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3

廢水處理實務

-化學處理篇

陳威翔 副教授
黃汝賢 教授
紀長國 教授
化學處理單元
• 酸/鹼中和(acid/base neutralization)
• 化學混凝(chemical coagulation)
• 化學沉降(chemical precipitation)
• 化學氧化(chemical oxidation)
• 二段式鹼氯法(two-stage alkaline chlorination)
• 六價鉻(亞硫酸鹽法)還原法(hexavalent
• chromium reduction by sulfides)
• 加氯消毒

2
物理化學處理單元
• 活性碳吸附(carbon adsorption)
• 電解(electrolysis)
• 電透析(electro-dialysis, ED)
• 離子交換(ion exchange)

3
酸/鹼中和
• 中和反應係指將水中含H+ 之酸性化合物與含OH- 、CO32- 、
HCO3-之鹼性化合物反應,生成水和鹽類之化學反應:
H2SO4 + NaOH → H2O + Na+ + SO42-
• pH是以水溶液中氫離子活性取對數值乘以負號,惟低離子
强度下,可用氫離子濃度表示:
pH = -log {H+} ≒ -log [H+]
• 水溶液溫度為25℃,pH = 7.0為中性,pH < 7.0為酸性,
pH> 7.0為鹼性

4
酸/鹼中和劑種類
• 酸性廢水之工業包括:金屬表面處理業、電鍍業、有機
工業、染整業、印刷電路板製造業等
• 強鹼:氫氧化鈉 (NaOH)
• 弱鹼:小蘇打灰 (NaHCO3)、蘇打灰 (Na2CO3)
• 鹼性廢水之工業包括:化學工業、製紙業、皮革業、
石油精製工業、染整業等
• 強酸:硫酸 (H2SO4)、鹽酸(HCl)

5
酸/鹼中和劑應用
• 混凝單元
• 化學混凝操作時,鋁系或鐵系混凝劑各有其適當之操作pH值
• 金屬化學沉降
• 藉由添加鹼劑提高pH值,使產生氫氧化金屬固體物沉澱,各種重金屬皆有其最適沉降
pH
• 高級氧化
• Fenton氧化反應之最適pH為2~3之間
• 逆滲透(RO)處理程序
• 為預防結垢,須將進流水調整至適當之pH,使水中鹽類之溶解度最大
• 其他
• 含氰化物之廢水處理系統中,為防止HCN毒性氣體之產生,須將廢水之pH維持在鹼性

6
酸/鹼中和操作參數
• pH操控值:視需要而異

• 完全混合條件:攪拌機(轉速= 80~100 rpm)或曝氣混合


(曝氣量= 0.02~0.04 m3 air/min-m3池體積)

• 水力停留時間(HRT):10~60 min

7
化學混凝目的
• 廢水中顆粒較小的固體(稱為膠體colloids)本身帶有負電荷,
使得粒子在水中因互相排斥而不易沈澱。

• 故須加入混凝劑(如多元氯化鋁、硫酸鋁、氯化鐵),促使
膠體粒子相互結合而形成較大的顆粒。

• 通常須再加入陰離子性高分子聚合物 (anionic polymer)助


凝劑,以形成粗大化學膠羽(chemical floc)再沈澱去除

8
化學混凝(快混與慢混)
• 快混(混凝):利用速度坡降(velocity gradient, G =
500~1,500 s-1)使膠體粒子相互碰撞,同時利用混凝劑之
電雙層壓縮、電性中和、沉澱絆除作用破壞膠體粒子之
穩定性
• 慢混(膠凝):利用速度坡降(G = 50~100 s-1)使已去穩定
之顆粒相互碰撞,同時利用陰離子性polymer之架橋作
用,將已去穩定之顆粒凝集成較大且緻密之膠羽,以增
加沉降速度

9
混凝(膠凝)作用機制
• 電雙層壓縮(double-layer compression)

• 電性中和(charge neutralization)

• 沉澱絆除(enmeshment in precipitate)

• 吸附及架橋(adsorption and inter-particle bridging)

10
電雙層(electric double layer) 電雙層壓縮

11
電性中和

12
沉澱絆除

13
吸附及架橋

14
Stokes’ law
• 條件:(1)層流狀態laminar flow (Re<1);(2)球狀顆粒

vs = (g/18μ) × (s – 1) dp2
vs =顆粒終端沉澱速度

g =重力加速度

μ=液體靜黏度係數

s =顆粒比重

dp =顆粒粒徑

15
(1) 顆粒在液體中之沈澱牽引力(FD) :

At
FD = C D ⋅ ⋅ ρ ⋅ υ 2s
2

CD = 牛頓牽引係數
πd 2
At = 顆粒之投影面積(球形顆粒) =
4
ρ = 液體密度

d = 顆粒直徑

υs = 顆粒沈降速度

16
(2)顆粒在水中受浮力後之向下作用力:
Fi = (ρ s − ρ )g ⋅ V
式中, ρs = 顆粒之密度
1
V = 顆粒體積(球形顆粒= πd 3 )
6
在Fi = FD時,可得顆粒之終端沈降速度(即顆粒以等速度下降)
At 2
∴CD ⋅ ⋅ υ s ⋅ ρ = (ρ s − ρ )g ⋅ V
2
4 g ρs − ρ 4 g
∴ υs = ⋅ ⋅ ⋅d = ⋅ (ss − 1)d
3 CD ρ 3 CD
ρs
式中, s s = =顆粒比重
ρ
當雷諾數 Re = υ s ⋅ d < 1時 C = 24
D
v Re
2
g
∴ υs = (ss − 1) ⋅ d (此式稱為Stoke's公式)
18 v

式中, v = 液體動黏度
g = 重力加速度
Stoke‘s公式之適用條件:(1) Re = 0.5~1.0 (靜置或層流情況);(2) 球形或接近球形之單顆粒

17
混凝劑種類
名稱 化學式 商品成分 形狀 適合的pH值
塊狀
硫酸鋁
Al2(SO4)3 • 18H2O 15~22% Al2O3 粒狀 4.5~8.0
(明礬) 粉末

90~94% Fe2(SO4)3 粒狀
硫酸鐵 Fe2(SO4)3
粉末
4~12
25~26% Fe

59~61% FeCl3
氯化鐵 FeCl3 • 6H2O 塊狀 4~12
20~21% Fe
Al13O4(OH)247+
聚氯化鋁 (主成分)
10~15% Al2O3 液狀 6~9

18
助凝劑(coagulant-aid)種類
• 陰離子性高分子聚合物(使用在廢水之化學混凝程
序):
• 加在慢速膠凝池內(劑量= 1~2 mg/L ),藉架橋、
凝集作用形成更大之化學膠羽,以增加沉降速

• 陽離子性高分子聚合物(使用在帶濾式及離心式污
泥脫水機):
• 加在污泥調理池內(劑量 = 2~4 kg/1,000 kg污泥
乾重),藉電價中和,以增加污泥脫水性

19
0
化學混凝最適操作條件

Log[Aln(OH)y3n-y] mole/L
-2 Al(OH)3
3+
Al
-4 Al(OH)4-

-6
Al(OH)2+ pH = 6.5~7.2
Al7(OH)174+
• 化學混凝程序通常經 -8 Al13(OH)345+ 鋁鹽
-10
由瓶杯試驗(jar test) 0 2 4 5 6 7 8 9 10 12 14

pH
以決定最適的操作 0

Log[Fen(OH)y3n-y] mole/L
-2
Fe(OH)3
pH、混凝劑種類和 -4
Fe3+ Fe(OH)4-
-6
pH = 6.5~8.5
劑量、助凝劑種類和 -8
Fe(OH)2+ 鐵鹽
Fe2(OH)24+ Fe(OH)2+

劑量 -10
0 2 4 5 6 7 8 9 10 12 14

pH

20
化學混凝池攪拌強度
混合效果或程度可以外加在水中的動力來決定,此動
力之強度可用速度梯度G表示
1 1

G = ( W / µ) = (P / µV)
2 2

G:速度梯度,mps/m或s-1
W:每單位水體積之攪拌動力,N-m/s-m3
P:攪拌動力,N-m/s或W
V:池體積,m3
µ:水之絕對黏滯係數,N-s/m2

兩個流體粒子相距0.05 m,而其相對速度為2 m/s,則


速度梯度為2 m/s ÷ 0.05 m = 40 mps/s = 40 s-1
21
化學混凝操作參數
• 快混池(混凝池)
• 水力停留時間(HRT):5~10 min
• 轉速:80~100 rpm
• 混凝劑劑量:100~2,000 mg/L
• 慢混池(膠凝池)
• 水力停留時間:20~30 min
• 轉速:20~30 rpm
• 陰離子性polymer劑量:1~2 mg/L
22
沉澱型態
單顆粒沉降 膠凝沉降

顆粒於沉降中
顆粒各自沉澱, 相互黏附,共
互不干擾(多發 同沉降(多發生
生於沉砂池) 於混凝後之沉
澱池)

層沉降 壓密沉降

懸浮固體為中等程度之
濃度,顆粒間之相對位 高濃度之固體顆粒,
置傾向於維持固定不變, 使得整體形成單一結
因而大量顆粒之沉澱就 構,此時沉澱僅發生
如同一個單體發生沉澱 於結構的壓縮(多發生
(多發生於生物處理之二 於污泥濃縮池)
級沉澱設施 )

23
矩形沉澱池操作參數

長寬比,寬度 3:1~5:1, 3~6 m


底部坡度 1/100~2/100
有效水深 3~5 m

表面溢流率 30~50 m3/m2-d

堰負荷 120~300 m3/m-d

水力停留時間 1.5~2.5 h

24 www.ftis.org.tw/eta/train/PDF/2005062201.pdf
圓形沉澱池操作參數

直徑 9~46 m
進流井直徑 槽體直徑之15~20%
有效水深 3~5 m

表面溢流率 30~50 m3/m2-d

堰負荷 120~300 m3/m-d

水力停留時間 1.5~2.5 h

http://www.westech-inc.com/product.cfm?ItemID=23&Cat=6
25 http://www.environmentalleverage.com/Clarifier%20Optimization.htm
直接加壓法
加壓浮除操作
• 進流廢水先以抽水機抽送至2~4
atm (kg/cm2)之壓力槽,並送入
空氣,使空氣溶入水中,而後降
低壓力至大氣壓力(1atm)下,則 迴流加壓法

溶解氣體形成細小氣泡游離並附
著於顆粒表面,使油滴及懸浮固
體物上浮

26
加壓浮除操作參數
• 壓力槽操作壓力:2~4 atm (kg/cm2)

• 氣固比:0.02~0.04 kg air/kg solids

• 浮除槽表面負荷率:12~230 m3/m2-d

• 浮除槽固體負荷率:up to 12.5 kg/m2-d

27
化學氧化計量式
以次氯酸鈉(NaOCl)氧化葡萄酸鈉(C6H11O7Na)為例
C6H12O7 + 5 H2O → 6 CO2 + 22 H+ + 22 e- (oxidation)
HOCl + H+ + 2 e- → Cl- + H2O (reduction)
C6H12O7 + 11 HOCl → 6 CO2 + 11 Cl- + 11 H+ + 6 H2O (redox)
195 kg/(11 × 71) kg = 0.25 kg C6H12O7/kg Cl2

C6H12O7 + 5.5 O2 → 6 CO2 + 6 H2O


(5.5 × 32) kg/195 kg = 0.9 kg COD/kg C6H12O7

0.25 kg C6H12O7/kg Cl2 × 0.9 kg COD/kg C6H12O7 = 0.225 kg COD/kg Cl2

28
化學氧化:去除脂肪族有機物
• 製程使用葡萄酸鈉、糖精、醋酸鎳、甲基二磺酸納、 聚乙二醇類、
草酸、甲醇、有機酸鹽、檸檬酸、LAS軟性界面活性劑等脂肪族有
機物時
• 或使用液鹼、硝酸、鹽酸,並利用水解反應將金屬基材表面的油脂
水解成醇、有機酸鈉(屬於脂肪族有機物)時
• 可採用化學氧化法,加入次氯酸鈉氧化去除COD,每公斤次氯酸納
(10%有效氯)約可去除22.5克 COD
• 欲去除脂肪族有機物產生之100 mg COD/L時,則每m3廢水須加入
4.4公斤次氯酸鈉(10%有效氯;7元/公斤) ,即每m3廢水須增加31元
操作費用

29
化學氧化操作參數
• 反應時間:0.5~1 h
• 操作pH及ORP:依氧化劑種類與被還原物而異
• 氧化劑劑量:依氧化還原化學計量式計算
• 操作方式:反應池內須置入pH、ORP sensors,亦須設
有pH、ORP control panels;依pH及ORP設定值加入所
需之酸、鹼及氧化劑

30
活性碳吸附特性
• 多孔性活性碳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積(500~1700 m2/g),當
廢水中的微量有機污染物接觸活性碳時,會被活性碳吸
附去除

• 活性碳稱作吸附劑,被吸附污染物稱作吸附質

• 活性碳表面的孔隙分成微孔(<1 nm)、中孔(1~25 nm)及


粗孔(>25 nm)

31
活性碳種類
• 粉狀活性碳(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 PAC):粒徑小於0.075
mm,可加入在化學混凝或活性污泥系統(PACT) 中,以增加非極
性有機物之去除率

• 粒狀活性碳(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GAC):粒徑大於 0.1 mm,


常用在活性碳吸附管柱(塔),或厭氧生物流體化 床中做為微生物
生長的介質

• 活性碳纖維(activated carbon fiber, ACF):成本較高,品質較均


勻,具有吸附效果佳及低壓降的特性,通常用於空氣污染控制設
備或價值較高之溶劑回收設備

32
活性碳再生
• 物理再生法
• 濕式氧化、間接加熱、流體化床燃燒、多床爐、旋轉
窯及微波加熱
• 化學再生法
• 酸或鹼再生、化學氧化、溶劑萃取、超臨界萃取
• 生物再生法
• 好氧生物流體化床、及厭氧生物流體化床

33
活性碳吸附:去除芳香族有機物
• 製程使用ABS軟性界面活性劑、二甲苯 、2-chlorobenzaldehye、
甲苯、染料等芳香族有機物時,可採用粉狀活性碳吸附去除COD

• 每公斤活性碳約可去除100-200克 COD

• 欲去除芳香族有機物產生之100 mg COD/L時,每m3廢水須加入
0.5公斤粉狀活性碳(70元/公斤) ,即每m3廢水須增加35元操作費

34
活性碳吸附管柱(塔)操作參數
• 流過速度(approach velocity):5~15 m/h
• 有效接觸時間(effective contact time):2~10 min
• 空床接觸時間(empty bed contact time):5~30 min
• 管柱長:1.8~4 m
• 管柱斷面積:5~30 m2
• 管柱容積:10~50 m3
• 空隙率:0.38~0.42

35
含銅及鎳廢水處理操作技術
含銅及鎳廢水處理技術

處理水質問題檢討

36
含銅及鎳廢水處理技術
(一)加鹼沉降法

• 水中重金屬離子與OH-形成不
溶性的金屬氫氧化物固體物,
隨後藉由混凝、膠凝、沉澱等
步驟將沉澱物移出水中,獲得
低金屬濃度的放流水。

• 加鹼沉降法為目前主要採用之
處理方法,而其使用條件受限
於環境條件的影響(如pH)。
三.含銅及鎳廢水處理技術
• 此法是利用兩性金屬氫氧化物的特性, 影響溶解度因子
• 溶解平衡
在某一範圍內具有最低溶解度,即該
• Cu(OH)2 Ksp=1.6*10-19
pH值下具有金屬形成氫氧化物最多
• Ni(OH)2 Ksp=1.6*10-16
的固體沉澱。而當隨著pH愈高,該
• 離子強度
金屬氫氧化物沉澱逐漸再以其他型態
• 導電度愈高表離子強度愈大
溶解與水中。 • 離子強度高之溶液會稍增加鹽類溶解

• 現場操作會再考量個別廢水的特性與
• 共同離子效應會降低鹽類溶解度
存在單一或多種金屬而決定最適合的
• 錯合離子形成會增加鹽類溶解度
pH範圍,所以往往並非在前圖中曲
• 化學沉澱動力學過飽和度太大會成膠態懸
線的最低點。 浮不易沉降。
三.含銅及鎳廢水處理技術
• pH影響
• 本方法最重要的操作因子為pH,處理水提高pH過程會逐漸形成低溶解度的
氫氧化物固體,一般會有一個最小溶解度的pH參數或範圍,當操作pH超過
最小溶解度pH時,氫氧化物固體又再度溶解。
• M2++2OH-→M(OH)2 pH範圍 理論溶解度 (mg/L)
Cu 8.5~9.5 0.022
• M(OH)2+OH-→M(OH)3-
Ni 10.5~11.5 0.007
• 螯合劑等成分影響
• 廢水常存在螯合劑影響加鹼沉降法處理效率,可採加氯化鈣或硫酸亞鐵等二
價陽離子破螯合狀態改善處理效率。
• 氰、氨錯合基影響
• 可採加氯或用臭氧前處理氧化反應改善處理效率。
三.含銅及鎳廢水處理技術
(二)重捕劑沉降法
• 因廢水中存在許多未知的干擾物質與螯合劑等成分,影響加鹼沉
降法處理效率。

• 重捕劑為高分子有機硫化物,溶入水中會逐漸釋出硫離子。

• 也可用硫化鈉替代(藥劑成本較低),但可能產生硫化氫氣體,對現
場操作環境來說,不利於員工及現場作業。

• 重捕劑本身也會產生COD。
三.含銅及鎳廢水處理技術
• 硫化物溶解積小於氫氧化物溶解積,故硫化物的溶解度小於氫氧化物,一般在
中性pH操作下即可達很小的溶解度。
• CuS Ksp = 8.0*10-37
• NiS Ksp = 3.0*10-21
• 使用硫化鈉藥劑需前處理將廢水pH調整為7~8,也可將鹼劑與硫化鈉一齊加入,
化學沉澱後須後處理將過量之硫離子曝氣氧化(硫化物放流水標準1 mg/L)。
• S2-+O2→SO42-
• 針對高濃度的廢液,重捕劑可以達到放流水標準。但一般建議,對於高濃度的
鎳或是銅廢液,可以先評估是否使用加鹼沉降法預處理,將高濃度的重金屬廢
液,降到幾十毫克每升後再搭配重捕劑,此法可以減少高濃度廢液的處理成本
(重捕劑成本約200~300元/公斤),也可避免廢水處理系統COD負荷增加,放流
水COD未達標準的情況。
三.含銅及鎳廢水處理技術
(三)離子交換樹脂法
• 一般可用於重金屬廢水的再處理,尤其是當水中重金屬濃度與標
準差距不多,可藉由陽離子交換樹脂的穩定處理能力做最後的處
理單元。

• 離子交換樹脂交換飽和後,用再生液再生樹脂,並產生再生高濃
度廢液或用於回收重金屬。

• 離子交換樹脂再生後可繼續處理廢水。
三.含銅及鎳廢水處理技術

(四)電解法
• 適用於重金屬離子濃度較高,欲進行回收之方法。

• 藉由電化學氧化還原反應使在陰極還原重金屬沉澱回收。

• 電解處理後之廢液重金屬濃度仍有數百 mg/L,仍須倚靠後段其他
技術進行處理,才能達到法規的放流水標準。因此電解法相當適
合用於前端高濃度金屬廢液的預處理。
四.處理水質問題檢討
剖析放流水不合格的原因
• 處理水質多變,無法達成加鹼沉降法氫氧化物最低溶解度的pH控制操作條件,放流水銅
鎳重金屬超標。
• 改善方法:應加大調勻池均勻處理水質。
• 處理水成分有螯合基或錯合基無前處理破壞螯合或錯合狀態,放流水銅鎳重金屬超標。
• 改善方法:應增加前處理破螯合或錯合,或改採重捕劑處理法。
• 過量硫化物添加,放流水硫化物超標。
• 改善方法:放流前須再曝氣氧化。
• 含鎳廢水採加鹼沉降法處理,沉澱後再行中和,水中過量鋁錯合離子(混凝劑)再度形成
氫氧化鋁固體物,以致放流水SS超標。
• 改善方法:中和池後增加砂濾單元處理。
• 過量重捕劑添加,放流水COD超標。
• 改善方法:改以加鹼沉降法前處理後再用重捕劑法或在放流前增加活性碳吸附處理。
金屬表面處理/電鍍廢水
金屬表面處理方法及廢水特性
電鍍原理及廢水特性
金屬表面處理/電鍍廢水處理現況
金屬表面處理/電鍍廢水處理設計/操作缺失
金屬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金屬工業廢水回收技術

45
金屬表面脫脂處理及廢水特性
脫脂處理:加入液鹼、 酸洗處理:加入塩酸, 皮膜處理: 加入鉻酸塩、
硝酸或塩酸,利用水 硝酸或硫酸,在低pH 磷酸錳、磷酸鈣、磷酸
解反應將金屬基材表 條件下,將金屬基材 鋅、釩酸塩、錫酸塩或
面的油脂水解成醇與 表面的油脂、銹蝕物、 鋯酸塩,經由浸漬、噴
有機酸鈉;或加入界 污染物去除 霧或洗刷來處理金屬基
面活性劑將油脂洗出 材表面,以得到金屬化
廢水特性:酸、油脂、
合物的皮膜鍍層
廢水特性: 酸或鹼、油 COD、亞鐵離子及其
脂、COD、金屬離子 他金屬離子 廢水特性: 酸、金屬離
子、油脂、 COD

46
電鍍原理及廢水特性
• 電鍍原理:利用電解將一種金屬鍍在另一種金屬的表面,
被鍍金屬物品放在負極,並和電池的負極相連接。電鍍
是利用電鍍液中帶正電的金屬離子在負極接受電子而在
被鍍金屬物品的表面析出,亦即要鍍上的金屬須接在正
極,並和電池的正極相連接
• 廢水特性:酸或鹼、六價鉻、銅、鋅、鎳等金屬 離子,
氰化物(CN-)、銨鹽(NH4+)或其他螯合劑


47
金屬表面處理/電鍍廢水處理現況
• 含氰化物之金屬廢水 金屬氫氧化物溶解度與pH之關係
• 先以二段式鹼氯法去除CN-後,再化學沉降
去除一般重金屬(操作pH = 9.5~10.5)
1.0 Zn
• 含六價鉻金屬廢水

金屬溶解度 (mg/L)
Cr
• 先以亞硫酸氫鈉還原成三價鉻後,再 化學 0.1
沉降去除[Cr(OH)3(s)] (操作pH = 8.5~9.0)
Ni
• 二價亞鐵離子 0.01

• 先曝氣氧化成三價鐵離子後,再化學沉降 Cu
0.001
去除[Fe(OH)3(s)] (操作pH = 7.5~8.5)

• 鎳離子以化學沉降去除[Ni(OH)2(s)] (操作pH =
7 8 9 10 11 12
11) pH

48
金屬表面處理/電鍍廢水處理設計/操作缺失
• 化學反應時間不夠(CN-氧化或六價鉻還原)
• 快混槽或慢混膠凝槽發生短流/未完全混合
• 慢混膠凝槽未使用攪拌機混合
• 沉澱池溢流堰無法造成均勻流況
• pH、ORP操控值不當或電極未常清洗/校正
• 混凝劑種類或劑量不當
• 助凝劑種類或劑量不當(陰離子性高分子聚合物; 1~2 mg/L)

49
金屬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50
二段式鹼氯法目的
- -
• 利用二段式鹼氯法將CN 陸續氧化成CNO 及CO2、N2而
去除之。
- -
• 若CN 不先去除,CN 會錯合金屬離子,致使沉降劑
-
(NaOH)之OH 無法有效錯合金屬離子,也很難形成金屬
氫氧化物固體物,如Cu(OH)2(s)

• 控制反應pH在10以上,避免生成CNCl有毒氣體

51
二段式鹼氯法氧化還原反應式
第一段
CN- + H2O → CNO- + 2 H+ + 2 e- (oxidation)
OCl + 2 H+ + 2 e- → Cl + H2O
- -
(reduction)
CN-+ OCl- → CNO- + Cl- (redox)

第二段
2 CNO- + 2 H2O → 2 CO2 + N2 + 4 H++ 6 e- (oxidation)
OCl- + 2 H+ + 2 e- → Cl- + H2O (reduction)
2 CNO- + 3 OCl- + 2 H+ → 2 CO2 + N2 + 3 Cl- + H2O (redox)

52
二段式鹼氯法理論加藥量

加藥量(重量比)
-
NaOCl : CN
化學反應
CN- → CNO- 2.87 : 1
CN- → N2 + CO2 7.17 : 1

53
六價鉻還原目的 六價鉻還原反應式
• 六價鉻離子本身無法與
Cr2O72- + 14 H+ + 6 e- → 2 Cr 3+ + 7 H2O (reduction)
沉降劑(NaOH)之OH-形
成鉻金屬氫氧化物固體 HSO3- + H2O → SO42- + 3 H+ + 2 e- (oxidation)

物,故須以還原法將六
Cr2O72- + 3 HSO3- + 5 H+ → 2 Cr 3+ + 3 SO42- + 4 H2O (redox)
價鉻離子還原成三價鉻
離子後,再藉化學沉降
去除[Cr(OH)3(s)]

54
金屬廢水處理流程

(ORP≧450 mV) (ORP≧550 mV)

55
化學污泥產生量計算
計算依據:廢水量= 14,000 m3/半年,PAC混凝劑(10% Al2O3)加量= 1,600 kg/半年(114 mg/L),粉狀活性碳加量= 1,200 kg/半
年,化學沉降系統進流水SS、總鉻及鋅濃度分別為100、200 及300 mg/L,出流水 SS、總鉻及鋅濃度分別為10 、0.5 及1 mg/L,
污泥餅含水率= 70%

去除SS產生之污泥量乾重:14,000 m3/半年× (100 – 10 mg/L) × 10-3 = 1,260 kg/半年

PAC混凝劑轉化為Al (OH )3 (s)之污泥量乾重:1,600公斤/半年× 0.1 × (2 × 78/102)


= 245 kg/半年;14,000 m3/半年× 114 mg/L × 10-3 × 0.1 × (2 × 78/102) = 245 kg/半年

粉狀活性碳產生之污泥量乾重(10%含水率):1200公斤/半年× 0.9 = 1,080 kg/半年

廢水中鉻離子轉化為Cr(OH)3 (s)之污泥量乾重:14,000 m3/半年× (200 – 0.5) mg/L × 10-3 × (103/52) = 5,532 kg/半年

廢水中鋅離子轉化為Zn(OH)2 (s)之污泥量乾重: 14,000 m3/半年× (300 – 1) mg/L × (99.4/65.4) × 10-3 = 6,362 kg/半年

污泥餅量:(1260+245+1080+5532+6362) kg乾重/半年÷ 0.3=48,260 kg污泥餅/半年

56
電解法回收技術

57
電透析法回收技術

58
離子交換原理
• 藉由具有離子交換特性之材料或交換樹脂,將水溶液中
之離子進行可逆之交換反應,而將溶液中之帶電荷離子去

• 同時將等量電荷之其他離子,從離子交換樹脂釋入水溶液
中的一種反應

• 此種反應的發生並不會改變樹脂本身的結構

59
陽離子交換反應
主要離
樹脂類型 子類型 離子交換反應式 再生劑

氫 HCl
nR − SO 3 H + M n + ⇔ (R − SO 3 ) n M + nH +
離子型 H2SO4
強酸性
陽離子樹脂 鈉 n+ +
離子型 nR − SO 3 Na + M ⇔ (R − SO )
3 n M + nNa NaCl

氫 n+ + HCl
離子型 nR − COOH + M ⇔ (R − COO) n M + nH H2SO4
弱酸性
陽離子樹脂 鈉 n+ +
離子型
nR − COONa + M ⇔ (R − COO) n M + nNa NaCl

60
陰離子交換反應
主要離子
類型 離子交換反應式 再生劑
樹脂類型
氫氧根 nR − R 3 ' NOH + A n4 − ⇔ (R − R 3 ' N) n A + nOH − NaOH
強鹼性陰 離子型
離子樹脂
氯 nR − R 3 ' NCl + A n − ⇔ (R − R 3 ' N) n A + nCl − NaCl
離子型 HCl
自由鹼或 NaOH
n− −
弱鹼性陰 氫氧根 nR − NH 3 OH + A ⇔ (R − NH 3 ) n A + nOH NH4OH
離子樹脂 離子型 Na2CO3
氯 nR − NH 3 Cl + A n − ⇔ (R − NH 3 ) n A + nCl − HCl
離子型

61
離子交換法回收技術

62
電透析法回收技術

63
加氯消毒
• 加氯消毒池流況:柱 水解
塞流況(plug flow Cl 2 + H 2O ⇔ HOCl + H + + Cl-
pattern)
Ca(OCl) 2 + 2H 2 O ⇔ 2HOCl + Ca(OH) 2
• 消毒反應機構: (1)
NaOCl ⇔ OCl- + Na +
消毒劑破壞細胞膜;
離子化
(2)消毒劑作用於細胞
之酵素,使細胞酵素 +
HOCl ⇔ H + OCl −
Ka =
[H ][OCl ]
+ −

直接退化 [HOCl]

64
不同pH及溫度下,HOCl與OCl-之相對分佈百分比
100 0
pKa,T = 0.0253 T + 3000/ T – 10.0686
90 10
• HOCl分子較易滲透細
80 20 胞膜(細胞膜表面帶負
20℃
70
0℃
30 電),而OCl-易受到細胞
60 40
(% 膜表面之負電推斥,故
50 50 (%-
)
HOCl之消毒效果較OCl-
)
H O
O 40 60 C
C l
l
30 70 強80倍
20 80
• pH 6.5~7.5之操作pH皆
10 90

0 100
為效果較好之操作範圍
4 5 6 7 8 9 10 11
pH

65
折點加氯 B區
A B C D NH 3 + HOCl ⇔ NH 2 Cl + H 2 O

自由氯生成 NH 2 Cl + HOCl ⇔ NHCl 2 + H 2 O


化合物 結合氯及 結合氯
被氧化 有機氯生成 有機氯 NHCl 2 + HOCl ⇔ NCl 3 + H 2 O
而耗氯 被反應
如H2S 不含NH3之 • pH > 8.5
加氯曲線
或Fe2+等 一氯胺
餘氯量


• 4.5 < pH < 8.5


+結
一氯胺及二氯胺



自由氯 • pH = 4.5




以二氯胺為主

• pH < 4.4
折點 結合氯
產生三氯化氮
加氯量
D 區 (Cl2:NH3 莫耳比為1.5後)隨著
C 區(Cl2:NH3 莫耳比為1後)
氯之添加,餘氯亦增加,此轉折
4NH 2 Cl + 3Cl 2 + H 2 O → N 2 + N 2 O + 10HCl 點稱為折點(breakpoint),折點
2NH 2 Cl + HOCl → N 2 + H 2 O + 3HCl 前所生成之餘氯為結合氯,折點
後生成者則為自由氯
66
加氯消毒操作參數
• 接觸時間(contact time):>20 min

• 加氯劑量(chlorine dosage):2~10 mg Cl2/L

• 註:加氯消毒池內建議設置隔板,使呈柱塞流況

67
廢水處理實務
-生物處理篇

陳威翔 副教授
黃汝賢 教授
活性污泥程序
• 曝氣池在供氧條件下,利用好氧菌、兼氣菌將進流廢水中膠體狀及溶解性有機物氧化分解
成穩定物質(CO2、H2O及NH3等)及增殖微生物

• 微生物流入終沈池固液分離,大部份沈澱污泥迴流至曝氣池(維持適當污泥濃度

• 污泥迴流比約0.5~1.0,僅少部份過剩污泥廢棄(維持適當污泥齡;污泥齡約5~20日),另
行污泥處理

69
有機物降解/細胞合成作用
1. 水解反應 (hydrolysis)
好氧性分解(aerobic decomposition)
sucrose + H2O → glucose + fructose
• 好氧菌、兼氣菌從有機物獲得能 2. 氧化分解(aerobic degradation)
源energy source,亦以有機物做
為細胞合成的碳源carbon
source(異營菌) ;在分解有機物
過程中,以水中自由氧(O2)做為
電子的接受者,最終產物有CO2、
3. 細胞合成(microbial synthesis)
H2O及NH3等;以胞外酵素
exoenzyme水解蔗糖及產氣桿菌 4. 內呼吸作用(endogenous respiration)
分解葡萄糖(C6H12O6)說明如下:

70
活性污泥系統操控
1. 食微比(F/M):F/M通常控制在0.2~ 2. 維持曝氣池中溶氧濃度(DO) 1~3
0.5 mg/L
kg COD/kg MLVSS-d,可依下式計算: 3. 維 持 曝 氣 池 中 污 泥 濃 度
F/M = (Q × COD)/(V X) (MLVSS)1,500~2,500 mg/L
式中 4. 監控曝氣槽中污泥沈降性,一般採
Q = 廢水進流量 (m3/d) 用污泥容積指標 (sludge volume
index, SVI) 70~150 mL/g
V = 曝氣池容量(m3)
SVI = SV30 (%) × 104/MLSS (mg/L)
X = 曝氣池平均污泥濃度(mg
MLVSS/L)

71
活性污泥系統操控
5.維持適當污泥齡sludge age;污泥齡操
活性污泥生長曲線
控值會因有機廢水之生物分解性及
水溫而不同,一般為5~20天

污泥齡 = VX/(QwXr + QeXe)

V = 曝氣池容量 (m3)

Qw =污泥廢棄流量 (m3/d)

Xr =廢棄污泥濃度(mg MLVSS/L)

Qe =出流水流量 (m3/d)

Xe =出流水VSS濃度(mg VSS/L)

72
活性污泥/微生物特性
• 活性污泥由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及輪蟲
組成 活性污泥中生物相之變化
• 異營性細菌負責有機物之降解;生物膠羽
大都藉由膠團桿菌(細菌及真菌)的生長而形
成,若膠團桿菌太多,會造成污泥鬆化而
使污泥無法沈降

• 污泥鬆化因素(真菌異常生長) :F/M太低、
DO太低、pH太低、氮太少、含硫化物

• 原生動物為判定活性污泥系統出流水質良
好的生物指標,通常會出現較多數量的自
由游動性纖毛蟲及有柄纖毛蟲,輪蟲數量
則較少
73
活性污泥程序常見異常現象
1.污泥鬆化(sludge bulking) 2.污泥上浮(sludge rising)
 若活性污泥發生鬆化(膨化)現象,則  生物沈澱池表面散佈著污泥塊或有
進入終沈池之污泥會形成雲霧狀翻滾, 氣泡產生,即表示污泥上浮現象
污泥沈降效果非常差,此時SVI值常
 可能是因污泥在生物沈澱池之停留
在200 mL/g以上
時間太久(厭氣狀態)而產生脫硝作
 污泥鬆化常見原因有五:(1) F/M太 用[NO3-→NO2-→N2(g)]或硫酸鹽還
低,(2)曝氣池DO太低,(3)進流廢水 原 作用 [SO42-→H2S(g)] , 所形 成之
氮太少(COD:N:P = 200:5:1), 氣體會將池底污泥帶至池表面
(4)曝氣池之pH低於6.5,及(5)進流廢
水含硫化物
74
活性污泥程序常見異常現象
3.污泥解體(sludge disintegration) 4.出流水混濁現象(turbid effluent)
 終沈池表面散佈著像針尖大小  終沈池出流水呈現雲霧狀且含
的膠羽,而從溢流堰流出,即 懸浮固體物
表示污泥解體  可能原因包括:污泥鬆化、污
 可能是因污泥齡太長,污泥老 泥上浮、污泥解體、過度曝氣
化而解體 及毒性物質流入

75
矩形沉澱池

長寬比 3:1~5:1
寬度 3~6 m
有效水深 3~5 m

底部坡度 1/100~2/100

堰負荷 120~300 m3/m-d

表面溢流率 20~25 m3/m2-d

www.ftis.org.tw/eta/train/PDF/2005062201.pdf
圓形沉澱池

直徑 9~46 m
進流井直徑 槽體直徑之
15~20%
有效水深 3~5 m

漏斗壁之傾斜角 60o以上

堰負荷 120~300 m3/m-d

表面溢流率 20~25 m3/m2-d


http://www.westech-inc.com/product.cfm?ItemID=23&Cat=6
77 http://www.environmentalleverage.com/Clarifier%20Optimization.htm
Stokes’ law
• 條件:(1)層流狀態laminar flow (Re<1);(2)球狀顆粒

vs = (g/18μ) × (s – 1) dp2
vs =顆粒終端沉澱速度

g =重力加速度

μ=液體靜黏度係數

s =顆粒比重

dp =顆粒粒徑

78
(1) 顆粒在液體中之沈澱牽引力(FD) :

At
FD = C D ⋅ ⋅ ρ ⋅ υ 2s
2

CD = 牛頓牽引係數
πd 2
At = 顆粒之投影面積(球形顆粒) =
4
ρ = 液體密度

d = 顆粒直徑

υs = 顆粒沈降速度

79
(2)顆粒在水中受浮力後之向下作用力:
Fi = (ρ s − ρ )g ⋅ V
式中, ρs = 顆粒之密度
1
V = 顆粒體積(球形顆粒= πd 3 )
6
在Fi = FD時,可得顆粒之終端沈降速度(即顆粒以等速度下降)
At 2
∴CD ⋅ ⋅ υ s ⋅ ρ = (ρ s − ρ )g ⋅ V
2
4 g ρs − ρ 4 g
∴ υs = ⋅ ⋅ ⋅d = ⋅ (ss − 1)d
3 CD ρ 3 CD
ρs
式中, s s = =顆粒比重
ρ
當雷諾數 Re = υ s ⋅ d < 1時 C = 24
D
v Re
2
g
∴ υs = (ss − 1) ⋅ d (此式稱為Stoke's公式)
18 v

式中, v = 液體動黏度
g = 重力加速度
Stoke‘s公式之適用條件:(1) Re = 0.5~1.0 (靜置或層流情況);(2) 球形或接近球形之單顆粒

80
活性污泥系統F/M比計算
計算依據
• Q = 106,600 m3/d;CODinf = 100 mg/L;V = 32,640 m3;X = 1,200
mg MLVSS/L
• 2台500 hp鼓風機(細氣泡散氣器)交替操作,每次1台
• F/M = (Q × 進流COD)/(V X) = (106,600 m3/d × 100 mg
COD/L)/(1,200 mg MLVSS/L × 32,640 m3 ) = 0.27 kg COD/kg
MLVSS-d
• 終沉池表面溢流率= 18 m3/m2-d (一般設計值 20~30 m3/m2-d)

81
活性污泥系統曝氣動力計算
計算依據
• Q = 106,600 m3/d , CODinf = 100 mg/L, CODeff = 30 mg/L

• X = 1,200 mg MLVSS/L, V = 32,640 m3

• a = 0.65 mg O2/mg COD,b = 0.12 d-1,c = 4.3 kg O2/kg NH3-N,

• TKNinf = 20 mg/L, NH3-Neff = 8 mg/L

82
活性污泥系統曝氣動力計算
• 微生物需氧量計算式:kg O2/d = [aQ (CODinf – CODeff) + bXV + cQ
(TKNinf – NH3-Neff] × 10-3
• kg O2/d = [0.65 kg O2/kg COD ×106,600 m3/d × (100 – 30 mg COD/L) +
0.12 kg O2/kg MLVSS-d × 1,200 mg MLVSS/L × 32,640 m3+ 4.3 kg
O2/kgNH3-N × 106,600 m3/d × (20 – 8) mg NH3-N/L ] × 10-3 = (4,850 +
4,700 + 5,500) kg O2/d = 15,050 kg O2/d
• 曝氣動力(hp) = 15,050 kg O2/d ÷ (1.5~1.8 kg O2/kwh × 24 h/d) ÷ 0.746
kw/hp = 467~ 560 hp
• 曝氣量(m3 air/min) = 15,050 kg O2/d ÷ (0.21 × 1.29 kg/m3 air × 0.14 ×
1,440 min/d) = 275 m3 air/min

83
83
過剩生物污泥計算
計算依據
• Q = 106,600 m3/d , CODinf = 100 mg/L, CODeff = 30 mg/L

• 過剩生物污泥含水率約99% (1% dry solids)

• [106,600 m3/d × (100 – 30 mg COD/L) × 10-3 × 0.25 kg VSS/kg


COD ÷ 0.7 kg VSS/kg dry solids] = 2,660 kg dry solids/d

• 2,660 kg dry solids/d ÷ 0.01 ÷ (1.02 × 103 kg/m3) = 260 m3/d

84
84
生物污泥餅污泥餅量計算
計算依據
• 生物污泥經濃縮、機械脫水後污泥餅含水率為78%
(22% dry solids)

• 2,660 kg dry solids/d ÷ 0.22 = 12,100 kg sludge cake/d

85
85
活性污泥系統最適F/M比

• F/M 維持約 0.3~0.4 kg COD/kg MLVSS-d


• F/M = (Q × COD)/V X
• X = (Q × COD)/V (F/M)
= (106,600 m3/d × 100 mg COD/L)/(32,640 m3 × 0.3~0.4 kg
COD/kg MLVSS-d)
= 1,100~800 mg MLVSS/L (2000~1500 mg MLSS/L)
• 污泥濃度維持約1,100~800 mg MLVSS/L (2,000~1,500 mg
MLSS/L)

86
86
活性污泥系統最適污泥齡
• 污泥齡維持約 15~10 d

• 污泥齡= VX/(QwXr + QeXe)

• 15 d = [32,640 m3 × (2,000 mg MLSS/L)/[Qw (6,500 mg MLSS/L) + 106,600 m3/d


× 6.5 mg/L)

• Qw = 560 m3/d

• 10 d = [32,640 m3 × (1,500 mg MLSS/L)/[Qw (5,000 mg MLSS/L) + 106,600 m3/d


× 6.5 mg/L)

• Qw = 840 m3/d

• 廢棄污泥量維持約560~840 m3/d

87
87
活性污泥系統操作參數
F/M:0.2~0.4 kg COD/kg MLVSS-d
污泥齡:5~25 d
污泥濃度:1,000~3,500 mg MLSS/L (800~2,800
mg MLVSS/L)
DO濃度:1~3 mg/L
水力停留時間:4~8 h

88
氮磷營養鹽之生物去除法
氮之去除
欲將廢水中的氮去除,可用式(9-42)之硝化/脫硝法或式
(9-43)之氨氣提法:

89
硝化/脫硝法

90
生物除磷
• 生物除磷之原理為先利用磷積蓄
菌(poly p-organisms) 於厭氧狀態
下大量攝取有機物(主要是酸化菌
分解產生之有機酸),進一步合成
poly-β-hydroxybutyrate(PHB),
且同時釋放出大量的磷後
• 再於好氧狀態下,磷積蓄菌才分
解積存體內之PHB,且同時超量
攝取磷至體內,最後經廢棄污泥
而將磷自水中去除

91
正常活性污泥

92
泡沫
正常:白色少量、細小、迅速破裂
異常:大量累積、濁黑、彩色

93
污泥沉降特性(SV30, SVI)
正常: 沉降界面清楚,SV30約
15%~25%,SVI約90~120 mg/g
異常:界面模糊

94
菌相(Bio.phase)
正常:游動性纖毛
蟲為優勢,將趨穩
定,有柄纖毛蟲與
輪蟲為優勢,系統
已達穩定程度。
異常:變形蟲、邊
毛蟲為優勢或原生
動物極少。

95
95
活性污泥系統操作-鼓風機連續操作
大多數鼓風機非24小時連續運轉,
原因多與節省電費有關,可能衍生
問題:
• 情況一:鼓風機開關過於頻繁
• 結果:設備容易故障,衍生
高維修費
• 情況二:曝氣時間不足
• 結果:造成微生物缺氧,生
長情形與放流水質變差
• 可兩台交替運作

96
活性污泥系統操作-細氣泡散氣設備
• 曝氣池裝置高效率細氣泡散氣盤不但可以提高傳氧效率,
使曝氣池溶氧平均分布,也可避免懸浮的膠羽被破壞而
造成沉澱池的污泥沉降性不佳

• 以PVC管鑽洞作為散氣設備,傳氣效率較差,容易造成
曝氣與攪拌不均勻,並形成死角

97
厭氧程序微生物
• 水解 (hydrolysis):發酵菌 水解作用
或水解菌
• 水解菌之胞外酵素(cellulase,
• 酸化 (acidogenesis):產氫 amylase, proteinase, lipase)將不溶
乙酸生成菌、耗氫乙酸生 解性及複雜有機物(碳水化合物、
成菌 蛋白質、脂肪等)轉化成簡單有機物
(單醣類、胺 基酸、脂肪酸、甘油)
• 甲烷化 (methanogenesis):
耗乙酸甲烷生成菌、耗氫
甲烷生成菌

98
厭氧程序微生物
• 水解 (hydrolysis):發酵菌 酸化作用
或水解菌
• 產酸菌之一連串胞內酵素將簡單有
• 酸化 (acidogenesis):產氫 機物轉 換成揮發性脂肪酸(VFAs)、
乙酸生成菌、耗氫乙酸生 醇類、醛類、酮類、CO2、H2
成菌

• 甲烷化 (methanogenesis):
耗乙酸甲烷生成菌、耗氫
甲烷生成菌

99
厭氧程序微生物
• 水解 (hydrolysis):發酵菌 甲烷化作用
或水解菌
• 約72%之甲烷化是由acetolastic
• 酸化 (acidogenesis):產氫 methanogens分解乙酸所得者
乙酸生成菌、耗氫乙酸生
• 約28%之甲烷化是由H2-utilizing
成菌
methanogens利用H2所得者
• 甲烷化 (methanogenesis):
耗乙酸甲烷生成菌、耗氫
甲烷生成菌

100
生化反應
水解反應(hydrolysis)
sucrose + H2O → glucose + fructose
酸化反應(acidogenesis)
C6H12O6 + 6H2O → 6CO2 + 24H+ + 24e- (oxidation)
2CO2 + 8H+ + 8e- → CH3COOH + 2H2O (reduction)
C6H12O6 → 3CH3COOH (redox)

101
甲烷化反應
Acetolastic methanogens:
CH3COOH + 2H2O → 2CO2 + 8H+ + 8e- (oxidation)
CO2 + 8H+ + 8e- → CH4 + 2H2O (reduction)
CH3COOH → CH4 + CO2 (redox)
H2-utilizing methanogens:
H2 → 2H+ + 2e- (oxidation)
CO2 + 8H+ + 8e- → CH4 + 2H2O (reduction)
4H2 + CO2 → CH4 + 2H2O (redox)

102
產酸菌(fa)及甲烷菌分率(fm)
-
• 酸化反應: ∆G ° ( kJ/mol e )

1/24 C6H12O6 + 1/4 H2O → 1/4 CO2 + H+ + e- (oxidation) -41.92


1/4 CO2 + H+ + e- → 1/8 CH3COOH + 1/4 H2O (reduction) 27.65
1/24 C6H12O6 → 1/8 CH3COOH (redox) -14.27

- 14.27 - 3.54
fa = = 0.8 ; fm = = 0.2
- 14.27 + (-3.54) - 14.27 + (-3.54)
• 甲烷化反應: -
∆G ° ( kJ/mol e )
1/8 CH3COOH + 1/4 H2O → 1/4 CO2 + H+ + e- (oxidation) -27.65
1/8 CO2 + H+ + e- → 1/8 CH4 + 1/4 H2O (reduction) 24.11
1/8 CH3COOH → 1/8 CH4 + 1/8 CO2 (redox) -3.54

103
厭氧反應器須維持之鹼度
假設 VFAs 累積濃度達 800 mg acetate/L

800 mg acetate/L
= 1.3 × 10-2 mol/L = 1.3 × 10-2 equiv/L
60 g/mol

1.3 × 10-2 equiv/L × 50 g/equiv CaCO3 × 103 mg/g = 650 mg


CaCO3/L

厭氧反應器進流廢水之鹼度宜維持1,000 mg CaCO3/L以上,才不
致於發生酸敗現象
104
UASB反應器進流水特性分析例
• pH: 7.2~7.6

• 鹼度(Alkalinity): 2,000 mg CaCO3/L

• COD: 7,500 mg/L

• 總凱氏氮(TKN): 2.0 mg/L

• 總磷(TP): 1.6 mg/L

• COD : N : P = 7500 : 2 : 1.6 (氮、磷


營養鹽不足)

• COD : N : P 須維持 200 : 5 : 1

105
UASB反應器實廠操作分析例
• 進流廢水量(Q) = 340 m3/d
• 有機負荷率(OLR) = QC/V = (340 m3/d × 7,500 mg COD/L ×10-
3 )/586 m3 = 4.4 kg COD/m3-d

• 反應器內污泥濃度 = 不祥(目標值1,0000~2,0000 mg VSS/L)


• 表面流速 (無廻流操作) = 0.18 m/h (不利於污泥顆粒化)
• 須採廻流操作(QR = 610~1,570 m3/d) 維持表面流速(us) 0.5~1
m/h,以利於污泥顆粒化並將污泥顆粒有效留在反應器內
• 表面流速 (us) = (Q + QR)/A

106
UASB反應器污泥顆粒/菌群
• 在整體基質反應去除過程中,除了須考慮生化反應外,尚
須考慮基質在污泥顆粒內、外之質傳阻抗,較佳顆粒粒徑
大小約1~3 mm
• 在處理含亞硫酸鹽或硫酸鹽之有機廢水時,反應器內除了
會有水解菌、發酵菌、產酸菌及甲烷菌外,另會有亞硫酸
鹽或硫酸鹽還原菌
• 亞硫酸鹽或硫酸鹽還原菌之代謝產物-H2S會對各種菌群產
生抑制作用,特別是甲烷菌

107
亞硫酸鹽還原菌之代謝反應
SO32- + 8H+ + 6e-→H2S + 3H20 (reduction)

CH3COOH + 2H2O→2CO2 + 8H++ 8e- (oxidation)

3CH3COOH + 4SO32- + 8H+→6CO2 + 4H2S + 6H20 (redox)

CH3COOH+2O2→ 2CO2 +2H20

(2×32)/60 = 1.067 g COD/g CH3COOH

(3×60/4×80)×1.067 = 0.6 g COD/g SO32- (1.5 g COD/g H2S-S)

108
硫酸鹽還原菌代謝反應
SO42- + 10H+ + 8e-→H2S + 4H20 (reduction)
CH3COOH + 2H2O→2CO2 + 8H++ 8e- (oxidation)
CH3COOH + SO42- + 2H+→2CO2 + H2S + 2H20 (redox)

CH3COOH+2O2→ 2CO2 +2H20

(2×32)/60 = 1.067 g COD/g CH3COOH

(60/96)×1.067 = 0.67 g COD/g SO42- (2.0 g COD/g H2S-S)

109
UASB反應器啟動之監控 UASB反應器操作參數

• pH: 6.8~7.8 • 有機負荷率:1~5 kg COD/m3-d


• 鹼度(Alkalinity): > 1000 mg
CaCO3/L • 污泥齡:130~250 d

• VFAs: 200–800 mg acetate/L • 污泥濃度:1,0000~3,0000 mg VSS/L


• CH4: 60%~65%
• 水力停留時間:依進流水COD濃度而
• H2S:<250 mg S/L (pH 7.5時H2S佔 異
總硫化物之35%;pH 8.0時H2S佔
總硫化物之14%)
• VSS: 1,0000~2,0000 mg/L
• Temperature: stable

110
甲烷產生量計算
• VCH4 = 0.38[(S0 – Se) Q ×10-3 – 1.42 PX]
CH4 + 2O2 → CO2 + 2H2O
1 kg COD 298°Κ
× 0.5 kmol CH4/kmol COD × 22.4 m 3 /kmol × = 0.38 m 3 CH4
32 kg/kmol 273°Κ

C5H7O2N + 5O2 → 5CO2 + 2H2O + NH3


(5×32)/113 = 1.42 kg COD/kg VSS
So = 進流水COD 濃度 (mg/L)

Se = 出流水COD 濃度 (mg/L)

Q = 進流廢水量 (m3/d); Px =污泥增殖量( kg VSS/d)

111
厭氧污泥增殖量計算

YQ ( So - Se ) × 10-3
Px =
1 + kd (SRT)

Px = 污泥增殖量 ( kg VSS/d)
Y = 增殖係數 ( 0.08 g VSS/g COD)
kd = 內呼吸係數 (0.03 d-1)
SRT = solids retention time (d)

112
UASB反應器甲烷產生量估算 甲烷之熱值
假設UASB反應器(進流廢水量Q = 340 m3/d;進 • 35,800 kJ/m3 biogas = 8,560
流水COD 濃度So = 7500 mg/L)可達65%之COD kcal/m3 biogas (20℃, 100% CH4)
去除率

• 35,800 kJ/m3 biogas × 0.65 =


Px = 0.08 × 340 × (7500 × 0.65) × 10-3 = 24 kg VSS/d
1 + 0.03 (150) 23,270 kJ/m3 biogas = 5,564
kcal/m3 biogas (20℃, 65% CH4)
V CH = 0.38 [(7500 × 0.65) × 340 × 10 - 1.42 × 24] = 617 m /d
-3 3
4

11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