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混凝及膠凝

一、膠體特性
混凝及膠凝是水及廢水處理中相當重要的一項程序,此項程序主要是去除
水中分散而不易沉降的懸浮固體物質,這些不易沉降的懸浮固體物質其顆粒大
小介於 0.1nm(10-7mm)至 100μm(10-1mm)之間。而膠體顆粒的大小介於 1nm(10-
6
mm)至 1μm(10-3mm)之間,在整個不易沉降的懸浮固體物質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
由於膠體粒子很小,而每單位體積之膠體粒子含有相當大的表面積(亦即具有
相當大的比表面積),此項特性使得膠體粒子在水中具有吸附水分子或離子的
能力,也使得膠體粒子在水中成為帶電體。膠體粒子之帶電性可以為正電荷或是
負電荷,其電荷種類及電荷大小依膠體物質之種類及周圍溶液之特性而定。膠體
粒子表面吸附的水層或相反離子層稱為固定層(fixed layer),此層與外界游離
水的界面稱為剛液面(rigid solution layer)或剪力面(plane of shear)。為維
持溶液之電中性,於固定層外面吸附有與膠體粒子相反電荷之反離子 (counter-
ion),其範圍稱為反離子擴散層(diffuse layer of counter-ion),固定層與
反離子擴散層合稱為電雙層(electrical double layer)。
膠體粒子依其對水的親和性,可以區分為親水性(hydrophilic)膠體及疏水
性(hydrophobic)膠體,親水性膠體因為其周圍吸附有一水層,形成膠體粒子間
接觸凝聚的障礙,使得膠體粒子保持分散狀態,這是親水性膠體粒子在水溶液
中保持穩定而不易沉降的原因造成。疏水性膠體則靠著電雙層的互斥作用而保持
穩定。

二、混凝及膠凝作用
混凝的意義就是要打破膠體粒子的穩定狀態,也就是降低粒子與粒子間的
互斥電位,使粒子能相互接觸而凝聚。讓凝聚後的膠羽成為較大的個體而增加其
沉降速度,稱為膠凝。降低粒子間互斥電位的方法有增加電荷或是電解質濃度,
這些電解質通稱為混凝劑(coagulant),為了增加電荷,常被用做為混凝劑的電
解質有三價的鐵鹽或鋁鹽。
當混凝劑加入水或廢水中時,即發生膠體之去穩定化作用
(destabilization)並形成膠羽。膠體去穩定化的反應機構有以下的幾種方式:

1. 壓縮電雙層

25
當加入高離子強度的電解質至水中時,會使得膠體粒子所吸附的反離子擴
散層具有較高濃度的電荷,為維持溶液的電中性,其擴散層的體積勢必減少,
因而壓縮電雙層厚度,造成粒子與粒子間的互斥力降低,增加膠體粒子凝聚的
機會。
2. 吸附及電價中和
加入適量的混凝劑可以獲得良好的混凝效果,但如果加藥量過多時則會產
生再穩定化(restabilization)的現象。例如帶正電的有機化合物十二烷銨離子
(C12H25NH3+)為疏水性離子,能吸附在帶負電的混濁粒子上,成為中性並凝聚在
一起。但如果加入過量的十二烷銨離子,則又成為帶正電而穩定的離子。
3. 沈澱絆除
當加入高劑量的鐵鹽或鋁鹽混凝劑時,若溶液中的金屬離子與氫氧根離子
的濃度乘積大於金屬氫氧化物之溶解度積常數時(Ksp),則會以膠體粒子為核心
形成沈澱物而沉降,同時於沉降過程中造成掃曳絆除(sweep),截流膠體而使其
產生沉降。
4. 吸附及架橋作用
此種機構主要發生在長鏈且帶電的高分子有機聚合物上。其作用主要是利
用聚合物之結構鏈上具有可吸附膠體之活性空位(active sites),可在兩個膠
體粒子間形成架橋作用。藉此空位之一連串吸附作用形成較大之膠羽,而達到混
凝之目的。

三、混凝劑
一般常用的混凝劑主要為鐵鹽或鋁鹽,當混凝劑加入水中後即產生游離,
金屬離子進行水解產生多價且電荷為正價之羥(ㄑㄧㄢ)基-金屬離子錯合物,這
些 化 合 物 可 以 Meq(OH)pz+ 表 示 , 例 如 : 鋁 鹽 加 入 水 中 後 形 成
Al6(OH)15 3+、Al7(OH)174+、Al8(OH)204+、Al13(OH)345+等羥基-鋁離子錯合物,鐵鹽加
入水中後形成 Fe2(OH)24+及 Fe2(OH)45+等羥基-鐵離子錯合物。這些羥基-金屬離
子錯合物被吸附於負價電荷的膠體粒子表面,因而降低界達電位,使得粒子與
粒子間的互斥力降低,因而破壞膠體粒子的穩定狀態,在耤由膠體粒子間的凡
得瓦力而互相凝聚。以下為幾種常見混凝劑的的特性及其與鹼度間之化學反應。
(一)、 硫酸鋁(Aluminum Sulfate,Alum Al(SO4)3.18H2O)
硫酸鋁又稱明礬,價廉、無毒,加入後不增加水中的色度,還兼具有有脫色
的作用,用法簡單,可以大量使用,同時可以適用各種原水水質,是淨水程序
中最普遍使用之混凝劑。使用硫酸鋁時水中須有足夠之鹼度,才能反應產生金屬

26
氫氧化物的沈澱。產生膠羽的化學反應如下:
Al2 ( SO4 ) 3  18H 2 O  3Ca ( HCO3 ) 2  2 Al (OH ) 3  3CaSO4  6CO2  18H 2 O

若水中無足夠的鹼度時,可以加入消石灰(Ca(OH)2),產生 OH-鹼度,或加
入蘇打灰產生 CO32-鹼度,其反應如下:
Al2 ( SO4 ) 3  18H 2 O  3Ca(OH ) 2  2 Al (OH ) 3  3CaSO4  18H 2 O

Al 2 ( SO4 ) 3  18H 2O  3Na2 CO3  3H 2 O  2 Al (OH ) 3  3Na2 SO4  18H 2O  3CO2

(二)、硫酸鐵 (Ferric Sulfate)


硫酸鐵係無水化合物、塊狀而易溶於水中。硫酸鐵主要是和自然水中之氫碳
酸鹽鹼度反應生成氫氧化鐵,其反應如下:
Fe( SO4 ) 3  3Ca ( HCO3 ) 2  2 Fe(OH ) 3  3CaSO4  6CO2

通常三價的鐵鹽具有較廣的 pH 值適用範圍(4 ~11),硫酸鐵在較低 pH 值對


脫色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 氯化鐵(Ferric Chloride)
氯化鐵有液狀、結晶或無水狀,一般較少適用於給水的淨水程序中。和硫酸
鐵一樣,氯化鐵和水中之氫碳酸鹽鹼度反應生成氫氧化鐵,其反應如下:
FeCl3  3Ca ( HCO3 ) 2  2 Fe(OH ) 3  3CaCl 2  6CO2

若水中鹼度不足,則可以加入消石灰形成氫氧化物,其反應如下:
2 FeCl3  3Ca(OH ) 2  2 Fe(OH ) 3  3CaCl2
氯化鐵和硫酸鐵一樣,其適用 pH 值範圍為 4 ~11,所形成的膠羽屬於質密且能
快速沉降。
(四)、 硫酸亞鐵 (Ferrous Sulfate)
硫酸亞鐵需要含有 OH-形式的鹼度,才能產生快速的沉降。因此通長於水中
加入 Ca(OH)2,以提高 pH 值產生氫氧化物沈澱,此反應屬於氧化還原反應,通
常在水中必須含有一定量的溶氧。其反應如下:
2 FeSO4  7 H 2 O  2Ca(OH ) 2  1 / 2O2  2 Fe(OH ) 3  2CaSO4  13H 2 O

四、助凝劑
助凝劑之作用主要是使混凝劑能充分發揮其效能或提高其混凝效果,節省
混凝劑之用量。較常用之助凝劑有以下三種:
1. 氧化劑:當原水較難澄清或因溶解性有機物質引起色度時,可以採用此一類
之氧化劑,較常用者為氯氣、次氯酸鹽、臭氧或高錳酸鉀等。
2. 增重劑:用以增加膠羽之重量,對於低濁度、高色度之原水較適合,白陶土

27
黏土、水泥塵、灰飛或沉澱污泥等均屬此類。
3. 聚電解質:可以分為陰離子聚電解質(含負電荷)、陽離子聚電解質(含正
電荷)及兩性聚電解質。聚電解質主要是藉著化學架橋作用或膠羽與聚合物
反應基間之交互作用,以促進混凝作用。聚電解質有自然來源的,如澱粉、
纖維素、洋菜等,或是人工合成的,如活性矽酸(activated silica)為一種
無機性陰離子聚電解質,主要由矽酸鈉所組成。

五、影響混凝作用之各項因素
在水或廢水處理中,影響混凝劑作用之各項因子有:(1)原水的 pH 值,
(2)原水的陰、陽離子的物質組成及濃度,(3)混凝劑的種類及加藥量,
(4)水溫,(5)原水的水質,(6)原水濁度、懸浮固體物,(7)攪拌方法與
時間等。這些影響因子對混凝作用影響的大小通常可以藉由實驗室或是模廠之混
凝試驗研究加以了解。尤其是混凝劑之加藥量,在設計淨水廠之前應就不同季節
時的原水作混凝實驗,以作為混凝設備設計之基本資料。如前所述,影響混凝及
膠凝作用的因素很多,在日常操作時,決定最適宜的混凝劑加藥量必須由實驗
求得。混凝實驗的方法主要有兩種:(1)瓶杯試驗(Jar test),(2)測定界達電位
這兩者中以瓶杯實驗最為常用,其所需的設備簡單、結果較正確。
六、混凝效果的評價法
以瓶杯試驗方法決定混凝劑的最佳添加劑量時,可以利用下列的方法來評
斷混凝的效果(1)以目測法判定膠羽的大小,(2)以目測或利用分光光度計測量
澄清水樣的濁度或色度,(3)最初出現膠羽的時間,(4)以化學分析方法測定成
清水樣中剩餘混凝劑的濃度,(5)膠羽的沉降速度,(6)測定水中顆粒的界達電
位等方法。

例題
原水含濁度 15TU 及氫碳酸根鹼度 50mg/L,經瓶杯試驗後所得之實驗結果如下表,
試求最佳 pH 值、混凝劑劑量及最佳添加劑量時鹼度消耗量
pH 值 5.0 5.5 6.0 6.5 7.0 7.5
鋁鹽劑量(mg/L) 10 10 10 10 10 10
濁度 11 7 5.5 5.7 8 13

pH 值 6.0 6.0 6.0 6.0 6.0 6.0


鋁鹽劑量(mg/L) 5 7 10 12 15 20
濁度 14 9.5 5 4.5 6 13

28
解:依兩組實驗結果繪製如下圖。由圖上可以看出,最佳的 pH 值為 6.25,添加
劑量為 12.5mg/L。其鹼度的消耗量,依反應式得知 1 莫耳的硫酸鋁消耗 3 莫耳的
Ca(HCO3)2,因此氫碳酸根的消耗量為:
12.5  10 3 g / L
 1.88  10 5 moles / L
666 g / mole

3×2×(1.88×10-5)=1.13×10-4 moles=6.9mg/L HCO3-


16
14
12
濁度(TU)

10
8
6
4
2
4 5 6 7 8
pH值

16
14
12
濁度(TU)

10
8
6
4
2
4 9 14 19 24
鋁鹽劑量(mg/L)

29
混凝劑之最佳添加劑量及適用 pH 值
一、實驗設備:
1、 瓶杯試驗機(JAR TEST)
2、 分光光度計
3、 pH 計或石蕊試紙
二、所需器材及藥品
1、 1 升燒杯 6 個
2、 塑膠吸管 3 支
3、 試管(分光光度計用)2 支
4、 硫酸鋁(Al2(SO4)3.18H2O)
5、 石灰(CaO)或蘇打灰(Na2CO3)
6、 0.1M 的 NaOH 及 H2SO4

三、實驗前準備事項:
1. 水樣:取池塘水 5 公升,並加入 0.1g 的水泥灰至水中,以形成具有色度及
濁度的水樣。
2. 添加約 5g 的碳酸鈉(Na2CO3)至水中,使水樣鹼度至少達 0.5 meq/L(25
mg/L 以 CaCO3 表示)

四、實驗步驟:
1、 利用分光光度計於 560 nm 分析原水樣之吸光度。
2、 分析取水樣 200 毫升置於燒杯內,加入少量硫酸鋁後,快混 1 分鐘,慢混 3
分鐘,若無膠羽出現則增加混凝劑添加劑量直至膠羽出現,記錄混凝劑添
加量。
3、 六個燒杯中,各放入水樣 500ml,攪拌均勻後,用 NaOH 或 H2SO4 調整 pH 值
為 4.0,5.0,6.0,7.0,8.0,9.0。
4、 加入由步驟一所得的混凝劑添加劑量至各燒杯中。經快混(125rpm)3 分鐘,
慢混(25rpm)20 分鐘後靜置 30 分鐘,取樣分析上層澄清液的吸光度,以決
定最佳的使用 pH 值。
5、 重複上述的步驟,但先行調整各溶液的 pH 值至最佳的 pH 值。分別加入不同
的硫酸鋁劑量至燒杯中,觀察生成膠羽的大小、膠羽的高度,沉降速度,並

30
分析上層澄清液的吸光度,以決定最佳的混凝劑添加劑量。

五、實驗記錄:
1. 原水水質:
項目 吸光度 pH 值 鹼度
含量

2. 實驗步驟一之混凝劑添加劑量:

3. 選擇最佳 pH 值
pH 值 4 5 6 7 8 9
最初吸光度
最終吸光度
膠羽出現時間
膠羽厚度
沉降時間

4. 最佳添加劑量
添加量
最初吸光度
最終吸光度
膠羽出現時間
膠羽厚度
沉降時間

六、實驗結果:
1. 作圖,pH 值對吸光度,以決定最佳 pH 值。
2. 作圖,混凝劑量對吸光度,以決定最佳混凝劑添加劑量。

3 2 4

1. 電燈開關
1
2. 轉速調整鈕
3. 轉速表
4. 電源開關

31
瓶杯試驗機操作說明
1. 開啟儀器右方的電源及左方的電燈電源。
2. 將攪拌翼向上拉起以固定攪拌翼。
3. 將一升的燒杯依規定裝水樣後,將固定翼向下開始攪拌。如果不能轉動,則
向上拉後在向下固定轉動。
4. 轉動轉速調整鈕,調整轉速至設定轉速。
5. 實驗完畢,清洗燒杯,將電源關閉並擦洗機台。

3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