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中国古代信仰的演变

【摘要】什么是信仰?有观点认为,信仰是对某一终极对象的相信,并以之作为信仰

者个人行为的准则。还有观点认为,信仰是相信某一不需要予以证明的对象,是完全的信

任和依赖。总之,信仰的特点是,被相信的对象是终极的,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验证。在

人类历史上,信仰的终极对象大多与神灵联系在一起,所以人们往往称之为宗教信仰。笔

者将尝试从远古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三个不同阶段对我国古代的信仰演变进行梳

理。

【关键词】中国古代信仰;演变;远古;中古;上古

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对于生死问题也有不同看法,灵魂观念、灵魂崇拜随之产

生。如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在死者周围撒的赤铁矿石粉,就寓含了朦胧的灵

魂观念以及来世观念。尸体周围还发现了装饰物,这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早期的信仰活

动。而远古先民的人体装饰可以说是原始崇拜与信仰最早发生的形式之一。有学者认为,

远古人类对自身的装饰,首先应该是出于避邪祛灾的宗教心理,其次才是美观、遮体的需

要。

“信仰”一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算早,最早出现在西晋时期的汉译佛经中,后来

从宋代开始亦为儒、道所争颂,如力斥佛教之韩愈至宋就被儒者颂为“大儒先生,世所信

仰”。宋明时期理学、心学盛行,这样称颂就多见于记载了。虽然我国“信仰”一词出现

得较晚,但我国古代的信仰演变,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下面,笔者将尝试从远古时

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三个不同阶段对我国古代的信仰演变进行梳理。

一、远古时期的信仰

1、自然信仰

自然信仰指是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崇拜,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植物野

兽等。不同地区的人们信仰各异:农业民族信仰土地神;渔业民族信仰河神、海神;山地民

族则信仰山神。下面将以远古时期对太阳的信仰为例: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中,也存在太阳崇拜,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太阳形铜器。

有学者认为,这种近似车轮的青铜器是古代蜀地人们崇拜太阳神的象征物。在三星堆文化

中,三个堆是祭日的祭坛,人们以璧、璋等玉器作为祭日的主要礼器,并采取“燔燎”的

祭祀方法,进行盛大而隆重的太阳神祭祀活动。日神还以鸟为象征,最常见的日神象征物
是三足乌。据《淮南子·精神训》载:“日中有乌,而月中有蟾蜍。”高诱注:“(乌)

谓三足乌。”

2、图腾信仰

在远古时期,人们认为自己氏族的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生死存亡与之息息相关。

于是把该生物奉为神圣,作为氏族的保护神。图腾信仰指的就是用一種或多种的动物、植

物形象作为氏族的徽号和象征,具有识别氏族身份的功能。

在中国原始时期的考古遗迹中,发现了不少与图腾有关的形象。在西安半坡和临潼姜

寨出土的彩陶盆上,绘有一种人面鱼纹图。有学者认为,这种人面鱼纹图可能与仰韶文化

的图腾信仰有关。在中国古代传说里,也残留着图腾信仰的痕迹。“炎黄之战”是中华民

族历史上最早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开端。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教熊、

罴、貔、貅、貙、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若仅仅从字面上理解,黄帝带着六种野兽与

炎帝作战,这是不可思议的。按照人类文化学的理论,这里提到的六种野兽代表着以上述

六种动物为图腾的氏族,是图腾崇拜的典型。

二、上古时期的信仰

1、夏商周时期

中国的上古时代,指的是夏商周时期(BC21—BC8),前后大致延续了 13 个世纪左

右。

殷商神权政治的表现之一是殷墟甲骨卜辞。甲骨文是商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再龟甲

和兽骨(牛的肩胛骨、龟背甲、龟腹甲)上的文字。占卜是殷人了解鬼神意志和预知事情

吉凶的手段。殷人事无巨细都要占卜,迄今为止,殷墟出土了近 15 万片带字甲骨,内容

几乎涉及殷人社会的各个方面。表现之二是频繁的祭祀。祭祀鬼神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有极

其重要的地位。就祭祀范围而言,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等自然神灵和殷高祖先

公、先王先妣、先贤名臣等祖先神灵都是殷人反复祭祀的对象。就祭名而言,据陈梦家研

究,有 37 种之多。祭祀次数和祭祀物品种类也都有庞大的数目。

而在上古时期的信仰中,一方面,这一时期延续着原始时代宗教信仰的若干内容,如

自然信仰和万物有灵观念,图腾信仰,祖先信仰,以及占卜、祭祀等巫术活动。

如,在甲骨卜辞中,土地神被称为“土”,在殷墟卜辞中,我们你经常能看到商族人

向“某土”求年的情形,“东土受年?东土弗受年?”意思是向上天发问:东边的土地神
啊,我这儿今年会丰收吗?不会丰收吗?这里的“土”不是土地,而是作为国家庇护神之

一的土地神。

山神被称为岳,商人也常向岳求年:

癸酉卜,其取岳,雨?(《甲骨文合集》34214)

取岳,雨?(《甲骨文合集》14462)

人们祭祀求岳带有十分功利性的目的,是为了得雨保丰收。

2、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中国历史先后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此间,经济上,

封建化改革与变法运动,使得奴隶制的井田制、封邑制、世袭制趋于瓦解,封建的租税

制、俸禄制代之而起;政治上,诸候割据称雄;思想上,诸子百家争鸣,各家所持信仰呈现

纷繁各异的态势。在这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神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失去了昔日的尊

荣,人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被置于天道和神权之上。

据《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嚚享焉。神赐

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

而一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统治者越来越意识到“民”的重要

性,重民轻神的思潮使人类理性觉醒,极大地冲击了正统的天命神鬼观。深刻地影响了当

时人们的信仰观念,使人们从对神的绝对崇拜、绝对依赖中走出来,更加关注人本身的需

要。开始用一种新的思想来看待神与人的关系,神开始依附于人,服务于人。这一时期人

们的思想信仰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思想派别的热对天命与神权的理解

各不相同。

儒家创始人孔子一方面继承了西周的天命观,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的生

死寿夭、富贵贫贱都是天主宰的,人自身无法左右。“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

圣人之言。”但另一方面,孔子又把天命观的主要内容由神学转向人事,积极引导人们关

注人事,对鬼神采取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的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

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宇宙中不存在任何神灵或主宰,宇宙就是自然,自然是一个物

质的世界。从《道德经》中可窥一二:“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它存在于万物之先,是

万物之原;它又与万物共存,内在于万物之中。这个本体是一种“混成”的“物”,但它
却包含着宇宙的全部原初信息。它不依赖任何其他物质条件而存在。“道”并非静止的,

而是一个自动体,处于永无休止的运动状态中。“道”的生生不息给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

带来了循环和变化。

韩非子作为法家集大成者,极力倡导法治,反对“事鬼神”。他在《饰邪》中说:

“龟策鬼神不足举胜,左右背乡不足以专战。然而恃之,愚莫大焉。”认为事鬼神信占卜

是愚蠢的,而且它是与法对立的:“恃鬼神而慢于法”,依仗鬼神的保佑就会怠慢法度。

统治者如果一味“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就会导致国家的灭

亡。

墨子则崇天志、主明鬼。墨子认为“天”有意志,是世界的最高主宰,并且具有赏善

罚恶的功能,是人间正义的保障。即“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

之。”当然,即便是迷恋鬼神,墨家迷恋的也是公正无私、能为俗世服务的鬼神,即“尝

若鬼神之能赏贤罚暴也,盖本施之国家,施之万民,实所以治国家,利万民之道也。”因

此要求人们敬鬼、事鬼。

三、中古时期的信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秦统一中国意味着这一变动的完成,

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封建王朝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我们把自秦帝国建立到清帝国

灭亡这一时代称为中古时代。

不可一世的秦朝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后,刘邦利用时机走到政治前台,

建立了西汉王朝。汉初,天下饥馑,百废待兴,“群臣俱欲休息乎无为”黄老之术遂成为

治国良方。经过汉初休养生息,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又逐渐形成。而这种统一局面十分

脆弱,宗室豪门的壮大,农民起义的爆发,随时随地都对其构成威胁,社会迫切需要一种

新的社会秩序意识形态。

1、儒学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汉武帝“策问”天下,董仲舒上“天人三策”,主张“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把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力神圣化,产生新儒学。这一政治神学以“天”为核心,

宣扬“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论证了秩序神圣、君权神授、祥瑞

灾异理论。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春秋繁露·郊祭》)
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春秋繁露·郊义》)

天是至高无上的神灵,是宇宙的创造者和社会的主宰。董仲舒论证世间有神,实际是

为了说明当时社会秩序的神圣性。“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和“君权神授”。这种政治

神学在作为治国纲领的《白虎通义》中被法定化神圣化。社会中三纲是天意的体现,是神

圣不可侵犯的。所谓的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道教思想

东汉末年发生了中国道教史上的重大事件,这就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产生。太平道

的传道者是张角,他自称“大贤良师”,“符水咒说以疗病”,结果在十数年间吸引了中

原地区 30 万信徒,并利用信徒发动了黄巾起义。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

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彻底动摇的东汉政府

的统治。五斗米道的创立者张陵,传播内容与太平道大致相同,让病人“静室思过”,作

符水道书等。信徒大多为贫苦多病的下层农民,由于入教需要交五斗米,俗称“五斗米

道”,主要在关中地区传播,规模不及太平道,没有公开反政府,后来演变为天师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形成自己的宗教理论体系。两晋之际的道士葛洪对早期道

教作了全面的清理,完成了道教史上的重要经典——《抱朴子内篇》。要求修道者必须恪

守这些道德规范,否则修道不成。

大约宋代开始,外丹道教逐渐向内丹道教转型,并形成了不同流派的修道理论。总的

特征是以人体为丹炉,运用特定的修行方法,达到超然的精神境界。

3、佛教思想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随着中国社会的分裂和动荡,佛教在社会是的传播也日益增大,

并逐渐超过道教。注明的僧人有佛图澄、鸠摩罗什、慧远等。

佛教讲究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宣传人生现世的苦难,既鼓励人们出世修道,

也教导人们祈求佛的拯救。六朝时期社会动乱,百姓生活水生火热,与佛经宣传的内容正

相吻合。于是大批的民众或皈依佛门,或在家修行,佛教信徒数量急剧增长。佛教寺院随

处可见,太平道和五斗米道衰落后,佛教成为他们精神归宿的选择。

隋唐是佛教中国化的時期,虽有玄奘虔诚到西域求佛法,但与此同时,中国的佛教徒

也在对外来的佛法进行消化和吸收。在唐代,存在许多佛教教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净
土宗等,同时也孕育着很多中国本土化的佛教禅宗。佛教教派众多,经典浩如烟海,但百

流皈依,信徒都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超脱或拯救。

【参考文献】

[1] 马 新, 贾艳红, 李 浩.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远古到隋唐五代[M].上海人

民出版社, 2010:10,11,13.

[2] 邱登成. 三星堆太阳神崇拜浅说[J]. 四川文物, 2001(2).

[3] 陈志东. 殷代的自然灾害与殷人的山川崇拜[J]. 世界宗教研究, 1985(2).

[4] 路 遥, 等.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若干学术视角[J]. 山东社会科学,

2006,05:20-31.

[5] 乌丙安. 中国民间信仰[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6] 唐 祈, 彭为金, 主编. 中华民族风俗辞典·信仰风俗[M]. 江西: 江西教

育出版社, 1988.

[7] 陈梦家. 殷虚卜辞综述[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6.

[8] 胡厚宣. 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J]. 历史研究, 1959,9,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