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KAN SIR 先秦諸子 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一、儒家
1. 宗教觀
孔子對於「鬼神」,抱「存而不論」的態度,故孔子答子路問鬼神生死曰:「 未
能事人,焉能事鬼。」又說:「未知生,焉知死?」對於敬天祭祖,則在道德觀
念而立言,指出祭祀時須持誠敬之心,乃對天地祖先心存顧念感恩之心,由是提
出「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

2. 道德觀
儒家以「仁」作為統攝諸德的最高理想,是個人修養的最高標準。仁是人與人之
間的同情心,是人道的實踐,表現人性之合理行為:施之於父母為「 孝」;施之
於 兄 弟 為 「 悌 」 ; 盡 己 所 能 為 「 忠 」 , 推 己 及 人 為 「 恕 」 。 孔 曰 成 仁 , 孟 曰 取 義。
「義」是人之所以為人之道,亦是實現仁愛的一種責任行為。義之所在,甚至捨
生以成仁。

3. 人生觀
人生有成功有失敗,當失敗時,要以一種豁達心態應對,此謂之「知天命」,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客觀結果不可控制,唯有倚靠個人的自我修養的提昇,
抱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孟子也說:「不得志獨行其道。」即使無人
贊同,也要積極而為。

4. 政治觀一:仁政、民本說
孔子主張把「仁」擴充到政治上去,是為「仁政」。由此則有孟子「 民為貴,社
稷次之,君為輕 」的民本說,認為國家存在的唯一理由是保障人民的利益。其次,
君民關係是對等、互動的:「 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其三,肯定人
民具革命的權利,所以武王伐紂,「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是合理的做
法。

5. 政治觀二:德治、禮治
聖人施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一個國家專靠強權暴力的壓迫式統治,是不
會長治久安的。政府應保障百姓的利益,令他們生活富足,然後再施以,教化。
此外,儒家又重「禮」,禮就是秩序, 發乎內心而成外在行為的標準。由個人而
至於社會,乃為「禮治」。

6. 政治觀三: 正名
孔子提倡「正名」觀,認為政治上、社會上的名分秩序一亂,便會上下解體。
「名不正,則言不 順,言不 順,則事不成,事不成。 」為 了矯 去不 正,
就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說,社會上每個人按自己的身份,承擔、完成
自己 身份 所應 付的責任,天 下就 會重上軌道。
1
版權所有 不得買賣 翻印引用 必經批准
KAN SIR 先秦諸子 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7. 戰爭 觀
儒家提倡「義戰」,是指按禮決定出征,合禮者,包括抵抗別國侵略、制止國際
爭 鬥 。 對 於 為 了 擴 張 領 土 、 奪 取 錢 財 為 目 的 的 戰 爭 , 則 堅 決 反 對 。 從 手 段 方 面 說,
主張以最 少的武力 阻止侵略和戰爭 ,避免過份耗用 民力,亦 反對血腥殘忍 的殺戮。

二、道家

1. 宗教觀
老子否定上帝的存在,認為宇宙並沒有甚麼主宰,天地萬物的運行生滅,純粹循
着自然規律運行,並無人格化、道德化的神祗。他強調「 道法自然。」商周的傳
統宗教信仰認為,上帝是世界的創造者與主宰者。道法自然的觀含否定了超自然
意志的 支配 ,具有無神論的性 質。

2. 道德觀
道家主張「絕仁棄義」。由於道家以為事物皆正反相對相生、互相依存,所以仁
義 是 罪 惡 的 衍 生 物 , 即 所 謂 「 大 道 廢 , 有 仁 義 ; 六 親 不 知 , 有 孝 慈 」 。 反 過 來 看,
若屏棄仁義道德,反可生孝慈親愛。而且,道家強調人順應自然,仁義是違反自
然之道的強生之 物 。

3. 政治觀
道對萬物有不加干涉而任其自然的特點,再加上老子以為如今天下動蕩,緣於在
上位者立法繩民,加稅啟戰,故兩者合而為一,乃成「 無為而治」的政治觀。統
治者只要對百姓不橫加干涉,人民反能自得其樂。莊子亦認同為政者以法律和風
俗強加於百姓 身上, 反令百姓生活 困苦 。

4. 人生觀 / 處世觀
道家認為事物發展到盡處,便會走到它的反面,越是堅強的東西就越容易毀折;
處於剛強的,最終就會轉化為柔弱而歸於失敗。所以反過來,要把握、保持着弱
勢,具 體表現是「 夫唯不 爭,故天 下莫 與之 爭 」,主張不 進取,不 競爭 。

5. 知識論
老 子 以 為 人 類 的 智 慧 愈 高 , 則 為 惡 愈 深 , 故 主 張 「 絕 聖 棄 智 」 , 拋 棄 文 明 和 知 識。
莊子則以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而為知者,殆而
已矣。」生命有限,知識無窮,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只會傷害自己
的生命。所以,道家是 反對追求 知識的。

2
版權所有 不得買賣 翻印引用 必經批准
KAN SIR 先秦諸子 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6. 歷史觀 / 政治 ( 理想 ) 觀
由於對現實政治的失望,所以提出復古主義。老子以為「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
「小國寡民」模式,無需器械舟車,無需兵甲戰爭,文明回到先民的原始社會生
活,百姓反能安居樂俗。莊子則以為人們與其互相殘害,各謀不軌,社會不如重
歸渾沌 無知。

三、 墨家
1. 天道、宗教觀:天志、明鬼
「天志」是指上天的意志,是操縱人類禍福權力的主宰,是人類的榜樣。所以,
人類的行為必須合乎天意,兼愛他人。相反,違反天意就會受天的處罰。此外,
墨子認為鬼神的力量無遠弗屆,明智超過聖人,要求天子以至百姓皆從鬼神旨意
行事。

2. 人生觀:非命
墨子以為「命」不過是歷代暴君為政不善、推卸責任的藉口。而且,從沒有人看
過這虛無飄渺的東西,實不能證明它的存在。再次,相信有命運的人,居上位則
無心治國,為百姓則怠惰工作,所以他強調「非命」而教人「執命」,歸之於強
力從事,則 刑政必 治,人得 溫飽 。

3. 倫理觀:兼愛
墨子目擊社會的苦痛災難,尋思其形成之故,得到的答案是:「以不相愛生。」
所以他提出「兼愛」的主張,把愛別人與愛自己相同,把愛別人的父母親戚與愛
自己的父母親戚相同,推而廣之,人人相親相愛,不分彼此,那麼世間上所有紛
爭,都可解決 。

3
版權所有 不得買賣 翻印引用 必經批准
KAN SIR 先秦諸子 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4. 政治觀:尚同、尚賢
墨子認為天下大亂,是非概念的不統一是其中一個主因。所以,他提出了尚同的
主張。尚同,同者,服從之意,是指絕對遵從上級的旨意。上天派遣天子為其在
人 世 間 的 代 表 , 管 理 天 下 , 在 下 者 皆 須 同 於 上 。 此 外 , 墨 子 大 力 推 崇 「 禪 讓 制 」,
主張由 賢能之人 帶 領國家。

5. 社會文化 / 經濟觀:非禮非樂
墨子提出「非禮」的主張,認為禮不過是一種習俗,無存在的價值。而且,他以
為嚴守久喪之禮,百姓也難以生產。此外,墨家又「非樂」,認為「樂」是貴族
的專利,浪費金錢。由是墨家主張「節用」,即儘量減低不必要的消費,只要維
持一個最 低限度的生活標準。

6. 戰爭觀:非攻
「非攻」是指不侵略、不攻擊別人。戰爭雖或可對少數國家有利,但卻造成天下
利益的受損。在墨子眼中,凡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是不義之戰,由是他提出「非
攻」之說,反對侵略戰爭。再進一步講,不單不攻擊他國,更要協助小國自衛防
守,止戰 救弱。

四、法家
1. 人性論
法家則認為人只有自私,並無仁義可言。無論父子、夫妻、君臣皆只有利害,別
無其他。親如父子,都是互相利用;夫妻,靠男女感情關係相結合;君臣之間,
是權勢的交易,亦無情義可言。法家以為人無可救藥,只有以嚴刑峻法禁止他們
違規 的行為。

2. 法
法家的目標則在於建立一國上下君臣百姓所共同遵守的法制。法律具有客觀性、
普遍性、公平性,一旦觸及法例,賞罰必然執行,絕無例外。而且強調 以嚴刑來
禁奸 ,刑越重 ,法 越有效。

1. 術
此 法 家 以 為 君 主 之 位 乃 天 下 間 之 最 大 者 , 為 人 臣 所 窺 , 故 君 主 以 「 術 」 駕 馭 百 官。
這 就 是 隱 藏 自 己 的 心 意 而 不 為 臣 下 所 預 知 。 然 後 再 「 因 任 而 授 官 , 循 名 而 責 實 」。
按能力 授官 ;按表現 賞罰。

2. 勢
4
版權所有 不得買賣 翻印引用 必經批准
KAN SIR 先秦諸子 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法家認為政治的重心,在權力而不在道德,君主集權有「勢」,方能治民。君主
的權勢在於執柄,柄即是操生殺予奪的權力,手執賞罰刑德。所以,法家則以君
為本,強 調君勢的高壓統治。

3. 知識論
韓非提倡愚民政策。他認為君主事必親躬,反令國家敗亡;百姓則只會計算自己
的私利。所以,君主只需任用官吏,對百姓則行愚民之策,以為「 無書簡之文,
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無需學習古代聖賢之說,只需聽從官吏的
吩咐

5
版權所有 不得買賣 翻印引用 必經批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