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南管]

*南管是華夏音樂的活化石
漢族傳統(二戰以前)音樂
➡什麼時後出現?廟會/送葬/歌仔戲/布袋戲
➡音樂系統:
1.南管系統(牛犁陣/車鼓陣/道教音樂)
2.北管系統(送葬/布袋戲/道教音樂)
3.其他(歌仔戲/民間小調/雅樂 13 音/客家)
*台灣最重要的祭孔音樂-台南孔廟(從清朝以來傳承祭孔雅樂),其他孔
廟用的是明朝的音樂(明朝祭孔音樂被重建-莊本立)
➡為什麼要用明朝的祭孔音樂?因為清朝不是漢族
*狹義的南管-真的
廣義的南管-把加花去掉,速度較快,但用的是原本的旋律
*狹義的南管:
➡南音/南樂/南曲/南詞/南唱/弦管(真正稱法)/五音/郎君(孟昶ㄔㄤ
ˇ必考)樂/郎君唱
*廣義的南管:
➡歌管/太平歌/車鼓/牛犁陣/七響陣/桃花過渡陣/南管戲/交加(九甲)

➡交加戲唱的是南管,但鑼鼓是北方的(京劇/北管)-南北交加
➡用南管的曲子然後唱自己的詞
*南管音樂會—整弦/排場
➡曲目安排:指—曲—譜(按次序),指選了什麼調式,曲就要選什麼調
式,但如果整場都同一個調式很無聊,所以會唱過枝曲(可以換調式的
曲子)來銜接
➡南管三種不同的音樂型態,樂曲形式
1.指(套)(五大套) 2.(唱)曲(有唱詞) 3.譜(四大譜)
➡指跟譜的差別(同為器樂演奏)—指的樂譜有唱詞,譜的樂譜沒有唱詞,
炫技
*南管工尺譜:
1.門頭(固定調式/固定韻腳,音樂上的相似性)
2.管門(調式)/曲辭(唱詞)
3.旁邊的點圈—撩拍(拍子/速度)(京劇稱為板眼)圈(拍)為第一拍,
點(撩)為第二拍,通常為 2 2/2 4/2 8 拍,最多可到 7 撩拍,三撩拍是
四拍,從慢開始然後入板
*南管發源於大陸福州/泉州地區,發展到台灣,所以東南亞/台灣保存的
是比福州/泉州地區還古老的形式
*(考)在邊緣的音樂比較老較古老傳統的形式,在中心的音樂較新—音
樂邊緣理論=文化圈理論
*清朝已經有南管了
➡埤海記遊(郁永河)裡有最早對南管的文字記錄
*台灣保留最好的南管是七子戲
*管閣—愛好音樂覺得自己很高雅的人,通常是士紳互相集會的地方,管
閣裡會有先輩圖(以往的重要人物)
*南管重要團體:
1.雅正齋/聚音社—鹿港
2.南聲社—台南
3.閩南樂府—台北
*南管只有四個調,四種南管的調子:
1.五空管
2.四空管
3.五六四ㄘㄟ管
4.倍士管
*撩拍(唐就有):疊拍/一二拍(兩拍)/三撩拍/七撩拍—撩拍數越大
速度越慢
*現在的琵琶:6 相 20 幾品,最早的琵琶實物(唐朝的琵琶-4 相 0 品)
在正倉院(以前是日本皇室的倉庫)
*洞簫:南管形制的洞簫 10 目 9 節(尺八),6 指孔,1 尺八吋
*南管最重要的是琵琶(4 相 9 品,橫抱,用指甲彈奏),在南管戲裡會
用到足鼓
*上四管(5 人):
1.琵琶/三弦(點狀音)➡(舞台左側)
2.洞簫/二弦(延續音)➡舞台右側
3.中間是拍板(唱曲)一開始會先站著,唱的時候才坐下,之後再站起來
➡兩兩相對(考)—漢朝相合歌的遺風
*下四管(在音樂會不會單獨演奏,因為都是敲擊樂器):四塊/響盞/叫
鑼/雙鐘
*十音編制:上四管加輕型的打擊樂器
*曲式:傳踏(abababab...)鼓子詞(aaaaaaa...)—宋朝就有的名詞
*本事(劇本):陳三五娘
*韓熙載夜宴圖,王屋山跳軟舞
*南管重要樂師:
1.雅正齋—黃登伯(考)
2.南聲社(巴黎演出 8 小時-考)—蔡曉月,張鴻明
3.漢唐樂府—陳美娥
[北管(亂彈)]
*樂曲型態:
1.弦譜(沒有鑼鼓)
2.牌子(較為喧鬧有嗩吶)
3.細曲(清唱形式)
4.戲曲
➡前兩者只有器樂沒有唱,後兩者器樂加聲樂
*西皮/福祿之爭(兩者都是北管戲曲)
➡西皮類似京劇又稱新路,福祿又稱古路,兩者主奏樂器不同,兩者拜的
神也不一樣,西皮—田督元帥,福祿—唐明皇(西秦王爺),西皮住在
都市,福祿多較窮住山裡,兩派常常打架,打的最凶的在宜蘭羅東(清-
同治光緒年間),羅大春(打通宜蘭/蘇花公路)後支持陳輝煌(福祿盟
主)
*大量應用北管音樂的樂種曲種:
1.客家八音
2.布袋戲
3.道教音樂
4.少量:傀儡戲/歌仔戲
*道教音樂:
1.正一派(北部)
2.靈寶派(中南部)
➡前場唱腔,後場過場樂
➡派別:以發爐法區分
*北管稱拍子為—板撩
*亂彈班 v.s 子弟班(專業賺錢為主/業餘)
*北管樂器
➡絲:主奏➡殼子弦(提弦)—頭手弦
輔奏➡和弦—二手弦
➡鼓:北鼓(拍鼓)、通鼓、扁鼓、大鼓
吹:嗩吶/大吹(一二三號)、小吹、叭子(海笛)
*大吹—一號吹:最大,戶外喪葬儀隊
二號吹:中,館閣排場與戲劇伴奏
三號吹:小,布袋戲後場
小吹—真正北管不用
叭子—扮仙戲與古路戲唱腔
銅器:鑼、響盞、大鈔、小鈔
合士乙上乂工六五
5671234 5 6
*百家春是那種樂曲型態—絃譜(考)
*風入松是北管的牌子(考)
*北管吹奏時由扁鼓指揮,會有手勢,告訴嗩吶甚麼時候要入弄跟出弄

板腔體(考)
*北管的戲曲—古路戲/西路戲
➡古路戲:彩板,慢中緊,緊中慢,緊板,平板,流水,鴛鴦板,十二丈,
四空門(全部都是曲調,屬於板腔體/唱腔的形式)
*主要伴奏樂器—提絃
➡新路戲:西皮/二黃,吊鬼子
*北管戲 v.s 南管戲(唱腔不同)
*上棚(演出形式流程):
➡開台鬧場—扮仙戲(崑腔)—古路或新路(京劇)戲曲表演—細曲歌唱
*北管唱腔分兩種
➡粗口:較常發ㄚ的音(老生)
➡細口:較細較尖,常發ㄧ的音
*那一些唱腔形式屬於/不屬於北管(考)
*北管用的是官話(胡廣話)
*以前的音樂競爭—拼管,廟會最能展現自己
*哪位是北管的樂師(考):葉美景/王宋來/賴木松/邱火榮

*廣義的北管:布袋戲(哪個音樂流行就用哪個)/道教音樂
*布袋戲用過南管音樂但現在傳統布袋戲用的是北管,偶較小
*思想起是固定的樂曲,可以套別不同的詞
*落地掃➡內台歌仔戲,歌仔戲先有七字調,後來都馬調傳入

[西式音樂]
*台灣最早管絃樂團成立—張福興 1920 年在台北成立(玲瓏會),在
1921 舉行了音樂會,主要是張福興的學生(小提琴)
➡1924 年鄭有忠—有忠管絃樂團(屏東)
*台灣第一所開設西式音樂課程 1879 開始施大闢—台南神學院,後來有
一些牧師娘音樂造詣也很高,分為南部(台南)訓練出的人才—林秋錦/
林澄沐/林澄藻/高錦花/高慈美/周慶淵/郭芝苑,北部(淡水)—牛津學
堂/淡水女學堂,陳清忠/駱維道/吳淑蓮/陳信貞/駱先春/陳泗志
*西式音樂的傳入途徑—教會音樂
*台灣教會音樂之母:吳威廉牧師娘
*台灣鋼琴之母:德明利
*日治時期的西式音樂,一開始也是教會音樂開始
➡伊澤修二被日本公派留美,認為小學教育必須推動音樂課
➡高橋二三四 1896-1905 在台灣唯一一個音樂老師
➡1911 來台,在台灣停留 35 年—一條甚三郎
➡音樂創作—江文也,獲得國際奧林匹克大獎(台灣舞曲)1983 年在北
京過世
➡林是好歌者(吳威廉牧師娘學生)
*二戰後除了台灣原有的音樂家,大陸進來了一批音樂家(福建音專的校
長)

*1945 蔡繼琨-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二戰以後最早成立的職

業管弦樂團
*音樂創作:
許常惠,1973 亞洲作曲家聯盟(曲盟)

林懷民-雲門舞集

馬水龍-梆笛協奏曲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