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9

1.

《德法年鉴》标志着马恩完成了从 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为
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P2)
2.《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P3)
3.《资本论》系统阐述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P3)
4.《共产党宣言》标志着 的诞生;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P3)
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首次确立了 。(P3)
6.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 。
(P3)
7. 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P3)
8.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集中地体现为 。(P4)
9.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的统一。(P4)
10.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史上的第一大历史贡献: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
合,形成了 。(P5)
11.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史上的第二大历史贡献: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用物质的观点分析“人类社会”和
“人类历史”,创立了 。(P5)
12.运动是物质的 。(P6)
13.静止是物质运动在 的稳定状态。(P6)
14.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 ,即时间一去不复返。(P6)
15.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 ;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 。(P7)
16.运动和静止相互区别, 具有绝对性, 具有相对性。(P7)
17.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将导致形而上学;夸大运动,否定静止,将导致 。(P7)
18.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时空,物质运动是时空中的物质
运动。(P7)
19.人类的出现,特别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使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 。(P7)
20.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主要在于,在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 的,而在人类社会中一切
是人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是最高级的物质存在形态。(P7)
21.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交叉重叠和 的。(P7)
22.人类的出现使世界发生了二重分化。世界分化为客观世界和 。(P7)
23.主观世界是从客观世界中分化出来,具有 。(P7)
24.人的 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分化的关键,也是它们相统一
的关键。(P7)
25.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 。(p8)

1
1.意识是 的主观映象。(p8)
2. 是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p8)
3.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意识活动具有 。(p8)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 ,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p8)
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具有指导实践 的作用。(p8)
6.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 的作用。(p8)
7.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是规律的根本特点。(p9)
8.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中,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p9)
9. 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p9)
10.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决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 的制约。(p9)
11.规律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是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
。(p9)
12.人工智能的实质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 ,是人类智能的物化。(p9)
13.人工智能是人的 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p10)
14.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 和旧事物的灭亡。(p12)
15.新事物是指合乎 、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p12)
16.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是因为,新事物有新的 ,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
境和条件。(p12)
17.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 ,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合新的条件的
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p12)
18.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 的
利益和要求。(p12)
19.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 的集合体”。事物发展是一个过程,只有
经历一定的过程,事物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p12)
2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p12)
2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 ,从根本上
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p12)
22.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 的哲学范畴。(p12)
23.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 的性质和趋势。(p13)
24.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 的性质和趋势。(p13)
2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斗争性 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
体现。(p13)

2
1.在事物的矛盾中, 是无条件的、绝对的。(p13)
2.在事物的矛盾中, 是有条件的、相对的。(p13)
3.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由于矛盾双方相
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p13)
4.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
体过渡的 。(p13)
5.矛盾的 简单来说可以表述为“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p13)
6.矛盾的 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p13)
7.矛盾的共性是 ,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p14)
8.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体,共性 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p14)
9.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 作用的矛盾。(p14)
10.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
决定的。(p14)
11.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 。
(p15)
1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
。(p15)
13.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 中得到体现。(p15)
14.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
。(p15)
15.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 。(p15)
16.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
和 。(p15)
17.量变是质变的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p15)
18.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 、自我发展。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
联系的环节。(p16)
19.辩证否定观认为,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
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p16)
20.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 、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
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p16)
21.事物的发展呈现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 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p16)
22.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 的关系范畴。(p16)
23.原因与结果相互依存和 ,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p17)
24.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 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
(p17)
25.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过程中 的趋势。(p17)

1.必然产生于事物内部的 ,偶然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p17)
3
2.必然在事物发展中居于 ,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p17)
3.偶然居于 ,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事物发展的确定趋势带
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p17)
4.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要通过大量的偶然 ,并为自己开辟
道路。(p17)
5.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 。(p17~18)
6.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人们可通过 感知(p18)
7.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通过 才能把
握。(p18)
8.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 、 。(p18)
9.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 的。(p18)
10.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 、 。(p18)
11.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也是本质的表现。(p18~19)
12.实践是人类 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p21)
13.实践具有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它虽然是人类有目的、有意
识的行为,但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p21)
14.实践具有 。实践需要接受意识的指导,体现出主体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p21)
15.实践具有 。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不同,并且一定历史时期的实践受一定社
会历史条件的制约。(p21)
16.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其中, 是最基
本的实践形式。(p21)
17.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 。(p21)
18.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
和 的因素。(p21)
19.实践客体是指 的对象。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
(p21~22)
20.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
是最根本的关系。(p22)
21.实践对认识的 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22)
22.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先验论)认为:认识是先于实践而存在的,认识路线是一条从“
”的认识路线。(p22)
23.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映论)认为:实践是先于认识而存在的,认识路线是一条从“
”的认识路线。(p22)
24.旧唯物主义认为“反映”是一种 的过程,否认了认识的能动创造性。
(p22~23)
2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是一种 的过程,主体在反映客体的同时,也会对
客体进行加工改造。(p23)

4
1.认识的过程的 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p23)
2.感性认识是认识的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
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p23)
3.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
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p23)
4.感性认识是对事物 的反映,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p23)
5.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和 ,而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P23~24)
6.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p24)
7.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p24)
8.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 、 的。(p24)
9. 从 感 性 认 识 到 理 性 认 识 的 飞 跃 , 必 须 投 身 实 践 , 深 入 调 查 , 获 取 十 分 丰 富 和 合 乎 实 际 的
。(p24)
10.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形成
和 的系统。(p24)
1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 的飞跃。(p24)
1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重要性表现在: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 。第二,认
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p24)
13.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p25)
14.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一是指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p25~26)
15.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二是指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26)
16.真理的 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
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p26)
17.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 ,都同谬误有原则
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p26)
18.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 无限发展着的物质
世界,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p26)
19.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承认了 。(p26)
20.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 、 。(p26)
21.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也就是
说,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 。(p26)
22.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 。
这是 。(p26)
2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
理的辩证统一。(p26)
24.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真理的相对性 。
(p26)
25.任何真理的相对性之中都 真理绝对性的颗粒。(p26~27)

5
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 的转化和发展中。
(p27)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 的矛盾。(p27)
3.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会导致 和思想僵化。(p27)
4.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会导致 和诡辩论的错误。(p27)
5.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 。(p27)
6.由于真理与谬误的区分取决于认识的内容是 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与谬
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p27)
7.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 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
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p27)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 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p27)
9.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 的
特点和优点。(p27)
10.逻辑证明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方式,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 ,但不是检验
真理的标准。(p28)
1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的统一。(p28)
12.价值的基本特性包括客观性、 、多维性、社会历史性。(p28)
13.价值评价以主客体的 为认识对象。(p28)
14.对于任何主体而言,是否推动 ,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维护、满足
了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根本利益,是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是判断特定主体实际需要是否合理的最
高尺度。(p28)
15.真理尺度指的是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 的真理。(p29)
16.价值尺度指的是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 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和
实现价值。(p29)
17.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 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p29)
18.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 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p29)
19.自由是指人从自然束缚、 和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与解放本质上同义。
(p29)
20.必然是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而自由则是对必然的认识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p29)
21.自由与必然不可分割,自由以必然为 。(p29)
22.社会存在包括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 是决定性因素。
(p30)
23.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既包括 ,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p31)
24.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以
理性 为主。(p31)
25.社会意识形式以 为基础,并对社会心理起指导和影响作用。(p31)

6
1.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 ,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等。政治法律思想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p31)
2. 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p31)
3.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p31)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突出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 。
(p32)
5.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 。
(p31)
6. 社 会 意 识 具 有 相 对 独 立 性 , 表 现 在 社 会 意 识 内 部 各 种 形 式 之 间 存 在 相 互 影 响 且 各 自 具 有
。(p32)
7.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表示
de 的关系。(p32)
8.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 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生产中,脑力劳动者的质量
和数量日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高新技术领域,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具有直接同一的趋势。
(p32)
9.在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 。
(p33)
10.在生产关系中, 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
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p33)
11.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
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p33)
1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p33)
13.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的总和。(p34)
14.意识形态又称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p34)
15.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 ,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p34)
16.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p35)
1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 的形成
和巩固服务。(p35)
18.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
的发展。(p35)
19.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 出现和向世界扩张的结果。(p36)
20. 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p36)
21.人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
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p36)
2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人的自由和发展问题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只有 人
才能真正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p36)
23.社会形态更替是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
的选择性。(p37)
2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
的 。(p37)
25.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p37)

7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 起推动作用的人。
(p39)
2.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 。(p39)
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由: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
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 。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p39)
4.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产生决
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 。(p39)
5.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商品的 ,是一切劳动产品
所共有的属性。(p40)
6.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 ,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
社会属性。(p40)
7.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 。(p40)
8.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 。(p40)
9.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 。(p40)
10.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p41)
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 。
(p41)12.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p41)
1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 。(p41)
14.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
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 成反比。(p41)
15.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
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p41)
16.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 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p41~42)
17.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 中自发实现的。(p42)
18.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及 。(p42)
19.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 的商品。
(p42)
20.货币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其中, 和 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p42)
21.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
;另一极是货币,只代表商品的价值。(p42)
22.货币产生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 的外在矛盾。
(p42~43)
23.商品交换以 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p43)
24.商品的价格围绕 自发波动。(p43)
2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p44)

8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 成为商品。(p45)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即价值增殖过程。其中,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
主要方面。(p45)
3.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 的那部分价值。
(p45)
4.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
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的 。(p45)
5.不变资本是以 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
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p46)
6.可变资本是用来 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是由
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p46)
7.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
的剥 提供了科学依据。(p46)
8.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m′= 。(p46)
9.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 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
产的剩余价值。(p46)
10.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 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
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p46)
11.相对剩余价值中,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 实现的。
(p46)
12.超额剩余价值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 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p46)
1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 。(p46)
1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指资本家将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 重
复进行。(p47)
1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包括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
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显然,这些因素都与资本积累的速度成正比。(p47)
16.资本积累加剧社会的 ,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
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p47)
17.由 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
通常用 c∶v 来表示。(p47)
18.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 的趋势,这是由资本无限追
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的。(p48)
19.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
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 。(p48)
20.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 的职能。
(p48)
21.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 的职能。
(p48)
22.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 的职能。
(p48)
23.产业资本运动具备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 ;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p48)
24.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包括,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 的
构成。(p48)
25.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 和实物补偿问题。(p48)
9
10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 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p49)
2.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 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p49)
3.资本家并不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 的产物或增加额,剩
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p49~50)
4. 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p50)
5.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
算和获得的利润,叫作 。(p50)
6.商品的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就是 。(p50)
7.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指 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p50)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 。(p50)
9.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p51)
10.经济危机爆发的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这四个阶段,
但是 是必经阶段。(p51)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
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
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五是 。(p56~57)
12.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是金融自由化与 。(p57)
13.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一是借贷资本输出;二是 输出;三是商
品资本输出。(p57)
1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 。(p58)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表现为:私人资本所有制;私人
股份所有制;国家资本所有制; 。(p59)
16.资本家及其代理人采取的缓和劳资关系、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的激励制度主要有:
、终身雇佣、职工持股。(p59)
17.在资本主义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中, 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
制者。(p59~60)
18.当代资本主义变化中,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影响日益显现。 的垄断成为当代
资本主义最突出、最鲜明、最主要的特征。(p61)
19.当代资本主义变化中,社会阶级层级结构呈现复杂性、多样化。新一轮信息技术体系在世界范围
内掀起了新一轮 退潮与服务业涨潮。从事信息、金融等中介服务业的“知识工人”数
量和增长速度均超过“非知识工人”,工人阶级内部因技能、收入等方面的差异逐渐分化。。
(p61)
20.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科技、文化传播等超级优势,在世界范围
内推行 。(p61)

11
1.在党的 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命题。(p68)
2. 党 的 七 大 正 式 将 毛 思 想 确 立 为 党 的 指 导 思 想 并 写 入 党 章 , 实 现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的
。(p68)
3.1956 年 , 社 会 主 义 基 本 制 度 在 中 国 确 立 以 后 , 毛 提 出 要 把 马 克 思 主 义 同 中 国 实 际 进 行 “
”,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指导原则。(p68)
4. 改 革 开 放 以 后 ,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的 形 成 , 意 味 着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p68)
5.新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 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p68)
6.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 的成功实践是毛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p69)
7.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是在 时期。(p70)
8.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等著作中,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思想的
。(p70)
9.遵义会议以后至抗日战争结束, 理论的系统阐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
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毛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p70)
10.1945 年, 将毛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p70)
11.中共 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指出,毛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p71)
12.思想活的灵魂中,“ ”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p71)
13.思想活的灵魂中,“ ”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p71)
14.思想活的灵魂中,“ ”是党的根本政治原则。(p71)
15.1948 年,在 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p72)
16.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 ,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近代中国贫困落
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p73)
17.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 ,是中国经济现
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p73)
18.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 、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
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73)
1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 。(p73)
20. 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级。
(p73)
21.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 。
(p73)
2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 。(p73)
23.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
下的农民战争。(p73)
24.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在政治上争取它,对其
进行批评和斗争,既联合又斗争。(p73)
25.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 ,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p73~74)
26.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 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
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p74)
27.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p74)
28.中国无产阶级的成员中大部分出身于 ,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使得无产阶级
12
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p74)
29.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实现条件在于,率领 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p74)
30.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实现条件在于,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
者给以 。(p74)
31.无产阶级领导权实现的关键是建立以 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p74)
32.无产阶级领导权实现的基本策略是坚持 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
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p74)
33.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进行 ,完成反帝反封
建的任务;再进行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完成反资反私的任务,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p75)
34.“两步”之间的关系是,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 ,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
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p75)
35.“一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两步”并“一步”,夸大了“两步”之间的联系,否定了二者之间
的 。(p75)

13
1.“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两步”变“两次”,夸大了“两步”之间的区别,否定了二者之间
的 。(p75)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 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p76)
3.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国体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p76)
4.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
(p76)
5.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p76)
6.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p76)
7.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 。
(p76)
8.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 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p76)
9.新民主主义文化中,所谓 文化,是指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
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p76)
10.新民主主义文化中,所谓大众的文化就是 文化,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p76)
1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相继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
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 ”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
市的革命道路理论。(p77)
12.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在《 》中,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
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p77)
1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争取”道路的必然性在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
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p77)
1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然性还在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
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 。(p77)
1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在于近代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
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p78)
1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主观条件在于 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
(p78)
17.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 、武装斗争、农
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p78)
18. 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p78)
19.在《 》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
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p78)
20.建立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所决定的。(p79)
21.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 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
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p79)
22.统一战线中的第一个联盟是指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
。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p79)
23.统一战线中的另一个联盟是指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 的联盟。
(p79)
24.党领导和建立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中,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斗争
中要依据革命的需要,对资产阶级实行 的策略。(p79)
25.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p79)
26.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 的
14
关系。(p79)
27.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 ,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
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建军思想的核心。(p80)
28.人民军队必须以 为唯一宗旨。(p80)
29.党的建设的经验中,必须把 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
级思想。(p80)
30.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 、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
批评相结合的三大优良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p80)
3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 的社
会形态。(p81)
3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地位)、半社会主义性质
的合作社经济(过渡性质)、农民和手工业者的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
义经济(过渡性质)。(p82)
33.除了两种过渡性质的经济成分,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 、个体经济和资本主
义经济。(p82)
3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三种阶级力量是 、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
级。(p82)
3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和 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
阶级的矛盾。(p82)

15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是消灭 、消灭私有制。(p82)
2.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p82)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 ,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82)
4.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是 。(p82)
5.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积极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p82~83)
6.农业改造的原则是 、 。(p83)
7.农业改造的方针和步骤: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 。
(p83)
8.农业改造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具有 性质。(p83)
9.农业改造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具有 。
(p83)
10.农业改造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具有完全的 。到
1956 年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p83)
11.手工业改造第一步是办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p83)
12.手工业改造第二步是办 ,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p83)
13.手工业改造第三步是建立 ,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到 1956 年年底,对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p83)
14.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法是 。(p83)
15.“和平赎买”的可能性首先在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
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 、 的一面。
(p84)
16.“和平赎买”的可能性其次在于,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 的关系。
(p84)
17.“和平赎买”的可能性还在于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 ,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
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p84)
18.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是 。(p84)
19.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
托加工、计划订货、 、经销代销等。(p84)
20.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 ,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p84)
21.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 性质。
(p84)
2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第二步主要实行 ,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p84)
2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第三步是实行 ,具有社会主义国营性质。
(p84)
24.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 。
(p85)
2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
定了 ,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p85)
2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 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p85)
27.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 服务的思想,是 1956 年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
的。(p86)
16
28.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 》的发表。(p86)
29. 《 论 十 大 关 系 》 初 步 总 结 了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 经 验 , 明 确 提 出 了 ,
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p86)
30.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系统论述了 的理论。
并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
断地向前发展。(p86)

17
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是 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
解决。(p86~87)
2.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
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
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p87)
3.毛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 (对抗性的)和人民内部矛盾
(非对抗性的)。(p87)
4.解决敌我矛盾需要用 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则采用民主的方法。(p87)
5.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 矛盾的问题。(p87)
6.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方针是用民主的方法解决。而在 领域,坚持“团结—批评
—团结”的方针。(p87)
7.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 领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p87)
8.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于 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
方针。(p87)
9.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了 的问题,主要是
指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强调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p87~88)
10.毛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 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p88)
11.中共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 中稳步前进的方针。(p88)
12.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p90)
13.中共的 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p91)
14.中共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 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
括,这标志着邓理论轮廓的形成。(p91)
15.南方谈话是邓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邓理论也逐
步 。(p91)
16.中共十四大明确了 体制改革的目标。(p91)
17.党的 把新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
思想的与时俱进。(p92)
18.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
认清 。(p92~93)
19.社会主义的本质(南方谈话的概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p93)
20.邓理论的精髓是是 、 。(p93)
21.党的十三大前夕,邓第一次把 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明确了这一基本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p94)
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p95)
23. 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p95)
2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 是发展生产力。(p96)
25.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 。(p96)
26.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
补,而是对体制的 。(p96)
27.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 。(p96)
28. 改 革 开 放 后 的 一 个 很 长 时 期 内 , 我 国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核 心 问 题 是 如 何 正 确 认 识 和 处 理
18
的关系。(p97)
29.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 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
不等于资本主义。(p97)
30.计划和市场都是 ,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
要把二者结合起来。(p97)

19
1.“ ”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
最大法宝。(p102)
2.毛第一次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提出要
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形式。(p102)
3.总结党百年来的理论创新经验,在强调坚持“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 相结合的重大命题,这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p102)
4.深厚的实践基础和人民的广泛参与、深切认同,铸就了“四个自信”的 。
(p105)
5.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
和根本依据。(p105)
6.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

。(p105)
7.我们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
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独具的 。
(p105)
8.我们有连绵不绝的中华 5000 多年文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命脉和 ,
是我们在世界风云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p105)
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及时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战略判断。(p106)
10.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基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的“ ”
水平已经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p106)
1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基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 的向往更加强烈。
(p107)
1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基于,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问题。这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
。(p107)
1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 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p107)
14.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 2020 年到
2035 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从 2035 年到 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p108)
15.到 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 水平。(p108)
16.到 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 。
(p108)
17.到 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建成 ,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
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p108)
18. 到 2035 年 , 我 国 发 展 的 总 体 目 标 之 一 是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 全 体 人 民 共 同 富 裕 取 得
。(p109)
19.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全体人
民共同富裕 。(p109)
20.中国共产党创立了新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

。(p109)
21.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
20
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 。(p109~110)
22.中国共产党在战略上不断完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
局,确立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和总体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
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 。(p110)
23.中国式现代化是 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
志。(p110)
24.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 。(p111)
2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中国 。(p111)
26.中国共产党领导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究其根本就在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p112)
27.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p112)
28.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 。(p112)
29.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坚持和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强大 。(p112)
30.中国共产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 。(p112)

21
1.中国共产党能够集中全党全国力量、凝聚全民族共同意志,在各项事业中发挥 、
的作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彰显。(p112)
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制度在我国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
统领地位。(p113)
3.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的 ,党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关键。
(p114)
4.党的领导制度是一个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
是党的领导制度的 。(p114)
5. 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p115)
6.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 。(p115)
7. 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p115)
8.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p116)
9.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 。
(p116)
10.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 。(p116)
11.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p116)
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p117)
13. 党 的 十 八 届 三 中 全 会 也 是 划 时 代 的 , 实 现 改 革 由 局 部 探 索 、 破 冰 突 围 到 系 统 集 成 、
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p117)
14.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一场 的深刻变革、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家制度
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p117)
15.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在多年改革开放基础上的深化,是一场全面、系统、整体的 。
(p117)
16.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坚持和改善 、坚持和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标准。(p117)
17. 必 须 坚 持 以 人 民 为 中 心 , 促 进 社 会 公 平 正 义 、 增 进 人 民 福 祉 , 这 是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的

。(p118)
18.“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 ,又是改革的条件。(p118)
19.“三个进一步解放”指必须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
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p118)
20.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p118)
2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改革的 。(p118)
2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改革的鲜明指向和 。
(p119)
23.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开放,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引领,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

为重点,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突破口,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环环相
扣、形成合力。(p119)
24. 国 家 治 理 体 系 和 治 理 能 力 是 一 个 有 机 整 体 , 相 辅 相 成 , 有 了 好 的 国 家 治 理 体 系 才 能 提 高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p119)
25.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坚持统筹改革发展稳定。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是解
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p119)
22
26.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
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p119~120)
27.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p120)
28.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 。(p121)
2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
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p122)
30.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
是经济发展方式和 。(p122)

23
1.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 阶段。(p122)
2.新发展阶段是我国 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p122)
3.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 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p122)
4.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 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阶段。
(p122)
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
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 。(p122)
6.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 的发展。
(p123)
7.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
共享成为 的发展。(p123)
8.从 看,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
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p123)
9.从 看,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引领供给体
系和结构的变化,不断催生新的需求。(p123)
10.从 看,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
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p123~124)
11.从 看,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
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p124)
12.从 看,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
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p124)
13.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 。”(p124)
14.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 。(p124)
15. 社 会 主 义 基 本 经 济 制 度 是 我 国 生 产 关 系 在 制 度 上 的 体 现 , 在 经 济 制 度 体 系 中 具 有
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p124)
16.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 体制。(p124)
17. 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分配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p125)
18.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三个方面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有 ,是新时
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支撑。(p125)
19. 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要基础。(p125)
20.公有制经济包括 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p125)
21.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 ,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
主义制度的 。(p125)
22.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 ,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
力量。(p125)
23.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 、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
济中的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p125)
24.非公有制经济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就业创业的重要领域,是

的重要主体,是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p125~126)
25.民营经济是 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
发展的重要基础。(p126)
2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这种所
24
有制 我国在分配制度上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126)
27.坚持和完善基本分配制度,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 在初次分配
中的比重。(p126)
28.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要处理好 的关系。(p127)
29.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推动资源配
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 。(p127)
30.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 ,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
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p127)

25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同时,资本具有

,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危害。(p127)
2.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 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
(p128)
3.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 而言的,不能各自为政、画地为牢。(p128)
4.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加强 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
把稳定经济运行作为重点,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p128)
5.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保证 ,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
(p128)
6.大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着力推动实施 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p128)
7. 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是构筑未来发
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p128)
8.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 。(p128~129)
9. 是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保持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是支撑我国国际竞
争力的基石。(p129)
10. 具有先导性,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引领国家未来产业发
展的决定性力量。(p129)
11.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
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p130)
1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是 。(p130)
1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是坚持 。(p130)
1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头等大事是保障 稳定安全供给。(p130)
15.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 的战略基石。(p133)
16.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风险挑战和 的必然选择。(p133)
17.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的内在要求。(p133)
18.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p134)
19.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p135)
20.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
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p135)
2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最根本的是 。(p135)
2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p136)
2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 的重要制度载体。(p136)
2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p137)
25.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 、肝胆相照、荣辱
与共,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p137)
2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 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
机构。(p137)
27.人民政协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 和 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
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p137)
2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 ,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p137)
26
29.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
共同繁荣。(p137)
30.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 。(p137)
3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 和重要组成
部分。(p138)
32.我国的基层自治组织包括 、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p138)
33.基层民主的特点是 。(p138)
34.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为 ,重点是其中的代表人士。(p139)
35.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 ,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p139)

27
1.统战工作的 坚持求同存异,发扬“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在尊重多样性中
寻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p139~140)
2. 是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特征 ,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
(p140)
3.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全面依法治国的 。
(p141)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 ,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p141)
5.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 。(p141)
6.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
制度保障。(p141)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
法治国的 。(p141)
8.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 。
(p141)
9.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p141)
10. 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p141)
11.全面依法治国的 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p142)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
在要求,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 。(p142)
13.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必须加快形成完备的 、高效的法治
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p143)
14.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 2025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初步形成。(p144)
15.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 2035 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体系 ,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基本实现。(p144)
16.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建设是全
面依法治国的 和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p144)
17.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关键在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p145)
18. 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p145)
19.党带领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 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
基石。(p145)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 。(p145)
21.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中, 从根本上决
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p148)
22.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中, 从根本上
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p148)
23.繁荣发展 和 ,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
径。(p149)
24.正确把握民生和发展的关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发展是改善民生的 。
(p150)
25.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分配制度是
促进共同富裕的 。(p151)
26. 是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也是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保障。(p152)
27.理念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先导,必须坚持 的社会治理理念。(p152)
28.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 和生活方式问题。(p153)
28
2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明了经济发展与 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
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p153)
30.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 、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p153)
31.要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我国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
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 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p153)
32.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必须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保护范围及功能分区,构
建以 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p154)
33. 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p155)
34.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持把 放在首要位置,以
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p156)
35.发展和安全是两件大事。发展解决的是 ,是推动国家和民族赓续绵延的根本支撑;
安全解决的是保障问题,是确保国家和民族行稳致远的坚强柱石。(p156)

29
1.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包括中英《南京条约》、中英《 》、中美《望厦条约》、中
法《黄埔条约》。(p171)
2.以上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领海主权、 、关税主权等。
(p171)
3.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 。(p171)
4.近代中国已经丧失了 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p171)
5.近代中国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 ,还有一定的主权。(p171)
6.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 之中。(p172)
7.西方列强并不容许中国发展成为 资本主义国家。(p172)
8.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 力量。
(p172)
9.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p172)
10.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是 。(p172)
1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p172)
12.近代中国的主要任务:争取 和人民解放。(p172)
13.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 。(p173)
14. 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p174)
15.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表现为竞相 和划分势力范围。(p174)
16.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重要原因是 的矛盾和互相制约。(p174)
17.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 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p174)
18. 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p175)
19. 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p175)
20.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 觉醒。(p175)
21.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p175)
22.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 ”的口号。(p176)
23.孙中山喊出了“ ”这个时代的最强音。(p176)
24.《 》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p177)
25.《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 。(p177)
26.《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 色彩的方案。(p177)
27.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 。(p178)
28.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p179)
29.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主要有 、工艺学堂、军事学堂。(p179)
30.中日甲午战争中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p179)

30
1.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 ;要不要废八
股、改科举、兴西学。(p180)
2.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
(p180)
3.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 和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p181)
4.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 。(p181)
5.孙中山于 1894 年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 。(p182)
6.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p182)
7.“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是 。(p182)
8.“民族”的缺陷:没有明确的 ;反封建不彻底。(p182)
9.“ ”即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p182)
10.“民权”的缺陷: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中广大人民群众的 很难真正保证。
(p182)
11.“ ”即民生主义,是社会革命。(p183)
12.“民生”的缺陷:没有正面触及 。(p183)
13.革命与改良的论战焦点是要不要以 推翻清王朝。(p183)
14.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p183)
15.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影响最大的起义是 (也称广州起义)。(p183)
16.南京临时政府是 性质的革命政权。(p184)
17.《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p184)
18.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的失败。(p186)
19.辛亥革命失败从根本上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建国方案
是行不通的。(p186)
20.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提出 的革命纲领。(p186)
21.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 。(p186)
2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建立 的革命政党。(p186)
2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 和 。
(p186)
24.辛亥革命为中共诞生准备了客观社会条件、阶级基础、理论基础、 。(p186)
25.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 和 。(p187)
26.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对孔学的批判是 的。(p187)
27.五四前新文化运动提倡的 主义不是有效认识和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p187)
28.五四前新文化运动把改造 置于优先地位。(p187)
29.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缺少 的批判精神。(p187)
30.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如李大钊等)继承了它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并在
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另一部分人(如胡适等)则沿着 继续走下去了。
(p188)

31
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 的启示。(p188)
2.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 的传播阶段。
(p188)
3.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 的伟大
爱国革命运动。(p189)
4. 五 四 运 动 是 一 场 中 国 人 民 为 拯 救 民 族 危 亡 、 捍 卫 民 族 尊 严 、 凝 聚 民 族 力 量 而 掀 起 的 伟 大

运动。(p189)
5.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 运动和新文化运动。(p189)
6.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 的转折点。(p189)
7.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 。
(p189)
8.五四运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 觉醒。(p190)
9.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中,毛泽东等 是其主体部分。(p190)
10.中共一大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 。(p192)
11.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p192)
12.中国革命的革命方法: 。(p192)
13. 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p192)
14.中共领导、推动下掀起的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是从香港海员罢工到京汉铁路工人罢工。(p192)
15.革命统一战线形成的社会背景:“ , ”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p193)
16.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 加入国民党。(p193)
17. 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p193)
18.国民党一大确定的三大革命政策是联俄、联共、 。(p193)
19.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的政纲。(p193)
20.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 的内容。(p193)
21.新三民主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 所共有”。(p193)
22.新三民主义中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 ”两大原则。(p193)
23.以 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p194)
24.中共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 问题,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p194)
25.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 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
共产党。(p194)

32
1.中共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 的组织者。(p194)
2.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 。(p194)
3.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 。(p194)
4.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中共不善于将马列基本原理和 相结合。
(p195)
5.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p195)
6.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初步提出了 的基本思想。(p195)
7.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 错误。(p196~197)
8.八七会议确定了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p197)
9.八七会议标志着中国革命从大革命失败到 兴起的转折。(p197)
10.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p197)
11.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 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p197)
12. 第一次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p197)
13. 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p197)
14.《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提出了 的思想。
(p198)
15.《 , 》提出了党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p198)
16.《反对本本主义》表现了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 。(p198)
17.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是《 》。(p198)
18.《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 的土地”。(p199)
19.《兴国土地法》所做的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 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p199)
20.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
灭地主阶级。(p199)
21.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 和组织问题。(p200)
22.遵义会议开启了中共 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p200)
23.《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阐明了党的 的新政策。(p201)
24.《实践论》《矛盾论》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 。(p201)
25. 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p202)

33
1. 是全面抗战的起点。(p202)
2.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p202)
3.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 ,阐明了可能性, 批评了关门主义错误。
(p202~203)
4.瓦窑堡会议中决定以“ ”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p203)
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局面由此结束, 基本实现。
(p203)
6.第二次国共合作中有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 。(p203)
7.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双方有 、 的合作。(p203)
8.第二次国共合作两党只能采取 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p203~204)
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 。(p204)
10.洛川会议提出实行 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p205)
11. 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p205)
12. 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p205)
13.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 的正规战是主要的。(p206)
14.抗日游击战在 阶段是主要作战方式。(p206)
15.中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 的原则。(p206)
1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即“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p206)
17.对待顽固势力,共产党必须贯彻 的政策。(p206)
18.加强 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p206)
19.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政治方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 ”的民主政权建设。(p206)
20. 政策的实行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p207)
21.六届六中全会基本纠正了王明的 ,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步调。(p207~208)
22.延安整风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 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
顿文风。(p208)
23.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对 以整顿学风。(p208)
24.主观主义的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颠倒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实际工作中的 。
(p208)
25.主观主义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其中 是整风运动的重点。(p208)
26.整风运动是 思想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p208)
27. 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p208)
28.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做出结论,至此,
整胜利结束。(p208~209)
29.台湾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是抗日战争取得 的标志。(p209)
30.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 。(p209)

34
1.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 。(p209)
2.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 。(p209)
3. 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p210)
4.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 。(p210)
5.重庆政协协议不是 性质的。(p211)
6.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反攻(进攻)、 。(p211)
7.《五四指示》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 ”的政策。(p212)
8.《 》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
度”。(p212)
9.在国统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迅速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 。
(p212)
10.第二条战线中的学生运动包括 · 、一二·三〇运动、五二〇运动。(p212)
11. 宣告延续了二十二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p215)
12.中央领导人与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 标志着革命重心转向城市。
(p215)
13.《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 的作用。(p215~216)
14.1949 年 的召开,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P216)
15.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 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p218)
16.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 阶段的开始。
(p218)
17.新民主主义社会三种主要经济包括社会主义经济、 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p218)
18.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包含 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两种过渡性质的经济。(p218)
19.新生共和国面临的两大任务是继续完成 和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p219)
20.1950 年至 1953 年春的土改中对待富农实行 的政策。(p219)
21.以毛泽东为代表提出了“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p219)
22.“三反”运动是在 开展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核心的运动。(p220)
23.“五反”运动是打击 的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经济情报
等行为的运动。(p220)
24.“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都是大规模的 政治运动。(p220)
25.建国初,通过没收 ,开展企业内部改革,确立起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p220)
26.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 的形式。(p222~223)
27.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两面性:剥削工人和接受 。(p223)
28.“ ”是指企业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
(p223)
29.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了 时期。
(p224)
30.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 的历史新时期。
(p225)

35
1.思想道德建设为法治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和 。(p227)
2.法治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 和法律保障。(p227)
3. 是人的本质属性。(p227)
4. 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p228)
5.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活,社会是人的 。(p228)
6.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 的关系。(p228)
7.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 。(p228)
8. 是对“人为了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
(p229)
9.衡量人生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 。(p229)
10.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 。(p229)
11.人生的 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p230)
12. 定人生观。(p230)
13.高尚的人生追求以 、 为核心内容。(p230)
14.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
。(p231)
15.实现人生价值要从 和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p232)
16.理想具有 、实践性、时代性。(p232)
17.信念具有执着性、支撑性、 。(p233)
18. 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p233)
19. 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它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p233)
20.理想与现实是 的,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
(p234)
21.正确的个人理想不是依个人 随意确定,从根本上说是由正确的社会理想规定。
(p235)
22.在整个理想体系中, 是最根本、最重要的。(p235)
23.中华民族崇尚精神表现在对 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p236)
24.中华民族崇尚精神表现在古人对 的不懈追求上。(p236)
25.中华民族崇尚精神表现为对 的重视。(p236)

36
1.民族精神以 为核心。(p237)
2.民族精神包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 。(p237)
3.时代精神以 为核心。(p237)
4.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精神的
。(p237)
5.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推动社会发展的 。(p237)
6.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 之中。(p237)
7.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 。(p238)
8.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p238)
9.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 。(p238)
10. 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p239)
11.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 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p239)
12.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要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 。(p239)
13.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培育和发展爱国主义情感的 。(p240)
14.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要正确处理 和面向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p240)
15. 是当代中国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p240)
16.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是改革开放的生命。(p240)
17.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 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p241)
18.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揭示了当代中国 的价值目标。
(p241)
19.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标准的根本要求。(p241)
20.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揭示了 的价值取向。(p242)
21.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 都应当遵守的价值规范。(p242)
22. 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p242)
23. 是人类进步的标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p242)
24.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性。(p243)
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 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p244)

37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 、人民性和真实性。(p243~244)
2.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p243)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国家 的迫切要求。(p243)
4. 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p246)
5. 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p246)
6. 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p246)
7.认识功能、规范功能、 是道德最基本的功能,此外还有导向、激励等功能。
(p246)
8.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要求和 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和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p247)
9.社会主义道德坚持以 为原则。(p247)
10. 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它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p247)
11.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
于个人利益,重视和保障个人的 。(p248)
12. 是超越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局限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道德。(p250)
13. 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p251)
14.个人品德是个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的综合体现。(p253)
15.中国古人的道德修养方法包括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知行合一、 。
(p253)
16.法律是由国家 的行为规范。(p254)
17.国家创制法律规范可通过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修改、废止
。(p254)
18.国家创制法律可通过国家机关赋予某些 或者先前的判例法律效力。
(p254)
19.法律由 保证实施,但它并不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p254)
20. 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p254)
21.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 ,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的意志。(p254)
2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体现,是 和人民性的统一。
(p254~255)
2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是 和先进性的统一。
(p255)
24. 是法律运行中起始性和关键性的环节。(p255)
25.法律制定的原则包括 、 、 。(p255)
26. 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是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p255)
27. 的原则:①合法性;②合理性;③依赖保护;④效率。
28.行政执法的主体:①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②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 ;
③法律授权的和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执行法律。(p255)
29.法律适用的原则有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p255)
30. 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p256)

38
1. 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p256)
2.中特法治道路的 ,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特制度,贯彻中特法治理念。
(p256)
3.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p257)
4.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 。(p257)
5. 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p257)
6.全面依法治国的 是建设法治中国。(p257)
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 。(p257)
8.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 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
持依法行政。(p258)
9.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 。(p258)
10. 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p258)
11. 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p258)
12.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有党的领导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社会主
义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p259~260)
13.法律思维的基本内容包括法律至上、 、公平正义、权利保障、程序正当。
(p261~262)
14.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 和不可违抗性。(p261)
15.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 、规则公平、救济公平。(p261)
16.人权的法律保障主要包括 、立法保障、行政保障和司法保障。(p261)
17.程序的正当表现为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 等方面。(p262)
18.法律义务的履行表现为两种形式: 。(p263)
19.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利、 、民主管理权、监督权。
(p264)
20.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 、住宅
安全权、通信自由权。(p264~265)
21.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的财产权利包括私有财产权和 。(p265)
22.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有 、休息权、社会保障权、物质帮助权。
(p265)
23.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主要包括 的自由、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举行或参
加宗教仪式的自由。(p266)
24.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宗教
信仰自由、 。(p264~266)
25.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应遵循目的的正当性、有必要限度、方式的 、正当程序。(p266)
26.公民的法律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维护祖国安全、
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的义务。(p267~268)
27.法律是否有权威要看法律在国家和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在实践中的
实施程度、被社会成员 的程度。(p268)
28.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p268)
29. 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p268)
30.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 的根本保障。(p268)

3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