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Q/HS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企业标准
Q/HS 2016—2010
代替 Q/HS 2016—2004

丛式井防碰与碰后处理要求
Requirements for cluster-well anti-collision and collision treatment

2011-01-28 发布 2011-04-01 实施

中 国 海 洋 石 油 总 公 司 发 布
Q/HS 2016—2010

目 次

前言···································································································································································Ⅱ
1 范围·······························································································································································1
2 术语和定义 ···················································································································································1
3 防碰设计要求 ···············································································································································1
4 防碰施工技术要求 ·······································································································································1
5 碰撞后应急处理要求 ···································································································································2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防碰计算基本要求·································································································4

I
Q/HS 2016—2010

前 言

本标准的起草依据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本标准代替 Q/HS 2016-2004《丛式井钻井作业防碰技术要求》 。
本标准与 Q/HS 2016-2004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 修改、增加了术语和定义的内容;
—— 修改了可能发生套管碰撞的征兆和现象的部分内容;
—— 增加了丛式井设计要求的条款;
—— 增加了施工前准备作业要求的条款;
—— 增加了表层直井段作业要求的条款;
—— 增加了防碰计算基本要求;
—— 增加了钻穿邻井套管的应急处理措施。
本标准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钻完井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钻井部。
本标准起草人:韩丰欣、曹阳、陈建兵。
本标准主审人:张春阳、邓建明。

II
Q/HS 2016—2010

丛式井防碰与碰后处理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丛式井钻井设计和作业过程中的防碰与碰后处理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为作业者的钻井设计和作业。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控制圆柱 control cylinder
以井眼轴为中心,规定的安全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圆柱体。
2.2
误差椭圆 uncertainty ellipsoid
由仪器误差、测量误差、计算方法误差等因素引起的井眼位置的不确定性所构成的三轴椭球在水平
面上的投影。
2.3
分离系数 separation factor
两井筒中心距与两井筒误差椭圆半径之和的比值。
2.4
地球磁场强度值 (Btotal)
地球磁场三轴分量的磁场强度矢量合。

3 防碰设计要求

3.1 根据井位坐标和油藏靶点坐标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对所有井均应进行防碰扫描,防碰计算基本要求
参见附录 A。防碰扫描的判别标准可采用分离系数结合理论井眼间距的方法,新油气田的井设计分离系
数宜不小于 1.5,常压油田的加密调整井设计分离系数应大于 1.0,异常高压的油田、气油比大于 350 的
油田、气田的加密调整井设计分离系数应大于 1.5。
3.2 井槽分配宜将位移小的井布置在内排,位移大的井在外排,并根据井眼方位依次布井,避免井与井
立体交叉。
3.3 造斜点深度宜外排浅,内排深。邻井造斜点深度差宜大于 30m。
3.4 外排井宜采用不低于内排井的造斜率。
3.5 轨迹设计应整体考虑防碰。钻井顺序宜先钻外排井,后钻内排井,最后钻直井。
3.6 必要时应考虑外排井表层按预斜设计。

4 防碰施工技术要求

4.1 施工准备工作要求

1
Q/HS 2016—2010

4.1.1 每口井钻进前应根据邻井的实际轨迹数据进行轨迹优化。
4.1.2 对有碰撞风险的井,提前用陀螺测斜仪复测邻井轨迹,测点间距宜小于 10m,根据复测数据进
行绕障设计。
4.1.3 核实、确认碰撞风险高的邻井相关生产数据,并确认这些井风险点以下处于关闭状态。

4.2 表层作业要求

4.2.1 直井段表层钻井,宜使用大钟摆钻具组合。
4.2.2 钻进时应测量轨迹数据,测点间距不大于 30m,并实时绘制表层井眼轨迹图。
4.2.3 起钻时应投测多点测量仪,测点间距应小于 10m。
4.2.4 直井段的井眼应控制在设计的控制圆柱内。当超出控制标准,应用陀螺测斜仪测量上部井眼轨迹,
重新做防碰扫描和绕障施工方案。
4.2.5 本井作业与邻井存在碰撞风险时,宜表层预斜。随钻测量磁性工具面受到邻井套管干扰时,应使
用陀螺测量仪定向。

4.3 绕障与防碰作业要求

4.3.1 可能发生碰撞套管的征兆和现象,主要包括:
a) MWD 测量的当地磁场强度值超出正常值±2%;
b) 返出岩屑中含有水泥或铁屑;
c) 在邻井套管无水泥封固时,出现钻具短暂放空;
d) 钻速突然变慢;
e) 泵压、扭矩变化异常,钻具蹩跳严重;
f) 聆听邻井套管有敲击声音。
4.3.2 观察钻井参数变化及趋势,实时跟踪、预测轨迹变化,出现碰撞征兆,应立即上提钻具。
4.3.3 加密捞砂并检测其中水泥的含量变化情况。
4.3.4 监听、探测到邻井套管有碰撞声音时,应停止钻进,上提钻具。
4.3.5 应在钻井液返回槽内放置磁铁,检查返出铁屑情况。
4.3.6 不应使用自动送钻。
4.3.7 应使用牙轮钻头;宜使用五头以上的低转速井下动力钻具。
4.3.8 应使用陀螺测斜仪测量及定向作业。
4.3.9 不应在同一深度长时间循环。
4.3.10 控制钻进速度,采用低钻压、低钻头转速钻过防碰井段。

5 碰撞后应急处理要求

5.1 发生碰撞现象时的应急措施

5.1.1 立即停止钻进,将钻具提离井底 2m 以上活动、循环钻井液。


5.1.2 复测并确认地球磁场强度值。
5.1.3 用高粘高切钻井液循环携砂,观察返出岩屑中水泥和铁屑含量。
5.1.4 用陀螺测斜仪复测井眼轨迹,根据测量数据重新进行防碰扫描分析。
5.1.5 根据复测轨迹结果,做绕障施工方案,必要时注水泥塞回填。

5.2 钻穿邻井套管的应急措施

5.2.1 钻穿生产井套管的应急措施
2
Q/HS 2016—2010

5.2.1.1 关停被钻穿的生产井,隔断钻穿位置与储层之间的连通。
5.2.1.2 观察井眼液面判断是否与生产井储层之间连通,保持本井液面。
5.2.1.3 当本井与生产井液面均稳定时,应对本井注水泥塞回填。
5.2.1.4 当生产井发生漏失时,应先对该生产井进行封堵作业,待两口井的液面稳定后,再对本井注水
泥塞回填。
5.2.1.5 发生井涌时,按井控程序作业,后注水泥塞回填。井控作业时,应考虑本井与生产井的 U 型
管原理,更要关注本井的地层漏失压力。
5.2.1.6 溢油(气)发生时,应尽快控制溢油量并采取溢油的回收处理措施。

5.2.2 钻穿注水井套管的应急措施

5.2.2.1 立即停注或停泵,观察被钻穿井井口压力。
5.2.2.2 其他处理措施按 5.2.1 执行。

5.2.3 钻穿未进行完井作业井套管的应急措施

停止钻进,起钻注水泥塞回填。

3
Q/HS 2016—2010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防碰计算基本要求

A.1 大地测量系统

A.1.1 同一油区应采用统一的大地测量模型。
A.1.2 防碰扫描计算时,应将大地坐标转换到同一模型下进行。
A.1.3 所有测量仪器测得的方位值应采用在同一模型计算得到的收敛角校正到网格北。

A.2 地磁模型

做磁场强度和磁偏角的计算时,同一油区应采用统一的地磁模型。

A.3 测量误差模型

防碰扫描计算时应采用同一类型的误差模型。

A.4 轨迹计算方法

采用统一的轨迹计算方法,宜选用最小曲率法。

A.5 防碰扫描方法

应采用三维最近距离扫描法进行防碰扫描,可用水平距离扫描或法面扫描进行验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