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丙组:古文【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西瑛,西域人。一日,方与妻对饭,妻以小金钗刺脔肉①,将入口,门外有客至。
西瑛出肃客,妻不及啖,且置器中,起去治茶。
及回,无觅金钗处。时一小婢在旁执作,意其窃取,拷问万端,终无认辞,竟至
陨命。
岁余,召匠者修屋顶,扫瓦沟积垢,忽一物落地下,取视之,乃向所失金钗也,
与朽骨一块同坠。原②其所以,必是猫来偷肉,故带而去。婢偶不及见,而含冤以死。
哀哉!世之事有如此者甚多。姑书焉③,以为后人鉴也。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翻译:
西瑛,是西域人。一天,他正同妻子一起吃饭,他妻子用一枚小金钗叉了一块肉,
刚要送到嘴里,门外有客人来到。西瑛出去迎客,妻子没来得及吃,暂时放在器皿中,
起身去准备茶水。

等到回来后,便无处去找那枚小金钗了。当时一个小婢女在一旁干活,就认为是
她偷去了。于是用各种方法拷问她,但她始终没有承认的话,最后拷问致死。

一年多以后,叫工匠修理房屋,打扫瓦垅上积存的脏东西,忽然扫下一物。落在
地上,捡起一看,就是原来丢失的那枚小金钗,和一块朽骨一同掉下来。推究它的原
因,必定是当时猫来偷肉,连金钗也带走了。当时婢女正在干活,偶有疏忽没能看到,
可是就含冤死去了。

真悲哀呀!可是世界上像这样的事,是多得很的。所以我把它写下来,用它来给
后人做个借鉴吧!

小婢女为什么会被打死?[4 分]

西瑛的妻子误以为小婢女偷了金钗⑵,就多方拷打审问她⑴,但她一直没承认⑴,最后被
打死。(4 分)
(一)
原文:时一小婢在旁执作,意其窃取,拷问万端,终无认辞,竟至陨命。⑵ 【须完整地
抄】

(二)根据推测,金钗怎么会出现在屋顶的瓦沟里?[3 分]
金钗原本插着肉块放在碗中,猫来偷走肉块,带到屋顶上吃,就把金钗留在瓦沟里。( 3
分)

原文:原其所以(可有可无),必是猫来偷肉,故带而去。⑴

作者希望后人从这件事获得什么教训?[4 分]

(三)不要轻率地冤枉他人。⑷/凡事必须调查清楚/凡事必须调查清楚,才可下定论。⑷
尊重他人的生命。⑷/
不要残暴地对待下人。⑷

西瑛出肃客,妻不及啖,且置器中,起去治茶。
将上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分]
译对的字词数 分数
西瑛出 肃客, 妻 不及 啖, 1 1分
2-3 2分
西瑛出去 迎接客人 妻子 没来得及 吃 4 3分
来不及//(无法/没有)来得及√ 5-7 4分

(四)

且 置 器中, 起 去 治茶。
暂时 放 在器皿中 起身 去 准备茶水。

暂且√ 起来/站起来√ 冲茶/泡茶√

动身 X

丁组:韵文【10 分】
阅读下面的韵文,然后回答问题。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①停棹②坐船中。
怪生③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杨万里《舟过安仁》
注释:
① 篙(gāo):撑船的竹竿。[与“蒿”(hāo)不同]
② 棹(zhào):船桨。 ③ 怪生:怪不得。

渔船上的两小童为何会引起诗人的注意?[4 分]

·他们虽坐在渔船上,但却(a)收起了撑船的竹竿⑵,也(b)停下了船桨⑵。(4 分)
(一) ·他们(a)没有划船⑵,但(b)船儿却在前进⑵。(4 分)

·(a)天没下雨,(b)两小儿却张着雨伞。(4 分)【(a)+(b)= 4 分,只有一个= 0


分】

经过观察,诗人有何发现?[3 分]

(二) 天没下雨,但两小儿却张着雨伞(可有可无),是为了利用风让船前进【重点】。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a(2) + b(2) = 3 分】

(a)赞赏【思想感情】⑵ 小童的(b)聪明/奇思妙想 ⑵。(3 分)


(三)
佩服/欣赏/惊叹/赞叹 ⑵ 有创意/有智慧/很厉害/机智 ⑵

说明/表达/认为/觉得 ⑴【非思想感情】

译文:
一艘小小的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把撑船的长竹篙收起来,坐在船里。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注释:

1. 安仁:县名,1914 年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而改名余江县。

2. 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赏析: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
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
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
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
是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两个小孩之所以
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
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
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
事,省略了诗人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疑窦的解
开,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是恍然大悟:
两个小孩没下雨也张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
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诗人
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孩童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

诗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诗人非常善于利
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
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诗
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赏。

作者简介:杨万里 ,南宋诗人。

杨万里(1127 年 10 月 29 日-1206 年 6 月 15 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


(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
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
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
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
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
《诚斋集》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