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第 23 卷  第 6 期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Vol . 23 N o .

6
 2004 年 12 月             JO U RNA L OF A NHU I T CM CO LL EG E             Dec .
2004  

“心主神明”探要
1
周美启 , 周逸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 级博士研究生 , 广东 广州  510405)
  摘要 :从中医文献着手 , 分析了“心主神明”的基本框架 、物质基础以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指导
作用 。研究“心主神明”应结合脏腑 、经络 、气血津液等加以整体认识 , 以科学地揭示“心主神明”的
内涵与外延 , 并在此基础之上 , 整理出一套建立在中医理论框架中的新的理论体系 。
  关键词 :
神明 ;
心主神明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 :
R24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2219(2004)06 -0004 -03

  是心主神明 , 脑主神明 , 还是心脑共主神明 , 识 、思维活动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云 : “心


一直是中医 学神主学 说中一个 颇有争议的 问 者 , 君主之官 , 神明出焉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
题[ 1 , 2] 。然而 , 争论的主题内容应在中医理论体系 三》云 :
“心藏神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云 :
“心者 ,
框架内 , 完整体现“心主神明”科学的内涵与外延 , 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 精神之所舍也 。”《素问·六节藏
充分反映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 有利于全 象论篇第九》云 :
“心者 , 生之本 , 神之变也” 。 因此 ,
面阐述“心主神明”内在本质 , 从而指导中医临床实 神与心关系密切 , 神为心所主 。 人的精神 、意识 、思
践 。 为此 , 笔者就“心主神明”的基本框架 、 物质基 维活动为心所主持 , 同时又分属于五脏 , 分为五神 ,
础以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指导作用 , 谈谈自己的初 即神 、魄 、魂 、意 、志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浅认识 。 云:
“心 藏神 , 肺藏魄 , 肝藏魂 , 脾藏志 , 是谓五藏所
1  心-脑-神志系统是“心主神明”的基本框架 藏。
”此外 , 五神之间也有相互关系 , 由此推衍出思 、
神之本义 , 正如《易·系辞》中所云 :
“变化不测之 虑 、智等思维活动的概念 。 如《灵枢·本神第八》云 :
谓神 。
”神的概念引用至医学理论 , 则赋予多种涵义 ,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 所以任
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 , 神系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 物者谓之心 , 心有所忆谓之意 , 意之所存谓之志 , 因
的本能和规律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云 : 志而存变谓之思 ,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 因虑而处物谓
“神 , 在天为风 , 在地为木 ;
在天为热 , 在地为火 ;
在天 之智 。”同时 , 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 主司神明 ,
为湿 , 在地为土 ;
在天为燥 , 在地为金 ;
在天为寒 , 在 其余各脏腑是在心的主宰之下进行分工协作而共同
地为水 。 故在天为气 , 在地成形 , 形气相感而化生万 维持正常活动 , 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所
物矣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 : “阴阳者 , 天 云:
“故主明则下安 , 以此养生则寿 , … …主不明则十
地之道也 , 万物之纲纪 , 变化之父母 , 生杀之本始 , 神 二官危 , 使道闭塞而不通 , 形乃大伤 , 以此养生则殃 ,
明之府也 。”说 明无形之气和有 形之物相互通 融交 … …”可见心神之明与不明 , 直接关系到全身脏腑之
感 , 则万物由此化生 。第二 , 神系指人体生命活动的 治与乱 , 决定着生命的存亡 。
外在表现 。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曰 : “根 志 , 是指人的精神 、情志 , 即喜 、怒 、思 、忧 、恐五
于中者 , 命曰神机 , 神去则机息 。
”《素问·六微旨大论 志 。祖国医学同样将五志归属于五脏 , 即心志为喜 、
篇第六十八》云 :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
升降息则气立 肝志为怒 、脾志为思 、肺志为忧 、肾志为恐 。此外 , 由
孤危” 。人体的生命活动称之为神机 , 而神则是人体 于心在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中的主宰作用 , 五志情欲

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第三 , 神系指人的精神 、 意 无不从心而发 , 五情所伤无不因心而感 。 正如张介


宾在《类经》中所云 :“心为脏腑之主 , 而总统魂魄 , 并
基金项目 :
国 家 科技 部重 大基 础 前期 研究 项 目 该意志 , 故忧动于心则肺应 , 思动于心则脾应 , 怒动
(2002CCD02500) 于心则肝应 , 恐动于心则肾应 , 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
作者简介 :
周美启(1963 -), 男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硕士研 也。

究生导师 。 祖国医学有关人脑的生理机能及其病理变化 ,
1  安徽中医学院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 虽然自《内经》始就提出了脑与神有关 , 诸如“头者 ,
4
精明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第十七》), “髓 海不 主 , 因称脑为髓海 。 杨上善注说 : “胃酸津液渗入骨
足 , 则脑转 耳鸣 , 胫  眩冒 , 目无 所见 , 懈怠安 卧” 空 , 变而为髓 , 头中最多 , 故为海也 。 肾所生 , 其气上
(
《灵枢·海论第三十三》)。但倡导“脑主神明” 则是 输脑盖百会之穴 , 下输风府也 。”否则 , 髓海空虚 , 则
近代医家的 事情 , 从李 木延 到王清 任 , 愈演愈 烈 , 如 脑转耳鸣 。
“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辛夷》), “人之性情 , 皆 值得一提的是 , 津液的排泄途径之一 ———汗 , 心
《本草备要》), “灵机记性在脑者 , … …名曰
在脑中”( 与汗有密切关系 , 即心在液为汗 。《素问·经脉别论
脑髓 。 … …所以小儿无记性者 , 脑髓未满 ;
高年无记 篇第二十一》曰 :
“惊而夺精 , 汗出于心” , 即指人在精
性者 , 脑髓渐空”(《医林改错·脑髓说》), 等等 。这些 神紧张时 , 或受惊时易出汗 , 旨与心为五脏之大主 ,
零星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对脑的认识差距很大 , 且始 主宰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 , 故精神情志引起的出汗
终未能彻底融入中医基础理论框架之内 , 因此其对 与心直接相关 。
中医临床指导价值极为有限 。 3  经络是实现心-脑联通的途径
2  精 、气 、血 、津液是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经络学说认为 , 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 , 脏腑器官
人身之神可分为先天之神和后天之神 , 先天之 的功能活动 , 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 , 均须通过
神又名 “元神” 。 后天 之神 , 又 称为 “欲 神” 或“ 识 经络系统的运输传导 、联络调节的功能得以实现 , 并
神” , 如《玉清金笥青华秘方金宝烁丹 诀》曰 : “ 夫神 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
者 , 有元神焉 , 有欲神焉 , … …欲神者 , 气质之性也 ; 就心与脑之间的联系 , 一方面是通过十四经脉
元神者 , 先天之性也 。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 :
“识神 循环间接地联系着 , 其中直接有经脉 、奇经八脉 、经
者 , 有思有虑 , 灵而不虚也 。
”先天之神由禀受于父母 别和经筋与脑 相联系 , 如足太阳 膀胱经“入络脑” 、
的先天之精化生而来 , 如《灵枢·本神第八》曰 :
“故生 “交巅”(
《灵枢·经脉第十》), “入于脑” 、“入脑”(
《灵
之来谓之精 , 两精相搏谓之神 。
” 父母之生殖之精相 枢·寒热病第二十一》);
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
搏而生成元精 , 藏于肾 ;
元精化元气 , 元气生元神 , 则 (《灵枢·经脉第十》);
督脉“入络脑”(《素问·骨空论
精气神三宝初俱 , 正如《理虚元鉴·心肾论》所言 :“以 篇第六十》),“入属于脑”(《难经·二十八难》);
足阳
先天生成之体论 , 则精生气 , 气生神 。
”其后天之神是 明胃经“入络脑”(《灵枢·动输第六十二》);手少阳经
后天水谷之精化生的血与气转化而来的 , 正如《灵枢 《灵枢·经别第十一》);
别“别于巅”( 足少阳经筋“交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曰 :
“神者 , 水谷之精气也 。”《素 巅上”(《灵枢·经筋第十三》)。 其中脑为髓之海 , 其
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曰 :
“ 血气者 , 人之神 。
” 输上在于其盖 。直接有经脉 、经别与心相联系 , 如手
说明血与气是化神的物质基础 。 因脉为血之府 , 气 少阴心经“起于心中 , 出属心系” , 足太阴脾经“注心
随血而行于脉中 , 且心主血脉 , 故《灵枢·本神第八》 中” , 足少阴肾经“络心” , 手少阳三焦经“散络心包” ,
又有 :
“心藏脉 , 脉舍神”之说 。 一方面心可通过气血 手太阳小肠经“络心”( 《灵枢·经脉第十》);
手少阴经
的变化表达出来 , 另一方面可通过脉和血气的流通 别“属于心” , 足太阳经别“当心入散”(
《灵枢·经别第
而发挥统帅和调控各脏腑功能的作用 , 主宰人体的 十一》)。 另一方面更有经络直接连通于脑和心者 ,
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又 如手少阴络脉“入于心中 … …属目系”(
《灵枢· 经脉
云:
“血者 , 神气也 。 ” 反之 , 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 , 心 第十》);
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 … …还系目系” ;
足少
的气 、血 、阴 、阳诸不足 , 则必然出现神志方面病理变 阳经别“上贯心 , 系目系”(
《灵枢·经别第十一》);督
化。 脉“上贯心入喉 … …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 素问·骨
津液的生成 、输布和排泄 , 是一个涉及多个脏腑 空论篇第六十》)。 其中 目系是指眼后 与脑相连组
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复杂的生理过程 , 其来源于饮食 织 。正是由于经络的沟通与联系 , 从而发挥了“心主
水谷 , 是通过脾胃 、小肠和大肠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 神明”的功能 。
分和营养而生成 ;
其输布主要依靠脾 、肺 、肾 、肝和三 4  “心主神明”佐证于临床
焦等腑功能的综合作用而完成 ; 其排泄与津液的输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临床实践 。 大量中医临床
布一样 , 主要依赖于肺 、脾 、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 ;
在 业已证明 , “心主神明” 理论在指导临床实践有着十
生理上 , 一方面 , 与气血之间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 、相 分重要的价值 。 中医中的法 、方 、药(穴)无不体现
互转化 , 另一方面又存着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和相互 “心主神明”理论 , 如治法中的清心 、养心 、宁心 、定志
为用的密切关系 。 气血津液的精华化为肾精 , 为脑 等几乎与开窍或安神构成了统一 , 而滋阴 、益气 、补
髓变化生之本源 , 主补益脑髓而濡空窍 , 髓者以脑为 (养)血 、祛痰 、豁痰 、化痰 、活血 、通腑等在某种程度
5
第 23 卷  第 6 期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Vol . 23 N o .6
 2004 年 12 月             JO U RNA L OF A NHU I T CM CO LL EG E             Dec .
2004  

浅析资化源学说
万四妹
导师 :
张玉才教授
(
安徽中医学院 2002 级硕士研究生 , 安徽 合肥  230038)
  关键词 :
资化源 ;
易学 ;
五运六气
  中图分类号 :
R2 -09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2219(
2004)06 -0006 -03

  资化源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地介绍了中医学的五运六气学说 , 侧重于论述自然


分 , 在祖国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 界的气化 , 以说明天时 、地理与疾病之 间的相互关
意义 。“资其化源”首见于《内经》 , 与易学思想 、五运 系 , 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出发 , 用阴阳四时的论点说明
六气学说密切相关 。 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发挥 , 使资 五脏的功能 、与疾病的关系[ 1] 。 而《素问·六元正纪
化源理论的内容由抽象到具体 , 由零散到集中 , 进而 大论篇第七十一》主要是论述六十年中六气的变化
形成一个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的学说体系 , 在祖国 规律 , 并以太阳寒水司天之年 、阳明燥金司天之年为
医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例 , 详细论述“资其化源”的重要性 。
1  《内经》首倡资其化源 “郁气” , 指被郁之气 , 亦指偏胜之气 。“必折其
“资其化源”最早见于《内经》 , 且两次提到 : “故 郁气” , 意即气有余而出现偏胜时 , 常使其所胜之气
岁宜苦以燥之温之 , 必折其郁气 , 先资其化源 , 抑其 被郁于里 。如 寒气偏胜时 , 火气被郁 于里 , 在治疗
运气 , 扶其不胜 , 无使暴过而生其疾 。食岁谷以全其 时 , 必须首先处理这种偏胜之气 , 只有在这种偏胜之
真 , 避虚邪以安其正 。适气同异 , 多少制之 。”和“故 气得到纠正之后 , 其所胜之气才不至于被郁于里而
食岁谷以安其气 , 食间谷以去其邪 , 岁宜以咸 、以苦 、 正常活动 。“化源” , 即生化之源 。“先资其化源” , 历
以辛 , 汗之 、清之 、散之 , 安其运气 , 无使受邪 , 折其郁 代注家解释不一 。 王冰注 : “化源 , 谓九月迎而取之 ,
气 , 资其化源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又注 :“化源未六月迎而取之也 。”[ 1] 王
以补心火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是《 内经》中被后 冰认为七月 、八月 、九月为秋三月 , 气候偏凉 , 凉气太
世称为“运气七篇”的第六篇 , “运气七篇”比较系统 盛可使风气被郁于里 , 因此在秋令未到之时 , 就当先
补益肝木 , 使肝木不被燥金所乘 。 而十月 、十一月 、
作者简介 :
万四妹(1978 -), 女 , 硕士研究生 。 十二月为冬三月 , 气候寒冷 , 寒气太过可以使心火被

上是实现开窍或安神的前提 。与之相对应的方药 , 了内容 , 并在临床实践中屡建奇功 。


如朱砂安神丸 、犀角地黄丸 、安宫牛黄丸 、至宝丹 、紫 总之 ,“心主神明” 是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逐
雪丹 、安神定 志丸 、归脾汤 、人参养荣汤 、天 王补心 步形成的 , 现今指导临床切实有效的理论 , 不可简单
汤 、知柏地黄丸 、柏子养心丸 、八珍汤 、清宫汤 、清营 地用“脑主神明”来替代 。 在研究时 , 应将“心主神
汤 、温胆汤 、苏合香丸 、导痰汤 、礞石滚痰丸 、血府逐 明”纳入中医理论体系中 , 并结合五脏六腑 、经络 、气
瘀汤 、各类承气汤等的创立和临床应用 , 均充分体现 血津液等加以整体认识 , 整理出一套建立在中医理
了“心主神明” 的奥妙 。 与之相对应的遣方组穴 , 如 论框架中的新的理论体系 , 以探求“心主神明”的实
十二经中特定穴之五输穴的井穴 、原穴以及任 、督脉 质 , 并能用之确切地指导临床实践 。
在治疗神志病中灵活应用 , 特别是手少阴心经和手 参考文献 :
厥阴心包经的腧穴主治癫 、狂 、痫 、中风 、热病昏迷 、 [ 1] 王勇 .
“脑神” 与“ 心 神” 辨析[ J] .
山东 中医药 大学 学
报 , 2002, 26(5):
333~ 335 .
失语 、眩晕等 , 其中心经主治长于痴呆 、多梦 、中风昏
[ 2] 邓 铁 涛 .心主 神 明 的 科 学 性[ J] .新 中 医 , 2003, 35
迷 、失语或舌强不语等 , 而手厥 阴心包经则长 于昏
(3):
15 ~ 16 .
迷 、癫 、狂 、痫 、热病昏迷 , 这些都为“心主神明” 丰富
(收稿日期 :
2004-08-1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