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3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NPUST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第十五卷第四期 Vol. 15 No. 4


中華民國一一○年十二月 December 2021
第 01 頁 – 第 23 頁 pp. 01 ~ 23
邀稿

泰國民主化的逆流:

以 2020-2021 年的學生運動為例

陳尚懋 1

摘要

1974 年從葡萄牙開始的第三波民主化(The Third Wave of Democratization),在其


後的十餘年間有約三十個國家從威權轉型成為民主國家,泰國也在 1992 年展開民主化
的歷程。然而從 2000 年左右開始,許多民主國家或因為治理表現不佳,或因為出現威
權統治,因而爆發大規模的抗爭運動造成民主倒退,形成第三波民主化逆流或是第三波
獨裁化(The Third wave of Autocratization),泰國也深陷在這一波的浪潮之中。進入二
十一世紀之後,泰國在 2006 與 2014 年兩度出現軍事政變。2014 年政變上台的巴育
(Prayuth Chan-o-cha)在維持威權統治五年之後,才於 2019 年透過一場不公平的選舉
當選總理。但因為在選後解散未來前進黨(Future Forward Party, FFR)引發泰國年輕學
子的不滿,而於 2021 年 2 月起發動一共四波的學生運動,希望可以終結泰國的獨裁政
治。但由於泰式民主(Thai-style democracy)的論述在泰國有其歷史根源,傳統的保守
勢力牢不可破,短期之內泰國真正的民主恐將難以實現。

關鍵詞:泰國、民主化逆流、學生運動、泰式民主

1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通訊作者:陳尚懋,E-mail: smchen@mail.fgu.edu.tw
DOI: 10.6284/NPUSTHSSR.202112_15(4).1

1
泰國民主化的逆流:以 2020-2021 年的學生運動為例

壹、前言

2020 年 2 月 21 日未來前進黨(Future Forward Party, FFP)因違法政治獻金


案,遭到泰國憲法法庭解散。此判例一出,引發泰國年輕學子極大的反彈,在校
園內開始進行抗議活動,後雖然因為疫情關係及政府宣布緊急狀態,導致第一波
學生運動暫歇。但隨著政府處理疫情失控,加上泰國內部社會問題嚴重,從 2020
年 7 月份到當年底左右出現第二波的泰國學生運動。之後因為巴育(Paryuth
Chan-o-cha)政府冷處理,以及疫苗問題浮上檯面,泰國第三波與第四波學生運
動從 2021 年又開始出現串連,嚴重衝擊泰國的政治經濟穩定。2020-2021 年的
學生運動讓許多學者開始思考泰國的民主化進程。泰國從 1992 年軍事政變之後
展開民主化,伴隨著經濟發展,泰國政治經濟發展步上軌道,可以算是第三波民
主化的後進者。但沒想到 2006 年 9 月 19 日的軍事政變,讓泰國的民主化出現
逆流,2014 年 5 月 22 日又一場的軍事政變,軍政府執政超過五年的時間,也讓
泰國的民主嚴重受到打擊,最終導致以學生為主體的民主運動。本文即以這一場
的學生運動分析泰國的民主化逆流,探討這場學生運動對泰國的民主產生何種
影響?

貳、第三波民主化及其逆流

1974 年 4 月 25 日葡萄亞軍方發動政變推翻獨裁者卡埃塔諾(Marcello
Caetano),從此開啟了全世界的第三波民主化。在之後的 15 年之中,民主化成
為全世界的潮流,席捲了南歐的葡萄牙、希臘、西班牙等國;拉丁美洲的厄瓜多、
秘魯、波利維亞、阿根廷、巴西、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瓜地馬拉等國;亞洲的
土耳其、菲律賓、南韓、臺灣、巴基斯坦等國,並推倒了蘇聯集團、波蘭、東德、
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的共產專制政權(Huntington 著,劉軍寧譯,1994)。
根據學者的分析,第三波民主化的原因大致有:一、合法統治權威的衰落與
政績的困局;二、經濟發展與經濟危機;三、宗教變遷;四、外來勢力的新政策;
五、示範效應或滾雪球等。總計在 1974-1990 年這一段期間,大約有 30 個國家
從威權政治轉向了民主政治。到了 1990 年時,在全世界一共 129 個國家中,有
58 個為民主國家,佔比達到 45.0%(Huntington 著,劉軍寧譯,1994)。另外,

2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若我們根據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統計數據,也可以發現同樣的趨勢:
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國家的數量從 1974 年的 39 個,增加到 1980 年
的 52 個,到了 1990 年時達到 76 個;佔比則從 1974 年的 27.5%,增加到 1990
年的 41.5%(田弘茂等編,1997),第三波民主化儼然成形。
我們從歷史上來分析,先前兩波的民主化,同時伴隨著兩波的民主化逆流,
或是兩波的獨裁化(autocratization)。第一波民主化出現在 1828-1926 年,而第
一波民主化的逆流大約是發生在 1922-1942 年;第二波民主化出現在 1943-1962
年;第二波的民主化逆流也緊接著發生在 1958-1975 年。也因此從 1990 年之後,
發現許多第三波民主化的國家遭受到威脅,包括:一、紅潮逆流:中東歐與前蘇
聯的共黨人士透過選舉重掌政權;二、反民主意識形態的政黨或政治運動贏得大
選:例如阿爾及利亞與土耳其;三、民選的行政首長擅權:最極端的例子為秘魯
前總統藤森謙也(Alberto Fujimori);四、政府剝奪人民的政治權與自由權:印
度、印尼與中國(田弘茂等編,1997)。根據學者統計,第三波民主化的第一個
,就有 16%的國家出現民主失敗,第二個十年(1984-1993)則
十年(1974-1983)
有 8%的國家,第三個十年(1994-2003)再度上升至 11%,第四個十年(2004-
2013)的數字達到 16%(Diamond, 2015)。
儘管有學者根據自由之家、政體資料集(Polity IV)、經濟學人資訊社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博德曼指數(Bertelsmann Index)等單位於
2000-2013 年所做的相關統計數字,顯示這段期間國家平均的民主指數皆相當穩
定,指出民主衰退的迷思(Levitsky and Way, 2015) 。但從個別國家的政治發展歷
程顯示,從 2000 年左右開始,許多第三波民主化的國家治理表現不佳,嚴重影
響了民主化的合法性與正當性,民眾對民主的滿意度低於對民主的支持度(Chu
et al., 2020)
。從前蘇聯與其附庸國開始出現所謂「顏色革命」的社會運動,包括:
賽爾維亞(2000 年)、喬治亞(2003 年)、烏克蘭(2004 年)、吉爾吉斯(2005
年)。2011 年從「阿拉伯之春」開始,全球抗爭社會運動席捲受債務危機影響的
南歐國家,到佔領華爾街等(何明修,2019) ,都可以看得出來民主國家的治理
能力備受質疑。除了上述國家以外,包括巴西、匈牙利、俄羅斯、土耳其,以及
泰國等,這些國家都出現威權獨裁統治,形成所謂的第三波民主化逆流或是第三
波獨裁化(Lührmann and Lindberg, 2019; Plattner, 2015; Sombatpoonsiri, 2021a),
而泰國剛好就陷入到這一波的浪潮當中。
根據瑞典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下設「多元民主研究中心」
(Varieties of Democracy, V-Dem Institute)提出的 2020 民主報告 Autocratization

3
泰國民主化的逆流:以 2020-2021 年的學生運動為例

Surges–Resistance Grows 指出,自從 2001 年以來,全世界一共有 92 個國家為獨


裁政體,在數量上已超過民主政體,比例達到 54%,並佔全世界人口數的 35%,
而 2009 年時只有 6%。因此,有 44%的國家發生支持民主的反抗運動,也較 2009
年 27%的數字增加許多(Lührmann et al., 2020)。該中心在 2021 年的民主報告
Autocratization Turns Viral 中指出,過去十年以來的民主衰退仍持續中,尤其是
在亞太地區、中亞、東歐與拉丁美洲,也因此全世界處於民主政體的人數退回到
1990 年的水準,自由民主政體的數目也由 41 個下降到 32 個,只佔全世界人口
的 14%(Alizada et al., 2021),全世界出現一股民主化逆流或是獨裁化的浪潮。
該報告封面放上泰國學運學生舉三指的抗議手勢,顯示泰國這幾年的民主倒退
引發關注。
根據 V-Dem(2021)的自由民主指數(Liberal Democracy Index)顯示,泰
國從 2005 年的 0.39,一路下滑至 2020 年的 0.17;另外根據 EIU(2021)的民主
指數(Democracy Index)顯示,泰國也從 2008 年隸屬於「部分民主」(Flawed
Democracy)的 6.81,在所有接受調查的 168 個國家中排名第 54 名,一路下滑
至 2018 年隸屬於「混合政權」 (Hybrid Regime)的 4.63,排名則下滑至 106 名。
至於 Freedom House(2021)的自由指數顯示,泰國從 2013 年的 53,一路下降
至 2021 年的 30,屬於不自由國家。泰國可以說是全亞洲民主倒退情形最嚴重的
國家之一(Lorch, 2021)。

參、泰國民主化的發展

一、官僚政體時期(1932-1978)
1932 年 6 月 24 日泰國軍方發動政變推翻君主專制,改行君主立憲制之後,
泰國的政治體系形成所謂的「官僚政體」 (Bureaucratic Polity)
(Riggs, 1966)
。在
這段期間,由於超越官僚與軍方的監督機制並未建立,因此兩者扮演主導與重要
的角色,相對自主性也較高(Hewison, 1989)。另外,當時的國際情勢仍處於冷
戰的對峙氛圍,泰國成為民主陣營與共產陣營階級欲拉攏的對象,而在美國與泰
皇拉瑪九世蒲美蓬(Bhumibol Adulyadej)的支持與默許之下,泰國軍方一直維
持威權統治,一直到 1973 年 10 月 14 日學生運動後維持短暫民主,但 1976 年
10 月 6 日再度發生極為嚴重的學生運動(Musikawong, 2006;Chambers and

4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Waitoolkiat, 2020)
,造成許多年輕學子的傷亡。為了回應這兩次學生運動,泰國
在 1978 年制定一部富有民主精神的憲法(陳鴻瑜,2014)。

二、半民主時期(1978-1992)
泰國的半民主時期主要指的是,泰國效期最長的 1978 年憲法(1978-1991)
規範下的架構,以及普瑞姆(Prem Tinsulanond)執政時期(1980.3.3-1988.8.4)
的泰國政治(McCargo, 1992; Wungaeo, 2016)。在實際政治運作中,有定期舉行
的選舉,反對黨與利益團體有活動空間,但自由政治參與受到極大的限制(陳佩
修,2009) 。這段期間也是泰國網路皇權(Network Monarchy)鞏固的關鍵時期
(Chachavalpongpun, 2020; Mansrisuk, 2017)
,而造成半民主穩定的原因在於網路
皇權各行為者之間的權力共享(Samudavanija, 1987)。泰國在 1979 年 4 月根據
1978 年的憲法舉行大選,並於 1980 年由時任陸軍總司令普瑞姆就任總理,時間
長達八年,直到 1988 年泰國第一位民選總理察猜(Chatichai Choonhavan)上台
為止。察猜等民選政客上台掌權後,貪污腐化,也給予軍方於 1991 年 2 月 12 日
發動政變極佳的理由與藉口,但政變之後泰國政治陷入極度不穩定,天使與惡魔
之間的對抗導致嚴重的政治衝突,後在泰皇的介入調解下才結束(Murray, 2000) 。

三、民主化進程(1992-2006)
泰國雖然在杭廷頓《第三波》一書出版時並未發生民主化,而將其與馬來西
亞列為東亞地區的「半民主」 (semi-democracy)國家(Huntington 著,劉軍寧譯,
1994),但泰國從 1992 年政治危機獲得解決後,軍方影響力稍微受到控制
(Chachavalpongpun, 2020),民選政治人物開始扮演重要角色(Chambers and
Waitoolkiat, 2020),泰國展開再民主化(re-democratization)(Wungaeo, 2016)。
乃川(Chuan Leekpai)率領民主黨(Democrat Party)贏得大選並當上總理一職
後,泰國也算是搭上了第三波民主化的末班車。順著這股民主化的浪潮,1997 年
泰國制定號稱史上最民主的一部「人民憲法」 (People’s Constitution)
,並於 2001
年根據這部憲法選出了強有力的政府—由塔克辛(Thaksin Shinawatra)所領導的
「泰愛泰黨」(Thai Rak Thai Party, TRT)囊括將近過半的席次獲勝(陳尚懋,
2001)—希望可以一改過去泰國多黨制政權不穩的問題,但塔克辛本人的民粹民
主(populist democracy)也引發傳統保守勢力的擔憂(Lorch, 2021)。

5
泰國民主化的逆流:以 2020-2021 年的學生運動為例

四、民主化的逆流(2006-)
2006 年 9 月 19 日,泰國軍方趁著當時總理塔克辛出訪美國時發動政變接管
政權(Chachavalpongpun, 2014)
,希望利用一年的時間進行政治改革後舉行大選,
解決泰國從 2005 年下半年開始的紅黃之爭。但 2007 年的大選親塔克辛的政黨
獲勝,泰國政治再度陷入紅黃之爭,並持續多年(Funston, 2009;陳尚懋,2015) 。
為此,軍方再度於 2014 年 5 月 22 日出手發動政變,最後造成總理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與其兄塔克辛一起流亡海外(Chachavalpongpun, 2020; Montesano et
al., 2019)
。泰國也在巴育的執政下透過修訂憲法等方式,希望透過政治改革穩定
泰國政治。但這段期間的威權高壓統治,以及不公平的遊戲規則雖然讓其透過選
舉續任總理(Chambers and Waitoolkiat, 2020),卻也引發泰國新一代的不滿,因
而於 2020 年初發動大規模的示威抗議活動。

肆、泰國學生運動的發展

泰國 2020-2021 年的學生運動發展軌跡,可以說與泰國的疫情發展高度相
關,泰國第一波學生運動從 2020 年 2 月份開始,剛好泰國也爆發第一波疫情,
因此學生運動只小規模發生。隨著疫情稍微獲得控制,從 2020 年 7 月份開始展
開第二波的學生運動,到了泰國 2020 年底第二波疫情而中止。2021 年初開始泰
國疫情失控,但也帶出許多針對疫苗政策的抗議行動。

一、泰國疫情的發展
泰國新冠肺炎疫情第一例確診案例發生於 2020 年 1 月 13 日,為一名 61 歲
來自武漢的中國女性遊客,由於適逢春節中國旅客赴泰國旅遊旺季,泰國第一波
疫 情 正 式 爆 發 , 泰 國 總 理 巴 育 也 於 3 月 26 日 宣 布 國 家 進 入 緊 急 狀 態
(Chalermpalanupap, 2020)
。5 月初單日新增人數降至個位數(5 月 3 日時僅有 3
例),政府也開始逐步解封。疫情受到控制後沒過幾個月,於 2020 年 12 月跨年
前夕,被俗稱為「小緬甸」且有緬甸移工聚集的龍仔厝府(Samut Sakhon)海鮮
市場爆發疫情,非法入境移工成為第二波疫情破口。2021 年 3 月中旬後第三波
疫情由曼谷知名夜店、娛樂場所群聚感染再次引爆,檢測出讓人聞之色變的
Alpha 與 Delta 變種病毒,傳播力甚高,4 月中旬開始病例攀升幅度增遽,醫療

6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量能緊繃。7 月 6 日泰國正式進入第四波疫情,自 7 月 12 日起針對高危險區實


施防疫升級與宵禁舉措,但病例始終降不下來,連續超過 2 週單日確診破萬,期
間單日確診、死亡數據不斷飆新高,因此政府不斷擴大高危範圍,並延長警戒(轉
角國際,2021),緊急狀態令也第 15 度延展至 2022 年 1 月底。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止,全泰國累計確診 2,223,435 例,死亡 21,698 例(Department of Disease
Control, 2022)。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2020-01-22

2021-08-16
2020-02-13
2020-03-06
2020-03-28
2020-04-19
2020-05-11
2020-06-02
2020-06-24
2020-07-16
2020-08-07
2020-08-29
2020-09-20
2020-10-12
2020-11-03
2020-11-25
2020-12-17
2021-01-08
2021-01-30
2021-02-21
2021-03-15
2021-04-06
2021-04-28
2021-05-20
2021-06-11
2021-07-03
2021-07-25

2021-09-07
2021-09-29
2021-10-22
2021-11-13
圖 1 泰國單日新增確診人數

二、學生運動的發展
這次泰國學生運動與過去示威抗議活動最大的差異,在於不止挑戰威權主
義,更大膽提出皇室改革的訴求(Chottsawas, 2021)。2020 年 8 月 10 日泰國學
生聯盟發言人帕努莎雅(Panusaya Sithijirawattanakul)站上法政大學(Thammasat
University)的抗議現場舞台宣讀由人權律師阿儂(Anon Nampa)所主導起草皇
室改革的十點訴求,包括:取消憲法第六條任何人不得控訴國王的規定;取消刑
法第 112 條的藐視皇室罪;取消 2018 年版的王室資產處理辦法;皇室不得干預
政治,也不得承認任何的政變行為等(McCargo, 2021) 。如此行為挑動著泰國政
治最敏感的神經,但也獲得許多民眾的支持,活動高峰期時有超過十萬人參與,

7
泰國民主化的逆流:以 2020-2021 年的學生運動為例

並對於周邊國家的民主運動產生示範效應,形成一股「東南亞之春」(Southeast
Asian Spring)的風潮(Sombatpoonsiri, 2021b)
。而泰國的學生運動同樣也可以分
為四波加以說明:
2020 年 2 月解散未來前進黨的判例一出之後,泰國的高中生與大學生相當
迅速在校園裡面發動示威抗議活動,2 月 22 日在法政大學、清邁大學(Chiang
Mai University)與納黎萱大學(Naresuan University)等開始(McCargo, 2021) ,
一路從首都曼谷向外擴散到叻丕府(Ratchaburi)、宋卡府(Songkhla)、烏隆府
(Udon Thani) 、孔敬府(Khon Kaen)
、黎逸府(Roi-et) 、烏汶府(Ubon Ratchathani)

北欖府(Nakon Sawan)等。總計在 2020 年 2-3 月期間,就有 27 府共 47 所大學
發動 86 場的抗議行動。而這也是自從 1970 年代以後,第一次由學生所發起的政
治抗議事件。第一波的學生運動到了三月中就因為泰國的第一波疫情而暫歇
(Lertchoosakul, 2021)。
泰國學生運動自 2020 年 7 月起進入第二波,學生無畏疫情與緊急狀態,多
次發動大型活動。首先是「自由青年」 (Free Youth)團體與「泰國學生聯盟」
(Student
Union of Thailand)經過長期籌劃之後,於 7 月 18 日在民主紀念碑舉行示威活
動,估計有超過兩千人參與。其次,相隔不到一個月之後,8 月 16 日由自由青
年轉型的「自由人民」 (Free People)團體再度於民主紀念碑召集示威活動,並提
出三大訴求:解散國會、制定新憲法、停止威脅與騷擾異議份子;兩點立場:拒
絕軍事政變、拒絕全國聯合大政府;並且希望可以在君主立憲之下達到民主的理
想狀況。第三則是 9 月 19 日,也就是泰國 2006 年政變 14 週年的日子,由「法
政與遊行聯合陣線」(United Front of Thammasat and Demonstration)所號召,在
皇家田廣場所舉行為期兩天的示威抗議活動,並結合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泰國學
生力量,持續對泰國政府施壓。第四則從泰國學生運動 47 週年的 10 月 14 日開
始,由前述學運組織整併組成的「人民政黨」(People’s Party)號召群眾再度集
結民主紀念碑,並與支持皇室的群眾爆發衝突,期間兩邊群眾甚至造成皇室車隊
受阻,並對著車內的皇室成員高喊抗議與支持聲音,此乃泰國歷史上首見。其後
陸續發生規模大小不一的抗議活動,但皆未能撼動巴育政府的執政,直到 2020
年底泰國第二波疫情再起,第二波的學生運動也暫告段落。總計在 2020 年所發
生的第一波與第二波學生運動,共有超過七百場的抗議事件(Sombatpoonsiri and
Kri-aksorn, 2021)。
2021 年 2 月 1 日緬甸發生軍事政變,身為鄰居的泰國也發動遊行聲援,此
為泰國學生運動第三波的開端。2 月 10 日數千名抗議群眾聚集在曼谷市中心,

8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示威領袖除了宣布今天是今年抗議的第一天之外,也呼籲泰國民眾動員起來,表
達對緬甸軍政府的不滿。而後在 2 月 13 日、2 月 19 日、2 月 28 日、3 月 17 日、
3 月 20 日也都有規模不一的抗議活動在曼谷街頭進行。第三波的學生運動同樣
也因為第三波疫情的爆發而終止。其後隨著泰國變種病毒引爆疫情,加上學生運
動一週年,7 月 18 日時,自由青年團體再度發起示威抗議,主要訴求有三:總
理下台、減少皇室和軍隊的預算、讓泰國人施打 mRNA 技術的疫苗。在「衝破
瓦斯」 (Thalugaz)
、「衝破天」
(Thalufah)等團體加入下,暴力對抗升級,年齡層
下降。
泰國學生運動之所以受到民眾的支持,主要原因有:一、採取非暴力的抗議
手法以增加大眾參與。根據學者的統計,泰國學生運動一共採行至少 72 種非暴
力的方法進行抗爭,包括三大類:非暴力抗爭與說服,內有公開演講、連署、請
願、接受採訪等;非暴力抗爭與合作,內有杯葛、罷課、公民不服從等;非暴力
抗爭與介入,有建立社會夥伴、快閃等;二、戰術與數位的創意抗議,減弱政府
鎮壓的能力;三、非暴力的訴求也更能引發其他反政府的團體加入。為了達成非
暴力的目的,學生團體甚至雇用超過一千五百位「和平維持者」(peacekeeper)
來確保抗議現場的安全(Sombatpoonsiri and Kri-aksorn, 2021)。

三、學生運動的原因1
(一)政治因素
未來前進黨在 2019 年大選所喊出的政見就是終結軍方統治,深受年輕人的
喜愛,成立才短短三年就成為泰國第三大黨(Arguelles et al., 2019) ,但快速崛起
換來的該黨在選前與選後共面臨超過 20 件以上的法律案件。儘管未來前進黨表
示黨魁塔納通(Thanathorn Juangroongruangkit)提供的 1.91 億泰銖有合約顯示
為借貸關係,並非不用償還。但憲法法庭還是表示這筆借貸款項的利息不合常
理,認定為個人政治獻金,並超過一年一千萬泰銖的規定,因此援引政黨法第 92
條判決未來前進黨收受不合法的政治獻金而解散。此判決也是 2020-2021 年學生
運動的主因。
另外,巴育政府與泰國皇室在疫情期間,防堵疫情、振興經濟與疫苗注射等
政策皆失序,造成民眾極大的不滿。根據日經(Nikkei Asia, 2021) 「新冠肺炎復
甦指數」 (Nikkei Covid-19 Recovery Index)顯示,泰國在六月份的調查時分數為
26.0,在 118 個調查國家中排名墊底;七月份的調查分數再度往下掉為 22.0,在

1
這部分主要參考並改寫自(陳尚懋,2020a)

9
泰國民主化的逆流:以 2020-2021 年的學生運動為例

120 個調查國家中再度墊底。另外在彭博社(Bloomberg, 2021)2021 年 9 月的


「全球防疫韌性排名」(Covid Resilience Ranking)顯示,在 53 個調查國家中,
泰國的分數為 47.6,排名第 50 名,只贏過馬來西亞、越南與菲律賓。
(二)經濟因素
泰國在 2020 年 1 月 13 日出現中國以外的第一例海外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後,
初期採取嚴厲的國內封城與國門關閉政策,有效控制國內疫情,但後續相關防疫
政策失序,造成四波疫情且對於經濟有極為嚴重的傷害。泰國的國內旅遊與國內
旅遊佔總體經濟 GDP 的 20%左右,而國際觀光客人數因為國門關閉政策從 2019
年將近四千萬人次將降到 2020 年的六百多萬人次,跌幅高達八成,對於泰國的
總體經濟影響相當可觀。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20 年時泰國經濟成長率為-
6.2%,2021 年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仍維持負成長的-2.6%,一直到第二季時才達
到 7.5%,2021 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約為 1.0%。至於在失業勞工方面,2020 年
時有 65 萬左右的失業人口,到了 2021 年第一季時更增加至將近 76 萬人失業,
失業率也從 2020 年的 1.7%增加到 2021 年第一季的 2.0%。泰國的經濟預估將會
到了 2023 年之後才能回復到疫情之前的水準(Puthong et al., 2021; World Bank,
2021),如此更讓泰國年輕學子對於未來前途感到茫然。
(三)社會因素
巴育政府從 2014 年上台之後,除了上述的經濟與政治危機之外,社會上也
出現越來越多不公不義的事件,更增加了社會大眾對於政府的負面形象。首先,
也是最明顯的案子就是能量飲料大廠紅牛(Red Bull)共同創辦人的孫子沃拉育
(Vorayuth Yoovidhya),於 2012 年在曼谷街頭酒駕撞死員警,案件經過八年的
訴訟,檢方竟然在 2020 年 7 月撤銷所有的控訴,讓人感嘆泰國司法除了干預政
治之外,也有「有錢判生、沒錢判死」的極度不公平。其次,則是許多政治異議
份子被消失,當時的一個案例是流亡柬埔寨的萬查勒(Wanchalearm Satsaksit)
於 2020 年 6 月 4 日在金邊住所被持武器的壯漢壓上黑色廂型車載走後,至今仍
未發現其蹤跡。巴育總理上台後,總計至少有九位以上的異議份子於寮國、柬埔
寨等地被綁架,甚至很有可能已經遇害(Sombatpoonsiri and Kri-aksorn, 2021)。
主使者希望透過騷擾異議份子所產生的心理恐懼感來噤聲社會,也是引此次發
學生運動的主因之一。在過去幾場主要的活動現場,都可看到參加人士高舉被消
失異議份子的照片,凸顯事情的嚴重性與不公義。最後,則是日前發生泰國警勒
斃毒販。今年 8 月時有一支北欖府警察因為向毒販索賄不成,而將其勒斃的影片
流出,隨後在泰國社會引發譁然。涉案的警察局長過去多次藉由索賄而坐擁豪宅

10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與多款名車,此案一出更加深泰國年輕學子的不滿,而紛紛在網路上進行串連抗
議。

四、學生運動的影響2
(一)年輕世代的崛起
這次泰國學生運動是由所謂的 Z 世代所發起,主要是指 16-24 歲的年輕人
(Sinpeng, 2021)。Z 世代不像其上一代享受了泰國經濟成長的好處,其主要出
生於 1997-98 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及 2005-06 年泰國政治動盪的年代,所面臨的
是政治與經濟失落的年代(Lertchoosakul, 2021)
。在他們的成長歷程中,經歷泰
國最嚴重的政治與經濟危機,早就對這樣的政治衝突循環感到不耐,他們之所以
站出來就是因為愛這個國家,他們也想要跟大家一起團結在一起,一起拯救這個
國家。這群Z世代所發起的學生運動有兩大特點:一是充分展現出年輕世代的創
意;另一則是善加利用網路。
首先在創意應用方面。2014 年政變之後,泰國政府透過「寒蟬效應」 (chilling
effect),運用許多惡法控制公民社會的討論,包括:刑法 112 條的藐視皇室罪、
刑法 116 條的煽動罪、刑法 326-333 條的誹謗罪、電腦犯罪法、戒嚴法與緊急命
令等(Sombatpoonsiri, 2021b; Sombatpoonsiri and Kri-aksorn, 2021)
,在 2014-2018
年間,共有至少 390 人因為參與政治活動,而被執政當局依上述相關法令起訴
(Sombatpoonsiri, 2021a)
。年輕學子因此發想出許多有創意的抗議手法來規避法
律,例如:電影《飢餓遊戲》(Hunger Games)的三指手勢就被運用來表達對於
執政當局高壓統治的不滿,以及由此衍伸而來的吃三明治與閱讀歐威爾的名著
《1984》政治小說;引用日本動畫片《哈姆太郎》 (Hartaro)的歌曲當成活動主
題曲,並將歌詞「最好吃的食物是向日葵種子」改成「最好吃的食物就是人民的
納稅錢」,在活動現場唱唱跳跳;同時也發現在抗議現場,許多學生扮成《哈利
波特》(Harry Potter)中的角色,起身對抗「佛地魔」的那個人。
此次學生運動的抗議現場充斥著嘉年華式的歡樂氣氛,而這主要是起源於
2010 年 5 月民主黨政府血腥鎮壓紅衫軍抗議群眾後,紅衫軍開始陷入路線之爭,
到底該以暴力方式還擊?還是改以軟性方式抗議?而後「紅色星期天」(Red
Sunday)的紅衫軍團體採取不上街頭,而從日常生活中進行抗議、諷刺表演,以
及與傳統節慶結合等方式辦理活動,有效扭轉泰國民眾對於紅衫軍暴力的印象,
也有助盈拉於 2011 年大選獲勝。此次學生運動即學習紅色星期天,如此一來可

2
這部分主要參考並改寫自(陳尚懋,2020b)

11
泰國民主化的逆流:以 2020-2021 年的學生運動為例

以將抗議者的情緒由憤怒轉換成為愉悅;二來則是形塑學生運動的友善形象以
爭取社會大眾的支持(Sombatpoonsiri, 2021c),如今看來策略相當成功。
除了本身的創意之外,也從香港的反送中運動中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並運
用到此次的學生運動之中,包括:發起「如水散聚」 (Be Water)的快閃抗議活動
讓當局防不勝防,尤其是從 2021 年 7 月開始的第四波學生運動,許多年輕人透
過機車與汽車的機動性,發起許多游擊戰式的快閃示威抗議;無大台的去中心化
策略,讓每一位參加運動的人都是領袖(Lertchoosakul, 2021) ,使得學生運動不
至於因為幾位領導份子被逮捕而瓦解。但如此也造成學生運動缺乏組織的凝聚
力,與活動策略的一致性等負面影響(Chottsawas, 2021)。
其次在網路使用方面。隨著第三波獨裁化抗議活動推陳出新,許多政府紛紛
採取策略進行數位媒體的控制,包括:關閉網路、起訴線上違法行為、內容檢查
與監控等(Sombatpoonsiri and Kri-aksorn, 2021)
。2014 年政變之後,泰國政府嚴
格進行網路監控(Ramasoota, 2016),此次的學生運動也對此採取了許多的應變
之道。除了利用 Zoom 線上會議軟體與 Line、Signal、Telegram 等傳訊軟體進行
討論外,更善用多元的網路社群平台,包括:Facebook 與 Twitter,尤其是後者,
甚至出現大量使用 hashtag 的所謂「推特激進主義」 (Twitter activism)
。自從 2020
年 2 月未來前進黨被解散之後,推特上開始大量出現#saveFFP,並成為泰國第一
個突破三百萬次數的 hashtag。2020 年泰國的推特上有超過三分之一的 hashtag
都與反政府運動有關。其中,光是在 2020 年 7 月一個月,#FreeYouth 就被使用
超 過 了 1,240 萬 次 。 其 他 廣 受 學 生 運 動 使 用 的 hashtag 還 包 括 :
#SaveThaiDemocracy、#ThisEndsWithOurGeneration、#DeadlineToEndDictatorship、
#TagFreindsToMob、 #WhatsHappeningInThailand、#MilkTeaAlliance 等(Sinpeng,
2021)。
(二)奶茶聯盟的串連
在此次的泰國學運事件當中,由於歐美等國當時有疫情以及其他更重要的
事務,因此並未太關注泰國的學運發展,反而是週邊鄰近國家串連形成的「奶茶
聯盟」(Milk Tea Alliance)扮演重要的角色。巴育於 2014 年上台之後,過度親
中的立場加上 2020 年潑水節前後因為泰國男星 Bright 的網路 po 文事件,臺灣
與香港的網友力挺泰國與中國小粉紅在網路發起大戰,彼此相互力挺,奶茶也成
為串聯的象徵。
泰 國 朱 拉 隆 功 大 學 (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 歷 史 系 副 教 授 Wasana
Wongsurawat,專功泰國華人史與中國近代史,從英國牛津大學拿到歷史學博士

12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後回到泰國任教,目前是朱大唯一一位教授中國史的老師。Wasana 教授相當支
持民主運動與奶茶聯盟,根據她的觀察,過去在泰國、臺灣與香港,人們相當習
慣喝奶茶,但是中國其實並沒有喝奶茶的傳統。中國習慣喝熱茶,也並不會加入
奶精,認為這樣的飲用方式是外國的、西方的,也因此奶茶聯盟被賦予對抗中共
的意涵,而後更被擴大解釋為許多亞洲國家對抗威權統治的聯盟,且早就從線上
轉進線下行動(The Economist, 2021),臺灣更扮演民主經驗輸出的角色。
根據「臺灣推動泰國民主聯盟」(Taiwan Alliance for Thai Democracy, TATD)
發言人那琪(Thachaporn Supparatanapinyo)與美籍學者戴擁浩(Adam Dedman)
兩位於日前接受凱達格蘭媒體(Ketagalan Media)時表示,奶茶聯盟的重要組織
TATD 主要起源於去年 8 月 2 日,由林金源(Akrawat Siripattana,泰文原名 Sukrid
Peansuwan)與 Tata Suwankanit 兩位就讀於政治大學的泰籍碩士生,在臉書發起
前往泰國駐臺灣的官方代表機構: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Thailand Trade and
Economic Office, TTEC)抗議,儘管臨時號召但當天仍有 35 位泰籍與臺籍人士
與會,這次可算是奶茶聯盟第一次的具體行動。而參與活動的部分人士在 8 月
10 日一場晚餐聚會中,決議成立 TATD 臉書粉絲專頁與社團以利後續活動的聯
繫。TATD 正式成立後,首先於 2020 年 9 月 19 日下午五點在臺北市西門捷運站
6 號出口,與泰國及世界其他超過十個以上的城市同步,舉行示威抗議活動,吸
引超過上百名關心泰國學生運動的泰國留學生與臺灣民眾到場聲援。林金源在
致詞時,特別提到臺灣在威權時代成功爭取民主的經驗,對於泰國是很重要的示
範與啓發。TATD 成為臺灣與其他地方奶茶聯盟組織聯繫的管道,並引發海外各
地泰國學生的仿效,紛紛成立相關組織發起民主運動。泰國學運成功連結臺灣與
香港,將中共塑造成亞洲民主運動的威脅(Dedman and Lai, 2021)。
奶茶聯盟在後疫情時代,全球反威權情緒爆發下取得極佳的戰略地位,且在
此次泰國學生運動中佔有一席之地,多次在示威抗議會場看到相關旗幟出現。雖
然奶茶聯盟成員國的支持可能無法直接改變泰國的政治生態,但是卻可讓更多
國家關注泰國的發展,讓泰國的政治成為國際事件。奶茶聯盟未來更希望可以進
一步組成「泛亞民主聯盟」(Pan-Asian Alliance for Democracy)
,結合亞洲國家的
力量一同對抗威權專制政權(Ngerng, 2021),從原先網路虛擬世界的 hashtag 搖
身一變成為反抗威權的跨國實體串連力量,然這恐怕需要相關國家更多的努力,
才能突破目前的民主化逆流(陳尚懋,2020c)。

13
泰國民主化的逆流:以 2020-2021 年的學生運動為例

伍、代結論:對泰式民主的反省

泰國民主化歷程從 1932 年改行君主立憲制之後,一路走來相當艱辛。歷經


官僚政體時期以及半民主時期的所謂「泰式民主」 (Thai-style democracy)
,來合
理化威權統治。從 1992 年黑色五月事件之後,原本預期泰國將步上第三波民主
化的浪潮,開展真正的自由民主進程,但進入 21 世紀之後的兩場政變,讓泰國
民眾對於民主化的期待完全摧毀(Sombatpoonsiri, 2021a)
,泰式民主的討論再度
出現,也讓泰國從 2020 年開始出現以學生為主體,要求民主改革的運動。泰國
民主化進程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政治制度化程度過低,尤其是軍方與皇室
(Samudavanija, 2002)
;以及社會對於民主的支持不夠。因此這裡主要將探討軍
方、皇室以及泰國社會對於民主的態度。
首先,由於冷戰時期美國扶植泰國的軍事強人政權,以對抗共產勢力在東南
亞的蔓延,加上憲法與戒嚴法賦予軍方宣布戒嚴的權力,軍方輕易就能以保護國
家或皇室的理由宣布戒嚴而後接管政權,摧毀民主。隨著冷戰結束,泰國展開民
主化進程,雖然在 19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期,昭華立(Chawalit Yongchaiyut)擔
任總理期間,試圖將軍方專業化與去政治化(McCargo, 1992) ,但軍隊不願意尊
重民選政治人物的治理能力(Case, 2007) ,長期下來軍隊並未與時俱進制度化與
國家化。尤其在 2014 年巴育發動政變上台後,軍隊政治化的程度更勝以往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2014),而一般民眾也在軍方長期統治的情況下,對
於軍方的信任度高達 80.0,僅次於憲法法庭的 81.8(Albritton and Bureekul, 2004;
Albritton, 2002; Albritton and Bureekul, 2002),這也造成泰國民主化的隱憂。
其次,泰國過去的政治發展曾依靠泰式民主度過穩定階段,其中的關鍵在於
泰皇的領導力量。泰式民主可以被定義為「泰皇作為國家元首下的民主」
(democracy with the king as head of state)(Hewison and Kitirianglarp, 2010),最
早出現在 1950 年代,主要是在冷戰期間為了合理化沙立(Sarit Thanarat)的威
權統治(Ferrara, 2010) ,認為泰國還沒準備好接受西方民主,泰皇也多次表達政
黨政治與西方民主與泰國的傳統不合,形塑出「民主化不等於西方化」的論述,
泰國應該建構符合自己國情的民主體制。透過泰皇權威的拆解與重組,建構網路
皇權保守勢力(McCargo, 2005) ,包括軍人集團與保皇派之間的政治共生關係(周
方冶,2011)。

14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第三,根據現代化理論顯示,中產階級是促進民主化的重要推手,學者認為
泰國在 1992 年以前並未出現民主化的原因,跟泰國的中產階級並未扮演重要角
色有關(Yoshifumi, 2008)
。但在泰國這幾年的政治動盪中,我們卻看到以曼谷為
主的中上階層民眾,其中甚至包括以朱拉隆功大學以及曼谷為主的大學教授等
菁英份子,對於民主有錯誤的認知(Albritton and Bureekul, 2008),因而放棄追
求民主的理念,多次表達支持軍方執政的立場(Pitidol and Techasunthornwat,
2019)
,要求民選政治人物下台(Baker, 2016),並認為軍方發動的是「好的政變」
(good coup),出現教育程度越高越反民主的現象(Samudavanija, 2002)。所以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政治菁英(軍方與皇室)與社會大眾並不願意遵守民主
的基本遊戲規則:公平、公正、公開的選舉機制運作與結果,以及不願意遵重憲
法做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權威性,對於泰國憲政沒有共識(Norton, 2012) ,泰國歷
屆的憲法用完即丟,嚴重傷害泰國民主。
泰式民主的精髓其實就是保守主義與威權主義(Connors, 2011; Chen, 2014)

具有民主的形式但缺乏民主的實質,具體特徵有:促進穩定與經濟發展,支持開
放經濟、尊重皇室、反對共產主義、保護國家安全等(Neher, 1995)。泰皇過去
的權威一方面來自於軍政府的支持,另外一方面也來自於佛教的教義,賦予泰皇
道德權威(Winichakul, 2008)。佛教認為國家領導人是具有誠實、正直、公義、
中庸、無私與犧牲等特質的「對的人」,強調善治、正確領導與君權神授。而在
過去泰式民主的論述中,泰皇與軍方皆被認為是對的人,民選的政治人物通常都
被認為具有選舉權力,但缺乏道德權威(Maisrikrod, 2007),也因此多次被軍方
以保護皇室等理由發動政變推翻。
泰國作為東南亞唯一一個未被殖民的國家,許多傳統的價值並未被摧毀,可
以完整的保留下來,包括:佛教教義對於國家領導人的標準。從過去泰式民主的
論述當中,可以看出強調泰皇對於民主化的重要性,也等同於強調道德政治的重
要性,而只有泰皇與軍方是符合佛教的「對的人」。如今學生運動除了抗議軍方
統治之外,也對於現任泰皇的領導提出挑戰,希望可以藉此移除兩者對於泰國民
主化的負面影響。然只要泰國的民主無法走出泰式民主的論述泥沼中,那泰國真
正的民主將難有實現的一天,泰式民主將持續限制泰國民主化往後的發展
(Chambers and Waitoolkiat, 2020)。

15
泰國民主化的逆流:以 2020-2021 年的學生運動為例

謝誌

論文曾發表於「自由之地的泰國─發展現況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臺灣國際
研究學會主辦,2021 年 11 月 20 日,作者感謝評論人以及其他學術先進的寶貴
意見,然文責自負。

16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er 編(1997)
。《鞏固第三波民主》。
臺北:業強出版社。
何明修(2019)
。《為什麼要佔領街頭?從太陽花、雨傘,到反送中運動》 。臺北:
左岸文化。
周方冶(2011)。《王權、威權、金權:泰國政治現代化進程》。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
陳佩修(2009)。《軍人與政治:泰國的軍事政變與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
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陳尚懋(2015)。〈泰國政治安全的發展與困境〉,《問題與研究》,54, 4: 79-121。
陳尚懋(2001)。〈2001 年泰國大選的政經分析〉,《問題與研究》,40, 5: 65-80。
陳鴻瑜(2014)。《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

二、中文譯著
Huntington, Samuel P. (1994)。
《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浪潮》
,劉軍寧譯。臺
北:五南圖書。

三、英文書目
Albritton, Robert B (2002, April). Developing Democracy Under a New Constitution
in Thailand: A Pluralist Solu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Chicago.
Albritton, Robert B., and Thawilwadee Bureekul (2002). Support for Democracy in
Thailand (No.3). Taipei: Asian Barometer Project Offi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Academia Sinica.
― (2004). Developing Democracy under a New Constitution in Thailand (No.28).
Taipei: Asian Barometer Project Offi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Academia Sinica.
17
泰國民主化的逆流:以 2020-2021 年的學生運動為例

― (2008). Consolidating Democracy in Thailand: The First Four Years of Democracy


under the Constitution of 1997. 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6, 1: 41-63.
Alizada, Nazifa, Rowan Cole, Lisa Gastaldi, Sandra Grahn, Sebastian Hellmeier,
Palina Kolvani, Jean Lachapelle, Anna Lührmann, Seraphine F. Maerz, Shreeya
Pillai, and Staffan I. Lindberg (2021). Autocratization Turns Viral: Democracy
Report 2021. 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V-Dem Institute, Gothenburg.
Arguelles, Cleve, Jayantha Dehi Aththage, Karel Jiaan Galang, Bidyalaxmi Salam, and
Amaël Vier (2019). The 2019 Thai General Election: A Missed Opportunity for
Democracy, Bangkok: ANFREL.
Baker, Chris (2016). The 2014 Thai Coup and Some Roots of Authoritarianism.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46: 388-404.
Case, William (2007). Democracy Quality and Breakdown: New Lessons from
Thailand. Democratization, 14, 4: 622-642.
Chambers, Paul, and Napisa Waitoolkiat (2020). Thailand’s Thwarted
Democratization. Asian Affairs: An American Review, 47: 149-75.
Chachavalpongpun, Pavin (Ed.) (2014). “Good Coup” Gone Bad: Thailand's Political
Developments since Thaksin's Downfall.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 (Ed.) (2020). Coup, King, Crisis: A Critical Interregnum in Thailand.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Council on Southeast Asia Studies.
Chalermpalanupap, Termsak (2020). COVID-19: Prayut’s Dilemma - Save Lives or
Jobs. (NO. 38) Singapore: ISEAS Yusof Ishak Imstitute.
Chen, Pei-Hsiu (2014). The Vulnerability of Thai Democracy: Coups d’état and
Political Changes in Modern Thailand. In Pranee Liamputtong (Ed.),
Contemporary Socio-Cultur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s in Thailand (pp. 185-
207). New York: Springer.
Chottsawas, Chonlatit (2021). Towards Unifying a Movement: A Reflec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hai Democratic Movement. Protest, 1, 1: 143-46.
Chu, Yun-han, Kai-Ping Huang, Marta Lagos, and Robert Mattes (2020). A Lost
Decade for Third-Wave Democracies? Journal of democracy, 31, 2: 166-181.
Connors, Michael K (2011). When the Walls Come Crumbling Down: The Monarchy
and Thai-style Democrac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41, 4: 657-673.

18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Dedman, Adam K., and Autumn Lai (2021). Digitally Dismantling Asian
Authoritarianism: Activist Reflections from the #MilkTeaAlliance. Contention, 9,
1: 1-36.
Diamond, Larry (2015). Facing Up to the Democratic Recess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26, 1: 141-155.
Ferrara, Federico (2010). Thailand Unhinged: Unraveling the Myth of a Thai-Style
Democracy. Jakarta: Equinox Publishing.
Funston, John, (Ed.) (2009). Divided Over Thaksin: Thailand's Coup and Problematic
Transition. Chiang Mai: Silkworm Books.
Hewison, Kevin (1989). Power and Politics in Thailand: Essays in Political Economy.
Manil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Publishers.
Hewison, Kevin, and Kengkij Kitirianglarp (2010). Thai-Style Democracy: The
Royalist Struggle for Thailand's Politics. In Soren Ivarsson and Lotte Isager
(Eds.), Saying the Unsayable: Monarchy and Democracy in Thailand (pp.179-
202). Copenhagen: NIAS Press.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2014). A Coup Ordained? Thailand's Prospects for
Stability. Brussels: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Lertchoosakul, Kanokrat (2021). The white ribbon movement: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2020 Thai youth protests. Critical Asian Studies, 53, 2: 206-218.
Levitsky, Steven, and Lucan Way (2015). The Myth of Democratic Recess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26, 1: 45-58.
Lorch, Jasmin (2021). Elite Capture, Civil Society and Democratic Backsliding in
Bangladesh, Thailand and the Philippines. Democratization, 28: 81-102.
Lührmann, Anna, and Staffan I. Lindberg (2019). A third wave of autocratization is
here: what is new about it? Democratization, 26, 7: 1095-1113.
Lührmann, Anna, Seraphine F. Maerz, Sandra Grahn, Nazifa Alizada, Lisa Gastaldi,
Sebastian Hellmeier, Garry Hindle, and Staffan I. Lindberg (2020).
Autocratization Surges - Resistance Grows: Democracy Report 2020.
Gothenburg: V-Dem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Maisrikrod, Surin (2007). Learning from the 19 September Coup Advancing Thai-style
Democracy. In Daljit Singh and Lorraine C Salazar (Eds.),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2007 (pp. 340-360).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
泰國民主化的逆流:以 2020-2021 年的學生運動為例

Mansrisuk, Chaiwatt (2017). Successful transition, failed consolidation: historical


legacies and problems of democratization in Thailan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Freiburg, Freiburg.
McCargo, Duncan (1992). Thailand’s Democracy: The Long Vacation. Politics, 12, 2:
3-8.
― (2005). Network monarchy and legitimacy crises in Thailand. The Pacific Review,
18, 4: 499-519.
― (2021). Disruptors’ dilemma? Thailand’s 2020 Gen Z protests. Critical Asian
Studies, 53, 2: 175-191.
Montesano, Michael J., Terence Chong, and Mark Heng (Eds.) (2019). After the Coup: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Peace and Order Ear and the Future of Thailand.
Singapore: ISEAS Yusof Ishak Institute.
Murray, David (2000). Angels And Devils. Bangkok: White Orchid Press.
Musikawong, Sudarat (2006). Thai democracy and the October (1973-1976) event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7, 4: 713-716.
Neher, Clark (1995). Democratization in Thailand. Asian Affairs: An American Review,
21, 4: 195-209.
Ngerng, Roy (2021). How the Milk Tea Alliance Inspired Singapore, and Why We
Need to Let Youths Take the Lead. Protest, 1, 1: 147-53.
Norton, Elliot (2012). Illiberal Democrats versus Undemocratic Liberals: The Struggle
Over the Future of Thailand's Fragile Democracy. 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 1: 46-69.
Pitidol, Thorn, and Chanon Techasunthornwat (2019). The Rise of the Thai Upper
Middle Class and its Turn against Democracy. In Michael J. Montesano, Terence
Chong and Mark Heng (Eds.), After the Coup: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Peace
and Order Ear and the Future of Thailand (pp. 24-57). Singapore: ISEAS Yusof
Ishak Institute.
Plattner, Marc F. (2015). Is Democracy In DeclIne? Journal of Democracy, 26, 1: 5-
10.
Puthong, Warunthorn, Kiatipong Ariyapruchya, and Kim Alan Edwards (2021).
Thailand Monthly Economic Monito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Group.

20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Ramasoota, Pirongrong (2016). Online Social Surveillance and Cyber-Witch Hunting


in Post-2014 Coup Thailand. In Chantana Banpasirichote Wungaeo and Boike
Rehbein and Surichai Wun’gaeo (Ed.), Globalization and Democracy in Southeast
Asia: Challenges, Responses and Alternative Futures (pp. 269-288).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Riggs, Fred W. (1966). Thail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a Bureaucratic Polity.
Honolulu: East-West Center Press.
Samudavanija, Chai-Anan (1987). Democracy in Thailand: A Case of a Stable Semi-
democratic Regime. World Affairs, 150, 1: 31-41.
― (2002). Thailand: State-Building, Democracy and Globalization. Bangkok: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Studies.
Sinpeng, Aim (2021). Hashtag activism: social media and the #FreeYouth protests in
Thailand. Critical Asian Studies, 53, 2: 192-205.
Sombatpoonsiri, Janjira (2021a). ‘Authoritarian civil society’: How anti-democracy
activism shapes Thailand’s autocracy. Journal of Civil Society, 16, 4: 333-350.
― (2021b). From Repression to Revolt: Thailand’s 2020 Protests and the Regional
Implications. Hamburg: German Institute for Global and Area Studies (GIGA).
― (2021c). Carnivalesque Humor, Emotional Paradoxes, and Street Protests in
Thailand. Diogenes. https://doi.org/10.1177/0392192120970409
Sombatpoonsiri, Janjira, and Thammachat Kri-aksorn (2021). Taking Back Civic
Space: Nonviolent Protests and Pushbacks against Autocratic Restrictions in
Thailand. Protest, 1, 1: 80-108.
Winichakul, Thongchai (2008). Toppling democrac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38, 1: 11-37.
World Bank (2021). Long COVID: East Asia and Pacific Economic Update.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Wungaeo, Chantana Banpasirichote (2016). Thailand’s Political Crisis: The
Perplexities of Democracy and Society. In Chantana Banpasirichote Wungaeo and
Boike Rehbein and Surichai Wun’gaeo (Ed.), Globalization and Democracy in
Southeast Asia: Challenges, Responses and Alternative Futures (pp. 215-242).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1
泰國民主化的逆流:以 2020-2021 年的學生運動為例

Yoshifumi, Tamada (2008). Myths and Realities: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hai Politics.
Kyoto: Kyoto University Press.

四、電子資料
陳尚懋(2020a)
。〈一路向南》2020 泰國學生運動的完整解析(上) :背景介紹〉 。
自由評論網,網址: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96837。點閱
日期:2020 年 9 月 19 日。
陳尚懋(2020b)
。〈一路向南》2020 泰國學生運動的完整解析(中) :政治分析〉 。
自由評論網,網址: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98603。點閱
日期:2020 年 9 月 21 日。
陳尚懋(2020c) 。
〈一路向南》2020 泰國學生運動的完整解析(下) :未來發展〉

自由評論網,網址: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307733。點閱
日期:2020 年 9 月 30 日。
轉角國際(2021) 。〈泰國學運周年的軍警鎮壓:疫情失控下的保命疫苗抗爭?〉 。
網址: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5611306。點閱日期:
2021 年 10 月 19 日。
Bloomberg (2021). The Covid Resilience Ranking. Retrieved October 12, 2021, from
https://www.bloomberg.com/graphics/covid-resilience-ranking/
Department of Disease Control (2022). Corona Virus Disease (COVID-19). Retrieved
January 1, 2022, from https://ddc.moph.go.th/viralpneumonia/eng/index.php
EIU (2021). Democracy Index 2020: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Retrieved October 19,
2021, from https://www.eiu.com/n/campaigns/democracy-index-2020/
Freedom House (2021). Freedom in the World. Retrieved October 19, 2021, from
https://freedomhouse.org/report/freedom-world
Nikkie Asia (2021). Covid-19 Recovery Index. Retrieved October 12, 2021, from
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Coronavirus/COVID-19-Recovery-Index
The Economist (2021). What is the Milk Tea Alliance? Retrieved October 19, 2021,
from https://www.economist.com/the-economist-explains/2021/03/24/what-is-
the-milk-tea-alliance
V-Dem (2021). Liberal Democracy Index. Retrieved October 19, 2021, from
https://www.v-dem.net/data_analysis/VariableGraph/

22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The Reverse Wave of Thai Democratization:

2020-2021 Student Movements

Shangmao CHEN1

Abstract

The Third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started in Portugal in 1974. Thus, 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30 countries have transformed from authoritarian to democratic regimes. Thailand
embarked on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in 1992. However, since 2000, large-scale protests
have broken out in many democratic countries, either because of poor governance or the
emergence of authoritarian rule, and formed the third reverse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or the
third wave of autocratization. Thailand is also in deep water.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there had been two military coups in Thailand in 2006 and 2014. Prayuth Chan-o-cha, who
came to power in 2014, had maintained his authoritarian rule for five years before becoming
elected prime minister through an unfair election in 2019. Nevertheless, the dissolution of the
Future Forward Party after the election caused dissatisfaction among young Thai students. As
a result, four waves of student movements had been launched since February 2021, hoping to
end the dictatorship in Thailand. Unfortunately, since the Thai-style democracy has historical
roots, and the traditional conservative forces are unbreakable, the democratization in Thailand
may be hard to achieve in the short term.

Keywords: Thailand, The Reverse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Student Movements,


Thai-style Democracy

1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ublic Affairs, Fo Guang University
Corresponding Author: Shangmao CHEN, E-mail: smchen@mail.fgu.edu.tw

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