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7

分类号 0 4 8 专业代码 08 54 00



密 级 G K 学校代码 1 029 8


学 号 8 2 00 8 1 0879


在 :: 南 京 体 書 大 學 _ |^  

N A N J I N G F O R E ST RY  U N I V E R S I TY


硕士专此学位论文

( 全 日 制 

论文 题 目 :
新 型 二 维材料 的 电 学 性 质 及 其作 为 离 子 电 池 的 研 究


作 者 :
王 运


学位类别 : 工 程硕 士


专业领域 :
电 子 信息


研 究方 向 :
半 导 体材料与 器 件


指导教 师 :
吴 芳 教授


二 〇 二三 年 六 月

摘 

锂离子 电 池 因 其无记忆效应 、 循 环 稳 定 性好等 优 点 而 被 广 泛 应 用 于 电 子 设 备 、 电动汽


车及 智 能 电 网 系 统 但锂离子 电池 的 发展 直受 容 量低 充放 电速率 慢 锂 资 源 储 量低 等


。 、 、

因 素 的制约 因此 研 宄人 员 方面 寻 找 性 能优异 的 电 极材料 另 方 面 积 极探 索 其 它 金



一 一

。 , ,

属 取代锂 的 离子 电 池 。
尤其是储量丰 富 、 成 本低 廉 的 钠 、 钾 离子 电池 以及 多 价离子 电池 

由 于 二 维 材 料 的 电 子 被束 缚 在 平 面 内 , 有 比 表面积 大 、 迁移率高 、 易 于 调 控 等优 点 

在 离子 电池 电子器件 旋 电 子 学 等领域具 有广 阔 应用 前景 本文通 过第 性 原 理计算


、 、 自 。 

从结构稳定性 、 电 磁特性 、 吸 附 和 扩 散特 性 以 及 容 量 等 方 面 研 究 了 二 维 ,

XY X (


 Si , 
Ge 

Y =
 S ,
Se

和二维 C r3 C2 及其衍生物作 为 离子 电池 电极材料 的 性 能 , 主要 内 容如 下 

( 1 ) 研究 了 二维 Y

XY 的 本 征 结 构 与 电 学 特 性 。 首先 , 从结合 能 、 声子谱和 分子动




力 学 以 及 力 学 性质 等方面 , 证 明 了 二维 Y

XY 结构 的 热 动 力 学和 机械稳 定 性 。
其次 , 分析


了 二维 Y

XY 的 电 子 结 构 及其 电 场 、 应变 的 调 控情况 。
本征 y

XY 单层 均 为 间 接 带 隙 半 导


体性质 , 而双层 Y SiS


和 y

SiSe 为金属 性质 。 同时 , 发 现 电 场 和 应变 可 调 控 二 维 y

XY 的


电学特性 。
最后 , 计算 了 二维 Y

XY 的 载流子迁移率 。 结果表 明 , 单层 y

SiSe 和 y

Ge S e 

方 向 电 子迁移 率 分 别 为 W 和 VV 双层 Ge S e 的 电子在
1 1

x 28 2 5 cm 5 53 8 8 c n^ 

1 1 1 。
. .

方 向 迁移 率 高达 3 1 1 5 2 5  c n^
. VV

, 方 向 迀移率 为 1 1 1 2 2 3  c rr^ V
. V 1

, 远高于常见 的 M o S 2

的 电子迁移 率 2 0 0  c n^ V V 在 高性 能 电 子器件方面极 具应用 潜 力


( ) , 

( 2 ) 探究 了 二维 y

XY 在离子 电池 电极 中 的 应用 前景 。
从离子 吸 附和扩散 、 开路 电


压 以 及 容 量等方面讨 论 了  Y

XY 作 为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材料 的 可 行 性 计 算 结 果 表 明 。 ,

SiS 

为 和 离子 电池 的 电极 容 量为 W mA h g 扩散 能 垒 为 V 和 2 eV 

L i Ca , S PS , 0 . 1 3 e 0 . 1 。

作为 离子 电池 电极 容量 高达 另外 XY 的 开 路 电 压 在

BA mA h g


SiSe Ca , l S C 。 ,

0 04


V  ̄

 0 7 2
. V 之间 。 总之 ,
二维 y

XY 是 Li 、 Ca 离 子 电 池 的 理 想 电 极 材料 

( 3 ) 预测 了 二 维 C r3 C2 和 C r3 C 2 T 2  ( T 

 F ,
C 1

0 〇H ,
) 作 为离 子 电 池 电 极材料 的 可 行


性 首先 分析二维。 , C r3 C 2 ( T2 ) 的 结 构 稳 定 性 和 电 磁 特性 。 通 过计 算 声 子 谱 和 分 子 动 力 学 

证 明 其动 力 学 和 热 力 学 稳 定 性 。 同 时二维 C r3 C 2 ( T 2 ) 表 现 出 金属 或半金属特性 , 说 明 其具


有 良好的 导 电性能 。 其次 , 研 宄 了 不 同 金属 原 子在 C r3 C 2 及 其 衍 生 物表 面 上 的 吸 附 和 扩 散


特性 其 中 。 , Li 、 Na 在 C r3 C 2 表面上 的扩散能垒为 0 0 2 eV . 和 0 0 . 1 e V 。
最后 , 计 算 了 C r3 C 2


及 其衍 生 物 的 开 路 电 压 和 容 量 。 结果表 明 , 除 K 以 外 的 离子可 以 实现多 层 吸 附 ,


并提供

0 07 . V ?
1 . 0 1 V 的 开路 电压 。 其中 , Li 在 C r3 C 2 和 C r3 C 2 〇 2 表面 吸 附 2 层时 ,
容量为 595 . 5 8



和 八 而 ^ 入 离 子在 〇 〇 和 & 表面可 以 吸 附 层
_

八 。2 〇 2

11 11 5 05 68 11 1 1 。 、 1 2 ?


§ 2
1 ]

§ 3 3 


容量最 高为 Ah 因此 及 其衍 生 物 是 新 代 离 子 电 池 的 潜 在 电 极 材料

1 7 8 6 7 3 m. 

 g
。 , C r3 C 2 

关键 词 二 维 材料 第 性原 理计算 电学性质 离子 电池 电 极材料




: ; ; ; ;



E l e c tr i c a l 
p r o p e rt i e s  o f n o v e l   t w o d i m e n s i o n a l  m at e r i a l s  an d 

it s u s e a s


i o n  b att e r i e s


Ab s tr a c t


L i t h i um -

i o n b at t e r i e s  ar e  w i d e l y  u s e d 
 i n e l e c tr o n i c  d e vi c e s ,  e l e c tr i c v e h i c l e s  a nd  s m ar t
 gri d



y s t e m s b e c a u s e  o f t h e i r a dv a n t a g e s 
 
 suc h a s n o m e m o ry
  

e f fe c t  a n d g o o d  c y c l e 

s t ab i l i t
y .  H o we ve r 

t h e  d e v e o p m e nt  o f l  l it h i um -

i o n  b at t e r i e s  h a s  b e e n  c o n s t r a i n e d  b y  fa c t o r s  s uc h a s l o w  c ap a c i t y 

s l ow c h ar g i n g  an d  d i sc h ar g i n g  r at e s ,  an d  l ow l it h i um  r e s e rv e s  . T h e r e fo r e , 
r e s e ar c h e r s  h av e  b e e n


s e ar c h ngi fo r  e l e c tr o d e  m at e r i a l s  w i t h  e x c e l l e n t  p e r fo r m a n c e  on t h e  o n e  h a nd  ,
a nd  acti v e ly


ex
p l o r i n g  o th e r  m e t a l s  to re
p l ac e  l it h um i  i n i o n b at t e r i e s  o n
  t he  o th e r .  I n p arti c u l ar
 , 
t h e  a b u n d a nt


re s e r v e s  an d  l ow c o st o f  s o d i u m  a nd p o t a s s i u m  
i o n b at t e r i e s  a n d  mu l t i v a l e n t 
 i o n b at t e r i e s
 

B e c au s e  t he e l e c tr o n s  o f  t w o d i m e n s i o n a l  m at e r i a l s  a r e  b o u n d 

i n t h e  p l an e , 
t h e y  h av e  t he


a d v a nt a g e s  o f l ar
g e s
p e c i fi c s u r fa c e ar e a  ,
hi gh m o b i l it
y  a nd  e a s y  re
g u l at i o n  ,
an d  h av e  b r o a d


app l i c at i o n  pro sp e ct s i n i o n b at t e r i e s  ,
e l e ctr o ni c d e vi c e s a nd s
p i nt r o n i c s  . I n t h i s
 p ap e r  ,
t he


p e r fo r m a n c e  o f  t w o d i m en s i o nal  y
- -

XY  X  (

 Si  5
Ge ; 
Y =
 S  S e )  an d 

C r3 〇 2 mo no l ay e r s  an d  it 

d e r i v at i v e s  a s  e l e c t r o d e  m at e r i a l s  fo r  o n  b at t e r i e s  s nv e s t i g at e d  n ter m s o f s t r u c t ur al  s t ab i l i t
i i i i 
y 

e l e c tr o m a
gneti c p r o p e rt i e s  ad s o rp t i o n an d  d i ffu s i o n  p r o p e rt i e s  an d  c ap a c i t t hr o u

h fi r st


, , y

p r i n c i p l e s  c a l c u l at i o n s , 
m a i n l y  a s  fo l l o w s 



)
T he  i nt r i n s i c  s tru c tur e  a nd  e l e c t r i c a l
 p r o p e rt i e s  o f tw o d i m e n s i o n a l y


XY  ar e  i nv e s t i g at e d 

F i r stl
y ,  t he t h e rm o dy n am i c a nd  m e c h an i c al  s t ab i l i t
y o f  t he t w o d im en s i o nal y
- -

XY s t r u c t ur e  i 

d e m o n s t r at e d  n te r m s o f b inding e ne r
pho no n s
p e c t r um  a nd  m o l e c u l a r  d y n a m c s  a s  w e  a s

i i l l

gy , 

m e c h an i c al  p r o p e r t i e s  S e c o n d l y .
, 
t he e l e c tr o n i c  s tr u ctur e  of  t he t w o d i m e n s i o n al  y
- -

XY  an d  the


m o d u l at i o n  o f t h e   e l e c tr i c  fi e l d  an d  s t r ai n  ar e  a n a l y z e d .  The i nt r i n s i c  y -

XY  m o n o l ay e r s  a r e  a l l  o f


i n d i r e c t b a nd g ap 
 s e m i c o ndu c t o r  n at u r e , 
wh i l e  t h e b i l ay e r s y S i S  a n d y S i S e



 ar e  o f 
m e t a l l i c n at u r e  

M e a nwh il e 

it i s fo un d  t h at  t he e l e ctr i c  fi e l d  an d  s tr a i n  c an  r e g u l at e  t he e l e c tr i c al  pr op e rt i e s  o f


t wo dim en s i o nal y
- -

XY  . F na i l l
y , 
t he c ar r i e r  m o b i l ity o f  t wo d i m en s i o n al  y
- -

XY  i s c a l c u l at e d .  T he


re s ult s s ho w t h at  t he e l e c tr o n  m o b i l i t i e s  o f m o n o l ay e r  y S i S e  a nd  y 
- -

G e S e i n t he x d -

i re cti o n ar e


^^ ^^
' '

Ge S e
1 1

1 28 1 . 2 5 cm s  an d  1 553 . 8 8 c m s , 
re s
p e cti v e ly .  T he  e l e c tr o n  m o b i l i t i e s  o f b i l ay e r y 




i s a s h g h as
i 3 1 1 5 2 5 cm
. W 1

 i n t h e x d i r e c t o n  an d y d



i re cti o na l  m o b i l i ty  o f 1 1 1 2 2 3 cm


VV


ii

M 0 S 2 ^^

wh i c h  i s m u c h  hi g h e r  t h a n  t h at  of  t he c o m m o n (
2 0 0 c m s
)
a nd  h a s  g r e at  p o t e n t i a l


fo r  h i g h p e r fo r m a n c e 

e l e c tr o ni c dev i c e s 



)  T he app l i c at i o n  pro sp e ct s o f t wo dim en s i o nal  -


XY i n i o n b at t e r y  e l e c tr o d e s  ar e


ex
p l ored .  The fe a s i b i l i t
y o f y 

XY  a s  an  e l e c t r o d e  m at e r i a l  fo r  i o n  b at t e r i e s  i s di s c u s s e d i n ter ms


of  i o n  a d s o r p t i o n  a nd  d i f fu s i o n ,  o p e n c i r c u i t  v o l t ag e

,  an d  c a
p ac i ty .  T he c a l c u l at e d  r e s u l t s  s ho w


mA h g

V 2 e V


t h at y S S  h a s  a -

i  c ap a c i t y  o f 8 9 3  . 3 7  an d  d i f fu s i o n  e ne r i

g y  b ar e r s  o
f 0  . 1 3 e  an d  0 . 1

mA h g


a s  a n  e l e c t r o d e  fo r  L i an d  Ca  i o n  b at t e r i e s , 
w h i l e  y S i S e  h a s  a  c ap a c i t y  o f u p 

 to 1 5 0 3 4 2 . 

XY ro m

 a s  a n  e l e c t r o d e  fo r  C a i o n  b at t e r i e s ,  i n  a dd i t i o n , 
the  o p en c i r cuit v o ltag e o f y


 r an
g e s


0 0 4 . V 

0 7 2
. V . I n c o nc lu s i o n ,
tw o

di m en s i o n al  丫 -

XY  i s an  i d e al  e l e c tr o d e  m at e r i a l  fo r  L i  a nd


Ca  i o n b at t e r i e s
 



)
T he fe a s i b i l i t
y o f  t w o d i m e n s i o n al 

& C2 3  a nd  & C2 T 3 2 (
T =
 F ,
C l

0 ,  OH )
a s  e l e c tr o d e


m at e r i a l s  fo r  i o n b at t e r i e s  i s
 pre d i c te d .  F i r st
,  t he s t r u c t ur a l  s t ab i l i t
y a nd  e l e ctr o m a
g n e t 
ic

p r o p e rt i e s  o f  t w o d i m e n s i o n al 

C r3 C2 ( T2 ) ar e  an a l y z e d .  T he k net i i c  an d  t h e rm o dy n am i c  s t ab ili t




i s d e m o n s t r at e d  b y  c a l c u l a t i n g  p h o n o n  s
p e c t r a  an d  m o l e c u l ar  d y n am i c s .  M e a nw h i l e  ,
C r 3 〇 2 ( T 2 )

e xhi b i t s m etal l i c o r emi m e t al l i c p r o p e r t i e s n d i c at i n g g o o d e l e c t r i c a l c o ndu c t i v i y S e c o nd l y


  s , 
i it s   t .  

  

t he  ad s o rp t o n  i an d  d i f fu s i o n  p r o p e r t i e s  o f d i f fe r e n t  m e t a l  at o m s  o n   th e  s u r fa c e  of  C r 3 C 2 an d  it 

d e r i v at i v e s  a r e  i nv e s t i g at e d .  A m o ng 
t he m ,
t he & C2 3  has a  l ow di fu s i o n  e n e rg y  b arr i e r  o n  it

an d


t he e ne r
g y  b arr i e r s  o f L i  an d   Na  a r e  0 0 2  e V  a nd  0 0
. . 1 e V . F nal y i l
, 
t he o pen -

c i r c ui t v o l t ag e s  an d


ca
p ac i ti e s o f  C r3 〇 2 a nd  it s d e r i v at i v e s a r e  c a l c u at e d  l .  T he r e sult s s how  t h at  t he i o n s  o th e r  t h an  

c an  ac h i e v e  mu l t i l ay e r  a d s o r p t i o n  a n d  p r o v i d e  o p e n -

c ir cuit v o ltag e s o f 0 0 7  . V 

1 . 0 1 V Amo ng



mA h  g
_

C r3 C 2 〇 2 w

t he m ,
L i c an  a d s o rb  2 l ay e r s  o n  t h e C r3 C 2 an d  it h ca
p ac i ti e s o f 595 . 5 8   an d


A Mg A

505 . 6 8 m  h g , 
w h i l e  mu l t i v a l e n t  
an d  1 i o n s  c an  ad s o r b  2

3 l ay e r s  o n  t h e  m o n o ay e r  o f
 l

7 8 6 7 3 m A h g

C r3 C 2 〇 2  w

C r3 C 2  an d  it h c ap a c i t i e s  up  t o 1

. .  T h e r e fo r e , 
C r3 〇 2 a nd  it s d e r i v at i v e s


a r e  p o t e nt i a l  e l e c t r o d e s  fo r  a  n e w  g e n e r at i o n  o f  i o n  b a t t e r i e s  m at e r i a l s 

K e y w o r d s  Tw o :

d i m e n s i o n a l  m at e r i a l s ; 
F i r st

princ ip l e s  c a l c u l at i o n s ; 
E l e c tr i c a l
 p r o p e rt i e s ; 
I on


b at t e r i e s ; 
E l e c tr o d e  m at e r i a l s


h i
目 

第 章 绪论

 

1 . 1 二 维材料简 介  

1 . 1 . 1 二 维材料 的 性质 与 种 类  

1 . 1 . 2 二 维材料 的制备与应用  

1 . 2 锂离子 电池简 介  

1 . 2 . 1 锂 离 子 电 池 发 展 历程    

1 . 2 2 .
锂离子 电池 工 作 原 理 与 特 点  

1 其他离子 电池简介
. 3  

1 4 二 维 材料在 离 子 电池 电 极 中 的 应 用
.  

1 5 本文研 究 内 容

 1 

第 二 章 理 论 基础 与 计 算 方 法  1 1


2 绝 热近似
. 1  1 1


2 2 Ha e e F o ck 理 论 rt r 

.        1

2 3 密度泛 函 理论
.  1 

2 3 . . 1 T h o m a s F e nn i  -

定理      1 

2 3 2 . ?  H oh enb erg K ohn -

 定理      . . .     1 

2 3 . . 3 Ko m

S h am  方程  1 

交 换 关 联泛 函
2 3 4 . .
…       1 

2 3 5 赝势法 . .  1 

2 4 .
固 体能 带理论  1 

2 4 能 带 结构 . . 1  1 

2 4 2 态 密度 与 电 荷密度
. .  1 

2 5 .
计算 软 件 简 介  20


2 6 .
本章小结  2 

第 三 章 新 型 y XY X S Ge -




, ; 
Y =
S S e)

纳 米 材料 电 学性质 的 研 宄 . . . . . . . 22


3 . 1 研宄背景  22


3 . 2 研 宄方法  23


3 . 2 密度泛 函 微扰法
. 1  23


3 . 2 2 分子动 力 学
.  24


3 . 2 3 形变势理论
.  24


3 . 3 计算 结 果 与 分析  25


3 . 3 . 1 几何结 构 与 稳定性  25


3 . 3 . 2 电 学性质  3 

3 . 4 本章小结   44

第 四 章 二 维 Y X Y X S G e Y S S e M乍 为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材 料 的 研 宄


 i
, ; 


45


4.
研 究背景
1  45


4 2

计算方法  46


4 3

计 算 结 果 与 分析  46


4 3 离 子 吸 附特 性
. . 1  46


4 3 2 离 子迁移特 性
. .  52


4 3 3 开 路 电 压 与 尚 子存储 容量
. .  54


4 4

本章 小结 , …   5 8


第 五 章 二 维 C C 及其衍生物 作 为 离子 电池 电 极材 料 的研 宄
r3 2  59


5.
研 究背景
1  59


5 2

计算方法  60


5 3

计 算 结 果 与 分析  60


5 3 结 构 设计 与 稳 定 性
. . 1   60


5 3 2 电 磁特 性
. .  65


5 3 3 电 极表 面离 子 的 吸 附
. .  66


5 3 4 电 极表 面 离 子 的 扩 散
. .  70


5 3 5 平 均 开路 电 压 与 储存 容量
. .  73


5 4

本章小结  79


第 六 章 总 结 和 展望  80


参考文献  82

第 一

章 绪论


二维 ( Tw o  D i m en s i o nal ,  2D ) 材料具 有独特 的 层状 结 构 、 大 的 横 向 尺寸和 比表面积 


使 其 成 为 许 多 领域 的 研 宄 热 点 , 具 有广 阔 的 应 用 前 景 本 章 主 要 内 容包括二 维材料 的 性质
 。

与种类 、 制 备 与 应 用 以 及 离 子 电 池 的 相 关介 绍 

1 . 1 二维材料简 介


1 . 1 . 1 二维材料 的性质 与种类




二 维材料 , 指 电子 可在 二 维平面 中 自 由 移动 , 但在第 三方 向 上运动 受 限 的 晶 体 材 料 


从 年安德烈 盖 姆 教授 从 石 墨 中 成 功 剥 离 出 石 墨 烯 以 来 二 维材料迎来 个快速





自 2 004 ,

的 发展 时代 石 墨 烯 是 碳 原 子 以 蜂 窝 状 晶 格排 列 的 单 原 子 层 厚 度 材 料 它 比传统三维




2]
。 ,

材 料在 光 学 力 学 电 学 等 方 面 性 能 优 异 石 墨 烯 吸 收 谱 在 可 见 光 区 域 吸 收 率 约 为 2 % [
3 ]

、 、 。 . 3 

具有 良好 的透光性 在 力 学方面 石 墨 烯 之 间 强 共 价 键使 其 具 备 达 的 弹性模量


4]
TPa

。 , l 

延 展 性 和 刚 度 很 优越 。 在 电 学方面 , 由 于 其独 特 的 无 带 隙 , 无质 量 的 狄拉 克 费 米子 , 具有


极 高 的 载流子迁移 率 。 如 下表 1

1 所示 , 近二十年来 , 许 多 新 型 二 维 材料相 继 被报 道 , 

括 过 渡 金 属 硫化物 等 黑磷 磷烯 过渡金属 硼 碳或氮 化物 等 等


( M〇 S2 、 M o S e2 ) 、 ( ) 、 ( )
[ ]



表 1

1 二维材料 的 分类

Ta b .  1

1 C l i c at i o n  o f 2 D  m a t e r i a l s
as s i f  

种类 
典 型代表  
mg 
应用


^  石墨烯 、 硼烯 、 硅烯 、 表面 易 修饰 、 柔性 易 聚集和 降解 催化 、 穿 戴器


锗烯 、 磷 烯 等 和 透 明 度 高 和 稳 定 性 差 件 、 柔 性 存储


MO F -

5 、 HZ I F -

8 、  比 表面积 高 、 孔径 导 电 性差 、 本征 催化剂 、 传感

金属 有机骨架
 HZ I F 67

等 可 调 活 性 差 器 、 医疗载药


孔道有序 、 孔径可 溶解 性差 、 不易 催化剂 、 气体



调 、 比 表 面积 t 加 工 存储 、 传 感器


^ ^  Mo S 2  WS2  Mo S e 2
> > > 带 隙可调 、 光 电性 迀移 率低 、 光电 光 电器件 、 

丁迟 ^ 等 能好 、 能 耗低 转 换 效 率 低 能 和 催化


过 渡 金 属 氧 化 物 Mn 0 2 、 T 02i
等 混 合 价 态 易 分 解 变 形 催化 、 储能


过渡金属 硼 、 碳 M 〇 2B 2 、 Tb C 2 、 T b CN 、 导 电 性好 、 表面功 易 氧化 、 尺寸 电学 、 超导 磁
 、

( 氮 ) 化 物 Nbz C 、 V 〗N 、 Mof 等 能 化 种机 樹生 會 辦 效应 , 胃 il f
t 表 储 含g 

单元素二 维单质 ( X ene s ) , 引 起 了 人们 极大 的 研 宄 兴 趣 。 它主要 由 I VA 族和 VA 族元




素组成 如硅烯 磷烯和锑烯 具有与 石墨烯相 似 的单原 子层结构 有利 于元素掺杂 调





, , ,



控 电 子 性质 , 可 用 于 各 种 智 能 器 件 和 柔 性储 能 器 件 

金属 有机骨架 ( Me t al -

O rg an i c F r am e w o rk s ,  MO F s ) 由 金属 离子或者 离 子簇与 有机配




体通过分子 自 组装而 形成 的

种 具 有 周 期 性 网 络 结 构 的 晶 体 材料 [



般 MOF s 材料 具 有


骨 架 密度 小 、 比 表 面积 大 、 孔结构 可 调 等优 点 , 广泛应用 于在 气 体 吸 附 、 催 化 等领域 。




价有 机框 架 C ova O rg an C OFs 材料是 类由 共 辄 构 筑 单 元 通 过共




( l e nt  i c F r am e w o rk s ,  ) 71

价 键 连 接 而 成 的 二 维 多 孔 材料 。 它 的 特点 是具有 高结 晶 性 、 高 孔 隙 率 和 比 表 面积 , 在有机


电 子器件 方面 极 具 应用 前 景 [
8]


二 维 过渡金 属 硫化物 ( T r an s iti o n Me t al  D i c h al c o g e n i d e s ,


TMD s ) , 可表示为  MX 2 , 

中 M 表示过渡金属 Mo W , 等 , X 表示 S ,
Se ,
Te 等 。
各种 T MD s 具有不 同 的 电子特性 , 

如 Mo S 2 是半导体性质 , 而 W Te 2 是 半金属 性质 [
9]
。 结构上 , I VB  ̄

V I IB 族的 TMD s 通 常表


现 出 类似 石 墨 烯 的 层 状 结 构 单 层 厚 度 大 约 在 , 6

7 A ,
层间 由 微弱 的 范德 瓦耳 斯 力 连接 

可通过机 械剥 离得 到 二 维 单层 。 因 为独特 的 半 导体性质 以 及 可调 控带 隙 , 在 场 效应管 、 


催化 、
传感器等方面广泛应用 

二 维过渡 金属 硼 化物 是 通过选择性 刻 蚀其三维 相中的 原 子层



Q]
M B e ne s )  MA B A

得到 , 其中 , M 表示 Sc 、 T i 、 V 、 Cr 等过渡金属 元素 , A 代表 A l 、 Ga 、 I n 元素 。 它 是类

“ ”

似 三明治 的 层 状 结 构 过 渡 金 属 原 子 层 与 硼 原 子层 交 替 堆 叠 , , 最外 层为过渡金属 原 子 

其化 学 式 可 表 示 为 M?B 2 ? -

2 ( ?

 2 ,
3 ,
4) , 即 M 2 B2 、 M B43 和 M4B 三 种 类 型 6 , 结构上可分正


交 晶 系 和 六方 晶 系 两 类 

^ d
f \ ■ ■ 丨
f r 〇 | 〇H B r 


M"


CU

2 s e

图 1

1 MX e n e s 结构 示意 图

F g i .  1

1 S ch e m a t i c d i a g r am  o f  MX en e s  s tr u ct ur e s


二 维过渡金属 碳 ( 氮 ) 化 物 和 碳 氮 化 合物 ( MX e n e s ) 作为新兴 的 二 维材料 引 起 了 人




们 极大 的 兴趣 [
1 1 ,

气 如图 1

1 所示 , MX e n e s 通常用 公式 1 4 ? + \? 1
1;
〇 2



2 ,
3 ,
4) 表示 , 

“ ” “
为过渡金属 元素

中 M ( T i 、 Sc 、 Cr 、 V 、 Mo 、 Hf 、 Zr 、 Nb 等 ) , X 表示氮或碳 、 




氮 是表面末端基 团 氓 等 主 要通 过择 性蚀刻

, ! 7 ( :1 ,
0 0 11

) 。 ] ^\ 6 1 ^ ] ^?+ ^?







“ ” “ ”
2 ,
3 ,
4) 中的 人 获得 , 人 对应 11 1 八 或 ^^ 族元素 ( 人 1 、 8丨 、 0& 等 ) 。 迄今为止 , 成功


制 备 了 多 种 MX e n e 由于 M 和 X 元素 的 多 样性 MX e n e s 的 特 性 可 以 精 确 地 调 整
1 3
[ ]

3 0 s 。 , 

使 其 具 有 亲水 的 表 面 、 髙 导 电 性和 在 水 溶 液 中 的 良 好 分 散 性 。
得益 于此 , MX e n e s 在 离子


电池 Na K Mg A 等 超级 电容器 场 效 应 管 等领 域 具 有 广 阔 的 应 用 前 景
1 4
( L i 、 、 、 、 1 ) 、 、
[ ]



1 . 1 . 2 二维材料 的制备与应用


二 维 材料有 诸 多 优 点 , 在 实 际应用 中 如 何制 备成 为 首要 问 题 。
随 着 生产 工 艺 和 技 术 的

“ “
发展 衍生 出 多 种制 备方法 大致可分为
” ”
, ,
自 下到上 和 自 上到下 两大类 。
常 见方法


有 机械 剥 离 法 液相 剥 离 法 气相沉淀法 化学合成法等
5 1 5
[ , ]

、 、 、 

机械 剥 离 法 是 制 备 二 维 层 状 材料 的 基 本 方 法 之 一

。 通过摩 擦或 拉力 等手段 破坏 材 料
 ,

层 间 的 范德 瓦 尔 斯力 进而 剥 离得 到 二 维单层 结 构 采 用 该技术制 备 的 有 石 墨 烯 , 。 、 Mo S2 


和 等 然而 传 统 的 机械 剥 离 法存 在 产 量低 和 剥 离 的 样 品 尺 寸 小

WS 2 WS e2 BN 


[ ]

、 。 , 、

量不 髙等缺 陷 。 因此 , 后来人们 引 入

些辅助 剥 离手段来提高产率和 质 量 , 比如 , 利用氧




等 离 子 处 理 基 体 来 增 强 材料 与 基 体 的 结 合 力 和 利 用 Au 表面 的 强 结合力 来辅助 剥 离 %  22]




液相 剥 离法 主 要分 直接剥 离 和 插层 剥 离 两种 前者采取超声 氧化 蚀刻等辅助




23 ]

, 。 、 、

手段直接在溶剂 中 剥 离块体得 到 单层 , 后 者 需 要 借助 化 学 或 电 化 学 方法将 异 质 组 分插入




到 二 维材料 中 , 提高层与层之 间 的 间距 , 削 弱 层 间 附着 力 和 降低 剥 离 势 金 , 进而 剥 离 出 薄


膜纳米片 。 最近 , 硫化 锡 被报 道 采 用 液 相 剥 离 法 成 功 制 备 [
24 ]

。 不过 , 该 方法 容 易 受 到 分 层


材 料 和 溶 剂 之 间 表面 张 力 匹 配 度 的 限 制 并 且 仍 存 在 产 量 低 和 效 率 低 的 问 题 机械 剥 离 法
 , 。

“ ”
和 液相 剥 离法都是 自 上而 下 方法 , 本 质 上 利 用 外 力 破 坏层 与 层 之 间 的 弱 相 互 作 用 。 

此 ,
剥 离法

般 只 适用 于 层 状结 构 的 材料 

而气相沉淀法_ 则 是
“ ”

自 下而上 的 制 备方法 般将 材 料 通 过 升 华 蒸 发 等 方 式转


, 、

化为气相 , 再使其沉积 形 成 固 态 薄膜 。 常 见 的 气相 沉淀 法包括化学 气相 沉积 ( C he m i c al




Vap o r E v ap o r at
 i on ,
CVD ) 、 热 辅 助 转 换 和 物 理 激 光 沉积 技 术 。 目 前 , 气 相 沉淀法广泛 用 于


合 成 单 层 或 几层 二 维 材 料 。 通过 改变生长温度 、 气体流量 、 前 驱体种 类和 腔体压 力 等来控




制 二 维材料 的 厚度 ( 层数 ) 和尺寸大小 。 同时 , 气 相 沉淀 法借助 热 辅 助 转 换 技术 和 物理激




光沉 积 技 术 可 以 实 现 晶 圆 级 别 的 大面 积 二 维 材 料 的 生 长 

化 学 合 成 法 % 往往 用 于 新 型 二 维 材 料 的 合 成 , 具有简单 、 低成本和 高产量 的特 点 。 


如 , 湿化学合成 Xene s 。 此外 ,
化 学 合 成 法 还 用 于 新 兴 的 二 维 层 状 过 渡 碳化 物 、 氮化物或




碳 氮 化 合物 等 的 合 成 

二 维 材料 具 有 可 调 的 电磁特性 、 高 迀移 率 以 及 良 好 的 柔性和 透 明 度 , 在储能 、 光 电器




件 传感器 磁性存储等领域应用 前 景 广 阔 随着 由 于智 能 穿 戴设备 新能源汽车 



27
[ ]
、 、 。 、 、

计算等行业兴起 , 人们 对 柔 性 电 子 器 件 、 光 电 器件 、 磁性 和 能源存储 的 需 求 不 断 增 加 , 

此探索 预 测 性 能优异 的 二维纳 米器件材料和 储 能材料很有 必 要 , 这 将 大 大 缩 短 新 型 材料




的 应 用 研 发周 期 

首先 , 具 有 理 想 电 学 性 质 的 二 维 材料 可 应 用 于 纳 米 器 件 设 计 , 比如 :
光 电 器件 、 场效


应 晶体管 ( F i e l d E fe c t T r a n s
 i s t o r,  FET ) 等? 。
如图 1

2 所示 , 载流子迁移 率是 FET 的重


要参数 , 沟 道长度相 同 时 , 迁移 率越 高 , 则 器件跨 导 越大 , 开态 电 流也 越大 , 速度 越快 


二 维 黑 磷 的 载流 子 迁 移 率 可 达 1 〇

 cm W 1

, 具有 带 隙 可 调 以 及 各 向 异 性 的 电 荷 输运特性 

并且其单 层 和 多 层均 为 直接 带 隙 。 然而 , 由 于其表 面存在 P 原 子 的 孤 电子对 , 所 以 黑磷很




容 易 被氧化 为 了 寻 找 其 它 具有 高载流子迀移率 的 新 型 二 维 半 导 体 科研人 员 己 经进行 了


。  ,

许多研究 例如 具有 非 常 高 的 电 子迁移 率 的 单层 V 29]


间接带隙 的


H^ V

, ,
T i S3 ( c n^ ) 

GeP 3 和 I nP 3 单层 ( 8 x l

〇  cm W 和 1

2x l 〇 

cm W 1

) 以 及 直 接 带 隙 的 GeP 2 单层 ( 1 0


VV 众 所周 知 二极管等 电子器件本质 上是 由 结 组成 它通过 空穴掺杂



3Q 33
_

c rr^  L p n
[ -

) , ,

如 中 掺杂 B 和 电 子掺杂 如 中 掺杂 形成 的 型和 型 再制 作在 同 块基


( Si ) ( Si P )
p n ,

片 上 而 晶 格适配 的 两 种 半 导 体材料也 可 以 直接 堆叠 构 成 异 质 结 比 如 二 维
。 , M〇 S2 为n型 

磷烯 为 型 可将二维 异质 结构看成二维 结%
3 5]

p , M 〇 S 2 /B P p n



源级


石墨烯


mm


图 1

2 石 墨 嫌 M0S 场 效 应 管 的 示 意 图
/  2

F ig .  1

2  S c h e m a t i c  d i a g r am  o f t h e  g r a p h e n e / M o S 2 F E T
  

其次 , 二 维 材料被 广 泛 应 用 于超级 电容器 、 离 子 电 池 等储 能 领 域 ^ W , 这 是 因 为 其层




状 的 晶 体结构 有利 于 离 子 的插层和 扩散 , 表 面 官 能 团 的 多 样 化有利 于 调 控 电 子特性和 提




高导 电性能 , 良 好 的 机 械 性 能保证 充 放 电 过程 中 结 构 稳 定 。
如图 1

3 所示 , 目 前研究 了 多




种 二 维材 料用 于 储 能 , 包括石 墨烯 、 共价有机骨架 、 过渡金属 硫化物 、 MX e n e s 、 黑磷和


金 属 氧化 物 等 。
其在 阴 极 、 阳 极和 电 解质 中 都有应 用 , 可 以 作 为表 面 吸 附 或插层 的 活性材


料 、 构 成 复 合 材料 的 导 电 添 加 剂 , 以 及 抑 制 枝 晶 或 粉末 化 的 保 护 剂 

/ kb 



/ S  H
 m 

概 骨 架 碳 氮 化 物 

过渡金 属二硫 属 化 合物




 j

 ;
1 M

 暑

 过渡金属氧化物



说= ;



x v



" s"

\ ?

\ MX e n e s  




图 1

3 应 用 于储能 的 二维材料

F g 2 D  m a t e r i a l s  fo r  e n e r
 3 stora
g e  a p p c at o n s

i 1 l i i 

gy 

1 . 2 锂 离 子 电池简 介


1 . 2 . 1 锂 离 子 电池 发展 历程


锂作 为 最 轻 的 金 属 元素 , 相 对 原 子 质 量为 6 94. , 能够 比 同 质 量其它 金属 原 子 提供更 多




的 电子 , 并且锂离 子 的 半径小 ,
充放 电 时可 以 在 正 、 负 极 间 快 速 迀移 。 1 970 年 , 日 本三洋


公 司 采 用 二 氧 化 锰 作 为 正 极 材料 , 金属 锂为 负 极 , 锂二 次 电池开始 商 业化量产 。
但是 , 

A rm an d % 提 出 采 用 锂 的 嵌 合 物 代 替
“ ”
析 出 形成 枝晶 , 带来 了 安全 问 题 。 为此 , 1 980 年 , 

金 属 锂 作 为 电 池 的 负 极 材料 此 时 金 属 锂 并 非 晶 体 形 态 而 是 以 锂 离 子 形 式 在 电 极 间 的 反
 。 ,

“ ” “ ”
复游 走 摇摆 , 因 此称 为 摇椅 电池 。 不久 , G o o deno ugh 教授 提 出 L iC 〇02 可作为锂


离子 电池 ( L i t h i um -

i o n b at e r i e s ,
L IB s ) 正 极材料 , 后来索尼 公司 研发 出 L C o 〇 2/ C
i 的 锂离


子商用 电池 广泛应用 于 电 子产 品 和 储 能领域 年 教授还 发现



3 8
[ ]

, 。 1 997 , G o o deno ugh

材料 具有耐高温和 耐过充 电 的特性 极大地加 快 了 锂离 子 电 池 的 商 业 化


3 9
L iFeP 04 [ ]

, 

随着 智 能 手机 、 智 能 穿 戴 设 备 等 数 字产 品 的 普 及 , 锂 离 子 电 池逐渐 应用 于 各个领域 

新世纪 以 来 锂离 子 电池 的 研 究在科学家们 的 钻研 下 也迈入 了 新 的 发展 阶 段 正极材料有


,  。

L i M n2 〇 4 、 L i M 02 ( M 

 Co ,
N i

Mn ) 、 L i M P 〇 4 ( M 

 Fe , 
Mn V,  等 ) ; 负 极材料 包括 碳 基 

硅基 、
氮基 、 MX e n e s 、 钛酸 锂 等 。 除 此之 外 , 其它离子 电池 ( Na 、 K 、 Mg 、 A 1
等 ) 和固


态 电池 的研 究也成为近些年 的 研 究热 点 [
4Q]




1 . 2 2
. 锂离子 电池工作 原理与特 点


锂 离 子 电 池 主 要 由 电 极 材料 、 电 解液和 隔 膜三部 分组成 。


如图 1

4 所示 , 在充 电 时 

锂 离 子 从 正 极 材料 中 电 离 , 经 电解液移动 到 负 极 , 电子经外 电路从正极流 向 负 极 , 负极富




集大量锂离子 , 并 嵌 入 负 极 材料 中 。 在放 电 时 , 锂离子从负 极脱 出 , 移动 并嵌入到 正 极材




料中 

放电




卜參 暴 泰 @ 0
善 令
一 一 一 一 




0
  ^ 0


? Y 

mm


负极 正极


充电


图 1

4 锂 离 子 电 池 工作 原 理 示 意 图

F g 4  S c h e m a t c  d a r am  o f h e  w o rk n h um o n  b at t e r y
g p r nc p e o
 1

t l f l it i



i i i i i i

.  

和 作为正 负 极 材料 的 锂 离 子 电 池 为 例 其 电 极 间 发生 的 氧化还 原 反

3 8]
以 L C o 〇2 C

i 、 ,

应 表 示如 下 


由 +  ̄

正极 : L i Co O 〇  ^ L i

C o O2 + xL + xe  ( 
) 
 i   1

放电


充申

负极 : 6C + 、
二 L C
 }



x 6 (



放电


充申

电 池 总 反应 : h Co 0 2
+ 6C

二 a L C〇 〇 + L C 
」 3 i

_

x 2

x 6 (



放电

如今 ,
采用 锂离子 电池取代铅酸 电池逐渐成为主流 , 随 着 新兴 的 5 G 商业化应用 进程


加快 锂 离 子 电 池将在手机 智能穿戴 无线蓝牙 设备 等 电 子产 品 中 进 步推广 此外


, 、 、 。 

在 电 网储能 、 电动汽车充 电站 等新兴领域也有广 阔 发展 前景 




1 . 3 其 他离 子 电池简 介


钠 钾 与锂属于 同 主族碱金属 元素 它们 有相似 的 化学 性质 因 此钠 离 子 电池 Na




、 , , (

i o n b at e r i e s ,
N Bs ) I 、 钾 离子 电池 ( K -

i o n b at e r i e s ,
KI B s ) 的 工 作 原 理与 锂 离子 电池基本相


同 。 钠 ( 钾 ) 离 子 具有 较 小 的 斯托 克 斯半径 , 即 钾 离子 ( 3 . 6 A )  < 钠 离子 ( 4 6
. A ) 〈 

离子 ( 4 8 . 人 ) , 这说 明 在 同 浓度 电解液 中 Na 或 K 离 子 迀移 率和 电 导 率 更 高 。 比 如 Guo 小


组 通过分子 动 力 学模拟 发现 钾 离子 的 扩散系 数 比锂离子高约 倍 因 为钠 和 钾 的 标




4 1

, 3 。

准 电极 电位 (

2 9 3
. V 和 -

2 7 . 1 V) 与锂 (

3 . 0 4 V) 接近 , 可提供较高 电压 , 所 以钠 ( 钾 

离 子 电池 具有相 对较 高 的 能 量密度 钠 钾 离子 电池具有 以 下优势 [


42 ]
。 ( ) 



) 原 材料 储 备 丰 富 , 价格低廉 




相 同 电 解液 浓 度 , 电导率高 , 相 对成本低 




钠 钾 离 子 不 与 铝 反应
/ , 可选用 铝 箔作 为 负 极 的 集流体 , 减 轻质 量 




钠 钾 离 子 电 池 无 过放 电 特性
/ , 可放 电 到零伏 

因此 , 钠 钾 离 子 电池 成本优势 明 显
/ ,
有 望未来替代锂离子 电池 




_
F ig
负 极

.  1

5 Non

l it

_

h i um


隔 膜

非 锂 离 子 电 池工 作 原 理 图

o n b at t e r y  o p e r at i n g p r i n c i p a


l 
正极


d i ag r a m


如图 1

5 所示 ,
对于 多 价离子 电池 , 工作 原 理本质 上 与 锂 、 钠 、 钾 离 子 电 池类似 , 

同 的是 , 多 价 金属 原 子 电 离 出 多 个 电 子 参 与 电 池 反应 。 可充 电 的 多 价 离子 电池包括三个基


本组成部分 

2+ + 2+ 2+




正极 : 可 以 储存和 释放工作 的 多 价 离子 ,
如 Mg 、 A l

、 Ca 、 Zn 等 




在正 极和 负 极之 间 转移 多 价离 子 的 电 解质 



) 无宿主 的 金属 负 极 

多 价 离 子 具 有 无 毒 价 态 稳 定 较 小 的 离 子 半径 和 低 氧 化 还 原 电 位 等 优 点 与 金 属 锂 相 比 、 、 , 



这些 多 价金属 具 有 更 高 的 热稳 定 性和 化学稳 定 性 , 这可 以 大大 降低 安全风 险 。 因此 , 多价


离 子 电 池 能 大 幅 提 高 能 量密度和 降低 成本 

可充 电 的 镁离子 电池 Mg M Bs 作 为潜力 无 限 的 新 代 高性能 电池


o n  b at e r i e s

( i I )
,  , 

它 具 备 高 能量密度 、 低成本 、 安全性高 的优势 [


4 3 ]

。 国 内 锂储量 只 占 世界 总 量 的 6 % , 主要


依 赖进 口 价格偏 高 导 致锂离 子 电池 生产 成 本增 加 而镁 资 源丰 富
, , 。 , 占 全球 总 产量 的 80 % 

有 助 于 降低镁 离 子 电池 的 生 产 成 本 和 减 小 对海 外 资 源 的 依赖 。 镁离 子 电池 当 前 研 究 主要


集 中 在 电 解 质 和 正 极 材料 上 , 解 决 镁在 有 机 电 解 液 中 钝 化 和 寻 找 可 逆 嵌 入 脱 嵌 的 负 极 材
 /

料 将进 步促进镁 离 子 电 池 的 发 展 离子 电池 Ca o n b at e r i e s CIB s 的相 关研宄较




, 。 ( i )
, 

少 , 但 随 着 人们 研 究 的 深 入 , 钙 离 子 电池 的 应用 潜 力 将逐渐显 现 

而 铝 元 素在 地 壳 中 的 含 量 为 8 3. % , 是最丰 富 的 金属 元素 。
价格上 , 同 时 期 铝 的 价格


只 有锂 的十分之


并且错 离子 电池 ( A l

i o n b at e r i e s ,
A Bs ) I 表 现 出 超 高 的 能 量密 度 、 

快充 电速度 使用 寿命更长 更安全 性价 比 高 等 优 点 因 而受 到 了 研 究 者广泛关注 [


44 ]

、 、 、 , 

自 1 999 年 Vo lt a 等 人 首 次将 金属 锌 作 为 电 池 的 电 极 以 来 ,
锌 金属 具 有 高容量 、 绿色


无毒 、 电导率高 、 相 对较低 的 氧化还原 电 位 (


0 76. V )
、 安全性高 、 成本低等优 良 性能 ,


认为是最有前途 的锌离子 电池 ( Zn -

i o n b at e r i e s ,
ZIB s ) 负 极 材料 。 近年来 , 锌离子 电池研


发取得很 大进展 正 极材料有锰 钒 氧化物 普鲁 士蓝类似物 与 有机类化合物 




4 5 46]
, ( ) 、 。

找 高 性 能 电 极 材 料 仍 是 实 现 锌 离 子 电 池 广 泛 应 用 的 技 术 关键 

虽然近年来 多 价 离子 电 池研 宄 取得 了 显 著 的 进展 但 仍存在 些 突 出 问 题 尚 未解决




“ ”

4Q ]

。 就 负 极材料而 言 , 它们经常受到低库仑效率和 不可逆 问 题 的 影 响 ,


例如 : 枝晶 

长 、 电化学腐蚀 、 副 反应等 。 这在 水性锌 离子 电池和 钙 离子 电池 中 尤为 明 显 。 其次 , 多价




离 子 电 池 中 的 电 解质 也 面 临 几个关键 的 挑 战 。 例如 , 多 价 离 子 的 电 荷 浓度 越 高 ,
阳 离子 的


去 溶解 能 就越 大 这 会 阻 止 其 向 电 极 界 面 的 迀 移 在 镁 离 子 电 池 和 铝 离 子 电 池 中 很 容 易 发
,  ,

生 。 同时 , 多 价离子扩散可 能面 临 这些挑 战 :
多 价 离 子插进宿 主 结 构 ; 多价离子 占据原有


的 活性位 点 并 导致相 变 ; 由 多 价离子扩散 引 起 的 结 构 变形 以 及 多 价 离 子与 溶剂共 同 参与




插层 对 于开发这些 多 价离子 电 池 首 要 问 题 就是找 到 种 高性能 的 理想 电极材料


。 , 

1 . 4 二维材料在 离 子 电池 电极 中 的应用


二 维材料具有 比 表 面 积 大 电 子 迁 移 率 高和 机 械稳 定 性好 等 优 点 被广 泛 地 应 用 于 锂
、 , 

钠 钾 等 离子 电 池 电 极 用 以 满 足 日 益 增 长 的 高 能 量密度 高倍 率 性 能 和 循环 性 能 的 要 求
、 , 、 

比如石 墨條 磷稀 过 渡 金 属 硫化物 等
6 47
\1 乂 6 1 1 6 3

3 ]

、 、 、 :




W48
起 初 考 虑 将 石 墨 烯 作 为 负 极 材料 。
石 墨 烯 的 储锂容量 可达 S OO mA h g

。 然而 , 

墨烯片 层 间 容 易 堆积 , 并且含 氧基 团 易 与 锂 发生 副 反应 , 导致容量减 小 


后来发现 以 黑磷作 为 负 极 材料 容量 高达 2 5 9 6 mA h 但 插 层 离 子相 互 作 用


L IB s ,
 g

起 的 体积 膨 胀 会 导 致 结 构 变 形 等人 发现磷烯用 于 负 极 的 理论 比 容量

49

[ ]

。 Ku li s h N Bs I


为 8 6 5 m A  h g 。 P eng 等人_研 究 BP C -

纳 米 复 合 材料 作 N Bs I 负极 , 在 1 00 次循环后表


现出 mA  h  g 的 高容量 保持 了 初始 可逆容量 的 等人 研宄 



1 5
1 3 8 1  , 90 5 . 。 S u l t an a
[ ]

BP -


墨 复 合 阳 极作 K BsI , 在 1 C 循环容量为 6 1 7 mA h g 

个相 当 有 利 的 环 境 %
+ +
在 TMD s 中 较大 的层 间 间 距为 Na K 提供 了 Mo S2 石墨


, 、 。 /

稀 复 合 材料 在 A 的 电流下表现 出 的 比 容量 等人 发现

Ah

5 3 5
_

1 1

OO m 00 m Su 4〇 82
[ ] [ ]

l 1 1 1
g g
。 


纳米片作 N Bs 的 负极 I , 在工作 电流密度为 4 0 mA  g 下 , 经过 1 00 次循环 ,
容量为 3 86


4 4
mA h g Mo S 2 石 墨烯应 用 于 K Bs 在 电流密度为 S O mA 时 容量达 Ah
5 5
_

679 m
[ ]

。 / I 


g ,

等人 研究 了 用于 时 在 的 高 电流密度下 可逆 的 比 容量为

5 6
W S e2 M Bs U OO mA g

L iu
[ ]

 I , ,

2 0 mA h 在 次 循 环 后 仍 保持 约 %

1 50 83 5 

 g
, .

作 为 电 极 材料 表 现 出 良 好 的 导 电 性 和 高 效 的 存 储 能 力 Ya n g 等人

MX e n e s 明 M

H正 

。 2

型 MX e n e s  M V 等 作为 N B s 负 极 时 容量为 A 2 8 8 mA h
- _

1 1

 (

T i 、 、 C r )  I ,  1 90 m h g  ̄

g 

并且 能垒 为 这表 明 其具 有 高 能量密 度 和 快速充放 电 能 力 等人
5 8
0 0 9 e
. V ?

0 . 1 8 e V , 。 Hu [ 


研 宄 发现本征 N b2 C 单层 具有 很 高 的 镁 容量 约 O S A mA h g 和锂容量 约 mA h g

_

( l ) ( 542

同 样地 等人 研 宄 了 不 同 的 碱金 属 离 子 和 在 
中 的 存储情
5 9

0 。 , Er
[ ]

( Li 、 Na 、 K Ca ) T i 3 C2

况 对 Na K 和 的 理论 比容量分别 为 j j y S mA h g U mA h g mA h
- -

C a

,  L i 、 、   . 、 S S 、 1 9 1 . 8 

和 9 8 mA h g N ag u 等人 _报告 了 作 为 阳 极材料 的 K B s 电

. -

MX e n e s  CN T x
1 1

g   3 1 . 。 i b  ( T i3 )  I

化学性能 次循环后容量为 2 0 2  mA h g 在 次循 环 后 下 降 到 A
_ -

1 1

, 1

, 1 00 7 5 m h g 


尽 管 近 二 十 年来 , 二 维 材料迅猛发 展 , 特 别 是 二 维层 状 材 料 , 其层 间 空 隙 可 以 容纳大


量 的 碱金属 离子和 多 价离子 也 提供 了 更 多 的 电 活性 点 , 。 但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材 料 也 存在




+ +
问题

4° ,

' 比如 , 较大原子 半径 的 碱金属 ( 如 Na 、 K ) 插入 T MD s 电 极材料 时会 引 起 的


结 构 变化 并 可 能 形 成 可 溶 性 的 多 硫化物 ,
导 致与 电 解质 发生副 反应 。 不过 , 这些难题 可 以


用 些 方法来克 服 如添加 插层剂或掺杂剂 以 提高 间 隙 间 距 通过合成复合 电极材料 以 提




, ,

高强度 , 以 及通 过 表面 功 能化 来 调 控 电 极 电 磁 性质 等 等 , 这 将 为 其在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材 料 中


的 实 际应用 提供助 力 



1 . 5 本文研究 内容


本论文采用 第 性原 理计算 方法 利用 VA S P  V Ab


, ( i e nn a  i n i t i o  S i mu l at i o n  P a c k a g e 

软件包进行 相 关 计算 。
从理论上预测 了 新型二维 Y

XY X (


 Si ,  Ge Y ; 


 S ,  S e) 、 Cr C2 3 及其


衍 生 物 的 电 学 特 性 和 作 为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材料 的 应 用 前 景 。 主要 内 容和 章节安排如 下 

第 二 章 主 要 是 二 维 材料 与 离 子 电池 的 简介 以 及相 关理论和 计 算软件 介 绍

、 , 

第三章 主要研 究 了 二维 Y

XY 的本征结构 与 电学特性 。
首先 , 从结合能 、 声子谱和 分


子动 力 学 以 及 力 学 性质 等方面 , 证 明 了 二维 Y

XY 结 构 的 热 动 力 学 和 机械稳 定 性 。
其次 

分析 了 二维 Y

XY 的 电 子 结 构 及 其 电 场 、 应变 的调 控情况 。
本征 Y

XY 单层 均 为 间 接 带 隙


半 导体性质 , 双层 Y S S

i 和 Y

SiSe 为金属 性质 。 而 电场 和 应变可 以 调 控二 维 y


XY 的 电学


特性 , 实 现半 导体 金 属 性质 转变 -


最后 , 计算 了 二维 Y

XY 的 载 流 子 迀 移 率 。 结果表 明 

单层 丫 S Se

和 丫

Ge S e 在 jc 方 向 电子迀移率分 别 为 1 28 1 . 2 5 cm W 和 1

1 553 . 8 8 c rr^ VW


双层 Ge S e 的 电 子 在 方 向 迁移 率 高达 V V 方 向 迁移 率 为


- 
_

x 3 5 2 5  c n^ 2 2 3 cm


1 1 . ,
j 1 1 1 .

V 远高于 M〇 S2 的 电子迀移率 ^V V 在高性能 电子器件方面极具应用 潜力


1 1

, ( 2 0 0 c r ) , 

第 四 章 主要 从 吸 附特性 、 扩 散特 性 和 开 路 电 压 以 及 存 储 容 量 等 角 度 探 究 了 二 维 Y

XY


作 为 离 子 电 池 的 电 极材料 性 能 。 计算结果表 明 ,
二维 Y

SiS 和 Y S Se

作 为离子 电池 电极 的


性能 比二维 Y

Ge S e 有大 幅提高 , 其中 , 二维 Y

Si S 作为 Li 和 Ca 离子 电池 的 电极 , 理论


容量 高达 mA h  g 相 应 的 能垒为 2 e V 而二维 作为 离子



8 93 . 3 7 , 0 . 1 3 e 、 0 . 1 。
丫 SiSe

Ca

电 池 电 极 时 最 高可达 mA  h  g 离子在二维 表面 的 能垒为 V 



Ge S

1 5 0 3 42 . 。 Ca Y

0 2 2
. e ,

储容量达 八 而 也有约 ¥ 的低 能垒 此外 二 维 ^^ 8 6 作为


5 1 2 4 5
. 111 11
¥ 。 1 ^、 〇& 0 . 1 6 6 。 ,

Na 或 K) 离子 电池 电极 的 容量约 为 mA h g 和 7 0 7 3 4 m A h g 并提供

- -

1 1

L i ( 、 Ca 1 7 6 8 3 .


. ,

V V 的 开路 电压 总之 二维 XY 是 种 很 有 前途 的 电 极材料

0 . 1 1

0 3 . 1 。 ,



第 五 章 从结 构稳 定 性 吸 附和 扩散 以 及容量等方面 系 统研 宄 了 二 维 、 C r3 C2 及 其衍 生 物


作 为 离子 电 池 电 极材料 的 可行 性 结 果表 明 。 , C r3 C 2 及其衍生物 不仅动 力 学 和 热 力 学 稳 定 


而 且表现 出 金属 或 半金 属 性质 , 说 明 其具有 良好 的 导 电性能 。 C r3 C2 表面上 Li 、 Na 的 扩 散




势 垒低 至 0 0 2 e. V 和 0 0 . 1 e V 。 C r3 C 2 和 C r3 C 2 0 2 作为 LIB s 的负极时 , 容量为 595 . 5 8 mA  h




2+ +
和 而 在 和 表面上表现 出 较好 的 吸 附 效 果

mA  h  g Mg A
- -

C r3 C 2 0 2
1 1

g 5 0 5 6 8 . 。 、 l C r3 C 2 

容量 高达 mA h g M g4 C r C 2 〇 2 mA h  g Mg6 Cr C2 和 A 远高

— —

1 1

 1 0 1 1 . 3 6 
 ( 3 )

 1 7 8 6 7 3 . 
 ( 3   l
4 C r3 C 2 ) ,

于 常 见 的 二 维离 子 电 池 电 极材料 。 此外 , C r3 C 2 及其衍生物可提供 0 0 7 . V ?
1 . 0 1 V 的 开路


电压 因此 二 维 Cr C2 及 其衍 生 物 是 新 代 Na Ca 离 子 电 池 的 理想 电 极材料

。 , 3 Li 、 、 

1 

第 二章 理论基础 与 计算 方 法


2 . 1 绝热近似


在 i v 个粒子体 系 中 , 波 函 数可表示成 少 其 中 , 是指 空 间 坐标


呦 , , 表示 自 旋坐标 {
幻 ,
《 ,
. . .
身 }
, , 代表 时 间 。 所 以 体系 的 哈密顿量 泠 和波 函 数 ? 满


足含 时 薛 定谔方程 [
6 1



i h

 =
 H ¥ x


2 -




d t

相 应 的 定 态 薛 定 愕 方程 



2 2)-



体 系 总 哈密 顿量包括 电 子动 能 之 、 原 子 核 动 能 4 和 &^  ^ 库 伦相 互作 用 

A A A A A 

H 

 T + TN + V N + V
e 

e ee
+ Vm


2 2


2 2 2

 Z7 e Zj Zj 2 3)
 h h
y 

e g


VV
( 
  y y y



 |
 

^   合K

r M  念 d A

2m i 2 2

e ,  

| |

其中 , 原子核和 电子分别 用 下标 / 和 / 区别 。 上式 ( 2 3 -

) 中 原 子核质 量 M 远大于 电子质




量 ( 约为 1 800 倍 ) , 总 哈密 顿量可分 写 为 

H 

 TN + H e  (
2 4)-



其中 ,
t 表示核动 能项 ,
& 为 电 子 结 构 部 分 的 哈密 顿量 

Xv


Z ^ -

Zr ^ +

Z^

i  (
2 5)-



定 态 薛 定 谔 方程 为


^ .


r i? ) 


 £ .


( ^ .


r i2 ) ,  (
2 6)-



其中 ,

^和 % (
r ,
i?
) 分别 表示 固 定 核 i? 时 电 子 本 征值 和

组正交归 一

完备集 

用 电 子 波 函 数将 总 波 函 数 展 开 为 

屮 厂 及) =

[ ZW 分 及)  2 7)-

( ,  ,

( 

电 子波 函 数 的 系 数 Z (
及) 只 与 原 子核构 型有关 , 将式 ( 2 -

7 ) 和式 ( 2 4

) 代入 式 ( 2 2

) 

TN E E )z ^ 
ZW E 2



( ( 


i i i i i

为 了 方便起见 , 不考虑 上式 ( 2 -

8 ) 中 波 函 数 中 变量 ,
等 式 两 边乘 & .

, 化 简可得 

士 心 + 告 十》 > 
4 + 五 五 =
+ 2 9)
厂 )尤

( / 7 ’ ( 


〈 〈

1 

上式右侧括号 内 两项为非绝热耦合项 , 通常是很小 的 , 几乎可 以 忽 略不计 。 于是 

足如 下方程 


2 -

1 0)


至此 , 在近似绝热情况 下 , 将 电 子和 原 子核 的 薛 定 谔方程分离 。 绝 热 近似是 电 子 结 构 理论




的 基础 , 在 忽 略核振动 情况 下 , 体系 总 势 能 只 与 有关 

2 2
. H ar tr e e -

F o ck 理论


虽然绝 热近似将 原 来系 统 哈密 顿量 中 的 原 子核 的 动 能和 势 能分 离开 , 极大地简化 了




方程 的 复杂 度 , 但是对于相 互作 用 的 多 电 子体系 仍然 极其 复杂 。 因此 , 1 927 年 H ar tr e e 


求 解 多 电 子 薛 定 谔方 程 时 引 入 单 电 子 近 似 它 通过对 单 电 子 波 函 数 乘积 项 归 化后

62 ]

。 ( 

线 性组合 , 近似作 为 电子 的 波 函 数 

¥ ir

 { r2 )  2


( ( 1 1
)

p x )

p2 
pN {
N ) ( 

而 多 电子体系 能量 的 数学 期 望 为



^¥ {



H ¥ {r e \

)  (
2 -

1 2)


利用 行 列 式表 示 成

63
F ock
[ ]

S l at e r

1  <
P i i

2 )  (
p2 {

2 )  ? ? ?

 (
pN {

2 )



, 、


r =
2 '

1 3


) ( 

i 

■  ;  :

   r
? ? ?


^ l (

V )

Pl i N ) PN

( N 

其中 ,
仍 G ( ) 为第 / 能 级 的 单粒子 包 含 电子 的 自 旋 轨道 。
将式 ( 2 -

1 2 ) 中 五 对 仍 作变分 

单 电 子方 程 如 下 


V + V { r ) (
p t


)

^ J
% (


_

^J =
 ^ (
2 _

1 4)


  々 


' '

2 r r r r
- -

L 」 | | | 

上 式称 为 H ar t e e F o ck
r -

方程 等式左 边三项 依 次表示为 单 电 子动 能 和 原 子核对单 电 子 的 作


, 

用项 、 电 子库仑相 互作 用 项 、 电 子交换相 互作 用 项 

H ar tr e e

F ock 近似 是 单 电 子近似 , 实 际 上将 电 子 的 运动 看作 单 电 子在 有 效 势 中 的 独立


运动 。 但是对于 H ar tr ee

F ock 方程来说 ,
只 考虑 了 交换 项 , 忽 略 电 子 间 关联相 互作 用 , 
使

得计算不精确 。 此外 , H ar tr ee

F o ck 理 论 本质 上 是 对 波 函 数 的 理论 , 随着研 宄体系 中 电子


数 目 的增加 , 计算 复杂 度 陡增 ,
因 此 寻 找 更 为 严格 和 精 确 并 且 可 以 简 化 计 算 难度 的 方法 尤


为重要 , 密 度泛 函 理 论 由 此诞 生 

1 

2 3 .
密度泛 函理论


密度泛 函 理论 ( D ens it
y F un c t i o n a l

T h e o ry 
, 
DFT ) 是基于  T h o m a s F e rm -

i 方程 [
64 ]

, 经过


方程 不 断完 善 而成 的 理论 它 主 要采用 电 子密度

6 5

定理与
66
H o b e nb e r g K o hn -

K o hn -

S h am
[ ]

代 替 波 函 数 来 描 述 体 系 的 各物 理 量 己 成 为 研 究 多 粒子 系 统基态 的 重要 方 法之



2 3 . . 1  Th o m a s F e rm -

i 定理


在 绝热近似 下 , 电荷密度 p (


可表 示为


" =

4 供 #厂 ? 2 5
_ _ - —

? 1
/ ( ) 2 ( 


| |

 _

上式满足 电 荷 数 守 恒 , 

p ( r ) dr 

 N (
2 -

1 6)

| 

采用 电荷密度表示系 统 的 总 能量 

) ( )
E CF — 

p {r)

p r fr +
r va r
p r dr + 2 -

1 7

巧 二
  

j p [ ]  ( )

t ) { )

( 




   

 

 ;

式中 , 右边三项 依 次表示 电 子 的 动 能 、 势 能和 电 子 间 的 库伦相 互作 用 。 T h o m a s F e rm-

i 

理 引 入 电荷密度概念 但同 H ar 理论 样 都 没有考虑 电子 的 关联相 互作 用


, tr ee

F o ck ,


2 3 2
_ _ H o h e nb e r g K o h n -

 定理


1 964 年 , H o h e nb e r g 和 K o hn 针对 非均 匀 电 子气体 系 中 多 体 问 题 首 次提 出 , H o h e nb e rg 

定理 奠 定 了 密度泛 函 理 论 的 基础 定理 内 容如 下
66
K o hn [ ]


。 

第 定理 非均 匀 电子体系 的 外 势 场 L O 由 基态 电 子 密 度 〇 唯 确定

一 "

1 ? 

( )

) / )



) 第二定理 : 对于任意 电子密度 p (
r) 满足 p (
r) > 0 , 且有 =
 # 的 条件 下 , 那么


五 。 其中 # 和 尽 表示为体系 的 总 电子数和 基态 能量 

基于 上述 定 理 ,

个 多 粒子体系 的 哈密 顿量可用 电 子密度 /




) 改写为


T p ( r ) + V^ p i r ) + U p(r)  2 8
= -


  
[ ] ] ee [ \ ( 

相应 的 系 统 的 总 能量为



 ^^ p {r ) 
E p r dr E

[ {

) ]

 T p (r ) +
[ ] {


dr +   + xc [ \ (
2 -

1 9)

J JJ

 ^ 

其中 , 等 式右 边依 次表示 为 电 子 的 动 能 、 外场 势能 、 电子 间 的 库 伦相 互作 用 和 交换 关联相


互作 用 。 不难看 出 , 虽然指 出 体 系 的 基态性质 可 以 使用 基态 电 子密度得到 ,


但 电子密度分


布 函 数 的 具体形式不 明 确 ,
即 动能项 7I p ( r ) ] 和 交换关联相 互作 用 项 五J p ( r ) ] 仍无法具体


确定 因此 后来的研究者 K o hn 和 进 步深入 的 探索 和研 宄 并给 出 解决方案


。 , S h am , 

1 

2 3 3
. . K o hn -

S h am  方程



K o hn 和 S h am 引 入无相 互作 用 的 电 子动 能泛 函 和 库伦作 用 作 为相 应 的 替 代 项 , 

实 际 体 系 与 替 代 项 之 间 的 差 异 则 归 入 交换 关 联 泛 函 近似 处 理 , 因 此差异项交换关联泛 函


对于计算 的精度有很大 的影 响 。 于是 , 体 系 能 量泛 函 表 示 为


E p(r
[ ) ]

 T p ( r ) + F p ( r ) + Ex
[ ]

[ ]

c [ p (

) ]
+ V { r ) p { r ) dr

 J 


T p{r) +
[ ]
 J
pir ^ {


dr +  

^ JJ 
 ^
dr dr +

 Ex c [ p (

)]  ( 

等 式 右 侧 依 次 表 示 无相 互 作 用 的 动 能 泛 函 、 库伦作用 力 、 交 换 关联 泛 函 和 外 势 场 对 电 子 密


度 /

〇〇 的积分 

而 电子密度 

p ir ) 

 Yf





i \





t  (
2 2 -




动 能泛 函 7I
P OO J



np (

) ]
=

Zp <
: (


V ) ^




dr  (
2 22)



将p (


的变分替 换 仍 (


的变分 , 整理可得 K o hn -

S h am 方程 


V 肿 

。 , =
啊 r 2 23


[ ( ) ( ) ( 

去 

式中 表示动 能项 & 〇 表示有 效势 表示 方程 的 本 征值 而有



1 / 2V ,



& K o hn -

S h am 。

效势 ⑷ 由 外势场 匕 〇 ( )
、 H ar tr e e 势匕 (


、 交换相 关势 之和 构 成 

V^ + V^ + E^ r )

^ -


?^ 
2 24)

_

( 



^ r + f
r +
 ^
 ( )

 r


 dp { r )

因此 , K o hn -

S h am 方 程本 质 为 单 电 子 的 运 动 方 程 , 可通过 自 洽 计 算 求解 , 计 算 的 流程 如 下


图 2 -

1 所示 。 而 交 换 关 联泛 函 的 形 式 描 述 精 确 度 会 影 响 K o hn -

S h am 方 程 求解 的


准确 性 , 所 以 还应考虑 不 同 交 换 关 联泛 函 对体系 的 影 响 

1 

原 子计算



p ( f) 

 ^P i (



 ̄  ̄

 

P d r )



求解 v 

K 

求 解K -

S 方 程得 %  ^




由 % 构造 出 凡 〇



?, 



伙和 )
混合 ^


计算总 能 

输出结果 :

% 、
/7 (



E  N E
V n {
k) ,
( 

图 2 -

1 K o hn -
S h am 方 程求解 流程 图

F g
i .  2 -

1 K o hn -

S h am  e qu at i o n  s o l ut i o n  fl o w c har t


2 3 4
. .
交 换 关联 泛 函


根据 前 文 可 知 , 交 换 关联 泛 函 五J p O O ] 在 K o hn -

S h am 方 程 求解 时 仍 无 法 确 定 , 因此


实 际 中 通常采用 些 近似 方 法来表 示 交 换 关 联 泛 函 五 按 照 精度从低 到 髙依 次为




局 域密度近似 、 广 义梯度近似 、 含动 能密度 的 广 义梯度近似 、 杂 化 泛 函 和 双 杂 化泛 函 等 


在本节 中 , 重 点 介 绍 常 用 的 几种 交换关联泛 函 

2 3 4
. . . 1 局 域密 度 近似


1 9 6 5 年 , K o hn  和  S h am  提出 了 局 域密度近似

( L o c al  D ens it
y 
A pp r o x i m at i o n , 
LDA ) 

法 即 对任 意 的 非均 匀 多 电子 体 系 交 换 关联泛 函 可 由 若 干个均 匀 电子 单元

65 67]
[ ,

, ,
五J p ( r ) ]

1 

的 密度泛 函 之和 组成 。
所 以 交换关联能表示成 

〇W ]

 肿 (
2 25)


其 中 交 换 关联 能 密 度 可表示为 

[ P0) ]

 & P 
[ (

) ]

 弋 >0 
1 )]  (
2 26)


考虑 自 旋 极化 时 , 局域 自 旋 密 度 近似 (
L S D A) 表示为 

cn / y  ]

 f
[ p V )
+  p VKW ) c  ]
办 (
2 2 7)



而 L ( S )DA 往往会 高估关联能 & [ p(〇 ]


, 而低估交换能 & [ p(r ) ]

因 此 导 致计 算不 准 确 

尤其包含 轨道和 /轨道 电子 的体系 


2 3 4 2
. . .
广 义梯度 近似


1 9 92  年 , Perd e w 等人提 出 了 广 义 梯 度 近 似 G enera



( l i z e d G r ad i e nt  App r o x i m at i o n , 
G GA )

方法 。 此方法主要 是将 交换 关联 泛 函 五J p (

)] 在 局 域近似 的 基础上 , 同 时 引 入 电荷密度


在 该 处 的 梯 度 Vp (


进行修正 , 提高 了 计算准确 度 ,
其交换相 关泛 函 表示成 

E T [ P ^ ) ]

 f /J p 


} ,
Vp [


dr
 (
2 28)



式中 ,
/ p w vp ( 0
[ , ]
表示增 强 系 数 , 因 其构造方法不 同 ,
衍生 出 不 同 的 交换 关联泛 函 , 

用 的有 P W9 1 泛函和 ?8 £ 泛函_ 。 相 比于 LDA , G GA 计算 描述体 系 会 更 加 准确 , 对于




半 导 体 计 算所 得 带 隙 更 接 近 实 验 值 。 当然 , HSE06 等 杂 化泛 函 , 对 带 隙 计 算 更加 精 确 , 

计算量 巨 大 , 只 适用 于 小体系 计算 

2 3
. A3 杂化泛 函 理论


H ar tr e e

F ock 近似会高估 带 隙 , 而 L DA 或 G GA 计算带 隙偏 小 。 于是 , 1 993 年 B e c ke





等人 [ ]

提 出 将两种泛 函 按某种 比 例 混合使用 ,


即 杂 化泛 函 理论 ( HF ) 。

般形式为 

pB E pbe
ET p ( r )

[ ]

 aE f 
[ ^(r) + ]  (
1

 a ) Ex  [ p(r ) ]
+  E c  [ p (r ) ]  (
2 29)



其中 , 表示 H artr e e -

Fock 近似 下 的 交换 能 , £ , 和 £, 表 示 G GA -

PB E 泛 函 下 的 交换


能 和 关联 能 , a 指混合 比例 , 且《 e [
0 ,




年 等人 证明 当 时 计 算 所得 的 结 果 有 很 好 的 准 确 性 这种

7 1

996 P erd e w a 0 25
[ ]

1 ,  .
, ,

泛 函 被称 作 PBE 0 。
即为 

p be pbe
[ P(r ) ]

Ef p ( r ) +  [ ]
Ex  [ p (r ) + E ]

c  [ p (

) ]  (
2 -

3 0


 \   ^ 

在 年 H eyd 等人?进 步将 PBE 关联能分成短程项 SR 和 长程项 LR 两部分


2003 , ( ) ( ) 

杂 化泛 函 的 形 式 改 写 为 

1 

^ s R ^
E^ { co )

 a {E f )
E^ \ co
)
+ a {E

^ )
Ef {
c o )


+(1 

 a)E

pBE SR '

 +  (
1

 a )E
pBE M
x  {
( 〇) + 
 E
pbe
c  {
( 〇) 
其中 表示库伦屏 蔽参数
£ M
, ( 〇 , 而五 和 五f

项贡献很小 , 可以忽略 。
故有

SR SR pB E SR pb e l r pb e
a{E
f Ef a)E Ex E 
- - ' -

(〇

a) + + 〇) ) + a) 2 3 2)

 1    
{ )  )  {   ( x  {  c  ( ( 

当 a

0 , co

> 〇〇
时 , 表示 PB E 泛函 ; 当 a

0 25 . , ( 〇— 0 时 , 表示 PB EO 泛函 ; 当 a

0 25 . 

a 时 代表 H S E 0 3 杂化泛 函 而 A W d^ ^ Kg ?

HSE


: = =
( 0 0 3 .
 ,  ;  a 0 25 . , a
r 0 2 . ( 

HSE0 6 杂 化 泛 函 当 前 广 泛 应 用 于 半 导 体 材料 计 算领 域 , 通过 它 能够 得到 接近 实验 值 的 电


子 结 构 性质 , 因 此本 文 中 关 于 半 导 体 能 带 带 隙 计 算 部 分采 用 HSE06 泛 函 进 行 计 算 

2 3 4 4 . . . DF T +U


虽然通过 LDA 和 G GA 的 方 法计 算 出 较 为 理 想 的 结 果 , 但 是 针 对 电 子 之 间 的 库 伦排


斥作用 显著 的体系 , 尤其有 ^ 轨道和 / 轨道 电 子 的 体 系 , 计算 结 果 与 实验值可 能差 异 偏




大 。 为此 , 1 99 1 年 An i simov 等 人 % 通 过 引 入 描 述 电 子 间 强 关 联排 斥 作 用 的 U 值 , 提出修


正的 L D A+U 。 类似地 , G GA 泛 函 也 可考虑 加 入 U 值 ( G GA +U ) ,


二 者 统 称 为 D F T +U 

般形式可 以 表示为



EdFT + U  =
 Edft 
H   ̄

 [ ( ^ ! P m  ,
m, )

 ( X  Pm l



P m
1 ,

l 
) ]  (
2 33)




 a w i





上式 中 , m 为 占据数 , [/ 和 J 分 别 为 库 伦排 斥 能 和 洪 德 耦 合 参 数 实 际 有 效 值 为 , 

般地 值具有 半 经验 性 对不 同 的 体系 来说 值 的选取会影 响 计算 的 结果 实际中




, [/ , , C/ ,

C/ 值 的 确 定 可 以 参 考 前 人 相 关 研 宄 并 加 以 检 验 或 利 用 线 性 响 应 方 法进 行 拟 合 得 到 [
74 ]



2 3 5 . .
赝势法


若 电 子 在 周 期 性 固 体 中 运 动 考 虑 周 期 性 晶 格 势 影 响 将 波 函 数 写 成 布 洛赫 波 函 数 的
 , ,

形式 。 再 通 过 构 造 的 平 面波 将 其 展 开 得 

Gyk
9 A r
)

 YC n MG
^  (
2 3 4)





其中 , G 代表 晶 格倒格矢 的 整数倍 ,
代表 归

化 的 展开系 数 

电子分为 内 层 电子和 价 电子 如 果 将 内 层 电 子 和 原 子 核 视为 离 子 实 其运动近似成




, ,

“ ”
个 有效势 , 这种 假想 的 势 称 之为赝 势 。 而价 电子与体系 的物理性质 关系 密切 , 其满 足


的 波动 方程如 下 







V + F ]
Tf (
2 3 5)



2m


1 

式中 , 表示赝势 , 表示价 电子赝波 函 数 ,
尽 表示价 电 子 能量 

赝 势 法 只 考虑 离子 实 引 起 的 有 效 势 和 价 电 子 , 既减小 了 计算复杂度 , 又 能很好 的 描述




系 统 的 相 关性质 。
按照使用 场景不 同 , 常 见赝 势 包括 :
模 守 恒赝 势 [
7 5 ]

、 超 软赝 势 m 和 投影


缀 加 平 面波 赝 势 等 本 论文 采 用 投 影 缀 加 平 面 波 赝 势

69 ]

。 

2 4

固体能带理论


2 4
. . 1 能 带 结构


首先 能 带理论 是 个近 似 的 理论 它包含 了 以 下 三个基本 的 近似


, , 

( 1 ) 绝热近似 :
假 设 晶 体 中 的 离 子 实 均 周 期 性 静 止排列 在格 点 位置上 ,
将 多 粒子体系 问


题简化为 多 电子 问 题 

( 2 ) 单 电 子近似 :
单 电子在 固 定 的 原 子核 势场 和 其余 电 子构成 的平均 势场 中 运动 ,
将多


电子 问 题变为单 电子 问 题 

( 3 ) 周 期 性势 场近似 :
将离 子 实 势 场 和 电 子之 间 的 平均场近似为 周 期 性 势 场 , 将变化场


当 作 微 扰来 处 理 

1 92 8 年 ,
布洛赫 ( RB l och ) 通过近似和 简 化 , 将傅里 叶 分析方法用 于 薛 定 谔方程 

提出 了 布 洛赫 定 理

77 ]



? +  (
2 3 6)



其中 表 示 平 面波 波 矢 表示 晶 格参数 因 周 期 性势

, A :

%〇
 =
 1 ,
2 3


。 

场 , 有 ^+ 1 /?


 1
^ 〕

代入则 相 应 的 薛 定谔方程为 


 ( h

 

^ + V [ r ) /{r) =
s y/ { r )
 2 3 7)
 ̄ —



y  ( 

l  2m
 

在波矢 A :
和势场 K〔 r〕 给定时 , 电 子 的 薛 定 谔 方 程 的 系 列 解称 之 为 能 带 。 1 93 1 年 , 

尔逊 指 出 晶 体 结 构 中 电 子 的 能 级 分 裂 形 成 能 带 不 同 晶 体 材料 的 能 带 结 构 存 在 差 异 于
78
[ ]

 , 。

是提 出 能 带论 , 根据 能 带 被 电 子 占据 的情况 , 把能 带分为价带 ( 满带 ) 、 禁带和 导 带 ( 


带 ) 。
其中 , 导 带底 与 价 带顶 的 能量之差称为 带 隙 。
如图 2 2 -

所示 , 对 于二 维 石 墨烯和 /?


氮化硼 的 能 带 图 , 横轴表示倒 空 间 中 的 几何 点 ( K 点 ) , 而纵轴表示 电子 能量 


1 



 (
a)
:  

N   4 6 7ev



r ^

UL 姻
 r

图 2 2 -
m

( a)
k

石 墨烯与
r

( b )  A
r

氮化硼 的 能 带 图

m k 

F g i .  2 2


a)  B an d  di a h
gr a m s  o gr a p e n e  a n 
f d
 (
b) h

BN


固 体能带理论 , 从 量 子 理 论 角 度 揭 示 了 半 导 体 内 部 电 子 运 动 规 律 为 半 导 体 器 件 设计
 ,

和 发 展 奠 定 了 理 论基 础 。 能 带 结 构相 关计 算 , 目 前广泛运用 在金属 、 半导体 、 低 维 材料 等




研宄 , 在 电学 、 声学 、 光学 、 磁 学 等 领域应 用 广泛 

2 4 2
. . 态密度与 电荷密度


所谓态密度 ( D en s it
y o f S ta e s

t  ,  DOS ) 指在 单位能量 范 围 内 所 占 据 的 电 子状态 数 。 

倒 空 间 中 单位体积 内 旋 假 设 能 带 结 构 为 f

点 个数为 队 考虑

, k =
2 /  〔
2疋

 ( 自 ) 。
/2 m 


体积 % 状态数为


有  而 二 维材料 的 点在 个 环带 上 M

贝 !

; t = k ,

2 ;r /c ,

所 以 态密度为

fi V
r d
队 K 2 2几
= .
= .


  , 

 〔 〕

r r 、 i
 dN  dN  dk  


2 3 8)



分析密度 图 可 以 得 到 原 子 间 的 成键关系 、 价带和 导 带 宽度 、 各个 轨 道 的 态 密 度 贡 献 


比热 、 顺 磁磁 化 率 等 等 。 因此 , 在 半 导 体 材料 、 固 体物 理 、 光 电 催 化 等领 域 的 相 关 性 质 计


算 中 广泛应用 。 态 密度分为局 域态密度 ( L o cal D ens it


y  o f  S at e s


LDO S ) 和 分波态密度


( P art i al D ens it
y o f S t at e s ,
PDO S ) 两种 。 对于 PD O S 的应用 更为广泛 的 , 它 可 以 按 照轨道


角 动 量细 分 , 确 定 主要 峰具体来 自 哪 些轨道 的 电 子态贡献 , 进 而 分 析 成键 情 况 和 电 子 所 处




位置 。 比如某些原子的 PD O S 存 在 共振 峰 , 说 明 两个 原 子 间 成键 。 此外 , 态密度和 能 带具


有 致性 态密 度 图 可视为 能 带 图 纵坐标 的 投影

, 

电荷密度 指 电荷 分布 的 密度 , 定义为每单位长度 、 表面积或体积 的 电 荷量 。 电荷 密度




图 可 以 直 观 反 映 出 电 荷 分布 的 疏密 程度 。 在实 际计算 中 , 为 了 分析结 构优化前 后 的 原 子 间




成键情况 , 常采用 ( 二次 ) 差分 电荷密度 


1 

2 5

计算软件 简 介


Ma 是 常 用 的 材料 计 算 软 件 之 可用 于 建立 晶 体结构模 型 进行 性质 计


teri a l s  S tu d i o , ,

算和 分析等研 究 。 它 提供 多 个 功 能模块来 满 足 不 同 研 究领域计 算 , 本 文 中 主 要 用 其 建模和




修 改结构 关于第 性原 理计 算 部分采用 VA S P 软件包实现 将在后 续介绍


, , 

如图 所示 启 动 Ma 后 新建 个 项 先打开 New

2 3 -

te ri al s S t ud i o my ro e ct 目 。 
, ,
_ p j

D o c um e nt , 选择  3 DA  t o m i sti c , 如图  2 3 -

( a ) 。
再点击  Bu i l d

Bu il d  C ry s t al , 根据 文 献或 晶


体库 中 的 结 构 参数 , 选择空 间 群 ( S p ac e G r o up ) 和 点群 ( P o i nt G ro up ) 。 然后 , 点击 L at i ce


P ar am e t e r s 设置 晶 格参数 ( a、 b 、 c 和 a 、 13 、
y 等 ) ,
接着 选 择 Bu i l d 生成结构模型 ,
如图


2 3

( c ) 和 ( d ) 所示 。 最后 , 如图 2 -

3 ( e ) 根据 原 子类型 、 键长和 键 角 关系 , 添加 原 子并


设 置 每个 原 子 的 坐 标 。 由 于 本 文 所 研 究 的 材 料 均 为 二 维 材料 所 以 在 上 述 三 维 结 构 基 础 上 , 

选取合适 的 切 面 ( 比如 : 00 1 面 ) 并添加 适 当 真 空层 ,
便 得 到 相 应 的 二 维 材料 

U   Wn d
^
l ? t e o ? i i wi B i c i  M n du w
l ow


一 . 一
, 一 一 

+ A ? 

K  At〇mS


 产 

^1 
— —

一  n」


Ge  9 :
0 333


 |



2 ^ I

 ± |
b :


〇 i66






 丨  _
 I  _
 丨

I  =4 ^  ocwncy
 |
r〇 c :

 |
〇 lii

⑷ 新 建项 目  ( b) 建立 晶胞 
 Te m p e a u e r . r f ad on 

蜃 a x U C i

i o
t l

 — B u l d Oy M


s u ? 〇M
 卜 u p m -  〇 <

 s mm gm  識《 F < n M
 |
〇m  { ?
 No ne  C I

sotro p ci
 广 Ar wot r op c
 i

&?* 〇 ?〇  K WU  l
H U? j i
 3  vw  U K. M? f  s n wn r
a 

 3^

z j^

 一

d 

; v  u  ; 

 ? jt 二

二 一 一《


ot M Ow



hnf ^ C e f e r d  U 0 C C  i 

 丨

  
 Md
 |  He J





) 选择空间 群 、
点 群 (
d )
设 置 晶 格 参 数 (

〇 添加原子


图  2 3 -

M at e r i al s  S tu di o  构建模型

F ig .  2 3 -

M at e r i al s  S tu d i o b u  i l d  m o d e l

VA S P 软件包 主 要 应 用 于 材料模 拟 和 物 质 计 算 等 领域 它 由 。 H afn e r 课 题 组开发 的 


可 以 基于 赝 势 平 面波基 组 的 密 度泛 函 理论 , 求解 K o hn -

S ha m 方程 ,
得 到 体 系 的 电 子态 和


能量 。 VA S P 程序 计 算流程 , 如图 2 4 -

所示 。 它 主 要通过周 期 性边界条件来研 宄 原 子 、 

子 、 二 维 薄 膜等材料 的 晶 格参数 、 电 子特性 、 力 学特性 、 光学特性 、 磁学性质 等 。 此外 


利 用 超胞模 型 还 可 以 研 宄材料 的 晶 格动 力 学 ( 如 :
声 子谱 ) 和 热力 学稳定 性 

采用 VA S P 软 件 进 行 模拟 计 算 , 主 要包括 结 构 优化 、
静态 自 洽和 非 自 洽计 算等部 分 

结 构 优化 是 对 体 系 中 原 子 坐 标 进 行 调 整 ,
寻找 势 能 面极小值 , 得到 晶 体 的 结构 参数 。
静态


自 洽 是 以 更 高 的 精 度计 算优化后 体 系 中 的 电 子 使 得体 系 能 量达 到 最 低 , 。 而非 自 洽计算则


是基于 静态 自 洽 , 根据 计算所 需选取波 函 数或者 电荷密 度作为初始值 , 求解 能带 、 态密度




20

等性质 。 VA S P 软件计 算所 需 的 四 个输入文件为 I N C AR 、 PO S CAR 、 PO TC AR 和 K P O IN T S 


 I N C AR 描述计算参数设置 的 文件 


 KP O N T S
I 描述在倒 空 间 中 K 点 取 样 的 方法和 密 度 


 P O S C AR 描述结构模型 , 主 要包括 晶格常 数 、 原子类型 、 个数和 坐标 


 P O T C AR 描 述体系 包含 的 元素 赝 势 信 息 

计 算完成 后 , VA S P 软件根据 I N C AR 中 参 数 设置 不 同 , 生成 不 同 的 输 出 文件 , 常见的有




O UT C AR 、 C ON T C AR 、 D O S C AR 、 C H GC A R  和  E L F C AR  等 


 O U T C AR 文件包含体系 的 能 量 、 费米 能级 以 及 原 子受力情况 


 C ON TC AR 文件包含结构优化后 的原 子位置 


 D O S C AR 文件包含态密度和 积分态密度 


 C H G C AR 文件和 E L F CAR 文件分别 表示 电荷密 度和 电子局 域 函 数 

尝试 电子密度 、
电 子波 函 数


写 出 交换 关 势 表达式


构造哈密 顿量


子空间 对角 化 、 优化迭代 

计算 自 由 能E


子密度 

电子密 度


输出结果 , 写波函 数


图 2 4-

VA S P 程序计算流程 图

F g
i .  2 4  F l ow  c h ar t o f

  VA S P  p r o gr a m  c a l c u l at i o n


2 6

本章小结


本 章 主 要介 绍 与 研 究 相 关 理论 方法 包含 密 度 泛 函 理论 交 换关 联泛 函 和 固 体 能 带 理
 , 、

论 以及 些 常 用 的 建 模 软件 等 其中 密度泛 函 理论采用 电子密度代 替 电子 多 体波 函 数


。 , 

将 薛定 谔方程转换为依 赖于 电荷密度 的 泛 函 。 而 不 同 的 交换 关联泛 函 主要描述对 体系 中




多 电 子 间 相 互作 用 的 不 同 近似 能 带 理论则 是 种 研 究 晶 体 中 电 子 运动 的 近似 理论

。 

2 

第三章 新型 Y

XY X (


 S i
,  Ge  Y ;


 S  S e)

纳米材料 电 学 性质 的 研究


3 . 1 研究背景


随 着 半 导 体集 成 工 艺 进 入 3 nm 技术节 点 , 传 统桂基材料 的 漏 电 功 耗 增 大 , 短沟 道 效


应 加 剧 这 对 传 统 集 成 电 路 性 能 和 制 造 提 出 挑 战 而 二 维 纳 米 材 料 因 电 子 被 束 缚在 二 维 面
,  。

内 , 具有 比表面积 大 、 迁移 率 高 、 带 隙 可 调 控 等优 点 , 在 电 子器件 、 自 旋 电 子学等领域 的




应用 前景广 阔 , 未 来有 望 成 为 传 统 硅 基 材 料 的 可 替 代 方 案 , 从而延 续摩 尔 定律 。 同时 ,


维 材 料 具 有 不 同 于 三 维体 相 的 独 特 性 质 , 也 引 起研 宄 者 的 关注 , 比 如 M〇 S 2 的 剥 离 单层 

会 出 现 间 接 带 隙 到 直接 带 隙 的 转变 黑磷 的 带 隙 大小 与 层数有关 层状 的 厚度

8° 8 1

Pt S e 2
[ ] [ ]

、 、

增加 引 起从半 导体到 半金属 性质 变化 [


82 ]



石 墨烯具有超高 的 电子迁移率 , 但其零带 隙 的特 点 , 降低 了 开 关 电流 比 / , 极大地 限




制 了 它 在 电 子器件领域 的 应用 。 而以 M〇 S2 为代 表 的 T MD s 家族具有适 中 的 带 隙 , 被认为




是 种 很有前途 的 候 选材料 但 其 电子 迀移 率 并 不 高 在高性能 的



^ 
1 1

F ET ^

, ( 2 0 0 cm ) ,

器件 中 应用 有 限 。 对于 黑 磷 的 载流 子迁移 率 可达 l O km ^ 2 1

, 并且 具有 可 调 的 直接带 隙



83 ]

。 然而 , 其在 室 温 下 稳 定 性 差 , 很容 易 被氧化 , 这也严重 限制 其应用 


因此 , 研究人员

直致力 于 寻找更 多 结 构稳定 且 具有 高载流子迁移率 的 新型 二 维半




导 体 材料 二 维 单硫 族 化 合物 等 起 了 研 究 者们 的 关 注
8 4
。 ( GeS 、 GeSe 、 SnS 、 SnS e ) 引
[ ]



其中 , a 相 是 类似 磷 烯 的 层 状褶 皱 结 构 ,

3 相 是类似于氮化硼 的 层状结构 , 而 Y 相 是具有


四 个 原 子 层 厚 度 的 六方 晶 格 。 此外 , 外部 电场 、 应 力 常 作 为有 效 的 电 学 性质 调 控手 段 。 

如 等人 报告称a 在 %压力应变 下 发生 半导体 金属 转变 等人 



8 5 86
, K h an g [ ]

Ge S 1 5

。 G u an [ ]

明 /

G e S e 的 铁 电 极 化 值 在 较 小 应变 下 ( 约 1 %) 会显著增 强 

最近 等人_通过 工 艺成功合成 了 二维 Ge S e 晶 体 结 构 并表 现 出


, Lee C VD 丫

, 3 x l 〇

S /m 的髙导 电性 , 与 其 他 二 维 层 状 半 金 属 材料 相 当 。 尽管 T h a nh 等人 研 究 了 应变 和 电 场


对 单层 y

Ge S 、

Ge S e 的 电 子 和 光 学 特 性 的 影 响 , 但在其热 力 学稳定 性 、 应变 和 电 场 调 控


双层 的 电子结构 、 载 流 子 迀 移 率 以 及 各 项 异 性等 方 面 没 有 讨 论 , 尚 未对 Y

SiS 和 Y S Se



层 结 构进 行 系 统研 究 。 因此 , 本 章 主 要 是 根据 DFT 计算 , 探究二维 Y

XY X (


 Si ,
Ge Y ;



S ,
S e) 的 电 学 特性 , 分析 电场 、 应力对于 能带 的影响 , 并计算 y

XY 的 载流子迁移 率 , 从而


为 实 现 电 子 器件和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的 应 用 提供 理论指 导 

22

3 . 2 研究方法


3 . 2 . 1 密度 泛 函 微扰法


密度泛 函 微扰法 是从头算 晶 格动 力 学 中 利 用 第 性 原 理计 算 声 子 色 散 的 方 法之



8 9 ]
一 一



在 绝热近似 下 , 体系 的 晶 格动 力 学满足 



( 

首 先 求解体 系 的 定 态 薛 定 谔 方 程 得到 电子 的 总 能量 其 哈密 顿量为

五 R

[ ]

, , 

( )

^y y 

/f ( i ? ) = -

+ £! 〇





^ \




其 中 , 为 电子 的动能项之和 ; 为 电子 间 的 势 能项之和 

Sr
u V
^为 电 子 和 原 子 核 之 间 势 能 项 之 和



2 

为 原 子 核之 间 的 势 能 项 之和 

晶 格振动 的 动 力 学 矩 阵 的 久 期 方程可表示为 

 dE ( R)
det  1

 -

co

 =

 (




机 Mj  dR dR
, 

根据 理论 当 体系 处在平衡 结构 时
9Q
He ll m a nn F e y nm a n

[ ]

, 


勞 。  

同时 , 采用 基态 电荷密度 %w 的 形式描述作 用 于 原 子核 上 的 力 为 

_
F i


+


 R 
阶r

f( )




dr _

dR




5)


其中 , 表示 电子和 原 子 核 间 的 势 能 项 之和 , 表示基态 电 荷 密度 

因此 , 式 ( 3

3 ) 中 的 He ss i an 矩 阵元可写成 

幽 1  鹽d ^M d ^ l

卜 +

 A

 =

r  r r  3

6)
R )


( 

dR

f R
j  dR
j  J
 dR
j  dR


 dR dR
j j  dR
iRj

根据体系 电 子总 能量对 原 子核 位移 的 阶和 二 阶导 数计算得 到 晶 体 的 平衡结构和 晶




“ ”
体振 动 性 质 从 而 得 到 力 常 数矩 阵 和 声 子 谱 如 果 声 子 谱 有 虚 频 说 明 出 现 软 模 现 象
, 。 , 

2 

意 味 着 材料 动 力 学 不 稳 定 


2 2
AE 

m co Au (

7)


 ^

上式 可 以 看 出 体 系 能 量 的 变 化量 也为负 值 即 负 频率 


( 3

7 ) 中 , 当 ( 〇 < 0 , A£ , ,

系 能 量 将会 降 低 , 体 系 结 构 会 向 能 量 更低 的 结 构 转 变 

3 . 2 2 .
分子动力 学


分子动 力 学模拟 是 种 以 经典力 学为基础 的 仿真计算方法 材料体 系 中 所有 粒子




9 1

的 坐标和 速度 均 是 确 定 的 , 第 个原 子所受力 是 由 其受 到 的 势 能 决 定 的
/ ,
即 体系 中 总 势 能


c/
化 对第 )
/ 个原子 的 负 梯度 

^ 。 、  d u{q)  \
dU .  d U .  dU 

f



 = - —

z + —


+ —






势能 表示体系 中 除第 / 个原 子核 以 外 , 其他所有 原 子核 与 电 子对第 f 个原 子核 的 作




用力 。 由 于 原 子之 间 和 活性 点 位等相 互作用 , 对 系 统 的 分 子 动 力 学 模拟 可 以 从 分 子 尺 度 上


研 究 结 构 的 变化 过程 

3 . 2 3 .
形变势理论


半 导 体 的 载 流子 迁 移 率 是 衡 量 其在 电 子 器 件 中 性 能 的 重 要 指 标 之 电场不变时 

。 ,

子 的 移 动 速度 v 与 迁移 率 ^ 成正 比 , 即 v


^ , 迀移率越 大 , 电 子移 动 速度 也 就 越 快 。


流子迁移 率 的 具 体计算 方 法是 基于 和 提 出 的 形变 势 理论 公式如 下


92
B ar d e e n S ho c kl ey
[ ]

, 

eh C
_  2 


2 D
KB Tm Ef  3 9)

 m ( 

上式 中 e 、 纟 、 & 分别 表示单个 电 子 的 电 荷量 ( 元 电荷 ) 、 约 化普 朗 克 常 数 、 玻尔 兹曼 常


数 T 表示温度 般取室温 K 和 分别 代表沿某方 向 方向或 y 方向 的有




。 , 3 00 。 Oc )

效质 量和 平均有 效质 量 有 效质 量计算 公 式如 下 [
9 3 ]

。 


1 1  d 

3 0)


( 

等式右边 的 二 阶 导 数值可利 用 Or i

i n 根据 能 带 图 中 的 导 带 底 ( C o ndu c t i on B a nd M n m um i i


CBM ) 与价带顶 ( Va l an c e  B a n d M a x m um V B M
 i
, 
) 数值分别 进行二 次 曲 线拟 合或求二 阶 导


数得到 , 进而 计算 出 电 子与 空 穴 的 有 效质 量 。 而平均有 效质 量 是 由 沿着 jc 方向与 y 


向 的 载流 子 有 效 质 量 共 同 决 定 :

^^
n nC



Q d 代 表 二 维 材料 的 面 内 刚 度 可用 如 下 公式计算

9 4 ] [
8 3 ]

, 

24

E 

 E 。
C 1 D
tsL 

《 '
_


1 1
( 

其中 , 五 、 及 和 汾 分 别 代 表 施 加 应变 后 、 初 始 状态 的 能 量 和 平 面 内 材料 的 截 面 积 , Z〇 

AL 是沿 ;c 或 :
v 方 向 的 晶 格 常 数和 形变量 。
使用 Or
ig i n 拟合 出 的 二 阶导 系 数对应 公式 中 的


参数项 即 可计算 出 面 内 刚 度 的 值 

另外 , 及 表 示 二 维 纳 米 材料 在 ;c 或 _
v 方 向 的 形变 势 常 数 , 即 应变 引 起 的 带边绝对 能


量变化 通过使 用 真 空 能 级 校正 的 方法得 到 [


8 3 ]

, 

^ ^VBM ^




VBM CBM  CBM ) 


ab s v a cu um 1
( ) ( ( 

其中 ,
化 是 能 带计算 中 得到 的 带边能量 , 是静 电势 计算 中 得到 的 真 空 能级 能


量 。 而 电子 ( 空穴 ) 的 形变势 五 1 可通过 Or
ig i n 拟合 C B M ( VB M ) 的 带边绝对 能量变化


值 / ^ 与 形变 的 线性关系 得到 ,
即 A£ 

 £ 1 (
AZ : / Z
^ 。 当然 , 计 算 中 还 需 考虑 泊 松 效应对于


带边 的影 响 ,
即 形变方 向 晶 格不 优化 , 而 在 其垂 直方 向 上优化 

在公式 ( 3

9 ) 中 有效质 量 m 和 形变 势 常 数 及 对载流子迁移 率 的 影 响 比 较大 , 
往往在

各 向 异 性方面估计不 是 很合理 。 因此 , 修正 的 载流子迁移 率计算 公 式如 下




 eh \ 5 Cn + 3 C 22 )
/ 


 KB Tm x

d (
9 El + lE
l x
E l

+ 4E
l )
/ 20


 j j

< l
( 

eh  (
3 CU + 
 5 C 22 )
/ S
 


 KB Tm m
d {
AE
l + lE x
E + 9E )
l 20

y l l
y l

式中 阳 和 叫 表 示 材料 沿 ;c 和 y 方 向 的 有 效质 量 , Cu 和 C2 2 为沿 ; c 和 y 方 向 的 弹性常数 

r 表 示 温度 ,
计算 中 设定为室温 3 00 K 。 五U 和 五^ 定 义为形变势 常 数 

在本章 中 , 载流子迀移率 的 计算均采用 公式 ( 3


1 3 ) 。 VA S P 软件包用 于 相 关计算 ,


断能为 4 0 0 e V 力 与 能 量 的 收敛条 件 分别 设 置为 V A 和 沿 方 向 添加 至少

_


, 0 0 . 1 e / 1 0 e V 。 z

A 的 真空层 以避免层 间 相 互作用 %


2 0 ,
并采用 DFT D3 -

色散 方法 描 述范德 瓦 尔 斯 力 t




里渊 区 选取 以 r 为中心的 1 5 x 1 5 x 1 和 2 1
x2 1
x 1 的 撒 点 进行 结 构 优化和 静态 自 洽 。 为证 明


二维 Y

XY 材料 动 力 学 稳 定 性 , P H ON O P Y 代码被用 于计算声 子谱 分子动 力 学采用




4 x4 超胞结构 , 在 NV T 系 综模拟 6 0 0K 温度 下 的 热 力 学稳 定 性 ,
模拟时 间 1 0
ps 

3 . 3 计算结 果 与 分析


3 . 3 . 1
几何结构 与 稳 定 性


首先 , 利用 M at e r i al s  S tu d i o 软件构建 y

Ge S e 单层 的 几何结构 。
如图 3

1 所示 ,
优化


后的 单层 晶 格 常数为 人 这与 之前 理论值 人 和 实验值


87
8 8
〇6 8 6 人

9 8
78
] [ 

3 3 80 73

丫 . , ( . ) ( 3 .

25

十 分接 近 ( 表 3

1 ) 。 〇6 -

86 键长为 2 57. 人 , 〇6 〇6 -

键长为 2 92 . 人 。

〇6 8 6 单层是 〇6 与 86


构 成 的 六元蜂窝 结构按 照 AB 堆叠 方式堆 叠 而成 , 属于 P 〗m l 空间群 。 与二维 a -

Ge S e 和 J3


Ge S e 的 两 个 原 子 层 厚 度 不 同 ,

Ge S e 是 四 个原 子层 厚度 , 呈 现 出 AB 堆 叠 的 Y 构型 

 (

)  a -

Ge S e B -

GeSe y

Ge Se 丨



b)



£ .
靜§零1 | 

a 1


[   _  J u  :  

图 3

1  ( a ) 体相 丫

GeS e 的俯视 图 与 侧视 图 。 ( b ) 优化后 的 二 维 pGe Se 单层



F g i .  3


 (
a)  To p v i e w  a nd  s i d e  v i ew o f b ul k y

GeS e .

 (
b) O pt i m ze d 2 D y i

GeSe  m o n o ay e r
 l
 

表 3


 Y

GeS e 单层 的 晶 格参数和键长 ( 单位 :
埃 

Tab .  3

1 L at t i ce
 p ar am e t e r s  an d  b o nd  l en
gt h s  o f y 

GeSe  m o n o ay e r l
 (
un i t :  A 


晶 格 常数 ( a

b )

厚度 h Ge -

Se 键长 
Ge Ge -

键长


本 文 3 . 78  4 6 5
. 2 57
.  2 92


文献 [
98

 3 . 80  4 7 2
. 2 58
.  2 98


实验值 
3 . 7 3 ±0 0 . 1

4 62

Z 52

2 94


“ ”

实验制 备 的 Ge Se 层状结构 显示 出 互补 特征 剥离其中 层得到二维 Ge S e 



- -

Y ,

层 使 用 如 下 公 式计 算剥 离 能 [
9 9

, 

E身

? 3 4)


( 

其中 , 爲 ,。 表示真空 中 孤立 的 n 个单层 的 能量 , 及 表示 由 m 层 组 成 的 块体 的 能 量 , 3 

块 体 晶 胞 的 平 面 内 面积 计 算 单层 的剥 离能为 低 于 实验 中 石 墨烯


7 7 3 m e V A
_



GeS e 1 . ,

_
和磷烯 因此 可 以 采用 机械剥

2 2 99
meVA

2 3 me VA B N m eVA
- -



( ) 、 办 -

( 32 ) ( 1 ) 。 ,

离 和 液体 剥 离 等 常 用 方 法 来得 到 Y

GeS e 单层 

其次 在 不 改变外 层价 电 子 数 情况下 采用 同 主族元素 替 换 的 思想 将


4]
Ge S e

目 

, , ,

单层 中 的 Ge 原子用 Si 原 子 取代 , 从而得到 丫

SiSe 单层结构 ,
同 时 考虑 Se 被 S 取代后 的



Ge S 和  丫 S i S

单层 

26

y S S


 y

S Se i

G e S y

G e S e 单位 :




U麟 观 观 观
8 . 27 5 7 65


图 3

2 Y -

XY 单 层 优化 后 的 几 何 结构

F ig .  3

2 G e om et r i e s of 
t h e  o t i m i ze d
p y 

XY  m o n o l ay e r


如上 图 3

2 所示 ,
单层 Y

XY X (

 Si  ,
Ge ; 
Y =
 S  ,
Se) 的 结构 , 可 以看 出 Si 与临近的 

( 86 ) 成键 , 键长分别 为 2 32. 入 ( 2 48 . 人) 。 而 〇6 -

8 和 〇6 -

86 键长为 2 45. 人 和 2 57. 人 。 


空间上 , 沿 z 方 向 构成 四 个原子层厚度 的 Y X X Y 的 结构
- - -



SiS 、
丫 S Se



Ge S 和 Y


Ge S e 厚 度 分别 为 4 0 8
. A 、 4 2 7 . A 、 4 5 7 . A 、 4 6 5 . A ,
具 体 的 晶 格 常 数在 表 3

2 中 。 为了验


证 y

XY X (


 Si , 
Ge Y ; 


 S ,
S e) 单层 结 构 的 稳 定 性 , 根据 如 下 公 式计 算 其 结 合 能 

+ b Er E
E =
aE a + b)

  I 

1 5)
〇〇h   i x  , 〇 tu i )   { ( 

式中 ,
& 和 尽 分别 表示单个 X 原子和 Y 原子 的 能量 ,
代表 y

XY 原 胞 的 总 能量 , 

和 6 表示 y

XY 原胞 中 包含 的 X 和 Y 原 子个数 。
如表 3

2 所示 ,

XY 单层 的 结 合 能 按 大


小 顺序 为  Y SiS


丫 

SiSe > y 

Ge S  >
 丫

Ge S e , 依 次为  5 0 5 e
. V / at o m 、 4 6 4 e V / at o m
.  、 4 5 5  e V / at o m
. 

这 些 结 果 高 于 二 维 畦稀 和二维

V V G e 2 S V
1 1

7 2 om  4 5 8 at o m

4 3 7 3 at o m

. e / 。 ( 3 . e / at )  ( . e / 

的 结合能 与 二维 的 结 合 能相 当 这表 明 单层 具有高

2] 3]
V XY
1 ( ) 1 ()

F e B 2 

om

4 87 e / at

( )
, . 。

稳 定 性 和 较 强 的 成 键特 性 

表 3


 y

XY 单 层 优化后 的 晶 格 常 数 和 结合 能

Tab .  3

2 L at t i c e  c o n s t a nt s  a n d  b i n d i n g  e n e rg i e s  o f  t h e  o pti m z e d y i


XY  m o n o l ay e r


体系  厚度
°


b (
A )  X Y (A -

)  X X (A -

) (
A )  Y X Y
- -

( )  £ c〇h( e V / at om )


y S S

3 . 59  2 32 .  2 6 0 . 4 08.  95 70 .  5 05


S i S e 3 68  2 48  2 6 5 4 27  94 03  4 64


. . . .
. .

G e S 3 65  2 45  2 9 6 4 57  9 6 3 7 4 55

y . .
. . . .

GeSe 3 J8 1 5 7 Z 92 65 94 82 4 37

y ^
. .

     

为了确定 Y

X Y X (

 Si ,  Ge  Y ;


 S ,
Se) 单层 的动力 学稳 定性 , 本文研 究其声子色散 

如图 3

3 所示 。 可 以 很清晰 的 看 出 ,

XY 单层 的 声 子谱无虚频 , 并且类似 于石 墨烯 、 

磷 、 Mo S2 和 S nS e 等 二 维 材料 ,
共有 1 2 种振动模式 : 3 个声学模式和 9 个光学模式 , 

学支和 声 学支分离得很好 

27

 ̄  ̄  ̄  ̄

 1 
— —

丫 

5 0 0 i

500 :

 j  j | 

400

 400


400





 ̄  ̄ ^
 

G e S^



400


應 

_ _ ^




 GeS e

-  



y j  y

3 00

 i  

2 00

S 200

|

i  i  i  

    

r m k r r m k 

图 3




XY 单层 的 声 子谱

F ig .  3 -
3 Pho n o n  s
p e c tr a o f y 


XY  m o n o ay e r
 l

4 4
单层 Y SiS

和 Y

SiSe 光 学 支 中 最 高 频率 为 4 7 0 2 3 cm .
和 3 8 2 7 0 cm .
, 接近磷烯 的 ( 

_ 4
而 和 单层 的光 学支 中 最 高频率分别 是 和

Ge S GeS e

4 5 0 c m  2 3 cm 2 5 8 04


3 3 3
- -

) ,
了 y . .

这表 明 XY 单层 中 的 X 与 Y 之 间 的 相 互作用 有 定 的 鲁棒性 XY 单层是动力



1 一

c nr
- -


y ,

学稳定 的 , 可 以 作 为 独 立 的 二 维 单 层 存在 

W5
此外 采用 从头 算分子动 力 学模拟 方法

[ ]

研究 了  Y

XY 单层在 600 K 温度 下 的 热 力 学


稳定性 。 在模拟 中 采用 NVT 系综 , 模拟 的 计算步长为 l fs , 总 时长为 1 0p s 。 计算 结 果表




明 , 各 原 子仅 在 其 平 衡 位 置 附 近 产 生 微 小 位 移 并 未 出 现 明 显 的 化 学 键破 裂 或 者 结 构 的 重
 ,

组 , 说明 y

XY 单层在 6 0 0K 的 温度 下 , 仍 能 保持 原 有 的 结 构 。
如图 3

4 所示 , 在 整个模


拟 过程 中 ,

XY 单层 的 构 型相 当 稳定 , 系 统 能量在 小 范 围 内 波 动 。 通过 比较 Y S S

和 Y


SiSe 单层 的 Si -

S 和 Si Se-

键长 以 及 Si -

S -

Si 和 Si -

Se -

Si 的 键角 变 化发现 , Si -

S 和 Si Se -

平均


键 长象 2 33, 人 和 2 48. 人 。 相 庳地 , 緣 -
组 -
8 和 8 &8 ^6 键角 分 别 9 5 34 _

和 9 3 74 .

。 此外 , 

层 Y S S

和 y

SiSe 中的 Si -

Si 键在 模拟 过程 中 平均 键长 为 2 6 4 . A 和 2 6 8 . A , 这与表 3

2 

原 始 结 构 的 键长信 息 相 比 , 仅有轻微变化 。 由 此说 明 丫

沿8 和 丫

8丨86 单层 具 有很好 的 热 力


学稳定性 , 室温 下 可稳 定存在 , 并 具 备 髙 温 环 境应 用 的 潜 力 。 同理 ,

Ge S 和 Y

Ge S e 

层 的 分 子 动 力 学 模 拟 情 况 类似 , 均 能证 明 其热力 学稳 定性 良好 

28

3 8

由能

 
自 由能 自
^ 
 丫 ^ 丫 别 se




_

3 2 1

I I   ll

■

 _

3 24  I

 ■  ?  .  I  ■  I  ■  -

297 5 .

[:  ,      1  

0 25 00  5 000  7 5 00  1 0000  〇  25 00 5 0 00  75 00  1 0 000




时间 时间

fs

fs ) ( )
 

2 90 Si Se

 

Si S
- .


^

2 . 3 2  

I
2 03 . i  i  i  .   ,  i  .  
 ■  1  ' — ^  ■  1  ■ 

0 25 00  5 000  7 5 00  1 0000  〇  25 00 50 0 0  75 00 1 0000




时间 (
fs

时间 (

f )
 

  

 Si

S i


Si Si 2





_ ■

 ■  ■  .  i  i  .   L  .  1  1  1  1  1  . 

0 25 00  5 000  7 5 00  1 0 000  〇  25 00 50 0 0  75 00  1 0000




时间 时间

fs
fs ( )
( )  


0 63 2


S i S e S i
_

- -

Si S Si

- - 

0 60 8 
: ,  ^
^ .


例 參轉 峰 鋼 參 _
難 片
 :


° 532 .

靈 蠢
 1       




_  |      , 

0 25 00  5 000  7 5 00  1 0000  〇  25 00 500 0  75 00  1 0000




时间 (
fs

  |  时间 (
fs


 26 卜
_ _ _ 病存


1 | 
29。 5




 」 i 

 
    

 

 _

27 2
 
   ,   

0  2 500  5000  7 5 00  1 0000  0  2 500  5000  7 5 00  1 0000




时间 (
fs )  时间 (
fs


蠢 
2 3 .

 蠢
2 53

2 30





| _ _ 爭_ _ _ _
 |
1 . 9 8 1 =      .     ■ 

0  2 500  5000  7 5 00  1 0000  0  2 500  5000  75 00  1 0000




时间 (
fs ) 时间 (
fs )
 
  

导雜
  

2 8 8

 厂
2 8 
蠢 1

 

2 4 .
L      ,   
I   i  , 
i  ,  i  , 


0  2 500  5000  75 00  1 0000  0  2 500  5 000  75 0 0  1 0000





时间 (
fs


时间 (
fs

  

0 6 72  Ge e
Gt Ge Ge


Se 
- - - -

I : §
° .

 資 轉 參 碌, f i tf V M
 i

" I  0 42 0 .
  I 

0  2 500  5000  7 5 00  1 0000  0  2 500  5 000  7 5 00  1 0000




时间 (
fs )  时间 (
fs


图 3

4 Y 
_

XY 单层在 6 0 0K 的 分子动 力 学 模拟下 系统 自 由 能 、 键 长 和 键 角 变化



Fig .  3

4  Va r i at i o n o f   s
y st e m  fr e e  e n e rg i e s , 
b on d  l en
gt h s a nd b o n d  an g l e s o f y
  


XY  m o n o l ay e r und e r m o l e c u   l ar


dy na m i c s  s i m u l at i o n  at  6 0 0 K


29

根据 弹 性 常 数 计 算 材料 的 杨 氏 模 量 和 泊 松 比 可 以 衡 量 材 料 的 刚 度 从 而 进 步证 明


, ,

材料 的 机械 稳 定 性 因此 本节 对 XY 单层 的 弹 性 常 数 以 及 力 学 性质 进行 系 统研 究


。 。

般地 杨 氏 模量数值越大 在 定应力 范 围 内 形变量越 小 即 材料 更 加 不 易 发 生 形 变 



, , , 。

横 向 与 纵 向 应变 之 比 定 义 为 泊 松 比 , 反 映材料 的 横 向 应变系 数 。 二 维 材料 的 弹 性 常 数 C 

可 由 如 下 公 式计 算
83
[ ]




1  0 A£




^ (

1 6)


其中 , 汾 是 二 维 材料 的 截 面 积 , A£ 表示施加 应变后 与 原 结 构 之 间 的 能 量 差 。 而 工 程 应变


e 定义为 

£ =
d do dQ

/ 3 7)


 

 ) ( 

其中 , 办和 分 别 是 应变 施 加 前 和 施 加 后 的 晶 格 常 数 。
为 了 获 得 弹 性模 量 , 考虑沿 x ( 


V ) 方 向 的 单 轴 应变 & ( £

) 和 双轴 应变 能量上最 稳 定 结 构 设置为 无应变 的 初 始 结 构 

沿着相 应方 向 以 初 始 晶 格 的 1 %为步长 , 施加 的 应 力 范 围 为 -

1 0% ?
1 0% 。 如图 3

5 所示 

根据 计算 的 能 量 应变和 应力 应变 曲 线 可 以 看 出 - -



XY 单层具有 良好 的稳定性 。 二维六




角 晶 格满 足 和 所 以 杨 氏 模量 和泊松 比 推 导 公式如 下
3 1
Cn =
C2 2 C 1 2

C2 1 , F v
[ ]



C V C1 2  -

c C Cn  —

 C Cu
_
 —


1 2 2 1  _  1 2  _  _
 

^ 

3 8
_


( 


y 1 . 5

今  3 0

f y
 Y

Sis a
 f

 y

SiSe


^ 
 4

 r

S i S  ,

 ^  \ V  y

SiSe
 /

O
 2〇

^
^

O
2〇


 产

細 0 5

 \ / y ? 

 / r  ▲ 

A

? 气

// i
° 5 '







A 
/ * 


*^
。 。
〇 0 ^

/ *


1 0  0  1 0
 ^
s 

1 0  0  1 0  0  2  4  6  8  1 0
 ^
0  2  4  6  8  1 

 应变S (
% )  (

)  应变 S

% )
 应变 E (
% )  (

)  应变S (
% 

: ' :

 F n  

x 3 *1 *
^r

Ti
i r I  3 〇


 C : 匕 ^ Ge S Ge S



- -

y y
2 〇

^ 1 .

 \  至 1 . 0

 |
2°

 ^ 2〇


^  1

 r

Ge S  ^   S \  y

Ge S e  2 -
 a

 2 

_  \  % \
 / ■
翅 1 0

 ▲


 街 1 0
. 


H 
、一

1 0  0 
 1





0  -

5  0  5  1



 0

〇 

2  4  6  8  1 0  0  2  4  6  8  1 

应变s  (
% )

 应变 e

/。 )

|   应变 s
 (
% )
 座变s 0  ( 

图 3


 y

XY 单层 的 ( a) 能 量 应 变 曲 线和 -

( b ) 应力 应变曲线
 -

Fig .  3

5 (
a) 
E n e rg y -

str a in an d  (
b) s tr e s s

strai n  c urve s  o f y

XY  m o no l ay e r


根据 表 中 弹性常数 满足 且 证明 单层 机械 性 能

94

3 , C u >  C |
1 2 

> 0 C6 6  > 0 [ ]



XY

3 

稳定 。 计 算得 到 杨 氏 模 量大 小 为  79 09 . N /m  (
y SiS

) 、 93 3 4 . N /m  (
丫 SiS e

) 、 77 , 1 5 N / m (



Ge S ) 和  74 89 . N /m  (

Ge S e ) , 大于黑磷 ( 56 3 . N / m )

1 G6 ]
, 小 于 石 墨烯 的  340 N /m [
4]
和  M 0 S 2

0 7]
的 ± N /m

40

1 60 

表 3

3 y


XY 单层 的弹性常数 、 杨 氏模量 和 泊 松比

Tab E Yo un g Po XY
' '

3 3 a s t c  c o n s t a nt s m o du u s  and  s s o n s  r at i o  of y m o n o l ay e r

- -

.  l i
, 
s l i 


体系 
C l l

C2 2

C l 2

C2 1

〇6 6





Y S S

 84 3 0 .  20 95 .  29 29 .  79 0 9 .  0 25


y S S e

95 75 .  1 5 2 . 1  36 05 .  9 3 3 4 . 0 . 1 



G e S 84 53 .  24 97 .  29 7 8 .  77 . 1 5  0 30



Ge Se 8 0 04 . 20 3 . 1 30 . 1 9 74 8 9 . 0 25


     

注 和 的 单 位为 N

: C 1 1 、 C 1 2 、 C6 6 1 / m 

3 . 3 2
. 电 学性质


3 . 3 2
. . 1
 丫

XY 单层 的 电子 结构特性


如图 3

6 所示 , 计算 得到 y

XY 单层 的 能 带 结 构 , 均 表 征 为 间 接 带 隙 的 半 导 体性质 

PB E 泛 函 计算带 隙 为  0 3 5 e V
. (
Y S S

) 、 0 29 . e V (

SiSe ) 、 0 73 e . V (

Ge S ) 和  0 59 e
. V (



Ge S e ) 。 而 H SE06 泛 函 计算 的 带 隙 依 次为 0 37 e
. V 、 0 22 e
. V 、 l . l O e V 和 0 98 e . V 。 可 以看


出 两种 泛 函 计 算 的 能 带 趋 势 是 相 似 的 , 除 了 带 隙 的 大小 差距 , CBM 出 现在 r 点 附近 , 

VB M 则 出 现 在 之间 这与 课题组 的研 究 结 论也是 致的
9 8

r L uo
[ ]

, 

S

  
 yf

PB E pb e

S i S  ;

\ 7

S i S e  :

^



 







? , 、

3  

3 i :  M _ _ ^  I
;  3 4
:  ^ _ _ ^  I


X  

I  ’

丨  | 

S
’ 

\ r Ge S 

I  ;
eb e
 /  J  V -

Ge Se :  ;
pbe


r m k r r m k 

图 3

6 采用 PB E 泛函和 H S E0 6 泛函 计算 y

XY 单层 的 能 带结构

F ig .  3

6 B and  st ru ct u re s  o f th e y 



XY  m o n o l ay e r b a s e d  o n   t h e  P B E  an d  H S E0 6  g e ne r a li z at i o n


3 

为 了 深入 的 了 解 Y

XY 单层 的 电 学 性质 , 计算其 CB M 和 VBM 的 态密 度 。
如图 3

7 

示 ,

XY 单层 的 VB M 主要 由 X 的 s 轨道和 Y 的 p 轨道 贡 献 ,
并且它们 在 -

1  e V 至 -

2 e V


范围 内 产生强烈 的 杂化 。 而 CBM 主要 由 X 的 s 、
p 轨道和 Y 的 p 轨道贡献 。 B ad e r 电荷


分析结果表 明 ,

SiS 和 Y S Se

中 每个 S ( Se ) 原 子从 Si 原 子处得到 1 . 0 8 e ( 0 7 7 e. ) , 


Ge S 和 丫

G e S e 中 Ge 原 子分别 失去 0 6 9 e.
和 0 5 3 e . , 相应转移 到 S 或 Se 原子上 

1 . 0


 —

 1 . 0




I  丫 s s  = , I   ,s se
 =,


i i



八l  U
。 , .



八 卜


 ^  0  3  -

3  0  

  能量 (
&v )
j   

 x   

^ 

S L  s
^  A  

Ge 

|  A  T

GeS
 H  Y
_

Ge S e  

  
— —

1 j K I
/\


i 
_

0 5


se 


。 5


 a /\ H


3  0  3  -

3  0  

能量 (
e V )  能量 ( e V )

图 3


 y

XY 单层在 CB M 和 VB M 处 的 分 波态 密度 图

F g i .  3

7 PD O S o f  y

XY  m o n o l ay e r at   CBM an d  VB M


i . 电场


施加 外 电场 是 种 调 控 二 维 纳 米材料 电 学 性 质 的 有 效 方 式 比 如 单 层 M〇 S 施 加 外 电


。 2

场 时 由 间 接 带 隙 向 直接 带 隙 变化 , 随着外 电场 的增 大 , 双 层 M〇 S 的 上 层 2 ( 或下层 ) 能带


向下 向上 移动 使其 能 隙 逐渐减小 并表现 出 线性关系 _ 纳米管在施加 横 向 电场




( ) ,

。 BN

作用 时 , 带 隙 也会发生 明 显 的 减 小 , 实 现 从绝 缘体 向 金属 性质 的 转 变 P■ 。 受这些研 宄 的


启发 , 本节探讨 了 外部 电场对于 二维 Y

XY 的 电 子 结 构 的 影 响 

研究 中沿 z 轴 ( 真空层方 向 ) 以 0 . 1 V A / 为单位 , 从 0 至 I V 逐 渐施 加 电 场 进 行 相 关


计算 。
如图 3

8 所示 , 对于 y S S

和 了

SiSe 单层在 施加 小 于 0 6. V A 的 电场 时 带 隙 几乎没


/ 

有 变化 , 而 丫

Ge S 和 Y

Ge S e 单层 呈现 出 上升 趋 势 ,
最大值 出 现在 0 4 . V A / 时 , 带 隙 分别


为 0 79 e
. V 和 0 7 8 eV . 。 同时 ,

S iY 单层在施加 0 6 .

0 7 . V /A 外 电场 时 带 隙表现 出 下 降趋


势 , 并 由 半 导体性质 转变为 金属 性质 。 另外 ,

Ge S 和 Y

Ge S e 单层 在 0 5 .

0 6 . V /A 电 场


时 , 带 隙 也发生大 幅 的 下 降 , 当 施加 电场大于 0 5 . V7A 时 , 导 带和 价带越过 费米 能级 ,





3 

GeY 单 层 从 半 导 体性质 向 金 属 性质 过渡 。 图 3

8 ( b ) 更 加 详 细 的 表 征 了 0 5 .

0 7. V /A 电


场 强度 下 Y

XY 单层 带 隙 变化 ,
特别 是 Y

GeS 和 丫

Ge S e 在 0 5 0

 0 5 6
. V /A 范 围 近似成线


性下降 , 这 对调 控 其 电 子 特性 是 很有 用 的 。 因此 , 施加 外 部 电场 可 以 有效 的调 控 Y

XY 

层 的 带 隙 变化 , 并 实 现 材料 从 半 导 体 性 质 向 金 属 性 质 的 转 变 


^ ^= ; s;Se

〇 8

A -


Ge S  \ -

A -


Ge S


\ \  —


 y

Ge S e  —


 y

Ge Se


\
0 4


0 4

I I

 從
° °
0 0



0 4


 i 

 i   

0 4 .

   i 

 i 

 i 

 

0 0 .  0 5
.  1 .
0 0 50 .  0 5 5 . 0 60
. 0 65 .  0 70


电场 V A (

)  电场 v A (



图 3


 丫

XY 单 层 的 带 隙随 电场 强度 变 化情况

F g i .  3

8 Va r i at i o n  o f y 

XY  m o n o ay e r b a n d  g ap w
l 

i t h  e l e c tr i c  ie d
f l i nt e n s it


2 ?
应力


施加 不 同 应 力 往往会对材料 的 电 子 结 构 和 性质 产生影 响 , 为 了 便于施加应力 和 后 续




计算 , 采用 l x ^ 的 正交 晶胞 , 如图 3

9 ( a ) 所示 。
考虑 沿 ;c 方向 ( 锯齿 型 ) 、
y 方向 ( 

手椅型 ) 以及 xy
_
双 轴 方 向 各施加 -

1 0 % ?
1 0% 应 力 三种 情 况 。
从图 3

1 0 的 超胞 能 带 图 来


看 和 分别 为位于 处和 之间 这与 等人结 论 是 致的
98 ]
CBM VBM X Ya k o b s o n

r r

, , 

也 验证 了 本 文 计 算 方法 的 正 确 性 

〇 〇 X) 

i -

^ 
y 正交 晶格


r x s
- -

Y r -

图 3

9 ( a )
 y

XY 单层 正 交 晶 胞 的结构 图 与 ( b ) 布里渊 区

F g i .  3

9 (
a)  S t r u c t ur a l  d i a g r a m  o r t h o g o n a l  su
p e rc e l l  an d  (
b) 
Br ill o ui n  z o ne  o f y 

XY  m o n o l ay e r


3 3

r x s y r r x s y 


'  ̄  ̄ 

3 3

G e S L  G e S e  

 l



 丨
 _ 
_



j j

 ̄ "



汽穴
 ^

  r ^\ \ 
^ 7 /x


 
丨 i i

/ N

繼 ■
 避 ■

\ !  

r x s y r r x s y 

图 3

1 0 Y 
_
XY 单层 的 正交晶格能带 图

F ig .  3

1 0  E n e r gy 
b an d  d i a g r am s  o f y 

XY  m o n o l ay e r  o r t h o g o n a l l at t i c e


为 了 探究二维 Y

XY 的 能 带 对 于 外 界 应 变 响 应 情 况 , 对 y

XY 
单 层 结 构 分 别 施 加 单轴

应 变和 双轴 应变 再 计 算 不 同 应变 下 的 能 带 应变 的 大小 定 义与 公式 致 

, 。 e ( 3

1 7 )  。

图 3

1 1 显示 的 是二维 y

XY 带 隙 随不 同 应力 的变化情况 , 可见在施加 应 力 时 , 带 隙大小




表 现 出 折 线 型 变化 , 并 且 随 着 拉 伸 或 者 压 缩 应变 的 增 大 而 减 小 

0 8
  — — — 

1  〇 4 .


° 4


|  I 〇 〇



0 0
m ?
 /

— x


^ S  —
^ -

〇 4 -


S i S e



 Y

0 4

r S i

‘

*  ^ x




l —

t  1

 i  1

 i i  ■

 i  ■

 

0 0 0 0 0 

■ -

1 1 1 1

应变 s (
% )  应变 s  (
% 

0 4

? 

^
0 0

i v
〇 〇 ^ x

— x 



l


f 班
0 4

 / r Ge S


 y
Jt  y

Ge S e ^ -



乂

▲  ▲ x

 0 4
- -

y .




l —

t  1

 i  1

 i i  ■

 i  ■

 

0  0 0  0  0  

1 1 1

应变s (
%)  应变 s (
% )

图 3

1 1
 y

XY 单 层在施加 不 同 方 向 应 力 时 的 带 隙变化

Fig .  3

1 1 Va r i at i o n s  o f b a n d g ap  fo r y 



XY  m o n o ay e r wh e n l   s tr e s s e s  ar e  a
pp
l i e d i n  d i f fe r e nt  d i r e c t i o n s


从图 3

1 2 中可 以看 出 , 沿 jc 方向按 1 %步长施加 压力 时 , CB M 逐渐 降低 ,
增加到 9 

压力 时 Y

Ge S 和 y

Ge Se 的 CBM 接近于 费米 能 级 , 而 VB M 移动方 向相反 。 对于 y


SiS 

3 

施加 %压 力 时 CB M 越过 费米能级 而 单层则 在压力 测 试 中 直保持极小 带 隙

7 Y SiSe

, 。 

在施加 1 0 %压 力 时 带 隙 仅 为 0 04 e . V 。 在 方 向 上施加压力 时 ,
丫 Si S

和 丫

SiSe 的情况与 jc


方 向 类似 , 不过 Y

Ge S 和 Y

Ge S e 单层在 7 %压力 作用 下 发生金属 性质 转变 。 双 轴 施加 压




力 的情况 , 因为来 自 两个方 向 压力 的 叠加 , 带 隙 下 降 更快 。


丫 8

沾 和 丫 8

沾6 在施加 3 %和


4% 双轴压力 下 呈现 出 金属 性 , 而 Y

GeS 和 Y

GeS e 单 层 施加 不 高 于 5 %压力 时 ,
带 隙 随着


压 力 增 大 逐 渐减 小 , 并且 保持 间 接带 隙 。 总体上 , 沿 7 轴 施加 压 力 与 ; c 轴相似 , 但带 隙 下


降快于 x 轴 , 说 明 沿扶手椅 型 方 向 比锯齿 型方 向 对压 力 更 为敏感 



1 0 %  -

9 %  -

8 % -

7 %  -

6 % -

5 % 

4 %

3 % -

2 % -

1 

0 % 1 % 2 % 3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 0 


 y SiS

  X 2

 y S S

 |  |  |  y

 y S S

  
xy


r x s  y r r x s  y r r x s  y 


 y S Se

  |   x l  2

 y S Se

 |  |  |  y

 y S Se


    xy


^^


: :

r x s y r r x s y r r x s y 


 y

Ge S   !

 x 2



Ge S   !  !

 y 2



Ge S ;  !  !

 xy


r x s  y r r x s  y r r x s  y 

Ge S e   _

Ge S e   Ge S e 

- -

丫 Y Y

x 2
y



. . .
丨 丨

r x s  y r r x s  y r r x s  y 

图 3

1 2 y -

XY 单层在施加 x 方向 、
j 方 向 和 双轴 方 向 应 力 下 的 导 带 底和 价 带 顶

Fig .  3

1 2 CBM  an d  VB M  fo r
 y

XY  m o n o l ay e r u n d e r   s tre s s e s  i n x y a n d b i ax a

,  
 i l d i r e ct i o n s


在施加 拉力 作 用 时 , 带 隙 随拉力 增 加 成线性 下 降趋势 。 施加 1 0 %和 8 %的 x 轴 拉力 作




用时 ,

SiS 和 丫 S Se

由 半 导 体转变 为 金 属 性 质 , 而 Y

GeS 和 丫

Ge S e 仍保持半 导 体性质 

3 5

在 1 0 %拉力 作用 下 的 带 隙分别 为 0 3 0 . e V 和 0 2 2
. e V , 具 有 很 强 的 抗拉伸 能 力 。 沿 扶手 椅


方向 方向 ) 施加 拉力 时 ,
Y S Se

在 5 %拉力 下变为 准 金属 性质 ,

SiS 、

Ge S 和 丫

Ge S e


直保持半 导体性质 % 拉 力 时 带 隙 依 次为 V V 0 2 6 e V 尽管施加 单轴




, 1 0 0 . 1 5 e 、 0 2
. 1 e 、 . 。

拉力 时 y

Ge S 和 y

Ge Se 仍 为 半 导 体 性质 但 7 方 向 带 隙 下 降 更 加 平 缓 双 轴 拉 力 作 用 下 , 。 


SiSe 单层 带 隙 几乎 不变 , 保 持在 0 23 . e V 左右 , 而 丫 Si S

的 带 隙 变化 随 拉 力 增 加 表 现 出


上升趋势 , 1 0 %双 轴 拉 力 时 带 隙 为 〇 4 6 eV . , 比本征 带 隙 高 了 约 0 . 1 9 e V 。

Ge S 和 y

Ge S e


单 层在 双 轴 拉力 作 用 下 的 能 带 变化 同 单轴 作 用 类似 但 比 单 轴 拉 力 作 用 更 平 缓 施 加 , 。 1 0 

双轴 拉力 ,

Ge S 单层 带 隙 为 0 5 4 eV. , 而 丫

Ge S e 单层 带 隙为 0 4 3 eV
. 

很明显 , 二维 7

X Y 的 能 带 结 构 对 弹 性应变 响 应 显 著 , 其 带 隙 大致 随 压 缩 ( 拉伸 ) 

变单调 减 小 , 并 且 在 沿 不 同 方 向 施 加 压力 或 拉 力 的 带 隙 变 化速 率 不 同 , 这说 明 二维 Y

XY


的 带 隙 可 以 通过 应力 调 控 , 以 适用 于 各种 电 子器件 的 需 求 

3 3 2 2
. . .
 y

XY 双 层 的 电子 结 构特性


对 于 二 维 纳 米材料 , 利 用 多 层堆 叠 的 方式进行 电 学调 控 是 有 效 的 。 比 如 少层 的 礴 烯结


构 随着 层 数增 加 带 隙 逐渐 下 降 而 双层 的 带 隙 比单层 提高 因此
83
eV
1 1 )

S nP 3

0 36
[ ] i ]

, 。 . 。 

接着对双层 Y

XY 的 能 带 结构 进 行 细 致研 宄 。
首先 , 如下图 3

1 3 所示 , 为 了 寻找 最佳 的 堆


叠 方式 , 构 建 了 六种 不 同 的 双 层 结 构 ( I

VI ) , 并 通 过 结 合 能 来 比 较 和 评估 不 同 堆 叠 方 式


间 的 相 对稳 定 性 般地 结合能 绝对值 数值越大 表示 该 堆 叠 方 式越稳 定 计算




。 ( ) 。
, ,

XY 双 层 的 结 合 能 公式如 下 

^b n di ng 

 A l a

 ^  3

1 9)
i l
ye r  m o n o l ay e r ( 

式 中 尽^ 和 表 示 双 层 和 单层 Y

XY 的 总 能 量 , S 表示 双 层 间 的 正 对 面 积 


O ;/ S e 
S :
M W W


 |  ,

 :
 1 |  I II
 

M 滅 滅
 < 。 。

匕爾 爾 親 

图 3

1 3 六种不 同堆叠方式的 y

XY 双 层 结构

F g
i .  3

1 3 S t r u c t ur e s  o f y 

XY  b i l ay e r fo r   s ix  d i f fe re n t  s t ac k ng i

st
y es


3 

计算结果表 明 , V I 堆叠 方式结合能最大 , 即 V 型 是最稳定 的 I , 这与 之前实验制 备 Y


Ge S e 的 体 相 结 构 的 堆 叠 方 式 是 致的 其中 在最稳定 的 构型 中 具有最大结合 能

8 7]
VI

。 , ,

为 其 次为  和 而 Ge S 的 结 合 能 最 小


S i S e (

1 9 5 2 me V/
. A ) ,
y S
i S


Ge Se ,


1 5 90
. 

如图 所示

m e V /A ) ,  3

1 4 

2 0 -




 


' -

S i |
L _ 纖

_

SSmS


, 6

y SiS

 y S Se



Ge S y

Ge S e


图 3

1 4  V I 堆叠方式 的 y

XY 双层 的 结 合 能

F g i .  3

1 4 B i n d i n g e n e r gy  o f y 

XY  b i l ay e r s  w i t h  V I s t ac k i n


如图 3

1 5 所示 , 根据最稳定 V I 构 型 的 能 带计算发现 , 不同于 Y S S



和 Y

SiSe 单层 的


窄 带 隙 半 导体性质 , 其双层 结 构均表现为金属 性质 。 而 Y


Ge S 和 y

Ge Se 仍是 间 接带 隙半


导体性质 , 带 隙 分别 为 0 5 0 e. V 和 0 3 6 e
. V 

r x s  y r r x s y 


°

° '

^ 7
\ \
- 

i I

r x s  y r r x s y 

图 3

1 5 VI 堆叠 方 式 y
_
XY 双层 能 带 图

F ig .  3

1 5 E n e r gy 
b an d  d i a gr a m s  o f  t he  VI  c o n fo r m a t i o n
 y

XY  b i l ay e r


3 

更进 步 研 究外部 电场 应变对 于 V 型 XY 双 层 结 构 的 电学特性 的影 响

、 I 


1 .
电场


对于 Y SiS

和 Y

SiSe 双层施加垂直 电场后 , 电 子性质 并 未 发生 改变 , 仍 保持 本 征 的 金




属 性质 。
如图 3

1 6 所示 , 而双层 的 y

Ge S 和 y

Ge S e 的 带 隙 随着 电 场 的增 大 , 呈现 出 减小


趋势 , 在 施加 0 6 . V /A 电 场 时 ,

Ge S 和 丫

Ge S e 的 带 隙 仅 有 0 02 eV .
和 0 . 1 2 eV 。 当 施加 电


场继续增加 时 , 双层 Y

GeSe 实现从半导体 向 金属 的转变 。 这说 明 施加 外 部 电场可 以 调 控




双层 y

Ge S 和 y

Ge S e 的 电子结构 

0 6 ■ Ge S

 — —




Ge S e



l o 

I  

o o


0 2 .

 

0 0
.  0 2
.  0 4 .  0 6 .  0 8 .  1 . 

电场 v A (



图 3

1 6 不 同 电场 强 度 下 双层 y

Ge S 和 Y

Ge S e 的带隙

F g i ,  3

1 6 B a nd  g ap  o f b  i l ay e r y 

GeS  an d  y -

GeS e  a t  d i f fe r e nt  e l e c t r i c  f e d
i l i nt e n s it i e s


2 ?
应力


类似于 单层 , 研 宄不 同 应力对于双层 Y

XY 电 子 结 构 的 影 响 。 双层 Y

SiS 和 Y

SiSe 

施加 0% ?
1 0 % 的 单 轴 压 力 均 保持 金 属 性 质 。 当 双轴应力 作用 时 ,
施加压力 或 4% 以内拉


力 仍 为 金属 性质 。 而施加 大于 5 %拉力 时表现 出 半导体性质 ,


并且 带 隙 随着 拉力 增 加 而增


大 , 在 1 0% 拉力作用 时 , 带隙为 0 2 5
. e V (

SiS ) 和 0 . 1 4 e V (
丫 Si Se

) , 如图 3

1 7 所示 

0 20


? o . i 5




0 05


0 00
- 1
 ̄      

. 1 1 1

5  6  7  8  9  1 

应变 £ (
% 

图 3

1 7 施加 5 % ?
1 0 %双轴 拉 力 时 丫 SiS

和 丫 S iSe

的 带 隙变化

Fig .  3

1 7 B an d  g ap  v ar a t o n  o f 丫 S i S  an d 下 S i S e  w h e n  5
i i


% 

1 0 %  b i ax i a l  t en s i o n i s ap p l i e 

3 8

对 Y

GeY 双 层 施 加 单 轴 和 双 轴 压 力 下 , CBM 和 VB M 变化情况 , 如图 3


1 8 所示 。 
沿

x 方 向 施加 压力 作用 时 , CBM 从 r 点 , 移动 到 S -

Y 之间 ,
并 随着 压 力 的 逐渐增 大表现 出


下 降趋势 , 在大于 5 %压力 时 越过 费米 能级 , 表现 出 金属 性质 , VBM 的 位 置 在 r Y -

之间


变化 。 而 jc 方 向 施加 拉力 时 , VB M 上升 的更加 明 显 ,

Ge S 的 VB M 在 r -

Y 之间 , 而 Y


Ge S e 在小 于 7 %拉 力 范 围 内 , VB M 在 r -

X 之间 , 在施加 8 %  ̄
1 0 %拉力 作 用 时 , VB M 

Y 之间 不过 cbm 在 施 加 拉 力 过程 中 直处于 点 无论是沿 轴 施加 压力 还是拉




r -

。 , r 。 x

力 ,

Ge Y 双 层 仍 保 持 间 接 带 隙 , 带 隙 随应力 变化情况如 图 3

1 8 ( a ) 所示 

0 8

-   


^ ^
x x
 ̄  ̄

 
 Q 4 


a) -



J  


° °


I r i
ao '

m m 

靼 ■

 jr l  雜
 Jr/

G e S 〇 4 Ge Se

  

- -

y y
〇 4
_




0 8
  .

|  i

 |  i

 | 
_

0 8 .

| 

 | 
i  

1 0 0 1 0  -

1 0  0 1 

应变 s
 (
% )  应变 s
 (
% 


i  \

1 0 % -

9 % -

8 % -

7 % -

6 % -

5 % -

4 % -

3 % -

2 % -

1 

^ % % % % % % % % % % 

y J  0

1 2 3 4 5 6 7 8 9 1 0



Ge S
;  ;  x
 ;  2

 ;  ;  y  !  2

 ;  ;  xy
 


響鲁餐
r
 ^

GeS q
^ 
x

\ 
s

i 
y



r

. 

r x


s

i 
y

i 
r

. 
r x


s

i 
y






 X  2
 y  2
 xy 
- - -

 

y , ,
,  , , ,
 , 


翁禱 藤


r


1 8

x

不同应力作用 下 的


y

r


G eY
r

双层

x


s

a ) 带 隙和

y

r

( b ) 
r

CB M


x

VB M
s

位置

y




F g i .  3

1 8
 (
a) 
B a nd g a p  ,  (
b) CB M  an d  VB M  po s
iti o n s  o f b i l ay e r y 


G eY  un d e r d i fe r e nt   stre s s e s


3 9

沿 ' 轴方 向 施加压力作用 C B M 直位于 Y 之间 与 轴应力 影 响 类似 在施加


, r -

, ; c ,

4% 压缩应力 时 , CBM 越过 费米能级 , 呈金属 性 。 而 VB M 始 终位于 r -

X 之间 , 随着压力


变大 , CBM 和 VBM 相 互靠近 , 相 应 的 带 隙 逐渐减 小 。 对于 Y


Ge S 双 层 施加 y 轴 拉力 

C B M 直在 点 而 GeS e 在施加 %以 内 的 轴 方 向 拉力 过程 中 CBM 与 初 始 状态




S ,


y ,

样位于 点 在施加 4% %拉力 时 CB M 移动 到 点 而 VB M 随着拉力 增 大 



r ,

1 0 , S 。 ,

r -

X 之 间 变化 到 r -

Y 之间 , 如图 3

1 8 ( b ) 所示 在施加 。 1 0 %拉力 作 用 时 ,

Ge S 和 丫

Ge S e


双层带 隙 从 0 5 0 e
. V 和 0 3 6 e V

减小 到 0 0 9 e V

和 0 . 1 2 e V 

沿双轴 施加 应力 时 ,

GeY 双 层 VB M 和 CBM 的 位置变 化更加 敏感 。 与 j 轴施加 压




力 类似 , 在 3 % 以 内 压力作用 时 , CBM 位于 r -

Y 之间 , 并保持 窄 带 隙 半导体性质 , 带隙


介于 O . l O eV

0 50 e
. V 之间 。 而 VB M 并没有发生变化 ,
仍位于 r -

X 之间 。 当压力 大于 3 

时 , CBM 和 VB M 越过 费 米 能 级 , 双层 Y

GeY 从半 导 体转变 为金属 性质 。


施加双轴拉力


时 , C B M

直位于 r 处 , 而 VB M 在 3 %拉力 时从 r -

x 之 间 移动到 r -

Y 之间 , 有趣 的 是 

在 施加 1 0 % 的 拉力作用 时 ,

Ge S e 双 层 能 带 从 间 接 带 隙 变 为 直 接 带 隙 。 为 了 验证和 比较


带 隙 变化 , 采用 PB E 泛函和 H SE06 泛 函 分别 对 1 0 %拉力 作 用 时 的 能带结构 计算 , 从图 3




1 9 可 以看 出 , PBE 泛函与 H SE06 泛 函 计 算得到 的 带 隙 分别 为 0 . 1 3 e V 和 0 5 2 e V


. 

总 体而 言 , 应力对于 丫

Ge S 和 y

GeS 双 层 的 电 子 结 构 具 有 很 好 的 调 控 效 果 

」 釋治辱 判


r x s  y 

图 3

1 9  PB E 泛函和 H S E0 6 泛函 计算 丫

Ge S e 双层 的 能 带 图 ( 1 0 % 拉 力 )

F g i .  3

1 9 E n e rg y 
b a n d  d i ag r a m
 (
1 0 %  t en s i o n )  o f y

G eSe  b i l ay e r  c a l c u l a t e d  b y  P B E an d H S E0 6


3 . 3 2 3
. .

 y

XY 单层 的 载流子迁移 率


为了进 步了解 xy 单 层 中 电 子 与 空 穴 在 二 维 平 面 内 的 传 输特 性 计 算 其 载 流 子 迁


y ,

移率 。 由 公式 ( 3

1 3 ) 可知 , 计算 Y

XY 单层 的 载流子迁移 率 需 要 先 得 到 有 效质 量 m 、 

变势 常数 及 和 面 内 刚度 ( 弹性常数 ) C 

40

载流 子 有 效 质 量 通 过 能 带 计 算 中 VB M 和 CBM 沿 ; c 方 向 锯齿 型方 向 ( ) 和 ^ 方向 ( 

手椅 型方 向 ) 的 二 次 曲 线 拟合得 到 。
从表 3

4 中 可 以 发现 , 对于二维 y

XY 在 :
v 方 向 载流


子 的 有 效质 量 明 显 高于 jc 方向 , 即 载流子更倾 向 于在 x 方 向 上移动 。
单层 Y

SiS 在 x 方向


电 子和 空 穴 有 效 质 量 区 别 不 大 , 而 方 向上 的 电子 ( 空穴 ) 的 有 效质 量为 1 . 5 1  ( 0 88
 .

w〇 ) 是 x 方向的 9 倍 ( 5 倍 ) 。 对于 了

SiSe 、

Ge S 和 丫

Ge S e 单层而 言 , 在 ;c 方 向 的 电子


有 效质 量最 小 , 而 ^ 方 向 上 空 穴 的 有 效质 量最 大 , 这主要 因 为 VBM 处 的 能 带 色散较 小 引




起的 , 进 而 导 致 空 穴 在 Y 方 向 的 传 输 速 率较 慢 , 因 此空穴 的迀移率 明 显 小 于 同 方 向 的 电子


的 迁移 率 

表 3

4 二维 丫

XY 单层沿 x 与 j 方 向 的 有效质 量 ( m

) 、 形 变势 常数 ( 及 ) 、 面 内 弹性 常数 ( C2 D ) 

载流子迁移率 k ) 。 表示 自 由 电子 的 质量 

Tab .  3

4 E f fe c t v e i  m as s  ( m

) , 
d e fo r m at i o n p o t e nt i a l  
c o n s t a nt  (
£ i
) ,  e l a s t i c  c o n s t ant  (
Cm )
an d  c arr i e r  m o b i l i ty


u) o f 2 D y XY m o n o l ay e r  a l o n g h e x an d y d re c t i o n s m 〇 re
p r e s e nt s 
he m as s o f fr e e  e l e c t r o n s

  t   i  t   


  

体系 传 输 方 向 载流子类型 *
E V) C2 D N /m 


- -

1 1

m /m 〇 e cm s
 
\ (  ( ) " ( 

电 子 0 . 1 7  -

1 1 . 8 2 1 04 25
 .

x 84 3 0
 .

空 穴 0 . 1 7  -

9 00 .  1 68 62
 .


S i S 

电 子 1 . 5 1  -

1 7 96 .  9 5 . 

v  83 . 09

088 -

1 8 . 5 1 23 . 1 

     

电 子 0 . 1 0 -

1 0 . 1 1  1 28 1 . 25


x 95 75
 .

空 穴 0 . 1 3  -

9 25 .  6 1 6 04
 .

y S Se


电 子 0 2 . 1  -

1 0 73 .  6 1 0 33
 .

v  94 09
 .

0 82 -

8 T7 95 66
 .

     

电 子 0 20.  -

7 56 .  5 64 . 80

x 8 4 74
 .

空 穴 0 26.  -

4 5 8 . 5 24 77
 .


G e S 

电 子 0 39.  -

7 80 .  285 32
 .

v  84 76
 .

0 94 -

6 25 1 22 69
 .

     

电 子 0 . 1 4 -

7 2 2 . 1 5 53 . 88


x .  .  8 0 04
 .

空 穴 0 . 1 9  -

4 2 8 . 1 265 3 9
 .


G e S e .

 

电 子 0 . 1 5  -

7 25 .  1 459 43
 .

8〇 22
y '

04 1

6 A5 475 70
 .

 _    

以 Y

Ge S e 为例 , 按 0 5 . %为步长施加 -

2% ?
2% 应变来计算形变势 常数 如 图 , 3

1 9 ( a 

所示 XY 单层 的 CBM 和 VB M 对应变表现 出 致性 即 VBM CBM 在 或 方向随






, / x y

应变 呈 准 线 性减 小 。 电 子和 空 穴 沿 着 jc 方 向 的 形变 势 常 数 £ :
1 ; c 分别为 -

7 2 2 e V

和 -

4 2 8 e V . 

而 少 方 向 上 的 形变势 常 数 五> 为 -

7 2 5 e V

和 -

6 4 5 e V
. 。 从表 3

4 可 以 发现 , 总 体上 y

Ge S 


Ge S e 的 形变势 常数小 于 了

SiS 和 Y SiSe

, 因此 丫

GeY 的 载 流 子迁 移 率 更 具 优 势 

4 


-   


. 1

/ \  ■ VB M a l o ng x
 〇 〇 3

 ? ■ a l o ng x


? CB M  a l o ng x 
 A  ? a l o ng y

A
_

4 〇
_  VB M  a l o ng y
 

▼ CB M a l o ng y
 ^ 



r \ 

*  \

 ^ /


' ,8
: \ 

0 00


. 

5 . 2 I

 ■






■  ■  ■








2 0 2 2 0 

- - - -

1 1 1 1

应变S  (
% )  应 变S  (

/o )

图 3 -
2 0 ( a) 单轴应 变下 y

GeSe 单层 导 带 底和 价 带 顶和 ( b) 能量 应 变 曲线
 -

F g i .  3

2 0 (
a)  CB M  an d  VB M  of y 

GeS e  m o n o l ay e r u n d e r u n ax al   i i  s tr a i n  a nd  (
b )  e n e r gy

st ra i n  c ur v e


弹性常 数 Cn 和 C2 2 通 过 总 能 量 与 单 轴 应变 的 二 次 多 项 式拟 合 得 到 。
如图 3

2 0 ( b ) 

对于 丫

Ge S e 单层 , jc 方 向 的 弹性 常数 ( C i i ) 和 ^ 方 向 的 弹性常数 ( C2 2 ) 差别不大 ( 8 0 04
 .

N/m 和 8 0 2 2 . N/m ) , 这与 之前 的 Z ou 课题 组 刚 的 计 算 结 果 ( 7 8 5 5 . N /m 和 7 8 6 7 . N/m ) 


致 综 合来 看 面 内 刚度从大 到 小 依 次为 脱 > 〇6 8 > 迟 > 〇6 8 £ 将上述计算


8 丫 8
- - - -

。 。

丫 丫 丫

所 得 的 载流 子 有 效 质 量 、 形变势 常数 及 和 弹性常数 和 C2 2 ,
代入 公式 ( 3

1 3 ) 估算载


流子迁移 率 。
如表 3

4 所示 ,

SiS 单层在 ;c 方向上 , 电 子迁移 率和 空 穴迁移 率为 1 04 25


 .

W 和 W 而在 方 向 上迀移 率 只 有 V V 和 ^V V 的

- -

1 1 1 1

cm  1 6 8 6 2 c m 。 ;
 9 5 1 c n^   23 1 2 c r 

. . .

低迁移率 , 这主要 因 为 ^ 方 向 电子 ( 空穴 ) 的 有 效质 量是 ;c 方 向 的 数倍 , 并且 y 方 向 形变


势常数 比 x 方 向 大得 多 。 尽 管载流子迀移率并不算太高 ,
但 电子 ( 空穴 ) 均具有 明 显各 向


异性 , 电 子迁移 率 在 x 方 向 上是 ;

方向上的 1 1 倍 , 而空穴在 JC 方向是 ^ 方向 的 7 倍 , 

明 电子和 空 穴 更加 倾 向 于在 x 方 向 移动 。 单层 Y

Si S e 的迁移率高于 Y

SiS 单层 , 在 x 方向


上 的 电 子迀移 率 最 大 , 达到 1 28 1 . 2 5 cm W 1

, 远 高于 Mo S 2 ( 约 Z O O cm W 1

) 

1 6 1

和 黑磷


( 1 1 4 0 c m W 1

)  的 迀移率相 当 , 可应用 于 FE T 等 电子器件 。 各 向 异 性方面 , 电子在




jc 方 向 的 迀移 率是 :
v 方向的 2 倍 , 空穴在 ;c 方 向 的 迀移率 是 ^ 方 向 的 6 倍 , 各 向 异 性特 征


显著 


Ge S 单层在 x 方 向 上 电子迀移率为 5 6 4 8 0 . c ri^ VW 略 高于 同 方 向 上 的 空穴迀移




率 而 方 向 的 电子迁移率和 空穴迁移率 明 显 小 很 多 分别 为 ^V V 和



V , 2 5 8 3 2 c i . 1 22 69
 .

VV 空穴在各 向 异性上 比 电子表征 明 显 空穴 方 向 是 y 方 向 迁移率 的 倍 而电




c ii^ 。 , x 4 ,

子迁移 率 x 方 向 是 ^ 方 向 的近 2 倍 。 对于 y

Ge S e 单层 , 沿 ;c 和 y 方 向 的 电 子迁移 率分别


为 1 5 53 . 8 8 cm W 和 1

1 4 5 9 4 3 . cm W 1


几乎相 当 。 然而 空穴在 x 方 向 上 的迁移率为


1 2 6 5 3 9 c m
. W 明 显高于 y 方 向 的 1

4 7 5 7 0 , cm YV 1

, 具有各 向 异性 。 另外 , 本文计算 出


42

的 Y

Ge Se 单层 的 有 效质 量和 弹性 常 数与 Z ou 小 组 _ 中 报 告 的 结 果 接近 。
但计算 的 载流子


迁移 率 略有 差 异 〇c 方向 :
电子为 O ^ x K^ cm W 1

, 空穴为 O J O x U^ cm WS y 方向 

电子为 O M x U^ cm W 1

, 空穴为 O M x K^ cm W 1

) 。 这是 因 为上述结 果基于 公 式 ( 3


而本文采用 修正后 公 式 并且在 计算 形变 势 常 数 时 考虑 了 泊 松 效应 般来说


3 3

1 ) , ( 1 ) 。 

较 高 的 载流子迀移 率 可 以 促进 电 子 空穴对 的 有 效分 离 -

, 减小 载流子 复合率 , 提升 电 子器


件性能 因此 具有可调 带 隙 和 高迀移率 的 二 维 在 电 子器件 中 应 用 前 景 广 阔


95
[ ]

。 ,

XY 

3 . 3 2 4. .

 y

XY 双层 的载流子迁移率


根据 之 前 的 电 子 结 构 计 算 , 可 以 发现双层 Y

Si S 和 y

SiSe 为金属 性质 , 而 y

Ge S 和 y


Ge S e 仍为 间接带 隙半导体 , 因 此接下来主要讨论 y


Ge S 和 Y

Ge S e 双 层 的 载 流子 迁移 率 

如表 3

5 所 7 K , 相 比于单层 y

Ge S , 双层 y

Ge S 在 x 方 向 上 的 电子和 空穴 的有效质 量


变化不 大 , 分别 为 〇 . 1 7 m〇 和 0 27 m〇 . 。 在 y 方 向上 电子 ( 空穴 ) 的 有 效质 量是 Y

Ge S 单层


的近 6 倍 ( 2 倍 ) , 增 大趋 势 明 显 。 形变 势 常数计算 x 和 y 方 向 的 结 果 区 别 不是很大 , 

弹 性 常 数 值 是 单 层 的 两 倍 说 明 材料 厚 度 会 增 强 体 系 的 机械 性 能 双 层 , 。

Ge S 在 x 方向上


电 子迁移 率 比 单层 时 提 高 了 近 倍 空穴迀移率 略有提升 提高约 Q O c n^ V V 而y方




一 1

, ( ) 。

向 上载流子 的 迁移 率 出 现 明 显 下 降 数值上 不足 ^V Y 但是 从各 向 异 性角 度来


, l O O cr 。 ,

看 双层 ,

Ge S 比 单 层 各 向 异 性特 征 更 加 显 著 , 电子在 x 方 向 上迁移 率是 :
v 方向的 1 4 倍 

而 空穴在 x 方 向 上是 丨 方 向 的 7 倍 , 这说 明 其在 电子器件领域应用 潜 力 巨 大 

表 3

5 双层 了

G eY Y (

S ,
Se) 沿 x 与 j 方 向 的 有效质 量 ( m

) 、 形 变势 常数 ( 及 ) 、 面 内 弹性 常数

( C2 D ) 和 载流子迁移率 k ) 。 表示 自 由 电子 的 质量 


Tab .  3

5 E f fe c t i ve m as s  ( m 
d e fo r m at i o n p o t e n t i a l  
c o n s t ant  (
£ 1 ) ,  e l a s t i c  c o n s t ant  (
C2 D )
an d  c arr i e r  m ob i l i t


ip)  o

y 

GeY Y  (


 S 5  S e )  b i l ay e r s  a l o n g

t h e x an d y d
 
 
i re c ti o n s .  m 〇 re
p re s e nt s  t he m as s o f  fr e e  e l e c t r o n s 

体系 传 输 方 向 载流子类 型 


l m〇

E \
 (
e V )  C jd  (
N/m )  " (
cm W 1



电 子 0 . 1 7  -

5 57 .  1 022 47
 .

x _ _
1 75 68
 .

0 2 7 5 5 8 6 5 88 空 穴 .

. 1 .


Ge S


电 子 2 8 6 6  73 49
 . 1

. 1 .

v _ _  1 76 66
 .

L79 -

07 87 68


   

电 子 0 . 1 5  -

5 6 . 1  3 1 1 5 . 25


x  _
1 62 . 1 

0 2 3 5 2 9 79 98 空 穴 .

. 1 1 .


GeSe


电 子 0 4  5 5 0 2 23
 . 1

. 1 1 1 .

v _  1 62 29
 .

0 84 -

5 J5 3 05 . 83

   

对于双层 Y

Ge S e , 有 效 质 量 变化 与 丫

GeS 类似 , ; c 方 向 变化不 明 显 。 而沿 y 方 向 上空


穴 的 有 效质 量最 大 比 单层 方 向 空穴有 效质 量大 了 倍 形变 势 常 数整体有


( 0 84 .
洲 )
) ,
^ 。

4 

所减 小 , 弹性 常 数为 单层 的 两倍 。
载流 子 迀 移 率 上 , X 方 向 电子迀移率 最 大 ,
高达 3 1 1 5 25
. 

^V V 远 高 于 常 见 二 维 半 导 体 材料 的 载流 子 迁 移 率 方 向 电子迀移率为



_

cr , 。 1 1 1 2 2 3 c m

V 略小 于单层 的 V V 空穴在 方 向 上 的 迁移率为 V 




1 1 1

, 1 4 5 9 4 3 . c n^ 。 jc 1 1 7 9 9 8. c n^ ,

方向只有 S OS ^ cm W 1


很明显 , 空穴 的各 向 异性 比 电子更显著 。 另外 , 在 ;c 和 7 

向 上 电 子迁移 率 高 于 空 穴 迁移 率 , 说明 丫

GeS e 可用 于分离 电子 空穴载流子 / 


3 . 4 本章小结


本章 主要介绍 二维 Y

XY 纳 米材料 的 结 构 稳 定 性 和 电 学 特 性 。
首先 , 从结合能 、 声子


谱 和 分 子 动 力 学 以 及 机械 力 学 等 方 面 证 明 二 维 Y

XY 的稳定性 。
其次 , 分析 了 二维 y

XY


的 电子结构及其 电场 、 应变 的 调 控情况 。
本征 Y

XY 单层均 为 间 接带 隙 半导体性质 , 而双


层 y S S

和 y

SiSe 为 金属 性质 。 同时 , 发现 电场和 应变可调 控二 维 y


XY 的 电 学 特 性 。


后 , 计算 了 二维 Y

XY 的 载 流 子迀 移 率 。 结果表 明 ,
单层 y S Se

i 和 y

Ge Se 在 x 方 向 电子


迁移 率分别 为 ^V V 和 V 双层 的 电子在 方 向 迁移 率



Ge S e
1 1

28 2 5 c r 5 53 8 8  c n^ x

1 1 1 。
. .

高达 ^V V 方 向 迀移率为 ^V V 远 高 于 常 见 的 Mo S 的 电 子迁

- -

1 1

3 5 2 5 cr 2 2 3 cr
1 1 . ,
y 1 1 1 . ,

移率 V 在高性 能 电子器件方面极具应用 潜力

2 0 0  c n^ V

( ) , 

44

第四章 二维 y

XY ( X 

 S i
,  Ge  Y ;


 S 5  S e) 作 为 离 子 电池 电极材 料 的


研究


4 . 1 研究背景


二 维 材料 具 有 良 好 的 电 子特性 、 较 高 的 比 表面积 和 优异 的 电子迀移率 这有 利 于 金属


 ,

离 子 的 存储 和 迁 移 。
其中 , 高容量 、 高 能量密度 的 L IB s 是 目 前 研 究 最广 泛 的 离 子 电 池 

然而 , 随着 电 子产 品 和 新 型动 力 电 池 需 求 的 不 断增 加 ,
L i 成本高 、 自 然储量低 的 劣 势 曰 

因此 探索 等新型 离子 电池作为未来 替代方案很有必 要


4Q 46

突出
_

。 , Na 、 K 、 Mg LIB s
[ ]



石 墨 烯被 认 为 是 替 代 L IB s 中 石 墨 负 极 的 候 选 材料 之 D a hn 小组 最初 报 道 称

。 


Li 离子 吸 附在石 墨烯两侧 时 ( L i2 C 6 ) ,
其理论容量为 7 4 4 mA h g , 相 当 于石墨 ( 3 72 mA



倍 然而 最近 的 原 位拉曼 光谱实验 显 示 由于 与 的低 结合能和 吸 附



1 1

h g ) 2 。 ,

h L i C

的 离子之 间 的 强库仑斥 力 很难实现高 的 覆盖率 这与 等人 通过 DFT 计算



1 1 3
L i , L i 。 L ee [ ]

发现 在 原 始石 墨烯表面 的 吸 附 能为正值 的 结论 致 BN 是 种 六角 蜂 窝 状结构 



一 一

L i 。 /z

较 大 的 带 隙 不 利 于 电 子 的 跃迁 , 并且 金属 离 子很难稳 定 吸 附在 表面 。 R ad h a kr i s hn a n 等人


1 1 4]
通过 F 或 H 等 边 界 修饰 后 带 隙 减 小 , 并诱导 出 磁性 , 增 强 了 离子吸 附能力 , 可作 为 离


子 电 池 电 极 材料 而杨 晓晖等人 发现类石 墨 烯 结 构 的 C 3N4 作为 负 极材料 



1 1 5

[ ]


LIB s ,

有 定 的 嵌锂 能 力 但 比 容 量低 循环 寿 命短 另外 黑 磷 作 为碱 金 属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时 具


, , 。 ,

有 很 高 的 储存 容 量 , 但在 〇2 和 H2 ? 的 共 同 作 用 下 会 发生反应和 分解 , 使其难 以 在室温下




稳 定 存在 因此 理 想 的 电 极 材 料应 当 满 足 离 子 吸 附 能 力 强 导 电性能好并且结构稳


1 1 6 ]

。 , 、

定 等 条件 

相 比之下 , I VA 族 单硫 属 化 合 物 AB ( A =
Si ,
Ge ,
Sn ;
B =
S ,
Se ) 以 其 良好 的 热力 学稳定


性 地 壳 丰度 大 和 环 境友 好 而 闻 名 其 中 已 经 预 测 并 成 功 制 备 了 几种 Ge S e 晶 体 结 构

95 ]

、 。 , 

比如二维 Ge S e 的 薄 片 具 有 直 接 带 隙 和 良 好 的 光 学 特 性 可用 于光 电探测器 



1 1


[ ]

a -

, 。 i

人报 道 梳状 Ge S e 应用 于 LIB s 中 具 有 高倍 率性 能 和 出 色 的 循环 性 能 ( 1 000 次循环 后 仍 为




等人 研 究 了 二维 片作为 N B s 和 KI B s 的 可 行 性
8 9
6 5 0 mA h g Ar G e S e

1 1 1 1 1

 nd a m  a
[ ] [ ]

) 。 i   I  

最近 种 新 型 六方层状 的 Ge S e 被发现并利用 CVD 技术成功制 备 丰 富 了 单硫





Y ,

属 化合物 家族 ' 由 于 其极 高 的 电 导 率 [

, 可与 其他二维层状半金属 晶 体相 媲美 , 作 为 电极


材料非 常有利 。 因此 ,
本 章 从二维 Y

Ge S e 出 发 , 通过等价原 子 替 换 的 方法 , 系 统研 宄 二


维 y

XY  ( X 

 Si ,
Ge Y ;

S ,
Se ) 作 为 离 子 电 池 电 极材料 的 吸 附 、 迁移 、 容量 等特性 

45

4 2 .
计算方法


所有 计算均使用 软件 投影缀加平面波和 泛 函 分别 用 于描述离子



79 ]
DFT VA S P [

。 PB E

电 子相 互作用 和 电 子交换相 关 能量@ 气 平面波截断能为 4 0 0 eV , 能量 与 力 的 收敛标准




分 别 设置 为 和 V /A 采用 的 G a mm a 型 K 点 网 格 进 行 静 态 洽计


_

1 〇  e V 0 0 . 1  e 。 1 5 x 1 5 x 1 自

算 。 对于二维 Y

XY ( X 

 Si ,
Ge Y ;

S ,
Se ) , 真 空 层 厚 度 设置 至 少 20 A 。 为 了 更 好 地描 述


吸 附模 型 的 范 德 华相 互作 用 , 采 用 了 DFT D3 -

方案 t
97

。 此外 , 金属 原子在 2x2x 1 超 胞表


面 的 扩散使 用 爬升 图 像轻推弹 性 带 ( C li mb i n g  I m ag e N ud g e d  E l asti c B an d ,  C I NEB -

) 方法


确定 并使用 P H ON O P Y 代 码 计 算 材料 的 声 子 谱 _ 电荷分析_ 佣 来确 定 金属


[ ]

, 。 B ad e r

原 子和 二维 Y

XY 之 间 的 电荷转移量 

4 3 .
计算结 果 与 分析


4 3 . . 1 离子 吸 附特 性


接下来 , 研 究金 属 M 原子 ( M 

 Li ,
Na K Mg A , , , 


C a Zn ) ,  在 y

XY 表面 吸 附 的 情况 

二维 Y

XY 作为 电 极材料 , 需要在其表面 吸 附具有 强结合 能 ( 吸附能 ) 的 金属 M 原 子 。 


处 选 取 三 个 高 度 对 称 的 吸 附 位 点 和 两 个键 上 方 位 置 作 为 测 试 吸 附 点 , 如图 4 -

1 所示 

内 汽 A S i/ G e  A B 

F ig .  4 -

1

To p 

an d  s i d e 
二维 Y

XY

vi ew s  o f t he  
的 5

fi
个 测 试 吸 附 点 的 俯视 图 和 侧 视 图
ve p o s s b

i l e  a d s or

翁 p t o n p o nt s  o f


i  t he  2 D y 

XY


这些 分别 是 三个相 邻 的 S i ( Ge ) 原子 , 直接指 向 第 三层 S i ( Ge ) ( 记为 A) , 在外层




S ( Se ) 原子 的顶部 ( 记为 B ) 和 S i ( Ge ) 原子 的顶部 ( 记为 C ) 。 此外 , X X -

、 X Y -

键中


间 位置也被考虑 作 为测 试 吸 附 点 ( 记为 D 和 F ) 。 结果表 明 , D 和 F 位置 并不 稳 定 , 几何


优化后 会移 动 到 C 位置 。 为 了 获得最稳 定 的 吸 附构 型 , 对优化后 的 稳 定 吸 附模 型 , 通过




如 下 公 式估 计 吸 附 能 ( 私 d ) 

Ea  it

 EM

xr 
_

 Exr 
_

 xE
m  (
4 -




46

其中 , 五 表示吸 附金属 M 原子 的体系 总 能量 : , 和 x 分别 表示 单个 M 原子 的 能量与


吸 附 的 原 子个数 。
吸 附能绝对值 的 大 小反 映 金属 M 原 子在 y

XY 表面 的 吸 附性能 ,
吸附


能 ( 绝对值 ) 越大 , 说 明 金属 原 子 更容 易 吸 附在二维 Y

XY 表面上 。
所有稳 定 吸 附 点 的 吸


附能计算结果 , 如图 4 2 -

所示 

m f

° ;

M M | M H I M

l M ■ M l H i K l


' '

i M l fl l

 L 
k 

 k f k 

  I

H


l l   


 

> I /


 1 1 1 

 

 .
- -

I p I  ^ l L ri  /  :

 

 

x X
> /\| N

>  

> 0 5  / / > / > / ^

| 

S
s / I  /
X l  / I  /、
■  s S  /

\  /  I /

l / I  /\


u
>

/x> / / >

m  / > Ld  ^ > / M / > / 

_ 1 0
_

| ■  / J 彦 / I  1



y ^  / / a #  I u y  /a k
  



Y SiS

 E 3 b M -

1 . 5

 y SiSe

 EZ3 b 
 XE c  關  

L i  Na  K Ca Mg  A  1 Zn  L i  Na  K Ca Mg  A1  Zn


_  金 属 原 子 _  金属 原子


丨 關 剛 關 圓 關 相 丨 丨 I M f l 圓 kffl  k ff l 關 關 關

^ ^^

/\> 


zT [ ^ h > / >
 % x


0 5 IN ° 5 

- -

m l


- -


I -

 1 1  ^ l

s S /

l  \  /

l  /

l  ^  |  /x 

^ i
〇  / > / > > / >  / \ |  ^ 0 1  I I
u  u I I  I I  I  |? 

 
- -
. -

s 厂| , P

/^ l s / >  / ^ ^ m 
U ^ U



/ > 
赛 ^ 赛 / 
> 

鬯 / >  ^ ^   /

>  

_

L 5
_

|  ■  1 77 a  I  I  -

1 . 5


 G  [ 77 a 1  ■ 

■■

G e S  Ge S e
^ H

 ^ H  y


9 r \  J  
  
國 c 




 9 〇 I

國 

Li  Na K Ca Mg  A  1 Zn Li  Na  K Ca  Mg A  1 Zn




金 属 原 子 金属原子


图 4 -

2 二维 y

XY 吸附 L i 、 Na 、 K 等原 子 的 吸 附能

F g 4 2 A d s o rp o n  e n e r gy  o f 2 D  y XY ad s o r p t i o n  o f L Na K etc at o m s
- -

i .   ti    i  .  
,  , 

相 应地 , Li 在二维 Y S S

表面 的 A 、 B 、 C 吸 附 点 吸 附 能分别 为 -

1 . 1 8 e V 、

0 5 7 eV



1 . 1 5 e V , 按 吸 附 能 大 小 排序 为 A > C > B , 其中 A 位置和 C 位置 的 吸 附 能相 差不 大 , 

个位 置 均 是 稳 定 的 吸 附 点 。 在 A 点吸附时 , Si -

S 键长 由 原 来 2 3 2 . A 延长至 2 3 4 . A , Si -

S i

键长则 由 原来 的 2 60 .  A 变短为 2 4 8 . A 。 Li 与邻近 的 S 成 L i


S 键长为 2 40 .  A , 距离 中 间第


三层 Si 有 4 2 5 . A 。 对于 Na 、 K 离子 的 吸 附 同 L i
吸 附类似 , 遵从 A > C > B 的 吸 附顺序 

吸 附 能整体小于 L i 的 吸 附效果 ,
吸 附 能平均 值约 为 -

0 6 0 e . V 和 -

0 8 3 e V . 。 同 样最稳定 的 A


吸 附位置 , Na -

S 和 K -

S 键长分别 为 2 82 .  A 和 3 . 24  A , 而 Si -

Si 与 Si S -

键长也发生变化 ( Na


变为 2 5 3
. A 和 2 39 .  A , K 变为 2 56 . 人 和 2 34 .  A) 。 比较 L i 、 Na 、 K 吸 附在 Y

SiS 表 面可 以


发现 因 为 , S 与碱金属 原 子之 间 的 吸 附作用 , Si -

S 键 长逐渐 变大 同 时 内 部 , Si -

Si 键变小 

整体上二 维 丫 S S

的 厚度几乎没变 。 Mg 和 Zn 离 子 吸 附在 Y

SiS 表面 的 吸 附 能较小 , 这对


于 多 个离 子吸 附是不利 的 , 说 明 二维 Y

SiS 可 能 不 适合做镁离 子和 锌 离 子 电池 电 极 。 A 1


47

子 吸 附 情 形 类似 Li 离子吸 附 , A 点 为 最 稳 定 吸 附 位置 , 比 B 和 C 位置 吸 附 能 高 0 2 0 . e 

和 0 0 5 e
. V 。 A 1
吸 附在 A 处和 外侧 S 距离为 1 . 9 4 A , A 1

S 键长 为 2 7 3
. A 。 略有不 同 的 是 

Ca 离子吸 附 时 , 最稳 定 位置发生在 C 点位 , 吸附能为 -

0 7 8 e V
. , 低 于 次稳 定 点 ( A 点 ) 

0 04 6¥
. 。 0& 在 (: 位置 吸 附 时 , £ & 8

键长 为 2 7 . 1 人 , 略小 于 入 点 位吸 附情况 ( 2 80. 人 ) 

而 Ca 距离 Si 的 长度为 3 . 1 2 A , 同时 Si -

Si 键长 变 小 为 2 5 4 . A , Si -

S 键长 变 为 2 3 2 . A 

金属 M 原 子 吸 附在二维 了

SiSe 表面 的 情况与 二维 Y

SiS 相似 , 具体如 下 : Li 和 A 1


子吸 附时 , 最稳定 吸 附 点 为 C 位置 ,
吸 附 能大小 顺序为 C >A > B 。 C 点和 A 点 吸附能只


相差 0 02 e
. V 和 0 0 3 e. V , 说明 C 点 位和 A 点 位均 是稳 定 吸 附位置 , 在 多 离子 吸 附 时优先


考虑 这两个位置 。 1 ^ 在二维 了

8 迟6 表面吸 附 , 1 ^ 86 -

键长为 2 49. 人 , 8丨 -

86 和 8丨 -

8丨 键长分


别为 2 4 6
. A 和 2 59 . 人 , 相 比于吸 附前 的 2 4 8 . A 和 2 6 5
. A ,
发生微 小 变 化 。 Li 距离外侧 S i

的 长度 为 2 83. 人 , 距离表面 Se 层高度为 1 . 29 A 。 此外 , Na 、 K 、 Mg 、 Ca 、 Zn 离子 的 吸




附 , 吸 附 能 排序 为 A > C > B 。
其中 , Mg 、 Zn 离子 吸 附 能偏小 ( 小于 -

0 5 e
. V) , 随 吸 附离


子 浓度 增 加 , 这 可 能 会 限 制 其存 储 容 量 

二维 Y

Ge S 表面 吸 附金属 M 原子时 , L i
的 吸 附 能最大 , A 、 B 、 C 位置 吸 附 能 分 别 为


1 . 8〇 6 ¥ 、

1 . 0 1 6 ¥ 、

1 . 7 9 6 ¥ 。 1 ^ 吸 附在 人 处时 , 1 ^ 8 -

距离 2 40 . 人 , 〇6 -

8 和 〇6 〇6 -

键长


为 2 4 3
. A 和 2 95. 人 , Li 距离表面 S 层 高度 为 1 . 2 3 A 。 在 C 处吸 附时 , Li S -

键长 略大 , 

度为 2 74
. A , Ge 与邻近 S 和 Ge 距离为 2 4 . 1  A 和 2 9 6 . A 。 其余金属 离子 ( 除 A 1 离子外 

吸 附 的 最稳定 点 位也均为 A 位置 , 并且 A 和 C 点 的 吸 附 能相 差不大 。 而 A 1 离子在 C 


置比 A 位置更利 于 吸 附 , C 处的 A 1

S 键长为 2 74 .  A 。 同 样地 , Mg 和 Zn 离子 的 吸 附能也


很小 , 不利 于 多 个离子 的 吸 附 

而二维 Y

Ge S e 的 吸 附情况如 下 : 对于 Li 原子吸附时 , A 位置 吸 附 能 为 -

1 . 5 3 e V , 

位置和 C 位置分别 为 -

0 8 2 eV.
和 -

1 . 5 8 e V 。 吸 附 能排序为 C >A> B , 可见 C 位置是 最稳 定




的 吸 附位 点 。 A 位 置和 C 位置之 间 的 吸 附 能 差 异 仅 为 0 0 6 eV. , 表 明 两 者 都 是 较稳 定 的 吸


附位 点 。 吸 附单个 Na 、 K 原 子 时情况类似 , C 位置也 是最稳 定 的 吸 附位 点 , 其 能量 比 


位置低 〇 4 3 6. ¥ ( 灿 ) 和 0 3 4 6 ¥
. ( 1 〇 。 结构 弛豫后 , 1^ 距离邻近 的 86 长度 为 2 53. 人 , 〇6 

Se 键长延长至 2 60. A ( 吸 附前为 2 57 . A ) 。 不 同 的是 ,


吸附 Na 和 K 原 子后 , Na -

Se 和 K 

86 键长分别 为 2 86. 入 和 3 . 1 9 人 , 〇6 -

86 键长均变长 ( 吸 附前 灿 : 2 59 . 人 和 ^ 1 2 58 . 人 ) 

比较不 同 碱金属 原子 的 吸 附 , K 的 吸 附 能 明 显 高 于 Na ,
说明 y

Ge S e 对 原 子 质 量较 重 的 碱


金属 的 吸 附更强 

对于 Y

Ge S e 表面吸 附 多 价 Mg 、 A 1 原子时 , A 、 B 、 C 位置仍 是稳 定 吸 附 点 , 其中 


48

在 C 点 吸 附 能最大 , Mg 原 子 吸 附 能为 -

0 4 7 eV . , A 1 原 子吸 附能为 -

1 . 66 e V 。 此时 , Mg 

于 Ge 正上方 3 . 9 1  A , 距 离外侧 Se 约 2 5 0
. A , 吸 附后 Ge -

Se 键长 2 5 7
. A , Ge Ge -

键长为


2 92. 人 。 而 人 ^^ 距 离 为 3 . 24 人 , 入 1 与表面 86 层之 间 约为 1 . 85 人 , 〇6 -

86 和 〇 6 〇6 -

键长


分别 为 2 6 0 . A 和 2 9 4 . A , 很明显 A 1
吸 附 更加 贴 近 丫

Ge S e 表面 

此外 , Ca 原 子 的 吸 附情形 略有不 同 , 对于 Ca 原子吸附 , 最稳 定 的 吸 附 点位于 A 处 


C 次之 B 点 吸 附 能最小 只有 A 和 C 位置 吸 附 能 的 半不到 Zn 原 子吸 附 时具 有最 小


, , 。

的 吸 附能 , 吸 附能在 -

0 2
. 1  e V  ̄ -

0 3 3
. e V 之间 , C 点 位仍是最稳定 吸 附 点 。 A 点吸附能 比


C 处高 0 0 8
. e V ,
二者距离 丫

GeS e 表面 2 7 5 . A 和 2 6 4
. A , 而 B 位置相 对远

些 , 距离为


3 . 4 2 A 

为了进 步 了 解 吸 附过程 通过 下 式计算 电 荷密度


, 

&P Pmxy Pm  4 2)

Pxy
- -

      ( 

其中 ,
/ W 、
 ̄ 和 Pm 分别 为 吸 附金属 M 原 子后 的 二维 y

XY 、 原始二维 y

XY 和 单个金


属 M 原 子 的 电荷密度 

图 4 -

3 显示 了  y

XY 表面 Li 、 Na 、 K 等金属 原 子在 稳 定 吸 附 点 的 电 荷 分布情况 , M 

X 失去 电子 , 而 S 或 Se 得到 电子 。 显然 , 大量 的 电 子 电 荷从金属 原 子转移到 二维 y

XY


中 的 三个相 邻 原 子 两个 Y 原 子和 个 X 原子 这证 明 了 吸 附 的 金属 原 子与 衬底表面之


( ) ,

间 的 强 离 子相 互 作 用 。 以 二维 y

Ge S e 为例 , B ad e r 电荷分析表 明 , L i 、 Na 和 K 原 子在 y

_

Ge S e 表面 上 C 位置 的 电 荷转移 分别 为 0 8 6 . e 、 0 7 9 . e 和 0 7 9
. e 。 对于 Mg 、 A l 、 Ca 和 Zn


多 价离 子 的 吸 附过程 中 电 子 的 转移情 况 ,
在 C 吸 附点 的 Mg 、 A l 、 Ca 和 Zn 失去 0 34 e
. 

0 78 e
. 、 1 . 2 9 e 、 0 0 4 e
. 

49

L 齡議 篇


爲涵 議 。


_J 編 _德 


罐處屬 

爲 藤_ ■ 涵 — 1 。

滅 屬 _ 制 通_


M m m 陽碰
m il M m i b  h ill h iM

m mMm M m 纏遞 編 箱


減 试 隨羲  

疆i  

i ll




图 4 -

3 二维 y

XY 表面 吸 附单个金属 原 子 的差 分 电荷密 度 。 黄色和 青色分别 表示得 、 失 电子 。 等值面



为 aoo A 3
_

 i e 

F g
i .  4

3 D fe r e n
i ti a l  c h arg e  d e n s i ty  o f a   s i ng l e m e ta l at o m  a d s o r b e d  o n  t he 2 D 丫 

XY  s u r fa c e .  The y e 
l l ow  and


A 3


y an  re
p r e s e nt  t h e  g a n e d and
i   l o s t e l e c tr o n s

, 
re s
p e c ti v e ly .  Th e  i s o s u r fa c e  i s 0 00. 1 e 

此外 , 从 Mg 和 表面 的 吸 附 的 电 荷转移情况 不难发现 , 它们 发生 吸 附 时


电离是不充分 的 转移 的 电荷 数很小 这 与 其吸 附 能偏小 的 结论是 致的 相 反地 Ca 



, , 。 ,

子 可 以 完 全 电 离 出 两 个价 电 子 , 在 Y

SiS 、
y SiSe



Ge S 和 丫

Ge S e 表面 的 最稳定 吸 附 点


分别 转移 l . 〇5 e 、 1 . 1 5 e 、 1 . 1 4 e 、 1 . 06 e , 这 意味着 Ca 与二维 y

XY 的 吸 附 相 互 作 用 更强 

5 0



这 ^ - I



 _




维 Vo


ig ^ 1s 吸 附 .

K M w^ c
l >
密-口 ? 4 4 -

0 豕 /
c i

_


C   C C   {

A A A

 
4o 4o
1 1


h S
 3 3


/ / / /
TO al

To S l s


t t 1

 

 
2 0 20


K 别 3 o Ge 3 o

S I免 I s l se

= —  S s


} L i
} f3 }
 ?L i

 L i

^ ? ?
2o 2o



! ,


1 0 1 0

? ^


 ?3  ?3 

构 ^ ^ ^

o o



1 1


巾 o


|J


 
<b



^ o 4 ,




^ o

H 


^ o
1f










 能* 量 量

n n

n p , B c b
   
C  C (

A A A

4o 4o
I I 1


  3
 3


/ /
3 0
3 -

TO al To s

l s


t t 1

 
l 
20


K K 3 o Ge 3 o


S 免 s l se


! N Na s Na )

Na



20


 

? ?
2o 2o
? !


1 0


? ?


  

1 0


 ^ 构
1 o 1 o

努  
u ^


 4



j 〕
^ 尔



 


 :

0 o o o
 

    
, 2 >
。 -

Ab
能?


量 量

 



M b c B n b
   



4o 4o


h   3

Er Er

3 0
TO t al

To t 1 s
20  


^ K 3 o 3 o


n r


s S se



20

K ? }
 K  K

? ^
2o 2o

 


1 0

? ? 0


1 0

 


1 o 1 o



H J


澎  ? 0
H J £

J y

j / -

J 

^ ^


jj j


— 3
0 0 o o _

 

 2
   o 2



< A
b 匕 b
能  量 i


n H^



n D m 匕 n u
 

 C

c0 G 4o 

 A
3 3 0 4o

^ 

3 3

E E
/   ̄
/ /
s To s l s


 


3 3 —

S Ir t Ge


3 o 3 o


20 20 免
^ § m
^f
s s se
s s
 s




} lMi MS > Mg >



 

? ? 
2o 2o
^ j

^ 1
! 0

1 0
^ 

?3   13 
r ■




L
^ o
^ o 


1 1


u ^


^ ^ ^





nW

^ 」

^ U



^ ^



 ^ _

0 0  < o o .

 
, .  o  


2 , o 2
<b <匕 Ab

能 ? a
 
n n w
n e n 匕 p b
  (
o 4o


 A

40
4 40



F F
 
3 3
/ /
3 o
T0 al

To s l -


t t 1



!  



, 0 K 3 0 K 3 o Ge
卷 p

^2 ^
S s se
— s  

P P
) A 1
 e A l
) 2o A l

 I

? ?


2 0 20 2o


*? !





  ll3



o 
L L^
0 0 o

L^

1 1 1



^  ^ 駕





 -

| ^

^ ^ 尔 r





_

0 0 o o
 .


  ? 5 ,

,  ,   。 2
<b b A

 量

能^ *

n H
c b 會匕 ( n b
   

 
0 4o 
40
4 40
A 4o

?   ^


E E Er
/ / /
s To t al To t 1 s l S
  —

3 3

_
s K Ge


3 0 3 0 3 o 3 o

§ § 

s 免 s se


s s S
) ca ca } ca ) ca
  ^

? ?
2 0 20 2o 2o



? ll3  ^ ?3 

w 1 0 1 0

 ^ ^ 1 o
^ 1 o




_


^ ^ ^  ^
 j〕 ^ IJ 


i ^


^ ^



0 0 T o o ■


   
2 , , 。 2

能/
< A
b b
# b

 
n n


n 會 s r W . t n b
   
{ {
63 0 3 0
A 4o
A 4o



3 3



/ / /
s TO To s S T


t al t 1

 

 r



^ K 3 o l 3 o o

l m a



2 0 s 20 免


?N Z }

=L }



L I l
 

? ?
2o 2o



?3 ?  ? 1
1 0

1 0 

^ ^ ^ 

1 o 1 o

J L ^


^    ^ ? ^ 
 J ^  

\ J


 |




^ ^
j j







( r |




o 0 < o o

   . 2 ,

_ o 

b 匕 A b
能? * 

 



匕 e P 匕


( (

    




^ 5

w xY 表

子 ^ fs 图

二 ^
_


r 


7L

 j



  

   "
  

S r

OS
o

c f a
s n

g 
e 
^ a Q5 ed

o
们 th
0f


外 
X 
i l 1 
l

Y >T


  


5 
l 

根据 3 . 3 . 2 节可知 ,
二维 y

XY 本征均为半导体 , 其 中 二维 Y

SiS 和 Y

SiSe 是窄带隙


的 半导体 。
但吸 附金属 原 子后 , X 原子 的 p 轨道和 S ( Se ) 的 p 轨道重叠 , 金属 原子 的 

轨道 贡献 了 费米 能 级 处 的 电 子态 ,
二维 Y
_

XY 转变 为 金 属 性 质 , 随 着 吸 附 离 子 浓度 增 加 

其 导 电 性将进 步增 强 实 际上 金 属 原 子本质 上 以 阳 离 子状 态存在 化学 吸 附在二维





。 , ,

XY 表面上 这与 Ge ) 和 的 电 负 性大于金属 原 子 的 电 负 性 是 致的 随着金




。 S i ( S ( Se ) 。

属 原 子和 二维 Y

XY 之 间 的 结 合 强度 增 加 , 电荷从金属 原 子到 二维 y

XY 的 转 移 增 加 。 

种趋势 是合理 的 , 因 为从金属 原 子到 二维 Y


XY 表面 的 电 荷转移是金属 原 子 强烈 吸 附 的 原


因 [
1 221
。 此外 , DO S 图 中 在 费米能级处为正 , 表 明 存在金属 体系 的 导 电性 。 这将 减少 电 子


迁移 中 的 内 阻 , 并提 高 电池 的 整体性 能 

4 3 2
. .
离子迀移特性


扩 散 势 垒 是 衡 量和 评 价 充 电 电 池 充 、 放 电倍率 的 重要指标参数 。
吸附的 Li 、 Na 等 

原 子 的扩散势 垒 ( 也称能垒 ) 决定 了 它们在 电极 中 的 迀移 率并影 响 电池 的倍率性能 。


本节


采用 C I NE B

方法_ 研 究 L i 、 Na 等金 属 原 子 离子 在 二 维 /

XY 上 的 扩散势 垒 。 在 电 极发


生的 M 离 子 嵌入反应可 由 下 式 表示 

n+
XY  + mM  + m ne
  ^ M XY  
m (
4 3)-



其中 , m 表示嵌入到 二 维 y

XY 的 金 属 M  ( M 

 Li ,
Na K Mg A, , ,


Ca Zn ) ,
原 子 的 数量 , 

表示 金 属 M 原 子 电 离 的 价 电子数 , 比如 Li 为 《

1 , Mg 为 《

2 ,  A 1 为 《

3 等 而 能金 。 ( _ Eb 

定义为 五 b

五T S 五 -

I S , 其中 五T S 和 五 I S 分 别 表示过渡态和 初始 态 的 能 量 。
在二维 Y

XY 表面上


选取 临 近 的 两个 最稳 定 吸 附位 点 作 为初 始和 终止状态 寻找 最 优 的 扩 散路径 , , 并计算相 应




的 扩散能垒 

〇 S Ge


: :

图 4

5 吸 附离 子在二维 Y

XY 上 的 最佳扩散路径



F g i .  4

5 Op ti ma l d i f u s i o n p at h  o f a d s o r b e d 

 i on s on  t he 2 D y 

XY


如图 4 5 -

所示 对 于 二 维 ,
丫 SiS

, Li 、 Na 、 K Mg、 、 A l 、 Zn 的 最 佳 扩 散 路 径 是 A — C —A 

而 〇& 的 迁移 路径倾 向 于 0 —入4 ( : 。 结 果表 明 , 能 垒 的 大 小 顺序 为 1^

0 . 1 3 6 乂 )
> 0&

0 . 1 

5 2

e V )
>  A 1
 (
0 0 7 eV ) >
, Na  (
0 0 6 e V ) >
. K 、 Zn  (
0 0 2 e V ) > . Mg  (
0 0 . 1 e V )


对于 吸 附 Li 和 Na 的 二 维 丫 S S

, 0 0 . 1  e V 与 0 0 3 . e V 的 局 部 最 小 值位 于 距 初 始 状 态


3 . 3 9 A 和 2 0 3
. A 处 , 距 离第 二层 Si 原 子上方 2 7 2
. A 和 3 . 2 6 A 处 。 而 K 吸附时 , 局部最


小 值类似 于 L i 、 Na 吸附 , 也 出 现在 C 吸 附 点 位置 , 而过渡 态 中 势 垒最 大 位置 ( 0 2 2
. e V 

位于 A 吸附点和 C 吸附点之间 , 沿扩散路径 长度 为 1 . 1 6 人 。 Mg 、 A l 、 Zn 吸附时 , 


沿

A -

> C —A 为 最 优 路径 , 迀移 势 垒分别 为 0 0 . 1 e V 、 0 0 7 e. V 和 0 0 2 eV . , 出 现在 沿扩 散路径


的 1 . 1 9  A 、 2 28 .  A 和 1 . 20  A 处 对于吸 附 。 Ca 离子时 ,
中 间 过渡态 的 能 量最大值 ( 0 . 1 2 e V 

出 现在 A 与 C 中 间 位置 , 此时 Ca 和 S 之间距离 2 7 3 . A 

 ̄  ̄  ̄  ̄

m  ̄


7b )  


■

7 a) si s 0 20 S Se


r Y




AA / V \
- K A 

  

 I 

    I  1      1

 t  1
  

0 2 4 6 8 1 0 0 2 4 6 8 1 

 ̄  ̄
迁 移 路 径 迁移路径
  ̄  ̄

^  ^3 

論 遍

Ge S Ge S e

- -

^ 丫
0 20 J


■ 6
  I 




■   ■





0 2 4 6 8 1 0 0 2 4 6 8 1 

迀 移 路 径 迁移路径


图 4 6 -

吸 附离 子在二维 y

XY 上 的 扩散 能 垒

F g i .  4 -

6 D f
iu s
i i o n e ner
gy  b ar r i e r s  o f ab  s o rb e d i o n s o n t he 2D y 

XY


而二维 Y -

SiSe 的 离 子 吸 附迁移 情 况相 似 不 同 的 是 对 于 , , L i 和 A 1
离 子倾 向 于 C — A— C


路径扩散 , 而 其余 Na 、 K 等 离 子 更加 趋 向 于 从 A 经过 C 再到 A 路径 。
从图 4 6-

( b ) 

以看出 L i 、 Na 、 K 的 扩散能垒分别 为 0 . 1 2 eV 、 0 0 9 eV .
和 0 0 5 eV
. , 而 Mg 、 A l 、 Ca 、 Zn


在 Y S Se

表面 的 迀移 能垒依 次为 0 03 . e V 、 0 06 . e V 、 0 . 1 9 e V 、 0 02 . e V 。 L i
的 局 部 能量最


小 值位于 吸 附 点 A , 距离第二层 Si 原子约 4 2 3 . A 。 其扩散势 垒约 为 0 . 1 2 eV , 出 现在 沿路




径 长度 的 2 . 1 1 A 处 , 即 A 吸 附点和 C 吸 附 点 的 中 间 位置 。 Na 和 Ca 离 子 的 情 况 类似 ,


者 的 局 部 能量最 小值为 0 0 5
. e V 和 0 0 9 . e V , 均位于 C 吸附点 , 而过渡 态 能量极 大值 出 现


在 A 吸附点与 C 吸 附 点 中 间 位置 。
事实上 , Ca 在二维 丫 S Se

表面 上 的 扩散 , 较之于 Li 

N a ( 0 . 1 2 e V 和 0 0 9 e V
. ) 经历 了 更大 的迁移 势 皇 , 扩散 能垒 为 0 . 1 9 e V , 即 扩散遵循 Ca >


Li > Na 的 顺序 

5 3

对于 M 离子在 y

Ge S 表面 扩 散情 况 ,
除了  A 1
倾 向 于沿 C —A — C 路径 ,
其余 Li 、 Na


等 离 子 最 佳扩 散 路径 为 A— C —A 。 碱金属 离子 L i 、 Na 、 K 的 扩散 势 垒依 次减 小 , 分别为


0 . 1 4 e V 、 0 . 1 1 e V  和  0 0 7 e V
. 。 L i 、 Na 、 K  分别 在 扩散路径 的  2 3 0
. A 、 2 2 . 1 A  和  2 2 0
. A  

出 现局 域最 小值 , 而在 1 . 1 6 A 、 1 . 2 1  A 、 1 . 1 7 A 处 出 现极大值 , 即在 A 和 C 点 的中 间位


置 。 Mg 、 Ca 、 Zn 二 价离子 的 扩散相 似 , 能垒分别 为 0 . 1 8 e V 、 0 22 e . V 、 0 02 e


. V 。 A 1
离子


沿 C — A— C 路径 扩 散 , 局 部最小值为 0 0 4 e. V , 此时 A 1

S 键长 为 2 74 . A 。
而极大值 出 现


在 沿 路径 0 8 2 . A 处 , 扩散势垒为 0 0 9 e. V 


Ge S e 表面 的 离子 扩散情 形 如 下 : Li 吸 附在 二 维 y

Ge S e 表 面 上 的 最 佳扩 散 路径 是


C —A— C , 局 部最小值 ( 0 0 6 e V
. ) 位置在 沿 路 径 2 27 .  A , 距 离 第 二 层 Ge 原 子 上 方 4 7 . 1 

处 。 Li 吸 附 的扩散能垒为 0 . 1 6 e V , 沿 路径 方 向 的 2 6 2
. A , 位于 A 和 C 之 间 的 桥 位位 置 

Na 和 K 以 及 多 价离子 除 Ca 以外 吸 附 的 扩 散路 径 和 吸 附情形 样 沿 C —A— C


( ) Li , 

N a ( K) 的 局 部 能 量最 小 值相 似 , 比吸附 L i 时 降低 了 约 0 0 5 e. V ( 0 0 . 1 e V ) 。 Mg 、 Zn 在 Y


〇6 8 6 表 面上 的 迀移 能 垒较低 , 只有 0 0 3 6
. ¥ 和 0 04 6
. ¥ , 位 于 路径 方 向 的 1 . 3 1 人 和 1 . 3 0 

处 。 A 1 的扩散能垒为 0 . 1 3 e V , 局 部最 小值 出 现在 吸 附 点 A 位置 , 而 迀移 势 垒 的 极 大 值位


于 C 点 与 A 点 中 间 位置 。 Ca 的 最 佳扩 散路 径 倾 向 于 A — C — A , 扩散能垒为 0 . 1 6 eV , 

于 沿 路径 方 向 1 . 0 3 A 

上述 结 果表 明 , 二维 Y

XY 作为 Li 、 Na 、 Ca 等 离子 电池 的 电 极材料具有 良 好 的 倍率


性能 。 扩散能垒范 围 在 0 0 2 e V


0 . 1 9 e V 之间 , 远低 于 常 见 二 维 电 极材料 的 扩散 能金 , 

如石 墨烯 和
48 8 4
( O . l O eV ?
0 33 e . V ) [ ]

、 M o S 2 /V S 2  ( 0 22 e
. V  ̄
0 2 5 eV
. ) 
[ ]

 MoN 2 ( 0 49 .

0 78
 .


e V ) t

, 并且 比 大 多 数 二 维 电 极材料更稳 定 ,
具有更优越 的 电 子性 能 

4 3 3
. .
开路 电压与 离子存储 容量


存储 容 量 ( C ap a c it
y ,
C) 和 开路 电压 ( O p en C ir c ui t Vo lt ag e ,  OCV ) 是反 映二维  y
_

XY


作 为 离 子 电 池 电 极材料 性 能 的 两个重要 指 标 。
采用 如 下 方 法评估 最大 理 论容量 C 

zF
C =

 4 4
 ̄  ̄



w r ii ( 

Mxy


其中 My r 表 示 二 维 XY 的 摩 尔 质 量 表示二维 XY 归 化分子式单元 中 吸 附金属




- -


y , ;c _ y

M 离 子 的 最 大浓度 , z 表 示反应 中 金属 M 原 子价 电 子数 , F 是法拉第 常 数 ( 26 . 80 1 A h/m o l ) 


对 于 固 体 和 液体 而 言 , 体积 和 熵 变 化 的 影 响 可 忽 略 不 计 开路 电 压表示为 

5 4

A〇 EM + X
' Wm EM
_ _

XY 

( XY


2 
f
 

  X X2

QCV

4 _


( 

AxzF  (

2


x )
z  (

2


t )


化 ^ 和 仏^ 分 别 代 表 系 统 吸 附 J H 、 JC 2 个 M 金属 离子 的 二维 y

XY 的 能 量 。 五M 表示金


属 M 的 体结构 中 单个 M 原 子 的 能量 

在 充放 电过程 中 , 金属 M 原 子 的 浓度会 发生变化 , 从而影 响 电池 的 理论 电 压和 存储




容量 。 因此 , 吸 附过程 的 热 力 学 可视为 JC 的函数 。


随着 x 的增加 , M 离子与 二维 Y

XY 

间 的 相 互作 用 减 弱 , 而 M 离子之 间 的 静 电排斥 力 变大 , 于是吸 附能 ( 绝对值 ) 会 随 之减




小 因此 对于 多 层 吸 附 时 利 用 层 间 的 平均 吸 附 能进 步确 定 吸 附特性 平均 吸 附 能 &

。 。
, , ve


计算公式如 下 

EM XY 

EM XY 

^ EM

i n
^n
E

=
^ 一


ave 



其中 , 和 分别 表亦在 2 x2 的 超胞表 面 吸 附 W 层和 W -

l 层 M 原子 的体系 总 能

“ ”
量 而 表示二维 XY 吸附 层的 个 M 原子

。 8 -

8 

表 4 -

1 二维 Y

SiS 和 丫 SiS e

上 吸 附 多 层金属 离 子 的 平均 吸 附能

T ab .  4 -

1 Av e r a g e  a d s o r p t i o n  e n e r g i e s  o f m u l t i l ay e r  m e t a l 
 i o n s  ab s o rb e d  o n  t he  2 D y S S 

i an d
 y

SiSe


4  吸 附能 五av e (
e V )
体 系 金 属 离 子



层 2 层 3 

L i  -

0 08 .  -

0 02 .  

N a -

0 04 .  -  

K 0 2 5 .
-  


S i S Mg 0 32 .  -  

A  1 0 9 7 .
-  

C a -

0 08 .  0 04.  

Zn 0 34 - -

    

L i  -

0 26 .  0 . 1 1  

N a -

0 . 1 2 -  

K 0 0 . 1  -  


S i S e Mg 0 2 . 1  -  

A  1 0 90 .  -  

C a -

0 20 .  -

0 . 1 2 -

0 . 1 

Zn 0 36 - -

    

尽管前 小节计算 的 K Mg A Zn 离 子在 SiY Y 表面扩散势 垒很理想




、 、 l 、


S ,
S e) 

“ ”
但吸 附更 多 离子 时 吸 附能变为正值 ( 表 4 -

1 ) , 金属 离子 间 可能 出 现 枝晶 现象 。 这说 明


它 们 作 为 离子 电池 的 储存性 能 不 是 很 理想 , 所 以 接 下 来不 再赘述 。 而对于 Li 、 Na 、 Ca 



5 5

子在 Y SiS

和 y SiSe

表面 吸 附情况 , 如图 4 7 -

所示 

L i . S S
i NaS i S CaS i S e L S S e
i i NaS i S e Ca .
S Se


〇 〇
 

3 a

ye r :

| 〇 今



〇 0
nd

p
! . . .
2 l a ye r

 

〇 〇 
 〇 〇
nd
; ;
2 l a ye r 丨

 

I  

单位 :
埃 3

M a ye r
 丨

〇 〇 

图 4 -

7 1 ^ 、 \& 、 〇3 离 子在 丫

8以 表 面 最 大 浓 度 吸 附情 况

F ig .  4 7

Ma x i mum  c o n c e nt r at i o n  ad s o r
pt o n o f L i
i  


Na ,
an d  Ca  i o n s  on  t he  s u r fa c e  of
Y S
iY



在 2x2x 1 超胞 的 二维 Y

SiS 上吸 附最 多 的 L i 、 Na 、 Ca 离子数量为 1 6 、 8 和 8 个 ,
艮P


归 化分子 式为 N aS 和 C aS 由 公式 可知 理论 比 容量为 mA


LbS S i 、 i S i S 。 ( 4 4 -

) , 893 . 3 7

4 4 6 6 8  mA h mA h  g 开路 电 压为 V 和
— - -

V V
1 1 1
h g 、 .

 g
、 893 . 3 7 ,  0 0 5 . 、 0 0 4 .
  0 0 4 . 

在 2x2x 1 的 y S Se


超 胞表面 , L i 、 Na 、 Ca 离 子吸 附情况如 下 : 对于 L i 和 Na 离子吸


附在 表面时 从表 可以看出 最多吸附 个 Na 原子 即归 化后 化学计




Y S Se

, 4 -

1 , 8 L i 、 ,

量 比为 L S Se
i i 和 NaS i Se 。
当 吸 附两层 时 , L i 虽然体系 的 吸 附 能仍为 负 值 ,
但平均 吸 附能


为正值 , 表明此时 L i

L i 之 间 的 相 互作 用 大 于 表 面 吸 附 作 用 。 根据 公 式 ( 4 4 -

) ,
二维 y

SiSe


作为 和 N Bs 的 电极时 容 量达 于 Na 的 储 量 和 价 格 更 为 低 廉

2 5 0 5 7 mA  h g 由

L IB s I ,

. 。 


SiSe 用作 N I Bs 更具优势 。 而 Ca 可以吸附 3 层 , 即 C a3 S i Se , 其容 量达到 1 5 0 3 42 . mA h




远 高 于 其他 二 维 电 极 材料 的 存储 容 量 可 作 为 新 兴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材料 的 候选 方案
_

g , , Ca 

如表 4 2 -

所示 ,
随 离 子浓度逐渐增 加 , A l 、 Zn 离 子在 二 维 丫

GeY 上 的 吸 附 能 很 快变


为正值 即 吸 附不满 层 这 对 于 存储 是 不 利 的 因 此不再展开讨论 对于 Mg 离子 



, , , 。 ,

Ge S 和 Ge S e 表面可 以 少 量吸 附 但 吸 附满 层 Mg 时 Mg 与 成键 会很大




, , S ( Se ) ,

程 度 的 破坏 原 晶 体 结 构 ,
从而 引 起 电 极材料 的 不 稳 定 分解 。 而 Ca 离子在 y

Ge S 表面上最


多可以吸附 层 而在 Ge S e 表面可 以 吸 附 层 如图 所不 对于 Na K 在



2 。 4 -

8 , Li 、 、



Ge S 表面可 以稳定 吸 附 个离子 归 化 分子式依 次为 Ge S N aG e S K Ge S 存储容




8 , L i 、 、 ,

量均为 开路 电 压依 次为 V V 和 V

2 5 6 2 2 mA h g

. , 0 7 2 . 、 0 27 . 0 0 8
. 

56

表 4 2 -
二维 丫

GeS 和 丫

GeS e 上 吸 附 多层金属 离 子 的 平均 吸附能



Tab .  4 2 -
 Av e r ag e  ad s o r p t o n  e n e r g i e s  o f m u l t i l ay e r m e t a l 
i   i o n s  ab s o rb e d o n   t he 2D y 

Ge S  an d  y

GeS e


^ ^ l

麵 能 仏刺

2 层
 
_ _


 _

L i  -

0 7 2 .


Na  -

0 27 .  

K -

0 0 8 .




G e S Mg  -
1 . 09  

A  1 0 . 1 8  

C a -

0 76 .  

Zn 0 39 -

   

L i  -

0 3 . 1  0 .
1 

Na  -

0 . 1 5  

K -

0 . 1 1  0 . 1 1



Ge S e Mg  -
0 . 1 4  0 . 1 

A  1 0 65 .  

C a -

0 42 .  -

0 23
 .

Zn 0 38 .

   

根据 表 4 2 -

可知 , 最多吸附 8 个 L i 、 Na 、 K 离 子在 2x2 的 Y

Ge Se 超 胞上 , 即 xmax 


归 化 的 化 学计量 比 为 M G e S e M Na K) 每侧 各有 个 Na 或 K) 原子

2 , ( 

 Li , , ,
4 L i  ( 

占据 C 吸 附位 点 公式 可知 理论 比容量为 7 6 8 3 mA h g 低于 石 墨烯为 K I B s



。 由 ( 4 4 -

) , 1 .

时的 mA h g 和 N a@ V S 2 的 mA h g 、 高 于块状 Ge S e 的 容量 约 mA

- _

 279 . 1 8    232 9 . 1  (  8 8 . 5 0

而在 多 价 离 子 中 可以吸附 个 容量为
9]
W mA h g
. -

C a2 G e S e
1 1 1 1

h g ) 

。 , Ca 1 6 ( ) , YOT 

L G e Si N a Ge S KG e S .

 C a G e S .

单位 : 埃 

■ 頓隱 卜 


- —
… - — 」 —

U ^S e KGeSe
[ 

〇 〇 !


nd
 l a
ye r  

_ 議幽
i   
o o o 


a< t

 l a ye r 






图 4 -

8 L i 、 Na 、 K 、 Ca 离子在 Y

G eY 表 面 最 大浓度 吸 附情况

+ + + 2+
F ig .  4 -

8 M ax i mum  c o n c e nt r at i o n  ad s o r p t i o n  o f  L i
? 
Na , 
K , 
Ca on  t he  s ur fac e o f y 

G eY


57

根据 公 式 ( 4 -

5 ) , L i 、 Na 、 K 原 子 吸 附在二 维 丫

Ge S e 表面上 的 O CV 为 0 3 . 1 V 、 0 . 1 

V 和 0 . 1 1 V 。 对于 Ca 吸 附来讲 , 开路 电压值为 0 . 1 6 V 。
综合来看 , 吸 附金属 原子后 的 二


维 丫

Ge Se 可提供 0 . 1 1 V ?

0 3 . 1 V 的 开路 电 压 ,
如图 4 -

9 ( a ) 所示 。 这些 OCV 值低 于 Na


吸 附在 V S2 单层 的 O CV 值 ( 1 H 相为 1 . 3 0 V , I T 相为 1 . 42 V ) 和 M0 S 2 ( N Bs I 为 0 49. V 

于较小 的 值 表 明 潜 在 的 更 高工作 电 压和 能 量密度 二维 是作为


2 4]
由 OCV Ge S e



。 i 、

, ,

Na 、 K 、 Ca 离子 电池 的 良 好 电 极 材料 

0 B


 

. I

 M 口 Y S S  600
 口 L i
- -

b J

( aJ 
 )
 )




Bl O 關 圓N
 

Y SiSe

  

H Ge S 
  圓K



] Y 

 
ac

0 6 -


9 I



0 4

n 2




 J 

 n 
1



8 〇〇

4°。


n  i

I 

1  ^




      m
 


n I

1 m 1

0 0
i  

. 丨
j  I! rE  y
L i  Na  K Ca y

SiS  y Si Se


Ge S  y

Ge S e


M 离 子 体系


图 4 9 -

二维 丫

XY 作为 L i 、 Na 、 K 和 Ca 离 子 电池 电极 的 开路 电压 与 存储容量

F g i .  4 -

9 O CV  an d  sto r a
ge ca
p ac
it
y fo r  2D
 y

XY  a s  e l e c t r o d e s  fo r  L i
? 
Na K , 
 an d  Ca  i o n ce l l s


4 4 .
本章小结


本章 主要探 究 了 二维 y

xy 作 为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材 料应 用 的 可 行 性 , 分别 从离子 吸 附与


扩散 、 开路 电 压 以 及存储容量等角 度展开讨论 。 计算结果表 明 ,


二维 丫 Si S

和 Y

SiSe 作为


离子 电池 电极 的 性能 比二维 Y

Ge S e 有大 幅提 高 。 其中 , 二维 丫 Si S

作为 Li 和 Ca 离子 电



池 电 极 的 理 论 容量 高达 8 93 . 3 7 mA h g , 相应 的 能垒为 0 . 1 3 e V 、 0 . 1 2 e V 。 而二维 Y

SiSe


作为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材料 容量 高达 4 2  mA h  作为 Na 离子 电池 电极也保


Ca , 1 5 03 .

f , Li 、

持 2 5 0 5 7 mA  h g 容量 二维 和 的 开 路 电 压 保 持在 V 的范围


y SiS Si Se 0 0 4 0 2 6
- - ?
。 

 了 . .

Li 、 Na 、 K 在二维 丫

Ge S 表 面 上 能 垒 依 次为 0 . 1 2 e V 、 0 . 1 1  e V 和 0 0 8 . e V , 容量为 2 5 6 22
 .

m A h g 离子在 表 面上 的 能垒为 0 2 2 e V 容量达 2 4 5  mA h  g 尽管 Mg


- -

GeS
1 1

。 Ca y

. , 5 1 . 。 

A l 、 Zn 离子在 y

Ge S 和 y

GeS e 表 面上 的 能 垒很低 ( 0 02 e . V ?


0 . 1 8 e V) ,
但多 离子吸 附效


果 般 从而 容 量不 理想 Na 和 K 在二维 GeSe 上具有 V 与 V 的 超低 扩散




0 0 8 e 0 0 5 e




. .

能垒 , 而 Li 、 Ca 也有约 0 . 1 6 eV 的低能垒 。 此外 ,


二维 丫

Ge S e 作为 L i ( Na 或 K) 、 Ca 

子 电池 电极 的 容量约 为 7 6 8 3 mA h g 和 7 0 7 3 4 m A h g 并提供 V 的稳定



- -


1 1

0 0 3

1 . . , . 1 1  . 1
 

电压 综上所述 二维 XY 是 种很有前途 的 Na Ca 离 子 电池 电 极材料


。 ,

Li 、 、 

5 8

第五章 二 维 Cr C2 3 及其 衍生 物作 为 离 子 电池 电极材料 的 研究


5 . 1 研究背景


在 过 去 的 几 十年 里 , 可充 电 式 LIB s 取得 了 巨 大 的 成功 。 它 因 其 无记忆 效应 、 循环稳




定 性好 、 使用 寿命长等优 点 , 在 智 能 电子 设备 和 新 能源 电 动汽 车 中 得 到 了 广泛 的 应用 。 

L IB s 的 发展

直受容量相 对较低 、 速率较差等 因 素制 约 。 随着 LIB s 使用 量 的增 加 , 锂资




源 渐 匮 乏也成为 大挑 战 因此 研 宄 者们 方面 寻 求 具有 高 能量密 度 轻质 量 快速

一 一

日 。 , 、 、

充放 电 的 LIB s 另 方 面 积 极探 索 以 其他 金 属 取 代 锂 的 非 锂 离 子 电 池 尤其 是 储 量 丰 富


。 

价格低 廉 的 钠 钾 离子 电池 以 及 多 价 等 离子 电池
4° 4 5
Mg A
_

Ca、 Zn
[ ]

、 ( 、 l 、 ) 

以 石 墨烯 磷烯 黑磷 和 过渡金属 硫化物 等代表 的 二 维材料 因 独



2] 4 8 9
BN
1 1 1 1
[ , t ] [ ] [ ]

、 /2 、 ( )

特 的 物化 性质 引 起 了 研 究 者 的 兴趣 它 们 在场 效应 管 结 %和 离子 电池 % 等 电子器


p n
[ ]

, 、

件 中 有广泛 的应用 。 然而 , 二 维 非 磁性 半 导 体 材料 的 导 电性不 高 , 尽 管 吸 附金属 原 子后变




成 金属 性质 , 但 由 于 吸 附 能 并 不 高 在表面上 吸 附 多 个金属 离 子 时 可 能会发生 结 构 的 严重


 ,

“ ”
变形或者离子 间 成键形成 块体 , 进 而 导 致存储 容 量 并 不 高 , 并不适合直接作 为离 子 电


池 电 极材料 相 反地 另 类 二 维磁性金属 或者 半金属 材料具有 天生 的 良好导 电 性



48 ,
4 9] 一

。 , 

能 够 弥 补 二 维 非磁 性 半 导 体 材 料 的 不 足 并表 现 出 耐 高 温 机 械 性 能 好 和 可 逆 性 高 等优 点 , 、 

可 作 为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材料 的 候 选 方 案 

“ ”

最近 通过 从 M ? + AX? 0 相 中 选 择 性蚀 刻 A 金属 成功合成 了 大类名





, 1



2 , 


为 MX e n e s 的 二 维 过 渡 金 属 碳 ( 氮 ) 化物 , 其中 , M 是过渡金属 ( T i 、 Hf 、 V 、 Nb 等 ) 

A 对应 或 VA 族元素 A 等 X 代表 或 它 们 不 仅 具 有 近金 属 的 电 导

1 1

Si ^
[ ]

III A I ( l 、 ) , ( : 1 。

率 而 且 结 合 了 优 异 的 亲 水 性 这克 服 了 石 墨 烯 的 氧化 后 或 表 面 改 性 后 导 电 能 力 大 幅 降低
,  ,

的 问题 。 MX e n e s 具有 良 好 的 机械性 能 和 室温稳 定 性 , 能 够 满 足 其 作 为 电 极 材料 在 充 放 电


过 程 中 的 体积 膨 胀 。 另外 , 由 于 结 构 的 不对称 性 ( 比 如 碳氮 化 物 ) , 可 提 供 更 多 的 活 性位


点 。 利 用 化 学 官 能 团 修饰 的 MX e n e s , 不 仅 可 增 强 材料 稳 定 性 , 而且 降低 了 催化反应 的 势


垒 因 此 MX e n e 受 到 研 究 者 们 的 广 泛 关 注 前 在 理论 预 测 的 多种不 同 的

MX e n e s

1 目

, s , 3 0

已经成功制 备 出 多种 气 其中 C2 _ 等作为离子 电池 电极

5 8 25
N b2 C C r2N

中 T
[ [ ] [ ]

, 20 i
3 、 、

材料 的 候 选方 案 , 研 究人员 们 也进行 了 相应 的 系 统研 究 。
有趣 的 是 , 发现储 能 能力 强烈 依


赖 于表面末端基 团 。 以 T i
3 C2 为例 , 裸露 的 T i
3 C2 表现 出 0 07 . e V 的 L i
扩散 势 垒 , 理论 比


容 量预计为 mA h g 通过 和 OH 化学基 团 进行表面功 能化后 储锂容量 降至


3 2 0 , F , 1 3 0



mA h g 和 A 这表 明 MX e n e s 的 电 化 学 性 能可 以 通过 不 同 的 官 能 团 来 调 节
- -

6 7 m h g 。 

5 9

这 为 设计 高 效 、 稳 定 的 新 型 电 极 材料提供 了 很 好 的 机会 

与 T i
3 C2 具有相 似结构 的 二维 C r3 C 2 可 以 通过从块体 C r3 S C 2 i
中去除 Si 原子剥 离得到


根据 计算表 明 二 维 Cr C2 本 征 是 铁磁 金 属 它 可 以 在 外 部 拉伸 应变 条 件 下 转

2 7]
DFT

。 ,

变 为 半 金 属 铁磁体 而化学基 团 修饰 的 二 维 作 为 电 极 材料 的

27]
0 0H

。 ( F 、 C 1 、 、 ) C r3 C2

研究 , 目 前 没有 系 统 的 报告 。 因此 , 研究二维 C r3 C 2 及 其衍生物 的 电 子 结 构 、 离子 的 吸 附


与 扩散等 性质 , 对于 更 好地理解其作 为 离 子 电 池 的 电 极机理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5 2 .
计算方法


利用 软件实现基于 DFT 的 第 性 原 理计算 使用 泛 函 和 投影缀 加 波方



7 9
VA S P PB E

[ ]

法分别 描 述 电 子交换相 互作 用 和 离子 电 子相 互作 用 平 面波基 组采用 V 的截断




68 6 9]
650 e

能 。 对 于 几 何 优 化和 静 态 自 洽计算 , 使用 9x9x 1 和 1 5 x 1 5 x 1 的 M o n kh o r st

P ac k 网格 , 

和 能 量 的 收 敛标 准 分 别 设置 为 V /A 和 考虑 到 强 相 关 作 用 影 响 入 G GA +U


_

0 0 . 1 e 1 0  e V 。 , 引

方 法来 处 理 原 子 的 部分填充 轨道
25
U V


Cr d
[ ]

( 3 e ) 3 

采用 2x2x 1 的 超胞模拟 单 个 Li 、 Na 、 K 、 Mg 等 原 子在 二 维 C r3 C 2 及 其 衍生 物 上 的 吸


附 和 扩 散情 况 , 扩散能垒 的 计算基于 C I NEB -

的 方法 同时 , 沿 z 方 向 添加 至少 2 0 

真 空层 以 完全避 免 周 期 性层 间 的 相 互作 用 并采用 方案 来 描述色 散作 用 


使
97
, , DFT D 3 -
[ ]

用 P H ON O P Y 程序 包 计 算 声 子 谱 来研 究动力 学稳 定 性 。 此外 , 通 过从 分 子动 力 学 模拟


验证二维 及 其衍 生 物 的 热 稳 定 性 模拟 时 间 持 续 步长为
1 Q 5
C r3 C 2
[ ]

fs
, , l
ps , l 

5 . 3 计算结 果 与 分析


5 3 . . 1 结构 设计与 稳 定 性


在 实 验过 程 中 二 维 Cr C2 的表面可 以 用 些 化 学 基 团 封端 例如 C 0 OH 


3 , F 、 1 、 、

团 。 为 了 研 究化学基 团 对 MX e n e s 的 离子存储性能 的影 响 , 本文 构 建二维 C r3 C2 和 C r3 C 2 T 2




( T 

 F , C 1 , 0  , OH ) 的 几何结构 ( 图 5

1 ) , 可 以看 出 二维 C r3 C2 是沿 z 方向按 Cr C Cr - - 

C Cr -

顺序堆 叠 的 五个原 子层 组成 。
将化学基 团 可 能 吸 附在 C r3 C 2 表面 的 三个 位置 分别 称


为 S I 、 S2 和 S3 。
如图 5

1 ( a ) 所示 , S I 、 S2 和 S3 位 点 均 位于 六 角 空 心 位置 中 心 的 顶 部 

不同地 , S 1 位置直接指 向 中 间 层 的 Cr 原子 , S2 位置在 第 二 层 C 原 子层 的顶部 , S3 位置




在外层 C i

原子 的顶部 。
如图 5

1  ( c ) 所示 , 当二维 C r3 C2 进 行双边化 学边缘 改 性 时 , 


在 六种 可 能 的 吸 附 配置 , 依 次 标记为 I 、 II 、 I II 、 I V 、 V 、 V I 。
其中 , I 、 II 、 III 构 型 是三种


双 侧 对称 吸 附 的 排列 , 而余下 I V 、 V 、 V I 构 型 是非对称排 列 方式 

60

  




b)
〇

( ) cr ( f f ,

狐紙

i  n  〇 m 

%N  太 欠 %N/


II I
, J

 w v 0 v i  

图 5 -
1  ( a) 二 维 Cr C 2 3 的 几何结构 的 俯视 图 与 ( b ) 侧视图 。 ( c ) 二 维 C r3 C 2 T 2  ( T 

 F ,  C l
,  0 

OH ) 的 六 种 可 能 的 吸 附构 型 。 S l 、 S2 和 S3 是三 个可 能 吸 附位 

F ig 
. 5 -

 (
a)  To p  v i ew  an d  (
b) s id e vi e w  o f  g e om et r i c  s t ruc t ur e  o f 2D C r3 〇 2 .
 (
c) S i x  p o s s i b l e  ad s or p t i o n


c on i g ur at
f i o ns  o f 2 D   & C 2 T2 T
3  (


 F ,
C l

0 OH )
, 
.  S I
, 
S 2  an d  S 3  are  t hr e e p o s s i b

l e  ad s o r

ti on  s it e s 

为 了 确 定最稳定 的 构型 , 对上述六种 吸 附 构 型 依 次进 行 结 构 优化和 静态 自 洽计算 , 


能量都列在表 5 -

1 中 。
发现 I 构型是二维 C r C2 T 2 3 ( T 

 F , C 1 , 0 
, 0H ) 中 能量最稳 定 的


构型 。
有 趣地是 , II

C r3 C 2 F 2 和 I V Cr C2F2

3 构型在结构优化后 转变为 I

C r3 C 2 F2 构型 。 二维


C r3 C 2 T 2  ( T 

 F , C 1 , 0  0H )
, 的所有最稳定 结 构 如 图 5

2 所示 。 相 应地 , C r3 C2 和 C r3 C 2 T2


的 晶 格 参 数 和 键 长信 息 如 表 5

2 所示 不难 发现化 学基 团 的 引 入增 加 了 二 维
, C r3 C2 的 厚度 

这可 能有助 于提 高离子 的 吸 附性 能 

vv  N V C KJs/


L 蠢 _  ■  
_ C r 5C2F 2 Cr C 2C 3

2  C r C 202 3
C r C 2 OH ) 2
3 (

图 5 -
2 二维 I

C r 3 C 2 T2 优 化 后 几何 结 构 图

F ig ,  5

2 Op ti m z e d g e om etr


i c  s t r u c t ur e s  2 D  1

〇 〇 2 丁 2 3

6 

表 5

1 不 同 构 型 的 静态 自 洽 计算 后 的 体系 总 能 量 ( 单位 : e V 

Ta b .  5

1 To t a l e n er gy  o f s y s t e m  a f
t e r  s t at i c  s e l f c o n s i s te n t  c a l c u l at i o n  fo r  d i f fe r e nt  c o n fi g u r a t i o n s 


unit :  e V )

体系 






i v



v i

C r3 C 2 F 2  -
4 9 4 4 .

4 9 4 4

47 65 .  -
4 9 4 4 .

4 7 6 7 .

48 54


C r3 C 2 C l2 

4 5 6 9 .

4 4 63
.  -

43 . 9 4 -
45 . 1 7  -
44 3 . 1  -

44 8 .


G C2O2 3

53 5 . 1  -

52 42.  -

5 1 . 05  -

5 3 06 .  -

5 1 .
50  -

52 3 3


C r 3 C 2 ( OH ) 2  -
6 1 . 4 4 -

6 0 0 4


59 3 . 1

60 94 .

6 0 0 6 .

60 4 . 

表 5

2 二 维 C r3 C 2 及其衍生 物 的 晶 格参数 与 键 长

Tab .  5 -
2 L at t i c e p ar am et ers an d b o nd l en
gt h o f  & C2 3 
an d  it s  d e r v at i v e s
i


体系 






dcr i c -


dc r2 c -


dcr -



Cr3 C 2  3 . 0 1  4 0 8 . 1 . 9 2 2 . 1 3  

Cr3 C 2 F 2  2 9 9
. 6 78 .  1 . 9 7 2 09.  2 . 1 

Cr 3 C 2 C l2  3 . 1 1  7 4 5 . 1 . 9 9 2 . 1 3  2 47


Cr3 C 2 〇 2  2 8 . 1  6 93 .  2 0 2
. 2 0 3
. 1 . 92


Cr3 C 2 ( O H ) 2 00 8 J1 L98 1 09 2 1 


    

注 单位 为 埃 Cr l 指 外侧 Cr 原子 C r2 指中间 层 Cr 原子 和 表示 晶 格常数 表 示 厚度 表 示键 长

: , , , a b , h , d 

为 了 系 统探 究 二 维 C r 3 C 2 T2  ( T 

 F , C 1 ,  0  , OH ) 的稳定性 , 形成 能 ( 及 ) 定义如 下 

E =
 EC C2 T2 

E -

2E
 5


f r
3 叫 t ( 

其中  ,
五C r C2 r2 、
五C r C2  表示二维 C r3 C 2 T 2 和 C r3 C 2 的 总 能量 , 是单个 T 的能量 

3 3

如图 5

3 ( a ) 所示 ,
二 维 C r C 2 T2 3 的 形成 能 均为负值 , 这 意 味着 二 维 C r3 C 2 T 2 在能


量上是稳定 的 。 此外 , 对 于 所有衍生 物 , I 构 型具有最低 的 形成 能 , 因此 , 在下面 的讨论




中 将 只 考虑 构型 为了进 步确定动 力 学稳定性 本文计算 了 二维 C r3 C2 及 其衍生物




, I 。 ,

的 声子谱 。
从图 5

3 ( b )

 ( f) 可 以看 出 二维 C r3 C 2 及其衍生物 的 声 子谱无虚 频 , 表明原




始 的二维 C r3 C2 及 其衍生物 都 是 动 力 学 稳 定 的 


° 24

>
w T 1
! (
b r  , — — ; e c r

] ]

r M K
Cr C F 3 2 2  Cr C C
3 2

2  Cr C 0 3 2 2 
Cr C 3 2 (
OH )
2  


c)  丄 C , C 2F 2 r

d)    C r3 C 2 C l


r m k r r m k 

7 4  74 

 

fe)


f)  ^  C r 3 C 2 ( OH ) 2



r m k r r m k 

图 5
_

3 ( a) 二 维 & C 2 T2 3 的 形成 能 ( b )

( f) 二 维 C r3 C 2 及 其 衍生 物 的 声 子 谱

F g i ,  5

3  ( a)  F o r m at i o n  e n ergy  o f 2  D  &3 C 2 T 2  (
b) ?



)
P ho no n  s
p e ct a o
r f 2D   & C 3 2 an d  it s d e r i v at i v e s


62

此外 , 从头 算 分子动 力 学 模拟 方法用 于 研 究 C r3 C 2 及其衍生物在 3 00 K 、 600K 以及


9 0 0K 温度 下 的 热稳定 性 。 图 5

4 可 以看出 , 在 整个在 3 00 K 和 600K 模 拟过程 中 , 二维




C r3 C 2 及 其衍生 物 的 构 型 相 当 稳 定 , 在运行 1 0p s 模 拟 后 仅 在 平 衡 位 置 附 近 发 生 轻微 振 动 

没有任 何键 断裂或 几何重 构 , 这证 实 了 二 维 C r3 C 2 及 其 衍 生 物在 室 温 下 是 热 稳 定 的 。 而在




9 0 0K 高温下 ,
二 维 C r3 C 2 和 C r3 C 2 T2 , 原 子位置 出 现微 小 的 移 动 , 但 基 本 结 构 并 未 分解 

从 能 量变化来看也 处 于 平衡位置波 动 , 所 以 二维 C r3 C 2 和 & 3 C2T2 的 热 稳 定 性优 异 


-     

592

 I

C r3 C 2 3 0 0 K 5 88 p rg C ^ OO K C r3 C 2 9 00 

- -

 J

 ^

^^

£ 翼闕纖_


604



P  1

 i  ■

 i  1

 i  ■

 i  1

 I  -

6 04 I  ■

 i  ■

 i  ■

 i  ■

 i  ■

 I  I  ■

 i  ■

 i  ■

 i  1

 i  

0  2000  4000  6 000  80 00  1 0 00 0  0  2 00 0  40 00  6 00 0  8000  1 0000  0 2 00 0  4 0 00  6000  80 0 0  1 0 0 00





时间 (
fs

  
时间 (
fS )
  
时间 (
fs )


 0 C2Fr3 0 0 K  K  

 C r3 C 2F 2 6 00 C r3 C 2 F 2 9 00
- -

■ ■ -

7 68




785

0  2 00 0  4000  60 0 0  8000  1 0 00 0  0  2000  40 00  6000  8000  1 0000  0  2 00 0  4000  6000  8000  1 0000


72 4
 


C r 3 C 2 a2 K K 

3 〇〇 Cr C2C 600
  C rj C j C ^ ^OO
- - -


3 2
7〇4




SM P* ■潮
 l ::  i

0  2000  4000  6000  8000  1 0000  0  2000  4000  6000  8000  1 0000  0  2000  4000  6000  8000  1 0000



时间 f
t  ( )

—  
时间 (
fs )   
时间 (
fs )



85 2 8 4 0


1  i

感 _ r AP r 感_

i:

864 
 剛 , ’ ’ ’ 胃P . 



  

0  20 00  4 00 0  6 00 0  8000  1 00 00  0  20 00  4 000  60 00  8000  1 0000  0  2000  4 00 0  60 Q 0  8000  1 0000




卵 

9 S〇
 

 1 1

0  2000  4 00 0  6000  80 00  1 00 00  0  2000  400 0  6000  800Q  1 00 00  0  20 00  4000  6000  8 00 0  1 00 00




时间 (
fs )  时间 (
fs)  时间 (
fs )


图 5

4 二 维 C r3 C 2 及其衍生 物 在 3 0 0K 、 60 0 K 和 900 K 时 的 分子动力 学



F ig .  5

4 Mo l e cu l ar  dy nam i c s  o f 2  D &3 C 2  an d  it s  d e r iv at i v e s  at  3 00 K ,  600 K  a nd  9 0 0 

63

在 可 逆 充 放 电 过程 中 , 电 极 材料 内 应 力 的 破 坏 性 释 放 可 能 导 致 电 极解体 。 因此 , 电极


材料应 具 有 足 够 高 的 强 度 以 承 受 晶 格 的 反 复 膨胀 和 收缩 。 而 电 极材料 的 机械性 能可 以 通




过弹性 常 数 C 来估计 对 于 二 维 材料 的 弹 性 常 数 Cy 为 





2 6
),
 (




其 中 汾 是 二 维 材料 的 平 衡 表 面 积 , 及 表 示 施 加 应变 后 和 初 始 结 构 之 间 的 能 量 差 。
将 应变


e 定义为 (
a a 〇 ) / a〇

, a 和 a〇 分别 表示应变后 和初始 的 晶 格参数 。 为 了 获得弹性模量 ,


考虑


沿 jc  (
_
y ) 方 向 的 单轴 应力 和双轴应变 。 能 量 上 最 稳 定 的 结 构 设 置 为 无应变初 始 结 构 , 沿着


相 应方 向 以 初 始 晶 格 % 的 步 长 1 , 施加 的 应力 范 围 为 -

8 %  ̄

8 % 。 计算得到 的 能量 应变 曲 线
 -

如图 5

5  ( a ) 和 ( b ) 所示 ,
其 中 二维 C r3 C2 及 其衍生 物 在 拉伸 应变 下表现 出 良 好 的 稳 定


性 。
弹性 常 数列 于 表 5

3 中 ,
杨 氏模量 五 和泊松 比 v 可 以 根据 下 式推 导 得 出 

E =
Cn C Cu C C  5 3

 ) /
 ( 22 2 l 22 ( 

vx  =
 C 2
Z C 22 ,
v =
 C 2
/ Cu  (





y 1

0 6


 1 .

 n

 3 00 




+ C r 3 C2 +

Cr3C2
a)  b)  
 ̄  ̄



汰 ( . 
( (
c) 
_

% 

A 一

1 2

Cr3C2C
C P

 


〇 4
 

6漏
 , 〇〇

 ^ 


十 Cr C 0
% \\ 3 2 2

 / \
十  Cr3C202
 ,


I i
 

〇 ,

: w

8  -

4  0  4  8  -

8  -

4  0  4  

应力 (
% )  应力 (
% )

图 5

5 二 维 C r3 C 2 ( T 2 ) 的 能 量 -

应变曲线 : ( a) 单轴 Gc 或 >〇 、 ( b ) 双轴 和 ( e ) 杨 氏模量 

E n e rgy D C r C 2 T2 Yo u n g 

F ig .  5 -

5

str ai n  c urv e s  o f 2  
3 ( )

 (
a )  u n i ax i a l  (
j c ov y) ,  (
b ) b i a x i al  a n d 
 (
c) s m o d ul us 

表 5 -

3 二 维 C r3 C 2 及其衍生 物 的 弹性常数 C 、 杨 氏模量 五 和泊松 比 


Tab E C Yo ung 五 v of 2D O C2


Po

5 3 a s t i c  c o n s t a nt s  m o dul us an d  s s o n s  r ati o  an d  d e r i v at i v e s

.  l

s   i  

3 
i ts 


体系 
Cu

C 1 2

Cg 6





C r3 C 2  1 73 76 .  3 8 92 .  6 7 42
. 1 65 05 .  0 22
 .

C r3 C2 F2  2 9 0 8 8 . 72 62 . 1 09 . 1 3  272 7 5 .  0 25
 ,

C r3 C 2 C l
2  28 U  1 77 5 . 1  1 0 1 . 80  2 59 74 .  0 28
 .

C r3 C 2 0 2  3 1 9 8 4 . 1 1 9 . 1 1  1 00 36 .  27 5 47 .  0 37
 .

C r 3 C 2 ( OH ) 2 28 6 75 . 70 54 . 1 08 . 1 1 269 4 0 . 0 25
 .

    

注 : Cu 、 C 1 2 、 C6 6 和 五 的 单位为 N / m 

由 于 边缘 改 性 后 的 化 学 键增 强 , 二 维 C r C2T2 3 的 杨 氏 模量 计 算 值远 高 于 原 始 二 维 C r 3 C 2

的 杨 氏模量 。 如图 5

5 ( c ) 所示 , 原始二维 C r3 C 2 的 杨 氏模量约 为 1 65 05 . N / m 。 经 过边 缘


64

改性 , 二 维 C r C 2F 2  3 、 C r3 C 2 C l2 、 C r3 C 2 0 2 、 C r3 C 2 ( O H ) 2  的 杨 氏模量增加 到  272 7 5 .  N/m 、 2 5 9 74
 .

N/m 、 275 47 . N/m 和 269 40 . N / m 。 可 以看出 ,


二 维 Cr C2 〇2 3 的 刚 度最大 ,
高于 黑磷 ( 56 3
 .

N/m )  和  T i
3 C2 ( 约为  22 8  N /m ) [
1 28 ]

。 杨 氏 模量 的 顺序 为  C r3 C 2 〇 2 > C r 3 C 2 F 2 > C r3 C 2 ( O H ) 2 >
 
   

C r3 C 2 C l2 > C r3 C 2 。 因此 , 表面化学 官 能 团 改性可 以 提高二维 C r3 C 2 的 机械 强度 , 并在充 电




和 放 电 过 程 中 保 持 电 极 材料 结 构 的 稳 定 性 

5 3 2
. . 电磁特性


在二维 C r3 C2 及其衍生物 的 动 力 学 、 热 力 学和 机械性 能稳定 的 基础上 , 本节讨 论其 电




磁特性 。
从图 5

6 的 能 带结 构和 态密度 图 来看 ,
本征二维 C r3 C 2 是典 型 的 铁磁金属 。 而化


学 边缘 修饰 后 的 二 维 C r3 C 2 T2 可 以 很 好 地 保 持 铁磁 性 , 不 过 电 子特性会发生变化 

I 


 (a \  —

上自旋 一

下 自 旋 n

上自旋 一

下 自 旋 。

上自旋 —

下 自 旋 。

上自旋 一

下 自 旋 n

上自旋 一

下 自 旋 



騰翻 欄 騰 顯

s *


 r m k r r m k r r m k r r m k r r m k r 

i 

     
■ ■

0   0 
- -

8  

1 1

i I i i I i
i i


I  j  |

  ̄


W  


_

    

 r c


c 2
p l



C A J


 !






+§   ^  褐 ,   

I  趔 ^     澎  ^ ;  :

 

 ̄ ^ 

I  -

1 0 

 i  I  i  i  i  i 
_


 i  i  i
 


1  0  1  2


1  0  1  2


1  0  1  2

 

能量 V 能量 V 能量 _
  
( e ) ( e ) 

 a〇
 _ _ _ 





_
1 , ^

!  。

心 


 O I  V O 




^ 


   
_ 1

i  ^ 1


 ^ 1 ][
i 

^
°

 0
I

I


 ^ ^ 1

  c 


 。




 


e 



i  I


CCT
1 =
s n j 

铂 n

I  * i -


 j 


°
  rz L
§ 變


_




- _


, 


   

  

尔  农

I  


°

Cr C 2 (
OH )
| 3 2

2  -

1  0  1  2 

2  -

1  〇  1  

i  能量 (
e V )  能量 (
e V )  

i  

图 5

6 二 维 Cr C2 3 及其 衍生 物 的 ( a) 能 带 结构 和 ( b ) 分波 态 密 度 图

F g i .  5 -

6 (
a)  B an d  str u ct u re  an d  (
b ) P D O S o f 2 D   & C2 3  an d  it s d e r i v at i v e s


65

有趣 的 是 , 除 了 C r3 C 2 0 2 ( 仍 为 铁磁 金 属 ) 外 , 其他二维 C r3 C 2 T2 均表现 出 具有金属


上 自 旋通道和 半导体 自 旋 向 下通道 的 半金属 特性 。 对于 C r3 C 2 C l2 的半导体下 自 旋有 0 78


.

V 带隙 相 比于 C r3 C 2 F 2  0 6 7 eV 和 C r3 C 2 ( O H) 2 V) 显得略大 些

e  ,  ( . )  ( 0 48 e
. 

二 维 Cr C2 3 及其衍生物 的 自 旋 电荷密度分布如 图 5

7 所示 , 表 明 磁性来源主 要来 自 两


侧的 Cr 原子 , 中间 Cr 原 子 的 磁性几乎可 以 忽 略不计 




^  y C r3 C 2  Cr 3 C 2 F 2  C r3 C 2 C l
2  C r3 C 2 〇 2  C r3 C 2 ( 〇 H ) 2
 

图 二 维 Cr C2 及 其 衍生 物 的 旋 电荷密度 等值 面 为 A 3
_

5 _
7 3 自 。 0 0 8 e
.  

7  S p i n c h arg e  d e n s i t y  o f 2 D  A 3

F ig .  5 -

  C r3 〇 2 
an d  it s  d e r v at i v e s
i .  The  i s o s u r fa c e  is 0 0 8 e
.  

5 3 . . 3 电极表面 离 子 的 吸 附


如图 5

8 ( a ) 和 ( b ) 所示 , 对于二维 C r3 C 2 及 其 衍生 物 , 选取 5 个测 试吸 附 点 , 

在 C 原 子顶部 ( 表示为 A) , 三个相 邻 Cr 原 子 的 中 空位置 原 子 上 方 ( 表示为 B ) 和 最外层




的 Cr 原 子上方 ( 表示为 C ) 以及 Cr C -

键和 Cr T -

键上方 ( 分别 表示为 D 和 E ) 。 为 了 获得


最稳定 的 吸 附构 型 , 先对 各个测 试 吸 附 点 上 吸 附单个 M 原子 的二维 C r3 C 2 及其衍生物进




行 几 何 结 构 优化 , 然 后 进行静态 自 洽计 算 。 结果表 明 , 三 个 高 对称 的 位 置 ( A 、 B 、 C ) 

稳定吸 附点 , 其他 测 试 位 置 均 会 移 动 到 上 述 三 个稳 定 吸 附 点 

⑷ 〇。 。 (
b)

 \  I 


氣眷 5

8 二 维 Cr C2 3 及其 衍生 物 的 5 种测 试吸 附点 的

9

C r3 C 2
V

及 其 衍生 物 上 的 吸 附 能

( a)
W

俯视 图 和
j 』L

Cr C


3 2



Cr C F

侧视图
2 2

 Cr C C




2 

单个
Cr C °
3 2



 Cr C

原 子在 二

3 2(
OH )


F ig 5 8 a) To p v iew  a nd  b) s i de  v ew  o f he ve te ste d  ad s o r on s it e s  of 2D C r3 〇2 an d  d e r i v at iv e s  c)


 i t  fi t it s 

p i

 (

( ( 

 

A d s o rp ti o n  en e rgy  o f a   si n g l e L i at o m o n 2 D 
    & C2 3 
and  i ts  d e r i v at i v e s


66

M 原 子 在 各体 系 上 的 吸 附 能 按 下 式 计 算 

E ad

^C r C2 T2 Mx 

^C r C2 T2

 xE
m  (

5)

, ( ) 3 ( )

其中 ,
五 是 C r3 C 2 T2 上吸 附 M 原 子后 的 总 能量 ,
五〇


^ 2 )
是 C r3 C 2 ( T 2 ) 的 总 能量 

五m 是 M 金属 的 体相 结 构 中 的 单个原 子 的 化学 势 , x 表示吸 附 的 M 原 子 的 数量 

根据 上 述 公 式 ( 5

5 ) 计算 出 的 吸 附能如表 5

4 所示 。
吸 附 能为 负 值说 明 M 原 子可 以


吸 附在 MX e n e s 表面 , 取 绝 对值 后 数值越大 , 说 明 吸 附能力越强 。 因此 , 本文 中 对金属 


原 子在 二 维 C r3 C2 及 其衍 生 物上 吸 附 能 为 负 值 的 情况 进行 相 关 的 讨 论 , 分析其作为离子 电


池 电极 的应用 潜力 

首先 , 对于 吸 附 Li 的 情形进行讨 论 。
如图 5

8 ( c ) 所示 , A 、 B 、 C 位 点 都是原始 二


维 C r3 C2 的 稳 定 吸 附 位置 ,
吸 附能约为 -

0 5 2 e V 

 ̄  -

0 6 7 e
. V 。 在对于二维 C r3 C 2 T 2  ( T =
 F 

C 0  OH 的情况 由 于 表 面 被 化 学 基 团 修饰 B 位点 不是 个稳 定 的 吸 附 位置 优化


1 , , ) , , ,

后 会变 到 A 或 C 位置 。 Li 原 子 吸 附在 二 维 C r3 C 2F 2 、 C r3 C 2 C l
2 、 C r3 C 2 0 2 、 C r3 C 2 ( O H ) 2 的最


大吸 附能 分别 约 为 -

1 . 9 1 e V 、

1 . 3 4 e V 、

4 2 4 e V

和 -

0 8 . 1 e V 。 显然 , 由于 L i 原 子和 化学基


团 之 间 更 强 的 相 互 作 用 通 过边 缘 修饰 增 强 了 这 种 相 互 作 用 吸 附 能 的 绝 对 值 也 随 之 增 大 , , 

这表 明 与 二 维 C r3 C2 相比 , Li 原 子更倾 向 于 吸 附在 二 维 & 3 C 2 T2 的 表面 。 因此 , 化学基 团


的 引 入可能会改善二维 C r3 C2 作为 L IB s 电极 的 电化学性能 

对于 Na 和 K 吸 附情 况 与 Li 类似 , 二 维 Cr C2 3 表面上 的 A 、 B 、 C 点 均 为稳定 吸 附 点 

并且对于 Na 最大吸 附能约为 -

0 9 0 e V
. ,
而 K 最大吸附能约 为 -

1 . 1 2 e V 。 比较 Li 、 Na 、 K 

不 难看 出 吸 附 能 逐 渐 增 加 , 由 于 三者 是 同 主族碱金属 ,
随质 量和 金属 性增 大 吸 附 能增 大是


正常 的 同 样地 对于二维 和 和 位置 是 稳 定 的 吸 附
22]
A 

C r3 C 2 F 2 、 C r3 C 2 C C r3 C 2 〇 2  C

。 , l2 ,

点 。 对于 Na 原子 吸 附在 C r3 C 2 ( O H) 2 表面情况 , 计算得到 的 吸 附能均为正值 , 说明




C r3 C 2 ( 〇 H ) 2 不适合做 N Bs I 。 尽管 K 吸 附在 C r3 C 2 ( 〇 H ) 2 表面 时 吸 附能为 负 值 , 但相 比 于 L 

吸附时的 -

0 8 . 1  e V , 仅有 -

0 . 1 0 e V ? -

0 3 8
. e V , 这对于 多 个 K 离子吸 附 时是不利 的 ,
因此


C r3 C 2 ( 〇 H ) 2 不适合做 KI B s 电 极 材 料 

类似地 , 对于 多 价金属 原 子 的 吸 附情况 , 从表 5


4 可 以看 出 , Mg 离 子在 C r3 C 2 C l2 

C r3 C 2 ( 〇 H ) 2 表面 吸 附 能为正值 表 明 , Mg 离子不 能稳定 吸 附在其表面 。 而 A 1 和 Zn 离子 只




有 C r3 C2 和 C r3 C 2 0 2 表面 吸 附 时 , 吸 附能表现 出 负 值 , 其余均 为 正 值 不 吸 附 。 Ca 离子吸 附




在二维 C r3 C2 和 C r3 C 2 T 2 时 , A 和 C 点 均为稳定 吸 附点 。 其中 , C r3 C 2 0 2 表面吸 附能为 -

3 . 22


e V ( A  点 )

5 . 1 1 e V ( C 点 ) 

67

表 5

4 金属 原 子在 二维 Cr C2
3 和 及其衍生 物上 的 吸 附能

Tab .  5

4  A d s o rp t i o n  e n e r g i e s  o f m e t a l  at o m s  o n  2 D 
 C r3 〇 2  an d  i t s d e r i v at i v e s


* ?  — —   吸 附能 V< (
e 

金 属 原 子 体系

A B 

  

C r C 2

0 6 7 .

0 6 5 .

0 52
 .

C r3 C 2 F 2  -

1 . 9 1  -  -

1 . 8 

L i  Cr C2 C
3 l
2 

1 . 3 2  -  -

1 . 3 4


Cr C2 〇2

4 24 .  -  -

3 . 94


C r3 C 2 ( O H ) 2 -

08 1
- -

0 24
 .

   

C r C 2

0 90 .  -

0 90 .  -

0 83
 .

C r3 C 2 F 2  -

1 . 69  -  -

1 . 59


N a Cr C2 C
3 l
2 

1 . 09  -  -

1 . 09


Cr C2 〇2

3 . 94  -  -

3 . 57


C r3 C 2 ( O H ) 2 09 0 42 0 04


   

C r C 2

1 . 1 2  -

0 96 .  -

1 . 1 1


C r3 C 2 F 2  -

2 09 .  -  -

1 . 97


K Cr C2 C
3 l
2 

1 . 46  -  -

1 . 26


Cr C2 〇2

4 29 .  -  -

3 . 88


C r3 C 2 ( O H ) 2 -

0 A 0 -

0 38 -

0 . 1 

   

C r C 2

0 72 .  -

0 66 .  -

0 56
 .

C r3 C 2 F 2  -

0 39 .  0 . 1 6  -

0 70
 .

Mg Cr C2 C


2  0 39 .  1 . 20  0 49
 .

Cr C2 〇2

1 . 82  -  -

3 . 78


C r3 C 2 ( O H ) 2 089 0 3 1 0 76
 .

   

C r C 2

0 4 7 .

0 3 8 .  -

0 . 1 

C r3 C 2 F 2  0 86 .  0 37 .  0 74
 .

A  1 Cr C2 C
3 l
2  1 . 1 8  1 . 3 7  1 . 1 

Cr 〇2 〇2

1 . 46  -  -

3 . 05


C r3 C 2 ( O H ) 2 0 J2 Z 62 0 45
 .

   

C r C 2

1 . 2 5

1 . 1 9  -

1 . 22


C r3 C 2 F 2  -

1 . 44  -

0 3 8 .  -

1 . 86


C a Cr C2 C
3 l
2 

0 6 . 1  0 29 .  -

0 62
 .

Cr C2 〇2

3 . 22  -  -

5 . 1 1


C r3 C 2 ( O H ) 2 -

0 40 L0 1

0 42
 .

   

C r C 2

0 5 . 1  -

0 48 .  -

0 . 1 

C r3 C 2 F 2  0 89 .  1 . 04  0 99
 .

Zn Cr C2 C
3 l
2  0 90 .  0 93 .  0 90
 .

Cr C2 〇2

0 02 .  0 62 .  -

1 . 1 

C r3 C 2 ( O H ) 2 L20 L05 1 . 04

   

68

以 单个 L i
吸 附在 A 位置 的 能 带 结构 为例 , 如图 5

9 所示 。 L i 原 子 吸 附在 C r3 C2 

C r3 C 2 T 2 表面后 , 体系均保持原 有 的 金属 或者半金属 的 性质 , 增 强 了 导 电 能力 , 对于其他




金 属 离 子 吸 附 也 是 类似 

綱擊 _ 哪


_ __ 國



 

r m k r r m k r

3  〇  3

  .

3  〇  3 

 

L i @ Cr C
3 2  能量 (
e V )  |

Li ^Cr C
^ ^ 能量 (

_ Y)  

欄_ _画

纖纖 _ 10

 r m

Li @C r C C l
3 2 2
k


r .

3 

能量
〇 


e V)

3 ;


 r m

L i @ C r3 C 2 0 2
k


r 

能量
 J 




 3


 ’  自 旋 下 自 旋 n
% 

__
 1

r

L i


m

@ C r3 C 2 ( OH )



k

二 维 C r C2

_

r


_



及其 衍生 物 吸 附单个
— -

能量
To t al




e V )

_







L i 原 子 的 能 带 结构 和 分波 态密度 图

F g
i .  5

9 E n e r gy 
b an d  s tr u c tur e s  an d PD O S  o f 2D  C r3 〇 2  an d  i t s d e r i v at i v e s  a b s o r b i n g  a  si ng l e L i at o m


不 同 离子吸 附后 电荷转移情况 采用 小组 的 分析方法 从图



H e nk e
1 1

B ad e r

m an




, l ,

1 0 的 差分 电 荷密度 图 可 以 看 出 金属 M 失去 电荷变为 M 离子 , 而相 应 的 C 和 T 原子得到




电荷 。 其中 , 碱金属 原 子 ( Li 、 Na 、 K) 吸 附 时均 可 以 实 现完全 电 离 , 而多 价原子 的 吸 附




情况可 能会 出 现部分 电 离情况 , 随着 吸 附 离子浓度 的 增 加 , 这或许对 电 极材料 的 存储性 能




有所 限制 此外 。 , C r3 C 2 0 2 吸附 Mg A 、 1 等 多 价离子 时 可 以 完全 电 离 这表 明 在 二维 , , C r3 C2 〇 2


在 多 价 离 子 电 池 电 极材料方面 更具潜 力 

69

_ _ ___



丨 窣
藤 _ 
義顯 _議 觀

| 

錄_ 纖 麵 縫纖 爨


__ _ _ _

pm

F ig .  5


1 0 



0 二 维 C r3 C 2 及 其 衍生 物 吸 附 单 个 金属 原 子 的 差 分 电 荷 密 度
ffe r e nt i a l  c h a r e 
g d e n s it i e s o f
  s i n g l e  m e t a l at o m s  st a b l 
。 等值面为
y  ad s o r b e d o n 2 D  
0 0 02 e

C r3 〇 2 

an d  it

s





d e r i v at i v e s 



T he  is o s u r fa c e  i s 0 00
. 1 e 

5 3 4
. . 电极表面 离 子 的扩散


扩散势 垒 ( 能垒 ) 是评价充 电 电池充 、 放 电速率 的 重要参数 。 其定 义如 下 


E b
= -

 E S I (

6)


其中 , 和 如 分别代表过渡态和 初始 态 的 能量 。 本 文采用 C I NE B

方法 研 究 吸 附 原 子 在


二 维 Cr C2 3 及 其衍生物上 的 扩散势 垒 。 C I NEB -

方法是根据 给定 初态和 末 态 之 间 插入 中 间


图 像 找 到 鞍 点 和 最 小 能 量 路径 。 Li 、 Na 、 Mg 、 A 1
等原 子在二 维 C r3 C 2 及其衍生物表面 上


的 最 佳扩 散 路 径 如 图 5

1 1
所示 。 与 扩 散路径 相 应 的 能 垒 , 如图 5

1 2 所示 

70

0〇  〇 °

cta ]  [
Cr C 2 T23

图 5 -
1 1 吸 附原 子在 二 维 C r3 C 2 及 其 衍生 物 上 的 最 佳 扩 散 路 径

F ig .  5 -
1 1 Op ti m u m  d i f& s o n p a t h s  o f i

 a b s o r b e d  at o m s  o n 2  D Cr C2  3 
an d  it s d e r i v at i v e s


对于 二 维 & C2  扩 散路径 为 从 A 位 点 移动 到 其 最近 的 B 位点 然后 再到 另 

3 , L i ,

最近 的位 点 A ( 即 A -

B A -

) 。 而二维 C r3 C 2 F 2 、 C r3 C 2 0 2 和 C r3 C 2 ( O H ) 2 上的 Li 扩散路径都


倾 向 于沿 A C A- -

路径迁移 。 对于二维 C r3 C 2 C l2 , 更倾 向 于 C A C - -

路径 。 二 维 Cr C2 3 上 L i

原子 的扩散势 垒仅为 0 0 2 e
. V , 表 明 充 电和放 电速率很快 。 Li 原 子 迁移 的 能垒 极小 值 出 现


在距离 C 原子上方 4 A 然而 二 维 Cr C2 衍生物 的扩散势 垒大 些 C r3 C2 F 2 C r3 C 2 C


r . 24  。 , 3 , 、 l 2 

C r3 C 2 〇 2  和  C r3 C2 ( O H) 2 的 能垒分别增加到  0 2 7 e V . 、 0 2 6 eV
. 、 0 2 7 e. V  和  0 4 3 eV
, 。 因此 

二 维 C r C2 的 化学 官 能 团 改性在 定 程度 上会 降低 充 电 和 放 电 速 率 在二维 C r3 C 2 及其


3 。 L i

衍 生 物 上 的 扩 散 能 垒 遵循 C r3 C2 < C r3 C2 C 
 l
2 
< C r3 C 2 0 2 < C r 3 C 2 F 2 < C r3 C 2 O H 2
 
( )
   的 顺序 ,
其中


二 维 C r3 C2 因 低 能垒和 最 短 的 扩 散路径 , Li 更容 易 在其表面上迁移 。 二维 C r3 C2 F 2 


C r3 C 2 C l2 的 能垒 最 小 值分别 在 沿 路径 的 C 和 A 位置 对于 二维 。 C r3 C 2 0 2 的 情况 , 沿扩散路


径 的 局 部 最 小值确 定在 Cr 原子 的顶部 , Li 原子与 Cr 原 子之 间 的距离 约 为 2 4 0 . A 。 类似




地 , 沿路径 2 4 9 . A 长度 的 Cr 顶部位点 为二维 C r3 C 2 ( 〇 H ) 2 上 L i 原 子扩散 的 局 部最 小 值 


由 于 OH 基 团 的 空 间位阻 ,
二 维 C r C2 ( 〇 H )2 3 具有 最 高 的扩 散能垒 , 这使得 Li 在脱 嵌过程


中 需要克服更大 的 阻力 。 尽 管扩散势 垒通过化学 改性 明 显增 加 但 与 石 墨烯 约 , ( 0 3 2 e V


. 

和 商业 电极 约 相比 它仍然具有相 当 的优势
48 12 9]
T 〇 2 0 6 5 eV 
[ ] [

i ( . ) , 

而 Na 在二维 C r3 C 2 及其衍生物 上 的 扩散势 垒按 大小 顺序依 次为 C r3 C 2 F 2 >  C r3 C 2 〇 2 >



 

C r3 C 2 C l2 > C r3 C 2 。
最低 的 能垒仍为二维 C r3 C2 , 仅为 O O . l e V , 说 明 其 作 电 极 材料 具 有 较好


的 充放 电 效率 。 Na 吸 附在 C r3 C2 F 2 表面上 时 , 沿扩散路径 0 8 8 . A 的 位置 ,
即在 A -

C 中间


位 置 出 现 能 量 的 极 大值 〇 . 1 7 eV 。
类似地 对于 二维 , C r3 C2 C l
2 和 C r3 C 2 0 2 分 别 在 沿 路径 1 . 05


A 和 0 9 8
. A 处 出 现过渡态 的 能量极大值 0 . 1 2 e V 和 0 . 1 5 e V 。 相较于 Li 在二维 C r3 C 2 

C r3 C 2 T 2 的 扩 散 情况 Na 的 扩 散 能 垒 更低 做 N , , I Bs 优 势 更加 显 著 。 Na 在 C r 3 C 2 F 2 、 C r3 C 2 C l2


和 C r3 C 2 0 2 的 能 垒 局 部 最 小 值均 出 现 在 吸 附 点 C 上方位置 , 如图 5

1 1 所示 , 最佳 的 扩散


7 

路径 为 A C A - -

。 对于二维 C r3 C 2 ( O H ) 2 , 因 为 单个 Na 原 子 的 吸 附 能 为 正 值 因 此 , C r 3 C 2 ( O H ) 2

并不适合做 N 
I Bs 。 对于  K  离子 吸 附 的 情况 , 0 3
( :2 、 0 £ 3 2 ?2 、 & 3
( :2£ 12 、 0 3
( :2 02 和0 3
( :2 ( 0 11 ) 2

表面 吸 附 K 时 的 能垒依 次为 0 0 3 e. V 、 0 0 7 e
. V 、 0 0 8 e . V 、 0 0 7 e. V 和 0 0 5 e V . 。 由 此可见 

K 离子在二 维 C r3 C 2 及 其衍 生 物 上 具 有 极 低 的 能 垒 , 扩散速 率 很 快 

而 具 有 两 个价 电 子 的 Mg 离子在二维 C r3 C2 、 C r3 C 2 F 2 、 C r3 C 2 〇 2 表面上 的扩散能垒依




次为 0 06 e
. V 、 0 39 e . V 、 0 5 6 eV . 。 可 以看 出 二维 C r3 C 2 的 能垒很低 , 但 C r3 C2 F 2 和 C r3 C 2 0 2


的 能垒略高 仍低 于 约 与 黑磷 和 

22
H f C 2 S 2 V ) V M o 2 S V

0 48

, 3 ( 0 60 . e ( 0 30 . e ) ( . e )

当 离子和 离 子在二维 和 表 面 的 扩 散表 现 出 的 扩散要好于 A





[ 1

。 1 Zn C r3 C 2 C r3 C 2 0 2 Zn 

的 扩散 。 A 1 在二维 C r3 C 2 和 C r3 C 2 〇 2 上 的 扩散势 垒为 0 . 1 9 e V 和 0 3 8
. e V , 而 Zn 在二维


C r3 C 2 和 C r3 C 2 0 2 上扩散 势 垒仅 有 0 0 7 eV .  和 0 . 1 7 eV  。 对 Ca 离子 吸 附在二维 C r3 C2 的 扩散


能垒为 0 04 e
. V , 而衍生物 的 能垒在 0 3 . 1 e V  ̄

0 95 e . V 范围 , 表现 出 C r3 C 2 0 2 > C r3 C 2 ( 0 H ) 2 >


C r3 C 2 F 2 > C r3 C 2 C l2 的 顺序 , 如图 5

1 2 所示 。 尽管 Ca 吸 附在 C r3 C 2 0 2 表面吸 附能较大 , 

迁移 势 垒达 V 比其他 离子 吸 附情 况 的 能垒都 高 些

0 9 5 e





U 6 U J 
 

B -

L i
@C r

C  2


L i
@C r

C 0 2 2


Na @ C r C ^ 3

? -

L i
@C r

C F 2 2 


L i
@C r

C 2 (
OH ) 2  .
 Na @ C r C F 3 2 

A A Na @ C r C C
@C
^
L C
- -
- -

i r l
3 2 3 2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

0 1 2 3 4 5 6 7 8 9  1 0  0 1 2 3 4 5 6 7 8 9  1 

迀 移 路 径 迀移路径


° 8

* -

K@C r C  3 2


K@C r C 0 3 2 2


Mg@C r C 3 

〇 2 # K@C r C F  K@C r C OH  Mg@C r C F


- ■




3 2 2 3 2 ( ) 2 3 2 

A -

K@C r C C  Mg@C r C 0

 l

〇 6

3 2 2 3 2 

 

i  f
\  A t ,  A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

0 1 2 3 4 5 6 7 8 9  1 0  0 1 2 3 4 5 6 7 8 9  1 

迁 移 路 径 迁移路径


U 6

!  2
.  C a@C r C 3 2
C a @C r C 0 3 2 2 

C a@C r C F 3 2 2  C a @C r C 3 2

OH )
2  .

■  ■
 Zn @C r

C  2
?   Zn @C r

C 0
2 

 ▲ C a@C r C C l
3 2 

          i           

0 1 2 3 4 5 6 7 8 9  1 0  0 1 2 3 4 5 6 7 8 9  1 

迀移 路 径 迁移路径

图 5
_

1 2 金属 原 子在 二维 C r3 C 2 及 其 衍生 物 上 的 扩 散 势 垒

F ig .  5 -

1 2 D i ff u s i o n  b a r r i e r s  o f  m e ta l  at o m s  o n 2  D & C2

3  an d  it s d e r i v at i v e s


72

5 3 . . 5 平均 开路 电压与 储存 容量


开路 电压 ( O CV ) 和 存储容量 ( C) 是评价 二 维 C r3 C 2 及 其衍生物作 为 离子 电 池 性 能




的 重要 指 标 。 电 极 中 发 生 的 离 子 嵌 入 反 应 可 用 下 式表 示 


Cr C 3 2 {
T2 )
+ xM 
 -

h xe  ^ M Cr C 
x 3 2 (
T2 )  (

7)


这里 , x 表示反应过程 中 嵌入 二 维 C r3 C 2 ( T 2 ) 中 的 金属 M 离子 的数量 。 对于 固 体 MX e n e s 

体积 和 熵 的 变 化 对 的影响 可 以 忽 略不计 因 此 OCV 可 以 表 示 为


23
O CV

[ ]

, 

证 Em + EM


C^ C2  (  Cr3 C2 T2




 x2 Xl ( )

QC y =

=


 

A xzF  x X z  x X 

- -

( 2 j ) ( 2 j )

其中 ,
尽 表示系 统 吸 附 x 个金属 M 原 子 的 总 能量 。 五m 定 义 为 块体 中 单个 金 属 

原子 的 总 能量 。 是二维 C r3 C2 ( T2 ) 的 总 能量 。 z 是金属 M 的 价 电 子数 。 使用 以 下 公


式评估最 大 理论 容 量 mA h g


( ,
 ) 

C 

 ^

C r C2 3


T2 

 (




其中 , /

是法拉第 常数 , 是二维 C r3 C2 ( T 2 ) 的摩尔质量 , 《 是 吸 附在二维 C r 3 C 2 ( T 2 )

上 的最大 M 离子浓度 

为 了 探索 最 大存储容量 先 仔细 检查所有可 能 的 吸 附位置 并在 这些位置 吸 附相 应 的


 , ,

金属 M 原子 。
本节将详细讨论二维 C r3 C2 及其衍生物双侧 多 层 吸 附 M 原 子 的 情况 。 
通过

计算层 间 平均 吸 附 能 五 来进 步研 宄二维 C r3 C 2 及 其 衍 生 物 的 吸 附 特 性 与 存储 性 能

( av e ) 

其定义为 

E C r, C2 T2

EM Cr C2 T2

芑 EM

Ms ( )  i ?
( ) 
r


l ,

? { )

^  P 川 )
_

=  

av e 

其中 ,

^ 8 ?


〇 ^7

2 >
和 耳^ 1
? 1

〇 3

^ 7

2 )
是 一 ■
维 C r3 C 2 及 其衍生物表面 吸 附 《 和 《 -

1 层金属 M 原子

“ ”

的 总 能量 , 五m 表 示 块状 金 属 M 中 单个 原 子 的 能 量 , 数字 8 对 应 于 每层 的 8 个吸 附原


子 ( 双侧 各 4 个 M 原子 ) 

层 间 平均 吸 附 能 ( 私 ve ) 为 负 值表 示 可 以 吸 附 M 原子 , 正 值表 示 M M 之 间 的 相 互 作
 -

用 强 于 吸 附作 用 , 在这种 情 况 下 , 可 以 认为 当 前层 的 8 个 M 原 子 没 有被 完 全 吸 附 。 相应


地 , 平 均 吸 附 能 由 负 值转变 为 正 值 则 达 到 最 大 吸 附 层 数 。 对于 Li 的 吸 附层 数情况 ,
如表



5 所示 , 二 维 Cr C2 3 和 C r3 C 2 02 的 层 间 平均吸 附 能 五 在 吸 附 两层 L i 时仍为 负 值 , 而在


吸 附第三层 时变为正值 说 明 二维 C r3 C 2 和 C r3 C2 〇 2 可 以 稳 定 吸 附两层 归 化后




Li , L i ,

7 

化学式为 L i4 C r3 C 2 和 L i4 C r3 C 2 0 2 。 随着 更 多 层 的 L i 原 子加 入 二 维 C r3 C 2 C l2 , 由 于 L i 和 C 

原 子 之 间 的 强相 互 作 用 形 成 了 L C 团簇 原 有结构 被 破坏 因此 a c2c 只 能吸附




 i l 。 i2
, , 3

层 Li , 对应 的 化 学 式 为 L i2 C r3 C 2 C l2 。 而 当 两层 L i 原 子吸 附在二维 C r3 C 2 ( O H ) 2 上时 , 尽胃


为 正 值 这 意 味 着第 二 层 L 原 子 不 能 被稳 定 吸 附 所 以
, i 。 Li 原 子 的 最 大浓度 为 L a i2
3 C2 ( O H)2 

所有 多 层 稳 定 吸 附 在 & C2 3 (
T2 ) 表面 的情况 , 如图 5

1 3 所示 

表 5

5 二 维 C r3 C 2 及其 衍生 物 吸 附 多层 L i 的平均 吸附能

Tab .  5

5 Av e r ag e  ad s o r p t i o n e n e rg y  o f 2 D    C r C2 3  an d  i ts d e r v at i v e s  ad s o rb i n g mu l t


i l ay e r  L 

体 系 " A l l ay e r  ^ 21 ay e r  ^^ l ay e r


C r3 C 2  -
0 7 8 .

0 . 1 6 0 0 . 

C r3 C 2 F 2  -
1 . 40  -

0 26 .  -
0 2 . 

& C2 C 3 I2 

0 28 .  ■  

C r3 C 2 〇 2  -
1 . 84  -

0 09 .  0 09
 .

C r3 C 2 ( O H ) 2 -
0 1 7 0 1 3

    

注 : f l a
yer
、 五2 1 a
ye i

和f l a

er 分 别 表示第 1 、 2 和 3 层 的平均 吸 附能 单位 : e V 

Cr C 2  3
C r3 C 2 F 2  C r C2 C 3

2  C r C2 0 3 2  Cr3 C 2 ( O H ) 

〇 Q

  〇 〇 nd



V  Q ! i


;  !
2  l a
ye
r 

智 鉍 稽曹葡




  




 9
 
〇1
      

〇 O
-   
;   . . . 




1 a
ye r






图 5

1 3 L i
在二维 C r3 C2 及其 衍生 物上达最大浓度 的 稳定 吸 附构 型

F ig .  5 -

1 3 S t ab l e  s t r u c t ur e s  of  L i  a d s o rp t i on  o n  t he 2D   C r3 〇 2  an d  its d e r i v at i v e s  at m ax m u m   i c o n c e nt r at i o n


有趣 的是 在 C r3 C 2 F 2 表面吸 附 原子时 和 原 子形成 个六元环 随着 



, L i , Li F , L i

附的增加 这使得 结 构 更加 稳 定 2 5]
不 同地 二 维 Cr C2F2 层 间 平均 吸 附 能 五 吸 附第 三


, 。 ,
3 av e

层 L 后 仍为 负 值 但 数值 几乎和 两层 吸 附 样 这 说 明 吸 附第 三层 很 可 能 不稳 定 为了


i , , 。

进 步验证 计算 了 多 层吸 附 时 的每层 的 电荷转移 情况 从而 反 映每层 的 电离




, L i L i , Li

情况 如表 所示 可 以 看 出 C r3 C 2 F 2 吸附 层和 两层 与 C r3 C 2 C r3 C 2 0 2 C r 3 C 2 ( O H ) 2

。 5

6 , L i 、 、

样 均 实现完全 电 离 而 吸 附三层会发生 部分 电 离情况 从图 的 电 子局 域 函 数




, Li , 。 5

1 4

图 ( E l e c tr o n  L o c a l i z at i o n F un c t i o n 
, 
EL F  ) 也可 以 看 出 

74

表 5 -

6 多层 L i
吸 附在 二维 Cr3 C 2 及其 衍生 物上 的 电荷转移

Tab .  5 -

6 C h arg e  t ra n s fe r o f m u l t   i l ay e r  L i  a d s o rb e d  o n  2 D Cr C 2  3  an d  i ts d e r v at iv e s
i 

体 系 T Cr l  Cr2  C Li l  L i 2 L i 

C r3 C 2  - 

0 . 1 7 -

1 . 2 6 1 . 5 6  -

0 8 . 1  .

〇 g〇.  0 35


C r3 C 2 F 2  1 . 0 1  -

0 47 .  -

1 . 27  1 . 5 5  -

0 86 .  -

0 87.  0 28


C r3 C 2 C l2  1 . 07  _
1 . 1 4 -
1 . 2 0 1 . 45  -
0 79 .  ■  

C r3 C 2 〇 2  1 . 4 2 -

1 . 4 9 -

1 . 4 4 1 . 4 0 -

0 86 .  -

0 43.  0 59


C r3 C 2 ( O H ) 2  1 . 79

1 . 2 3 -

1 . 23 1 . 4 3 -

0 85 .  -

0 78.  0 27


注 : L i l 、 L i 2 、 L i 3 分别 表示第 1 、 2 、 3 层 L i 的转移 电荷平均 值 ( 单位 : 电子 ) 



F g



. 
1 4



4
a )

EL F
 L i 4

of
C r3 C 2

 (
a) 

L UCr C2
( b )


 L




C r3 C 2 F 2

b ) L U C r3 C 2 F 2
 和 ( c


) 

an d 
L i


c)
C r3 C 2 〇 2

L UCr C2 〇2 3
 沿  1 1 0

al o n g 


方 向 的 电子局域 函 数

t he  1 1 0

d i re e t i on


因此 , 根据 公 式 ( 5

9 ) 可知二维 C r3 C 2 及 C r3 C 2 T 2  ( T 

 F , C l ,  0  , OH ) 吸附 L i 时 

容量分别 为 mA h g 7 6 mA h g mA h  g A
— — — —

1 1 1 1

 595 . 5 8 、 49 1 .


、 2 1 4 4 . 1 、 505 . 6 8 m h g 、 250 48
 .


mA h g , 如图 5

1 5 所示 。 虽然 F 和 ? 化 学基 团 的 引 入使二 维 C r3 C 2 F 2 和 C r3 C 2 0 2 的容量


略低 于 原 始 二 维 C r3 C2 , 但仍保持双层 的 稳 定 吸 附 结 构 。
而二维 C r3 C 2 C l2 和 C r3 C 2 ( O H ) 2 

储锂容 量 明 显低 于 本 征 C r3 C2 的 容 量 因 此在 实 际制 备 中 应 当 避免 , C 1 和 OH 基团 的影响 


* -
Cr CaC l,

■  ■ ■ ■ ■ ■ ■ ■ ■ ■ ■ ■ ■ ■ ■ ■ ■  3


Cr C F C 0
3 2 2  |

492
 ]  干 Cr 
, 2 


 C r C2 O H)
8 4
   -

( 

C r3 C2 C l

 | | | |


r i |

2 1 4
 3
 

 蜜 ?  ̄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Cr C 506





令 
1一 _





m  1 1 B g

^ 2 5 0



Cr C2 OH




( )
2 1



 | [
J  1
 J I


0  1 5 0  30 0  450  6 00  0  1  2  3  

容量 ^0 浓度


Ah



 g )  x i n 1

( :
2 (

2 )

图 5

1 5 ( a) 二 维 C r3 C 2 及其 衍生 物作 为 LIB s 电极的储锂容量和 ( b) 开路 电压

Fi g .  5

1 5 (
a) 
L i st o r a
ge  c a p ac i t y  a n d  (
b) 
OCV  o f 2D   C r3 〇 2  an d  i ts d e r i v at i v e s a s   e l e ct r o d e s  fo r  L IB s


75

同理 , Na 、 K 、 Mg 、 A 1 等离子吸 附 的讨论如下 , 需 要 注 意 的 是 根据 之 前 的 吸 附 能 测


试 ( 表 5

4 ) , 本 文 只 关注 可 以 稳定 吸 附金属 离子 的情况 

Na 吸 附在 C r3 C 2 和 C r3 C 2 T 2 表面 如 图 , 5

1 6 所示 本 征 二 维 。 C r3 C2 和 F 修饰 的 C r3 C 2 F 2


吸附 层时 平均 吸 附 能 为 负 值 当 吸 附两层 时 平均 吸 附 能 变 为 正 值 说 明 吸 附满 

一 一

, , , ,

时 达 到 最 大 吸 附 浓度 即 化 学 计 量 比 为 N a , 2 C r3 C 2 和 N a2 C r C 2 F 2 3 。 对二维 C r3 C 2 C l2 和 C r3 C2 0 2


最 多 可 以 吸 附两层 ,
即 N a4 C r  3 C 2 a2 、 N a4 C r C 2 0 2 3 。 相 应地 , Cr3 C2 、 Cr C2F 2 3 、 C r3 C 2 C l2 

的 容量分另 为 24 5 8 8 mA h g 4 2 8 8 2 mA h 和 6 8  mA h g

_

2 9 7 7 9 mA h
- - -

1 1

C r3 C 2 〇 2 

、  5 05

g 、
g  .
J . .



、 而对于 K 吸 附在二维 C r C2 3 及 其衍生物 上 , 尽 管 单个 K 吸 附能为负 值 , 但逐渐添加 


原 子 时 吸 附能变为正值 , 这说 明 二维 C r3 C2 及 其 衍生 物 并 不 适合 作 为 K B s 的 电极材料
I 

C r C2  3
Cr C 3 2
F2  Cr C2C



2  C r 3 C 2 0 2


  「
3:
逆 〇
25A 
〇  〇?  

 ^ 
〇 ? ^ ;  3 .


; 

〇 〇 

- 

〇 O 





 - ■

〇 〇  P l a

er

_誉誉_


i i

] 


| 


 O O  ;

 〇 〇  ;

 Q Q ;



O Q l
s l

l a
ye r  

〇 〇  P 〇
nd

i !
\  2  l a
ye

 

i    —  

图 5 -

1 6 Na 在 二维 C r3 C 2 及 其 衍 生 物 上 达 最 大 浓度 时 的 稳 定 吸 附 构 型

Fig .  5

1 6  S tab l e  s tr u c t u r e s  of  Na  ad s o r

ti o n on  t he 2 D  Cr3 〇2  an d  it s  d e r i v at i v e s  at m a x i m u m  c o n c e nt r at i o n
 

如图 5

1 7 所示 , Mg 吸 附在 C r3 C2 表面 可达 3 层 , 在 C r3 C2 F 2 表面 吸 附 效果差些 , 

以吸附 层 而在 ? 基 修饰 的 二 维 C r3 C2 〇 2 可以吸附 层 与 之对应 的 容 量分 别 为


, 2 。 1 7 8 6 73
. 

和 于 和 OH 基 团 对于 吸 附性 能是


jW W M mA h g 由
- -

mA h g mA h g
1 1

C C r3 C 2

、 l O l l 。 1

不利 的 ( 吸 附 能 为 正值 ) ,
所 以 这 里不 再讨 论 

^ ■


^ 2  Cr C2 F 2 

Cr C 〇 3 2 


— _

? 丨  O O :  3
丨 打
 l a
ye r 
: 2 6 8A .  i


 

^ 

0 0

"d

〇 2 a
ye r

▲ ▲

卜  9 … 」 力 f i :
  


69
At 〇 〇 



Q Q
st
L a
— er

 

! 1 i



斂 鉍 狹 〇 ?



〇 〇

1  l a ye r


丨 :

; 〇 〇 

 !

 〇 〇

 2
nd
 l a
ye

 

I  I
 

〇 

〇


3  l a er
; ;



!     

图 5 4 7 Mg 
在二维 C r3 C 2 及 其 衍生 物 上 达 最 大浓度 时 的 稳定 吸 附 构 型

F ig .  5

1 7  S t ab l e  s t ru ct ur e s  of  Mg 
a d s o rp t i o n on   t he 2D C r3 〇 2  an d
   it s d e r i v at i v e s  at m a x i m u m  c o n c e n t r at i o n
 

76

A 1
吸 附时 ,
二 维 Cr C2 3 和 C r3 C2 0 2 表现 出 良好 的 吸 附性能 ,
吸 附层数可达 2 层 , 即化


学分子式为 A 和 A 存储 容 量 高达 A 和 7 0 4  mA  h g
- -

1 1

 l4 C r3 C 2   l4 C r3 C 2 〇 2 ,  1 7 8 6 7 3 m .  h g 
1 5 1 .




远 高 于 大 多 数 二 维 电 极 材料 的 存 储 容 量 , 故 C r3 C 2 和 C r3 C 2 〇 2 作 为 铝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材料 具


有广 阔 的 前景 

  —   —   —      

A C r C2 A Cr C 0  Ca C r C 0  

4 3

4 , 2 2 ,
, 2 2 C a Cr C
2 ,
, ( OH )2  Z n2 Cr C ,
, Z n C r 3 C 2 0 2

O 〇  2
nd
a e r
0 〇
 l

^ y

A 


ll f ti l ;

图 5


8 A l 、 Ca

0

和 Zn 在二维 Cr C2 3 及 其 衍 生 物 上 达 最 大 浓 度 时 的 稳定 吸 附 构 型



nd
 l a

er
 



F g i .  5

1 8 S t ab l e  s tru c tur e s  of A l
, 
Ca  and  Zn  on  t he 2D  Cr C2 3  and  it s d e r i v at i v e s  a t m a x i m u m  c o n c e n t r at i o n
 

单个 Ca 原 子在 C r3 C 2 、 C r3 C2 F 2 和 C r3 C 2 C l 2 吸 附能均为负 值 , 但随 Ca 浓度 的 增加 

吸 附性 能逐渐 下 降 最 终无法稳 定 吸 附 层 Ca 不过 二 维 Cr C202 可 以在 超胞




, 。 , 3 2 x2 x 1

表面吸 附 个 离子 化学计量 比为 对应 的 容 量可达 A 



C a2 C r 3 C 2 0 2

8 Ca , , SOS . eS m h g 。

图 所示 C r3 C 2 ( O H) 2 在吸附 层 Ca 原 子 时会破坏 OH 键 形成更稳 定 的 H Ca 六元




5 8
- -

1 , ,

结构 此 时 容量为 mA h g 而 和 表面吸 附最多 离子 时


C r3 C 2 0 2

, 5 0 0 9 5 . 。 C r3 C 2 Zn , 艮P


和 容量为 m A h g 和 A
- -

Z n2 C r3 C 2 〇 2
1 1

Z n2 C r 3 C 2   ,  595 . 5 8   505 . 6 8 m  h g 



- 

5 . 1



4 5



 


 


 

¥ ?


4 0




^ / 




 3 . 5

 ?

 \  


<

?  ? ?

, _  ?


?  ?  *
 

3 . 0






? ?
 ' 

J ?


 
\ *





图 5

1 9 C r3 C 2 和 C r3 C 2 0 2 晶 格 常 数 与 M 原 子 的 直径 比较

F ig .  5 -

1 9 L at t i c e  c o n s t a nt s  o f  C r^ C i  and  & 〇 2〇2 3  an d  t he  d am eter o f


i   M  at o m s


如上 图 5

1 9 所示 , 金属 原 子 直径 与 二维 C r3 C 2 和 C r3 C2 0 2 的 晶 格常数 比较发现 , 它们


77

之间 匹配时 , 有利 于稳定 的 吸 附 , 从而 能够 吸 附更 多 层 的 金属 离子 

二 维 Cr C2 3 及 其衍 生 物 的 晶 格 常 数 在 3 A 左右 , 与 L i 、 Mg 原 子 半 径 最 为 接近 , 因此


可 以 吸附多层 L i 、 Mg 原 子 尤其是 。 Mg 原 子可 以 吸 附三层 相 应容量也远 高于 其他离 子 , 


A 1 原 子直径 与 C r3 C 2 和 C r3 C 2 0 2 的 晶 格 常数也接近 , 加之 A 1 可 提供三个价 电 子 , 所以吸




附 两层 A 1
离子 的 容量也超过 1 5 0 0 mA h g 。 相 反地 , K 原 子直径 与 二维 C r3 C2 及 其衍 生


物 的 晶格常 数差别 最大 , 因 此二维 C r3 C 2 及 其衍 生物对 K 的 吸 附效果很不理想 , 甚至 不 能




稳定吸 附 层 K 原子 而 Zn 与 & C202 的 匹 配 性 较好 但只 能吸附 层 这可能 是 由 于



一 一


3 , ,

单个 Zn 的 吸 附能 (

1 . 1 7 eV  ) 要低 得其他金属 离 子 ( 比如 A 1 : 

3 . 0 5 eV , Mg : 

3 . 7 8 eV ) 

简而言之 , 金属 原 子 直径 与 晶 格 常 数 的 匹 配 , 以及二维 C r3 C 2 及 其衍生物对金属 原 子 的 亲




和性 , 对 电 极 材料 的 理 论 容 量 起 着 关 键 作 用 

为 了 验 证 电 极 材 料 的 性 能 是 否 可 以 用 作 负 极 材料 , 根据 公 式 ( 5

8 ) 考虑金属 原 子吸


附前 、 后 的 总 能量之 间 的 差异 , 计算得到 开路 电压 , 如表 5

7 所示 

表 5

7 二 维 Cr C2 3 及其 衍生 物作 为 离 子 电池 电极 的 能 垄 、 开 路 电 压 和 存储 容 量

Ta b .  5

7 The  ene r
gy  b a r r e r

, 
OCV  a nd  c a
p ac
it
y o
f 2D
 Cr 〇2
3  an d  it s d e r i v at i v e s  a s  i o n b at t e r i e s  e l e c t r o d e s
 

吸 附 原 子 体 系 能垒 V  开路 电压 V  存储容量 mA h g

( e ) ( ) ( 

C r3 C 2  0 02 .  0 42 .  595 . 5 8


Cr C2 F2 3 0 27 .  1 . 0 1  49 1 . 76


L i  C r3 C 2 C l
2  0 26 .  0 28 .  2 1 4 4 . 

C r3 C 2 0 2  0 27 .  0 92 .  505 . 68


C r C 2 ( OH ) 2
3 0 43 0 A 1 250 48 .

    

C r3 C 2  0 0 . 1  0 . 1 4  297 79
 .

Cr C F  0 7 0 5 2 245 88 3 2 2 . 1 . .

Na


Cr C C  0 2 0 3 428 82
 3 2 l
2 . 1 . 1 .

C r3 C 2 〇 2 0 A 5 O A l 505 . 68
    

C r3 C 2  0 06 .  0 . 1 6  1 786 73
 .

M g Cr C2 F2 3
0 3 . 1  0 . 1 0  49 1 . 76


C r3 C 2 〇 2 0 56 0 38 1 0 1 1 . 3 6
    

C r3 C 2  0 . 1 9  0 09 .  1 786 73
 .

A 

C r3 C 2 〇 2 038 0 1 8 1 5 1 7 04 .

    

C r3 C 2 0 2  0 95 .  0 2 5 . 505 . 68


Ca


C r C 2 ( OH ) 2
3 0 79 078 500 95 .

    

C r3 C 2  0 07 .  0 08 .  595 . 5 8


Zn

C r3 C 2 〇 2 0 7 0 505 68

1 7 .

    

78

L ix C r 3 C 2 和 UC c
r3 C2 T2 的 O CV 随 Li 浓度 jc 的 增加 而单调 下 降 。 通常 , 当 表面吸 附最


多 的锂原子 时 , OCV 会 降至零 。 对于碱金属 L i 、 Na , 开路 电压在 0



 I V 的范 围 内 可以



防 止充 电 和 放 电 过程 中 形成 枝 晶 [ ]

如图 5

2 0 ( b ) 所示 , Mg 离 子吸 附在 C r3 C2 、 C r 3 C 2 F 2

以及 C r3 C2 0 2 表 面均 保持 较 低 开 路 电 压 , 依 次为 0 . 1 6 V 、 0 . 1 0 V 和 0 3 8 . V 。 对于 A 1
吸附


在 C r3 C2 和 C r3 C 2 〇 2 表面 开路 电 压 分别 为 , 0 09. V 和 0 . 1 8 V 。 这说 明 二维 C r3 C 2 和 C r3 C 2 0 2


是 镁 离 子 和 铝 离 子 电 池 的 理 想 电 极 材料 


a)
 H  k !,

J c JSk ,  (
b)


 口畀 A n  □邮 4  ;

 R 

n □ C C0





叫 〇2
^

5 ^ o 8  □ C C 〇H r


< ( :

, 




Cr C 2 C



 ^

 蜜 

C i

, C F , ,

 I n
 p 

I  

  ■

Cr C 
  m  


, 9 I

T r m n
N  n  n n 



; 
l l I
I I I I I l l I

p p
_ _

; ,
L 
. J J J ,

0  5 00  1 00 0  1 500  200 0  L i  Na  Mg  A  1 Ca  Zn


存储 容量 M离 子

_


mA h g 
 ) 

图 5

20 二 维 C r3 C 2 及其 衍生 物作 为 离 子 电池 电极 的 存 储容量 与 开路 电压

F g i .  5

2 0  S t o r ag e  c a a c

it
y an d  O CV  fo r  C r3 C2  an d  i ts d e r v at v e s  a s 
i i i o n  b att er e s  e l e c tr o d e s
 i

5 4 .
本章小结


本章基于 D F T +U 计算 , 研 究 了 C r3 C 2 及 其衍 生 物 的 稳 定 性 和 作 为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材 料


的 可行性 。 由 于 Cr 和 金属 原 子之 间 缺 乏键合 , 二 维 Cr C2 3 表面上 的 L i 、 Na 、 K 的扩散势




垒低 至 0 0 2 e. V 、 0 0 . 1 e V 和 0 0 3 e . V  Mg ,
和 Zn 的 扩散 能 垒 为 0 0 6 e V .
和 0 0 7 e V
. , 而 A 1 

能垒略高 ( 0 . 1 9 e V ) 。 而在 二维 C r3 C 2 衍生物 中 , 除 了 C r3 C 2 〇 2 表面吸 附 Ca 时 能垒较高




( 0 9 5 e V
. ) , 其余 离 子 的 扩 散 能 垒 在 0 . 1 2 e V ?
0 5 6 e
, V 范围 ,
具有较快 的 充 电 放 电速率 / 

Li 吸 附在二维 C r3 C 2 及其衍生物上 时 , F 、 ? 修饰 的 C r3 C2 吸 附最佳 , 可 以 达到 2 层 , 


量为 mA  h  g 和 m A h g Na 稳定 吸 附在二维 和 表面 的

- -

C r3 C 2 〇 2
1 1

 595 . 5 8   505 . 6 8 。   C r3 C2 C l
2  

最 大化 学 计 量 比 为 N a4 C r C 2 C 和 N a4 C r C 2 0 2 相 应容 量可达 4 2 8 8 2 mA  h g 和

3 l
2 3 , . 505 68
 .

mA h g 而多价 Mg A 离子在二维 和 上 表 现 出 较好 的 吸 附 效 果 可以吸




C r3 C 2 0 2

。 、 1 C r3 C 2 ,

附 层 容 量 高 达 mA  h g Mg4 C r C2 〇2 mA  h  g Mg6 Cr C2 

- -

1 1

 2 ?
3 , 1 0 1 1 3 6 3

1 7 8 6 7 3 3
(
. .

 )  (

A l
4 C r3 C 2 ) , 远 高 于 常 见 的 二 维 电 极材料 。 另外 ,
二 维 C r3 C 2 及 其衍 生 物 可 提 供 0 07.  V ?
1 . 0 

V 的开路 电压 总之 二 维 C r3 C 2 及其衍生物是新 代 Na Mg 和 A 离子 电池 的 理


。 , L i 、 、 1

想 电 极材料 

79

第 六章 总结和展望


二 维 纳 米材料 因 独 特而 优异 的 性质 , 已成为许 多 领域 的研 宄热 点 , 在储 能 、 光 电纳米




器件 、 传感器 、 自 旋 电子学 以 及生物 医药等领域具有广 阔 的 应用 前景 。 但 目 前 的 相 关研 宄




还远不够 本文 通过基于 密 度 泛 函 理 论 的 第 性原 理计算 研宄 了 二维 XY X Ge




, ,

  Si 
( , 

Y =
 S ,
Se

、 二 维 C r C2 3 及 其 衍 生 物 的 电 学 特性 和 作 为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材 料 的 可 行 性 

第 研宄 了 二维 XY 纳米材料 的 本征 结 构 和 电 学特性 首先 从结合 能 声 子谱





。 、

Y ,

和 分子动 力 学 以 及 力 学 性质 等方面 证 明 了 ,
 Y

XY 的 动 力 学 、 热 力 学 和 机械 稳 定 性 其 次 。 

分析 了 二维 Y

XY 的 电 子 结 构 以 及 电 场 、 应变调 控情况 。

XY 单层 本 征 为 半 导 体 性 质 

施 加 电 场 和 应变 可 以 有 效 调 控 Y

XY 的 能 带 结 构 , 实现从 半 导 体 性质 到 金属 性质 转变 。 

后 , 计算二维 Y

XY 的 载 流子 迁 移 率 。 结果表 明 , x 方 向 迁移率高于 >

方 向 迁移率 , 并伴


有 明 显 的各 向 异性 。 其中 , 单层 Y SiSe

和 Y

Ge S e 在 x 方 向 电子迀移 率为


和 ^ V 而双层 GeSe 的 电子在 方 向 迁 移 率 高达 




1 1

S SS c n^ x

l 。

向 迁移 率为 V V 远高于常见 的 Mo S2 的 电 子 迀移 率 2 0 0  c rr^ V V 在高

- -

1 1

1 1 1 2 2 3
. c ri^ , ( ) ,

性 能 电子器件方面极 具 应用 潜 力 

第二 探究 了 新型二维 ,

XY 在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中 的 应 用 前 景 从 吸 附 特 性 扩 散特 性 。 、 

开 路 电 压 以 及 存储 容 量 等 角 度 讨 论 了 二 维 Y

XY 作 为 离 子 电 池 电 极材料 的 可 行性 计算 结
 。

果表 明 , L i 、 Na 、 K 、 Ca 离子 吸 附性 能优异 , 其中 , 对于二维 y

SiS 作为 L i 和 Ca 离子 电


池 电 极 的 理论 容量 高达 mA h  g 相应 的 能 垒为 而二维

V 2 e V

893 . 3 7 , 0 . 1 3 e 、 0 . 1 。

SiSe


作为 离子 电池 电极 最髙可达 入 虽然二维 和 作为离子



_

〇6 8 〇6 86

〇& ,
1 5 03 . 4 2 111 11
§



4 4
电池 电 极 的 容量在 1 7 6 8 3 m
. A h g  ̄

 7 0 7 3 4  mA h g


范围 , 但 Na 和 K 在其表面上具有超


低 扩散 能垒 。 另外 ,
二维 Y

XY 的 开路 电压 ,
保 持在 0 04.  V  ̄

 0 72
. V 之间 。
综上所述 ,


维 XY 是 种很有前途 的 L Na K Ca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材料


i 、 、 、 

第三 , 预测 了 二 维 C r3 C2 及 其 衍 生 物 作 为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材料 的 可 行 性 。
首先 , 分析 了


二 维 C r C2 3 和 C r3 C 2 T 2  (
T 

 F ,
C 1

0 , 
O H) 的 动 力 学 、 热力 学稳 定性和 电磁特性 。 C r3 C2 及其


衍生物表 征 为 金属 或 半 金属 性质 , 说 明 其具有 良好 的 导 电性能 。 另外 , 研 宄 发现表面 官 能




团 修饰可 以增 强二维 C r3 C2 的 机械强度 , 弹性模量 的 顺序 为 C r3 C 2 0 2  > C r3 C 2 F 2 >




C r3 C 2 ( O H ) 2 > C r3 C 2 C   l
2
> C r3 C 2 。
其次 , 系 统 地探 讨 了 二 维 C r3 C 2 及 其衍生物 吸 附 不 同 金属


原 子 的 吸 附 性 能 和 扩 散特 性 。
其中 , Li 、 Na 在 C r3 C 2 表 面 上 具 有较 低 扩 散 能 垒 ( 0 0 2 . e 

和 O O . l e V) 。 而在二维 C r3 C 2 衍生 物 中 , 除了  C r3 C2 0 2 表面吸 附 Ca 时扩散能垒较髙 ( 0 95


. 

80

e V) , 其余 在 稳 定 吸 附 情 况 下 的 扩 散 能 垒 在 0 . 1 2 eV  ̄

0 5 6 eV

范围 , 具 有较 快 的 充 电 放 电
 /

速率 。
最后 , 计 算 了 C r3 C 2 和 C r3 C 2 T 2 的 开路 电 压和 容量 。 结果表 明 , L i 在 F 、 0 修饰 的


二 维 C r C2 表面上 吸 附最佳 容量为 mA h g 和 mA h g Na 稳 定 吸 附在 二



- -

iS
1 1

3 , SQS jS SOS 。

维 0 02 和 0 〇 〇 表面 上 的 容量可达 ^ ^ 和 认 ^ 而多价 ^
- -

1 1


( : 12 3 2 2 428 82 . 11 1 505 . 68 11 1 。 ] 

A 1
离子在二维 C r3 C 2 和 C r3 C2 0 2 上 表 现 出 较好 的 吸 附 效 果 , 可以吸附 2 ?

3 层 , 容量高达


mA h  g M g4 C r C 2 〇 2 7 8 6 7 3  mA h g Mg Cr C2 和 A 远高于 常见 的


1 0 1 1 . 3 6  ( 3 )

 1 .

  ( 6 3  l4 C r3 C 2 ) ,

二维 电 极 材料 , 说 明 二维 C r3 C2 和 C r3 C 2 0 2 作为 Mg 离子和 A 1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材料优 势 显


著 。 此外 , 二 维 Cr C2 3 及其衍生物可提供 0 07
. V -
1 . 0 1 V 的开路 电压 。 因此 ,
二 维 C r C 2

及 其衍 生 物 是 新 代 Na Mg 和 A 离 子 电 池 的 理 想 电 极 材料

L i 、 、 1 

二 维 材料 的 蓬 勃 发 展 , 需 要将理论计算和 实验相 结 合 , 通过理论预测 分析新型材料性




质 , 为 实验制 备提供指 导 , 进 而 缩 短 材料 研 发 周 期 , 争取早 日 实 现 二 维 材料 在 各领 域 中 的




实 用 价值 。
本 文 所研 究 的 二 维 Y

XY 、 二 维 Cr C2 3 及 其 衍 生 物 作 为 离 子 电 池 电 极 材料 表 现


出 良好性能 , 在 未来有 望通过实验制 备 。 另外 , 本文 研 究 中 采用 的 应变 、 电场 、 层数 以及




等 价 元 素 替 换 等 方 法 可 以 有 效 调 控 材料 的 电 子 性 质 , , 该方法适用 于 其他半 导 体材料 的 研




究 。 而 化 学 边 界 修饰 引 起 二 维 C r3 C2 从 铁磁 金 属 向 铁磁 半 金 属 性 质 变 化 , 在 自 旋 电子学领


域有进 步 探 究 价 值 还 可 以 运 用 结 构 预 测 的 方 法来 探 索 更 多 的 新 型 二 维 材料 从 而 寻 找


。 ,

到 更 多 具 有优异 性 能 的 离 子 电 池 电 极材料 

8 

参考文献




]  N O V O S EL O V K   S  ,
GE I M A K  M O R O Z O V   

S V ,  e t al  . E l e ctr i c  F i e l d E ffe c t  i n A t om c a i l l


T h n  C a rb o n F
i  i l m s



.  S ci ence , 
2004 , 
3 06

5 696

:  666 -

669 


2 ] W AN G  M  H UAN G  M  L U O  D  , , ,
et al .  Sin
g e

cr
y sta

,  l arg e

ar e a ,  fo l d -

fr e e  m o n o ay e r
 l

g rap
he n e [ J] .  Na t u re , 
202 1
, 
5 96

7873

:  5 1 9 -

5 24 



] 陈英 良 , 冯小波 , 侯德 东 .

单层 与 双层石墨烯 的 光学 吸 收性质 研 究 [


物理学报 ,
20 1 3


62 1 8 :  424 -

42 9 

( )



]  C A O K F EN G 
, 
 S , 
H AN Y 
, 
et al .  E l a sti c str ai n n g  o f fr e e
i 

st a n d n g m o n o ay e r g r a p h e n e



 [


.  Na t 

C om mun .

, 
2 020  ,
1 1



:  284 



]  C H AN G  C ,  C H EN  W ,  C HEN  Y ,  et al  .
Re c en t P r o g re s s  o n Tw o -

D i m en s on a i l  Ma t e ri al s





202 1

3 7 1 2 :  2 1 080 1 7 

, ( )



]  V O GT P  ,
D e  P A D O V A  P  Q U AR E S I M A  C  , ,
et al .  S i l i c ene :  C om p e l l i n g Ex p e r
i m e nt a 

Ev i d e n c e fo r  Gr a p h e n e  l i k e Tw o -

D i m en s ona  i l S i l i con [J]  .


P hy s .  R ev .  L e tt ,  20 1 2 ,  1 08

1 5



1 5 5 5 0 1 



]  V a n V L EE T M
   J , 
W EN G T  L I X 


,  et al  . I n S i t u , 
T me i

Re s o l ved ,  an d M e c h an i sti c S tu d i e s  o f


Me t al

O rg an i c F ram ew o rk  Nu c l e at i o n  a n d  Grow t h [J] .  C h em .  R ev .

, 
20 1 8
, 
1 1 8



:  3 68 1

3 72 1 



]  S A S M AL H   S , 
K U MAR M AH A T O A M A J U MD E R P  
, 

, 
et al .  L an d s c ap n g C ov a i

l e nt O rg an i 

F ra m ew o rk  N an o m o rp h o l og e s i



.  J  . Am  C h em . .  S oc .

, 
2 022  ,
1 44

26

:  1 1 482 -

1 1 498 



]  SEB A S T I AN A 
, 
P END U R T HI R C H O U D HURY T H
, 
 
, 
et  a l .  B e n c h m a rk i n g m o n o ay e r 
l  M0 S 

an d WS 2 f e d e ffe c t 
i l

tr a ns i s to r s



.  N at C o m m u n .

, 
2 02 1
,  1 2



:  693 


1 0
] 
X U  T  W AN G  Y  X I O N G  Z 
, , ,
e t al .  A R i si ng
 2D S t ar :  N ov e l  MB e n e s  w i t h Ex c e l l e nt


P e r fo r m a n c e  i n E n e r g y  C o nv e r s i o n an d S t o r ag e [


.  N an o M -

i c r o L ett .

, 
2022  ,
1 5



:  6 


1 1
] 
NA GU I B M M O C HA L ES V N B AR S O U M M W 
, 
T  
, 
 
, 
et al .  2 5 t h Ann i v e r s a ry Ar ti cl e :  MX e n e s 

A N ew  F am i l
y o f
Tw o 

D i m en s on a i l  Ma t e ri al s



.  A dv  M a . te r .

, 
20 1 4 , 
26



:  992 -

1 005 


1 2

管可可 , 雷文 , 童钊 明 ,
等 .
MX e n e s 的制备 、 结构调 控及 电化学储 能应用 [



化学进展 

2 022 
3 4 03 :  665 -

682 

, ( )


1 3
] 
R A S H EE D  P  A ,  P AN D E Y  R P ,  B AN A T  F ,  et al  . Re c en t a dv an c e s i n n ob u m  i i MX e n e s 


y nt
hes i s
,  p r o p e rt e s

,  an d e m e r
g n g ap p
i l i c at i o n s [


.  Ma tt e r
, 
2022 , 




:  5 46 -

5 72 


1 4 ] W AN G  R  L I  M  , ,
S UN  K  ?
et al .  E l e m e nt

D o p e d  Mx e n e s  M e c h a n :
i s m ,  S y nth e si s
,  an d


8 3

Ap p l i c at i o n s ^ ]
.  S mal l , 
2 022  ,
1 8

2 5

:  220 1 74 0 


1 5

秦琴 , 杨雪 , 钱泽 , 等 .
二 维 MX e n e s 材料 的 制 备 工 艺 研 究 现 状 [


无 机盐 工 业 ,
2022 

5 4 09 :  47 -

5 4 

( )


1 6
] 
RAD I S A V L J E V I C  B , 
RAD E N O V I C  A , 
B RI V I O  J  ,
et al  . Sin
g e

l ay e r  M0 S 2 tr a ns i s tor s





Na t  . N an o te chn ol .

, 
20 1 1
, 




:  1 47 -

1 5 0 


1 7
] 
Z HA O  W  G H O R ANN E V I S Z C H U L


,  , 
et al .  Ev o l ut o n o f i  E l e ct r o n i c S t ru ctu r e i n A t om c a i l l


T h n i S h e et s o f  WS 2 an d WSe 2 [


.  A C S N an o 
, 
20 1 3
, 




:  79 1

797 


1 8
] 
L IU H , 
NE A L  A  T  Z HU  Z , ,  et al  .
P h o sp h oren e :  An Un ex p l o r e d 2 D  S e m i c o n du ct o r w i th a


H i
g h Ho l e M ob i l i t
y [


.  A C S Nan o 
, 
20 1 4 , 




:  403 3

404 1 


1 9
] 
H UAN G Y 
,  S U T TE R E 
,  S AD O W SKI  J T ,  e t a l  . T n i D i s u f de l i

An E m e rg  i n g L ay e r e d  M e t a 

D i c h al c o
g e n d e
i S e m i c o n du ct o r :  Ma te ia
r l s  P r o p e rt i e s  an d D ev i c e C h ar a cte r i st i c s



.  AC S


N an o , 
20 1 4 , 


1 0

:  1 074 3 -

1 075 5 


20
] 
MAK K F ,  LEE C ,  H ON E  J ,  e t al .  A t om c a i l l
y
T h n i M0 S 2 :  A N ew  D i r e ct

G ap


S e m i c o n du c t o r [ J ] .  P hy s .  R ev  L e . tt .

, 
20 1 0  ,
1 05

1 3

:  1 3 6805 


2 1
] 
MA GD A G Z  ?
P E T O J ?  D O B RI K  G  ,
et al .  E x fo l i at i o n  o f l arg e

a r e a tr a ns i ti o n m e ta 

c h al c o
g e n d e
i s i n g e l l ay e r s [


.  S ci Rep , 
20 1 5
, 




:  1 47 1 4 


22
] 
H UAN G  Y ,  S U T T ER  E ,  S HI N N 
,  et al  .
Re l i ab l e  E x fo l i at i o n  o f L arg e A r e a H g h Q u a -


l i t


F l ake s o f Gr ap h e n e an d O th e r  T w o D -

i m en s on a  i l Ma t e ri al s



.  A C S N an o  ,
20 1 5
,  9

1 1



1 06 1 2 -

1 0620 


23
] 
N I C O L O S I V  C HH O W A L L A M  K ANA TZ I D I S  M  G ,

, ,  et al  .
L i
qu d
i E x fo l i at i o n  o f  L ay e re d


Ma t e ri al s



.  S ci en ce , 
20 1 3
, 
3 40

6 1 3 9

:  1 2264 1 9 


24
]  S ARK AR  A S , 
M U S H T A Q A K U S H AV AH D  , 

,  et al  . L i
qu d e
x fo i l i at i o n  o f e l e c t r o n i c  g r a d e
 

u l t r at h n i ti n (I I ) s u f d e
l i

Sn S
)
w i t h i ntr
i gu n g o p t c a i i l  re s
po
nse [


.  n pj  2 D  Ma ter .  Ap p l .

, 
2020 

4 1 :  1

9 

( )


25
]  C AI Z , 
L IU B 
, 
Z O U X ,  et al  . C hem i c al V ap o r D e p o s  i ti on Gr o w t h an d Ap p l i c at i o n s  o f  Two 

D i m e n s on a i l  Ma t e ri al s a n d The i r He ter o s t m c tu r e s [


.  C h e m  R ev . .

, 
20 1 8
, 
1 1 8

1 3

:  609 1

6 1 3 3 


26] 张金然 , 王娅 , 吕 江平 , 等 软化学合成法合成 . 2D 层 状 固 体钛 酸 [


化学工程师 ,
2022 

3 6 1 1 :  94 -

96 

( )


27
] 
V AH I D M O HAMM AD I A R O S EN 
, 
 J
, 
GO GO T S I Y  .  T h e  w o r d  o f tw o d m e n s o n a l 

i i l  c a rb i des


an d n i tri d e s
 (
MXen e s ) [


+  S ci enc e , 
202 1
, 
3 72

6547

:  e ab f l 5 8 1 

84


28
] 
W  J Yu Z L , 
 i
, 
H Z h ou 
,  et al  . Ver
t i c al l
y st a c k e d m u l ti

h e t e r o s t ru c tu r e s  o f  l a
y e r e d  m at e r
ia l s fo r


l o g c i tr a ns i s to r s an d c o m l n
p e m e ta

y
i n v e rt e r s [


.  N at  M a ter .

, 
20 1 3
,  1 2



:  24 6 2 5 2 -




2 9 ] Z H AN G  J , 
L I U X WEN Y 
, 

, 
et al .  T i ta n um Tr
i i s u f de l i  Mono l ay e r  a s  a  P ot e nt i al T h e rm o e l e ctri c


Ma t e ri al :  A F i r st

Pr
inc p i l es

B a s e d Bo l tz m an n T r a n s p o rt  S tu d
y [


.  A C S Ap p  l . Ma ter 

I n t e r fa c e s , 
20 1 7 , 




:  2 5 09

25 1 5 


3 0
] 
MIA O  N ,  XU  B , 
B R I S T O WE  N C ,  et  al  . T u n ab l e Magn e ti s m an d E xtr a o r d i n a ry  S unl i

ht


Ab s o rb a n c e  i n I n d um Tr p h o sp h d e i i i  Mono l a
y e r [ J] .  J .  Am  C hem . .  S oc .

, 
20 1 7  ,
1 3 9

3 2

:  1 1 1 2 5


1 1 1 3 1 


3 1
] 
Z EN G B 
, 
L ONG M 
, 
Z H AN G  X ,  e t al  . S tr a i n  e n i n e e r i n
g g o n e e ct r o n c
l i s tr u c t u r e  a n d  c a rr e r
 i

m ob i l i t
y i n  m o n o ay e r  l Ge P 3



.  J o u rn a l  of  P hy s i c s D  Ap p :
l i e d P hy s i c s
, 
20 1 8
, 
5 1

23

:  23 5 3 02 


3 2
] 
J ES T G Y  MA Y  LI Y





,  e t al  . GeP 3 :  A S m al l I nd i re ct B an d Ga p 2 D C ry s t a l  w i t h H i

h C a rr
i er


M ob i l i t
y  a n d  S tr o n g 
I nt e r ay e r l
 Q u a n tu m C o n f n e m e n t  i



.  N an o L e  tt .

, 
20 1 7  ,
1 7



:  1 83 3

1 83 8 


3 3
] 
LI P 
, 
Z H AN G  W LI D , 

,  e t al .  Mu l ti fu n c t i o n a l  B i n ar y

Mono l a
y ers G exP y :  T u n ab l e B an d Gap 

F e rr o m ag n et i s m , 
an d P h o t o c at a y s t l  fo r  Wa te r S

l i tt i ng [J ] .  A C S Ap p  l .  Ma ter  . I n t e r fa c e s , 
20 1 8


1 0 23 :  1 9897 -

1 990 5 

( )


3 4
] 
J AW A  H ,  V AR G H E S E  A ,  GH O S H  S  ,
et al  . W av e l en
g th

C ontro l l e d P h ot o cu rr ent P o l a ri t


Swi tchi n
g
i n B P M 0 S 2 H e t e r o s t ru c tu r e -



J]  + A dv .  F u n ct .  Ma ter .

, 
2022 , 
3 2

2 5

:  2 1 1 2696 


3 5
] 
H ONG T ,  C HAM L A G A E S  B T
,  W AN G  T ,  e t al  . An i s o t r o p c  p h o t o c u rr e n t  i re s
p o n s e  at  b a c

k l


hos

hom s -

Mo S 2
 p

n  h e t e r oj u n c t o n s i



.  N an o s c a l e , 
20 1 5
, 


44

:  1 85 3 7

1 8 54 1 


3 6
] 
ANA S O R I B L U K A T S K A Y A M R  G O G O T S I Y , 
 

.  2 D m eta l  c a rb i d e s an d n i tr
i de s  (
MX e n e s 

fo r  e n e r
g y s t ora
ge [


+  Na t  . R ev  M a . ter .

, 
20 1 7 , 
2  :
1 6098 


3 7
] 
A R M AN D M B .  I n t e r c a at o n l i  E l e c tr o d e s
 [
M ]
.  Ma te ia
r l s fo r  A dv an c e d B a  tt e r i es  S .


i nger
r US 

B o st o n  M A , , 
1 980  :
1 45 -

1 6 1 


3 8
]  O Z AW A  K  L . i t h um i

i o n re char
g e ab e  l b at t e r e s  i w i t h L C o 〇 2 i an d c a rb o n  e l e ctr o d e s :  t he


U C 0O 2/ C s
y stem [


.  S o l i d  S t at e  I on .

,  1 994 , 
69



:  2 1 2 -

22 1 


3 9
] 
P AD H I  A  K  N AN J UN D A S W AM Y  K  ,
S ,  G O O D E N O U GH  J B  . P ho s ph o o l v ne s  -

i i as


P o s i t i v e E l e c tr o d e  -

Ma te r i al s fo r  R e c h ar g e ab l e L i t h u m  B at t e r i i es



,  J .  E l e c tr o c he m .  Soc .


1 997  1 44 4 :  1 1 8 8 

, ( )


40
] 
L IU Z  , QIS I T  L  C A O X  , ,
et al .  Io n m g r at o n i i a n d d e fe c t  e ffe c t  o f e e ctr o d e l m at e r a i l s i 

mu l ti v a e nt l

i o n  b a tt e r
ies [


.  P ro g .  Ma ter .  S ci .

, 
2022  ,
1 2 5 :  1 009 1 1 

8 5


4 1
] 
Z H AN G  W ,  L IU  Y  ,
GU O  Z  . Ap p r o a ch i ng

h g h p e r fo r m a n c e 

p ota s s u m

i on b at t e r e i s v a
i

a dv an c e d d e s i
g n s trate
g e s an d e n g n e e r
i ng [ J ]  S c i i + i .  A dv .

, 
20 1 9 , 




:  v74 1 2 


4 2 ] W AN G M Z H AN G H C U I ,  , 
J , 
et  al .  Re c e n t a dv an c e s  i n e m e rg ng n o n a qu e ou s i

 K -

i o n b att e r e s
 i 

fr o m  m e c h a n i sti c i n s g ht s i t o p r ac t c a i l  ap p l i c a ti o n s [


.  E n e rgy Stora
g e Ma ter .

, 
202 1
, 
3 9  :
3 05


3 46 


4 3 ] D ONG H  ,
T U T U S AU S  O  ,
L I AN G  Y ,
et al .  H i

h -

p ow e r
 M g b a tt e r
i e s e n ab l e d  by


h et e ro
g e n e ou s en ol i z a t i o n re d ox chem i str
y an d w e ak y l c o ord i n at n g i e l e ctrol
yte s [


.  Na t 

En e rgy , 
2020 , 


1 2

:  1 043 -

1 050 


4 4 ] L I C , 
HO U C ,  C H EN  L ,  e t al  . R e c h a r g e ab l e A l

i o n  b at t e r
ie s



.  E n e r gy C h e m ,  202 1
,  3





1 00049 


4 5
] 
J AV E D  M  S  ,
M A T E EN  A ,  AL I S  5
et al  . T he E m e rg enc e o f 2 D  MX e n e s  B a s e d  Z n -

I on


B at t e r i e s  :
R e c e n D ev e t l o p m e n t  an d P r o s p e ct s [


.  S m al l , 
2022  ,
1 8

26

:  22 0 1 989 


46
] 
X U W W AN G Y R e c e n P r o g r e s s

, 
 .  t  o n Z nc i

Io n R e c h a r g e ab l e B at t e r
ies [


.  N an o M -

i c r o L ett .



20 1 9  1 1 1 :  90 

, ( )


4 7 ] MUKH E R J EE  S , 
REN Z 
, 
SI N GH G B e y o n d G r a p h e n e A n o d e M a  .     t e ri al s fo r  E m e rg i n g Me t al


Io n B a tt e r i e s an d S u p e rc ap a c i t o r s  [


.  N an o M -

i c r o L e tt .

, 
20 1 8
,  1 0



:  70 


48
] 
Z HEN G  J
, 
REN Z 
, 
GU O  P ,  e t al  .
D i ffu s i o n  o f  L i  i o n o n g r ap h e n e  :
A D F T
 st u dy [


.  Ap p l 

Surf  . Sci .


20 1 1

2 5 8 5 :  1 65 1

1 65 5 

, , ( )


49
]  ST AN  M  C  ,
Z AM O RY  J  V ,
PA S S E R ES T I  S ,  et al .  Puzz l i n g out  t h e or g n i i o f t he


e l e ctr o c h e m i c a l a cti v i t
y o b a c
f k P  a s  a n e g a t v e  e e c tr o d e  m at e r a
 l   i l i l  fo r  l i t h um i

i o n b att e r e s
 i





J  . Ma te r .  C hem .  A , 
20 1 3
, 


1 7

:  5 293 -

5 3 00 


5 0
] 
K UL I S H V V M AL Y I O  
, 
  I
, 
PER S S ON C 
, 
e t al .  P h o s p h or e n e a s  a n  a n o d e  m at e r
i a l  fo r  Na -

i on


b at t e r
ies :  a f i rst


i nc p
r i l e s st u dy [


.  P hy s .  C hem .  C hem .  P hy s .

, 
20 1 5
,  1 7

2 1

:  1 3 92 1

1 3 92 8 


5 1
] 
PEN G B 
, 
XU Y L I U K 
, 

,  et al .  H i
g h P e r fo
rm a n c e  a n d 

L ow C o st -

S o di um

Io n Anode B as ed   on


a Fac i l e B l a c k P h o s p h o r u s C a rb o n  -

N an o c o m p o s i te



.  C hemE l e c tr o C h e m  2 0 ,
1 7 , 




:  2 1 40 

2 1 44 


5 2 ] S U L T ANA  I
, 
RAHM AN M M  RAM I R E D D Y T  


,  et al  . H i

h c a a c

i t
y p ot a s s u m i

i o n  b a tt e ry


an o d e s b a s e d o n b l a c k p h o s p h o m





.  J .  Ma te r  . C hem A . 
, 
20 1 7 5 , (
4 5

:  23 5 06

23 5 1 2 


5 3
]  C H AN G K ,  C H E N W .
L C y ste n e A s s -


i ste d  S
y nth e s i s  o f L ay e r e d  Mo S 2/ Gr ap h e n e


C om p o s i t e s w i t h Ex c e l l e nt E l e ctro c h e m i c al P e r fo r m a n c e s  fo r  L i t h um i Io n B at t e r i e s





.  AC S


86

N an o , 
20 1 1





:  4720 -

4 72 8 


5 4
]  S U D , 
D O U S  ,
W AN G  G  U .
l t r at h n i M0 S 2 N an o s h e e t s a s An o d e M a te ri al s fo r  S o di um

Io 

B att e r i e s w i t h  S u p e r o r P e r fo r m a n c e i 



.  A dv  En e rgy M a .


ter .

, 
20 1 5
, 




:  1 40 1 205 

“ 


5 5
] 
X T K K Y U AN K L I X 
, 

, 


e t al  . Su
p er or
i  P ota s s u m i I o n  S t o r ag e v a  i  Ver ti c al M0 S 2 N an o R o s e -

w i t h Ex p a n d e d I n t e r ay e r s  o n  l Gr ap h e n e [


.  S m al l , 
20 1 7  ,
1 3

42

:  1 70 1 47 1 


5 6
] 
L IU B  LU O  T , ,  MU  G ,  et al  . R e c h a r g e ab l e Mg -

Io n B a tt e r
i e s B a s e d o n WSe 2 N an ow i re


C at h o d e s [


.  A C S N an o 
, 
20 1 3
, 




:  805 1

805 8 


5 7
] 
Y AN G E 
, 
JI H  K IM ,
 J 

e t al  .
Exp l o r n g i t he
 pos si b i l i ti e s of  t wo -

d m en s on a i i l  tra ns i ti o n m et a 

c a rb i d e s a s  a n o d e  m at e r i a l s fo r  s o d u m  b a tt e r
ies i



.  P hy s .  C hem .  C h em .  Phy s .

, 
20 1 5
,  1 7





5 000 5 00 5




5 8
] 
HU  J
,  XU B ,  O U Y AN G  C ,  et al .  I nv e s t g a t o n s  i i o n Nb 〇 2 m o n o ay e r  a s  l

rom i si n g an o d e


m ate r
ia l  fo r  L i  or n on

L i  i o n  b a t t e r e s  fr o m  f i i r st

i t n
p r n c p e s c a cu a o s
i l l l i



.  R S C A dv .

, 
20 1 6 

6 3 3 :  274 67 -

27474 

( )


5 9
] 
ER D 
, 
LI  J
, 
NA GU I B M 
, 
et al  .
Tb C 2 MX e n e  a s a  H i

h C ap a c i t
y
E l e ct r o d e Ma t e ri a l  fo r  Me tal



L i
, 
Na K  C a ,  , )
I on B att e r i e s



.  A C S Ap p  l .  Ma te r  . I n t e r fa c e s , 
20 1 4 , 


1 4

:  1 1 1 73 -

1 1 1 79 


60
] 
NA GU I B  M  AD AM S R A  Z H A O  Y ,
 
, ,  et a l  . E l e ctr o c h e m i c al
 p e r o rm an c e o
f f  M X en e s a s K 

i o n  b at t e r y  a n o d e s



.  C hem .  C om mun .

, 
20 1 7 , 
5 3

5 1

:  6883 -

6886 


6 1

卢 文发 量子力 学与 统计力 学 .


M ]

上海 交通大学 出 版社 ,
20 1 3 


62
] 
HAR T R E E D R  T h e W a v e M e c h a n   .   i c s o f an  A t om w i t h a N o n C ou -

l o m b C e n tr a l  F i el d  . P a r t

I  .
T h e o ry an d Me t ho d s [ J] .  Ma t h .  Pro c .  C am b .  Ph i l os  Soc .

,  1 92 8 , 
24



:  89

1 1 0 


63
] 
F O C K V N ah e m n g s m e
.  t h o d e z u r  L o su n g d e s  qu a nt e n m e c h an i s c h e n M e h r k o r p e r p r ob l em s





Ze i ts c h r i ft  fi i r  Phy s k i
,  1 93 0 ,
6 1



:  1 26 -

1 48 


64
] 
TH O M A S L  H .  Th e c a l c u l a ti o n o f  at o m c  f e d s i i l



.  Ma t h  Pro c  . . C am b .  Ph i l os  . S oc .

,  1 927 

23 5 :  5 42 -

5 48 

( )


65
] 
K O HN  W  ,
SH AM L J .  Self

C on s i ste nt E qu at i on s I nc u d ng
 l i Ex c h an g e an d C o rr e l at i o n


E ffe c t s J .  P hy s .  R ev .


1 965  1 40 4A :  A 1 1 3 3

A 1 1 3 8 

[ ] , , ( )


66
] 
K O HN  W , 
H O HENB E R G  P .  I n h o m o g e n e ou s E l e ctr o n Ga s [


.  P hy s .  R ev .

,  1 964 ,  1 3 6

3 B) 

B 8 64 B -

87 1 


67
]  C H E V ARY  J A VO S K O , 
S H , 
J A CK S ON K A  
,  et al .  A t om s
, 
m o e cu e s l l
,  s o l i ds , 
an d s u r fa c e s 

Ap p l i c at i o n s  o f  t h e g e n e r a l i zed

ix h n n
g r a d e n t a p p r o x m at o n  o  e c a g e  a d  c o
f r rr e at o n J
[ ]
 i i l i .  P hy s 

87

R ev  B .

,  1 992 , 
46

1 1

:  667 1

6687 


68
] 
PE RD E W J P ,  B URKE  K ,  E RN Z E R H O F  M  G e n e r a . l i z e d Gr a d i e nt A p p r ox i m at o n  i M ad e


Sim
p e [ J]
l .  P hy s .  R ev  L e . tt .

,  1 996 , 
77

1 8

:  3 865

3 868 


69
] 
B L O C HL  P E .  P r oj e ct o r au g m e n t e d

w av e  m e t h o d [ J ]  . P hy s .  R ev .  B  ,
1 994  ,
5 0

24

:  1 79 5 3 

1 7979 


70
] 
B E C KE A D D en s   .  it
y fun c t i o n a l

 t he rm o c he m i s tr
y .  I II .  The  ro l e o f e x a c t e x c h an g e [ J ]
  ,  J .  C hem 

P hy s .

,  1 993 , 
98



:  5 64 8

5 65 2 


7 1
] 
AD AM O  C ,  B AR O N E  V  T o w a r d  . rel i ab l e  den s i t
y fu n c t i o n a l  m e th o d s  w i t h o u t  a d u s t ab e

 l

p ara m e t er s :  T h e P B E O m o d e l



.  J  . C hem .  P hy s .

,  1 999  ,
1 1 0

1 3

:  6 1 5 8

6 1 70 


72
] 
H E YD  J ,  S C U S ER I A  G E ,  E R N Z E RH O F M  . Hy b r i d fu n c t i o n a l s  b a s e d o n a s creen ed


C ou l o m b p ot e n t a i l



.  J  . C h em .  P hy s .

, 
2003  ,
1 1 8

1 8

:  8207

82 1 5 


73
] 
AN I S I M O V V   I
, 
Z AAN E N  J  ,
AN D E R S E N O K  B a n d   .  t h e o ry a n d 

Mo tt  i n s u at o r s l :  Hub b a r d


U  i n st e a d o f S t o n e r  I



.  P hy s .  R ev  B .

, 
C o n d e n s e d m att e r 
,  1 99 1
, 
44



:  943 -

954 


74
]  C O C O C C I ON I M ,  d e G IR O N C O L I  S  .
L n e ar i re s
po
n s e ap p r o a c h t o t h e c a l c u l at i o n  o f t he


e ffe c t i v e  i nt e r a ct o n p ar am e te r s i i n t h e LD A+U m eth o d 





.  P hy s .  Re v  B .

, 
2005 , 
7 1



:  3 5 1 05 


75
] 
HAM ANN D  R 
,  S C HL U TER M 
, 
C H I AN G  C .  N o rm C o n s e rv -

i n g P s eu d o p ote nt a

i l s



.  P hy s 

R ev  L e . tt .

,  1 979 , 
43

20

:  1 494 -

1 497 


76
]  VAN D E R B I L T  D  . S o ft  s el f c on si

ste nt p s eu d o
p ot e nt a
i l s  i n a  g en era
l i z ed  ei
g e nv a u e
 l

fo r m a l i s m [


.  P hy s .  Rev  B .

,  1 990 , 
4 1

1 1

:  7 8 92 -

7895 


77
] 
B L O C H F .  Ub e r  d e i
Q u ant e n m e c h an i k d e r E l e kt r o n e n  i n Kr i st a l l

i tt e m [


.  Ze i ts c h r i ft  fu r


P hy s k i
,  1 929 , 
5 2 :  5 5 5

600 


78
] 
W IL S O N A H D IR A C  
, 
 P A M  The .  t h e o ry  o f e e c t r o n c   l i s em i

c o n du ct o r s  [


.  Proc .  Ma t h .  P hy s 

Eng .  S ci .


1 93 1

1 3 3

822

:  4 5 8

49 1 


79
] 
K RE S S E  G ,
F U R T HM U L L E R  J .  E ff i c i e nt i t e r at i v e s che m e s  fo r a b  i n i ti o t ot a l

ener

gy

c a l c u l at i o n s  u s n g  a  p a n e w av e  b a s
i l

i s s et [


.  P hy s .  R ev  B .

,  1 996 , 
5 4

1 6

:  1 1 1 69 -

1 1 1 86 


80

顾品超 , 张楷 亮 , 冯玉林 ,
等 层状二硫化钼 研 究进 展 .




物理学报 ,
20 1 6 , 
65



:  0 1 8 1 02 


8 1
] 
L I L , 
K IM J  ,
J ES  T C ,  et al  . D i re c t ob s e rv at i o n  o f t h e l ay e r

d e p e n d e n t  e e c tr o n c  l i st m c tu r e  i 


ho s

h oren e [ J ] .  N at N a n o  te chn oL , 
20 1 7  ,
1 2



:  2 1

2 5 


82
] 
W AN G L Z H AN G , 
 S , 
M C EV O Y N , 
et al .  Non l i n e ar  O pt i c al S i
g n at u r e s  o
f  t h e T ra n s i ti o n  fr o m


S e m i c o n du c t o r t o S e m m e t a i l  i n Pt S e 2 [


+  L a s e r P h ot o n  .  Rev .

, 
20 1 9  ,
1 3



:  1 900052 

8 8


83
]  Q I A O J  ,
K O N G X  HU Z 


,  et al  . H i
g h m ob

i l i t
y
tra n s p o rt  a n i s otr o p y an d l i n e ar d i c h r o i s m i 

fe w -

l a k h h
y er b a c  p o s p om s [ ]
J  l .  Na t .  C om mun .

, 
20 1 4 , 




:  44 7 5 


84
] 
Z H O U Y .  MX (
M =
 Ge ,  Sn  ;
X =
 S ,  Se
)
s h e et s  : t h e o re t c a

i l
p r e d c t o n
i i o f n ew p r o m i si ng


e l e c t r o d e  m at e r i a l s fo r  L i i o n b at t e r i e s [ J ]  .  J  . M at e r  C h e m  A . .

, 
20 1 6 , 


28

:  1 0906 -

1 09 1 3 


85
] 
P HAM  K D ,  N GU Y E N  C  V ,  PHU C H V ,  et al  . Ab -

i n i ti o st u dy o f e e c tro n c l i a n d opt c a i 


p r o p e rt e s  o  b ax a
f i i i l l f rm e d
y d e o si ng e l

l ay e r  Ge S [


.  Su
p e r att c e s 
l i M i cro st m ct .

,  20 1 8
,  1 20 

5 0 1

5 0 7 


86
]  GUAN  S  ,
L IU C , 
L U Y ,  et al  . T u n ab l e fe r r o e l e c t r
i ci t y an d a n
i s otro p c e e ctr c i l i tr a n sp or
t i 

m o n o l ay e r  p -

Ge S e [


.  P hy s .  Rev  B .

, 
20 1 8
, 
97

1 4

:  1 44 1 04 


87
] 
L EE  S  ,
J UN G  J
, 
K IM  H ,  e t  al .

 y

Ge S e :  A N ew H ex ag o n a l  P o y m o rp h
l fr o m  Gr o u p  I V V I -

Monocha l co
gen des




.  N an o L e  tt .

, 
202 1
, 
2 1

1 0

:  43 05 -

43 1 3 


8 8
] 
V a n  T H AN H  V ,  VAN  N  D ,  T RU O N G  D V ,  et al  . E ffe c t s  o f str ai n an d e l e c tr i c  f i e l d on


e l e ctr o n i c an d o
pti c al p o p e t e s o
r r i f m o no l a er
y y


GeX X  (


 S  S e an d ,
T e ) [


.  Ap p l .  S urf  S c i . .



2 022 , 
5 8 2  ,
1 5 23 2 1 


89
] 
T O GO  A T AN AK A , 
 I  . F i r st
 p
inc p
r i l e s
 p
h o n o n c a c u at o n s  l l i  i n m at e r a  i l s s ci en ce [


.  S cr .  Ma te r .



20 1 5
,  1 08  :

5 


90
] 
F E Y N M AN  R P .  F orc e s i n Mo l e cu l e s [


.  P hy s .  R ev .

,  1 93 9 , 
5 6



:  3 40 -

3 43 


9 1
] 
NO S E S .  A  u n f e d  fo r m u a t o n  o f i i l i  t h e c o n s t ant te m p e r atu r e  m o e c u a r  d y n a m c s  m e t h o d s l l i





J  . C hem .  P hy s .

,  1 984 , 
8 1



:  5 1 1

5 1 9 


92
]  SH O C KLE Y W ,
B ARD EE N  J .  D e fo r m a ti on P ot e nt i al s  an d M ob i l i ti e s  i n Non -

Po l ar


C ry s t a l s



.  P hy s .  R ev .

,  1 950 , 
80



:  72 -

80 


93

黄昆 .

固 体物理学 M [ ]

北 京大学 出 版社 ,
2009 


94
] 
M O UH A T F ,  C O UD ER T F .  N e c e s s a ry  an d s u ff c e n t  e l a s t c  i i i s t ab i l i 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