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普通物理實驗報告

固體的熱膨脹
林育暄 B12504075
同組組員:林佳穎 B12504103
指導助教:蕭俊彥、林鴻曆
實驗日期:2023.09.25

摘要

本實驗目的為測量黃銅棒的線性熱膨脹係數。藉由光槓桿原理,我們得以
量測在溫度的改變下,黃銅棒長度的微小變化,並根據實驗數據計算其線性熱
膨脹係數。

於紅水溫度計的測量下,根據室溫、沸點的溫度差和直尺刻度變化量數據
計算線性熱膨脹係數α為1.81 × 10−5 ℃−1;根據全部數據,計算出的α為
1.73 × 10−5 ℃−1 ;僅根據末六組數據計算出的α為2.06 × 10−5 ℃−1。三組的計算
結果與參考值分別有-4.74%、-8.95%、8.42%的誤差。

於電子溫度計的測量下,根據室溫、沸點的溫度差和直尺刻度變化量數據
計算線性熱膨脹係數α為1.80 × 10−5 ℃−1;根據全部數據,計算出的α為
1.76 × 10−5 ℃−1 ;僅根據末六組數據計算出的α為2.16 × 10−5 ℃−1。三組的計算
結果與參考值分別有-5.26%、-7.37%、13.7%的誤差。

根據誤差討論,我們認為直尺傾斜導致量測不精確為主要的不確定度來源。
一、實驗簡介

1、 熱膨脹的原理

「熱膨脹」為物質隨溫度變化改變大小和形狀的現象。多數物質為
熱脹冷縮,少數物質則於凝聚態熱縮冷脹。

圖一、原子間交互作用位能與距離關係圖
(圖一資料來源:臺灣大學普通物理實驗課本)

原子間作用力的位能隨其間的距離變化如圖一所示。當溫度較低
時,原子能量亦較低,於 a、b 間震盪,平均距離趨近 r0;當溫度上升
時,原子能量較高,於 c、d 間震盪,平均距離為 r1。由上述可得原子
間距離隨溫度升高而上升,物質體積亦然,即為「熱膨脹」。

2、 線性熱膨脹係數

圖二、物體長度隨溫度變化示意圖
(圖二資料來源:臺灣大學普通物理實驗課本)

如圖二所示,在某溫度下,一固體上的任意兩點 K、Q 間距離為


L;當溫度變化 ΔT 後,兩點間距離變為 L+ΔL,其距離變化與溫度變化
關係如下式:
∆𝐿
= 𝛼∆𝑇
𝐿

1
常數α為「線性熱膨脹係數」,其值取決於物質性質、溫度和壓力;
當 ΔT 不大時,α可被視為定值。

3、 光槓桿的實驗方法:

圖三、光槓桿原理示意圖
(圖三資料來源:臺灣大學普通物理實驗課本)

光槓桿利用光學反射定律將微小長度變化放大以利精密量測,其原
理如下:

A、 歸零:當反射鏡面平行直尺,望遠鏡架設於垂直直尺的軸上,以使
T 射出的光線經反射回 T 點,觀測者即可看見 T 點刻度。

B、 當反射鏡轉動θ角,被反射的直尺刻度變為 P 點,由 T、P 點間距離


及直尺至鏡面距離 R 得:
∆𝐷
tan 2𝜃 =
𝑅

圖四、鏡檯俯視圖 圖五、鏡台和黃銅棒側視圖
(圖四、圖五資料來源:臺灣大學普通物理實驗課本)

2
C、 如圖四所示,反射鏡架設於三角鏡台上,鏡台上 A、B 為轉軸,C
點則放置於黃銅棒上頂端。如圖五所示,當黃銅棒遇熱膨脹以致 C
點被推動 ΔL 至 C’點,可得下式:
∆𝐿
sin 𝜃~
𝛾
又因θ很小,tan 2𝜃~2 tan 𝜃 ~2 sin 𝜃,可得下式:
𝛾
∆𝐿~ ( ) ∆𝐷
2𝑅

二、實驗器材

1、 加熱系統

A、 煉汽爐:加熱爐中水以產生蒸汽,藉由橡皮管傳至黃銅棒,並由底
部橡皮管排出
B、 蒸汽管架
C、 橡皮管:共兩條,實驗過程中需避免其凹折
D、 溫度計:含電子溫度計及紅水溫度計

2、 光槓桿系統

E、 直尺
F、 三角鏡台:含可調角度之反射鏡,架設方式如圖六所示
G、 望遠鏡:觀察鏡面反射之直尺刻度
H、 鐵架:架設直尺及望遠鏡

3、 其他

I、 捲尺:用以量測鏡面至直尺距離 R

3
前腳接觸黃銅棒頂端— —後腳置於蒸汽管架上

圖六、三角鏡台裝置圖
(圖六資料來源:臺灣大學普通物理實驗課本)

—E

G— —F

D— —C
H— —B

—A

圖七、實驗裝置圖
(圖七資料來源:臺灣大學普通物理實驗課本)

三、實驗步驟

確保連接煉汽爐與蒸氣管架頂部入口和連接蒸氣出口之二橡皮管順暢

設三角鏡台於蒸氣管架上

拉長蒸氣管架至直尺的距離

4
使望遠鏡中心軸與鏡面中心至桌面的高度相同

調整鐵架與蒸氣管架的相對位置,使觀察者可自望遠鏡看見鏡面中的直尺像

調整望遠鏡焦距,使直尺像的刻度清晰

微調望遠鏡水平方向,使鏡內十字中心於直尺刻度上

紀錄室溫下望遠鏡所見之直尺刻度 D 及與鏡筒同一高度的直尺刻度 DT

紀錄兩溫度計所量測之室溫

加熱煉汽爐至溫度計讀值不再上升,記錄兩溫度計讀值和直尺刻度

關閉煉汽爐電源,每當電子溫度計下降 5°C,記錄一次直尺刻度及紅水溫度計讀值

利用捲尺量測鏡面至直尺距離 R

量測光槓桿參數

注意:確認望遠鏡中直尺影像來自於自己的直尺

5
四、實驗結果

1、 實驗記錄

A、 光槓桿參數

黃銅棒長度標示於蒸氣管架上;其餘二者則藉由三角鏡台腳尖
於紙上的壓痕測量。

(1) 黃銅棒長度 L=60.0cm


(2) 鏡面至直尺距離 R=123.0cm
(3) 三角鏡台前腳尖 C 至兩後腳尖 A、B 連線之垂線長度𝛾=8.3cm

B、 黃銅棒長度變化

受限於課程時間,本實驗於電子溫度計每下降約 5°C,記錄一
次紅水溫度計讀數及對應的直尺刻度。由一名組員記錄溫度計讀
值,另一名讀取直尺刻度。

室溫 沸點 降溫中測量

溫度計 電子 24.6 99.8 95 90 85 80 75 70 65 60


(°C) 紅水 24.5 99.0 93.0 90.0 85.0 80.0 75.0 70.2 66.0 61.0
直尺刻度
80.0 104.0 103.5 101.5 100.0 99.0 97.0 96.5 95.0 93.5
(mm)

2、 數據分析

本實驗目的為藉由直尺刻度對溫度的變化率計算黃銅棒的線性熱膨
脹係數α,並比較紅水溫度計與電子溫度計的實驗結果。此外,黃銅的
線性熱膨脹係數參考值αref 設為1.9 × 10−5 ℃−1 。

A、 紅水溫度計

(1) 根據室溫、沸點的溫度差和直尺刻度變化量數據計算線性熱膨
脹係數α:

黃銅長度變化量∆L,計算方式如下:

6
𝛾
∆𝐿~ ( ) ∆𝐷 — (式一)
2𝑅

黃銅線性熱膨脹係數α,計算方式如下:
∆𝐿
𝛼= — (式二)
𝐿 × ∆𝑇

差異百分比,計算方式如下:
(𝛼 − 𝛼𝑟𝑒𝑓 )
差異百分比 = — (式三)
𝛼𝑟𝑒𝑓

實驗數據:

• 室溫至沸點溫度差∆T(℃): 99.8 − 24.6 = 74.5


• 直尺刻度變化量∆D(mm): 104.0 − 80.0 = 24.0
• 黃銅長度變化量∆L(mm): 8.3
( ) × 24.0 ≈ 0.810
2 × 123.0
• 黃銅線性熱膨脹係數α(℃−1): 0.810
≈ 1.81 × 10−5
60.0 × 74.5
• 差異百分比(%): (1.81 − 1.9)
× 100 ≈ −4.74
1.9

(2) 根據全部數據,作直尺刻度-溫度圖,如圖八所示:

圖八、紅水溫度計讀值與直尺刻度關係圖(全部數據)
(圖八資料來源:撰寫者繪製)

∆D
利用線性迴歸分析法中的「最小平方法」,求模型斜率s = ,
∆T

7
並以斜率 s 計算線性熱膨脹係數α,計算方式如下,最後依(式
三)計算差異百分比:

𝛾 𝑠
𝛼=( ) ( ) — (式四)
2𝑅 𝐿

實驗數據:

• 模型斜率 s(mm·℃−1): 3.0707


−1
• 黃銅線性膨脹係數α(℃ ): 8.3 3.0707
( )×( )
2 × 123.0 60.0
≈ 1.73 × 10−5
• 差異百分比(%): (1.73 − 1.9)
× 100 ≈ −8.95
1.9

(3) 根據末六組數據,作直尺刻度-溫度圖,如圖九所示:

圖九、紅水溫度計讀值與直尺刻度關係圖(末六組數據)
(圖九資料來源:撰寫者繪製)

比照計算全部數據之方法,分析末六組數據。

實驗數據:

8
• 模型斜率 s(mm·℃−1): 3.6568
−1
• 黃銅線性熱膨脹係數α(℃ ): 8.3 3.6568
( )×( )
2 × 123.0 60.0
≈ 2.06 × 10−5
• 差異百分比(%): (2.06 − 1.9)
× 100 ≈ 8.42
1.9

B、 電子溫度計

比照計算紅水溫度計數據之方法,分析電子溫度計數據。

(1) 根據室溫、沸點的溫度差和直尺刻度變化量數據計算線性熱膨
脹係數α:

• 室溫至沸點溫度差∆T(℃): 99.8 − 24.6 = 75.2


• 直尺刻度變化量∆D(mm): 104.0 − 80.0 = 24.0
• 黃銅長度變化量∆L(mm): 8.3
( ) × 24.0 ≈ 0.810
2 × 123.0
• 黃銅線性熱膨脹係數α(℃−1): 0.810
≈ 1.80 × 10−5
60.0 × 75.2
• 差異百分比(%): (1.8 − 1.9)
× 100 ≈ −5.26
1.9

(2) 根據全部數據,作直尺刻度-溫度圖,如圖十所示:

圖十、電子溫度計讀值與直尺刻度關係圖(全部數據)
(圖十資料來源:撰寫者繪製)

9
實驗數據:

• 模型斜率 s(mm·℃−1): 3.123


−1
• 黃銅線性熱膨脹係數α(℃ ): 8.3 3.123
( )×( )
2 × 123.0 60.0
≈ 1.76 × 10−5
• 差異百分比(%): (1.76 − 1.9)
× 100 ≈ −7.37
1.9

(3) 根據末六組數據,作直尺刻度-溫度圖,如圖十一所示:

圖十一、電子溫度計讀值與直尺刻度關係圖(末六組數據)
(圖十一資料來源:撰寫者繪製)

實驗數據:

• 模型斜率 s(mm·℃−1): 3.8352


−1
• 黃銅線性熱膨脹係數α(℃ ): 8.3 3.8352
( )×( )
2 × 123.0 60.0
≈ 2.16 × 10−5
• 差異百分比(%): (2.16 − 1.9)
× 100 ≈ 13.7
1.9

3、 誤差討論

由上述數據可得,除由電子溫度計末六組數據所得之線性熱膨脹係
數α的差異百分比大於 10%外,其餘數據皆位於正常誤差範圍內。以下
為造成整體誤差的可能原因:

10
A. 隨機誤差

(1) 由於用以測量長度的捲尺和直尺上的刻度最小值有限,鏡面至
直尺距離 R、三角鏡台長度𝛾和直尺刻度 D 等量測上皆有些許
誤差。

(2) 實驗室內溫度並非定值。

(3) 黃銅棒膨脹造成反射鏡轉動θ角,因該角度較小對誤差亦影響
較小,不列入測量誤差。

假設θ角很小,則視tan 2𝜃~2 tan 𝜃 ~2 sin 𝜃。由實驗數據求得


即便於沸點溫度,θ ≈ 0.5616°,tan 2𝜃和2 sin 𝜃值的誤差也僅
約-0.0144%,因此該假設合理。

B. 系統誤差

(1) 即使實驗過程已盡可能使黃銅棒隔熱,但其與兩橡皮管的接口
和包覆上,皆仍與外界有些許接觸。

(2) 煉汽爐產生之蒸汽由黃銅棒上方之橡皮管運入,並由下方橡皮
管排出,無法確認其是否使黃銅棒均勻受熱。

(3) 水的沸點近 100°C,紅水溫度計的測量上限為 100°C,因此無法


準確測量沸點。

(4) 桌上直尺呈現彎曲且向後傾斜,經調整後仍無法平行於反射鏡
面,導致望遠鏡未位於水平方向上,無法完成歸零;此外。因
直尺傾斜,觀測者難以精確讀取直尺刻度。

C. 過失誤差

(1) 水沸騰後等待量測時,因溫度下降速度比預想的快速而無法及
時準確量測第一組數據。

(2) 進行觀測及記錄時,因人為因素導致望遠鏡架(直尺架)等實
驗器材的偏移,進而影響讀值。

11
(3) 記錄直尺刻度時,觀測者未固定觀測角度及水平位置,造成誤
差。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較為明顯且影響實驗數據較顯著的誤差原因為
直尺的傾斜程度過大,無法精確讀值。

4、 結果分析

比較由紅水溫度計和電子溫度計測得之黃銅線性熱膨脹係數α與參考值
αref 間差異:

全部數據 末六組數據
𝛼=1.73 × 10−5 ; 𝛼=2.06 × 10−5 ;
紅水溫度計
誤差=-8.95% 誤差=8.42%
𝛼=1.76 × 10−5 ; 𝛼=2.16 × 10−5 ;
電子溫度計
誤差=-7.37% 誤差=13.7%

由上表可得黃銅棒具穩定的熱脹冷縮性質,但因上述誤差,導致所
測得的線性熱膨脹係數雖為正值,與參考值仍存在些許落差。

此外,由電子溫度計末六組數據的誤差約 13.7%,超出正常誤差範
圍(10%)可得,電子溫度計數據誤差之起伏較紅水溫度計大。此實驗
結果與我們起初設想的並不相同,因電子溫度計利用電子元件測量溫
度,且在精密校準下,其誤差值相較於紅水溫度計應較小,準確性應相
對較高;紅水溫度計利用液體膨脹原理測量溫度,易受氣壓、擺放角度
和外界環境影響,進而影響其精確度;我們推測造成電子溫度計誤差起
伏較紅水溫度計大的原因如下:

• 電子元件老化
• 測量時,沒有待溫度計上數值穩定後再記錄
• 實驗前,無校正歸零

綜上所述,我們提出的改善建議如下:

• 更換新的直尺,避免直尺的傾斜造成誤差
• 電子溫度計、紅水溫度計於實驗前校正規零
• 為避免人為因素導致實驗器材偏移,可自製支撐台穩固望遠鏡及直尺
• 固定望遠鏡觀測角度及水平位置,以增加數據精確度

12
• 本實驗以電子溫度計每下降 5°C,記錄一次當下紅水溫度計數值及對
應的直尺刻度,應可改以更小的溫差範圍記錄數據,增加數據數量,使
回歸直線更具參考價值

五、問題討論

1、 試舉出若干其他測量微小長度變化的方法:

以激光干涉儀為例,其利用激光的三項性質:波長穩定、波長較短
及干涉性;運用相長干涉和相消干涉的原理,藉由測量光束的光程差變
化,獲得精確的測量結果。激光干涉儀原理如下:

如圖十二所示,於裝置中,一個角錐反射鏡固定在分光鏡,形成固
定的參考光束;另一個角錐反射鏡相對移動,形成可變長度的測量光
束。當激光頭發出單一頻率的光束,會經分光鏡形成反射和透射光束。
兩束光線分別經過角錐反射鏡回到探測器上,形成干涉光束。若光程差
不變,信號穩定;光程差改變,則可觀察到干涉條紋。條紋數乘以激光
波長的一半即等於測量的長度。

圖十二、激光干涉儀裝置圖

2、 為什麼蒸汽管架至直尺的距離愈遠愈好:

本實驗預想反射鏡轉動的θ角很小,視tan 2𝜃~2 tan 𝜃 ~2 sin 𝜃進行


計算;為符合假設,需拉長兩者間距離以使θ角愈小,進而使tan 2𝜃實
際值與2 sin 𝜃愈近似。

3、 為何無法同時將望遠鏡對焦至鏡台與鏡內直尺刻度的影像:

13
望遠鏡於實驗中需將鏡台和鏡內直尺刻度的影像清晰呈現於焦平面
上,意指望遠鏡需適應不同的觀測位置,並確保兩者的影像能於同一焦
平面上皆清晰呈現。由於鏡台和鏡內直尺刻度通常處於相異距離和位
置,望遠鏡需不同的焦距方可將兩者影像皆清晰呈現於相同的焦平面
上。

六、參考資料

1、 實驗簡介、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實驗結果:

國立臺灣大學普通物理實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民國 112 年版

2、 問題討論:

雷射干涉儀干涉測量法的原理,
https://www.mega-9.com/tech/tech-39.html

七、心得回饋

高中較少接觸物理實驗,實驗內容、過程比想像中有趣,但誤差時常
偏大;希望助教可在講解時,多提及造成誤差偏大的幾項原因,使我們可
於實驗中盡量避免錯誤操作。

1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