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16 锭金

一个字值一锭金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呼便咽,水火相见。」

历代道家所传气功方法非常多,影响了千千万万人。其中有个

「回春仙诀」,堪称「秘中之秘,奇中之奇」。作为历代祖师用来

开启人体能量宝藏的金钥匙,据说用心修炼可快速触动人体关窍,

激发潜能,使人迅速由弱变强,充实精气神,能使四肢百骸,五脏

六腑发生脱胎换骨般的变化!经过短短 1-2 个月的持戒练习,即可

恢复体力、旺盛精力、改善面色肌肤,还人虎跃龙腾之身。它不仅

养生健体,而且美容养颜、开发智慧,是道家某学派的养生核心秘

术!

此核心秘术仅仅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即是:「一吸便提,气

气归脐,一呼便咽,水火相见。」过去说其中每一个字都值一锭金,

故又称此法为「十六锭金」,可见其内在价值!自古就有「真传一

句话,假传万卷书」之说,因道规森严,在古代一般不轻授外传,

凡内行名家,在得到此「秘诀」后,均如获至宝,庆幸自己有缘得

见,实为祖上有德,三生有幸,视为一生之中的造化,百般珍惜并

认真修行实践。元音老人以为此法能治「漏丹」,即对防治遗精、

提高性自控能力有很好的效果。
由于此诀功效奇殊,被历代各派各家所重,古代秘典多有论述,

明代养生巨著《修龄要旨》曾载此「诀」并誉它为至简至易之神效

回春妙诀。清代编订的《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对此作了精当的

解说:「一吸入腹,略用意与目力,从阴根提起,纳之于脐便提者,

提一吸之气,通任脉下半截而纳于脐,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

也。」又指出:「于一呼之中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从尾闾通

脊骨,直至顶门。」

因古籍解释不一,当代有位灵悟居士,研究道家「回春术「多年,

拜访了多位道长及多位研修此「诀」的百岁老人,因一段奇缘而得

其玄机。经过十多年的反复验证,结合历代古传秘笈所示,终将此

「诀」予以破译。
下面就是他所总结的具体可操的详尽方法:

首先,凝神息虑,口中先漱津 3~5 次,舌搅上下腭后,待满口津生,

便把津液吞咽下去,吞时要有响声。

其次,随即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念送至腹脐丹田之中,在吸气

的同时,提缩肛门(如忍大便状),以意念与目力(内视)从会阴

处把内气提至腹脐丹田,使上气(清气)和下气(内气)在丹田会合,

并略在丹田存一存。

然后,呼气,结合松肛,与此同时以意念与目力将丹田之气,经会

阴入督脉,从尾闾沿脊中线之命门、夹脊、玉枕直透入泥丸,此时

呼气尽。

最后,吞咽口液,此时呼吸暂停,用意念与目力将升至泥丸之内气,

连同口津一起送入腹脐丹田之中,并稍在丹田留存一下。这样,吸、

呼、咽即为 1 次运演程序。

接下去又做吸气动作,再做呼气动作,继做咽津动作。如此循环往

复,按此法每天修习「秘诀」二至三次,每次练习二十或三十分钟

为宜。
修习此法,除认真掌握熟练流程,还有一些事项,必须要注意:

一、「气气归脐」采用的是「逆腹式呼吸」法。「一吸便提」即为

吸气便提肛,同时意念「气气归脐」。「气气」为两气,一为鼻吸

之气,一为提肛之气,提肛收腹,使两气相汇于「肚脐」,也即

「神阙穴」。

二、「一呼便咽」之「咽」为「津液」,津液在内丹术中被认为是

肾水中的精气所化,随气运转而上升至口,与一般唾液有质的不同,

而又咽归丹田,就称为「玉液还丹」或「金液还丹」。口中津液为

「治阴虚无上妙方」,古人造「活」字即为取「舌旁之水」。十六

锭金把咽津作为功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医学阴阳

平衡理论。肾属水,心属火,水宜升腾,火宜下降。咽津入丹田,

既能引导心火下降,又能助运肾水上升,最后促成心肾相交,水火

既济。

三、呼气尽时要马上进行咽津动作,不要停顿,还要有意上接泥丸

之气,将它和津液一起纳入腹脐。如没有津液,也要汩汩有声咽之。

古典名著《灵宝毕法》曾提出过「虚咽法」,认为如口津不生,可

用「虚咽而为法,只于咽气,气中自有水生」。故虽无唾液,「虚
咽」也能产生良好功效,绝不可因没有口津产生,而将吞咽动作略

而不做。

四、要养成轻缓柔长的呼吸,不可憋气以致呼吸急促,应处理好呼

吸时限同意念运行的关系,也不能过分用意用力。

五、尽量保持身心清静,过饱、过饥、发怒、心烦意乱或有较大的

精神刺激,应暂停练习。日常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加强炼己,尽量

在达到入静入定状态时做功,以避免采取浊精浊气。只有配合节欲

守戒,此法才能最大效用的利于祛疾养生,强身健体。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