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音乐

探索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花非花》的音乐意境
梁 奇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摘 要:
《花非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根据唐代白居易的同名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谱例分析法,通过对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调式调性、伴奏、曲式结构以及情感处
理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出歌词的文学性、旋律的抒情性、节奏的从容性、典型D宫调式和单段体曲式结构的运用,以
及正确的情感理解和表达,总此这些音乐元素得出歌曲《花非花》的音乐意境。
关键词:艺术歌曲;音乐元素;情感表达;音乐意境

DOI:10.19340/j.cnki.hhzs.2017.21.165
一、概念界定 全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通篇取譬,善用博喻。仿佛是在追忆一份
意境,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 美丽的邂逅,又或者是怀念一个美好的人或事,但是最终却都已逝
明的意蕴和境界,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 去,只能感叹: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元稹
外,又蕴于象内。人们要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所以产生了功利境 《梦游春七十韵》有句“不辨花貌人,空惊香若雾”。他将花比作
界,因为生存互爱的关系产生了伦理境界,因为人群之间互制的关 人的相貌,而雾是人的香味。这与白居易的花人合一有异曲同工之
系产生了政治境界,又因为追求真理和智慧有了学术境界,最后因 处。同样是以花写人,白居易则更为隐匿,读者不能确定诗中具体
为人们追求返璞归真而有了宗教境界。在学术意境和宗教意境之间 的追忆主角是什么,诗中所言也不能确定是美好之事物,而且全诗
人们通过研究它们的形、象、秩序、节奏、和谐,使心灵深处的反 只可见喻体而不知喻本,这更为诗的意境蒙上了神秘色彩。歌词是
映具体,从而产生了“艺术境界”。艺术境界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思 一首曲子的重要组成,正是《花非花》原诗的意境所在为全曲奠定
想在艺术作品上的深层融合,艺术境界是艺术作品的具体内涵,是 了朦胧美好的感情基调。
意境的核心成分。 除此之外全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义双关。文字空灵,几个意象
意境的营造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所在。在音乐作品中,作曲家对 如“花”、“雾”、“春梦”、“朝云”都是飘渺的,琢磨不透的。仿
节奏、旋律、歌词、调式、音响等音乐元素进行组织,使其成为有 佛之中有一定的联系,却又无法言明感觉跳跃,文字精炼使人咀嚼
机协和的艺术形式,从而表现出音乐的意境,这个意境是作者在与 不尽,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底可见一斑。
实物接触时领悟产生的,不仅是对实物的直接描绘,更是对音乐作 (二)旋律的抒情意境
品虚景——深度与灵魂的赋予。 在黄自短暂而又充实的音乐作品创作生涯中,声乐作品的创作
二、《花非花》创作背景 可以说占了很大的比重,他的作曲技法娴熟,情感表达细腻委婉,
黄自先生在古诗词方面很有修养,他将中国古诗词作为音乐创 艺术价值很高。黄自仅仅用了八小节就把《花非花》整首诗的展现
作的灵感来源,形成独具黄自特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其中影响较 了出来,看似四句诗词共26个字,却和旋律紧密联系,琅琅上口,
广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点绛唇·赋登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 使人印象深刻。《花非花》的旋律就很好地体现了黄自创作手法的
亭有怀》以及《花非花》三首。《花非花》是黄自先生于1933年根据 抒情意境。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短诗《花非花》全文创作的作品。整首歌曲 全诗是变格的仄韵七绝,词牌格律为:
的词仅有26个字,词义、声调均与旋律巧妙结合,堪称黄自古诗词 ○○○,●○▲。
艺术歌曲创作中的经典。除了中国古典文化的运用,《花非花》的创 ●●○,○○▲。
作更是加上了黄自本人的西洋音乐学习所得,可谓是民族化的新音 ◎○◎●●○○,◎●○○○●▲。
乐。除了将其作为优美的音乐作品欣赏外,更要细细琢磨包含黄自 图1
本人的多重情感、创作意图等,方能领略其中的深层音乐意境。 (注:○=平●=仄△=平韵=▲=仄韵◎=本为平声,亦可用仄声
三、从音乐元素分析歌曲《花非花》的音乐意境 ⊙=本为仄声,亦可为平声韵)
分析音乐意境就要从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调式调性、伴奏、 如图1所示,全诗节律规整与错综之美并存。后人在学习与运用
和声曲式结构、情感处理等音乐元素着手,深度挖掘其意蕴和境界。 的过程中逐渐将“花非花”作为调名,而将其语法作为词调。此诗
(一)歌词的文学意境 并没有死板的套用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模板,使得内容像词又像诗。
一首好的歌曲作品,旋律是歌曲灵魂,而歌词则为旋律诠释了 情感上更侧重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心境的感受是全诗带给人最重要
主题。《花非花》的词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正如我们所知 的部分。
的,唐代古诗词尤为注重声律,同时唐代也是中国古典诗词最为辉 如果先按照歌词本身的自然韵律朗诵,再对歌曲声情并茂地演
煌的时期。浅近直白是白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但这首《花非花》却 唱,不难感受到歌曲歌词韵律与旋律音调的和谐一致。歌曲《花非
十分含蓄,甚至迷离,表达的情感令人难以琢磨,在白诗中算是一 花》的旋律线条优美流畅,起伏平缓,旋律的进行以二度、三度音
个特殊存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朦胧诗的代表。明代 程为主,辅以四度以上的跳动,情感融入听者内心,引起共鸣。在
文学家杨慎曾在《词品》中评价说“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 平仄的处理上,旋律和歌词基本一致,呼吸停顿大致相同。在旋律的
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虽《髙唐》、《洛神》,奇丽不及也。” 对偶和尾音的押韵上,也体现出旋律的韵律和歌词的韵律相统一。

84
黄河之声 2017年第21期

(三)节奏的从容意境 歌曲使人一目了然。1-2小节为引子部分,其旋律和第四乐句相呼
歌曲《花非花》的节奏很规整,基本上采用X X X X X的节奏 应。3-4小节为主题乐句,音调典雅优美,节奏从容不迫。第二乐句
型,除了最后一小节出现附点节奏,其他都是X X X这种节奏。这 (5-6小节)对主题乐句继承并且发展,丰富了音乐材料,将意境推
种顺分型的节奏让整首歌曲在不破坏诗人所表现的舒缓、抒情之美 进了一个层次。到了第三乐句(7-8小节)内容上有一个小转折,旋
的前提下,使得节奏更丰富,极大地渲染了歌曲的从容意境。最后 律声部低音结束,高音逐渐将歌曲推向一个高潮。歌曲层次更进一
一小节的附点也运用得恰到好处,附点节奏的发音点落在“无”字 步,音乐意境得到升华。最后第四乐句(9-10小节)下行让人感到
上,起强调作用,这是节奏与词的完美地结合,见谱例1。整首歌曲 一声叹息,高潮快收,结束全曲,给人以柔美感,而又意境深远。
的节奏不紧不松,律动从容,有一种幽雅,深邃感。最后的自由延 四、从情感表达分析歌曲《花非花》的音乐意境
长记号,不仅是给演唱者以表演时间,更是情感意境表达的需要。 (一)情感表达的含蓄婉约意境
谱例1 中国古诗词讲究“一切皆情语”,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往
往会借助于别的艺术手段表达出来。《花非花》一曲中,黄自将自
己的主观感受和诗人的客观感受互相统一,把古诗词艺术歌曲通过
借景抒情等手段来充分表达,使之与旋律相辅相成。因此应注意全
曲的风格控制,掌握好力度,尽量轻柔地去表达。原诗作空灵淡
雅、含蓄婉约的意境在谱曲过程中得到保留和发展,使作品的音乐
意境更加深邃,耐人寻味。理解作品蕴含思想情感的前提是明白歌
曲含蓄婉约的词曲意境,分析出歌曲所蕴含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
其太快消逝的不舍之情。
(二)情感表达的咬字清晰和半声意境
表达作品首先要把全诗26个字的语音读准确。切忌使用方言,
将“花非花,雾非雾”读成“发挥发,雾挥雾”,诸如此类的语言
(四)调式的雅致意境 问题会使音乐意境荡然无存。在歌唱时咬字注意要轻,切忌用力
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氛围,使得黄自的艺术作品都沾染了儒雅 去咬字。另外还存在许多前后鼻音与平翘舌音不分的现象,如把
气质。《花非花》全曲采用中国民族调式,平缓的旋律极具抒情性, “梦”读成“闷”,“处”读成“醋”。“去似朝云无觅处”一句中的
单一的曲式结构很好地保留了原诗歌的韵味,通过诗词蕴含的丰富 “朝”是多音字,万不可混淆。
情感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短暂美好事物的眷恋。“花非花,雾非雾”是 歌词前两句:“花非花,雾非雾”隐约是写景,但是作者并没
什么呢?“夜半来,天明去”的人是谁呢?字里行间透露出古诗词 有明说,所以演唱时应当十分含蓄,半声演唱。“夜半来,天明去”
艺术歌曲的朦胧雅致的风格特点。 一句感情比前一句稍加强烈一些,但不宜过重,而且加入一些不舍
黄自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西乐东 的情绪,表示对美好事物的惋惜。“来如春梦不多时”一句感情色彩
渐,中西方文化相互冲突、融合时期。虽然黄自先生本人接受过系 略明亮一些,也是全曲的高潮,所有的美好情感当表达出来,尤其
统的西方音乐教育,对西洋创作技法十分熟悉,但是他在借鉴西洋 是“不多时”三字,应满怀美好祝愿,虽不舍但心怀感触,更多的
技法写作中国声乐作品的时候却兼收并蓄,探索创新,创作出具有 是见证美好之后的渴望。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是全曲的
民族特色的作品。歌曲的旋律音调建立在我国传统五声调式上,D宫 结尾,速度应当更慢,语气更轻柔,似一个美好故事的结尾,给人
调式色彩,具有抒情、舒缓的特点。在西方自然大调的运用习惯中 以无尽的遐想,从而充分体现出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避开了fa、si等偏音,听起来有一种中国民族风味特色,体现了黄 五、结语
自音乐创作的独特魅力。 黄自创作了多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体现了民族特色,也可
(五)伴奏的轻柔意境 以看出黄自运用留学期间学习西洋音乐创作对民族音乐的创新,加
歌曲伴奏通篇使用的是传统和声,简练却精巧,将歌曲的感情 上其本身极深的文化底蕴和修养,所以不难感受到他在《花非花》
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出来。歌曲的开始引用部分旋律做为前奏,引入 中描绘出的朦胧飘渺、空灵婉转的音乐意境美。总之,音乐意境是
主题,两小节的前奏先密后疏,与第三小节的演唱部分过渡自然, 歌曲的灵魂所在,掌握了歌曲的意境就是掌握了歌曲的精髓,这也
切分节奏使演唱可以自然接入。左手采用平稳的低音级进,右手为 是深入掌握音乐作品内涵的重要途径。■
带有中声部和弦分解和高音旋律的织体,使得歌曲的听起来优美抒 [参 考 文 献 ]

情。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小节的伴奏接入需尽量轻柔,但是结尾句也 [1] 刘雅丽.浅谈黄自艺术歌曲创作中词曲关系的处理-以黄自艺术歌曲


《花非花》为例[J].中国音乐,2007,02:225-226.
就是最后两小节需要加强感情,同时不可忽视最后的自由延音、渐
[2] 刘梦璇.艺术歌曲《花非花》的音乐美学初探[D].湖南:湖南师范大
慢记号以及很弱的标志。这些记号为全曲的感情奠定轻柔的基础, 学,2009.
加上钢琴对古琴音色的模仿,勾勒出一个轻柔美好的音乐意境。 [3] 王艳霞.艺术歌曲《花非花》的演唱处理[J].戏剧之家,2015,20:91.
(六)曲式结构的传统意境 [4] 张进.中国传统音乐意境之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2,02:31-33.
歌曲《花非花》的曲式结构简单明了,为最简单的单段体一部
[5] 周洁.解读《花非花》与《点绛唇》[J].艺术教育,2012,10:68-69.
曲式结构。一共四个乐句,与四句歌词相得益彰,衔接采用了起承 作者简介:梁奇(1973-),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
转合四句体乐段,体现了我国旧体诗歌句间的逻辑关系。10小节的 向:音乐教育。

8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