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8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目录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1
(一) 初识湍流,诗情画意...................................................................................................................2
(二) 大涡小涡..........................................................................................................................................3
(三) 粘性耗散..........................................................................................................................................3
(四) 能量串级(Cascade)理论.......................................................................................................4
(五) 柯尔莫果洛夫(Kolmogorov)尺度 ......................................................................................6
(六) 离散求解区域(画网格) .........................................................................................................8
(七) 离散连续函数,用代数方程表示微分方程 .........................................................................9
(八) 直接数值模拟(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DNS) ................................................. 10
(九) 雷诺实验....................................................................................................................................... 12
(十) 雷诺时均....................................................................................................................................... 13
(十一) 雷诺时均方程 ......................................................................................................................... 15
这里插播一段小广告 .................................................................................................................... 17
(十二) CFD 中用到的张量知识 ..................................................................................................... 18
(十三) 雷诺应力及物理意义 ........................................................................................................... 21
(十四) RANS 模型大分类(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Equation, RANS) ...... 22
(十五) 湍流黏性系数(Boussinesq 假设) ................................................................................ 23
(十六) 零方程模型 ............................................................................................................................. 25
(十七) 一方程模型之 Kolmogorov-Prandtl 模型 ....................................................................... 27
(十八) 一方程模型之 Spalart—Allmaras(S-A)模型 ................................................................. 30
(十九) 两方程模型 ............................................................................................................................. 32
(二十) 标准 k-ε 两方程模型[7]......................................................................................................... 33
(二十一) RNG k-ε 模型(Renormalization Group k-ε Model) ............................................ 38
(二十二) Realizable k-ε 模型 ........................................................................................................... 39
(二十三) k-ω 两方程模型[1] ............................................................................................................. 39
(二十四) SST 模型(Shear Stress Transport Model,简称 SST 模型) ............................ 40
(二十五) 在近壁区使用 k-ε 模型的问题 ..................................................................................... 40
(二十六) 壁面函数法 ......................................................................................................................... 43
(二十七) 低雷诺数 k-ε 模型 ............................................................................................................ 44
(二十八) 雷诺应力模型 .................................................................................................................... 45
(二十九) Renynolds 应力微分方程模型(DSM) ................................................................... 45
(三十) 代数应力模型(Algebraic Stress Model, ASM) ........................................................ 52
(三十一) 大涡模拟[11](Large Eddy Simulation,LES) ....................................................... 53
参考文献 .................................................................................................................................................... 58

1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田东

(一) 初识湍流,诗情画意
人类最初的知识来源于对大自然直观的感受。
原始人生活在山水之间,白天他们在滔滔江水边捕捉饮水的猎物,夜间他们伴着潺潺的
流水声入眠,他们不关心自然界的溪流是否处于湍流状态。后来,当物质逐渐丰富,开始有
人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记录、归纳和总结。人类的生活开始变得诗情画意起来。
我们先来看诗句中涉及到的湍流描写。
魏晋时期的王羲之《兰亭集序》言:“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
带左右。”取“清流急湍”中的两字,就组成了“湍流”二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关于湍流二字在
中国古文中的最早记载,聪明的你也许能够给大家提供更早更多的关于湍流的诗句描写。我
们姑且认为这就是“湍流”二字的由来吧。
我们再来看苏轼在《百步洪》中对湍流的描写:“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风从我耳边略过,惊涛拍打礁石,生出千万点流涡。这句话大家可能还不明白什么意思,没
关系,我们后面会逐步深入,你现在只需记住,苏轼看到了流体中生出了千万个小涡就行了。
看完了诗句,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画作。我们小学的时候学习达·芬奇(1452-1519)画鸡
蛋的故事,达·芬奇画没画过鸡蛋我不知道,但我明确的知晓达·芬奇的画作——《漩涡与沉
思老人》——把湍流现象给准确记录下来了。图 1a 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老人一手拄着拐杖,
一手捧着脑袋,望向前方的河流作沉思状,也许他在思考自己的晚年生活,也许他在思考“千
年难题 N-S 方程”。老人看的河流在图 1a 中好像不是很清楚,我们把它放大到图 1b。图 1b
中浑黄色的河水中一前一后斜矗着两块石板,我们可以从图 1b 中看到河水被石板劈成两半,
或者说流水绕开了石板,大家想想一下流水绕过桥墩,也能见到类似情景。对此,达·芬奇
本人对其有生动的描写“河流中小的漩涡不计其数,河流中大的东西被大的漩涡旋转起来,
而不是小的漩涡。河流中小的东西既被大的漩涡旋转起来又被小的漩涡旋转起来”。大家应
该都见到过达·芬奇描绘的类似情景,大雨过后,河流中飘荡着各种杂物。达·芬奇还画了水
从方孔流入水池的自由射流,从图 1c 中我们可以看到水表面的漩涡运动,特别需要指出的
是达芬奇画出了水池中生出了千万朵大大小小的漩涡,大漩涡里面套着小漩涡,也就是苏轼
笔下的“生千涡”。如果你生活中没有注意到类似现象的话,你现在就可以拿一个水杯,往碗
里倒水,看看水体的旋转漩涡运动。通过对大自然直观的观察,我们知道了湍流中有大大小
小无数的涡团,或者说漩涡,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你我记住。我们后面讲 LES(大涡
模型)的时候,会再次用到这点知识。
(a) (b) (c) 方孔


生千涡

图 1 达·芬奇画作(a)漩涡与沉思老人[1](b)河流中钝物后的尾流(c)水从方孔流入水池的自由射流。

2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二) 大涡小涡
我们前面说通过观察发现了湍流中含有大大小小的漩涡,或者说湍流是由大大小小的漩
涡组成的。实验发现,湍流里面的漩涡的关系是,大涡里面套小涡,小涡里面套小小涡,像
俄罗斯套娃(图 2)一样大娃套小娃,环环相套。
关于大涡套小涡,我们这里直接拿田瑞峰老师的书[2]内容来进行阐述,田老师写道“从
物理结构上看,可以把湍流看成是由各种不同尺度的涡叠合而成的流动,这些涡的大小及旋
转轴的方向分布是随机的。大尺度的涡主要由流动的边界条件所决定,其尺寸可以与流场的
大小相比拟,它主要受惯性影响而存在;小尺度的涡主要是黏性力所决定,其尺寸可能只有
流场尺度的千分之一的量级(实验观察表明,湍流中最小涡的尺寸约为 1 mm,远远大于分
子的平均自由程,则连续介质假设仍适用于湍流)
。大尺度的涡拉伸破裂后形成小尺度的涡,
较小尺度的涡拉伸破碎后形成更小尺度的涡。在充分发展的湍流区域内,流体涡的尺寸可在
相当宽的范围内连续变化。大尺度的涡不断从主流获得能量,通过涡间的相互作用,能量逐
渐向小尺度的涡传递。最后由于流体黏性的作用,小尺度的涡不断消失,机械能就转化(或
称耗散)为流体的热能。”
“最后由于流体黏性的作用,小尺度的涡不断消失,机械能就转化(或称耗散)为流体
的热能。”这句话概括了我们下一小节的内容。

图 2 俄罗斯套娃

(三) 粘性耗散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经验,一盆静止的水(图 3),你用手掌不断搅拌它,水会流动起
来(动能不为零)
,然后你把手抽出来,你会发现盆里运动的水会慢慢静止(动能为零)
。我
们用手搅拌这盆水,就是在给这盆水做功(如果你跟着我学过工程热力学的话,知道这种功
的名字在工程热力学里面被称为推动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听一下我讲的工程热力学,B 站
上面就有,搜“田东 Joshua”就出来了)
。我这里提前说明一下,在很多《流体力学》和 CFD
中文课本里面,“黏性”和“粘性”二字都是混用的,本文档也保持混用状态,认为两词意思是
相通的,这一点希望我们先达成共识。至于正确的中文含义,让文字学家们去争论吧。

3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图 3 一盆静止的水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对这盆水做了功,水运动了起来(动能不为零),当我们把
手抽出来,水又慢慢静止了(动能为零)
。是什么神秘力量让这盆水又静止了起来呢?我们
中间明明对水做了功啊,能量是守恒的,这份动能去哪里了呢?
跟着我学过本科流体力学(B 站搜“田东 Joshua”)的同学知道水是有粘性的(虽然我们
用手摸起来水很柔顺爽滑,感受不到水的粗糙,它只是因为水的粗糙度比我们手掌粗糙度小
罢了)
,因为水的粘性,当我们把手从运动的水中抽出来之后,不同水分子之间相互“拉扯”,
水又慢慢静止起来。那么我们对水做的这份功去哪里了呢?答案是被水(和周围环境)吸收
了,能量从动能转换成了热能。你如果用足够精密的温度计来测量搅拌前后水的温度,会发
现搅拌前后,水的温度不一样。前提是你的温度计足够精密啊。
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理解,那你还记得初中物理里面焦耳做的热功当量实验嘛(图 4)?
焦耳通过比较重物下降做的功(W)和水温度升高得到的能量(cm△t)相等而实验证明了
热力学第一定律。水的温度为什么会上升呢?因为水的粘性存在,不同水分子之间相互摩擦,
把动能转换成了热能,从而引起水的温度升高。水是流体,流体有粘性,粘性的存在,能够
阻挡流体的运动,黏性可以引起流体温度的变化,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

图 4 热功当量实验

(四) 能量串级(Cascade )理论


结合前面两小节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理论,能量串级理论。这个理论在 1922 年
(今年正好 101 年)被英国气象学家理查森(Lewis Fry Richardson,1881-1953)首先提出。
历史上第一次数值天气预报,就是理查森先生做的,可惜当时计算机还没被发明出来,预测
天气需要的计算量是天文数字,所以当时没有成功,但即使是 101 年后的今天,借助超级计
算机,也无法百分百的预测天气的精确变化过程。因为天气预报时而不准,误导了很多人的
4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日常生活,导致被网友集体吐槽,中央气象台索性亲自承认天气预报不准(图 5)
,免得再被
喷。

图 5 天气预报:“我摊牌了,不装了”。狗头保命

100 年前,理查森认为湍流中大尺度的涡从主流获得能量,通过涡间的相互作用,将能
量传递给中尺度的涡,然后中尺度的涡再把能量传递给小尺度的涡,小尺度的涡再把能量传
递给更小尺度的涡,能量逐层传递,连成一串,形成上下级关系(图 6b)
,直到最后能量被
黏性耗散掉。

(a) (b)

图 6 能量串级理论(a)理查森(b)能量串级理论示意图[3]

为了更好地概括、传播自己的能量串级理论,理查森将其谱写成了诗词。我们一起来欣
赏一下这首诗,并看一下不同的中文翻译版本(我至少见过四版的中文翻译,这里只摘录两
则)

能量串级理论 刘沛清老师翻译: 赵松年老师翻译:
Richardson
Big whirls have little whirls, 大涡用动能哺育小涡, 大涡中涡小涡共处,
Which feed on their velocity. 小涡照此把儿女养活。 涡旋破碎能量传递;
Little whirls have smaller whirls, 能量沿代代漩涡传递, 过程连续代代相传,
And so on to viscosity. 但终于耗散在黏滞里。 耗尽在分子黏性里。

5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五) 柯尔莫果洛夫(Kolmogorov)尺度
根据能量串级理论和黏性耗散,能量从大涡逐级传递给小涡,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小涡小到什么时
候,才把能量从动能完全耗散成热能呢?小涡多小的时候就不能再传递能量了。总要有一个有限值啊。
为此,苏联科学家柯尔莫果洛夫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他定义当一个涡刚好能把上一级涡传递给它的能
量全部耗散成热时,这时的涡就是湍流中的最小尺度的涡,用符号 η 或 l0 表示。因此,最小涡有两个特征:
①耗散率刚好等于从上一级涡接收到的动能;②只依赖于流体的分子黏性,即运动粘性系数 ν。
这两个特征你可能不怎么明白,没关系,我们后面会详细讲述的。在此之前,我们先看看柯尔莫果洛夫,
他本人可比他提出的理论简单有趣多了。
有一个介绍 Kolmogorov 是数学通才的段子:1963 年在第比利斯召开的概率统计会议,一位来自美国的
统计学家说,“我这次来参会,只想搞懂一个问题,Kolmogorov 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研究机构。这个问
题困扰我太久了。”让这位统计学家费解的是,以 Kolmogorov 署名的文章,跨度太多,难度太深,很难让人
相信同一个人能够涉足这么多的领域而且每个领域都留下自己的丰碑。
我们借助赵松年老师书[4]里面的话来介绍柯尔莫果洛夫吧。
“Kolmogorov 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他在概率论、调和分析、信息论、拓扑学和动力系统等领域都做
出了杰出的贡献,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亲自领导和编写中学数学教材,积极参与教学(图 7)的教育工作和活
。……Kolmogorov 在湍流研究方面的主要结果集中在 1941
动(费曼也曾参与中小学生课本的编写——田东)
年的两篇论文及 1942 年的一篇论文和 1962 年的一篇论文中,每篇论文都非常短,第一篇 3 页,其他三篇
均为 4 页,全部发表在苏联科学院院刊上。被称为 K41 理论的论文发表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 1942
年的论文发表时已经是严酷的战争年代。”

图 7 苏联数学通才 Kolmogorov 和他的学生们

6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Kolmogorov 在湍流理论领域树立了他自己的丰碑,我们的关注点是 CFD,重在应用领域,还无法窥探


Kolmogorov 理论部分的伟大。但我下面要介绍的 CFD 里面涉及到的 Kolmogorov 尺度,可能就要难倒一批
同学了,你要坐稳扶好了,我们的车要加速了啊。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最小涡的定义,“当一个涡刚好能把上一级涡传递给它的能量全部耗散成热时,这时
的涡就是湍流中的最小尺度的涡”。小涡从上一级得到的能量是动能,记为 K,这部分能量在时间段△t 内耗
散成热能,那么单位时间它耗散了多少能量呢?我们从最小涡的定义中可以得出耗散率的定义式,借助微
积分得到
dK
ε=−
dt
前面的负号是因为分子 dK=K 末-K 初,末态动能小于初态动能,dK 是负值,而时间间隔 dt 为正值(时
间永远是往前走的,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为了保证ε为正值,我们在前面强制加了一个负号。
从中学开始我们就知道,动能 K 的单位为 m2/s2,时间 t 的单位为 s,从耗散率的定义式中我们可以得
出 ε 的单位为 m2/s3。耗散率的单位 m2/s3 要求你记住,因为很多文献中要用到它,记住它有利于你对所读文
献的理解。大家记住,在我们理工科的学习过程中,凡是遇到名字叫“什么什么率”的,你就要想这个名词十
有八九和时间有关,比如我们电学中的功率,就是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和时间有关。
目前的知识点很多人应该还能够接受,恭喜你,说明你理论功底很好。不过,我们的车速要进一步加快
了,前面车颠路滑,你要再坐稳点了。
上面,我们把最小涡的尺度记为 η,单位为 m。最小涡也会运动啊,速度记为 uη,单位为 m/s;最小涡
从生成到湮灭,把动能耗散成热能,用的时间我们记为 τη,单位为 s。
如果你跟着我学过量纲分析,能够很快得出下面的式子(上课的时候为了照顾没有听过我讲的流体力
学课程的同学,再给大家演化一下下面的式子)。
1/4
ν3
η=( )
ε

uη = (νε)1/4
ν 1/2
τη = ( )
ε
这些式子不需要记忆,但要知道它们怎么来的,它们是我们下面估算 DNS(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直接数值模拟)计算量的依据。

PS:下面一段话是额外补充的,在后文的 LES 中,会用到,你只需留一个初步的印象,不需要掌握。


Kolmogorov 把涡分别大涡、中涡、小涡。大涡的尺度和流场的尺度相当,用符号 L 表示,大涡的尺度
也称为积分尺度或外尺度;分子黏性起作用的尺度用 η 或 l0 表示,也称为内尺度。Kolmogorov 认为不同大
小的涡挟带、消耗的能量不同,Kolmogorov 按照涡的大小和涡能量的关系,把湍流中所有尺度(L≥l≥l0)的
涡分为三段,如图 8 所示,分别为:含能区(L≥l)
;耗散区(l≤l0);介于含能区和耗散区之间的区域,惯性
区(L≥l≥l0)。

7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图 8 根据 Kolmogorov 理论的能谱曲线与能量分布示意图[4]

到此为止,我们第一部分的内容就结束了。我们从最直观的感受知道湍流中有大大小小的涡,流体是有
粘性的,粘性会耗散掉湍流中涡的动能将其转化为热能;而能量传递的过程是从大涡传给中涡,再传给小
涡。最小涡的大小我们把它叫作 Kolmogorov 尺度。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就开始下面的计算和推导了。

(六) 离散求解区域(画网格)
我们一起回忆初中时代学的描点画图,请画出在区间[0,2π]内,y=sin(x)的函数。当时数学老师教我们,
选取几个特殊的 x 点,计算对应的 y 值,然后把这几个值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但是,老师们并没有告
诉我们应该选几个点,如果不同同学选择不同数量的点,最后画出的曲线可能会有差异。如图 9 所示,我
使用 Matlab 画出了不同数目离散点下的 y=sin(x)曲线。当我们取的点数很少的时候,曲线离“真实”的正
弦函数相差很远,随着离散点数的增多,曲线越来越逼近“真实”的正弦函数曲线。

x=0:pi/2:2*pi;
x=0:pi/4:2*pi;
y=sin(x);
y=sin(x);
plot(x,y)
plot(x,y)

取4个点 取8个点

x=0:pi/8:2*pi; x=0:pi/16:2*pi;
y=sin(x); y=sin(x);
plot(x,y) plot(x,y)

取16个点 取32个点

图 9 离散点越多,曲线越平滑

8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出,当我们选择的点越多,我们画出的曲线越接近于“真实”y=sin(x)曲线,也就是
我们用一些离散的、不连续的点,表示了一个连续的函数。上面的直观感受告诉我们,划分的点越多,画出
来的函数越接近于真实值。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尽可能离散求解区域的原因(CFD 中
的画网格)

(七) 离散连续函数,用代数方程表示微分方程
有了上面的对于求解区域离散(画网格)的感官基础,我们就可以往下推进了,我们来离散连续函数,
即用有限的点来代替、求解连续的函数。上面的画图方法是我们初中时代的知识点,到了大学,我们学习了
偏微分,学习了偏微分方程,我们不禁要想,用离散来表示连续这种方法对于求解偏微分方程是不是也适用
啊?答案是肯定的。其实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了,我们来回忆一下导数的定义式,如图 10 我们拿
一维函数来举例:

y2
y1

x1 x2 x

图 10 一维函数求导示意图

f(x2 ) − f(x1)
f(x1)′ = lim (1)
x2 →x1 x 2 − x1
上式是求函数 f(x)在 x1 处的导数。这个式子要求 x2 无限靠近 x1,也就是它们两个之间的距离无穷小,
趋于 0。这是理想情况下的定义,但我们知道,现实中我们是无法把一个区间划分的无穷小的(我们没有厚
度为无穷小薄的小刀),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但只要我们把区间划分的足够小,虽然没有达到无穷小,
以此为依据计算的结果,也足以满足我们的工程需求了。那么“足够小”是多小呢?“足够小”就是两个网格点
之间的距离。现实中我们用一段足够小的距离来代替无穷小。导数的定义式用离散的点来表示,变成了下式
f(x2 ) − f(x1 ) f(x2 ) − f(x1 )
f(x1 )′ ≈ = (2)
x 2 − x1 x 2 − x1
相比导数定义式(1)
,式(2)把求极限符号去掉了,等号也变成了约等号。理论上需要无穷小,但现
实操作的时候,我们做不到无穷小,只需要足够小就行了。只需要用 f(x2)减去 f(x1),再除以两点之间
距离(两个网格点间的距离)就行了。这样我们就用离散的数值求解了连续函数的导数,把微分方程f(x1 )′
f(x2 )−f(x1 )
变成了代数方程 。虽然纯粹数学家们认为这样操作是错误的,是不严谨的,是触怒天规的,是该下
x2 −x1

地狱的,对此嗤之以鼻,但应用数学家和工程师们就这么“粗暴”的操作了,结果发现这样操作能够解决工程
问题,他们便不再看重纯粹数学家们的鄙视,不顾一切的往前走下去了。
欧拉连续介质假设是一个伟大的假定,有了这个假设我们才能把流体速度、压力、密度等参数当作连续
的函数来处理,才能写成微分的形式。但是由于 N-S 方程是典型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我们人类现今的智

9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力还无法找到一个完全符合现实世界流动情况的解析解(有一些零星的简化近似解)。这一点已经难倒了无
数前赴后继的数学大师们了,他们花费了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想要攻克这道难题,一个人倒下了,一批
人倒下了,一代又一代人倒下了,同时他们还在不断宣传着 N-S 方程的魅力与魔力,吸引后代的徒子徒孙
们接力他们的努力,在令人敬佩的同时又让人感到惋惜。但是工程师们等不及了,应用物理学家们也等不及
了,他们一边在敬佩那些倒下的纯粹数学家们的纯真与信仰,一边又在嘲笑他们的迂腐与固封。他们要另辟
蹊径了。

(八) 直接数值模拟(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DNS)


我在流体力学课里已经讲过 N-S 方程的推导了,如果还有同学没看过,烦请去 B 站上面看一下我讲的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推导课程(B 站搜索:田东 Joshua)。你可以不会推导,但需要你知道 N-S 方程的来龙去
脉,知道每一项怎么来的,因为它是 CFD 的基础,更是很多科技文献的基础。
∂u ∂u ∂u ∂u 1 ∂p μ ∂2 u ∂2 u ∂2 u
+u +v +w = fx − + ( + + )
∂t ∂x ∂y ∂z ρ ∂x ρ ∂x 2 ∂y 2 ∂z 2
∂v ∂v ∂v ∂v 1 ∂p μ ∂2 v ∂2 v ∂2 v
+ u + v + w = fy − + ( + + )
∂t ∂x ∂y ∂z ρ ∂y ρ ∂x 2 ∂y 2 ∂z 2
∂w ∂w ∂w ∂w 1 ∂p μ ∂2 w ∂2 w ∂2 w
+u +v +w = fz − + ( + + )
{ ∂t ∂x ∂y ∂z ρ ∂w ρ ∂x 2 ∂y 2 ∂z 2
图 11 笛卡尔坐标系下 N-S 方程

自然界的流体满足 N-S 方程,湍流只是流体某一时刻呈现的流体状态,所以湍流过程也满足 N-S 方程,


我们直接求解 N-S 方程,就能够复现整个湍流过程。但因为 N-S 方程是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我们找不到它
的解析解,找不到一个完整的数学范式把相关数据代进去就能够得到想要的答案。应用数学家想出了数值
求解方法,来近似表示真实解。这是我们进行 DNS 的理论基础。那么什么是 DNS 呢?
简单一句话:DNS 就是直接数值求解 N-S 方程。原理很简单,但实现起来却是最难的。我们在第一讲
中通过看达·芬奇的画作,知道湍流中含有大大小小的涡,这些涡大小不一,大的大到和流体所处空间的尺
度相当,小的小到只有柯尔莫果洛夫(Kolmogorov)尺度。而我们上面知道了 CFD 的两个步骤,第一步是
离散求解区域,我们需要把连续的求解区域离散(划分网格)
。为了尽可能还原、逼近真实的流动情况,就
要捕捉到大大小小的涡,网格要足够得小,小到能够捕捉到最小的柯尔莫果洛夫(Kolmogorov)尺度的涡。
这就要求我们的网格总量会非常得多。
我们依照田瑞峰老师的书[2]来估算一下雷诺数 Re=10000 时所需的最小网格量,取湍流中最大涡的特征
速度为 U,湍流中最大涡的尺度为 L,湍流中最小涡的特征尺度为 η。我们既然想要捕捉到最小的涡,那么
我们的网格就要比最小的涡还要小,这里我们只算临界值,即最小网格尺度等于最小涡的的特征尺度 η。
我在流体力学课程量纲分析一节中介绍过英国流体力学家泰勒(图 12)曾根据一张在日本爆炸的原子
弹照片就判断出了原子弹的爆炸当量。这里我们要应用泰勒的另一个假设了,泰勒假设能量耗散率 ε 具有
的量级为
U3
ε~ (两边的单位均为 m2/s3)

L

根据我们在第 5 部分学到的知识,又有
1/4
ν3
η=( )
ε

10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1/4 1/4
ν3 ν3
η=( ) ~( 3 )
ε U /L

图 12 英国流体力学家泰勒(1886~1975,此泰勒非高等数学泰勒公式里面的泰勒)

我们先估算一个坐标轴方向上所需的网格数目,记为 N。如图 13,单个方向流场尺度为 L,单个网格长


度为 η,则单个方向网格数目 N 为:

L
图 13 单个方向(一维)网格示意图

1/4
L U 3/L UL 3/4
N = ~L ( 3 ) = ( ) = Re3/4
η ν ν

ν 1/2
τη = ( )
ε
真实流体空间是三维的,三维空间所需的网格数量为 N3~Re9/4。当 Re=10000 时,至少需要 N3~1010 个
网格。这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够普通的计算机跑半年的了。
我们的 N-S 方程也是时间的函数,我们有时候还要求解非稳态的情景,时间上也要分配节点。在时间
上我们考察大涡的一个运动周期 T:T=L/U
我们前面讲过最小涡的耗散时间记为τη ,
ν 1/2 ν 1/2
τη = ( ) ~ ( 3 )
ε U /L
时间上所需的节点数目记为 Nt,则有
1/2
T L/U L U3 /L UL 1/2
Nt = τ ~ (ν/ε)1/2 ~ U ( ν
) =(ν) = Re1/2,
η

11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空间和时间乘在一起(遍历每一个时刻,所以是乘积,而不是加)
,则所需的节点个数为
N 3 · Nt ~Re11/4,
当 Re=10000 时,所需的最少节点数量为 4×1011。这个节点数量,一般的计算机是无法胜任的,所以 DNS 被
很多科学家判定为在现在和将来都是无法实际使用的方法。目前国际上仅有几个简单流动的 DNS 案例,它
们经常被用来作为判定别的计算模型准确性的标准。巨大的网格量和漫长的计算时间,决定了 DNS 方法无
法被大规模使用。这迫使应用数学家、应用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们不得不绞尽脑汁去思考别的方法。

(九) 雷诺实验
流体力学中经典的实验有很多,但如果只让选一个,将其评为最经典实验,我一定会选雷诺(Reynolds)
的墨水实验。学流体力学的人绕不开雷诺这个名字。每一本当代流体力学课本(在听这个课之前,我假设你
已经学过本科阶段的流体力学了)里都会讲到他做的墨水实验使人们清楚的看到了流体的流态变化。这是
老(师)生常谈的知识点。但为了课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我这里重复一遍。
雷诺是英国人(图 14a),1842 年 8 月 23 日生于北爱尔兰,仙逝于大清灭亡那一年(1912)。1867 年雷
诺毕业于剑桥大学王后学院。他于 1883 年发表了一篇经典性论文——《决定水流为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件
以及在平行水槽中的阻力定律的探讨》。图 14b 据说就是雷诺当时的实验装置,看起来非常的简陋,但就是
。图 14b-c 是我从刘沛清老师
这样简单的装置,让雷诺名垂千古(普朗特、居里夫人也有类似简陋的装置)
的书[3] 中截取来的。在装置的右侧末端有一个阀门,作用相当于我们家用水龙头,通过调节阀门的开度,
来控制水流的大小。雷诺先微启阀门,让红色墨水伴着水流顺流而下,可以看到红墨水呈一条直线;接着雷
诺加大阀门的开度,红墨水直线开始变得抖动起来,呈波纹状,作曲线运动;人都有点歇斯底里,雷诺继续
加大阀门,把阀门完全打开,发现这个时候红墨水散开,变得杂乱无章(上课的时候给大家看一看雷诺实验
视频,亲眼看看,比文字更深刻)。
雷诺实验清楚地说明水流可以呈现出层流与湍流(紊流)两种形态。这里我要强调一下,不管是层流还
是湍流,都是流体在某个时刻呈现的某种状态,并不是流体的物理属性。不能说湍流是流体的物理属性。我
们说起物理属性,一般指的是物体的密度、比热容、导热系数等等与生俱来时时刻刻都有的物理性质。
雷诺不仅动手能力很强,做了实验工作,而且还做了大量的理论推导工作,可以说是难得的实验与理论
兼备的流体力学家。后面将要讲到的雷诺方程和雷诺应力都是雷诺理论功底的展现。雷诺凭借着自己出色
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将人类对流体的认识往前推进了一大截,在 1888 年获得皇家勋章。

(a) (b) (c)

我死那年,大清亡了;
大清亡了,而我永生。

图 14 雷诺及雷诺实验

12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十) 雷诺时均
雷诺于 1883 年发现了层流和湍流,那年他 41 岁了,这一发现已足以让他名垂史册,但雷诺并没有就
此止步,他试图解出 N-S 方程。事实证明,他低估了 N-S 方程的难度,他花了 12 年的时间来求解 N-S 方
程,结果一无所获。
忽然有一天,他又把目光重新移动到自己的实验上,他注意到层流流动时流体的速度几乎不随时间变
化,是一条直线,而湍流流动时流体的速度一直在变化着,这变化着的速度让他犯了难。他盯着如图 15 一
样的示意图,突然来了灵感,他想:层流流动是一条直线,我能不能把湍流也转变成一条直线再加一些东西
呢?说干就干。

U U

U1 U

U
U
Time Time
层流 湍流

图 15 层流流动和湍流流动速度

N-S 方程中都有哪些因变量呢?三个瞬时速度分量 u,v,w 和压力 p。于是雷诺的笔下流淌出了下面的


式子:
u = u̅ + u′
v = v̅ + v ′
̅ + w′
w=w
p = p̅ + p′
̅称为平均速度,u′ 、v ′ 、w ′称为脉动速度;p̅称为平均压力,p′ 称为脉动压力。不知道雷诺是不是看
u̅、v̅、w
过老子道德经里面的名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比平均值多的,我就加上;比平均值少的,我就减
去”。这里的u′ 、v ′ 、w ′为脉动速度,p′ 为脉动压力,它们可正、可负、可零。
那么怎么来表示这些平均值和脉动值呢?看着图 15,雷诺写出了下式。
1 t+T
u̅ = ∫ udt
T t
1 t+T
v̅ = ∫ vdt
T t
1 t+T
w
̅= ∫ wdt
T t
1 t+T
p̅ = ∫ pdt
T t
t 表示某一时刻,T 表示某一时间段。根据上式,我们可以推出脉动速度和脉动压力的时间平均值为零,
因为
u′ = u − u̅
t+T
̅ = 1∫ 1 t+T u̅ t+T
u′ (u − u̅)dt = ∫ udt − ∫ dt = u̅ − u̅ = 0
T t T t T t
13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仿此可得:
t+T
̅ = 1∫ 1 t+T v̅ t+T
v′ (v − v̅)dt = ∫ vdt − ∫ dt = v̅ − v̅ = 0
T t T t T t
t+T
̅̅̅ = 1 ∫ (w − w 1 t+T ̅ t+T
w
w′ ̅ )dt = ∫ wdt − ∫ dt = w
̅ −w
̅ =0
T t T t T t
t+T
̅ = 1∫ 1 t+T p̅ t+T
p′ (p − p̅)dt = ∫ pdt − ∫ dt = p̅ − p̅ = 0
T t T t T t
我们总结一下上式,用任一字母 Φ 表示 u、v、w、p 中的任一值。有:
Φ=Φ ̅̅̅=0;进一步延伸有:
̅ + Φ′;Φ′
̅ )′ = 0; Φ
(Φ ̿ =Φ̅ ;Φ̅̅̅̅̅̅̅̅̅
̅ + Φ′ = Φ̅。
在 N-S 方程中出现了 u、v、w 相乘的情景,为了遍历任意两个变量相乘的情形,雷诺用两个不同的符
号来表示 u、v、w。
Φ 表示 u、v、w 中的任一值,ψ 也表示 u、v、w 中的任一值,比如 Φφ 可等于 uu、uv、uw、vv、vw、
ww 中的任意两个瞬时速度相乘;Φ+φ 可以表示 u+u、u+v、u+w、v+v、v+w、w+w 中的任意两个瞬时速度
相加。四则运算,以此类推。
再结合上面瞬时速度=平均速度+脉动速度的关系式,于是雷诺接着写道:
Φ + φ = ̅̅̅̅̅̅̅̅̅̅̅̅̅̅̅̅̅̅̅̅̅̅̅̅̅̅̅
̅̅̅̅̅̅̅̅ ̅ + Φ′ ) + (φ
(Φ ̅ + φ′ ) = Φ̅ +φ ̅
Φφ ̅̅̅̅̅̅̅̅̅̅̅̅̅̅̅̅̅̅̅̅̅̅̅
̅̅̅̅̅ = (Φ̅ + Φ )(φ
′ ̅ +φ )=Φ′ ̅̅̅̅̅̅̅̅̅̅̅̅̅̅̅̅̅̅̅̅̅̅̅̅̅̅̅̅̅̅̅
̅φ ̅ +Φ ̅ φ +Φ φ
′ ′ ′
̅ +Φ φ =Φ ′ ̅φ̅ +Φ ̅̅̅̅̅̅̅
′ φ 。这里雷诺利用了,一个平均量和一

个脉动量的乘积的平均值为零的事实,因为脉动量的平均值为零。同时有,Φ̅̅̅̅̅̅
̅ φ′ = 0;̅̅̅̅̅̅̅ ̅̅̅̅̅
̅φ
Φ′ φ′ ≠ 0;Φ ̅φ
̅ =Φ ̅。
N-S 方程中出现了一阶偏导数和二阶偏导数,雷诺进一步将其延伸到微分形式,有
̅̅̅̅̅
∂Φ ̅
∂Φ ̅̅̅̅̅
∂Φ ̅
∂Φ ̅̅̅̅̅
∂Φ ̅
∂Φ ̅̅̅̅̅
∂Φ ̅
∂Φ ̅̅̅̅̅̅
∂2 Φ ∂2 Φ
̅ ̅̅̅̅̅̅
∂2 Φ ∂2 Φ
̅ ̅̅̅̅̅̅
∂2 Φ ∂2 Φ
̅
∂t
= ∂t
; ∂x = ∂x
; ∂y = ∂y
; ∂z
= ∂z
; ∂x2 = ∂x2
; ∂y2
= ∂y2
; ∂z2
= ∂z2
;

̅̅̅̅̅̅
∂Φ′ ̅̅̅̅̅̅
∂Φ′ ̅̅̅̅̅̅
∂Φ′ ̅̅̅̅̅̅
∂Φ′
= 0; = 0; = 0; = 0;
∂t ∂x ∂y ∂z

我们拿 u 和 v 来说明上面众多式子,有:
̅ =0;v = v̅ + v ′ ;v′
u = u̅ + u′;u′ ̅ =0;

̅̅̅̅̅̅̅̅
(u̅)′ = 0; u̿ = u̅;u
̅ + u′ = u̅;

̅̅̅̅̅̅̅ ̅̅̅ = u̅v̅ + ̅̅̅̅̅


u + v = u̅ + v̅; uv ̅̅̅̅
u′ v ′;u ̅̅̅̅̅
̅ v ′ = 0;u ̅̅̅
̅ v̅ = u̅v̅。
′ v ′ ≠ 0;u

̅̅̅̅
∂u ̅
∂u ̅̅̅̅
∂u ̅
∂u ̅̅̅̅
∂u ̅
∂u ̅̅̅̅
∂u ̅
∂u ̅̅̅̅̅
∂ 2u ∂2 u
̅ ̅̅̅̅̅
∂ 2u ∂2 u
̅ ̅̅̅̅̅
∂ 2u ∂2 u
̅
∂t
= ∂t
; ∂x = ∂x;∂y = ∂y; ∂z
= ;
∂z ∂x2
= ∂x2 ; ∂y2
= ∂y2
; ∂z2
= ∂z2
;

̅̅̅̅̅
∂u′ ̅̅̅̅̅
∂u′ ̅̅̅̅̅
∂u′ ̅̅̅̅̅
∂u′
∂t
= 0; ∂x
= 0; ∂y = 0; ∂z
=0

这些式子你不要死记硬背,要结合图 15 来理解、会用。

14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十一) 雷诺时均方程
做了那么多的铺垫,终于讲到雷诺时均方程了。

(1)连续性方程的时均方程

不可压缩流体的连续性方程为:
∂u ∂v ∂w
+ + =0 (1)
∂x ∂y ∂z
对上式两边做雷诺时均,并将上面的雷诺平均关系式代入上式
̅̅̅̅̅̅̅̅̅̅̅̅̅̅̅̅̅̅
∂u ∂v ∂w ∂(u ̅̅̅̅̅̅̅̅̅̅̅̅̅̅̅̅̅̅̅̅̅̅̅̅̅̅̅̅̅̅̅̅̅̅̅̅̅̅̅̅̅̅̅̅
̅ + u′ ) ∂(v̅ + v ′ ) ∂(w ̅ + w′)
+ + = + +
∂x ∂y ∂z ∂x ∂y ∂z
̅̅̅̅̅̅̅̅
′ ̅̅̅̅̅̅̅̅
∂(u̅ + u ) ∂(v̅ + v ) ∂(w′ ̅̅̅̅̅̅̅̅̅
̅ +w ) ′
= + +
∂x ∂y ∂z
=0
̅)
∂(u ̅)
∂(v ̅)
∂(w ̅̅̅′ )
∂(u ̅̅̅′ )
∂(v ̅̅̅̅′ )
∂(w
整理得: + + + + + =0
∂x ∂y ∂z ∂x ∂y ∂z

又因为
̅̅̅′ )
∂(u ̅̅̅′ )
∂(v ̅̅̅̅′ )
∂(w
= 0; = 0; =0
∂x ∂y ∂z

所以
∂(u̅) ∂(v̅) ∂(w
̅)
+ + =0 (2)
∂x ∂y ∂z
此式即为不可压缩流体流动的时均流动的连续性方程。我们再用式(1)减去式(2)得:
∂(u′ ) ∂(v ′ ) ∂(w ′ )
+ + =0 (3)
∂x ∂y ∂z
此式即为不可压缩流体脉动运动的连续性方程。

(2)动量方程的时均方程

∂u ∂u ∂u ∂u 1 ∂p μ ∂2 u ∂2 u ∂2 u
+u +v +w = fx − + ( 2 + 2 + 2)
∂t ∂x ∂y ∂z ρ ∂x ρ ∂x ∂y ∂z
∂v ∂v ∂v ∂v 1 ∂p μ ∂2 v ∂2 v ∂2 v
N-S 方程: ∂t
+ u ∂x + v ∂y + w ∂z = fy − ρ ∂y + ρ (∂x2 + ∂y2 + ∂z2 )
∂w ∂w ∂w ∂w 1 ∂p μ ∂2 w ∂2 w ∂2 w
{ ∂t + u ∂x + v ∂y + w ∂z = fz − ρ ∂w + ρ ( ∂x2 + ∂y2
+ ∂z2
)

我们拿 x 方向的动量方程来举例。方程两边同时取时均值
∂u ∂u ∂u ∂u ̅̅̅̅̅̅̅̅̅̅̅̅̅̅̅̅̅̅̅̅̅̅̅̅̅̅̅̅̅̅̅̅̅̅̅̅̅̅̅̅̅̅
̅̅̅̅̅̅̅̅̅̅̅̅̅̅̅̅̅̅̅̅̅̅̅̅̅̅̅̅̅̅̅ 1 ∂p μ ∂2u ∂2 u ∂2 u
+u +v +w = fx − + ( + + ) (4)
∂t ∂x ∂y ∂z ρ ∂x ρ ∂x2 ∂y 2 ∂z 2
利用上面的雷诺时均变化,我们来逐项分析每一项的时均值。对于方程左边,
̅̅̅̅ ∂(u
∂u ̅̅̅̅̅̅̅̅̅̅
̅ + u′ ) ∂(u) ̅̅̅̅ ∂(u ̅̅̅̅̅
′) ∂u̅
= = + =
∂t ∂t ∂t ∂t ∂t
̅̅̅̅̅̅
∂u ̅̅̅̅̅̅̅̅̅̅̅̅̅̅̅̅̅̅̅̅̅̅̅
∂(u̅ + u ) ′ ∂u̅ ∂u̅′ ∂u̅ ̅̅̅̅̅̅̅
∂u′ ∂u̅ ̅̅̅̅̅̅̅
∂u′
u = (u̅ + u′ ) = u̅ + u̅ + u̅′ + u′ = u̅ + u′
∂x ∂x ∂x ∂x ∂x ∂x ∂x ∂x
̅̅̅̅̅̅
∂u ̅̅̅̅̅̅̅̅̅̅̅̅̅̅̅̅̅̅̅̅̅̅̅
∂(u̅ + u ) ′ ∂u̅ ̅
∂u′ ̅ ∂u̅ ̅̅̅̅̅̅̅
∂u′ ∂u̅ ̅̅̅̅̅̅̅
∂u′
v = (v̅ + v ′ ) = v̅ + v̅ + v′ + v′ = v̅ + v′
∂y ∂y ∂y ∂y ∂y ∂y ∂y ∂y

15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
∂u ̅̅̅̅̅̅̅̅̅̅̅̅̅̅̅̅̅̅̅̅̅̅̅̅
∂(u̅ + u′ ) ∂u̅ ̅
∂u′ ∂u̅ ̅̅̅̅̅̅̅̅
∂u′ ∂u̅ ̅̅̅̅̅̅̅̅
∂u′
w ̅ + w′)
= (w =w ̅ +w ̅ + ̅̅̅
w′ + w′ =w̅ + w′
∂z ∂z ∂z ∂z ∂z ∂z ∂z ∂z
等号左边四项加在一起为:
∂u̅ ∂u̅ ̅̅̅̅̅̅̅
∂u′ ∂u̅ ̅̅̅̅̅̅̅
∂u′ ∂u̅ ̅̅̅̅̅̅̅̅
∂u′
+ u̅ + u′ + v̅ + v′ +w ̅ + w′
∂t ∂x ∂x ∂y ∂y ∂z ∂z
∂u̅ ∂u̅ ∂u̅ ∂u̅ ∂u′ ̅̅̅̅̅̅̅
̅̅̅̅̅̅̅ ∂u′ ̅̅̅̅̅̅̅̅
∂u′
= + (u̅ + v̅ +w ̅ ) + (u′ + v′ + w′ )
∂t ∂x ∂y ∂z ∂x ∂y ∂z
̅̅̅̅̅̅̅
∂u′ ̅̅̅̅̅̅
∂u′ ̅̅̅̅̅̅̅
∂u′ ̅̅̅̅̅̅′
∂u′u ̅̅̅̅̅̅
∂u′v′ ̅̅̅̅̅̅̅
∂w′u′ ̅̅̅̅̅̅̅
∂u′ ̅̅̅̅̅̅̅
∂u′ ̅̅̅̅̅̅
∂v′ ̅̅̅̅̅̅
∂u′ ̅̅̅̅̅̅̅
∂u′
其 中 , (u′ ∂x + v′ ∂y + w′ ∂z ) = ∂x + ∂y + ∂z = (u′ ∂x + u′ ∂x ) + (u′ ∂y + v′ ∂y ) + (w′ ∂z +

̅̅̅̅̅̅̅
∂w′ ̅̅̅̅̅̅̅
∂u′ ̅̅̅̅̅̅
∂u′ ̅̅̅̅̅̅̅
∂u′ ̅̅̅̅̅̅̅
∂u′ ̅̅̅̅̅̅
∂v′ ̅̅̅̅̅̅̅
∂w′ ̅̅̅̅̅̅̅
∂u′ ̅̅̅̅̅̅
∂u′ ̅̅̅̅̅̅̅
∂u′ ̅̅̅̅̅̅̅̅̅̅̅̅̅̅̅̅̅̅̅̅̅̅̅̅
∂u′ ∂v′ ∂w′
u′ ) = u′ + v′ + w′ + (u′ + u′ + u′ ) = u′ + v′ + w′ + u′ ( + + )=
∂z ∂x ∂y ∂z ∂x ∂y ∂z ∂x ∂y ∂z ∂x ∂y ∂z

̅̅̅̅̅̅̅
∂u′ ̅̅̅̅̅̅
∂u′ ̅̅̅̅̅̅̅
∂u′ ∂(u′ ) ∂(v′ ) ∂(w′ )
u′ ∂x + v′ ∂y + w′ ∂z ,此处利用了脉动方程的连续性方程等于零 ∂x + ∂y + ∂z = 0的性质。则式(4)等

号左边四项变为:
∂u̅ ∂u̅ ∂u̅ ∂u̅ ̅̅̅̅̅′ ∂u′v′
∂u′u ̅̅̅̅̅ ∂w′u′
̅̅̅̅̅̅
+ (u̅ + v̅ +w
̅ )+( + + )
∂t ∂x ∂y ∂z ∂x ∂y ∂z
对于式(4)等号右边,
f̅x = f̅x ,这一项是质量力,本身不等于零,但很多教材为了简化,不考虑质量力,认为这一项等于零,
不同课本的处理方法不同,知道就行了。
̅̅̅̅̅̅̅
1 ∂p ̅̅̅̅̅̅̅̅
1 ∂(p+p′) ̅
1 ∂p
− =− =− ,
ρ ∂x ρ ∂x ρ ∂x

此处是不可压缩流体,认为密度ρ为常数,所以可以提出来。
̅̅̅̅̅̅̅̅̅
μ ∂2 u ̅̅̅̅̅̅̅̅
μ ∂2 (u
̅ +u′) μ ∂2 u
̅
( 2 ) = 2 = ,
ρ ∂x ρ ∂x ρ ∂x2

此处认为动力粘度系数μ,密度ρ为常数。同理:
̅̅̅̅̅̅̅̅̅̅
μ ∂2 u ̅̅̅̅̅̅̅̅̅
μ ∂2 (u
̅ + u′) μ ∂2 u̅
( 2) = =
ρ ∂y ρ ∂y 2 ρ ∂y 2
̅̅̅̅̅̅̅̅̅̅
μ ∂2 u ̅̅̅̅̅̅̅̅̅
μ ∂2 (u
̅ + u′) μ ∂2 u̅
( 2) = =
ρ ∂z ρ ∂z 2 ρ ∂z 2
式(4)等号右边四项加在一起为:
1 ∂p̅ μ ∂2u̅ ∂2 u̅ ∂2 u̅
f̅x − + ( + + )
ρ ∂x ρ ∂x2 ∂y 2 ∂z 2
式(4)等号左右两边相等,有
∂u̅ ∂u̅ ∂u̅ ∂u̅ ̅̅̅̅̅′ ∂u′v′
∂u′u ̅̅̅̅̅ ∂w′u′
̅̅̅̅̅̅ 1 ∂p̅ μ ∂2 u̅ ∂2 u̅ ∂2 u̅
+ (u̅ + v̅ +w
̅ )+( + + ) = f̅x − + ( + + )
∂t ∂x ∂y ∂z ∂x ∂y ∂z ρ ∂x ρ ∂x 2 ∂y 2 ∂z 2
将含有脉动的项移到等号右边,
∂u̅ ∂u̅ ∂u̅ ∂u̅ 1 ∂p̅ μ ∂2 u̅ ∂2 u̅ ∂2 u̅ ̅̅̅̅̅′ ∂u′v′
∂u′u ̅̅̅̅̅ ∂w′u′
̅̅̅̅̅̅
+ (u̅ + v̅ ̅ ) = f̅x −
+w + ( 2 + 2 + 2) − ( + + ) (5)
∂t ∂x ∂y ∂z ρ ∂x ρ ∂x ∂y ∂z ∂x ∂y ∂z
此式即为 u 方向的动量方程,类比,可得 v 和 w 方向的动量方程分别为:
∂v̅ ∂v̅ ∂v̅ ∂v̅ 1 ∂p̅ μ ∂2 v̅ ∂2 v̅ ∂2 v̅ ̅̅̅̅̅
∂v ′ u′ ̅̅̅̅̅ ∂v
∂v′v′ ̅̅̅̅̅̅
′ w′
+ (u̅ + v̅ + w̅ ) = f̅y − + ( 2 + 2 + 2) − ( + + ) (6)
∂t ∂x ∂y ∂z ρ ∂y ρ ∂x ∂y ∂z ∂x ∂y ∂z

16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w
̅ ∂w
̅ ∂w
̅ ∂w
̅ 1 ∂p̅ μ ∂2 w
̅ ∂2 w
̅ ∂2 w
̅ ̅̅̅̅̅̅
∂w ′ u′ ̅̅̅̅̅̅
∂w ′ v′ ̅̅̅̅̅̅
∂w′w′
+ (u̅ + v̅ +w
̅ ) = f̅z − + ( 2 + 2 + 2)−( + + ) (7)
∂t ∂x ∂y ∂z ρ ∂z ρ ∂x ∂y ∂z ∂x ∂y ∂z

上式即为雷诺推出的湍流平均速度所满足的动量方程。与瞬时速度的 N-S 方程相比,方程右边多出了


括号内的脉动附加项。我们下一节学习张量,并将方程转化为张量的表示式,再讨论方程各项的物理意义。

这里插播一段小广告
本文档配合 B 站上面本人录制的《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视频课一起学习。编写此文档,查
阅了很多资料,耗费了作者很多精力(此文档会逐年更新,当前版本是 2022 版,在 CCtalk 上可下单当年版
本) (一款学习 APP,手机应用商城能搜
,故此文档采用收费制与福利制。具体方法是①下载一个‘CCtalk’
到),②在‘CCtalk’上面搜“田东”二字,会出现很多作者讲授的科目;③找到《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
大串讲 PDF》科目,下单,④然后加作者个人 QQ:836022448,把下单购买截图发给作者 QQ 证明已购买,
⑤接着作者会拉你进‘CFD 学习交流群’,⑥群文件里会有很多 CFD 学习资料,免去你找寻资料的艰辛,
且会逐年不断更新。购买之后联系作者进 QQ 群。

图 16 作者 QQ 与学习交流群二维码

17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十二) CFD 中用到的张量知识


(1) 爱因斯坦的好室友
爱因斯坦花了 10 年(1906-1915)时间来推演广义相对论,期间他要写大量重复繁杂的数学公式,稿纸
叠了一摞又一摞,不胜其烦。有一天他的室友格罗斯曼(M.Grossmann)捡起爱因斯坦扔在地上的的草稿看
了看,说其中很多式子都可以用“简单的”张量来表示。爱因斯坦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恳请格罗斯曼赶紧教
他,聪明的爱因斯坦很快掌握了张量的表示方法,并自己约定俗成了一些式子的表示法,冠以自己的名字。
(2) 爱因斯坦求和约定
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正常 N-S 方程在 x,y,z 三个坐标轴上的分式。
∂u ∂u ∂u ∂u 1 ∂p μ ∂2 u ∂2 u ∂2 u
+u +v +w = fx − + ( + + )
∂t ∂x ∂y ∂z ρ ∂x ρ ∂x2 ∂y 2 ∂z 2
∂v ∂v ∂v ∂v 1 ∂p μ ∂2 v ∂2 v ∂2 v
+ u + v + w = fy − + ( + + )
∂t ∂x ∂y ∂z ρ ∂y ρ ∂x2 ∂y 2 ∂z 2
∂w ∂w ∂w ∂w 1 ∂p μ ∂2 w ∂2 w ∂2 w
+u +v +w = fz − + ( + + )
{ ∂t ∂x ∂y ∂z ρ ∂z ρ ∂x 2 ∂y 2 ∂z 2
每个式子都含有 x,y,z 和 u,v,w。大家要知道,它们仅仅是一个表示符号,我们可以用任意符号
来代替它们。比如 x,y,z,我们就可以分别用 x1,x2,x3 来表示;u,v,w 分别用 u1,u2,u3 表示。这
样上式变为:
∂u1 ∂u1 ∂u1 ∂u1 1 ∂p μ ∂2u1 ∂2 u1 ∂2 u1
+ u1 + u2 + u3 = f1 − + ( + + )
∂t ∂x1 ∂x2 ∂x3 ρ ∂x1 ρ ∂x1 2 ∂x22 ∂x3 2
∂u2 ∂u2 ∂u2 ∂u2 1 ∂p μ ∂2u2 ∂2 u2 ∂2 u2
+ u1 + u2 + u3 = f2 − + ( + + )
∂t ∂x1 ∂x2 ∂x3 ρ ∂x2 ρ ∂x12 ∂x22 ∂x3 2
∂u3 ∂u3 ∂u3 ∂u3 1 ∂p μ ∂2u3 ∂2 u3 ∂2 u3
+ u1 + u2 + u3 = f3 − + ( + + )
{ ∂t ∂x1 ∂x2 ∂x3 ρ ∂x3 ρ ∂x12 ∂x22 ∂x3 2
每个式子中都出现了按照顺序排列的 1,2,3.爱因斯坦就想进一步简化上式,不然手都要写酸了。
对于求和,按照我们之前的写法,有
i=3

∑ ui ui = u1 u1 + u2 u2 + u3 u3
i=1

但物理学家想进一步简化,于是爱因斯坦约定俗成了下面的表示式:
i=3

ui ui = ∑ ui ui = u1 u1 + u2 u2 + u3 u3
i=1


ui ui = u1 u1 + u2 u2 + u3 u3
大家初次见面可能不怎么习惯,没关系,后面你会反复遇到,遇到多了就习惯了。
爱因斯坦规定,“凡是下脚标重复出现的变量,则认定是求和运算”,这时候下脚标被称为“哑标”
(dummy index)
,如:
对于两个速度向量相乘,有
ui ui = u1 u1 + u2 u2 + u3 u3
对于速度向量求导,有

18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dui du1 du2 du3


= + +
dxi dx1 dx2 dx3
有时,一项中会出现两个不同脚标,对于重复出现的脚标做求和运算,对于单独出现的脚标不作求和运
算, (free index)。
而是遍历每一个坐标轴,但每次只能遍历一个,单独出现的脚标是自由自在的,称为“自由标”
如下式:
du du du du
uj dxi = uj dx1 +uj dx2 +uj dx3 (j 取 1 或 2 或 3,每次只能取其中一个)
i 1 2 3

式中 i 出现了两次,称为哑标,作求和运算。而 j 只出现了一次,称为自由标,下脚标遍历每一个坐标
轴(1,2,3)
,且每次只取(1,2,3)中的一项。
我们再来写一个:
dui dui dui dui
uj = u1 +u2 +u3 (i 取 1 或 2 或 3,每次只能取其中一个)
dxj dx1 dx2 dx3

式中 j 出现了两次,称为哑标,作求和运算。而 i 只出现了一次,称为自由标,下脚标遍历每一个坐标
轴(1,2,3)
,且每次只取(1,2,3)中的一项。
我们再写一个更难一点的[5]。遇到比较难的,你可以先盯着一个字母写全,然后再写另一个字母,如:
∂2 τij ∂2 τ1j ∂2 τ2j ∂2 τ3j
= + +
∂xi ∂xj ∂x1 ∂xj ∂x2 ∂xj ∂x3 ∂xj
∂2 τ11 ∂2 τ12 ∂2 τ13 ∂2 τ21 ∂2 τ22 ∂2 τ23 ∂2 τ31 ∂2 τ32 ∂2 τ33
= + + + + + + + +
∂x1 ∂x1 ∂x1 ∂x2 ∂x1 ∂x3 ∂x2 ∂x1 ∂x2 ∂x2 ∂x2 ∂x3 ∂x3 ∂x1 ∂x3 ∂x2 ∂x 3 ∂x3
有了上面的铺垫,我们就可以用张量形式来表示 N-S 方程了。
∂u1 ∂u1 ∂u1 ∂u1 1 ∂p μ ∂2u1 ∂2 u1 ∂2 u1
+ u1 + u2 + u3 = f1 − + ( + + )
∂t ∂x1 ∂x2 ∂x3 ρ ∂x1 ρ ∂x1 2 ∂x22 ∂x3 2
∂u2 ∂u2 ∂u2 ∂u2 1 ∂p μ ∂2u2 ∂2 u2 ∂2 u2
+ u1 + u2 + u3 = f2 − + ( + + )
∂t ∂x1 ∂x2 ∂x3 ρ ∂x2 ρ ∂x12 ∂x22 ∂x3 2
∂u3 ∂u3 ∂u3 ∂u3 1 ∂p μ ∂2u3 ∂2 u3 ∂2 u3
+ u1 + u2 + u3 = f3 − + ( + + )
{ ∂t ∂x1 ∂x2 ∂x3 ρ ∂x3 ρ ∂x12 ∂x22 ∂x3 2
正常形式的 N-S 方程化为:
∂ui ∂ui 1 ∂p μ ∂2 ui
+ uj = fi − + (1)
∂t ∂xj ρ ∂xi ρ ∂xj 2

我们再来化简一下 N-S 方程的时均表达式。


∂u̅ ∂u̅ ∂u̅ ∂u̅ 1 ∂p̅ μ ∂2 u̅ ∂2 u̅ ∂2 u̅ ̅̅̅̅̅ ∂u
∂u′u′ ̅̅̅̅̅
′ v′ ̅̅̅̅̅̅′
∂u′w
+ (u̅ + v̅ +w̅ ) = fx̅ − + ( 2 + 2 + 2) − ( + + )
∂t ∂x ∂y ∂z ρ ∂x ρ ∂x ∂y ∂z ∂x ∂y ∂z
∂v̅ ∂v̅ ∂v̅ ∂v̅ 1 ∂p̅ μ ∂2 v̅ ∂2 v̅ ∂2 v̅ ̅̅̅̅̅
∂v ′ u′ ̅̅̅̅̅
∂v ′ v′ ̅̅̅̅̅̅
∂v ′w′
+ (u̅ + v̅ + w ̅ ) = fy̅ − + ( 2 + 2 + 2) − ( + + )
∂t ∂x ∂y ∂z ρ ∂y ρ ∂x ∂y ∂z ∂x ∂y ∂z
∂w̅ ∂w̅ ∂w̅ ∂w̅ 1 ∂p̅ μ ∂2 w
̅ ∂2 w ̅ ∂2 w ̅ ∂w ̅̅̅̅̅̅
′ u′ ∂w̅̅̅̅̅̅
′ v′ ̅̅̅̅̅̅
∂w′w′
+ (u̅ + v̅ +w̅ ) = fz̅ − + ( 2 + 2 + 2)−( + + )
{ ∂t ∂x ∂y ∂z ρ ∂z ρ ∂x ∂y ∂z ∂x ∂y ∂z
首先写成 1,2,3 的形式:

19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u
̅̅̅1 ∂u
̅̅̅1 ∂u
̅̅̅1 ∂u
̅̅̅1 1 ∂p̅ μ ∂2 ̅̅̅
u1 ∂2 ̅̅̅
u1 ∂2 ̅̅̅
u1 ∂u̅̅̅̅̅̅̅̅
′ ′ ̅̅̅̅̅̅̅̅
′ ′ ̅̅̅̅̅̅̅̅′
1 u1 ∂u 1 u2 ∂u 1 ′u3
+ (u
̅̅̅1 + ̅̅̅
u2 + ̅̅̅
u3 ) = f1̅ − + ( + + ) − ( + + )
∂t ∂x1 ∂x2 ∂x3 ρ ∂x1 ρ ∂x1 2 ∂x2 2 ∂x3 2 ∂x1 ∂x2 ∂x3
∂u̅̅̅2 ∂u
̅̅̅2 ∂u
̅̅̅2 ∂u
̅̅̅2 1 ∂p̅ μ ∂2 ̅̅̅
u2 ∂2 ̅̅̅
u2 ∂2 ̅̅̅
u2 ∂u̅̅̅̅̅̅̅̅
′ ′
2 u1 ∂u̅̅̅̅̅̅̅̅
′ ′
2 u2 ∂u̅̅̅̅̅̅̅

2 u3
+ (u
̅̅̅1 + ̅̅̅
u2 + ̅̅̅
u3 ) = f2̅ − + ( + + ) − ( + + )
∂t ∂x1 ∂x2 ∂x3 ρ ∂x2 ρ ∂x1 2 ∂x2 2 ∂x3 2 ∂x1 ∂x2 ∂x3
∂u
̅̅̅3 ∂u
̅̅̅3 ∂u
̅̅̅3 ∂u
̅̅̅3 1 ∂p̅ μ ∂2 ̅̅̅
u3 ∂2 ̅̅̅
u3 ∂2 ̅̅̅
u3 ∂u̅̅̅̅̅̅̅̅

3 u1 ′
̅̅̅̅̅̅̅̅
∂u ′
3 u2 ′
̅̅̅̅̅̅̅̅
∂u 3 ′u3 ′
+ (u
̅̅̅1 + ̅̅̅
u2 + ̅̅̅
u3 ) = f3̅ − + ( 2
+ 2
+ 2
)−( + + )
{ ∂t ∂x1 ∂x2 ∂x3 ρ ∂x3 ρ ∂x1 ∂x2 ∂x3 ∂x1 ∂x2 ∂x3

再写成张量形式:
1 ∂p̅ μ ∂2 u̅i ∂u̅̅̅̅̅
′ ′
∂u̅i ∂u̅i i̇ uj̇
+ u̅j = fi̅ − + 2

∂t ∂xj ρ ∂xi ρ ∂xj ∂xj
μ
因为ν = ρ,上式化为:

̅̅̅̅̅
∂2 u̅i ∂u ′ ′
∂u̅i ∂u̅i
̅
1 ∂p̅ i̇ uj̇
+ u̅j = fi − +ν −
∂t ∂xj ρ ∂xi ∂xj 2 ∂xj
进一步化简,得
时均形式的 N-S 方程:
∂u̅i ∂u̅i 1 ∂p̅ ∂ ∂u̅i ̅̅̅̅̅
+ u̅j = fi̅ − + (ν − u′i̇ u′j̇ ) (2)
∂t ∂xj ρ ∂xi ∂xj ∂xj
(3) 坐标切换
我们已经知道了ui ui = u1 u1 + u2 u2 + u3 u3 ,i 的取值范围是 1,2,3。大家要意识到 i 仅仅是一个符号,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完全可以用另一个符号来替换它,只要保证两个符号取值范围相同即可。比如
uj uj = u1 u1 + u2 u2 + u3 u3,j 的取值范围也是 1,2,3。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大胆的写出下式:
ui ui = uj uj = u1 u1 + u2 u2 + u3 u3
甚至
ui ui = uj uj = uk uk = u1 u1 + u2 u2 + u3 u3
这里 i、j 和 k 的取值范围都为 1,2,3。大家记住:相同下标,取值范围相同,就可以来回切换。该性质
我们后面会反复用到。根据这个性质我们可以写出很多类似上面的公式,比如:
∂ 1 ̅̅̅̅̅ ∂ 1 ̅̅̅̅̅ ∂ 1 ̅̅̅̅̅̅
[ u′i̇ p′] = [ u′j̇ p′ ] = [ u′ p ′ ]
∂xi ρ ∂xj ρ ∂xk ρ k̇
(后文推导一方程和两方程模型的时候会用到该性质和该公式。)

20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十三) 雷诺应力及物理意义
正常形式的 N-S 方程:
∂ui ∂ui 1 ∂p ∂ ∂ui
+ uj = fi − + (ν )
∂t ∂xj ρ ∂x i ∂xj ∂xj

时均形式的 N-S 方程:


∂u̅i ∂u̅i 1 ∂p̅ ∂ ∂u̅i ̅̅̅̅̅
+ u̅j = fi̅ − + (ν − u′i̇ u′j̇ )
∂t ∂xj ρ ∂xi ∂xj ∂xj
上式最早由雷诺于 1895 年导出,因此通常被称为雷诺时均 N-S 方程(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Equation, RANS),简称雷诺时(平)均方程。和正常的 N-S 方程相比,雷诺时(平)均方程最大的区别是等
̅̅̅̅̅
′ ′ ̅̅̅̅̅
′ ′ du
号右边多出了−u i̇ uj̇ ,如果把它乘以密度ρ,变成−ρui̇ uj̇ ,从量纲上来分析,它具有和切应力τ = μ (二维 dy

简单剪切流动)一样的单位,所以被称为雷诺应力。它是由迁移项得来,起源于流场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
̅̅̅̅̅
关于−ρu ′ ′
u 和分子黏性切应力 τ 的区别(这一块我们参考刘京老师的书[1]来进行讲解),有:
i̇ j̇
(1) 数量级的区别。湍流平均运动中,雷诺应力往往大于分子黏性应力(边界层内除外),一般相差 100 个
数量级以上。因此,对于湍流来说,分子黏性应力根据情况不同可以忽略,雷诺应力不能忽略(壁面附
近区域除外)。
(2) 尺度的区别。湍流脉动的最小特征尺度也属于宏观尺度范围,而分子黏性应力的特征尺度则为分子运
动平均自由程(分子连续碰撞两次所走过的平均距离),属于微观尺度范围。
(3) 生成机制的不同,这一点最为重要。雷诺应力来自于湍流过程中的不规则脉动,情况比较复杂,而分子
黏性应力则主要来自分子间相互碰撞作用,情况比较单一。

我们对 N-S 方程进行时均化处理后,方程多出了新的未知项——雷诺应力。方程要想有解,必须独立


方程的个数和独立未知数的个数相等。而现在方程的个数少于未知数的个数,方程组不封闭,导致方程在原
理上无法求解。如果想要方程有解,在没有新的方程引入的情况下,必须想办法减少未知项的个数。物理学
家们看这个雷诺应力项很不爽,因为里面含有脉动项,而早期的测量技术并无法精确测量脉动值,物理学家
们抓耳挠腮。但早期的测量技术可以精确测量平均值,所以物理学家们思索能不能用平均值来表示脉动值,
也就是将雷诺应力项用已知的平均值来表示,这样未知项的个数就减少了,重新让方程的个数和未知数的
̅̅̅̅̅
个数相等了,方程组又变得原理上可解了。RANS 模型就是针对雷诺应力项−ρu ′ ′
i̇ uj̇ 提出的一系列模型。用陶
文铨老师的话来说:“所谓湍流模型就是把湍流的脉动值附加项与时均值联系起来的一些特定关系式”[6]。

21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十四) RANS 模型大分类(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Equation, RANS)


从本节开始我们介绍 RANS 模型。从图 17 中可以看出,RANS 模型又可以分为涡粘模型(Eddy Viscosity
Models, EVM)和 Reynolds 应力模型(Reynolds Stress Equation Model, RSM)。二者又可以细分成具体的模
型。我们先来介绍工程上应用最多的涡粘模型。下面的东西会很多很杂很乱,所以你一定要借助图 17 来帮
助你捋清关系,需要反复看这张图。

图 17 湍流模型大分类
̅̅̅̅̅
我们借助田瑞峰老师的书[2]来对涡粘模型进行概述。“涡粘模型不直接处理雷诺应力项−ρu ′ ′
i̇ uj̇ ,而是引
入湍流黏性系数。然后把雷诺应力表示成湍流黏性系数的模型,模型的关键在于确定湍流黏性系数。”

22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十五) 湍流黏性系数(Boussinesq 假设)


̅̅̅̅̅
′ ′
我们在前面说过雷诺应力−ρu i̇ uj̇ 项具有和切应力τ一样的单位,于是法国数学家及理论物理学家 Boussinesq

(1877)(图 18)就大胆的假设雷诺应力与层流运动切应力那样可以同时均的应变率联系起来。既然都是应力,
那么就用一个统一的符号 τ,写成张量的形式,−ρu ̅̅̅̅̅
′ ′
u = (τi,j ) 。t 代表湍流 turbulence。接下来就是怎么来表示
i̇ j̇ t
(τi,j ) 项了。我们在推导 N-S 方程的时候,曾取一个小微元体,并写出了基础面的应力,如图 19,还没有看过我
t
讲的 N-S 方程推导过程的同学一定要去 B 站上面看一下,不然下面的内容就变成天书了。

图 18 法国数学家及理论物理学家 Boussinesq(1842-1929)

图 19 微元体及各面应力表达式

学了张量之后,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统一的张量式子来表示可压缩流基础面的应力方程组了,
∂ui ∂uj 2
τi,j = −pδi,j + μ ( + ) − μδi,j divV
∂xj ∂xi 3
式中δi,j 为“Kronecker delta”符号(当 i=j 时,δi,j = 1;当 i≠j 时,δi,j = 0;关于 Kronecker 克罗内克的故事可以
看我在 B 站动态里面写的文章,B 站:田东 Joshua)
。μ是分子扩散所造成的动力粘度系数,是物性参数。

注意上式是黏性造成的切应力τi,j ,和我们要找的湍流脉动造成的雷诺应力(τi,j ) 是不同的。Boussinesq


t

(1877)开发了他的脑洞,我们来试着还原 Boussinesq 的想法,“湍流脉动与分子热运动有类似之处,分子


热运动带来的动量输运派生出了层流黏性系数μ,那么湍流脉动是不是也可以派生出湍流黏性系数μt 呢?既

23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然二者都有应力的效果,那么我就仿造粘性造成的切应力τi,j ,来写湍流脉动造成的雷诺应力(τi,j ) 的表达式。


t

只是我需要区分开一些关键的字母的含义。”于是 Boussinesq 写出了二维湍流脉动引起的雷诺应力表达式,


后人将其推广到三维情形,得到可压缩流雷诺应力[6]:
̅̅̅̅̅
′ ′
∂ui ∂uj 2
−ρu i̇ uj̇ = (τi,j )t = −pt δi,j + μt ( + ) − μt δi,j divV
∂xj ∂xi 3
注意到上式的pt 加了 t(turbulence),表示脉动速度造成的压力,定义为:
1 ̅̅̅̅̅̅̅̅̅̅̅̅̅̅̅̅̅̅̅ 2 1 ̅̅̅̅̅̅̅̅̅̅̅̅̅̅̅̅̅̅̅
′2 + v ′2 + w ′2 ) = ρ (u
2
′2 + v ′2 + w ′2 ) = ρk
pt = ρ(u
3 3 2 3
1 ̅̅̅̅̅̅̅̅̅̅̅̅̅̅̅̅̅̅̅
′2 + v ′2 + w ′2 ) = 1 ̅̅̅̅
k = 2 (u u′2 ,k 表示单位质量流体湍流脉动动能,用于度量湍流强度。−pt δi,j 为添加项,
2 i̇

用于 i=j 时保证方程式两端数学恒等。
同时注意到μt 加了 t(turbulence),不再是分子扩散所造成的动力粘度系数(μ)了。μt 被称为湍流黏性
系数(turbulent viscosity)
,它是空间坐标的函数(不同位置除脉动量不同,导致μt 不同)
,为未知量,取决
于流体流动状态,不是物性参数。
还需指出,式
̅̅̅̅̅
′ ′
∂ui ∂uj 2
−ρu i̇ uj̇ = (τi,j )t = −pt δi,j + μt ( + ) − μt δi,j divV
∂xj ∂xi 3
中各物理量均为时均值,只是为了书写方便,除脉动值的时均值外,其余时均值的符号均予略去。还需再次
强调,该式并没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只是 Boussinesq 脑洞大开,类比分子运动造成的黏性力书写的脉动引
起的雷诺应力,严格来说是不严格的。但科学的发展史上,就是存在很多类似这样的大胆假设,它们没有扎
实的物理数学基础,但放在工程上就是可以应用,所以此式虽然来的突然,没有严格的证明过程,工程计算
中仍然广外采用,并且获得了不少有实用意义的结果。
我想对于此,数学家拉马努金对此深有同感。看到这里,推荐一部电影《知无涯者》,讲述的是印度天
才数学家拉马努金的成长故事。拉马努金睡觉的时候经常梦到各种稀奇古怪的公式,醒来之后赶紧记下来,
他自称是神在他睡梦中送来了这些公式,他想发表这些公式,但缺乏严格的证明过程,教授们可不同意,所
以拉马努金痛苦极了。电影中有一句台词,“它就在那里,为什么要证明呢?”也许可以用来安慰大家接受
Boussinesq 脑洞大开写下的这个公式。“它就在那里,为什么要证明呢”。
̅̅̅̅̅
引入 Boussinesq 假设后,计算湍流流动的关键转换为如何确定μt ,一旦μt 确定下来,−ρu ′ ′
i̇ uj̇ 就确定下来,
从而
∂u̅i ∂u̅i 1 ∂p̅ ∂ ∂u̅i ̅̅̅̅̅
+ u̅j = fi̅ − + (ν − u′i̇ u′j̇ )
∂t ∂xj ρ ∂xi ∂xj ∂xj
方程又封闭了起来,理论上变得可解。我们再来回忆陶文铨老师的话,“所谓湍流模型就是把湍流的脉动值
附加项与时均值联系起来的一些特定关系式”,把这句话稍加整理,变成了所谓湍流模型就是把μt 与湍流时
均参数联系起来的关系式。下面我们就会见到各种各样的把μt 和时均值联系起来的关系式。根据引入微分方
程数目的多少,涡粘模型又可分为:零方程模型、一方程模型、两方程模型等。这里的方程指的是微分方程,
零方程就是没有引入微分方程,一方程就是引入一个微分方程,两方程就是引入两个微分方程。其中两方程
模型中又可细分,工程上应用最多的是标准 k-ε 模型。为了条理性,我们先从零方程开始介绍起。

24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十六) 零方程模型
μ
零方程模型是指在求解μt (或νt = ρt)的时候没有引入新的微分方程,而是用代数关系式把μt (或νt )

与时均值联系起来。零方程模型也有很多,如普朗特混合长模型、常系数模型,B-L 模型等,这里我们只介
绍最著名的零方程模型:普朗特混合长模型。
1925 年近代流体力学之父 Prandtl 提出了混合长度概念。也许 Prandtl 是从 Boussinesq 那里得到了启发,
他也开始假设了。气体分子运动存在一个平均自由程(分子连续碰撞两次走过的平均距离),Prandtl 假设湍
流中流体微团的运动与气体中的分子运动做类似的运动,湍流流体微团的运动也存在一个长度 l,在这一长
度范围内,流体微团之间不相互碰撞,微团的运动参数不发生变化。
根据上面的假定,如图 20a 所示的速度分布,y 层的流体只能受到来自(y+l)或(y-l)的上下两层中
流体微团的碰撞才可能改变其速度;上面(y+l)层中流体进入 y 层,因为(y+l)层流体速度大于 y 层流体
速度,加速 y 层流体的运动,所以带来的u′为正值,如图 20b;下面(y-l)层中流体进入 y 层,因为(y-l)
层流体速度小于 y 层流体速度,阻碍 y 层流体的运动,所以带来的u′为负值,如图 20c。

y U
U (y+l)
V

U (y) U
U
V
U (y-l) y

(a) (b) (c)


图 20 流体微团交换动量示意图

普朗特又作了两个假定:①方向脉动速度u′绝对值与时均速度增量成正比,即
du̅
|u′ | = C 𝑙
dy
式中 C 为常数;②假定脉动速度u′与v ′ 具有相同数量级,即
du̅
|v ′ | = C1 |u′ | = C1 C 𝑙
dy
̅̅̅̅̅
由于脉动速度u′与v ′ 乘积的时均值u ′ v ′ 为负值(从图 20b-c 箭头方向可知),它与脉动速度绝对值的时均

乘积|u′ | · |v ′ |是不等的,普朗特将其强制写成:
du̅ 2
̅̅̅̅̅
u′ v ′ = −C2 |u′ | · |v ′ | = −C2C1C2 𝑙 2 (
)
dy
普朗特令C2 C1 C2 l2 = 𝑙 ′2 , 𝑙 ′称为混合长度,大小和原来的 l 不同。为了书写方便,将𝑙 ′依旧写成 l。则上式变
为:
du̅ 2
̅̅̅̅̅
u′ v ′ = −C2 |u′ | · |v ′ | = −𝑙 2 ( )
dy
25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du
为了和层流切应力表达式τ = μ 相对应,上式改写成
dy

̅̅̅̅̅ = (τ)t = (ρ𝑙2 du̅) du̅ = μt du̅


−ρu′v′
dy dy dy
̅
du ̅
du
可知湍流动力粘度系数μt = ρ𝑙 2 ,湍流运动粘度系数νt = 𝑙 2 。从式中可以看出湍流粘度系数和速度的时
dy dy

均值联系起来了,该模型只考虑湍流应力和时均速度梯度的关系,未引入表征高阶统计量的微分方程,故称
为零方程模型。式中 l 为混合长度,对于一些常见的剪切层流问题,可根据经验公式或查表确定。
“混合长模型较为成功地解决了一些剪切层流动问题,但由于其仅着眼于涡粘性与时均值的关系,并未
考虑湍流的扩散和对流输运,即假定湍流处于局部平衡状态,认为湍流中任一点处湍流动能的产生和耗散
是相等的,这意味着任一点的湍动量不可能通过湍动输运而影响流场的其他点,显然是不合理的。由此导致
混合长模型存在下列缺点:①混合长模型中的经验常数缺乏通用性,不同的流体问题取值不同;②混合长模
型不适用于处理起主要作用的流动问题,如快速发展的流动、弱剪切流动和分离流动等;③对于较复杂的流
动问题,混合长 l 值不易确定[3]。”
̅
du
尽管零方程模型存在致命的物理缺陷,例如,在管道中心线上,速度梯度为零,导致μt = ρ𝑙 2 dy = 0,

这显然与实际不符(管道中心线上,脉动速度很大,μt ≠ 0)。但零方程模型在当今的工业实践中仍然受到
一定的关注,因为它们简单、计算经济,并且一旦校准,就可以很好地预测平均流量。

26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十七) 一方程模型之 Kolmogorov-Prandtl 模型


在 Prandtle 混合长模型中,μt(或νt )仅与几何位置及时均速度场有关,而与湍流的特征参数无关。而
现实中的湍流粘度系数应当与湍流本身的特征量有关。所以应当想办法把湍流粘度系数与湍流本身的特征
量联系起来。那么怎么联系呢?这个时候类比又其作用了。如果把湍流脉动造成附加应力的过程与分子扩
散造成应力的过程进行类比,分子黏性正比于分子平均自由程与其速度的乘积,那么湍流黏性系数应当正
1 ̅̅̅̅̅̅̅̅̅̅̅̅̅̅̅̅̅̅̅ 1/2
比于脉动的特性速度及脉动的特征尺度的乘积。湍流脉动动能的平方根,即k1/2 = [2 (u′2 + v′2 + w ′2 )] 量

纲为 m/s,可作为湍流脉动速度的代表;用 l 来表示湍流脉动的长度标尺(Turbulence Length Scale),一般它


不等于混合长度。
从上述思想出发,1942 年 Kolmogorov1945 年 Prandtl 各自提出了计算μt 的表达式:
μt = Cμ ρ𝑙k1/2
式中,Cμ 为经验常数,Cμ = 0.09;从上式可以看出,要想确定μt ,关键在于确定流场中各点的脉动动能k及
1 ̅̅̅̅̅̅̅̅̅̅̅̅̅̅̅̅̅̅̅̅
′ 2 + v ′ 2 + w ′2 ) =
长度标尺𝑙。一方程模型中 l 的确定与零方程一样通过套用经验公式或实验确定。式k = (u
2

1 ̅̅̅̅̅
u′ u′是 k 的定义式,脉动量未知,并无法直接求出 k,需要建立 k 与时均值的关系式求出 k 值。为此,需
2 i̇ i̇

要引入关于 k 的偏微分方程,一方程模型引入了一个关于 k 的偏微分方程,所以叫一方程模型。


具体的做法为:将正常形式的 N-S 方程与时均形式的 N-S 方程相减,得到一个关于u′i 的偏微分方程,
然后再按 k 的定义,在方程两边分别乘以u′i 并做时均化处理,最终得到关于 k 的偏微分方程。下面我们演算
一下这个过程,雨天路滑,我们要加速了,你可要扶好了。
正常形式的 N-S 方程:
∂ui ∂ui 1 ∂p ∂ ∂ui
+ uj = fi − + (ν ) (1)
∂t ∂xj ρ ∂xi ∂xj ∂xj
∂(u̅i + u′i ) ∂(u̅i + u′i ) 1 ∂(p̅ + p′ ) ∂ ∂(u̅i + u′i )
+ (u̅j + u′j ) = fi − + (ν ) (2)
∂t ∂xj ρ ∂xi ∂xj ∂xj
时均形式的 N-S 方程:
∂u̅i ∂u̅i 1 ∂p̅ ∂ ∂u̅i ̅̅̅̅̅
+ u̅j = fi̅ − + (ν − u′i̇ u′j̇ ) (3)
∂t ∂xj ρ ∂xi ∂xj ∂xj
使用正常形式的 N-S 方程减去时均形式的 N-S 方程,得到脉动形式的 N-S 方程 (认为质量力fi = fi̅ )。
脉动形式的 N-S 方程:
∂u′i ∂u′i ∂u′i 1 ∂p′ ∂2 u′i ̅̅̅̅̅
∂u ′ ′
∂u̅i i̇ uj̇
+ u̅j + u′j + u′j =− +ν + (4)
∂t ∂xj ∂xj ∂xj ρ ∂x i ∂xj ∂xj ∂xj
∂u′j ∂u′ ∂(u′j u′i ) ∂u′j ∂(u′j u′i )
又考虑到脉动运动的连续性方程 ∂x = 0, 有 u′j ∂xi = ∂xj
− u′i ∂x = ∂xj
j j j

于是脉动运动的动量方程还可写为:
∂u′i ∂u′i ∂u̅i 1 ∂p′ ∂2 u′i ∂
+ u̅j + u′j =− +ν − (u′ u′ − ̅̅̅̅̅
u′i̇ u′j̇ ) (5)
∂t ∂xj ∂xj ρ ∂xi ∂xj ∂xj ∂xj i j
1 ̅̅̅̅̅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关于u′i 的偏微分方程。方程两边同时乘以u′i ,然后进行时均化处理,以便凑出k = u ′ ′
i̇ ui̇ 。 2

方程两边同时乘以u′i ,得:
∂u′i ∂u′i ∂u̅i 1 ∂p′ ∂2 u′i ∂
u′i + u̅j u′i + u′j u′i = − u′i + νu′i − u′i (u′ u′ − ̅̅̅̅̅
u′i̇ u′j̇ ) (6)
∂t ∂xj ∂xj ρ ∂xi ∂xj ∂xj ∂xj i j
27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进行时均化,
̅̅̅̅̅̅̅̅̅̅̅̅̅̅̅̅̅̅̅̅̅̅̅̅̅̅̅̅̅̅̅̅̅̅̅
∂u′ ∂u′i̇ ∂u̅i̇ ̅̅̅̅̅̅̅̅̅̅̅̅̅̅̅̅̅̅̅̅̅̅̅̅̅̅̅̅̅̅̅̅̅̅̅̅̅̅̅̅̅̅̅̅̅̅̅̅̅̅̅̅̅̅̅̅
1 ∂p′ ∂2 u′i̇ ∂
u′i i̇ + u̅j̇ u′i̇ + u′j̇ u′i̇ = − u′i̇ + νu′i̇ − u′i̇ (u′ u′ − ̅̅̅̅̅
u′i̇ u′j̇ ) (7)
∂t ∂xj̇ ∂xj̇ ρ ∂xi̇ ∂xj̇ ∂xj̇ ∂xj̇ i̇ j̇
一次整理,
̅̅̅̅̅̅̅̅̅̅̅̅̅̅̅̅̅̅̅̅̅̅̅̅̅̅̅̅̅̅̅̅̅̅̅̅̅̅
1 ∂u′i̇ u′i̇ 1 ∂u′i̇ u′i̇ ∂u̅i̇ ̅̅̅̅̅̅̅̅̅̅̅̅̅̅̅̅̅̅̅̅̅̅̅̅̅̅̅̅̅̅̅̅̅̅̅̅̅̅̅̅̅̅̅̅̅̅̅̅̅̅̅̅̅̅̅̅
1 ∂u′i̇ p′ ∂2 u′i̇ ∂
+ u̅j̇ + u′j̇ u′i̇ =− + νu′i̇ − u′i̇ (u′ u′ − ̅̅̅̅̅
u′i̇ u′j̇ ) (8)
2 ∂t 2 ∂xj̇ ∂xj̇ ρ ∂xi̇ ∂xj̇ ∂xj̇ ∂xj̇ i̇ j̇

上式(8)中,
̅̅̅̅̅̅̅̅̅̅̅̅
∂2 u′i̇ ̅̅̅̅̅̅̅̅̅̅̅̅̅̅̅
∂ ∂u′ ̅̅̅̅̅̅̅̅̅̅̅̅̅̅
∂u′ ∂u′ ̅̅̅̅̅̅̅̅̅̅̅̅̅̅̅̅̅
∂ 1 ∂u′i̇ u′i̇ ̅̅̅̅̅̅̅̅̅̅̅̅̅̅
∂u′ ∂u′ ∂2 k
νu′i̇ =ν (u′i̇ i̇ ) − ν ( i̇ · i̇ ) = ν ( ) − ν ( i̇ · i̇ ) = ν 2 − ε
∂xj̇ ∂xj̇ ∂xj̇ ∂xj̇ ∂xj̇ ∂xj̇ ∂xj̇ 2 ∂xj̇ ∂xj̇ ∂xj̇ ∂xj
又有,
̅̅̅̅̅̅̅̅̅̅̅̅̅̅̅̅̅̅̅̅̅̅̅̅̅̅
∂ ̅̅̅̅̅̅̅̅̅̅̅̅̅̅̅̅̅̅̅̅̅̅̅̅̅̅̅̅̅̅̅̅̅̅̅̅̅
∂ ∂ ̅̅̅̅̅̅̅̅̅̅̅̅̅̅̅̅̅̅

−u′i̇ (u′i̇ u′j̇ − ̅̅̅̅̅
u′i̇ u′j̇ ) = −u′i̇ (u′i̇ u′j̇ ) + u′i ̅̅̅̅̅̅̅
(u ′ ′
i̇ uj̇ ) = −ui̇

(u′ u′ ) + 0
∂xj̇ ∂xj̇ ∂xj̇ ∂xj̇ i̇ j̇
̅̅̅̅̅̅̅̅̅̅̅̅̅̅̅̅̅̅
∂ ̅̅̅̅̅̅̅̅̅̅̅̅̅̅̅̅̅
∂ 1 ′ ′ ′ ∂ 1 ̅̅̅̅̅̅̅̅
= −u′i̇ (u′i̇ u′j̇ ) = − ( ui̇ ui̇ uj̇ ) = − ( u′ u′ u′ )
∂xj̇ ∂xj̇ 2 ∂xj 2 i̇ i̇ j̇
式(8)化为:
∂𝑘 ∂k ̅̅̅̅̅̅̅̅̅̅ ∂u̅i̇ 1 ̅̅̅̅̅̅̅
∂u′i̇ p′ ∂2 k ∂ 1 ̅̅̅̅̅̅̅̅
+ u̅j̇ + u′j̇ u′i̇ =− +ν 2−ε− ( u′ u′ u′ ) (9)
∂t ∂xj̇ ∂xj̇ ρ ∂xi̇ ∂x j ∂xj 2 i̇ i̇ j̇

∂k ∂k ̅̅̅̅̅̅̅
1 ∂u ′ ′
∂2 k
i̇ p ∂ 1 ̅̅̅̅̅̅̅̅ ̅̅̅̅̅ ∂u̅i̇
+ u̅j̇ =− − ( u′i̇ u′i̇ u′j̇ ) + ν 2 − ⏟
ε −u ′ ′
j̇ ui̇

∂t ⏟ ∂xj̇ ⏟ ρ ∂xi̇ ⏟ ∂xj 2 ⏟∂xj ∂xj̇ (9)
⑥⏟
① ② ③ ④ ⑤ ⑦

我们逐项分析每一项:
∂𝑘
① :脉动动能当地瞬时变化率;
∂t

∂k
② u̅j̇ ∂x :脉动动能的对流传递;

1 ̅̅̅̅̅̅
∂u′i̇ p′
③ −ρ ∂xi̇
:由于脉动压力而引起的脉动动能的传递;同时利用双重下标表示求和,i=1,2,3,j=1,2,3,所以

̅̅̅̅̅
′ ′ ̅̅̅̅̅
′ ′ ∂ 1 ∂ 1
可以进行切换的性质,可写为:∂x [ρ u i̇ p ] = ∂x [ρ uj̇ p ]
i j


̅̅̅̅̅̅̅̅
′ ′ ′ 1
④ − ∂x (2 u i̇ ui̇ uj̇ ):脉动动能的扩散传递;
j

∂2 k
⑤ ν ∂x 2:由于分子黏性而引起的脉动动能的梯度传递;
j

̅̅̅̅̅̅̅̅̅̅̅̅
∂u′ ∂u′
⑥ ε = ν ( ∂xi̇ · ∂xi̇ ):由于分子黏性的作用使脉动动能耗散而转变成热能的部分;
j̇ j̇

一般通过量纲分析将其表示成更为简单的形式,如
k 3/2
ε = C∗
𝑙
式中 l 为特征长度,一般采用混合长度;模型中的各常数根据实验和理论分析确定,C ∗ = 0.18。
′ ′ ∂u
̅̅̅̅̅ ̅̅̅i̇
⑦ −u j̇ ui̇ ∂x :由时均流动传递给脉动流动的能量。

28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 ′ ∂u ̅̅̅i̇ ∂u̅i ̅j
∂u
̅̅̅̅̅ ̅̅̅̅̅
′ ′
对于第⑦项−u j̇ ui̇ ∂x ,利用 Boussinesq 关于湍流应力的假设−ρui̇ uj̇ = (τi,j ) = −pt δi,j + μt ( ∂x + ∂x ) − t
j̇ j i

2
μ δ divV,下面分,i
3 t i,j
≠ j和 i=j 两种情况来分析。

∂u̅i ̅j
∂u
̅̅̅̅̅
当i ≠ j时,δi,j = 0,此时−ρu ′ ′
i̇ uj̇ = (τi,j ) = μt ( ∂x + ∂x ); t j i

̅̅̅̅̅
′ ′
∂u̅i̇ 𝜕u̅i 𝜕u̅j ∂u̅i 𝜕u̅i 𝜕u̅j ∂u̅i
−u j̇ ui̇ = [𝜈𝑡 ( + )] = 𝜈𝑡 ( + )
∂xj̇ 𝜕xj 𝜕xi ∂x j̇ 𝜕xj 𝜕xi ∂xj̇
∂u ∂v ∂w ̅̅̅̅̅
′ ′ 2
当 i=j 时,对 于不可压缩流 体,其连 续性方程 divV = ∂x
+ ∂y + ∂z
= 0 , 有−ρu i̇ uj̇ = (τi,j ) = − 3 ρkδi,j +
t

̅
∂u ̅j
∂u ̅̅̅
∂u
̅̅̅̅̅
μt ( ∂xi + ∂x ),−u ′ ′ i̇
j̇ ui̇ ∂x 可化为:
j i j̇

̅̅̅̅̅
′ ′
∂u̅i̇ 2 𝜕u̅i 𝜕u̅j ∂u̅i 2 ∂u̅i 𝜕u̅i 𝜕u̅j ∂u̅i
−u j̇ ui̇ = [− kδi,j + 𝜈𝑡 ( + )] = − kδi,j + 𝜈𝑡 ( + )
∂xj̇ 3 𝜕xj 𝜕xi ∂xj̇ 3 ∂xj̇ 𝜕xj 𝜕xi ∂xj̇
̅
∂u ̅
∂u ̅
∂u
因为 i=j,所以 δi,j ∂xi = δi,i ∂xi = 0(此处利用时均速度的连续性方程∂xi = 0的性质),上式化为:
j̇ i̇ i̇

̅̅̅̅̅
′ ′
∂u̅i̇ 2 ∂u̅i 𝜕u̅i 𝜕u̅j ∂u̅i 𝜕u̅i 𝜕u̅j ∂u̅i 𝜕u̅i 𝜕u̅j ∂u̅i
−u j̇ ui̇ = − kδi,j + 𝜈𝑡 ( + ) = 0 + 𝜈𝑡 ( + ) = 𝜈𝑡 ( + )
∂xj̇ 3 ∂xj̇ 𝜕xj 𝜕xi ∂xj̇ 𝜕xj 𝜕xi ∂xj̇ 𝜕xj 𝜕xi ∂xj̇
综上,当i ≠ j 或i=j 时都有:
̅̅̅̅̅
′ ′
∂u̅i̇ 𝜕u̅i 𝜕u̅j ∂u̅i
−u j̇ ui̇ = 𝜈𝑡 ( + )
∂xj̇ 𝜕xj 𝜕xi ∂xj̇
1 ̅̅̅̅̅̅

∂uj̇ p′ ∂ 1 ̅̅̅̅̅̅̅̅
′ ′ ′
引入一个假设,将第③项− 和第④项− ( u i̇ ui̇ uj̇ )合并,将二者合二为一视为脉动动能的扩散传递,
ρ ∂xj̇ ∂xj 2

且写成扩散传递的常规形式:
1 ̅̅̅̅̅̅̅
∂u′j̇ p′ ∂ 1 ̅̅̅̅̅̅̅̅ ∂ ̅̅̅̅̅̅̅̅̅̅̅̅̅̅̅̅̅̅̅
1 ∂ 𝜈𝑡 𝜕𝑘
− − ( u′i̇ u′i̇ u′j̇ ) = − (𝑢′ 𝑝′ + u′i̇ u′i̇ u′j̇ ) = ( )
ρ ∂xj̇ ∂xj 2 ∂xj 𝑖̇ 2 ∂xj 𝜎𝑗 𝜕xj̇
于是可得 K 方程为:
∂𝑘 ∂k ∂ 𝜈𝑡 𝜕𝑘 𝜕u̅i 𝜕u̅j ∂u̅i k 3/2
+ u̅j̇ = {(ν + ) } + 𝜈𝑡 ( + ) − C∗ (10)
∂t ∂xj̇ ∂xj 𝜎𝑗 𝜕xj̇ 𝜕x j 𝜕xi ∂xj̇ 𝑙
式中𝜎𝑗 称为脉动动能的 Prandtl 数,其值在 1.0 左右。C ∗在文献中没有统一的值,有的文献取 0.08,有的文献
取 0.22 或 0.38、0.164、0.092 等等。

另:针对式(9)
∂k ∂k ̅̅̅̅̅̅̅
1 ∂u ′ ′
∂2 k
i̇ p ∂ 1 ̅̅̅̅̅̅̅̅ ̅̅̅̅̅ ∂u̅i̇
+ u̅j̇ =− − ( u′i̇ u′i̇ u′j̇ ) + ν 2 − ⏟
ε −u ′ ′
j̇ ui̇

∂t ⏟ ∂xj̇ ⏟ ρ ∂xi̇ ⏟ ∂xj 2 ∂x
⏟ j ∂xj̇ (9)
⑥⏟
① ② ③ ④ ⑤ ⑦

̅ i̇ 2
′ ′ ∂u
̅̅̅̅̅ ∂ 1 ̅̅̅̅̅̅̅̅ 1 ′ ′ ∂ k ∂ 1 ′ ′ ∂ 1 ′ ′
令Pk = −u i̇ uj̇ ;Dk = − [( u u u ) + ̅̅̅̅̅
′ ′ ′
u p ] + ν 2,注意此式中 [ ̅̅̅̅̅
u p ] = [ ̅̅̅̅̅
u p ](双重下标表示
∂xj ∂xj 2 i̇ i̇ j̇ ρ j̇ ∂x ∂x ρ j̇ j ∂x ρ i̇ j i

̅̅̅̅̅̅̅̅̅̅̅̅
∂u′ ∂u′
求和,i=1,2,3,j=1,2,3,所以可以进行切换);ε = ν ( i̇ · i̇ )。
∂xj̇ ∂xj̇

则原式化为:
∂k ∂k
+ u̅j = Pk + Dk − ε
∂t ∂xj

29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以上各式中Pk 为速度梯度引起的湍流动能 k 的产生项(m2/s3)


,该项为雷诺应力和平均速度梯度张量的
二重标量积,表示雷诺应力通过平均速度梯度张量向湍流脉动输入的平均能量。Pk > 0,表示平均运动输入
脉动能量;反之,Pk < 0 表示湍流动能减小。Dk 为湍流动能 k 的扩散项(m2/s3)
,表示一种扩散过程,它由
三项组成:由压力速度相关产生的扩散,三阶脉动关联产生的湍流的扩散和分子黏性产生的湍流扩散,即表
示因脉动压力、湍动应力和脉动黏性应力对湍流动能的输运,该项的作用是在湍流流场中传递湍流动能。ε
为湍流动能 k 的耗散项(m2/s3),表示流体微团的脉动黏性应力抵抗脉动变形率所做的变形功率,它总是将
部分湍流动能转化为热能而耗散,该值总是一个正值。
陶文铨老师评注:在一方程模型中,湍流粘性系数与表征湍流流动特性的脉动动能联系了起来,这无疑
优于混合长理论。但是在一方程模型中仍要用经验的方法规定长度标尺的计算公式,这是一方程模型的主
要缺点。
实际上湍流长度标尺本身也是与具体问题有关的,需要一个偏微分方程来确定,这就导出了两方程模
型。在介绍两方程模型之前,我们还要介绍一方程模型中的 Spalart-Allmaras(S-A)模型。因为该模型在航天
航空上应用较多,同时也是为后面的 DES 模型打基础。该模型的理论推导过程不需要掌握,留一个概念即
可。

(十八) 一方程模型之 Spalart—Allmaras(S-A)模型


大多数单方程模型求解关于湍流动能 k 的输运方程,还有一些单方程模型推导出其他湍流变量的传输
方程。例如,Spallart 和 Allmaras(1992)建议直接求解涡黏性系数的输运方程(S-A 模型)
。S-A 模型引入一
个新的变量——湍动传递变量(transported quantity)ν̅以反应涡粘性系数,有νt = ν̅fv1 。我们借助刘京老师
的书[1]来讲述这一部分知识点,不再给出推导过程(不要求掌握)
,直接写出关于ν̅的微分方程:
2
Dν̅ 1 ∂ ∂ν̅ ∂ν̅ Cb1 ν̅ 2
=C
⏟b1 (1 − f t2
̅
)S v
̅ + [ [(ν + ν
̅ ) ] + C b2 ( ) ] − (C f
w1 w − f ) ( ) + f⏟
t1 △ U
2
Dt σ ∂x ∂x ∂x ⏟ k 2 t2 d
① ⏟ j j j



上式右边第一项ν̅为的产生项,第二项给ν̅的扩散项,第三项为ν̅的破坏项。
其中
ν̅
S̅ ≡ S + f
χ2 d2 v2
fv2 = 1 − χ/(1 + χfv1 )

S̅ ≡ √2Ωij Ωij

χ3 ν̅
式中 d 为距最近壁面的距离;fv1 = χ3 +C3 (χ = ν)。
v1

式中fw为破坏函数(destruction function)
,表达式为
1
6 ) 6
(1 + Cw3
fw = g { 6 ̅ χ2 d2))
(r6 − r), r = ν̅/(S
6 } (g = r + CW2
g + Cw3
r 越大,fw趋于定值。壁面处的ν̅值设为零。
式中的fv1、Cw1、ft2分别为
χ3
fv1 = 3
χ3 + Cv1
Cb1 1 + Cb2
Cw1 = +
k2 σ
30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ft2 = Ct3 exp (−Ct4 χ2 )


对于充分发展的湍流,χ ≫ 1,则fv1 ≈ 1,此时νt ≈ ν̅
式中的ft1 表示由层流向湍流迁移的转捩函数。湍流粘性在转捩点开始产生作用,然后逐渐向流场内部
扩展,可表示为
ω2t
ft1 = Ct1 gt exp {−Ct2 ( ) (d2t + g2t d2t )}
△ U2
式中,ωt 为转捩点的涡度;dt 为从计算点到避免转捩点的距离;△U 为到转捩点速度差的模。
以上各式中的常数:
Cw3=2,Cb1=0.1355,Cb2=0.622, σ=2/3,Cv1=7.1,Ct1=1,Ct2=2,Ct3=1.1,Ct4=2。
与大多数其他单方程模型不同,S-A 模型某一点的解独立于相邻单元的解,因此与任何结构的网格兼容
[5]
。该模型对于自由剪切和边界层流动最为准确。文献综述表明,S-A 模型是极少数用于有限空间模拟的单
方程模型,是一种比较流行和可靠的单方程模型。后面我们会讲到 S-A 模型可与大涡模拟(LES)相结合,
组成分离涡模型(DES)。

31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十九) 两方程模型
在一方程模型中,湍流的长度标尺 l 是由经验公式或者实验给出的,这就造成了误差的存在,人们想办
法用一个微分方程来代替 l。根据未知量的不同(图 21),二方程模型可分为湍流动能 k 与局部涡度 ω 构成
的 k-ω 模型,湍流动能 k 与湍流时间尺度 τ 构成的 k-τ 模型,及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由湍流动能 k 与湍流动
能耗散 ε 构成的 k-ε 模型。其中 k-ε 又分为标准 k-ε 模型、RNG k-ε 模型、Realizable k-ε 模型、低雷诺数 k-ε
模型。我们将重点讲述标准 k-ε 模型。

图 21 湍流模型大分类

32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二十) 标准 k-ε 两方程模型[7]


标准 k-ε 两方程模型由 Launder 和 Spalding 于 1972 年提出,在关于湍流动能 k 的方程基础上,再引入
一个关于湍流动能耗散率 ε 的方程,便形成了标准的 k-ε 两方程模型。该模型是湍流模型中应用范围最广、
最为人熟知的模型。在一方程模型中,有νt = Cμ 𝑙k1/2。k-ε 模型的思路是把一方程模型(νt = Cμ 𝑙k1/2)中的
l 给换掉,使用的方法是量纲分析。根据量纲分析,有𝑙 = k 3/2 /ε。从而湍流脉动运动粘度系数变为
k2
(1)
νt = Cμ
ε
之所以想到用 k 和 ε 来代替了,是因为 ε 作为未知量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表示湍流耗散率,不仅“容易”推
导精确的输运方程,而且作为未知量的 ε 直接出现在了 k 方程中,不需要在 k 方程中建立模型了。标准 k-ε
两方程模型通过求解湍流动能 k 方程和湍流耗散率 ε 方程,得到 k 和 ε 的解,然后再用 k 和 ε 的值计算湍流
k2
粘度(νt = Cμ ε ),最终通过 Boussinesq 假设得到雷诺应力的解。

在一方程模型中已经给出了关于 k 的偏微分方程,这里只需要求出关于 ε 的偏微分方程即可。这是一


件棘手、让人头疼的事情,山路崎岖,我们要边加速边减速了。
我们在推导一方程模型 k 的偏微分方程的时候已经得出了 ε 的理论表达式:
̅̅̅̅̅̅̅̅̅̅̅̅̅̅
∂u′ ∂u′
ε = ν ( i̇ · i̇ )
∂xj̇ ∂xj̇
̅̅̅̅̅̅̅̅̅̅̅̅̅̅̅̅̅̅̅̅̅̅̅̅̅̅̅̅̅̅̅̅̅̅̅̅̅̅̅̅̅̅̅̅̅̅̅̅̅̅̅̅̅̅̅̅̅̅̅̅̅̅̅̅̅̅̅̅̅̅̅̅̅̅̅̅̅̅̅̅̅̅̅̅
2 2 2 2 2 2 2 ̅̅̅̅̅̅̅̅̅̅̅̅̅̅̅̅̅̅̅̅̅̅̅̅̅̅
2 2 (2)
∂u′ ∂u′ ∂u′ ∂v′ ∂v′ ∂v′ ∂w′ ∂w′ ∂w′
= 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y ∂z ∂x ∂y ∂z ∂x ∂y ∂z

下面推导关于湍流耗散率 ε 的偏微分方程。具体做法是用正常形式的 N-S 方程减去雷诺时均形式的 N-


∂u′
S 方程,得到个关于u′i 的偏微分方程,将其对xj 求导。然后再在方程两边分别乘以2ν ∂xi ,想办法凑出ε =
j

̅̅̅̅̅̅̅̅̅̅̅̅
∂u′ ∂u′
ν ( ∂xi̇ · ∂xi̇ ),然后做时均化处理,最后整理得到关于ε的偏微分方程。下面我们一步一步来,力求详细,你坐
j̇ j̇

好扶好了。
正常形式的 N-S 方程:
∂ui ∂ui 1 ∂p ∂ ∂ui
+ uj = fi − + (ν ) (3)
∂t ∂xj ρ ∂xi ∂xj ∂xj

∂(u̅i + u′i̇ ) ∂(u̅i + u′i̇ ) 1 ∂(p̅ + p′ ) ∂ ∂(u̅i + u′i̇ )


+ (u̅j + u′j ) = fi − + (ν ) (4)
∂t ∂xj ρ ∂xi ∂xj ∂xj
时均形式的 N-S 方程:
∂u̅i ∂u̅i 1 ∂p̅ ∂ ∂u̅i ̅̅̅̅̅
+ u̅j = fi̅ − + (ν − u′i̇ u′j̇ ) (5)
∂t ∂xj ρ ∂xi ∂xj ∂xj
使用正常形式的 N-S 方程减去时均形式的 N-S 方程,得到脉动形式的 N-S 方程。
脉动形式的 N-S 方程:
∂u′i̇ ∂u′i̇ ∂u′i 1 ∂p′ ∂2 u′i ̅̅̅̅̅
∂u ′ ′
∂u̅i i̇ uj̇
+ u̅j + u′j + u′j =− +ν + (6)
∂t ∂xj ∂xj ∂xj ρ ∂x i ∂xj ∂xj ∂xj
∂u′j ∂u′ ∂(u′j u′i ) ∂u′j ∂(u′j u′i )
又考虑到脉动运动的连续性方程 ∂x = 0, 有 u′j ∂xi = ∂xj
− u′i ∂x = ∂xj
j j j

于是脉动运动的动量方程还可写成:

33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u′i̇ ∂u′i̇ ∂u̅i 1 ∂p′ ∂2 u′i ∂


+ u̅j + u′j =− +ν − (u′ u′ − ̅̅̅̅̅
u′i̇ u′j̇ ) (7)
∂t ∂x j ∂xj ρ ∂xi ∂xj ∂xj ∂xj i j
∂u′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关于u′i 的偏微分方程,将其对xj求导。然后方程两边同时乘以 2ν ∂xi ,接着进行时均化处
j

̅̅̅̅̅̅̅̅̅̅̅̅
∂u′ ∂u′
理, 以便凑出ε = ν ( i̇ · i̇ )。我们还是一步一步来。
∂xj̇ ∂xj̇

上式(7)对xj求导有
∂u′i̇ ∂u̅
∂ (u̅j ) ∂ (u′j i )
∂ ∂u′i̇ ∂xj ∂xj 1 ∂2 p ′ ∂3 u′i ∂2 (8)
( )+ + =− +ν − (u′ u′ − ̅̅̅̅̅
u′i̇ u′j̇ )
∂t ∂xj ∂x j ∂xj ρ ∂xi ∂x j ∂xj ∂xj ∂xj ∂xj ∂xj i j
∂u′
两边同时乘以 2ν ∂xi ,
j

∂u′i̇ ∂u̅
∂ (u̅j ) ∂ (u′j i )
∂u′i ∂ ∂u′i̇ ∂u′i ∂xj ∂u′i ∂xj
2ν ( ) + 2ν + 2ν
∂xj ∂t ∂xj ∂xj ∂xj ∂xj ∂xj (9)
1 ∂ p ∂u′i 2 ′
∂u′i
∂ ∂3 u′i ̅̅̅̅̅ ∂u′i 2
= − 2ν + ν2ν − 2ν (u′ u′ − u ′ ′
i̇ uj̇ )
ρ ∂xj ∂xi ∂xj ∂xj ∂xj ∂xj ∂xj ∂xj ∂xj ∂xj i j
整理一下:
∂u′i ∂ ∂u′i̇ ∂u′i ∂2 u′i̇ ∂u′i̇ ∂u̅j ∂u′i ′ ∂2 u̅i ∂u̅i ∂u′j
2ν ( ) + 2ν (u̅j + ) + 2ν (u + )
∂xj ∂t ∂xj ∂xj ∂xj 2 ∂xj ∂xj ∂xj j ∂xj 2 ∂xj ∂xj
(10)
1 ∂u′i ∂2 p′ ∂u′i ∂3 u′i ∂u′i ∂2
= − 2ν + 2ν2 − 2ν (u′ u′ − ̅̅̅̅̅
u′i̇ u′j̇ )
ρ ∂xj ∂xi ∂xj ∂xj ∂xj ∂xj ∂xj ∂xj ∂xj ∂xj i j
按照从左向右顺序整理上式(10)各项,同时对各项取时均值,将处理过程列入表中:

̅̅̅̅̅̅̅̅̅̅̅̅̅̅̅̅
∂u ′ ′ ̅̅̅̅̅̅̅̅̅
∂u′ ∂u′
i̇ ∂ ∂ui̇ ∂ ∂ε
2ν ( ) = (ν i̇ i̇ ) = 1
∂xj̇ ∂t ∂xj̇ ∂t ∂x j̇ ∂xj̇ ∂t
̅̅̅̅̅̅̅̅̅̅̅̅̅̅̅̅̅̅̅̅̅̅̅̅̅̅̅̅̅
∂u ′ 2 ′ ′ ∂u
∂ ui̇ ∂ui̇ ̅ j̇
2ν i̇ (u̅j̇ + )
∂xj̇ ∂xj̇ 2 ∂xj̇ ∂xj̇
̅̅̅̅̅̅̅̅̅̅̅̅̅̅̅̅̅̅̅̅̅̅̅̅̅̅̅̅̅̅̅̅̅̅
∂u′ ∂2 u′i̇ ∂u′i̇ ∂u′i̇ ∂u̅j̇
= 2ν i̇ u̅j̇ + 2ν
∂xj̇ ∂xj̇ 2 ∂xj̇ ∂xj̇ ∂xj̇
̅̅̅̅̅̅̅̅̅̅̅̅̅̅
2
∂ 1 ∂u′i̇ ∂u̅j ̅̅̅̅̅̅̅̅̅
∂u′i̇ ∂u′i̇
= 2νu̅j [ ( ) ] + 2ν
∂xj 2 ∂xj̇ ∂xj ∂xj̇ ∂xj̇

̅̅̅̅̅̅̅̅̅̅̅̅̅̅̅̅̅
2 ̅̅̅̅̅̅̅̅̅ 2
∂ 1 ∂u′ ∂u̅j ∂u ′ ′
i̇ ∂ui̇
= u̅j [ 2ν ( i̇ ) ] + 2ν
∂xj 2 ∂xj̇ ∂xj ∂xj̇ ∂xj̇

∂ε ∂u̅j ̅̅̅̅̅̅̅̅̅
∂u′i̇ ∂u′i̇
= u̅j + 2ν
∂xj ∂xj ∂xj̇ ∂xj̇
̅̅̅̅̅̅̅̅̅
∂u̅i ∂u ′ ′
∂ε j̇ ∂uj̇
= u̅j + 2ν
∂xj ∂xj ∂xj̇ ∂xi̇
̅j ̅̅̅̅̅̅̅̅ ̅i ̅̅̅̅̅̅̅̅
′ ′
∂u ∂u′i̇ ∂u′i̇ ∂u ∂uj̇ ∂uj̇
(2ν = 2ν ,利用了张量双重下标求和性质,i=1,2,3,j=1,2,3,所以可以进行切换。)
∂xj ∂xj̇ ∂xj̇ ∂xj ∂xj̇ ∂xi̇

34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
∂u′i̇ ′ ∂2 u̅i̇ ∂u̅i̇ ∂u′j̇
2ν (u + )
∂xj̇ j̇ ∂xj̇ 2 ∂xj̇ ∂xj̇
̅̅̅̅̅̅̅̅̅̅̅̅̅̅̅̅̅ 3
̅̅̅̅̅̅̅̅̅̅̅̅̅
∂u ′
∂2 u̅i̇ ∂u′i̇ ∂u̅i̇ ∂u′j̇ ̅̅̅̅̅̅̅
∂u′i̇ ′ ∂2 u̅i̇ ∂u̅i̇ ̅̅̅̅̅̅̅̅̅
∂u′i̇ ∂u′j̇
= 2ν i̇ u′j̇ + 2ν = 2ν u + 2ν
∂xj̇ ∂xj̇ 2 ∂xj̇ ∂xj̇ ∂xj̇ ∂xj̇ j̇ ∂xj 2 ∂xj ∂xj̇ ∂xj̇
̅̅̅̅̅̅̅̅̅̅̅̅̅
1 ∂u ′
∂2 p ′ 2ν ̅̅̅̅̅̅̅̅̅̅̅̅̅̅̅̅̅̅̅̅̅̅̅̅̅̅̅̅̅̅̅̅̅̅
∂ ∂u ∂p′ ′
∂p′ ∂2 ui̇ ′
2ν ∂ ̅̅̅̅̅̅̅̅̅
∂u′ ∂p′
− 2ν i̇ = − [ ( i̇ )− ]=− ( i̇ )
ρ ∂xj̇ ∂xi̇ ∂x j̇ ρ ∂xi̇ ∂xj̇ ∂xj̇ ∂xj̇ ∂xi̇ ∂xj̇ ρ ∂xi ∂xj̇ ∂xj̇
4
∂p′ ∂2 u′i ∂p′ ∂ ∂u′i ∂u′i
(其中 = ( ) = 0, 因为脉动速度的连续性方程, = 0)
∂xj ∂xi ∂xj ∂xj ∂xj ∂xi ∂xi

̅̅̅̅̅̅̅̅̅̅̅̅̅̅̅̅̅̅ ̅̅̅̅̅̅̅̅̅̅̅̅̅̅̅̅̅̅ ̅̅̅̅̅̅̅̅̅̅̅̅̅̅̅̅̅̅̅̅̅̅̅̅̅̅̅̅̅̅̅̅̅̅̅̅̅̅̅̅̅̅̅̅̅


2
∂u′i̇ ∂3 u′i̇ ∂u ′
∂3 u′i̇ ∂ ∂u′ ∂ ∂u′i̇ ∂ ∂u′
ν2ν = 2ν2 i̇ = 2ν2 { [ i̇ ( )] − [ ( i̇ )] }
∂xj̇ ∂xj̇ ∂xj̇ ∂xj̇ ∂xj̇ ∂xj̇ ∂xj̇ ∂xj̇ ∂xj̇ ∂xj̇ ∂xj̇ ∂xj̇ ∂xj̇ ∂xj̇
5
̅̅̅̅̅̅̅̅̅̅̅̅̅̅̅̅̅̅̅̅̅̅̅̅̅̅̅̅̅̅̅̅̅̅̅̅̅̅
2 2 ̅̅̅̅̅̅̅̅̅̅̅̅̅̅̅̅
2
2
∂2 1 ∂u′i̇ ∂ ∂u′i̇ ∂2 ε 2
∂ ∂u′i̇
= 2ν { 2 [ ] ( ) − [ ( )] } = ν 2 − 2ν [ ( )]
∂xj 2 ∂x j̇ ∂xj̇ ∂xj̇ ∂xj ∂xj̇ ∂xj̇

̅̅̅̅̅̅̅̅̅̅̅̅̅̅̅̅̅̅̅̅̅̅̅̅̅̅̅̅̅̅
∂u ′
∂2 ̅̅̅̅̅̅̅̅̅̅̅̅̅̅̅̅̅̅̅̅
∂u ′
∂ ∂u′ ̅̅̅̅
∂u′ ∂2
−2ν i̇
(u′i̇ u′j̇ − ̅̅̅̅̅
u′i̇ u′j̇ ) = −2ν i̇ (u′j̇ i̇ ) + 2ν i̇ ̅̅̅̅̅
(u ′ ′
u)
∂xj̇ ∂xj̇ ∂xj̇ ∂xj̇ ∂xj̇ ∂xj̇ ∂xj̇ ∂xj ∂xj i̇ j̇
̅̅̅̅̅̅̅̅̅̅̅̅̅̅̅̅̅̅̅̅̅̅̅̅̅̅̅̅̅̅̅̅̅̅̅̅̅̅
2
∂u′i̇ ∂u′i̇ ∂u′j̇ ∂ 1 ∂u′i̇
= −2ν { + u′j̇ [ ( ) ]} + 0
∂xj̇ ∂xj̇ ∂xj̇ ∂xj̇ 2 ∂xj̇
6
̅̅̅̅̅̅̅̅̅̅̅̅̅̅
∂u′i̇ ∂u′i̇ ∂u′j̇
̅̅̅̅̅̅̅
∂ε
= −2ν ( ) − u′j
∂xj̇ ∂xj̇ ∂xj̇ ∂xj̇

̅̅̅̅̅̅̅̅̅̅̅̅̅̅̅̅̅̅̅̅̅
∂u ′
∂2 ̅̅̅̅
∂u′i̇ ∂2 ̅̅̅̅̅̅ ̅̅̅′
∂u
(其中,2ν i̇ ̅̅̅̅̅̅̅
(u ′ ′
i̇ uj̇ ) = 2ν (u′i u′j) = 0,因为脉动速度的时均值 i̇ = 0)
∂x ∂x ∂x
j̇ j̇ j̇ ∂xj̇ ∂xj ∂xj ∂xj̇

表格中 1,2,3 对应方程式(10)的等号左边,4,5,6 项对应方程右边,则原方程(10)化为

∂ε ∂ε ∂u̅i ̅̅̅̅̅̅̅̅̅
∂u′j̇ ∂u′j̇ ̅̅̅̅̅̅̅
∂u′i̇ ′ ∂2 u̅i ̅̅̅̅̅̅̅̅̅
∂u̅i ∂u ′ ∂u′
i̇ j̇
+ (u̅j + 2ν ) + (2ν u + 2ν )
∂t ∂xj ∂xj ∂xj̇ ∂xi̇ ∂xj̇ j ∂xj 2 ∂xj ∂xj̇ ∂xj̇
(11)
̅̅̅̅̅̅̅̅̅̅̅̅̅̅̅̅
2 ̅̅̅̅̅̅̅̅̅̅̅̅̅̅
2ν ∂ ̅̅̅̅̅̅̅̅̅
∂u′i̇ ∂p′ ∂2 ε ∂ ∂u′i̇ ∂u′i̇ ∂u′i̇ ∂u′j̇ ̅̅̅̅̅̅̅
∂ε
=− ( 2
) + (ν 2 − 2ν [ ( )] ) + (−2ν ( ) − u′j̇ )
ρ ∂xi ∂xj̇ ∂xj̇ ∂xj ∂xj̇ ∂xj̇ ∂xj̇ ∂xj̇ ∂xj̇ ∂xj̇

一次整理:
̅̅̅̅̅̅̅̅̅
∂u̅i ∂u ′ ′
∂ε ∂ε j̇ ∂uj̇
+ u̅j + 2ν
∂t ∂xj ∂xj ∂xj̇ ∂xi̇
̅̅̅̅̅̅̅̅̅̅̅̅̅̅̅̅
2 ̅̅̅̅̅̅̅̅̅̅̅̅̅̅ ̅̅̅̅̅̅̅̅̅
2ν ∂ ̅̅̅̅̅̅̅̅̅
∂u′ ∂p′ ∂2 ε ∂ ∂u′ ∂u′ ∂u′ ∂u′j̇ ̅̅̅̅̅̅̅
∂ε ̅̅̅̅̅̅̅
∂u′ ∂2 u̅i ∂u̅i ∂u ′ ∂u′

=− ( i̇ ) + ν 2 − 2ν2 [ ( i̇ )] − 2ν ( i̇ i̇ ) − u′j̇ − 2νu′j̇ i̇ − 2ν i̇
ρ ∂xi ∂xj̇ ∂xj̇ ∂xj ∂xj̇ ∂xj̇ ∂x j̇ ∂xj̇ ∂xj̇ ∂xj̇ ∂xj̇ ∂xj 2 ∂xj ∂xj̇ ∂xj̇

二次整理(陶文铨老师课本最后结果):
∂ε ∂ε
+ u̅j
∂t ∂xj

35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
∂u̅i ̅̅̅̅̅̅̅̅̅̅ ̅̅̅̅̅̅̅̅̅ ̅̅̅̅̅̅̅̅̅̅̅̅̅̅
2
∂u′i̇ ∂u′j̇ ∂u ′ ′
j̇ ∂uj̇ 2ν ∂ ̅̅̅̅̅̅̅̅̅
∂u′i̇ ∂p′ ∂2 ε ∂ ∂u′i̇ ∂u′i̇ ∂u′i̇ ∂u′j̇ ̅̅̅̅̅̅̅
∂ε
= −2ν ( + )− ( 2
) + ν 2 − 2ν [ ( )] − 2ν ( ) − u′j̇
∂xj ∂xj̇ ∂xj̇ ∂xj̇ ∂xi̇ ρ ∂xi ∂xj̇ ∂xj̇ ∂x j ∂xj̇ ∂xj̇ ∂xj̇ ∂xj̇ ∂xj̇ ∂xj̇
̅̅̅̅̅̅̅
∂u′ ∂2 u̅i
− 2νu′j̇ i̇
∂xj̇ ∂xj 2
三次整理:
∂ε ∂ε
+ u̅j
∂t ∂xj
̅̅̅̅̅̅̅̅̅̅̅̅̅̅̅̅
∂u̅i ̅̅̅̅̅̅̅̅̅̅ ̅̅̅̅̅̅̅̅̅ ̅̅̅̅̅̅̅̅̅̅̅̅̅̅
̅̅̅̅̅̅̅ 2
∂u′i̇ ∂u′j̇ ∂u ′ ′
j̇ ∂uj̇ ′
∂u′i̇ ∂2 u̅i ∂u ′ ′ ∂u′
i̇ ∂ui̇ j̇ 2
∂ ∂u′i̇
= −2ν ( + ) − 2νuj̇ − 2ν ( ) − 2ν [ ( )]
∂xj ∂xj̇ ∂xj̇ ∂xj̇ ∂xi̇ ∂xj̇ ∂xj 2 ∂xj̇ ∂xj̇ ∂xj̇ ∂xj̇ ∂xj̇
̅̅̅̅̅̅̅
∂ε 2ν ∂ ∂u ̅̅̅̅̅̅̅̅̅

∂p′ ∂2 ε
−u′j̇ − ( i̇ )+ν 2
∂xj̇ ρ ∂xi ∂xj̇ ∂xj̇ ∂xj
四次整理(刘京老师课本最后结果) :
∂ε ∂ε
+ u̅j
∂t ∂xj
̅̅̅̅̅̅̅̅̅̅̅̅̅̅̅̅
∂u̅i ̅̅̅̅̅̅̅̅̅ ̅̅̅̅̅̅̅̅̅ ̅̅̅̅̅̅̅̅̅̅̅̅̅̅
̅̅̅̅̅̅̅ 2
∂u′i̇ ∂u′j̇ ∂u̅i ∂u ′ ′
j̇ ∂uj̇ ∂u′ ∂2 u̅i ∂u′i̇ ∂u′i̇ ∂u′j̇ ∂ ∂u′i̇
= −2ν − 2ν − 2νu′j̇ i̇ − 2ν ( ) − 2ν2
[ ( )]
∂xj ∂xj̇ ∂xj̇ ∂xj ∂xj̇ ∂xi̇ ∂xj̇ ∂x j 2 ∂xj̇ ∂xj̇ ∂xj̇ ∂xj̇ ∂xj̇

̅̅̅̅̅̅̅̅
∂(u′j̇ ε) 2ν ∂ ̅̅̅̅̅̅̅̅̅
∂u′ ∂p′ ∂2 ε
− − ( i̇ )+ν 2
∂xj̇ ρ ∂xi ∂xj̇ ∂xj̇ ∂xj

上式即为不可压缩流的湍流耗散率ε方程,最早于 1961 年由 Davydov 推出。


最后可以得到一个化简的偏微分方程,即
∂ε ∂ε
+ u̅j = Pε − Φε + Dε
∂t ∂xj
其中

∂u̅i ̅̅̅̅̅̅̅̅̅
∂u′i̇ ∂u′j̇ ̅̅̅̅̅̅̅̅̅
∂u̅i ∂u ′ ′
j̇ ∂uj̇
̅̅̅̅̅̅̅

∂u′i̇ ∂2 u̅i ̅̅̅̅̅̅̅̅̅̅̅̅̅̅
∂u′i̇ ∂u′i̇ ∂u′j̇
Pε = −2ν − 2ν − 2νuj̇ − 2ν ( )
∂x j ∂xj̇ ∂xj̇ ∂xj ∂xj̇ ∂xi̇ ∂xj̇ ∂xj 2 ∂xj̇ ∂xj̇ ∂xj̇

̅̅̅̅̅̅̅̅̅̅̅̅̅̅̅̅
2
∂ ∂u′i̇
2
Φε = −2ν [ ( )]
∂xj̇ ∂xj̇

∂(u′j ε) 2ν ∂ ̅̅̅̅̅̅̅̅̅
̅̅̅̅̅̅̅̅ ∂u′ ∂p′ ∂2 ε
Dε = − − ( i̇ )+ν 2
∂xj̇ ρ ∂xi ∂xj̇ ∂xj̇ ∂xj
以上各式中Pε 为ε的产生项,起着让 k 值减小的作用。Pε 中等号右端第一项、第二项为平均速度梯度引发的
的ε产生项;第三项意义不明确;第四项则代表涡旋伸缩引发的ε的产生项;Φε 为ε的耗散项;Dε 为ε的扩散
项,包括脉动速度和压力、黏性引发的ε的扩散传递。

̅̅̅̅̅̅̅̅̅̅̅̅
∂u′ ∂u′ ∂u

在上式中,除了ε以外还引入了更高阶的脉动值乘积的时均值(如( ∂xi̇ ∂xi̇ ∂xj̇ ))。为使方程封闭于 k 和ε,
j̇ j̇ j̇

需要进一步对这些项作出假设,对各项进行建模,下面借助陶文铨老师的课本进行讲解,公式如下:

36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ε ∂ε
+ u̅j
∂t ∂xj

̅̅̅̅̅̅̅̅̅̅̅̅̅̅̅̅
∂u̅i ̅̅̅̅̅̅̅̅̅̅ ̅̅̅̅̅̅̅̅̅ ̅̅̅̅̅̅̅̅̅̅̅̅̅̅
2
∂u′i̇ ∂u′j̇ ∂u ′ ′
j̇ ∂uj̇ 2ν ∂ ̅̅̅̅̅̅̅̅̅
∂u′i̇ ∂p′ ∂2 ε ∂ ∂u′i̇ ∂u′i̇ ∂u′i̇ ∂u′j̇ ̅̅̅̅̅̅̅
∂ε ̅̅̅̅̅̅̅
∂u′ ∂2 u̅i
= −2ν ( + )− ( 2
) + ν 2 −2ν [ ( )] −2ν ( ) −u′j −2νu′j̇ i̇
⏟ ∂xj ∂xj̇ ∂xj̇ ∂xj̇ ∂xi̇ ⏟ ρ ∂xi ∂xj̇ ∂xj̇ ∂xj ⏟ ∂xj̇ ∂xj̇ ⏟ ∂xj̇ ∂xj̇ ∂xj̇ ⏟ ∂xj̇ ⏟ ∂xj̇ ∂xj 2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标号为①的项括号内的两部分的结构与 ε 的定义式很相象,近似地表示为:
∂u̅i ̅̅̅̅̅̅̅̅̅̅
∂u′ ∂u′j̇ ∂u̅̅̅̅̅̅̅̅̅
′ ′
j̇ ∂uj̇ ε μt ∂u̅i ∂u̅i ∂u̅j
−2ν ( i̇ + ) = c1 ( + )
∂xj ∂xj̇ ∂xj̇ ∂xj̇ ∂xi̇ k ρ ∂xj ∂xj ∂xi
标号为②的项曾有人导出其精确的表达式,其中包含了平均流动参数的高阶导数,因而可以认为相对
于其他各项,它可以忽略不计。
标号为③和④的项代表了粘性作用而引起的耗散率的衰减及漩涡脉动的产生率。在高湍流雷诺数 Ret 下,
可以认为与运动粘度 ν 无关。近似地取其为:
̅̅̅̅̅̅̅̅̅̅̅̅̅̅̅̅
2 ̅̅̅̅̅̅̅̅̅̅̅̅̅̅
∂ ∂u′i̇
2
∂u′i̇ ∂u′i̇ ∂u′j̇ ε2
2ν [ ( )] +2ν ( ) = c2
⏟ ∂xj̇ ∂xj̇ ⏟ ∂xj̇ ∂xj̇ ∂xj̇ k
③ ④

标号为⑤的项代表了由于速度脉动引起的 ε 的扩散,可表示为:
̅̅̅̅̅̅̅
∂ε 1 ∂ μt ∂ε
−u′j̇ = ( )
∂xj̇ ρ ∂xj σε ∂xj
标号为⑥的项可以表示成为平均流动参数的一阶与二阶导数的乘积,也可近似地略而不计。
在做了以上简化处理之后,就可得到关于 ε 的方程:
∂ε ∂ε ∂ μt ∂ε c1 ∂u̅i ∂u̅j c2 ρε2
ρ + ρu̅j = [(μ + ) ] + μt ( + )−
∂t ∂xj ∂xj σε ∂xj k ∂xj ∂xi k
k 的方程也可以相应的改写为:
∂k ∂k ∂ μt ∂k ∂u̅i ∂u̅j
+ ρu̅j = [(μ + ) ] + μt ( + ) − ρε
∂t ∂xj ∂xj σk ∂xj ∂xj ∂xi
上两式中 c1,c2 为经验系数。
k2
νt = Cμ
ε
k2
采用 k-ε 模型求解湍流对流问题时,控制方程组包括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及 k、ε 及νt = Cμ ε 。在这一

组方程中,引入了三个系数(c1,c2,Cμ)及两个常数(σk ,σε)。文献中给出的常用取值为:

Cμ c1 c2 σk σε
0.09 1.44 1.92 1.0 1.3
这些经验常数主要是根据一些特殊条件下的实验结果确定的,在不同的文献中,这些值可能会变化,不能绝
对信任这些取值,在进行具体的数值计算时,要多参考同类问题相关文献的取值。

[1] 标准 k-ε 模型的适用性[2]


(a)“标准 k-ε 模型适用于高雷诺数湍流
标准 k-ε 模型是针对湍流发展非常充分的湍流流动来建立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针对高雷诺数湍流的计
算模型。当雷诺数较低时,不宜直接采用标准 k-ε 模型,而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例如,在近壁区内的流动,
37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边界层内,湍流发展并不充分,湍流脉动的影响可能还不如分子黏性的影响大,在更贴近
壁面的底层,流动可能处于层流状态。在固体壁面附近的粘性低层中,流动与换热的计算通常采用低雷诺数
k-ε 模型或壁面函数法。
(b)标准 k-ε 模型适用于各项同性湍流
标准 k-ε 模型把湍流应力与时均流场直接挂钩,无法正确描述时均流场速度梯度为零或湍流应力不为零
的一类流动;由标量函数构成的涡粘性系数无法体现湍流输运的各向异性。这两方面的弱点正是涡粘模型
本质上的缺陷。因此,k-ε 模型在分析强旋流、浮力流、重力分层流、曲壁附面层或大曲率流、低雷诺数流
和圆射流时会遇到较大的问题,难以得到和实验一致的结果。为弥补标准 k-ε 模型的缺陷,许多研究者对此
模型的改进做了多方面的努力,著名的有 RNG k-ε 模型、Realizable k-ε 模型和低雷诺数 k-ε 模型。
[2] 标准 k-ε 模型的优缺点
优点:标准 k-ε 模型与其他涡粘模型,如零方程模型或一方程模型相比,计算精度高,通用性和计算稳
定性强,计算量合适;可利用壁面函数等方法简化壁面附近的网格划分,进一步提高运算速度;有较多数据
积累和相当精度。
缺点:标准 k-ε 模型的理论前提是 Boussinesq 涡粘性假设,该假设中雷诺应力与时均变形率是线性关系
且是各向同性的。但实际流动情况中各雷诺应力分量因相互耦合,其变形是非线性关系且是各向异性的。对
于绕流、旋转射流(流向有曲率变化,较强压力梯度有旋问题)等复杂湍流流动,计算结果将与实际情况存
在较大误差。”

(二十一) RNG k-ε 模型(Renormalization Group k-ε Model)


RNG k-ε 模型是 Yakhot 和 Orzag 于 1986 年提出的,称为重整化群 k-ε 模型(Renormalization Group k-ε
Model)。RNG k-ε 模型通过在大尺度运动和修正后的粘度项体现小尺度的影响,而使这些小尺度运动有系
统地从控制方程中去除。RNG k-ε 模型所得到的 k 方程和 ε 方程与标准 k-ε 模型相似,但式中的系数不是半
理论半实验的经验值,而是通过 Gauss 统计以及能谱的傅里叶分析得到的理论解。下面不再进行推导直接
给出结果:
∂(ρk) ∂(ρu̅j k) ∂ μt ∂k
+ = [αk (μ + ) ] + Pk + Gb − ρε − YM
∂t ∂xj ∂xj Prk ∂xj
∂(ρε) ∂(ρu̅j ε) ∂ μt ∂ε ε ∗
ε2
+ = [αε (μ + ) ] + Cε1 (Pk + Cε3Cb ) − Cε2 ρ
∂t ∂xj ∂xj Prε ∂xj k k
式中系数与标准 k-ε 模型中系数相比,不是根据实验数据而是由理论分析得来:
k2 ∗ Cμ ρη3 (1−η/η0 )
μt = Cμ ρ ε ,Cε2 = Cε2 + 1+βη3

k
η = S̅,S̅ = √2𝑆𝑖𝑗
̅ 𝑆𝑖𝑗 ̅ = 1 (∂u̅̅̅i̇ + ∂u̅j̇ )
̅ ,𝑆𝑖𝑗
ε 2 ∂xj ∂xi

Cμ = 0.0845, αk = αε = 1.39, Cε1 = 1.42, Cε2 = 1.68, η0 = 4.377, β = 0.012


与标准 k-ε 模型相比,RNG k-ε 模型的主要变化如下:
̅ ,这样,RNG k-ε 模型中生
(1) 最大的区别是在 ε 方程中增加了一项,从而反应了主流的时均应变率𝑆𝑖𝑗
成项不仅与流动情况有关,而且在同一问题中还是空间坐标的函数,有效地改善了 ε 方程的精度。
(2) 通过修正湍流动力粘度系数,考虑了平均流动中的旋转及旋转流动情况,使模型对瞬变流和曲线弯
曲的影响能做出更好的反应。
(3) 模型中包含计算湍流 Prandtl 数的解析公式,而不像标准 k-ε 模型仅用用户定义的常数。

38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4) RNG k-ε 模型仍是针对充分发展的湍流,即高雷诺数的湍流计算模型,而对近壁区内的流动及低雷


诺数流动,需要与壁面函数法相结合。

(二十二) Realizable k-ε 模型


Realizable k-ε 模型称为可实现 k-ε 模型,其思想由 Shih, Tsan-Hsing 等人[8]在 1995 年提出。标准 k-ε 模
型对时均应变率特别大的情形,可能导致负的正应力,这种情况是不符合实际的,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可实
现性(Realizability),使流动符合湍流的物理规律,需要对正应力进行数学约束。Realizable k-ε 模型方程总
体形式与标准 k-ε 模型相似,但为了保证这种约束的实现,Cμ 不再是常数,而与应变率联系起来。其 k 方程
和 ε 方程为:
∂(ρk) ∂(ρu̅j k) ∂ μt ∂k
+ = [(μ + ) ] + Pk + Gb − ρε − YM
∂t ∂xj ∂xj Prk ∂xj
∂(ρε) ∂(ρu̅j ε) ∂ μt ∂ε ε2 ε
+ = [(μ + ) ] + ρC1S̅ε − C2 ρ + Cε1 Cε3 Cb
∂t ∂x j ∂xj Prε ∂xj k + √νε k
其中
k2
μt = Cμ ρ
ε
1
Cμ =
U∗k
4 + √6cosΦ
ε
1 Sij Sjk Ski
式中,Φ = arccos (√6 3/2 );U ∗为同时考虑变形率张量和旋转张量的函数,U ∗ = √Sij Sij + 𝛺̃𝑖𝑗 𝛺̃𝑖𝑗 ,其
3 (Sij Sij )

中𝛺̃𝑖𝑗 为以角速度 ωk 进行旋转的坐标系中观察到的旋转张量值,𝛺̃𝑖𝑗 = Ωij − 2εijk ωk 。


与标准 k-ε 模型和 RNG k-ε 模型相比,Realizable k-ε 模型主要区别是
(1) 湍流动力黏性系数计算公式发生变化,不再是常数,而是引入了与旋转和曲率有关的内容;
(2) ε 方程发生了很大变化,方程中的生成项不再包含 k 方程中的生成项 Pk,现在的形式更好地表示了
光谱的能量转换。
(3) ε 方程中的倒数第二项不具有任何奇异性,即使 k 很小或为零,分母也不会为零。这与标准 k-ε 模型
和 RNG k-ε 模型有很大区别。
(4) Realizable k-ε 模型在同时存在旋转和静止区的流场计算中(如多重参考系、旋转滑移网格等计算中)
会产生非物理湍流粘性,因此在类似计算中应该慎重选用此模型。
(5) Realizable k-ε 模型是新出现的 k-ε 模型,虽然还无法证明其性能已经超过 RNG k-ε 模型,但是在分
离流计算和带二次流的复杂流动计算中的研究表明,Realizable k-ε 模型是所有 k-ε 模型中表现最出
色的湍流模型。Realizable k-ε 模型适用于旋转流动、强逆压梯度的边界层流动、流动分离和二次流
等。特别是射流曲率变化大的情景,有很好表现。

(二十三) k-ω 两方程模型[1]


我们以最具代表性的 Wilcox k-ω 两方程模型(1988 年)为例进行简单介绍。与 k-ε 模型不同,其涡粘
k
性系数 νt 用 k 和涡度 ω 表示νt = α∗ ω,然后分别建立关于 k 和涡度 ω 的输运方程。推导过程(不需要掌握)

省去,形式如下

39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k) ∂(k) ∂ νt ∂k
+ u̅j = Pk + [(ν + ∗ ) ] − Cμ kω
∂t ∂xj ∂x j σ ∂xj
∂(ω) ∂(ω) ω ∂ νt ∂ω
+ u̅j = Cω1 Pk + [(ν + ) ] − Cω2 ω2
∂t ∂xj k ∂xj σ ∂xj
ε
ω= ∗
βk
4
1⁄ +Reω⁄ 5⁄ +(Reω⁄ ) Re
∗ 40 6 9 18 8 5 1⁄10+ ω⁄2.7
式中系数与常数为:α = Re ,β∗ = 100 Reω⁄ 4 ,Cω1 = 9 Reω⁄ ,Cω2 = 3/40,σ∗ = σ = 2,
1+ ω⁄6 1+
1+( 8) 2.7

其中Reω = k/(νω)。
与 k-ε 模型相比,k-ω 模型在预测平衡逆压流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尾流区域和自由剪切流中的鲁棒性较差。
这导致开发了一个综合模型——剪切应力传递 (SST) k-ω 模型。

(二十四) SST 模型(Shear Stress Transport Model,简称 SST 模型)


Menter 于 1994 年提出剪切应力输运模型(SST 模型)
,对标准 k-ω 模型进行改进。SST 模型的基本思
路是,边界层以外区域用标准 k-ε 模型,边界层之内用 k-ω 模型。SST 模型本质上是在靠近壁面区用 k-ω
模型,在远离壁面区用标准 k-ε 模型,k-ω 和 k-ε 模型之间的切换由混合函数控制。
运动粘度系数νt 不再是常数,表达式为:
α1 k
νt =
max (α1 ω, SF1 )
相应地,本模型中的 k 和ω输运方程分别为
∂(k) ∂(k) ∂ ∂k
+ u̅j = Pk + [(ν + σk νt ) ] − β∗ kω
∂t ∂xj ∂x j ∂xj
∂(ω) ∂(ω) ∂ ∂ω 1 ∂k ∂ω
+ u̅j = αS2 − βω2 + [(ν + σω1 νt ) ] + 2(1 − F1 )σω2
∂t ∂xj ∂xj ∂xj ω ∂xi ∂xi
式中
4
√k 500ν 4σω2 k
F1 = tanh {{min [( ∗ , 2 ) , ]} }
β ωy y ω CDkω y 2

1 ∂k ∂ω
CDkω = max (2ρσω2 , 10−10 )
ω ∂xi ∂xi
9
其他经验常数设定为:β∗ = 100 , σω1 = 0.5, σω2 = 0.856。

SST 模型结合了标准 k-ε 模型和 k-ω 模型的优点,效果相当于将要介绍的低 Re 数 k-ε 模型。SST 模型


针对逆压梯度流动、分离流动,具有明显优势。

(二十五) 在近壁区使用 k-ε 模型的问题


不管是标准 k-ε 模型还是 RNG k-ε 模型亦或 Realizable k-ε 模型,它们都是针对充分发展的湍流给出的
预测模型,均是针对高雷诺数 Re 的湍流模型。而一个完整的实际流动流场,在近壁区,由于实际流体黏性
的存在,存在一个边界层,在边界层内雷诺数 Re 较低,湍流发展不充分,湍流的脉动影响不如分子黏性的
影响大,在此区域就不能在使用上述三个模型了,必须采用特殊的办法来处理该问题。现在工程上使用方法

40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有两种,一种是壁面函数法,一种是低雷诺数 Re k-ε 模型。我们先讲应用较多的壁面函数法。为此,我们


先回顾一下《流体力学》里面边界层的知识(我在讲流体力学的时候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里为了课程的完
整性,再讲一遍)。
我们拿均匀来流U∞ 平行流过平板来举例。如图 22(a)
,来流流体从平板前缘 O 点开始受到黏性作用,
粘附于平板形成边界层。因为边界层刚从前缘开始时很薄,边界对流体的粘附牵制作用,足够抑制住层外的
扰动,湍流不易发展,所以从起始段中的边界层呈层流状态,称为层流边界层。随着流体沿平板的流动,边
界层厚度增大,壁面的粘性牵制和抑制作用减弱,流体质点的惯性力相对于黏性里逐渐增大,原来的层流状
态出现不稳定状态,这时的边界层或为层流或为湍流,或者部分层流部分湍流,称为过渡区或转捩区。经过
这一区域后,边界层分充分发展为湍流状态,称为湍流(紊流)边界层。所以,平板边界层中的流动一般有
三个区域:层流区,过渡区和湍流(紊流)区。全板边界层中,层流底层总是存在的。这是流体力学里面的
知识。到了计算流体力学,我们将湍流区,进一步细分。如图 22b,沿壁面法线,我们将流动区域分为壁面
区(内区、近壁区)和核心区(外区)
。对核心区,我们认为是完全湍流区,速度等于来流速度。重点是壁
面区(内区)。
如图 22b,壁面区又被分为 3 个子层:①粘性底(子)层②过渡层③对数律层。
⑧ 粘性底(子)层(Viscous sublayer region)是一个紧贴固体壁面的极薄层,黏性里在其内起主导作
用,雷诺数远远小于 1,湍流切应力可以忽略,流动几乎是层流流动,平行于壁面的速度分量沿壁
面法线方向为线性分布。
⑨ 过渡层(Buffer layer region)位于粘性底层与对数律层之间,其中黏性力和湍流切应力的作用相当,
雷诺数约等于 1,流动状况比较复杂,很难用一个公式或定律来描述。在工程上通常将其归入对数
律层。
⑩ 对数律层(log law region)位于过渡层的上方,其中黏性力的影响不明显,雷诺数远远大于 1,湍
流切应力占主要地位,流动处于充分发展的湍流状态,流速分布接近对数分布规律。

U U

核心区
(外区)

对数律层 壁面区
(内区)
层流底层
(黏性底层) 过渡层
黏性底层

层流区 过渡区 湍流区

(a)平板流动一个完整的边界层发展过程 (b)充分发展的湍流分区

图 22 边界层发展及湍流分区

下面做的数学处理在我讲的流体力学边界层课内已经详细推导过,这里不再推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
下载 CCtalk,搜索“田东”二字,即出来《流体力学》课程),直接拿来用。
为了用公式描述粘性底层和对数律层内的流动,现引入两个无量纲参数u+和y + ,分别表示速度和距离:

41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u ∆yρuτ ∆y τw
u+ = u ; y + = μ
= ν
√ρ
τ

τw 1/2
式中 u 是流体的时均速度,uτ 是壁面摩擦速度uτ = ( ⁄ρ) , τw 是壁面切应力,∆y是流体质点到壁面

的垂直距离。
以y + 的对数为横坐标,以u+为纵坐标,将壁面区内三个子层及核心区的流动表示在图 23 中。图中的小
三角和小空心圆代表在两种不同 Re 数下实测得到的速度值u+,直线代表对速度进行拟合后的结果。

图 23 壁面区三个子层的划分与相应的速度分布规律

由图 23 可知,当y + < 5时,所对应的区域是粘性底层,这是速度沿壁面法线方向呈线性分布,即:


u+ = y + ;当 60<y + <300 时(不同的文献数值会变化),流动处于对数律层,这时速度沿壁面法线方向呈对
1 1
数律分布,即:u+ = k lny + + B = k ln (Ey + ),其中,k 为 karman 常数,取值在 0.4-0.42 之间,B 和 E 是与表

面粗糙度有关的常数,对于光滑壁面有 k=0.4,B=5.5,E=9.8,壁面粗糙度的增加将使得 B 值减小。


注意,上面给出的各子层的y + 分界值只是近似值,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分界值。有的文献介绍
30<y + <500 对应于对数律层。还有的文献将y + = 11.63作为粘性底层与对数律层的分界点(忽略过渡层)[9]。

42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二十六) 壁面函数法
壁面函数法及下文的低雷诺数 k-ε 模型,我们主要借助田瑞峰老师的书[2]进行讲解。
1974 年 Launder 和 Spalding 提出了壁面函数(Wall Functions)法,该方法能够有效节省内存和计算时
间,所以在工程湍流模型计算中被广泛使用。
[1] 壁面函数法的基本思想
⚫ 对湍流核心区的流动采用高雷诺数的 k-ε 模型,在壁面区内不求解时均流场或湍流量的偏微分方程。
⚫ 在粘性底层内不布置任何节点,把与壁面相邻的第一个节点布置对数律层内。近壁的影响全部集中在
第一个节点所在的控制容积内;此时壁面上的切应力与热流密度仍然按第一个内节点与壁面上的速度
和温度的一阶差分来计算。
[2] 壁面函数法的内容
⚫ 壁面函数法中假设近壁速度按对数律分布,从壁面到第一个节点间的切应力均匀,近壁区内的湍流脉
动动能的产生和耗散相平衡。
⚫ 按照壁面函数思想的要求,在划分网格时,不需要在壁面区加密,只需要把第一个内节点 P 布置在对
数律成立的区域内即可,示意图 24。

对数律层 壁面区
P (内区)

过渡层
黏性底层

图 24 壁面附近区域的处理方法

理论上说,第一层网格节点应布置在对数律成立的区域内。那具体应该布置在什么位置合适呢?通常
用y (即第一层网格质心到壁面的无量纲距离)来进行判断,一般取y + = 30~60较为合适,也有学者推荐
+

取y + = 10~110,更甚至于推荐取 11.5~30≤y + ≤200~400.实际计算表明,y + 的取值对传热特性的影响较大有


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才能吻合得较好。当y + 取值合适时,意味着我们的第一层边界
网格布置合理;如果y + 不合理,则需要调整边界层网格(画网格会占据大家大量时间)。
[3] 壁面函数法的发展
把第一个网格节点 P 和壁面之间的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统一处理成对数律,
上面介绍的壁面函数法中,
可以称之为分布假设的单层模型。在单层模型中没有考虑粘性底层中湍流物理量的变化,但实际上,流动经
历了从壁面上的完全粘性到第一层节点 P 处的旺盛湍流的发展过程,所以分子黏性对这一层有限体积中的
湍流动能必然有影响。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对单层模型的壁面函数法进行了发展,包括分布假设的两层
模型、分布假设的三层模型、考虑湍流强度的变厚度两层模型、考虑压力梯度的壁面函数法等。
两层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对于壁面相邻的有限体积中的脉动动能及切应力的分布做出假设,考虑分子
yk1/2
黏性影响的 k 方程中的产生项和耗散项。把粘性底层的厚度取为定值,即取在 ν
= 20的点上。两层模型

应用于圆管突扩区域内的湍流流动和换热的计算时,计算结果有明显改进,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三层模型的思想是:把第一个节点 P 与壁面间的距离分为粘性底层(0<y + < 5)和过渡层(5<y + < 30)
两部分。对每个区域中的 k,ε 的分布做出假设,积分推导出有限体积 P 中的 k,ε 方程中的产生项和耗散
∂ε
项,并以此求得有限体积 P 中的 k 和 ε 方程,规定 ε 的辩解条件为(∂y) = 0(即扩散为零)。
w
43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二十七) 低雷诺数 k-ε 模型


壁面函数的表达式主要是依据比较简单的平行流动边界层的实测资料而归纳出来的,同时,这种方法
并未对近壁面区内部的流动进行“细致”的研究,尤其在粘性底层内,分子黏性的作用并未有效地计算。为了
使基于 k-ε 模型的数值计算能从高雷诺数区域一直进行到固体壁面上,许多学者提出对高雷诺数 k-ε 模型进
行修正的方案,使修正后的方案可以自行适应不同雷诺数的区域。通常把Ret < 600的湍流流动称为低雷诺
数流动,自由射流的远下游、近壁区和经过充分衰减的湍流都属于低雷诺数湍流。其特点是分子黏性对流动
的影响相对加强,它会影响平均流的输运和各种湍流过程。
Jones 和 Launder 提出的低雷诺数 k-ε 模型,把高雷诺数 k-ε 模型推广到粘性底层区域进行以下三方面
的修正:
① 为体现分子黏性的影响,控制方程的扩散系数项必须同时包括湍流扩散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两部分。
② 控制方程的有关系数必须同时考虑不同流态的影响,即在计算系数的公式中引入湍流雷诺数 Ret
ρk 2
Ret =
με
③ 在 k 方程中应考虑壁面附近脉动动能的耗散不是各向同性这一因素。
在此基础上写出低雷诺数 k-ε 方程:
2
∂(ρk) ∂(ρu̅j k) ∂ μt ∂k ∂k1/2
+ = [(μ + ) ] + Gk − ρε − |2μ ( ) |
∂t ∂xj ∂xj σk ∂xj ∂n

2
∂(ρε) ∂(ρu̅j ε) ∂ μt ∂ε ε ε2 μμt ∂2 u
+ = [(μ + ) ] + Cε1 Gk |f1 | − Cε2 ρ |f2 | + |2 ( ) |
∂t ∂xj ∂xj σε ∂xj k k ρ ∂n2

其中
k2 −2.5 ρk2
μt = Cμ |fμ |ρ , f1 ≈ 1.0, f2 = 1.0 − 0.3exp (−Re2t ), fμ = exp ( ), Ret =
ε 1+Ret /50 με

式中,n 为壁面法向坐标;u 为与壁面平行的流速。系数Cε1 ,Cε2 ,Cμ ,σk, σε及产生项Gk 同标准 k-ε 模

型一致。
对于以上低雷诺数 k-ε 模型做如下说明:
2
∂k1/2
① k 方程中附加项− |2μ ( ∂n
) |是为了考虑粘性底层中脉动动能耗散不是各向同性而加入的。
2
μμt ∂2 u
② ε 方程中附加项|2 (∂n2) |是为了使 k 的计算结果与某些试验测定值符合得更好而加入的。
ρ

③ | |中的附加项是区别于高雷诺数的部分,f1 ,f2 , fμ 的引入是为了对高雷诺数 k-ε 模型中的系数Cε1 ,

Cε2 ,Cμ 进行修正。显然,当Ret 很大时,f1 ,f2 , fμ 均趋近于 1。

④ 在使用低雷诺数 k-ε 模型进行计算时,充分发展的湍流核心区和粘性底层均用同一套公式计算,但


由于粘性底层内的速度梯度大,因此粘性底层内的网格要加密,如图 25。
⑤ 在固体边界上有 k=0,ε=0.
⑥ 建议当局部湍流的Ret 小于 150 时,就应该使用低雷诺数 k-ε 模型,而不能再使用高雷诺数 k-ε 模
型进行计算。

44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图 25 求解壁面湍流区流动的两种途径所对应的计算网格[10]

(二十八) 雷诺应力模型
截止到此处,我们终于讲完了 RANS 模型中的涡粘模型。涡粘模型是通过 Boussinesq 假设,将雷诺应
̅̅̅̅̅̅̅
力−ρu i uj = (τi,j ) 与湍流动力粘度系数μt 或湍流运动粘度系数νt 联系起来的模型。
′ ′ 涡粘模型采用各向同性的
t

湍流粘度来计算湍流应力,难以考虑旋转流动及流动方向表面曲率变化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可以采
̅̅̅̅̅̅̅
用直接对雷诺方程中的湍流脉动应力−ρu i uj 直接建立微分方程并进行求解。这一想法最早是由周培源先生
′ ′

在 20 世纪 40 年代提出的(关于周培源先生的事迹,可以参看我写的文章)
。建立雷诺应力的方程有两种:
一是 Renynolds 应力微分方程模型(DSM)
,二是雷诺应力代数方程模型(ASM)。我们先介绍 Renynolds 应
力微分方程模型(DSM)。

(二十九) Renynolds 应力微分方程模型(DSM)


雷诺应力方程模型(Reynolds Stress Equation Model, RSM)
,需要建立雷诺应力的输运方程,实质上是
̅̅̅̅̅
′ ′
关于的u i̇ uj̇ 的方程。该方程最早由我国的周培源先生(图 26)于 1945 年推出(终于见到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了,周培源是民国培养的大师。关于周培源先生的故事,可以看我写的文章)
。下面我们就追随周培源先生
的步伐,再推导一边雷诺应力微分方程。前方的道路崎岖难走,但有周培源先生在前面给我们开路,我们要
给自己竖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看懂推导过程。
具体的做法为:①将用ui表示的正常形式的 N-S 方程与用ui表示的时均形式的 N-S 方程相减,得到一
个关于u′i 的偏微分方程,然后在方程两边分别乘以u′j ;②接着,用uj表示的正常形式的 N-S 方程与用uj表示
的时均形式的 N-S 方程相减,得到一个关于u′j 的偏微分方程,然后在方程两边分别乘以u′i ;③把两个方程相
加,以便凑出关于u′i u′j 的方程;④再做时均化处理,化简。

45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图 26 周培源先生

下面我们开始追随周培源先生的步伐,逐步推演一下这个过程。

第一步:将用ui表示的正常形式的 N-S 方程与用ui表示的时均形式的 N-S 方程相减,得到一个关于u′i 的偏微


分方程,然后在方程两边分别乘以u′j 。
用ui表示的正常形式的 N-S 方程:
∂ui ∂ui 1 ∂p ∂ ∂ui
+ uj = fi − + (ν ) (1)
∂t ∂xj ρ ∂xi ∂xj ∂xj
∂(u̅i + u′i ) ∂(u̅i + u′i ) 1 ∂(p̅ + p′ ) ∂ ∂(u̅i + u′i )
+ (u̅j + u′j ) = fi − + (ν ) (2)
∂t ∂xj ρ ∂xi ∂xj ∂xj
用ui表示的时均形式的 N-S 方程:
∂u̅i ∂u̅i 1 ∂p̅ ∂ ∂u̅i ̅̅̅̅̅
+ u̅j = fi̅ − + (ν − u′i̇ u′j̇ ) (3)
∂t ∂xj ρ ∂xi ∂xj ∂xj
使用正常形式的 N-S 方程减去时均形式的 N-S 方程,得到脉动形式的 N-S 方程 (认为质量力fi = fi̅ )。
用u′i 表示的脉动形式的 N-S 方程:
∂u′i ∂u′i ∂u′i 1 ∂p′ ∂2 u′i ̅̅̅̅̅
∂u ′ ′
∂u̅i i̇ uj̇
+ u̅j + u′j + u′j =− +ν + (4)
∂t ∂xj ∂xj ∂xj ρ ∂x i ∂xj ∂xj ∂xj
∂u′j ∂u′i ∂(u′j u′i ) ∂u′j ∂(u′j u′i )
考虑到脉动运动的连续性方程 = 0, 有 u′j = − u′i =
∂xj ∂xj ∂xj ∂xj ∂xj

于是用u′i 表示的脉动运动的动量方程还可写为:
∂u′i ∂u′i ∂u̅i 1 ∂p′ ∂2 u′i ∂
+ u̅j + u′j =− +ν − (u′ u′ − ̅̅̅̅̅
u′i̇ u′j̇ ) (5)
∂t ∂x j ∂xj ρ ∂xi ∂xj ∂xj ∂xj i j
方程等号两边乘以u′j
∂u′i ∂u′i ∂u̅i 1 ∂p′ ∂2 u′i ∂ ̅̅̅̅̅
u′j + u̅j u′j + u′j u′j = − u′j + νu′j − u′j (u′ u′ − u ′ ′
i̇ uj̇ ) (6)
∂t ∂xj ∂xj ρ ∂xi ∂xj ∂xj ∂xj i j

第二步:接着,用uj表示的正常形式的 N-S 方程与用uj表示的时均形式的 N-S 方程相减,得到一个关于u′j 的


偏微分方程,然后在方程两边分别乘以u′i 。
用uj表示的正常形式的 N-S 方程:
46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uj ∂uj 1 ∂p ∂ ∂uj


+ ui = fj − + (ν ) (7)
∂t ∂xi ρ ∂xj ∂xi ∂xi

∂(u̅j + u′j ) ∂(u̅j + u′j ) 1 ∂p ∂ ∂(u̅j + u′j )


+ (u̅i + u′i ) = fj − + (ν ) (8)
∂t ∂xi ρ ∂xj ∂xi ∂xi
用uj表示的时均形式的 N-S 方程:
∂u̅j ∂u̅j 1 ∂p̅ ∂ ∂u̅j
+ u̅i = fj̅ − + (ν − ̅̅̅̅̅
u′i̇ u′j̇ ) (9)
∂t ∂xi ρ ∂xj ∂xi ∂xi
使用用uj表示的正常形式的 N-S 方程减去用uj表示的时均形式的 N-S 方程,得到用uj表示的脉动形式的 N-S
方程 (认为质量力fj = fj̅ )。
用u′j 表示的脉动形式的 N-S 方程:

∂u′j ∂u′j ∂u′j 1 ∂p′ ∂2 u′j ̅̅̅̅̅


∂u ′ ′
∂u̅j i̇ uj̇
+ u̅i + u′i ′
+ ui =− +ν + (10)
∂t ∂xi ∂xi ∂xi ρ ∂xj ∂xi ∂xi ∂xi
∂u′i ∂u′j ∂(u′j u′i ) ∂u′i ∂(u′j u′i )
考虑到脉动运动的连续性方程 = 0, 有 u′i = − u′j =
∂xi ∂xi ∂xi ∂xi ∂xi

于是用u′j 表示的脉动运动的动量方程还可写为:
∂u′j ∂u′j ∂u̅j 1 ∂p′ ∂2 u′j ∂
+ u̅i + u′i =− +ν − (u′ u′ − ̅̅̅̅̅
u′i̇ u′j̇ ) (11)
∂t ∂xi ∂xi ρ ∂xj ∂xi ∂xi ∂xi i j

方程(11)等号两边乘以u′i
∂u′j ∂u′j ∂u̅j 1 ∂p′ ∂2 u′j ∂
u′i + u̅i u′i + u′i u′i = − u′i + νu′i − u′i (u′ u′ − ̅̅̅̅̅
u′i̇ u′j̇ ) (12)
∂t ∂xi ∂xi ρ ∂xj ∂xi ∂xi ∂xi i j
为了能够和公式(6)进行相加,需要对式(12)进行下脚标切换。利用我们前面讲过的张量双重下标表示
求和的性质,i=1,2,3,j=1,2,3,进行下标切换。
∂u′j ∂u′j ∂u̅j 1 ∂p′ ∂2 u′j ∂
u′i + u̅j u′i + u′i u′j = − u′i + νu′i − u′i ̅̅̅̅̅
(u′ u′ − u ′ ′ (13)
i̇ uj̇ )
∂t ∂xj ∂xj ρ ∂xj ∂xj ∂xj ∂xi i j
为了方便观看,我们把式(6)再写一遍:
∂u′i ∂u′i ∂u̅i 1 ∂p′ ∂2 u′i ∂ ̅̅̅̅̅
u′j + u̅j u′j + u′j u′j = − u′j + νu′j − u′j (u′ u′ − u ′ ′
i̇ uj̇ ) (6)
∂t ∂xj ∂xj ρ ∂xi ∂xj ∂xj ∂xj i j

第三步:把式(6)和式(13)两个方程相加,以便凑出关于u′i u′j 的方程:


∂u′j ∂u′i ∂u′j ∂u′i ∂u̅j ∂u̅i
u′i + u′j + u̅j u′i + u̅j u′j + u′i u′j + u′j u′j
∂t ∂t ∂xj ∂xj ∂xj ∂xj
′ ′ 2 ′ 2 ′ (14)
1 ∂p 1 ′ ∂p ∂ uj ∂ ui ∂ ∂
= − u′i − uj + νu′i + νu′j − u′i ̅̅̅̅̅
(u′i u′j − u ′ ′ ′
(u′ u′ − ̅̅̅̅̅
u′i̇ u′j̇ )
i̇ uj̇ ) − uj
ρ ∂xj ρ ∂xi ∂xj ∂xj ∂xj ∂xj ∂xi ∂xj i j
把能够凑出u′i u′j 的项和具有公因子的项,用括号括起来:
∂u′j ∂u′i ∂u′j ∂u′i ∂u̅j ∂u̅i
(u′i + u′j ) + (u̅j u′i + u̅j u′j ) + u′i u′j + u′j u′j
∂t ∂t ∂x j ∂xj ∂xj ∂xj
′ ′ 2 ′ 2 ′
(15)
1 ∂p 1 ′ ∂p ∂ u j ∂ ui ∂ ∂
= (− u′i − u ) + (νu′i + νu′j ) − u′i (u′ u′ − u ̅̅̅̅̅
′ ′ ′
(u′ u′ − u ̅̅̅̅̅
′ ′
i̇ uj̇ ) − uj i̇ uj̇ )
ρ ∂xj ρ j ∂xi ∂xj ∂xj ∂xj ∂xj ∂xi i j ∂xj i j

47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u′j ∂u′i ∂u′i u′j ∂u′j ∂u′ ∂u′i u′j 1 ∂p′ 1 ∂p′ 1 ∂p′ ∂p′
因 为 (u′i ∂t
+ u′j ∂t
)= ∂t
, (u̅j u′i ∂x + u̅j u′j ∂xi ) = u̅j ∂xj
, (− ρ u′i ∂x − ρ u′j ∂x ) = − ρ (u′i ∂x + u′j ∂x ) ,
j j j i j i

∂2 u′j ∂2 u′i ∂2 u′j ∂2 u′i


(νu′i ∂x + νu′j ∂x ) = ν (u′i ∂x + u′j ∂x ),做一次简单整理得:
j ∂xj j ∂xj j ∂xj j ∂xj

∂u′i u′j ∂u′i u′j


∂u̅j ∂u̅i
+ u̅j + u′i u′j
+ u′j u′j
∂t ∂xj ∂xj ∂xj
(16)
1 ∂p ′
∂p ′ ∂2 u′j ∂2 u′i ∂ ∂
= − (u′i + u′j ) + ν (u′i + u′j ) − u′i ̅̅̅̅̅
(u′i u′j − u ′ ′ ′
(u′ u′ − ̅̅̅̅̅
u′i̇ u′j̇ )
i̇ uj̇ ) − uj
ρ ∂xj ∂xi ∂xj ∂xj ∂xj ∂xj ∂xi ∂xj i j
̅j
∂u ̅
∂u
再做一次移项处理,将u′i u′j ∂x + u′j u′j ∂xi 移到等号右侧:
j j

∂u′i u′j ∂u′i u′j


+ u̅j
∂t ∂xj
∂u̅j ∂u̅i 1 ′ ∂p′ ∂p′ ∂2 u′j ∂2 u′i
= −u′i u′j − u′j u′j − (ui + u′j ) + ν (u′i + u′j ) (17)
∂xj ∂xj ρ ∂xj ∂xi ∂xj ∂xj ∂xj ∂xj
∂ ∂
−u′i (u′i u′j − ̅̅̅̅̅
u′i̇ u′j̇ ) − u′j ̅̅̅̅̅
(u′ u′ − u ′ ′
i̇ uj̇ )
∂xi ∂xj i j
∂ ̅̅̅̅̅ ′ ∂ ̅̅̅̅̅
接下来处理−u′i ∂x (u′i u′j − u ′ ′ ′ ′ ′ ′
i̇ uj̇ ) − uj ∂x (ui uj − ui̇ uj̇ )这一项。将括号展开:
i j

∂ ∂ ∂ ∂ ∂ ̅̅̅̅̅ ∂ ̅̅̅̅̅
−u′i (u′i u′j − ̅̅̅̅̅
u′i̇ u′j̇ ) − u′j ̅̅̅̅̅
(u′i u′j − u ′ ′ ′
i̇ uj̇ ) = −ui (u′i u′j ) − u′j (u′i u′j ) + u′i (u′i̇ u′j̇ ) + u′j (u′ u′ )
∂xi ∂xj ∂xi ∂xj ∂xj ∂xj i̇ j̇

∂ ∂ ∂ ∂ ∂
同时发现−u′i (u′i u′j ) − u′j (u′i u′j ) = −u′j (u′i u′j ) − u′j (u′i u′j ) = − (u′i u′j u′j ),于是有:
∂xi ∂xj ∂xj ∂xj ∂xj

∂ ∂ ∂ ∂ ̅̅̅̅̅ ∂ ̅̅̅̅̅
−u′i (u′i u′j − ̅̅̅̅̅
u′i̇ u′j̇ ) − u′j ̅̅̅̅̅
(u′i u′j − u ′ ′
i̇ uj̇ ) = − (u′i u′j u′j ) + u′i (u′j̇ u′j̇ ) + u′j (u′ u′)
∂xi ∂xj ∂xj ∂xj ∂xj i̇ j̇
将其代入式(17) ,得:
′ ′
∂ui uj ∂u′i u′j
+ u̅j
∂t ∂xj
∂u̅j ∂u̅i 1 ′ ∂p′ ∂p′ ∂2 u′j ∂2 u′i
= −u′i u′j − u′j u′j − (ui + u′j ) + ν (u′i + u′j ) (18)
∂xj ∂xj ρ ∂xj ∂xi ∂xj ∂xj ∂xj ∂xj
∂ ∂ ̅̅̅̅̅ ∂ ̅̅̅̅̅
− (u′ u′ u′ ) + u′i (u′ u′ ) + u′j (u′ u′ )
∂xj i j j ∂xj j̇ j̇ ∂xj i̇ j̇

第四步:再做时均化处理。
̅̅̅̅̅̅̅̅̅̅̅̅̅̅̅̅̅̅̅̅
∂u ′ ′
∂u′i̇ u′j̇ ̅̅̅̅̅̅̅̅̅̅̅̅̅̅̅̅̅̅̅̅̅̅̅̅̅̅̅̅̅̅̅̅̅̅̅̅̅̅̅̅̅̅̅̅̅̅̅̅̅̅̅̅̅̅̅̅̅̅̅̅̅̅̅̅̅̅̅̅̅̅̅̅̅̅̅̅̅̅̅̅̅̅̅̅̅̅̅̅
∂2 u′j̇ ∂2 u′i̇
i̇ uj̇ ∂u̅j̇ ∂u̅i̇ 1 ′ ∂p′ ∂p′
+ u̅j̇ = −u′i̇ u′j̇ − u′j̇ u′j̇ − (ui̇ + u′j̇ ) + ν (u′i̇ + u′j̇ )
∂t ∂xj̇ ∂xj̇ ∂xj̇ ρ ∂xj̇ ∂xi̇ ∂xj̇ ∂xj̇ ∂xj̇ ∂xj̇
̅̅̅̅̅̅̅̅̅̅̅̅̅̅̅̅̅̅̅̅̅̅̅̅̅̅̅̅̅̅̅̅̅̅̅̅̅̅̅̅̅̅̅̅̅̅̅̅̅̅̅̅̅̅̅ (19)
∂ ∂ ̅̅̅̅̅ ∂ ̅̅̅̅̅
− (u′ u′u′ ) + u′i̇ (u′ u′ ) + u′j̇ (u′ u′ )
∂xj̇ i̇ j̇ j̇ ∂xj̇ j̇ j̇ ∂xj̇ i̇ j̇
∂ ∂
进行一次整理,其中u̅′i̇ ̅̅̅̅̅
(u ′ ′ ̅′
j̇ uj̇ ) = 0,uj̇
̅̅̅̅̅
(u ′ ′ ̅′ ̅′
i̇ uj̇ ) = 0(利用了脉动值的时均值ui̇ = uj̇ = 0的性质),有:
∂xj̇ ∂xj

48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
∂u′i̇ u′j̇ ̅̅̅̅̅
∂u ′ ′
∂u̅i̇ 1 ̅̅̅̅̅̅̅̅
∂p′ ̅̅̅̅̅̅̅̅ ∂2 u′j̇ ∂2 u′i̇
i̇ uj̇ ̅̅̅̅̅
∂u̅j̇
̅̅̅̅̅ ∂p′ ′
+ u̅j̇ = −u ′ ′
i̇ uj̇
′ ′
− uj̇ uj̇ ′
− (ui̇ ′
+ uj̇ ) + ν (ui̇ + u′j̇ )
∂t ∂xj̇ ∂xj̇ ∂xj̇ ρ ∂xj̇ ∂xi̇ ∂xj̇ ∂xj̇ ∂xj̇ ∂xj̇
(20)
∂ ̅̅̅̅̅̅̅̅
− (u′ u′u′ )
∂xj̇ i̇ j̇ j̇
又因为:

̅̅̅̅̅̅̅̅
∂p′ ̅̅̅̅̅̅̅̅∂p′ ∂u′ p′ ̅̅̅̅̅̅̅
̅̅̅̅̅̅̅ ∂u′j̇ p′ ̅̅̅̅̅̅̅̅̅̅̅̅̅̅̅̅̅̅̅
∂u′ ∂u′j̇
(u′i̇ + u′j̇ ) = ( i̇ + ) − p′ ( i̇ + )
∂xj̇ ∂xi̇ ∂xj̇ ∂xi̇ ∂xj̇ ∂xi̇

̅̅̅̅̅̅̅̅̅̅̅̅̅̅̅̅̅̅̅̅̅̅̅̅̅̅̅̅̅̅
∂2 u′j̇ ∂2 u′i̇ ̅̅̅̅̅̅̅̅̅̅̅̅̅̅̅̅̅̅̅̅̅̅̅̅̅̅̅̅̅̅̅̅̅̅
𝜕 ∂u′j̇ 𝜕 ∂u′ ̅̅̅̅̅̅̅̅̅̅
∂u′ ∂u′j̇
ν (u′i̇ + u′j̇ ) = ν [ (u′i̇ )+ (u′j̇ i̇ )] − 2ν i̇
∂xj̇ ∂x j̇ ∂xj̇ ∂xj̇ ∂xj̇ ∂xj̇ ∂xj̇ ∂xj̇ ∂xj̇ ∂xj̇

𝜕 2 ̅̅̅̅̅
u′i̇ u′j̇ ̅̅̅̅̅̅̅̅̅̅
∂u′i̇ ∂u′j̇
=ν − 2ν
∂xj̇ ∂xj̇ ∂xj̇ ∂xj̇
将上两式代入式(20)得:
̅̅̅̅̅̅̅
∂u′i̇ u′j̇ ̅̅̅̅̅
∂u ′ ′
∂u′i̇ p′ ̅̅̅̅̅̅̅
∂u̅i̇ 1 ̅̅̅̅̅̅̅ ∂u′j̇ p′ 1 ̅̅̅̅̅̅̅̅̅̅̅̅̅̅̅̅̅̅̅
∂u′i̇ ∂u′j̇ 𝜕 2 ̅̅̅̅̅
u′i̇ u′j̇
i̇ uj̇ ̅̅̅̅̅
′ ′
∂u̅j̇
̅̅̅̅̅
′ ′ ′(
+ u̅j̇ = −u i̇ uj̇ −u u
j̇ j̇ − ( + ) + p + ) + ν
∂t ∂xj̇ ∂xj̇ ∂xj̇ ρ ∂xj̇ ∂xi̇ ρ ∂xj̇ ∂xi̇ ∂xj̇ ∂xj̇
(21)
̅̅̅̅̅̅̅̅̅̅
∂u′i̇ ∂u′j̇ ∂ ̅̅̅̅̅̅̅̅
− 2ν − (u′ u′ u′ )
∂xj̇ ∂xj̇ ∂xj̇ i̇ j̇ j̇
整理一下:
̅̅̅̅̅̅̅
∂u′i̇ u′j̇ ̅̅̅̅̅
∂u ′ ′ ̅̅̅̅̅̅̅̅̅̅̅̅̅̅̅̅̅̅̅
p′ ∂u′ ∂u′j̇
i̇ uj̇ ̅̅̅̅̅
∂u̅j̇ ∂u̅i̇
+ u̅j̇ = (−u ′ ′
i̇ uj̇ − ̅̅̅̅̅
u′j̇ u′j̇ ) + ( i̇ + )
∂t ∂xj̇ ∂xj̇ ∂xj̇ 𝜌 ∂xj̇ ∂xi̇
(22)
∂u′ p′ ̅̅̅̅̅̅̅
1 ̅̅̅̅̅̅̅ ∂u′j̇ p′ ∂ ̅̅̅̅̅̅̅̅ 𝜕 2 ̅̅̅̅̅
u′i̇ u′j̇ ̅̅̅̅̅̅̅̅̅̅
∂u′ ∂u′j̇
− ( i̇ + )− (u′i̇ u′j̇ u′j̇ ) + ν − 2ν i̇
ρ ∂xj̇ ∂xi̇ ∂xj̇ ∂xj̇ ∂xj̇ ∂xj̇ ∂xj̇

又因为:

∂u′i̇ p′ ̅̅̅̅̅̅̅
̅̅̅̅̅̅̅ ∂u′j̇ p′ ∂ ̅̅̅̅̅̅̅̅ ∂ ̅̅̅̅̅̅̅̅ ∂ ̅̅̅̅̅̅̅̅ ∂ ̅̅̅̅̅̅̅̅ ∂ ̅̅̅̅̅̅̅̅
( + )= (u′ p′ δ ) + (u′ p′ δ ) = (u′ p′ δ ) + (u′ p′ δ ) = (u′ p′ δ + ̅̅̅̅̅̅̅̅
u′j̇ p′ δi̇j̇ )
∂xj̇ ∂xi̇ ∂xj̇ i̇ j̇j̇ ∂xi̇ j̇ i̇i̇ ∂xj̇ i̇ j̇j̇ ∂xj̇ j̇ i̇j̇ ∂xj̇ i̇ j̇j̇

所以式(22)可化为:
̅̅̅̅̅̅̅
∂u ′ ′ ̅̅̅̅̅
′ ′ ̅̅̅̅̅̅̅̅̅̅̅̅̅̅̅̅̅̅̅
p′ ∂u′i̇ ∂u′j̇
i̇ uj̇ ∂u i̇ uj̇ ̅̅̅̅̅
′ ′
∂u̅j̇
̅̅̅̅̅
′ ′
∂u̅i̇
+ u̅j̇ = (−ui̇ uj̇ − uj̇ uj̇ )+ ( + )
∂t ∂xj̇ ∂xj̇ ∂xj̇ 𝜌 ∂xj̇ ∂xi̇
(23)
1 ∂ ̅̅̅̅̅̅̅̅ ∂ ̅̅̅̅̅̅̅̅ 𝜕 2 ̅̅̅̅̅
u′i̇ u′j̇ ̅̅̅̅̅̅̅̅̅̅
∂u′ ∂u′j̇
− (u′i̇ p′ δj̇j̇ + ̅̅̅̅̅̅̅̅
u′j̇ p′ δi̇j̇ ) − (u′i̇ u′j̇ u′j̇ ) + ν − 2ν i̇
ρ ∂xj̇ ∂xj̇ ∂xj̇ ∂xj̇ ∂xj̇ ∂xj̇
继续整理:
̅̅̅̅̅̅̅
∂u′i̇ u′j̇ ̅̅̅̅̅
∂u ′ ′ ̅̅̅̅̅̅̅̅̅̅̅̅̅̅̅̅̅̅̅
p′ ∂u′i̇ ∂u′j̇
i̇ uj̇ ̅̅̅̅̅
′ ′
∂u̅j̇
̅̅̅̅̅
′ ′
∂u̅i̇
+ u̅j̇ = (−u u
i̇ j̇ − u u
j̇ j̇ ) + ( + )
∂t ∂xj̇ ∂xj̇ ∂xj̇ 𝜌 ∂xj̇ ∂xi̇
̅̅̅̅̅
′ ′ ̅̅̅̅̅̅̅̅̅̅ (24)
∂ 1 ̅̅̅̅̅̅̅̅ 1 ′ ′ 𝜕(u i̇ uj̇ ) ∂u′i̇ ∂u′j̇
− ( u′i̇ p′ δj̇j̇ − ̅̅̅̅̅̅̅̅ ̅̅̅̅̅̅̅̅
uj̇ p δi̇j̇ + (u ′ ′ ′
u u
i̇ j̇ j̇ ) − ν ) − 2ν
∂xj̇ ρ ρ ∂xj̇ ∂xj̇ ∂xj̇

̅̅̅̅̅
上式即为周培源先生于 1945 年推出雷诺应力微分方程。求解出该方程,就求出了u ′ ′
i̇ uj̇ ,从而时均形式
的 N-S 方程就可以封闭了,进而使得方程理论上可解。为了探究上式各项的意义,我们将其写为如下的形
式:
49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
D(u ′ ′ ̅̅̅̅̅
′ ′ ̅̅̅̅̅
′ ′
i̇ uj̇ ) ∂(u i̇ uj̇ ) ∂(u i̇ uj̇ )
= + u̅j
Dt ⏟ ∂t ⏟ ∂xj
Lij Cij
̅̅̅̅̅
∂2 (u ′ ′
∂ 1 ̅̅̅̅̅̅̅̅̅̅̅̅̅̅̅̅̅̅̅̅
′ ′ ′ ̅̅̅̅̅̅̅̅
′ ′ ′ i̇ uj̇ )
= [ p (δj̇j̇ ui̇ + δi̇j̇ uj̇ ) + ui̇ uj̇ uj̇ ] + ν −
∂x
⏟j ρ ⏟ ∂xj ∂xj (25)
DT,ij DL,ij

̅̅̅̅̅
′ ′
∂u̅j
̅̅̅̅̅
′ ′
∂u̅i 1 ̅̅̅̅̅̅̅̅̅̅̅̅̅̅̅̅̅̅̅
′(
∂u′i̇ ∂u′j̇ ̅̅̅̅̅̅̅̅̅̅
∂u′i̇ ∂u′j̇
(u u
i̇ j̇ + u u
j̇ j̇ ) + p + ) − 2ν
⏟ ∂xj ∂xj ρ
⏟ ∂xj̇ ∂xi̇ ⏟ ∂xj̇ ∂xj̇
Pij Φij Eij

式中,Lij 为非稳态项;Cij 为对流项;DT,ij 为湍流扩散项;DL,ij 为分子黏性扩散项;Pij 为切应力生成项;


Φij 为压力应变项;Eij 为黏性耗散项。上式虽然在形式上写出了关于雷诺应力的微分方程,但同时也引入了

̅̅̅̅̅
一些新的未知函数,例如,p ̅̅̅̅̅̅̅̅
′ u′ ,u ′ ′ ′ ̅̅̅̅̅̅̅̅
′ ′ ′
i̇ i̇ uj̇ uj̇ 等,因此它是不封闭的。对于三阶相关项ui̇ uj̇ uj̇ 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写

出关于它的微分方程,但同时会引入速度的四阶相关项。以此类推,导出某阶相关项的微分方程,同时会引
入未知的更高阶的相关项。这就提出了如何封闭方程的问题,需要采用某种方法建立起高阶项与低阶项之
间或平均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关于建立湍流模型的问题。
̅̅̅̅̅̅
D(u ′ u′ ) ̅̅̅̅̅̅
∂(u ′ u′ ) ̅̅̅̅̅̅
∂(u ′ u′ )
i̇ j̇ i̇ j̇ i̇ j̇
上式可以写成一个通用形式: Dt
= ∂t
+ u̅j ∂xj

=D+P+Φ−E
= 扩散项 + 生成项 + 压力应变率项 − 耗散项
以上各式中雷诺应力产生项、分子扩散项均由雷诺应力和平均速度梯度构成,不需要进一步建模。但其
他各项展开的计算式中都包含有新的未知量,需要做进一步建模处理。以下参考 Launder-Reece-Rodi 模型的
建模方法,分别予以简单介绍。
(1) 压力应变项
1 ̅̅̅̅̅̅̅̅̅̅̅̅̅̅̅̅̅
∂u′ ∂u′j̇ 1 ̅̅̅̅̅̅̅̅̅̅̅̅̅̅̅̅̅
∂u′ ∂u′
对于压力应变项ρ p′ ( ∂xi̇ + ∂x ),当 i=j 时,由连续性方程可得Φii = ρ p′ ( ∂xi̇ + ∂xi̇ ) = 0,说明该项实质
⏟ j̇ i̇ i̇ i̇
Φij

上反应雷诺应力各分量之间的再分配,因此该项又被称为再分配项(redistribution term)。利用脉动速度
输送方程求散度,得到脉动压强的泊松方程,再利用格林函数法,可得脉动压强的积分解析解。最后代
入压力应变项可得
w w
Φij = Φij(1) + Φij(2) + Φij(1) + Φij(2)
上式中各项意义分别介绍如下:
① Φij(1) :slow 项,反映雷诺应力各分量的各向异性引发的压力应变,使雷诺应力朝各向同性方向发
挥作用。根据 Rotta 线性模型,即
ε ̅̅̅̅̅
′ ′
2
Φij(1) = −C1 (u i̇ uj̇ − δij ) = −C1 εαij
k 3
̅̅̅̅̅̅
u′ u′
i̇ j̇
式中,常数C1 = 1.8;αij 为雷诺偏应力张量,αij = ̅̅̅̅̅̅
′ ′ − δij /3. ui̇ ui̇

② Φij(2) :rapid 项,反映湍流动能的各项异性引发的压力应变,使流场各向同性方向发挥作用。由于


该项中的 Pk 包含了平均速度梯度,其应变是作用于整个流场的,
会马上引发再分配,所以被“快速”。
根据简化后的 IPM 模型,即

50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2
Φij(2) = −C2 (Pij − δij Pk )
3
式中,常数C2 = 0.6。
③ Φijw:壁反射项,由于壁面发射作用引发的压力应变,实际上起着和 slow 项、rapid 项相反的作用,
阻碍雷诺应力和流场各向同性的发展。根据 Shir 模型、GL 模型,即
W0
w
ε ̅̅̅̅̅̅̅
′ ′ (w) (w)
3 ̅̅̅̅̅̅
′ ′ (w) (w)
3 ̅̅̅̅̅̅
′ ′ (w) (w)
1
Φij(1) = ∑ C1 (u u n n δ − u un n − u u n n ) · f ( (W) )
k k m k m ij 2 k i̇ k j 2 k j̇ k i x
(W)=1 n

W0
w
ε (w) (w) 3 (w) (w) 3 (w) (w) 1
Φij(2) = ∑ C2 (Φkm(2) nk nm δij − Φki(2) nk nj − Φkj(2) nk ni ) · f ( (W) )
k 2 2 x
(W)=1 n

(w) (W)
式中,W0 为壁面总数;nk 为垂直于 W 壁面的单位矢量n(W) 的 k 组分;xn 为到 W 壁面的垂直距

1 k3/2
离,f ( (W) )= (W);其他常数:C1 = 0.5,C2 = 0.3,C1′ = 2.5.
xn C′1 ·xn ·ε

(2) 扩散项
̅̅̅̅̅̅
2 (u∂′ ′)
i̇ uj̇
[ρ ̅̅̅̅̅̅̅̅̅̅̅̅̅̅̅̅̅̅̅̅
∂ 1 ′
p (δj̇j̇ u′i̇ + δi̇j̇ u′j̇ ) + ̅̅̅̅̅̅̅̅
u′i̇ u′j̇ u′j̇ ] + ν ∂x ∂x ,第四项,即分子扩散项不需要额外建模,可直接求解。需要
⏟j
∂x ⏟ j j
DT,ij DL,ij

̅̅̅̅̅̅̅̅
建模的是其他三项。一般将此三项综合在一起,以湍动扩散项u ′ ′ ′
i̇ uj̇ uj̇ 为代表进行建模。采用的方法主要
有以下几种:
① 涡粘性模型。与 k-ε 模型中 k 的扩散项建模方法一样,由各项同性的涡粘性系数νt 和梯度扩散近似
可得
νt ∂u ̅̅̅̅̅
′ ′
̅̅̅̅̅̅̅̅
′ ′ ′ i̇ uj̇
−u u u
i̇ j̇ j̇ =
σt ∂xj
② Hanjalić − Launder模型。该模型通过直接推导u ̅̅̅̅̅̅̅̅
′ ′ ′
i̇ j̇ uj̇ 输运方程,再利用各种假设所建立。该模型计
u
算比较复杂,目前实际应用尚较少。模型如下所示:
̅̅̅̅̅
∂u ′ ′ ̅̅̅̅̅
′ ′ ̅̅̅̅̅
′ ′
̅̅̅̅̅̅̅̅
′ ′ ′
k ̅̅̅̅̅
′ ′ i̇ uj̇ ̅̅̅̅̅
′ ′
∂u j̇ uj̇ ̅̅̅̅̅
′ ′
∂u j̇ ui̇
−ui̇ uj̇ uj̇ = Ck (uj̇ ui̇ + ui̇ uj̇ + uj̇ ui̇ )
ε ∂xi̇ ∂xi̇ ∂xi̇

③ Daly-Harlow 模型。该模型只取上式右端的第一项,可看作Hanjalić − Launder模型简化版


̅̅̅̅̅
∂u ′ ′
̅̅̅̅̅̅̅̅
′ ′ ′
k ̅̅̅̅̅
′ ′ i̇ uj̇
−u u u
i̇ j̇ j̇ = C k u u
j̇ i̇
ε ∂xi̇
该模型由于计算精度较好,同时计算相对简便,在扩散项的各种建模方法中应用最广。式中,常数 Ck
一般取 0.22。

̅̅̅̅̅̅̅̅

∂u′ ∂uj̇
(3) 耗散项2ν ∂xi̇ ∂x
⏟ j̇ j̇
Eij

直接给出耗散项的输运方程将非常复杂,包含了太多未知因素,进一步建模又缺乏依据。一般认为当湍
2
流 Re 数k ⁄νε充分大的时候,雷诺应力的耗散应该和湍流动能的耗散具有同样的性质。基于局部各向同性

假设,有下式成立

51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
∂u′ ∂u′j̇ 2
2ν i̇ = εδij
⏟ ∂xj̇ ∂xj̇ 3
Eij

求解上式需要求解 ε 输运方程。在应力方程模型中,ε 输运方程为:


Dε ∂ k ∂ε ε
= (Cε ̅̅̅̅̅
u′i̇ u′j̇ ) + (Cε1 Pk − Cε2 ε)
Dt ∂xi ε ∂x j k
上式中除等式右端第一项外,和标准 k-ε 模型没有区别。要注意该方程中出现的雷诺应力项不能用涡粘
性假设直接代入,必须和 Renynolds 应力微分方程模型(DSM)模型的所有方程在一起联立求解。
雷诺应力微分方程模型的优点是可以正确地考虑各向异性效应。在计算突扩分离区大小,燃烧室及炉
内有旋有浮力 流动,以及湍流输运各向异性较强的情况时,它能得到优于两方程模型的较好结果。雷诺应
力微分方程模型的特点是,它与两方程模型一样,不能精确地反映长度尺度的变化;压力应变率项的模拟论
据尚不充分,有人认为不满足可实现性原则;此外,虽然引入各向异性概念,但总体上其精确性是否比两方
程模型高还尚待探讨,且对于工程应用而言,显得过于繁杂。

(三十) 代数应力模型(Algebraic Stress Model, ASM)


̅̅̅̅̅̅
∂(u ′ u′ ) ̅̅̅̅̅̅
∂(u ′ u′ )
i̇ j̇ i̇ j̇
代数应力模型可看作 DSM 模型的简化版。从式 ∂t
+ u̅j ∂xj̇
= D + P + Φ − E可以看出,雷诺应力
̅̅̅̅̅̅
∂(u ′ u′ )
̅̅̅̅̅
′ ′ i̇ j̇
−u i̇ uj̇ 表 达 式 中 与 空 间 微 分 相 关 的 部 分 仅 有 等 号 左 侧 展 开 后 的 对 流 项 u
̅j ∂xj̇
和等号右侧的扩散项
̅̅̅̅̅̅
∂u ′ u′
∂ k̅̅̅̅̅
{Ck ε u ′ ′
j̇ ui̇
i̇ j̇
̅̅̅̅̅̅̅
}。在 ASM 中认为这两项和 k 以及u i̇ uj̇ 呈比例关系,从而可按照Gibson − Launder的方法
′ ′
∂xj̇ ∂xi̇

进行如下的简化建模,该式适用于等温流场,即
̅̅̅̅̅
Du ′ ′ ̅̅̅̅̅
u′i̇ u′j̇
i̇ uj̇
− Dij ≈ (Pk − ε)
Dt k
通过这样的建模处理和简单的推导可以发现,雷诺应力−u ̅̅̅̅̅̅̅
i̇ uj̇ 输运方程转化为了代数方程形式,这意味
′ ′

̅̅̅̅̅
着 ASM 不需要求解−u ′ ′
u 的偏微分方程,四算量得到很大程度的削减。但与此同时,正因为采用了近似的
i̇ j̇
方法,因此在各向异性的复杂流场模型中,计算偏差要比 DSM 大一些。

52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三十一) 大涡模拟[11](Large Eddy Simulation,LES)


在第一讲“初识湍流,诗情画意”中铺垫“通过对大自然直观的观察,我们知道了湍流中有大大小小无数
的涡团,或者说漩涡,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你我记住。我们后面讲 LES(大涡模型)的时候,会再次
用到这点知识。”现在我们就要用到这点知识了。通过观察发现,流场中的动量、质量、能量及其他物理量
的输运,主要受到大尺度的涡影响。大尺度涡与所求解的问题密切相关,由所在场合的几何及边界条件规
定;而小尺度的涡几乎不受几何及边界条件的影响,小尺度的涡区域各向同性,其运动具有共性。
大涡模拟的主要思想是:放弃全尺度范围湍动涡数值模拟,对承担动量、质量、能量及其他物理量的输
运的大涡直接求解,小涡对大涡运动的影响则通过建立模型来体现,一言蔽之“大涡直接计算,小涡建模模
拟”。如图 27 所示,渔民撒网捕鱼,比渔网眼大的鱼被一网打尽,比渔网眼小的鱼从网眼中溜走了。在使
用 LES 时,比“网格”大的涡被直接计算,比“网格”小的涡进行统一的建模处理。用于模拟小涡运动对大尺
度运动影响的模型被称为亚格子模型。大涡直接计算,小涡建模模拟最后得到尽可能真实的近似解。可以看
出 LES 是一种介于 DNS 与 RANS 之间的折中方案。

LES:大涡直接计算,小涡建模模拟

大鱼一网打尽,小鱼统统放过
图 27 LES 模型类比渔网初步印象

大涡模拟方法最早由气象学家 Smagorinsky 在研究全球气象预报时提出,后来由气象学家 Deardoff 于


1970 年首次应用于槽道中的湍流模拟。LES 要求尽可能地去直接求解对流动产生影响的涡,直到小涡的模
型对整体结果不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就要求网格尺度应该到惯性副(子)区尺度(如图 8),因为惯性副
(子)区以下尺度的脉动才可能具有局部普适性规律,才方便统一建模处理。
要实现 LES,主要分两步:①滤波,将比滤波宽度(网眼)小的涡滤掉,从而分解出描写大涡运动的控
制方程;②对被滤掉的小涡建立模型,通过在描述大涡运动的控制方程中引入附加应力项来体现,这一附加
应力被称为亚格子应力(不再叫雷诺应力了)
,建立描述亚格子应力的模型就被称为亚格子模型。
下面我们逐步进行概略讲解。
[1] 滤波
̅ (x, t))和比网眼小的涡(记为Φ′(x, t)),
大涡模拟的第一步是把全部的涡Φ(x, t)分为比网眼大的涡(记为Φ
这一过程称为滤波,即
̅ (x, t) + Φ′(x, t)
Φ(x, t) = Φ (1)
̅ (x, t)是通过滤波得到的,该尺度被称为格子尺度(grid scale,GS),需要建模处理的Φ′(x, t)
大尺度量Φ
被称为亚格子尺度(subgrid scale,SGS)。
̅
其中,Φ(x, t)要借助空间滤波函数来实现,具体数学公式为:

̅ (x, t) = ∫ G(x − x ′ , ∆) Φ′ (x′ , t)dx ′ = ∭ G(x − x ′ , ∆)Φ′ (x′ , t)dx′ dy′dz′


Φ (2)
Ω Ω

53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式中,G(x − x ′ , ∆)为空间滤波函数,它取决于小尺度运动的尺寸和结构;Ω 为求解区域;∆为滤波宽度,大


于∆的涡被直接计算,小于∆的涡建模处理。通常将滤波宽度∆处理成网格分辨率的函数,对于三维情景,即
∆= V1/3 = (∆x∆y∆z)1/3 (3)
针对滤波函数G,目前有三种较为常用,分别是①高斯(Gauss)滤波函数②盒式滤波函数(有的书也叫
平顶帽(Top-hat)滤波函数)③傅里叶(Fourier)截断滤波函数。三种滤波方式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不需要掌
握推导过程,只需留个印象)
① 高斯(Gauss)滤波函数
2
6 3/2 |x − x ′ |

G(x − x , ∆) = ( 2 ) exp (−6 ) (4)
π∆ ∆2
② 盒式滤波函数

3
′ , |x − x′| ≪ ∆
G(x − x , ∆) = {4π∆3 (5)
0, |x − x′| > ∆

③ 傅里叶(Fourier)截断滤波函数
1 sin(π · |x − x′|)/∆
G(x − x ′ , ∆) = (6)
∆ π · |x − x′|/∆
̅ (x, t)是滤波后得到的变量,它不是雷诺时均变量,它们有本质区别。雷诺时均是全部抹去
注意:上式中的Φ
了脉动;而大尺度量Φ ̅ (x, t)是包含脉动的。Φ′(x, t)也不是脉动量,千万不要和 RANS 模型搞混了。类似雷诺
时均关系式,滤波有以下基本关系式:
∂Φ ∂Φ ∂φ ̅
∂φ̅̅̅̅̅ ̅ ̅̅̅̅
̅ + Φ′,φ = φ
Φ=Φ ̅ + φ′, = , = ,
∂t ∂t ∂t ∂t

̅̅̅
Φ′ ≠ 0, Φ ̅ , ̅̅̅̅̅
̿ ≠Φ ̅φ
Φ ̅φ
̅ ≠Φ ̅̅̅̅̅̅
̅ φ′ ≠ 0, ̅̅̅̅̅
̅, Φ φ′φ̅≠0

应用上式基本关系式,对直角坐标系下的不可压缩流体的基本方程进行滤波运算(不需要掌握)
,得:
(1) 连续性方程:
∂u̅i
=0 (7)
∂xi
(2) N-S 方程
方程左边有
̅̅̅̅̅̅̅̅̅̅̅̅̅̅̅̅̅
∂ui̇ ∂(ui̇ uj̇ ) ∂u̅i ∂(u̅i u̅j ) ∂(u
̅̅̅̅̅
i̇ uj̇ − u
̅ i u̅j )
+ = + +
∂t ∂xj̇ ∂t ∂xj ∂xi

方程右边有
̅̅̅̅̅̅̅̅̅̅̅̅̅̅̅̅̅̅̅̅̅̅̅̅̅̅
1 ∂(p) 1 ∂(τi̇j̇ ) 1 ∂(p̅) 1 ∂(τ̅i̇j̇ )
fi̇ + + =̅
fi̇ − +
ρ ∂xi̇ ρ ∂xj̇ ρ ∂xi ρ ∂xj

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u̅i ∂(u̅i u̅j ) ∂(u
̅̅̅̅̅
i̇ uj̇ − u
̅ i u̅j ) 1 ∂(p̅) 1 ∂(τ̅i̇j̇ )
+ + =̅
fi̇ − +
∂t ∂xj ∂xi ρ ∂xi ρ ∂xj
整理一下:

54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u̅i ∂(u̅i u̅j ) 1 ∂(p̅) 1 ∂


+ =̅ fi̇ − + [τ̅ − ρ(u̅̅̅̅̅
i̇ uj̇ − u
̅ i u̅j )]
∂t ∂xj ρ ∂xi ρ ∂x j i̇j̇
(8)
1 ∂(p̅) 1 ∂
=̅ fi̇ − + (τ̅ + τij,SGS )
ρ ∂xi ρ ∂xj i̇j̇
其中,
∂u̅i ∂u̅j
τ̅i̇j̇ = 2μS̅ij = μ ( − )
∂xj ∂xi
τij,SGS = −ρ(u
̅̅̅̅̅
i̇ uj̇ − u
̅ i u̅j )
τij,SGS为亚格子湍流应力,表示过滤后的 SGS 脉动和 GS 湍流间的动量传输,实质上反映了 SGS 以下的湍
动对 GS 部分动量的影响。为了考察它的物理意义,对其进一步分解:

τij,SGS = −ρ(u
̅̅̅̅̅ ̅̅̅̅̅̅̅̅̅̅̅̅̅̅̅̅̅̅̅̅̅̅̅
̅ i̇ + u′i̇ )(u̅j + u′j̇ )] − u̅i u̅j
i̇ uj̇ − u
̅ i u̅j ) = −ρ [(u
(9)
̅̅̅̅̅
= −ρ[(u ̅̅̅̅̅
̅ i̇ u′j̇ + ̅̅̅̅̅
̅ i̇ u̅j − u̅i u̅j ) + (u ̅̅̅̅̅
u′i̇ u̅j̇ ) + u ′ ′
i̇ uj̇ ] = −ρ(Lij + Cij + R ij )
式中,
̅̅̅̅̅
Lij = (u ̅̅̅̅̅
̅ i̇ u′j̇ + ̅̅̅̅̅
̅ i̇ u̅j − u̅i u̅j ),Cij = (u ̅̅̅̅̅
u′i̇ u̅j̇ ),R ij = u ′ ′
i̇ uj̇
Lij ,Cij , R ij 分别被称为 Leonard 项、cross 项和 Reynolds 项,它们都被统称为 SGS 项。其中Lij 反映了可被直
接求解的大尺度量 GS 之间的相互作用。而Cij 反映了可直接求解的大尺度量 GS 和不可直接求解的小尺度量
SGS 之间的相互作用,该项描述了能量从小尺度量向大尺度量的传递,即能量的反向散射。R ij 为亚格子雷
诺应力项,反映了不可直接求解的小尺度量 SGS 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组成亚格子应力中的每一项均具有
物理意义,因此可以对每一项单独引进模型进行建模,但这样势必造成计算量的增加,通常情况是把它们合
在一起,对亚格子应力τij,SGS整体进行建模。
[2] 亚格子模型(SGS 模型)
亚格子模型简称 SGS 模型,是关于 SGS 应力τij,SGS的表达式。建立该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式(8)封闭。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τij,SGS进行求解。早期的 LES 研究学者一开始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处理τij,SGS。
他们开始从 RANS 模型中找灵感。在 RANS 模型中,Boussinesq 脑洞大开,写出了雷诺应力与湍流粘度的
关系式,如下:
̅̅̅̅̅
′ ′
∂ui ∂uj 2
−ρu i̇ uj̇ = (τi,j )t = −pt δi,j + μt ( + ) − μt δi,j divV
∂xj ∂xi 3
早期的 LES 研究学者,照葫芦画瓢,仿造 RANS 模型中雷诺应力与湍流粘度的关系式,写出了亚格子应力
与亚格子涡粘性系数的关系式,如下:
1
τij,SGS − τkk,SGS δij = 2μSGS S̅ij (10)
3
̅
1 ∂u ̅j
∂u
式中,μSGS为亚格子涡粘性系数。S̅ij = ( i + )为 GS 变形率张量。方程左侧第二项的目的是为了 i=j 时
2 ∂xj ∂xi

满足方程左右两侧的数学恒等。
只要求出μSGS,即可求出τij,SGS,方程(8)即可封闭。现在任务转换成了求μSGS,科学家们想到的办法
还是对μSGS建模。于是关于计算μSGS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模型,如①固定模型系数的 Smagorinsky 模型,②
动态模型(Dynamic Model),③涡张量模型。我们这里对 Smagorinsky 模型和动态模型进行简要介绍。
① Smagorinsky 模型
Smagorinsky 模型于 1963 年由 Smagorinsky 提出:
μSGS = ρ(CS ∆)2 |S̅| (11)
其中
55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S̅ = √2S̅ij S̅ij

1 ∂u̅i ∂u̅j
S̅ij = ( + )
2 ∂xj ∂xi
式中,CS 为 Smagorinsky 常数,通常取CS = 0.1~0.2。LES 方法中CS 取值非常重要。
在近壁区μSGS需要考虑湍流各向异性的作用,通常的做法是用CS DS代替CS ,即
μSGS = ρ(CS DS ∆)2|S̅| (12)
其中,
y+

DS = 1 − e A+

DS 为阻尼函数;y + 为离开壁面的无量纲距离;A+为经验常数,A+ = 25。在y + 较小时,可用下式进行计算:


3 1/2
y+
−( + )
DS = [1 − e A ]

② 动态模型
Smagorinsky 模型中的μSGS = ρ(CS ∆)2 |S̅|是根据各项同性湍流的能量输运推导出来的公式,在实际应用
中会发现 Smagorinsky 模型的一个致命缺陷就是耗散过大。动力模型的出发点是 Smagorinsky 模型中的CS 不
再作为常数,而是根据 GS 流场情况,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动态求值,即CS 是空间和时间的函数CS =
CS (x, y, z, t)。动态模型于 1991 年由 Germano 提出,次年由 Douglas K. Lilly(图 28)进行了改进。

图 28 Smagorinsky 和 Lilly 工作照片

动态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两次过滤把湍流局部结构信息引入到亚格子应力中,进而在计算过程中
动态确定亚格子模型的系数。以 Smagorinsky 模型为例,此时CS 不再是常数,而是空间和时间的函数CS =
CS (x, y, z, t)。模型中实施两次滤波,一次是滤波宽度为∆的滤波,称其为 F 滤波;另一次是更大的滤波宽度
∆̂的实验滤波(test filter) ,用“ ̂ ”表示,该尺度被称为 STS(subtest scale),通常取∆̂= 2∆,我们称其为 G 滤
波。假设过滤是线性的,则做两次过滤时有Φ ̂ =Φ
̅ ̂ 。下面以动量方程的对流项为例实施过滤运算,并给出过
滤后的亚格子应力。

56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1. F 过滤
∂u̅i ∂(u̅i u̅j ) 1 ∂(p̅) 1 ∂
+ =̅
fi − + (τ̅ + τij,∆ ) (13)
∂t ∂xj ρ ∂xi ρ ∂xj i̇j̇
τij,∆ = −ρ(u
̅̅̅̅̅
i̇ uj̇ − u
̅ i u̅j )
2. G 过滤
∂ûi ∂(ûi ûj ) 1 ∂p̂ 1 ∂
+ = ̂fi − + (τ̂ + τ̂ij,∆̂ ) (14)
∂t ∂xj ρ ∂xi ρ ∂xj ij
τij,∆̂ = −ρ(û
i̇ uj̇ − u
̂ i ûj )
3. FG 滤波
∂u̅̂i ∂(u̅̂i u̅̂j ) ̂ 1 ∂p̅̂ 1 ∂
+ = fi̅ − + (τ̅̂ + τ̂ij,FG ) (15)
∂t ∂xj ρ ∂xi ρ ∂xj ij
Tij = τij,FG = −ρ(û
̅̅̅̅̅ ̅̂ i u̅̂j )
i̇ uj̇ − u
4. F 过滤+G 过滤
∂u̅̂i ∂(u̅̂i u̅̂j ) ̂ 1 ∂p̅̂ 1 ∂
+ = fi̅ − + (τ̅̂ + τ̂ij,F+G ) (16)
∂t ∂xj ρ ∂xi ρ ∂xj ij
τij,F+G = Lij − ρ(u ̂
̅̅̅̅̅ ̅̂ i u̅̂j )
i̇ uj̇ − u
式(15)中, Tij 为对动量方程实施连续两次滤波得到的亚格子应力;式(16)中,Lij 为第一次过滤后再实施
第二次过滤新增加的亚格子应力;“F 过滤+G 过滤”为对实施 F 过滤后的过滤方程再实施 G 过滤;“FG 过滤”
为同时实施两次过滤。式(15)减去式(16)可得:
Lij = −ρ(û
̅̅̅̅̅ ̅̂ i u̅̂j )
i̇ uj̇ − u
该式称为 Germamo 等式。1992 年 D.K.Lilly 建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其求平均处理求解CS ,于是得到:
〈Mij Lij 〉
CS2 =
〈Mij Mij 〉

Mij = 2 (∆2 |S̅|S̅ij − ∆̂2 |S̅̂| S̅̂ij )

与标准 Smagorinsky 模型相比,动态 SGS 模型中由于 Cs 值作为时间和空间的函数进行动态求解,不需要事


先给定,也无需考虑近壁面处的衰减效果,在计算理论的严谨性和计算精度方面都有所提高,已成为标准
Smagorinsky 模型的修正模型中应用最为广泛和成功的一个。

57
《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模型大串讲》
,作者:田东 2023 版

参考文献
[1] 刘京. 建筑环境计算流体力学及其应用 [M].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7.
[2] 田瑞峰, 刘平安. 传热与流体流动的数值计算 [M].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15.
[3] 刘沛清. 湍流模式理论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
[4] 赵松年, 于允贤. 湍流问题十讲—理解和研究湍流的基础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5] ZHAI Z J.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for Buil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 [M].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 2020.
[6] 陶文铨. 数值传热学(第 2 版) [M].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7] 卢敦清, 钱若军. 湍流标准κ-ε模型研究概述; proceedings of the 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
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F, 2008 [C].
[8] SHIH T-H, LIOU W W, SHABBIR A, et al. A new k-ϵ eddy viscosity model for high reynolds number
turbulent flows [J]. Computers & Fluids, 1995, 24(3): 227-38.
[9] 王福军. 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CFD 软件原理与应用 [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0] 姚仁太, 郭栋鹏.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与 STAR-CD 工程应用 [M].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5.
[11] 樊洪明, 刁彦华. 高等流体力学(土建类) [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5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