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

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
《维摩诘经》导读 005

长者子宝积向佛问了问题就是,什么是菩萨净土之行?也就是菩萨们庄严净土的修行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佛陀首先在纲领上回答:说菩萨就是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而成就建立自己的
净土的。之后,佛陀要具体地回答,哪些是菩萨庄严净土的修行。上一次我们念到经文说寶
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也就是什么是菩萨庄严净土之行呢?首
先直心,正直的心,坦荡的心,所以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首先要坦坦荡荡,光明磊落.继续看经文
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第二是深心,什么是深心?就是对佛陀教
法的深深的信心,这是菩萨庄严净土之行,那么与这种深心的菩萨的愿心相应的是具足功德的众
生因此具足功德的众生可以生到他的净土,看经文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
生其國。发菩提心这是菩萨的修行,这是菩萨庄严净土的修行,因此那些个发了个菩提心的大乘
的众生是与菩萨相应的.讲到这里大家可以理解了,什么菩萨庄严净土的菩萨修行呢?首先是发
心——直心、深心、菩提心。看下一段经文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
國。什么是菩萨庄严净土的修行?布施是菩萨庄严佛土的修行啊~那么能舍的众生是与布施是
相应的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那持戒是菩萨庄严佛土的修
行,那么行十善道能够满众生愿的众生是与菩萨相应的.什么是十善道?就是十善业道,就是一个
修行者要奉行的十种善行,哪十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
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十件事儿,这叫行十善道.看下边的经文忍辱是菩薩淨土,菩
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 來生其國。忍辱,修忍般若蜜的那是菩萨的净土之行,那么具
三十二相的庄严众生是与忍般若蜜的菩萨相应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
來生其國。精进是菩萨的净土修行.下一段经文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
生其國。看下一段经文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那么这段经文不需要太
多解释了,大家看这段经文我们熟悉不熟悉啊,什么是菩萨的净土之行啊,布施,持戒,忍
辱,精进,禅定,智慧,这第六个智慧就是般若梵文就是 ba ra kia,更多的时候翻成般若,
在这里鸠摩罗什大师翻成智慧.那么这六个的菩萨行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什么?叫六度,所
以佛陀在这里回答宝积什么是菩萨庄严净土之行?修六度就是菩萨庄严净土之行!看下一段
经文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 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菩萨净土还包括什么?
四无量心,我们在学习金刚经的时候我们专门讲过四无量心,而且还讲过四无量心的修法,
看下边的经文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四摄法是菩萨修行的净土,
什么是四摄法?就是大乘菩萨的四种摄受众生的修行方法,哪四种?第一布施摄,第二爱语
摄,第三利行摄,第四同事摄。这是大乘菩萨的修行,那么这是菩萨庄严净土之行,那么解
脱所摄受的众生,这样的众生来生其国。看下边的经文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
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那么方便是菩萨的净土之行,也就是菩萨发菩提心要度化一切众生
成就无上菩提,那么菩萨度化众生要有度化众生的种种方便善巧,那么方便善巧是菩萨的净
土之行。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
國。三十七道品:是修行的三十七个具体的内容,这三十七道品是实际是声闻乘也就是佛陀
的初时教法,或者叫作小乘佛法里最主要的修行方法,哪三十七道?大家看后面的念处,正
勤、神足、根、力、觉、道。实际上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八
道,加起来三十七个,那么三十七道品内容很复杂,我们在这里不一一的解释你可以到网上
google 下,日后我们还会有专门讲授佛陀初时教法的课程,在那个课程上我们将要花大量的
时间具体的一个个细讲三十七道品,那么三十七道品是典型的声闻乘修行者的修行,那么在
这里说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也就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以发无上菩提心之后由菩提心摄受
下去修三十七道品,所以在这里三十七道品也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继续看下边的经文
1
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
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
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什么是菩萨的净土之行?是回向心.
什么是回向心?就是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他要回转自己修行的一切的功德而施与一切的众
生,这就是回向心。那么回向心是菩萨的净土之行。看下一句经文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
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说除八难,哪八难?就是佛教认为修行佛法有八件非常困难的事
情,你遇到其中一件学习佛法都很苦难叫八难,第一,在地狱难,如果你这一生感得的是地
狱众生那学佛太难打了,第二,在饿鬼难,你这一生生于饿鬼道了,那修行很难了。第三,
在畜生难,生到畜生道,那这一生学佛很难,第四,在长寿天难,也叫无想天。那个地方没
有佛陀说法而且寿命极长,生到长寿天听闻佛法太难,第五,在边地胜处难,边地:就是没
有佛法流布的地区,胜处:那地方生活还很好,比如说寿命千岁,而且还没有夭折的情形,
你生到那种地方反而听闻修行佛法很难,第六,盲聋喑哑难,也就是虽然这一生感生为人,
但是有种种的生理缺陷,盲聋喑哑,学佛修行很难,第七,世智辩聪难,就是世间的智慧,辩
才极端的聪明这反而是听闻修行佛法的难,如果用今天的话语来解释就是过度理性的人学佛
反而难,这些过度理性的人往往对佛陀的教诲难于信受,他执著于我们凡夫境界的思辨,逻
辑,科学的推理,执著于这些东西的那种执著心特别的强,所以世智辩聪难。其实我们看现
代社会生活当中很多智商很高的人,反而他学佛很难。第八,生在佛前佛后难。也就是你出
生的这个时段恰恰是没有佛法流布的时期,你生在佛法流布之前或者之后那听闻佛法修行是
很难的。大家要知道在我们人生慢慢的长河当中,有佛法流布的时期与没有佛法流布时期及
其短暂的。短暂到有佛法流布时期与那个没有佛法流布的时期相比有这个佛法流布时期短暂
的如同天上打一闪电,我们能够生在有佛法流布时期我们又遇到佛法了,又听闻到正法了,
因此我们一定要感恩,一定要珍惜。这就是八难,那么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看下边的经文
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自守戒行:自己严守戒律,
但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是自己严守戒律去修行,他还要不譏(ji)彼闕(que),譏(ji):就是指责,闕:
就是缺点,过失,其实这里指的是犯戒,也就是自己守戒但同时还不去指责、讥笑别人的犯
戒这是菩萨的净土之行.那么正因为这样菩萨成佛时他的净土里无有犯禁之名,也就是这样的
国土里连犯戒的那个名字都没有,何况哪有那样的行为。下边经文十善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
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 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
眾生來生其國。十善我们前面讲过了就是前面说的十善道,其实十善在佛法的体系里是人天
乘法的注意修行,那么人天乘修法怎么也成为了菩萨的修行?大家注意重要的就是发心,如
果你发了菩提心,那么十善法也是菩萨的净土之行,修十善法与下面的果报是对应的,因为
不杀生因而命不夭折,所以大家注意命不中夭,是由不杀生不杀害其他生命而获得的果报,
因此大家注意我们不杀生我们还要放生,这是修行。其实从善道来讲,爱护其他生命其实爱护
自己的生命,所以不杀生的果报就是寿命长,不夭折。那因为不偷盗而大富;那么不偷到的果
报是富,当然不仅不偷盗还要布施,因不邪淫而得清净的梵行;因为不妄语所以所言谛实;
因为不恶口而常说软语,常说善语;因为不俩舌,所以眷属亲密不离善于调和争讼;因为不
绮语因此言必饶益;那么不贪,不嗔,那么有正见。所以这是十善对应的十种果报。也就是
在菩提心的摄受下修十善也是菩萨的净土之行。经文到这里告一段落。回顾这段经文,那佛
陀回答宝积的提问——什么是菩萨庄严净土的修行呢?那么这里佛陀具体回答了宝积的问题,
什么是菩萨的净土修行?
第一,发心——直心、深心、菩提心;
第二,六度;
第三,四无量心;
第四,四摄法;
第五,方便;
2
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
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
第六,三十七道品;
第七,回向心;
第八,说除八难;
第九,自守戒行,不讥彼阙;
第十,十善法。
大家要重视这段经文,我们说维摩诘经非常重要它很多情节像讲故事,但是它的体系非常清
晰,表达非常严整,经常有人说我皈依了,我是一个修行者了,那该怎么修行呢?其实维摩
诘经在这里把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者的修行,它的修行方法几乎概括尽了,就是这十件事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