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1

《中国概况》讲义

(阮庭复 编著)

中国语言 语言:语音 (外壳)+ 语义 (= 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外壳、工具、外在,文化是语言的核心、内在;
语言是转载文化的工具。
语言专业的不能不学文化

1. 空间:国土、自然环境、地理分割等
2. 时间:历史经历
3. 主题对象:人口、民族等
4. 精神文化:哲学 = 中国思想
5. 中国政治制度
6. 中国经济
7. 中国教育
8. 中国宗教
9. 中国艺术
中国国土
(一)“中国”的释义
“中国”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早已出现,其含义不一。 在古代,“国”字的
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在周代遗存下
来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
(一) 指京师、京城、京都,就是首都;
(二) 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朝;
(三) 指中原地区;
1. 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省大部、山东省西部、河北山西两省的
南部。
2. 泛指中国。 黄河三角洲 黄河流域
(四) 指国内,内地;
(五) 指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建立
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比如,在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
叫做“魏虏”;相反,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 ”。辽和北宋,金
与南宋,都自称“中国”,彼此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越南古代也自称过中国。中国
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从 1949 年后,“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
国”的简称。
中国的别称:赤县、神州、华、夏、华夏、诸华、中华、诸夏、禹城、禹迹、
禹甸、九州、海内等。
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唐(唐人街)、汉、秦、契丹、支那、塞里斯(丝国)
等。

文化定义
传统中国没有 culture 的概念,亦没有区别中国文化、外国文化的概念,将其翻
译作文化两字是日本人之举。梁启超曾在日本留学关于文化的定义说:“文化者,人
类心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化实际上主要包括器物(物质文化)、制
度(制度文化)和观念(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
国力等,客观地说文化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
“人文”指社会的制度、文化、教育等现象。(人的文化)
各种人文现象分布在特定的环境中,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散和变化。人类
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研究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及其地域性特征,探
讨人地关系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两大门类。

(二) 地理
中国位于北半球、欧亚大陆的东部偏南,太平洋的西岸。中国西靠大陆,东邻海
洋,既有利于从陆上和欧亚许多国家联系,又便于从海上和世界各国交往。
中国陆地面积达 960 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比不上)俄罗斯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居
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接近整个欧洲的面积。
(960.0000 km2: 320.000 km2 = 30 )
直辖市(国家政府直接管辖):北京-河北省、上海-江苏省、天津-河北、重庆-
四川

(三)地势与地形
中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是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bậc tam cấp):
(1) 第一级阶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 4000 米,既是中国也
是全世界地势最高的地区。
(2) 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面,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
(thung lũng),平均海拔下降到 2000 米至 1000 米。
(3) 第三级阶梯:在中国东部,大部分是丘陵(gò đồi)和平原(đồng bằng),海
拔一般在 500 米以下。
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
成降水;另一方面,使中国的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部和西部的交通,方便了沿海
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中国地形的突出特点是,山地多,平地少。国内各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是:山地
33%,高原 26%,盆地 19%,平原 12%,丘陵 10%。这种地形特点使中国在发展林
业、牧业、旅游业、采矿(khai khoáng)业方面具有优势,而发展农业的条件不够理想,
主要困难是耕地缺乏。

(四)河流与湖泊/pò/
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 1000 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
1500 多条。受西高东低的地势影响,这些河流大部分自西向东流,最后注入太平洋。
中国四大河流(四大水系):中国的第一大河是长江,全长 6300 公里,居亚洲
第一位,世界第三位。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全长 5464 公里。位于中国最北部的
黑龙江,是中国的第三大河,全长 4370 公里,是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中国的第四
条大河是珠江,位于广东省,它水量很大,仅次于长江。
黄河>长江都是母亲河,母亲河养育了中国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化,黄河是文化的
发源地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它北起北京,
南到杭州,经过北京、天津两市以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的 20 个市区,贯
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 1794 千米,开凿到现在已经
有 2500 多年的历史。 南水北调
中国湖泊众多,总面积超过七万平方公里。主要有两大湖泊分布区:其一是青藏
高原湖区,大多数是咸水湖;其二为东部平原湖区,是中国淡水湖最为集中的地区。

(五)气候
中国的气候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khí hậu gió mùa lục
địa,二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六)行政划分

中国疆域辽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国家将国土
划分成若干个部分,称为行政区划。现行的行政划分共有三级,即省=直辖市=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县(县级市、自治州、自治县)、乡(民族乡、镇)。同时,根据宪法
和“一国两制”政策的需要,中国还设有特别行政区。 zhi2 xia2 shi4

南北分区(两大分区):先秦时代已有的分法:南北文化不同论
中国人常说的“南方北方”,实际上是以秦岭-淮河为界来划分的。这既是自
然地理的界限,也是历史人文的界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界限。以秦岭-淮河为界,
划分的南北方,在诸多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南北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体质、语
言、性格、文艺、饮食、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南北方划分界线以秦岭-淮河为界。
那么南方包括:江苏省、安徽省、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
广东省、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台湾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直辖市 、
上海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总共 18 个行政区;
北方包括: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陕西省、甘肃省、黑龙江省、
吉林省、辽宁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和天津、北京两个直辖市、总共 16 行政区。
全国总计 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和 2 个特别行政区。
首府=省会 tỉnh l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简表
面积(万
2010 年人口
名称 简称 政府所在地 平方公里
(万人)
x1000)
北京市 京 北京 1.68 1961.2368
天津市 津 jīn 天津 1.13 1293.8224
河北省 冀 jì 石家庄 19.00 7185.4202
山西省 晋 jìn 太原 15.60 3571.2111
内蒙古自治区 蒙 měng 呼和浩特 18.30 2470.6321
辽宁省 辽 沈阳 14.57 4373.6323
吉林省 吉 长春 18.70 2746.2297
黑龙江省 黑 哈尔滨 46.90 3831.2224
上海市 沪 hù 上海 0.62 2301.9148
江苏省 苏 南京 10.26 7865.9903
浙江省 浙 zhè 杭州 10.18 5442.6891
安徽省 皖 wǎn 合肥 13.90 5950.0510
福建省 闽 mĭn 福州 12.00 3689.4216
江西省 赣gàn 南昌 16.66 4456.7475
山东省 鲁 济南 15.30 9579.3065
河南省 豫 yù 郑州 16.70 9402.3567
湖北省 鄂è 武汉 18.74 5723.7740
湖南省 湘 长沙 21.00 6568.3722
广东省 粤 yuè 广州 18.60 10430.3132
广西壮族自区 桂 南宁 23.63 4602.6629
海南 琼 qióng 海口
重庆市 渝 yǘ 重庆 8.20 2884.6170
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48.80 8041.8200
贵州省 贵或黔 qián 贵阳 17.00 3474.6468
云南省 云或滇 diān 昆明 39.40 4596.6239
西藏自治区 藏 zāng 拉萨 122.00 300.2166
陕西省 陕 shǎn 或秦 西安 20.50 3732.7378
甘肃省 甘或陇 lǒng 兰州 45.00 2557.5254
青海省 青 西宁 72.00 562.6722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 银川 6.64 630.135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乌鲁木齐 160.00 2100.3334
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 香港 0.1092 709.7600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 澳门 0.00235 55.2300
台湾省 台 台北 3.62 2322.4912
合计 34
资料来源:包文英、刘弘:《当代中国概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页 14-15。

经济分区(三大分区)
在经济活动和科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辽阔的中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
目前普遍采用的划分方法是
(1) 东部: 将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西、
广东、海南划分为东部。这一地区的经济技术基础较好。
(2) 中部:将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划分为中部。中部是中国资源能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3) 西部: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
疆划分为西部。这里土地气候资源丰富。

六大分区(七大分区)
 华北、华北地区指位于中国北部的区域。一般指秦岭-淮河线 以北,长城以
南的中国的广大区域。现时在政治、经济层面上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小部分)共计 5 个省级行政单位。华北地区人口稠密,煤、铁
资源丰富,同时还有金、钼、铝土等一批矿产资源 [1] 。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产
区。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本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华北地区是我国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百年名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
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众多“双一流”重点高校位于此地,是中国教育的摇篮。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
中心,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和管理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人大)所在地,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北
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 6 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
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 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
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北京的风景名胜有天安门,故宫,卢沟桥,周口店“北
京人”遗址,天坛,颐和园,圆明园,八达岭长城,十三陵等。
天津,简称津,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中国北方经济中心、
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国际航运融资中心。
 东北地区指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东四盟[又称三市一盟,包
括赤峰市(昭乌达盟)、通辽市(哲里木盟)、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盟)和兴安盟 。
盟,与自治州相同,是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行政单位。]构成的区域,简称东北。东
北,古称营州、辽东、关外、是中国东北方的统称。东北地区经济起步较早,为新中
国的发展壮大做出过历史性的巨大贡献,强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经济建设 。东北地区
在三十年代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东北亚最先进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一度占有
中国 98%的重工业。
东北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草原、湿地、冰雪、工业、农业旅游资源在全国独
具特色,生态环境优越,是中国重要的冰雪旅游和度假旅游目的地。据统计,2008
年东北地区旅游总人数达到 3.5 亿人次,国际旅游人数 660 万人次。
东北人类活动的遗址相当多,旧石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遗址文
化类型与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特质完全一致。到了周代,东北各地的原始部族
经过融和、迁徙,逐渐形成了很多分支。从原始社会(约前 170 万年—公元前 21 世
纪)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现代(21 世纪)。
与中国其它地理大区的情况有所差异,东北人对“东北”(或关外)这一概念
的认同感大于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东五盟市的个体认同感,即首先
认同“东北人”的身份,其次才是对省籍的认同。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与该地区的独
特历史、风俗习惯及语言的统一有关。 [17][18]文化上,东北被一次次重新洗牌,在一百
年里经历了中原移民入主成为主体人群,日、俄(苏)长期盘踞,共和国后大量移民
涌入形成统一社会结构。
东北地区属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圈,融合满族、蒙古、朝鲜、鄂伦春、
鄂温克、锡伯及俄罗斯等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俄国和朝鲜的国家的风俗文化和语言。
汉语的东北方言在一些词汇上受满洲、朝鲜及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饮食方面如对俄式食物和朝鲜食物的接纳,均可反映出外来文化的影响。东北
人源自华北移民,饮食习惯更多保留传统北方人的习惯,只是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发
生一些变化。
发源于东北農村的乡土娱乐有二人转、秧歌、吉剧、踩高跷。中国著名的民族
乐器二胡发源于东北地区,是奚人的乐器奚琴的改良,东北乡土演奏中仍然大量使用。
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教育设施、教育普及率和升学率在中国属于上等水平。其
中吉林省为在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最高的省份。主要科学研究机构分布于 沈阳、哈尔
滨、长春、吉林市和大连,其中以光学机械、冶金和军工产业的研究水平最为发达。
 华东地区,简称“华东”,位于中国东部包括山東、江苏、安徽、浙江、江
西、福建和上海。而台灣在地理区域上被中国官方视为华东地区,但由於两岸分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從未实际管辖控制过台灣。
华东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近年来经济发
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值,2017 年以来,面对日益趋紧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
政策调整,华东各省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全力破解发展难题,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健
康的发展态势,国内需求保持旺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投资总量稳步增长。
华东地区有五种宗教是得到中国政府承认的合法宗教,即道教、佛教、伊斯兰
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所谓 江南 (长江南岸) 广义是指沪(上海)、浙(浙江—杭州市)、贛(江
西)、皖(安徽)、湘(湖南),鄂(湖北)、苏(江苏——南京)的長江以南部分,
狭义指上海和苏南一帶,一般江南的說法不與华东重叠。
三角洲(đồng bằng châu thổ) 长江大桥
長三角(tam giác đồng bằng sông Trường Giang) 的地理范围和江南的地理范围並
不相同,狭义的長三角特指以沪宁杭為中心的上海、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地區,後長
三角提出扩充,扩充後的長三角指的是苏沪浙两省一市以及安徽部分城市。
华东地区人文文化和自然环境极具多样性,包含吳越文化,江淮文化,贛鄱文
化,閩越文化,齐鲁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
华东地区拥有四大菜系中的两大菜系:鲁菜、淮扬菜,更有八大菜系中六大菜
系:鲁菜、闽菜、苏菜、浙菜、赣菜、徽菜,特色小吃自然也不少。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会、特大城市、全国重要的科
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南京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是中国东部
战区司令部驻地。南京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
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之称,古代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 江南贡
院   。截至 2018 年,南京各类高等院校 66 所,其中 111 计划高校 9 所、学科 25 个,
[21]

仅次于北京。
 中南地区(中南半岛),是中国六大行政区之一,西临西南地区,东依华东
地区。是指中国地理上位于中国中南部区域,如今一般作为华中三省和华南地区的统
称。
中南地区从河南省一直延伸到海南省,因为跨度比较大,各省的民俗、地理风
格迥异,如今更多使用细分的华中地区、华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属于华中地区,
广东、广西、海南属于华南地区。此外华南地区还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民国时代, 华南范围涵盖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及云南、贵州,1945 年抗
日战争胜利后又列入台湾省,合称“华南六省”,而民间的“华南地区”则有多种说
法,广义自然地理上的华南地区包括福建及台湾省。
华中地区具有历史文化厚重、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种类多样等
特点。
饮食方面有名的有豫菜、楚菜和湘菜。豫菜又名豫宴,即中原(河南)菜系。
是对在带有中原传统文化内涵的烹饪理论指导下,运用具备中原地域特点的技术和材
料所制作的菜肴、面点和筵席的总称。有“烹饪鼻祖”和“中华厨祖”之称的 伊尹便
出生于河南杞县空桑。当代豫菜是在原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和民间菜的基础上,
根据中原物质条件,逐步积累演变而发展起来的。
华南地区的文化称为岭南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
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从地域上,岭
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尤其以属于广东文化的 广府文
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为主,构成了汉族岭南文化的主体。
粤菜是中国的四大菜系之一,粤菜即广东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八大菜系
之一,发源于岭南。粤菜由广州菜(也称广府菜)、潮州菜(也称潮汕菜)、东江菜
(也称客家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三种风味各具特色。
华南地区较具影响力的汉族方言主要是:粤方言系、闽方言系、客家方言系。
 西南地区,是中国七大自然地理分区之一,东临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北依
西北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共 5 个省市区。西南
地区是中国 21 世纪以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发展区域之一,也是中国有
色金属工业发展和战略储备的重要基地。
 西北地区又称西北,目前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5 个省或自治区。西北一带的饮食风俗显得古朴、粗犷、自然、厚
实。其主食是玉米与小麦并重,也吃其它杂粮,小米饭香甜,油茶脍炙人口,黑米粥 、
槐花蒸面与黄桂柿子馍更独具风情,牛羊肉泡馍名闻全国。
中国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两河——伊拉克、古埃及——非洲、古印度、
中国),已经有三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
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hong kiến nửa thuộc địa)。其中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
传统的形成和今天的影响最为深刻。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进入社会
主义社会。
圣人-把握时机,最高的典范: 帝尧、帝舜、大禹 、周文王、周公旦、孔子
儒教=国教>道教>佛家
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不停的修养自己并帮助周围的人让别人跟自己一样好
古代治国方法:王道=爱民#霸道=武力、法律
(一) 原始社会(约公元前 170 万年至公元前 21 世纪)= 远古时代
在中国云南省元谋发现的一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有 170 多万
年。
40 万 ~ 50 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
洞穴里,考古证明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
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陕西西安半坡文化
的彩陶,十分精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發掘最早),与黄河流
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 年前河姆渡地区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建建筑房间,
并开始种植水稻。
大约 4500 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在华
夏族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的前
身)的“人文初祖”。黄帝、炎帝部落联盟形成了华夏族的主干,中国人被称为“炎
黄子弟”由此而来。
皇帝以后,中华民族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
舜禅位于禹。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制服了洪水,这就是著名的“大禹
治水”。
三皇五帝 司马迁《史记》 实录
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
有巢氏 造房子 chao2
有燧氏 用火烧烤食品 sui4 女娲 女娃
伏羲氏 渔业 结网打鱼
神农氏=炎帝 种地 zhuan1 xu4 ku4 yao2 shun4 炎黄子弟
五 帝 : 皇 帝 -- 黄 帝 、 颛 顼 、 帝 喾 、 帝 尧 ( 唐 尧 ) 、 帝 舜 ( 虞 舜 )
大禹=夏禹 鲲 夏启 禅位 shan4 坐禅 chan2

奴隶社会(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元前 770 年)


大禹的儿子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元前 16 世
纪)。夏朝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夏历是按月亮
的运行周期制定的,又叫阴历。人们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
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由于历法中有节气
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夏、商、西周
夏朝之后是商朝(约公元前 17 世纪到约公元前 11 世纪),商朝的青铜器制造
业有很大的发展。关于商朝的信息多来自于其后面的周朝和汉朝司马迁的《史记》,
以及商朝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其中,甲骨文和金文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
系统的文字符号。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
字了。
周朝(约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前 256 年)建立后,分封了晋、鲁、越、吴、
齐、楚、燕、韩、赵、魏、秦等 71 个小国。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

封建社会(公元前 770 年至 1840 年)


东周、秦、汉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名为东周,之前叫作西周。东周又分为春
秋、战国两个时期。约 2500 年前,中国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
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另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最早
在中国兴办私学。孔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整理编辑了
《易》、《诗》、《禮》、《乐经》、《书》、《春秋》等六经。孔子故居后来改建
为孔庙。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由此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
并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础。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嬴政结束了长达 250 多年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建立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度量衡及货币,建立了郡县制度。由他奠定的国家框架在以后的 2000 多年中一直被
人们沿用着。他在中国北部修建了绵延 5000 公里的长城,并生前就开始修筑庞大的
坟墓。1974 年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震惊了世界。
汉朝(前 206---220 年)是一个持续稳定强盛的王朝,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汉
王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汉朝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社会
主流文化。到现在,“汉人”仍然为多数中国人的自称,而华夏民族亦慢慢地被称为
“汉族”,华夏文字亦逐渐被称为“汉字”。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代。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班固所编写的《汉书》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
隶书渐渐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写体,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字形结构的基础,
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在科技方面,张衡制成世界上第一台能够感知地震的地动仪。张仲景因写作
《伤寒杂病论》而被尊为“医圣”。而华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医生,俞
跗运用人体解剖术治病。公园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及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则
是数学领域的杰作。汉代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
随着织花机的发明,纺织技术大大提高。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传到西域。
汉代的丝绸业已十分发达。商人把各种丝和丝织品运到了古罗马帝国,丝绸之路开始
形成。
在思想和宗教方面,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的政权,提出“独尊儒术”,以孔
子学说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思想开始占统治地位。佛教在东汉前后经丝绸之路由印度传
到中国,东汉时中国道教在民间开始兴起,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从此对中国文化产
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晋和南北朝
公元 220 年起,中国历史进入一个较长的分裂时期,最初是魏、蜀、吴三国鼎
立(220-280 年)。三国时期有几位著名人物,如: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关羽是忠
义的英雄。他们的故事被明代文学家罗贯中写成了一部中国古典经典小说《三国演
义》。三国之后是西晋的统一,不久分裂又重新开始,进入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南方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西、北部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各民族
的迁徙和互相杂处促进了交流与融合。所以说这个阶段的分裂,对加速民族交流与融
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文化方面,盛行玄学,佛、道二教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方面,“建安七子”、
陶渊明等人的诗文、王羲之等人的书法、顾恺之等人的绘画,皆为不朽之作。对外交
流也很发达,东到日本和朝鲜,西到中亚和大秦(即罗马),还有东南亚地区,中国
与它们都有外交关系。
隋、唐
公元 589 年,隋朝重新统一中国。隋朝建立了科举制,后又设进士科。
隋朝时代,中国经济的重心已开始南移,大量的粮食财宝从南方运往全国,为
此,公元 605 年,隋炀帝下令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
杭(今杭州市),北到涿郡(今北京通州),全长 2000 多公里,沿河修了堤道,栽
种了柳树。
公元 618 年,唐朝(618-907 年)建立。626 年,李世民即位当了黄帝,即唐太
宗。唐太宗十分注意安抚百姓,实行一系列开明的政策,把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
推向了顶峰: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纺织、染色、陶瓷、冶炼、造船等技术
也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国水陆交通非常发达。
两宋
宋朝(960-1279 年)分为北宋(960-1127 年,首都开封)与南宋(1127-1279
年,首都杭州),合称两宋。两宋时期,农业生产获得显著发展,手工业分工细致,
工艺先进,产品闻名于世,商品经济水平超越以往,城市、市镇繁荣,诞生了最早的
纸币(交子)。
宋朝时期,中国境内还有一些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如契丹建立的辽、女真族
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
宋朝商贸和手工业发展迅猛,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解放了大量的农民,使他
们投身于商业、手工业中。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世界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加工工厂,
如造船厂、造纸厂、印刷工厂、织布厂、火器厂,还有各地的官窑等。两宋时期的制
瓷业非常发达。宋瓷品种繁多,花纹秀丽,并大量出口海外,江西的景德镇已成为中
国著名的瓷都。
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诗词、歌赋、杂技、戏曲、民间音乐、小说、书法、
建筑等都在宋代高度发展。
元、明、清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13 世纪,铁木真被推为蒙古的大汗,尊
称为“成吉思汗”,意思是“强大的黄帝”。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1271 年他
建立了元朝(1271-1368 年),称为元世祖。元朝的首都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中
心,大都就是中国现在的北京。
1368 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1368-1644 年)。明初定都南京,后来,明成祖
把都城迁到北京。明朝经济文化极其发达,经济规模当时为世界第一。无论是炼铁、
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轻工业,在世界上都是遥遥领
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
在中外交流上,1405 到 1433 年的近 30 年间,郑和率领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到达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万历二十年(1592 年),罗马教皇派利玛窦去中国
教区工作。利玛窦不仅传播天主教,还启发徐光启等人学习西学。另外他还将中国各
种文化传入欧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学说、围棋等,可谓“贯通中西第一人”。
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早期居住在松花江南北及黑龙江一带。17 世纪,女真
族建真部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发展,建立了后金政权。1636 年,皇太极即黄帝
位,改国号为“清”。
近现代史(1840 年到 1949 年)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现代史以 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为起点,止于 1949 年南京国民党政
权覆亡、中华民族共和国成立。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
主主义革命阶段;从 1919 年五四运动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
主义革命阶段。
整个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由于清王朝腐朽没落、
妄自尊大、故步自封,因而完全由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逐渐落后。十九世纪中期,英、
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19 世纪 70 年代之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
族危机日益深重。
1911 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1919 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
貌从此焕然一新。
1945 年八月,历时八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终于迎来了胜利。抗日战争胜利
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
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了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
年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伟大胜利。
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成立。

当代史(1949 年至今)= 社会主义 = 新中国发展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最重大的事件,它使中国结束了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历史,走上了独立、统一、民主、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阶段。
中国人习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称为“旧中国”或“解放前”,之后称为“新
中国”或“解放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来的历史,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 年 - 1956 年,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新的政治、
经济制度。
第二阶段:1957 年 - 1966 年,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第三阶段:1966 年 – 1976 年,“文化大革命阶段”。
第四阶段:从 1976 年,特别是从 1978 年以后,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历史年表 约前 21 世纪 – 约前 17
夏 夏禹 夏启 夏桀 世纪
成汤 商 盘庚
殷 纣王 苏妲己 约前 17 世纪 – 前 1046
周武王 西周 幽丽王 褒姒
前 1046 – 前 771
文王、周公旦(鲁国)
东周 平王 实权-虚权 前 770 –前 256
春秋时代 五霸 武力 前 770 –前 476
战国时代 七雄:秦、楚
周 微言大义 含蓄美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 前 475 –前 221
十家九流:儒家、道家、法
家、墨家、名家、阴阳家、 三教九流:儒教、道教、
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 佛教
家 刘向 刘歆
吕不韦《吕氏春秋》 琐碎
秦 治国以法律 fen2 焚书坑儒
前 221 –前 206
格物 致知 - 217 北属
楚霸王项羽 - 汉高祖刘邦: 汉楚争霸
西汉 前 206 – 公元 25
汉 25 - 220
东汉
魏 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
pi3 魏王 伪朝 伪胡 伪莫
外戚 陈寿《三国志》 通俗
演义
九品中正 品评
上品 上上、中上、下上 220 - 265
三国 中品 中上、中中、下中
鼎足时代 下品 上下、中下、老九=下
下 没品的官位
隐逸文化 - 隐士 -自然- 田园

蜀汉 刘备 诸葛亮 221 - 263
拥刘反曹
吴 孙权 1 江南 222 - 280
西晋 司马懿的后代:司马炎 265 - 317
河南洛阳 愍(哀憐)帝
东晋 2 江南=南京 317 – 420
东晋十六国
十六国 304 - 439
南朝 宋 3 420 – 479
旧贵族-新贵族 齐4 479 – 502
山水文化:山 梁5 502 – 557
南北朝
水诗、山水画
陈6 557 – 589
汉人建立的王 陈后主

北魏 386 – 534
东魏 534 – 550
北朝 550 – 577
北齐
异族建立的
西魏 535 – 556
北周 557 - 581
隋 隋建业=隋文帝 秋闱 春闱
推荐 - 科举:乡试 8、会试 2、廷试=殿试: 581 – 618
三魁:状元、榜眼、探花郎 隋炀帝 辽宁
唐 李渊、李世民 唐玄宗 28 开元 13 天宝
假隐士 安史之乱 618 - 907
吴藏用 孟浩然 王维
汉越音、汉越词 上个、中古、近代
后梁 907 – 923
后唐 923 – 936
后晋 936 – 947
五代十国 947 – 950
后汉
后周 951 – 960
十国 南汉 902 - 979
北宋:宋太祖赵匡胤
靖康事变 1127,女真族的金 960 – 1127
宋 国俘虏了宋朝皇帝,北宋灭
亡,南宋建在临安,今杭州
南宋 - 杭州 拥刘反曹 1127 - 1279
辽 907 – 1125
西夏 1032 – 1227
金 1115 – 1234
元 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灭南宋,建立元 1279 – 1368
朝 大都
明 明太祖 朱元璋 金陵 - 南京
1368 - 1644
明成祖 燕京 -北京 天津
清:东北少数民族满族从山海关打进北京,结束
明朝,建立满族统治中国的清朝 1644 – 1911
1840 年 近代史 鸦片战争 八国军队
推翻
1911 国父孙中山带领国民党 辛亥革命
推翻清朝 中华民国 台北 1912 – 1949
1919 年 五四运动 学习西方
与世界接轨 入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 北京 1949.10.1 至今
中国人口和民族
中国人口: 计划生育 独生子女
中国现有 13 亿以上的人口,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数量巨大、结构欠佳的问题将长期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解决人
口问题的方法是实行计划生育,至今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
策。 10000 1.300/000/000 13.0000.0000
14 万.5667 亿.7788 万.9887 14/566ty/777tr/889ng/887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1 年以后已经超过 13 亿。根据 2011 年 4 月
28 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进行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当时的中国总
人口为 1/3,70/53,6/875 人。其中:大陆人口 13,3972,4852 人。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22%(2011 年世界人口为 70 亿),在世界上,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世界上,人口在 5000 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根据 2011 年资料,
中国人口超过 5000 万的省就有 9 个(河南 9613 万,山东 9082 万,四川 8673 万,广东 7859
万,江苏 7381 万,河北 6735 万,湖南 6629 万, 安徽 6338 万, 湖北 5988 万)。世界上,人
口超过 1 亿的国家仅有 10 个,而目前,中国河南一个省的人口可能已经超过了 1 个
亿。
中国人口多,密度大,分布并不均衡。2006 年,中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
公里 130 人,是世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46.5 个)的 3 倍。中国人口分布总的特点
是,西部少,东部多。西部国土占全国总面积的 57%,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 6%,
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在 50 人以下,最少的西藏地区,每平方公里不足 1 人。东部国土
占全国总面积的 43%,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 94%,沿海平原地区的人口密度可以达
到每平方公里 500 - 600 人,人口最多的上海地区,每平方公里超过 1000 人。可以说,
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生活在国土的东部。
这种状况,主要和中国的地理、气候条件有关。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
地少,发展工商业、交通运输业的条件不理想,所以,中国的大部分人口集中在自然
条件比较优越的东部。
1949 年到 1975 年中国人口变化情况
年份 总人口(万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1949 541.670.000 36.00 20.00 16.00
1957 646.530000 34.03 10.80 23.23
1965 735.380000 37.88 9.50 28.38
1970 829.920000 33.43 7.60 25.83
1975 924.200000 23.01 7.32 15.69
(1-1700,5000 万人;17 世纪 80 年代,一亿;18 世纪 60 年代,2 亿;18 世纪
末,三亿;19 世纪 30 年代,4 亿人。) 50.000.000
中国民族: 京族 汉族 - 少数民族 华人 华侨
- 华裔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境内共生活着 56 个民族。由于汉族占总人口
数的 90%以上,一般将其他 55 个民族称为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灿烂的
历史和文化传统,宗教和生活习俗丰富多彩。在中国,各个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010 年,中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总数为 13,3972,4852 人,其中汉
族 人 口 为 12,2593,2641 人 , 占 91.51% ; 各 少 数 民 族 人 口 为 1,1379,2211 人 , 占
8.49%。
中国各民族的分布,总的来说,是“大杂居,小聚居”。尽管少数民族人口在
中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到 10% ,但是分 布却十分广泛,约占全 国国土总面积的
63.7%。各个少数民族地区都居住着相当数量的汉族人,比如,在蒙古、广西、宁夏
三个自治区中,汉族人口都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同样,在各个汉族地区也混合居住
着许多少数民族人口。比如少数民族最多的云南省,那里居住着 35 个民族。
以下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承认的 56 個民族
中文 标准罗马字母拼写法/标 标准数 2010 年人
拼音
名稱 准字母代码 字代码 口
漢族 Han/HA 01 Hàn zú 1,220,844,520
蒙古族 Mongol/MG 02 Měnggǔ zú 5,981,840
回族 Hui/HU 03 Huí zú 10,586,087
藏族 Tibetan/ZA 04 Zàng zú 6,282,187
維 吾 爾 Wéiwúěr
Uyghur/UG 05 10,069,346
族 zú
苗族 Miao/MH 06 Miáo zú 9,426,007
彝族 Yi/YI 07 Yí zú 8,714,393
壯族 Zhuang/ZH 08 Zhuàng zú 16,926,381
布依族 Buyei/BY 09 Bùyī zú 2,870,034
Cháoxiǎn
朝鮮族 Chosen/CS 10 1,830,929

滿族 Man/MA 11 Mǎn zú 10,387,958
侗族 Dong/DO 12 Dòng zú 2,879,974
瑶族 Yao/YA 13 Yáo zú 2,796,003
白族 Bai/BA 14 Bái zú 1,933,510
土家族 Tujia/TJ 15 Tǔjiā zú 8,353,912
中文 标准罗马字母拼写法/标 标准数 2010 年人
拼音
名稱 准字母代码 字代码 口
哈尼族 Hani/HN 16 Hāní zú 1,660,932
哈 薩 克 Kazak/KZ 17 Hāsàkè zú 1,462,588

傣族 Dai/DA 18 Dǎi zú 1,261,311
黎族 Li/LI 19 Lí zú 1,463,064
傈僳族 Lisu/LS 20 Lìsù zú 702,839
佤族 Va/VA 21 Wǎ zú 429,709
畲族 She/SH 22 Shē zú 708,651
拉祜族 Lahu/LH 23 Lāhù zú 485,966
水族 Sui/SU 24 Shuǐ zú 411,847
Dōngxiāng
東鄉族 Dongxiang/DX 25 621,500

納西族 Naxi/NX 26 Nàxī zú 326,295
景頗族 Jingpo/JP 27 Jǐngpō zú 147,828
柯 爾 克 Kēěrkèzī
Kirgiz/KG 28 186,708
孜族 zú
土族 Tu/TU 29 Tǔ zú 289,565
達 斡 爾 Daur/DU 30 Dáwòěr zú 131,992

仫佬族 Mulao/ML 31 Mùlǎo zú 216,257
羌族 Qiang/QI 32 Qiāng zú 309,576
布朗族 Blang/BL 33 Bùlǎng zú 119,639
撒拉族 Salar/SL 34 Sǎlá zú 130,607
毛南族 Maonan/MN 35 Màonán zú 101,192
仡佬族 Gelao/GL 36 Gēlǎo zú 550,746
錫伯族 Xibe/XB 37 Xíbó zú 190,481
阿昌族 Achang/AC 38 Āchāng zú 39,555
普米族 Pumi/PM 39 Pǔmǐ zú 42,861
塔 吉 克 Tajik/TA 40 Tǎjíkè zú 51,069

怒族 Nu/NU 41 Nù zú 37,523
乌 孜 别 Wūzībiékè
Uzbek/UZ 42 10,569
克族 zú
俄 羅 斯 Russ/RS 43 Éluōsī zú 15,393

鄂 温 克 Ewenki/EW 44 Èwēnkè zú 30,875

德昂族 Deang/DE 45 Déáng zú 20,556
保安族 Bonan/BO 46 Bǎoān zú 20,074
中文 标准罗马字母拼写法/标 标准数 2010 年人
拼音
名稱 准字母代码 字代码 口
裕固族 Yugur/YG 47 Yùgù zú 14,378
京族 Gin/GI 48 Jīng zú 28,199
塔 塔 爾 Tatar/TT 49 Tǎtǎěr zú 3,556

獨龍族 Derung/DR 50 Dúlóng zú 6,930
鄂 倫 春 Èlúnchūn
Oroqen/OR 51 8,659
族 zú
赫哲族 Hezhen/HZ 52 Hèzhé zú 5,354
門巴族 Monba/MB 53 Ménbā zú 10,561
珞巴族 Lhoba/LB 54 Luòbā zú 3,682
基諾族 Jino/JN 55 Jīnuò zú 23,143
Gāoshān 4,009
高山族 Gaoshan/GS 56

中国哲学
阴阳哲学:
《易经》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系辞》)

太极的图像就是一
对阴阳鱼状合二为一的圆
体。这图像形象地表达了
汉民族对宇宙为对立统一
认识的朴素辩证观念。中
华民族自古崇信二元学说。
阴阳观念把阴阳对立统一
看作是客观事物固有的属
性,认为宇宙万物都含有
阴阳两性,如宇宙的天和
地、日和月,人类有男和女、积极和消极等。这种思想后来不断理论化、系统化,并
对中国文化各方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 辩证哲学反映在
汉语词汇中,就出现大批意义
相反的词语。如:大小、有无、
长短、生死、高低、真假、黑
白、上下、左右、里外、方圆、
深浅、厚薄、宽窄、胖瘦、美
丑,明亮-黑暗、美丽-丑陋、诚
实-虚伪、善良-恶毒、赞成-反
对、安全-危险、战争-和平、节约-浪费、节俭-奢侈、收入-支出、悲哀-喜悦、陈旧-
新颖、勇敢-怯懦、反动-进步、坚强-懦弱、肯定-否定、成功-失败、富裕-贫穷、进
攻-退却、运动-静止、高尚-卑鄙、君子-小人、敌人-朋友、高雅-粗俗、喜悦-忧愁、
朝日-夕阳、内忧-外患、开放-关闭、加重-减轻、冷淡-热情、奖励-惩罚;破旧立新、
出生入死、口是心非、有始无终等。
十二辟卦图
王实甫《西厢记》 Mái tây 东床女婿
中庸: 中,折中;庸,不变
汉民族的传统方位观念中,认为东方为尊(日出),西方(日落)为卑,南方
为尊(南为正阳),北方为卑(北为正阴)。这是因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每
日东方发亮。而西方则是太阳下落的地方。所谓旭日东升,朝露灿烂;日薄西山,日
暮途穷。南北以山定界。山之南向,阳光充足,南属阳。山之北则属阴。水向东流,
地势西高东低,以东为上,取其生机勃发之义。
古代以坐北向南为尊位,帝王见群臣,上司会下属,都是面向南方,所以有
“面北称臣”之说。皇帝宫室中,以东宫为上,皇后或太子所居,贵妃之属居西宫或
别宫。和平时期重文轻武,朝会时是文站东武列西。中国古代的宫殿、王府、官衙、
庙堂等建筑,也大都是坐北朝南。民间有“向阳门第”之说。向阳门第指坐北朝南的
宅第。
三教九流 儒教、道教、佛教 伊斯兰教、天主教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十家九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兼爱、
非攻)、阴阳家、名家(君君臣臣)、纵横家、农家、杂家 (吕不韦《吕氏春
秋》) 小说家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天良 养拙
孔子与儒家学说 礼乐唐制度
孔子(前 551-前 479)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正是奴隶制度已经衰落,封建制度正在
兴起,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时期。孔子的儒家学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荀子 性本恶 礼乐 韩非、李斯 焚书坑儒
孟子 性本善 放仁 仁义
第一,“礼”。孔子竭力主张以“礼”治国,“礼”是其思想的核心。他所说的
“礼”,即“周礼”,从狭义上讲,包括祭礼、婚礼、丧礼、外交礼、作战礼等各种
礼仪;从广义上讲,是指周代的一切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周礼的基本原则是“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即指周代的一切社会各阶层的亲疏、尊卑、长幼宗法等级关系。孔
子认为,周礼所规定的等级制度、社会秩序、道德规范、礼仪要求,是最完善、最理
想的,只要每个人都能严格遵守,社会就能稳定,天下就会太平。
正名 复古
第二,“仁”。孔子还大力倡导“仁”,什么是“仁”呢?他的解释很多,主要
内容就是“爱人”,即人与人之间要相爱。怎样才能做到“爱人”呢?他指出,一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想站得住,也得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
满足的要求,也应使别人满足;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希望、不喜
欢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点,人与人的关系就和谐了,社会
也就安定了。 忎 王道 - 霸道
第三,“中庸”。“礼”与“仁”是孔子的理想原则,为了在政治生活和日常社
会生活中实现这些原则,还应该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孔子认为,这个正确的方法就是
“中庸”。所谓“中庸”,简单说,就是不走极端,而取中间,使两端既互相制约,
又互相补充,达到令人满意的结合。如果只顾一端,不顾另一端,那就成了“极端主
义”,其结果是“过犹不及”。孔子的这种“中庸”之道,后来成为中国人处理问题
的重要思想方法,影响极大。 折中 不偏 不变 长久
第四,“天命”观。孔子之前,天命观在中国盛行,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天”
给的,在“天”面前,人无能为力。而孔子,突破了旧的天命观,创造了新的天命观 。
一方面,他承认有天命,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命不可知,不可抗拒,能
给人带来幸或不幸。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命不能决定人的精神道德,人虽不能决定
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命运,但在道德生活中,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 。
鉴于这种思想观点,孔子对鬼神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即不否定,也不崇拜 。
孔子的这种态度,反映了对旧的天命鬼神观的动摇,对人生的重视,是当时中国人认
识上重要进步。
人定胜天 至善 真 善 美
第五,教育思想。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
打破官学的垄断,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孔子有系统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对
象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等级、族类,只要向他求学,他都欢迎。在教学方
法上,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他提倡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举一反三”,老师在学生独立钻研的基础上进行启发、
开导。在学习态度上,他主张谦虚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学习方法
上,他强调要反复温习,“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还强调学
习应善于思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关于教育的一系
列精辟论述,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道家思想
回归大自然,亲和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道士 - 真人 隐士 隐逸 君子 - 圣人
中国的道家思想是由老子开创的,后来又有庄子等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
比孔子大几十岁。老子当过周代宫廷的小官,后来看到周王朝腐败,就离开了宫廷。
老子和孔子一样,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在后人编的《老子》一
书。老子的道家思想主要有:
第一,“道”是“万物之宗”。老子开创的学派之所以叫道家,是由他的“天道
观”来的。老子提出了“道”是万物之宗的根本观点。他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
本源和主宰,他在天地之前就有了,比上帝出现的还早。“道”是什么呢?没有形状,
看不见,摸不着,也没有声音,没有味道,它是一种混混沌沌、恍恍惚惚,超时间、
空间,永恒不变的东西,世界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出来的,同时,又都遵循着
“道”。这种“道”的观念,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与基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化成万物 无极 - 太极
第二,矛盾对立,互相转化。老子从“道”的观念出发,看到了世界万物是变化
的,任何事物都处于矛盾对立、运动变化之中,比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低、美
丑、前后、刚柔、荣辱、福祸、大小、生死、智愚、胜负,等等,它们中的任何一对
都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万物都力求生存、壮大,然而却未曾想到,就是求生存
时,实际是在走向灭亡;人们用智、逞强、争斗,本来是为了追求幸福,然而有多少
人因此而遭受了祸殃。因此,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说,
灾祸里包含着幸福,幸福里隐藏着灾祸。辩证思想是老子思想中的精华,对后人很有
启发意义。
第三,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老子与孔子等思想家不同,他在对“天道”进行专
门研究中,很重视自然现象。他得出的结论是:天道自然。意思是说,自然就是自然 ,
不是为了什么也不受谁支配,万物发育、生长,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比如,天降甘露 ,
没有谁的命令就自然均匀;万物的生长变化,没有谁的命令就自然而然地进行。天地
万物如此,人的行为也应如此。圣人治理国家,也应该只掌握一些大的原则,不要事
事干涉,这样,百姓就自然而然地心悦诚服。用自然的原则对待事物,就是无为,无
为就是顺其自然,一心想有所作为,反而不能成功,无为而治,方能把天下治理好。
鉴于此,老子既反对儒家的“礼治”,也反对法家的“法治”。
第四,与世无争,清静求安。这是老子的处世哲学。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老子主
张作人应事事忍让,安于现状,不要积极进取,争强好胜。他认为,一切事物在弱小
时,生机勃勃,一旦发展壮大,就离死不远了,强暴的人总是不得好死。天下最柔弱
的东西是水,但可以在坚硬的东西穿来穿去,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战胜它,因而,弱能
胜强,柔能克刚,水那样的品质,最接近于得“道”。人处世也应如此,虽深知什么
是雄强,却要安于柔雌,甘作天下的沟溪;虽深知什么是光彩与荣耀,却安于暗昧,
不求人知;虽深知什么是出人头地,却安于卑微,甘作天下的川谷。这样做的结果,
反而能得到好的结局,卑下反而能盈满,委曲反而能保全,置身于众人之后,反而能
在众人之先。根据这样的道理,老子告诫人们,要忍辱,要知足,不要追求,归根结
底,就是要与世无争,清静无为。
庄子名叫庄周(约前369-前268),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今山东曹县)人,
与孟子生活在同时代。庄子曾作过地方小官,一辈子生活很穷,但却是个大思想家,
成为老子之后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
庄子的思想,基本上与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但有些小的区别。老子认为世界上
有大小、高低的差别,美丑、善恶的对立,而庄子完全否认那些区别和对立,认为世
界上没有是非道理可言。比如:猴子上树上住,觉得很舒服,人却认为危险,相反,
人住在房子里觉得舒服,但把猴子关在房子里,它却感到很难受。再比如,在香臭问
题上,狗吃粪觉得很香,人则觉得很臭。所以每一种物都有自己的好,自己的恶,都
有自己的可,自己的不可,没有什么辨别是非的标准。
庄子还认为,“道”本身没有界限,界限是人为的,差别是捏造的。因为有了差
别和界限,才有了是非、美丑、贵贱,因为有了大小、多少、成败,才有了斗争。谁
都想证明自己正确,别人错误,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争斗。实际上,事物都是一
样的,最好不去分辨,不去认识,不去干涉,忘掉一切,在虚无的境界里振作,在虚
无的境界里安身。
庄子把世界看成是一个人人为的,充满争斗的,难以捉摸的世界,认为人生活在
世,就好像处在一个靶场上,怎样才能不被箭射中呢?只能采取躲避的办法:一是不
要做有用之人,要随波逐流。比如,树之所以长得越大越被人伤害,就是因为它有用,
如果长得小,没有用,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二是要“无己”,即一定要忘掉自己,
超脱一切。达到“无己”的方法,就是不接受外部任何干涉和引诱的影响,对什么都
无感情,麻木不仁,甚至连自己的存在也忘掉。如果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就与大自
然混为一体了,从而也就获得了人生的最大自由。
活佛 真人 童心
总而言之,庄子与老子,基本思想和处世哲学是一致的,那就是,顺其自然,安
于命运,逃避现实,清静无为。这种极力鼓吹消极出世的道家思想,与主张积极入世
的儒家思想截然不同,它很容易被处于逆境和失意地位的人所接受,成为他们的精神
寄托。因而,在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天下不太平的年代,老庄思想很流行的。
禅宗思想
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最早由菩提达摩传入中国,主张修习禅定(dhyana 即
静虑,就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之境,令人专注不散,称为“定”),
所以叫禅宗。
禅宗认为,禅是一种超越思想与哲学的灵性世界。它的核心思想是:“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思想认为语言文字会约束思想,所以不立文
字。禅宗认为要悟道,应该超越语言文字,避开抽象性的论证,凭自己亲身感受去体
会。(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禅宗主张修行不一定要出家、读经,世俗活动可以正常进行,这种便捷、世俗的
修行方式更容易为中国老百姓了解和接受。禅宗不要求特别的修行环境,修行者的日
常生活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心境能够不受外界的影响,
也就是说,凡人与佛只在一念之差。
禅宗思想认为人天生就有佛性,每个人都具有善良、纯洁的心,通过修行,每个
人都可以成佛。但人们认识不到自身具有的纯洁之心是最珍贵的宝物,所以产生很多
欲望,人们像春蚕一样被自己的欲望束缚在里面出不来,从此带来痛苦与迷惘。禅宗
认为解脱束缚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渐悟,二是顿悟。渐悟是一种慢慢调养心性的过程,
强调对心性的艰苦锻炼与调顺。顿悟是禅宗的主流,指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
未来而获得了从一切世事中解脱出来的自由感,从而超凡入圣,不拘泥于世俗的事物,
却依然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禅宗思想在传播过程中,汲取了佛教精华,借助佛教大乘理论,对佛教进行了创
造性的转化,用最简洁的方式阐释了佛教。同时,禅宗创立时期道家学说已经成熟,
所以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禅宗思想以老庄思想为依托,在人生世界上表现
出与道教相似的超越性,强调主体精神的自觉。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思想以儒释道三家为主,其他各家思想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较
为突出的还有法家、墨家等。
总的来讲,中国传统思想是以儒家为主流,多元发生、多极并立、互动发展的思
想体系,具有多元性与融合性,它们在争论中互相吸收借鉴,在融合中不断创新发展。
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思想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模式,不仅对中
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从近代以后,中国教育一
直比较落后。新中国确立了完整的义务教育制度,使全民的受教育程度大为提高。改
革开放以后,中国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目的在于使中国的教育事业更加适应市场
经济发展的需要。
8 岁起读小学 15 岁起读大学:四书、五经
学优则当官

第一节 古代和近代教育

一、古代教育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在氏族社会后期,就产生了教育的萌芽;到夏朝有了学校的
雏形。商朝文字记载中已经有“校”、“序”、“庠”这样的教育机构的名称。在漫
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有以下三个类型的教育机构。
官学
商代奴隶主贵族的孩子们学习礼(礼仪)乐(音乐)的学校称为“学”和“瞽
宗”,教师由国家公务人员担任,是官办学校的雏形。西周时有“国学”和“乡学”,
国学设立在国王和诸侯的都城里,乡学则按照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教学内容有礼、乐、
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数学)等。
六艺 礼乐唐制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六经 易、诗、书、礼、乐、春秋
秦代设立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有专门担任教师的官吏。汉代则在中央设立最高
学府───太学,在地方分设乡学,以儒家著作“五经”作为基本教材 。唐代建立了
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设国子监,既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
机构;同时设有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等专门学校。在各地则有府学、州学、县学
等不同层次。唐代文化教育昌盛,亚洲许多国家曾经派大批学生到唐朝的首都长安留
学。以后的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基本沿袭了唐代的学制。
由于从隋代以后中国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吏,所以,后来的官学完
全服从于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公正的同时,对教育本身的发展带
来了长期的消极的影响。
世官制,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
世官=九品中正
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
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 观察 推荐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
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
束于 1919 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制度一般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会试与殿试=廷试。
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其余的都叫举人; 秋季 8 月份,秋闱
中央会试第一名为会元,其余的均叫贡士; 第二年一二月份举行,春闱
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三魁),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
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私学
西周以前,只有官学,没有私学。
进入春秋时代以后,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开始尝试个人讲学。他提出“有教无类”
的主张,提倡不分贵族平民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据说他的学生多达几千人。新的
办学形式───私学从此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主要的学派相继开办私学,通过招收孩子,个人讲学,宣传
自己的主张,因而私学兴旺,称为与官学并立的教育场所。汉代的私学也很兴盛,学
生人数多者常常多达数百甚至数千。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私人讲学之风不减。宋、元、
明三代的私学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识字和学习基本知识为主的“蒙学”,另一类
是在蒙学的基础上学习儒家经典、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经馆”。
书院 图书馆
书院开始于唐代,有官办和私办两种。唐代的官办书院是校对、印刷、收藏经典
著作的场所;私人书院则是读书人自己治学的地方。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
院(在江西庐山)、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石鼓书院(在湖南衡阳石鼓
山)和应天府书院(在河南商丘)。宋代著名学者在书院讲学,曾经推动过当时的学
术研究;明清两代书院依然兴盛,但官学化的倾向严重,多数成为为科举考试作准备
的场所。

二、近现代教育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日益衰落。在先进的西方文化影响下,国内改革和
维新的思想兴起。中国教育开始向近代化转变。
清朝末年,官学名存实亡,私塾教育则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为僵化死板
的科举考试服务,学生努力攻读多年,无真才实学和实际能力。这时,从欧美来中国
的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办学校,并发行书刊,推广近代资本主义教育。从 1872 年开始,
清政府先后选派 120 名 10 至 16 岁的少年分批赴美国留学;1876 年,又派遣留学生赴
德国、英国和法国学习军事、制造、驾驶等。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的时候,中国各地
纷纷建立新式学堂。1898 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在北京设立。 1905
年,清政府停止科举,在封建时代实行了 1300 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废除。
1912 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建立的临时政府任命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为教育部
长,公布了几个重要的教育改革令,废止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封建教育制度 ;
制定了新学制: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三年,中学四年,大学预科三年,大学本科
三至四年;大学设有文、理、法、商、医、农、工等科;还设立法政、医学、药学、
农业、工业、商业、外国语等专门学校。
“五四”运动以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学校使用白话文,男女同校,大学
实行学分制,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1922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学制:小学
改为六年,初中和高中各三年,取消大学预科,大学本科为四至六年。学校的课程和
教材也进行了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应用能力。
从整体来看,中国的近代教育情况比较复杂,一方面,结束了封建的教育制度,
建立了近代式的教育体系,推动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战争的破坏,社会
的不安定,经济贫穷,中国的教育仍然极其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带有浓厚的半殖
民地半封建色彩,部分教育机构被控制在外国人手中,东北等沦陷区长期实行的是奴
化教育,尊孔读经仍然是国统区的重要内容;二是各种学校数量太少,加上人民生活
十分贫困,因而,学生入学率非常低,全国 80%的青壮年是文盲。当时中国的教育发
展水平,比起几乎是同时起步向近代教育转变的邻国日本,落后了将近一个世纪。直
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上述情况才逐步有了根本改变。

第二节 当代教育的历程和成就

一、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 与世界接轨
托儿所 幼儿园 留级
义务教育 教育普及 结业证书
中专 大专 = 专科 毕业证书
文凭 = 学位: 学士=举人 硕士=硕士 博士=进士
学衔:助教 讲师 (正讲师) 助理教授 副教授 (正)教授
导师 硕导=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博导=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

高考 考研 博士后 环境探索

义务教育:小学+初中
高考升学
“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
1949 年至 1957 年前后

建国初期,主要是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各类学校进行清理,收回了接受外国
津贴的学校的教育主权,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教育面向广大工农劳
动群众开放。
这一阶段中国十分注意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教育经验,包括在学制、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教材、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具体作法。1952 年,进行了高等院校院、系调
整,使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高等学校布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观,并为当时的国
家建设及时地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不过,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不顾中国实际情况 ,
盲目效仿苏联模式的问题。
1957 年前后至 1965 年

从 1958 年到 1960 年,中国政府进行所谓的“教育革命”,由于指导思想出现偏


差,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师和学生参加政治活动和生产劳动的时间过多,
教育质量下降;新建的一些学校,教学水平很低。1961 年起,中国政府对教育事业
进行了整顿,压缩和裁减了一批学校,颁布很多政策,强调学校应该以教学为主,努
力提高教育质量。全国的教育事业由此开始回升和发展。
1966 年至 1976 年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和损失。
学校长期停课,广大教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政治运动干扰和取代了正常的教学
活动。高等学校有的四年未能招生。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国家少培养 10 万名研
究生、100 万名大学本科生和专科生,200 多万名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

1977 年至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进行了全面整顿,恢复了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和其
他的规章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教育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二、中国教育事业的成就

1.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人才。
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正在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1999 年,中国小学入学率达
到 99%,初等教育基本普及;大城市和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
育。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结构逐渐趋向合理。普通高等学校从 1978 年的 598 所增加
到 1999 年的 1071 所,在校生 413.4 万人。
2.办学体制改革。
办学体制改革逐渐推进,由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开始改变。办学体制向着以政府
举办为主、社会各界多方筹集资金举办的方向发展。
3.教师队伍建设受到重视。
通过办好师范院校和在职教师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为了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全国兴建了 95 个师资交流培训中心,249 所教育学院,
2100 所教师进修学校。
4.教育立法加快了步伐。
1980 年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国务院还制定
了 16 个有关教育的行政法规,使目前的教育工作有法可依。其中,1995 年 3 月第八
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教育法》,是中国教育的根本性法律,是推进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法律保障。

第三节 中国教育的基本制度

一、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学前教育

在中国,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教育和教养工作,称为学前教育。中国实施学前教
育的渠道有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中国发展学前教育采取公办、民办并举的方针,依靠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发展
在地方人民政府兴办幼儿园的同时,主要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
办。
幼儿园招收 3 到 6 周岁的幼儿,按年龄分班。幼儿园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
则,对幼儿进行初步的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注重根据幼儿的年
龄特点,让游戏和各种趣味活动贯穿在幼儿园的过程当中,使幼儿手脑并用,又玩又
学,充分发展语言、观察、想象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体格。
普通初学、中等教育
中国的初等教育目前实行五年制和六年制两种,即五年制小学和六年制小学并存
中等教育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实行 3 到 4 年学制(五年制小学,初中为
四年制;六年制小学,初中为三年制)。小学和初中一共九年,属于国家的义务教育
阶段。普通高级中学,学制为三年。
中国的中小学,每个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小学全年教学时间为 38 周,初中全年
教学时间为 39 周,高中为 40 周。从 1995 年 9 月 1 日起,全国中小学均实行每周五天
授课。中国的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选修课由各地根据条件确定。
中国的小学开设语文、数学、自然、社会、教育、音乐、美术、劳动、思想品德
等课程。初中开设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外语、体育、音乐 、
美术、劳动技术、思想政治等课程。普通高中的课程,与初中相同,但难度更大。
普通高等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是指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高等学历层次的教育。在中国,大学专
科学制为 2 到 3 年,本科学制为 4 到 5 年,硕士研究生学制为 2 到 3 年,博士研究生
学制为 3 年。

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职业教育制度
中国的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技术学校和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来完成。职业教育
分为高等、中等和初等三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主体。
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围内的,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短期职
业大学等几种。其中,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主要职责是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专业
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同时也为普通中学培养劳动技术课师资,并承担在职教师的培
训任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管理人才
的,特别是应用型和工艺型人才。短期职业大学是由中大城市政府利用地方财力和物
力举办的,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 2 到 3 年,主要为地方培养急需的各种专业人才。
属于中等职业教育范围内的,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
中等专业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是 4 年;少部分招收高中毕业生,
学制一般 2 年。这类学校主要培养生产第一线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职业中学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 2 到 4 年。职业中学的主要任务是培
养中级技术工人、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农民、中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业人
员。
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 3 年,主要任
务是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也承担各种在职工人、待业青年的培训。
初等职业教育是在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对不能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
实行职业技术培训,主要是农业技术培训等。
此外,中国还发展了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有就业训练中心 2000 余所,每年在
各类学校和培训中心接受培训的达上千万人次。
成人教育制度
成人教育是以成年人为教学对象的学校教育、扫(除文)盲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
育。
在中国,扫盲是通过举办扫盲学校(班)等形式进行的。
以农民为主要对象的中初等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把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
三者结合起来,为农村培养急需的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
中国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通过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夜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
等学校进行。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到各个省市广播电视大学以及县级广播电视大学组
成的覆盖全国城乡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既进行学历教育,也举办以岗位培训为重点
的非学历教育。
中国的自学考试制度为大量的社会青年开辟一条新的成才之路,具体作法是:凡
是国家批准的在社会上开设的高等和中等专业考试,只要通过,国家承认其相应的学
历。

三、学位制度

学位体系
中国的学位制度建立于 1981 年,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学校所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
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学
位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学位所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
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
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学校所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
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
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学位授予单位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并组织有关学
科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
对国内外卓越的学者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可以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成就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学位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截至 1997 年底,中国基本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了 380 多万名学士,349600 名
硕士和 27500 多名博士。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学科门类大体齐全、学位质量能够得到
保证的学位教育体系正在日益完善。
国家为了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对学位授予单位的审批十分严格。从 1995 年开始,
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每两年审核一次。

四、中国教育考试制度

小学和中学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均可进入小学学习。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的地方,合格的
小学毕业生可以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学校。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习,则要经过地
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才可以升入高中阶段学习。
中国的高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凡成绩合格均准予毕业。
大学
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全国统一考试选拔新生,一般称之为“高考”。高考由国家教
育部统一确定考试科目、题目和考试日期。具体的考试组织和阅卷工作,由各省、自
治区和直辖市的招生委员会负责。
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实行全国统一招生,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和研究
生招生单位共同组织实施。各个有权组织单独考试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可以自行组织考
试,但必须与全国统一考试同时举行。
博士研究生招生主要由招生单位自己组织进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