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壹【清靜經】; 貳【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句解)】 無

壹、清淨經 凡
◎ 仙人葛公曰:吾得真道者,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 不
傳下士。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昇為天宮;中士修之,南 養
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游行三界,昇入金門. 聖












一、 解析:
* 清靜經其句九十有六 _ 合九六原人之數 _ 應乾坤之
卦;其字三百九十四 = 六十四卦之爻數(384) + 河圖生成
之數(10)
* 靜則入定觀空_修;動則安人利物_行。
修無情、無形、無名之道,煉神、氣、精三寶。
觀空之道 _『儒曰:人慾盡淨,天理流行; 釋曰:無無
明,亦無無明盡;道曰:虛其心,實其腹。』_不過去其雜
念而已。
* 天道之變化、地道之興衰、人道之善惡,古之常理也;
日月之盈虧、氣運之消長、聖凡之超墮,古之定數也。

二、 內涵:
1. 夫鴻濛分判,陰陽始列,輕清上浮者,為天,其質陽也;
重濁下凝者,為地,其質陰也。清濁相混者,為人,其質陰
陽合並。惟人,秉乾坤而交,以成性;受陰陽而感,以成
形;得五行之化育,而五臟、五德、五靈 (註 1),由斯而全
焉;受六合之交感,而六腑、六根、六神,由斯而備焉;列
三才之品,為萬物之靈。世間難得者,人也;人生難得者,
道也。
2. 人與天地同才_.

3.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積德感天,自有明師相遇;得是道
而修之,千難不改,萬難不退,日就月將,他日功德圓滿,
在儒成聖,在釋成佛,在道成仙。
4. 大道無情_道本屬先天,無聲無臭、無形無象、無始無
終;情者本屬後天,有作有為,無情是無為之道。
5. 人秉陰陽五行而生,為萬物之首,可以行天地之全功,更
可以載天地之大道。天地之道,顯象於日月,而日月之道顯
象於陰陽,而陰陽之道,顯象於消長。
6. 真空者,自身之玄關也。真佛無形,真性無體,真法無
相。莫執此身云是道,此身之外有真身,自古成道仙佛,皆
以忘形守道為妙。可嘆世間愚人,不但不能忘其形,且將此
假身,認為真身。枯坐以為參禪,守心以為煉性,種種旁門
都在色身上作事,地獄裏找路,一但陽氣將盡,四大分馳,
一點靈性,永墮沉淪。
7. 寂然不動謂之靜,感而遂通謂之動。

清靜經
˙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
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
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
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
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
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
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
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
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
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
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
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
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
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
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
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三、 本文:
1. 大道無形者,大為無外,道為至善,大道本鴻濛未判之元
炁;生育天地者,生為生化,育為含養。子開天,丑闢地。
大道無情者,道本屬先天,無聲無臭;情者本屬後天,有作
有為,無情是無為之道。運行日月者,運是旋轉,行是周
流;日屬離卦,則有寒暑之來往;月屬坎卦,則有消長之盈
虧。大道無名,先天大道,無形無象,無始無終,強名曰
道。長養萬物者,長為長生,養為養育。世人訪求至人指
示,修無形、無情、無名之道,煉神、氣、精三寶之丹,歸
根覆命,超生了死。
2. 道字,深隱玄蘊,先寫兩點,左點為太陽,右點為太陰,
在天為日月,在人為兩目,在修煉為迴光返照。自字,乃在
自己身上;儒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夫
道者,乃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有清_天氣也,有濁_地氣
也,有動_陽氣也,有靜_陰氣也,天清_純陽也,地濁_純陰
也,天動_乾圓也,地靜_坤方也。清濁動靜,在天顯象於日
月,在地顯象於春秋,在人顯象於聖凡。寂然不動謂之靜,
感而遂通謂之動;常有欲以觀其徼(竅)_動也,常無欲以觀
其妙_靜也。
˙ 一卷無為清靜經,旁門外道不相親,改邪歸正循天理,
長生不死也由人。
3. 男稟乾道以成體,故曰清;女稟坤道以成形,故曰濁。男
屬太陽,而陽中有陰,離中虛也(☲);女屬太陰,而陰中有
陽,坎中滿也(☵);此男女之論,非實屬男女,陰陽而已。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降為生,流為成,本為始,末為終,
是故萬物乃人之末,人為萬物之本,人又為天地之末,天地
為人之本。人不可以無本,亦不可以無末,本者體也,末者
用也。天不失其本,則天且長且久;人不失其本,則為仙為
佛,亦可與天地同壽矣。
˙ 太極陰陽玄妙多,長生大道少人摩;趁時氣在學長生,
一旦無常空手行。
4. 人稟陰陽五行而生,為萬物之首,可以行天地之全功,更
可以載天地之大道。天地之道顯象於日月,而日月之道顯象
於陰陽,而陰陽之道亦顯象於消長。消陽長陰,凡夫之道;
消陰長陽,異人之道;待至陰盡,陽純而成仙。顏子曰「舜
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只要有志者,不論在
家出家,都能修身。
˙ 男清女濁有先天,不曉根基亦枉然;時人悟得陰陽理,
方奪天機造化功。
5.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37
(1) 人者,善男信女。 能者,自強無息。 常者,二六時
中。 清者,萬緣頓息;靜者,一念不生。
(2) 修道之人以清靜為妙。非禮勿視,則眼清靜;非禮勿
聽,則耳清靜;非禮勿言,則口清靜;非禮勿動,則心清
靜。
(3) 天地悉皆歸,得明師指點,身中之天地,天氣歸地,地
氣歸天。
神居北海以清靜之功,則身中天氣悉歸之,而身外之天氣以
(4)
隨之;神居南山以清靜之功,則身中地氣悉歸之,而身外之地
氣以隨之。所言身中之天者,道心而已矣;身中之地者,北海
而已矣。道心先天屬乾,乾爲天,故以道心爲天也;北海先天
屬坤,坤爲地,故以北海爲地也。此身中之天地,而感身外之
天地,身外之天地以應身內之天地。而身內之天地,有主宰,
則身外之天地之氣,悉歸於內也。若無主宰,則身內之天地之
氣悉歸於外也,不能成道,反與大道有損。
書經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
(5)
中。」正式教人去人心,守道心。 (_去人欲,存天理) 無奈世
人不得明師指點,總在書上找尋大道,豈不思這大道,至尊至
貴。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
道,不可得而聞也。又曰:君子憂道不憂貧。子曰:朝聞道,
夕死可也。似此數語推之,何等貴重,豈將大道泄露於紙墨
乎?又豈將大道不分貴賤、君子小人俱可得乎?定無此理也。
三教聖人之經典,所言治國、齊家、人事之常道者,品節詳
明。所言修身次第工夫,概是隱而不露。所露者,不過是以肉
團頑心爲虛靈不昧,或以心下三寸六分爲黃庭,以兩腎中間一
穴爲父母未生前,以冥心空坐爲道心,又爲返本還原,一概虛
假,世人信以爲真,深可歎也。
˙ 至善中間為峒府,玄關裏面是瑤池;允執厥中函養足,
金光一道透須彌。
 眾生煩惱憂慮而不得真道的根本原因在於心不清靜而生妄
求外物之心,因此修道之要在於澄心遣欲,去除妄心復歸
清靜。故經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當然,每個
人的看法都不同,就以個人而言,所謂天地悉皆歸者,是
建立於清靜這個前提之下,則能知天地那運行不殆的道
理,知道萬物生成毀壞的循環,而不是人真有此大能力,
只是,連這種道理,這種循環,也都不是特立獨行的,而
是自然。 (網路資料)

6. 道(:一)賦予天,則有天理,賦予地,則有地理.天得一
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人得一以生..
7. 人得一為大 → 大得一為天 → 超出天外,方為「夫」
字。
(1) 人者,得天氣下降,地氣上昇,陰陽相結,以為人也。
(2) 神者,稟父母之性 _ 為元神;受天地之性 _ 為識神。
「元神」:無識無知,能主造化;「識神」:最顯最靈,
能應變無停。此『神』出於理天,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在身為魂,出身為鬼,修善為仙為佛,作惡變禽變獸。
(3) 人身難得今已得,大道難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
再等何時度此身。
8. 人心者,常人之心。 好靜者,不愛妄動。 慾者,七情
六慾。 牽之者,牽引外馳。 六慾:六根 → 六識 → 六塵
→ 六賊 → 墮六道。七情:喜多傷心、怒多傷肝、哀多傷
肺、懼多傷膽、愛多傷神、惡多傷情、慾多傷脾。
˙ 靈光終夜照河沙,正意誠心守性王;三境虛空無一物,
一念不生全體現。
9. 二六時中勤打掃,外相不入,內相不出,道心自然清靜。
10. 所以不能者,是不能掃三心、去四相。 為心未澄者,是
人心未死也。慾未遣也,是七情六慾常未去也。人生天地
間,不能成仙成佛成聖成賢,何也,皆因不能去喜怒哀樂
慾;若果能去之,將五慾化為五元(元性、元情、元神、元
精、元氣),有何仙不可成,何佛不可證。
˙ 悟道修行是進陽,河圖之數大文章;雙為私欲單為道,
退乃符消進乃長。
11. 念頭從心發,連心都沒有了,念從何生。形生於心,形都
沒有了,心又從何而生。天地日月、星辰山河都沒有了,則
身生於何處。唯見於空,以外而言,乃是虛空;以內而言,
乃是真空,真空者,自身之玄關。臨濟禪師云「真佛無形,
真性無體,真法無相」,皆以忘形守道為妙;因一旦陽氣將
盡,四大分馳,一點靈性,永墮沉淪。
12. 外不知其物,內不知其心,混混沌沌,一派先天;慾念不
生,則入真靜,三花自然聚頂,五炁自然朝元。
˙ 無為大道是觀空,空寂空心空性王;富貴榮華似水漚,
真空觀妙大文章。
喜 魂定 東方 青帝之氣朝元
怒 魄定 西方 白帝之氣朝元
空 哀 則 神定 而 南方 赤帝之氣朝元
樂 精定 北方 黑帝之氣朝元
慾 意定 中央 黃帝之氣朝元

人慾盡淨,天理流 皆是言觀空之道,但不是頑空枯
儒曰
行。 坐,不過去其雜念而已。若未得明
無無明,亦無無明 師指示,任你觀空靜坐,請問何處
釋曰
盡。 安爐,何處立鼎,三花聚何頂,五
道曰 虛其心,實其腹。 氣朝何元。 63

13. 無念紛擾謂之真,五德五元謂之常,感而遂通謂之應,𤂼
苗發生謂之物,此感彼應謂之得,真靈不散謂之性;平常事
來則應,事去則靜,常清靜是言寂然不動也。五德顯現曰真
常_良知也;五元顯現曰應物_良能也;良知良能_真性也。
勿一味去慾,需窮究存心養性;勿一味去念,須窮究明心見
性;勿一味觀空,須窮究修心鍊性。大道即天道,天道生長
萬物,全賴日月星辰、風雲雷雨,繫傳上:「鼓之以雷霆,
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而萬物自能成。
˙ 惟有玄根同太極,自然渙發合天經;天地有根因有此,
玄玄妙妙見真常。
14. 清靜無為,可返先天,漸入真道。先天大道,生天、生
地、生人、生物之道,故道也者,大矣哉。太極真道,自古
師師密付本心,佛佛惟傳本體,所以清靜妙經本自然,得明
真道悟先天。
15. 實者真也,無者虛也。既漸入真道,得受明師真傳,是玄
關一竅,此竅儒曰至善,釋曰南無,道曰玄關;但所言一切
種種,無窮無盡,美名奇寶,都是人身自有,並非身外得
來,故曰「實無所得」。受道之後要實修實煉,立定長遠之
計,千難不改,萬難不退。
16. 化者普度也。勸化眾生修道,功德浩大,自外而得之故曰
得道;悟是得了大道,要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可傳聖道者,
傳是渡人,道是天機;功圓果滿,領受天命,方可傳道。何
謂聖道,生身之本也。
˙ 識得生身性自歸,無不為兮無不為;萬殊一本退藏密,
生聖生凡在此推。
17. 無爭者涵容深厚,好爭者愩高好勝。上士之心,即聖人之
心,包天裹地,渾然天理;下士亦是好學之士,無奈根基淺
薄,多有愩高執者,自是自彰,論是論非,故曰好爭。
18. (參閱道德經 38 章)
德 行
儒家 仁義禮智信 忠恕
釋家 戒_殺盜淫妄酒 慈悲
道家 修煉_金木水火土 感應
19. 妄心者,酒色財氣、貪嗔痴愛,忘卻真靈,遠離先天大
道。詩曰「去妄存誠儒聖云,榮華富貴似浮雲,豈知貧富前
生定,何必碌碌勞骨筋。」
20. 修道之士,不可起妄念,妄心一動,驚動元神,元神藏
心,心神藏目。圭旨云:天之神聚於日,人之神聚於目,故
心為諸神之主帥。
˙ 皇極經世書云:天之神,棲於日;人之神,發於目。大
矣哉!
˙ 妄念驚神散萬方,魂歸地府失真陽;墮落紅塵不記年,
皆因妄念迷青天。
21. 人有妄心,則元神隨識神而牽引。
天之萬物 日月星辰、風雲雷雨 總歸先天八卦之所生化。
地之萬物 山川草木、五行四生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
世上萬物 名利恩愛、酒色財氣
人身萬物 五行八卦、地水風火 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
錯。
• 萬物原來在一身,天文地理亦同親;返本還原一太虛,妄念不生
歸太極。
22. 人心一著萬物牽引,便隨萬物起貪心,貪心一起,必想去
求,此是人慾之心。
23. 煩為事繁,惱是有氣,妄為痴心,想是思慮;憂為愁慮,
苦是勞勤,身為形體,心是君主。因世人不能看破名利恩
愛、酒色財氣,所以被六塵六賊所染,而生出許多煩惱。不
如誠心修道,因為身中之精氣神三寶,乃為法財,能買性
命,益壽延年,何有煩惱之生。至聖曰「富貴於我如浮
雲」,孟子曰「貧賤不能移」,又曰「君子憂道不憂貧」,
至聖曰「持其志勿暴其氣」,故以一空字,以虛其心,焉受
煩惱之災乎。
˙ 色即是空空即色,煙生於火火生煙,醍醐灌頂卻煩惱,
取坎還離掃慾牽。
24. 酒色財氣為四大苦海,若不掃除,焉能不沉苦海;因迷昧
而常沉苦海,人身難保,何能言道,即失真道矣,可嘆!
25. 先天大道乃為真道,真道者,正心修身之道。得者,領受
也。人能窮究性命,訪拜至人,指示修性修命之大道,返本
還原,方是悟者自得。古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
工夫,若要書中尋佛法,筆尖蘸乾洞庭湖。得悟道者,低心
求領大道,須時常參悟其理,晝夜苦修其道,不可半途而
廢。常為永遠,清為圓明,靜為安寧。常清靜者,由聞道、
求道、得道、悟道、修道、行道、了道、成道,而道成德備
功果圓滿。
26. 清靜妙經是上乘,修行男女可為憑,超凡脫殼悟真空,九
六乾坤冉冉昇。
修道人:
心 休言容易 心 莫結冤仇免 心要 閒是閒非總莫爭
要 莫畏難 要 受磨 清
安 和
心 斬金切鐵 心 廣行方便任 心要 紅塵看破掃塵勞
要 別紅塵 要 施為 高
真 奇
心 消遙快樂 心 心花開放見 心要 訪拜明師要虔誠
要 度春秋 要 如來 明
幽 開
心 掃除雜念 心 參禪打坐莫 心要 低心下氣敬三師
要 養天真 要 貪眠 低
純 堅
心 休將凡事 心 勞勞碌碌苦
要 積心田 要 無窮
閒 空
(正一)

四、 名辭:
1. 修持以→無量功德建造無業果,無量包容來助無量德,無
量智慧成無量圓融。
2. 靈台無物謂之清,一念不生謂之淨,身是氣之宅,心為神
之舍,意行則神行,意住則神住,神住則氣聚,五行真氣,
結成刀圭(註 2),自然身中有身,行住坐臥,常覺身體如風之
行,腹內如雷之鳴,(雷風相薄),沖和氣透,醍醐貫頂,自
飲刀圭,耳聽仙樂,無絃之曲,不撫而自聲,不鼓而自鳴,
神氣相結,得觀內境,神自言語,是虛無之宅,與聖同居,
神自出入,與天地同年,日月同明,解脫生死。
3. 放下即空身、空心、空性、空法。
4. 齋:一點玄關竅,一步上法船;了卻凡塵事,左刀斬七情,右
刀去六慾;天堂地獄兩條路,小心向上莫向下。
5. 「無名:道家語。指天地未成形前的狀態。名即概念、名
稱。」 老子認為在天地未形成時沒有名,名是有了天地萬物後
才由人制定的,所以說始制有名。」
6. 「無為:順乎自然而不妄作為。」 「無知:不明事理,沒有知
識。」
7. 「無尤:沒有過失。」
8. 「無有:虛無。注:『虛無柔弱,無所不通,無有不可。』」

 「道」究竟是什麼?
葛玄(葛仙翁)(164-244 年),字孝先,三國時吳國丹陽人。出
身宦族名門,生而秀穎,性識英明。自幼好學,經傳子史,無不博
覽,十五六歲名震江左。性喜老、莊之說,不願仕進。十多歲時,
俱失怙恃,深感人生無常,乃發心學道。於是遁跡名山,參訪異
人,服餌芝朮,精勤苦修,遂得成仙,世稱葛仙翁。在道教中其與
張道陵、許遜、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
.

參考:

註 1: ◎另可參閱:16 易經證釋 16-66-06 五靈(五類): 毛族_麟,羽族_


鳳,裸族_聖人,甲族_亀,鱗族_龍。

◎ 毛蟲之精曰麒麟.羽蟲之精曰鳳.介蟲之精曰龜.鱗蟲之精曰龍.裸蟲之
精曰聖人.毛蟲西方.羽蟲南方.甲蟲北方.鱗蟲東方.裸蟲中央.此則皆稱蟲
也.五靈總爲諸蟲之首.今止言其四.以人處中央者.謂有性情之物.人最爲
主故也.靈者.神靈之義.五禽於蟲獸之中最靈.故曰五靈.禮記月令雲.春.
其蟲鱗.鄭元注云.龍蛇之屬.夏.其蟲羽.飛鳥之屬.中央.其蟲裸.虎豹淺毛
之屬.秋.其蟲毛.狐狢之屬.冬.其蟲介.龜鼈之屬.又雲.國君行.前朱雀.後玄
武.左蒼龍.右白虎.尚書.刑德放言.東方.春.蒼龍.其智仁.南方.夏.朱鳥.好
禮.西方.秋.白虎.執義.北方.冬.元龜.主信.會中央土之精.禮運則不論五
德.止辨四靈而已.鉤命訣雲.失仁則龍麟不舞.失禮則鸞鳳不翔.失智則黃
龍不見.失義則白虎不出.失信則元龜不見.禮記曰.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維基)

註 2: [刀圭]:古時量取藥末的工具。一刀圭為方寸的十分之一。 〈庚信〉
「盛丹須竹節, 量要用刀圭。」

㘞: 1. (1) 象聲詞。拉船纖時的呼號聲。 (2) 用同“咄”。表示用力之


聲。
2. 《玉篇》戸臥切,音和。牽船聲也。 ( ㄏㄨㄛˋ )
˙性理題釋八、及 正一書局_太上清靜經 P42.
˙ 說梵言 㘞 地一聲 㘞同 咄 ( ㄉㄨㄛˋ ) 皆俗增六書無 㘞. 〈正字
通〉http://ctext.org/

𤂼: 《正字通》見《亳州老君碑》。音與藥同。義無所考。疑指唾液。
˙ 正一書局_太上清靜經 P63

(網路圖片)

貳、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句解) 炁(⊙, )
01.大道無形,生育天地,02.大道無情,運行日月,03.大道無
名,長養萬物,04.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05.夫道者,有清
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
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06.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07.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08.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09.人
心好靜,而慾牽之,10.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11.澄其心,
而神自清,12.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13.所以不能者,
14.為心未澄,慾未遣也,15.能遣之者,16.內觀其心,心無其
心,17.外觀其形,形無其形,18.遠觀其物,物無其物,19.三
者既悟,唯見於空,20.觀空亦空,空無所空,21.所空既無,
無無亦無,22.無無既無,湛然常寂,23.寂無所寂,慾豈能
生,24.慾既不生,即是真靜,25.真常應物,26.真常得性,27
常應常靜,常清靜矣,28.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
為得道,29.雖名得道,實無所得,30.為化眾生,名為得
道,31.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32.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33.上德不德,下德執
德,34.執著之者,不名道德,35.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
妄心,36.既有妄心,即驚其神,37.既驚其神,即著萬物,38.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39.既生貪求,即是煩惱,40.煩惱妄
想,憂苦身心,41.便遭濁辱,流浪生死,42.常沉苦海,永失
真道,43.真常之道,悟者自得,44.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清靜經內文句解
先天一道章第一
太上老君曰
據混元圖記載:「老君無世不出,先塵劫而行化,後無極而
常存,隱顯莫測,變化無窮,無為自然,永劫綿綿,陰翊皇
度,玄之又玄,普度天人,不可具述。」老君雖累世化身,但
未有誕生之蹟,到了商朝第十八王陽甲之時,乃分神化炁,寄
胎於玄妙玉女八十一年,至武丁庚辰年二月十五日卯時,從聖
母左腋降生,誕生之地,即古之楚國苦縣瀬鄉曲仁里,即現今
之安徽省渦陽縣渦河北岸十二里鄭店子村,有遺址名曰天靜宮
又名中太清宮在焉。太上道祖誕生之後曾在商朝為柱下史的小
官多年,後將道法傳授給涵谷關關令尹喜真人,著有西昇經,
並接受孔子多次來訪問禮,而將道法默傳於孔子,如今仍可在
孔子的著作中,尋出「道家修真」有據隱而未能直言之真訣妙
法,至於他完成一部巨著道德經後遂西出涵谷,到西域印度等
國弘法利生,無量功德,難可備述。本書清靜經,乃係太上老
君另一巨著,不知始於何時。
仙人葛玄仙翁曰:「吾得此道,曾誦此經萬遍,蓋此經乃是
天人所習,本來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
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皆係口口相傳,不記
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昇為天官;中士悟之,
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
人,然後玉符保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此經之無比珍貴,於葛左二真人之言中可知,吾等後學,實應
熟讀細參,默修默證,度了自己,再度眾生以及列祖列宗可
也。下係經文淺釋。
01.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
道的解釋,是沒有天地以前,有一個沒有形狀的最高能源,它
獨立獨存在太空中周行不殆,現在世間所有有形有象的後天萬
物,皆是由它所生,它是不可名狀之物,而又大而無外,故名
之曰大道。這個大道。永恆不滅,萬天萬地,從它而生,由它
而養,最後由它化解,還元收場,它是萬有之源,萬化之本。
02.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
人有喜、怒、哀、樂、好、惡,種種妄念,皆是從一個「情」
字之中幻化而發出,對外才有不同的表現,然而不可名狀的大
道,雖然萬有都在它涵蓋包容之中,但它則是一視同仁,沒有
半點偏愛及私護,觀乎銀河大宇宙中,無際無邊無盡無量的日
月星宿,浩浩蕩蕩共同在大宇宙中旋轉運行,沒有止息,也沒
有偏差,試思言種充沛的能力及作為,是誰給它的呢?那就是
沒有一分一毫私情的大道。
03.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
有了大道之後,初生先天一炁,再生遍滿太空的元氣,後生環
繞地球的大氣,元氣大氣交配,而產生不可名狀的萬物,長養
所有的萬物。
04.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
這種大道,是萬有出生的根源,就連太上老君也不知它的真正
名字為何,勉強給它一個名字,字之曰道。
總釋_
此章是道祖教人知道什麼是萬有的根源,而這個根源,是沒有
形狀、沒有情慾、沒有名字的大道之體,它是天地萬有出生之
窩及運作長養的唯一操持者。沒有它,世界將是冥頑不靈,毫
無生理及生機之可言,凡是有智慧的人士,應當觀察它的永恆
常存,而向它去學習,這便叫做學道。
學它的什麼呢?第一要學它的無形,所以老君教人曰:「外其身
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又教人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
有身,及吾無身,吾又何患」。第二要學它的無情,無情就是
無念,就是沒有七情六慾,能沒有七情六慾,心地才能清靜,
本性才能永住。第三要學它的無名,名是名字,萬象萬名,皆
從無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捨去有形之身,忘掉肉體
之我,即是大道無形之功夫;能做到一念不動,心地圓滿無
缺,有如十五之月,中天之日,即是大道無情之功夫;能做到
上述的無形無情之後,在你性海無波之中,到了無一物之可
思,無一事之可言,不可名狀的元始先天境界,這個境界,即
是神仙及萬有之根,到了這裡,便是不可名狀所謂無名的大道
之體了,到此則萬福併臻,圓滿無缺,常此涵養下去,經過了
千變萬化,先天大道必然有成了。
造化自然章第◎二
05.夫道者 有清有濁 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 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 男
動女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古人說:「為大於其細」上述大道之中,由無生有,而生萬事萬
物,如同一個人體之中,有了萬脈及無數細胞一般,這樣;人
體是大道,而細胞便是小道了,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
也」,此言確實有據,觀乎大宇宙中,有清水,也有濁水,有
動態,也有靜體,有天有地,天動而清,地凝而濁。有男有
女,男子好動,女子好靜,男子有神氣之清,女子有敗血之
濁,這等天地男女清濁動靜的不同,便是大道造化之中所衍生
的小道,大道是本,小道是末,末由本立,古聖云:「本立而道
生」,於此可見。
06.清者濁之源 動者靜之基
清、濁、動、靜,乃相對態,例如有了青天,才有濁雲密霧。
運動到了極則便是安靜之體。兩者互異互換的運作,才能形成
了生生化化無窮無盡的大道之行。
07.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人能忘其肉體,即是放下此身的有形監獄;有念無念,全都不
用,即是放下心的無形牢寵;這便是與大道合體而步入「大道
無名」的疇範了。能如此,那麼人心便是道心,人身乃是法
身,如此身心,既清且靜,可以容納天地而包涵萬有了。人為
萬物之靈,也於此可以自知了。
總釋_
所謂大道中的造化,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公無私的運作,絲
亳沒有一點自私的作為,這樣才能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
公」的境界,清、濁、動、靜、天、地、男、女、萬事萬物之
生生化化,由本到末的運行,浩浩蕩蕩無盡無休,人類際於其
中,如果迷於萬境,隨波逐流,便是生死輪迴!如果放下身
心,合於大道的清靜無為,便是道包天地,德被眾生的高人
了。
全神合道章第三
08.夫人神好清 而心擾之
神是人的元神本性,來自無極中真陽之靈,心是元氣結成的東
西,故古人說:「性而心也,一靈之中炯」。西王母曰:「聲色不
止神不清,思慮不止心不寧,心不寧兮神不靈,神不靈兮道不
成。」
大道本無邪魔,邪魔是起於人心為外境污染後所化生之障礙,
此障一起,元神失去清靜而化為污濁的識神了。
◎大雅講義另註:自性永清,因心染而為識神,識神包住元神.
(性心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
塵埃?)
09.人心好靜 而欲牽之
七情六慾,是識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貪念,元氣所結成之心,本
來也是好靜,但貪欲之念一經萌生,則內賊作亂,牽動一心,
不再平安了。
10.常能遣其欲 而心自靜
古仙云:「慾從心起,息從心定,心息相依,息調心靜。」此乃
道家遣慾的法訣。
11.澄其心而神自清
有水方能澄之使清,道家修煉所用之水,即在華池之中,水之
前身是氣,華池是比喻方寸之地的玄關一竅,心中之化神入於
氣中,先凝聚而後溶化,凝凝溶溶,溶溶凝凝,守之以虛,忘
之以無,自然而然心境漸漸朗徹,元神清明而超出六根六塵
了。
12.自然六欲不生 三毒消滅
色欲,形貌,威儀姿態,言語音聲,細滑,人想是六慾。陰
精、陰氣、陰神是三毒。
這九種巨毒,乃是為害到人性命的罪魁禍首,也是一股可以傷
害性命的邪淫之火,修道之人,如能用先天元氣及先天一炁之
真水,則可遣慾澄心於真水之中,把此邪毒之火熄滅滌靜,則
自性元神必會如出水的紅蓮不再染塵了。佛云:「蓮開泥水,端
坐佛陀」,亦此義也。
13.所以不能者
名利、喜怒、聲色、滋味、皆是動心污神之物,如被此物所
牽,不能糾正,則性亂情惑,永無出塵之一日。
14.為心未澄 欲未遣也
心不澄不清,慾不遣不靜,往昔帝堯讓天下與許由,許由聞
後,急以清水洗耳,這是懼怕外境污染自性的表現,也是澄心
遣慾的緊急作為。要之能澄心遣慾,才能心性圓明,能心性圓
明,才能脫出紅塵萬劫之外,反之,將必蛻骨如山了。
[蛻骨:1.脫骨。 2.靈魂升天後的骸骨。多用於道教徒。]
15.能遣之者
古人云:「鐵甲將軍夜度關,朝臣待漏五更寒,日出三竿仍未
起,算來名利莫如閑」,這是遣欲後所得到的清靜滋味,人生
百年,一過客耳,何必為了身外之物,而失去身內寶貴之精
華,以促其速死!
16.內觀其心 心無其心
此心不介入正、邪、順、逆,便是無心,無心之心,才是真
心。真心之內,是元神所居之地,元神安居於此,才能成全本
性之德,而合虛無中無形無名的大道。
17.外觀其形 形無其形
肉體之形,乃本性元神之枷鎖,此肉體所以能形成者,觀乎太
玄真人之言可知矣,真人曰:「一點圓明等太虛,只因念起結成
軀,若能放下迴光照,依舊清虛一物無」。
玄天上帝成道於武當山的捨身崖,即此捨身二字,便是玄門中
無上仙訣,不知捨身者,古真譏之為「守屍鬼」!守此膿血之
物,試問與道門中的「大道無形」,佛門中的「無我相」,儒
門中的「毋我」三教祖訓如何相符?違了祖訓,即背道矣!此
點,凡吾後學,不可不知也。
18.遠觀其物 物無其物
宇宙中有形之萬物,乃是幻化而生之假物;而遍滿虛空中,大
道先天精華之物乃是能生天地萬物之真物,這種真物,老子曰: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修
道之士,應當認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而放下後天有形的假
物,如此纔算修道修真。
19.三者既悟 惟見於空
凡夫俗子,皆執著身、心、及外物三樣東西,而學道之人,又
往往執著外面的法界,內裏的元神,遠處的應化(神通),以
致『凡』不能證『聖』,『聖』不能成『神』!如果能了悟肉
體是假,人心是幻,外物是魔,而皆摒棄,使大道賦予之神
性,元氣所給之命寶合而為一,步入先天無形無情無名大道之
中,即可超凡證聖了。再進一步把法界、元神、應化,悉皆化
去,便是到達「聖而不可知之謂神」的高上境界了。到此境
界,即是真空的境界了。
20.觀空亦空 空無所空
大道無象,空亦有空象也,應再把此空象也加以忘去,則真空
之境更加擴大與真實了。石杏林真人曰:「不知丹訣妙,終日翫
真空」。能把此真空之道體,抱一以守,則丹訣無盡之妙,自
可體會了。
21.所空既無 無無亦無
大道無盡,修道到了空也沒有處所之後,空也沒有了,如果仍
然有空,則不能到達無的境界,再進一步做到無之又無,則無
亦不立。
古仙教人「有無俱遣」,此乃遣無之道也。
22.無無既無 湛然常寂
萬有萬法,皆歸於無,功夫到了無也沒有,則萬法皆空,一團
極天蟠地的先天母氣,全其湛然而又圓滿之真體,「寂兮寥
兮,獨立而不改」其真常了。
23.寂無所寂 欲豈能生
寂的功夫,做到寂亦不存,乃是到了無為、無事、無慾的境
界。古云:「聖人何思何慮」是也。
24.欲既不生 即是真靜
求靜必先遣慾,無慾則無擾,無擾則可晉入真靜,真靜中涵蓋
了大宇宙中的一切一切,可以成就本性中大一統的洞天,使它
純之又純,以達真之又真。
25.真常應物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依舊「寂然不
動」。乃是真常應物之狀。
26.真常得性
性是身心中之主宰,能做到身心寂然不動,則元神本性,可以
安居其中,不再飄流而成長光大,先將一身之精華,團結和合
而成至寶,晉而攢五行、會八卦、把大宇宙的精華,凝結成
真,那便可以參天地之化育而與宇宙一體了。
呂祖云:「真常能應物,應物自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
迴,氣迴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27.常應常靜 常清靜矣
「事來則應」,常應則無所不應。常者道體也,應者靈機也,
言道體可以隨機而應萬變也。「事去則忘」,如浮雲過空,雲
過則天又清又靜矣。基此前參,則知不管天之有雲無雲,而天
體本靜,不管心之有事無事,皆可常若無心,無心之心,是為
道心,是為真心,真心者,乃清靜無染之心也,亦即可應萬境
萬變而永恆不變之心也。
28.如此清靜 漸入真道 既入真道 名為得道
人能清靜無染,即是元神本性恢復正常,清靜之心性,即是大
道之真,保此道真,抱元守一,不再失守,便叫做得道之人。
29.雖名得道 實無所得
大道之體,虛靈而無塵物,有人修道,做到頂有圓光,雲生足
下,上真仍呵之為幻!一定要做到如老聖所說:「視之不見」
「聽而不聞」「博之不得」,纔是本性之虛靈在抱,成為真正
得道之人。然而到此境界,仍應損之又損,歸於無極,方屬妥
善。
30.為化眾生 名為得道
眾生者,萬物萬事萬念也,化者度也,化度眾生者,將此萬物
返于無物;萬事返于無事;萬念歸于無念也一定要做到「萬物
玄同,無是無非」,纔算度盡眾生而道功圓成。自性的一真境
界之中,再無半點邪妄,方為得道之士。
31.能悟之者 可傳聖道
上述形、情、名三者,乃屬道人修道之性功,性功之外,仍有
命功在焉。所謂命功者,古人曰:「命而身也,一氣之周流」,
蓋充滿天高地厚之間,有一團廣大無際的元始祖氣,現今所謂
之最高「能源」,它永恆的周流不息,化生三界,廣佈周天,
道人如想具有握此氣機之能為,必先了悟本性,進而建全本
性,方能使不可名狀而具有無比威力,(易經曰:「群龍無
首」,張紫陽真人曰:「無限神龍盡失驚」),可以貫金透石的
祖氣,隨心御之,而無所不通不達,才算是「流傳聖道」。
總釋_
此章要點,在「遣欲」「澄心」,將功夫做到「無心」「無
形」「無物」的境境之後,還要把「空」「無」及湛然之
「寂」,也當做有名之物,遣而忘之。以達於「真常」「清
靜」而做到「得道」的成果。
所謂得道,所得並非有形有象之道,乃是得證虛靈本性圓滿無
缺之道,得了此道之後,可以應物應事,玄同萬物,妙合先天
的母氣,而涵蓋運化於萬有的內外-綿綿無盡了。
賢愚見識章第四
32.太上老君曰 上士無爭 下士好爭
有修為有涵養的上等智慧之人,不與外界爭勝爭強,他只要正
心誠意,以靈性守護命寶一天,即可奪天地一年之正炁,此乃
雲從龍、風從虎、氣從神之事例也。氣能化神而使性天廣大,
此乃上士所獲之福也。至於下士,由於多慾,爭取身外之物,
而失其內在之真,終使神喪氣絕,豈不哀哉!此乃賢愚之人識
見及作為不同之處也。
33.上德不德 下德執德
上德之人,即使修到神仙天仙之位,仍然是「有若無,實若
虛」,「清靜無為」而不自足自滿。下德之人,一味從事「有
為」之法,飄流浮沈於「形」「情」「名」三害之,內無法突
破小我而進入無我的高上境界。
34.執著之者 不名道德
無極中的真陽(母炁),乃是真道,人能得之而成性叫做德。此
道此德,是吾人之本源,應無念以養,無心以存,如此存養,
纔能名為有道有德之士。如果執色執空,執有執無,即是墜入
死角,而不能自拔了。
總釋_
上士者,上德之人也。下士者,下德之人也,人能安分守己,
善保自性,摒去一切塵障,樂道抱德,自然靈性昇華,福壽無
彊,切莫執著一事一物而自困愁城,成為一個失去道德,孤苦
而又飄泊於苦海的罪業之人。
台灣近來有兩位年逾百歲之老人,一為居於阿里山之男性老
農,他如是高齡,仍健步如飛,聲如洪鐘,他人詢其養生之
道,初則不答,久而始告之曰:「我有六個字的養生之法_一是
「運動」,人不運動,就是「不行了」!所以我每天必要運
動,使氣血得以周流。二是「歡喜」,人的發怒及悲哀,如同
遇上炎夏及寒冬一般,如果心存歡喜,就如溫和的春天,春天
來了,萬物欣欣向榮,人心喜悅,則全身細胞如同萬物逢春,
必然身體健康。三為「知足」,一切煩惱,均起於不知足後的
貪求,貪求無厭,不管所欲之物,取得與否,總是已使自己的
精神受到損傷,如果能安於現在的環境,不管貧富男女,既得
為人,都應感謝天恩祖德而心滿意足,如此知足,自然內心長
樂而身心健康了。
一為女性,雖已年邁,但耳聰目明,說話口齒非常清楚,她因
骨折就醫,別人向她問道:「老人家,如何能活得這樣高壽?」
此老應曰:「這是老天爺的意思」。這簡單的一句話,雖然乍聽
起來,沒有什麼稀奇,但其中含意非常深遠_蓋此老已以天心為
心,到了「無我」的境界,則她的生命,由於以天為心,天意
為意,已與天的生命結合一起了,這位老人家已算是得道的高
人而沒有執著了。蓋不執於一隅,則其身心必真必廣。
應現無方章第五
35.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 為有妄心
芸芸眾生,生生死死,蛻骨如山,而不能得道上昇者,乃係貪
圖塵世中「形」「情」「名」而起之狂妄而無止息之邪念妄心
也。有此妄念,則神不清而氣不寧,終至神昏氣散,淪入敗
部,遭受生死不停之苦難。
36.既有妄心 即驚其神
妄心者乃忘念也。即念中成份含有七情六慾也。此種妄念妄
想,產於心中,則立刻使元神受驚,甚至使元神異位而化為識
神之小我,佛云:「有我罪即生」矣。
37.既驚其神 即著萬物
元神寶座被識神入主之後,則妄念湧出,而念中所藏者,皆屬
有形有情有名的萬物,勢必與物混合以至於與物俱腐。
38.既著萬物 即生貪求
飽暖思淫慾,必欲貪之。飢寒生盜心,必欲取之。貪取之後,
得之必傷元神。不得強奪,必傷生命。
39.既生貪求 即是煩惱
蘇東坡曰:「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貪非份之物而
欲取之,不論取得與否,其於事前、事後,必皆煩惱交集而擾
亂此人之心田,贏得煩惱一籮筐而已。
40.煩惱妄想 憂苦身心
一國之中,奸人作亂,則一國不寧。一家之中,壞人鬧事,則
一家憂傷。一心之中,妄想叢生,則神氣荒蕪而為害身心。
41.便遭濁辱 流浪生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污濁合流者必被污辱,全神全氣
無念忘形者則仙,神氣殘缺妄念不息者則鬼,為仙則昇入清虛
大羅之天,為鬼則墜入苦海冤獄之地,飛昇與流浪全在自為,
莫怨天!莫尤人!
42.常沈苦海 永失真道
真道者,乃係虛靈本性與元始祖氣(炁),合一而成者也。此為
吾人之根,亦是眾生之源,能保此根源者,即可昇為仙真,失
此根源者,必然淪為下鬼,為仙則高居天堂,萬福駢臻;為鬼
則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駢臻 (ㄆㄧㄢˊ ㄓㄣ) :並至,一併到
來。]
43.真常之道 悟者自得
正心誠意,實踐忠孝仁愛,乃是行使真常之道的開端,至於內
修證聖成真之功,則在於自悟二字;何謂「自」?如何
「悟」?茲分釋如后:
自-天(無極)賦吾人之真陽元神,叫做天命之謂性,此性乃與生
俱來,不假外求,是吾人唯一無二的主宰,故名曰〞自〝。道
家有〞煉己〝之學,即是自己修煉自己之本性也。不靈不明
者,煉去外染之污,使之恢復靈明,並加以存養之功,使之壯
大。聖人云:「成性存存」是也。
悟_忄者,乃豎心也。即通天徹地之直心也。古人云:
「直心即是道場」,即此 也。而「 」之兩側
「八」者,乃一陰一陽也。吾者「五」「口」也,上
「五」者乃金木水火土之五行也,亦即精神魂魄意也。下
「口」者,口乃無極圈○。修士修道應:
(一)把 兩旁之「八」,併入這個 [ ]通天

徹地的直心「 」之中,而成直立之一[|]成為沒有分

別心之道心。所謂「一心一德」是也。[ ]

悟- 忄 者,乃豎心也。即通天徹地之直心也。古人云:「直心即
是道場」,即此 忄 也。而「|」之兩側「八」者,乃一陰一
陽也。吾者「五」「口」也,上「五」者乃金木水火土之五
行也,亦即精神魂魄意也。下「口」者,口乃無極圈○。修
士修道應:

(一)把「|」兩旁之「八」,併入這個 通天徹地的直心

「—」之中,而成直立之—成為沒有分別心之道心。所謂
「一心一德」是也。

(二)精(水)神(火)魂(木)魄(金)意(土)的五行之物,乃修道之內
寶,必使這五行合一,纔能成為昇仙入道之造化,如何使之合
一呢?吾人應做神氣和合之功是也。神者火也,氣者水也,只
要神氣和合,即是水火合一。至此金(魄)木(魂)吾人可驗之矣。
金-凡金屬之物,加火則化為液體,液體即水也。二金相錯,則
立刻生火,由此可知金者乃水火之變體也,水火在握,自然金
在其中矣。至於木,木者可以鑽之生火,扭之生水,亦係水火
之變體,得了水火,木亦即在其中矣。至於水火二者,水力可
以發電而生火,大海之中,夜半因波濤之動盪而產生火光,由
此可知火在水中矣。於此可知金木火之源,完全在於水中,至
於水之與土_在地球之中,山有多高,即水有多高,高山之顛,
仍有泉水湧出,土者,以真土為真,以泥塊之土為假,何謂真
土?土塊之前身,元氣是也。地球未形成之前,乃係一團雲氣
在空中盤旋,久而化為有質的大地之土,而實際之真土,乃是
元氣也。由此可知五行由水所化,水由氣化者也。試問元氣果
係唯一之真土乎?曰:非也。元氣產生於真空之中,氣是真空中
之妙有,真空與妙有合而為一,即是金木水火土亦即精神魂魄
意五者合一而入無極○真空之中也。
(三)將前者第(一)節中之「|」,再與第(二)節中之○合而一以
貫之,即是一個「中」字,老子曰:「道在人中,人在道中」,
此乃道祖之所言,亦即吾人所謂應悟者也。
如能這樣悟通造化,加以實踐修持,自然可以得道也。
44.得悟道者 常清靜矣
○者,無極也。真空也。「|」者,「放之則彌六合」,可以
通過高山大海,無盡太空,而成為其大無外之靈寶:「卷之則退
藏於密」,而成為○,其小無內之一點「 •」,二者合一,即
成 ⊙ ,此乃真空中之妙有也,亦即無極之真陽也。仙佛聖真,
皆由此出;大地山河,日月星辰,皆從此產;是謂無形無情無
名之大道,是謂清靜無為之道體。
此道體也,「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永恆而無變遷,故謂
之真常,人之修行能及於此,則可證清靜無染真常之道體矣。
人人皆從此處源頭而來,自應返本還元,仍返回此故鄉之中,
未知有道之君子,以為然否?

總釋
此章明言眾生不能得道之緣由,是由於妄念之起,貪求身外有
形之萬物,不管得到與否,皆是大傷神氣損我靈寶,以致流浪
生死,常沉苦海濁辱之中,受苦受難。
如果棄惡向善,進修性命真常之道,一旦了悟大道的原理及事
實,修之不輟,在不知不覺中,自會有成,以達於常清常靜有
至樂而再無苦難的真常境界。
據道書所載,吾國自古及今,得道者不計其數,拔宅飛昇者,
八千餘處,人人面前皆有一條上昇之路,近在咫尺,有志者皆
可由此路而登清靜真常之無量壽域,愚於此祈禱上天,願無量
眾生,人人得道,個個昇仙。

◎另可參閱 13-2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