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迴旋加速器 Cyclotron

簡介:先簡單講一下加速器 accelerator 是甚麼,自從 19 世紀末期


人類發現放射性物質,就開始積極探尋原子內部的構造,例如拉賽
福利用 alpha 粒子撞擊金箔發現原子核。後來拉賽福利用 alpha 粒
子撞擊氮原子產生氧-17 和氫原子核,這時人們發現可以用一種元
素人為製造出另一種元素,那麼點石成金的日子也不遠了,但是原
子序大的元素其原子核的正電荷越強,利用天然放射的 alpha 粒子
已經打不進去了,所以人們就要找出製造高速粒子(T = 1 mV 2)的方法,
2
因而有加速器的誕生。
這邊先介紹一下電子伏特這個能量單位
電子伏特(eV):在真空中,將一基本電荷(1.6∗10−19 C )的粒子通過一
伏特的電位差所獲得的能量
最一開始得想法很單純,就直接將電子藉由直線加速就好了啊,於
是 1924 年瑞典科學家 Gustaf Ising 提出了這個構想,在帶電粒子
的行進路線上安裝多個高壓電場以推動電子加速前進,但此方法並
未付諸實現,直到四年後由挪威物理學家 Rolf Widerøe 加以改良並
製造出來,Widerøe 並非一昧的使電子向前,而是使用轉換電場的
正負極在同樣的距離下將粒子速度提升至兩倍成功將粒子提升至 5
萬電子伏特,完成世上第一台直線加速器。
但若是想要撞擊高原子序的原子至少需要百萬電子伏特等級的能量,
而且直線加速器是透過多個高壓電場一層一層的將粒子能量提高,
所以空間不足和高壓電都是很大的挑戰。
後來美國物理學家 Ernest Lawrence 提出迴旋加速器解決了這個問
題。

原理:因為要使粒子從直線運動變成圓形軌道所以要施加一向心力,
此時磁場就是很好的選擇,因為粒子相對磁場運動時會受到
Lorentz force( F=q v × B )影響,又因磁場不對粒子做功(W =F ∙ d ),
所以施加磁場就是最好的向心力選擇。

在不考慮相對論的情況下,根據
2
mV qBR v qB ,可知
F=qvB= ∴ v= , 又圓周為 2 π R , 迴旋頻率 υ= =
R m 2 π R 2 πm
頻率不隨半徑改變,因此可在中間施加隨迴旋頻率改變的交流電場,
便可在有限的空間內用一個電場實現粒子加速的過程,省下了空間
與設置多個高壓電場的經費。
應用:作為粒子對撞器之上,可以應用在粒子物理研究、核物理實
驗(用以瞭解原子核的結構和性質,這些實驗可以提供對核反應、核
衰變和核合成的重要洞察)
材料研究: 迴旋加速器可用於材料科學研究,以瞭解材料的結構和
性質。這在開發新的材料或改進現有材料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如半
導體和超導體研究。
空間科學研究: 迴旋加速器也被用於太空科學研究,以模擬太陽風
和宇宙射線等高能粒子的效應,這有助於瞭解太陽系和宇宙中的粒
子交互作用。
在醫療上:
同位素生產: 迴旋加速器可以用於產生放射性同位素,這對於醫學
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放射性同位素可用於核醫學影像學,如 PET
掃描(正電子斷層掃描),以獲得關於身體內部組織和器官的詳細
信息。此外,它們也可以用於放射療法,治療癌症和其他疾病。
放射線治療: 迴旋加速器被廣泛用於腫瘤放射線治療,如放射線治
療癌症。它們生成高能量的 X 射線或電子束,這些粒子能夠精確照
射到腫瘤組織,以破壞癌細胞。由於迴旋加速器能夠提供精確的照
射和調整輻射劑量,它們在放射線治療中特別有用,可以最小化正
常組織的損害。
形態學學: 迴旋加速器也用於形態學學(Radiosurgery),一種高
精度的放射線治療技術,用於治療腦腫瘤和其他病變。它通常用於
一次大劑量輻射,以精確照射腫瘤,同時最小化對周圍組織的損害。

放射線診斷: 醫學影像學中的許多診斷技術都需要 X 射線,例如 X


光攝影和 CT 掃描。迴旋加速器可以生成高能量的 X 射線,用於進行
放射線診斷,幫助醫師檢查和診斷骨折、腫瘤、內部器官結構等。

PET-CT 掃描: 正電子斷層掃描(PET)和計算機斷層掃描(CT)的


結合技術(PET-CT)在診斷癌症和其他疾病時非常有用。迴旋加速
器可以用於產生 PET 的放射性同位素,這些同位素在身體內發出正
電子,用於掃描並提供有關病變的生物學信息。

照射性同位素治療: 一些放射性同位素治療方法也使用迴旋加速器
生成放射性同位素,這些同位素可用於治療甲狀腺疾病和其他疾病。

Reference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B%9E%E6%97%8B%E5%8A
%A0%E9%80%9F%E5%99%A8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5070
https://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48045
https://www.materialsnet.com.tw/DocView.aspx?id=5325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