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 年 4 月第 16 卷第 4 期

282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pr. 2010 Vol. 16. No. 4

【理论探讨】

对“心 ”的再认识
1、
2 3△
李剑颖 ,于 峥
(1. 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 心内科,北京 100029;2. 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
河南 漯河 462000;3.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摘要: 《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灵兰秘典论 》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


焉。”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藏神。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对于“心 ”的功能的认识也更
加丰富,这其中肯定是“百家争鸣”。本文总结概括了近 20 年来对于“心”功能的再认识。
关键词: 心;心主神明;心主血脉;ANP;心为火藏;心开窍于耳;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中图分类号: R222. 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3250(2010)04-0282-02

1 心主神明 “任物”之神,即狭义的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中医学的心主神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 的活动;②还指人个体生命活动,包括面色、神态、言
指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心在脏腑 语等。以上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只有精神思维活动
组织中居于首位,起主导作用。人体五脏六腑、形体 和生命 活 动 能 力 的 统 一,才 能 使 心 成 为“生 命 之
[2]
官窍在心的主宰和调节下,彼此协调,才能共同完成 本”、“五脏六腑之主”;(2) 吴慧心 认为,心主神明
整体的生命活动。 如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失去主宰 的理论是对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的高度概括 。在生
和调节的作用,则可出现“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的 理上,心是脏腑功能协调统一的调控中枢 ,是一切生
病变,甚至危及生命活动。 故曰:“心者,君主之官, 命活动的主管; 在心理上,心主神明则包含进行思
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 维、贮存记忆、产生情感、统赅意志、主观感知、关系
( 《素问·灵兰秘典论》) 。狭义是指心有主司人的精 梦寐等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3) 林雷 等则认为
[3]

神、意识、思维及心理活动的功能,即心主神明,也就 “心”可分为两部分: 心Ⅰ ( 五脏之心 ) 和心Ⅱ ( 君主


是说,心具有相当于大脑的某些生理功能。 心主神 之心 ) ,主宰神明的是心Ⅱ,它调控五脏系统,进而
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 通过五脏系统控制全身之四肢百骸、五官九窍;(4)
沛;如心有病变,影响到神志活动,则可出现精神意 [4]
李舒健 认为,“心主神明 ”的功能是通过神经-内
识思维方面的异常表现,可见失眠、多梦、神志不宁、 分泌-免疫网络系统来实现的。 心主神明的实质是
甚则谵狂;或见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则昏迷 心脏以调控全身血液循环功能为基础,以心神为中
等临床表现。 介,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行信息处理整合,
1. 1 对“心主神明”的传统认识 从而维持一切生命活动;(5) 美国医学家依纳米佳
关于“心为神之宅,神为心之用 ”的论述,在古 研究表明,心脏具有分泌“心激素 ”的作用,这种激
代哲学的诸多论述中均可见到。《论语·为政 》曰: 素的作用一方面是帮助大脑进行思维,一旦缺乏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荀子·解蔽 》言:“心 就会反应迟钝、精神萎靡;另一方面能把心脏指令传
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可见从中国古代哲学概 到全身包括大脑,使人体具有整体的协调功能。 基
念而言,“心”是指人的意识、思维器官,古代哲学的 [5]
于这一发 现,美 国 医 学 家 阿 拉 特 拉 斯 博 士 曾 预
“心灵论”,还影响到《内经 》提出的“心主神明 ”的 言:“心 脏 实 际 是 一 种 具 有 思 维 能 力 的 智 慧 脏
观点。《灵枢·九针十二原 》开宗明义:“粗守形,上 [4]
器。 ”
守神。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1. 3 讨论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 (1) 亦有学者[6]将心分 为 血 肉 之 心 和 神 明 之
舍也。”《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处 心,血肉之心主血脉,神明之心主神明。血肉之心是
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 指维持人体血液循环的心脏功能,神明之心是指主
气。”《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 宰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脑的功能,二者关系密
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灵枢·天 [7]
切,并提出“脑为神之用,心 为 神 之 基 ” 的 理 论;
年》“黄帝曰:何者为神? 岐伯曰: 血气已和,荣卫已 [8]
(2) 翟双庆 提出“脾主神论 ”。 其一,脾胃是后天
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类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滋养周身;其二,脾胃居中
经》:“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
央,是生命活动、气机运转的“枢轴 ”,故提出脾胃为
应万几,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如之,
五脏中心,为调节五脏整体之关键的观点。 与心主
故曰神明出焉”等都指出心在脏腑功能活动和精神 [9]
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神明有同样重要的地位;(3) 姜氏 提出脑为元神
1. 2 对“心主神明”的现代认识 之府。人的精神活动是大脑的功能,是大脑对客观
外界事物的反映,所以说脑主神明。 脑主神明包括
(1) 于鸿玲[1]认为,“心主神明”的含义有:①指
主管思维、主管记忆、主管感觉、主管运动等。
基 金 项 目: 科 技 部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自 主 选 题 ( ZZ2006003; 2 心主血脉
ZZ2006016) 心主血脉的基本含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
2010 年 4 月第 16 卷第 4 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Apr. 2010 Vol. 16. No. 4 283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脉、血三 从而使血液输注环流,濡养周身。在生理上,心对血
者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心和 络的通利、渗灌具有重要影响; 在病理上,心的病变
脉直接相连,互相沟通,血液在心和脉中不停地流 可影响血络功能活动。 通过对心的调治,可以改善
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如环无端,在这个系统中心 血络的病变和损伤。 心主血络论,为临床治疗血络
起主导作用。 病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2. 1 对“心主血脉”的传统认识 3 “心为火藏”与心主神明、心主血脉的关系
古人将心主血脉分为: 心与血、心与脉、心与血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言:“心者 …… 阳中之太
脉 3 个方面来认识:(1) 心与血。《灵枢·决气》:“中 阳,通于夏气。”《阴阳应象大论 》又云: “其在天为
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张介宾所云:“血 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 ”,指出心为阳中
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总统于 之太阳,为一身阳气之大主。《素问·生气通天论 》:
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 于肾,而灌溉一身 ”。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杨氏等认为前者阳
可见心在血的化生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故称“奉心 气之君火,后者为相火。心之君火主神明,心之相火
而赤”;(2) 心与脉。《难经 》记载:“心重十二两,中 主血脉。相火为君火之基,君火为相火之统。 具体
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三毛”即是对出心大血 到功能而言就是说,心主血脉是心主神明的基础,心
[14]
管的描述。 张景岳说:“心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 主神明是心主血脉的主宰 。
系心,心 下 系 脾 肝 肾,故 心 通 五 脏 之 气 而 为 之 主 4 “心开窍于耳”说
也”。 故《医 原 》说: “夫 人 周 身 经 络,皆 根 于 心。”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
(3) 心与血脉。《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 [15]
开窍于耳。”陈晓杰 等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总结
本,神之变,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所言充者,有 出:心之所以开窍于耳,主要有三大支持证据:(1)
充满、供备、担任之义。 心主血脉,贵在于通。《素 心通过主血脉和神明以荣耳,助耳司听觉、味觉和助
问·平人气象论 》曰:“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 平衡;(2) 耳功能可影响心主神明的功能。 近年来,
也。”其一在于血脉贵在流通,忌涩滞。 如《灵枢·痈 我国学者在豚鼠耳蜗中发现有心钠素 ( ANP) 反应
疽》曰:“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灵枢·卫气失常 》 阳性产物,前文已经阐述,ANP 的分泌有助于大脑
也说:“血气之输,输之诸络 ”,指出血液经脉注输于 思维;(3) 心的形态功能和耳的形态功能密切相关,
周身血络。而《灵枢·痈疽 》又云:“津液和调,变化 耳可反映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且可以此推测、判
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 断心活动状态。大量临床试验证明,耳鸣的发生大
盈,乃注于经脉。”可见血由血络入经脉注于脏腑, 都伴有心理 因 素。 故 陈 氏 认 为 相 较 于“肾 开 窍 于
通过血络的连接,才得以使血液在脉中环周不休,流 耳”之说,“心开窍于耳”更具有说服力。
行不止。而心主血脉,“心机之跳动 ”对血脉的运行 5 “目为心窍”说
[10]
通达无疑起着重要作用,是其中心环节 。 医者皆知,目 为 肝 窍。 但 早 在《素 问·解 精 微
2. 2 对“心主血脉”的现代认识 论》中便有:“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
(1) 张效霞[11]等认为,“心主血脉 ”的认识是五 陈小娟认为,目为心窍首先是由经络为之沟通。 其
行归类的结果;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历史考察,认 次心主血脉,诸脉属目。《素问·五脏生成 》云:“诸
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医学不可能从解 脉者,皆属于目…… 诸血者,皆属于心。”目得血养,
剖学上认 识 到 心 脏 具 有 主 持 血 液 循 环 的 功 能; 将 则目光精彩,方能明视万物。 心主藏神,目为心使。
“心主血脉 ”解释为心脏具有主持血液循环的功能 《灵枢·大惑论 》曰:“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
是将西医学理论比附于中医学而得出的错误结论 。 也。”从眼的解剖生理来看,脉络膜有丰富的血管组
“心主血脉 ”只是出于五行归类的需要而有的一种 成,又称血管膜,故脉络膜属手少阴心经。 综上所
说法而已,那种认为其是通过解剖而发现的说法是 述,都证实目为心窍这个论点是有其指导意义的 ,并
[12] [16]
违背历史与逻辑的;(2) 张恒 认为,心连脉,血液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
运行于脉中,如环无端,组成了心、血、脉一个解剖与 6 从心论治在临床中的应用
功能上不可分割的整体。《素问·平人气象论 》云: (1) 冠心病情感及认知障碍。曹氏等[17]在对临
“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灵枢·痈疽 》又 床 65 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量表以及电生理检查时发
云:“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 现,冠心病患者存在情感和认知方面障碍的比例较
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故言心为血 正常人明显升高。中医学认为,心主神志,而抑郁焦
脉之主,心气充盛,则血和脉充,仓廪实,府库充,诸 虑过度劳伤心神、影响情志。 冠心病病人在认知方
脏腑皆受其养。心脏和脉管作为功能物质场所及载 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知觉、感知方面并没有差异,显
体,血液及生命活动性物质发挥营养和调控作用 ,在 示了冠心病病人确实存在认知功能、抑郁、焦虑障
心泵的推动和脉管的约束下,血液及生命物质才能 碍,符合中医学“心主神明 ”的理论,为临床辨证治
遍布全身,发挥其生理效应。 心脉、心血互为体用, 疗心血管疾病指明了方向,也为“心主神明 ”理论提
心之体为脉,心之用为血,二者是“心主血脉 ”行使 供了实验依据;(2) 动脉粥样硬化。 心主脉是指脉
正常功能的决定因素。 管的充盈和通利,也就是脉的正常功能活动有赖于
[13]
2. 3 讨论 心脏的搏动 。 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中医学的“脉
[13]
马淑然等 提出了“心主血络 ”论。 认为心除 痹”范畴,其根本在于脉壁异常,脉道不利。 若心主
主血脉外,还主“血络 ”。 通过血络的连接和渗灌, 血功能失调,则造成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脉道不利
使心、脉、血络和血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系统, ( 下转第 285 页)
2010 年 4 月第 16 卷第 4 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Apr. 2010 Vol. 16. No. 4 285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于智敏:既然分析还原方法不能有效地解释中 王永炎:现代科学确实创造了不少人间奇迹 ,但
医 是否意味着中医就将永远处于“混沌”状态?
, 它对人类文化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也必须引起我
王永炎:混沌学是目前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混 们的重视。中医废存之风渐起,不都是起源于那些
沌不是含混不清,不是神秘不可知,严格来讲,混沌 从事现代“科学”研究的所谓“科学家”吗?
是指数学上的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随机性态 。它虽 中医同仁头脑要冷静,要带着智慧向远看、向前
然不可预测,但内部却隐藏着结构和规则。 看,在关注人类命运的同时,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中医学保持了系统科学 积极思考自身的发展方向。
力图凸显的整体性,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整 中医需要科学化,但不能盲目地崇拜“科学 ”,
体具有各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而这些新的特 更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 ”。 还原论主张把复
性绝不是通过对其组成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出的 。这 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事物的组合,把宏观现象归结
就是中医重视人体证候表现的像素 ,整体观察表征, 为微观现象的组合,这种还原方法可以借鉴,但不能
再参考单项的指标异常,进而诠释疾病与健康的生 成为占据中医学研究主导地位的方法论原则 。至于
理病理。同样,对于方剂研究重视中药间的七情和 说把生命现象归结、还原为物理、化学现象,把人类
合,强调配伍关系也是其目的意义所在 。 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都还原为“科学问题”、“科学 ”观
总之,系统科学所要凸显的是系统的整体性 ,是 点,试图创造所谓的“科学奇迹 ”,对此我持保留意
系统的自我保护、自我修复的稳定性,这是分析还原 见。法国哲 学 家 拉 美 特 利 写 了 一 本 书,名 字 叫 做
需要把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进行无目的的 《人是机器》。我认为,人不是机器!
分析和不完全的还原,莫不如保持这种“混沌 ”。 重 天人合一与形神一体,包括整体观念,还有辨证
要的是分析还原导出的海量数据如同汪洋大海 ,而 论治,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认识论 ,个体化诊
人们渴求维护生命的一杯淡水。因此中医学者要做 疗的实践论,这应该是中医学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对
的,应该是在系统和整体指导下的还原分析 。 现代生命科学的最大贡献。中医学者要我主人随地
于智敏:现代科学创造的诸多“奇迹 ”,何时才 从事医疗研究,彻底甩掉“不科学 ”的帽子,坚定信
能惠及中医学? 心,迎接中医药事业的良好机遇,实实在在去做事。

( 上接第 283 页) 学报, 1990(1) :18.


[18] [4 ] 李舒健. 浅析“心主神明”的科学内涵[J]. 长春中医学院学
则可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 。 故对于动脉粥样型
报, 2006,22(1) .
心脏病的 治 疗 原 则,应 考 虑 疏 通 血 脉、活 血 化 瘀; [5 ] 李如辉. 发生藏象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3) 眼病。 若心阳虚、心火亢盛或心血瘀阻等证常 [6 ] 任继学. 悬壶漫录[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会引起近视、视神经萎缩、眼部急性炎症、眼底出血 60.
[16] [7 ] 潘文奎. 试论“脑为神之用,心为神之基”[J]. 甘肃中医, 1991
等眼部疾病 ;(4) 皮肤病。《黄帝内经 》之病机十
(1) .
九条明确记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外科精要 》 [8 ] 翟双庆,王洪图. 论中焦气机与神志关系[J]. 北京中医药大
亦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治疗上分多角度论 学学报,1995,18(5) : 10-11.
治:重镇止痒,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酸甘止痒, [9 ] 姜惟. 略论脑主神明[J]. 陕西中医, 1991,12(10) .
[19] [10] 孙刚.《内经》“心主血脉”学术解读[J]. 中华中医药学刊,
发汗利小便等治疗原则 ;(5) 男科病。 从心论治
2008, 26(6) .
男科多种疾病,在临床治疗上多获良效。 张氏根据 [11] 张效霞,王振国.“心主血脉”是解剖学发现吗? [J]. 江西中
《内经》对痛、痒、疮病机的论述,“诸痛痒疮,皆属于 医学院学报, 2005,17(2) .
心”,应当理解为多种疮疡及其与之相关的痛、痒, [12] 张恒.“心主血脉”之辨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7(2) .
大都因血脉不通、气血凝滞所致,心主血脉,故属于
[13] 马淑然,刘 燕池. 心 主 血络论[J]. 中 国医药 学报,2000,15
心。《外科启玄 》曰: “凡 疮 疡,皆 由 五 脏 和 六 腑 壅 (4) .
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由此说明疮疡的产生与 [14] 杨基建.“心为火藏”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J]. 陕西中医学
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对一些男科病应用该病机理论 院学报, 2003, 26(1) .
[15] 陈晓杰,甄杰武.“心寄窍于耳”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
从疮疡论治。对非淋菌性尿道炎、急性睾丸炎、慢性
刊, 2007,25(4) .
前列腺 炎 等 采 用 活 血 化 瘀 是 治 疗 疮 疡 的 常 用 之 [16] 陈小娟. 试论目为心窍[J]. 江西中医药, 1994,25( 增刊) .
[20]
法 。 [17] 曹雪 明,等. 心主 神 明 与 冠 心 病 病 人 认 知 障 碍 的 关 系 探 讨
心居于五脏之首,是五脏这个核心系统中的核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4(10) .
[18] 张溪媛,张艳. 心主血脉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J]. 长
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所以心功能的健全有
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4(6) .
利于周身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近 20 年来,随着医 [19] 张平,艾儒棣.“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在皮肤病治疗中的运用
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心脏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被挖掘 [J]. 甘肃中医, 2007, 20(7) .
并指导着临床的治疗,使很多疾病的治疗又有了新 [20] 张春和.“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理论在治疗男科病中的应用
的思路和进展。 举隅[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6,29(2) .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2008-11-20
[1 ] 于鸿玲. 析“心主神明”[J]. 河北中医,
1986,(6) :3. △通讯作者:于峥 (1977-) ,女,助理研究员,从
[2 ] 吴慧心. 关于心主神明的理论研究评述[J]. 江西中医学院学 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报,
2005,17(6) .
[3 ] 林雷,倪健伟.“神明之主”理论问题探讨[J]. 北京中医学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