氧化过程

局部过量空气系数
局部当量比
组织燃烧室内的气流运
动,促进湍流混合;
传统燃烧域
 促进喷雾的微粒化高压
PCCI NOx 生成领域
喷射。 燃烧域

 一般 PM 措施,使 NOx 温度 /K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四、柴油机排放控制策略
抑 制 预 混 合 燃 烧 ,  NOx ; 促 进 扩 散 燃
烧, PM
具体措施:
• 电控高压喷射技术;
喷射规律控制
喷射时期控制;
• 缩口燃烧室气流;
• 冷 EGR : Tz ;
• 增压中冷等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 贯穿率 >1:  表示油束已喷到燃烧室壁面。
喷射压力越高、喷孔长度直径比越大、喷射环
境密度越小贯穿率越大,喷雾锥角越小。

• 油束射程短:贯穿距离 L ,喷注穿透不足;
空间雾化气流强—粗
暴, NOx
• 油束射程过长:喷注穿透过度,喷注着壁;
燃烧室壁面或挤气面很难形成混合气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6-4 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室
影响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的因素:燃料的雾化特性,

燃烧室内气流特性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3 )传统直喷式和分隔式燃烧室特点:
 直喷式:燃烧等容度高;
散热面积小; 经济性

冷起动性好; 
 =14~18
对喷射系统要求高;
对高速敏感; 排放、
高速性差
粗暴, NOx 排放高。
 分隔式:空气利用率好;
n 适应性好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喷雾要求低、成本低;
6.5 燃烧过程的影响因素
一、喷雾特性与燃烧室形状匹配
1 )喷射夹角 ( 位置 ) :
 喷射夹角不同,喷雾在燃烧室位置不同

过大:更多燃料飞溅到挤气面 喷射夹角 :=152°


=156°
过小:空间混合,预混合燃烧 =160°
过大
g 烟度

过小

NOx
02:38:39 AM 14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喷孔直径 喷射压力和喷
孔数一定
•喷孔直径影响喷射

烟度
总面积。
•喷孔直径小:射程 NOx

 夹角变小雾化
 油束着壁倾向

油耗
 烟度。
•直径过大:小负荷 / 大
负荷区,喷雾质量差
负荷
 存在最佳喷控直径
02:38:40 AM 15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喷孔数过多,燃烧室内横向涡流过强
 喷注之间干涉;
• 纵向涡流:预混合阶段适当;
扩散燃烧阶段有足够强度——保持性

02:38:40 AM 16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喷嘴结构 喷油器压力室对 HC 排放的影

① 传统结
构:
小压力室 HC 的工况
排放值 100%
无压力室
② 喷后压力室内油
进入气缸雾化不
HC 工况排放

良 HC ;
一定喷孔面积,喷
值 /%

嘴壁厚影响贯穿距
离雾化效果
③ 无压力室针阀
升程很小因节流效
应射程不均

02:38:40 AM 17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喷嘴结构

02:38:40 AM 18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5. EGR
EGR 作用:降低燃烧温度;降低氧浓度 NOx 
但 EGR 率过大燃烧滞后、不完全,经济性;
排烟
 各工况存在最佳 EGR 率。

 EGR 作用在柴油机和汽油机上的区别:
汽油机:量调, EGR 后, A/F 基本不变;
 反应及燃烧温度 NOx
柴油机:质调, EGR 后, A/F,Tz ,
  NOx 效果明显。
02:38:41 AM 19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柴油机 EGR 降低 NOx 效果:
EGR 流量 = 有无 EGR 时的进气流量之
G EGR 差
EGR率   100%; GEGR  Ga  GaEGR
Ga
 NO0:
无EGR时NOx排放量
 NO 0   NO
 NO  ;  NO:有EGR时NOx排放量
 NO 0
1.0
m0  m 0.8
m 
δ NO、δ m
 NO
m0 0.6
0.4
0.2 m
m0 :无 EGR 时进气量;
0.0
m :有 GR 时的进气量 0 10 20 30
EGR 抑制燃烧效果与氧氮含量效果各 EGR率/%
50% 02:38:41 AM 20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6-6 柴油机的排放控制技术
空滤器 6. 氧化催化
+DPF+NOx 还元
进气

1. 可变增压
+ 双级增压 还元剂
供给系统

2. 中冷 3.EGR
中冷
EGR 阀 4. 电控高压多段
喷射系统
5. 燃烧室内气
流特性

02:38:41 AM 21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一、机内措施
1 .喷射系统的控制
目的:良好喷雾特性、喷注与燃烧室良好匹配;

控制喷油规律控制放热规律节能又低排放
措施:喷射压力高压化;且喷射时期 / 喷油量 / 喷油率可

相对 UP 和 控制;响应特性 。
UIS : C-R 直接控制喷油器控制响应特
性,∴ 高速柴油机上普遍采用。
喷油器的要求:
喷射压力高压化: >200MPa 雾化,喷射速率
多段脉冲喷射:响应特性喷射规律放热规律
02:38:42 AM 22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2 .新的燃烧方式 Modulated Kinetics

① 低温燃烧技术


by E


GR


 MK 燃烧特点:

喷射持续时间 -


着火延迟期
/degCA
低温燃烧和预混合燃 MK 燃烧

相组合 , 同时 NOx &
 基本原理:由 EGR, 氧
PM 。
浓度和 TzNOx; 同时
R
采用 MK( 可调 ) 高压喷射 EG

缩短喷射持续时间 + 冷
EGR+ 提前喷 i
PCIPM 预混合燃烧
02:38:42 AM 23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二、后处理技术
1 )氧化催化转化器
目的:将 CO 和 HC 以及 PM 中的 SOFCO2 和 H2O

主要氧化催化剂: Pt 钯和 Pd 铂, Pt/Pd≈2.3/1 组合用


Pd 受 Pb 铅的侵蚀; Pt 受热劣化

影响催化反应因素:  向排气供给新鲜空气 2 次空

反应物浓度: O2 浓度和 CO/HC/H2 浓度间的平衡
温度催化剂的工作温度为 300℃ 以上。
空间速度 = 单位时间内的气体流量: < 数万升 /h

柴油中含硫量多氧化剂会生成硫酸盐 PM
02:38:42 AM 24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2 ) NOx 的催化还元转化器

选择型还原装置 SCR (Selective 氧化催化剂


catalytic reduction) :氨为还原

 催化装置前供给 高压喷射
装置
相对燃料 3~5% 的
32.5% 浓度尿素。 氨水箱
氨水供
给系统
工作温度:
250℃~500℃ 4NO  4NH 3  O 2  4N 2  6H 2 O
用排气热进行水分解反应
6NO  4NH 3  5N 2  6H 2 O
 产生 NH3
2NO 2  4NH 3  O 2  3N 2  6H 2 O
 对 NO 进行选择型还原 6NO 2  8NH 3  7N 2  12H 2
02:38:42 AM 25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3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或滤清器( DPT 或
DPF )
蜂窝陶瓷型 DPF 结构特点:相邻孔道迷宫式。
排气从孔道流入穿过多孔性陶瓷壁面流出 PM 过滤在
各孔道壁面。

孔道截面 22mm ,壁厚 0.4mm; 滤


芯体积一般在柴油机排量的 1~2 倍

DPF 的再生:及时清除堆积在 排气
滤芯上的 PM 恢复到原来低
阻力状况过程。
 定期烧掉的方式。
02:38:43 AM 26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作业
1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特点与方式、喷雾特性及影响因素;
空气运动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
2 )柴油机燃烧过程四个阶段的划分法,工作粗暴的原因,
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
3 )燃料、喷油提前角、转速 / 负荷对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影

4 )直喷式和分隔室燃烧室的结构特点、混合气形成方式及
主要优缺点;柴油机燃烧室选型或设计要点。
5 )几何供油规律、喷油规律的概念;不正常喷射现象及原
因。
6 )电控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组成及分类、工作原理、发展
趋势、控制策略。
7 )柴油机主要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及控制原理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02:38:43 AM 2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