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

中國歷史科
中三級 課堂筆記

單元一:中華民國 姓名: 教師版


第 3 章 日本侵華與抗日戰爭
班別:

學號:

1
第 3 章 日本侵華與抗日戰爭

第 1 節 1930 年代日本侵略中國(84-88 頁)
1.1 日本侵略中國的背景
1. 日本侵華政策:甲午戰爭後,日本堅持推行「大陸政策」,即先侵朝鮮,後佔東北,
進而吞併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成立後,山東問題與「二十一條」即暴露日本企圖滅亡
中國的陰謀。
2. 軍國主義興起: 1927 年起,軍國主義者得勢。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強調「欲征服世
界,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日本於是積極推動「滿蒙獨立運
動」,駐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則成為日本侵華的主要力量。
3. 中國消極抗日:國共反目後,國民政府執行「先安內後攘外」政策,以全力剿滅共產
黨為目標,對於日本侵略採取不抵抗方針。

1.2 1937 年前日本的侵華行動


1. 九一八事變與偽「滿洲國」成立:
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關東軍誣指中國駐軍炸毀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以此為
藉口向瀋陽進攻,是為「九一八事變」。
 國民政府正全力對付共產黨,不願輕啟外爭。時任東北軍司令的張學良逐下令東
北軍撤走,日軍遂輕易侵佔了遼寧、吉林、黑龍江東北三省。
 事變後中國曾向國際聯盟申訴。日本遂利用清末代皇帝溥儀作傀儡,於東三省成
立「滿洲國」。偽滿洲國由關東軍全權控制,藉以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
 由於國際聯盟拒絕承認滿洲國,日本悍然退出國聯。
2. 一二八事變:
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本乘機擴大軍事侵略,於 1932 年 1 月 28 日突襲上海,炮
轟吳淞要塞,是為「一二八事變」。中國奮起抵抗,日本一再增兵,仍無法取勝。
 戰事持續一月餘後由英、美、法出面調停,中、日簽訂停戰協定,設共同委員會
監督雙方撤軍。
3. 策劃華北自治:日本進陷山海關,強佔熱河,於 1933 年迫中國簽訂《塘沽協定》,
承認冀東一帶為非武裝區;日本又指使漢奸組織自治政府,企圖把華北從中國分割開
來。

2
第 2 節 抗日戰爭的經過(89-98 頁)
2.1 全面抗戰爆發
1. 七七事變與全面抗戰:
 日本見國共兩黨合作之局逐步形成,急於滅亡中國,便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
 1937 年 7 月 7 日,日軍故意在北平近郊盧溝橋一帶舉行演習,並藉口一名士兵
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搜查。被中國當局拒絕後,日軍發炮轟擊宛平縣城,抗日
戰爭的序幕就隨「盧溝橋事變」揭開了。
 7 月 17 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講話,表明國民政府抗敵決心,號召全民團結抗日。

2.2
抗日戰爭前期(退守階段:1937 年 7 月-1938 年 10 月)
1. 國軍退守與淞滬會戰:
 日本迅速攻陷天津、北平後進犯上海,8 月淞滬會戰爆發,日本揚言「三個月征
服全中國」。
 蔣介石採取持久戰,將軍隊退入西南山區,並於同年 11 月底遷都重慶。上海國
軍苦戰三個多月才告撤守,打亂了日軍速戰速決的部署。
2. 南京大屠殺:1937 年 12 月,日軍攻下南京後進行大屠殺,死難者約三十萬人。日
軍暴行激起中國軍民義憤,決心抗戰到底。
3. 台兒莊大捷:
 1938 年 3 月,國軍於山東台兒莊取得大勝,殲滅日軍一萬餘人。
 日本進攻的銳勢一時難以阻擋,10 月武漢失守,但日本「三個月征服全中國」
的計劃也告破滅。

抗日戰爭中期(相持階段:1938 年 10 月-1941 年 12 月)
1. 日軍受制轉入相持:
 抗戰中期,國軍主力退入中南、西南部的山嶽地帶,日本的機械化兵團失去平原
作戰的優勢。
 同時,華北、華南出現不少抗日游擊隊,不斷襲擊日軍後方,令日本的攻勢放緩。
2. 汪精衞組南京偽政府:
 日本採用「以華制華」策略,誘使國民黨元老汪精衞在南京另組偽國民政府統治
淪陷區。汪精衞曾向國民政府勸降,被蔣介石拒絕。

3
 日本極力在外交上孤立中國,對華實行全面的經濟封鎖。
 在孤立無援的劣境下,中國軍民仍堅持抗敵,在三次長沙會戰中取得佳績。
3. 百團大戰:
 中共八路軍、新四軍在華北、華南建立了許多敵後根據地,對日軍進行游擊戰。
 1940 年下半年,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投入一百多個團的兵力,向華北日軍
發動大規模的攻勢,成功破壞日軍在北方的交通線,是為「百團大戰」。

後期形勢(反攻階段:1941 年 12 月-1945 年 8 月)與抗戰勝利


1. 太平洋戰爭爆發:
 1936 至 1937 年間,日、德、意三國締結軍事同盟,號稱「軸心國」,與英、
法等「同盟國」為敵。
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軍偷襲美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掀起太平洋戰爭,美國
隨即向日本及德、意宣戰,中國也於 12 月 9 日正式對日本宣戰,加入同盟國。
 美國、英國為牽制日本兵力,向中國提供不少軍事援助。
2. 盟軍反攻與抗戰結束:
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席捲東南亞各地,佔領關島、香港等地。
 其後,美國動員全國之力應戰,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失利,國軍亦開始反擊。
 1945 年 8 月,美國先後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蘇聯亦派兵進入中國
東北,擊潰日本的關東軍。
 日本於 8 月 15 日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的八年抗戰最終獲得了勝利。

第 3 節 抗日戰爭的影響及勝利原因(99-101 頁)
3.1 抗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1. 抗戰損失慘重:抗戰期間,中國軍民死傷者總數約三千五百萬多人;按 1945 年貨幣
折算,財產損失達六千五百多億美元。戰時中國無數的文物古蹟,遭到日軍的摧毀和
劫掠,文化損失亦難以彌補。
2. 國際地位提高:
 中國在抗戰前期獨力在亞洲抵抗日本軍國主義,贏得世界各國的尊重。
 抗戰勝利後,中國收復了原來被日本佔領的台灣、澎湖列島等地,並廢除了列強
和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4
 中國在抗戰期間多次參與國際會議。聯合國成立後,中國與美、英、蘇、法同為
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足見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3.2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1. 全民團結抗日:日本全面侵華使中華民族處於亡國滅種的危機。國人抗日情緒空前高
昂,成為支持國軍戰勝的後盾。
2. 國共一致對外:國共兩黨顧全大局,停止內戰,集中對抗外侮的力量。八年抗戰中,
國民黨在正面戰場抗敵,共產黨則在敵後戰場活躍,對戰勝日本均作出貢獻。
3. 中國持久作戰:
 中國領土遼闊、人口眾多,故國軍採取持久戰之戰略,以逐步消耗敵人力量,自
己則爭取時間積聚實力。
 日本雖然軍力強大、武器精良,但時間一長,戰線過長、兵員不足等弱點相繼暴
露,此消彼長下,國軍便由相持而轉入反攻。
4. 同盟軍之援助:同盟國對中國的物資援助令中國的作戰能力增強。另外,美國在太平
洋擊潰日軍主力及投擲原子彈,蘇聯派兵進入東北,均對日本造成致命的打擊。

第 4 節 香港的淪陷及抗日活動(102-111 頁)
4.1 香港的淪陷

1. 香港防衞加強:
 1938 年 10 月廣州淪陷後,部分日軍駐守於寶安的深圳河北岸,毗鄰香港。
 英國逐步加強香港的防衞,興建大量碉堡、防空洞、炮台;並修建了橫跨新界東
西的「醉酒灣防線」。當時負責防守香港的包括英國、加拿大、印度籍士兵(共
六個步兵營)和香港義勇軍,總共約一萬五千人。
2. 日軍進侵香港:
 1941 年 9 月,日本陸軍部構思「南方作戰」行動,決定派出一個師團及一支砲
兵隊進攻香港。
 12 月 8 日,日軍向英、美等同盟國宣戰,並隨即進攻香港。早上七時,日軍空
襲啟德機場,一小時後,六萬日軍分東西兩路由深圳、寶安入侵新界。
 12 月 11 日,醉酒灣防線陸續失守,英軍下令從九龍撤守至港島,日軍幾日間便
佔領了新界和九龍半島。
5
3. 保衞戰結束:
 日軍以軍艦封鎖港島,並透過飛機空襲港島軍事重地,港島防線相繼失陷。
 12 月 25 日,香港總督楊慕琦在九龍半島酒店的日軍司令部簽下降書。
 歷時十八天的保衞戰中,香港共有二萬以上軍民喪生。自此以後,香港市民就在
日本的統治下度過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歲月。

香港的抗日活動
(甲)淪陷前的抗日活動
1. 香港各界支援抗日:
 香港淪陷前,居港華人以不同方式支援抗日活動,如攝製了多齣抗日電影。
 香港眾多抗日組織中,最著名的是孫中山夫人宋慶齡發起的「保衞中國同盟」。
 青年團、婦女會、學生賑濟會、同鄉會、華商會等,也紛紛以金錢或物資,支援
國內抗戰。

(乙)東江縱隊港九大隊
1. 港九大隊成立:
 廣州淪陷後,中國共產黨在廣東惠陽、東莞、寶安地區抗日,展開游擊戰。
 1942 年 1 月,港九大隊在西貢黃毛應村成立,由蔡國梁任大隊長,下轄短槍
隊、長槍隊和海上隊,隸屬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
 港九大隊隊員大多為香港本地人,總部位於西貢,活動範圍主要在新界和大嶼山。
2. 港九大隊抗日活動:
 港九大隊利用日軍兵力不足,只能駐守市區的形勢,派出游擊隊員深入村莊,從
事抗日活動。
 發動攻擊:港九大隊襲擊日軍據點,爆破日軍的物資倉庫,伏擊巡邏的日軍、憲
兵及漢奸,並在香港附近海域襲擊日軍船隻。
 反日宣傳:港九大隊到處派發抗日宣傳單張,在街道張貼反日公告。
 營救友方:港九大隊與盟軍、英軍服務團等緊密合作,營救了大批在港落難的盟
軍人員與內地文化界人士。
 互通情報:港九大隊成立「國際工作小組」,為盟軍提供日軍在港的活動情報。

6
(丙)英軍服務團
1. 服務團的成立:
 英軍服務團的創立人是英軍上校賴廉士,他於香港淪陷後被拘禁於深水埗戰俘集
中營。
 賴廉士在港九大隊的協助下成功從戰俘營逃離,並在得到倫敦的批准後,於曲江
成立英軍服務團總部(後遷往廣西桂林),又於惠州成立英軍服務團前方辦事處。
 英軍服務團隸屬印度英軍總司令部,向位於重慶的英國大使館匯報,其成員多為
曾在香港政府或大學任職的英國人及香港人。
2. 服務團抗日活動:
 營救戰俘:積極營救集中營裏的英國戰俘和外籍人士,並把藥物和其他必要物資
偷運到集中營內。
 情報刺探:組織情報人員潛回香港淪陷區,秘密拍攝日軍的軍火倉庫、炮台等目
標設施,亦經常與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合作,交換敵方情報。
 破壞活動:曾派人到九龍破壞日軍無線電台,又派馬迺光回港,鼓動香港船塢工
人離港,癱瘓日軍艦艇的維修工作。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