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3

信 用 价 值


宏观经济理论新原理
蔡定创 蔡秉哲
第 2 版增加部份

说明:
《信用价值论》第 1 版于 2015 年 5 月出版,第 2 版于 2020 年 10 月出版。
第 2 版比较第 1 版增加(或修改)31 个章节,新增约 118,000 字。但由于至
2020 年出版时,主管部门设置了很多敏感词不能出版,因此,按照此时的出版
规定,删除了有敏感的部份内容约 50,000,所以第 2 版出版标定为 786,000
字。
《信用价值论》第 2 版增补部份是取未删除的增补(或修改)的部份内容,
可在阅读相关章节时自动增阅。
《信用价值论》内容简介
《信用价值论》是一部理论逻辑严密、体系内容完整的宏观经济学系统创新
理论,也是政治经济学系统全新的理论。本著中有两大理论新发现:当代信用
价值生产方式与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相对应的“集聚生产”新社会生产力,并且
在这两大新发现理论基础上创立了十二个方面的分系统理论,将会引发人们对
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的重新思考。
本著通过全面考察当代社会价值生产过程,发现了资本生产有着实体经济实
体价值生产与信用价值生产主导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的两个不同的阶段,详
细而全方位揭示了资本生产在信用价值生产阶段的四大信用价值生产方式的生
产过程与运行规律;揭示了与“劳动分工”生产力相对应的“集聚生产”这一
社会主义新生产力的价值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对货币理论、国债理论、汇率
理论、虚拟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依据现实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创新
与重构,并且创立了“双轮经济”构架理论、“印钱消费”理论、四次分配理
论、社会资本生产理论、非资本价值生产理论、宏观经济三层构架理论、“集
聚生产”新生产力理论等七大新理论。应用这些理论原理不仅能全面地解释当
代世界经济的各种现象,也能对各国的经济困境与经济危机提出解决方案,引发
人们对社会发展问题的重新思考。

编辑推荐:
该著构建了一个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政治经济学,同时又是宏观经济学的
全新理论,是理论经济学的创新与突破。不仅突破了原有经济学仅对私有资本
生产的理论范围,创立了全新的信用价值生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地揭示
了货币信用价值生产、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印钱消费信用价值生产、社会
资本信用价值生产等四大信用价值生产的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也突破了政治
经济学仅对“劳动分工”社会生产力及由其所产生的生产关系的理论范围,创
立了“集聚生产”社会新生产力理论,详细论述了由此产生的社会资本生产、
资本生产条件下的非资本价值生产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价值生产过程与运行
规律,使经济学重新回归现实真实的映象。该理论空间的开拓,将引发人们对
社会发展理论的重新思考,并由此而促进世界经济的新发展。

再版说明
本著第一版 2015 年 5 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2017 年 2 月发布网络版。2018 年
4 月份我去北京中央财经大学讲课时,在国家财政部蒋伟宁博士、北京创源智博经济研究院
执行院长李云庆研究员、副院长刘贺总经理的劝说下,我才动了再版此著的心思。
为此,我前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重整国债货币理论、社会资本生产理论、非资本生
产理论、历史进程中的社会主义等七个章节内容,并增写了与“由‘集聚生产’所引发的变革”
“新世纪曙光”等章节。增补与修改的章节如下:
第一章 经济学方法比较与批判 第 9 节;
第二章 劳动价值论历史论争与信用价值产生 第 6、10 节;
第十九章 社会资本生产 第 5、6、7 节;
第二十一章 国债货币 第 6、7 节;
第二十三章 非资本价值生产 第 2、3、4、7、8、10 节;
第二十四章 四大价值生产与三层级宏观调控 第 1、2、3 节;
第二十五章 历史进程中的社会主义 第 3、5、6 节;
第二十六章,由“集聚生产”所引发的变革第 1、2、3、4、5、6 节;
第二十七章 新世纪曙光 第 1、2、3、4、5 节
增设了第七编“‘集聚生产’社会生产力基础上新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将原来的第
二十五章,新增写的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编入第七编中。
新增编内容侧重说明:
1.建立在“劳动分工”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仍然是属于资本生产的性质。
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劳动分工”与“集聚生产”(包含有“聚集效应”与“聚合反应”两
种价值生产方式)两种基础社会生产力并存的复合的社会生产力,因而资本生产方式与非资
本生产方式同时并存。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只能是建立在“集聚生产”的新社会生产力基础
上。
2.资本生产中由竞争所导致的价格消失,不仅对资本主义产生影响,也将对社会主义
所有制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由于价格消失,将会导致所有权制的消失,从而催生新生产关系
的产生。
3.第一次具体地描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与其高级阶段(即共产主
义阶段)的“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的具体组织形式与共产主义具体如何实现、实现的生
产力条件与历史节点。
本著在北京创源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云庆研究员的参与下,对原版中的错漏作了修
订,特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蔡定创
2019 年 9 月 19 日
《信用价值论》第二版序言

经济学的曙光
2015 年 5 月,中国大陆有一本经济类的书悄然问世,没有名人作序,没有
隆重的发行仪式,但就是这本《信用价值论—宏观经济学新原理》在社会上慢慢
掀起了风浪,一群网友纷纷聚集在作者周围,学习这本书,宣传这本书,他们创
办了创源经济研究院,开办了思想者﹢新宏观经济学原理网络课堂,在新浪网、
草根网、凯迪网等博客上发表了上千篇宣传和评介文章。读者
hts(QQ:496696373) 评论说:“经典本质经济学《资本论》在过去 150 年的历
史里让这个地球很是精彩,那么,现代本质经济学《信用价值论》在今后的 150
年会让这个地球发生什么呢?颇让人想象与期待!”;读者清风评价说:“蔡先生
是个顽强的思想拓荒者,他在这部著作中所贡献的思想是世界级的”。
2020 年 5 月,这本书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再版,距第一版出版正好 5 年。此
时正值新冠肺炎在全球爆发。此前,中国大陆依靠社会资本生产(本著中重新定
义的新概念,即政府职能或政府直接组织的生产)的力量短期内成功狙击,与世
界各国因社会资本生产力量薄弱造成长时间蔓延、大面积感染和较高比例的死亡
相比,突现了该著述中的由社会资本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这种
高感染疫情、打造国民生命生活环境安全方面所具有的明显优势。中国成了世界
的诺亚方舟。世界各国在疫情爆发后的不同应对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生产和社会治
理深层次问题,启示了世界共产党人与世界各国人民认识到,只有加强社会资本
生产的力量,才能应对与解决人类社会的安全与发展问题。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
将吸取教训,将民生医疗等行业置于国家控制。西班牙立即将所有私营医疗资源
交由国家掌管。欧洲发达国家在抗疫中的这些行动,使得《信用价值论》第一版
中关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较更需要通过加强社会资本生产来解决发展问题,世界
社会主义变革己经开始的预测,如此快地就得到了验证。
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尔德堡格曾说:“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
是病毒。”而作为社会产物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病毒,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变
异,现在也己经开始侵蚀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肌体。现代(西方)经济学在肯定它
的历史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它既不能解释社会现实,也不能应对当代经济危机
与社会的增长与发展问题,创新经济学理论己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但是,当代经济学己经在方法论上走进了歧途,必须要回归运用马克思抽象本质
的分析方法从价值生产的角度上溯源,根据变化了的现实发展经济学,这个理论
工作的难度是十分大的。
现在,正是《信用价值论》满足当代世界现实发展所急需。这个依据客观现
实的本来逻辑所构筑的体系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现实客观世界的发展。凡是读过
该著第一版的读者,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是一部完全创新的、理论逻辑严密、
体系内容完整的宏观经济学系统新理论,也是政治经济学系统新理论。它通过严
密的逻辑体系将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部门经济学三者溶于一体,将当代社
会十分复杂的价值生产过程的整体,通过它们各自逻辑上相互联系的不同的生产
方式,有条不紊地、十分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价值生产的
结构既有整体了解,又有分系统的了解。它颠覆了人们对经济学的认知,用它来
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和应对经济问题,如通货膨胀、货币利率、股市低迷、汇率变
动、经济涨跌等,洞若观火、切中肯綮。而本著第二版则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
加了对其新发现的“集聚生产”这一属于共产主义社会新生产力的价值生产过
程的详细论述,更加丰富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趋势与历史进程的认知。
当前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经济都面临产能过剩、资本过剩,为了出路资本
就要向欠发达国家扩张,按照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惯常的做法,未来世
界经济很快就会因市场饱和而使得发展不可持续。就我所见,只有《信用价值论》
这个理论能拯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这些困境。不但如此,欠发达国家也
可通过应用这个理论而获得发展,摆脱落后局面。由于这个理论是从社会生产力
角度来论述社会生产方式,并发现产生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新生产力,为社
会生产方式的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提供了认识的新线索与分析的新方法,因此,
这个理论必将会成就中国,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

从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来看:《信用价值论》既是政治经济学,又是
宏观经济学,还包含部门经济学,它的 13 大理论发现涵盖了经济学
的整个体系
经济学发展至今,整个经济学理论可分为三个层次:政治经济学、一般经
济学和部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决
定的社会经济本质的运行过程,是抽象最高、层次最深的理论;一般经济学(包
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是处于次深
层次的理论;部门经济学则主要研究各个具体部门内部的经济学的特殊规律,
是处于最浅层次的理论。马克思《资本论》首先是一部政治经济学,是人类历
史上第一部在资本主义产生初期就对资本实体价值生产的本质的、一般的运行
过程进行全面论述的论著。著述《资本论》这样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在大
英博物馆里穷其一生,并由恩格斯再花费十多年时间才完稿的十分浩大的理论
工程。能够进入这个层面上的政治经济学,直至今天的《信用价值论》,才获得
继承与创新发展。在马克思身后至今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以瓦尔拉斯、庞巴维
克、马歇尔、凯恩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西方经济学者,通过掀起边际效用革命、
凯恩斯革命,发展出了属于资本主义的一般经济学;弗里德曼等一大批现代经
济学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某一个方面的实践总结,发展出了丰
富的部门经济学。从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政治经济学、一般经济学与部门
经济学这三个层次门类齐全的经济学获得发展丰富,这三个层次的经济学大厦
的建造,是十分不容易的,迄今为止今前后经历了两百多年时间,是人类智慧
的长期积累,大批经济学者在不同层次上对部分经济学内容作出了不同贡献。
这既需要有像马克思那样具有严整的、高度抽象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经济学方
法建立起的政治经济学,又要有像凯恩斯那样具有深厚理论知识的学者建立起
的一般经济学,还有一大批像弗里德曼那样通过对一百年来美国货币运行历史
进行实践经验总结的学者建立起的各个部门的经济学。经济学这三个方面缺一
不可,都在各自的层面上起作用。所以说经济学是所有学科中最厐大、最复杂
的学科。而要通过一本论著来实现对经济学这三个层次的全面涵盖,这是迄今
以来经济学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但是,这个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现在发生了:《信
用价值论》就通过一部论著,通过该著中的 13 个理论创立与创新,实现了对这
三个层次经济学的全面涵盖。应当说,这是人类经济学发展史上重要的最新的
成果。
为什么说《信用价值论》是一部同时涵盖政治经济学、一般经济学与部门经
济学的论著?
1、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信用价值论》完成了两大创新发现:一是在
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生产一般过程的理论基础上,发现了资本生产的信用
价值生产规律,并且全面揭示了属于资本生产第二个阶段(即资本生产的信用
价值生产主导实体价值生产的阶段)的价值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二是在发现
“集聚生产”这一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基础上,从生产方式的角度上揭示了社
会主义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的价值生产过程与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在这
两个阶段上的特征、共产主义实现的生产力节点。通过对当代社会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的论述,全面展示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2、从一般经济学的角度看,《信用价值论》完整地演绎了当代宏观经济两
大部类实体价值生产、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社会资本环境价值生产等三个
层次的价值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为各国宏观调控提供了可量化的理论指导。
3、从部门经济学的角度上看,《信用价值论》为货币、银行、股市、国债、
税收、汇率、产业结构等这些部门经济学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持与可量化的应用支
持,是货币银行学、股市经济学、新财政税收学、新汇率学这些部门经济学的创
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将经济学的三个层次合而为一,构造并写作出三位一体的经济学理论著作,
是十分困难的,没有对社会政治与经济、现实与历史十分通透的了解,是不可
能做到的。蔡定创先生之所以能创建出三者合而为一的《信用价值论》,这与他
长期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分不开。据蔡先生自己介绍,他 1974
年第一次在军校学习时就开始学习《资本论》,从这开始的 40 多年的时间里,
他不仅是深究了哲学、经济学,更是广泛涉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历史、
地理、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学科等,他不是学校、研究院所的专业理论工作
者,而是为研究经济理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这些部门从事过 15 种职业
转换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者。他担任过外汇期货投资公司与信息技术
发展公司这一类当代最前卫行业公司的总经理,有过对证券与期货操作的亲身
实践。他不是那种从理论到理论的理论工作者,而是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中
学习理论、审视理论的理论研究者。这种既广泛地学习研究各相关学科的理论,
又有在社会与经济运行中各主要部门从职的经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研
究创造了条件,从而才实现了对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以及经济运行的社会历史、
政治与社会文化环境条件多层次的通透的了解,实现了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与
四十多年来改革开放过程的整个经济发展历程的全方位了解。可谓是积 40 年之
功力,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深入结合,才获得的如此成就。
凡是曾经有过对经济现象迷惑不解的学者,或者经历过用所学理论无法去
解释经济现实的经历的学者,当读完这部三个层次经济学理论合而为一的著作
时,都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多数学者对该论著将多种生产方式放
到各自特定社会环境中去考察并如此清晰的描述,都会产生深刻的印象。虽然
是同时包含政治经济学、一般经济学、部门经济学三个层次的经济学,但在这
部著作中却看不到这三个层次的刻意分层,或者是分别去描述,而是通过严密
的理论逻辑连成一体,整个著作读起来感觉是一气呵成的。只有将该著去读透
它,细细的品味,认真的归纳,才会感觉到整个经济学的这三个层次的理论的
存在。这是一部经济学体系性理论、系统性的理论著作,通过这一部著作就可
实现对社会主义变革、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以及货币银行、金融证券、汇率政策、
国债发行、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理论指导。由于该著己经完成了三个层次
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奠基,可以预言,当代反映客观现实政治经济学、一般经济
学与部门经济学这三个层次的应用性的经济学,必将在这部著作的启迪下获得
空前创新性的大发展。
(二)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信用价值论》通过对当代社会生产四
种生产方式的考察、“集聚生产”社会新生产力的发现以及其运行
规律的揭示,发现当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己经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内部孕育产生,未来共产主义正在向我们走来
《信用价值论》不仅应用了马克思经济学抽象本质分析的方法论,也沿袭马
克思三卷本《资本论》资本生产过程和运行的理论,是在写马克思《资本论》写
作时尚未出现的资本生产第二个阶段,即资本信用价值生产阶段的理论。《信用
价值论》将资本生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是以资本
实体经济实体阶值生产为主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信用价值生产主导实体经济实
体价值生产的阶段。当代资本生产已经发展到了信用价值生产阶段,它的运行方
式与运行规律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在这些方面至今以来没有被任何一个经
济学家与社会历史学者们所察觉,也没有被任何一本经济学论著所涉及,只有《信
用价值论》前所未有地续写了这些理论。
《信用价值论》以《资本论》中的核心内容——资本生产的一般过程,作为
其理论的基础,整个《信用价值论》就是建立在《资本论》这个资本生产一般过
程理论的基础上的。以此为基础和逻辑起点,《信用价值论》对当代资本主义和
当代社会主义的资本生产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考察,发现了当代社会生产存在着
私人资本生产、国有资本生产、社会资本生产、非资本价值生产四种生产方式。
与四种生产方式相对应,《信用价值论》还论述了当代经济四大信用价值生产:
货币信用价值生产、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印钱消费信用价值生产、社会资本
信用价值生产。当我们读完这些从来也没有过的理论发现之后,至此才明白,原
来所有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都只局限在资本生产这个范围内,从来也没有一本经济
学的论著超出资本生产的范围进行理论考察。而当代社会生产客观上早已远不仅
仅是资本生产了,在资本生产的同时也包含有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
社会资本生产理论与非资本价值生产理论的发现,解决了马克思《资本论》之后
劳动价值论一直未能解决的一系列理论难题。
在当代经济中,传统的资本生产(包括私人资本生产、国有资本生产)客观
上也早己不再是纯粹的资本生产了,资本生产的每一个商品都有来自国家对企业
生产环境的价值投入,这种对企业生产环境的价值投入具体表现为:国家经济管
理投入、公共环境投入、公共安全投入、国民教育投入、科研投入、国防投入、
基础设施投入。概言之,资本生产的每个商品价值中,都包括来自国家对资本生
产的生产环境价值的转移。资本在进行生产的同时,也在不自主地生产着非资本
属性的价值;而社会非资本属性的价值的不断增长,在积累到某一个节点时,就
会形成埋葬资本的力量。
从所有制的关系上考察,《信用价值论》认为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
产具有全体劳动者共有的特征。在非资本价值生产中,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有价值
而没有价格表现,所以没有所有制这个概念。这种没有价格表现的产品,是属于
共有、共享的产品,属于共产主义的各取所需、不需要分配的产品。也只有在没
有所有制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各取所需。由此可知,当代己经在资本生产
内部由资本生产不自觉地生产出来的非资本价值生产,就是未来共产主义主导的
生产方式。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上述的当代四大价值生产方式中,已经有两个即社会
资本生产、非资本价值生产,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这四大价值生产方式不
仅是在中国才有,而且当代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只不过各国中的比例大小不同而
已。社会主义已经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内部孕育产生了。但中国己经走在世界
的前列。中国奇迹发生的原因,正是因为在当代四大价值生产方式并举中,既发
挥了私人资本生产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又发挥了国有资本生产的重要作用,此
外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属于社会主义的社会资本生产、非资本价值生产的作用。
上世纪 90 年代末随着苏联的解体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体解,人们对共产
主义普遍地产生了迷茫。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伊曼
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1930-)认为的那样:现代世界体
系正在走向终结,进入了一个过渡时期,过渡到某种新的历史时期,但是这个体
系尚不被我们认识,而且事先不可能认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具体
演化发展方向,整体上处于迷茫之中。事实果真如此吗?蔡定创先生通过对社会
新生产力及它们的演进规律的发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层次上论证了共产主
义的必然性,从而在全新的理论基础上再次坚定了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信用价值论》通过对客观现实价值生产过程的详细考察,发现了当代社会
并不仅仅是“劳动分工”这一种社会生产力在起作用,还有产生共产主义生产关
系的“集聚生产”的社会新生产力在同时起作用。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
产这两种生产方式就是在“集聚生产”的新社会生产力基础上产生的。共产主义
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集聚生产”的特性与“劳动分工”的特性不同,甚至是相反。由“劳动分
工”所生产的产品,必然要通过交换才能进入消费,由于交换所以这些产品都成
为商品,由交换而产生交换的价格。而由“集聚生产”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不用经
过交换直接进入消费,没有交换自然也就没有价格。“集聚生产”所生产的产品
是有价值而没有价格的劳动产品。没有价格的产品也就不存在所有权关系。
因此,在“劳动分工”这个社会生产力基础只能产生资本生产。不管生产
资料公有制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同样也都是属于资本生产的范围。所以,依据生
产资料公有制,并不能建成共产主义所有权关系是由“劳动分工”这个社会生产
力基础所决定的。不仅私有制产生于“劳动分工”,公有制也同样产生于“劳动
分工”。只要社会生产力基础是“劳动分工”,就不可能消灭私有制。只有在“集
聚生产”这个社会生产力基础上,才能消灭私有制。因为在“集聚生产”的社会
生产力基础上产生的生产关系,不存在所有权关系,私有制不存在,公有制同样
也不存在。
那么共产主义究竟如何实现?共产主义实现需要哪些条件?《信用价值论》
通过对人类消费品使用价值属性的考察发现,原来人类消费品的使用价值属性有
三种类别:一次性使用价值属性的消费品,独占性可重复使用价值属性的消费品
与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属性的消费品。当人类实现了对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属性
消费品的生产时,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就能实现。这个对人类一次性
和独占性生活消费品的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的生产是由智能机器人来完成的。当
人类生产出制造智能机器人的智能机器人时,人类就从生产一次性使用价值与独
占性使用价值的消费品的生产中彻底解放出来。由此,共产主义实现是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智能机器人的高级阶段,人类在生存生活必需品方面,就
必须采用各取所需、共享消费才能支持这种生产方式的实现。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类从事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类历史积存的知
识,这种人类知识的劳动价值积存都是属于有价值而没有价格表现的劳动产品,
因此也必然没有所有权属上的关系,既不是公有,也不是私有,由此人类对这种
生产资料的取用,必然也是各取所需地用于生产。但是,即使是有各取所需的生
产资料用于生产,并不表明在这个基础上劳动者新的劳动投入不存在私有。共产
主义虽然在人类物质生活的必需品方面实现各取所需,但并不是消灭差别。因为,
人类虽然在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方面实现了各取所需、共享消费,但一定会在
更高层级的消费需求方面产生新的追求,否则,社会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因此,
私有劳动仍然是存在的,在新的层次上对新的消费需求的追求,仍然是人类努力
劳动的原动力。社会发展就在于人类不断地战胜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不断解放自
身的不断追求中。
马克思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
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蔡定创先生通过对当代资本
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分析,发现了当代世界经济形态存在着四大价值生产
方式及其经济形态的演进规律,即:私人资本生产是资本主义初期(也即自由资
本主义时期)的主要经济形态;国有资本生产(股份制混合生产是介于私人资本
生产和国有资本生产之间的特殊形式)是资本主义中后期(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
时期)的主要经济形态;社会资本生产主要是资本主义末期(即垄断金融资本主
义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即共产主义初中期)的主要经济形态,这一生产方式
比较充分地体现出社会主义因素,是资本主义末期和社会主义初中期阶段生产方
式的主要特征。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就在于这一生产方式的比例
多寡、谁为主导;非资本价值生产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的主要经济
形态。这一发现,清晰地界定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以来的几种经济形
态(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形态)的区别和联系,真正使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了鲜明
的时代特征和科学特征。

(三)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信用价值论》通过揭示当代社会价值
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为各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指导

《信用价值论》通过考察当代社会价值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发现了当代社
会信用价值生产的秘密。当代经济运行不再是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单向的实体经
济单层次的运行,而是包含着三个层次结构的价值生产循环。第一个层次循环为
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的循环。这个层次的生产循环就是人们通常所看到的实体
经济的生产循环。这个层次的循环是社会生产中最基础的循环,决定着生产率的
发展水平与经济产出效益。第二个层次循环为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与虚拟经济
信用价值生产之间的循环。这个循环使当代经济形成“双轮经济”构架。第三个
层次循环是将第一、第二个生产循环看作是一个资本生产循环的整体,与社会资
本生产之间的循环,是资本生产最外层的循环。其生产方式主要通过生产资本生
产的环境条件,从而实现参与资本价值生产过程,再由国家税收收回转移来的价
值,通过财政分配投入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运作,实现价值生产循环。
三个层次循环理论为国家宏观调控分三个层级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西方经
济学与中国现有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只是局限于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的宏观调
控,因此在经济发展到全面产能过剩阶段时,必然陷入低增长与经济危机的循环。
目前东西方国家概莫如此。如果运用《信用价值论》这一创新的宏观经济三个层
次循环理论,对实体价值生产、信用价值生产和社会资本生产同时进行宏观调控,
那么我国经济在未来 30 年仍可实现可持续的高速增长。
除此之外,《信用价值论》中的四次分配理论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马克思
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实体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诸环节的全
面完整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限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有限消费之间
的矛盾,也就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当代世界经济,主要经济体都已进入到
了全面产能过剩,甚至经济也已开始发生萎缩。这个阶段生产与消费这对矛盾中
消费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一阶段中,如果继续仅用第一个层级的,或者
是西方经济学经验级别的宏观调控,显然是不能解决增长与发展问题的。对经济
规律的运用,只有将宏观调控水平提高到第二个层级与第三个层级上来,才会产
生全新的发展空间。在这个时候就必须同时应用《信用价值论》中的四次分配理
论,第一次分配(劳资分配)、第二次分配(社会资本生产分配、财政分配)、第
三次分配(股市分配)、第四次分配(“印钱消费”分配)同时并举。化解资本
主义的基本矛盾,就要从四次分配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奠定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
基础。
迄今为止,只有《信用价值论》的理论,才能指导这三个层级的宏观调控与
在生产方式层面上的四次分配。这是促使世界各国经济重新进入可持续增长轨道
的唯一可行的办法。
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直存在左、右两派的争论。左派坚持原有社会主义
的国有经济,反对引进私人资本生产;右派坚持由“市场决定一切”,对全部国
有资本进行私有化改造。《信用价值论》通过其严密的理论逻辑,论证了当代社
会私人资本生产、国有资本生产、社会资本生产、非资本价值生产的客观必然性,
这也就从生产方式的理论层面上回答了当前左派和右派这两派对中国发展道路
的质疑。按当代社会生产中同时存在着“劳动分工”与“集聚生产”两种社会生
产力的现实,引进私人资本生产与发展国有资本生产、社会资本生产,都有客观
必然性,只有四大价值生产一起上、四个分配轮子一起转,既要发挥私人资本生
产的基础性作用和国有资本生产的骨干作用,也要发挥社会资本生产的保障作用。
在做好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的同时,引导增加国民第三次财富分配和第四次
民生分配的比例。只有如此,才能解决目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四)

从部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用价值论》通过对当代社会总生
产过程的考察,全面揭开了货币、银行、股市、财政、税收、汇率
的秘密,为部门经济学的创新应用提供了秘钥
——货币银行学。建立在现代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货币银行学中的货币,被
定义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在这个货币定义中,货币仅有一重属性,
就是交换媒介属性,作为现代纸质(包括电子)货币是没有价值与价值保障的。
在《信用价值论》中第一次将纸质(包括电子)货币定义为“有价值与价值保障
的交换媒介”。在《信用价值论》中的货币是具有价值与交换媒介两重属性的,
而不是像传统的货币银行学中货币只有交换媒介一重属性。
《信用价值论》中货币具有价值与价值保障这一货币本质属性的发现,为货
币进入宏观经济分析奠定了基础。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货币在商业银行中的运转,
只是提高货币的使用价值,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商业银行不具有货币的价值
创造功能,由商业银行信用所创造的货币 M2 与央行由国家信用所创造的货币
MB 有本质的不同。在传统的货币银行学中,由于货币没有价值属性,货币 M2
与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在价值属性上的本质区别往往被混淆,导致在货币发行上
分不清以贷款方式发行货币与通过财政部的国债方式发行货币在本质上有什么
区别,在产能过剩期间的危机应对上,对货币 M2 的把握上也会出现政策指导上
的错误,也无法认识国债货币本质,从而导致国债货币运用上的缺失。因此货币
银行学必须依据《信用价值论》中的货币理论彻底改写。
——股票证券学。在《信用价值论》中,股市是虚拟经济的主体。股市的运
行必须依赖于政府对股市运行所建造的股市运行环境方面的信用与上市公司对
上市股票的价值创造信用,它在“双轮经济”的构架中运行。而且在“双轮经济”
构架中的股市,明显地是受到宏观经济中的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状况的影响。
所以,在《信用价值论》中,股市被分为以集资为主要功能的股市与以财富效应
功能为主的股市这样股市的两个发展阶段。在宏观经济进入到全面产能过剩阶段
后,以集资为主要功能的股市必须向以财富效应功能为主的股市转型,否则,国
民经济则很难实现从外延扩展向内生效益性的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传统的股票证
券学中没有以这些理论作为基础,也不懂得我国经济己经进入到全面产能过剩的
阶段后股市发展也必须进行发展战略转型,导致在股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发展
战略上、股市的政府信用价值建设与上市公司企业信用价值建设上,都继续沿用
股市第一个发展阶段上的政策,有一系列的错误发生。必须要依据《信用价值论》
中的股市信用价值生产理论,重建股票证券学。
——财政税收学。在《信用价值论》中,财政税收是社会资本生产价值循环
的重要节点。国家通过财政实现国家对经济管理投入、公共环境投入、公共安全
投入、国民教育投入、科研投入、国防投入、基础设施投入,通过这些投入实现
对资本生产企业环境价值的生产。这些环境价值在资本企业生产过程中都会像不
变资本的价值投入一样转移到企业生产的商品中,形成其商品价格的一部分。税
收只不过是对这些转移到资本企业所生产的商品中的环境价值的回收。因此,税
收是社会资本生产所生产的价值回收,不是资本生产中剩余价值的转移。
传统的税收学是以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转移理论为基础的,在这个理论基础
上,只能在各个行业上设置平均性的税赋。而实际上,不同行业来自由社会资本
生产的环境价值转移量是完全不一样的,房地产企业、互联网上行业垄断性的企
业、知名演员的演出收入等,其收入中来自环境价值转移的量远高于一般企业的
平均量。因此,必须以社会资本生产理论为基础对税收理论进行彻底改造,由此
才能解决由传统的税收基础理论错误而造成的在分配上的不公。
——国际贸易汇率学。传统的汇率理论是建立在没有价值属性只有交换媒介
属性的货币理论基础上的,货币只有价格,没有价值,两国的货币只有价格的比
值,而没有价值的比值。所以传统的汇率理论只能从货币价格的比值上寻找汇率
变动的依据。《信用价值论》中的汇率,是同时具有货币的价格比值与货币的价
值比值的。货币的价格比值受制于货币的价值比值,货币的价值比值受制于劳动
生产率与劳动力价格(工资)的比值。所以,汇率具有三个层次的四维运行空间。
汇率价格决定的第一层是主观价格决定层,深一层的第二层是客观价值决定层,
最深层的第三层,也就是极终的决定层是由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价格(工资)的
比值决定的。只有通过汇价的三层决定与四维运行空间理论,才能找到各国之间
货币由价值决定的真实汇率,由此才能正确地指导国家之间的贸易战与汇率战,
正确地应对来自美国的“印钱消费”。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有
正确的汇率理论指导。

由上可知,《信用价值论》融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部门经济学于一体,
可以说是目前创新了的经济学的扛鼎力作。它不仅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论证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趋
势、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基础、实现条件与具体的实
现方式,又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详细论述了当代四大价值生产方式的演进和四
大信用价值生产的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为人们如何具体地应用这些规律发展生
产、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针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理
论指导与方法,而且还在货币、金融、财政、税收、股市、汇率等部门经济学等
分支学科方面奠定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用价值论》在经
济学几乎所有重大领域都实现了创新性突破,揭开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码。我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书将会愈来愈显示出理论的光辉,照彻世界未来,
为促进各国经济增长、增进人民福祉、走向世界大同作出贡献。
特聘教授 社科成果评审专家 研究员
李云庆

2020 年 9 月 25 日

第一章 经济学方法比较与批判

1.9 民族思维特质对宏观经济学体系构建的影响

2005 年,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来看望他的总理感慨地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
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至今十几年过去了,虽然各种回答很多,现实却依然如故。
看来这些回答都未找到根本的原因。

“钱学森之问”的确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日前看到一个统计资料:从 1901 年诺贝


尔奖首次颁奖到 2001 年的 100 年间,在总共 680 名获奖者中,犹太人或具有犹太血统者
共有 138 人,占了五分之一;而犹太人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不过是五百分之一。社会科学
大师马克思、自然科学泰斗爱因斯坦,以及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等大名鼎鼎的人士,都是
犹太人。而中国人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国人不管是历史上,还是近现代,在自然
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上,能拿得出世界级的理论贡献者寥寥无几。

也许有人说,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难道这个不是对世界的贡献?这个当然也是属于
世界级的贡献。不过,四大发明是属于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基础理论层
面的东西。基础理论层面与技术性层面,在对人类的贡献方面是属于完全不同层级。基础
理论层面的创建与创新,是人类对客观世界与自身认识史上质的飞跃。这对整个人类社会
历史的发展,都将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社会科学史上的大师马克思、自然科学史上的泰斗爱因斯坦,他们所做的贡献就是属
于这一类的。马克思理论产生至今已 100 多年,人类社会运行至今也仍然是按马克思所预
测运行轨迹在发展着。爱因斯坦相对论对人类的贡献更不用说了,人类当代生活,已经无
时无刻都离不开这个理论发现所产生的成果。而马克思的《资本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都是运用高度抽象思维能力的结果。没有高度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是不可能产生这种影
响人类世界历史进程的理论的。

为什么要在经济学中特别地强调运用抽象思维?因为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是必
须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科学。首先就要求其概念抽象必须正确,没有含混不清的地方,由
此才可能运用逻辑进行推理。概念是抽象思维中最基础的思维要素。正确的概念来自正确
的抽象。凡抽象才能去除表面现象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在运用概念进行推理时,必须依
据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原则严格进行,不允许有任何的类比、象形、喻意、联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为我们在抽象思维方面做出了光辉的典范。《资本论》首先
对商品、货币、劳动、价值进行抽象分析,找出它的本质特征。只有通过这种高度抽象的
本质特征分析,才能一步一步地揭示表面纷繁复杂的资本生产的内在运行秘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同样也是高度抽象思维的产物。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公式 t
=to* √(1-v^2/c^2) (通过这个公式可知,速度越大,物体时间走得越慢,当物体以
光速运动,物体的时间就不再流逝,从而时间停止),没有高度抽象思维是永远也不可能
被认识的,因为人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对于宇宙来说,是一个极其微小的范围,宏大宇宙
运行的规律不可能通过直观观察达到。

在社科领域,同样也有不能通过直观验证这种情况。像劳动价值论这个只有通过高度
抽象思维方法才获得的正确的结论,就发生过与意象(直观)思维者在观点上的严重冲突。
当代有过不少人用直观的价格与价值不相等的大量例证,来否定劳动价值论。这其实是这
些人的认识还处于意象思维的直观、浅表的层次。也可能发生原有的劳动价值论解释不了
当代现实的情况,这其实也是现实发展了,而原有的理论却没有发展,或者理论本身也有
欠缺,认识深度还不够。

从马克思与爱因斯坦这两个分别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巨人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改变人类历史的基础理论的创立,必须是运用抽象思维方法。这里当然也不是说,凡是抽
象思维就能得出正确的理论,而是说创造与改变世界的基础理论,不管是自然科学领域还
是社会科学领域,都必须是运用抽象思维方法才能找得到。因为,像“当物体以光速运动,
物体的时间就不再流逝,从而时间停止”这一类的结论,人类不可能通过感官感知,也无
法做试验通过经验而获得。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也是同样,人们不可能凭经验,或者做实
验而在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上感知宏观经济的运行本质。像仅对商品的价格、企业的成本
与利润的认识,是无法感知商品的价值存在。而一个国家如何生产更多的价值,则更是要
通过高度抽象的理论分析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在近代中国与现代中国为何没有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大师的讨论中,何
新先生曾经有一个观点,就是,中国人长于意象思维,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中国人古代虽
有老子道德经之类的朴素的哲学思想产生,但从来也没有过像西方古典意义上的哲学产生。
当然, 19 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西方经济学走向庸俗的表面现象经济学之后,强调实用主
义的方法论体系,使得曾经产生过伟大思想家的西方国家,同样无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可言。
其中这涉及到在经济学中,严密逻辑的抽象思维方法被为利益所需要的崇尚经验主义与实
用主义的方法所替代的问题。西方经济学服从于资本利益的需要,明确地将实证方法列为
基本的经济学方法。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应用高度抽象的严密理论逻辑的方法,展
现了整个资本主义的本质运行过程,而相较于严密逻辑的本质抽象思维方法,表面现象思
维方式的实证经验式的思想方法,则不仅适合于普通大众的思维习惯,也为资本利益服务
之所需要。

西方经济学的这种将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人的本性的实用化思维训练,在当代世界上
最少影响了三代人。所以,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哲学、政治经济学领域,同
样也在退倒。例如,最近美国有个学者,就依据最新量子纠缠理论发现写了一篇文章,证
明人死后意识不灭,意识也是物质等,说是此理论还惊动了科学界。这是典型的类比性的
意象思维的产物,是缺乏哲学头脑违反概念思维的一种很典型的表现。因为意识这个概念
是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在对意识这个哲学概念的定义中,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
映,与存在相对应,因此它不可能有物质的属性。人死亡意识消失。不能因发现了量子纠
缠现象就类比为意识也是这种东西。意象思维是依据相似性、联想、比喻、类比的方式进
行思维,而抽象思维首先是对事物进行本质的抽象,表现在先对概念进行的定义,然后严
格依据定义的概念运用逻辑进行推理。意象思维认识的是事物的浅表层,抽象思维认识的
是事物深层次的本质。

在我国,甚至是古代辨证哲学,也是采用意象思维的方法来理解与表达。在当代学者
中,不少人不知道概念思维为何物。例如,有一个学者写了本叫《可量化的经济学》的论
著,该著基本理论就是应用物理学中的动量定理,稍作加工就引申应用于社会学,就被其
称为“广义动量定理”。其基本含意就是用这个“定理”对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已有理
论进行再量化的分析与计算。我们先不讨论这个物理学中的动量定理能不能应用于社会学,
成为“广义动量定理”,因为如果应用于经济学,则就犯了基本的理论方法上的错误。因
为经济学中的各种概念,都是有明确定义的,不同定义的概念不能类比、不能混用于推理。
在经济学理论中生搬硬套物理学中的动量定理,就犯了理论逻辑错误。即使物理学中的动
F t=MV)与经济学中的某一些数量与能量关系有相似性,但其概念的内涵与外
量定理( α
延则是完全不一样的。凡是懂得抽象概念思维的人都知道,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是
严格依赖严密辩证逻辑来认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很多从外貌上、表面现象上相似的
东西,本质上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有可能完全相反。另外,物理学中的动量定理中的量能、
质能、方向与时间这些量,其实都是简单而单向维度的,只能存在于简单的单维度的物理
事件中。而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由于是社会群体人的行动,即使是同方向的行
动,有可能形成合力,也有可能相互抵消,因此,一般情况下无法用方向这种物理学上的
维度来表达。事物的相互关系则是复杂的辩证逻辑关系。

在经济学中,各种概念都是有明确定义的,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则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同定义的概念不能类比、不能混用于推理。宏观经济学中事物的相互关系是复杂的辩证
逻辑关系,是必须用严密的辩证逻辑来认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很多从外貌上、表面
现象上相似的东西,本质上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有可能完全相反。经济学中我们经常会看
到一些数量公式、图形曲线,例如大家都知道的供需曲线与函数表达式等,其实,这些都
是用于定性分析的工具,而不是定量分析的。例如本著后面我们也将会看到大量的各方面
的数量公式,其中只有少部分,例如货币需求公式、宏观调控平衡列式等,可代入具体数
量进行计算,其他大多数公式,都是出于定性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
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用于具体的量化计算的。用类比、比喻性的概念来描
述经济事物对象,也是一些经济学人常犯的错误。例如,我们经常可看到用“杠杆”、“泡
沫”、“货币超发”这种含混不清概念,这些概念没有确切定义,都是一些很宽泛的比喻,
一般来说表示这些概念使用者对事物对象的认识还处于表观的层次,没有达到本质的认识。

发明象形文字的中国人意象思维能力强,中华文明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即使是
古代哲学思想,也多采用意象思维的方式表述。唐宋朝代之后的文化主要载体诗歌、散文
大发展,八股文科举考试,更是强化了这种意象思维的民族特质。如果说中国的诗词、国
画,由于主要是运用意象思维能力,可以说到了绝妙的境界。改革开放以来所发展的教育,
特别地重视语文与传统文化的教育,则继承了中国人所长的这一传统。在教学方式上常常
是采取知识灌输为主、不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仍然注重强化意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
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很容易被扼杀。

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就会缺乏重大的理论创新。当然,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如果缺乏
抽象思维能力或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仍然是可通过学习与思维训练来提高的。本著也是力
图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样本。宏观经济学是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科学,因此在学习中,必
须要首先把握概念,弄懂概念的定义,弄懂概念的三要素:内涵、外延、概念抽象时的范
围与条件。本著后面将会看到不少新概念的定义与原有概念的重新定义,必须要真正搞清
楚。绝对不能用类比、比喻、相似性的概念来替代对概念的理解。只有准确地把握了概念,
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逻辑推理。

第二章 劳动价值论历史论争与信用价值产生

2.6 关于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与价格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价值来源于劳动,是指来源于生产这个商品的劳动,不是指
所有的、任意的劳动。价值来源于劳动,也不能反过来说“劳动=价值”。要注意西方经济
中的效用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它的涵义是价值来源于商品的效用。商品的效用这个概
念,对应马克思商品价值论中的“使用价值”。马克思认为商品有两重性:使用价值与价值。
认为价值来源于效用,等于说,价值来源于使用价值,是将价值与使用价值等同。当然,“效
用价值”对马克思的“使用价值”概念作了延伸与发展,将效用价值与价格等同起来,最终,
在边际效用中将价值与人的主观感受联系起来。
马克思在商品的“使用价值”概念中认为,不同的“使用价值”是无法比较的。效用价
值论则通过人的主观感受到的“效用”,来对使用价值进行比较,从而形成价格的心理因素。
因此,效用价值论的“价值”,不能与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混为一谈。但持效用价
值论者都是将这个“效用价值”看作是商品的价值,并且与价格混为一谈的。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价值来源于人类的劳动,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这个商品的社会
平均劳动时间。可见,价值量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决定的。价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
价值并不等于商品在生产过程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的
非资本价值生产中说明原因),因此,价格是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与价格的决定时间
是不同的,西方经济学将价格混为价值,所谈的效用价值、供求曲线中的价格,这都是在谈
交换时的价格形成。
由于资本生产存在着市场价格竞争,当代社会生产中,商品中的价值已经普遍地不等于
价格。在第十九章的社会资本生产、第二十三章的非资本价值生产中,将会考察价格如何地
消失,价值为什么不等于价格,大多数单个商品中的价值大于其价格,社会价值总量大于社
会价格总量。
因此,如果将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价格基础上,就会发生错误。因为社会生产的真实总量
是价值总量,对价格的统计与各种与价格为基础的计算模型,由于只反映了其中的一部分生
产情况,却把它当作总量,会使得这种计算与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理论没有任何的意义。此同
时也说明,在劳动价值理论上如果发生错误,整个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就会发生崩溃。
价格消失理论完满地解答了西方经济学者们用价格与价值不相等的实证对劳动价值论
所提出的质疑。

2.10 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指的是作用于经济方面的信用,相对于个人信用与企业信用来说,是属于宏
观经济信用。国家是一级政权组织,同时,它又是一级经济管理组织。因此,国家信用与
政权的性质、政权所处的状态、对经济管理的水平、经济的发展阶段、国家经济实力的强
弱有关系。
首先,国家政权的性质与各种组合的状态纷繁复杂。在原始社会的部落群体时是没有
国家的,通常认为国家产生于奴隶社会,此时国家主要功能是对地域与人口(奴隶)的争
夺,国家政权主要由军事组织来构成,对地域的进攻与防卫成为国家政权的主要内容,此
时的国家政权没有对经济管理的功能,因此也无从谈国家在经济方面的信用。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是小农经济,通常表现为以家庭或庄园为一个经济单位,在这个
经济单位中消费品(吃、住、穿衣)从生产到消费自给自足。这种经济状态下的国家政权,
有一个从对政权的争夺而形成的动乱与战争,到政权稳定运行的过程。在政权动乱与战争
状态下,也无从谈国家信用。在政权稳定运行期间,国家政权通常会通过土地政策、税收
政策、对水的治理等方面来对国家的经济进行管理,从而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使国
家的信用获得相应的提高。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是指从生产到消费主要在一个家庭或庄
园内部,通过家庭级别的协作劳动而完成。例如,中国传统家庭的男耕女织,男人主要从
事农耕,从种稻、种棉花、种油菜、收割到碾米,女子纺纱、织布、做衣服、家务劳动等,
这些主要生活消费品从生产到消费都不需要通过市场交换。但也有部分必须通过交换才能
获得消费的劳动产品,例如农耕中的铁器、盐等。只是这些需要通过交换的劳动产品在社
会总消费品的比重比较小。

有交换就必须要有货币,有货币就必然会涉及到国家信用。在封建社会中的货币主要
由贵金属(金、银、铜等)充当,由于贵金属本身具有价值,充当货币时,其货币信用主
要靠充当货币的贵金属自身的价值来保证。在封建社会政权稳定期间,国家信用己经初步
产生,所以在这个时候,国家可以铸币,铸币自身的价值与在交换中充当的价值会产生一
个价值差,这个价值差通常被称为铸币税,这个铸币税就是由国家信用而产生的。此时的
国家信用仅靠政权稳定所产生的对经济方面的信用虽然总体上来说是有,但是较为微弱。
因此,在中国元朝忽必烈、明朝朱元璋在建立新政权相对稳定的时期,出现了由朝廷发行
的纸币 “中统元宝交钞”“大明宝钞”等这种需要完全靠国家信用支持的货币,但运行的
时间都不长,说明政权稳定虽然是国家信用的基础,但不是构成国家信用的主要因素。

当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时,国家政权的性质与所组合而来的状态就变得复杂。由于资
本需要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国家之间的战争变得更为频繁,除两次世界大战外,还有殖民
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国家的民族解放而发生的战争,因争霸世界、对资源的争夺等原因而
发生的战争。当然战争也有范围与强度的区分,通常,打破一个国家政权的战争的国家都
无从谈国家信用。殖民地性质的国家也无从谈国家信用,该国家信用通常以宗主国的国家
信用来替代。半殖民地的国家信用虽然不至于完全丧失,一般来说会表现得很微弱。虽然
资本主义使得各资本生产的国家的社会生产力获得大提高,但国家信用仍然是依据国家所
处的战争状态、殖民地状态、和平稳定状态等情况而发生变化。这些可以通过需要国家信
用支持的各国货币发行、货币币值变化情况来观察与验证。

其次,社会经济制度、国家经济管理水平对国家信用有较大影响。在奴隶社会,国家
政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军事方面,没有经济管理功能;到了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主要职
能仍然是在军事方面,如抵抗外族的入侵、稳定边疆、镇压国内农民起义与各种形式的造
反等,只有在政权稳定运行期间,才开始通过促进农耕的政策介入对经济的管理事务,国
家的经济恢复与增强,国家信用也开始产生,但与现代国家比较,其国家信用仍是十分微
弱的。当国家进入到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后,国家经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等过
程,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也从放任自由的发展到深度干涉、全面宏观调控的管理,国家信用
也就由管理的深度加强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获得提升。
经济危机是国家信用提升的反面。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国家信用会依据经济危机发生
的程度与深度而相对应地受到损害。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有很大的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
经济制度从一开始就是由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的管理,相对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也会经历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
管理无论深度还是广度,从一开始就强于资本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由对宏观经济管
理的水平与程度上所获得提升的国家信用,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会稍高于资本主义国家
相对应的各个发展阶段。

即使同为资本主义国家,各国对宏观经济的管理水平也是有较大区别的,由此也决定
各国的国家信用水平上的区别。例如,美国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与调控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
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在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方面,也表现在解救经济危机的能力方面,美国
还通过军事霸权来打击别国的国家信用,增强自身的国家信用水平。所以,目前美国的国
家信用水平是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

就目前的中国与美国比较,社会主义的中国虽然在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与调控水平上明
显地高于资本主义国家,但还不能说己经就高于美国。因为国家的经济实力也是影响国家
信用的重要因素,从国家的经济实力方面来考察中美两国,目前的中国还无法与美国相比。
因此,由国家经济实力所赋于的国家信用水平仍然还低于美国。当然,各国都在发展与变
化,国家信用水平也会随着这些发展变化而改变。只有把握这些影响国家信用的各方面因
素,才能有意识地提升一个国家的信用水平。

第十九章 社会资本生产

19.5 新社会生产力发现——“集聚生产”

什么叫“集聚生产”?“集聚生产”是已经形成的劳动产品(或者商品),在产
品与产品之间、或者产品与商品之间、或者商品与商品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
“聚集效应”或者“聚合反应 ”的形式而创生价值的一种价值生产新方式。因此,“集
聚生产”包含有“聚集效应”与“聚合反应”两种具体的价值产生方式。这是一种新
价值的产生方式。不管是“聚集效应”与“聚合反应”,都是在己有的产品(或者商
品)己经存在的情况下,当集聚在一起时,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新价值的。当然也不
是任意两种产品(或者商品),或者数种产品(或者商品)集(聚)合在一起时就一
定会产生新的价值,发生这种额外的新价值是有一定的条件的。

“聚集效应”往往人们很容易感受到。例如,当形成一个集中的企业群时,会发
生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套的成本节约,信息加快、人才集中容易招聘等,当一个区域内
学校、商场、高铁、机场、与地铁集中时,会给居民带来生活便利、生活成本节约等
额外价值。“聚合反应”则有所不同,类似于化学反应。发生化学反应,必须是客观
要求给定的各种要素,在适当的压力、温度等环境条件下,也可能还需要触媒的条件
下才会发生。这与上一节我们介绍的99 度水还差 1 度水的效应,水已经烧热到了 99
度,如果不增加这一度,就不会沸腾,再增加 1 度至 100 度就会发生水的沸腾反应。
“聚合反应”就类似于这种化学反应,这种反应发生就是新价值的创生。
这与我们原来所看到的通过“劳动分工”的资本生产方式创造价值的过程有所不
同。首先,通过“劳动分工”合作的方式创造新价值,它是生产同一件产品(或者商
品)过程中,前后工序通过不同的劳动者来完成;前后工序、或者不同的劳动阶段生
产,所完成是同一个使用价值的产品。其次,社会生产这个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有劳动量的确定性,单个产品(或者商品)的生产有产品的劳动量的确定性,整个社
会生产同一个劳动产品时会形成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这里涉及到使用价值生产这个概念。什么叫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
动产品(或商品)的效用就是使用价值。如粮食能充饥,衣服能御寒。马克思认为,
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并且具有质的不可比较性。例如,我们不能说智能手
机与大米饭等食物,哪一个使用价值更多。使用价值形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
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换,从而形成交换价值。不进入
交换的社会劳动产品也有价值与使用价值,但不叫商品,只能将其称为产品。

“集聚生产”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中,首先,参与“集聚生产”的是已经形成的
劳动产品(或者商品),这些劳动产品(或者商品)已经、或者正在为价值拥有者提
供使用价值,参与“集聚生产”的“聚集效应”或“聚合反应”过程并不影响该产品
(或者商品)为价值拥有者提供使用价值。其次,来源于原来的劳动产品的“聚合反
应”,虽然其中必然包含着一定的劳动量在其中,但是这种劳动量的包含量是不确定
的;也就是说,由“聚合反应”所创造的新价值,没有劳动量的确定性。这与“劳动
分工”生产具有确定的生产场地与工序,而“集聚生产”没有确定的生产场地与工序、
参与“集聚生产”的各要素也具有环境与条件的不确定性有关。

本著在论述信用价值生产时,曾论述过负价值的发生,这种负价值的发生在这里
也是适用的。也就是说,“集聚生产”中的“聚合反应”,所产生的价值对社会来说
并不一定都是正向价值,也有可能是负向价值,原因在于价值是有指向性。“劳动分
工” 的商品生产中,当预计该生产产品对社会具有负价值时,在法律或道德的约束
下,大多数情况下会停止对这种负价值的生产;而“集聚生产”是在当各种要素集聚
与满足一定的条件时,生产会自动发生,对社会的负价值发生并没有自行停止的机制。

由此可知,“集聚生产”是一种我们新认识的价值生产方式,也是一种新发现的
生产力的组织方式。过去我们只知道“劳动分工”这种生产力组织方式。在斯密的《国
富论》中,“劳动分工 ”被称为财富的唯一源泉。但是,当我们认识到“集聚生产”
也是一种生产力组织方式时,斯密信条被打破了,“ 劳动分工 ” 不仅不再是财富的唯
一源泉,而且,在生产力的组织方式上与“劳动分工”完全相反。“劳动分工”是指
在同一个产品生产的各道工序上分工的生产,通过劳动分工生产出一个确定的产品
(或者商品);“集聚生产”则是已有的产品(或商品),不管这个产品在过去的时
间上延续了多久,与另一个产品在集(聚)合时,产品之间时间与空间距离有多大,
现在这些已经形成了的劳动产品(或商品),在集聚与集合的某一个奇点上又会发生
新价值。当然,这种新的价值的发生,并不影响原来已经形成的劳动产品(或商品)
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原来产品(或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都仍然独立的存在。

“集聚生产”所发生的新价值,当然地仍然是劳动价值,因为必然是只有劳动产
品的参与才可能发生创造价值的 “聚合反应 ”,这表明,这种参与 “聚合反应 ”的劳
动产品,其内中一定是潜在地存在这种能发生反应的价值因子,没有这种价值因子,
“聚合反应 ”不可能发生。但是,虽然“集聚生产”所发生的新价值也是劳动价值,
但明显地与原来生产这些产品(或商品)的劳动价值量并不对应,因此,新产生的价
值并不以劳动时间为价值的尺度。

以劳动时间为价值尺度产生于“劳动分工”,因为“劳动分工”,所以才形成商
品生产,商品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获得价值。因为交换,劳动时间才成为价值的尺
度,否则就无法进行交换。当一个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不需要交换时,价值也
就不需要以劳动时间来衡量。通过“集聚生产”所发生的新价值,这里的价值概念仅
表明,该价值仍然是来源于人类劳动,没有人类劳动,不可能发生“集聚生产”。因
为参与“集聚生产”中的各要素,仍然是劳动产品(商品)。不排除参与“集聚生产”
中的部分要素是直接以自然资源的形式参与生产过程,但其中的要素必然包含有劳动
产品在其中,否则就是自然界已有的各种原生态的相互作用,这种自然界已有的各种
原生态的相互作用是不会称作“生产”的。凡是“生产”都是指人的劳动行为。离开
了人的劳动行为都不能称为“生产”的。

凡有人的“生产”行为,就必然有人在劳动时付出一定的劳动量。“集聚生产”
之所以无法用劳动量(时间)来作价值的尺度,是因为发生“聚合反应”时,参与“聚
合反应”时的各要素与发生条件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就无法对其中所包含的劳动量
进行考察。“劳动分工”生产中,之所以用劳动量(时间)来作价值的尺度,也不是
因为人们去考察计算出来的,而是因为“劳动分工”生产的产品,必须通过市场交换
才能进入到消费过程,而交换价值只有用劳动量(时间)才作为价值的尺度,使用价
值是不可能作为交换价值的价值尺度的。“集聚生产”是与“劳动分工”生产相反的
一种生产力组织方式,是由劳动的分工,走向劳动的聚合,参与“聚合反应”的都是
过去已有的劳动产品,过去已有的劳动产品中的价值,那些参与“聚合反应”,那些
不参与“聚合反应”,无法进行统计与考察。“集聚生产”的产品,从生产过程到消
费过程,由于不需要经过交换,因此,也必然不需要用劳动量(时间)来作为价值的
尺度。

“劳动分工”生产是指劳动者在某一产品的工序上或者某一产品上注入了劳动,
因此这个劳动价值是私有的,由于这个产品的使用价值并不是劳动者自已所需要的,
因此,私有的劳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集聚生产”中的 “聚合反应 ”发生
时,各参与“聚合反应”中的已有的劳动产品由于并不需要增加新劳动量,原来产品
(或者商品)中所包含的在“劳动分工”中所形成的私有的劳动量,已经通过交换实
现了(或部分实现了)其交换价值,由于交换价值只是部分劳动价值的体现,其中还
有部分劳动价值是采用隐性价值状态、或者历史积存下来的劳动价值(知识价值大多
数采用历史积存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没有通过交换而变成私有的价值。这些劳动
价值会不断地积存在产品(或商品)中。因此,参与 “聚合反应 ”的各已有产品(或
者商品)中,没有经过交换价值变为私有价值的剩余部分、由历史积存下的价值部分,
这两部分价值都具有无主性特点,所以参与“集聚生产”所产生的新价值也具有无主
性,不再有私人对该价值的所有权。

因此,“集聚生产”是一种对没有价值所有权的全新的社会生产,生产前是由包
含所有的劳动者都有贡献的公共劳动,或者历史积存的已有劳动产品参与“聚合反应”,
通过“聚合反应”所产生的新劳动价值,也必然具有无主权、无所有权的性质。因此,
建立在这种价值产生方式基础上的社会生产方式,一定是没有归谁所有这种产权概念
的价值共享,也就是由全体劳动者共享所发生的价值。
如果说,“劳动分工”曾使得当年的小农经济向工业化社会转化时期的社会生产
力大为提高,由于“劳动分工”,才有至今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那么,
与 “劳动分工 ”相反的“集聚生产”,则是建立在由“劳动分工”所产生的巨大生产
力发展的基础上的,“劳动分工”不仅使得科技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也为“集聚
生产”准备了条件。“集聚生产”中的“聚合反应”,有时可能像原子弹爆炸性的发
生创造新价值的链式反应。例如,参与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各种过去已经产生的互
联网产品(或商品)、电脑、手机、各种网络软件产品、卫星通讯、高速公路、运输
系统等,一旦在某一个奇点上发生了“聚合反应”,就产生了电子商务、网上支付这
种内含巨大的、无法用传统的商品生产价值量来衡量的价值。从这个角度上说,“集
聚生产”具有比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更高的社会生产
力。

19.6 社会资本生产的生产力基础
商品与产品的区别是,商品是需要经过交换才能实现价值进入消费的社会劳动产品,
产品是不需要经过交换就进入消费的社会劳动产品。从“集聚生产”的生产特性上我们可以
看到,发生“聚合反应”的是过去的社会产品或者商品,资本生产的是商品,非资本价值生
产的是社会产品。“集聚生产”中发生“聚合反应”的各要素,既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商
品,这是说,“集聚生产”既可以在资本生产条件下发生,也可在非资本价值生产条件下发
生。与资本生产相联系的、建立在资本生产之上的社会资本生产方式与资本条件下的非资本
价值生产方式,正是建立在这种全新的社会生产力形式基础上的。

我们再看社会资本生产的这个图:

A
G-W< pm …P…W'-G′

企业生产环境

社会资本投入

由社会资本生产所生产的企业环境产品,如政策环境产品、安全环境产品、科技、教
育环境产品等,这些环境产品正是指向资本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环境而生产的,当这些环境
P
产品作用于资本企业生产过程(… …)时,所发生的就是一种“聚合反应”。也就是由这
些社会资本生产的环境产品,与资本生产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结合时,发生“聚合反应”。由
“聚合反应”所创生的价值,本是没有劳动量来做价值尺度的,但是由于这里是属于商品生
产,商品生产的价值实现是必须经过交换的。因此,由交换价值的需要,使得这里由社会资
本生产所生产的环境产品,在与资本生产中的各要素进行“聚合反应”时,也变成了资本生
产的一部分,或者是其中的一个生产要素。出于交换价值中需要劳动量作为价值尺度的需要,
使得计量生产这些环境产品的社会资本生产,也需要对其生产中所创造的价值量进行计量。
社会资本生产这些环境产品时,仍是一种“劳动分工”的生产,仍是可以对其劳动量
进行计量的。当然,交换价值中所需要计量的劳动价值量,并不是劳动价值的全部,只是通
过竞争而产生的需要通过价格表现的这一部分(有关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格如何从价值上
消失的理论,需要在后面的非资本价值生产中论述)。因此,虽然对社会资本生产的环境产
品中所需要的价值量的度量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因为仅仅是有价格表现的这一部分,由此就
可以以生产这些环境产品的成本这一部分的价值转移来计量。由于商品市场竞争的作用,在
国家之间会形成社会资本生产的成本平均化[i],因此,社会资本生产的环境产品,在参与资
本生产的过程中,所转移到资本生产的新商品中的价值,必然以社会资本生产这些环境产品
的平均成本来计量。市场竞争作用使得以社会资本生产这种环境产品的成本价来计量的,并
不是由“集聚生产”所创造的价值量的全部,而只是其中所包含生产这种社会资本生产相关
环境产品的以成本价格计量的部分。

当社会资本生产的环境产品与非资本价值生产的产品发生“聚合反应”时,由于非资
本价值生产的产品本来就是只有价值没有价格的,因此,所创生的新价值不需要计量,同样
也会没有价格表现。关于此点将在后面的非资本价值生产中详述。

“集聚生产”是当代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高度发展后,才在社会生产的内部生
长出来的一种新的价值生产方式,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越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资本生产的产能过剩危机、资本过剩危机就越会频繁发生,社会生产就会强制人们选择采用
“集聚生产”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否则,社会生产就会停滞甚至萎缩。由此,由
于人们自觉与不自觉行为,特别是资本生产的经济危机发生后,为谋求解救危机继续发展,
以“集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生产方式与非资本生产方式就会被动地被选择。在总生产
中,由“集聚生产”所产生的价值占比就会逐渐加大。在一定的条件下,量变到质变,社会
变革就会发生。当然,此时的私人资本生产并没消失,甚至仍然还在起基础性的作用,因为
社会资本生产是必须建立在资本生产的基础上。“集聚生产”也是以“劳动分工”生产为基
础,离不开“劳动分工”社会生产力所生产的产品(或者商品)这个发生聚合的条件。至今
为止,虽然资本生产的经济危机频繁发生,但仍然在发挥技术进步激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
作用。但事物总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在它充分发挥作用之前是
不会消失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在它条件不具备的时候,也绝不会产生。这就是历史的必
然性。

社会资本生产显然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生产方式。由于它的价值生产方式是建立在“集
聚生产”这种价值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但必须首先通过“劳动分工”的方式,生产出社会生
产所需的环境产品,这种环境产品,并不能说没有劳动价值,但如果不参与资本生产与非资
本价值生产的生产过程,这种环境价值就会变得完全没有用处。由此可知,它只是资本生产
与非资本价值生产中的一个生产要素,例如,当它离开了资本生产,针对资本企业生产的环
境产品就没有使用价值。所以,社会资本生产其实是有两个价值产生过程,前一个对环境产
品的生产过程,这个生产过程仍是属于“劳动分工”社会生产力模式的生产过程,后一个参
与资本生产的过程,才是采用“集聚生产”的价值生产方式。当参与到资本生产之后,由此
参与所形成的新价值是分为两部分的:一部分是不通过价格反映的价值,有价值没有价格;
另一部分是因为资本生产商品交换必须纳入生产成本考察,以构成资本生产的商品的价格的
一部分,这部分就是国家税收的来源。国家通过税收成为国家财政开支,形成社会资本生产
的价值循环。

归纳社会资本生产理论的几个要点:
①社会资本生产是当代的四大价值生产方式之一,是其中最复杂的一种生产方式。
②社会资本生产的资金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是由政府的职能所形成的生产,也包括财政
资金直接投资的部分。
③社会资本生产的主要产品是资本企业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的环境产品,当然也包括
社会资本信用价值产品,及其他多种复杂的产品形式。
④社会资本的生产过程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政府职能与财政投资生产环境产品阶段。这个阶段所生产的产品都是只有
价值,没有价格的产品。有些甚至是隐藏的、不可见的,例如以知识、文化为载体的产品、
政策环境产品等。
第二个阶段则是以企业生产的环境产品形式参与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过程。
⑤社会资本生产在第二个阶段上是采用与“劳动分工”相反的“集聚生产”的价值生产
方式参与资本企业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过程的,所形成的新价值,只转移通过“劳动分工”
生产方式生产环境产品的成本构成的这一部分价值到资本生产的新商品中去,不是“集聚生
产”新生价值的全部。由于社会资本生产的作用,资本生产的新商品中的价值,也只有部分
以价格形式来表现,还有一部分价值是没有价格表现的。没有价格表现的部分也就是有价值
没有价格,与资本生产本身中的价格消失是同一类型的。
⑥社会资本生产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这种资金来源如果归结到所有制关系上,毫无疑
问是属于全民共享。其中没有价格反映的这部分劳动价值,进入消费的过程是采用共享的方
式,共享方式是不用分配的方式,是属于共产主义各取所需的性质。
⑦当代世界社会资本生产方式在各国都已经产生,在欧美各发达国家中也早已是客观存
在,区别只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社会资本生产的体量上更大,发展得更好一些。
⑧社会资本生产所产生的其中一个结果,由于其中有一部分价值不通过价格来表现,有
价值而没有价格,这就使得商品的价格不再等于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当代社会生产中的商品
的价格不等于价值是普遍的现象。由此可知,对价格统计的GDP,只能反映社会价值生产
总量的一部分,社会资本生产中有一部分没有价格的价值是不进入 GDP
统计的。西方经济
学的整个理论都是建立在价格基础上的,社会资本生产理论现在告诉我们,原来价格并不反
映社会价值生产的全部,只考察价格生产不考察价值生产,就会发生对社会生产中部分价值
生产的价值看不见的偏差。

19.7 社会资本生产举例说明
例如,一线演员天价片酬与阴阳合同之事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对于天价片酬的合理性问
题,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这是演员市场价格,是“一个愿打打一个愿挨”,虽然群情激愤,
却也没有什么话说。但用这个为例正好说明社会资本生产是如何进行价值生产的。
依据本章中的社会资本生产的理论,一线演员天价片酬的价值来源,并不是演员的个人
创造,而是由社会资本生产的文化环境价值转移来的价值。
社会资本生产价值的过程分为二个分过程。对应电影电视生产这个行业来说,第一个过
程是社会对知识与文化环境的价值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历史传承的文化基础,也有
现实的多种现代化的先进传媒手段、制作技术、互联网传播与宣传炒作渠道、上市公司在股
市信用价值生产中所提供的价值等,这一切所构成的从影视编剧、制作技术、影院、互联网
传播与炒作、中国几亿影视观众、观看文化等环境产品,形成影视演员的不可或缺的表演环
境。社会稳定环境、安全环境、知识文化环境,没有社会资本生产的长期的价值投入,都是
不可能形成的。
社会资本生产的第一个生产过程,非资本的环境价值产品,有价值没价格,谁都可以享
用。社会资本生产价值的第二个过程是参与资本生产的“聚合反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这些环境产品与演员影视表演相结合,形成一个对观众来说是属于有使用价值的产品。
要注意,全部的环境产品都是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因为没有使用价值,所以才
是没有价格的非商品。演员的表演劳动,与这些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环境产品进行“聚合
反应”的价值生产过程,形成了一个影视观看作品,这个作品既有可观看的使用价值,又有
原来环境产品中转移来的价值,再加上演员现场表演中所付出的劳动价值。同时有价值与使
用价值才是商品,观众的上影院买票购买行为,使个既有价值又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实现了劳
动价值的补偿。
当然,不同的表演、不同的影视作品的票房价格有巨大的不同,有的甚至亏损,除了一
线的,具有垄断市场性的演员拿着天价片酬外,也有亏损、生活艰难等多种情况。这不是说
在这些情况下社会资本生产的环境产品对这些人就不显灵,而是与“聚合反应”这种价值生
产方式有关系。“聚合反应”生产与“劳动分工”生产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价值产生与劳
动时间无关,而与发挥环境产品中潜在的价值,使之变成显性价值的能力与关。或者可以说,
一线演员具有较强的将环境价值通过他们的演绎变成显性的使用价值,在同一环境条件下,
差的演员则不能实现这个转变。
但是,作为商品的影视作品买出的价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它的内含价值,
不仅是有演员、导演、制作等人员的劳动,而且也包括了由环境转移来的价值。环境价值与
影视作品演绎人员劳动价值的关系,就如 99
度水与再加温 度水的关系。 度水温度来 1 99
源于社会资本对环境价值的生产,但由于这个环境价值,虽然是已达到了如加温 度水的 99
温度,仍然还只是热水,没有“开水”的使用价值,因为要达到“开水”的使用价值,就必
须再加温 度至 1 100
度,使之水沸腾。演绎人员在这个“聚合反应”的价值生产过程中,
1
贡献了加温这 度水的劳动,使水形成了具有“开水”使用价值的商品。也就是说,只付出
1
了加温 度水的劳动,却拿走了包括由社会资本环境价值中加温 度水的全部劳动价值。 99
这就是天价片酬的价值来源。
当然,将社会资本生产价值归为个体与企业所有的行业不仅仅是影视行业,像房地产行
业、互联网行业等,都是能较多地承接来自社会资本生产价值的行业。在这些行业中,具有
垄断地位者就是那种将 度水再烧开 度至 99 1 100
度者,做加温 度水的功,拿走全部的加 1
温99度功的劳动价值。
在 99 1
度水上再加温 度水的确也很重要,因为没有加温这 度水的创新劳动,社会就 1
不能获得这个具有创新使用价值的产品。因此,在分配上应该对创新劳动以适当权重的鼓励,
但对全体劳动者劳动所构成的社会资本生产价值,绝对不能被忽略,否则,必须会影响社会
资本生产的再循环。

第十九章思考题:
1、什么叫社会资本?
2、社会资本生产所生产的产品是什么?这种产品有什么特性?
3、什么叫“集聚生产”?“集聚生产”有哪两种价值创造的方式?
4、社会资本生产为什么是采用“集聚生产”方式参与微观资本企业生产过程?
5、社会资本从事价值生产的第一个阶段的产品与第二个阶段的产品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十一章 国债货币
21.6 国债发行量的规定性

当我们谈论国债时,一定首先要注意国债的两种不同性质分类:一类是投资性国债,
另一类是消费性国债。在一般情况下,只有消费性国债与国债货币相联系,但其实也不是
绝对的,如果要详细追究,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性国债的存量部分也会转变为国债货币。

21.6.1 投资性国债发行量的规定性
本著第 10 章中讨论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投资与消费均衡。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其实
物形态与其价值形态必须同时实现均衡。投资性国债的发行量就必须服从这种均衡的要求。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段里可依据各自的经济目标与具体的经济运行状态,采用第 10 章第 4
节中的“宏观调控数量模型”进行应用研究与计算,由此就可获得这个阶段中投资性国债
的发行量。

下面这个列式是从第 章第 3 17 节中引用来的扩大再生产时两大部类之间实物与价值的
平衡列式:

这个平衡式中的数据即是它的价值量,也分别代表着两大部类中不变资本、可变
资本,剩余价值的实物。所以它是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的平衡式。根据这个平衡式,
扩大再生产必须满足如下三个公式的条件(详细内容可参见第 10 章第 10.1.2 节):
1
式 : v m/z+ m/x)=Ⅱ( c+ m/y)
Ⅰ( +

式 2: Ⅰ(c+v+m)=Ⅰ(c+m/y)+Ⅱ(c+m/y)

式 3: Ⅱ( c + v + m )=Ⅰ( v + m/z + m/x )+Ⅱ( v + m/z + m/x )

( 式中:c 表示不变资本,v 表示可变资本,m 表示剩余价值,m/z 表示追


加的可变资本, m/y 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 m/x 表示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部分
的剩余价值)
投资性国债由国家财政部发行,购买主体是非央行的社会主体(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
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与个人),在上公式中是在扩大再生产中应该从剩余价值中提取进行追
加投资的不变资本 m/y 与追加的可变资本 m/z。m/y 与 m/z 这两个量,在资本家手中是
指持有的货币价值量,在社会生产体系中,则表示有相当可追加于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
形态的实物(不变资本 m/y)与劳动者(可变资本 m/z)。现在由于产能过剩,资本家预期
投资没有利润不愿意再投资,在资本家手中的 m/z 与 m/y 这两个部分货币形态的资本就退
出资本生产循环而还原为货币形态。如果 m/z 与 m/y 这两个部分货币不再投资进入资本生
产循环,由 m/z 与 m/y 这两个部分货币价值所代表的生产资料实物与劳动者就会因为不能
进入社会扩大再生产而形成过剩:由 m/z 价值所代表的是劳动者失业,由 m/y 价值所代表
的是实物状态的如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可用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发生过剩。投资
性国债发行就是将这部分私人资本不再投资的货币,通过投资性国债发行,转换为这些货
币持有者现在持有国债,国家发行主体财政部持有货币,由此国家财政部就可将这些货币
投资于社会需要的项目,从而使 m/z 与 m/y 所代表的货币与实物进入资本再生产的循环。
从量的角度考察我们可以看出,投资性国债的发行量是受制于上面这个两大部类扩大
再生产平衡式中的 m/z 与 m/y 这两个量的,在第 10 章第 4 节中的“宏观调控数量模型”
中,这两个量是可以计算的。通过加入经济发展的目标参数,用“宏观调控数量模型”就
可计算出当期投资性国债发行量。

21.6.2 国债货币发行量的规定性
首先说明,由于投资性国债主要用于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建成后大部分具有可
偿还性,从而形成国债投资的价值生产循环。但是也有部分不能偿还投资,形成投资性国
债的存量,或者因为偿还期过长而形成存量,从而转变为国债货币性质。这种转变来的国
债货币量与消费性国债量,形成国债货币的总量。下面讨论的不包括这个部分。

国债货币与投资性国债的本质区别是,国债货币是承担贮藏货币功能的货币,购买此
国债者会将此国债当作贮藏货币而贮藏起来,获得货币的国债货币发者在货币贮藏期间就
不用偿还此货币,原因是单个货币贮藏者货币贮藏期限往往很长,十几年成甚至几十年。
滾动贮藏的期限越长,由此每年形成流量赎回的比例就会越低,形成存量的部分比例就会
越高,这种存量是无限期的,等于是不用偿还的。
在实际的国债与国债货币发行时,存在一个流量与存量的关系,流量就是指每年的新增
国债发行与每年需要偿还国债的量,存量是指因为国债发行都有一定的期限,这个期限内不
用偿还,就会产生一个国债的存量。存量也是国债历年发行积累下来的总量与需要偿还国债
量的差额。国债存量也是一个不用偿还的量。由于不用偿还,这与国债货币不用偿的特性一
样,本质上也就转化为国债货币了。

国债货币也有同样有一个流量与存量的关系。只不过是国债货币的流量与存量之比,
与国债的流量与存量之比相对较小,所以说国债货币相对不用偿还,而不是绝对不用偿还,
其流量部分也是需要偿还的。所以国债货币的存量比它的总发行量要稍小一些。国债虽然
总体上是需要偿还的,但也有一个较小比率的存量部分不用偿还。凡是不用偿还的部分其
性质都转化为国债货币。

国债货币由于其存量部分实际上是不用偿还的,与投资性国债主要用于社会扩大再生
产的投资不同,其发行得来的货币就可用于无法偿还的社会消费支付。而在社会产能过剩
的条件下,增加消费就能增加生产,这是前面第 11 章 11.6 节中己经讨论过的。
在社会总生产中,如果Ⅱ(c+v+m)>Ⅰ(v+m)+Ⅱ(v+m) (详细内容可参看
本著第 10 章第 10.1.1 节,第 10.1.2 节),表示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大于需求,社会
总消费需求不足。

从Ⅱ(c+v+m)>Ⅰ(v+m)+Ⅱ(v+m)这个列式我们可以看到,可提供的社
会总消费需求:Ⅱ(c+v+m),包括投资性消费需求Ⅰ(v+m)与消费性消费需求Ⅱ(v
+m)两个部分。投资性消费需求Ⅰ(v+m)如果不足,可通过增加投资性国债解决。因
为投资性国债发行后通过增加投资,可产生增量的投资性的消费需求Ⅰ(v+m),而消费
性的消费需求Ⅱ(v+m)如果不足,只有通过发行国债货币的手段,由发行主体国家财政
部将获得货币用于对社会总消费支付,以增加社会总消费。
由此可知,社会总生产在一个价值生产循环周期内,消费性国债货币的发行量应与 Ⅱ
v m
( + )的不足相关。如果我们继续用上面的列式来表示,则:

Ⅱ c v m Ⅰ v m Ⅱ v m Ⅱc
当: ( + + )> ( + )+ ( + ),表示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 (
+v+m)大于第一部类在生产中产生的消费需求Ⅰ(v+m)加第二部类在生产中产生的
消费需求Ⅱ(v+m),社会总消费量不足。

如果意图通过发行国债货币方式来获得社会总生产与总消费平衡,那么需要发行多少
国债货币?就是增加一个量,使等式两边相等。则:

1 Ⅱ c v m [Ⅰ(v+m)+Dic]+[Ⅱ(v+m)+Dcc].
等式 : ( + + )=

(说明:c 表示不变资本量,v 表示可变资本量,m 表示剩余价值量,Dic 表示投资性


国债投资所形成的投资性消费增加量,Dcc 表示消费性国债发行所形成的消费增加量)
在这个等式中:

Ⅱ(c+v+m)指的是第二大部类社会消费资料生产的总量;
[Ⅰ(v+m)+Dic] 指的是第一部类在生产中所产生的消费,包括劳动者消费 v,剩余
价值中的消费 m,因投资性国债投资而产生的投资性消费 Dic 量。

[Ⅱ(v+m)+Dcc] 指的是第二部类生产中所产生的消费,包括劳动者消费 v,剩余


价值中的消费 m,因消费性国债发行而产生的消费 Dcc 量。

那么,由此就可获得等式 2:

等式 2:Dc=Ⅱ(c+v+m)-[Ⅰ(v+m)+Dic]-Ⅱ(v+m).

(说明:Dc 表示消费性国债的发行量)
Dc 量就是在资本生产循环周期里的国债货币需要的发行量。必须说明,这个发行量是
指本国内的国债货币发行量,不包括在国际上对其他国家“印钱消费”的量。

21.6.3 国债货币发行累计总量限度研究
与投资性国债的可偿性不同,由于消费性国债无法偿还,历次发行就必然会形成量的
积累。例如,到 2018 年 6 月止,美国的国债货币发行累计总量为 21.21 万亿美元。美国
如此巨额的国债货币的发行积累,人们不断地惊呼美国必将陷入债务危机,学界也有过关
于美国国债发行极限的讨论。但这些讨论在我看来大多不得要领。 2008 年 9 月国际金融危
机发生时,美国国债总额是 10.0247 万亿美元,其时就有学者惊呼美国必将会陷入债务危
机,十年来美国国债不仅没有发生危机,国债发行总额反而增加了一倍多。前面我们己经
用公式表述了资本生产在每一个循环周期可发行的消费性国债量,但是,消费性国债发行
总额累积的极限量在哪里?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国债货币发行的信用等级是与货币发行的信用等级相同,都是
使用国家信用。如果国家信用崩溃,货币信用与国债货币的信用也必然崩溃,在国家货币
信用崩溃的情况下,所发行的货币与国债货币都会变得一文不值,与发行积累总额量的多
少无关。因此,我们这里不讨论这种信用崩溃的极限情况。

但国家信用崩溃之前,信用会随着经济状况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通过国债利息的
变化反映出来,会影响当期国债货币的发行,但对积累的总量无关。因为国债的存量是己
经发行的在国债市场上交易的国债,如果这个国债不到期,原发行单位国家财政部是不会
支付本金赎回的。期间信用的变化只是国债市场交易中的价格变化所折射的利息变化,也
与国家财政部到期固定的还本付息无关。这就说明,作为发行单位国家财政部来说,不管
原来发行积累的总量有多大,只要依据市场国债利息的变化所反映的供需状况,以及前面
通过对等式 2 的计算所得出的量,相机决定国债货币当期发行量即可,用不着担心己经积
累的总额有多大。

其次,上面仍然没有回答国债发行总额在国家信用没有崩溃,经济发展正常情况下有
没有极限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与资本生产的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在封建社会里,社会主导的生产
是一种以家庭生产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地主与农民以农庄或者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由一个家庭内部成员完成从粮食生产的耕种、收割、加工、煮饭,棉花种植、纺纱、织布、
做衣服的全过程。这种以家庭、农庄为生产单位的生产组织中,每个劳动者生产的都是自
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的产品,劳动者对劳动产品剩余的储存通常也是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
值的实物。当然不排除也有货币与市场交换,以及为交换目的而从事的生产,但从社会物
质生产总量的角度看,社会绝大部分物质生活资料是靠这种家庭、农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
式解决的,市场交换只是辅助的部分。同时也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者对实物的消费与
贮存都是有限的。例如,粮食储存再多,个人消费也是有限,贮藏时间长了就会坏掉。由
此决定了对财富追求是有极限的。

在资本生产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分工”社会生产力所形成的资本生产方
式条件下,每个生产者所生产的不再是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因此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
能完成社会价值生产。资本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作为价值的化身、一般等价
物,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也就转化为对货币的追求。资本的这种生产目的与封建社会自
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完全不同,对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追求是一种对实物的追求,这种
追求必然有限度,不满是从个人消费需求上还是从实物的贮存上,都是有极限的。对货币
的追求,特别是当代信用货币时代里,货币在持有、贮藏与保管上都没有极限要求的情况
下,对货币量的追求也就会没有极限。例如,现在世界上的豪富动则就几千亿美元,今后
几万亿美元的家族财富,也就是银行的几个数字,根本就不像封建社会里巨大的实物财富
的贮藏保管问题。

这也就是说,在资本生产的社会里,由资本生产目的所决定的对货币的追求,是没有
极限的。资本对货币的无限追求,再加上货币在贮藏与保管上也没有极限要求,因此作为
货币的贮藏手段国债货币,也必然没有总额极限。

当然必须注意,这里所说的国债货币发行总量没有极限是有条件的:一是当期国债货
币发行量符合当期对国债货币的需求量,这个量是很有限;二是国家信用正常,人们预测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发生崩溃,在这个期间里继续发行,就不必考虑总额极限问题。如
果国家信用崩溃,或者人们普遍预测将要发生崩溃,所有由其信用担保的货币与国债货币
1
都会变得一文不值,此时国债的总额与量的多少无关, 万亿与 100 万亿都会在价值上都
等于零,因此此时的总量是个没有意义的量。但是,由货币与国债货币所代表的社会财富
仍然还存在,因此社会不会崩溃,只是国家政权或者社会制度可能发生了变化。

人们疑惑的是为什么国债货币为什么会撑起那么大的量?美国国债从 2008 年起就有


人喊着要崩溃,十年来不仅不崩溃,反而从 10 万亿美元增长到 21 万亿美元,并没有呈现
减弱的迹象。当然这种担心害怕会影响到美元信用,在与其他国家国际货币信用竞争上会
产生对国际储藏货币需求量的影响。但是,随着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过剩时代的到来,资
本过剩量越来越大,所产生的对货币贮藏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对国债货币的需求
不是下降,反而会是不断的增加。如果不能满足这种不断增加的需求,经济发展必然进入
萎缩、危机与亚危机状态,甚至可能由此反而引起国家信用的崩溃。

国债货币的发行量,本质上是决定国债货币所代表的这一部分实物是否再进入社会再
生产过程。举例说明:

420 米高的上海金茂大厦,假设交换价值为 100 亿美元,由原建造方某甲卖给集团某


乙,某甲因此持有了 100 亿美元货币,某乙持有金茂大厦实物假设用于出租(资本营运,
属于进入资本生产过程)。某甲对持有的货币此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当资本生产有预期利
润时,继续投资于资本生产价值循环过程(包括对实体价值生产的投资与对股市信用价值
生产的投资)
;另一种是当资本生产没有预期利润时,不愿意再投资进入资本生产过程。如
果不再进入资本生产过程,此时其所持有的就是货币而不再是资本了。原来是资本,现在
由于不再进入资本生产循环就不再是资本而是货币了,表示曾经的这部分资本己经死亡。

如果一直持有这种货币是不保值的,某甲如果意图保值贮藏这些货币,一个较好的选
择是购买国债货币。因为某甲钱太多,个人消费几辈子也用不完,这些货币贮藏也只有压
箱底的份。由此产生了两个事实:一方面国家财政部需要发行 100 亿美元国债来购买这 100
亿美元的货币,如果按这个需求发行了,那么现在这个货币就由财政部持有,财政部发行
的 100 亿美元的国债现在就被某甲贮藏压箱底了。
国家财政部现在持有的这 100 亿美元货币,就可用于支付各种社会消费支出,这 100
亿美元通过消费购买就都进入资本生产的再循环过程,资本扩大再生产就得以继续进行。

假设国家没有发行国债货币吸收这 100 亿美元货币,这个货币仍由某甲持有,某甲又


不会再投资,这些货币被存入银行或者某甲直接压箱底贮存。由于资本过剩投资没有利润,
也不会有其他的资本家去银行贷款这 100 亿美元货币使其进入资本生产过程,这 100 亿美
元货币所代表的实物就被闲置在资本生产过程之外,没有途径再进入资本生产循环了。因
为,当资本过剩、资本投资没有利润,这是对所有资本家而言的。

此种情况下,社会再生产就可能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而在当代“双轮经济”信用价
值生产主导实体价值生产的情况下,经济就会进入到萎缩的循环。只有国家组织的社会资
本生产才会进行不计利润的投资,当然这里的不计利润不是不讲效益,国家对环境产品、
基础设施投资更着重的是社会效益,没有利润只是因为一方面资本生产中价格会发生消失,
另一方面社会资本生产的产品往往是只有价值没有价格的环境产品,即使是基建项目也往
往是社会价值巨大而价格不大。通过国债货币发行获得的货币,用于消费支付,平衡社会
总生产中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在产能过剩的条件下是通过增加消费来拉动生产的增加,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方面与投资性国债是相同的。

随着科技进步,资本生产能力的不断加强,所产生的过剩资本必然越来越多,退出资
本生产循环而由资本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的货币也必然越来越多,需要保值贮藏的货币也
必然会越来越多。通过上面的论述大家现在都己经知道,货币的另一端是社会己经生产出
来的劳动产品,越来越多的过剩货币是表示社会上己经有与这个货币量相对应的劳动产品
不能进入资本生产过程而被闲置。国债货币的发行与否,决定是否将这些劳动产品(例如
前面例证中的上海金茂大厦)再次投入到资本生产的循环,使其成为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
资料,为经济增长作贡献。由此说明,只要把握好当期的由过剩资本转化而来的货币贮藏
需求量,并依据这个量来发行国债货币,就不必担心积累的总量有多大。从社会生产能力
的无限性的角度看,国债货币的发行总量是没有极限的。

但是,当我们说国债货币的发行总量是没有极限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原因在于,每
一种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社会生产力是有限度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在相对过剩的
条件下,社会可通过国债货币的发行来增加资本不愿意生产的这部分生产,从这个角度上
说国债货币发行没有极限。但是,社会生产也会发生绝对过剩,所谓绝对过剩,就是社会
所生产的产品满足了社会成员的所有消费需求,继续生产就属于发生绝对过剩。在绝对过
剩的条件下,资本退出生产,就不能通过发行国债货币来补充其所退出的生产。从这个角
度上来说,也可以说是国债货币有发行极限,这个极限就是社会生产在绝对生产过剩到来
之前的某一个点。也就是说在资本生产的条件下,国债货币发行极限会早于社会生产绝对
过剩出现之前。因为,资本生产方式的制度条件就保证了不可能出现绝对过剩,它的生产
关系所能容纳的社会生产只能是相对过剩。在资本生产方式条件下,当相对过剩将要超出
资本生产方式所能容纳的生产过剩的程度时,国家财政部门就会停止继续发行国债货币。
如果继续发行零利率或者接近零利率的国债时,由于这种国债己经不能继续货币的保值功
能,这种国债就不再是国债货币。负利率的国债也己经发生,例如,近年来日本央行就以
负利率大量购买日本财政部的国债,但它己不再是国债货币。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也可将
其称为国债货币的发行极限。
过剩资本越来越大,由资本转化为货币的量也越来越大,表明加入死亡的资本数量也越
来越多。而国债货币发行是将死亡的资本通过由国家掌控的消费资金再加入价值生产循环过
程,这会使得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发生一些变化,因为国债(包括投资性国债与国债货币)
发行与使用是一种社会资本生产的行为,而社会资本生产是属于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随着
国债货币量的积累,表明社会资本生产在不断地扩大,资本生产方式在不断地萎缩。国债货
币发行在这里实际上起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悄悄转型的工具。这种转
型人们并不太注意,但是量变最终会引起质变,当积累到足够大的时候,国债货币发行实质
上成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器。

第二十三章 非资本价值生产

23.2 非资本生产中的价值与价格

价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凡是没有经过交换过程的劳动产品,就不可能有价格存
在。在非资本价值生产中,产品是不用通过交换就直接进入消费的,因此,非资本价值生
产的产品只能称其为产品,不能称为商品。通常产品的概念包括了商品,但由于只有资本
生产的产品,通过交换进入消费过程的才被称为商品,因此,本著中通常通过“产品(商
品)”的表示形式,来特别说明这个产品中包括了商品。

没有经过交换的产品,就必然没有价格,但没有价格的产品有没有价值?这个问题,
只要有常识的人都可以做出肯定的回答。举个例子:对中央电视台的文艺节目、 GPS 与北
斗导航、农村不收费公路、所有的公园、由政府修建的厕所,这些都是不收取任何费用就
可以任意地获得消费的产品,没有价格,不需要去购买,这些产品有没有价值?当然有价
值!这些产品都必须通过投资建造(或演员的演出劳动),经过多少劳动者的劳动付出才能
1
获得的产品,不是天然品。其中关于厕所,在欧洲大多数的厕所都是收费的( 欧元)。同
样是厕所,总不能说欧洲的那些收费厕所就有价值,中国的不收费厕所就没有价值吧?但
在西方经济学中,虽然各种观点的形式不同,其含义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价格与价值是同
一个东西,价格等于价值,那么如果该产品没有价格,自然也就会没有价值(依据西方经
济学理论,就会得出中国的不收费厕所是没有价值的这种荒谬结论)。第二类是价格等于效
用价值(效用价值其实也是使用价值),(劳动)价值是不存在的。国内有个学者甚至列出
(价格=使用价值×供给/需求)这样的公式,还称其为重大的理论创新。如果用这种观点,
或者这个公式来对照推理一下:假设某个产品价格等于零,依据效用价值论的原理,那这
个产品就一定没有效用价值(或者使用价值)。因为,只有效用价值(使用价值)等于零时,
才会引起这个公式中的价格等于零,在这里不可能是“供给/需求”等于零。所以,如果依
据个公式(价格=使用价值×供给/需求),或者效用价值论中的价格等于效用的原理,推
理下去结论都是荒谬的。

之所以发生这样荒谬的理论,是因为一些西方经济学者不承认当代社会经济中还有社
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的存在,不承认政府对没有价格的环境产品生产也是属于有价值
的生产,而上面的免费公园、各级电视台、 GPS 与北斗导航等,恰恰都是由政府生产的有
价值没有价格的非资本品。

非资本价值生产是当代已经普遍存在的一种生产方式。它是随着资本生产的发展而发
展起来的。越是科技发达国家,非资本价值生产越是发达。也就是说,并不是说只有中国
才有非资本价值生产,也不是说,只有今天才有非资本价值生产。只是因为西方经济学者
的反劳动价值论,才导致对现实中如此广泛大量存在的非资本价值生产视而不见。

为什么说非资本价值生产是普遍存在着的?再举一个例子:同样是做饭吃,当你到饭
店吃饭时,是有价格的,是需要付费的。当你在家由你妈妈给你做饭吃,你吃的饭是没有
价格的,不需要付费的。没有价格不需要付费,难道你妈妈的劳动就不是劳动?或者只有
在饭店做饭才是劳动,在家做饭就不是劳动?这显然是错误的,都是人类劳动,都有着同
样的价值,但显然,当是商品时,是有价格的,当非商品时,就没有价格。

在当代社会上同时存在着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时,所生产的商品中就可能包含
有二部分价值,一部分是属于资本生产的价值,一部分是属于非资本价值生产的价值,非
资本价值生产的价值没有价格表现,只有资本生产的价值才有价格表现。因此,在这个商
品的总价值中,只有部分是有价格表现的,另一部分是没有价格表现的。那么,这个商品
中的内含价值,就一定大于其价格。社会总商品的价值也是远大于其总价格的。每一个社
会成员,其实每天都在享用着大量的非资本价值生产所提供的劳动价值,不仅仅是当你上
公园休闲时,当你使用 GPS 导航时,你享用着非资本生产的价值,当你使用智能手机这种
商品时,虽然你是已经花钱购买了,但是,其实智能手机中所包含的价值是远大于你所花
钱购买的价格的。这说明,即使是商品也己经发生了部分的价格消失。

23.3 资本生产中的价格消失

非资本生产中的产品,由于没有交换过程,所以没有价格好理解。但是,在资本的商
品生产中,是必须经过交换的,为什么也有部分价格会消失?

在资本生产中,也包含有部分的非资本生产在其中。这其中非资本性质的生产,是由
资本竞争而从脑力劳动的知识性产品析出的。由于脑力劳动所占用的劳动者的人体资源相
对较少,加上脑力劳动没有劳动量的规定性,商品生产中激烈的价格竞争与科技日益迅速
的发展,使得知识产品不管其潜在价值如何的巨大,凡是在当时没有显性使用价值的产品,
就不可能采用专利形式来表现其价值,由此必将部分失去、甚至完全失去价格表现而变成
非资本品。即使是采用专利形式(专利也只是部分的表现),也有个专利过时期限,过时了
的专利与没有采用专利形式的所有知识性产品,都变成了非资本品。

这里以资本生产中的手机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手机是个普及使用的高科技产品,内
中包含有大量的知识在其中。在我国市场最早的“大哥大”手机在 1993 年卖 5 万元人民
币,而至 2014 年时最便宜的 CDMA 手机,华为 C2800 手机在淘宝网上曾卖过 50 元人民
币(在京东上是 220 元)1 部。如果论知识含量,华为 C2800 手机要超过最早的“大哥大”
(模拟信号)手机的千百倍。但为什么华为手机的价格反而只有“大哥大”的千分之一?
探讨一下这个原因可能会使我们找到非资本价值生产的秘密。

手机是个知识密集性的产品,如此高科技知识密集的产品只卖 50 元,高通的 1 个芯片


专利都超过 50 元,手机生产还要包括屏幕、主板、按键、电池等固件与操作软件等,判断
其中必然包含有大量的非资本价值生产在其中,因为只有非资本价值生产所产生的价值,
不用经过分配与交换而直接给消费者消费,所以才可能发生华为 C2800 手机虽然远比“大
哥大”手机知识含量高千百倍,价格反而只有其千分之一的情况。进一步分析:

我们知道,知识是劳动产品,一定量的知识其中一定会包含一定量的劳动价值在其中。
在商品社会,知识可以采用注册专利的方式,使知识生产者获得部分的报酬,原因在于知
识这种劳动价值需要体现在后人的应用中,前人的知识与后人的知识发生“聚合反应”,人
类知识劳动的价值才能反映出来。注册专利是为了解决人类知识劳动合作在时间上跨度太
大与空间上的价值联结问题。应该说,手机生产上,所有的相关知识都是有劳动价值的,
包括法拉第的电与磁的知识。但是,更多的知识并没有注册专利,这些知识的生产者也未
有任何的知识产权上的报酬。

例如,高通公司是一家美国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研发公司,他将他在手机通讯技术研发
上所获得的知识注册了 3000 多项专利,凡是手机生产商使用到他们公司所注册的专利技
术时,就需要向他们公司交专利使用费。法拉第是电的发明者,手机首先就要用到电,没
有电的基础,手机与无线电通讯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法拉第对他的发明并没有注册专利,
任何人使用手机时并没有人向法拉第交专利费。法拉第的知识与高通公司的知识在手机上
都已用到,表明这些知识都是有劳动价值的。我们不能说,高通公司注册了知识专利,能
获得专利费,这些知识就是有劳动价值的,法拉第没有注册知识专利,其知识就没有劳动
价值,如果这样说是不合逻辑的。

但是,虽然知识有专利与没有专利都是劳动产品,都有相应的劳动价值(这里是指组
成这个产品中的系列知识),但是,有专利的知识与无专利的知识在进入生产时就会形成不
同质的生产。

我们先来考察有专利的知识进入资本生产的情况。当该知识有专利费时,在资本生产
中,专利费是作为资本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的,不管如何竞争,其专利费都会作为资本生
产成本的一个项目,加入到产品的价格中去。在第三章介绍《资本论》内容时讲到,资本
生产的剩余价值,最后转化为利润,在资本行业之间流动与竞争的情况下,资本利润会转
化为平均利润。手机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手机通过充分竞争,其价格形成要素如下:

手机价格=生产成本+知识专利费(额外成本)+资本平均利润。
在这个手机价格形成公式中,为什么要增加“知识专利费”这个项目?因为当生产商
付出“知识专利费”后,就会成为该手机生产的额外成本而加入到手机总生产成本项目中
去,如果没有交“知识专利费”,在构成手机的价格中就不体现这一部分的劳动价值。法拉
第对电发明没有注册专利,虽然任何手机生产商都要用到电的知识,但手机价格中却不包
含这一部分的知识价值。

继续考察知识无专利费的情况:知识产品在研发的初始阶段,如果产品研发成功,形
成产品时,知识产品研发中所付出的直接劳动成本都会成为产品的成本而累加在产品的形
成价格中。注意,这里所说的知识劳动的直接成本并不是知识劳动的全部价值,而是指资
本在组织劳动生产时,为知识劳动者所开支的工资等,在马克思的资本公式中是指可变资
v
本( )这部分,而知识劳动的价值体现在知识的当期产品价值与今后的价值生产中与其他
知识劳动的聚合作用上(因为人类知识劳动是一种时间轴上的合作)。由于一个新的产品,
一般来说具有技术垄断优势,可获得一定的垄断加价。因此,处于新市场新技术垄断条件
下手机价格形成:

手机价格=生产成本(c+v)+垄断加价+资本平均利润
直接研发新产品往往投入成本很大,而市场相对小,摊销成本高,再加上可获得垄断
加价,这就是为何当初手机“大哥大”时价格高达 5 万元的原因。但这 5 万元价格中,仍
然不是它全部价值的体现,而只是市场价格。因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明显是仍然没
有包括法拉第所发明电的知识价值,以及很多其他相关的知识劳动价值在其中。

由此证明,资本生产通过竞争所形成的商品价格,并不是全部劳动价值的体现,它是
不包括非资本价值生产的劳动价值在其中的。那么手机的劳动价值是多少?

手机的价值=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非专利知识价值+剩余价值(m)。
这个价值公式是采用《资本论》中的资本价值生产公式的方式表述,比上面采用手机
价格公式的表述相比,能更准确反映手机生产的价值构成,生产价格公式是无法反映其生
产的价值构成的。

与资本生产一般的价值公式区别是,本公式在其价值构成中增加了“非专利知识价值”
项,一般的资本价值公式中没有“非专利知识价值”项,因为这一项是非资本的劳动价值。
手机价值公式中增加“非专利知识价值”这一项,表明手机的价值构成中不再仅仅是资本
生产的价值,还有非资本生产的价值。它是由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两种生产方式共同生
产的价值所构成的。

与上面的手机价格公式相比,没有出现“专利知识价值”这一项,而在价值生产公式
中是必然要包括“专利知识价值”的,但由于在手机价值公式中,列入了不变资本项,
“专
利知识价值”是被包含在不变资本项中的,所以才不被另行列出。

为什么存在于手机价值中的“非专利知识价值”项,只在手机的价值公式中被包含,
而在其手机的价格公式中不被包含?原因在于,在竞争的商品市场中,商品生产者需要用
尽量低的报价出售商品,通常是以成本加平均利润率的方式竞价出售,而“非专利知识”
虽然与“专利知识”一样也是生产中不可缺的要素,但“专利知识”是成本要素,而“非
专利知识”不是成本要素,因此,
“非专利知识”不成为价格构成要素,但却是价值构成要
素。

从这里我们看到:作为非资本品的“非专利知识”,虽然参与了资本价值生产过程,并
成为商品的价值构成,但不是价格构成,也就不进入交换,消费者无须付出交换价值就可
获得这个包含有“非专利知识”价值的产品。非资本的生产要素虽然在资本生产中同样不
可或缺,但是由它所生产的价值不参与交换,也不参与资本生产中的分配,它的价值直接
由消费者享有。这就是说,非资本价值生产所生产的价值,是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从这
个角度上看,现代生活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我们享用由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生活便利,绝
大多数都是由非资本价值生产而来的。

从这里还可以看到,在资本生产的条件下的非资本价值生产,并不是自动产生的。资
本生产的高度发展,为科技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条件。资本商品生产中激烈的价格竞争,使
得脑力劳动的知识产品价值从商品中析出而变成非资本品的价值。如果说,在资本生产的
条件下的非资本价值生产是由资本生产而生产出来的,这是符合社会历史事实的。

特别地说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表述的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商品的价格
受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围绕商品的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
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这个价值规律的要点是:价格虽然受供求影响上下波动,但社
会总价格是等于社会总价值的。有很多人对这个价值规律提出过质疑,认为价格不等于价
值,而马克思主义学者也从未对这些质疑提出新的理论解释。

本著在第一章中的“经济学方法论批判”就专门论述了理论的抽象范围问题。马克思
《资本论》理论产生就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抽象范围,那就是资本生产的范围。马克思经济
学自始至终也没有脱离这个范围。在资本生产的这个范围内,马克思的价值规律无疑是正
确,总价格必然等于总价值。因为,在资本生产范围内一切都是商品,都要进入交换,通
过交换价值来实现内在的劳动价值,即将自己的劳动与他人的劳动相交换。或者说,在马
克思的资本生产中,是不包含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的。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
资本主义还处于初始的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国家几乎是不干涉经济也不调节经济,经济
发展上是放任自由的。因此,较少有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的存在。在他的资本
生产理论中不包含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是可以理解的。

不是马克思的价值规律有错,而是后人的理解有错。因为,后人没有懂得马克思的价
值规律在理论中所包含的理论抽象范围仅仅是资本生产的范围。在当今社会生产除资本生
产外,还同时包含有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只包含有资本
生产的这部分价值,不包含非资本生产的价值与社会资本生产的非商品价值(注意,社会
资本在参与资本生产时,也生产商品价值)。因为这部分价值是由非资本的价值转移来的,
根本不进入交换,也必然地不形成价格,但它却是该商品中价值构成的一部分。

因此,在当代市场经济同时包含有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的条件下的商品价
值与价格,往往是不相等的,其社会总价值必然高于社会总价格。本著在 18 章之前,一直
都是在论述资本生产的过程与规律,只有从 19 章开始才超出资本生产的范围,探求社会资
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这个理论逻辑结构就说明,价格消失理论已经超出了资本生产
理论的范围了。

23.4 价格消失的理论影响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己经知道了价格与价值不是同一个概念,价值来源于人类劳动,
它是在生产过程中决定的,而价格则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在交换过程中决定的。它们
产生的时间与决定的时间根本不同。当然,价格也受价值的制约,但更多地受到市场交换中
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资本生产中,不仅因为同时存在着非资本生产的产品没有价格,由
于竞争,资本生产中的部分劳动价值也会不通过价格来反映,特别是其中知识产品的构成部
分,由于其具有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的特性,在商品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其劳动价值的价格
属性会逐渐消失,也就是说,这部分的劳动价值不再通过价格来反映,使得这些商品中的价
格小于其中所包含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非资本价值会不断地从资本生产中析出,社会
生产的总价格量越来越小于总价值量,这些没有价格的劳动产品,价值大于价格的商品,不
是采用分配,而是采用共享的方式进入消费领域。在知识含量高的电子信息产品中更是如此。
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价格基础上的,在早期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里,也就是指纯资本生
产的范围内,或者说价格约等于价值时,混淆这两个概念产生的理论偏差还不会太大,虽然
资本生产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即使是早期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里,科技知识产品的劳动,就
有部分是非资本生产。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说明,价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并不直接说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其理论 认的环境是纯资本生产。但随着资本生产由于
产能过剩发生而引起的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资本生产中发生价格消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决定理论,对现实经济就越来越缺乏解释力了。
在对国债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审视时,如果仅仅计算从价格上能不能收回投资,有很多
项目都没有可投资性。但是,有很多项目虽然从价格上计算无法收回投资,却有巨大的价值。
例如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等这些交通设施,不仅仅是自身可以通过收费回收投资,更重要
的是这些设施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环境价值,进入社会资本生产的价值循环,这其中的社会
价值往往大于其直接回收投资的那点价值。如果懂得这些投资价值的计算,才会敢于投资、
正确投资,将投资真正用到能产生巨大社会价值的项目上去,促使经济快速增长。
以价格统计为基础的GDP,也同样是不能真实地反映一国的经济与福利水平。这里的
不能反映不是指那种统计上的偏差,而是指GDP 无法统计没价格的价值。所以各国的实际
生活水平如何,与国民平均GDP统计其实是有巨大差别的。一国国民真实的生活水平,应
是以实际享受到的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综合量来决定。
价格消失理论还有力地说明了在资本生产中,为什么资本的利润会越来越低,直至消失。
为什么在资本利润消失的情况下,用发展资本生产的方式无法挽救资本主义,无法使资本生
产恢复增长?有价值,没价格的劳动产品,资本是绝对不会主动去生产的,在产能过剩、资
本过剩的条件下,资本只有选择死亡。所以,资本生产是无法战胜资本过剩、自身死亡的危
机的。在资本死亡(资本退出资本生产的循环)的条件下,并不是社会生产就发展到头了,
而是相反,还有建立在“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资本生产方式与非资本价值
生产方式,能给社会以更大的发展空间。资本主义最后的危机,只有通过发展社会资本生产
与非资本价值生产这两种新的生产方式才能挽救。
自从亚当·斯密《国富论》产生,经济学一直都是在“劳动分工”的框架内展开,至今
没有人打破过这个框架。即使是资本主义灭亡后,人们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思考与想象,
虽然名义上说的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社会,其实社会生产仍然是建立在“劳动分工”
基础上的。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生产关系,只有资本的生产关系。“劳动分工”所决
定的生产方式被打破了,与“劳动分工”相反的“集聚生产”,以及在这个社会生产力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本生产方式与非资本价值生产方式,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真正的社会主义所生产的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产品,原来是有价值没有价格的劳动产品。价格
在社会生产的总价值中不断地消失,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在不断壮大。社会有价值却没
有价格的消费品将会越来越多,这个渐变的过程,为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创造了条件。
我们原来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的各取所需,前提原来是价格的不断消失,如果在一
个没有价格的社会,就不需要对劳动产品进行分配。共产主义各取所需的实现,并不用我们
特别地去消灭私有制,是私人资本生产在生产着自己的反面。当价格消失了,所有制关系也
不存在了,当公有制都不存在时,也就不存在公有制演变的权力所有制,连贪腐都无法进行。
23.7 知识产品的使用价值特性与“聚合反应”

劳动,可分为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也可分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知识劳动显然是
属于复杂劳动与脑力劳动。之所以要专门考察知识产品的价值特性,是因为知识产品的生
产是非资本价值生产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甚至非资本价值生产的发生也是因为人类对知识
产品的生产而发生。这其中的原因是,知识产品生产是属于脑力劳动,人类对知识产品的
生产有着与体力劳动生产有一些不同的劳动价值特征。

人的体力劳动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仅在劳动时占用整个生命时间,而且体力也有限
度,所以在劳动时劳动结果与劳动时间有相关性。但脑力劳动不同,脑力劳动没像体力劳
动那样有体力的限度,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来说,脑力劳动是没有限度的;人在进行脑力劳
动时,也并不是占用整个生命的时间。例如,人在进行体力劳动的同时也可进行脑力劳动。
所以说,脑力劳动虽然与劳动时间有关联,但劳动产品与劳动的时间长度没有直接关联。

在马克思《资本论》中,劳动价值是以时间来作为尺度的。例如,一件商品的价值是
社会生产这件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脑力劳动是属于复杂劳动,如果标以劳动时间尺
度,则是简单劳动的倍数。我们要注意的是,马克思的这个劳动价值定义是在商品生产中
的定义,在商品生产的范围内这个定义是成立的,与上述笔者所论述的脑力劳动产品与劳
动时间长度没有直接关联的说法是不相矛盾的。

因为,限定在商品生产中的一件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这是一个相对的比较值,
如果具体地去追究这个“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到底是多少,则其实是无法去追究的,因为
这其中包含有两个无法确定的量:其一,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简单劳动可以追究到确定的
时间长度,则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则是无法确定的。到底是几倍于简单劳动?是
一倍还是一万倍?其实都是不确定的。所以它是个相对值。因此,这里所说的只是一个相
对的倍数关系,并没有确切的量的规定性。其二,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也同样是相对值的概
念,从最多的劳动时间花费到最少的劳动时间花费,具体地说最多的劳动时间长度是多少,
最少的又是多少,平均为多少,都是属于没有具体量的规定性的概念,只能说,社会平均
劳动时间在理论上是一定存在的,但具体地确定这个时间到底多长,则是无法计算的,因
为其中的量就已经没有规定性。

显性使用价值与潜在使用价值

所有的知识都是脑力劳动的产品,属于复杂劳动的范围。所以,知识产品中所包含的
劳动价值都是没有量的规定性的,难以计算出确切的价值量。但是,知识产品与商品是两
种不同概念范围的劳动产品,商品中也包含有知识产品,知识产品有些是商品有些则不是。
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必须具有显性的使用价值。只具有潜在使用价值、没有
显性的使用价值的商品,是不能进行商品交换的。

什么叫知识的潜在价值、潜在的使用价值?潜在的使用价值是指该知识在今后与其他
知识或知识产品(工业应用技术)发生“聚合反应”,会产生新的使用价值,但目前阶段这
种新的使用价值还没有发生,所以,对目前阶段没有发生,今后可能发生的这种价值,称
为知识的潜在价值,这种潜在价值中包含有知识潜在的使用价值。

也就是说,一个知识产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有显性的使用价值;
一种是有显性也有潜在的(隐性的)使用价值;一种是没有显性只有潜在的(隐性的)使
用价值。工程技术方面的发明、创新,往往是显性的使用价值多,隐性的使用价值少;基
础科学方面的创新与理论发现,则是隐性的使用价值多,有些则甚至是只有隐性使用价值,
没有显性的使用价值。如果一件商品,同时既有显性的使用价值,又有潜在的使用价值,
那么商品交换中,仅交换具有显性使用价值的这一部分价值,具有潜在使用价值的这部分
的价值,就不能进入交换,商品生产者的这部分的劳动价值就不能通过交换实现对劳动价
值的补偿。

在商品生产中的知识产品,如果是具有显性使用价值,就可以用其进行交换获得其价
值。如果只有潜在性使用价值,这种只有潜在性使用价值的知识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交换
对象而进入交换。所以说基础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产品,由于其大数数没有(或者
说很少)显性的使用价值,所以是不能进入商品交换的,即使是进入商品交换的技术性产
品,也只是交换了其中的具有显性使用价值的这一部分劳动价值,隐性的这一部分不能进
入交换从而体现其劳动价值。所有具有隐性使用价值的知识产品(包括商品)与具有部分
隐性使用价值的商品,虽然是商品都进入了交换过程,其实属于隐性价值属性的部分价值
都是没有进入商品交换的范围。所以,即使是属于商品的知识产品,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大
部分,也都自然而然地成为非资本价值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没有显性使用价值,只
有隐性使用价值的知识产品,进入商品交换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些知识产品不可能成为
资本生产品。所以人类对知识产品的生产,是非资本价值生产的主力军。

正向使用价值与负向使用价值

非资本价值生产中的知识产品生产,是没有指向性的生产。商品市场交换的都必须是
具有使用价值的社会产品,对这种特定的使用价值生产就是生产者的指向目标。因此,对
商品的生产就是由市场交换这一特定的指向目标决定的,市场目标对生产者具有选择方面
的强制性。也就是说,生产者只能朝着这个目标进行生产不能朝着别的目标进行生产。所
以,商品生产具有指向性,只有市场需要的商品才被生产出来。由于知识产品有部分是被
包含在商品中的,这部分为商品生产的知识产品的生产也是具有指向性的。但不包括在商
品生产中的这一部分知识产品的生产,就不存在生产的指向性。知识产品的生产者在生产
时,往往因为商品交换也生产,不因为商品交换也会生产。这些不为商品的市场交换而生
产的知识,虽然不进入交换获取交换价值,但是不能否认其为生产这些知识所付出的劳动
价值的存在,不能否认这种知识现在或者将来对人类具有使用价值。

当然,没有指向性的知识产品的生产,不排除所生产的有些产品是无使用价值的、或
者负使用价值的(对人类的行为起到负面的指导作用),也有些产品甚至是危害社会、危害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由于非资本生产中的知识产品在生产时没有市场的指向性,因而就造
成知识产品在价值属性上具有指向性,负向的使用价值的产品也会被生产出来。但是,具
有负向使用价值的知识产品,在生产时并不一定为生产者所意识到,当然也不排除生产者
有意识地生产这种负向使用价值的产品。因此,在非资本的知识产品的生产中,必须特别
地注意到,有些知识产品有正向的使用价值,有些知识产品则是负向的使用价值,而且其
使用价值的正负性在该使用价值使用之前不容易判定,有些甚至在使用之后也难以判定。
商品生产中的负向的使用价值的产品不被生产出来是由于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市场需求的指
向,但也不是绝对排除对社会有负向价值,但对某些个体有需求的知识商品被生产。这是
社会总体与个体的矛盾,绝对需求仍然是存在的。但在非资本生产中知识产品,生产者不
为市场需求而生产,在知识生产时没有明确的市场指向性,所以,具有负向使用价值的知
识产品被生产出来与正向使用价值的知识产品生产一样,具有绝对性与普遍性,而且,知
识产品是否具有负向使用价值,即使在使用之后也不一定就能被判别。知识产品的使用价
值的正负性还有更复杂的情况,例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等等,这里不再深入
讨论。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非资本生产中的知识产品的价值属性与资本生产中知识产品的价
值属性有着如下不同的特点:

其一,成为商品的知识产品都是具有显性的使用价值,非资本的知识产品多数情况下
都是只具有潜在使用价值的属性(不排除也具有显性使用价值的知识产品生产)。作为人类
普遍的知识劳动,实际上只有少部分的知识产品具有显性价值属性,能过商品交换立即显
示其交换价值,或者直接进入到当时的生产过程参与商品交换,绝大多数知识是作为社会
生产生活的环境背景知识、基础科学知识而积累下来,是属于潜在使用价值属性的知识产
品,通过以后与再生产的知识不断的“聚合反应”才显示出价值。也只有这种具有潜在的
使用价值属性的知识产品,为今后的“聚合反应”的价值生产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巨大的知识产品的积累,过去具有隐性使用价值的知识,通过
与新知识的结合,例如,过去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新生产的应用性知识结合,就产生出具有
新使用价值的产品。这种不断地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而产生新的使用价值的过程,就是“聚
合反应”过程。

其二,非资本生产中的知识产品,在价值属性上具有指向性,或正向、或负向。由于
没有劳动量的规定性,很难用劳动时间作为价值的尺度。商品生产中的知识产品在价值属
性上的指向性是因为市场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其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也是因为有市场交
换,才产生了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比较值,非资本生产中的知识产品没有交
换过程,自然也就不会形成用劳动时间作为价值的尺度。

其三,知识产品的生产之所以能成为非资本价值生产中的主要部分,除了上面这些原
因外,还与它对人脑的资源占用的特性与非一次性的消费特性有关系。在商品生产中,如
果该商品对资源占用是一次性的,该商品也是属于一次性的消费品,该商品一旦进入消费
后其使用价值就消失,这样的商品如果不进入交换实现其劳动价值,对该商品的再生产就
不能持续下去。

但是知识劳动是属于脑力劳动,虽然也占用人的脑资源,但人脑却不是占用一次就消
失的资源,只要在生活有保障的条件下对人脑的这个资源占用是可以重复不断地进行的。
因此,实际上占用的是保证人脑工作的这种生活的资源。如果生产该知识产品只有潜在价
值,没有显性价值,该知识产品就不能进入商品交换,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其劳动价值。一
次或者数次知识劳动没有通过交换获得劳动价值,并不等于该劳动者就没有生活资料来源,
其知识生产就一定会中断。这也就是说,非资本价值生产中的知识产品生产,在占用人的
劳动资源上有两大特点:①占用的生产资源不是一次性的资源,而是在保证劳动者生活条
件的情况下,是可重复占用的生产资源;②知识产品也不是属于一次性的消费品,其使用
价值是可以重复消费的,一次消费并不影响另一次的同等消费。成为非资本生产中的知识
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无限可重复使用而不消失的特点,这就使得非资本生产中的共享消
费成为可能。

必须说明脑力劳动与用脑思考活动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劳动是指改变客观世界的人类
活动,脑力劳动是指人类用脑的思考谋求改变客观世界的活动。由此说明,脑力劳动只是
人类用脑思考的一个方面,人类用脑思考包括了脑力劳动,也包括非脑力劳动的精神生活
活动。
23.8 再论“聚集效应”与“聚合反应”

通常人们理解的非资本生产方式是存在于非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如封建社会的小农对
劳动产品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奴隶社会的对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直接占有的生产等,或者
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非商品生产(例如农民所生产的粮食、蔬菜的自给部分)。从上
一节中我们已经看到,这里所说的非资本价值生产都不是指这些,而是指在资本生产为主
要生产方式的条件下的非资本价值生产与在资本生产过程中也包含有非资本的价值生产在
其中。

当代社会生产(从价值生产方式的角度看)是由四种价值生产方式所组成:①资本实
体价值生产,②资本信用价值生产,③社会资本价值生产,④非资本价值生产。资本实体
价值生产、资本信用价值生产、社会资本价值生产都属于资本生产或与资本生产有关的价
值生产,非资本价值生产则是资本生产的反义。四种价值生产共处于一体,社会性质的决
定,取决于那一种价值生产为主导。

“聚集效应”与“聚合反应”

资本生产的社会生产力基础是“劳动分工”。由于“劳动分工”,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
的使用价值并不是它所需要的,所以必须通过市场交 換才能实现对其使用价值的消费,“集
聚生产”与“劳动分工”生产最大的不同是其使用价值直接进入消费(共享),不用经过市
场交换。 “集聚生产”有两种产生价值的方式:一种是“聚集效应”,一种是“聚合反应”。
不管是“聚集效应”,还是“聚合反应”,都是在已有的产品(或者商品)发生集聚或者聚
合时,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发生。这些已有的产品(或者商品),通过资本生产方式、或者
是社会资本生产方式、或者是非资本生产的知识生产者独自生产的方式生产出来的,有些
是过去生产的,历史积存下来的,有些是现行劳动者现行生产的。资本生产与社会资本生
产都为非资本生产提供从事“集聚生产”的产品(或商品)条件。

当众多商品或非商品的产品集合在一起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聚集效应”与“聚
合反应”
。“聚集效应”与“聚合反应”有所不同,
“聚集效应”是产品(或者商品)与产品
之间相互的外部性效应。对这种由聚集而发生的外部性的效应,其实企业家们都是很熟悉
的。例如,众多企业聚集在一起时,上下游产品的运输距离缩短、信息传递更便 㨗、人才
招聘更容易等额外的产品价值增加;当地铁、居民楼、商场、学校、公园等这些产品(或
商品)发生聚集时,生活在这个区内的居民就会获得生活便利的比较原来没有这些聚集发
生时额外价值增加等,这种就是“聚集效应”的表现。

例如,某居民原来在某地有一幢楼,后来政府在此楼旁边修了路、建了学校等,此楼
立即获得价值升值。为什么会产生价值增加?因为使用这幢楼的人出行产生了很大的便利,
节约了出行的成本,包括小孩上学也便利,不用住校,不用请保姆接送,节约了生活费用
等。由于修路与建学校是政府财政出资,这属于社会资本生产范围,通过修路建学校,改
变了这幢楼的环境。从政府的角度上说,政府通过社会资本的投资,这个投资项目是通过
外部性使这幢楼获得了楼的周边新环境,如果这幢楼是空的,没有人住,没有“聚集效应”
发生;如果这幢楼有人住,那么,
“聚集效应”就发生了,住在这里的人比原来节约了生活
费用与增加了出行便利。如果这幢出卖,它就会卖出更高的价格,新增价值从何而来?来
自由政府项目的外部性与这幢楼所发生的“聚集效应”,这种“聚集效应”使原来这些产品
中包含的隐性使用价值,现在通过两个或多个产品聚集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了一个或多个
在便利生活方面的新使用价值。如果这幢楼不出卖,由这幢楼的主人自己享用这些新增的
使用价值,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获得便利。由于此幢楼不进入交换,就不属于商品,因此也
就不属于资本的价值生产范围,而是非资本的价值生产。如果这幢楼出卖进入市场交换,
由环境转移来的这些新增价值才会进入交换价值的范围。

还有一种往往被忽视的非资本性价值生产。假设作为居住楼环境的这个学校的教职员
工,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将这学校办成的名校,为周边的社区提供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划片入学的政策背景条件下,这幢楼的主人又获得了非商品的优质教育环境,刚好这幢
楼又有小孩需要上学,优质教育环境又与需要上学的小孩发生了“聚集效应”,学校教职员
工的超额劳动价值也就通过这个小孩入学而体现出来。这也是一种非资本的价值生产。这
也就是为什么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区房也能卖出超额高价的原因。

“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有区别

规模效应发生在企业生产的内部,它的价值通过商品市场交换已经得到实现;
“聚集效
应”发生在已经完成市场交换的外部,通过产品(或商品)的聚集,产生新的使用价值的
增加(原来隐性的使用价值变为显性的使用价值)。这种新增的价值虽然原来已经隐含在产
品中,但是当通过“聚集效应”,其价值由隐性转变为显性时,即使这个产品原来是商品属
性的,这种新增的价值也会成为非资本的价值。所以“聚集效应”是属于非资本生产范围,
“规模效应”则属于资本企业的生产范围。

社会资本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为企业生产提供的环境产品,是属于非商品性质的。
由于在这方面所提供生产的要素都是非商品,所以在参与资本价值生产过程中,那些是社
会资本所提供的,那些是非资本价值生产的,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仔细考察我们可以发现,
社会资本参与的价值生产,它的性质是介于资本价值生产与非资本的价值生产的一个中间
形态,就参与资本价值生产时其生产要素都是非商品这一点上,它们是相同的。当然也有
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不同:一是社会资本参与资本价值生产的分配,并是其所生产商品的
价格构成要素,而非资本价值生产不参与分配,不成为所生产商品的价格构成要素;二是
社会资本的生产要素是由现实的或历史的国家财政投资所形成的,而非资本的生产要素则
不由任何可见的显在投资所形成,而是由社会历史的劳动价值积存与现实的劳动因素所发
生的“聚合反应”,使得这些原来不曾显现的潜在的劳动价值得以显现。

23.9 知识生产的一般过程

在资本生产的条件下,社会上还有大量从事非资本生产性质的知识生产者,这些知识
生产者或在工作(职责)之内生产各种知识产品,或工作(职责)之外独自生产各种知识
产品,在(职责)之内生产的知识产品,不一定都能获得与知识产品价值相应的报酬,由
于知识产品中的大部分价值是属于隐性价值状态,如果没有显形的使用价值,即使是商品
生产中雇主的单位,也同样不能获得这些知识产品中内含的全部价值。这些隐性价值都自
然地成为非资本品,或非资本的价值隐藏在产品(或商品)中。劳动者工作(职责)之外
独自生产的知识产品,同样由于知识产品的隐含价值属性而更是很少会获得其中内含的价
值,甚至显性的使用价值部分的价值也难以进入交换过程,其中的原因也有个体生产者的
个体产品交换成本过高的问题,但更多的是由知识产品的价值特性与在知识生产中占用作
为劳动者的人的资源方式决定的。人们在进行知识生产时,仅用的是人有限的生存生活资
源,而人类的脑力劳动却有无限制的特点。所以人类对知识产品的生产,即使在资本主义
一切都商品化的社会里,也是只有很少一部分成为商品,多数会成为非资本品。知识产品
的隐性价值部分都会自动转变成非资本品。
人类的知识产品有着历史积存的特点,所积存的知识也成为人类继续进行知识生产的
环境背景。当代人所从事的知识生产,都是在这种历史积存知识的环境背景下进行的。在
原有的知识环境背景下所从事的新知识生产,如果生产出具有新的使用价值的知识产品,
这种新知识产品的价值贡献者,并不能仅记在后面的知识生产者的身上的,成为环境背景
的原来相关知识生产者,也是这一知识产品的价值贡献者。而原来的已成为环境背景的知
识生产者是谁?有时可以有确定的知识生产者,而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有确定的知识生产者。
这些无法确定生产者的知识,就是无主的知识,是人类劳动者的共同贡献。

已成为环境背景的原来相关知识,与新知识生产者的知识劳动结合,产生新知识产品
的过程,就是“聚合反应”的生产过程。

与“聚集效应”主要是已有产品(或商品)的外部性效应而引起新价值创生不同,
“聚
合反应”则是已有产品(或商品)相互的内在作用,从而引起新价值创生。这种价值创生
方式主要是在知识生产领域。当“聚合反应”发生时,潜藏在该知识产品中的劳动价值与
新知识结合,新的使用价值发生了,其隐性状态的价值变成了显性状态的价值。

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知识价值生产过程为例来说明:没有人否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知
识价值无比巨大,但是在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商品社会里,他的价值却不能通过市场
交换而获得社会的承认。因为,作为基础理论来说,他的巨大的价值绝大部分都是隐性的,
在商品只交换具有显性使用价值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基础性理论没有显性的使用价值,
通过交换(商品交换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来实现其价值是不可能的。基础性理
论生产者如果意图通过商品交换来获得生活消费资料,是无法生存的。另外,作为基础理
论相对于后来应用的空间科学与原子能科学与技术来说,爱因斯坦也只是完成其基础理论
的一部分,要成为具有显性使用价值的商品,还必须要进行应用研究与逐渐发展起来的各
种工业技术相结合。

如果我们以时间作为一个坐标来比较“劳动分工”与“集聚生产”,资本生产所讲的劳
动分工,是社会生产中的横向分工,以时间为横向坐标中,在一个很短的时间跨度中,通
过“劳动分工”生产出各种有形的具有显性使用价值的可供消费使用的产品。而爱因斯坦
的相对论,以及由后来的科学家群体所建立起来的空间科学与原子能科学与技术,通过“劳
动分工”在短期里生产出资本生产中所要求的具有显性使用价值的可供使用消费的产品是
不可能的,甚至在较长时间里,这种基础理论都没有显性的可供消费的使用价值。
“劳动分
工”只不过是应用己有的(形成环境背景)知识,通过工业技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范围与
有限的空间范围内生产出有使用价值的产品。

如果以历史长河中的时间为纵向轴座标,两个产品的生产不再是工厂生产中的前后工
序中的劳动分工,而是各个生产者相互之间不仅没有工厂中的前后工序上的分工联系,甚
至绝对没有相互之间的除知识联系之外的任何其他联系。从时间上说,两个知识产品的生
产,前后相距可能一天二天,也可能一年二年,甚至是一百年二百年,但是当后一个知识
产品能使得前一个已成为环境背景的知识产品产生新的使用价值,这种生产就不再是“劳
动分工”式的生产了,而是“劳动分工”的反面“集聚生产”了。

“集聚生产”是以时间为纵坐标,两个以上的社会产品(包括商品)在历史长河中,
通过“聚集效应”与“聚合反应”的方式而实现的。爱因斯坦于 1905 年创立狭义相对论,
1915 年创立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这个相对论知识,对于整个空间科学与原子能科学与技
术来说,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部分。应用这个知识 1945 年美国生产出了原子弹、1957
年 10 月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91 年 12 月 15 日我国第一座秦山核电站并网发
电。从这些个例可以看出,从具有隐性价值的知识产品的生产,到部分隐性价值转化为显
性的使用价值,都是以十年、百年为时间计量单位的。同时也可看出,单有这个相对论知
识也不足以生产出核发电装置,后来的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仍然需要在知识生产的价
值链上做出新的知识生产,这种新的知识是与原来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知识,发生“聚合
反应”,才能生产出大量的新使用价值的产品。如果从“劳动分工”的角度上来看,后来的
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与原来的爱因斯坦,都是在空间科学与原子能科学与技术上分工协
作劳动,但是,这种分工协作的时间跨度却十分的长久。由于前后的知识生产者除了知识
方面的相联系外,没有其他方面的或者说不需要其他方面的联系,而且前面所生产的知识
产品都不具有显性的使用价值,这种生产就不再是“劳动分工”生产了,而是劳动的“集
聚生产”了。

下面的例图将说明劳动的分工生产与劳动的聚合生产不同的时空特点:

时间(年)
下面各点表示在时空中的企业,连
线表示分工与协作从事生产。在时
201 空中的特点是:企业虽然在空间上
是分散的,但协作是在以年为单位
201 的短时间跨度中进行的。

201
201

空间

图示 23.1 资本生产中劳动分工协作的时空特点
从图示 23.1 可以看到,资本生产中的分工协作,时间跨度很短。上图的时间纵轴上,
是以 1 年为单位的。各种产品的生产,通常在时间轴上是以年为单位的时间跨度中进行。
各分工协作中的企业只不过空间上的位置不同。由于时间跨度短,能在短期内形成具有使
用价值的商品,使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能用价值的纽带联结起来,形成资本的分工合作生
产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

但是,非资本生产中的“聚合反应”,其时空特点则相反:
时间(年)
下面各点表示知识发生聚合反应

204 时点,连线表示知识的相关性。
在时空中的特点是:知识的产生

203 主体虽然在空间上是不同的,但
知识发生聚合反应时间跨度很长

202
201

空间

图示 23.2 非资本生产中的知识“聚合反应”的时空特点
从图示 23.2 可以看到,知识在发生“聚合反应”时的时间跨度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
在上图的时间纵轴上,是以 10 年为单位的。当一个主体生产出某一知识后,还只能处于知
识的隐性价值状态,不能形成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因此也就不能进行交换,只能将知识积
累与流传。也可能知识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多次加工,只是到最后一代人才完善到可以加工
成具有使用价值的可进行交换的商品,而在这之前流传中的知识都已成为非商品。

如果一个知识短期内能通过分工协作形成一个有使用价值的产品,那就会采用资本生
产的方式生产出该商品;如果短期内不能通过分工协作形成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只能停留
在没有产权的、或者产权过时的知识状态,那么就不能进行资本的价值生产,该知识产品
也就成为环境背景知识产品,后来的知识生产者继续生产,在长时间跨度中发生各知识的
“聚合反应”
。从广义上说,知识生产也是对社会生产的主体环境的生产。

通过上面分别对“聚集效应”与“聚合反应”的举例说明可见:
“聚集效应”是指所需
要的各集聚要素发生“聚集”后,在各要素的外在作用下而发生的要素内潜在价值转化为
显性价值。
“聚合反应”则是指,在所需要的各集聚要素发生“聚合”后,在各要素的内在
作用下而发生的要素内潜在价值转化为显性价值。“聚集效应”也好,“聚合反应”也好,
这种“聚集”与“聚合”的过程并不是新价值的发生,而是这些价值原来都已潜在于发生
“聚集”与“聚合”的各要素之中,
“聚集”与“聚合”的过程,使这其中的潜在价值(使
用价值)转变为显性的价值(使用价值)的过程。

下面的示意图 23.3 反映知识生产中,历史传承的知识与正在生产的知识在发生聚合反


应时,形成了一个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从而使得处于隐性状态的历史传承中的知识价值,
转变为显性的价值而喷发。新知识生产中形成的价值与历史传承中相应的知识价值结合在
一起,就形成这个知识产品的总价值。见下图:
图 23.3 知识价值生产一般过程示意图
先解释一下这个图:

①历史传承与积累的知识框:这个框表示人类历史积累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人类脑力
劳动而形成的劳动价值,表示的是人类劳动的产品,但并不表示其有使用价值,因此其价
值是处于隐含状态。

②正在生产的知识框:该框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新知识劳动生产。其有二个特征:一
是该生产一定是在历史传承与积累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历史传承与积累的知识一定是作
为新知识生产者的知识环境要素而参与这些新知识的生产,所以任何新知识生产的产品,
都一定是包含有部分历史传承与积累的知识在其内的。由于知识劳动价值具有正向与负向
的特性,新知识生产者即使是生产了具有正向特性的劳动价值,新知识生产者所生产的新
知识,比较历史传承与积累的知识总的劳动价值构成来说,也只是占了其劳动价值的很少
一部分。二是新生产的知识产品,如果仍然没有形成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那么这种
新知识的劳动价值也与历史传承与积累的知识的劳动价值所采用的隐性价值状态一样,也
会积累到历史传承与积累的知识中去。

③如果新知识生产者在历史传承与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
产品,例如,新知识生产者运用爱因斯坦相对论等历史传承与积累的知识,生产出核电站
这个新知识产品,原有的知识没有显性的使用价值,但当核电站这个知识产品被生产出来
后,核电站具有可发电的显性使用价值,那么,这就表明新知识生产者在历史传承与积累
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新的知识劳动,生产出了一个既有劳动价值,又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或
者商品)

④我们知道,凡进入市场交换的商品是必须同时包含价值与使用价值两种属性,没有
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是不能进入市场交换的。现在,新的知识劳动在历史传承与积累的知
识基础上生产出了具有使用价值的(例如核电站)产品,这种产品就有进入市场交换的条
件。市场交换是以劳动价值为基础。那么,举例中的这个核电站,其交换价值有多大?是
仅仅以新知识生产者所投入的新知识劳动价值这部分为基础?还是应包含历史传承与积累
的知识中的劳动价值的两者之和?当然是这两者之和。

当然,通过本论著前面的理论原理我们也己经知道,市场交换虽然是以劳动价值为基
础,但知识产品大多数都是通过非资本价值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在商品交换中,对非资
本价值生产方式所生产的劳动价值,不进入交换过程,因而也不通过价格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其交换价值必然不是这个举例中的核电站这个商品的全部价值。

⑤图中的“两个知识聚合后产生了使用价值”这个双箭头与四条弧线所形成的喇叭口,
表示新知识生产当在历史传承与积累的知识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使用价值后,不仅是新知识
生产者所贡献的劳动价值会通过举例中的这个核电站的价值得到反映,而且,原来价值处
于隐性状态的历史传承与积累的知识,其相关的价值也会通过举例中的这个核电站的价值
渠道而喷发出来。

⑥图中的竖排“……”省略号,是表示⑤的事例是众多的发生。

⑦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历史传承与积累的知识”这个框中的劳动价值的价格属性。框
中己标注了“隐性价值形态”,说明了其是有价值没有价格的人类劳动产品的积累。由于没
有价格,也就没有所有权属关系,为人类提供共享使用。但人类并不是无条件就能获得对
它的共享使用的,任何国家、任何群体的人们要获得“历史传承与积累的知识”的共享使
用,需要通过教育使人们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实现。由于知识的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的特性,
人类知识劳动的不断积累,成为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劳动价值基础。因为科学技术知识劳
动价值的积累,必然会从量变到质变。

这就是知识生产的一般过程,反映了人类知识生产中的价值生产,如何通过具有使用
价值产品的渠道,从隐性转化为显性的价值喷发过程。这些喷发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依据
新知识生产者的性质(资本生产者或者是非资本生产者),有些是资本生产的商品,有些是
非资本价值生产的产品。

在资本生产的早期,知识产品的生产,大多是通过资本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因为那
时的知识产品大多都是技术性的,能直接形成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
发展而带来的生活必需品的从紧缺走向丰富(甚至过剩),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
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事脑力劳动,基理理论知识的生产越来越多,知识的非资本生产的特
性逐渐增加,并逐渐发展到知识产品主要通过非资本生产方式进行生产。

当然,我们这里强调知识的非资本价值生产,主要是因为知识的非资本价值生产是人
类历史必然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原因。

从非资本价值生产的角度来说,在目前阶段上并不仅仅是知识作为非商品、非资本品
参与资本的价值生产而发生,更多的是作为生产主体的环境因素参与到资本价值生产,这
种环境因素来源有三方面:第一种是由非资本的价值生产而来,它是由非资本价值生产的
自循环产品,因此它本来就是非商品的。第二种是社会资本的价值生产而来,社会资本价
值生产的产品大多都是非商品的,作为企业生产的环境因素而参与到资本的价值生产的,
在这个方面非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界限并不太好划分,像前面的例子中的作为楼房环境因素
的学校是社会资本的价值生产范围,而同样作为环境因素的教职员工将学校建成了名校,
则是属于非资本的价值生产范围。第三种是企业相互之间互为环境因素,通过企业相互之
间的正外部性价值输出,而发生在其中的非资本价值生产,这与企业的区域“聚集效应”
相关联。

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于“劳动分工”,
正是由于生产中的“劳动分工”,使得商品生产的发展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有生产劳
动的分工,就会有产生劳动的反分工,“分工”的反面就是“聚集”与“聚合”,由生产劳
动的“聚集”与“聚合”,就产生了反资本主义的非资本生产。在非资本生产这里,商品生
产消失了,交换也不存在了。斯密的《国富论》曾向世界宣称,
“劳动分工”是财富的源泉,
没错!今天我们同样也要告诉世界的是,
“劳动分工”并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当代世界与
“劳动分工”相反的劳动的“聚集”与“聚合”生产也是财富的源泉!而且随着科学技术
的发达,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更是巨大财富的源泉。

23.10 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的界限与打破界限

从知识产品的价值特征可以知道,非资本价值生产与人类在劳动中占用的人的劳动资
源有关系。人在从事生产的劳动中,从事体力劳动与从事脑力劳动对人体的资源占用是不
同的。在从事体力劳动时,对人体的资源占用是人身体的全部,当在从事一项劳动时,就
不能从事另一项劳动。例如,当你在从事用铁锹挖土时,就不能再去从事楼顶扎钢筋的劳
动。而脑力劳动则不同,不仅在从事体力劳动时可以用脑思考其他的事情,在从事某知识
劳动时,也可以同时转换到思考另外的问题。这就是说,脑力劳动对人体的占用比体力劳
动少。脑力劳动的成果与对人体占用的时间也没有像体力劳动那样有直接的关联。由此造
成即使是劳动成果没有显性的使用价值,也能继续将劳动进行下去,而不是像体力劳动那
样,对人体的全部占用,如果这个劳动成果没有显性的使用价值,就不能通过交换获得价
值的补偿,劳动者就不能从事再生产。

例如,当我们从事一天的体力劳动,如果这一天的劳动成果没有显性的使用价值,这
个劳动成果就不能通过交换获得货币价值,去购买一天的生活资料,使生命得到延续,第
二天的劳动就无法进行。所以,在直接的体力劳动中较难产生非资本的生产,而脑力劳动
虽然也可在全占用人体资源的情况下进行,但也可在非全占用人体资源的情况下进行。例
如,当劳动者在从事用铁锹挖土的同时,也可以用脑思考如何用杠杆机械替代人的体力这
种脑力劳动。如果劳动者已经形成了这种用机械替代人的体力的知识产品,虽然仍没有形
成有现实的使用价值的产品,但并不影响劳动者通过挖土的劳动获得生活资料。这说明,
脑力劳动在劳动时,对人体的资源占用比较体力劳动来说相对少。

这种情况的意义在于,体力劳动由于对人体劳动资源的全占用,其劳动价值就必须通
过交换得到补偿,因此就很难成为非资本的价值生产。而脑力劳动在劳动时对人体的劳动
资源占用相对较少,加上脑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上没有量的规定性,从全人类的角度上来说,
其创造价值的能力没有极限。这就为脑力劳动进入非资本生产的领域创造了条件。

当然,仅仅有这一点还不足以成就非资本的生产,因为,占用劳动资源再少,仍需要
占用,在再生产时就必须获得对原生产的价值补偿,再生产才能持续。所以,脑力劳动占
用人体劳动资源相对比体力劳动少,只是脑力劳动能由资本生产转变成为非资本价值生产
的基础条件,但仅有这个条件显然不充分,因为人类社会历史以来,脑力劳动历来以久,
脑力劳动也是构成资本生产方式的主力军。资本生产中的脑力劳动之所以能转变为非资本
生产的脑力劳动,还与脑力劳动的知识产品的使用价值特性有关,就是知识产品的使用价
值并不随着一次消费而消失,一个人的使用并不影响另外人的继续使用。具有正向使用价
值的知识产品往往具有无限可重复使用的使用价值特性,只有具有这种特性的产品,才能
成为人类共享消费的产品。

传统的理论从来也没有对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特性进行过研究,而对劳动产品的使用
价值特性进行研究,才是我们发现共产主义实现的途径与生产力条件。仔细考察所有物品
的使用价值特性,可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一次性消费类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当人类消费后,其使用价值也即消
失。例如粮食,当你“吃”消费后,这种粮食就不存在了。这种物品,要想获得继续“吃”
的使用消费,就必须经过人类劳动再生产这种使用价值。这种必须经过劳动才能获得其使
用价值的物品,通过资本生产方式而获得的就是商品。小农经济时的自给自足,再生产的
粮食虽然不用经过交换,自己生产粮食自己吃,但要再行获得这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也必
须再付出劳动再生产。因此,这类使用价值特性的物品,必然是劳动产品,生产它必须重
复占用劳动资源,因此,这类产品不具有提供共享消费的使用价值特性。

第二类,独占性可重复使用的使用价值。这类物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可重复使用,例如,
电视机,居住的房屋,其使用价值在一定的使用期限内可重复使用。但这种可重复使用是
限定在一个小群体的范围,例如,一个家庭内部重复使用。这种一定范围内的可重复使用
的物品,叫做独占性的可重复使用物品。由于当一个小群体(如家庭)独占使用后,另一
个群体就不能使用,另一个群体要想获得使用,人类就必须付出劳动再生产这种使用价值
的物品。因此,这类使用价值特性的物品,也必然是劳动产品,生产它必须重复占用劳动
资源。但是,可在一定的条件下提供小范围的使用价值共享消费。

第三类,使用价值不仅可重复使用而不消失,而且,当一个人使用时,并不影响另一
个人的使用。例如,知识产品就是这一类性质的劳动产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至今近百
年来无数的人仍在重复使用而没有消失,并且不影响后人的继续使用。由积存大量知识的
GPS 与北斗导航、互联网等产品,虽然外观上已不再是知识产品,其内中包含了两类知识,
一种是纯基础理论性的知识,另一类是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相结合的知识。这一类以知识
占主要部分的劳动产品,其使用价值特性也具有无限可重复使用的特性。这一类产品虽然
在生产时投入的劳动量可能巨大,也可能是通过资本生产的方式生产的,资本生产的这部
分劳动价值也需要进行补偿。例如,生产 GPS 时的美国军方的投入,其产成本通过军方的
使用,导航芯片上专利费收入来收回,但在继续重复使用过程中,由于单次的导航、定位
使用所占用的生产劳动资源分摊量微乎其微,因此这一类的产品在生产时可能是属于资本
品,在收回其生产成本并获得一定的利润后,在后续使用中就会转化为非资本品。其实包
括爱因斯坦生产相对论这个知识产品,同样在生产时也是需要补偿其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
资源占用与劳动时间的,如果不对这些劳动价值进行补偿,爱因思坦当时怎么能生存在下
来?不过,相对于爱因思坦当时生产这个知识产品时所消费的生活资料所包含的价值而言,
相对论这个知识产品的潜在价值巨大到其所消耗的生活资源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而已。

毫无疑问,上述这三类不同使用价值特性的物品都是劳动产品,是通过人类劳动才获
得的,因此,被称为产品,全称为人类劳动生产品。人类劳动产品中,有些是通过资本生
产方式生产出来的,则被称为商品。自然界也提供一部分具有全人类共享使用价值的物品,
其使用价值特性与上述第三类相同,即其使用价值的特性是任何人都可重复使用而且永不
消失,例如水、空气等。这类物品不需要通过人类劳动而由大自然提供,因此不能叫产品。
这一类物品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原因是不用经过任何劳动就可获得。

在以资本生产方式为主导的社会中,具有第一类使用价值特性的物品,人们要想获得
对它的消费,就必然是商品。因为,每一次使用,都必须再生产一次,如果不对生产者的
劳动价值进行补偿,就不可能再生产该使用价值,人们也就无法再获得它。

对具有第二类使用价值特性的物品,人们要想再获得它,同样也必然是商品,因为独
占性的使用,不经过商品生产就不可能获得第二件。

目前,所发生的非资本品都是在具有第三类使用价值特性的物品中。对这一类物品的
生产,当然也存在着绝对意义上的第一次(各个知识产品的生产时点有所不同),第一次生
产时对劳动资源的消耗,也是必须进行补偿的,因为知识劳动者也需要生存与发展。但其
只要生产一次,就可获得无限可重复使用的使用价值。因此,这种产品在生产时可能是商
品,也可能是非商品,或者是商品与非商品相结合的产品。由于其具有无限可重复使用价
值特性,最终都会转化为非资本品。

由此可知,一个商品能不能转化为非商品,关键的因素是由其使用价值的特性所决定
的。例如 GPS 与北斗全球定位与导航、互联网,网上商城与网络上的各种应用服务等,在
开始生产时都是资本生产条件下的商品,最后都转化为非商品的共享产品。

这就说明,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在所生产的产品上是有一条界限。成为非资本生产
的产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生产时单次占用人体的劳动资源少,不重复占用;②产品的
使用价值不会因使用而消失,具有无限可重复的使用价值特性。在全部的社会劳动产品中,
目前只有具有上述第三类使用价值特性的产品能由商品转化为非商品,其他二类都不能转
化。

由此可见,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商品与非商品有一条界限。这条界限是由是否具有
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特性决定的。当然,不能绝对地理解这条界限,界限两边都存在一些
模糊的边界,例如,知识产品中也有部分是商品,商品之间由“聚合反应”而产生的价值
也可能是非商品。但这一界限是大体存在的。资本生产转变为非资本生产这是一条很难逾
越的界限,因为,产品的使用价值特性并不能由生产它的生产方式来决定,它是物品的自
有特性,无法改变。

为什么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如此发达,至今仍未能实现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原来设
想共产主义就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难道现在物质财富还不丰富
吗?丰富到大面积的、全面的商品过剩、产能过剩,共产主义为什么还没有实现?西方经
济学为了证明资本主义的永存,将人类描述为自私的动物固不可取,但人类生存生活的主
要消费品是由一次性使用价值特性的产品构成,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具有一次性使用
价值特性的产品,任何再生产都必须对其再生产的劳动消耗进行补偿,否则再生产就不可
能进行下去,这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与劳动的本性。

人类能不能打破这条界限,由资本生产主导社会生产跃升到非资本生产主导社会生
产?或者说,人类能不能在主要的生存生活的消费品生产中,实现将一次性使用价值特性
的消费品转变为具有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特性的消费品?这才是能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各
取所需、共享消费的关键!
前面的论述己经断定,具有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特性的产品,是产品的自有特性,生
产过程中并不能转变这种特性。由此说来,共产主义的各取所需、共享消费是无法实现的。
西方经济学也正是凭据人性的自私,资本生产不可能转变为非资本生产的逻辑推理,从而
断定共产主义是个空想,不可能实现。

但是,现实的发展总是突破人们的思维惯性。正像生活在奴隶社会鼎盛时期的人们不
可预测到封建社会的到来,生活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人们不可预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到
来一样,沉侵在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也同样不能预测共产主义的必然。只有掌握社会
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运用理论逻辑推理,才能揭示共产主义其实己经在敲
门。

为什么说共产主义己经在敲社会历史的大门?

当代社会己经发展到智能机器人技术革命的前夜,由“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推动,
智能机器人技术革命一定会成功。而智能机器人区别于一般机器人的功能,它是指有自学
习与自我控制功能的机器人,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深入发展,智能机器人将能承担人类
各种场合的体力劳动,生产一次性消费品的机器人必将从生产少数几件到生产系列产品、
再到基本替代人对基本生存生活消费品的生产。智能机器人发展到高级阶段,必将具有自
行生产工业机器人的能力,也会进入到人类脑力劳动的部分领域从事生产,人类不仅从体
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部分脑力劳动也将由智能机器人所替代。如果智能机器人能到达这个
阶段,上面所说的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的界限就打破了。

为什么智能机器人发展到这个阶段就打破了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的界限?因为,当
用智能机器人替代人类从事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时,虽然一次性消费品仍然还是一次性的
消费品,并没有转变为具有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特性的消费品,但这是智能机器人在生产,
是智能机器人的使用价值的功能作用,人类生产智能机器人,由智能机器人的无限可重复
使用价值的功能生产一次性和独占性的消费品,这对人类来说,只要生产出高级智能机器
人,智能机器人的可重复使用价值作用,一次性、独占性消费品就会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
来。这等于是人类对一次性消费品或独占性消费品实现了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的生产。

人类对一次性使用价值与独占性使用价值的消费品生产,通过智能机器人所具有的无
限可重复使用价值功能的替代生产,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的界限被打破了。这意味着什
么?意味着共产主义的各取所需,共享消费完全可以在智能机器人所能到达的地方实现。

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必将成为资本生产转为非资本生产的一个奇点。当然,智能机器
人生产替代也有一个不断发展与深化智能的过程,不指望一步到位。真正的智能机器人时
代,才是劳动者真正的解放的时代。
当然,目前也有担心,人类能否对自己生产的智能机器人有效控制,智能机器人会不
会异化为异己的力量?这主要表现在战争机器人的制造上,战争的发生才是人类发展的大
敌。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要先经过以“集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主义人类共和阶段,在这
个阶段上由“劳动分工”的资本生产方式为主导,必将被“集聚生产”的社会资本生产方
式为主导所取代,由生产方式决定社会主义是人类共和时代。在这个阶段上人类共和发展
是主基调,智能机器人的异化必将会产生相应的抑制机制,否则社会主义就无法进入到它
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

第二十三章思考题:
1、什么叫非资本价值生产?非资本价值生产的产品有什么特性?
2、什么叫“聚集效应”什么叫“聚合反应”?知识产品是如何通过“聚合反应”的方
式进行生产的?

3、使用价值具有哪些特性?举例说明什么产品具有无限使用价值?
4、为什么提供各取所需、共享消费的产品都是具有无限使用价值的产品?
5、为什么资本生产中价值会大于价格?价格消失会产生哪些影响?

第二十四章 四大价值生产与三层级宏观调控

本章导读:
中国奇迹话题的来由。1979 年中国 GDP 总量是 0.176 万亿美元(4062.6 亿人民币,
美元人民币汇率 2.3) ,人均 GDP 为 207 美元,2013 年中国 GDP 总量 9.18 万亿美元,
ii
[ ]

是 34 年前的 52 倍,人均 GDP 为 6747 美元,是 1979 年的 33 倍, GDP 年均增长率为 1


2.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显示,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美国 2014 年经济规模为 17.4
万亿美元,而中国则达到了 17.6 万亿美元,中国在 2014 年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
第一,此堪称人类收入增长史上绝无仅有的佳话,因此被国际上称为中国奇迹。国内外学界
有众多对于中国奇迹的讨论,很难找到真正的原因,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仅局限在用
资本生产理论所能解释的,已经远超出资本生产的范围。只有通过对资本生产、社会资本生
产与非资本生产这三大价值生产过程与运行过程全揭密后,才可能揭密中国经济奇迹的真正
原因。

24.1 当代四大价值生产方式

当代社会生产,可以分为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两大类。
其中资本生产方面,从所有制关系上分类,可分为私人资本生产与国有资本生产两大
类。当然,一个企业内部,也可能同时存在着私人资本与国有资本的混合所有制。例如股
份制企业中,就同时存在着个人持股、法人企业持股与国家持股,但法人持股的是表示某
一家企业持股,在这家法人持股的企业内部,最终仍会是私人资本或者是国有资本的股本。
因此,从所有制关系上说,只能是分为私人资本与国有资本两大类。

从价值生产的性质上分,可分为实体价值生产与信用价值生产两种生产方式。在资本
主义的前期,主要是以实体价值生产方式为主,其时的信用价值生产方式虽然不能说是没
有,例如,最早的股市产生于 1724 年,股市、国债市场都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产生而产
生,但是,那时的股市主要是集资性的股市为主,股市本身的信用价值生产不是很明显,
股市更不会起到主导实体价值生产的作用。

自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全面产能过剩的阶段后,股市的作
用就由主要的集资作用转化为主要的信用价值生产的作用(也可叫做财富效应阶段)。此时
的资本主义生产,就不再是单纯的实体价值生产,而是实体经济的实体价值生产受到来自
虚拟经济的信用价值生产所主导。虚拟经济的信用价值生产能对实体经济的实体价值生产
起主导的作用,有时甚至会起决定性的作用。例如,货币政策、各种外部信息、突发情况,
首先是作用于股市,通过股市的自激作用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股市的正向价值生产能
力或负向的价值生产能力,都会从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的产出上反映出来。

美国是属于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比较成熟的国家,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依靠
对股市的信用价值生产的管理,获得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速度。中国股市虽然历史比较
短,但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也显示出已进入了全面的产能过剩,股市对实体经济实体价
值生产的主导作用也十分明显。因此,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 20 世纪 70 年代进入到全
面产能过剩的阶段后,虚拟经济逐渐取得了对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的主导权,标志着资
本主义的生产进入到了信用价值生产主导实体价值生产的新阶段。信用价值生产也上升成
为一种生产方式。

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信用价值生产,虽然是以股市为主体,但并不仅仅是股市信用价
值生产,也包括货币与国债货币信用价值生产、
“印钱消费”信用价值生产、社会资本信用
价值生产。合称四大信用价值生产。

因此说,资本生产从价值生产的性质上分,可分为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与虚拟经济
信用价值生产两种生产方式。可用下图表示其相互关系与逻辑位置:

图 24.1 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与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关系图
该图表示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处于核心的位置,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处于实体价
值生产的外层,全包围实体价值生产。如果将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看作是宏观经济的第
一层级,那么,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就是属于第二层级生产循环,这一点我们从第 14 章
中的“双轮经济”构架原理图中都可以明显看出来的。

在非资本生产方面,可分为社会资本价值生产与资本条件下的非资本价值生产两种生
产方式。至今为止,非资本生产已发生了多种,例如,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封建社会的
生产方式等,都属于非资本生产方式。但本著中所论述的非资本生产是指在资本条件下的
非资本价值生产(本著中凡是未作特别说明的,都是指“资本条件下的非资本价值生产”)。

社会资本生产由于是建立在资本生产的基础上,为资本生产生产环境产品,通过资本生产
过程回收所产生的价值,并且,在对环境产品的生产上与资本生产有着相似的过程。由于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因此,用“社会资本生产”来做定义。这是一种相对复杂
的生产方式,是从“劳动分工”与“集聚生产”两种社会生产力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复合的
生产方式,从主要性质上来界定,它是属于非资本生产的范围,因为它所生产的环境产品
是属于非商品(没有价格)性质的,是通过“集聚生产”的方式参与资本生产过程。据此,
我们可以将当代社会生产方式进行划分:

从所有制的角度上划分,当代四大价值生产方式为:私人资本生产、国有资本生产、
社会资本价值生产、资本条件下的非资本价值生产。

从价值生产方式上划分,当代四大价值生产方式为: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虚拟经
济信用价值生产、社会资本价值生产、资本条件下的非资本价值生产。

图 24.2 表示为四大价值生产方式逻辑关系图
从这个图可以看出如下几点:

1.资本生产包含两个经济体,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处于核心位置的内层,
虚拟经济全包围实体经济,处于实体经济的外层(第二层)。

2.包含有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并列并且有交集。说明
二点:①非资本价值生产是独立的一个生产体,独立于资本生产之外;②其交集的部分说
明,资本生产中也会产生部分的非资本生产品,或者是资本生产的商品中有部分价值不通
过价格表现出来,资本生产的商品自身中包含有部分的非资本的、没有价格表现的价值。

3.最外层的是社会资本生产。资本生产、资本条件下的非资本价值生产,都为社会资
本生产所包围。此说明,社会资本生产不仅为资本生产生产环境条件,也为非资本生产生
产环境条件。

4.这个图各层的逻辑关系:实体经济是核心的第一层级,也是最早产生的资本生产方
式。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是第二层级的,是随着资本生产进入到全面产能过剩阶段后才
产生了主导资本生产的作用。非资本价值生产与资本生产同时产生,与资本生产有相互作
用。社会资本生产是第三层级的,在最外层,为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同时提供生产
环境。

从图 24.2 的四大价值生产方式逻辑关系图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总生产过程是有三个层
级的价值生产循环:第一层是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循环;第二层是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
产与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的循环;第三层是社会资本生产与资本生产(包含非资本生价
值生产)的循环。
24.2 总生产过程中的三层级价值生产循环

什么叫总生产过程的价值生产循环?总生产过程就是从生产开始,经过分配、交换(流
通),到消费的整个过程。社会总生产每完成一个从生产开始到消费结束的过程,叫做一个
生产循环过程。

本著第十章曾详尽地介绍过社会再生产如何实现投资与消费平衡,总生产循环也就是
生产与消费的平衡。所谓平衡,就是社会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必须全部地消费(包括生产
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完毕,生产=消费。因此,社会总生产中的价值生产循环,就是指
从生产到消费的循环。如果这个总生产中有部分商品不能被消费,叫做商品过剩。过剩的
这部分商品就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总生产循环。所以,这里的总生产循环,一定是“生产
=消费”的,只有在“生产=消费”的情况下才是完成了这个阶段的生产循环。

当代社会总生产过程为什么会产生三个层级的价值生产循环?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在
早期的自由资本主义生产阶段时,仅仅只有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的单一价值生产循环,
没有发生第二层级、第三层级的价值生产循环,这个原因就在于,当时仅依靠实体经济实
体价值生产,就可以实现“生产=消费”,所有生产的商品都被消费完毕,社会总生产没有
商品过剩或者产能过剩,或者发生了商品过剩,但通过经济危机方式强行调整去库存、去
产能。例如, 1929 年发生严重经济危机时,美国的牛奶生产商就将过剩的牛奶倒入密西西
比河。通过这种强行去库存、去产能的方式,强行使得“消费=生产”。

但是,资本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限消费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生的基
本矛盾,不能经常采用这种将过剩的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的方式去库存,如此下去只能使
得经济不断萎缩。资本总是趋利避害,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投资行为与管理方式。各国为了
发展经济,也会采用一些摆脱经济困境的方法,或者通过试错找出发展的新路子。这种情
况下,在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第二层级的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
产循环。

第二个层级的信用价值生产循环,就是解决第一个层级价值生产循环中的过剩商品(或
过剩产能)问题。在第一个层级的价值生产循环中,生产与消费的平衡主要是通过在实体
经济价值生产时对劳动与资本的分配来实现的,这个分配也是对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分
配。本著第十章中的社会再生产均衡过程,就是对这种分配过程的详细介绍。

早期劳动者分配来的工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资本的利润分配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
分用于积累。资本积累的目的当然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在总生产循环中,投资会形
成投资性消费。当仅有的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的第一个层级的生产总循环不能解决持续
发生的生产过剩后,一方面表明,资本生产通过 200 多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大发
展;另一方面也表明,资本生产己经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原有的由生
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与资本的分配,己经无法解决无限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劳动者有限
消费之间的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必须要有新的生产手段,这一新的生产手段就是再
生长出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信用价值生产手段,通过信用价值生产手段来重新调节生产与
消费的分配。由此,第二层级的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与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循环就产
生了。

第一个层级价值生产循环中的过剩商品(或过剩产能),通过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
重新调配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分配比率,调整的手段主要有股市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
货币信用价值生产、
“印钱消费”信用价值生产等三种,通过信用价值生产手段的调整,使
得在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中的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获得重新的平衡。其中的虚拟经济信
用价值生产是最主要的手段,此在本著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中有详细论述。其基本原理是,
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中所产生的过剩投资货币进入股市,股市如果持续上涨,会产生财
富效应,从而引起实体经济中的消费货币增加,社会总消费能力增加,从而带动经济上涨
(持续下跌也会产生负财富效应,从而引起相反的结果)。

从上述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层级的循环,主要表现为生产与消费的循环,
第二个层级的循环,主要表现为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循环。股市对于投资货币与消费货
币比例的重新调整,与股市的质地、经济运行状况、货币政策有很大关系,因此,它对投
资货币与消费货币比例的调整是正反两个方向的。质地好的股市在正确的货币政策引导下,
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质地不好的股市在错误的货币政策与股市政策作用下,可使得进
入实体经济中的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更加不平衡,从而引发经济危机。在金融危机状态下,
不管股市质地好坏与否,对危机都有自激放大作用。因此,在第二级宏观调控中,需要特
别重视股市的作用。

资本生产到第二个层级的生产循环就算完成,第三层级的价值生产循环并不属于资本
生产范围,但它所生产的环境产品,包括了为资本生产(包括第一层与第二层)服务。经
济运行环境产品的范围比较宽,现代政府主要职能工作都是在为经济服务,教育、科研、
甚至包括掌握生产知识的人本身的生产,也都可归属于经济运行的环境产品。由此决定,
社会资本生产是一种复杂的、复合的生产。当代社会资本生产的社会生产力构成,即包含
有由“劳动分工”,也包含有“集聚生产”。当资本生产进入到通过第二个层级的生产循环,
仍然不能解决由生产过剩转化而来的资本过剩问题时,就必须要启动社会资本生产方式,
通过第三层级的价值生产循环的调节,才能解决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资本生产发展到产生资本过剩,表明过剩的这部分资本退出资本生产,进入资本死亡,
社会再生产就会受阻,如果任其下去,国家经济不仅停止发展,而且会产生经济萎缩,社
会矛盾就会加大。此时只有启动社会资本生产的手段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资
本生产可从下述四个方面来调控社会总生产:

①进入资本不愿意投资,或者退出投资的领域或者项目,但这些领域或者项目对社会
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作用。例如,对国家的基础设施、重大科研项目进行投资。

②为资本生产提供基础性条件,从而降低资本生产与投资的成本。例如,我国地方开
设多种形式的产业园区、筑巢引凤等的做法。

③为资本生产补充在研发方面的部分价值生产。此特别是在一些壁垒的产品生产中,
如高铁、大飞机、芯片产业中的一些产品生产,技术起点高,资本企业无法承担前期的研
发投资,对于此种产品只有通过社会资本生产补充这部分的价值生产投资。例如,我国目
前芯片产业中的瓶颈产品光刻机,国外最先进的垄断企业己经进入到 7nm 制程的光刻机生
产,而国内企业虽然经过十几年的投资研发,仍有多项技术与工艺没有攻克(光学镜头生
产需要长时间的工艺技术积累),至 2018 年也只能生产 90nm 制程的光刻机产品。国外市
场垄断优势十分强大,仅凭企业投资,这种市场垄断优势很难被打破,现在将需要多部门
研发协作生产的这一块从光刻机研发生产企业中划出来,由专门的国家投资基金进行投资
研发,组织协作,为企业补充产品进入市场竞争前在研发方面必须的价值生产。我国目前
正在投资研发的大飞机项目与过去的高铁产品的生产,在资本企业进行批量产品生产之前,
都类似这种情况。高铁在当时是由原铁道部组织技术引进与研发工作的。
社会资本生产为资本企业生产补充研发方面的价值生产,通常都是国外企业己经具有
比较强大的技术垄断优势的部分,对于己经形成垄断优势的这部分,资本生产企业投资是
没有利润的,即使通过社会资本生产补充这部分价值生产后该产品能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该产品中由社会资本生产补充的这部分价值生产中的价值,大部分也不能形成价格而使企
业获利,因为原有垄断优势的企业会通过产品降价,使得这部分价值通常都不能进入价格
反映(其理论原理需要参看本著二十三章第 5 节、第 6 节),形成价值高价格低的产品由全
民获利。

④对非资本价值生产进行投资。非资本生产的产品只有价值没有价格,对其进行投资
一方面化解了现有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增加了社会的总消费价值量的生产。

用第三层级中的社会资本价值生产循环进行总生产调节,动用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
产手段(方式),其基础生产当然仍然还是资本生产,是在资本生产的基础上运用社会主义
的生产方式。当资本生产进入到这个层级的价值生产循环后,一方面表明,作为基础生产
的资本生产越来越强大,己经强大到资本生产自身都己经不能包容的程度,需要突破它的
包容度;另一方面表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运用,才是资本生产的归宿,才是社会发展
的必然结果。

24.3 三层级价值生产循环的历史阶段与特点

现实中这三个层级的价值生产循环是清晰可见的,原因在于它与资本生产的历史阶段
相联系。

第一层级的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循环,是从资本生产开始就产生的,它是一个可完
全独立的生产循环。本著的第三章至第十章就是描述这个价值生产循环过程的。它在资本
生产阶段上的特点是,最早产生的、最基础的价值生产,是资本生产的主体,一切虚拟经
济的信用价值生产,最终要靠这个实体价值生产来实现。

这个层级的价值生产实现经济增长的要素在于: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②微观经济组
织生产效益的提高;③从生产到消费供需平衡,包括社会总生产上的两大部类生产平衡(此
在本著第十章中有详细的论述),投资与积累、生产与消费之间必须要有合适的比例关系;
④劳动与资本分配上的平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这个层级价值生产过程的详细考察,揭示了在这个层级
的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劳动与资本分配上的不平衡。在本著中,将其归纳于投资货币与
消费货币的分配比率上的不平衡,因为,在这个层级中对劳动者的工资分配与对资本的利
润分配,都有部分转化为资本的积累资金(投资货币),特别是对资本利润的分配,在产能
过剩发生之前,资本投资有预期利润的情况下,资本积累都会转化为投资货币。因此,调
节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比例的平衡,成为这个层级宏观调控的最主要内容。

这个层级的价值生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己经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资本通过积累与集中的过程实现快速发展的阶段。从时间上来分,资本
生产从产生发展,到 20 世纪 70 年代,大约在 200 来年的期间,都是处于这个发展阶段上。
其时虽然也有股市这一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的经济体存在,但股市在这一期间主要是作
为资本积累与集中的工具而存在的,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仍是主导的经济体,股市虚拟
经济信用价值生产在这个阶段并不占主导。
第二个阶段为全面产能过剩阶段。实体经济通过第一个阶段的高速发展,企业的生产
效率与科技发展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生产能力己经高于其有效
的消费能力,因而开始发生全面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并不等于资本过剩,资本还可以通
过信用价值生产来重新调配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中的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比率。因此,
在第二个阶段中,以股市为主的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发展了起来,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
产不再是自己主导自己的生产了,它己经被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所主导了。从时间上来
分,欧美发达国家第二个阶段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至今仍是处于第二个阶段上。中
国比欧美发达国家稍晚,是从 2008 年以后才开始进入到第二个阶段的。

仅从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的这单个层级生产循环来看,比较来说在第一个历史阶段
里发展动力强劲,发展速度快于第二个历史阶段。当进入到第二个历史阶段后,实体价值
生产更依赖科技创新的力量所带来的新社会需求。但是,科技知识的劳动价值在其激烈的
市场竞争中价格属性消失越来越快,知识产品的生产越来越向非资本价值生产靠拢,这就
使得旧有的资本生产关系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代科技所需要的高速发展。价格消失,利润消
失,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在这层级上越来越难以独立存在,越来越依赖于第二层的虚拟
经济信用价值生产与第三层的社会资本价值生产来为其制造利润。

第二层级的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循环。这个层级的价值生产循环,以欧美发达国家
的资本生产发展进程来划分,应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全面产
能过剩的阶段开始的。股市作为虚拟经济的主体,不再是资本积累与集中的工具,因为资
本生产己经发展到了全面产能过剩,不再需要股市来集资。但在实体经济中产生的过剩的
投资货币,在实体经济投资没有预期利润的情况下,只有进入股市投资。但过多的资本进
入股市推高了股市价格,股民从股价持续上涨中获利,虚拟的财富增加后,增强了消费信
心,从而使实体经济中的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获得了新的平衡,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增长。

作为虚拟经济的主体股市具有双向的作用。因此,对第二层级的信用价值生产循环的
把握主要是建设好一个能产生正向信用价值生产的股市,同时在危机中注意运用化解股市
危机的货币政策。

第三层级的社会资本价值生产循环。社会资本价值生产从其性质上可以看到,资本生
产从它产生的一开始就是存在的,不过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采用对资本生产放任自流
的管理方式。国家只管税收与外交、国土安全等。当然,其实这些都属于社会资本生产范
围,但人们并不怎样认为。西方经济学中强调小政府大社会,就是鼓吹政府不要干涉资本
生产,只要给资本生产提供好的生产环境就行了。政府大规模对社会经济事务进行干涉起
始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由于 1929 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延续时间长,对经济的破坏威力大,
为走出危机,美国的罗斯福总统采用凯恩斯的宏观调控理论,大规模的组织属于社会资本
生产的投资,使美国经济迅速地登上了世界霸主座位。

但是,主导西方意识形态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却看不到这一点,随着美国第 40 任总统里
根上台与英国第 49 任首相撒切尔夫人执政,满足金融垄断资本国际投资自由化的诉求,相
继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将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大量的国企私有化,同时削减
社会资本生产的投资。新自由主义理论出于对资本生产在早期自由发展阶段里的美好回忆,
却不懂得经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里,环境条件与资本生产本身都己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理论的争论无敌实践的检验,欧美资本生产发达的国家经过 30 多年来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的
主导,至今己经走到了这些国家国内产业空心化,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境
况。社会发展要求显然是,在以资本生产为核心的基础上,必须加强社会资本生产的投资。
欧美国家中的少数精英人士己经深切地明白这一点,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因素的阻碍,
要做到启动与加大社会资本生产的投资来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却是十分困难的。美国第 44
任总统奥巴马上台伊始就提出了一个在美国全国建造 13 条高铁的基建规划,直到二个任期
结束都未能开建。美国第 45 任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积极采用贸易保护、大力进行国家基础
设施建设投资、实行产业发展规划等这些属于社会资本生产的政策与措施,但是,与前任
总统一样,在基建领域投资仍然是困难重重,明显受到政治上的因素阻碍。生产关系必须
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要适应经济基础,这些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必须要有
相应的社会变革,否则,很难进行属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三层级的宏观调控。

总之,资本生产发展到了目前阶段,特别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客观上要求各资本生
产发达国家启动社会资本生产方式来驱动社会总生产完成增长性的再生产循环,这是客观
规律的使然。

第二十五章 历史进程中的社会主义

25.3 社会生产力认识上的误区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的理论认为,生产力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界的
关系,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由劳
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这三要素也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我国在
改革开放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开始了将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作为衡量
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普遍性认识。

这一对社会生产力的理论认识,虽然认识到了社会生产力是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
关系,但从来也没有人将这种关系的具体形式深究下去。由于没有深究,人们就普遍
看到的表面现象入手来看待这一事物。从表面现象上看,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的确是
影响生产效率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由此产生的社会生产力这个概念在理论上的问题
也十分明显。从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科学技术,到现今正在进行的
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生物技术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
命,其科学技术水平己经相差了 N 个数量级,但是建立在这种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生
产关系却没有发生变化,仍然还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第一代工业革命
时的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发展到了第四代工业革命,仍然还是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似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代表的社会生产力,并不能决定生产
关系的变革。同时人们也禁不住要问,到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水平才能形成社会主义
与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草根网甚至有一个作者写文章提出,生产力不能决定生产关
系 [iii] ,在人大网站上也发现有相类似的贴文发表。发生这种疑问与质疑,反映了从科
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上来解释生产力水平的理论的确是有问题的。

问 题 在 哪里?问题 在人 们对 马克 思 的 生 产力 与社 会 生 产力 这 两 个概 没 有 区分 清
楚,对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两个概念是来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的理论抽象
没有理解。

首先,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这是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是有区分的。所谓生产力,
它是指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人们普遍地认为,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
动对象三要素构成。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从单纯的生产力的构成来说,它己经是全
面的、完整的概括。也就是说,在人类历史己经经过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
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至将要来临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中所包
含的这三要素都是毫无区别的。所以说,生产力的三要素构成仅仅是说明生产力的直
观本质构成,但是,这其中还有一层意思没有表达,就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建立联系的
方式,是单个劳动直接面对劳动对象,还是采用分工合作方式面对劳动对象,或者是
在更大的群体中共同面对劳动对象,也就是说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它一定会采用某种
组织方式的劳动,来面对劳动对象。再进一步说,与生产关系对应的生产力,它不仅
仅是包括上述三要素,它也有社会性的一面。我们将生产力的社会性的这一层面内容
包括进去,所形成的概念就叫社会生产力。由此可见,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其实是有
严格区别的。

其次,马克思对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两个概念是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
整个历史时间长度中抽象出来的,而不是一个历史发展某一个阶段上的理论抽象。从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看,人类社会五千年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形成,只
有从这个历史长河的发展史上,才能发现社会生产力变化的历史,才能清晰地看到,
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如何地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变化。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赖以消费的生存生活资料是自然界己经形成了的,人类通过
直接采摘、直接利用自然界己有的消费品,从而获取这种人类生存生活的消费资料,
人与自然的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直接采摘与直用利用,获取自然界己经形成的消费
资料,由此构成原始社会的生产力。

在奴隶社会中,人类通过族群、群体合作的力量改造自然界中自然物体的属性,
使这种自然物体变性而成为人类生存生活的消费资料,这种劳动者只有通过群体合作
的力量才能改变自然界的物体属性,使之成为人类生存生活的消费资料,反映了人类
通过族群(或群体)的合力与自然界劳动对象的关系,构成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力。

在封建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单个劳动者不用合作就能完成从自然物到人类
消费品的转变,单个劳动者面对自然界的劳动对象的独立劳动形式,构成了封建社会
的能够自给自足的社会生产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改造自然界中劳动对象的属性中所发生的关系,是通过
“劳动分工”的方式来实现的,劳动者通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劳动分工与协作生产,
改变劳动对象使之成为人类生存生活的消费品,从而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

从 这 种 人类历 史 长河 中 人与自 然 界 中劳 动对 象 进 行劳 动 加 工的 长 过 程中 可 以看
到,如果是只认识到生产力的三要素,在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三个要素都
是没有区别的。区别它们本质不同的只有劳动者在劳动中对自然物品的属性加工中所
形成的群体结构与合作方式的不同,是采用直接采摘还是通过群体合作的方式来改变
劳动对象属性?是通过劳动分工协作方式,还是由单个劳动者独立完成对劳动对象的
属性改造,从而获取人类所需要的生存生活资料?社会生产力的概念正是从这种人类
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关系中抽象出来的。

在这种历史长河中的人与自然界劳动对象的关系的抽象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科学技术(人类认识客观对象)水平的不同,对于形成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关系上的不
同所具有的推动作用。例如,没有对农耕技术的深入认识,人类就无法完成从群体面
对劳动对象、走向单个自耕农面对劳动对象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对蒸汽
机等近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就不会有采用劳动分工、专业化协作生产这种面向劳
动对象的劳动组织形式的产生。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决定了人类对劳动对象
采用何种劳动组织方式从事生产。这些都说明科学技术(人类认识客观对象)水平对
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具有相同的一
个属性就是它们同时也是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技
术除了水平上不同有所区别外,很难对它们进行其它方面的具有本质区别上的抽象。
所以科学技术、人类认识客观对象的水平虽然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同的一个重要的推
动因素,但是它只是其中的构成因素,不能上升到与社会生产力这个抽象高度级别相
等同的抽象概念,这也就说明了用科学技术水平的不同,不能等同地说明社会生产力
水平的不同。如果有人要强行这样做,就是对抽象概念在抽象层次上进行混淆。客观
对象的现实也说明了这一问题。现今的科学技术因发展水平的不同,可以将引起的四
次工业革命而将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抽象为四个发展阶段,但是经历过四个发展阶段
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上来说,己经达到了过去无法想象的空前
的高度,由此所形成的生产力水平也没有引起生产关系上的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时
己形成的资本生产关系,至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仍然还是资本生产关系。原因在于对科
学技术发展水平四个阶段的理论抽象,从时间长度上来说,显然无法与人类社会发展
的历史长河在时间的长度相比拟。人类从原始社会以来,至今有五万年历史,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从这五万年历史长度中抽象出来的,而科学技术从第一次工
业革命以来,至今也只不过二百年左右的历史,从理论抽象的时间上长度上根本无法
比拟。所以,从现有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质的区别性上无法说明社会生产力质的区别
性。

其实,形成资本生产关系的“劳动分工”的生产力,西方经济学的鼻祖斯密早在
他的《国富论》中就详细解说了它是如何提高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生产效率的。在《资
本论》中,马克思又进一步详细解说了由于“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如何具体地
形成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劳动价值的资本商品生产关系的形成。“劳动分工”
的社会生产力决定了必然形成资本商品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必然性,读过
《资本论》的读者都会形成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本著通过对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力、资本生产中的“劳动分工”生
产力、社会主义“集聚生产”的生产力的比较研究发现,劳动者在作用劳动对象时的
劳动方式,才是决定生产力高低的要素。

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中的劳动者,由单个劳动者的劳动,完成从劳动对象的原始
状态到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这就决定了封建社会里生产力相对低下,
并由此决定封建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关系,劳动者相互之间可以相
对独立地生产与生存。

在资本生产中的劳动者,是采用“劳动分工”协作的劳动方式,完成从劳动对象
的原始状态到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任何单个劳动者的劳动都只是完成
这个产品生产全过程中的一部分,甚至是极小的一部分。由此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极
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但也由此决定了必须要通过市场交换,劳动者才能
完成从生产到消费的这种生产关系。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则是主要采用“集聚生产”的劳动方式,完成从劳动对
象的原始状态到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劳动者在劳动中不再存在在确定劳动
场所中的分工与协作,而是在各自的场所从事能发挥各自优势的工作,社会主要消费品的
生产不再与劳动者发生直接的关联,而是在更大的社会时空范围内通过“聚集效应”
“聚合
反应”的方式完成。由于“集聚生产”主要体现在对知识产品的生产方面,体现的是全人
类智慧劳动的“聚合反应”,由此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力必然远高于“劳动分工”,并必然导
致社会劳动产品不用经过市场交换而各取所需地直接进入消费的生产关系的发生。

25.5 资本生产中的社会主义萌芽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地认为:二次分配、全民公共福利分配,是资本的让利,是对资
本利润的分割。本著对于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的揭示,说明了二次分配的价值
来源于社会资本生产,而不是资本生产,因而也不是资本的让利。在国家对全民福利分配
中,包含了很多看不见的非商品的福利分配,既有来自社会资本生产,也有来自非资本价
值生产。

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经济基础都是资本生产,但在对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
产上都有投入,虽然各国投入的资金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不同,即使是最纯粹的资本主
义国家,这些生产也是绝对地存在的。例如美国,国家对教育与科研经费的投入就十分大,
而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存在的社会主义因素。尽管,从分配的角度上来说,社会资本
生产所产生的价值分配,取决于国家权力的性质,当这种权力为垄断资本所掌握时,分配
就倾向于垄断资本利益,当国家权力为真正劳动人民所获得时,分配就会倾向于劳动人民。
不管权力是哪一种性质,分配倾向于哪一个社会阶层,都不排除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
值生产的非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

不仅如此,就资本生产本身来说,欧美发达国家在经过 20 世纪 70 年代的滞胀危机后,
资本主义进入到资本过剩的时代,此时在资本主义内部开始发展出一种信用价值生产体,
包括货币信用价值生产与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信用价值生产与传统的实体价值生产占
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已经有本质性的区别了,其中一个最大的区别是,生产的社会化程度
又进一步扩展到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而保证这种资本运行的条件,则完全是靠国家信用、
政府信用。国家信用、政府信用是公共资源,它是社会资本生产的结果。

国家信用产生货币信用,支持货币发行与国债货币发行。除了基础货币发行会产生货
币发行价值,成为社会公共福利的源泉,在中国的大多数国债货币发行价值,除了投资于
国有资本外,大多数都投向了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又生产出更多的可用于公
共福利分配的财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属于社会主义因素的生产循环:
国家信用 货币发行价值 社会资本生产 非商品价值全民分配
非商品价值 国债货币发行价值 非资本价值生产 非资本再生产循环

政府信用 股市信用价值 社会资本生产 国家税收、国有资本利润的


政府管理 生产环境价值 国有资本生产 分配,社会资本再生产循环

当代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实际还同时包含着信用价值生产( 从价值形态上的分类、与
国有资本生产有重叠关系)、国有资本生产、社会资本生产和非资本价值生产四种价值生产。
这四种价值生产都是属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价值生产。上面两个方框图只是示意,并不能完
全概括反映这四种价值生产的复杂关系与内容,但是,这四种属于社会主义的价值生产的
产生条件,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是基础,社会生产的基础平台是资本生产。社会资本生产与
非资本价值生产,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与现在一样,它是在资本生产的平台上,并且随着资
本生产的发达程度而逐渐增强的。

②资本生产过剩发生后,才产生对信用价值生产的依赖。这也说明,社会主义因素的
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高度发展后的产物。

③社会资本生产的领域、非资本价值生产的领域,都是社会化程度高到必须以全社会
为范围的领域。例如教育、科研、环保等,都必须以整个社会为单位从事生产与组织生产,
它所生产的价值表现为非商品的社会价值,不需要分配,或者商品价值由政府权力决定给
国民分配(注意国民与全民的区别,国民有可能是社会的部分阶层)。

④由于社会化程度高,高到必须有政府出面组织与协调,这就使得这些项目不再适合
私人资本投资,不管是投资规模、投资效益、生产组织,国有资本投资都比私人资本投资
更有效益。像国家对基础设施、石油、电力、互联网、通讯、航天工程等方面的工程项目
投资,都具有这一特性。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被迫进一步地加强了信用价值生产的规模。
例如仅美国连续实施三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信用价值发行就达到 4 万多亿美
元;欧债危机至 2014 年,也不得不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还必须运用股市信用
价值生产配合。例如,美国道琼指数从 2007 年最高点的 14000 点,2008 年国际金融危
机一度深跌至 6000 多点,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解救金融危机,首先是为了拉升股市,
至 2014 年已将股市拉升至 17700 多点,危机自然解除机。这些属于信用价值的生产方式,
本质是社会主义因素的,这是很多社会主义的学者所没有想到的。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对非资本生产的投资也显著


地加强。之所以取得比较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在采用与发挥市场经济资本生产的基础
性作用同时,注重了国有资本、社会资本与非资本价值生产并举,这才是中国经济奇迹的
根本原因之一。

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角度考察这四种生产方式。当代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生长出来
的社会主义生产,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与原来社会主义国家中已经一直在实行的生产
资料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现在这里所列举的四大社会主义生
产的因素,除国有企业生产仍是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因素外,还有如下三种不同的形式:

①信用价值生产所依托的是国家信用与政府信用。此在生产资料的形式上与全民所有
制的实物资产不同,这是一种非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种国家、政府所拥有的
公共资源,它所生产的对象是信用货币与股市信用价值。

②社会资本生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表现为一种公共资源的财政收支,或对社会
的投资,通常也不形成用于经营的生产资料。例如,没有像国有资本、私人资本那样的由
营运团队经营的生产资料。由于这种生产资料没有营运团队来经营它,所以传统观念的人
们不能发现这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当这种社会生产参与资本生产时,就生产商品价值,独
立生产时,则生产非商品价值。

③非资本生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更为奇特,它的生产资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
产权关系的。例如,国家所有的学校(例如普及知识)、科研院所(例如基础理论研究)对
知识的生产,所生产的产品是有一定的产权关系的;另一种是作为生产资料历史积存下来
的知识,是没有产权关系、没有所有权形式的。因为这种知识本来就是以非商品的价值形
式存在,所以人们多数情况下感受不到这种生产资料为全体劳动者所有的存在。过去历史
积存的知识的生产,是既有个体劳动者为社会所做的在知识方面的贡献,又有集体劳动、
或者更深厚的历史背景传承来的历史上劳动者知识劳动所积存的知识的贡献。当社会资本
生产非商品时,这里通常表现为一种有形的生产资料与无形的生产资料。这种生产资料不
管表现形式如何,也都是一种公共资源。

所以,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考察,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公有制形式,与过去社会
主义者所设想的是不尽相同的。社会的发展总是超出人们的想象,不能从书本与教条出发,
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发现新的理论。在分配上,过去设想一定要有生产资料公有制,才
能实现按劳分配。从现实的情况看,这一教条看来也要打破。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不一
定必然导致按劳分配,因为公有制,所以的分配必然与掌握公共权力有关,分配是由掌握
公共权力的人来决定的。现代欧美发达国家中,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信用价值生产、社会
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都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仍然不是社会主义?其中原因之一也与分
配权力取决于国家权力性质相关。对社会公共资源、公共价值的分配,在垄断资本财团控
制国家权力的时候,其所分得的份额肯定大于社会其他阶层。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实现,
还需要国家权力真正掌握在全体劳动者手中才能实现。

只有非资本生产中的非商品价值形态的价值,才会自动地不需要分配的共享或者各取
所需。但这种不需要分配的价值共享或者各取所需,目前只占总消费中的很少的部分。共
产主义的各取所需的实现,必然要求非商品价值生产比例相应的大提高。

25.6 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基础新发现

必须明确,社会资本生产方式并不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

社会资本生产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社会生产环境的生产;所生产的产品
不经过交换过程,没有价格,虽然生产力的组织方式有部分属于“劳动分工”,但这
是属于非资本价值生产,它的产品没有价格。第二个阶段以其环境产品参与资本生产,
则是采用“集聚生产”的方式参与,不再是“劳动分工”的生产。

什么叫“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一种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就是通过按专业
化进行分工,或者将一个产品的生产分成多道工艺,使得任何复杂的产品生产加工过
程变成各工艺中单一的简单的动作。通过“劳动分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商品生
产也就是因为“劳动分工”才产生的,因为“劳动分工”,劳动者所生产的商品的使
用价值并不是劳动者自已所需要的,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获得自已所需要的使用价
值,实现自已的劳动价值。由于商品交换,使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得到补偿,社会再生
产才能持续进行。整个资本生产方式都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

斯密在《国富论》中以“劳动分工”作为论述的基础,构筑资本生产经济学的大
厦,因此,斯密才被西方经济学奉为鼻祖。后来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论述资本生产
一般过程的巨著,从商品生产开始,对资本生产如何从“劳动分工”开始产生,也作
了论述。后来整个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学问,可以说都是建立在“劳动分工”这个基础
上的。因为“劳动分工”是整个资本生产方式的基础。

前苏联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所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义,其社会生
产力基础也是“劳动分工”,通过“劳动分工”提高当时处于落后状态下的社会生产
力,使当时处于落后的农奴制的俄国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中国迅速地成为工业大
国。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基础都是同一的建立在“劳动分工”这个基础上
的。所以说,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义,虽然没有私人资本生产这个部分,但与资本
主义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上是处于同一基础。这时候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并不比资本
主义高,甚至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普遍落后一些。

由此可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是建立在“劳动分工”社会生产力的同一基础
上的,这种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必然是商品生产,必然是要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
现价值的市场经济。虽然社会主义在发挥社会资本生产的作用方面比较好,但由于社
会资本生产仍需要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社会资本生产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劳动
分工”基础上的资本生产,必然包括私人资本生产与国有资本生产两种生产方式,这
两种生产方式相互促进,解决资本生产中的对劳动者的激励与分配方面的不同矛盾,
但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主义限制私人资本生产,只允许国有资本生产(包括集体所有
制)的存在,认为只有国有资本生产才是社会主义的。其实国有资本生产的社会生产
力基础仍然是“劳动分工”,这与私人资本生产的社会生产力基础没有什么不同。

本著前面的章节通过对社会价值生产过程的分析已证明,在“劳动分工”的社会
生产力基础上只能建立资本生产。“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基础,劳动产品必须通
过市场交换才能进入消费,劳动者也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补偿其在劳动中的耗费,获得
价值进行再生产,资本生产是这种社会生产力的必然结果。在资本生产方式中,劳动
与资本是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体,在生产中资本必然统治劳动者,否则生产无法进行。

马克思预言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有着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这个更高的社会生
产力是什么?只有新的“集聚生产”,才是有着更高一个层次上的社会生产力。以“集
聚生产”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社会资本生产,并不是独立
的生产,它是建立在资本生产基础上的,它的第一阶段的生产是先生产非资本性质的
社会生产的环境产品,在第二阶段再以 “聚集效应 ”“聚合反应 ”的方式参与到资本
的企业生产过程中,通过资本企业产生将环境产品的价值转化为商品中的显性价值。

因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建立在“集聚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虽然有着比资本生产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但是,它仍然以资本生产为基础,并没有完
全脱离资本生产:

①社会资本生产在生产的“集聚生产”阶段,仍然是参与资本的生产过程,才能
将在第一个阶段所生产的社会生产环境产品中隐性的价值,变成显性的价值。

②虽然非资本生产中有独立的非资本生产循环,但大部分知识产品的生产也主要
是从资本生产中析出的。对非资本的知识产品的生产,也仍有赖于资本生产所激发的
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③“集聚生产”中的“聚集效应”与“聚合反应”的发生,都是在已有产品(或
商品)中进行的,此表明,“集聚生产”仍没有脱离商品生产这个基础。

由此说明,社会主义必然是一种复合式的生产方式。当代现实中的私人资本生产、
国有资本生产、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这四大生产方式的组合,才是真正的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它的社会生产力基础是“集聚生产”。“集聚生产”是一种比“劳
动分工”更高一级的社会生产力组织形式,但却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并且是建
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劳动分工”社会生产力组织方式并没有因为“集聚生产”的出
现而消失,而是作为“集聚生产”的基础继续发挥作用。

历史的发展是有必然性的,它不依人们的主观想象,更不依据原来书本上已有公
式。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是
有条件与范围的。

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资本生产,资本生产的历史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已有事实。马
克思当年的资本生产还只是刚刚兴起,但在《资本论》中就已经十分肯定资本生产必
将促使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当然,在《资本论》中,对劳动与资本这对矛盾统一
体的分析中强调矛盾的一面多一些,论述统一的一面少一些,这是与当时的资本主义
早期资本的血腥统治、国际工人运动兴起有关系的。后来列宁利用《资本论》中的剩
余价值理论作为号召工人起来革命的思想武器,从而建立对资本统治进行革命,由劳
动者进行统治的社会主义,因为依据黑格哲学,“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说明列宁
所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就剩余价值理论来说,本身并不是剥削不剥削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劳动剩余”
的问题,没有好坏之分。而且,“劳动剩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在资本生产条
件下,如果没有剩余价值,就没有资本的积累,也就没有今天世界强大的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就更不可能产生。将剩余价值说成是剥削,这是作为革命者号召工人起来革
命的一种说法,我们不能因为这种说法有问题,就否认剩余价值理论的正确性与资本
生产的历史合理性。当我们在这里论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仍然客观地包含私人资本
生产时,更是用客观历史的发展证明私人资本生产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社会主义中的私人资本生产、国有资本生产、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这
四种生产方式的组合,从生产方式的内部来说,资本生产中的劳动与资本都在共同为
析出非资本品的劳动价值做贡献,劳动与资本在资本生产中都同时生产着它的反面。
从生产方式的外部来说,是资本生产的市场价格竞争,使得商品中的部分价值失去价
格反映,价格部分消失甚至完全消失而变成非资本品。从这个意义上说,非资本品、
非资本生产是由资本生产的高度发展而生产出来的。资本生产与社会资本生产共处于
一体,形成价值生产的前后两个生产阶段,这种生产关系的构成说明,在资本生产中
的劳动与资本这个矛盾对立统一体,从对立统一最终走向了融合。社会主义四大生产
方式共存本质是劳动与资本共存。资本生产的国家追求霸权,其实是资本生产内部竞
争与垄断的反映。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这种关系不应延续,应该以国家之间的共和为主
导。因为,“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只有在这种共和关系中,才能充分发挥“聚集
效应”与“聚合反应”。各国劳动者才能充分享受由人类知识劳动积累所爆发出来的
巨大价值。

第二十六章 由“集聚生产”所引发的变革

本章导读:

所有权制取决于社会生产力这个基础。在“集聚生产”社会生产力条件下,所生产的
劳动产品不用经过交换直接进入消费的,不用交换就不会形成交换价值,就不可能有价格
的产生,因而也必然地没有所有权属的关系。只有在没有所有权属关系的条件下,才可能
实现各取所需、共享消费。当人类通过智能机器人替代实现对具有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产
品生产时,就必须采用各取所需、共享消费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而在“集聚生产”社会
生产力条件下,智能机器人的替代生产是一定能实现的,因此,共产主义是“集聚生产”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虽然人们普遍地还没有意识到,当代社会“集聚生产”的这个新社会生产力己经产生,
并以其强有力的生命力冲破传统思想与意识形态桎棝。在资本主义最坚固堡垒的欧美发达
国家,随着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而开始产生萌芽,但在固有的传统意识形态面前,显然
是缺乏新生产力的思想理论。

26.1“集聚生产”社会生产力条件下没有所有权制

上一章讲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私有制与公有制并存。为什么在社会主义会产生私有
制与公有制并存,财产所有权与无财产所有权并存?哪些产品生产是采用有所有权的生产,
哪些产品生产是采用无所有权的生产?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共产主义(或者说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

我们先来考察所有权是怎么产生的,它的社会生产力基础是什么?按照马克思的关于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原理,所有权是一种生产关系,它的产生是由社会生产力基础决
定的。

我们已经知道,社会主义是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多种生产方式共存,资本生产的社
会生产力基础是“劳动分工”,非资本生产的社会生产力基础是“集聚生产”。由于“劳动
分工”,每个生产者生产的只是整个产业链上的某一个产品,或者是某一个产品中的某一道
工序,这个劳动产品(或者工序)并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在自己不需要的
使用价值的产品生产中投入劳动,是因为这种“劳动分工”的劳动方式能提高劳动生产力。
但劳动者要想得到对这个已投入劳动进行补偿的价值,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以便自
己进行消费,就必须将这个已投入自己劳动量,却对自己来说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投放到
市场进行交换。这个交换,就是对这个产品所有权的交换。劳动者必须首先对该产品具有
所有权,在市场上两个不同所有权的产品才可能进行交换。从这里可以看到,市场交换的
产生与所有权的产生,都是因为“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通过交换,产生了交换价值,
价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价格是因为交换才产生,如果没有交换也就不会
有价格的产生。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所有权的产生,原来是建立在“劳动分工”这个社会生产
力基础上的。资本生产正是建立在“劳动分工”这个社会生产力基础上,所以,凡是资本
生产,都是商品生产,必须经过交换,必然产生所有权关系。生产资料有一个归谁所有的
问题,消费资料也同样有一个归谁所有的问题。所有权体现在哪里?体现在通过交换所产
生的对商品价格的占有上。因为商品交换,不管这个商品中内含的价值有多大,它都是按
照竞争的市场上所形成的价格(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来进行交换的。

当代社会中,由于非资本生产的存在,大多数商品(主要是知识含量高的商品)的内
含价值远大于其价格,价格小于其内含的价值。对正在进行交换的商品,在进行交换前,
所有权只是体现在对该商品的价格所有,因为你不需要它的使用价值;当完成交换后,你
就同时获得了对所购入商品的价格所有权与对其内含全部价值的所有权(这里省略了货币
交换的中间环节,即商品卖出交换到货币,再用货币购买商品――这其中的货币媒介环节),
因为你对该所交换来的商品的全部使用价值是独占的。

由于当代大多数商品的内含价值大于其价格,这也就导致你占用价值(消费价值)大
于所有权的价格。占用权与消费权实际上大于所有权,部分所有权在这里也已经消失了。

我们再来考察非资本价值生产中的所有权情况。非资本价值生产中的产品,不用经过
交换就进入到消费,没有交换过程就没有价格这个交换价值表现形式的产生,你直接占有
它,消费它,却没有价格来表现你对这个产品的所有权。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对财产的统
计,是以它的市场价格为计算进行统计,而不是以它的使用价值或者价值为计算进行统计。

对非资本价值生产的产品,虽然这个产品是有使用价值,可用于消费,但由于没有市
场价格,不表现所有权属的关系。

由于社会主义期间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共存,所以必然存在资本生产的这部分
商品有所有权属关系,非资本价值生产的这部分商品没有所有权属关系,但在社会成员消
费的物品中,有部分是通过有所有权属关系分配而来的,有部分是没有所有权属关系、不
用分配而来的,也有部分虽是通过所有权属关系分配而来的,但其内含价值大于其分配的
价格,其中包含了没有所有权属关系的价值。

所以说,在社会主义期间,所有权已经开始随着部分价格的消失而部分地消失,但仍
然还存在。所有权并不是该产品中劳动价值的全部,占用权(即对这些劳动产品的使用)
才是占用了该劳动价值的全部。国民实际消费水平既包括了由货币分配后通过市场价格购
买来的消费品的消费,这部分物品往往价值大于价格;也包括没有价格的非资本品的免费
消费与公共品的共享消费。由此可知,在社会主义社会期间,己有部分消费品己经失去了
所有权属关系。

如果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不再有资本生产,全部都是非资本的价值生产,那么,所有的
社会劳动产品都不用经过交换而直接进入消费,交换没有了,由交换而产生的价格也就不
存在了,所有权属关系在这些没有价格反映的社会产品中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照此推理,
共产主义社会如果全部都是以“集聚生产”为基础的非资本价值生产方式为主导,在这个
由非资本价值生产方式所生产的所有产品中,就不可能有所有制关系。当然,共产主义并
不是纯粹的“集聚生产”为基础的非资本价值生产方式,必然还着部分的资本生产,在这
个资本生产领域中社会产品也仍然有所有权属关系。

在没有所有权属关系的领域,既没有私有制,也不存在公有制。在这种没有财产所有
权属关系的社会里,权力所有、化公为私、贪污腐败等都成为不可能的事情。这才是真正
的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社会。

26.2 共产主义是集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在一个没有所有制、没有财产所有权的社会,人们不用通过劳动交换就能获得任意的
消费,人们还愿意去劳动吗?没有人类的积极劳动,满足社会需要的消费品从何而来?由
此看来,绝大多数人都会对共产主义的实现产生疑问:这样的社会有可能实现吗?

从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来看,人们对共产主义的实现确实会产生疑问,因为当代世界
人类在各方面的竞争仍十分激烈,甚至战争都在一直不断,这表明人类还在为基本的生存
生活权力而争斗着,仍有无数的人仍在贫困线上挣扎,即使在已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也
存在贪腐现象,存在贫富差距较大。人们产生疑问也是有情可言的。

依据理论逻辑推理,共产主义将是个没有公有制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能否实现?何时
实现?这里先不忙做出什么预测与结论,可以对生产力的发展趋向进行分析。因为社会生
产力才是对生产关系起决定的因素。
“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然的资本生产
方式,
“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必然的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的生产方
式。

在“劳动分工”这种社会生产力水平上之所以也能产生非资本的生产,是因为人类对
知识产品的生产是属于脑力劳动,脑力劳动占用的人类劳动资源相对较少于体力劳动,而
却有创造价值的巨大能力。随着“劳动分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类创造价值的
能力也得到了加强,由于知识产品存在着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的矛盾(即有劳动价值,但
暂时还没有形成使用价值的产品),隐性价值在资本生产的社会里失去形成交换价值的条件,
这自然就为非资本生产创造了条件。

在第二十三章第 4 节中曾分析了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的界限。虽然在知识产品的生
产中,存在着人类因为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的无限性可能,但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创造的价
值始终是有限的,劳动生产的资源与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就目前已经发生的非资本生产
产品情况看,除了知识性产品这种占用人体生产资源较少的情况外,就消费特征看,这种
产品还必须是在消费时能提供共享。所谓共享,就是当一个人消费后,其使用价值并不消
失,后面的人们可以继续享用其使用价值。具有共享特性的产品占用各方面的资源也较少。
目前大多数的非资本生产产品都是在具有使用价值共享特性的这个范围,没有使用价
值共享特性的产品很难成为非资本品,这可以说是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的一条难以逾越
的界限。因为,当一个产品的使用价值可以重复消费时,例如 GPS 与北斗导航,虽然投资
生产这个产品所耗费的劳动价值巨大,由于它主要是由己经沉甸为非资本品的知识产品的
价值构成,资本的成本在总价值构成中并不算太高,而全世界几十亿人每天重复不断的消
费使用,其投资生产这个产品的成本分摊到每人每次的消费中去时却是微乎其微的。

当一个产品一次消费后,其使用价值消失,不可再进行第二次消费时,即使这个产品
在生产时投入的成本很少,而且能大量地进行生产,甚至发生生产过剩,但如果其劳动价
值得不到补偿,社会也不可能进行再生产。例如,食品是一次消费后其使用价值立即消失
的产品,当“吃”消费后,这个食品就不再存在,如果需要第二次消费,就需要再生产,
不管再生产食品投入的劳动量是多少,如果没有对前一次的劳动进行补偿,再生产就不可
能进行,因为它需要不断地占用自然资源与劳动资源。电视机也是个知识密集性的产品,
在当下产能过剩严重,产品中也包含有很多的知识性的非资本品的价值。虽然这一类产品
购买后,其使用价值可以在一个家庭内重复十几年的消费,但当一个家庭内占用后,另一
个家庭就不能使用,当另一个家庭要使用,或者要更新换代,就必须再生产另一台电视机。
但作为生产者来说,如果第一台电视机不能获得价值补偿,就没有去再生产第二台的资源
与动力。所以,从消费方的角度看,如果该产品没有可重复使用的无限制的使用价值的特
性,在这个产品领域就不可能实现非资本品的生产。

!
有没有那种具有相对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的产品?有 例如,我们前面举例中的爱因斯
坦的相对论这种知识产品就是这种类型的产品。知识生产者爱因斯坦生产了相对论这个知
识产品,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免费重复地使用它,一些人使用后也不影响另外一些人的
再使用。如果这是个一次性消费的产品,这个产品早就不存在了。我们前面举例中的 GPS
与北斗导航也是这种产品。 GPS 定位与导航,这个产品的生产方,早就通过军方的使用与
固化在芯片中的专利收回了生产成本,补偿了其投资生产时所投入的劳动价值,但是由于
它的相对无限可重复的使用价值,使它在民用导航的这一部分功能(相对、有限的)成为
非资本品。

正如第二十三章第 4 节中已经提到的,资本生产到非资本生产是有一条由产品的属性
特性所构成的界限的。任何产品如果不能具有相对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这个特性,这个产
品就只能采用资本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这是一条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由使用价值特性
所构筑的界限。

人类消费品的种类有衣、食、住、行与精神消费五大类,食是属于一次性消费品,衣、
住是属于独占性消费品,行是属于独占性消费与一次性消费交叉品。例如开私家车出行,
汽车属于独占可重复使用的物品,汽油则属于一次性消费品。当然,
“行 ”所消费的产品种
类构成复杂,其中上面列举的 GPS 与北斗导航也是属于“行”中的产品,但它是个非资本
品 1。精神消费类别的产品中大多数具有可重复使用价值的特性,但这个类别在人类总消费
中所占比例不大。由此可见,人类消费品的构成就目前来说,绝大多数产品都属于没有可
重复使用价值的物品。

因此,从人类消费类品种特征看,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无任怎样提高劳动生产率,

1我们说 GPS
导航、北斗导航是非资本品,是指它在免费开放使用导航的这部份功能方面。组成 GPS

航、北斗导航的卫星还有很多其他功能,并不开放免费使用,这种不开放免费使用的方面仍然还是属于资
本品。
所生产的产品再多,都是不能达到人类主要消费品进入到非资本生产的条件,因为它的瓶
颈不在产品生产多少,而在于是否需要对生产它的劳动进行补偿。在这种生产方式的条件
下,科技再发达、生产能力再增强,只会增加产能过剩或者使产能过剩更严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有没有可能突破这种由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所构筑的资本品与
非资本品的界限?

回答是肯定的!当智能机器人进入到高级阶段,人类主要类别的消费品都由智能机器
人生产时,这种界限就能实现突破。

首先,智能机器人本身就是人类脑力劳动的高知识产品。依靠知识产品的非资本生产
的积累,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结合,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人类就一定能够生产出智能
机器人这种产品。其次,如果智能机器人能够自主地替代人类去大量生产人类的一次性消
费品与独占性的消费品,而不是人类直接去生产它,那么,对人类而言,对一次性消费品
与独占性的消费品生产,只不过是智能机器人的可重复使用价值的一种功能,对一次性消
费品与独占性的消费品生产是由智能机器人的可重复使用价值功能实现的,人类生产智能
机器人,由智能机器人的可重复使用价值功能实现对一次性消费品与独占性的消费品的生
产,由此就实现了人类对大多数消费品是“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产品”的生产。对智能机
器人所生产的这些消费品,人类就可以像消费大自然所提供的空气与水一样地去免费消费
它。

这也就是说,人类通过直接劳动生产,只能实现在有限的领域(例如知识生产领域),
对很少一部分具有“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产品”消费品的生产(例如知识含量高的卫星导
航产品)
,对衣、食、住、行中的大多数一次性使用价值的消费品、独占性使用价值的消费
品都不可能实现使其变性为具有“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产品”而生产,因为使用价值特性
是消费品的劳动产品的固有特性,人类不可能实现对它的改变。

在“集聚生产”社会生产力条件下,从生产到消费,人类不需要通过交换过程,在没
有所有权属关系的条件下,人性自私不自私都不起作用。在“集聚生产”的条件下,人类
必然实现对智能机器人的生产。智能机器人的使用价值就是生产工业机器人,再由工业机
器人生产消费品。或者智能机器人直接生产人类消费品。不管是智能机器人直接生产、还
是通过生产工业机器人来对那些一次性使用价值或者是独占性使用价值的消费品的生产,
对智能机器人来说,都是它的可重复的使用价值。人类只要生产出智能机器人,由智能机
器人的可重复使用价值,就替代实现了对消费品的“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产品”的生产了。

当然,智能机器人从产生、发展到完善,必然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可预见的
时间里,智能机器人一定会产生,但不等于就有全面替代人类对一次性消费品与独占性消
费品的生产能力,也必然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当人类进入到智能机器人生产的时代,
资本生产到非资本生产的界限必然被打破,共产主义必将在智能机器人时代里实现。

26.3 社会发展中的辩证逻辑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多点辩证法,少点绝对化,特别是宏观经济问题、社会制度问题
时必须如此。就生产方式来说,它的演变是一个过程,当我们在确定一种社会生产关系的
性质时,总是以主导的生产方式为决定的标志,并不能认为这种决定的生产方式是唯一的
生产方式,排除其他的生产方式的存在。实际上每一种起主导的生产方式同时,总还有其
他非主导的生产方式的同时存在。
例如,之所以确定社会的资本主义性质,是因为这个社会中的生产方式是以资本生产
方式为主导,但事实上仍然还有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型生产方式残存,也同时有
着非资本价值生产方式的存在。一个是残存,一个是新生产方式孕育产生,都是使得生产
方式有多个同时存在的理由,由此才能开通社会持续发展之路。

在封建社会里,以家庭、庄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生产为主导生产方式,这个生产方式
的特点是,在以家庭、庄园为单位的生产单元内部,就完成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例
如粮食生产从犁地、下种到走上餐桌;穿衣则从自种棉花、到织布、缝衣,从生产的全链
条到生活消费,都在一个家庭或者庄园内部完成,不用经过市场交换就完成了从生产到消
费的全过程。但也不是说在这种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中,就绝对没有交换的存
在,其实有一些商品交换甚至还较为发达。但是,主要的生活用品,或者说大多数家庭的
生活用品,都是在一个家庭或者庄园内部完成的,交换只起到辅助的作用,自给自足为主
导才决定着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即使在奴隶社会里,交换也是存在的。我国最早的货币在西周时就产生了,表明那时
候就有交换的存在,但决不能说我国从西周时就产生了资本主义。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社会生产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成为商品,除家务劳动与闭塞的山区还残存一些小农经济外,
从生产资料到人们生活中的绝大消费品,都是必须通过交换而获得的商品。

表现在知识产品领域的非资本价值生产从资本生产的一开始就是存在的,只不过那时
还比较弱小,从而被忽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世界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都已
经产生了显著可见的非资本的价值生产与社会资本生产,已经在各国的社会经济中占有显
著可见份额。当然,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些生产方式已经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了,就说这就
是社会主义国家了,因为主导的生产方式仍然是资本生产方式,只能说在这些国家的内部
产生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通过前面的考察,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中,资本生产方式也还必然存在,社
会主义必然是四种生产方式并存,私人资本生产仍在其中起基础的作用。因为社会资本生
产仍然是建立在资本生产基础上的,资本生产也在同时生产着非资本的产品与非资本品的
价值。但我们却也不能由此说这就不是社会主义,只要其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资本生产与
非资本价值生产,这就决定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是人类对消费品的生产必须突破“一次性使用价值与独占性使用
价值”生产的界限,实现对“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产品”的生产,当这个界限被突破后,
人们的主要生活消费品的取得就不需要经过市场交换。但不可绝对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正
如在奴隶社会就存在交换,封建社会甚至还较发达一样,我们所看到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仍
存在较发达的市场交换,这已经为当代现实所证明。在共产主义里,虽然我们预测通过智
能机器人替代实现对“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产品”生产,这也一定是指主要的生产与消费
领域,或者我们所看到的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领域,不能指望在人类消费的所有领域。有些
领域可能很难使用智能机器人进行生产,例如,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我判断智能机器人在
这个领域中只能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人类的消费欲求是复杂的,消费品的构成也会十分复杂,而且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
化发展着。例如,当人类满足了对生存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后,就会产生对长寿、特殊医疗、
太空旅行、更高的精神需求等,智能机器人不可能生产出所有的人类消费品。如果满足所
有消费欲望的产品都能通过智能机器人的生产而得到满足,人类就可能会因为缺乏生产上
的激励因素而使社会生产停滞,社会反而会缺乏发展的动力。人类不断产生新的消费欲望,
并对这些新欲望进行追求,才是人类社会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

社会主义由于是四大价值生产方式并存,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阶段里存在着私有劳
动、私有财产的空间,努力劳动与不努力劳动的差别仍然是存在的。由此社会发展不缺乏
激励因素。在共产主义社会,虽然共享消费的空间大大地增加,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可以
做到各取所需,但是我们不能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就没有私有劳动与私有财产的空间。
由于人们对消费的需求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必然会不断地升级,对升级后新
的消费需求的追求,必将成为人类在新的社会历史阶段中新的生产激励因素,而这种新的
生产激励因素,推动着社会继续发展。由此说明,私有劳动、与私有劳动相联系的私有财
产空间,有差别的消费,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也必将存在。

要注意,
《共产党宣言》中的消灭私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所有这种制度,
是不包括生活消费资料的私人占有。但我们这里讨论的财产所有权属关系,是既包括生产
资料所有权,也包括了生活资料所有权。资本生产方式的社会生产力基础是“劳动分工”,
所有权关系的产生是由“劳动分工”这个社会生产力基础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不仅生产
资料私有制产生于“劳动分工”,生产资料公有制也同样产生于“劳动分工”。因此,在“劳
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是很难消灭私有制的,只有在“集聚生产”的这个社会生产
力基础上,私有制才会自行消失(不是消灭)。因为,在“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
产生的生产关系,不存在所有权属关系,私有制不存在,公有制同时也不存在。共产主义
是以“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为主导,以“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为辅助,在“集聚
生产”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所建立的生产关系,是没有所有权属关系的,但由于还存在“劳
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就主要的生产方式而言,共产主义是没有所有权属关系、没有公
有制的社会,但由于作为辅助的“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还存在,也就必然仍部分存在
私有的权属关系。

我们一方面说,共产主义也仍然存在交换,意味着共产主义也存在私人财产所有权,
另一方面我们又在说,由“集聚生产”社会生产力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是没有权属
关系的,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当然不矛盾!辩证思维要求我们在考察与描述一种社会生产
关系与社会制度时,必须有复杂的眼光,懂得发展中的渐进过程,明白其中起主导作用的
因素是什么、辅助的因素是什么、主要关系与次要关系、发展趋势与起作用的动力等,如
果明白了这些,就不会感到有矛盾。

从发展的眼光看,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智能机器人的生产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能
的过程是,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人们生活消费中所占的份额比率逐渐扩
大,最后占绝大部分,使得人类在生存生活的绝大部分消费品方面实现各取所需。但是,
必然会有一部分消费品不能通过智能机器人的生产而达到各取所需,需要通过人的直接劳
动才能提供,人们要获得这种消费(包括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就必须付出劳动进行交换。
这种通过劳动交换才能获得的部分就必然是私有的部分,所以,部分的私有劳动在共产主
义必然仍然存在。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有对劳动的激励,如果没有对劳动的激励,社会就会停止前进。
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人类在基本生存生活消费资料方面实行各取所需,共享
消费,但绝不是在所有的方面都能实现各取所需。随着人类对基本生存生活消费资料的满
足,必然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这种对更高层消费需求的追求仍然是私有性
质的,因此而构成新的劳动激励因素,构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26.4 资本生产的历史功绩
相对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采用“劳动分工”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
社会生产力。粮食生产为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条件下,一个家庭的成员从制种、
下秧、田间耕种、一直到收割、碾米等,都是一个人来完成。“劳动分工”则将每一个产品
的制作分成一道道工序(或生产线),每一道工序都由专门的人来操作完成。最早的分工是
从工场里开始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
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他以制作扣针为例,一个劳动者,如果没有受过相
当训练,那末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现在将制作扣针的工作采用分
工协作的方法,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
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
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18道工艺操作,分由 18
个专门工人担任,
4 8 4
这样每日就可成针 万 千枚,平均每人每日制作针 千多枚。由于“劳动分工”极大地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现代工业由此而起。现代农业也己经完成了机械化生产,从制种、田间
耕种、碾米、粮食贮藏、运输、食品制作等都实现了机械化、专业化。由于机器替代人的劳
动,从而使劳动者获得解放,从而分化出更多的专门从事教育与科研的人。资本主义如果从
17
世纪中期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至今己 300
多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仿佛就像
从地下喷发出来一样,经过三次工业革命,至今己经发展到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信息
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基因工程的新高度。这在长达 2000
多年来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里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劳动分工”为何有如此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其原因有两方面:
其一,“劳动分工”使得任何复杂的产品,都变成生产线上的简单劳动。例如,发动机
上有几万个零部生产,其中的一个螺钉就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作为这个生产线上的劳动者,
只用负责某一个工序上的按按钮就成,每班就可生产几万个合格的零件产品。产品通过专业
化协作生产,越来越复杂的各种产品都能通过这种专业化协作而被生产出来。“劳动分工”
就是劳动生产专业化,每一个人的劳动技能、知识专业化,由于专业化,使得每一个人都在
这个专业化的链条上深研科学与技术,人的潜能获得了空前的发挥,科学技术从而也就获得
了空前的发展。
其二,“劳动分工”由于是专业化的分工生产,每一个劳动者所生产的,都不是自己所
需要的使用价值的产品,因此,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劳动产品,市场交换
成为必然,货币由此产生。过去,小农经济时,自给自足的生产都是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使用
价值,人们对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是有一定限度的。例如,对粮食的需求,除
了自己有限的消费外,储藏也是有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度。而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只要持有
货币,就可以通过市场交换随时可交换到任意自己所需要的劳动产品,货币作为抽象的价值
G W G′
化身,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资本生产 - - ,起始于货币,终点也是货币,资本生
产的目的不再是实物商品,而是剩余价值,其表现形式也是货币,也是属于对货币的追求。
在一切都商品化了的社会,有了货币就可以购买一切,货币贮藏也能十分容易。原来小农经
济的自给自足的对自己所生产的消费品的追求的有限性,转变为资本生产中对货币追求的无
限性,刺激了资本与劳动者从事生产的无限积极性。在这种生产积极性的作用下,人们的劳
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的大发展。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天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的
生活水平,资本生产的历史功绩不可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充分肯定资本生产对人类
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并指出,资本生产是人类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个历史阶段。但是,作
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也必然像其他社会形态一样,会有一个从产生到发展,最后也必然要
灭亡的过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任何新社会形态的产生,都必然是在旧有的社会形
态获得充分的发展之后,如果没有原有的社会形态的充分发展,也不可能产生新的社会形态,
这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由此说明,社会主义的新生产方式替代资本生产方式,必然
是在资本生产方式获得充分发展之后。
一方面,没有“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就没有“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的
产生与发展;没有资本生产方式的充分发展,就没有社会资本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资本
生产方式的充分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产生的前提,从这个角度上说,是资本生产方式在生产
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资本生产方式充分发展也同时在生产着自身的消亡。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
到,由于市场竞争,占有人类劳动资源少的知识劳动价值的价格逐渐消失,资本生产的产品
如果没有价格,资本就没有利润,资本生产就会停止。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正是人类
知识劳动的结晶,人类进化到智能机器人时代的前夜,正是需要大力投入知识性劳动,但是,
在资本生产的条件下,知识劳动产品的利润却越来越低,甚至消失。可见,继续用资本生产
的方式,不能适应即将到来的智能机器人的技术革命。产能过剩也使得资本生产的利润越来
越低,甚至消失,产能过剩就转化为资本过剩,资本过剩,资本就退出资本生产的领域进入
到货币状态,由此这部分资本就进入了死亡,社会再生产就必然陷入萎缩状态。在这种情况
下,继续用资本生产的手段就很难挽救资本生产的这种危机。上述的这两种情况都必须启用
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的手段,才能使社会生产进入到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当前欧
美发达国家经济停滞,发展受阻,虽然表现各异,本质上正是这种状况。
当人类进入到智能机器人的时代,显然仅有资本生产手段是不行了,必须要四大价值
生产方式并举,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生产方式与非资本价值生产方式的作用,这是历史的必
然。

26.5 新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近年来,在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别于传统
的社会主义革命,即 20 世纪以来的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
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当代的社会主义革命显然没有推翻国家政权的诉求,更像是
在现有体制内进行改良,但影响到的却是资本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同一个经济
体内的此消彼长,进入到 2018 年的时候,明显地显示出具有节点的特征。
什么叫资本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同一个经济体内的此消彼长?我们原来的
社会主义理论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看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型态,资本主义就是以资
本生产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就是以生产资料公有
制为经济基础的,并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生产资料是私有制还
是公有制。但是,现实的发展证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本质上不是所有制的区
别,而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不一样,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一个社会形态,有着
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生产力基础是“劳动分工”,在这个基
础上只能产生资本生产,不管是资本私有制,还是资本公有制,都是属于资本生产的范围。
而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基础是“集聚生产”,在“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生产
资料是全民“占有”,不是“所有”。“占有”与“所有”在这里的区别是,“占有”可提供
共享,
“所有”就需要通过分配。因此,只有在“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才能产
生没有所有制区别的(共产主义)各取所需。
当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中,客观上都存在着四大价值生产
方式并存:其中私人资本生产、国有资本生产,都属于资本生产方式,社会资本生产、资
本条件下的非资本价值生产,都属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典型的社会主义中国,与典型的
资本主义美国,都是同样地在一个经济体内同时存在着这四种价值生产方式,其区别只在
于,在中国这四种价值生产方式中,以社会资本生产方式占主导,统领其他各种价值生产
方式,在以美国为首的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则是以资本生产方式占主导。社会资本生
产、资本条件下的非资本价值生产等这二大价值生产方式虽然在其内部早己孕育成长,但
其发展一直受到由资本生产方式所形成的上层建筑的制约。

我们不能否认由列宁在 1917 年“十月革命”所建立的社会主义,这一方面是基于历史


的事实。列宁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在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尚处于初始阶段的农奴制
国家创始建立社会主义的苏联,虽然这种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生产的基础上,通过消灭
私人资本生产,强化社会资本生产的方式,与我们上面所定义的社会主义必须四大价值生
产方式并举不同,但与社会主义必须由社会资本生产方式占主导不矛盾。依据传统的社会
主义理论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在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都进行了改革,变成了现在四大
价值生产方式并存的生产方式构成,这是现实存在的。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所发生的前苏联“休克疗法”与中国渐
进式的改革开放、引进私人资本生产方式,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历史中惊天动地的大事,
用传统理论解释得并不好,只有用社会主义四大价值生产方式并举理论才能获得充分的解
释。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着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资本价值生产方式与非资本价值生产方
式,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存在着资本生产性质的私人资本生产方式与国有资本生产方式,这
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规律,不是个别现象。当代中国以社会资本生产方式占主导的四大价
值生产方式并举,正是符合这一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普遍规律的。因此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
义革命来说,具有榜样与示范的作用。

社会主义的四大价值生产方式并举理论,也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革命方式问题与资本
主义如何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问题。新社会主义理论认为不需要消灭私有制,只需要在
通过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资本生产方式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此消彼长,从而使得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经济中获得占主导的
地位,从而实现社会主义。但是在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这种革命可能十分激
烈。因为,传统的思想理论是代表旧生产方式中即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为维护这些即得利
益必然进行顽强的反抗,旧的意识形态也不可能自动地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思想、意识
形态领域里的革命必将十分激烈的。

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当代社会主义革命己经是正在进行时。像近些年来在美国发
生的“占领华尔街”的民众运动、法国发生的“黑夜站立”运动、
“黄背心”运动、美国总
统选举中的社会主义的参议员伯尼 ·桑德斯参选,等等,应将这些看作是当代社会主义革
命的新形式。

26.6 欧美国家正在发生的社会主义变革

自从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美国、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所发生的变革,
其本质就是促进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资本生产方式与非资本价值生产方式在国
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增长 。世界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产能过剩发展到资本过剩,贫富差距开始扩大,表明资本生产方式己经过了发展的高
峰期。然而我们不能说资本生产方式就会立即消亡,只是说资本过剩的这部分资本进
入了死亡。在这种情况下的经济一般表现为亚危机状态、经济衰退。美国经济与世界
其他国家的经济有所不同的是,美国由于美元国际货币地位而可以印钱消费全世界,
经济虽然仍可获得一定的增长,但是贫富差距增大。因为垄断金融资本能通过国际投
资获取垄断利润,而国内产业空心化,普通老百姓生活水平相对下降。

社会经济要发展,普通老百姓生活水平要提高,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继续用资本
生产的手段,例如降税、降息等促进国内资本投资的手段,却再也不能解决问题,但
国际垄断资本还可能通过国际投资获利,此时的资本与劳动利益就开始发生分化。社
会发展到这个节点上,从劳动者的利益出发,客观上要求用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
资本生产方式与非资本价值生产方式来取代资本不愿意再生产、再投资,甚至退出投
资的生产领域,而政府服从垄断资本的利益对民众的这些诉求却无能为力,在这种情
况下,社会冲突就必然会发生。近些年来欧美国家发生的民众运动,就是这一类性质
的革命。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在美国引发了“占领华尔街”运动(美国,2011 年)、在


法国引起了“黑夜站立”运动(法国, 2016 年)、“黄背心”运动(法国, 2018 年
- 2019 年),欧盟中的其他国家,如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都因欧债危机引发
了多次全国性大罢工( 2010 年- 2018 年)。

2016 年美国总统选举中也开始了持社会主义政见的总统参选人(民主党总统参
选人伯尼 · 桑德斯)参选,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美国 45 任当选总统唐纳德 · 特
朗普 2017 年总统就职后,就积极地(学习中国)启用社会资本生产方式来改造美国
经济。例如:通过贸易战来进行产业保护、扩大基建投资改造基础设施。这些事实说
明,世界社会主义变革正在进行。

下 面 通 过引用 国 际社 会 的一些 相 关 报道 来简 要 了 解这 个 正 在进 行 中 的社 会 主义
变革。

(一)

美国国会预算局 1992 年 3 月发表的一份报告说,从 1978 年到 1989 年的几年间,美


国占家庭总数 1%的最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了 77%,占家庭总数 20%的收入最低家庭的
收入却下降了 9%,占家庭总数 20%的较低收入的家庭也下降了 1%。在美国总共 6600 万
个家庭中,在这几年里有 2460 万个家庭的收入减少了,不仅没有分享到美国经济发展成
果,反而情况恶化了。在这几年里,美国家庭纳税后的总收入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净增
了 7,400 亿美圆,其中 96%被收入较高的 20%的家庭所占有,而收入最高的 1%的家庭又
占 7,400 亿美圆的 60%。而占美国家庭总数 80%的劳动者家庭,却只获得这增加的 7,400
亿美圆的 4%。
《纽约时报》1996 年 3 月 29 日报道,兰德公司经济学家林恩.卡罗利在最近一期《牛
津经济政策评论》上发表文章说,90 年代以来美国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进一步加快。在美国
最富有者收入迅速增加的同时,占人口10%的美国穷人1993年的收入比1989年下降14%,
占人口 50%的美国一般人(指中产阶级)1993 年收入也比 1989 年下降 8%。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1999 年 9 月 6 日报道,在过去 20 年中,几乎所有工人的实际工
资都有所下降,而个人年工作时间比 1980 年多 83 小时,增加近 4%。1999 年,美国国
会预算局公布的统计显示,1977 年占美国总人口 1%(200 多万人)最富有人口的收入相
当于 4900 万低收入美国人的收入总额;而 1999 年前者的收入相当于 1 亿低收入美国人的
收入总额。最穷的 20%的美国家庭的收入在美国家庭总收入比重由 5.7%降低 4.2%;而
1%最富家庭所占比重由 7.3%上升到 12.9%。
据参考消息网 2019 年 2 月 16 日报道: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 2 月 14 日发
表文章称,“社会主义”标签在美国政治中长期以来的形象正在改变,社会主义已重返美
国政治。文章认为,这并非要推动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要寻求对一个即便是主流
政界人士也越来越承认的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是: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不再以其过去或应
有的方式运转。
该文章称,各国的政策辩论各不相同,但核心问题是一样的:处于顶层的极少数人和
公司掌握着巨大的经济实力,而其他人——不仅来自底层,也来自中间阶层——则挣扎着
在一个变得面目全非的世界经济中保持现状。
——对上述报道与文章的评论 :社会主义在 20 世纪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在美
国的社会里曾经被宣传并且认可为“恶魔”,现在却因为两极分化,既使是“中间阶
层”也处于为保持现状而“挣扎着”的经济地位,使他们开始不再将社会主义看成是
“恶魔”,而是开始亲近社会主义了。这是一个巨大的人心所向的变化。这些现实说
明,资本主义己经到了晚期,即使是曾经的资本主义中坚力量的美国中产阶层,也己
开始发生观念上的转变。

(二)

据参考消息网 2018 年 10 月 17 日报道: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 2018 年 10


月 11 日刊载文章称,盖洛普公司今年的一项民调显示,当今美国年轻人的看法自 2016 年
以来发生了转变,对社会主义比对资本主义更有好感。
该文章认为,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一场马克思主义革命迫在眉睫。但是,除了是政治两
极分化的表征之外,它也表明了对于经济体制的不满,甚至得到了一些保守派经济学家的
附和。
该文章认为,在某些方面,资本主义是其自身成功的受害者。大规模的技术创新虽然
被普遍誉为资本主义的最大胜利,但却因为机器威胁到整个经济领域的就业岗位而加剧不
安全感。在其他方面,资本主义的缺陷也显现出来。专家认为,有钱阶层助推了加剧不平
等和不满情绪的趋势。
文章称,所有这一切再加上“大衰退”留下的影响,帮助塑造了渴望经济变革的年轻
一代,他们的集体声音可能大到足以产生一定的影响。许多千禧一代似乎更感兴趣的是调
和而不是替换资本主义。不过,他们提出的问题仍然十分重要,触及自由和公平等价值观
以及美国梦的可行性。
上观新闻作者李雪 2019-06-11 日报道:《美媒调查:40%的美国人更愿意生活在社
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在美国似乎越来越受欢迎:据英国《卫报》2019.06.10 日报道,哈里斯民意调
查公司为“Axios on HBO”节目所做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40%的美国人更愿意生活在社
会主义国家,而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此外,美国人对社会主义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大多
数年轻女性更愿意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
据新闻网站 Axios 报道,该项调查由哈里斯民意调查公司于 2019 年 4 月 16 日至 18 日代
表 Axios 在全美范围内进行,共有 2024 名 18 岁及 18 岁以上的成年人通过网络参与这一
调查。根据年龄、性别、地区、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等多重因素,对调查结
果进行加权。
调查结果显示,40%的美国人更愿意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卫报》评论称,这表明美国
可能正在摆脱几十年来的“烙印”,这一现象,也与伯尼·桑德斯、亚历山德里娅·奥卡
西奥-科尔特斯等公开宣称支持民主社会主义的政界人士的声望不断上升相符。
而这并不是美国人首次“拥抱”社会主义。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初选期间,以民主党人
身份参选的伯尼·桑德斯出人意料地受到年轻选民的欢迎。民调显示,这位以“民主社会
主义者”自居的参选人,“在 30 岁以下的选民中赢得的选票,超过了特朗普和希拉里的总
和”。
2018 年,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刊登文章,称盖洛普公司当年的一项民调显示,
美国年轻人的看法自 2016 年以来发生转变,对社会主义比对资本主义更有好感。2019 年
以来,《经济学人》、《纽约时报》等刊物也纷纷刊登文章,指出如今美国“千禧一代”
对社会主义的兴趣超过资本主义。
此外,该项调查同时显示,美国人对社会主义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在 18 岁至 54 岁的女
性中,有 55%表示更愿意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一项数据则与此形
成对比:大多数男性更倾向于生活在资本主义国家。
Axios 记者菲利克斯·所罗门表示,“几十年来,美国政治的一个事实是,女性比男性更
偏左,我认为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了体现。”
——对上述报道的评论:依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美国年轻人发生对社会主义比
对资本主义更有好感的时间节点是 2016 年,其时正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名信奉社会主
义的参议员伯尼 · 桑德斯( Bernard "Bernie" Sanders )参选美国总统的一年。2015
年 4 月 30 日,桑德斯正式宣布以民主党人身份参加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 2016
年 4 月 14 日,美国《时代周刊》 2016 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揭晓,桑德
斯位居榜首。2016 年的总统败选后,2020 年己届 79 岁高龄的桑德斯仍准备参选美
国总统。仅此就表明,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己经开始在美国社会中被接受。

由于生产力的大发展,特别是机器人替代人的生产使得社会产品越来越丰富,从
而使得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上的缺陷越来越难以被人接受。工人的岗位被机器人替代
本是生产力的大发展的好结果,却反而是经济发生 “大衰退 ”的原因。己深刻反映了
资本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对社会主义观念的接受正是在这种对资本
主义不满情绪的结果。

但是,这些民调情况也说明,“并不意味着一场马克思主义革命迫在眉睫”,人
们“更感兴趣的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调和,而不是替换资本主义。

这些反映客观现实的民意调查数据,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说明,马克
思所预测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必然发生资本主义分配关系与生产力的发
展不相适应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到,人们更感兴趣的是调和而不是替换资本
主义。既使是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情况,传统的社会主义
革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并不是迫在眉睫。
(三)
据各大互联网消息综合:自从 2008 年发生的,可与 1929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相比拟
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影响深远的新的群众运动。
2011 年 9 月 17 日,美国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占领
华尔街”的抗议者主要来自中下阶层民众,他们反对美国政治两党政争中的权钱交易、社
会不公正、社会失业增加,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等。2011 年 10 月 8 日,“占领华尔街”
抗议活动呈现升级趋势,抗议活动逐渐扩展到美国波士顿、亚特兰大、丹佛、芝加哥、洛
杉矶、旧金山和匹兹堡金融区等 120 多个城市,并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如加
拿大的温哥华、多伦多、捷克布拉格、德国法兰克福、澳大利亚墨尔本、日本东京、爱尔
兰科克等。
“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的直接导火线是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使得美国经济持续疲软,2011 年当时失业率仍维持在 9%以上,导致贫困人口大量增加到
4620 万人,贫困率为 15.1%(2010 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的报告数据),为 52 年来最
高。贫富差距持续加大。
2016 年 4 月 22 日,法国民众因反对劳动法修改草案对民众利益的损害,在法国巴黎
共和国广场,开始“黑夜站立”运动,参与者由以最初的学生和年轻人为主,逐渐扩大到
各阶层人士。运动的主题从劳动法改革所涉及的最低收入、工作时间、用工制度等问题,
延伸至社会治理、环境问题、选举制度、女权问题等多个方面,继而延伸到控诉对民主代
议制的不信任。“黑夜站立”运动也从巴黎扩展到法国 70 个城市。
2018 年 11 月 17 日法国巴黎再次发生“黄背心”运动。这场示威运动的导火索是法国
政府计划上调燃油税,估计法国每个家庭每个月要增加大约 10 欧元的开支,因而引发不满,
深层次的原因是目前法国近年来经济增长乏力,中产阶级的家庭月收入不增反降。近年来
经济增长率平均为 1.8%,而失业率则高达 9%,是德国的三倍。马克龙上台后,为刺激经
济、创造就业机会,实行减税政策,富人群体因此受惠,占 70%的中产阶级没有从中得到
好处。
“黄背心”运动的首日逾 28 万人参与,并持续多日, 2019 年 1 月 5 日,巴黎约有
4000 人参与再次走上街头示威,在市中心游行抗议。至 1 月 26 日,法国全国有 69000
人参加示威活动。并蔓延至比利时、加拿大多国。是法国巴黎 50 年来最大的群众运动。
2019 年 1 月 12 日,巴黎又有 8000 人在冒雨游行示威,抗议人数后来增至 1.3 万人。
2019 年 2 月 2 日,全法国大约有 5.8 万人上街游行, “黄背心”组织声称,全国有 11.6
万人加入抗议队伍。2019 年 2 月 9 日,巴黎遭遇自 2018 年 11 月以来的第 13 轮示威,示
威者与警方在埃菲尔铁塔下对峙。
——对上述综合消息的评论:欧美各国都相继发生民众的抗议、罢工等运动,主
要原因是社会失业增加,贫富差距持续加大,中产阶级生活水平下降,继而发展到对
民主制度的不信任。
(四)

据新华社华盛顿 1 月 30 日电: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国会山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
国情咨文演讲。特朗普在国情咨文中要求国会通过法案,准许将 1.5 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
建设。
据金网汇信 APP 讯(2017-09-06): 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似乎一视同仁,无论是
邻居加拿大和墨西哥,还是自己的小弟韩国,统统不分高低贵贱,一言不合就退群。在上
任总统第一天“闪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开启奥巴马新政终结者历程。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目前也是生死未卜。两大贸易协定堪称奥
巴马苦心经营的杰作,没办法他的继承者特朗普是一个出了名的“不情愿的多边主义者”。
在特朗普经济学的世界里,贸保护主义的世界是无论如何少不了中国。此前,一位白
宫经济人士透露,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曾对他的一些高级经济顾问表示:“我要关
税!”特朗普单方面认为,美国整个的贸易逆差是因为中国市场对许多产品的垄断效应,
包括部分中美高科技企业的许多知识产权纠纷等,所以,特朗普当时在竞选的时说,必须
把中国的有些产品,比如像钢铁等要提高 45%的关税,使中国的产品不能像过去那样廉价
地倾销到美国的市场上来,这是他采取的最重要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据《美国观察》周刊、《华尔街日报》2019 年 1 月-2 月区间报道综合:
“美国不能逃避产业政策这一步”,国会的报告这样说;一个国家的政策并不是只有
自由市场与全面的政府产业政策两种,美国专家们这样说。美国可以选择一个折中的方案,
让美国的各级政府对相关产业做出一定的补贴和援助,例如州政府对苹果及特斯拉这样的
科技巨头进行资助、并且给予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计划财政支持。
如果美国政府产生了以补贴促进科技行业发展的意识,这种行为此后将越来越多,并
且将不只局限于税务补贴、而是可能出现专门的产业基金、甚至人才培养基金、贸易补助
金、资源优先分配、以及政府直接资助的一些研发计划,等等——这正是中国的一些行业
政策做的事情,虽然不论是数月前还是今天,中国的行业政策都遭受着美国的批评。
在特朗普上周发表的国情咨文中,这位一直对美国的科技实力关注的总统特意提到,
他“等不及要与国会一起通过新的重要基础设施投资法案,其中包括对未来前沿科技的投
资”,并且强调“这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这是必须做到的。”华尔街日报对此的分析指
出,5G 网络和人工智能将是他格外看重的两个领域。
一周后,特朗普已经开始着手实现他的承诺——2019 年 2 月 11 日,他发布题为《保
持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的行政令,从研发、基础设施、管理、劳动力发展、
国际合作五个方面列出了政府方面的发展和努力方向。除此之外,据美国媒体报道,特朗
普政府也在准备针对 5G 领域的行政令。显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领先在特朗普的“美国
优先”中正占领着越发重要的地位。
美国之音解读称,中国正在和美国争夺 AI 领域的霸主地位。
除了人工智能本身,特朗普还在行政令中特别提到了云计算,要求相关部门研究政府
如何开放云计算资源,以支持人工智能研发。相应的,这或许意味着在未来还会看到特朗
普在云计算方面有更多的举措。
——对上述消息与报道的评论: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就急不可待地学习中
国,一是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特朗普宣布, 10 年启动 1.5 万亿美元对基础设施
的投资计划( 2019 年 4 月份又在国会推动 2 万亿美元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计划);二
是发展制造业,采用税收优惠、贸易保护等措施;三是制定高科技、人工智能领域中
发展的产业政策。这些都是中国政府多年以来一直采用的政策,是属于社会资本生产
方式方面的内容。由此表明,中国的社会资本生产方式,正在成为美国为保持其世界
霸主地位而学习采用的发展经济的方式。同时也说明,社会资本生产方式,是经济发
展到了当下的这个阶段后,客观必然要求的生产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中国也
因为在采用社会资本生产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成绩,正在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效法的
榜样。

26.7 历史趋势与中国新世纪

20 世纪 70 年代由新自由主义所鼓吹的资本市场自由化、全球化,从短期来说,的确
给国际资本带来了海外投资利润。但在经历 30 年后,造成了两个方面显而易见的后果:一
方面,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不同,不仅是中
国经济的体量特大,中国更依靠特有的国有资本生产与社会资本生产,不仅占领了劳动密
集性的产业的低端,也开始占领资本密集性、知识与技术密集性的高端,在金融领域也开
始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些都将对欧美传统的国际资本造成致命的竞争。由于中国,以
及相继而来的世界欠发达国家的相继工业化,全球化最终结果是欧美发达国家资本利润最
终会越走越低,最终甚至会消失。另一方面,资本全球化造成资本输出国的产业转移,产
业空心化,本国失业率剧增,贫富差距不断加大。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只有依赖更加专
注高端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但是,当中国制造也开始做高端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时,此时曾
经的欧美发达国家就不得不面对国内生产萎缩、失业持续高踞不下、贫富差距加大、不可
避免的停滞与衰落。这时不仅没有人再鼓吹新自由主义的理论,相反资本因无利润而恐慌,
正是这些国家会开始鼓吹贸易保护主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美国和西
方国家的衰退,正是因为市场逻辑所造成的全球资本和技术自由流动的结果,正是自由市
场私人资本生产了异化自己的力量。依据资本的逻辑,发展的结果是产能过剩,当全球产
能过剩普遍发生时,资本的利润消失,私人资本的生产不再,正是私人资本为自己生产了
死亡的温床。
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 ThomasPiketty
)在他的《 世纪资本论》中,利用税收 21
数据研究财富与收入分配问题,结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近 年来,再次回到不平等程 30
度持续恶化的长期趋势中。依据皮凯蒂数据, 年- 1810 1914
年期间,欧洲最富裕的 10%
人群占社会总财富的 80%
,最富裕的 1%
人群则掌控社会总财富的 。而在 年- 50% 1910
1970
年期间,这一比率大幅下降。美国在收入不平等方面的数据,虽然绝对值有区别,但
趋势与欧洲大致相同。欧美发达国家收入不平等从 世纪 20 70
年代又开始加剧。这些国家
的资本收入在 1970
年占国民收入的 - 15% 25%
,而在 年- 2000 2010
年这一比例提到高
了 30%
。资本因为全球化,这一阶段尚可从海外投资获利,但是国内产业空心化,生产萎
缩,中产阶级因为工作机会的流失而趋于贫困化,贫富分化加剧。对于富人来讲,财富主要
来源于海外投资利润或者遗产继承,而不是靠劳动,对于这种现象,皮凯蒂称之为“拼爹资
本主义”。所以,皮凯蒂开出的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药方是, 向全球富人征重税 。 “ ”
但是,如果依据哈耶克的理论,当前资本主义问题正是因为对富人征税太重造成的。因为累
进税,所以造成资本外逃。新自由主义的要义无非是降低成本,降低税收,减少监管,以吸
引私人资本投资的回归。当然,新自由主义已经失败,哈耶克的理论已经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正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英国的撒切尔夫人与美国的里根总统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
才导致欧美发达国家国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快速上升。至 年 2008
国际金融危机之时,新自由主义的政策被欧美各国所抛弃。
但是,当前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的问题是,国内私人资本投资不断萎缩,失业率不断地上
升。此仅靠“向全球富人征重税”显然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征税只能解决对已有生产
规模的消费不足问题,不能解决持续的增量生产问题。以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此问题无
解。而如果要实行这种社会主义公有制,显然也缺乏社会的广泛支持。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
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伊曼纽尔 沃勒斯坦( Immanuel Wallerstein
)就不无悲观地认
为:现代世界体系正在走向终结,进入了一个过渡时期,过渡到某种新的历史时期,但是这
个体系尚不被我们认识,而且事先不可能认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具体演化发
展方向,整体上处于迷盲之中。

从 20 世纪 80 年代欧美国家的国有资本私有化以来,国有资本私有化已经成了西方经
济学教科书上的经典。而中国的国有企业在这一时段里也出现了腐败现象,正是经济学界,
对国企私有化呼声最高,甚至也被列入正在进行改革的重要之项。国有资本不仅是中国资
本冲破国际垄断资本在资本密集性与技术密集性产业方面全面垄断的利器,更是私人资本
在无利可图时、在无利可图的领域里仍然坚持投资与发展生产的杀手锏。中国优势正在于
有主要考虑国计民生的、不过分计较利润的国有资本投资与社会资本投资,再加上国家相
对集中的经济管理权力与良好的社会发展规划,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才形成了强大的经济
发展动力。

我们来看看具有切身体会的国家战略竞争中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是怎么感叹这一点的。
APEC 会议后,2014 年 12 月 3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的“工商圆桌会”总部对美国
大企业首席执行官们发表讲话时说:“我想要说的是,如果他们(指中国)想建什么东西,
他们真的能够建起来(美国的高铁计划泡汤,奥巴马对这一点真是有刻骨铭心的体会)。随
着时间发展,这一定会侵蚀我们的竞争优势。在中国,随便你开车沿路走下去,看看他们
所取得的成就,真的让西方世界的人窘迫。……当然,你看到的是一个威权政府,不一定
有问责,我理解我们不会那样做。可是,如果他们能够建起他们的港口、他们的机场、他
们的智能电网、还有他们的空中管控系统、他们的宽带系统,他们建设得这么快,超出我
们许多,随着时间的发展,这对我们来说将会成为问题。他们展现出了令人震惊的效率”[iv]。
这才是连美国总统都感受到了的令西方恐惧的地方。

美国总统奥巴马显然从这里看到了中国制度的优势。那么,中国制度比较美国制度有
什么优势呢?一是中央政府集中有力的领导;二是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并不是为了资本利
润而是依据社会发展战略需要进行强有力的投资。而这两点恰恰就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弱点,
中国制度的优势,前一章所说过的,是中国战胜西方,形成中国奇迹的秘密。

以利润导向、利润为资本生产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社会生产高度发展到了过剩经
济阶段后,当资本利润消失了,资本生产萎缩不能获得发展生产的动力后,不以利润为最
终生产目的的国有资本生产、社会资本生产这时候显示出生产方式上的优越性。而组织强
有力国有资本生产、社会资本生产,必须有威权政府才能实现,这些不仅已经被中国经济
发展过程所证实,而且也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台湾地区等所证实。
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其《战略远见》一书中谈到: 可靠的基 “
础设施对于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总体活力。在历史
上,判断某个大国制度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就是这个国家基础设施的状况与独创性。而美
国基础设施的现状,与其说它代表着全世界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倒不如说它代表着一个衰
落的大国更为贴切。当今世界,美国与中国的制度竞争很可能愈演愈烈,基础设施老化可能

成为美国衰落的标志和征兆 [v]。曾经令美国无比自豪的公路铁路和城市基础设施,如今面
临维护不足的现状,引发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先生深刻思考,他从战略发展的高度,上升到两
国制度优劣的比较。由此,从多方面说明,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集中管理、强有力的国有资本
生产和社会资本生产,才是中国制度优势之所在,相比之下,所谓“三权分立”政体下的弱
势政府,才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经济之所以走向萎缩与衰退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迫于政治与经济压力,欧美各国不仅要继续发展信用价
值生产、各国内自己的“印钱消费”,也必将不得不向中国学习,最终会将曾经在国企私有
化运动中被抛弃的国有资本生产重新捡回来,并且加大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
国有企业投资比较私人资本投资都同属于资本生产,但其比较私人资本来说,更注重社会
利益与长远利益,不过分强调利润。而且,国家资本主义也仍然是资本主义,渐进的过渡
更为社会各方所接受。

西方国家两党政治,有相互监督等积极的一面,也有相互扯皮而难以成事的一面。这
种制度曾经有过一个很有生气的阶段,但是,经过了百多年来的负面因素积累,政府变成
了最为弱势的一方,政府领导人很难做成事,如此情况下,怎能承担组织大规模的国有资
本生产与社会资本生产的重任?
当人们掌握经济发展规律并能动地应用于实践的时候,世界经济再腾飞 50
年是没有问
题的。届时中国必将会成为世界经济与制度的标杆,整个世界也必将进入一个中国新世纪。

第二十五章思考题:
1、同样在“劳动分工”与“集聚生产”这两种社会生产力复合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四大
价值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2、共产主义为什么在“劳动分工”社会生产力条件下不能实现,只有在“集聚生产”
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才能实现?
3、共产主义为什么必定能够实现?实现的节点是什么?
4、共产主义在所有制方面有什么特点?

第二十七章 新世纪曙光

本章导读:

本章是对全著宏观经济理论结合当代实际而做的一个政治经济学上的归纳,
27.1 冲破垄断与霸权封锁的中国

2018 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中美贸易战,一是百度宣布对他们所开发的汽车无人
驾驶平台技术全部免费开放。这两件事情表面上看是没有什么联系的独立事件,但却是具
有标志性的事件。

中国是近代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经百年战乱的贫穷落后的国家,经过前 30 年的
社会主义改造与后 40 年改革开放,竟然如此迅速地与美国这个头号的具有资本霸权的国家
进入对手战的位置。美国作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世界军事霸权与货币霸权。从
20 世纪 70 年代欧美国家进入到资本过剩以来,利用资本的信用价值生产,得心应手地登
上资本生产世界霸主的宝座。本以为历史从此终结
[vi],但却突然发现,中国的高速发展,
不仅从低端到高端生产的全产业链,甚至在航天、通讯、智能机器人等方面,也开始全方
位地追赶甚至超越。

美国与中国进行贸易战虽然只不过是反制中国的其中一种手段,但是,却深刻地反映
了难以察觉的历史发展趋势上的变化。从表面来讲,美国具有牢不可破的货币霸权、资本
垄断与科技领先优势,从资本生产的逻辑来讲,这种垄断不可能被打破,更不可能被超越。
但是,其资本垄断优势却被中国快速而轻松地打破了,这是什么逻辑在其中起作用?

中国对应美国贸易战,表明中国就资本生产方式来说也进入到产能过剩的后资本生产
阶段了,但中国的资本生产并不是单一的。中国改革开放引进了私人资本生产,但原来的
由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并没有改变。中国是以资本生产与社会资本生产并举方式,才
打破也只有因此才能打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形成的生产垄断、技术垄断、金融垄断等三
级垄断。中国生产快速地进入到与世界霸主平起平坐的位置,而美国却因为过度印钱消费
使得本国内产业空心化,并由此而严重威胁到自身的军事霸权,这才是美国 2018 年恐慌的
原因。

是什么能如此轻松地冲破资本逻辑,使得资本的三层级垄断壁垒如此不堪一击?原来
是社会资本生产神奇的威力。中国引入私人资本生产,并与国有企业一同发挥经济的中坚
作用。中国特色就在于不仅是发挥了私人资本生产在激发劳动与资本在生产中的积极作用,
也同时有建立在“集聚生产”(包含有“聚集效应”与“聚合反应”两种价值生产的形式)
这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方式,与传统的以“劳动分
工”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的资本生产方式并举。否则,以相对在资本生产方面远落后于美国
资本生产方式的情况下,怎可能打破资本生产垄断与霸权所构筑的壁垒?

“集聚生产”作为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全新的社会生产力,为什么具有如此的神威?
原来,当资本生产进入到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的社会化成为普遍的现象,任何一个生产
品,都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农产品中的施用农药、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排放等,
如果仅有资本生产中的利润目标,资本生产就无法持续进行。而像电脑、手机、互联网、
高铁、机场、城建基础设施等,不仅是产品的自身价值在发挥作用,当满足一定条件的产
品集合后,就会发生“聚集效应”而产生新的价值。特别是人类知识生产,绝大多数都是
以隐藏的价值形式,形成人类科技知识的历史积存,一旦某一个新生产的知识与历史积存
的知识结合发生“聚合反应”,则是以爆炸型的形式形成使用价值提供给社会消费。
27.2 跨越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生产力己经产生

当代社会,一种全新的“集聚生产”的社会社会生产力己经产生。与“劳动分工”社
会生产力相反的“集聚生产”,它是这样一种生产,原来己经形成的劳动产品,当与另一些
劳动产品集聚在一起时,会发生“聚集效应”。在知识生产中,当一个知识产品被生产出来
时,并不一定具有使用价值,因而也必然不能成为商品,而是形成知识的人类历史劳动的
积存。一旦某个新生产的知识与这些历史积存的知识发生“聚合反应”,原有的不具有使用
价值的价值与新知识结合产生一个新的使用价值时,其原有隐性的价值就会产生爆发性的
显现。这种新生产方式对价值的生产能力是传统的生产力不可比拟的,因为新知识劳动通
过对使用价值的生产,能使得人类历史上所积存知识的劳动价值一并发挥作用。

传统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资本生产方式与新的“集聚生产”为基础所形成的社会
资本生产方式与非资本价值生产方式相结合,具有对单纯的资本生产方式更为强大的价值
生产能力。
“集聚生产”中的知识生产,不再像“劳动分工”生产那样,受到劳动时间与工
作场地的限制,其对人体劳动资源的支出,也远低于体力劳动。人们可以无时无刻地应用
人类所特有的脑力劳动,为社会、为全人类创造与积累劳动价值。有时单个劳动不一定能
生产出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但是,当这些劳动产品集聚在一起时,就一定会形成新的使用
价值。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人类在传递知识与信息上的零距离,这些都为人类的知识生
产创造了空前的便利条件。

知识生产,它是这样一种生产,人们在生产它时往往并不能形成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
品,这种劳动产品不具有交换价值,因而也不能形成价格。同样凝聚了人类劳动价值的劳
动产品,却没有价格,不参与像资本生产中那样的交换,也不需要分配,它是全体劳动者
的共同享用的财产,其隐藏的价值形式只有在发生“聚合反应”时,其价值与使用价值才
会大爆发。这是一种新生产力的大爆发,只有这种新生产力的大爆发,才有可能承载人类
真正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生产有价值、有使用价值却没有价格,人们不用通过分配、不需要交换就能获得
消费,从过去微不足道的少数几个品种,到今天的百度对他们所开发的汽车无人驾驶平台
技术全部免费开放、GPS 免费导航、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免费开放、高速传输、网上商务免
费平台等,都开始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生活,代表当今世界非资本价值生产已经进入到一个
崭新的阶段。

人类从事知识生产,必须在人类传承与积累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这就是人类知识生产
的生产资料。在生产中,谁都可以任意地将这种生产资料取用于自已的生产过程,也可以
作为消费资料享用于消费过程。这种生产资料具有无主性的特点,没有所有制关系,如果
要说归谁所有?它是全体劳动者过去劳动的结晶,由全体劳动者所共有。

这难道不就是我们原来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生产资料的全体劳动者所共有?共产主义
的各取所需、任意消费?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生产及对所生产的产品消费,还只局限于
脑力劳动的知识生产领域或者说高科技领域里的部分产品。虽然在知识产品的生产中己经
有了大量的共产主义萌芽,但当前来说,知识产品在高科技领域,主要还是在资本生产方
式下进行。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凡能够实现共产主义各取所需的产品特点,都是
其使用价值并不会因为一次使用而消失,而是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人们对这种使用价
值可重复使用。作为生产资料的知识产品本身就有这一特点。人类历史传承与积累的知识,
其使用价值就是属于无限可重复使用的。当历史传承与积累的知识与新知识劳动结合,生
产出新的使用价值的产品后,如果也是属于具有无限可重复使用的特点时,例如 GPS 导航,
当一些人使用时,并不影响另一些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无限可重复使用,这种具有
无限可重复属性的使用价值的产品,即使是资本生产的产品,也会具有共产主义的消费属
性。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那些一次性资源消耗、一次性使用价值的产品中,在那些不
同的个人、不同的群体不能共享使用价值的独占性产品中,无论如何都不能产生共享属性。
在这些一次性使用价值的产品与独占性使用价值的产品中,因为一次性消费与独占性消费,
使用价值对使用的主体来说就消失了,其他主体要获得消费社会就必须进行再生产,由此
就必然产生劳动者的劳动必须补偿问题。这种情况下,由此说明资本生产方式仍然是不可
缺少的,否则,社会就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再生产。所以将社会能否生产出绝大多数无限可
重复使用价值的消费品,作为共产主义能否实现的节点。

当代,虽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危机不断、贸易战正酣,但我们同时也迎来了非
资本价值生产的曙光。这个非资本的价值生产不再是原始社会的、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
的,而是在社会生产力己经获得了高度发展的、即使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对私有财产具有
极大容纳能力也再也容纳不下的、从资本生产内部生长出来的非资本价值生产。

原来我们一直将这个美好社会称为共产主义。人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是,实行生
产资料公有制、各取所需、按需分配、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但是,从资本生产中生
长出来的非资本价值生产方式所联结的共产主义,却与我们原来所设想的共产主义有所不
同。

首先,非资本价值生产起始于商品生产中的价格消失。由于市场竞争,资本所生产的
商品,首先在占有劳动者体力资源少的脑力劳动、知识生产中价格消失。资本生产的商品
内含价值开始普遍地高于交换价格,继而在人类历史所积累的知识产品中,凡是其使用价
值具有无限可重复使用的特点时,该产品就可能会在为民服务的政府指导下,免费向社会
开放使用。尽管这种产品包含在历史中所积存的价值十分巨大,也可能在现实投入中同样
巨大。

这种社会免费使用的产品,有个共同的特征:不用经过交换,没有价格,也没有传统
的所有制上的权属关系,所以也无法产生通过权力来贪占为私有的情况。这与我们原来所
设想的共产主义是公有制的权属关系并不一致。但是,这正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在资本主
义高度发展后,在资本生产内部所必然孕育产生的共产主义。

承载人类理想社会的生产方式己经在人们不经意间悄悄地来临。资本主义所唤醒的空
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今天,不仅造就了人类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同时也造就了科学技
术的高度发展。但是,资本生产却因为价格的不断消失而失去利润。产能过剩、继而资本
过剩,资本主义通过运用信用价值生产手段,使资本生产再度辉煌了一阵,但如今己显步
履艰难。而在资本生产的内部,非资本的价值生产却不断地积累与扩大。

但是,我们也不要认为资本主义会因为产能过剩就此会立即死亡。因为,从资本生产
到完全的非资本生产,仍然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这条鸿沟就是人类能否生产出全部的或
者大部分的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的消费品。社会生产如果没有质的飞跃,是不可能跨越这
道鸿沟的。

到目前为止,非资本生产还只仅限于知识生产领域,因为知识产品的本身就具有无限
可重复使用价值的属性。任何产品,只要具有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的属性,就能进行各取
所需的共享消费。凡是需要消耗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资源进行不断再生产的产品,都是必须
经过资本生产手段才能进行生产。由于资本生产必须通过“劳动分工”才能进行,由此就
必然要通过交换才能补偿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使生产持续进行下去,由此也就必然要通过
分配才能进入消费,否则,生产就必然中断而不能持续。在这种产品的生产领域里,生产
劳动与消费仍然是私有的,不可能提供共享与免费消费。

将跨越资本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的鸿沟看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与公有制,现在看来是
有问题的。因为,既使生产资料公有制,也仍然是建立在“劳动分工”这一社会生产力基
础上,在“劳动分工”这一社会生产力基础上,只能产生资本生产关系,因为其产品必须
经过交换才能使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得到补偿。只要还有交换存在,对产品所有权的权属关
系就必然存在。公有还是私有,其实只是所有权的范围不同,社会集团占有本质上只不过
是一种放大范围的私有。因此,只要对产品还有所有权的权属关系,劳动交换就必然存在,
就不可能实现各取所需,因而也不可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

27.3 联结资本生产与共产主义的桥梁

就像资本生产关系产生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始终没有彻底消灭,仍在家务劳
动等某些生产劳动领域中延续一样,在社会主义社会,资本生产方式并不会完全消失,甚
至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资本生产方式可能仍然还残存着。原因在于,
“集聚生产”作为共产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仍然需要以“劳动分工”生产作为基础。
因此,私有生产与私有消费仍然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人们只能设想在人类生存生活的
主要生活消费品方面实现各尽所需,而不能在一切方面都各尽所需,否则,没有差别的社
会也可能使社会丧失劳动激励,从而使社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新的社会生产力己经产生。建立在高于“劳动分工”社会生产力的“集聚生产”的新
社会生产力己经在广泛地发挥着创造价值的作用。现实中多种免费服务、共享消费,诸如
GPS 类的导航服务、互联网快速信息传递、海量信息免费服务、网上商务免费平台、
北斗、
百度汽车无人驾驶技术免费平台等,己经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随着科技日新月异
的迅猛发展,新的免费股务与共享消费也在不断地扩大与增长着。新的社会生产力通过量
变到质变的方式最终会将人类社会推进到共产主义。

过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忽略了对社会产品使用价值特性的研究。而共产主义恰恰是
只能在具有无限使用价值的产品生产中才能实现。社会要到达生产无限使用价值产品的能
力,就必须有对劳动者劳动的激励,资本生产方式仍是唯一具有对资本与劳动同时进行激
励的生产方式。而且,“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至今仍是“集聚生产”力的基础。“集聚
生产”虽然高于“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却是建立在“劳动分工”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上。可见,共产主义是建立在“劳动分工”与“集聚生产”这种组合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
而不是单一的“集聚生产”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所以,共产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远比
我们原来所想象的复杂,不仅不存在原来所设想的公有制,相反,一定范围的私有仍然可
能存在,可以预测,一定不是单一的共享与完全的各取所需。

人的经济行为,首先受制于生产方式,甚至人性也受生产方式的支配。原始社会的共
产主义为什么人性就不自私?人们由旧有的生产方式所形成的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方式往
往落后于现行社会的客观实际。只有思想先行者,才能敏锐察觉这其中的内容与形式己经
完全不一样了。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上来说,当代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上已发生三方面重
大的变化:

一是当代资本生产己经进入到全面产能过剩、资本过剩的阶段。资本过剩,就意味着
过剩的这部分资本死亡,这就使得资本生产继续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人类在解决危机、
谋求发展时,生产的组织方式就会发生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就会在旧有的生产方式中由萌
芽到逐渐壮大。

二是由“集聚生产”这种全新的社会生产力,己经开始在旧有的资本生产方式内部产
生。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就是建立在这种“集聚生产”的新社会生产力基础
上的。这两种生产方式,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成为当代四大价值生产的主要构
成,而且也在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地成为一种社会生产的越来越重要的构成。
由这种生产方式所生产的产品,有价值没价格。因为不用交换,也不用分配就进入到人们
的消费,由此说明,共产主义己经在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产生了萌芽。

三是人类不仅在电子技术、信息通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精密制造、核能物理等
方面的科学技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更重要的是人类己开始进入人工智能这一领域,而正
是人工智能,将会带领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

在资本生产的条件下,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是因为用机器人代替人做重复性劳动能节
约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本利润,但是客观上却造成了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并向智能机
器人方向发展。

替代人类重复性劳动的工业机器人,可使得原来人类需要支付重复性劳动才能获得的
社会产品爆发性的增长,迅速地达到产能过剩的程度。此时,就必须改变生产关系,特别
是分配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智能机器人的生产能力,由于不是直接的活劳
动支出,也不受制于活劳动量的制约,远非传统的生产力所能比拟。因此,由智能机器人
生产的消费品,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免费消费或共享消费,或者其他与之相适应的消费品
分配形式,否则,一方面,没有消费的产品在智能生产的条件下,既使有这个生产能力也
不会被生产出来,这就会形成因消费不足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由智能机
器人大量地生产而不采用免费提供给人类共享消费的方式进行分配,生产过剩就会反而变
成一场灾难。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辩
证关系就表现得十分明显。

工业机器人本身也只不过是一种工业产品、劳动者的劳动工具。虽然机器人能替代人
类的重复性劳动,但是,一方面复杂劳动不仅一般的机器人不能替代,既使是智能机器人
也需要有一个智能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期间,生产机器人仍然需要通过劳动分工的资本生
产方式才能进行。但是,由于此时一方面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另一方面资本利润下降甚
至消失,此时如果不进行社会主义生产与分配方式的改革,就无法解决产销矛盾,社会生
产就无法持续地进行。采用四大价值生产方式并举的方式是社会主义生产与分配的必然。
否则,智能机器人的生产与智能深化过程必然受阻。

社会主义阶段的生产方式是私人资本生产、国有资本生产、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
值生产等四大价值生产方式并举,这种并举的生产方式就是既要仍然发挥资本生产中劳动
与资本这两者在生产中的积极性,为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得到补偿,又要在资本利润消失
的情况下,采用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来接替资本退出的生产,使社会再生产能
继续深化地发展。

由此可知,社会主义是联结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桥梁。智能机器人生产的时代,是
必须在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的。因为,一方面它并没有实现
社会产品使用价值的全面共享,既使在机器人本身的生产上,仍然是需要通过“劳动分工”
的方式进行生产,由此就必然需要通过交换与分配对私人劳动进行补偿,否则劳动者就失
去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由机器人生产所造成的消费品的极大丰富,必须通过加大社会
福利分配与共享的方式来适应生产能力的提高,否则,对智能机器人的生产本身也会受到
阻碍。因为,任何产能过剩都会使生产失去发展的动力,对智能机器人的生产也是同样。

智能机器人时代是广泛的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类对知识的生产,虽然小部分是采用
“劳动分工”的方式进行,即在单个生产中就能实现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结合,形成商品(或
者专利)
,但绝大部分仍是采用“聚合反应”方式进行生产。在“劳动分工”生产仍然作为
基础性的生产的条件下,
“聚合反应”的社会生产力基础必然是采用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
价值生产相组合的生产方式。这种组合的生产方式就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来说,原有知识作为知识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类历
史的积累与传承,是全体劳动者的共同财产。就分配关系上来说,所有非资本价值生产的
产品都是有价值无价格的。没有价格的劳动产品之所以没有价格,就是因为不用经过交换、
不用分配就直接提供给社会成员消费。但是,在具体的实现形式上会采用三种形态来实现
这种提供:

第一种形态是将免费提供消费的价值包含在有价格的商品中。当消费者购买这个商品
时,消费者获得的商品是价值高价格低。其中高于购买价格的价值部分,就是属于这种非
资本生产的价值。

资本生产的商品是需要通过交换才能进入消费的。在四大价值生产方式并存的社会里,
这个商品中的总价值构成中,一部分是采用“劳动分工”的资本生产手段生产的劳动价值,
一部分是采用“集聚生产”的非资本生产手段生产的劳动价值。资本生产的劳动价值需要
通过交换与分配,才能进入消费。社会成员当购买这种包含有非资本价值生产的劳动价值
的商品时,由于其中的价值大于其价格,购买者所购买的商品中,所支付的只是资本生产
的这部分价值,非资本价值生产的这部分劳动价值不用作任何的支付。由此就实现了对非
资本价值生产所生产的劳动价值的免费分配。由此可知,这种非资本生产的劳动价值是附
作在资本生产的商品中的,是依据商品的分配而实现的免费分配。

这种形态下,劳动者必须参与社会生产,积极劳动才能获得免费消费的权利。不劳动
者不能获得这种免费消费的权利,此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种分配的形态适合对
一次性使用价值与独占性使用价值的产品的分配。

第二种形态是对由非资本价值生产方式独立生产的产品,免费直接提供给国民消费。
由于是非资本价值生产方式独立生产的产品,其产品的特点是,有价值,完全没有价格,
因此不用交换、不用分配,直接提供给国民消费。主要表现在对人居环境、知识(知识在
广义上也是一种环境产品)产品、国民福利等方面的产品生产。这种由非资本价值生产方
式独立生产的产品品种与覆盖面,会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化而从小到大不断地扩大。环
境产品是没有量的边界的,但国民福利这个产品是有一定量的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在保
持劳动者生产劳动积极性与提高国民美好生活需求之间进行平衡。

第三种形态是所生产的产品具有(相对)无限使用价值,从而提供给全体国民共享。
目前,具有无限使用价值的产品,还只集中在知识密集程度特别高的产品中,如互联网上
的各种应用、各种导航、人居环境产品中。凡是一次性使用价值或独占性使用价值的产品,
都必须通过资本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

通过上面三种形态的免费消费品的提供,可见,在社会主义阶段,人类生存生活的基
本物质条件不仅都可获得保障,而且会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在量与质的方面都会得到不
断的提高。但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仍然有赖于人们对更高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
在这里,私人所有必然是存在的,努力劳动与不努力劳动之间也是存在差别的。人们对更
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仍然需要通过个人努力付出劳动才能获得满足。否则,社会就
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历史辩证法证明,社会发展的动力必然与消费需求动力相一致。

27.4 共产主义实现的生产力节点

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必然推动机器人向智能机器人的智能深化发展。智能机器人的
发展使得人类从大量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因而就有更多的人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的生
产,而不直接从事一次性资源消耗的使用价值产品的生产。深化智能机器人的智能,将成
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最终,人类必将生产出制造智能机器人的高级智能机器人。当人
类生产出制造智能机器人的智能机器人时,人类就从生产一次性使用价值与独占性使用价
值的产品生产中彻底解放出来。高级智能机器人的使用价值功能是制造智能机器人,再使
用这种智能机器人去从事对一次性使用价值的消费品与独占性使用价值消费品的生产。对
高级智能机器人来说,一次性使用价值的消费品与独占性使用价值消费品的生产只不过是
它所生产的智能机器人的一种使用价值的功能。虽然直接在一线从事生产的智能机器人也
是有使用年限的限制,但它可以将这种在一线从事生产的智能机器人再源源不断地生产出
来。对高级智能机器人来说,对一次性使用价值的消费品与独占性使用价值消费品的生产,
己经不再是它直接生产的产品了,而是它的生产智能机器人的使用价值功能发挥而产生的
产品,人类只要生产高级智能机器人,其使用价值功能的发挥就等同于将原来对一次性使
用价值的消费品与独占性使用价值消费品的生产,变成了它的制造机器人的使用价值的功
能。由于它是制造机器人的机器人,所有对一次性使用价值的消费品与独占性使用价值消
费品的生产,就变成了它的一种可重复的使用价值。一次性使用价值的消费品与独占性使
用价值消费品在高级智能机器人这里,都变成了无限可重复的使用价值(相对)功能的发
挥。

通过高级智能机器人为主体的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人类从此从生产一次性使用价值与
独占性使用价值的消费品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由此,凡是智能机器人能生产的产品,
对人类来说都是智能机器人的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的功能发发挥都可以实现各取所需、共
享消费。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实现对人类生活消费品的无限可重复使用价值的生产,
仅仅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生产力条件,当世界上还存在国与国之间巨
大的差别时,一国之内还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时,共产主义就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共
产主义不可能在单个国家里实现,也不可能从资本主义直接跃升到共产主义,它需要一个
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共存的时代,这就是被定义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实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己经有了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的经济基础,在普遍的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共产主义才有可能在某一些
国家(或地区)率先进入。

由于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类从事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类历史积存的知识,这
种人类知识的劳动价值积存都是属于有价值而没有价格表现的劳动产品,因此也必然没有
所有权属上的关系,即不是公有,也不是私有,由此人类对这种生产资料的取用于生产,
必然也是各取所需。

但是,即使是有各取所需的生产资料用于生产,并不表明在这个基础上劳动者新的劳
动投入不存在私有。共产主义虽然在人类物质生活的必需品方面实现各取所需,但并不是
消灭差别。因为,人类虽然在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方面实现了各取所需、共享消费,但
一定会在更高层级的消费需求方面产生新的追求,否则,社会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因此,
私有劳动仍然是存在的,在新的层次上对新的消费需求的追求,仍然是人类努力劳动的原
动力。社会发展就在于人类不断地战胜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不断解放自身的不断追求中。

27.5 社会变革中的任务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实现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具体地实现仍需要社会先进阶层
不断地努力,以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社会,扫除落后的意识形态,变革生产关系使之与社
会发展的生产力相适应。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传统的旧势力、旧思想
与旧的意识形态必然会阻碍新生产力的发展。

当前,社会主义虽然已经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产生了萌芽,资本生产也己经面
临着资本死亡的危机,但是,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仍然没有得决解决。代表垄断资
本利益、己建立世界霸权的国家,为维护己取得的资本世界霸主的地位与利益,仍在世界
各地制造战争、制造贫穷落后,使得这些地区连资本经济都未能获得充分的发展,贫穷、
落后、饥饿、种族冲突与战争等,并未得到缓解。具有进入社会主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在当前还只是少数,亚、非、拉多数国家资本主义的资本生产都尚未充分发展,需要几十
年时间来充分发展。当前世界主要的、首先的是要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各国共同富裕问
题。

资本霸权争夺,起源于资本以利润为生产目的的生产方式,通过霸权获得市场垄断与
金融垄断利益。这一切都来源于资本利益最大化的传统意识形态。这些霸权思维者不懂得
在资本过剩并面临死亡、市场价格不断侵蚀的情况下,资本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只有启动社
会资本生产,继续传统的霸权思维只会适得其反。当代科技发展的“集聚生产”的新生产
力,所要求的是劳动与资本共和、资本生产与社会资本生产共处,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因
为,“聚集效应”“聚合反应”的价值产生方式,都是需要众多劳动产品聚合在一起的条件
下才能发生。合作共赢是社会主义价值生产方式的基本要求。过去无论劳动者对资本的战
争,还是现在垄断资本对市场争夺的战争,都是由资本生产关系所形成的陈旧落后的意识
形态,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的。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继续战争
行为,都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

虽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会在资本生产方式的内部孕育成长,从资本生产方式和平过渡
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可能,但也不排除垄断资本为阻止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
强加给社会主义的战争,这种为社会历史发展扫清道路而进行的战争,显然会推动社会历
史的发展。

社会变革必须首先以思想为先导,必须以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意识形态,
战胜代表垄断资本利益的传统旧意识形态。思想是社会革命的先导,人类每一次大变革,
都离不开先进思想的指导。由此,才能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共产主义不仅是人类理想社会,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实现它还面临着
诸多的关于种族与人口问题、地球环境生态问题、智能机器人的可能异化等问题,这些问
题目前还无法想象和应对。人类必须尽快地适应“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建
立更强协调能力、更广泛合作的国际性组织,通过合作共赢来应对这些挑战,我们相信共
产主义必定能够实现!

i 这句话的含义,需要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如何实现平均化的理论支持
ii 百度文库《中国自 1979 年历年 GDP》
[D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8sB7Jw1A2GRFNEe61bH9WcmM4g-ssPUcrMOTtgn
BBtkRvtXFSZGpGjBVvZooPdoi4QwfTBBaCl9gkyBf4YoRz2ViWTs9XigiffBOrcvR57K
iii 李华亭《生产力决定不了生产关
系》.[DB/OL]: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106587.html
iv 新浪新闻《奥巴马访华归来向美国工商界大佬汇报对中国感受》
.[DB/OL]:http://mil.news.sina.com.cn/2014-12-04/1629814135.html
v21CN 新闻《交通部:中国特色的收费公路政策功不可没》.[DB/OL]:
http://news.21cn.com/hot/cn/a/2014/1224/12/28779360.shtml
vi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1989 年在文章中提出“历史的终结”命题,在 1992 年出版著
作《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一个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