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DOI :

10.
164
99/j.cnki.
100
3-5
397.
200
4.0
3.0
18
2
004年8月 语言文字应用 Aug.‚
200
4
第3期 Applied Linguistics No.
3


歧义、歧解和用歧的认知问题

周明强
(浙江教育学院中文系 杭州 3
100
12)

[摘要]歧义、歧解、用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歧义是表达上的问题‚是表达者用
一种语言形式传递了多种语言信息的语言现象。歧解是理解上的问题‚是受话者无
意曲解了发话人的言语信息内容的言语现象。用歧是对歧义的利用问题‚是语用者
有意在话语中插入看似有歧义的话语内容‚以表达深刻、含蓄的语义‚造成幽默、风趣
的表达效果的语用现象。歧义的出现是表达上的语言认知失误‚歧解的出现是理解
上的语言认知失误‚用歧却是语言认知在语言运用上的创造性表现。
[关键词]语用;认知;歧义;歧解;用歧
[中图分类号]H0
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03
-53
97(2
004)0
3-0
083
-08

Ambiguity and its Interpretation and Utilization


Zhou Mingqiang

Abstract: Ambiguity and its interpretation and utilization are three issues which are
closely linked but also differ with each other.Ambiguity is a matter of language expression‚in
which the speaker expresses several messages by means of one single utterance.The
interpretation of ambiguity concerns the language phenomenon that listener unconsciously
misunderstands speaker’s linguistic message.The utilization of ambiguity refers to the
pragmatic phenomenon that language users intentionally use some seemly ambiguous expressions
in the speech so as to express deep‚implicit meaning or to achieve humorous effect.Ambiguity
is a cognitive fault in language expres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ambiguity on language
understanding‚while the utilization of ambiguity is a creative behavior in language use.
Key words:pragmatics;cognition;ambiguity;“qijie” (歧解);“yongqi” (用歧)

[ 收稿日期 ] 2
004-0
1-0
1
[ 作者简介 ] 周明强‚男‚浙江教育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和应用语言学的教学与研
究。
∗本文为浙江教育学院2
003年度重点课题‚批准号为:浙教院 [2
003]1
51。
·84· 语言文字应用 2
004年第3期

我们曾以大学生为对象做过对歧义句辨认的调查‚发现对歧义句的认知程度很不一致。
5
如对“这些题我们都会做”一句‚有3∙5%的受测者认为有歧义;而对该句有几种歧义‚看法又
不一样‚或认为有两种‚或认为有三种‚或认为有四种。而具体是哪几种意思‚说法又不完全一
样。这种对语言意义的感知能力就是语言的认知能力。事实说明:同样年龄段、受同等程度教
育、思维水平相当的人‚其语言认知水平并不完全一样。这种差异在对有歧义的语言形式的认
知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探讨歧义应该从认知的角度入手‚从形式和内容结合的角度作出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分清多义、歧义、歧解和利用歧义的界限。

一 歧义的出现是表达上的语言认知失误
(一)对歧义的基本认识
一般认为‚歧义(ambiguity)是语言中一种表达形式能够传递多种语义信息、可以作多种解
释的言语现象。大而言之‚歧义有两种‚一种是语言层面的歧义‚一种是语用层面的歧义。语
言层面的歧义以短语形式出现的称为“ 歧义短语” (ambiguity phrase)‚以句子形式出现的称为
“歧义句”(ambiguity sentence)。人们一般不将“多义词”(polysemy)称为“歧义词”‚这说明人们是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待歧义的。只有一种语言形式进入了一定的语境还是多义的才属有
“歧义”。词语是最小的语言备用单位‚所以词语的多义不称“歧义”。虽然短语也是语言备用
单位‚但它能成为词消除多义的语境‚如果多义词到了短语中仍然多义‚就形成“歧义短语”;多
义词、多义短语进入句子仍然多义‚就形成“歧义句”。
语用层面的歧义是句子进入具体的交际语境仍然有歧义的现象。一般说来‚歧义句到了
语境中‚歧义会自然消解‚但也有一些语句的歧义是语句进入语境后才产生的。一般所言的语
境是以句子为起点的‚包括语言性语境(context)、场景语境(scene context)、背景语境(background
context)、认知语境(cognition context)等。真正意义上的歧义应该是利用了各种语境条件仍然无
法消除其多义的语言单位(语用学称为“话语”的形式)所带来的语用层面的歧义‚这就是学者
1
们曾经讨论过的“语境歧义”(徐思益‚98
5;王建华‚
198
7)。
语言层面歧义和语用层面歧义的分析角度、目的和方法均不一样。前者从语言本体的角
度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歧义的结构特点、形成原因;后者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歧义的出现‚或者有效地利用歧义‚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常见的歧义句类型与认知的关系
根据歧义度‚歧义句可分为深度歧义句、中度歧义句和浅度歧义句。浅度歧义句的识别度
高‚深度歧义句的识别度低。歧义度既与歧义的类型有关‚更与人们的认知有关。我们分别在
0
两个新入学的中文系班级(共10人)中进行了歧义句认识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见下表):
A.由
B.由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句识别度高;
多义实词引起的歧义句识别度高; C.因语义关系
D.因读音轻重不同形成的歧义句识别度较高;E.由结构关系
不同造成的歧义句识别度较高;
F.由复杂的语义关系造成的歧义句识别度较低;G.由双音节省略
引起的歧义句识别度较低;
H.由实词虚词兼类的多义词引起的歧义句识别
为单音节的多义词引起的歧义句识别度较低;
J.由结构关系、语义关系或语义指向引起的歧义句识别度最低。两个班的情况非常接
度低;
近‚基本能反映其共性。
歧义句一般可利用语境消解歧义‚但也有一些句子即使在语境中也无法消除其歧义。严
格地说‚只有当表达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接受者的理解不一致时‚才构成真正的歧义。
2
004年第3期 周明强:歧义、歧解和用歧的认知问题 ·85·

类别识别率 歧义句 识别情况 歧义句 识别情况

A 9
5% 他借了我五千元钱‚还没还呢! 4
9/4
8 老张有个女儿很骄傲。 4
5/5
0

他给我们讲了两个解放军战士抢救
B 8
9∙5% 4
7/4
7 一些国家领导人发表了新年献词。 4
4/4
1
国家财产的故事。

C 7
8% 他说不下去了。 4
1/4
2 我想起来了。 3
7/3
5

他来这个班没几天‚好些同学还不认
D 7
7∙5% 4
3/4
1 妹妹做姐姐的工作也是常有的事。 3
6/3
6
识呢!

E 5
9∙5% 他是我弟弟的崇拜者。 3
2/3
1 她是去年生的孩子。 2
9/2
4

F 5
8% 这几箱书送图书馆。 3
3/3
1 那本书我丢了‚怎么还你? 1
9/2
2

G 5
2∙5% 需要进口机器。 3
1/3
0 他们的剩余物资‚我们的短缺材料。 3
3/2
5

H 3
9∙5% 他们多半是一年级的大学生。 2
8/2
7 这篇文章给我看看好吗? 1
3/1
1

J 3
5∙5% 这些题我们都会做。 1
6/2
1 连黄主任都辞退了。 3
3/3
1

(此表为部分调查例句。表中的“识别率”指认为有歧义的百分比‚
“识别情况”为两班认为有歧义的人数)
(三)语用歧义形成的认知分析
语用歧义常常是客观存在而说写者没有发现、听读者发现的歧义。它的出现不仅是语言
表达上的失误‚也是语言认知上的失误。下面我们从语言认知和歧义的关系上作些分析。
1.
从标记理论看歧义的形成。“语言中的标记现象(markedness)是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
某种不对称现象”。研究这种不对称现象的理论叫“标记理论”。“一般说来‚无标记项的分布
范围要比有标记项的大。在某些对立消失(又叫‘中和’‚neutralization)的位置上出现的总是无
1
标记项”。(沈家煊‚99
9)所以‚在汉语语法中‚无标记的形式组成了汉语语法的核心‚因而也
必然会影响语言的运用。在语言运用中也有无标记和有标记的对立‚也以无标记为常见现象‚
“有标记的使用取决于焦点、强调、话题链等各种语境因素‚而且只能出现在句子平面” (石毓
2
智‚00
0)。如果有标记形式和语境因素出现了不协调‚往往会产生歧义。
首先讨论标记缺失。人们用来表示强调的常用有标记结构是句首使用话题主语的句子‚
当要更明显地突出话题时‚人们还会在前面加上介词‚使话题成为句首的状语。例如:
A (1) [ 关于 ] 这个方案‚我认为不够严密。 (2) [ 关于 ] 这件事‚你可以写一本小说。

B (3) [ 对于 ] 这篇文章‚我的意见是再修改一下。 (4) [ 对于 ] 这件事‚我有不同的看法。

C (5) [ ?]党员大会你安排一下日程。 (6) [ ?]这种话我最讨厌别人说。

D (7)(他没来几天) [ ∗ ] 好些同学还不认识呢! (8) [ ∗ ] 这些题我们都会做。

A、
B 两组句首的介词可用可不用‚实际一般不用‚
C 组一般不用介词‚
D 组不用介词‚这反
映了人们对这种标记形式的处理习惯。然而 A、
B、C 组不用介词一般不会有歧义‚而 D 组却会
产生歧义‚这是因为 D 组中词语受语义关系的影响所致‚如(7)的“好些同学”与动词间的关系
(8)中的“都”是表示范围的副词‚如
没有介词介入时‚就既可是施事‚也可是受事‚出现了歧义;
“都”既可表“题”的范围‚也可表“我们”的范围‚因而出现了歧义。
没有介词的介入‚
其次讨论标记的失衡。沈家煊(1
999)指出:“可以在语义类、语用功能类、语法功能类(词
类)三个范畴之间建立起一个‘关联标记模式’。‘关联标记模式’涉及的范畴不止一个‚不同范
·86· 语言文字应用 2
004年第3期

”据此可知‚
畴的成员之间有的形成自然的、无标记的组配‚有的形成不自然的、有标记的组配。
关联词语也是关联标记模式‚不同的连词(包括部分表示关联的副词)可以表示不同的语用功
能。使用关联词语来连句的是无标记形式‚也有不使用关联词语的‚是有标记形式。如:
由于 RDCLI 直流环零电压的固定周期性‚需要修正逆变器的调制策略‚现在有 Delta 调制
法、 RDCLI 提出的直流环零电压调制的思路‚给新一代逆变器
最优离散脉冲调制法(ODPM)等‚
科技文稿歧义句辨析》‚《
设计以启迪。(李若冰《 1
科技与出版》99
9年第2期)
这是科技说明书中的句子‚表述了一种因果关系‚应使用句连词“ 由于……因此(所以)
……”‚但省略了后半部分。它可以补在“需要……”之前‚也可以补在“现在有……”之前‚还可
补在“RDCLI 提出的……”之前‚三种情况“因”“果”不一‚句子就有了歧义。句连词大多是成对
的关联词‚一般来讲‚成对的关联词语应前后呼应构成关联标记形式是配套使用的‚表述时不
要轻易省略其中之一‚否则就容易产生歧义。
2.
从语用原则的角度看歧义的出现。从语用上看‚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要遵循“ 经济的原
“无标记的使用
则”‚即“说话人总想在取得精确传递信息的效益时尽量减少自己说话的付出”‚
1
频率比较高”(沈家煊‚99
9)。人们往往在追求语言经济时忽略了明白的要求‚因而带来了歧
义。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据《 1
北京日报》1月8日报道‚两年前‚当事人张某向同事高某借了1
400
0元。今年7月‚
张某归还高某部分钱款后向高某出具了这样的借条:“ 张某借高某人民币1
400
0 元‚今还欠款
4
000元。
”可张某一直未再还款。高某便一纸诉状将张某告上法院‚诉称张某尚欠其余款一万
元‚ 0
请求归还。张某接到起诉书后‚找到司法所‚称自己只欠原告400元。司法所工作人员发
0
现借条上“今还欠款400元”有歧义‚既可以解释为“ 已归还欠款4
000 元”‚又可以解释为“ 尚
0
欠款400元”。根据《
合同法》规定‚如果一方提供的用词可合理得出两种理解时‚应选择不利
于用语提供人的解释。张某在此案中是用语提供人‚因此对“还” 字的理解应选择不利于他的
解释‚也就是“还”应读“huán”‚解释为归还‚那么张某理应归还高某一万元。(《 2
报刊文摘》00
2
1月1
年1 8日)
从形式上看‚这里的歧义是由于“还”的多音引起的‚但从形成的根源上看‚是认知上的经
济原则在起作用‚导致欠条人没有将个中原由写得太具体、太 嗦‚将一些能避免歧义的内容
都略去了‚因而形成了歧义‚让对方钻了空子。
3.从预设理论看歧义的形成。有效的语言表达和理解往往需要交际双方具有共同的知识
背景。这种共同的知识背景就是预设(presupposition)‚它是一种“ 无争议信息” (noncontroversial
information)。预设可以是事实性知识预设‚也可以是理论性知识预设。著名逻辑学家凯南曾
“许多句子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条件和语言环境‚为了使说出来的话让人听懂(懂得想要表达
说:
” 凯南这里所说的“文化
的字面意义)‚就必须满足这些条件。这些条件自然叫做句子的预设。
2
条件和语言环境”就是知识背景(黄华新‚00
1)。按石安石(1
994)的通俗说法‚预设是从话语
自身看出来的意义。预设所带来的意义并不就是歧义。如“ 他下棋还下不过聂卫平” 预设着
“他的围棋棋艺也不错”‚有句子本身的意思和包含在句中的另一层意思‚不能算是歧义。我们
认为‚只有当表达者自己没想到也不想表达却在话语中包含了的意义才是歧义。如“质不优价
其实也并不廉‚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严重的是损害了美国百事的声誉”‚预设“美国商
家的利益远远高出中国消费者的利益”‚显然预设的意思是说话人没有想到也不想表达的意
义‚这才是真正的歧义。
2
004年第3期 周明强:歧义、歧解和用歧的认知问题 ·87·

二 歧解的出现是理解上的语言认知失误
(一)什么是歧解
歧解(different-undersanding)是受话者无意误解了发话人的言语信息内容的一种言语现象‚
“说话人往往很难完全确切地、百分之百地传输自
是一种“理解的错位”。按照信息论的理论‚
己想要传输的信息‚听话人也很难完全确切地、百分之百地把语言形式‘还原’为它所代表的全
1
部信息‚编码和译码只能求其最大限度的近似值”(范继淹‚98
6)。这种不能“还原”的程度‚信
1
息论称之为失真度(程明、朱筱‚98
4)。我们把这种“失真”称为歧解。
歧解与歧义不同。歧义是由句子本身的原因而形成的‚而歧解是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依
据自己的认知背景对话语作出的理解。歧解与歧义有联系‚有的歧解是由于话语的歧义引起
的‚有的则不一定‚本来没有歧义的话语‚有时也会被人歧解。
歧解与误解也不同。误解(又称“曲解”)有的是由语言带来的‚有的是由行为带来的。由
语言带来的误解虽然和歧解同属于受话者曲解了发话人的原意‚但误解是没有理据或理据不
充分的、虚假的、推论不当的理解。而歧解是由原话引出来的‚虽然原话并不一定有歧义‚但是
在语境中‚受话者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自然形成的理解。
(二)歧解的类型
歧解的形成既与话语有关‚也与受话人有关。“从句法角度看‚歧解现象一定要围绕一定
1
的句法单位生发开来‚我们把歧解所赖以生发开来的句法单位叫歧解点”(张黎‚99
6)。而“生
发”的过程以及生发的结果‚都与受话人的认知有关。从歧解点的角度看有以下几类。
1.词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形成的。汉语中同音词多‚口语交际中常会形成歧解。例如:
鞋匠:先生‚你这鞋很贵吧?
作家:不贵。2
000多元。
鞋匠:先生您作什么的?
作家:我是作协的。
0
鞋匠:哎呀!您看就是不一样‚您做鞋的‚穿200多元一双的鞋还不嫌贵‚我们修鞋的2
00
多元一双的鞋都穿不起。(金正昆《
公关礼仪》电视讲座)
鞋匠将作家说的“作协”听成了“做鞋”‚一是因为音同‚二是由鞋匠的认知决定的‚恰好又
在修鞋的现场。如果作家与某教师初次见面介绍说“我是作协的”‚就不会被歧解了。
2.词语、句子意义相关形成的歧解。多义词的存在为歧解提供了可能‚很多歧解就是由对
多义词词义理解错误而造成的。例如:
雨果有一天出国旅行‚到了某国边境‚警察问他:“姓名?
”“雨果。
”“干什么的?
”“写东西。

“以什么谋生?
”“笔杆子。
” 于是警察在登记簿上写道:“姓名:雨果。职业:笔杆子贩子。
” (《飞
1
天》98
6年第3期)
警察没有从“笔杆子”想到“作家”‚这是由他的认知背景决定的‚警察总与有关治安的事打
交道‚所以自然想到的就是“……贩子”。造成歧解的焦点在对“笔杆子” 一词的借代义的理解
上‚雨果用的是借代义‚警察理解的是本义。下面是由句子形成的歧解:
“你干这种事时‚为什么不替我和孩子想
丈夫在商店偷了东西回家‚妻子愤恨地责问丈夫:
”丈夫回答说:
一想? “当时我想到了‚只是店里没有女人和孩子的衣服。

妻子的话是责备丈夫为什么不考虑犯罪以后会连累老婆和孩子‚不料丈夫却从贼性方面
·88· 语言文字应用 2
004年第3期

加以理解‚作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歧解回答。
3.语义补充而形成的歧解。在言语交际中‚有时交际信息是要由听话人来补充的‚这也是
形成歧解的原因。例如:
“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我早就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
”那光头的老子看定了阿 Q 的
脸‚ ”长衫人物也大声说。“ 我本来呀……来投……” 阿 Q 胡里胡涂
沉静的清楚的说。“招罢!
的想了一遍‚这才断断续续的。
“那么‚为什么不来呢?
”老头子和气的问。
“假洋鬼子不准我!

“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哪里?

“什么?……”
“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
”(鲁迅《
阿 Q 正传》)
阿 Q 结结巴巴说的“投……”显然不是“投案自首”‚而是“投革命党”。而“光头的老头子”
却按照自己的认知补充歧解为“投案自首”‚于是阿 Q 便作为罪犯被拘留‚被杀头了。
(三)语用歧解的认知分析
歧解是说话人的话语中没有表达出来而听话人根据自己的认知作出的不同于原义的理
解。它的出现不仅是受话者在语言结构认知上的失误‚更是受话者在语言意义认知上的失误。
1.
从图式化理论看歧解的形成。图式(schema)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将新事
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地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
2
信息系统(赵艳芳‚00
1)。“简单地说‚图式就是结构化了的意像”(崔希亮‚
200
1)‚是大脑语义
记忆中关于事件一般性顺序的规约性或习惯性的知识结构。话语的理解活动是在图式指导下
完成的‚是激活或建构合适的图式并填充新信息的过程。
首先看知识结构图式。图式通常被看作是组织化的背景知识‚使人们在理解语篇时能期
待或预见到某些内容。由于每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背景、审美情趣等的固有差异‚在同样话
语的刺激下‚会激活记忆中贮存的不同图式而产生对话语的不同理解。例如:
会上‚老爹对哈尔穆拉特的工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老爹说了一句:“ 头脑在哪里?

哈尔穆拉特……立即把头上戴的紫绒小花帽摘下‚露出剃光了的尖而小的头……“就这儿‚我
” 哈尔穆拉特喝道:
的头! “看见这帽子么?真正的绒花帽‚不是路上拣来的‚也不是偷的‚伊宁
”(转引自王建华《
市巴扎上十二块钱买回来的! 语境歧义分析》‚《 1
中国语文》98
7年第1期)
这是由维吾尔族人特有的认知图式而引起的歧解。通过强调自己帽子的价值和尊严来表
达自己脑袋以及整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是维吾尔族人常用的手法。这是他们潜在的认知图式‚
当问者提及“脑袋”这个敏感的问题时‚听者潜在的认知图式被激活‚从而产生了歧解。
其次看注意力分布图式。同一事实、同一事件‚在表达上可以有不同的说法。这些不同的
说法反映的是注意力分布的差异。同样‚同一说法在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注
意力分布‚于是‚歧解就产生了。例如:
“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是对不起你父亲的么?并且也对不起你母亲的么?
周朴园问周萍: ”
(曹禺《
雷雨》)
周朴园的责问激活了周萍记忆中关于自己与继母乱伦之事的图式‚不同于周朴园想要激
活的图式---周萍在外赌博、鬼混等事件的图式‚话语的歧解就产生了。
2.从关联理论看歧解的形成。关联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理论‚它重视对听话人
2
004年第3期 周明强:歧义、歧解和用歧的认知问题 ·89·

理解过程的心理问题的解释。关联理论强调信息的关联‚“根据关联的认知原则‚人们将注意
力和需要加工处理的信息都放在那些看上去有关联的信息上面。根据关联的交际原则‚说话
人要对某人发话时就期待话语具备最佳的关联性。当话语具备足够的关联性而值得听话人去
进行加工处理‚特别是当话语具有最大关联性、说话人又愿意并且能够把它说出来时‚那么这
“一个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当且仅当:
个话语就是最佳的关联性话语”‚ (a)它起码要具备足够
的关联‚值得对它进行加工处理;(b)它与说话人的能力及偏爱相一致‚是具有最大关联的话
2
语”(何自然、冉再平‚00
1)。关联理论的原则对我们正确地研究歧义问题很有启发。它让我
们看到歧义的形成在于:交际双方都是从自己期待的最大关联性的角度来处理信息的‚如果二
者期待的最大关联性不一致‚就会产生歧义。从表达来看‚表达者在生成自己要表达的信息
时‚总是认为自己的表达是完美无缺的‚否则他会进行修正;从接受来看‚接受者在接受、处理
接受到的信息时‚总是按照自己认为是最完美的途径来处理信息的。当二者不一致时‚就发生
了歧解。例如:
她不能生育孩子。(“不能”一表“没能力”之意‚一表“不允许”之意)
人们理解话语意义时根据的是语境和所具备的必要的语境知识‚以帮助他们在两种意义
间作出选择。如果没有语境‚就会无法选择‚或者看不出有歧义。如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就有
3
8%的人说“她不能生育孩子”没有歧义。

三 用歧是语言认知在语言运用上的创造性表现
我们研究歧义一是为了了解歧义形成的客观条件、认知基础‚以便更好地避免歧义‚提高
交际的有效度;二是在把握了歧义的特点和人们的认知特点后‚能更好地利用歧义‚以增强语
言表达的生动性和表现力。我们把有意说有歧义的话或有意对别人的话作“曲解”的语用现象
叫做“用歧”。巧妙地“用歧”‚不仅表明语用者语言水平达到了较为高超的程度‚而且是其语言
认知在语言运用上的创造性表现。人们对语言变异现象较感兴趣‚“用歧” 就是利用了人们求
新求异的认知心理‚借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用歧”的技巧很多‚下面略举几种。
(一)利用词语同音、近音形成歧义
有“错”才有精彩……(湖南天方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告)
广告中的“错”是“错层”之“错”‚而非“错误”之“错”。广告的制作者就是要利用这种歧义
吸引读者‚增强广告的宣传效果。下面是利用音近形成的歧义:
何淑芳:你是哪家公司的大老板吧?
陈 毅:大老板?哦‚对‚我是上海的大老板。
何淑芳:上海的大老板?请问哪家公司?
陈 毅:国营公司。
何淑芳:贵盈公司?是百货行业?
陈 陈毅市长》)
毅:对‚我们是要开办一家最大的国营百货公司。(话剧《
何淑芳说的“大老板”是指业主‚而陈毅将其接过来喻首长为“大老板”‚暗指自己是上海市
“国营公司”和“贵盈公司” 又是谐音形成歧解‚而使前后意思浑
市长‚利用歧解形成语义双关;
然相连、毫无缝隙‚充分表现了陈老总豁达、幽默的气度。
(二)利用语句结构的不同切分形成歧义
“不管什么时代‚问你有软席票没有?
青年人说: ”
·90· 语言文字应用 2
004年第3期

“嘿‚我这票也不硬呀!你们瞧‚也是纸做的‚软
老伐木工人拨弄了一下手掌心的车票‚说:
”(刘白羽《
和和的。 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
这里的“软席票”应切分为“软席/票”‚可老工人有意切分为“ 软/席票”‚形成了歧解‚很好
地表现了人物自豪、爽朗、风趣的性格‚使气氛轻松愉快‚充满了生活情趣。
(三)利用词语的多义形成歧义
据说‚有一次一位美国人问作家王蒙:“五十年代的王蒙和七十年代的王蒙‚哪些地方相
”王蒙诙谐、幽默地回答说:
同‚哪些地方不同? “五十年代我叫王蒙‚七十年代我还叫王蒙‚这是
” 于是那个美国人
相同的地方;五十年代我二十多岁‚七十年代我四十多岁‚这是不同的地方。
被弄得哭笑不得。(《 1
家庭医生》98
9年3月5日)
0年代与7
这位美国人的本意是要王蒙谈谈他在5 0年代在政治态度、思想观点、社会地位
和文学创作等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王蒙巧妙地利用“相同”“不同”这两个词语的不
同理解来回答‚形成了歧解‚显得幽默、活泼。
(四)利用语义上的联系形成歧义
1
944年春天‚日寇进犯广西‚当时国民党广西省主席黄旭初闻风丧胆‚假托归乡为母扫
墓‚先行逃遁。《
新华日报》报道了此事‚标题是《
桂林危机声中 黄旭初扫他妈的墓》。(转引
试析歧义语的类型及歧义的排除》‚《
自张博学《 2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0
1年第2期)
这是利用双关来形成嘲笑、讽刺‚正标题既可理解为“黄旭初为他妈扫墓”‚又可理解为骂
人话“他妈的”。《
新华日报》巧妙地利用歧义构成歧解‚有力地嘲笑了黄旭初。

四 结 语
歧义、歧解和用歧是和语言认知密切相关的问题。在静态的语言层面‚可以对歧义的格
式、
特点进行分析‚分析目的是为了消除语言的歧义。在动态的语用层面‚我们不仅要分析歧
义‚还要分析歧解、用歧的特点、规律‚分析目的不仅是要消解语言运用中的歧义‚更重要的是
要研究如何利用人们的认知‚充分利用歧义‚以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使我们的语言运用从语
言的“必然王国”走向语言的“自由王国”‚这应该是我们研究歧义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 1 ] 程明‚朱筱.信息论讲座 [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
4.
[ 2 ] 崔希亮.语言理解与认知 [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
1.
[ 3 ] 范继淹.语言的信息 [A] .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 [C ]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
6.
[ 4 ] 何自然‚冉再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 [C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
1.
[5 ] 黄华新.关注“两种对话”---语用逻辑研究的时代特色.浙大哲学网·学术交流:http:
//phil.
zju.edu.cn/
communion/meeting/
200
1-9
/paper4-2.
asp.
[ 6 ]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 [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
9.
[ 7 ] 石安石.语义研究 [M]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
4.
[ 8 ]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 [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
0.
[ 9 ] 徐思益.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 [J ] .中国语文‚
198
5‚(5).
[1
0] 王建华.语境歧义分析 [J ] .中国语文‚
198
7‚(1).
[1
1] 张 黎.言语交际中的歧解现象 [J ]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
6‚(4).
[1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
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