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伊斯兰教文化研究

我虽是自由的,无人辖管,
然而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
为要多得人。
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
为要得犹太人;
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津法以下的人,
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
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
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
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
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
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
为要得软弱的人。
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
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
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
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
(林前 9:19~23)
今天,全球穆斯林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而且人数正在不断上升。他们大多
数居住在 95/25 大门内,遍布亚洲、中东及北非,单单在中国就有 2,000 多万个穆斯
林。在那些伊斯兰国家里,福音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大部分穆斯林连听福音的机会也
没有。
中国教会的宣教士必须首先了解穆斯林的文化,然后才能与他们和谐共处,并向 他
们见证基督的爱。在这一课,我们要辨别穆斯林的世界观,认识他们的生活文化。 我们
透过本课初步认识伊斯兰文化的特色后,可以在我们的社区里寻找一些穆斯林朋 友,跟
他们相处,深入了解他们,为跨文化的福音工作做好准备,务求用最适当的方 式将福音
带到穆斯林当中。

一、穆斯林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理解周遭环境与种种经验的一套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在这个文化的 核
心里,存在着这个文化的信仰与价值观,这些信念影响着人的行为模式。因此,若 要明
白一个群体为什么有某种行为,应该从认识他们的世界观入手。穆斯林的世界观 主要受
三大元素所影响:贝都因人的完美典范、荣辱观与伊斯兰教传统。
都因人的完美典范

“贝都因人”在阿拉伯语的意思是“游牧者”,这个游牧民族在穆斯林心目中的 地
位举足轻重,备受敬重、仿效与崇拜。他们认为贝都因人自信无惧、声誉卓越,而 且生
性自由,不受束缚;他们谦恭有礼、为人正直、言而有信、庄严高尚、慷慨大 方、知恩
图报、孝顺长辈、兄友弟恭、尊师重道。不但如此,他们意志坚定、刻苦耐 劳、不屈不
挠。基本上,每个穆斯林一生都努力学习贝都因人的完美典范。

辱观

荣誉是一只承载着整个穆斯林文化在大海上航行的船,以致穆斯林文化不会被世 界
潮流所淹没。即使是逻辑、真理甚至生命本身都不及荣誉重要。对穆斯林来说,荣 誉不
但可以交易,也可以增减。一个人若来自声誉良好的家庭,他能够达成一门有利 可图的
婚姻、得到一份好工作,或结交身份显赫的朋友。任何能够提升家族声誉的事 情(如学
问、财富、慷慨的行为等)都是有价值的;相反,任何导致家族声誉受损的 耻辱,都要
绝对避免。他们认为,女人做不道德的事与信徒改教是家族最大的耻辱。

斯兰教传统

影响穆斯林的世界观的第三个元素是伊斯兰教的传统。下表列出了一些伊斯兰教 传
统的价值观,并与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作比较。

价值观的比较
价值观 穆斯林社会 西方社会 中国社会
1 传统 怀念过去, 展望将来,
重视传统 重视创新
2 时间观念* 不重视守时 非常重视守时
3 荣誉* 比生命更重要 有帮助,但非必要
4 地位 通常靠世袭获得 通常靠奋斗获得
5 转变 不重视(可免则免) 极为重视
6 权益 社会权益至上 个人权益至上
7 人际关系* 人比事重要 很多时候,事比人
重要
8 罪恶* 罪是外在的问题 罪是内在的败坏
9 家庭 大家族,几代同堂 小核心家庭
10 年龄 越年长越受尊重, 年龄越高,权力越
拥有决策权 低,失去决策权
11 管教方式 受家族羞辱,失去 受到父母伤及肉体
尊严作为惩罚 的惩罚
12 责备 被责备是羞辱,要 较愿意接受责备
尽量避免,甚至嫁
祸于人
13 处理冲突* 通常不直接解决 通常直接解决
(透过第三者或说 (当事人直截了当
故事) 的对话)
14 款待客人* 基本而必须的社交 体面,但非必须
礼貌,可带来荣誉

下面详细说明伊斯兰教传统里的几个主要价值观(上表打*的项目):

● 时间观念

在穆斯林的社会里,准时赴约是不好的,因为只有佣人才会准时赴约;过了约会 时
间 15~30 分钟后才出现是合宜的,出席晚宴也是一样,迟到比准时更好。某宣教士
来到中东黎巴嫩,人们劝他不要准时赴会。

● 荣誉

一个宣教士从他的约旦籍贝都因朋友的经历里,了解到荣辱在穆斯林文化中的重 大
意义。

一天,这个贝都因朋友在家里,看见爸爸在房子外被车撞死。他马上拿起手枪, 跑
出去追赶那逃走的司机。当时如果他追得上,他有权当场开枪打死那个司机,因为 整个
社会都认为追擒肇事的司机,为父报仇,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关乎荣辱的大事。 这贝都
因朋友也料到那司机为保声誉,必定会逃跑。双方的反应都是意料中事,合乎社会所共有
的道德价值观。最后,司机逃脱了。这件事最终透过第三者出面解决,司机赔偿了事。

在中东,如果一个驾驶者导致严重车祸,他必定会马上开车离开;万一车子开不动,
就索性拔腿逃跑;若不幸被抓住,他会否认一切责任,甚至迁罪于人,以保住自 己的声
誉。
● 人际关系与款客

一对宣教士夫妇应邀到某黎巴嫩家庭吃晚饭,晚餐在七时开始。正要出门的时 候,
恰巧另一对黎巴嫩夫妇不约而至。在当地文化里,突然到访是友好的表现,可见 到访者
视宣教士夫妇为密友。但宣教士夫妇有约在先,另一个家庭正在等候他们。太 太低声问
丈夫:“现在怎么办?”幸好这位宣教士早已听说过,即使有约会在身,也 不能拒绝到
访的客人而离去,因为这在当地是非常无礼的做法。由于宣教士家里的电 话坏了,他无
法通知邀请他们的家庭,但他知道那个家庭会体谅他们,而且也应该会 想到他们是因为
有朋友突然来访,才会迟到。结果,宣教士夫妇轻轻松松地接待了来 访的客人后,才去
赴会,而那个家庭果然十分体谅他们迟到的原因。在穆斯林的价值 观里,人比事重要
得多。

● 处理冲突

对穆斯林来说,保存面子(名誉)是天大的事。因此,在伊斯兰文化中,人与人 之
间的冲突一般会透过第三者或讲故事来解决,而不会当面对质。一位宣教士在黎巴 嫩教
书,他抓到两个学生考试作弊。后来,其中一个学生带着未婚夫登门造访宣教士 的家。
他们逗留了几个小时,其间那未婚夫对宣教士说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明显都 与作弊一
事相关。第一个故事的内容大概是:“我听说有一位老师抓到几个学生作 弊,并且拒绝
调整他们的分数,结果被杀了。不是很可怕吗?”另外两个故事也相类 似,意思不是说
老师被杀,就是说他遭受毒打。透过这几个故事,学生与未婚夫的来 意也就不言而喻
了。

● 罪恶

穆斯林视“罪”为外在的过犯多于内心的败坏。他们也十分注重道德,但他们看 犯
罪被捉拿所带来侮辱,比罪本身带来的道德败坏严重得多。在穆斯林的观念里,罪 最大
的问题是外在的——“若被人发现并告发我的罪,怎么办?”

穆斯林对罪的观念与他们极度重视礼仪上的洁净有关。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不是 除
罪,而是洁净身体。穆斯林特别强调洁净的礼仪,尤其在礼拜之前更加重要。

从上表“价值观的比较”和以上的说明所见,中国文化与穆斯林文化有哪些交往时
需要特别注意的差异?
二、改变世界观的需要
我们向穆斯林传福音时,重点不在于改变他们的行为,乃在于改变他们的世界 观。
世界观决定一个人对神、对人、对世界的看法,所以当神的道进入一个群体时, 福音的
真理会首先改变他们的世界观。穆斯林的世界观与福音有很大的抵触,再加上 他们有根
深蒂固的伊斯兰民族主义,以致穆斯林常以为基督教与圣经比不上伊斯兰教 与《古兰经
》,他们无需认识一个次等的宗教。

对穆斯林来说,他们的信仰是很宝贵的,可以说是他们的整个生命。要以基督为 中
心的世界观取代他们固有的世界观,这个目标不容易达到,可是我们要明白这是神 交托
我们的使命。使用适切的方式传福音是很重要的,我们向穆斯林传福音,究竟应 该用烈
性的“炸药”还是软性的“发酵粉”呢?烈性的“炸药”是要把整个受伊斯兰 教影响的
文化全然更换一新,软性的“发酵粉”则是潜移默化地帮助穆斯林改变他们 内里的世界
观,以至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渐渐有相应的变化。神向以利亚显现的方式 给我们一个启
示。祂不是在疾风中、地震中或烈火中向先知显现,而是用微小的声音 呼唤他——神
所用的是发酵粉的方法。

同样,神也希望我们用发酵粉来教导那些未得之民或刚信主的穆斯林,让真理从 内
(世界观)而外(行为)更新他们的文化,而不是在他们旧有世界观上强行改变他 们的
行为模式。下面有两个图,图 1“从内而外的改变”是循序渐进的,相反,图 2
“外在的改变”则是本末倒置的。强调外在行为的改变,忽略了世界观的重整,会导 致
行为与世界观不协调,产生文化混乱(见图 2)。

从内而外的改变
世界观的改变,潜移默化地更新外在的行为
行为
行为

世界观
行为

图1
行为
外在行为的改变
改变了的行为与内里的世界观不协调,造成世界观混乱
行为

行为
世界观
行为

图2
行为

应 用(三)
为什么向穆斯林宣教应着眼于改变他们的世界观,而非改变他们的行为?

三、与穆斯林交往提示
初次接触穆斯林的宣教士必须学习他们基本的生活习惯及社交礼仪,才能与他们 建
立良好的关系。以下一些交往提示指导你如何与穆斯林和睦相处。

本社交礼仪
1. 握手

跟中国人一样,穆斯林见面握手,是礼貌的打招呼方式。不过,千万不要用左手 握
别人的手,因为左手是用来做不洁净的事情,向别人伸出左手是侮辱对方的举动。
曾经有一个穆斯林小孩儿向一位宣教士伸出左手,宣教士按照规矩拒绝与他握手,在 旁
的另一个孩子见状,当面责骂他说:“不害臊!”又有一次,这个宣教士遇到一位 中东
朋友,他右手抱着一大堆书,宣教士只好握他的左手,但感觉很不自然,因为恐 怕自己
羞辱了对方。除了这两次之外,从来没有其他中东人向他伸出左手。

2. 牵手

在穆斯林的社会里,男士很多时候会与要好的同性朋友在街上手拉手散步,这是很普
遍的事,女士亦然。在这种情形下,虽然必有一个用了左手拉着对方,也不算是羞辱。
这不会出现中国社会男性互相拉手所产生的误会。

3. 男女之间

在穆斯林群体中,两性之间有很多社交避讳。一个在中东的宣教士表示,每次朋 友
介绍穆斯林妇女给他认识时,他都无法预料那新朋友会怎样跟他打招呼。许多穆斯 林妇
女除了自己的丈夫和直系亲属外,不会跟其他男性有任何身体接触,因此男性的 宣教士
不要先伸出手来。若女方主动伸出手来与男方握手,男方才可伸手去握,否 则,男方通
常会把右手按在胸前,微微点头表示礼貌。

一般来说,女宣教士与穆斯林男士初次认识时,不应先伸出手来,年轻女士尤其 如
此。若那男士伸出手来,就表示你可以跟他握手。

一些很极端的穆斯林妇女为保持礼仪上的洁净,甚至会拒绝与非穆斯林妇女握手。一
位宣教士的太太认识一个巴基斯坦女子多年,但从来没有直接握过她的手,因 这个穆斯
林必须要隔着手帕才愿意与非穆斯林握手。

当然,以上的社交规范并不是绝对的,也要看个别穆斯林受现代西方文化影响的 程
度而有所不同。但在未了解对方的时候,还是保守一点比较好。

4. 亲吻

与好朋友见面时,穆斯林通常会相拥,并轻轻亲吻对方的左右面颊几下,但这行为 只
限于同性之间。若有穆斯林这样跟你打招呼,表示他视你为好朋友,是个好现象。

5. 问候的话

穆斯林与朋友交谈,通常先礼貌地寒暄几句,然后才进入正题。他们惯常会问候 对
方:“你身体好吗?”“你的家人好吗?”“他们身体好吗?”等等。两个穆斯林见面,
通常第一句话会说“愿你平安”,另一方也同样以“愿你平安”来回应。若有 穆斯林朋
友说“愿你平安”来向你问安,你也可以同样地回应他;这是一个很普遍又 客气的问安
语。
客之道

好客与慷慨是很值得欣赏的东方文化特性。即使主人家的家境贫困,也希望赢得慷 慨
好客的美誉。若怠慢了客人,就会贬低了家庭的声誉,这是他们极力要避免的事。同 样,
若宣教士邀请穆斯林到自己的家,也要慷慨好客。作主人家的要留意几方面:

1. 茶点

你到访穆斯林的家或办公室,他们必定会奉上饮料(通常是茶、果汁或汽水)和茶 点
(糖果、果仁、甜点等)来招待你。同样,若有穆斯林朋友探访你,你也应该为客人 预备
饮料和茶点,否则他们会觉得你没有礼貌,更认定非穆斯林都是待人冷淡的。

2. 饮食的禁忌

若我们作主人家招呼穆斯林朋友到家里吃饭,应以最好的食物款待客人。不过, 请
穆斯林朋友吃饭,切忌给他们猪肉或用猪的任何部分制成的食品,因为他们认为猪 是不
洁净的动物。除了猪,其它的家禽基本上都可以用来招待穆斯林朋友,而鸡通常 是比较
保险的选择。烹煮食物也不能用猪油,而要用菜籽油。一些甜点使用猪油或乳 化剂来烹
调,请客时要留心避免。最保险的方法是购买食物时,查看食物成分标签, 特别是脂肪
制成品,只要是含食用植物油而不是含猪油便可。

另外,伊斯兰教禁止信徒喝酒,因为《古兰经》提到酒是“污秽之物”,会遮蔽 人
的心灵。有些严谨的穆斯林有较多的饮食限制,例如必须吃经过传统伊斯兰方法制 成和
祝谢的“许可”食物。如你有疑惑,应先问客人有没有特别的饮食限制。

3. 时间

穆斯林到朋友家中作客,通常都会逗留一段很长的时间(一般是几小时)。主人 家
要有思想准备,不要开口说送客的话,应由客人主动告辞。

4. 狗

在主流的伊斯兰文化中,狗是不洁的动物,所以穆斯林绝对不会让狗进入房子里。有
些穆斯林饲养看家狗,也只会放在屋外的院子里。如果宣教士需要饲养看家 狗,有穆
斯林朋友到访时,就要把狗拴在屋外,要不然也得系紧它,并尽量放在穆斯 林看不见的
地方;否则,万一狗跑出来扑向客人欢迎他,那位穆斯林朋友在礼仪上就 不洁净了,他
必须作净身的宗教仪式,才可参与祷告。
客之道

另一方面,宣教士应邀到穆斯林朋友家中作客,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送礼

穆斯林极重视送礼。第一次探访别人的家,送礼是必然之举,礼物的价值无需贵重,鲜
花或糖果都是很好的选择。

送礼要考虑对方的家境,价值要适中。基本上,你送给别人的礼物要跟对方送给你 的礼物
价钱差不多。对穆斯林来说,收到一份太贵重的礼物就等于欠了人家的人情。如果你探访
的朋友不太富裕,你送的礼物最好便宜一点,这样对方就不必为将来回礼而大伤脑筋。穆
斯林视礼尚往来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尽量不让自己欠别人的人情。

2. 赞赏

一位宣教士在黎巴嫩教书,有学生邀请他到家里作客。虽然他家境清贫,却以上 好
的菜肴招待客人,而且分给客人的份量特别大。他每次被邀请到穆斯林家庭作客, 情况
都一样。有几次,宣教士不经意地赞赏主人家家里的某件物品漂亮——是碟子也 好,是项
链也好——离开时,主人家都把那件物品包好,当作礼物送给宣教士。

慷慨是荣誉的一种体现,因此宣教士不能拒绝主人家的热情款待,并要表示欣赏,但
要小心我们所赞赏的是什么,免得要把那些东西带回家。

3. 回礼

离开时,主人家可能会送你一些预留起来的饭菜。你归还那些盛菜的盒子时,里 面
不可以是空着的,总要放些糕点或其他食物在盒子里(自己做的或买来的也可)回 送给
那人。

衣守则

伊斯兰教对穆斯林男女的衣饰有严格的规范。他们认为衣服除了有保护身体的实用性,也
有体现完美道德境界的作用。男女穆斯林都必须遮盖“羞体”——男人的羞体是 从脐部到
膝盖,女人的羞体是除脸和手以外的整个身体。不论男女穿衣,都应该以清 洁、整齐、
朴实无华为原则。男子虽然必须遮盖从脐到膝的部位,但袒露上身也是不可 取的。即使在
夏天,男士都应穿着长裤而不穿短裤,并且要穿着衬衣。

至于女子的衣饰,伊斯兰国家有很严格的规定。女性穿衣的原则是要展现心灵的 纯
洁和正派,任何容易挑起男性情欲的打扮都要禁止。女人应穿着长裙或连衣裙,上 身穿
长袖宽松的衬衣,低领的衣服必须避免。部分伊斯兰国家容许妇女穿宽松长裤,
但上衣的长度必须足以遮盖臀部。不可穿透视或太薄的衣物、丝织品或紧身的衣服, 因
为会显露女性的体态;又不许向亲属以外的男子显露身上的装饰品或化妆。至于是 否要
披戴头巾,则视乎个别国家而定。宣教士要小心考虑是否披戴头巾,若国家没有 规定,
别人看见你戴头巾,可能误以为你是穆斯林。这方面最好向当地人请教。

基督徒到访穆斯林国家,必须入乡随俗,按照当地的服饰标准作端庄的打扮。某 宣
教士认识一个穆斯林,他虽然深深被耶稣是弥赛亚的道理所吸引,却不敢接受基督 教,
因为他害怕家中的妇女穿衣像西方女性那样“伤风败俗”。为避免造成这样的误 解,宣
教士要好好跟随当地的穿衣文化。

通之道
1. 重复的重要性

对穆斯林来说,第一次提出请求或邀请,通常只是出于礼貌的客套话,并非真的期望
对方履行什么承诺,双方都会明白这个惯例。如果穆斯林重复提出某个请求,那可就是当
真的了。一个在黎巴嫩的宣教士有一天在街上遇到一个正吃着三明治的穆斯林男子,他客
气地把三明治递给宣教士。那穆斯林的举动纯粹是客气的表现,并没有想过对方会接受,
而宣教士也礼貌地拒绝了他。假如那宣教士接过三明治来吃,那穆斯林肯定会感到惊讶。
又有一次,这个宣教士与家人返回家乡,他三年级的女儿被邀请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会。
主人家给她一块蛋糕时,她按照中东文化,以为第一次应礼貌地拒绝那块蛋糕,但主人家
却按着西方社会的文化,没有再勉强她吃蛋糕了。于是,她饿着肚子离去,并对主人家
的“无礼对待”感到失望。

我们要牢记,若穆斯林的请求是出于真心的,他必定会再三提出,那时你可以随 意
选择接受或婉言谢绝。无论你最终接受或拒绝,对方多次的邀请足以证明他是慷慨 好客
的,这样他就获得荣誉;这正是穆斯林文化的精髓所在。所以,若你邀请穆斯林 朋友回
家作客,要多番提出请求,千万别怕啰嗦,要让对方知道你是真心邀请他的。

2. 面带笑容

很多时候,身体语言、表情眼神、语气声调等言语外的沟通,比言语所表达的信 息
更重要。当我们口所表达的与身体所表达的意思有所出入时,别人会倾向于接收身 体所
表达的“真正”信息。我们要记住这个常理,尤其当我们跟穆斯林朋友各持不同 见解的
时候。有些基督徒与人讨论信仰问题时,因对方与自己的观点不同,言谈之间 会摆出一
副严肃甚至紧皱眉头的样子。曾经有一位宣教士从他的黎巴嫩朋友口中得到 这个很好的
提醒:“若你常常面带笑容,你跟穆斯林说什么都可以。”

3. 沉默代表同意
中国人在沟通上有一个特点是:当一方正在说话时,另一方不会在中途打断别人 的
话,他们会耐心地等待对方停顿下来才回应;我们称这种对话方式为“停顿文 化”。当
然也有例外的情况,但对大部分人来说,打断别人的话是无礼的举动。相 反,穆斯林通
常会一边听,一边猜测别人想说什么,还来不及等对方讲完要说的话, 就插口表达自己
的意见。他们一般会认为停顿表示对方没什么重要的话要说,或表示 对方认同自己所说
的话。他们发现基督徒跟他们讨论信仰时经常停顿,说话不像他们 那样一往直前,还以
为基督徒摇摆不定,好像以自己的信仰为耻一般。其实这只是文 化差异带来沟通上的误
解。若你不认同穆斯林朋友所表达的意见,你可以不等他停 顿,不等他把话说完,就单
刀直入地说:“我虽然不赞成你的话,但我理解并尊重你 的看法。”说这话时,还切记
一定要“面带笑容”。对方如果想知道你的想法多一 点,自然会继续发问,这样他们
就不会因你的停顿而误会你认同他们的见解。

福音注意的事
1. 向异性传道

一般来说,宣教士应向同性传福音。单身的女宣教士尤其要避免单独向男穆斯林 传
道。在穆斯林的社会里,向异性传道很容易令双方产生男女之情。穆斯林女子不会 随便
对男士表示兴趣,所以若有女宣教士主动关心一个男穆斯林,他很容易有所误 会,以为
女宣教士想与他发展进一步的关系。因此,若单身的女宣教士发现有穆斯林 男子对福音
感兴趣,应马上找主内弟兄帮忙。反过来,穆斯林女子一般不会随便跟男 子谈话,因为
这是不合体统的。若男宣教士发现有穆斯林女子对福音有兴趣,也应该 立刻找主内姊妹
帮忙。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夫妇一起宣教,然而单身的宣教士向异性宣 教也不是绝对没可
能的。若要向异性传福音,应在家庭或团体中进行,千万不要单对 单行事。

2. 群体与单独谈道

穆斯林很注重群体生活,他们大部分的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如探访、学习、餐 宴
等。不过,大多数穆斯林因怕声誉受损,所以不会在群体中分享心事,只会单对单 与信
任的人分享。若你跟两三个穆斯林谈信仰,他们多数不会分享自己真正的感受。 他们在
群体的压力下,一般会联合起来,捍卫他们的信仰;否则,身边的同伴可能会告发他们。
所以,在这样的文化处境下,宣教士应首先融入穆斯林的群体生活,与他 们建立亲密的
社交,并祈祷求神开传福音的门,找机会进入个别穆斯林的属灵世界。

有一次,一位宣教士与两个巴勒斯坦朋友分享信仰,经过很长时间的交谈,宣教 士
问他们是否愿意一起研读福音书,他们竟一口拒绝了。一星期后,他与其中一人私 下碰
面,再次邀请他研读福音书,因没有其他穆斯林在场,他就接受了。
3. 讨论而非争论

穆斯林很喜欢争论有关宗教的问题,例如:“圣经是神的话吗?”或“耶稣是最 后
一位先知吗?”等等。能够帮助穆斯林辨明真理,让他们认识基督,固然是我们所 渴望
的。可是,要切记不要因为争辩而伤害了彼此的友谊,以致结果适得其反。有一 个宣教
士向他的穆斯林朋友坦言,他只愿意和睦地讨论问题,却不愿跟他们激烈争 论,因为他
与朋友只会讨论,与对手才会争论。你或许能够在辩论中赢得胜利,可是 你也可能因此
失去你的朋友。所以,不要用当地人那种辩论的方式来传道,要找机会 引领他们表达
真心想知道的信仰问题,与他们作深入的交流。

4. 避免挑动情绪的字眼

无论你有意或是无意,有些字眼说出来会令人产生负面情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有
不同的避讳字眼,我们若用词不当,不但会令对方反感,还会大大阻碍我们传达真 正的
意思。因此,我们说话时要深思熟虑,先问一问自己:“是否有其他字词可以代 替这些
挑动情绪的字眼,却也能表达相同的意思呢?”以下提出一些可能会令穆斯林 反感的字
眼,并建议替代的同义词:

令穆斯林反感的字眼 替代词
1 教会 敬拜的地方
2 改教 进入天国
3 受洗 与基督有份
4 十字架 罗马人的刑具
5 救主 拯救者
6 圣诞节 基督降生的日子
7 基督徒 埃撒(lsa,即耶稣)的跟从者

我们在穆斯林面前提到耶稣的时候,也可以用《古兰经》的描述——“埋希哈”
(弥赛亚)、“埃撒”(耶稣)、“马尔焉(马利亚)的儿子”。这说法既没有不对, 也
没有贬义,穆斯林朋友一般都很接受。

“基督徒”这个称呼起始于安提阿教会(徒 11:26)。最初,信耶稣的人还会被称为“门徒”、
“信徒”、“同工”、“圣徒”、“属乎道的人”或“拿撒勒教徒”(参徒 24:5)。
今天,我们向穆斯林传道,若以“埃撒的跟从者”自称是否合适呢?为什么?
跨文化宣教问答
问:为什么保罗说: 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 (林前 9:20)?

(林前 9:20)。


是“要救些人”(林前9:22)。求主赐给我们这样的心!

样。

钱问题

你与一些穆斯林发展成为好朋友之后,他们在有需要时会向你借钱,你不要以
为 奇怪;因为按照穆斯林文化的价值观,他们认为真正的朋友是有求必应的。然
而,圣 经提醒我们要避免不必要的金钱纠纷,以免双方的关系因钱债问题而变了
质,那就不 易解决了。所以,最好不要借钱给人,因为“欠债的是债主的仆
人”(箴 22:7),也不要作保(参箴 6:1~2)。

一个在中东的宣教士说,他每次借钱给穆斯林朋友后,都会对彼此的关系带来
负 面影响。所以,尽可能不要借钱给人,也不要替人担保。若朋友有真正的经济
需要, 你可以在能力范围内把金钱送给他,并让他清楚知道不必归还。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