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從台灣人的角度看西洋哲學與黑格爾與齊克果

張正修

2021 年 5 月 3 日·15 分鐘 (閱讀時間)

一、事與願違(一)作者的心願我曾在《民報》專欄當中表示,我想要努力完
成「現代西洋哲學」一書的出版,因為我已經出版了「古代希臘與中世紀哲學
—為脫華而寫的西洋哲學史(一)」與「西洋哲學史—近代哲學」二本著作,
但這個哲學史只寫到黑格爾,而所謂西洋現代哲學是從黑格爾哲學的崩潰而開
始的,因此作者理所當然的應該要把「西洋現代哲學」加以完成。

(二)老已屆至,只好透過民報來做介紹

可是作者最近開始經驗到老的現象,對我來說,老人走不動是在年輕時經常
可以看到的現象,不足為奇。但是當他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所謂「老」就變成
是自己必須去面對的切身課題。由於我喜歡喝濾掛咖啡,而且成天不離口,這
就使我晚上睡不好而去看醫生,而且也因此切身感覺到:當自己想要像年輕時
快步走路、爬樓梯、看書……時,突然感覺身體開始反抗,氣喘或是想坐下來
的需求就開始出現。就好像釋迦摩尼佛在「四門出遊」時,於東門看到一個很
瘦、很虛弱的老人一般,知道自己也真正漸漸走到這一步了。對以前年輕的我
來說,「老」只是嘴巴說說而已,但現在「老」就變成現實了,自己也必須去
改變「到目前為止的各種動作乃至種種習慣」去適應一個新階段的人生。也因
為這個緣故,自己開始害怕自己是否能夠把自己要寫的著作加以完成。前思後
想,就想到:不如藉著自己在民報中的專欄,開闢一個西洋哲學系列專輯,來
介紹西洋哲學的思想與看法。

二、西洋哲學對於台灣人來說,是異質的文化

(一)從文化的角度談台灣文化與日本文化的差異

哲學是西洋人特殊的思考方式,要做簡單的介紹並不簡單。各位讀者或許聽過
一句話:所謂學習,就是把一個文化變成是自己東西的過程。而《將不同文化
加以內化的人》彼此相遇時,我們就會發現不同文化的人在「對於人、對於世
界的看法」乃至「社會行為」都會非常不同。我舉一個例子來做說明一下:台
灣人去過日本觀光或留學的人非常多,而各位也大概知道,假如台灣人在日本
不開口講話的話,一定不會被日本人當做是外國人,因為在外型上我們跟日本
人沒什麼差別,可是日本人跟台灣人的社會行為與對於事情的應對態度乃至應
對方式都很不同,這是很多台灣人都有的經驗。在日本,有很多繭居族,他們
不想工作,不願出門,認為自己是廢物,不想麻煩大家,即使離開家變成遊民
也沒關係。這種繭居族在日本有 100 萬左右,他們以男性居多,他們不擅長社
交。在觀察日本繭居族的產生上,作者發覺日本人本來就是團體動物,因此社
會對於個人會設有種種明的規則與潛規則,如果個人不遵守這些規則時,馬上
會遭受周遭人士的指責與矯正乃至被冷眼對待,直到個人遵守為止;如果被斥
責而馬上表示道歉時,人們就很容易對之採取原諒的態度。在這種文化之下,
許多日本男性欠缺構通技巧,而不斷受到社會周遭的壓力,而當個人受不了來
自社會的各種指責與冷眼對待時,許多 30 多歲的日本男性就轉變而成為繭居
族。但反觀台灣,到目前為止,我很少聽到說台灣有什麼繭居族的,而台灣這
種具有漢文化基礎的地方向來就是以家庭為中心、以個人為中心的社會,當人
們踏出社會遭受他人無理的指責或是自己覺得被冤枉而受到欺壓等的時候,台
灣人,尤其男性所採取的態度就是反抗,而如果男性的學歷偏低與謀生能力較
差時,黑道幫派就是他們反抗社會的最大依靠。所以在上課時,我曾對同學們
說,日本的繭居族一來到台灣就會變成黑社會,所以我們很多的電影就是以黑
道為主題而加以拍攝的。

(二)台灣與歐美的共通要素少之又少

台灣與日本在很多方面是有著若干共同的文化要素與人種要素,例如雙方有
很多人都是屬於蒙古種,彼此有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乃至使用漢字。但儘管有
很多相同之處,可是文化的差異還是非常大。在這個時候,要將《比較沒有共
同要素的歐美與台灣》做對比時,那麼文化的差異當然就會更大。也因此,要
了解西洋哲學真的不是那麼容易懂。

三、以黑格爾為例來說明西方哲學的難懂

(一)西洋哲學的三個特色與形而上學

許多讀者都知道哲學的起源是在古代希臘,但是羅馬帝國後期,西洋人接受
了希伯來人(亦即猶太人的另一種講法)的基督教。所以西洋人受到希臘文化
與希伯來文化很深的影響。如果我們要找出其中幾個特色,那麼,(1)追求
真理,以尋求不死,(2)探討形而上學,(3)喜歡使用邏輯,進行辯證這三
點是主要的特色。這三點當中,對於我們來說,最難懂的就是「形而上學」。
那麼,什麼是形而上學呢?易經有一句話:「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
道。」舉例來說,在我前面有一個人、有一個桌子、桌子上面有一支手機,…
…這些都是看得到的東西,這些就是《形而下的器物》,但是當我思考:這個
世界是怎麼形成的?何以人會跟其他生物不同?……,換句話說,當我們思考
《有一個看不到的法則之類的東西》是這個世界的成因時,這個看不見的法則
就是《形而上的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個「道」就是形而
上的道。由於東方社會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不喜歡講看不見的東西,所以我們
的思考就非常沒有形而上學。而這也是西洋哲學對我們來說是很異質之物的緣
故。

(二)黑格爾哲學的特色

那麼,黑格爾哲學的特色是什麼呢?黑格爾哲學被稱為是「西洋近代哲學的
高峰」。所有的現代哲學幾乎都是從批判黑格爾哲學而出發的。他的哲學很有
特色,讀哲學不讀黑格爾,等於沒讀哲學。

1、康德的認識論

黑格爾哲學屬於德意志觀念論(German Idealism),這個德意志觀念
論是從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開始的。在康德的時代,近
代科學已經在發展著,他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能夠認識外界到什麼程
度呢?」他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看法,那就是:我們無法認識物的本身(康德
將之稱為「物自體」(Ding an sich)),我們只能知道物的「現象」。這
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在我的前面有一個石頭,這個石頭我們可以描述成
是:硬硬的、橢圓形。但這些特色,康德認為它們只是顯現在我們意識當中的
現象而已,因為當這個石頭呈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本身會自動地把我們的若
干能力投射到石頭上面,就好像我們帶著紅色的眼鏡看石頭時,石頭就會變成
是紅色的石頭一般。所以石頭的本身,我們絕對不可能認識,我們只是看到
《自己的主觀所加以著色的石頭》而已,亦即我們只是看到石頭的現象而已。

康德的立場就是:我們不可能真正地看到真實的世界,所以我們無法看到真
理,也無法而達成不死的狀態。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2、黑格爾對康德的挑戰

黑格爾的厲害就在於這個地方,我們舉一個例子來做說明。年輕的朋友有很
多都玩過電動遊戲,而電動遊戲的主角常在打倒敵人以後,他的能力會增強、
增加。黑格爾認爲人的認識能力就像電動遊戲的主角一樣,會不斷增強、增加,
而這就是他所說的「辯證法」。假如我們前面有一個蘋果,我們會說:「這個
蘋果是紅色的」,但是有人也會說:「也有青色的蘋果,因此不能說蘋果是紅
的」。這個講法顯然是否定「蘋果是紅色的」的想法,而這兩個想法是對立的、
互相矛盾的。

但在這個時候,會產生將上述兩個想法都否定的新的想法:「蘋果不是紅色
的,它是會變成紅色的。」這個「會變紅色的想法」是同時否定「紅色的」與
「不能是紅色的」兩個想法,但同時又包含這兩個想法。

黑格爾認為我們的認識會從《「我現在在這裡」所具有的直接認識》出發,
然後一步一步走向高層次的認識階段,最後就有辦法遍知一切,也就是說人們
會到達「絕對知」,就跟上帝一樣。換句話說,認識是一種運動,它從對「具
體的」、「個別的」事物的主觀知識出發,一步一步朝向「抽象的」、「普遍
的」客觀真理前進。

黑格爾顯然是把古希臘與基督教的想法結合在一起,而且他對於「存在」的
想法並沒有脫離古希臘與基督教的想法,由於這非常複雜,所以我就簡單講一
下:基督教認為上帝從「無」創造世界,那麼祂是怎麼創造呢?基督教受希臘
哲學的影響,就認為上帝像一個建築師一樣,在腦子裡先有建築藍圖,然後再
依照藍圖中的概念(柏拉圖將此稱為「理型」)去創造個別的生物、無生物等。
這種理型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具體事物的共同概念,但在西洋人的看法裡,
抽象的理型比起個物是更真實的,因為它們是存在於上帝的腦子裡,而我們人
是不過是上帝從「無」當中創造出來的。

從我們台灣人的立場來看,這種想法是不可思議的,但請記住:這就是文化
的差異。

3、黑格爾的政治哲學—自由的哲學

各位沒有讀過黑格爾哲學的人,或許會説:講這種空洞的抽象理論有什麼用
呢?其實這種看法是很錯誤的。我舉一個例子來說,黑格爾說:「現在比以前
好,未來雖然不知道,但一定會變得更好。」換句話說,他認為自由會透過歷
史的發展一步步實現,從封建的君主制會走上議會民主制,使得人們不斷獲取
更大的自由。黑格爾其實就是要用他的理論促使歐洲脫離封建的窠臼走上議會
制民主的建立。

四、實存主義的產生
(一)齊克果的實存主義與東方思想的接近性

1、齊克果的生平

下面我們要來談一個對黑格爾哲學加以批判的丹麥哲學家——齊克果。佛教
中有如下的箴言:「個人生死,個人了」。換句話說,即使夫妻再好,死神來
到時,也要各走各自的路,所以個人要怎麼辦?自己要自己去找自己的路,齊
克果的哲學就接近我們的思考理路,不同的是他用基督教要替自己找出路。

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是丹麥基督教


的思想家,是實存哲學(Existentialism ,國內許多人將之翻譯為存在主義,
但會造成混淆,所以依日本的翻譯法,作者將之翻譯為實存哲學)的先驅者與
倫理學家。他於 1813 年 5 月 5 日誕生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一個虔誠的基督
教家庭裡,父親是商人。他在 1830 年進入哥本哈根大學,按照父親的意願去
選修神學,但他的主要興趣是文學與哲學,他熱心閱讀柏拉圖、浪漫派作家、
莎士比亞等人的著作。1841 年,齊克果跟維珍妮·奧遜(Regine Olsen)解
除婚約。這對他日後創作生涯影響深遠。從 1847 年起,齊克果發表了許多著
作,批評丹麥教會,因此與丹麥基督教會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他自認為自己肩
負著對「真理」傳達的使命,並對於科學及社會現象加以反省,一心一意探索
個人在宗教上的存在意義。

2、齊克果對黑格爾的批判

齊克果上過黑格爾的課,而如同前述,他與他的未婚妻解除婚約,這對他來
說,是很大的打擊,因此他認為:黑格爾追求《對所有人都適合的真理》,但
這並不能真正得到真理,重要的是:自己要依靠真理活下去,我們要追求的是
「對於自己來說的真理」。如果用我們台灣人的角度來看,當一個人陷入迷惘、
無奈、惶恐不安時,我們會想要去找《能讓自己安心下來的思想》,而不走上
絕路,我們台灣人會去廟宇拜拜,或是在佛法中找到安心立命之處,或是上教
堂追求平靜,相對地,活在歐洲的齊克果就在歐洲的文化當中,去找出他的安
心立命之處。他認為:「將具體個人(實存,亦即實際存在的個人)的人生不
斷深化」才是到達真理的道路。所以齊克果的哲學被稱為實存主義的始祖,而
我們也可以在他的思想上看到與東方思想的接近性。
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是丹麥基督教的思
想家。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二)使個人(實存)深化的三個階段

對於齊克果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實存的人生的展開,因為實存的課題就在於:
要讓自己變成真正的自我。他認為將具體個人的人生加以深化,有三個階段,
也就是感性的、倫理的、宗教的三個階段,他嘗試從這三個階段來展開自我生
成的問題。

1、感性的實存階段

在感性的實存階段,人們所追求的是健康、財富、名譽,以享受感覺的快樂
為目的。但是在這個階段,人們會陷於倦怠,而遭受挫折,而因為良心的覺醒
而進入「倫理的實存階段」。

2、倫理的實存階段

在這個階段,人們會想要為了他人(鄰人)而盡自己的義務,這種為了他人
而盡心盡力達成自己的義務,就是要用盡一切去愛他人。但是人只是有限的存
在,人不可能去負擔這種義務,人們會為此而痛苦,並因此陷入絕望。

3、宗教的實存階段

最後,人們在最後會進入至宗教的實存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會活在信仰
當中。人們會一邊經驗到所謂的絕望,而承認自己的無力感,讓神來接受這個
無力感,而以一個「孤獨者」的身分,在上帝的面前,孤獨地做決斷。只有在
這個階段,人才能真正過著人的生活。這個階段就是把自己交付給上帝的生存
方式。

(三)在齊克果思想上所呈現的歐洲特色
齊克果追求真正人生的態度在每個社會都可以看到,然而他的思想與理論當
然會受到歐州文化的影響,而呈現出歐州的特色。但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在黑
格爾以後,反對歐洲哲學之傳統的思想就跟著出現,但是在齊克果的倫理實存
階段,我們還是可以看到相對於「個別」的「普遍」的歐洲思想,限於篇幅,
就不多說。

五、結論

西洋哲學不好懂,其中原因之一是台灣有太多對西洋哲學的介紹並不容易懂,
這就使我們很難對西洋有深入的了解。但歐美國家會在現代的世界當中主導掌
握全球的發展,這與他們的哲學思考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台灣在自然科學的學
習上比較快,但是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方面則對於西方的學問常常有許多誤
解乃至錯誤。作者只希望能儘量用我們的文化關心角度,來介紹西洋的哲學與
各種思想。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