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Presenter:Bing,Xiang,Lin
你有沒有聽過作者已死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這個說法呢?
如果有,是在什麼情境下呢?
文本分析的時候嗎?
還是賞析畫作的時候?
也有可能是在看超粒方電影影評的時候。
還有一種可能:酸民筆戰惱羞成怒的時候。
有人可能會說:
如果作者活著,我可以打電話給他
或是
作者死了也沒關係,翻找一下他當初有沒有相關的訪
談紀錄就好,幸運一點,還可能找到當初作者親自現
身說法。

問題來了:哪樣的作法才是正確的呢?
(所以說,作者到底死去哪啦
一個範例:
外頭的天下著雨,我一眼望見藍色的窗簾
—節錄自某位詩人的詩

請問:藍色窗簾一詞在這首詩中有何者意義?
(A)作者盼望自由的象徵。
(B)作者以藍色窗簾憑弔逝去的時光
(C)作者投射內心憂鬱的寄情物
答案為(C)你答對了嗎?有學生對此答案有所爭議,
因此出題者親自致電作者,詢問藍色窗簾的意思。
(以下為想像對話
:你好,這裡是高考中心,我們引用了您的詩作作為
出題素材,請問您在這首詩中所述的藍色窗簾是什麼
意思呢?
作者:沒什麼意思呀!我家窗簾是藍色的呢!
:(非常尷尬)好滴,謝謝您的回覆。謝謝您對文壇
的貢獻!
等等,所以到底哪種解讀才是
正確的呢?
作者意圖與作品意義的爭點
〇作者意圖:作者想透過作品說什麼?
〇作品意義:作品呈現出來的意義,也就
是說,作品本身說了什麼?
前者是「作者」說了算;後者是「作品
說了算」
作品詮釋的幾種情況—反意圖主義
1、作品成功表現出作者想表達的意思了
(作者成功訴諸了,也就是說,作者意圖被實現,
那我們就不用去問作者想說什麼了。

2、作品沒有成功表現出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換言之,他的訴諸失敗了,那我們自然也沒必要
去探討作者意圖了,已經跟這件作品沒有關係了。
我們有了上述的知識後,再回到藍色窗簾的例子,
你會怎麼重新詮釋這首詩呢?

細讀這首詩後,我們發現裡面的藍色可能真的有弦
外之音,雨和藍色之於憂鬱的聯想詮釋也不會不合
理;但如果你只看到一幅藍色的窗簾,也沒有什麼
不對,就只是很剛好的你跟作者對頻,作者意圖被
你解讀到了。
小結
1、我們看作品時,應該要遵照反意圖主義,看作品本身,而不是作者
想表達什麼。
作品就像作者的孩子,出生後就是獨立自存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想,
不受父母控制。父母或許是孩子誕生的原因,但他們沒有辦法代替孩子
說話,就如同作者不能代替作品說話(節錄自林斯諺老師的文章

2、文學作品的詮釋沒有誰對誰錯,只有合理不合理,有沒有過度詮釋

3、延伸問題:我們要怎麼知道我們的詮釋是否有過度詮釋的疑慮呢?
#語言慣例、反意圖主義者對語言慣例的詮釋
參考資料
林斯諺/作者已死:評論藝術作品,需要看作者臉色嗎?

大陸高考試題—藍色窗簾

《意圖謬誤》
by
文學評論家Wimsatt與哲學家Beardsley合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