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中国视角
52 | 2004年3月至4月
瓦里亚

Bo Zhiyue,
中国省级领导人:1949 年以来的经济表现
和政治流动性ME Sharpe,
Armonk, 纽约 2002 年,
183 页。
斯蒂芬妮·巴尔姆

Édition électronique
URL :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chinaperspectives/812
DOI : 10.4000/chinaperspectives.812
ISSN : 1996‑4617

编辑部
Centre d étude français sur la Chinese contemporaine

第一版
出版日期:
2004 年 3 月 1 日
ISSN:
2070‑3449

Reférence électronique
Stéphanie Balme, 《薄志岳, 中国省级领导: 1949 年以来的经济表现和政治流动》, 中国展望[En ligne], 52 | 2004
年 3 月至 4 月, mis en ligne le 24 avril 2007,
consulté le 22 septembre 2020. URL :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
chinaperspectives/812 ; DOI : https://doi.org/10.4000/chinaperspectives.812

Ce 记录了 été généré automatiquement le 22 septembre 2020。

© 版权所有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中国省级领导薄智跃:
经济绩效与政治动... 1个

薄智跃,
中国省委
领导者:
经济表现和
1949年以来的政治流动
ME Sharpe,
Armonk,
纽约,
2002 年,
183 页。

斯蒂芬妮·巴尔姆

编辑笔记
由 Jonathan Hall 翻译自法语原文

1 Bo Zhiyue 的这本书的中心论点是关于 1949 年以来中国省级精英的流动。


这将其置于被称为精英研
究的当代中国调查领域,
该领域自 Roberto 的开创性工作以来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斯卡拉皮诺1 。

后,
可用的中国资源的激增,
加上该国日益合理化的领导任命程序,
使这个问题成为合法的研究对象。
一系列出版物重振了对中国精英的社会学研究 2最近一项重要的举措是中国领导力监测 3的建立。

.
这汇集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系中主要人物的所有最新分析。

2薄智岳的著作使他与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和加埃塔诺·莫斯卡的经典精英学派一脉相承,
他本人也承认威
廉·克拉克的著作对俄罗斯局势的影响4 支持文件非常扎实,
使读者可以掌握自 1949 年以来各省系
统的历史发展。该书分析的大量材料 当代中国(当代中国) . 系列 以及大量的
和盛庆(省级数据)
数据也令人印象深刻案例研究(涵盖22个省、
5个自治区和北京、
上海、
天津市的2534名领导干部
23845个职务)。
另一个积极的特点是

中国展望,
52 | 2004年3月至4月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中国省级领导薄智跃:
经济绩效与政治动... 2个

它提供关于整个精英群体或人群的研究数据, 而不是关于抽样调查的数据。
本研究的重点是在 1949 年至 1998 年期间担任省级领导职务的人,
即被任命为省长和
副省长以及党委书记和副书记的人。

3然而,
当本书依靠一种有时令人困惑的统计方法和一套过于狭窄的标准,试图将自己与大多
数关于中国精英的公认理论区分开来时,
这本书遇到了很多局限性:政治流动性是仅以省
级领导的经济绩效为衡量标准。

4作者断然拒绝 Andrew Nathan 提出的“派系模式”


5,以及 Lowell Dittmer 的“非正式
政治”6 理论。 后一种理论以人际关系或关
系的政治用途为指导原则, 有一定道理地解释了人际关系的运作逻辑很可能是必要条件,
但其本身绝不能成为建立一个国家的充分理由。 政治派系。此外, 薄志岳认为, 1979年以
来的各种政治运动并不是省级领导人政治流动的决定性因素。

这一立场使他否认“地方主义倾向” 的存在,与李成、 戴维·巴赫曼和臧晓伟等人的分析相


反, 他们证明这种倾向是在共产党取消领导招募禁令后出现的。 他们所在省份的干部。 薄
指出, 虽然此类领导在 1950 年代占人员总数的 50%, 但直到 80 年代初, 他们的人数才
稳步下降, 并在 1989 年后反弹, 达到省级领导总数的 42%。 他的论点是, 这种现象是中国
社会精英流动性低的结果, 或者更准确地说, 是进步主要是横向的或内部的。 欧阳洪武对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地方领导更替的分析证实, 省长的平均任期从 1949 年到
1978 年的 39 个月下降到 1986 年以来的 32.6 个月。平均而言, 省长的连任按照党代表
大会确定的模式, 领导人每五年举行一次。 至于市长职位, 根据皮埃尔兰德里的研究, 这些
由中央政府大约每28个月决定一次。 不过,薄志岳指出, 1990年至1998年间调动的13名副
省长中, 有60%以上被提拔为党委副书记, 这表明干部流动更多地发生在省内, 而不是外
出。 中心到各省。

5作者还强调,从 80 年代到 1990 年代,


政治集权伴随着经济分权。
因此,与李成的技术官僚
模式不同,他的观点是, 教育水平在干部任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在他们的
流动性方面却没有。 这是因为中国省级“不是由技术官僚统治”, 而是由“多面手”统治,
据他说,
这些人“公认受过更好的教育, 更年轻,
但不是很专业”。

6薄智岳的主要论点是, 干部的政治流动性取决于他所在地方对中央预算的财政贡献数额。他
以1969年至1997年间各省在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的代表人数为例,试图表明一个省越富
裕,它的政治权力就越大, 反之亦然。
关键因素与其说是一个省的经济表现,不如说是它对
国家预算的贡献。 这个现象

中国展望,
52 | 2004年3月至4月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中国省级领导薄智跃:
经济绩效与政治动... 3个

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央的省级代表主要由最富有的城市控制,
其次是主要省份,
其重要性是
根据繁荣、
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来衡量的。

7事实上,尽管作者所挑战的理论模型确实未能充分描述中国精英的现状,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
当时是错误的。 此外,试图证明中国不存在地方主义是一回事,但要解释中央政府核心地方主
义态度不可阻挡地抬头所引起的政治紧张局势, 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作者坚持他对“地方主
义”的定义是“在任职的地方是土生土长的人”, 即“生于那里”。但这种形式的地方主义是
一种政治表征的表达, 还是一种以领土为基础的关系(同乡关系)方式的“身份”表征?它是否
寻求省级单位或特定人物的代表? 例如,
山东省领导人吴冠政被任命为中央委员,是因为他的
经济表现和/或他的关系, 还是因为他是经济繁荣的山东省的代表?哪个真的算?同样,
李长春
在当时是凭个人素质上任, 还是代表河南上任?后一种观点是可疑的,因为河南既不富裕也不
繁荣,自 1949 年以来在中央机构中的代表性一直不足, 毛泽东统治下的某些时期除外。 再比
如,当一位知名的、 有魅力的省领导被免职时, 他的省代表职位不会自动由其他人代替。 1993
年的谭绍文就是这样。 他在天津市议会的继任者高德展并没有立即接替已故领导人在政治局
的席位。

8所有这些例子都表明,
一个省的本地居民在政治机构中的代表性过多或不足需要以较少数量的
方式进行分析,同时考虑更多的质量方面。对于地方干部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既要有坚实的
地区基础,以当地的关系为基础,
以共享的政治经验为支撑, 又要有建立在这两个因素之上的
信任网络。
这使得很难将“流动性” 与地域关系联系区分开来,因为即使可以证明地方主义,

也反映了“专业”关注(有时是主要的)的作用,即被任命者应该在当地学习他的政治技能情
况。
与薄之岳的基本论点相反,绩效和关系不是独立的支持来源, 而是相互关联的。
他们共同构
成了地方干部的实权基础。一方面,没有脱离关系的技术官僚,另一方面,
也有仅通过非正式关
系任命的非技术干部。

9此外,
博一卓提供的数据并没有给我们任何评估省级领导人职业生涯中政治流动的总体格局的
方法。
所欠缺的是对从中央到地方,以及从各省乡镇到北京的运动的完整分析。
然而,在他们的
整个职业生涯中,
正是这种中心和外围之间的运动,应该被视为在他们建立跨政治结构的网络
联系的方式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此背景下,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北京当局越来越受到省级领导对中央“空降”
专家的抵
制。
李成总结了这种情况:
“紧张

中国展望,
52 | 2004年3月至4月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中国省级领导薄智跃:
经济绩效与政治动... 4个

一方面是反对地方主义的斗争,
另一方面是地方要求充分代表该地区,
这已经成为一场真正的政治竞
赛的利害关系”。

10最后,
与杨大力试图表明各省与北京关系的差异 7 的著作相矛盾的是,
薄志岳驳斥了上海、
湖北和广东等
地方在与中央政府打交道时采用不同策略的观点。
但在那种情况下,
像广东这样的富裕省份的代表性不
足又如何解释呢?
虽然没有提供关于该省对国家预算贡献的真实程度的准确信息,
但人们偶尔会看到
分析表明其在北京的政治代表水平波动,
这与积累和传递的金额无关.作为经济改革的推动力量,
广东
在 1997 年后才在中央委员会中获得实质性代表权。
尽管有这些保留意见,
但人们不能不同意薄志岳所
写的,
“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地集权......任何与北京的道路相违背的倡议将被中央政府阻
止,
并重新转向加强该国的中央权力”。

笔记

1. Scalapino Roberto, Elites in the PRC,


西雅图,
华盛顿大学出版社,
1972 年。
2. Bachmann David 和 Li Cheng,
“地方主义、
精英主义和固定主义:
精英
世界
后毛时代中国的转型与社会变革”,
第 64‑94 页; Li Cheng 政治, 1989 年 10 月,
42 (1),
和 White Lynn,
“PLA 中熟悉的特性和技术官僚趋势以及邓小平的继任者”,
《亚洲调查》,
1993 年 8 月,
33 (8),
pp.
739‑757;
臧小伟,
“后毛时代中国的地方精英”,
《亚洲概览》, 31(6),
1991年6月,
512‑525
页;
欧阳洪武,
“中国的新精英政治:
新制度主义视角”,
《问题与研究》, 1998年5
月第5期,
1‑21页;
刘晓红,
《中国大使:
1949年以来外交职业主义的兴起》,
华盛顿,
华盛顿大学出版社,
2001年; Landry Pierre,
“中共在后邓中国对市政精英进行政治控制的正式和非正式渠
道”,
当代中国状况,
香港,
2004 年,
以及他即将出版的新书《后邓中国的中共和地方精英》。

3. 比照。 http://www.chinaleadershipmonitor.org
4. Clark William,
赫鲁晓夫之后的苏联地区领导,
纽约,
Praeger,
1989。
5. Nathan Andrew J. 和 Tsai Kellee S.,
“Factionalism: a new institutionalist statement”, 《中
国日报》,
第 34 期,
1995 年 7 月,
第 157‑192 页。
6. Dittmer Lowell,
“Patterns of elite stripe and succession in Chinese politics”, 《中国
季刊》,
第 123 期,
1990 年 9 月,
第 405‑430 页; Dittmer Lowell,
“中国政治中派系主义的现代
化”, 《世界政治》,
第 4 期,
1995 年 6 月,
第 467‑494 页。

中国展望,
52 | 2004年3月至4月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中国省级领导薄智跃:
经济绩效与政治动... 5个

7. Yang Dali L.,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革与重构”,
载于China Deconstructs:
Politics、
Trade and Regionalism, David Goodman 和 Gerald Segal(编辑),
伦敦,
Routledge,
1994 年,
第 62‑72 页.

中国展望,
52 | 2004年3月至4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