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 21 卷第 5 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21 No.

5
2008 年 10 月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ct. 2008

《况义》的翻译与中西寓言的早期接触
梅晓娟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1625 年,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和中国天主教徒张赓翻译了《伊索寓言》的第一个中文
选译本——《况义》 。《况义》的翻译受到正处于创作高峰期的中国寓言的影响,同时,它所传入
的西方寓言又为中国文人关注,促生了第一批西方风格的中国寓言作品。
关键词:《况义》
;《伊索寓言》;中国寓言;西方寓言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8)05-71-04

一、引 言
世界寓言共分三大体系,即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体系、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中东体系和欧洲体系。中
印、印欧之间的寓言交流都有相当长的历史。东汉明帝时开始的佛经翻译将印度佛本生故事传入中国,在
中国寓言由先秦哲理寓言向唐宋讽刺寓言、再到明清诙谐寓言转变的进程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印度寓
言故事集《五卷书》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对中世纪动物寓言组诗集《列那狐的故事》、拉封丹的《寓言
诗》以及薄伽丘、乔叟、拉伯雷的著作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中国与欧洲的寓言交流则迟至 17 世纪上半叶
的晚明。来华传播天主教的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和西班牙耶稣会士庞迪我
(Didace de Pantoja,1571-1618)分别在《畸人十篇》
(1608)和《七克》
(1614)中引用了几则伊索寓言。
天启五年(1625)
,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Nicholas Trigault,1577-1628)口授、中国天主教徒张赓笔传的
《况义》在西安刊行。
《况义》共收录 22 则寓言,每则均由寓言故事和以“义曰”引出的寓意两部分组成,
经杨扬和戈宝权二位先生考证,为古希腊寓言集《伊索寓言》的第一个中文选译本。[1, 2]它的出版,标志
着西方文学首度以独立文学作品的形式传入中国。译介西书是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采取的适应性传教路
线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争取知识阶层的认可和接纳,会士们通常会根据中国文化传统对原著做一定程度的
改写。金尼阁和张赓翻译《况义》时就借鉴了一些中国寓言的元素,同时,《况义》传入的西方寓言又为
中国作家所关注,促生了第一批西方风格的中国寓言作品。

二、中国寓言创作对《况义》翻译的影响
中国是东亚寓言体系的发源地和中心,有着几千年未曾间断的寓言传统。中国寓言创作始于先秦,战
国即进入第一个黄金期,出现了庄子、韩非子等寓言大师和一大批哲理寓言巨著。明代见证了中国寓言创
作的又一个辉煌,被郑振铎称作“寓言的复兴”。[3]1207 明初有刘基(1311-1375)的寓言集《郁离子》、寓
言散文《卖柑者言》、寓言长诗《二鬼》和宋濂(1310-1381)的寓言集《龙门子凝道集》、《燕书》,均为
中国寓言史上的传世名作。明中叶以后,更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诙谐寓言作家和寓言专集,如刘元卿
(1544-1609)的《资奕编》,江盈科(1555-1605)的《雪涛小说》、《雪涛谐史》,赵南星(1550-1627)
的《笑赞》和冯梦龙(1574-1646)的《笑府》
、《古今谭概》等。
《况义》成书于明代寓言创作的鼎盛时期,
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寓言创作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8-08-25
作者简介:梅晓娟(1974-) ,女,安徽无为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史、
词典学、中西文化交流。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译著研究”(项目编号 08CYY004)
资助。
—71—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 5 期

中国古代寓言大多以人物为主角,各个时期产生的优秀篇目也主要是人物寓言。以庄子和刘基的寓言
为例,陈蒲清的《中国古代寓言选》[4]收录《庄子》寓言 42 则,其中人物寓言 32 则,占 76%,动物寓言
5 则,占 12%,其它寓言 5 则,占 12%;同书还收录刘基寓言 33 则,包括《郁离子》寓言 31 则以及《卖
柑者言》和《二鬼》,其中人物寓言 26 则,占 79%,动物寓言 7 则,占 21%。伊索寓言的情况截然相反,

如罗念生等根据古希腊文翻译的《伊索寓言》 ,全书共收寓言 330 则,其中动物寓言(不包括那些有动
物出现但不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231 则,占总数的 70%,伊索寓言多为动物寓言却是个不争的事实。[5]12
金尼阁和张赓显然注意到了中西寓言之间的这个明显差异,在收录作品的题材上作了精心调整。《况义》
所收的 22 则寓言中包括人物寓言 10 则、动物寓言 10 则、其它寓言 2 则,这样既保留了伊索寓言的异域
风情,又比欧洲版本更符合中国士人的审美习惯。
中国寓言创作风格对《况义》的影响还体现在具体情节的安排上,如第 6 则:

一犬噬肉而跑,缘木梁渡河,下顾(水——笔者加)中肉影,又复云肉也。急贪属咬,口不
能噤,而噬者倏坠。河上群儿为之抚掌大笑。
义曰:其欲逐逐,丧所怀来。庞也,可使忘影哉![1] 270

这则寓言在罗念生译本中名为《衔肉的狗》:

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条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他于是
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
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
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6]65

二者内容大体一致,但《衔肉的狗》中没有与“河上群儿为之抚掌大笑”相对应的描述,对《伊索寓
言》颇有研究的台湾学者李奭学也称此情节不见于他所参阅过的古典版本和中古衍本,[7]66 看来这一点睛
之笔极有可能为金尼阁和张赓的原创。二人将中国古代寓言中惯用的人物形象穿插于伊索的动物故事中,
“河上群儿”的“抚掌大笑”使贪肉之犬上演的独角戏有了观众的回应,画面因此变得灵动起来,故事的
戏剧性也在两个特写镜头的切换间得以凸显。
类似的改写也可见于第 14 则:

驴服盐甚重,心恶之,渡河中流,折膝濡负,迁延而后起,盐湛溃,殊快。又日,服盐过河,
便复尔。主人廉其情,更始服木棉,倍重。又复尔,许久,水渍棉,益难胜。主人叱曰:
“畜生,
复敢尔?”
义曰:主命所加于尔,尔安承之。尔必以诈脱,主还将尔诈绳尔。[1]273

这则寓言可基本对应罗念生译本中的《驮盐的驴》,后半部分有明显差别,寓意也因此有所不同:

…… 后来,他驮着海绵过河,心想再跌倒站起来,一定也会轻松许多,就故意滑一跤,不
料,海绵吸饱了水,他再也站不起来,便在水里淹死了。
有些人也是如此,由于自己的计算,不知不觉陷入灾难之中。[6]90

《况义》将蠢驴的自取灭亡改为“主人”对狡驴的惩戒,人物的参与使“劝善惩恶”这个贯穿全书的
主题显得更为突出。

三、
《况义》对中国寓言创作的启示
《况义》的出版在中国知识界有何反响,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前人的吉光片羽中

① 由于笔者不懂古希腊文,只能因陋就简,从中译本入手。本文使用的译本为罗念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出版的


《伊索寓言》。该译本被列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主译者罗念生(1904-1990)生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
究员,古希腊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1987 年曾获雅典科学院授予的“最高文学艺术奖”。罗念生译本较忠实地再现了原作
内容和风格,是公认的《伊索寓言》权威中译本。
—72—
梅晓娟:
《况义》的翻译与中西寓言的早期接触

寻得一丝踪迹。
《况义》无刻本存世,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东方手稿部藏有两种手抄本。一种只包括 22 则
寓言和谢懋明跋,另一种于谢懋明跋后另附 16 则寓言,抄录字体与前 22 则不同,其中大多数为伊索寓言。
这 16 则寓言还单独收录在一个以首篇标题《罴说》为名的手抄本中,也藏于东方手稿部。[8]418-419 由于未
注明译者姓名,寓意部分又没有用“义曰”的统一格式,因此不能确定这 16 则寓言是否出自金尼阁和张
赓之笔。关于这些寓言的译者,笔者有两种猜测:一、后人受《况义》启发,选译了部分伊索寓言。由于
其中包括柳宗元的《罴说》和《虫负虫版传》,且文字古雅,翻译过程中应有中国士人参与;二、依然是金尼
阁和张赓所译,但成文时间应在前 22 则之后。明末清初第二代来华耶稣会士中,金尼阁是适应性传教路
线最坚定的捍卫者之一,素以开明、宽容的传教策略著称。他与中国士人有广泛的交往,深知译介西书时
只有迎合知识阶层的心理,才有可能达到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目的。之所以要再选译部分伊索寓言,必是
因为《况义》受到知识界的好评。不管是哪种解释,有一点应该说是相当明确的,就是《况义》的出版激
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伊索寓言的关注。
中国士人对伊索寓言的兴趣当然并不停留在简单的了解和欣赏层面上,明清之际寓言家李世熊
(1602-1686,福建宁化人,字元仲)还曾作寓言集《物感》,题材与手法和《况义》都非常相似。
《物感》
共包括 20 则寓言,其中 19 则为拟人化的动物寓言,另外 1 则虽是写人,但也将权势者比做鼠辈。[9]320 中
国古代寓言以人物故事为主,即便是动物寓言也很少描写动物间的对话。《物感》中动物寓言占 95%,又
、《狡猉》、《礼驴》、
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上极为罕见。书中《肉影》、《佞狐》 《蛙怖》
5 篇还直接掇取自《况义》第 6、9、10、16、22 则,其余 15 则或改写自他人作品,或为李世熊自撰,但
都透露出伊索寓言的风格,同时也保留中国寓言的神韵。
值得注意的是,李世熊采掇《况义》寓言时并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他不仅为每篇寓言加了一个精炼
贴切的标题,还根据自己的见解和需要对内容做了精心的改动甚至改编,如取自《况义》第 9 则的《佞狐》:

乌栖枝啄肉。狐欲夺肉,诡谀乌曰:“人言黑如乌,乃濯濯如雪,是堪为百兽王。但未闻声
如何耳?”乌大喜,嗐然而鸣,肉下坠,狐遂得去。文雉遇狐而叱之曰:
“反黑为白,割肉之贼!”
孔雀遇乌而笑曰:“饱人之谀,咮不自濡。”[10]268

《况义》第 9 则原文为:

乌栖枝啄肉。狐欲夺肉,诡谀乌曰:“人言黑如乌,乃濯濯如雪,是堪为百鸟王。但未闻声
如何?”乌大喜,嗐然而鸣,肉下坠,狐遂得肉。
义曰:人面谀己,必有己也。匪受其谀,实受其愚。[1]271

两则寓言前半部分几乎完全相同,《佞狐》于“肉下坠,狐遂得去”后笔锋一转,改“义曰”为故事
的续写。相比于《况义》第 9 则的“义曰”部分,
“文雉叱狐”和“孔雀笑乌”透露出更为浓厚的政治寓
意。李世熊虽终生未仕,明亡后还隐居迟阳山,专心读书著述,但他对政治却始终怀戚戚之情,作品也多
旨在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物感》更是以物喻人、鞭挞腐朽统治的短小精悍之作。李世熊生当明清鼎革的
乱世,外有清兵觊觎、内有官僚倾轧和朋党纷争。在他看来,内忧之害远甚于外患,正如《物感》中《名
蠹》一则所言: ”[11]219《佞狐》中文雉与孔
“天下之害从外入,独我等从中出。外入者可御,中出者难知。
雀所言句句双关,既有实写,又影射明末社会的群丑乱象。李世熊的改写也使故事的寓意焦点有所转移,
因“饱人之谀”而“咮不自濡”的乌鸦固然也是作者讽刺的对象,但正如标题“佞狐”二字所示,“反黑
为白”的“割肉之贼”狐狸才是矛头真正所指。因此,可以说《物感》是对《况义》的创造性模仿,李世
熊借鉴西方寓言的题材和手法,反映中国现实,表达自己的社会人生见解。
台湾学者张用寰编著的《中国寓言选辑》收录清人张义臣《雅言》中的一则寓言,用白话改写,取名
《器官之争》,与《况义》第 1 则颇为相似:

有一个人,五官四肢互相发生争执。
最先大家一起指摘眼睛,认为天下一切的美色,都被眼睛单独享受了。
其次共同反对耳朵,认为人间最悠扬的音乐都被耳朵独占了。
—73—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 5 期

再次集体斗争舌头,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珍馐美味,都被舌头尝尽了。
纷争终于激怒了双手,认为终日劳动,一切生产成果都应归他,可是到头总是两手空空。其
他器官不劳而获,太不公平。
可是双足不表同意,认为如果它们罢工,不去行动,双手亦无用武之地。
手终于忍气不过,攫把刀来。
挖了眼睛,看不见了;割下耳朵,听不见了;剔出舌头,不能说话了;砍下双脚,不能走路
了。最后,身体因伤重死亡,双手也随着腐烂无存。[12]150

《况义》第 1 则原文为:

一日,形体交疑乱也。相告语曰:
“我何繁劳不休!首主思虑,察以目,听以耳,论宣以舌,
吃哜以齿,挥握奔走以手足,如是各司形役;但彼腹中脾肚受享晏如,胡为乎宜?”遂相与誓盟
勿再奉之,绝其食饮。不日,肢体渐惫,莫觉其故也。首运(通“晕”——笔者注),目瞀,耳
聩,舌槁,齿摇,手颤,足足疐 。于是,腹乃吁曰:“慎勿乖哉!谓予无用?夫脾,源也。血脉派
流,全体一家,抑脉疱也,尔饔尔餐,和合饱满,且咸宁矣。”
义曰:天下一体。君,元首,臣为腹,其五司四肢皆民也。君疑臣曰:尔糜大官俸禄。民亦
曰:厉我何为?不思相养相安,物各相酬,不则两伤。无臣之国,无腹之体而已。[1]267

《雅言》不见于《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大型图书馆也未收录,
笔者因此无缘见到《器官之争》的文言原本,但张用寰的白话译文还是可以反映出《器官之争》与《况义》
第 1 则之间可能存在的亲缘关系。二者内容虽有所差别,但仔细品来,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中国历史
上早有“唇亡齿寒”
(《左传·哀公八年》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左传·僖公十四年》)之类表示相互
依存关系的成语故事,不排除张义臣在此基础上发挥演绎的可能,但从整体结构和情节发展来看,《器官
之争》还是颇得《况义》第 1 则的神韵。语言方面,
“五官四肢互相发生争执”简直就是“形体交疑乱也”
的白话翻译,“天下一切的美色,都被眼睛单独享受了”、“人间最悠扬的音乐都被耳朵独占了”、“世界上
所有的珍馐美味,都被舌头尝尽了”与“腹中脾肚受享晏如”也如出一辙。

四、结 语
《况义》全书仅 2000 多字,篇幅虽短,但在中西文学交流史上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两种迥然相异
的寓言传统交汇于《况义》的翻译中,使这部首度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学作品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显示出
耶稣会士译介西书的灵活性。利玛窦的《畸人十篇》和庞迪我的《七克》虽然也包含一些伊索寓言,但只
是作为证道故事依附于宗教训诫,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几乎没有留下过任何痕迹。《况义》问世后不
久,它所传入的西方寓言题材和手法就影响到中国寓言作家的创作。由于中国士子长期积淀的文化民族主
义心态,这种影响应该说还是相当有限的,但毕竟已经迈开了西方文学向中国文学渗透的第一步,筚路蓝
缕之功殊不可没。

参考文献
[1] 杨扬.
《伊索寓言》的明代译义抄本 ——《况义》[J].文献,1985(2).
[2] 戈宝权.谈金尼阁口授、张赓笔传的伊索寓言《况义》—— 明代中译《伊索寓言》史话之三[J].中国比较文学,1986
(3)

[3] 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M].台北:明伦出版社,1973.
[4] 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5] 陈洪文.译本序[C]//罗念生,等,译.伊索寓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 罗念生,等,译.伊索寓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下转第 101 页)

—74—
李晓东:科学评价是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六、结 语
对一个人、一支队伍、一件事、一个系统做出评价是容易的,但做出科学的评价并非易事,其科学性
体现在能否对评价对象起到激励作用,能否在更大的范围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如果说我们今天前进的道
路上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如果说“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新理念,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对高等院校的评价问题进行更多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姚发明. 高校师资管理新探[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17.
[2] 赵沁平. 大学需要文化,文化需要大学[J]. 中国高等教育,2007(9).
[3] 朱清时. 大学要抵制“文化泡沫”[N]. 人民日报,2007,12-06-07.
[4] 两会特刊. 人才,就这样给折腾“废”了[N]. 科技日报,2007-03-10.
[5] 李宣海. 用大学文化引领高校内涵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2007(1).

(责任编辑:陈东林 校对:徐广联)

Scientific Appraisal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Li Xiaodong
Abstract: Aiming at some problems in the appraisal of the teaching staff in pres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ses
“why appraise” from the angle of college culture, “appraise what” from the angle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appraising system
and “how to appraise” from the angle of appraising methods.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establishing a dynamic appraising system by
using achievements feedback and especially stresses that scientific appraisal is the key to better and faster construct the teaching
staff.
Key words: college culture; appraisal; teaching staff

(上接第 74 页)

[7] 李奭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5.
[8] 戈宝权.再谈金尼阁口授、张赓笔传的伊索寓言《况义》[C]//中外文学因缘——戈宝权比较文学论文集.北京:北京出
版社,1992.
[9] 陈蒲清.世界寓言通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10] 祝普文.从《物感》一书看《伊索寓言》对中国寓言的影响[J].文献,1988(2).
[11] 祝普文.中国古代动物寓言[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
[12] 李奭学.希腊寓言与明末天主教东传初探[J].[台]中外文学,1990(1)

(责任编辑:徐广联 校对:臧莉娟)
The Translation of Kuangyi and the Early Encounter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Fables
Mei Xiaojuan
Abstract: In 1625, French Jesuit missionary Nicholas Trigault and Chinese Catholic Zhang Geng translated Kuangyi, the first
selected Chinese version of Aesop’s Fables. The translation of Kuangyi was influenced by Chinese fables, which were then in a
period of full boom. Meanwhile, Western fables spread by Kuangyi aroused concern from Chinese literati, resulting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first group of Westernized Chinese fables.
Key words: Kuangyi; Aesop’s Fables; Chinese fables; Western fables

—10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