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9

單元六 世道人心

新生命教育協會呂郭碧鳳中學
中四級 中國語文科

單元六 世道人心

1 學習重點 頁1
1.1 掌握論點和論據。
1.2 掌握寫作手法:各種論證方法。
1.3 分析文章的結構特色:下筆立論、層次分明、
照應緊密。
1.4 比較不同篇章的內容和作法。
1.5 提出評價和見解。
1.6 培養敬業樂業和虛心學習的態度。
2 表達手法重溫:議論 頁 2-3
3 梁啟超《敬業與樂業》 頁 4-13
4 韓愈《師說》*文言經典 頁 14-24
(詳見作業上冊 P.49-59)
5 語文運用 頁 25-26
4.1 修辭:設問、反問
4.2 文言虛詞:焉、或、孰
6 自主學習檢討表 頁 27-29

姓名:_____________ 班別: ___________ ( )

1
單元六 世道人心

表達手法重温:議論
議論文的要素

1 論點:即作者的 ;論點必須明確,以表明作者的立場。

2 論據:用來證明論點的 ;論據要真確、典型、具體,並能支持論點。

3 論證:指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 ;論證過程要符合邏輯。

議論文的基本結構

1 :提出論題,點明論點,或交代議論的目的。

2 :從多方面剖析所論述的問題,並提出論據。

3 :歸納總結,或重申論點,有時也會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常見的論證方法

1 :又稱例證法,用典型、具代表性的 作為論據,以證明論點。

列舉事實,較易使人信服。

2 :又稱喻證法,用 來論證抽象、深奧的道理,能達到深入淺

出、形象生動的效果。這種方法既可幫助讀者理解,又可增加文章趣味。

3 :又稱對比法,舉出兩種互相對立的事物或道理,顯示它們的對立點。通

過 、 來證明論點,能揭示事物的差異,使是非一目了然。

4 :又稱為引證法,即引用公認的道理、 、科學上的公理

和原理以證明論點;訴諸權威可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5 :又稱類比法,是把兩種 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並排起來,揭

示它們的共通點,並由其中已知的事物的道理,推論出另一種事物的道理,從而證明論點。

這種方法使要論述的道理顯得具體,容易為人所接納。

6 :又稱歸納法,即通過許多個別的事例 它們的共同點,得出

適用於某類事物或現象的一般結論,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7 :又稱演繹法,即根據已知的一般原理(前提),推論出關於個別事物的

2
單元六 世道人心

結論。「前提」與「結論」之間有必然的聯繫,如「前提」真實,而推理過程又正確,那麼

「結論」就必然真實。演繹論證能展現事理間的邏輯關係,以下舉一例說明:

凡生物都必須進食以維持生命。 (大前提)  一般原理


人是生物。 (小前提)  要推論的個別事物
所以,人必須進食以維持生命。 (結論)  論點

3
單元六 世道人心

閱讀堂課紙 1 敬業與樂業 梁啟超


我這個題目,是把《禮記》1裏頭「敬業樂群2」和《老子》裏頭
「安其居樂其業3」那兩句話,斷章取義造出來的。我所說的是否與
《禮記》
、《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
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4。

本題主眼5,自然是在敬字、樂字。但必先有業,才有可敬、可
樂的主體,理至易明。所以在講演正文以前,先要說說有業之必要。

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6!」又說︰「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
難矣哉7!」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沒有甚麼人不可教誨,獨獨對於這兩種人便搖頭歎
氣說道︰「難!難!」可見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藥可醫,惟有無業游民,雖大聖人碰着他,也沒
有辦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禪師8,他常常用兩句格言教訓弟子,說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
飯。」他每日除上堂說法之外,還要自己掃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歲,日日如此。有
一回,他的門生想替他服勞,把他本日應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這位言行相顧的老禪師,老實
不客氣,那一天便絕對地不肯吃飯。

我徵引儒門、佛門這兩段話,不外證明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人人都要不斷地勞作。倘若
有人問我︰「百行甚麼為先?萬惡甚麼為首?」我便一點不遲疑答道︰「百行業為先;萬惡懶
為首。」沒有職業的懶人,簡直是社會上的蛀米蟲,簡直是「掠奪別人勤勞結果」的盜賊。我
們對於這種人,是要徹底討伐,萬不能容赦的。有人說︰「我並不是不想找職業,無奈找不出
來。」我說︰職業難找,原是現代全世界普通現象,我也承認。這種現象應該如何救濟,別是
一個問題,今日不必討論。但以中國現在情形而論,找職業的機會,依然比別國多得多;一個
精力充滿的壯年人,倘若不是安心躲懶,我敢相信他一定能得到相當職業。今日所講,專為現
在有職業及現在正做職業上預備的人——學生——說法,告訴他們對於自己現有的職業應採何
種態度。

第一要敬業。敬字為古聖賢教人做人最簡易、直捷的法門,可惜後來有些人說得太精微,

1
《禮記》:由漢代戴聖編輯成書,是戰國至漢初儒家禮儀論著的總集。
2
敬業樂羣:業,學業。樂,喜愛。羣,指一起學習的同伴。對學業專心致志,與同學和洽相處。語出《禮記.學
記》。本文把「業」借用為職業。
3
安其居樂其業:人民生活安定,喜愛自己的工作。語出《老子》第八十章。
4
不二法門:佛家語,這裏指惟一的途徑。
5
主眼:主要的着眼點,即重點。
6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整天吃得飽飽的,卻不肯對一些事動腦筋,這種人實在很難教化啊。語出《論語.
陽貨》。
7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義,正確的事。一羣人整天聚在一起,從不說正經的話,又喜歡賣弄
小聰明,這種人實在很難教化啊!語出《論語.衞靈公》。
8
百丈禪師:唐代僧人懷海,因居於江西百丈山,人們便稱他為百丈禪師。禪師是對僧人的尊稱。

4
單元六 世道人心

倒變了不適實用了。惟有朱子9解得最好;他說︰「主一無適便是敬10。」用現在的話講,凡做一
件事,便忠於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業有甚麼可敬呢?
為甚麼該敬呢?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人類既不是上帝特地製來充
當消化麵包的機器,自然該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認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
其性質都是可敬的。當大總統是一件事,拉黃包車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稱,從俗人眼裏看來,
有高下;事的性質,從學理上解剖起來,並沒有高下。只要當大總統的人,信得過我可以當大
總統才去當,實實在在把總統當作一件正經事來做;拉黃包車的人,信得過我可以拉黃包車才
去拉,實實在在把拉車當作一件正經事來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這叫做職業的神聖。凡職
業沒有不是神聖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們對於各種職業,沒有甚
麼分別揀擇。總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勞作的。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至於我該
做哪一種勞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
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惟一的祕訣就是忠實;忠實從心理發出來的便是敬。 《莊
11 12 13
子》 記痀瘻丈人承蜩 的故事,說道︰「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凡做一
件事,便把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無論別的甚麼好處,到底不肯犧牲我現在做的事來和他交換。
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同一價值;我信
得過我當挑糞的把馬桶收拾乾淨,和你們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同一價值。大家同是替
社會做事,你不必羨慕我,我不必羨慕你。怕的是我這件事做得不妥當,便對不起這一天裏頭
14
所吃的飯。所以我做這件事的時候,絲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 說︰「坐這山,望那山,一
事無成。」我從前看見一位法國學者著的書,比較英法兩國國民性質;他說︰「到英國人公事
房裏頭,只看見他們埋頭執筆做他的事;到法國人公事房裏頭,只看見他們銜着煙捲在那裏出
神。英國人走路,眼注地下,像用全副精神注在走路上;法國人走路,總是東張西望,像不把
走路當一回事。」這些話比較得是否確切,姑且不論;但很可以為敬業兩個字下注腳。若果如
他所說,英國人便是敬,法國人便是不敬。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職業不敬,從學理方面說,便是
褻瀆職業之神聖;從事實方面說,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結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業主義,於人
生最為必要,又於人生最為有利。莊子說︰「用志不分,乃凝於神15。」孔子說︰「素其位而行,
不願乎其外16。」所說的敬業,不外這些道理。

第二要樂業。
「做工好苦啊!」這種嘆氣的聲音,無論何人都會常在口邊流露出來。但我要
問他︰「做工苦,難道不做工就不苦嗎?」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裏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

9
朱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後世尊稱為朱子。
10
主一無適便是敬:主,專注。適,往。專心於一件事,不分散精神到其他事情上,便是敬的表現。語出朱熹《論
語集注》。
11
《莊子》:戰國時莊周及後學所作,是道家的重要典籍。
12
痀瘻丈人承蜩:痀瘻。駝背。丈人,古代對老年男子的尊稱。承蜩,蜩即「蟬」,在竹竿頂端裝上帶黏性的膠狀
物質來捕蟬。語出《莊子.達生》。
13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雖然天地很大,萬物很多,但我只集中注意蟬翼的動靜。「而唯吾蜩
翼之知」是「而吾唯知蜩翼」的倒裝句寫法。
14
曾文正:即曾國藩(1811-1872),清末重臣,死後謚文正。
15
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用心不分散,於是能夠專注。語出《莊子.達生》。
16
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安於本來的。安於自己所處的地位來做事,不祈求本分以外的東西。語出《禮
記.中庸》。

5
單元六 世道人心

耳朵來聽,有些人看着我們好苦;翻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淘神、費力?
17
難道又不苦?須知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人生從出胎的那一秒鐘起到嚈氣 的那一
秒鐘止,除了睡覺以外,總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擱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費力,
勞苦總是免不掉的。會打算盤的人,只有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過於
無業游民,終日閑遊浪蕩,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擺在哪裏才好。他們的日子真難過。第二
等苦人,便是厭惡自己本業的人,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卻滿肚子裏不願意做。不願意做逃得
了嗎?到底不能。結果還是皺着眉頭,哭喪着臉去做。這不是專門自己跟自己開玩笑嗎?

我老實告訴你一句話︰「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
為甚麼呢?第一,因為凡一件職業,總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變化、進展的
狀態,最為親切有味。第二,因為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鬪;一步一步地奮鬪前去,從刻
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第三,職業性質,常常要和同業的人比較駢進18,好像賽球一般,因競
勝而得快感。第四,專心做一職業時,把許多游思、妄想杜絕了,省卻無限閑煩悶。孔子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19。」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
孔子自述生平,說道︰「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種生活,
真算得人類理想的生活了。

我生平受用的有兩句話︰一是「責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地求這兩句話之實現
與調和,又常常把這兩句話向我的朋友強聒不舍20。今天所講,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
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如此,我希望諸君和我一同受用!

17
嚈氣:通「嚥氣」,人死時斷氣。
18
駢進:駢,兩馬並列。齊步前進。
1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道道理的人,比不上愛好道理的人;愛好道理的人,又比不上樂於實
行道理的人。語出《論語.雍也》
20
強聒不舍:聒,嘈吵。絮絮的說個不停。

6
單元六 世道人心

(一)作者

梁啟超 (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清末民初著名

學者。他倡導「新民體」,為白話文的先導。

(二)題解

(1)出處:本文選自《飲冰室文集》。

(2)寫作背景:本文是梁啟超於一九二二年八月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演講的講辭,由於這次

演講的對象是職業學校的學生,因此便以「敬業與樂業」為題,向他們說明對職業應有

敬業和樂業的態度。

(3) 1.敬業之義:重視和專注自己的工作。

2.樂業之義:從工作中發掘出趣味來。

(三)段意與主旨

試寫出課文中各意義段的段意,然後歸納段意成主旨。

段落 段意

1 中心論點: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2-5 分論點一:

6-7 分論點二:

8-9 分論點三:

10 總結全文

7
單元六 世道人心

主旨:
本文論證 ,並且應以

的態度工作,這樣才是理想的人生。

(四)內容理解

【1】第一部份(第一段):引言

(1)說明題目的出處:

1.敬業來自《禮記》「敬業樂群」。

2.樂業來自《老子》「安其居樂其業」。

(2)敬業樂業的重要性:是人類生活的___________。

【2】第二部份(第二至五段):論述有業的必要。

(1)先討論有業的必要的原因:

作者在討論敬業和樂業之前,先討論每個人都必須有職業,因為必有業,才有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必須有業的原因:

1. 無業者難以教化:無業者__________,連孔子也感到難以教誨這類

人,所以人必須有業,使身心有所寄託,不致成為無藥可救者。

2. 無業者是社會的負累:無業的懶人,是「社會上的蛀米蟲」,是「掠奪別人勤勞
的結果的盜賊」,因此人必須有業,才不致成為社會的負累。

(3)作者說明人必須有業的方法:

1.語例:( 論證)

8
單元六 世道人心

(i) 引孔子的說話: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和「群居終日,言不

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指出無業者很難教誨。

(ii) 引百丈禪師的說話:
「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指出要吃飯,便應該

工作。

2.事例:( 論證)

引用百丈禪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的例子,證明人人都應該有正當的職業。

3.反復強調: 論證

作者引述語例和事例之後,再反復從正面指出:
「百行業為先」指出人人都要

________。又從反面重申:
「沒有職業的懶人,簡直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駁論:反駁職業難找,所以不工作是逼於無奈的觀點。

【3】第三部份(第六至七段):論述敬業

(1)「敬」的意思:

1. 朱子的話::「主一無適便是敬。」

主:_____________

適:_____________

2. 現代的話:凡做一件事,便忠於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一點不旁騖,便是「敬」。

(2)人應該敬業的原因:

1.人為勞動而生活:人生在世,並不是____________,應當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單元六 世道人心

2.職業無高下之分:凡是正當的職業,都是__________,不論是___

______或________,沒有不是______,所以凡職業無高

下之分,都是可敬的。

論證:(第 6 段)

(i)先提出一個公認的道理或事實: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前提)。

(ii)舉出個別例子: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

(iii)再依這「公認的道理」對個別例子下判斷結論: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敬業的惡果:要把一件職業做得圓滿,一定要敬業;否則既________

_________,又把事情做糟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到敬業的方法:

1. 尊重自己的職業:凡做一件事,便把這事看作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無論有任何好處,都不肯犧牲我所做的事和別人交換。

做到尊重自己的職業,相信每一件工作都是_______________,

設例:( 論證)

以下四件事的價值是相同的:

木匠做了一張桌子

政治家建設一個共和國

挑糞的把馬桶收拾乾淨

軍人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

2.專注自己的職業:做事的時候,絲毫不分心到事外。

事例說明:( 論證)

英國人與法國人的做事方式:英國人在公事房埋頭執筆,走路時注視地下。

10
單元六 世道人心

法國人在公事房銜著煙捲像在那裏出神,走路時東張西望。從而說明敬與不

敬的具體表現。

語例:( 論證)

(i)痀瘻丈人專注捕蟬:「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

(ii)曾文正:「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

(iii)莊子:「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iv)孔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4】第四部份(第八至九段):論述樂業。

(1)不樂業的原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駁論/:( 論證)

引入他人論點:做工好苦呀!

反駁:有人認為大熱天氣下演講是苦事,但講者不以為苦;有人認為賭錢、去吃酒
是樂事,但有人認為淘神、費力。作者以演講、賭錢、吃酒跟工作類比,指
出它們跟做工一樣,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感受。

論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必須樂業的原因:

1. 人只要生活,就要淘神、費力,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才有價值。

2. 不能樂業的人,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們都是天下間的

苦人。

(4)職業可產生趣味的原因:

11
單元六 世道人心

1. 置身職業中,可以體會__________________。

2.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得到快樂。

3. 和同業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得到快樂。

4. 專心工作,可以杜絕許多________________,省卻許多____________。

語例:( 論證)

(i)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ii)曾文正:「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說明人生能從自己的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

(5)綜合全篇,作者提過以下三等人:

1. 天下間第一等人:能因應自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一種勞作做

到________的人。

2. 天下間第一等苦人:他們是__________________,終日閒遊浪蕩,不知把自己

的身子和心子擺放在那裡才好。

3. 天下間第二等苦人:他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不做

自己不願意做的工作,結果皺著眉頭,哭喪著臉去做,十分痛苦。

【5】第五部份(第十段):_______________

(1)敬業即是 的原因:

有責任心的人都希望把工作做好,要把工作做好,便要 _____

_______________ ,即是要敬業。

(2)樂業即是 。

(3)要常常追求兩者的 與 。

12
單元六 世道人心

(五)作法探究

(1)文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作技巧:

1.文章起首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i)形式:首段先解釋了「敬業和樂業」的出處,並指出這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ii)好處:-先確立論點,繼而層層遞進,反覆論證,使全文______________。

-可_________________,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2.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i) 例證法: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_、____三項例證。

(ii) 歸納法:根據若干個別事例(孔子和百丈禪師的話),概括它們的共同點(反
對無正當職業和不勞作的人),從而推斷出結論(人必須有業)的方法。

(iii) 演繹法:提出一個公認的道理或事實—大前提(凡職業都是神聖的、可敬的)

然後列舉出個別的例子—小前提(拉黃包車是職業),再依這「公認的道理」
對個別例子下判斷(所以拉黃包車是神聖的、可敬的)。

(iv) 類比法:把兩種性質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作比較,抓住它們的共通點,由一種
已知的事物的道理推論出另一種事物的道理。第 8 段:以演講、聽演講、賭
錢、吃酒跟工作類比,指出它們跟做工一樣,同樣淘神、費力,但喜歡做這
些事的人卻不以為苦,論證苦樂在當事人主觀的感受。

13
單元六 世道人心

閱讀堂課紙 2 韓愈《師說》語譯練習

原文 語譯

1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 理、講授學問、解惑 解決疑難 的人。人

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 不是生來就有知 知識 的, 孰 從師學習

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能沒有疑難問題呢?有問題卻不從師 從師學

習 ,那他的問題和疑惑便始終不能解決了。
2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

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固 在我之


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
後 就比我早,我應向他學習。出生吾後 在我
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
之後 / 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
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
我也應該向他學習。我學習的是道理, 庸 知識
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
知道他的出生年月比我的是早還是晚呢!因此不
存也。
論無貴、無賤 地位高低 ,無論無長、無

少 年長年幼 ,誰人懂得道理,誰就是我

的老師。

3 嗟乎!師道之 不傳也久 唉!從師學習的道理已經不傳也久/ 失傳

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 很久 了,想人們 無惑 沒有疑難問題

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 也很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的道德學問遠遠 出

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 在我之後 / 一般人,尚且向老師學習呢。

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 現在一般的人,他們的道德學問遠遠低於聖人,

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 卻把向老師學習恥 可恥的事 。因此聖人

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 益道理 聖 通達道理 ,一般人更加愚

皆出於此乎! 愚昧 。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一般人之所以

14
單元六 世道人心

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這個原因造成!

4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 愛護自己的兒子,便 擇師 挑選老師

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 來教導;對於自己,卻把求師當做可恥的事,真

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 令人大惑不解啊!那小孩子的老師,只是拿着課

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 本教孩子,讓他們熟習句讀,並不是我所講的傳

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 其道 傳授道理 ,解其惑 解決疑難

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 啊。不懂句讀,不能解決疑難,或 傳授道理 向

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老師學習,有人則不請教老師;小問題願意向人

請教,大問題卻遺 遺棄不問 ,我看不出

這些人是明 聰明 的。

5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 醫師、樂師、各類工匠,都不把請教老師當
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 做可恥的事。讀書做官的人,一說到老師、弟子,
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
就羣聚而笑 聚在一起譏笑 別人。問他們
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笑甚麼,便回答說:
「某人和某人年紀差不多,懂
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 ,官盛
得的道理也不相上下。拜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
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
羞 羞恥 。拜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諛
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阿諛奉承 。」唉!從師的風氣不復 不再
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存在 ,由此可知了!醫師、樂師、各類工匠,
其可怪也歟!
大人先生是不屑一提的,現在這些大人先生的智

才智 卻反而及不上他們,這可真是奇怪啊!

6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 聖人沒有 常 才智 的老師,孔子曾向郯


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 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郯子這類人,他們
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
的才智都及不上孔子。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
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
走,其中就一定有一個可作 我師 我的老

15
單元六 世道人心

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師 。」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 賢能 老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 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賢 賢能 ,(只是
而已。
彼此在) 聞道 懂得道理 的時間上有先

後,在學術、技藝方面各有專長,就是這樣罷了。

7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 李家孩子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

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 和傳,他全都學習過。他不受時 社會風氣 的

於時 ,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 拘束,向我學習。我 嘉 社會風他能遵行古道

道,作《師說》以貽之。 古人從師的道理 ,寫了這篇《師說》貽 社

會風 給他。

一、段意與主旨
試寫出課文中各意義段的段意,然後歸納主旨。

段落 內容大意
1-2 立論: ____

3-5 駁論:用上面理論來駁斥 ___

6 聖人 _______________

7 寫作 _______________

主旨:
讚許的對象 批評的對象 寫作的目的

藉着撰寫文章贈予弟子 批評中唐時期士大夫 說明師的作用與

, 的歪風, 的原則,宣揚 的

必要。

16
單元六 世道人心

二、作者:韓愈 (韓退之、韓昌黎、韓文公。唐宋八大家之首,倡導古文運動。)

生平:參看《文言經典精編》P.49

三、解題:
1. 「師」,不是「童蒙之師」,而是指「 」、「 」,即學有所

成的人再跟隨老師。

2. 「說」, 也,用以闡明、說明事理。

四、寫作背景:
1. 韓愈三十五歲時寫,為出任國子監時期的作品。

2. 為了推動「古文運動」,他大力扶助青年後學。

3. 當時有嚴重的「恥學於師」的歪風,所以有些士大夫譏笑他「好為人師」。

4. 他面對這情況,仍然無所畏懼,繼續為推動「古文運動」而努力,寫了《師說》來批評

士大夫恥學於師的歪風,提倡從師學習。

5. 有說是為李蟠而作。實則是借此文以抨擊當時社會上不重視師道的不良風氣。

五、內容重點:

【一】 立論:古之學者必有師 (「必」── 持論肯定 )

(第一、二段)

1. 教師的責任 (作用):傳道、授業、解惑。

a. 傳道 -- (儒家仁義道德、修齊治平之道)

b. 授業 -- (六經、古文)

c. 解惑 -- 解答學「道」習「業」所遇的 。

2. 人們從師的原因 (從師的重要性):

a. 人不是出生便知「道」,必有疑難困惑,所以必須 ,

尋求指引。若有疑惑而不請教老師,疑難便 。

17
單元六 世道人心

(針對個人:不求師問道,不能解決疑問。)

b. 老師 ,學識湛深,所以要向他們請教,和學習道理;

老師術業 ,在各項專門課業方面,人們也須從師學

習。(針對老師:老師的學問值得人學習。)

3. 選擇老師的原則:

*a. 只 要 對 方 ,就可以當自己的老師,不必理會他

的 、 。(第二段)

*b. 只要對方 ,就可以當自己的老師,不必一定

較自己 。(第六段)

c. 如能做到傳道、授業、解惑的就可以為師。

4. 韓愈批評時人的弊病和針對此弊病提出的主張:

他批評時人 ,提出應該從師學習,不應囿於

和 ,只要是有道德有學問,就值得學

習,就符合作為老師的標準。

【二】 駁論:用上面理論來駁斥當時不重視師道的不良風氣。(第三至五段)

1. 以「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來對比 (第三段)

古之聖人具 ,尚且拜師求教;

今之眾人的才德與 相差很遠,卻恥於從師;

結論:聖人愈 ,愚人愈 。

作者藉此論證 ________________ 。

2. 駁斥那些為子弟擇師,自己卻恥於從師的人 (第四段)

a. 時人為子擇師的矛盾表現:

 基於愛子,於是 ,但自己卻恥於從師。

 時人擇師而教授子女句讀的方法 (小),但自己在道理 (大) 的探求方面,縱使有

不明白的地方,也不會從師而學。(「小學而大遺」:「小」指 ______

18
單元六 世道人心

_ ;「大」指 ___ )

b. 童子之師和韓愈心目中老師的分別:

 童子之師只教學生 ,劃分 ;

 而韓愈心目中的老師則須 (講授課業)

及 。

c. 作者評論:

其子弟之師只教 ,未能盡 、 、

的職責,學習句讀要拜人為師,對大道不解,卻不願拜人為師,學了

小的,丟了大的,極不高明,故評其「小學而大遺」。

3. 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 (第五段)

a. 前者是 的人,卻不以 為恥,後者一聽到人說

老師、弟子事情,就聚攏來嗤笑。

b. 士大夫以年紀 ,道術相近而不互相拜師;以 為

師則感羞恥,以 為師則怕近乎阿諛奉承;結果沒有什麼人可以

做學習的對象,師道不能恢復。

c. 論證的道理/作者的感慨:巫醫樂師百工是君子所看不起,不屑交往的人,他們仍

不恥相師,反而現在的士大夫智慧比不上這些人,竟不明從師的道理,恥於從師,實

在使人感到奇怪。

4.韓愈認為士大夫的身份及他們的表現造成「師道之不復」的後果:

a. 士大夫是社會上 ,他們的行為對社會風氣有很大影響,連讀書做

官的人也 ,從師的風氣當然不再存在。

b. 此外,他們聽到別人 ,就聚在一起譏笑,令 因

為害怕被人譏笑而不敢從師學習,使 ________ 。

19
單元六 世道人心

【三】 例證和結論 (第六段)

立論/論點:聖人無常師

1. 以孔子之言行為例

a. 孔子的行 (從師):孔子無常師,他曾向 、 、

、 等人請教。這些人不及孔子賢德,但孔子仍向他

們學習。(這是事例)

b. 孔子的言 (說話):
「 」說明人人都要

謙虛學習。(這是語例)

c. 引用孔子的說話的作用:孔子是人所皆知的 (萬世師表),引他的

話作例證,可增加論點的 。

2. 說明的道理:

a. 聖人無常師,應不恥下問。

b. 弟子不必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什麼也比弟子高明;先聞道的便可為師,在學

術技藝有專長也可為師。聖人孔子尚且向德行不及自己的人學習,一般人更應

從師學習。

【四】寫作動機 (第七段)

寫此文給李蟠的原因──李蟠能行古道:

 樂於  尊師重道

 好  通習

六、文體特點:
1. 從內容看,屬論說文。

2. 從性質看,為寫給李蟠之贈序。

3. 「說」這類文體的寫作目的是 。

20
單元六 世道人心

七、技巧分析:
1 .結構嚴謹(《文言經典精編》P.58)
文章首兩段先確立論點,正面立論: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接著第三段至第五段
以三層對比,反駁時人的陋習,層層對比,環環相扣,論述師道之不傳的原因。最後
兩段,又轉而從正面作結,點出從師之道,聖人無常師,應不恥下問。整篇作品,由
正而反,由反而正,迴環往復,收放自如,不枝不蔓。

2. 氣勢充沛

《師說》針對當時拒絕從師學習的歪風而作,立意深遠,也展現出韓愈氣勢宏大的散
文風格。文章開首第一句即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
,斬釘截鐵,確鑿有力,營造了先
聲奪人的氣勢,也為下文論證從師而學的必要和批評當時羞於從師學習的風氣奠定基
調。隨後反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既呼應前句所述老師能為學生解惑,
也開啟後文「惑而不從師是不智之舉」的論述。

3. 善用對比

本文運用三個對比,指出不從師學習的壞處,筆鋒銳利。

段落 對比重點
第3段 不同時代的人 古之聖人智慧過人仍  今之眾人智慧低於聖
虛心從師,故更有智 人卻恥學於師,故更加
慧。 愚昧。

第4段 事情的輕重 士大夫為兒子選擇教  自己卻恥於從師學習


師學習句讀。 道理。
第5段 社會不同階層 醫師、樂師、各類工匠  士大夫卻譏笑他人從
等人互相學習。 師。

作者藉以上三個對比作反面論述,批評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的不良風氣。

21
單元六 世道人心

4. 呼應緊密

《師說》全文結構嚴謹,照應緊密,例如第 6 段就跟上文互相呼應。

聖人無常師。 呼應 第2段: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
第 1 段:古之學者必有師。
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
呼應 第3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
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
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必有我師。」

第2段: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
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
聞道有先後。 呼應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
之。

前呼後應的佈局,使通篇的論述層層深入,加強說服力。

5. 修辭手法

 :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 : 聖益聖,愚益愚

 : 孰能無惑

 : 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

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6. 善於運用語調 (《文言經典精編》P.58)

文中有三層對比,每個對比的結語都採用不同的語調,表達不同的感情:

第一層: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用反問句提出質疑,
發人深省。

第二層:「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用判斷句,態度明確,毫不含糊。

第三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用感歎句,洋溢著不滿與惋惜之情。

此外,本文善用虛字,如「嗟乎」、「久矣」、「難矣」「嗚呼」、「歟」等,令文章免於嚴
肅呆滯,文句靈活多變,感情充沛,加強文章感染力。

22
單元六 世道人心

課文總結表
老師的職責在於: 傳道 、 授業 、 解惑 。
「道」是指: 儒家道統 ;
「業」是指: 儒家六藝經傳 ;
「惑」是指: 學習前兩者時產生的疑惑 。
從師的必要:
論述從師的必 人不是生下來就擁有知識,一定會碰到 疑難 ,因此有必要從師
要、老師的職責
學習。
和擇師的原則
擇師的原則:
 不分地位 高低 ;
 不分年紀 大小 ;
 具 儒家 知識的人。

利用以下列三組對比,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
 以 古之聖人 樂於從師對比 今之眾人 恥於從師問學。前
者已有 智慧 仍從師學習,是以更有智慧;後者智慧低於古
人卻恥於從師,於是更為 愚昧 。
側面批判當時士
大夫恥於從師的  士大夫 恥於從師學習 道理 對比他們為孩子從師學習
不良風氣 句讀 的相反態度,反襯出士大夫的 淺陋 。
 社會地位較低的巫、醫、 樂師 、 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士
大夫 卻恥於向地位 低 的人請教,而向地位高的人學習則會
被視為 阿諛奉承 ,於是恥於從師。

孔子之言:「三人行, 則必有我師 」。
孔子之行:孔子的老師有郯子、萇弘、 師襄 、 老聃 ,他們的 德
以孔子的言
行 不及孔子。
行,論述師
生 的 關 係 總結出老師與學生的關係:
 弟子不必不如 師 ,師不必賢於弟子;
 先掌握 道理 和擁有 技藝專長 便可以成為老師。

交代寫作此文 本文的寫作目的:韓愈的弟子 李蟠 不受恥於從師的風氣影響,


的緣由,重申 跟從韓愈學習,於是寫作《師說》一文作為贈序以 嘉許 他。
師道之重要
23
單元六 世道人心

歷屆試題

年分 試題

2018 詞解(2 分)

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孰:

2020 詞解(2 分)

1.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庸:

語文運用

一.修辭:設問、反問
設問:即自問自答,作者故意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作用是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
例子: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唯一的秘訣就是忠實,忠實從心理上發出來的便是敬。
《敬業與樂業》

反問:又稱為反詰,作者故意提出問題,只問不答,而答案已隱含在問題中,讀者自然明白。
作用是可加強語氣,明確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內容,令人不容置疑。
例子: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師說》
隱含的答案是人人都有疑惑。

練習一:以下各題中的句子運用了設問還是反問?試指出來,並分析其表達效果。
1. 香港是我淹留一學期的地方,怎能不戀棧?《從你美麗的流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厭惡自己本業的人,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卻滿肚子裏不願意做。結果還是皺着眉頭,哭喪
着臉去做。這不是專門自己替自己開玩笑嗎?《敬業與樂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怎能原諒自己呢?當父親勞累了整天,讓一塊笨重的床板扯落到地上的時候,我在做什麼
呢?讓一個男孩子捉住了手,坐在大學宿舍的露台上聊天!《雙層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單元六 世道人心

二.文言詞匯:焉、或、孰
焉一般有以下用法:
1. 代詞:介詞兼代詞:可根據上下文譯成從某處、在某處、向某人等。
例子: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禮記‧檀弓》
兼有介詞「于」加上代詞「此」的作用,譯作「於此虎」。

2. 疑問代詞:一般用在句首,粵音讀作煙,可解作哪裏、哪兒、怎麼。
例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 語氣助詞

用作句末,起強調語氣的作用,可譯作了、呢、啊或不譯出。
例子: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且又從師而問焉。《師說》

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可以作呢。
例子: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有何閒焉?」《曹劌論戰》

練習二:試把下列各句中的焉字譯成白話,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1. 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 _____

2. 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史記‧夏本紀》____

3. 王若隱(憐憫)其(牛)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曹劌論戰》

_____

或一般有以下用法:
1. 代詞:一般用於句首,可譯作有人、有的。
例子: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2. 副詞:放在動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動作、行為交替發生或同時存在,可譯為有時。
例子: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歸去來辭》

3. 表示不肯定的語氣,可以譯作可能、或許。
例子: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25
單元六 世道人心

練習三:試把下列各句中的或字譯成白話,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1. 又入水撃蛟,蛟或浮或沒。《世說新語‧自新》 _____

2.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論》 _____

3. 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 _____

孰一般有以下用法:
1. 代詞:代人或代物,可譯為誰、哪個、什麼等。
例子: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師說》

2. 副詞:通「熟」,可譯為仔細地。
例子:唯大王與群臣孰議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練習四:試把以下各句中的孰字譯成白話,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1. 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_____

2. 臣恐天下之議君,願孰察之。《商君書‧更法》 _____

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論語‧雍也》 _____

26
單元六 世道人心

新生命教育協會呂郭碧鳳中學
中四級 中國語文科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學習成效檢討表 班別: ______________ 學號: _________
單元六:世道人心——見解與論證
1. 目標設定
(1.1) 這個單元的學習目標:
(i) 掌握_____和_____據。
(ii) 掌握各種論證方法:_____論證、_____論證、_____論證、__
___法、_____法。
(iii) 分析文章的結構特色:_____、層次分明、照應緊密。
(iv) 培養_____和_____的態度。

(v) 其他的目標(如有):

(1.2) 你預期在這個單元評估中取得什麼成績?(請在適當的方格內加 )

A.50%以下 B.51% -60% C. 61% - 75% D. 76% - 90% D. 91% - 100%

2. 自我規劃
(2.1) 課前預習 (請在適當的方格內加 )

(2.1.1) 你有否完成預習和複習已有知識? 有  沒有 

(2.1.2) 你在多大程度上掌握已有知識?

A. 50%以下  B. 50% - 70%  C. 71% - 90%  D. 90%以上 

(2.1.3) 你有瀏覽課前老師提供的教學片段嗎?(如有) 有  沒有 

27
單元六 世道人心

(2.2) 課後自習 (請在適當的方格內加 )


以下為師說的網上練習和分析,可參考連結:

你有瀏覽上述老師提供給你的自學材料嗎?(如有) 有  沒有 

3. 自我監控
(3.1) 你有多大程度上能準時繳交習作? (請在適當的方格內加 )

A. 50%以下  B. 50% - 70%  C. 71% - 90%  D. 90%以上 

(3.2) 面對本單元學習上的困難,你有否運用以下哪些方法去解決?(請在適當的方格內加)
(i) 請教老師 有  沒有 
(ii) 請教同學或學長 有  沒有 
(iii)請教家人 有  沒有 
(iv) 補習 有  沒有 
(v) 繼續自己加強研習課文和筆記或上網搜尋資料 有  沒有 

4. 自我評鑑
(4.1) 你在多大程度上掌握本單元的學習目標? (1 代表最不能掌握,5 代表最能掌握。請

在適當的方格內加 。)

學習目標 1 2 3 4 5

最不能掌握 最能掌握

(i) 掌握論點和論據。     

(ii) 掌握各種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對比論     
證、引用論證、演繹法、歸納法。
(iii) 分析文章的結構特色:下筆立論、層次     
分明、照應緊密。
(iv) 培養敬業樂業和虛心學習的態度。     

28
單元六 世道人心

(4.2) 你在本單元的進展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的平均成績為:

A. 50%以下  B. 50% - 70%  C. 71% - 90%  D. 90%以上 

5. 溫習

以下為所教課文的教學片段,各位可瀏覽作溫習之用。
(i) 學校自主學習資源庫:師說教學片段一至五
(ii) 香港高中中國語文.指定文言經典動畫教材套:師說

你有瀏覽上述老師提供給你的自學材料嗎?(如有) 有  沒有 

請同時上 Google Classroom 填寫電子版自主學習成效檢討表,以便老師統計數據。謝謝!

2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