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如何寫好景物呢?

首先,一定要先在腦海中有畫面,而不能只是有個「詩情畫意」的感覺。固然寫景
可以有詩情畫意的色彩,但這只是加分作用,原則上不能當作主體。換言之,必須
要先在腦海中有畫面,才能夠描寫得比較具體。否則空有詩情畫意,會讓景色描寫
得過於抽象。基本上,真正的寫景,是以具體描繪為主的,詩情畫意的抽象感受,
只是添色而已。若以抽象感受為主,那就脫離寫景的範疇了。

那麼,有具體畫面後,究竟該如何描寫?基本上若描寫的畫面範圍比較廣泛,
需要移動「鏡頭」,那就分為兩種:其一,「由遠至近」;其二,「由近至遠」。

順道一提,場景描寫的篇幅該如何掌握?筆者認為不需要多,基本上除非場景
需要在讀者腦海留下深刻印象,不然其實只要在進入情景前,簡潔描繪即可,否則
可能會失焦,甚至影響故事節奏。這點請務必謹慎拿捏。
一、確定順序

如同觀察一樣,將景物特點轉化為文字敘述時,也要注意順序。其順
序大體有以下兩種:

1.時空順序。景物描寫類文章的常見結構形式一般根據時空順序安排。
空間順序有由中心到四周,或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由前至後等形式;
時間順序類的文章多為遊記類文章,從到達觀察的景點的時間先後不
同來安排文字的組合順序。

2.邏輯順序。此種順序不常用於寫景類文章中,但有時根據寫作需要
也採用。例如,為了描繪某景點最突出的某一景物時,就可以安排一
個先整體後局部的順序。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就有這樣一
段描寫:「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
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
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
帶,就有無限趣味……」這段描寫就是用「不必說……也不必說…
…」先概括整體狀況,再用「單是……」凸顯「泥牆根一帶」景物的
特點的。

二、調動多種感官

多種感官主要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感覺等,充分調動多種感
官才能使筆下的景物細膩傳神、感染力強。如,《春》中作者朱自清
就調動了多種感官:視覺有「小草偷偷的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
綠的」,聽覺有「鳥兒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著清脆的喉嚨,
唱出婉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著」,嗅覺有「風裡帶來些新翻的
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泥土裡
醞釀」,感覺有「『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
你」等等。多種感官的綜合運用,把春天的嫵媚、柔情、生動地展現
給我們。有許多中學生不知如何寫景,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此。

三、動靜結合

從表面上看,動景,就是動態的景物,如:江、河、蟲、鳥等。靜景,
就是靜止的景物,如:山、川、草、木等。文章中只寫靜景,畫面顯
得呆板,如:學生習作「池塘是四方形的,左半邊荷葉碧綠,荷花紅
艷,十分美麗;右半邊池水清澈見底,還可以看見許多紅鯉魚呢。池
塘的四周花草樹木的影子也倒映在池塘里。整個池塘,就像一幅美麗
的圖畫……」這樣的畫面就顯得呆板。如果這樣改後,效果就會明顯
不同。如,「池塘里的荷葉隨風擺動,青蛙在荷梗間跳來跳去,小鯉
魚在水底互相追逐著,花草樹木的倒影,也在水中隨波蕩漾,晃動
著」。只有動靜結合,所寫景物才能渾然天成,充滿生機與活力。在
《海濱仲夏夜》中「這些燈光倒映在海面上,隨著海水的晃動而閃爍
起來,像『一串流動著的珍珠』」。靜態的燈火寫活了,寫美了。

四、運用多種修辭手法

選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恰當的修辭是使文
字生動化、形象化的必要方法。寫景物時為了把靜態的景物寫活、寫
傳神,很有必要選用一些修辭。《春》中作者在描繪春花竟相爭春用
了擬人手法「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又用了排
比列舉春花的顏色「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本句用了比
喻、擬人、引用等修辭,將景物特點通過感官傳神地表現出來。另外,
對比、對偶、反問等也可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