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2020 年 2 月 浙 江 外 国 语 学 院 学 报 February 2020

第1期 No.1
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

!!!!!!!!!!!!!!!!!!!!!!!!!!!!!!!!!!!!!!!!!!"

!!!!!!!!!!!!!!!!!!!!!!!!!!!!!!!!!!"
语用学研究:语用学与国别区域研究 (主持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陈梅松)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构想与实
践不断推进,外交活动日益频繁,这些都迫切需要相关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因此国别区域研究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用学是专门研究特定情境中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的学问,能够为人际交往
乃至国家的内政外交提出有益的思考。 在语用学领域开展国别区域研究不仅体现了中国语用学
者的社会使命感,同时也为语用学研究拓展了话题内容与思路。
本专栏共有四篇文章。其中,陈梅松和汪徽的文章《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身份建构——
—以
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为例》从语用身份视角出发,分析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如
何阐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塑造得体的国家形象。该研究以国家形象的“自塑”分析为主,对“他
塑”形象进行针对性的驳斥,有利于还原事实,全面塑造中国应有的国家形象。
任育新和王海珍的文章《白俄罗斯主流媒体 BELTA 中甘肃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从话语分
析视角出发,考察了白俄罗斯主流媒体白俄罗斯通讯社(BELTA )中甘肃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发
现,BELTA 关于甘肃的俄语新闻报道主要以隐性方式建构了正面的多维度甘肃形象, 话语模式
以多模态话语模式为主,建构主体包括政府官员、高等院校负责人和媒体记者。该研究对进一步
探讨全球化语境下的区域形象建构具有一定启示。
毛延生和喻倩的文章《中国红色文化话语传播新解:文化语用学视角》从文化语用学视角出
发,探讨了中国红色文化话语的文化语用学传播,阐释了中国红色文化话语的文化语用属性、文
化语用语境和文化语用建构。该研究以全新的视角解析了中国红色文化话语传播,有利于更好地
认识中国红色文化,彰显中国文化自信,建构高效的国家话语体系。
李娟的文章《中美关系报道中美国形象的建构——
—以澳洲主流媒体报道为例》以语用身份论
为理论框架,从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在中美关系报道中建构的美国身份类型、使用的话语策略以及
语用动因三个方面探讨了其对美国形象的话语建构。
本专栏在组稿过程中得到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表谢意!
!!!!!!!!!!!!!!!!!!!!!!!!!!!!!!!!!!!!!!!!!!"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身份建构
——
—以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为例

陈梅松, 汪 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文学院 / 国别与区域文化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23 )

摘 要:掌握话语主动权,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对于我国当下以及未来的发展具
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从语用身份视角出发,分析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如何阐释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塑造得体的国家形象。研究表明,该白皮书通过言语行为、人称指示等
语用 - 语言手段,主要建构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复兴者、友好合作的群内合作者和积极主动的

收稿日期:2019-12-09
作 者 简 介 :陈 梅 松 ,南 京 信 息 工 程 大 学 文 学 院 / 国 别 与 区 域 文 化 研 究 院 副 教 授 ,博 士 。研 究 方 向 :语 用 学 、国 别 与 区 域 研 究 。邮 箱 :
meisongchen2008@163.com 。汪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 / 国别与区域文化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批评话语分析。
14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年

世界发展贡献者三种语用身份,客观描述了中国发展现状,表达了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明确
立场,有力驳斥了国际社会中对中国形象的蓄意扭曲。文章以国家形象的“自塑”分析为主,
对“他塑”形象进行针对性的驳斥,有利于还原事实,全面塑造中国应有的国家形象。
关键词:国家形象;语用身份;白皮书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74 (2020)01-0013-10

一、引言

随着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但是同时也遭
遇诸多曲解与质疑。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目前“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胡正荣、李继东
2014)。总体来看,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占据世界传媒的主导性地位,西方发达国家依然掌控着国际舆论
的主导权。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全方位地建构积极、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
题(王宁 2018 )。我们应当掌握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主动权,用自己的话语主动建构自我形象,而不是
任由他国来诠释我们的形象,从而加大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积极传播力度,不断赢得话语优势,增强国
际社会认同(侯衍社、侯耀文 2019 )。

二、相关研究

(一)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 Boulding 于 1959 年在其文章 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 中提出。国家形象是国家在其认知主体意识中的具体样貌和整体评价,体现出该国软实力和
影响力 ,是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之一,对国际关系、政策走向和社会认知等均会产生重大影 响
(Boulding 1959 ;谢莉、王银泉 2018 ;侯衍社、侯耀文 2019 )。塑造恰当、得体的国家形象对于提升内部
认同度、凝聚力与自信,以及获取国际支持、实现国际合作都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形象的塑造方式分为
“自塑”和“他塑”两种。前者是来自国家内部的自我认知,是基于国际社会情境中,国家行为主体在与
他国互动基础上对自我的定位,是其在国际社会结构中的自我呈现(党兰玲 2019 );后者则是来自 国
际上“他者”的认知,是其他国家的政府、机构或者民众对非本国国家的综合评价与总体印象(刘继南
1999 : 25)。“自塑”与“他塑”共同作用于国家形象的整体风貌。
国家形象问题具有传播性和语言性,需要用语言加以叙述、表达和理解(胡范铸、薛笙 2010;胡范铸
等 2013 )。话 语 作 为 语 言 的 实 际 使 用 和 社 会 实 践 ,在 维 护 国 家 主 权 (陈 新 仁 2014b )、建 构 国 家 形 象
(党兰玲 2019 )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具体体现为语言使用者通过选择词语、句式、体裁、
文 体 、篇 章 结 构 等 不 同 的 语 言 成 分 有 意 识 地 组 织 特 定 话 语 内 容 ,建 立 起 国 家 的 一 种 或 者 多 种 形 象
(田海龙、沈长智 2008 ;任育新、魏晓莉 2017 )。一个国家的各种行为主体和主体的各种言语行为共同
建构出该国多方面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叙述者可以是该国的官方代言人(或机构)、大众传媒、民
众、企业和产品等(陈佳璇等 2011 )。其中,官方代言人(或机构)通常使用外交话语来传递关于国家的
外交政策或外交理念话语,具体包括“国家发布的外交文件、白皮书、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讲话、国家间
条约、协议和公报,以及新闻发布会等”(胡开宝 2019 )。

(二)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
不少学者探讨了塑造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方法和途径。在话语建构方法上主要强调话语策略的
重要性和得体性,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身份的典型外在表现形式,以话语方式建构理想、有效的国家
形象依赖于话语手段的得体使用和话语策略的战略性选择(胡正荣、李继东 2014;闫亚平 2017;胡开宝
2019;党兰玲 2019)。例如,胡开宝(2019)从语篇分析角度出发,提出建构国家形象的多重话语策略,
第1期 陈梅松,汪 徽: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身份建构 15

包括指示语策略、互文性策略、修辞策略、命名策略、述谓策略和视角化策略等;党兰玲(2019)建议良
好国家形象的得体话语建构应当遵循择优定位、发话主体导向、群内成员关系等主要策略。有些学者
提 出 了 国 家 形 象 塑 造 的 途 径 与 模 式 ( 如 胡 范 铸 等 2013 ;尤 泽 顺 2016 ;胡 开 宝 2019)。 其 中 , 胡 开 宝
(2019)建议从语体特征、对比研究、批评话语分析以及构建方式和方法研究等四个领域开展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话语的建构研究。胡范铸等(2013 )提出以新言语行为模式为主要分析模式,认为国家形象修
辞中的言语行为主体不仅仅是“我”和“你”,言语行为应该是“我”“你”“他”三方行为主体之间进行话
语角色互动的过程。尤泽顺(2016 )引入了批评话语分析方法,提出国家形象分析框架中应该考虑历史
和认知等因素,讨论话语使用的缘由与效应。
还有一些学者对中外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进行了定量或定性解读,发现绝大多数“他塑”
中国国家形象均为消极的、片面的。例如,廖根福和吴梦(2019)以美国白宫政府网站的对华政策为语
料,从功能语法视角结合趋近化理论进行语言学分析,发现美方主要运用空间和价值趋近化话语策略
来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并且对中国整体上呈现为负面评价。梁嘉齐(2019)依据 Fairclough 话语分析三
维框架,对 BBC 纪录片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发现该纪录片通过词汇选择、文本框架、议程设置和互文
性等手段,塑造了一个“科技发展与危险并存”的、充满矛盾的、双重的科技中国形象,迎合了“西方中
心论”的意识形态偏见。康俊英(2019)通过考察美国官方文件涉华话语的及物系统表征及分布,批评
性地解读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分析表明美国涉华言论的“他塑”中国国家形象凸显了美国
“国强必霸”发展逻辑下的对华战略焦虑和霸权主义意识形态。“他塑”中国国家形象也有正面的,例
如,曹韦和赵媛媛(2019)以阿根廷主流媒体对中共十九大的相关报道为语料,解构阿根廷媒体对华形
象建构的多维描写,发现阿根廷媒体在报道中用积极评价生成了世界大国、经济强国的中国形象,着
重强调中国对阿根廷及拉美地区的重要作用。此外,一些学者进行了国家形象的“自塑”分析。例如,
刘朋(2010)的研究表明中国政府白皮书对塑造和提升中国和平、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胡开宝和田绪军(2018 )从高频词、关键词、情态动词和 we 的应用及其搭配切入,分析了中国外交话语
英译中所塑造的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
文献综述显示,相关研究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改善之处。第一,多元化的视角能够为国家
形象研究的话语分析带来更为全面、深刻的成果。然而,以往研究的视角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批评话
语分析和修辞学领域,需要来自其他领域的有益补充。如果引入语用身份视角,或许能够从语篇的主
体、人际和社会意义等方面丰富现有研究成果。第二,以国家为发声者,通过白皮书与国际社会对话,
能够坚定表达国家立场并且强有力地回应不良言论, 而学术界对于白皮书的话语分析与解读略显不
足。第三,以往研究多为“自塑”或者“他塑”分析,鲜有文献将“自塑”形象与“他塑”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鉴于此,本文拟探究国家形象“自塑”过程中的身份建构情况,对相关问题上主观、片面的“他塑”形象
进行事实和立场上的驳斥。

三、语用身份论

身份研究是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基于对言语行为理论、礼貌理论、关联理论等经典语用学理
论的反思。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主要探讨特定身份的建构对交际所带来的影响,包括语境中语言的
意义生成和理解、交际需求的满足、人际意义的表达与理解、特定语言方式的选择、特定语言形式的得体
性和合适性等方面。语用身份论尤其关注交际者选择与建构特定身份的动机、特定身份选择如何服务于
交际目标,以及所使用的人际策略和产生的人际效果等问题(陈新仁 2014a,2018)。
语用身份是在具体交际过程中使用的身份,是交际者的语用资源。语用身份研究具有多重路径,
可 以 将 交 际 者 选 择 和 建 构 的 身 份 视 为 解 读 资 源 ( interpretive resource ) 、 施 为 资 源 ( illocutionary
resource )或 行 事 资 源 (transactional resource )、人 际 资 源 (interpersonal resource )、阐 释 资 源 (explanatory
resource )和评价资源(evaluative resource )等(陈新仁 2014a ,2018)。其中,体现为认同取向的语用身份
16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年

的人际资源也称为关系资源,是交际者通过选择、建构特定的身份来传达特定的人际意义,达到亲近
或疏远交际对方的目的。
(1 )(某航空客舱内广播播音)
尊敬的旅客朋友: 非常高兴与您相聚在 XX 航空的班机上,现在舱门已经关闭,如果您有任何
的需求,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
公共话语中常见将公众称为“朋友”的做法。如例(1 )所示,航班的播音中使用“尊敬的”“您”等敬
语形式,以及较为亲切的称呼方式(朋友)来定位自己的服务对象,建构了友好、热情的氛围。从语用身
份论视角研究语言的使用可以解释特定话语的内容与方式的形成动因,并且对特定交际情境下的话
语进行评价(陈新仁 2018 : 213 )。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从语用身份视角出发,探讨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China and the World in the New
Era,后文简称《新时代》)中如何阐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塑造得体的国家形象,具体分析主要建
构的身份类型及其实现方式,并对相应的“他塑”中国国家形象进行针对性驳斥。

(二)语料介绍
白皮书(white paper )是国际公认的正式官方文书,是政府就某一重要政策或议题而正式发表的重
要文件或报告书, 是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和手段。2019 年 9 月 27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白皮书
《新时代》,全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的发展成就以及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它是中国政府发表的
首部全面系统阐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综合性政府白皮书。正如《新时代》前言所述,中国政府于新中国
成立 70 周年之际发布该白皮书,旨在“回应外界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了解和理解”。
《新时代》包括前言、正文(包括“中国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
“建设繁荣美好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中国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等四个部分)和
结束语,以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八个语种发布。鉴于白皮书的主要功能是对外宣传,而英语是
国际通用语,是许多国际组织和会议的工作语言,本研究的语料统计主要采用《新时代》的英文版本 ①,
并参考中文版本展开具体分析。语料包含形符 18539 个、类符 2734 个。

(三)语料处理
笔 者 对 语 料 的 处 理 过 程 如 下 :首 先 ,使 用 语 料 库 工 具 进 行 UTF-8 格 式 转 换 和 分 词 ;然 后 ,使 用
AntConc3.5.8 进行词频检索;最后,基于检索结果和文本分析,探讨其建构的身份类型。经检索,频次排
名前十的词项如表 1 所示。

表1 排名前十的高频实词

排名 结果项 频次 排名 结果项 频次

1 China 430 6 global 126


2 world 203 7 economic 101
3 development 203 8 people 92
4 countries 200 9 percent 76
5 international 147 10 we 76

① 参见 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39911/index.htm 。
第1期 陈梅松,汪 徽: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身份建构 17

由表 1 可知,China (430)位 居第一,反映 出该白皮书 主要以“中国 ”为 话 题 ;world (203)、countries


(200 )、international (147 )、global (126 )等词高频出现,分别位于第二、四、五、六名,体现出话题内容的
国际宏观语境以及中国将自身设定为全球组内成员的关系定位。development (203 )排名并列第二,反
映出中国政府将发展作为当前中国与世界面临的主要任务 ,其中的重点仍然是经济(economic )发展。
另外,people (92 )是排名前十高频实词中唯一的生命指称,反映出当前语境中的利益主体。在语篇推进
过程中还列举了大量数据(percent ),以提高话语真实度与可信度。
为了了解高频词的搭配情况, 笔者运用 AntConc3.5.8 检索频次最高的词项 China 的主要搭配情
况,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2 China 的高频搭配词

排名 结果项 频次 示例
1 s 107 China ’s development lies in self-reliance and hard work
2 has 79 China has found a development path suited to its actual conditions
China will continue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the Belt and Road Forum
3 will 36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4 is 29 China is a large country with a 5 ,000-year-old civilization

由表 2 可知,China 的高频搭配词中,排名前四的分别为 s (107 )、has (79 )、will (36 )、is (29 ),主要用
于讲述中国取得的成就,说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表明中国的态度。

五、分析与讨论

对社会语用现象的关注应当考察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背后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问题,批判语
言使用背后的权力压迫、社会偏见、欺诈蒙骗等行为,捕捉话语背后语言使用者的动机、心理和策略
(陈 新 仁 2009 , 2013 )。基 于 语 用 身 份 视 角 以 及 前 文 所 述 的 检 索 结 果 和 文 本 阅 读 与 挖 掘 ,笔 者 认 为
《新时代》主要建构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复兴者、友好合作的群内合作者和积极主动的世界发展贡献者
这三种语用身份。下文将进行具体分析。

(一)自强不息的民族复兴者身份
《新时代》以事实为依据,陈述了民族复兴的成果、路径,同时表明对民族复兴这一长期任务的清
醒认识。
其一,国家实力得到显著提高。国家形象与国家实力紧密相连,国家形象的积极“自塑”必然首先
要彰显国家实力。“说话就是做事”(Austin 2002 : 94 ),根据 Searle (2001 )对言语行为的分类,笔者发现
《新时代》中主要涉及断言类和指令类言语行为。该发现与段李敏(2017 )对政府新闻发布会中新闻发
言人的言语行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也符合官方文书与新闻发布单位的机构语境特点。断言类言语行
为中较多使用判断命题真假的阐述类言语行为(representatives )来陈述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取得的辉
煌成就,同时引用大量数据来客观地呈现事实。
(2)China has become the world ’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 largest manufacturer , largest trader in
goods, second largest consumer of commodities, second largest recipien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 and largest holder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例(2)体现了对客观事实的阐述,通过使用完成时态(has become)和 6 组形容词最高级(largest )来讲
述 70 年来中国在经济实力、制造业、货物贸易、商品消费、外资流入、外汇储备等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
就,并提供大量精准、翔实的数据②加以佐证,有力驳斥了西方报道中中国贫穷落后的刻板教条印象。

② 详见白皮书《新时代》英文版原文,此处不再赘引。
18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年

(3)Over the past 70 years ,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 the PRC
has witnessed profound changes and achieved a miracle of development unprecedented in human
history.
(4 )China has found a development path suited to its actual conditions.
其二,民族复兴的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决定命运,发展道路的选择对一个国家的兴衰成
败至关重要。《新时代》还阐述了取得成就的路径与缘由,表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如例(3)和
(4 )中指出中国的进步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独特的发
展道路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和保障。
(5 )Through 70 years of development , Chin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progress. However , the basic
dimension of the Chinese context — that China is still and will long remain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 has not changed. China ’s status as the world ’s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has not
changed. If it is to relieve the strain between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s ever-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 and ensure that its nearly 1.4 billion people enjoy
a decent level of prosperity , China still has a long road to travel.
(6 )China remains the world ’s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and foundations
that need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Some of the fundamentals in China remain unchanged , and
therefore China is still facing a raft of severe challenges. The Chinese people still have work to do.
其三,民族复兴这一历史任务是长期和艰巨的。《新时代》指出,尽管已经取得如此成就,但我们很
清醒地意识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仍然面临诸多艰巨任务,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如例(5 )
和(6 )所示,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
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需要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友好合作的群内合作者身份
《新时代》建构了友好合作的群内合作者身份,在表达友好合作的意愿的同时,直面消极言论,表
明立场。
一方面,《新时代》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与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意愿。当前国际社会以和平、发
展与合作为主流,国际交往中建构“群内成员关系”可以确保双边或多边在众多领域保持合作与一致
立场(魏新强、闫亚平 2018 )。人称指示词具有建构立场和同盟关系的功能,是建构群内成员关系的重
要手段。语料检索发现,《新时代》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人称指示词是第一人称代词复数 we (76 )。通常情
况下,we 具有包括(inclusive we )和排除(exclusive we )这 两种用法(田 海龙 2001 )。在《新 时代》中,we
的使用不仅限于指称中国(政府与人民),在很多情况下还指称包括全球所有国家(政府与人民)在内
的对象,积极建构了友好合作的群内合作者身份。
(7)In upholding equity and justice, we need to discard extreme materialism and excessive competition ,
and ensure that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reserves of resources and levels of development have equal
right and equal access to opportunities so as to narrow the gap in development.
例(7)属于指令类言语行为中的建议类言语行为(suggesting )。建议意味着对听话人行为的干涉,
可能会伤害听话人的面子。而恰当的语用 - 语言形式有利于缓和强加程度,达到礼貌的效果,让对方更
加容易接受建议。从预设的角度来看,通过“摒弃”(discard )这个词可以看出,这里的 we 暗指原本怀有
“单纯物质主义取向”(extreme materialism )和坚持“竞争至上法则”(excessive competition )的某些国家。
《新时代》提出维护公平与正义(in upholding equity and justice )的主张时,建议“各国摒弃单纯的物质
主义取向和竞争至上法则”。在语用 - 语言形式上,施为主体使用了 we ,意为“全球各国”,也就是把交
第1期 陈梅松,汪 徽: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身份建构 19

际主体国家(中国)和交际受体国家(其他所有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全球各国”视为一个共同担
当的整体。这样既有助于减弱甚至消除交际受体国家的面子威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又有助于展
现、塑造和建构起各国在相关问题上同一立场和一致性的等同身份关系,进而有助于彼此间“群内成
员关系”的打造与构筑。正如 Wales (1996 : 68 )所言, we 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良好中介 。使用 we
能够消除“你”“我”之间的对立,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另一方面,《新时代》同时也直面“国强必霸”和“中国威胁论”等不利于合作与发展的消极言论,表
明自身的立场。 在人称的使用上,《新时代》 选择了 some people 、some countries 等一些模糊的指称方
式,有礼貌、有分寸、有节制地表达不同意见。
(8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of China ’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
some people worry that China will fulfill the outdated expectation that a country will invariably
seek hegemony when it grows strong , so they have created what they call the “China threat ”
theory. The causes of this theory include cognitive misunderstanding , deep -rooted prejudice , a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brought about by the prospect of falling power , and deliberate distortions
by vested interests.
如 例 (8 ) 所 示 , 《 新 时 代 》 指 出 , 随 着 中 国 综 合 国 力 和 国 际 影 响 力 快 速 提 升 , 国 际 上 “ 有 些 人 ”
(some people )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a country will invariably seek hegemony when it grows
strong ),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China threat ” theory )。继而指出,这些论调的产生 源自于认知
误 读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 根 深 蒂 固 的 偏 见 (deep-rooted prejudice )、 力 量 消 长 带 来 的 心 理 失 衡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以及出于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刻意歪曲(deliberate distortions )等不同原因。
由此可见,使用 some people 并非中方不知道究竟是谁制造、宣传了这些言论,而是在排除疑惑,破解
“中国称霸”的误解或蓄意中伤言论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对方的面子,有益于建构合 作关
系,共同谋划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积极主动的世界发展贡献者身份
《新时代》以理性的方式分析共同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建构了积极主动的世界发展贡献者身份。
其一,《新时代》阐述了共同发展的必要性。为了增进话语的价值感召力,在道义逻辑的维度上,一
定要讲明“为了谁”的问题(侯衍社、侯耀文 2019 )。《新时代》明确了中国的发展一方面是为了中国人
民,另一方面是为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并指明具体的努力方向,建
构了积极主动的世界发展贡献者身份。
(9 )China cannot develop in isolation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 nor can the world as a whole
maintain peace , development ,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without China. China will do well only
when the world does well , and vice versa. (a) China continues to place its own development in
the coordinate system of human development , seeing that its future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at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peoples of other countries. (b) China is always a builder of world peace , a
contributor to global development , and a guardian of global order , contributing Chinese wisdom
and strength to building 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and developing a better world. (c)
语言使用过程中,说话人往往并非孤立地执行言语行为。相反,言语行为通常以序列形式出现,彼
此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服务于交际意义的传递(Ferrara 1980 )。例(9 )中的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以道义的逻辑层层推进,阐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在(a )句中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
开世界,世界的和平发展、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其次,在(b )句中表达中国将继续把自身发展置于
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把中国人民的命运、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利益结合起来,说明中国发展
20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年

不仅仅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而是立足于全球视野,体现出中国与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价值共识与价
值共享;最后,在(c )句中提出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在言语行为推进的过程中,以道义的
逻辑增进了话语的感召力、公信度和认同度。另外,从人称指示词来看,(c )句使用了 China ,而不是第
一人称代词,使之与 world 、global 、shared 等词对应,用正式的语体表明客观的立场与态度。
其二,《新时代》还阐述了共同发展的可行性,重点回答了中国究竟如何为世界做贡献的具体问题。
(10 )a. Promoting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our own development
b. Pursuing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c. Upholding and advanc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 Developing global partnerships
e. Supporting multilateralism and upholding international equity and justice
f. Taking a lead in reforming and developing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新时 代 》在 正 文 的 第 四 部 分 以 “中 国 为 建 设 更 加 美 好 的 世 界 贡 献 力 量 ”(China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World )为主题,使用了 6 个小标题,如例(10)所示。从语法形式上来看,各个小句均以动宾结构
指出中国努力的 6 个领域,即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定维护和
推动经济全球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积极参与引领全球
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例(10 )既可以视为阐述类言语行为,是对中国一直以来所做努力的事实陈述,
也可以理解为承诺类言语行为,是中国对世界的郑重承诺。
通过上述身份建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新时代》中所建构的三种主要身份之间不是孤立的,而
是相互依存的。自强不息的民族复兴者身份是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界定的客观基础,自身强大并且“自
我认同”,才有与各国合作的能力,才能够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友好合作的群内合作者身份 体现了
“人际认同”取向,表达了中国谋求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主观愿望;以积极主动的世界发展贡献者身
份理性分析共同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新时代》体现的“自我认同”既肯定了成就,也承认不
足,指出未来发展空间;“人际认同”以利益“趋同”为主,同时也意识到价值观、意识形态的“趋异”。总
体而言,《新时代》对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提出了热切的向往,也保留了客观、理性的认识,塑造出友
好而不示弱的大国形象。

六、结语

新时代中国的全球大国形象更加鲜明,而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是
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形象,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③。同时,当前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认知也处
于重要磨合期,精准塑造和传播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处于关键窗口期。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和美国等
西方国家存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认知等方面的差异,这导致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和“他塑”之
间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甚至明显差异(常姗姗 2017 ;郭可、王宁 2018 )。尤其是出于种种错综复杂的利
益关系,西方媒体描绘的中国国家形象具有多面性、复合性、脆弱性及不确定性,其基调是灰色的(曹青
2013),甚至是“妖魔化”的(白文刚 2019;侯衍社、侯耀文 2019;康俊英 2019)。
面对这种意识形态不同和经济利益冲突导致的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的不一致,中国政
府和人民有必要通过全面客观的“自塑”来应对和驳斥“他塑”形象。本研究发现,该白皮书通过建构自
强不息的民族复兴者身份,以事实真相为基础阐述中国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摆脱“他塑”的仅有文明历
史、没有现代文明的“愚昧落后”的形象;通过建构友好合作的群内合作者和积极主动的世界发展贡
献者身份,以包容的态度表达友好合作的意愿 ,并且以道义的逻辑陈述中国与世界各国命运 休戚相

③ 参见光明网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2018 ”(http://theory.gmw.cn/2019-10/18/content_33244879.htm )。


第1期 陈梅松,汪 徽: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身份建构 21

关,有力驳斥了“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等各种抹黑中国的论调。有别于西方媒体所持有的彼此敌
对而试图消 灭对话者的 “对抗性语 境”,《新时代》中 这些身份的 建 构 共 同 塑 造 出 正 面 的 中 国 国 家 形
象,有助于正确引导国际舆论的走向,体现了基于“对话性语境”的客观形象“自塑”。
本文分析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中多重的身份建构及其相互依存关系,有望对现有国家
形象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未来研究可以挖掘国家形象塑造中更多的身份类型,分析其实现方式与语
用效应,甚至可以通过更多的定量分析来提高研究结果的代表性与可靠性。

参考文献
Austin , J. L. 200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oulding , K. E. 1959. 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J].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3 (2 ): 120-131.
Ferrara , A. 1980. An extended theory of Speech Act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4 (3 ): 233-252.
Searle , J. 2001. Speech Act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Wales , K. 1996. Personal Pronouns in Present-day Englis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白文刚 . 2019. 美国的“衰落焦虑”与中国对美传播的话语创新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7 ): 42-48.
曹青 . 2013.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形象: 英国电视对华报道话语分析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
曹韦, 赵媛媛 . 2019. 阿根廷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 基于对“中共十九大”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
报 (3 ): 37-42.
常 姗 姗 . 2017. “多 面 中 国 ”: 中 国 国 家 形 象 的 “他 塑 ”研 究——
—以 《纽 约 时 报 》2015 年 “中 美 关 系 ”议 题 为 例 [J]. 新 闻 大 学
(3 ): 138-145 , 153.
陈佳璇, 崔蓬克, 胡范铸 . 2011. 言者身份与修辞力量: 国家形象修辞分析中的一个问题 [J]. 当代修辞学 (2 ): 70-76.
陈新仁 . 2009. 批评语用学: 目标、对象与方法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 ): 10-15.
陈新仁 . 2013. 批评语用学视角下的社会用语研究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陈新仁 . 2014a. 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
—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 [J]. 现代外语 (5 ): 702-710.
陈新仁 . 2014b. “语用学研究: 机构话语在国家主权维护中的作用”专栏主持人语 [Z].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3 ): 1.
陈新仁 . 2018. 语用身份论: 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党兰玲 . 2019. 话语与国家形象建构 [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 102-106.
段李敏 . 2017. 基于机构话语的身份建构语用方式研究 [D].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
郭可, 王宁 . 2018. 新时代国家形象塑造及全球传播路径反思 [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1 ): 15-26.
侯衍社, 侯耀文 . 2019. 价值、基础和方法: 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逻辑 [J]. 求索 (5 ): 46-54.
胡开宝 . 2019.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构建研究: 内涵与意义 [J]. 山东外语教学 (4 ): 11-20.
胡开宝, 田绪军 . 2018.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本的语言特征与文本效果研究——
—一项基于语 料库的研究 [J]. 外国语文
(5 ): 1-11.
胡范铸, 陈佳璇, 甘莅豪, 周萍 . 2013. “海量接受”下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研 究 的 方 法 设 计——
—兼 论 构 建 “机 构 形 象 修
辞学”和“实验修辞学”的可能 [J]. 当代修辞学 (4 ): 1-9.
胡范铸, 薛笙 . 2010. 作为修辞问题的国家形象传播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 35-40.
胡正荣, 李继东 . 2014. 如何构建中国话语权 [N]. 光明日报, 2014-11-17 (11 ).
康俊英 . 2019. 基于及物系统的中国国家形象“他塑”批评性分析解读——
—以美国官方文件涉 华话语为例 [J]. 山西师大学
报(社会科学版) (5 ): 45-51.
梁嘉齐 . 2019. 外媒对中国形象的双重 构 建 —基
—— 于 BBC 纪 录 片 《中 国 创 造 》的 批 评 话 语 分 析 [J]. 重 庆 电 子 工 程 职 业 学
院学报 (3 ): 128-131.
廖根福, 吴梦. 2019. 从趋近化理论解构特朗普政府的中国形象塑造 [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74-79.
刘继南 . 1999. 大众传播和国际关系 [M].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刘朋 . 2010. 中国政府白皮书与国际形象塑造——
—基于 64 部中国政府白皮书的考察分析 [J]. 理论与改革 (1 ): 158-161.
任育新, 魏晓莉 . 2017. 区域形象建构的话语—语用分析——
—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 设 中 “甘 肃 形 象 ”的 建 构 为 例 [J].
话语研究论丛 (2 ): 17-31.
田海龙 . 2001. 英汉语“WE/ 我们”的人际功能与文化差异 [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3 ): 17-20.
田海龙, 沈长智 . 2008. 多语旅游环境建构与旅游资源价值提升 [J].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1 ): 43-47.
22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年

王宁 . 2018. 翻译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及海外传播 [J]. 外语教学 (5 ): 1-6.


魏新强, 闫亚平 . 2018. 国家间“群内 成 员 关 系 ”的 修 辞 建 构——
—以 习 近 平 外 交 演 讲 语 篇 为 例 [J]. 北 华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版) (4 ): 35-42.
谢莉, 王银泉 . 2018. 中国国际形象建构视域下的政治话语翻译研究 [J]. 外语教学 (5 ): 7-11.
闫亚平 . 2017. 国家身份之话语建构策略 [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 79-83 , 105.
尤泽顺 . 2016. 领导人平民化话语与国家形象构建——
—习近平主席外访演讲分析 [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5): 1-6, 80.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the Shaping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With Evidence from the White Paper China and
the World in the New Era
CHEN Meisong, WANG Hu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 Area Studies ,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
Nanjing 210023 , China )

Abstract: Taking the initiative in shaping an active and positive national image has strategic import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Identity,
we delv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ppropriate national image in the white paper China and the World in the
New Era and find out 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hole world is regulated. Findings show
that the white paper, with the employment of pragma -linguistic means such as speech acts and personal
deixis, manifests the construction of pragmatic identities of the unyielding practitioner of national revival,
friendly in -group cooperator and active contributor to the global development, which helps present an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 expresses China’s clear position on internal affairs
and diplomacy, and strongly refutes the deliberate distortion of China ’s image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is study is constructive in restoring facts and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by focusing on the “self shaping” while refuting the “other -shaped” twisted
counterpart images.
Key words: national image; Pragmatic Identity; white paper

( 责任编辑: 李建波 孙启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