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血泪史

饱受战火蹂躏,华教火种不灭

1954 年 6 月 4 日槟榔屿三轮车工友联合会举行了
“为南洋大学义踏”活动,500 辆三轮车义踏一
天,筹获款项逾万,轰动星马两地,充分体现华
人社会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精神。

到了 1955 年,南洋大学在马来亚和星加坡各地
华裔群众热烈支援和欢呼声中宣告诞生,标志着
本地区的华文教育已发展为由小学到大学的完整
教育体系。

但在同一期间,华文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
而是危机四伏!可惜的是,星、马人民共同创建
的南洋大学,只度过短短的 25 年春秋(1955-
1980)便为”英文至上”的星加坡人民行动党政
府所消灭。
人民行动党的党魁,就是李光耀。不过,南洋大
学毕竟培养了万多名优秀的南大儿女,而且留下
不朽的南大精神!

面对着空前高涨的反殖民斗争与独立要求,英殖
民政府对具有强烈爱国意识与反殖民传统的华文
教育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企图伺机一举加以消
灭!

1948 年,由于马共与英殖民政府进行武装对抗;
英殖民政府宣布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许多华校
的校长、教师和学生被拘禁或遣送出境。一些学
校,如雪兰莪州加影华侨学校,因此被迫关闭。

此外,为了杜绝乡村人民接济马来亚共产党(马
共),英殖民主义者在《柏利斯计划》下把 57
万乡村人民强行迫迁到简直就像是大集中营的
480 个新村,华校也由于迫迁和重建而遭受到不
同程度的破坏。这也就是马来西亚华人新村的由
来。
1949 年英殖民政府的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提出
以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来塑造”共同的国民意
识”及提倡”统一教育制度”,这项建议不但受
到华人的非议,也遭到马来人的激烈反对。

1951 年初,英殖民政府公布《巴恩教育报告
书》,建议以官方语文(英、巫)为媒介的国民
学校取代华、印文学校,华人社团纷纷表示反
对。

1951 年年底,在林连玉努力奔走串联之下,全国
华校教师联合会总会(简称教总)于是应运而
生。林连玉出任第一任教总主席,一直到他于
1961 年被巫统和马华联手,递夺他的公民权为
止。前后长达 10 年。

教总的创立宗旨,是本着各族公民权利与义务一
律平等及接受母语教育是基本人权的信念,争取
华、印文与英、巫文并列为官方语文,主张各族
母语母文教育一律平等,要求华文教育被承认为
国家教育之一环,为民族语文与教育的生存与发
展展开不懈的斗争。

《1952 年教育法令》接纳《巴恩报告书》的建
议,宣布以英、巫文媒介的国民学校取代华、印
文学校。但是华社也同时推出《方吴报告书》,
强调华文教育的重要性,并建议政府承认及扶助
华教的发展,使它成为马来亚国家教育的一环。

后来《1952 年教育法令》由于财力问题及遭受强
烈反对而不能有效执行。

1953 年,马华公会(简称马华)联合教总和董总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联合会总会的简称)组
成”马华公会华文教育中央委员会”–通称”三
大机构”,共同向政府争取华文教育公平合理的
权益和地位。

三大机构操作至 1959 年止的这段期间是董教总


(董总和教总的简称)与马华关系良好,共同维
护华教的时期。而联盟政府当年也承认,董教总
代表大马华文教育发言的地位。

由于《1952 年教育法令》不得人心及不能有效执
行。
《1954 年教育白皮书》便建议在华校开设英文
班,企图逐渐以英文班取代华文班,最终达到变
质与消灭华校的目的;教总呼吁全国华校拒绝为
政府开设英文班,粉碎了英殖民主义者的阴谋。

1953 年,教总第一次提出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之
一,获得当年马华公会第一任总会长陈祯禄答应
将它列为该党争取的最后目标。

1964 年教总再度发起列华文为官方语文运动,却
不获马华支援,以至功败垂成。同时,教总主席
沈慕羽还因此事被马华开除党籍。

当年的马华总会长,就是陈祯禄的儿子陈修信。

而沈慕羽当年也是马华青年团的创办人兼第一任
总团长。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