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

2022-2023 年度
中三級 中國語文
單元七 智慧人生-論證的方法 (自習單元)
復活節假期功課(教師版)
《最苦與最樂》
1 試寫出課文中各意義段的段意,然後歸納段意成主旨。

段落 段意

以設問引入論點,否定 一般人認為最苦的事 ,進而提出


1
背着未完成的責任才是 真正最苦的事 ,並加以論證。

舉例論證 有責任未盡 是人生最大的苦事,並指出人們對


2 於自己、家庭、社會、國家均有責任。未盡責任, 時刻受

良心責備 。

指出完成責任 是人生最大的樂事,並引用古語、俗語
3 說明 完成責任的快樂 ,強調快樂之權掌握在自己手

裏。

以 聖賢、豪傑、仁人、志士、諸聖、諸佛 為例,並引用聖
4
賢的話來說明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從苦中得到 真樂 。

反駁 卸卻責任就沒有苦 的說法,說明責任 無法躲


5
避。

主旨:作者就最苦與最樂的問題提出意見,論證 責任與人生意義 的關係,


指出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苦事, 完成責任是人生最大的樂事
,勸勉人要勇於承擔責任,不要逃避。
2 試歸納《最苦與最樂》的主旨。(4 分)【引申】
作者就最苦與最樂的問題提出意見,(1 分)論證責任與人生意義的關

係,指出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苦事,(1 分)完成責任是人生最大的樂

事,(1 分)勸勉人要勇於承擔責任,不要逃避。(1 分)
能力訓練
3 在《最苦與最樂》中,作者舉出以下哪些例子,論證有責任未盡是人生最
大的苦事這論點?(1 分)【整合】
 欠人錢財沒有還。
 得罪人沒有賠禮。
 立了契約沒有履行。
 受人恩惠沒有報答。
A 只有、、
B 只有、、
C 只有、、 A B C D
D 只有、、    

4 在《最苦與最樂》中,作者引用以下哪些話語,論述聖賢、豪傑常把責任
攬在身上,沒有放下?(1 分)【整合】
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第 3 段)
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第 3 段)
 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第 4 段)
 曾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第 4 段)
A 只有、
B 只有、
C 只有、 A B C D
D 只有、    

5 在《最苦與最樂》中,作者運用了以下哪些論證方法?(1 分)【整合】
 舉例論證
 引用論證
 比喻論證
 類比論證
A 只有、、
B 只有、、
C 只有、、 A B C D
D 只有、、    
6 試根據《最苦與最樂》的引文回答以下問題。
人生甚麼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
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背着一種未了的責任。人若能知
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失意不苦;老、病、
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甚麼苦。獨是凡人生
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應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
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為甚麼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
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第 1 段)

(1) 試寫出本段的論點。(1 分)【複述】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背着一種未了的責任。

(2) 試指出作者在引文中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每個答案須是四個字。
(2 分)【整合】

 比 喻 論 證

 對 比 論 證

(3) 承上題,試說明作者怎樣運用這兩種論證的方法。(4 分)【整合】


作者運用比喻論證,把未盡的責任似幾千斤重擔壓在肩上,沒有再苦的

事,通過形象化的事物具體地論證未盡責任是人生最苦的事的論點。
(2

分)此外,作者運用對比論證,以貧、失意、老、死等苦事,對比未盡

責任而受良心責備,前者可以達觀來排解,後者卻不能逃躲,從而論證

未盡責任是人生最苦的事的論點。(2 分)

7 試根據《最苦與最樂》的引文回答以下問題。
有人說:「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
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第 5 段)

(1) 作者對這個說法有甚麼意見?(2 分)【整合】


作者不認同這個說法,
(1 分)他認為責任要解除了才沒有,並不是卸卻

了就沒有。(1 分)
(2) 作者先引用別人的觀點,再加以反駁,這是甚麼議論手法?這種手法
在文中起甚麼作用?試加以說明。(5 分)【整合】【評價】

 手法: 駁 論 (答案須是兩個字)(1 分)

 作用:作者在前文通過各種論證方法,論證有責任未盡是人生最大

的苦事,完成責任是人生最大的樂事。
(1 分)然後在第 5 段中,通

過引用別人的觀點,指出對方不合理之處,並加以反駁,
(1 分)不

但可以加強文章的說服力,也可以令論述的內容更加全面。
(2 分)

理解分析
8 在《最苦與最樂》中,作者為甚麼說貧、失意、老、死都不是人生最苦的
事?(1 分)【整合】
 因為未盡責任才是人生最大的苦事。
 因為知足的人不會覺得貧窮是苦事。
 因為安分的人不會覺得失意是苦事。
 因為達觀的人平常看待老、死的事。
A 只有、
B 只有、、
C 只有、、 A B C D
D 、、、    

9 在《最苦與最樂》中,作者說人們除了對別人有責任之外,還對甚麼有責
任?(1 分)【整合】
 自己
 家庭
 社會
 國家
A 只有、
B 只有、、
C 只有、、 A B C D
D 、、、    
10 在《最苦與最樂》中,為甚麼作者說:「快樂之權,操之在己。」(第 3
段)?(3 分)【整合】
因為作者認為完成責任是人生最大的樂事,只要人們願意處處盡責任,便處

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2 分)快樂之事是由自己控制的。(1

分)

11 在《最苦與最樂》中,作者引用甚麼古語和俗語來說明完成責任是人生第
一件樂事?(2 分)【複述】
(1) 古語:如釋重負 。

(2)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

12 試根據《最苦與最樂》的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
個答案。(3 分)【整合】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作者認為有大責任,就有大快樂。   
(2) 作者認為人一出生便有各種責任壓在肩頭。   
(3) 作者認為聖賢豪傑日日盡責任,日日得真樂。   
答案分析
(1) 在第 3 段中,作者認為責任愈大,要到責任完成了,快樂才會加幾倍,在
責任未盡時,並不會得到當中的快樂,因此答案為錯誤。
(2) 在第 5 段中,作者說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到了長成,責任才壓在
肩頭,因此答案為錯誤。
《擁有與享有》

主旨段意
1 試概括《擁有與享有》的段落大意。(13 分)【整合】

段落 段意

(1) 作者指出許多人認為 「擁有」就等於「享


1
有」 ,但作者 並不同意 。

(2) 作者認為「擁有」與「享有」有很大分別,並以金錢為
例,指出擁有金錢的人 生活勞累,終日為錢擔
2 驚受怕,是金錢的奴僕 ;相反享有金錢的
人,能將錢變為 人生實質上快樂 的人,
是金錢的主人。

(3) 以房子為例,指出擁有大房子的人 只顧賺


錢,內心勞累,沒有樂趣 ,相反身居斗室的
3
人 每天賞玩窗外的天然巧景,生活美好舒適,遠比
擁有大房子的人快樂 。

(4) 以讀書為例,指出日擁書城的人 只是擁着書本來


虛張聲勢,內心沒甚麼樂趣 ,相反讀書注重
4
內心有所融會的人, 享受讀書的樂趣,層次
遠比日擁書城的人為高 。

(5) 以親情和生命為例,指出 人人都擁有親情和生


5 命,卻不是人人都珍惜和做有意義的事 ,結果
不曾享受人生的樂趣 。

(6) 引用富蘭克林的話,強調 「擁有」與「享


有」有很大分別 的觀點,並勸喻人們
6
要用心去享受身邊一切的事物 ,不只是
財富、書冊、親情和生命 。
2 試歸納《擁有與享有》的主旨。(4 分)【引申】
作者反駁「擁有」就等於「享有」的觀點,(1 分)並以金錢、房子、讀書、

親情和生命為例子,(1 分)證明「擁有」與「享有」有很大分別,指出「擁

有」徒然持有物件,「享有」卻能用心去賞玩物件,使人得到快樂,(1 分)

並勸喻人們要用心去享受身邊一切的事物。(1 分)

能力訓練
3 在《擁有與享有》中,作者怎樣運用駁論的方法?試加以說明。(4 分)
【整合】
駁論是通過駁斥對方的觀點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正確的方法。(1 分)在《擁

有與享有》中,作者在文首先提出許多人認為「擁有」就等於「享有」的觀

點,(1 分)然後下文通過以金錢、房子、讀書、親情和生命為例子,駁斥

「擁有」就等於「享有」的觀點,(1 分)並證明「擁有」與「享有」有很

大分別。(1 分)

4 在《擁有與享有》中,作者怎樣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試加以說明。(4
分)【整合】
比喻論證是用比喻來說明道理的論證方法。(1 分)在《擁有與享有》中,

作者以金錢的奴僕比喻作「馱了黃金卻只會吃草的疲累驢子」,(1 分)指

出他們只會背負着黃金,卻不會適當的運用,結果終日只管營營役役,以致

勞累不堪。(1 分)由此說明金錢的奴僕只是「擁有」金錢,並沒有「享有」

金錢。(1 分)

5 在《擁有與享有》中,作者指出擁有大房子的人與身居斗室人的生活怎
樣?作者藉此論證甚麼觀點?試完成下表。(3 分)【整合】
生活 作者觀點
(1) 他們只顧賺錢,結果身心勞 (3) 擁有一種東
擁有大房子的人
累,無暇賞玩,沒有樂趣。 西,並不一定
(2) 他們每天賞玩窗外的天然巧 等於「享有」
身居斗室的人
景,生活得美好舒適。 它。
6 承上題,作者主要運用了以下哪兩種論證方法來論證觀點?(1 分)【整
合】
 舉例論證
 引用論證
 比喻論證
 對比論證
A 只有、
B 只有、
C 只有、 A B C D
D 只有、    

7 在《擁有與享有》中,作者引用前人的話:「窮搜千卷,不如融會一得」。
試寫出這句話的意思,以及說明作者引用這句話的目的。(3 分)【整合】
【引申】
(1) 意思:擁有大量書籍,比不上內心對書本有所融會(1 分) 。

(2) 目的:作者的目的是論證「擁有」與「享有」有很大分別,(1 分)

最終論證真正地享用擁有的東西才有意義(1 分) 。

理解分析
8 在《擁有與享有》中,「金錢的奴僕」有以下哪些特點?(1 分)【整合】
 對存款簿上累進的財富微笑。
 對日常生活開支無理地節省。
 已經很富有但還在盲目愛錢。
 覺得錢永遠欠缺一點不夠用。
A 只有、
B 只有、、
C 只有、、 A B C D
D 、、、    

9 在《擁有與享有》中,擁有一楝大房子的人為甚麼享受不到美好居所帶來
的樂趣?試從文中摘錄兩個字回答。(1 分)【複述】

因為: 賺 錢
10 在《擁有與享有》中,怎樣的讀書方式才算是「享有式的讀書」?試加以
說明。(3 分)【整合】
「以我讀書」的方式才算是「享有式的讀書」。(1 分)「以我讀書」是以

我為中心的讀書方式,着重個人對書本的領悟和融會貫通。(1 分)「以我

讀書」的人對書本有更深層次的領悟,所獲得的樂趣也更多。(1 分)

11 試根據《擁有與享有》的引文回答以下問題。
推廣到抽象的「親情」「生命」上來說,人人天生都擁有了親情,但
幾人能充分地享有着親情?兄弟之間,「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
兄?」你珍惜了嗎?(第 5 段)

(1) 作者在引文中運用了以下哪一種修辭技巧?(1 分)【整合】


A 層遞
B 設問
C 引用 A B C D
D 對偶    
(2) 承上題,這種修辭技巧有甚麼作用?(2 分)【評價】
運用引用,在內容方面可以借助廣為流傳的古語增強話語的說服力,

(1 分)在表達方面可以使語言簡潔精練,文章含蓄典雅。(1 分)

12 試根據《擁有與享有》的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
個答案。(2 分)【整合】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作者認為住在大房子的人不會比住在斗室的人   
快樂。
(2) 作者認為親情比生命更加可貴。   
答案分析
(1) 作者認為是否快樂在於能否放下為錢而營役的心態,能否靜心欣賞窗外的
風景。住在大房子的人,若能放下為錢而營役的心態,靜心欣賞窗外的風
景,自然能快樂。相反,住在斗室的人,若未能放下金錢,終日營營役
役,無暇欣賞窗外的風景,也不會快樂。「享有」大房子的人能比「擁有」
斗室的人快樂,因此答案為錯誤。
(2) 作者指出人人都擁有親情和生命,卻不是人人都珍惜和做有意義的事,結
果不曾享受人生的樂趣,他並沒有比較二者那一項比較可貴,因此答案為
無從判斷。
五代史伶官傳序 歐陽修 語譯
1 嗚呼!盛衰之理,雖 唉!國家盛衰的道理,雖說是由天命決定,難
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 道不是人事造成的嗎?推究後唐 莊宗取得天下
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 和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
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世人傳說晉王 李克用臨死時,把三枝箭賜給


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莊宗,並告訴他說:「梁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 擁立的,契丹與我結為兄弟,他們後來都背叛我去
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 歸附梁國。這三件事是我畢生的遺恨。給你三枝
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 箭,你切莫忘記父親的報仇心願!」莊宗接過箭,
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 珍藏在太廟裏。後來率兵出征,就派官員以豬、羊
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 各一頭作祭品到太廟祭告,恭敬地把箭請下來,用
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 錦囊裝好,背在身上,在前面開路,及至勝利歸來,
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 再將箭收納好。
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
及凱旋而納之。

3 方其係燕父子以組, 當他用繩索綁住燕王父子,用木匣裝着梁王
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 君臣的頭顱,供奉太廟,將箭歸還先王靈前,祭告
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 成功的時候,他的神情氣概,是多麼威風啊!等到
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 仇敵消滅,天下平定,僅僅一個人在夜裏發難,叛
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 賊就四面響應。他倉皇出兵東進,還沒遇到賊兵,
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 部下士卒已逃跑潰散。他和臣子對望着,不知何去
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何從,弄至割下頭髮向天發誓,淚水沾濕衣襟的地
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 步,多麼衰敗啊!難道是因得天下難,失天下易才
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 會這樣的嗎?抑或推究他成敗的原因,都是出於
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 人為的呢?
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
自於人歟?

4 《書》曰:「滿招損, 《尚書》說:
「自滿招來損害,謙虛獲得益處。」
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 憂慮勞苦可以振興國家,安逸享樂可使自身敗亡,
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 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當莊宗興盛時,全天下的英
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 雄豪傑,沒有誰能和他對抗;到他衰敗時,幾十個
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 伶官就把他困住,最後身死國亡,受天下人譏笑。
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 禍患總是由極小的錯誤積累而成的,聰明勇敢的
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 人大多因沉溺某種愛好而陷入困境,難道只有溺
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 愛伶人才有這種後果嗎?因此作《伶官傳》。
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
《伶官傳》。

詞語解釋
1 試根據《五代史伶官傳序》的內容解釋以下文句中帶‧的字詞。(10 分)
【解釋】

(1)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本求源 / 探究

(2) 而皆背晉以歸梁。 背:背叛 / 離開

(3) 盛以錦囊,負而前驅。 盛:盛載

(4) 及凱旋而納之。 納:收納

(5) 函梁君臣之首。 函:以木匣載着

(6)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抑:或者

(7) 故方其盛也。 方:當 / 在

(8) 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 舉:全部的

(9)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 積:積累

(10) 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困:陷入困境 / 受困

句子語譯
2 試根據《五代史伶官傳序》的內容,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10 分)【解
釋】
(1)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說是由天命決定,難道不是人事造成的嗎?
(2)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給你(莊宗)三枝箭,你切莫忘記父親的報仇心願!
(3)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難道是因得天下難,失天下易才會這樣的嗎?
(4)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抑或推究他成敗的原因,都是出於人為的呢?
(5)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憂慮勞心可以振興國家,耽於逸樂可使國亡身死。
主旨段意
3 試概括《五代史伶官傳序》的段落大意。(6 分)【整合】

段落 段意

(1) 提出 國家盛衰繫於人事 的論
1 點,並舉 後唐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
的史事為例,加以說明。

(2) 敍述後唐 莊宗矢志為父報仇,出戰前 從太廟隆重地把父


2 親所賜的箭盛載到戰場,勝利後就 把箭送歸太
廟 ,以示不忘父仇。

(3) 敍述莊宗終能為父報仇,意氣風發,卻在天下大定之時,
3 一夜之間,一夫發難,四方響應,令他一敗塗地,以論證
成敗繫於人事。

(4) 引用古訓,把後唐 莊宗的教訓推而廣之,深化論點,帶


4
出 憂慮勞心可以興國,耽於逸樂招致衰亡的道理。

4 試歸納《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主旨。(4 分)【引申】
本文通過後唐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史事,(1 分)論證國家的盛衰繫於人

事,(1 分)說明憂慮勞心可以興國;耽於逸樂招致衰亡的道理。(2 分)

能力訓練
5 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作者通過後唐 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史事,主
要是論證甚麼論點?(1 分)【整合】
A 國家衰亡乃是天命。
B 國家盛衰繫於人事。
C 憂慮勞心可以興國。 A B C D
D 耽於逸樂招致衰亡。    
6 承上題,作者在文中運用哪些論證方法去論證上述論點?(1 分)【整合】
 引用論證
 舉例論證
 比喻論證
 對比論證
A 只有、
B 只有、
C 只有、 A B C D
D 只有、    

7 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作者以甚麼古語來說明憂慮勞心可以興國,耽
於逸樂招致衰亡的道理?試摘錄原文作答。(1 分)【複述】

滿 招 損 , 謙 受 益 。

8 承上題,這是甚麼論證方法?(1 分)【整合】
A 引用論證
B 舉例論證
C 比喻論證 A B C D
D 對比論證    

9 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作者怎樣通過對比論證的方法去論證國家盛衰
繫於人事的觀點?試加以說明。(4 分)【整合】
作者通過對比後唐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歷史去論證國家盛衰繫於人事的

觀點。
(1 分)莊宗在未得天下時,不忘父親遺訓,積極努力為父報仇,終於

成功;
(1 分)後來卻因勝利而心高氣傲,耽於逸樂,最終身死國滅。
(1 分)

作者通過後唐莊宗成敗的對比,論證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在於他處事的態度,

證明國家盛衰的關鍵在於人事。(1 分)
《想和做》(39 分)
設題目標:掌握比喻論證、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分析議論的要素。
1 試根據本文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完成下表。【整合】(16 分,每個答
案 1 分)
段落 論點 論據 論證方法

(1) 只顧空想和只 (2) 只顧埋頭苦幹的人像牛 (3) 比喻

第1至 顧埋頭苦幹的 馬一樣,不會思考這樣 論證


4段 人都不值得讚 做的原因和最佳的辦

美。 法,就永遠不會進步。

(4) 想和做是緊密 (5) 學游泳光靠觀察是不夠 (6) 舉例


第5至
聯結在一起 的,還要有實際行動。 論證
6段
的。

(7) 想和做是相輔 (8) 有些同學學習語文只硬 (9) 對比

相成的,一定 讀課文,不去透徹理 論證

要聯結起來。 解,學習數學只硬記公

式,不懂得運用;有些

同學卻能想出省力有效
第7至
的方法來記住動植物分
8段
類、歷史年代。

(10) 在舉辦課外活動時,只 (11) 舉例

埋頭苦幹,不想想怎樣 論證

做得更有效果,常常會

勞而無功。

(12) 總結論點:必須結合經驗去思考有效的方法,行動起來才
第9段
可以不斷進步。
設題目標:掌握駁論。
2 作者在文中甚麼地方運用了駁論的方法?試加以說明。【整合】(2 分)
作者在第 3 段中指出人們常常讚美一天到晚「埋頭苦幹」的人,實際是不

對的,因為這些人只顧埋着頭,不肯動腦筋想想自己做的事。(1 分)作

者以牛拉磨為比喻,指出這些人沒有想清楚做事的目的,沒有思考省力高

效的方法,是不會進步的。(1 分)

設題目標:歸納主旨。
3 試歸納本文的主旨。(字數不多於 50,標點符號計算在內。)【整合】(2
分)
論 證 只 會 空 想 而 不 實 幹 和 只 顧 埋 頭

做 事 而 不 動 腦 筋 的 人 都 不 會 進 步 ,

必 須 把 想 和 做 結 合 起 來 , 做 事 才 會

事 半 功 倍 。
▲ 50

設題目標:掌握思想內容。
4 試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
【整合】
(4 分)
正確 錯誤 無從
作者認為: 判斷
(1) 常常想出許多念頭的人不會認真做事。   

(2) 常常忙着做事的人不懂得思考。   

(3) 只有人會在勞動中不斷動腦筋。   

(4) 只有人才會想更好的辦法做事。   
設題目標:掌握思想內容。
5 試根據第 6 段的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試在下表中填上四個詞語,歸納作者所指出把想和做聯結起來的步驟,
然後加以說明。【整合】(6 分)
步驟 說明

 細心 觀察  細心觀察事情,學習怎樣去做。(1 分)
(0.5 分)
 
 反覆 試驗  單憑觀察並不足夠,必須多次試驗,才能
(0.5 分) 學會怎樣做。(1 分)
 
 累積 經驗  在行動中取得經驗,從經驗中想出道理。
(0.5 分) (1 分)
 
 作出 判斷 8 想出來的道理經過行動來證明,行得通的

(0.5 分) 是對的,行不通的是錯的。(1 分)
(2) 承上題,你認為以下哪一句古語最適合概括以上想和做結合的過程。
【整
合】(1 分)
A 行成於思,毀於隨。
B 知而不行,即是未知。
C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A B C D
D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  

設題目標:分析及評價修辭手法。
6 第 6 段和第 9 段均運用了哪一種修辭手法?試說說文中運用這種修辭手法
的作用。【整合】【評價】(2 分)
第 6 段和第 9 段均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1 分)作者自問自答,引發

讀者思考,並帶出要說明的內容(1 分)。

設題目標:分析寫作手法。
7 試順序寫出本文的過渡段及它們的作用,回答以下問題。【整合】(2
分,每個答案 0.5 分)
(1) 本文的第一個過渡段是第 5 段,它有 承上啟下 的作用。

(2) 本文的第二個過渡段是第 7 段,它有 總結上文 的作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