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刑法總則講義 05 「罪責」與「其他可罰性要件」

壹、罪責的概念
一、當行為人實行了不法行為,終局性地侵害了法律所不容許侵害的利益後,
並 不必然認為行為人是可罰的,因為這只是貫徹了法益保護原則的要求,亦即
對於侵害法益的行為人,原則上可以施加刑事制裁,但是行為人是否必須負刑
事責任,還必須取決於其有無迴避上述「不法行為」的個人能力。
二、換言之,如果行為人就不法行為的實施,個人無迴避的能力,那麼該不法
侵 害事件,顯然與行為人無必然之關係,此一個人迴避能力的考量,是罪責的
實質內容,在學說上稱之為「合乎規範行止(實施合法行為)的期待可能性」。

三、透過期待可能性的中介,刑法架構起具體的罪責要素,依據目前的學說,
罪 責要素的建構都必須建立在期待可能性強/弱的基礎上,均反應出期待可能
性的高低。
四、現代刑法學在罪責階層討論的內容,包括責任能力、不法意識、故意( or
過失)罪責與期待可能性(共通元素)。

貳、心理罪責論與規範罪責論→問題意識:什麼是罪責的共通要素
一、早期的罪責概念:心理罪責論
1、 等同於刑法的主觀要素之考量,亦即,構成要件與違法性都是客觀要
素 的累積,不包括主觀要素的考量(所謂 Beling-Liszt 體系),而罪責階層
則點出行為人主觀上,對於(純客觀)不法要素的關聯性。
2、 歸責能力(類似現代學說的責任能力:Zurechnungsfähigkeit)在古
典心 理罪責論下,是罪責(故意、過失)的前提,欠缺歸責能力,則無任何
罪責可言。
二、但隨著主觀違法要素的提出(新古典主義),以及目的行為論對構成要件
理 論的完全性改造,主觀要素中的故意被前置到構成要件處理,違法性階層中
也獨立出「阻卻違法事由」的主觀要件(如防衛意識),舊式以心理觀點建 構
的罪責概念,基本上會產生問題。
三、德國刑法學者 Frank 乃提出從規範與個人行為的角度詮釋罪責的新觀點,
其 論點重心有幾項:
1、 當時見解仍然認為,故意、過失必須在罪責階層處理,而不是獨立為
構 成要件要素。
2、 不過,Frank 認為罪責不可能是心理要素的總集合,否則無法解釋減
輕 刑責(不構成阻卻違法)的過當避難。
3、 歸責能力不應該是罪責的前提,因為即便是精神障礙或年齡不滿足者,
也會有故意、過失,也會知道自己正在犯罪。因此歸責能力不應該是罪 責的
「前提」,而應該只是「罪責要素之一」。
4、 罪責的概念應該建立在規範的「可非難性」(Vorwerfbarkeit)。
四、亦即,罪責並非單純的心理要素,而是從個人迴避「不法行為(違反規範
的 行為)」的角度予以說明,當個人的迴避能力高,而不迴避(即實施不法行
為),行為人就有較高的刑責;相反地,如果迴避能力低,縱或實現了不法 行
為,也可能會排除刑罰或減輕刑罰,此一見解已經成為通說所採。

參、其他的罪責理論 (請參罪責原則部分)

肆、責任能力
一、期待可能性的具體表現→責任能力乃「行為時」行為人自我決定行為的辯
識 能力,刑法上對責任能力的處理,基本上是從「年齡」與「精神狀況」兩個
不同的層次進行分析。
二、責任能力與年齡→§18:未滿十四歲,無責任能力;14-18 或 80 以上,
限制 責任能力;18-80,完全責任能力。

§ 18
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罰。
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滿八十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三、精神障礙與責任能力
§ 19
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
行 為之能力者,不罰。
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
者,得減輕其刑。
前二項規定,於因故意或過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
1、判斷時點是「構成要件行為時」,行為人在一狀態下的責任能力狀態則完全
不予處理→刑法採取行為責任主義。
2、我國精神障礙的立法例,兼採生物學(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欠缺→指行為
人生理上的缺陷原因)與心理學角度(致不能辨識其行為或欠缺依其辯識而行
為之能力→指行為人出於前述原因,而無法具有正常的個人辨識或控制能力)
的立法。
→判斷上,必須兩者兼顧(具生物而可呈現於生理組織的缺陷,而影響心理
意識的控制能力時,才可以因責任能力減輕或免除責任)。
3、無責任能力即:「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
法 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
修正理由:
一、現行法第一項「心神喪失」與第二項「精神耗弱」之用語,學說及實務見
解,均認其等同於「無責任能力」與「限制責任能力」之概念。惟:
(一)「心神喪失」與「精神耗弱」之語意極不明確,其判斷標準更難有
共識。實務上,欲判斷行為人於行為時之精神狀態,常須藉助醫學專家之 鑑定
意見;惟心神喪失與精神耗弱概念,並非醫學上之用語,醫學專家鑑 定之結果 ,
實務上往往不知如何採用,造成不同法官間認定不一致之情形。
(二)學理上,責任能力之概念,已因犯罪理論之演變,而使其範圍限縮。
在傳統犯罪理論上,犯罪之構成要件該當性與違法性所判斷之對象,係客觀之
外在犯罪事實,至行為人之主觀能力或心理狀態事實,則屬有責性判斷之對象;
惟當今通說之犯罪理論,則認犯罪之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及有責性,所判
斷之對象,均有客觀及主觀事實,尤其故意犯之構成要件該當性,對於客觀之
構成犯罪事實,行為人主觀上須具備認識及意欲,始足當之,學理上,亦有行
為能力之概念。因此,現今責任能力之範圍,已較傳統理論為狹。應如何將其
具體標準予以明文,更屬必要。
二、關於責任能力之內涵,依當前刑法理論,咸認包含行為人辨識其行為違法
之能力,以及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至責任能力有無之判斷標準,多認 以生
理學及心理學之混合立法體例為優。易言之,區分其生理原因與心理 結果二者 ,
則就生理原因部分,實務即可依醫學專家之鑑定結果為據,而 由法官就心理結
果部分,判斷行為人於行為時,究屬無責任能力或限制責 任能力與否。在生理
原因部分,以有無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為準;在 心理結果部分,則以行為
人之辨識其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 是否屬不能、欠缺或顯著減
低為斷。行為人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之能力或 辨識之能力顯著減低之情形,例
如,重度智障者,對於殺人行為完全無法 明瞭或難以明瞭其係法所禁止;行為
人依其辨識違法而行為之能力欠缺或 顯著減低之情形,例如,患有被害妄想症
之行為人,雖知殺人為法所不許, 但因被害妄想,而無法控制或難以控制而殺
害被害人。爰仿德國立法例, 將現行第一項、第二項之規定,予以修正。
(1) 生物原因
(a) 精神障礙→又分為外因性(因外在創傷而造成的精神障礙,例:腦神經
創 傷、腦神經痙攣等)與內因性(外在生理組織無顯著異狀,但可以透過精
神醫學方式確認有病徵: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憂鬱症)
(b) 深度意識障礙→不屬於疾病類型,但行為時點已經接近相同病徵效果的
情 況,例:飲酒過多引發昏醉、疲勞引發昏醉、催眠而引發昏醉。
(c) 心智薄弱→行為人先天性的智能低落,導致無任何書寫或正常言語能力。

(d) 其他的精神異常現象→精神官能症、人格違常、欲望衝動。
(2) 心理原因:
(a) 指欠缺正常的辨識能力或控制能力。
(b) 指針對上述生物原因,進行規範意義的判斷,並由法官在個案中參考鑑
定 人提出的鑑定意見,認定是否具有符合規範控制的可能性。
4、限制責任能力則是:「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
辨識而 行為之能力,顯著降低者,得減輕其刑」
5、瘖啞人→欠缺聽能「與」語能之人→得減輕其刑。(又瘖又啞,從出生)
四、原因自由行為 (19 條第三項)
1、問題意識:如果行為人先自陷無責任能力或限制責任能力之狀態,然後
再行實施法益侵害行為,是否仍有刑事責任? 例:某甲想殺乙,但恐自己殺人
時會害怕,故先喝酒壯膽,之後在酒醉酩酊的情況下(陷入無責任能力狀態),
持刀殺害乙。
2、上例可以分為二個不同的時點,此即前面的「原因行為」→喝酒與後面
的「結果行為」→殺人,如果以「構成要件行為時」→即持刀殺害乙的時點認
定甲 的刑責,固然會該當構成要件該當性與違法性,但是在責任能力的判斷時
會 產生問題,甲會因為欠缺責任能力而不構成犯罪,如果可以肯認這樣的結果 ,
那麼任何人只要先行陷入無責任能力狀態,再去實施犯罪,就可以因阻卻罪責
而不構成犯罪。以學術用語來說:罪責的認定必須與「構成要件行為」同時,
此即「行為與責任同時存在原則」,然而,如果在原因自由行為的案例中 貫徹
此一同存在原則,就會產生無罪的結論,學說上乃認為不合理,必須以其他的
方法處理此一問題,而此一問題被稱之為「原因自由行為」( actio libera in
causa),即原因行為時點,行為人具有完整的責任能力,故其行為實係自由,
但結果行為時點,行為人則欠缺責任能力,故行為乃非自由。
3、為了處理上述甲刑事責任認定上的障礙,學說乃發展出二套不同的看法 :

(1)例外說:當行為人「自陷」於無責任能力狀態,並在無責任能力的
狀態下 實施犯罪構成要件時,即屬一種同時原則的「例外」,換言之,構成要
件 行為仍是「結果行為」時點,而罪責可以進行前置的認定,只要原因行 為
時有責任能力即可。
(2)前置說(構成要件模式):此種案例難以處理責任能力欠缺的結果
行為時, 為了「遵守」同時原則,唯一的辦法就是將「構成要件行為」的時點
前置認定,亦即,當行為人出於犯罪之意思,而在前階段的「原因行為」 時喝
酒而自陷無責任能力狀態時,即可認定行為人的構成要件行為,而 該時點行為
人有完全的責任能力,即可判定為犯罪。
4、目前學說上的通說見解採取「前置說」(或稱為構成要件模式),在原
因自由 行為的案例中,可以透過採用前置構成要件行為的作法,使得同時原則
受到 遵守,而且也可以認定行為人犯罪。
(1)我國立法現況:新修正第十九條第三項僅規定:「前二項規定,於
因故意 或過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從上開規定的本旨來看,似乎比較傾
向 例外說的看法,亦即,如果「自行招致『原因自由行為』的犯罪結構時」,
基於無責任能力或限制責任能力而減免刑責的規定並不適用,不過我國
多數見解仍然認為,該規定僅表達到,原因自由行為不能免責的結果, 至
於採用那一說,則仍需依賴解釋,而多數見解認為應該從前置說的角 度來解釋
原因自由行為。
(2)因此,按照我國通說見解,一旦個案中出現行為人自行引致的無/限制
責任能力情況,原則上就必須將構成要件行為前置到「原因行為時」處理, 以
符合行為與罪責同時存在原則的要求。
(3)然而,由於構成要件行為的前置,使得構成要件故意的內容必須有所改
變,因為原本在「結果行為」階段的故意,只需要認識「結果行為與法 益侵害
實現」之間的關係,現在將犯行時點前置,構成要件必須包括的 認識內容,除
了「結果行為實現法益侵害」之外,還包括「行為人將自 陷於無責任能力狀
態」的認識,換言之,如果行為人要構成原因自由行為的故意犯,主觀上必須
要有「雙重故意」,其具體內容為:「自陷於無責任能力之故意」以及「在精
神障礙的不自由狀況下,實現構成要件的故意」。上例中的甲,若具有這兩項
主觀要件,即可構成犯罪。
(4)相對於此,下例的情況則無法構成原因自由行為犯罪結構下的故意犯,
但是否構成「原因自由行為」結構下的過失犯罪,應該取決於「原因行為」 時
點,行為人主觀上對法益侵害流程的認知狀態。
例 1:甲知其酒後可能會失控打人,某日因心情不好喝悶酒,酒過三巡
陷入無責任能力狀態下,其妻乙回家,看見甲又在喝酒,與甲發生口角, 甲於
酩酊狀態下用力打傷乙。
例 2:甲欲殺乙,但恐犯案時會害怕,乃設想先喝酒壯膽,於陷入無責
任能力後,開車出發欲殺乙,但於中途發生開車過快而撞死路人丙。
例 3:甲失業,因酒醉於屋內與其母發生爭執,由於大聲喧嘩,引起附
近居民報警,警員乙接獲民眾報案後,前往現場處理,談料甲不聽勸阻, 竟於
銘酊狀態下出手毆打乙,造成乙受傷。
5、實務見解:實務見解並未言明究竟採的是構成要件模式或例外模式,但實際
上整體的結論內容,傾向構成要件模式的解讀方向。
△96 台上 6368 刑法第十九條第三項之原因自由行為,係指行為人在精神、心
智正常,具備完全 責任能力時,本即有犯罪故意,並為利用以之犯罪,故意使
自己陷入精神障礙或 心智缺陷狀態,而於辨識行為違法之能力與依辨識而行為
之自我控制能力欠缺或 顯著降低,已不具備完全責任能力之際,實行該犯罪行
為;或已有犯罪故意後, 偶因過失陷入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狀態時,果為該犯
罪;甚或無犯罪故意,但對 客觀上應注意並能注意或可能預見之犯罪,主觀上
卻疏未注意或確信其不發生, 嗣於故意或因有認識、無認識之過失,自陷於精
神障礙或心智缺陷狀態之際,發 生該犯罪行為者,俱屬之。故原因自由行為之
行為人,在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之原因行為時,既對構成犯罪之事實,具有
故意或能預見其發生,即有不自陷於 精神障礙、心智缺陷狀態及不為犯罪之期
待可能性,竟仍基於犯罪之故意,或對
應注意並能注意,或能預見之犯罪事實,於故意或因過失等可歸責於行為
人之原 因,自陷於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狀態,致發生犯罪行為者,自應與精神 、
心智正 常狀態下之犯罪行為同其處罰。是原因自由行為之行為人,於精神、心
智狀態正 常之原因行為階段,即須對犯罪事實具有故意或應注意並能注意或可
得預見,始 符合犯罪行為人須於行為時具有責任能力方加以處罰之原則。
△99 台上 5043
原因自由行為,包括故意原因自由行為與過失原因自由行為,除其精神障礙等
心 智缺陷之狀態係行為人以故意或過失行為所導致外,並須行為人陷入精神障
礙 前,於精神狀態正常時,對其陷入精神障礙中之侵害法益行為有故意或有預
見可 能性,始足當之。故若行為人雖因己身之飲酒、用藥等,致於為法益侵害
行為時 有精神障礙之情形,但苟無證據足以證明其於飲酒、用藥之初,尚未陷
入精神障 礙狀態前,即對嗣後精神障礙狀態中之侵害法益行為有故意或預見可
能,其嗣後 侵害法益之行為即非原因自由行為,自仍有刑法第 19 條第 1 項、
第 2 項之減免其刑規定適用。 原因自由行為是要有故意或有遇見行為,做出
犯罪行為,才不適用減輕其刑。
△發文字號: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因應新修正刑法施行座談會提案 第 28 號
發文日期:民國 95 年 05 月 04 日
座談機關: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資料來源:司法院
相關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 第 19 條 (94.02.02 版)
問題要旨:
某甲獨居,因寒流來襲,在家打算借酒取暖後就寢安眠,不自覺已飲至酒醉,
未料竟有竊賊闖入行竊,因飲酒過量而陷入精神障礙、致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
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之某甲,除制服竊賊外,更持酒瓶將竊賊打死,甲
主張依新修正刑法第 19 條第 2 項減輕其刑,有無理由?法律問題:某甲獨居,
因寒流來襲,在家打算借酒取暖後就寢安眠,不自覺已飲至酒 醉,未料竟有竊
賊闖入行竊,因飲酒過量而陷入精神障礙、致辨識行為違 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
之能力顯著減低之某甲,除制服竊賊外,更持酒瓶將 竊賊打死,甲主張依新修
正刑法第 19 條第 2 項減輕其刑,有無理由?
討論意見:
甲說:某甲不得依刑法第 19 條第 2 項減輕其刑。 新修正刑法第
19 條第 3 項,已就原因自由行為訂有明文,甲之 精神障礙,係因其故意自行
招致,故不適用刑法第 19 條第 2 項 之規定。
乙說:某甲得依刑法第 19 條第 2 項減輕其刑。(一)按原因自由
行為理論之適用,以行為人於責任能力健全之狀態下 ,對於特定法益侵害有故
意或預見可能性、並故意或過失自陷於 精神障礙狀態為要件;甲上述所為,雖
符合「故意或過失自陷於精神障礙狀態」之要件,但行為人於飲酒時,無法滿
足「對於特
定法益侵害有故意或預見可能性」之要件,即無法預見自家飲酒之際,有
賊入侵被其打死;新刑法關於原因自由行為規定之文字 ,雖僅就「故意或過失
自陷於精神障礙狀態」此一要件而為明文規定,為符學理,自應認為「對於特
定法益侵害有故意或預見可能性」為不成文之要件。
(二)又德國立法例上,針對不屬於原因自由行為之情形,創設了「麻 醉
狀態下不法行為」的處罰,依德國刑法第 323a 之規定,「行 為人因故意或過
失飲酒或使用藥品,致自己於麻醉狀態而為不法 行為,如因麻醉狀態無責任能
力或有可能為無責任能力者,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併科罰金。」換言之,原
因自由行為對於每種 犯罪類型都有適用,屬於罪責層次的問題;麻醉狀態下的
不法行 為,為刑法分則的獨立犯罪型態,屬於抽象危險犯,用以掌握不 屬於
原因自由行為之法益侵害行為。
(三)故甲所為,既不符合原因自由行為之成立要件,且我國亦未如德 國
立法例設有處罰「麻醉狀態下不法行為」之立法明文,故仍得 依刑法第 19 條
第 2 項減輕其刑。
審查意見:採甲說。
研討結果:同第 27 號提案之研討結果。
提案機關: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因應新修正刑法施行座談會提案 第 28 號)
△發文字號: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因應新修正刑法施行座談會提案 第 27

發文日期:民國 95 年 05 月 04 日
座談機關: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資料來源:司法院
相關法條:中華民國刑法第 19 條 (94.02.02 版)
問題要旨:
刑法修正施行後,某甲因心情不佳在小吃店喝酒,因酒醉致其辨識行為違法之
能力減低,適鄰桌 某乙喧譁,發生爭執,進而毆傷某乙,甲得否依修正後刑法
第 19 條第 2 項減輕其刑? 法律問題:刑法修正施行後,某甲因心情不佳在
小吃店喝酒,因酒醉致其辨識行為違 法之能力減低,適鄰桌某乙喧譁,發生爭
執,進而毆傷某乙,甲得否依修 正後刑法第 19 條第 2 項減輕其刑?
討論意見:甲說:得減輕其刑。
被告於尚未飲酒之先,即已具有犯罪之故意,其所以飲酒至
醉,實 欲憑藉酒力以增加其犯罪之勇氣者,固不問其犯罪時之精神狀態如 何
均應依法處罰。假使被告於飲酒之初,並無犯罪之意圖,祇因 偶然飲酒至醉,
以致心神喪失,或精神耗弱而陷於犯罪,即難謂其 心神喪失之行為仍應予以處
罰,或雖係精神耗弱亦不得減輕其刑( 最高法院 28 年上字第 3816 號判例要
旨參照)。某甲因心情不佳
飲酒,致其辨識行為違法之能力減低,其飲酒時並無犯罪故意,因 某乙喧
譁,偶發事故發生爭執而毆傷乙,得依修正後刑法第 19 條 第 2 項減輕其刑。
乙說:不得減輕其刑。
新修正刑法第 19 條第 3 項規定,因故意或過失之原因自由行為 ,不
適用同條前 2 項,不罰或減輕其刑。喝酒過量會導致辨識行 為違法之能力減
低,此為眾所週知之事項,甲因心情不佳在小吃店 飲酒,致辨識行為違法之能
力減低,係故意自行招致,依新修正刑 法第 19 條第 3 項規定,不適用同條
第 2 項規定減輕其刑。
審查意見:採乙說。
研討結果:本提案須就行為人自己的酒量、酗酒情形、是否認識會造成酒醉、
酒醉後 可能導致之後果等情狀綜合判斷,其有否因故意或過失而自行招致精神
障 礙情事,係屬個案事實認定問題,宜由法官依具體案情決定是否適用新修
正刑法第 19 條第 2 項之規定減刑。
提案機關: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因應新修正刑法施行
座談會提案 第 27 號)
108 年 台 上 字 第
1292 號 所謂「原因自
由行為」,係指行為人 6、對構成要件模式的批判:
因為故意或過失使自己 (1)法條解釋的疑慮:我國刑法第 19 條第 3 項
陷於無責任或限制責任 條文為:「前二項規定,於因故意
能力之狀態, 並在此一
狀態下實行該當構成要
件之違法行為。 刑法第
19 條第 3 項並將原因
自由行為予以明文化,
其類型可分為「故意之
原因自由行為」與 「過
失之原因自由行為」兩
大類,再細分為本具有
犯罪故意,因故意或過
失使自己陷於精神障 礙
之狀態,而實行犯罪之
情形,及原不具犯罪故
意,因故意或過失使自
己陷於精神障礙之狀態
後,於主觀上有預見法
益遭侵害之可能,卻違
反客觀注意義務,致發
生犯罪結果等。 是原因
自由行為之行為人,於
精神、心智狀態正常之
原因行為階段,對犯罪
事實具有故意或應 注意
並能注意或可得預見,
即符合犯罪行為人於行
為時具有責任能力而須
加以處罰;而行為人 雖
因己身之飲酒、用藥等
致於為法益侵害行為時
有精神障礙之情形,苟
無證據足資證明其於 飲
酒、用藥之初,尚未陷
或過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條文規範的法律效果是「不適用減免因
責任能 力障礙所致生的減免罪責事由」,只要符合特定條文要求,行為人就不
能享受刑 責寬貸的優惠,換言之,條文創設了一種特別規範效果,涉及原因自
由行為的案 例時,立法者許可考量行為人在犯罪「實施前」,自行招致責任能
力障礙的事實, 即便「犯行實施當下」欠缺責任能力,仍例外許可以完全責任
能力的法效處罰, 本質上屬於同時性原則的例外機制,這種以「同時性原則之
例外」為中心的立法 思路,本來就與構成要件模式「嚴守同時性原則」的論調
格格不入,採用構成要 件模式解釋第 19 條第 3 項,似不無曲解法條之嫌,
甚至有違反罪刑法定主義的 疑慮。
(2)限制責任能力時,是否要前置犯行,或者不必前置犯行,因限制責任能力是
得減刑而非必減刑?
(3)前行為與後行為之間,其實是行為人主觀決意的前後想法,這兩個想法本質
上相互獨立,不可能產生因果關係,毋寧是主觀決意關係,如果沒有因果關係,
又如何能夠符合前置的客觀構成要件要求?

伍、不法意識
一、概說:不法意識從「故意」的概念區別開來,是在目的行為論之後的事情,
這是因為早先所有對「事實」與「規範評價」的主觀上認識,全部都是「罪責
故意」的範圍,但自從構成要件故意(對事實的認知與意欲)被提前至構成要
件階段處理後,對行為之法律意義的認識(違法性之認識),就維持在罪責的
部分,成為罪責要素。
二、不認識識的認定對象:
1、並非認識行為違反倫理或違反道德,而是認識行為違反法律。
2、基本上應該認為:不法意識要認識的對象是:該行為在法律意義上抽象性的
禁止效果。
三、不法意識包括兩個不同層面的認識:行為人主觀上必須知道下列兩個不同
層 次的規範意義→「其行為是法律以構成要件加以禁止」(對禁止規範之認
識),以及「其行為無任何阻卻違法事由以排除其違法性」(對「無」容許規
範以茲適用)的認識,如果行為人主觀上對這兩部分的行為之規範意義均有 認
識,行為人就具有充足的「不法意識」。
四、欠缺不法意識的結果:
§ 16
除有正當理由而無法避免者外,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刑事責任。但按其情節,
得減輕其刑。
1、欠缺第一層次:禁止錯誤(客觀上行為是法律所禁止,但行為人認識法律不
禁止) 例:外國人甲在台灣通姦,但其認為通姦罪本身並非法律所處罰的行為 。

2、欠缺第二層次:容許錯誤(客觀上行為是法律所禁止,亦無阻卻違法事由適
用之可能;但行為人主觀上雖然知道其行為是法律所禁止,但認為他的行
為 可以適用阻卻違法事由而排除違法性,故認為其行為是合法的) 例:高年
級學長甲,當眾打剛入學的新生乙耳光,其認為這是一種合法的行為。
五、上述行為的法律效果為:成立故意犯,但可以基於較低之期待可能性
而減輕 刑責§16→這種見解稱之為「禁止錯誤的罪責理論」,詳述於錯誤論。
△92 台上 4497
刑法第十六條規定: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刑事責任。但按其情節得減輕其刑。
如自信其行為為法律所許可而有正當理由者,得免除其刑;究有無該條所定情
形 而合於得免除其刑者,係以行為人欠缺違法性之認識,即以無違法性之認識
為前 提,且其自信在客觀上有正當理由,即依一般觀念,通常人不免有此誤認
而信為 正當,亦即其欠缺違法性認識已達於不可避免之程度者,始足當之。
△88 台上 5658
刑法第十六條規定,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刑事責任。但按其情節得減輕其刑。
如自信其行為為法律所許可而有正當理由者,得免除其刑;究有無該條所定情
形 而合於得免除其刑者,係以行為人欠缺違法性之認識,即以無違法性之認識
為前 提,且其自信在客觀上有正當理由,即依一般觀念,通常人不免有此誤認
而信為 正當,亦即其欠缺違法性認識已達於不可避免之程度者,始足當之,如
其欠缺未 達於此程度,其可非難性係低於通常,則僅得減輕其刑。本件原判決
以「本院衡 酌被告為原住民,長期住於山區,往昔均採集箭竹筍為生,習以為
常,主觀上自 信其行為為法律所許可,而政府為照顧原住民之生活,故對其免
經申請無償採集 森林副產物以供生活必需,一向均予從寬處理,客觀上,亦有
正當理由」云云, 認被告行為合於免刑之規定,惟所謂政府對免申請(在國有
森林內)無償採集森 林副產物以供生活必需,向從寬處理,究何所據?從寬處
理究如何處理?被告何 以欠缺違法性之認識﹖是否達於不可避免之程度?原判
決均未予以調查說明,上 訴意旨指摘其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非無理由,應
認有撤銷發回之原因。
△102 台上 5043: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為故意,刑法第十三條
第 一項定有明文。是故意之成立,以對犯罪構成事實有所認識且有實行之意願
為已 足,至不法意識並非故意之構成要素,縱違法性認識有錯誤,亦應循違法
性錯誤 之法理解決,不生阻卻故意成立之效果。

陸、防衛過當
§ 23 但書
但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1、我國條文的規定上,過當的正當防衛無法阻卻違法,但可以減輕或免除其刑 ,
從文字看來,法律效果顯然關於罪責階層而非不法階層,因此我國通說一向
認為,防衛過當是一種減輕或免除罪責事由,究應減輕或免除,則取於行
為 人的期待可能性高低;不過學說上有認為應該一併減輕不法與罪責(不法與
罪責同時減少說),但我國幾無支持此說的見解。另亦有認為這是政策上的減
輕或免除(刑罰事由排除說),但我國亦無支持者。
2、原始定義如下:客觀上已經有「防衛情狀」,主觀上有「防衛意識」,
但行為人採用的防衛手段,無法合乎「必要性」,亦即客觀上還有其他同樣有
效,但影響更輕微的手段存在,行為人竟未選用。
△63 台上 2104
刑法上之防衛行為,祇以基於排除現在不法之侵害為已足,防衛過當,指防衛
行 為超越必要之程度而言,防衛行為是否超越必要之程度,須就實施之情節而
為判 斷,即應就不法侵害者之攻擊方法與其緩急情勢,由客觀上審察防衛權利
者之反 擊行為,是否出於必要以定之。
△29 上 509
防衛是否過當,應以防衛權存在為前提,若其行為與正當防衛之要件不合,僅
係 錯覺防衛,當然不生是否過當之問題。被告充當聯保處壯丁,奉命緝捕盜匪 ,
正 向被人誣指為匪之某甲盤問,因見其伸手撈衣,疑為取搶抗拒,遂向之開槍
射擊, 當時某甲既未對被告加以如何不法之侵害,則被告之防衛權,根本無從
成立,自 無防衛行為過當之可言。至被告因見某甲伸手撈衣,疑其取槍抗拒,
誤為具有正 當防衛權,向其槍擊,固係出於錯覺防衛,而難認為有犯罪之故意 ,
惟被告目睹 某甲伸手撈衣,究竟是否取槍抗拒,自應加以注意,又非不能注意
之事,乃竟貿 然開槍,致某甲受傷身死,核其所為,仍與過失致人於死之情形
相當,原審竟認 為防衛過當之傷人致死,於法殊有違誤。

3.原則上不必區別行為人是出於「明知過當」或「非明知過當」,前者指的是
行 為人本來就知道手段超越容許範圍(必要性),而後者常同時搭配採用防衛
時 的激情情狀(出於混亂、恐懼、驚嚇,而採用高於必要性的防衛手段)。

4.「強度型過當」與「延展型過當」
(1) 「強度型過當」指:行為人採用的手段,本質上就逾越必要性的容許界限
→ 因為採用過當手段的同時,仍然存在現時性的不法侵害,因此可以適用§
23 但書減免罪責。
(2) 「延展型過當」:行為人一開始面臨他人不法侵害,而實施正當防衛,防
衛效果達成保護法益目的,並終止不法侵害後,行為人出於驚恐狀態而續行
(貌 似正當防衛)的侵害行為→量的過度不涉及防衛手段的必要性,而是涉及
防 衛手段的實施時間。 例:甲持刀設法殺乙,乙拿隨身攜帶的球棒反擊,打
到甲倒在地上且無法反 抗後,乙出於害怕繼續持球棒打甲,造成甲受重傷。
→問題,前階段屬於正當防衛,得阻卻違法;但後階段已經「無不法侵害」,
此時的攻擊不可能阻卻違法,但能否在「無防衛情狀」時,仍適用同條但
書 規定減免刑責?
(a)通說:減刑的依據只適用於強度型過當,但不適用於延展型過當→延展
型過當的後階段行為,本質上屬於誤想防衛。
(b)少數說:不論強度型過度或延展型過當,都可以適用減刑規定。
(3) 由於現實上過度要求行為人不得採取防衛手段,可能是一個過度要求,尤
其 對行為人而言,往往難以判斷防衛情狀的存在界限,本講義主張少數說,不
過必須要求,量的過度不得與前階段合法的正當防衛有任何中斷流程存在,如
果有中斷,則不得再主張減刑的優惠。 例:同上例,當甲已經被打倒在地後,
乙先離開現場,但離開後愈想愈害怕,萬一以後甲來尋仇怎麼辦,因此又折回
現場,持棒打死甲。
5、挑唆防衛過當
(1) 學說上有認為,如果出於挑唆引發的正當防衛,若防衛手段已經超越必要
性, 就不再能夠適用但書規定。
(2) 不過合理的見解應該認為:如果挑唆防衛未被排除適用正當防衛的效果
(亦 即:非意圖式挑唆正當防衛),則應該肯定仍有適用但書減免刑責的可能
性。

柒、避難過當
§24 但書
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1.問題與§ 23 但書類似,我國法條均採用個案認定的立場,而未如德國條文
直接規定特殊情況下可以「阻卻罪責的過當避難」。
2.所謂避難過當指的是:
(1) 客觀上有法益危難存在,主觀上行為人也出於避難意思。
(2) 但行為人採用的避難手段,無法符合優越利益要求。
3、 不過必須特別小心,§ 24 II 是完全排除避難過當的減刑規定,只要行為
人具有特別的法益保護義務。

捌、罪責形態
一、此乃所謂的「故意的雙重位階」,構成要件階段有故意的審查,但是在罪
責 的階段仍有一個無具體內涵的故意要素,當構成要件階段的故意可以認定成
立的情況下,可以直接認定罪責階段的故意要素也會成立。
二、基本上此一見解的作用,僅在於「容許構成要件錯誤」(例:誤想正當防
衛) 的案例中,通說所採之「限制法律效果的罪責理論」見解(詳錯誤論)。

玖、期待可能性與其他的減免罪責事由
一、如前所述,減免罪責事由的原理在於行為人個人在行為時具有較低的期待
可 能性,因此刑責上可以受到寬貸。
二、我國刑法規定的法定減免事由如下:
1、防衛過當
2、避難過當
3、禁止錯誤
三、問題:是否應承認在上述諸項事由以外,基於「期待可能性較低」的減免
刑 責事由?
1、 可能考慮的幾種案例:
(1) 良心犯:行為人本身,有著確信而認為比法律價值更高的道德價值,因而
實 施違法行為的情況。 例:甲基於宗教理由,而拒絕服兵役。
(2) 市民不服從:基於憲法的人權價值(例:言論自由),而違法法律,該當
構成 要件。 例:為了主張言論自由,而違反集會遊行法。
2、 進一步則必須思考,是否在某些個案中,基於「無期待可能性」或「減少
的 期待可能性」而減免刑責?
例 1:甲受乙聘請而為乙駕駛馬車,某日的馬性格難以駕馭,甲雖明知其事,
但 迫於經濟情況而無法拒絕,因而發生事故,造成路人受傷。
例 2:甲母在家燙衣服,臨時接到通知,被告知其子乙發生車禍,在醫院手術
中, 甲非常驚慌,情急下忘了取下熨斗的插頭,因而造成火災。

拾、不法與罪責以外的其他減免刑責要素
一、概說
1、犯罪成立以構成要件該當、違法、有責為據,但在若干情況下,立法者考量
特定犯罪的個案問題,會對某些犯罪予以特別的「排除可罰性事由」,這些考
量 基本上都是出於政策層面的考量(但有反對說),亦即,行為人雖然實現法
益侵 害,而個人也有期待可能性,但從法律政策角度而言,立法者不希望入行
為人於 罪,因此創設了三種不同的。
2、依目前通說見解,原則上包括三種:客觀可罰性條件、個人阻卻刑罰事由、
個人免除刑罰事由。
二、客觀可罰性條件
1、 雖然規定於刑法分則的個別法條內,但不屬於不法要素,亦不屬於罪責要
素 的犯罪成立要件。
2、 由於構成要件要素必然是法益侵害或其相關狀態的具體化,其均涉及與法
益 侵害相關的事項,但客觀可罰性條件則與法益侵害無涉,其單純是一種客觀
上必須存在,足以限制可罰性的具體事由。
3、 因此,只要犯罪時,該事由存在即可,(一)行為人不必就該事由存
在的相 關事實,主觀上有所認識,(二)客觀上也不必考量有無因果關係。
4、 不過,因為是客觀認定,如果客觀上欠缺此一要件的成就時,即「不
成立犯 罪」,理論上的審查位置是在罪責的後面。
5、 學說上最重要的客觀可罰性條件法條:
(1) 的§238:以詐術締結無效或得撤銷之婚姻,因而致婚姻無效之裁
判或撤 銷婚姻之裁判確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罪的不法內涵在於「詐術締婚」行為,行為人對於家族道德
的「法 益侵害」,只要透過詐術締婚的行為,就足以認定成立,有沒有一個
「婚 姻無效或撤銷裁判」,與法益侵害無關,之所以要附加此部分的規定,主
要是基於刑事政策的考量,因為即使行為人完成了法益侵害,在無具體 判決確
定「行為人基於詐術而締婚」時,一來當事人已經不在乎,二來 無此一判決會
使得法律效果陷入不確定的狀態,故必須該行為確實在法 律上受到無效或撤銷
的宣告,才可以處罰行為人,因此應該該要件為客 觀可罰性條件。
(2) §283:聚眾鬥毆致人於死或重傷者,在場助勢而非出於正當防衛
之人, 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下手實施傷害者,仍依傷害各條之規定處斷。
→本罪之所以要規定客觀可罰性條件,包括兩個實質的理由:第一,
因 為聚眾鬥毆時,因果關係常難以證明,如果不將「致人死傷」的要件排 除
於因果關係的審查之外,則實務上無法證明其因果,即會不構成犯罪, 因此,
本罪至少可以作為截堵(網羅)構成要件,把打群架的人,在不 必具體判斷因
果的前提下,納入可罰範圍(至少是在場助勢);第二,但 因為如果只是在場
助勢就要處罰,可能過度擴張刑責範圍,因此又基於 刑事政策的理由(至少要
有人死亡或重傷,才能用這個擴張可罰性的截 堵構成要件),要求該客觀可罰
性條件要成就。總之,這是基於刑事政策 的理由,將「致人於死或重傷」理解
為客觀可罰性條件,則不必於訴訟 上證明其因果關係。

三、個人阻卻刑罰事由
1、與不法、罪責無關,出於行為人個人的考量,而自始完全排除可罰性的分則
規定→只對行為人個人生效。
2、例:§ 288 III
懷胎婦女服藥或以他法墮胎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
懷胎婦女聽從他人墮胎者,亦同。
因疾病或其他防止生命上危險之必要,而犯前二項之罪者,免除其刑。
3、例:§ 275 III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殺,或受其囑託或得其承諾而殺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
以 下有期徒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謀為同死而犯第一項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4、例:§ 324 I
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四、個人解除刑罰事由
1、犯罪行為後發生,但可排除行為人可罰性的分則規定。
2、例:中止犯(黃金橋理論)已經有風險而及時改過向善,而無讓行為發生減免
其刑:§ 27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因己意中止或防止其結果之發生者,減輕或免除
其刑。結果之不發生,非防止行為所致,而行為人已盡力為防止行為者,亦同。
前項規定,於正犯或共犯中之一人或數人,因己意防止犯罪結果之發生,或結
果之不發生,非防止行為所致,而行為人已盡力為防止行為者,亦適用之。
3、例:自首可以減免其刑§ 102
犯第一百條第二項或第一百零一條第二項之罪而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 個人阻卻刑罰事由與解除刑罰事由的比較
相同點:1.和不法罪責無關,不影響犯罪,但影響刑罰
2.就客觀判斷
3.只具有個人的一身專屬性,和他人無關
相異點:1.阻:行為時就存在排除事由
解:行為後才發生
2.阻:自始排除刑罰
解:刑罰已成立,只是溯及排除或減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