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3

生化探究-咖啡牛奶

1.研究動機 8.實驗數據與分析

目錄 2.研究目的 9.結果與討論

Resources
3.研究問題 10.中階CER

4.研究假設 11.結論與建議

5.初階CER 12.參考資料

6.實驗設計 13.學習心得

7.實驗流程 14.工作分配表
研究動機 217's cafe

在冬天的時候想喝一杯熱呼呼的拿鐵,
但是該一泡好咖啡就加入牛奶,
還是要等一段時間再加入牛奶,
想探討時間的差別會讓拿鐵的末溫有甚麼差別
研究目的

探究在不同時間點加入牛奶,對拿鐵末溫的影響
研究問題
影響拿鐵最後溫度的可能因素:
容器材質 濕度
金屬材質會比較容易散熱, 濕度越高,空氣之水分就越多,
陶瓷、木頭和玻璃會較不容易散熱。 導致熱水與黑咖啡的熱能越難蒸發。

室溫 無風時溫度變化只受到其他因素影響,
當有風時易使鄰近空氣產生對流將熱帶走。
室溫與液體溫度差越大時,
溫度下降速率越快
容器開口大小
單位面積蒸發量隨開口越大蒸發越多,溫度下降越快。
研究問題
影響拿鐵最後溫度的可能因素:
容器加蓋 桌子材質的比熱
加蓋容器的熱能不易散失,溫度下降慢; 比熱小較容易得失熱量,所以比熱越大,
加蓋後,減少液體的散失 導熱係數越大,故鐵桌比木桌降溫更快

大氣壓力 液體的比熱
壓力越大,液體表面的水分子越難逃脫, 咖啡的比熱比水小,根據ΔH=msΔT,
導致蒸散作用減弱 得知咖啡的溫度下降速率比水快
研究問題
Whether 在不同時間點加入牛奶,是否會影響咖啡末溫?
在不同時間點加入牛奶,是甚麼因素改變咖啡末溫的不同? What
Why 為甚麼在不同時間點加入牛奶會影響拿鐵的末溫?
在不同時間點加入牛奶,是如何改變咖啡末溫? How
實驗假設
1 2
研究實驗的假設 推測原因
根據ΔH=msΔT,
我們認為質量大小 當熱量變化愈比熱固定時,
使後加牛奶的末溫較易變低。 質量與溫度變化成反比。
先加牛奶(0-5min)質量較大,
溫度變化比後加牛奶小
CER初步論證
-cer

證據(Evidence) 主張(Claim)
加了牛奶拿鐵質量變大 後加牛奶的末溫較低

論述(Reasoning)
根據ΔH=msΔT,當熱量變化比熱固定時,質量與溫度變化成反比,
先加牛奶 質量較大,溫度變化比後加牛奶的變化小
CER初步論證
--擬定研究計畫

操縱變因 控制變因 應變變因


濕度、容器材質、風、
加入牛奶的時間點 容器開口大小、室溫容器加蓋、 咖啡的未溫變化
桌子材質、比熱、大氣壓力
manipulative control strain
實驗設計
表一 : 準備器材

準備器材
器材名稱 規格 數量 用途說明 器材名稱 規格 數量 用途說明
燒杯 50 mL 1 裝牛奶 滴定管架 個 1 固定溫度計
溫度計 酒精 1 量溫度 鋁箔紙 片 3 防止水分散失
磅秤 電子 1 量咖啡粉及牛奶 玻璃棒 隻 1 攪拌
紙杯 700 mL 2 裝拿鐵 熱水壺 台 1 加熱
手套 棉布 1 避免燙傷 杯蓋 個 1 當作蓋子
實驗設計
表二 : 準備材料

拿鐵 黑咖啡 準備材料
材料名稱 品名/數量
咖啡粉2.00 g
保久乳 50.00 g
牛奶50.00 g
咖啡粉2.00 g 咖啡粉 2.00 g
150.00 g
水150.00 g 水200.00 g 水
200.00 g
實驗設計

實驗組(一) : 黑咖啡初溫81.0℃,馬上加入保久乳50.00 g,每30秒測量


一次,共測21次
實驗組(二) : 黑咖啡初溫81.0℃,自然降溫,五分鐘後加入保久乳50.00 g,
每30秒測一次,共測21次
對照組 : 黑咖啡初溫81.0℃,不加牛奶自然降溫,每30秒測一次,共
測21次
(一)黑咖啡
實驗流程
等待溫度至81.0度時測量初溫,
秤取2.00 g的咖啡粉 開始計時10分鐘,並每30秒記錄一次溫度

(二)先加牛奶之拿鐵 觀
將水加熱至81.0度以上, 察
秤取2.00 g的咖啡粉 用燒杯裝熱水並秤取200.00 g 溫
等待溫度至81.0度時測量初溫並加入牛奶, 度
及50.00 g的牛奶 開始計時10分鐘,並每30秒記錄一次溫度 變
將咖啡粉倒入熱水中並攪拌 化
(三)後加牛奶之拿鐵

秤取2.00 g的咖啡粉 等待溫度至81.0度時測量初溫,


及50.00 g的牛奶 開始計時10分鐘,並每30秒記錄一次溫度,
在五分鐘後加入牛奶
實驗數據與分析
表三 : 黑咖啡、先加牛奶和後加牛奶的時間變化表

圖一 : 先加牛奶和後加牛奶的時間變化圖
實驗數據與分析
巨觀描述
先加牛奶:
加入21.4度的室溫牛奶 自然降溫
81.0 度 66.0 度 59.1 度 共降溫21.9度

0 min 0.5 min 10 min


後加牛奶:
自然降溫 加入21.4度的室溫牛奶 自然降溫
81.0 度 72.8 度 60.1 度 56.6 度 共降溫24.4度

0 min 5 min 5.5 min 10 min


圖二:先加牛奶和後加牛奶的時間變化圖
實驗數據與分析
巨觀描述
先加牛奶:
加入21.4度的室溫牛奶 自然降溫
81.0 度 66.0 度 59.1 度 共降溫21.9度

0min 0.5min 10min


後加牛奶:
自然降溫 加入21.4度的室溫牛奶 自然降溫
81.0 度 72.8 度 60.1 度 56.6 度 共降溫24.4度

0min 5min 5.5min 10min


圖一:先加牛奶和後加牛奶的時間變化圖
實驗數據與分析
表四:先加牛奶和後加牛奶各階段的下降速率表
兩杯比較 :
1. 先加牛奶末溫比後加牛奶高 2.5℃
2. 先加牛奶 0~0.5min 下降速率 >
後加牛奶 5~5. 5min 溫度下降率
3. 後加牛奶 5.5~10min 下降速率 >
先加牛奶 0.5~10min 溫度下降率
4. 後加牛奶 0~5min 下降速率 >
後加牛奶 5.5~10min 溫度下降率
結果與討論
先、後加牛奶
(液溫-室溫)關係圖
結果與討論
(1) 如何判斷你的實驗數據與趨勢線方程式的相關性?
值越大,越接近1,越能解釋時間對溫度變化的影響

(2) 數據中k值是否有差異?
後加牛奶 後加牛奶 先加牛奶
有差異 (0~5 min) (5.5~10min) (0.5~10min)

0.0296 0.0196 0.0163

後加牛奶(5.5-10min) k值 和 先加牛奶(0.5-10 min) k值 較接近


結果與討論
(3) 試推論造成k值差異的因素有哪些?
(4) 溫度下降速率(△T/△t)與k值的關係為何?

比熱 質量 k值大小與下降速率呈現正相關,
k 值不同、牛奶的有無 溫度下降速率同時也受溫差影響

牛奶特性(油脂)
結果與討論
(5)如何利用科學解釋或原理來解釋實驗結果呢?

下降速率
1
溫度下降速率受初溫差及k值影響
先加牛奶(0~0.5) 後加牛奶(5~5.5)
3 30.0 25.4

後加牛奶 (0-5)溫度下降速率最大, 先加牛奶的溫度與室溫差 > 後加牛奶的溫度與室溫差

因為k值與初溫差最大,造成溫度下降率最大 (81.0 ℃) (72.8℃)


結果與討論
(5)如何利用科學解釋或原理來解釋實驗結果呢?
溫度下降率 4 值
k

後加牛奶 先加牛奶 後加牛奶 先加牛奶


(5.5-10) (0.5-10) (5.5-10) (0.5-10)

0.78 > 0.73 0.0196 > 0.0163


5
初溫差 先加牛奶的未溫 > 後加牛奶的末溫,
後加牛奶 先加牛奶 因為根據△H=MS△T,
(5.5-10) (0.5-10)
先加牛奶的質量在0.5-5min時 > 後加牛奶的質量,
42.5
>
44.5 熱量散失接近,
造成先加牛奶的溫度變化 < 後加牛奶的溫度變化,
k值影響溫度下降率較大 故先加牛奶末溫較高
結果與討論
由原先結果說明與你原先主張與解釋之間的異同。
(6)

理論上,後加牛奶 (5.5-10)與先加牛奶(0.5-10) 的
質量、比熱、環境因素與其它控製變因皆相同,k值因相近,
而加入牛奶降溫半分鐘後的溫度是先加牛奶(0.5) > 後加牛奶(5.5),
理論上 下降速率應是先加牛奶(0.5-10) > 後加牛奶(5.5-10),
這部份是理論使實驗不同之處。
中階CER
證據(Evidence) 事實、觀察或資料
先排除比熱 蒸散作用或牛奶內油脂等作用 ,
兩者在加入牛奶後的冷卻過成都符合牛頓冷卻定律之指數函數
環境温度
物體溫度

一常數值
Eulers number 2.718
主張(Claim) 對問題的答案或假說
後加牛奶因0-5min質量較小而造成末温較低
冷卻時間
後加牛奶 (0~5) 下降速率最大
原因是液温與室温越大且質量越小 , 每分鐘熱量散失的速率就越大
所以 5.5min 時、後加牛奶已降至 60.1 度 , 低於先加牛奶 62.1 度 論述(Reasoning)
而在 5.5-10min 時 , 下降速率 : 後加牛奶 > 先加牛奶 對於證據之所以能支持
故後加牛奶的末温較低 主張的解釋或科學原理(理論)
中階CER
證據(Evidence) 事實、觀察或資料
先加牛奶 後加牛奶
初溫(度) 81.0 81.0
主張(Claim) 對問題的答案或假說
末溫(度) 59.1 56.6
後加牛奶因0-5min質量較小而造成末温較低

溫度
下降
0~0.5min : 30.00 0-5min : 1.64
論述(Reasoning)
對於證據之所以能支持
速率 0.5-10min : 0.73 5~5.5min : 25.40
主張的解釋或科學原理(理論)
(度/分)
5.5~10min : 0.78
結論與建議

主要發現
因為後加牛奶0~5min的質量較小而
導致溫度下降速率較快,
故後加牛奶末溫較低,
所以我們假設質量為影響咖啡末溫最主要的因素。
結論與建議

實驗反思
雖然我們做了七次實驗,
但我們的數據竟然超出預期的漂亮,
我們把裝拿鐵的容器從
燒杯改為紙杯、溫度計架設的高度一致,
並且最後一次實驗的室溫差最大(54.6->59.6),
才能造就這麼完美且完整的實驗結果
結論與建議

未來研究方向
我們假設質量為主要影響液溫之因素,未來可以設計
一個實驗來探討:質量真的是影響液溫的最大因素嗎?
還是還有其他因素比質量的影響的大?
牛頓冷卻(2014年12月29日) 。單維彰:牛頓冷卻定
1.
律-微積分拾級[影片]。YouTube 。
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6cJISn7kvc
翁秉仁(2005)。微積分講義。國立台灣大學出版
2.
中心。
學習心得

從高一就知道高二有探究這個課程 ,但並沒有真正了解過完整的內容,經由這學期
的咖啡牛奶課程,我學習到如何運用CER論證 ,以及實作實驗中所需的正確觀念與
找出錯誤步驟的細節,並且老師提的問題都是我們很容易犯錯或是沒有認真思考過就
不會懂得問題,包括準備材料的表示法、圖表的標示位置、如何使用Excel、如何系
統性的整合實驗資料。儘管我們的組別做了七次實驗,但最後還是作出合理的數據及
結論,這使我發現,在探討一件論點或現象中,需要有一個縝密探究系統,像是研究
動機、設計實驗、論證、學說假設等等,這些都是我在這學習化學探究中所獲得。
THANK YOU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