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6

實驗成果報告

單元 3:細胞的生理現象

實驗一:擴散

實驗目的:觀察 NH3 的擴散現象,並透過酚酞的變色情形來協助觀察。

實驗原理:

當物質分子的分布不均勻時,分子會由其濃度高處向其濃度低處移動,這種

現象稱為「擴散」(diffusion)。

實驗流程:

取 1 支試管(A)
以差異通透膜及橡皮圈封住管口
加入 20ml 過濾水及 5 滴的酚酞
將 A 試管倒置於 B 試管上方

(管口對管口)

另取 1 支試管(B)

加入 5ml 氨水

觀察上方試管(A 試管)內溶液

顏色的變化情形

實驗結果:

接觸面附近變為桃紅色,隨後緩慢地,整個酚酞溶液變為桃紅色。

檢討:

觀察時,手會阻擋視線,若改用鐵架便可排處此問題
補充資料:

氨水具刺激味。

酚酞(phenolphthalein)溶液(1%)的變色 pH 值範圍為 8.3-10.0,大於此範

圍時為桃紅色,小於此範圍時為無色。1%酚酞溶液的配法是將 1g 的酚酞

溶於 80ml 的 95%酒精中,再以 95%酒精調整溶液體積成為 100ml。

實驗二:膜的差異通透性

實驗目的:檢測哪些分子可以通過 cellulose membrane

實驗原理:

依分子通過的情形可將膜(membrane)分為不通透、差異通透及全通透性三

類。差異通透膜(differentially permeable membrane)只讓某些分子通過,

而其選擇的標準則視膜的特性而定。本實驗所使用的差異通透膜是 cellulose

membrane,其選擇的標準是分子量的大小。

實驗流程:

(1) 取 16 支試管,以油性筆分別標示 1-16 號。

(2) 將滴管做標示(4 支分別吸取:溶液 A、溶液 B、燒杯內溶液、透析袋內

溶液),不可混用。

(3) 於 1-4 號試管中各加入 1ml 溶液 A,

(4) 於 9-12 號試管中各加入 1ml 溶液 B。

(5) 將 100ml 的溶液 A 裝入 250ml 燒杯中。

(6) 將差異通透膜之一端以棉線封綁後,裝入 10ml 溶液 B,再將另一端封

綁,為透析袋。(勿使透析袋繃得太緊,要留一些膨脹的空間,但不要有空氣)
(7) 以過濾水將差異透析袋的表面沖洗乾淨,再以吸水紙吸乾表面的水分後,

完全浸入裝有溶液 A 的燒杯中,靜置 90 分鐘。

(8) 90 分鐘後,於 5-8 號試管中,各加入 1ml 燒杯內的溶液。

(9) 取出透析袋,以過濾水沖洗其表面後以吸水紙吸乾,打開透析袋上的棉

線(或直接小心剪開),取出袋內的溶液至 13-16 號試管中,每管各裝 1ml。

(10) 溶液中所含成分之檢驗:

(A) 於 1、5、9、13 號試管中各加入 1 滴碘液,若溶液呈現藍黑色則表

示溶液中含有澱粉。

(B) 於 2、6、10、14 號試管中各加入 15 滴雙脲試劑(淡藍色),1 分

鐘後,若溶液變成藍紫色則表示溶液中含有蛋白質。

(C) 於 3、7、11、15 號試管中各加入 5 滴氯化鋇溶液,若有白色沉澱

則表示溶液中含有硫酸根離子。

(D) 於 4、8、12、16 號試管中各加入 1 滴硝酸銀溶液,若有白色沉澱產生

則表示溶液中含有氯離子。

實驗結果:

燒杯內溶液(溶液 A) 透析袋內溶液(溶液 B)

0 分鐘 90 分鐘 0 分鐘 90 分鐘

澱粉 1 - 5 - 9 + 13 +

蛋白質 2 + 6 + 10 + 14 +

硫酸根 3 - 7 - 11 + 15 +

氯離子 4 + 8 + 12 - 16 +
補充資料:

過程中須保持透析膜濕潤,否則容易裂開。

(1) 碘液(iodine solution)的配法是將 1g 的碘(iodine, I2)與 1g 的碘化鉀

(potassium iodine, KI)溶於 50ml 過濾水中,再以過濾水調整溶液體積成為

100ml 即可。

(2) 雙脲試劑(biuret reagent)的配法是將 9g 的酒石酸鈉(sodium potassium

tartrate,C4H4KNaO6)、1g 的硫酸銅(cupric sulfate, CuSO4)與 1g 的碘化鉀溶

於 40ml 的 0.2N 氫氧化鉀(potassium hydroxide, KOH)溶液中,再以 0.2N 氫

氧化鉀溶液調整試劑體積成為 200ml 即可。蛋白質的肽鍵在鹼性溶液中能與

Cu2+絡合成紫紅色的絡合物。

實驗三:滲透 (osmosis)

實驗目的:觀察滲透作用與分子量間的關係

實驗原理:

滲透(osmosis)是指溶質(solute)濃度較低之溶液(solution)中的溶劑

(solvent)分子,穿過差異通透膜,移入另一溶質濃度較高之溶液中的現象。
生物體內主要的溶劑就是水,因此與生物體相關的滲透作用,多是因濃度差

異而造成水分子移動的現象。

實驗流程:

(1) 取兩個 250ml 燒杯,分別寫上 A 及 B,各裝入 200ml 的過濾水。

(2) 透析袋 A:取一段差異通透膜,先將一端反折後以紅色棉線封綁,裝入

10ml 10%的蔗糖溶液。將另一端套入玻璃管下端後,以紅色棉線封綁(須使

透析袋繃緊)。

(3) 透析袋 B:取另一段差異通透膜,先將一端反折後以白色棉線封綁,裝

入 10ml 10%的澱粉溶液。將另一端套入玻璃管下端後,以白色棉線封綁(須

使透析袋繃緊)。

(4) 將透析袋 A 浸入於燒杯 A 的過濾水中,將透析袋 B 進入於燒杯 B 的過濾

水中(勿頂到燒杯底)。

(注意將玻璃管的刻度調整至好觀察的方向;裝置設定好後不可再動到)

(5) 紀錄二玻璃管內的起始水柱高度(0 分鐘)。

(6) 每隔 15 分鐘記錄一次玻璃管內的水柱高度,共記錄 90 分鐘。

實驗結果:

高度的紀錄(小格)

0 分鐘 15 分鐘 30 分鐘 45 分鐘 60 分鐘 75 分鐘 90 分鐘

A 刻度紀錄 1.64 1.56 1.54 1.52 1.5 1.5 1.5

(10%蔗 與前一格差 0.08 0.02 0.02 0.02 0 0

糖液) 值
B 刻度紀錄 1.64 1.64 1.64 1.64 1.64 1.64 1.64

(10%澱 與前一格差 0 0 0 0 0 0

粉液) 值

檢討:

觀察記錄時切記不要碰觸到實驗裝置。

可用不同顏色的線分別兩組溶液。

實驗四:紅血球的滲透變化

實驗目的:觀察鼠紅血球在不同濃的溶液當中的變化

實驗原理:

在低張溶液中,水進入細胞的速度較離開細胞的速度快

在等張溶液中,水進入細胞的速度約等於離開細胞的速度

在高張溶液中,水進入細胞的速度較離開細胞的速度慢

實驗流程:

(1) 序列稀釋得到 0.9%、0.09%氯化鈉溶液。

(2) 取 3 支有蓋試管,以油性筆標示後,分別加入 5ml 不同濃度的氯化鈉液:

9%、0.9%、0.09%。

(3) 將血液懸浮均勻後,各加入 1 滴至三支試管中。

(4) 旋緊蓋子後,以上下顛倒的方式將溶液混合均勻,觀察溶液狀態:是否

清澈透光、濃稠度。
(5) 試管內溶液各取 1 滴,分別製成水包埋玻片,用顯微鏡觀察紅血球的形

態並記錄(以「大部分」紅血球的形態為準)。

實驗結果:

項目

溶液狀態 紅血球型態

9%
混濁
氯化鈉溶液

0.9%
混濁
氯化鈉溶液

0.09%
清澈
氯化鈉溶液

檢討:

序列稀釋時務必注意每次的留下的量

補充資料:

9%與 0.9%溶液是混濁的原因是,溶液內還有一定數量的細胞大小顆粒。

0.09%溶液則已經脹破,沒有細胞大小顆粒,所以為澄清。

實驗五:植物表皮細胞的滲透變化

實驗目的:觀察紫背萬年青下表皮細胞在不同濃的溶液當中的變化

實驗原理:

在低張溶液中,水進入細胞的速度較離開細胞的速度快
在等張溶液中,水進入細胞的速度約等於離開細胞的速度

在高張溶液中,水進入細胞的速度較離開細胞的速度慢

因植物細胞具細胞壁,所以沒有脹破現象發生。

實驗流程:

(1) 序列稀釋得到 1%、0.1%蔗糖溶液。

(2) 取 3 個小培養皿,以油性筆標示後,分別加入 5ml 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

10%、1%、0.1%。

(3) 每個培養皿中各放入一小片紫背萬年青的葉下表皮,靜置 10 分鐘以上。

(4) 三個濃度處理的葉下表皮分別做成水埋玻片標本(分別以各濃度的蔗糖

溶液包埋),以顯微鏡觀察表皮細胞的形態(觀察紫色的部分)。

實驗結果:

10%蔗糖溶液 1%蔗糖溶液 0.1%蔗糖溶液

表皮細胞的

型態

補充資料:

部分植物平時靠外界的低張溶液,產生膨壓,維持挺立。
單元 4:酵素的作用

實驗一:苯醌的生成與檢定

實驗目的:對鄰苯二酚氧化酶的作用有基本的了解

實驗原理:

將蘋果或馬鈴薯切開後,切面常會變成褐色。這是由於植物體含有鄰苯二酚

氧化酶 (catecholoxidase),會將無色的鄰苯二酚(catechol)氧化成褐色的苯

醌 (benzoquinone) 所致。

實驗流程:

(1) 將光電比色計切換到 ABS 模式(測吸光度),波長定為 460nm,用蒸餾

水裝入比色管,放入比色計,歸零。

(2) 取 3 支試管,以油性筆標上 1-3 號,按下表將溶液加入各試管中,並立

刻混勻。

試管 1:洋菇抽出液 3ml、鄰苯二酚 3ml

試管 2:洋菇抽出液 3ml、過濾水 3ml

試管 3:鄰苯二酚 3ml、過濾水 3ml

(3) 置於室溫 10 分鐘後,分別將 3 管溶液倒入比色管,以光電比色計測定

各試管中液體的吸光度。測定完畢的液體倒回原試管。(9 分 30 秒即先將溶

液倒入比色管,並放入光電比色計中測值)

實驗結果:

試管 1 試管 2 試管 3

吸光度值(O.D.) 1.294 0.014 0.032


補充資料:

光電比色計(spectrophotometer,分光光度計) (SP-830) 及比色管的使用

(1)開始測定前須先暖機,開機後須等待 20 分鐘以上。

(2)設定波長(波長調節輪)、調整為適當的濾光片。

(3)按鈕→TRANS(透光度)/ABS(吸光度);100%T/0A(校正);

FUNCTION(外接機器用)

(4)測定時,將待測液倒入比色管,將比色管置入光電比色計(白線朝前),

直接讀值(無須按任何按鍵)

比色管(為結晶均勻的玻璃):

(1) 要避免刮傷及汙損等任何會影響讀值的狀況─只能用「面紙」擦拭外壁,

絕對不可以用試管刷刷洗;清洗時使用洗瓶或滴管吸水沖。拿取比色管時,

手只能握在上端(避免指紋)

(2) 比色管勿置於試管架上,請於燒杯內舖墊面紙後再放置比色管。

實驗二:酵素的專一性

實驗目的:以對苯二酚為受質,探討鄰苯二酚氧化酶的專一性 (specificity)。

實驗原理:

一般酵素僅會催化一種或少數幾種構造相似的受質進行反應,此乃因為酵素

的三度空間結構所致。酵素與受質鍵結的位置稱為 active site,受質的構造

必須與酵素的 active site 相吻合(如鎖和鑰匙般)才會形成酵素與受質複合

體 (enzyme-substrate complex)。

實驗流程:
(1) 將光電比色計歸零。

(2) 取 2 支試管,以油性筆標上 4、5 號,按下表將溶液加入各試管中,並

立刻混勻。

試管 4:洋菇抽出液 3ml、鄰苯二酚 3ml

試管 5:洋菇抽出液 3ml、對苯二酚 3ml

(3) 置於室溫 10 分鐘後,分別將 2 管溶液倒入比色管,以光電比色計測定

各試管中液體的吸光度。測定完畢的液體倒回原試管。

(9 分 30 秒時即先將溶液倒入比色管,並放入光電比色計中,測值時才不會

超過 10 分鐘)

實驗結果:

試管 4 試管 5

吸光度值(O.D.) 1.273 0.010

實驗三:溫度對酵素活性的影響

實驗目的:找出適合鄰苯二酚氧化酶作用的溫度

實驗原理:

大部分化學反應的速率會受到溫度的影響而改變。通常溫度每增高 10℃,

化學反應速率會增加 1 倍。酵素所催化的反應也受到溫度的影響,但因酵素

的成分為蛋白質,當溫度過高時,其立體結構會發生改變而失去活性(此現象

稱為變性,denatured),故大部分酵素所催化的反應有其最適的作用溫度。

實驗流程:

(1) 將光電比色計歸零。
(2) 取 7 支試管,以油性筆標上 6-12 號,各加入 3ml 的洋菇抽出液及 3ml

鄰苯二酚液至試管中,並立刻混合均勻後,放至不同溫度的水浴中反應 10 分

鐘。【註:實驗室的水浴槽只有 2 個,待調整至定溫後會請大家盡快加好試

管內溶液,放置於槽中進行反應。】

試管 6 試管 7 試管 8 試管 9 試管 10 試管 11 試管 12

溫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3) 將各試管分別放入室溫的水浴中(燒杯裝室溫水即可)2 分鐘。

(4) (置於室溫 1 分 30 秒時)將溶液倒入比色管,以光電比色計測定各試管中

液體的吸光度。測定完畢的液體倒回原試管。

實驗結果:

試管 6 試管 7 試管 8 試管 9 試管 10 試管 11 試管 12

溫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吸光度值(O.D.) 0.31 0.722 1.156 0.817 0.477 0.305 0.242

以吸光度為縱軸,溫度為橫軸所繪的柱狀圖
實驗四:酸鹼度對酵素活性的影響

實驗目的:找出最適於鄰苯二酚氧化酶作用的 pH 值。

實驗原理:

大部分酵素在 pH7 左右時活性最強,但有些例外,如胃蛋白酶在 pH1-2 左

右活性最強。

實驗流程:

(1)將光電比色計歸零。

(2) 取 9 支試管,以油性筆標上 13-21 號,各加入 3ml 的洋菇抽出液及 3ml

不同 pH 值之鄰苯二酚液至試管中,並立刻混合均勻。

試管 13 試管 14 試管 15 試管 16 試管 17 試管 18 試管 19 試管 20 試管 21

pH 值 4 4.5 5 5.5 6 6.5 7 7.5 8

(3)置於室溫 10 分鐘後,以光電比色計測定各試管中液體的吸光度。

測定完畢的液體倒回原試管。

(9 分 30 秒時即先將溶液倒入比色管,並放入光電比色計中,測值時才不會

超過 10 分鐘)
實驗結果:

試管 13 試管 14 試管 15 試管 16 試管 17 試管 18 試管 19 試管 20 試管 21

pH 值 4 4.5 5 5.5 6 6.5 7 7.5 8

吸光度值 0.676 0.785 0.888 0.966 0.875 0.465 0.276 0.089 0.107

以吸光度為縱軸,pH 值為橫軸所繪的柱狀圖

實驗五:酵素活性的輔助因子

實驗目的:探討銅離子對鄰苯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響。

實驗原理:

有些酵素必須在有輔助因子(cofactor,通常是金屬離子)存在時才具有活性。

因為輔助因子會加入 active site 的構造中,使酵素與受質複合體能夠形成。


本實驗以苯硫脲(phenylthiourea)來除去銅離子

實驗流程:

(1) 將光電比色計切換到 ABS 模式(測吸光度),波長定為 460nm,調整零

點及滿點。

(2) 取 1 支試管,加入 6ml 的洋菇抽出液及 1 匙的苯硫脲,搖晃後放置待

其沉澱,處理 5 分鐘。

(3) 取 2 支試管,以油性筆標上 22、23 號,按照下表將溶液加入各試管中,

並立刻混合均勻。

洋菇抽出液 鄰苯二酚

試管 22 經苯硫脲處理者,3ml 3ml

(盡量不要取到沉澱物)

試管 23 未經苯硫脲處理者,3ml 3ml

(4) 置於室溫 10 分鐘後,以光電比色計測定各試管中液體的吸光度。

測定完畢的液體倒回原試管。

(9 分 30 秒時即先將溶液倒入比色管,並放入光電比色計中,測值時才不會

超過 10 分鐘)

實驗結果:

試管 22 試管 23

吸光度值(O.D.) 0.222 0.999

實驗六:酵素濃度對反應的影響

實驗目的:自行設計實驗探討酵素濃度對反應的影響
實驗原理:

酵素的濃度越低,同時能催化的反應越少,反應速率越慢。

序列稀釋是每次溶劑與欲稀釋的溶液比例固定,從而達成指數式濃度下降的

目的。

實驗流程:

(1) 將光電比色計切換到 ABS 模式(測吸光度),波長定為 460nm,調整零

點及滿點。

(2) 取 3 支試管,以油性筆標上 24、25、26 號,按照下表將溶液加入各試

管中,並立刻混勻。

洋菇抽出液 過濾水 鄰苯二酚液

試管 24 3ml - 3ml

試管 25 0.3ml 2.7ml 3ml

試管 26 0.03ml 2.97ml 3ml

(3)置於室溫 10 分鐘後,以光電比色計測定各試管中液體的吸光度。

測定完畢的液體倒回原試管。

(9 分 30 秒時即先將溶液倒入比色管,並放入光電比色計中,測值時才不會

超過 10 分鐘)

實驗結果:

試管 24 試管 25 試管 26

吸光度值(O.D.) 1.217 0.043 0.028


單元 5:細胞的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

實驗一:植物種子之呼吸作用

實驗目的:由 CO2 產生的情形,推知綠豆細胞呼吸的情形。

實驗原理:

細胞進行各種生理反應所需之能量,由 ATP 供給,而生成 ATP 的方式就是

「細胞呼吸 (cellular respiration)」。細胞呼吸的過程包括一連串的氧化及還

原反應,由最後電子接受者之不同,可分為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

及無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及發酵作用(fermentation)三種類型。

植物的種子形成後,通常即保持休眠的狀態,直到萌發時才會進行旺盛的細

胞呼吸,消耗氧氣及種子內儲藏的養分,產生 ATP,也產生許多的 CO2。

實驗流程:

實驗組: 對照組:

取 1 個 250ml 的錐形瓶,裝入已萌 取 1 個 250ml 的錐形瓶,裝入未萌

發的綠豆種子(先以吸水紙將水分吸 發的綠豆種子,約 1-2 公分之厚(使

乾,約 2-3 公分之厚度)。將瓶中之 綠豆數大約相同)。

水分倒掉

以保鮮膜封住瓶口

靜置 60 分鐘
60 分鐘後,以澄清石灰水檢驗瓶中是否有 CO2 產生:以針筒抽

取 2ml 的澄清石灰水,小心排出針筒內的氣體後,以此針筒抽

取錐形瓶內的氣體,至石灰水變混濁為止。記下氣體的體積。

實驗結果:

(1) 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之實驗組的氣體量:2.1ml

(2) 同體積之對照組的氣體量能否使石灰水變混濁:否

(3) 由此推論,哪一組的細胞呼吸較旺盛:實驗組

補充資料:

種子吸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急劇吸水的物理過程(鮮重增加);第二

階段是吸水的停滯期(吸水過程基本停止);第三階段是胚根露出後出現另一

個快速吸水的時期。非休眠種子水分吸脹完成後,一些代謝活動已開始進行,

其中包括酶的活化與重新合成,在第二階段中這些代謝過程加速進行,並能

進入吸水的第三階段。

實驗二:發酵作用

實驗目的:觀察酵母菌行發酵的條件

實驗原理:

一些微生物可以在無氧的狀況下進行細胞呼吸,若以有機物為最終電子接受

者則稱為發酵作用(fermentation)。依產物的不同,又可將發酵分為酒精發

酵、乳酸發酵等類型。
實驗流程:
取 2 個發酵管,

分別標示 1 及 2 號。

取一個 100ml 燒杯,加 取一個 100ml 燒杯,加

入 6ml 酵母菌液(需先 入 6ml 酵母菌液(需先

懸浮均勻後再取用)及 懸浮均勻後再取用)及

20%葡萄糖液 15ml,混 20%澱粉液 15ml,混勻

勻後倒入 50ml 量筒中 後倒入 50ml 量筒中

以過濾水調整總體積為 以過濾水調整總體積為

30ml。 30ml。

將量筒內的液體倒回燒 將量筒內的液體倒回燒

杯,混勻後,將液體倒 杯,混勻後,將液體倒

入 1 號發酵管內。 入 2 號發酵管內。

每 10 分鐘記錄一次發酵管內的氣體量,至氣

體量達到發酵管最大刻度為止。實驗過程中,

要在塑膠盤上進行,以免發酵管口溢出之液體

弄髒桌面。
發酵管內 CO2 的檢驗:由發酵管口滴入 10

滴氫氧化鈉溶液,以大拇指按住管口,上下翻

轉發酵管數次,大拇指會有被吸入的感覺(實

驗後要立即洗手)。

實驗結果:

總氣體量的紀錄(ml)

0 分鐘 10 分鐘 20 分鐘 30 分鐘 40 分鐘 50 分鐘 60 分鐘

1(葡萄萄液 0 少許 許多 0.1 1 2.1 3.5

2(澱粉液) 0 0 0 0 0 少許 少許

檢討:

60 分鐘並不夠讓氣體累積到足夠的體積,可以考慮延長紀錄時間。

補充資料:

酵母菌有個機制,稱為「葡萄糖抑制作用」
(glucose repression)。這個機制使

得酵母菌在有葡萄糖存在的時候,只會利用葡萄糖;而在只有葡萄糖的狀況下,

又不提供氧氣時,酵母菌會行發酵作用。

而某些種類的細菌,如葡萄球菌 (Staphyloccus gallinarium 會)透過跟酵母菌的

互動,使得酵母菌的[GAR+]蛋白被表現出來;接著酵母菌就不再利用葡萄糖,

(stuck fermentation)。
轉而利用其他碳水化合物。這種現象稱為發酵停滯。

[GAR+]蛋白被表現的酵母菌能更耐酒精。
實驗三:色素的薄層色層分析

實驗目的:透過薄層色層分析法,分離菠菜葉當中含有的色素。

實驗原理:

雖然菠菜葉看起來是綠色的,但實際上它裡面不只含有葉綠素,只是葉綠素

的顏色較深,遮蓋住其他色素的顏色。本部分的實驗是利用丙酮或酒精抽取

出菠菜葉之色素,再利用不同色素對有機溶液的溶解度對矽膠(Silica gel)之

吸附力的不同,而將各色素分離開來,此法即是薄層色層分析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實驗流程:

實驗方法

(1) 取 0.1g 的烘乾菠菜葉,置於研缽中磨成粉末。

(2) 在研缽中加入 10ml 100%丙酮(請用玻璃滴管吸取),研磨數分鐘,以濾

紙過濾至燒杯,並以鋁箔封住燒杯口。

(3) 以毛細管沾取濾液滴加在矽膠片離底部約 1cm 處。

*須等色素點之丙酮揮發乾後,再滴加下一次濾液,重複多次,以確保色素

點能又小又濃,呈深綠色。

(4) 取展開液置於展開槽中(液體高度約 0.3cm),將滴好色素之矽膠片放入

槽中(注意展開液之液面不可高於色素點),封好槽口,靜置於桌面上使之展

開。

(5) 當展開液已到達近矽膠頂端時(色素皆已分層即可,大約 1~2 分鐘),將

矽膠片取出,停止實驗。一拿出矽膠片,馬上用鉛筆標記展開液延展的最高

處。再貼上膠帶,避免色素因氧化而消失。
實驗結果:

(1) 展開液移動之距離=5.55 公分。

(2) 色素的種類及其 Rf 值(Rf 值=色素點的移動距離 / 展開液移動的距離)

顏色 黃 灰 黃 綠 黃綠

色素名稱 類胡蘿蔔素 去鎂葉綠素 葉黃素 葉綠素 a 葉綠素 b

移動距離(cm) 5.16 1.49 0.61 0.45 0.35

Rf 值 0.93 0.27 0.11 0.08 0.06

檢討:色素點不夠集中

實驗四:光合作用色素的吸收光譜與定量

實驗目的:推算出每 1 公克菠菜葉中,色素的含量

實驗原理:

不同的色素對不同光波長有不同的吸收程度,本實驗以丙酮抽取出菠菜葉中

的色素,再以光電比色計測量這些色素對不同波長光線的吸收程度。另外,

根據 Arnon 等人所提出的公式,也可推算出每 1 公克葉子中,色素的含量

葉綠素 a(mg)=(12.7xOD663-2.69xOD645)x 色素抽取液總體積(ml)/葉重(mg)

葉綠素 b(mg)=(22.9xOD645-4.68xOD663)x 色素抽取液總體積(ml)/葉重(mg)

葉綠素總量(mg)=(20.21xOD645+8.02xOD663)x 色素抽取液總體積(ml)/葉重

(mg)

類胡蘿蔔素(mg)=4.695xOD440.5-0.268x 葉綠素總量(mg)

實驗流程:

(1) 取 0.1g 的新鮮菠菜葉(這是定量實驗,請注意要準確),置於研缽中,以


5-10ml 的 80%丙酮研磨,並以漏斗放好濾紙,過濾至量筒中,並以鋁箔封

住量筒口。濾紙上的殘渣若仍含有色素,則應刮入研缽中,再以 80%丙酮研

磨並過濾至量筒中,直到色素完全被抽取出來(殘渣幾乎變白)。

(2) 以 80%丙酮調整抽出液的體積成 20ml 後,倒入燒杯中,以鋁箔封口。

(3) 取一支比色管,裝入 80%丙酮(裝至離管口約 2~3cm 處),以矽膠塞子

輕塞住管口。

(4) 另取一支比色管,裝入 6ml 色素抽出液(裝至離管口約 2~3cm 處),以

矽膠塞子輕塞住管口。

(5) 由波長 400nm 至 700nm,每隔 20nm 測量一次抽取液的吸光度(OD)。

注意:每更換一次波長,就須以 80%丙酮調整零點及滿點。並請注意何時該

調整濾光片。

(6) 測定抽取液在波長 440.5nm、663nm、645nm 時的吸光度。

實驗結果:

(1)吸收光譜

紀錄表

波長(nm) 400 420 440 460 480 500 520 540

吸光度 0.452 0.530 0.631 0.459 0.264 0.107 0.066 0.048

波長(nm) 560 580 600 620 640 660 680 700

吸光度 0.084 0.068 0.118 0.142 0.138 0.278 0.168 0.074


以波長為橫軸,吸光度為縱軸,所繪的吸收光譜

(2) 色素定量:

色素抽取液總體積=20 ml;菠菜葉重 100 mg

OD440.5=0.626 ;OD663=0.313 ;OD645=0.140

葉綠素 A 含量=0.718 mg

葉綠素 B 含量=0.348 mg

類胡蘿蔔素含量=0.531 g

實驗五:二氧化碳與光合作用

實驗目的:探討二氧化碳與光合作用的關係。

實驗原理:

行光合作用會產生氧氣,因而產生氣泡使浮力增加,藉此測定變因與光合作用的
關係。

實驗流程:

取 2 支針筒, 用吸管切出 20 個葉錠,在各針筒中放入 10

編上 1 及 2 號 個,再小心推入其活塞。

以 1 針筒抽取 8ml 以 2 針筒抽取 8ml 含碳

緩衝液。 酸氫鈉之緩衝液。

小心排出針筒內之空氣。以手指按住針筒前端的開口,再將活塞

向後拉(造成真空以抽出葉錠內的空氣)。一段時間後放開活塞,

鬆開手指,看看葉錠是否沉至底部,若未沉底,則再一次重複抽

氣步驟,至所有葉錠沉至底部為止。

將針筒立於燈光下方,每 2 分鐘記

錄一次浮起的葉錠數。

實驗結果:
時間(分鐘)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浮起葉片數 針筒 1 0 0 0 0 0 0 0 0 0 0

針筒 2 0 0 0 1 1 1 2 2 4 4

檢討:

有些組別放置針筒的位置離燈光太近,導致溫度過高,葉錠無法行光合作用,

最後沒有任何葉錠浮起。

參考資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9。種子萌發的吸水過程-種子世界館,retrieved from

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26246

葉綠舒。2014。【微生物】為什麼酵母菌不想發酵? -case 報科學,retrieved

from https://case.ntu.edu.tw/blog/?p=1908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