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2

离散数学

2020-2021 第 2 学期

王佛琴 527828562
教学分析

为什么要学习离散数学?
02
01 学科基础课
以学科知识本身为研究对象
与计算机学科 的,偏学术性的属于基础学
关系非常密切 科。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基
础学科为语文、数学和英语。
《算法分析》
《数据结构》

03
《数据库理论》
《编译原理》
《操作系统》
《可计算性理论》 结构化知识记忆
《人工智能》
《形式语言与自动
机》 零散知识记忆
《信息管理与检索》
教学方案
考核标准 待

30% 20% 50%

平时成绩 期中成绩 期末成绩


1 数理逻辑

课程 2 集合论

结构 3 图论

4 代数结构
教学总结

第一章 命题演算



辑 第二章 谓词演算
教学总结

第三章 集合


合 第四章 关系


第五章 映射与无限集
教学总结

图 第六章 图论


数理逻辑 集合论 图论

数学上的形式化的方法

研究形式逻辑

推理规律(符号逻辑)

数理逻辑 形式化语言(目标语言、对象语言)
具有单一、明确的含义
目标语言 + 规定的公式与符号 = 形式符号体系
命题演算 谓词演算

01
命题演算

数理逻辑的基本组成部分
谓词演算的基础
教学总结
第一章
1.1 命题及联结词
命题 1.2 命题变元与命题公式

演算 1.3
1.4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其他联结词
1.5 范式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命题

数理逻辑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推理 ,

而推理的前提和结论都是表达判断的陈述句。

表达判断的陈述句 = 推理的基本要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命题
定义 能判断真假但不能既真又假的陈述句称为命题

要 1. 真值唯一
点 2. 陈述句

陈述句所表达的判断只有两种结果,判断结果被称作命题的真值。
真值只能取两个值:真 ( T 或 1 )或假( F 或 0 )
称真值为真的命题为真命题,真值为假的命题为假命题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 1 )上海是个大城市。 Y
命题 ( 2 )所有素数都是奇数。 Y
( 3 ) 3 是奇数。 Y
( 4 )雪是黑色的。 Y
( 5 )地球外的星球上也有生物。 Y
判断下列语句 ( 6 ) a 是大于 1 的数。 N
是否是命题 ( 7 )你去哪里? N
( 8 )全体立正! N
( 9 )请进来! N
( 10 ) x+y>10 N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命题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是命题

我只给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N
理发师悖论
如果承认某一命题是真的,但它又是假
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但它又是真的。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注意事项

1 、命题一定是陈述句,但陈述句不一定是命题。
2 、真值是否唯一与我们是否知道它是两回事。
总之 : 命题是具有唯一真值的陈述句 ( 它只有
T 和 F 两种 )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命题符号化

目的
为了能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推理

方法
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 A , B , C ,… P , Q , R ,
…等来表示一个命题或命题变元。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命题联结词
1. 否定
定义
设 P 是命题, P 的否定“非 P” 也是一个命
题,记作﹁ P 。 ﹁称为否定联结词。P ﹁
例 设 P :张三是上海人。 P
则﹁ P : T F
张三不是上海人。 F T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命题联结词

对应的自然语言

“ 不”、“没有”、“无”、
“否定”、“并非”、“取反”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P Q P∧ Q
命题联结词
T T T
2. 合取 例如 T F F
定义 F T F
设 P设 P,Q 是命题,复合命题“ P 并且 Q” 称为
:张绍昆是个男人。
F F F
P 与 Q 的合取式 , 记作 P∧Q , ∧称为合取联结词。
Q :张绍昆是个教师。
• 当且仅当 P , Q 同为真时, P ∧ Q 的才为真;否则
则复合命题“张绍昆是个男人并且是个教师”
为假。
可符号化为: P ∧ Q 。
即 P ∧ Q :张绍昆是个男教师。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命题联结词

对应的自然语言
“p 和 q” 、“ p 与 q” 、“ p 且 q” 、“ p ,同
时 q” 、“ p 并且 q” 、“ p 以及 q” 、“ p 而
且 q” 、“既 p ,又 q” 、“不但 p ,而且
q” 、“尽管 p ,依然 q” 、“虽然 p ,但是
q” 等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P Q P ∨Q
命题联结词
T T T
3. 析取例如 T F T
定义 设 P :张军是大学生。F T T
F F F
Q :张军是足球运动员。
设 P , Q 是命题,复合命题“ P 或者 Q”
上述命题的析取为:
称为P与Q的析取式,记作 P∨Q 。 ∨称为析取
P ∨ Q :张军是大学生或张军是足球运动员。
联结词。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命题联结词

对应的自然语言

“p 或者 q” 、“要么 p ,要么 q” 、“不是 p ,


就是 q” 等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P Q P → Q
命题联结词
T T T
4. 条件 T F F
定义 设 P , Q 是命题,复合命题“如果
F T T P ,则
Q” 称为 P 与 Q 的条件式, F P → TQ 。 →称为
F 记作
• 例如 设并称
条件联结词。 P 为前件,QQ:我去看电影。
P :我有钱, 为后件。
• 当且仅当
则 P→ Q
P 的真值为 T , Q 的真值为 F 时, P→ Q
:如果我有钱,那么我去看电影。
又如 F设,其他情况,
的真值才为 P :我生病,P→Q 的真值都为 T 。
Q :我到医院去。
则 P→ Q :如果我生病,那么我到医院去。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命题联结词

对应的自然语言
“ 如果 p ,则 q” 、“因为 p ,所以 q” 、
“只要 p ,就 q” 、“只有 q ,才 p” 、“仅
当 q ,则 p” 、“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 q 是 p 的必要条件”、“既然 p ,那么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P Q PQ
命题联结词
T T T
5. 双条件
T F F
定义 F T F
P  Q 设 P , Q 是命题,
F F P 和 QT的等价命题记作
,读作“ P 当且仅当 Q” ,或 “ P
Q
• 当 P 和 Q 的真值都为 T 和 FP时,
等价 Q”
的真 PQ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命题联结词

对应的自然语言
“p ,当且仅当 q” 、“ p 是 q 的充分必要条
件”、“ p, q 含义相同”等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原子命题

定义 通常把不含任何联结词的命题称为原子命题
或简单命题。or 不能再分解的命题
(1)5 不是素数。
(2)2 和 3 都是素数。 都不是简单命题
例 (3)2 或 3 是素数。
(4) 若数 a 是 4 的倍数,则它一定是 2 的倍数。
(5) 数 a 是偶数当且仅当它能被 2 整除。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复合命题

定义 由简单命题和联结词组合成的复
杂命题称为复合命题。
• 在自然语言中,各类语句的联结词“与”
、“并且”、“或”等,往往没确定、惟
一的含义,是多义性的。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联结词的优先级

01 02 03 04 05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课堂练习
例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 1 )张路既聪明又用功。
( 2 )张路不仅聪明,而且用功。
( 1 ) P :张路聪明。 Q :张路用功。
( 3 )张路虽然不太聪明,但他很用功。
上述复合命题表达为: P ∧ Q
( 4 )张路不是不聪明,而是不用功。
( 5 )肖颖和李莉都是北大的学生。
( 6 )张芳与陈敏是好朋友。
( 7 )姜文和姜武是兄弟。
( 8 )只要张路用功,他就聪明。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句子形式化
例 只有你主修计算机科学或不是新生,才能从
校园网访问因特网。
方法 用命题变元表示每个句子(原子命题),
找出合适的联结词。
• A: 你主修计算机科学
• B: 你是新生
• C: 你从校园网访问因特网
• 命题符号化为: C → ( A ∨  B)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第一章
1.1 命题及联结词
命题 1.2 命题变元与命题公式

演算 1.3
1.4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其他联结词
1.5 范式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教学总结 1-2 命题公式

命题公式

什么是命题公
式?
由命题变元和联结词组成的复杂的命题
变元称为命题公式。

• 各个命题变元称为命题公式的分量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2 命题公式

命题公式
定义 命题逻辑公式 ( 公式 ) 可按如下法则生成 :
(1) 命题是公式 ;
(2) 如果 P 是公式 , 则 ( ﹁ P) 是公式 ;
(3) 如果 P,Q 是公式 , 则 (P∧Q),(P∨Q),(P→ Q),(P⟷Q) 是公式 ;
(4) 公式由且仅由有限次使用 (1),(2),(3) 而得 .

命题公式是一个按上述法则由命题变元、
命题联结词及括号组成的符号串。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2 命题公式

命题公式
例子
如果 P , Q 和 R 是原子命题,则
a.P→Q b.(P→( ﹁ Q)) c.(P∧ QR) d.(P∧ Q∨R))
e.(P∨ → Q) f.(P ﹁  Q) g.((P∧ Q)⟷R)
h.(P ∨ R) → Q) i.((P → Q) ∧(Q → R))
哪些是命题公式? a,b,g,i
注意:公式最外层括号可省
略。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2 命题公式

命题公式
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 命题

组成其命
命题公式也有真假,如何判断 ? 题的真假

故命题公式可看成是一个以真、假为定义域,以
真、假为值域的函数。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2 命题公式

真值表
定义 命题变元的一组确定的值 ( 它由若干
个 T 及 F 组成 ) 叫做公式的一个指派。每个指
派对应公式的一个确定的值。

定义 对于命题公式中各命题变元(分量)
指派所有可能的真值,以及由此而确定的命题
公式的真值汇列成表,称为真值表。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2 命题公式

真值表
例子 命题公式 P∧ ﹁ Q 的真值表:
P Q ﹁Q P∧ ﹁
  Q
这组命题
F F T F
变元的确
定值称为 F T F F 
该公式的 T F T T 整个表是
一个指派 该公式的
T T F F 真值表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2 命题公式

命题公式 永真公式与永假公式

永真公式

定义 如果命题公式在命题变元的任意不同
指派下,其真值总是 T ,则称这样的命题
公式为永真公式或重言式,记作 T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2 命题公式

命题公式 永真公式与永假公式

永假公式
定义 如果命题公式在命题变元的任意不同
指派下,其真值总是 F ,则称这样的命题
公式为永假公式或矛盾式,记作 F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2 命题公式

命题公式 永真公式与永假公式

可满足公式
定义 如果命题公式至少存在一个指派使其
真值为 T ,则称这样的命题公式为可满足
公式。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2 命题公式

命题公式
例 1 命题公式 P∧ ﹁ Q 的真值表如下所示。
P Q ﹁Q P∧ ﹁
  Q
F F T F 由表可知 P∧ ﹁ Q
F T F F  是可满足公式。
T F T T
T T F F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2 命题公式

命题公式
例 2 命题公式 (P∧Q)→P 的真值表如下所示。

P  Q P∧ Q (P∧Q)→P
F F F T
由表可知 (P∧Q)→P
F T F T 
T F F T 是重言式。
T T T T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2 命题公式

命题公式
例 3 命题公式﹁ (P→(P∨Q)) 的真值表如下所示。
P Q P∨ Q (P→(P∨Q)) ﹁ (P→(P∨Q))
  由表可知
F F F T F ﹁ (P→(P∨Q))
F T T T F  是矛盾式。
T F T T F
T T T T F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2 命题公式

练习
练习:试写出以下命题公式的真值表
PQ  R
P Q P∧ Q P∧Q→P
 
F F F T
F T F T 
T F F T
T T T T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第一章
1.1 命题及联结词
命题 1.2 命题变元与命题公式

演算 1.3
1.4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其他联结词
1.5 范式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等价关系
1. 命题间的等价关系
定义
设公式 P 、 Q ,在对于公式所有命题变
元的任意一组指派上,都具有相同的真值,则称
PQ
P,Q 是等价的命题,或 P 和 Q 逻辑等价,记为

注:有些书又将公式的等价关系称为公式相等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等价关系
例子 命题公式 P→Q 和﹁ P∨Q ,它们的真值表如下
P Q ﹁ P→Q ﹁ P∨
P Q
由表可知:
F F T T T
F T T T T P  Q  P  Q
T F F F F
T T F T T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命题等价的性质

A B A B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公式 为逻辑
真。
命题之间等价关系有如下三条性质:
1. 自反性: A  A
2. 对称性:若A  B A
B,则
3. 传递性:若A  B B ,C AC
,则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重要的等价关系

交换律

结合律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重要的等价关系

分配律

双否定律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重要的等价关系

德 . 摩根

(6
) 等幂律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重要的等价关系
(7
) 吸收律

((68)  ( P  Q)  P  Q
联结词化归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重要的等价关系
(10) P  Q  ( P  Q )  (Q  P )
 (P  Q )  (Q  P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重要的等价关系
(1
1) 常值与其的联结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代换法则
定理 1-3-1
 设 A 是公式 P 的一个子公式A B

 P  Q A 代换成公式 B
如果将公式 P 中的子公式
之后,得到的是公式 Q ,那么

• 等价关系具有传递性,不难看出,公式 P 按照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代换法则
例子 证明 ( P  Q )  ( P  Q )  P
证: (P ∧ Q) ∨ (P ∧ ﹁ Q) ⇔P ∧(Q ∨ ﹁ Q) 分配律
⇔P ∧T 补余律
⇔P 同一律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两个重要的公式
 因为联结词  和 可以化成联结词
 
、 和 。
 故所有的公式都可以化为由以上三种联结词构成
的公式。
① P  Q  P  Q (*)

② P  Q  ( P  Q )  ( P  Q )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证明公式等价的方法

证明两个命题公式相等的两种方法
1. 真值表法
画出命题变元的所有指派,得出真值

2. 等价演算
利用代换法则和重要等价关系,来演
算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等价演算
例 1 证明 (1) P  Q  ( P  Q)  ( P   Q)
(2) P  Q  ( P  Q)  ( P   Q)

证 (1) ﹁ P ∨ Q ⇔ P → Q , ﹁ Q ∨ P ⇔Q →
P
( ﹁ P ∨ Q) ∧(P ∨ ﹁ Q) ⇔(P → Q) ∧(Q →
P) 联结词
⇔P ⟷ Q 化归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等价演算
例 1 证明

证 (2) ( ﹁ P ∨ Q) ∧(P ∨ ﹁ Q) ⇔(P → Q) ∧(Q → P)


P ⟷ Q ⇔ ( ﹁ P ∨ Q) ∧(P ∨ ﹁ Q)
⇔ (( ﹁ P ∨ Q) ∧P) ∨(( ﹁ P ∨ Q) ∧ ﹁ Q)分配律
⇔ (( ﹁ P ∧P) ∨ (Q∧P)) ∨(( ﹁ P ∧ ﹁ Q) ∨ (Q ∧ ﹁ Q))
⇔ ( F ∨ (Q∧P)) ∨(( ﹁ P ∧ ﹁ Q) ∨ F ) 补余律
⇔ (Q∧P) ∨( ﹁ P ∧ ﹁ Q) 同一律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等价演算
练习 1 证明 P  (Q  R)  ( P  Q)  R

证 P →(Q →R) ⇔ P →( ﹁ Q ∨ R)
⇔ ﹁
P ∨( ﹁ Q ∨ R)
⇔ ( ﹁ P ∨ ﹁ Q) ∨ R
⇔ ﹁
(P ∧ Q)∨ R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等价演算
练习 2 证明 P  Q  [( P  Q )  P ]
证 (P∧Q) ⟷ P ⇔ ((P∧Q)∧P) ∨ ( ﹁ (P∧Q)∧
﹁ P)
⇔(P∧Q∧P) ∨ (( ﹁ P∨ ﹁ Q)∧ ﹁ P)
吸收律
⇔(P∧Q) ∨ ﹁ P
⇔(P ∨ ﹁ P)∧( ﹁ P∨Q)
⇔T∧( ﹁ P∨Q)
⇔ ﹁ P∨Q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等价演算
课后练习 证明下列等价关系
1. ( P  Q)  R  (Q  P )  R
2. P  (Q  R)  (Q  P)  R
3. ( P  Q)  R  ( P  R)  (Q  R)
4. P  (Q  R )  ( P  Q)  ( P  R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等价演算
answer 1. ( P  Q)  R  (Q  P )  R
证 (P → Q) → R ⇔( ﹁ P ∨ Q) → R 联结词化归
⇔ ﹁ ( ﹁ P ∨ Q)
∨R 德 . 摩根律
⇔ (P ∧ ﹁ Q) ∨ R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等价演算
answer 2. P  (Q  R)  (Q  P )  R
证 P → (Q → R) ⇔P → ( ﹁ Q联结词化归
∨ R)
⇔结合律 ﹁ P
∨ ( ﹁ Q ∨ R)
⇔ ( ﹁ P ∨ ﹁ Q) ∨德R. 摩根律
⇔ ﹁(P
∧ Q) ∨ R 联结词化归
⇔ ( P ∧ Q) → R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等价演算
answer 3. ( P  Q)  R  ( P  R)  (Q  R )
证 (P ∨ Q) → R ⇔ ﹁ (P ∨ Q)联结词化归
∨R
⇔( ﹁ P ∧ ﹁ Q) ∨ R 德 . 摩根

⇔( ﹁ P ∨ R) ∧ ( ﹁ Q∨ R) 分配律
⇔(P → R) ∧ ( Q → R) 联结词化归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等价演算
answer 4. P  (Q  R)  ( P  Q)  ( P  R)
证 P → (Q ∨ R) ⇔ ﹁ P ∨ (Q ∨ R联结词化归
)
⇔ ﹁等幂律
P∨﹁P∨
Q∨R 结合律
⇔( ﹁ P ∨ Q )∨( ﹁ P ∨ R)
联结词化归
⇔(P → Q) ∨ ( P → R)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等价演算
课后练习 证明 ( P  Q )  ( P  Q) 是永真式。
证 (P ∧ Q) →(P ∨ Q) ⇔ ﹁ (P∧Q)∨(P∨Q)
⇔ ( ﹁ P∨ ﹁ Q)∨(P∨Q)

⇔ ( ﹁ P∨ P)∨( ﹁ Q ∨Q)
⇔ T∨T
⇔T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等价演算 句子符号化 + 等价演



例子 试将下面的语句化简 :
情况并非如此:如果他不来,那么我也不去。

解法: 1. 用中文知识去化简;
2. 先将句子符号化,再进行等价演算将
符号化后的命题公式化简。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等价演算 句子符号化 + 等价演



answer 情况并非如此:如果他不来,那么我也不去。
解: P: 他来, Q: 我去,此句可符号化为:
﹁ ( ﹁ P → ﹁ Q) ⇔ ﹁ (P ∨ ﹁ Q)
⇔ ﹁P∧Q

所以上述语句可简化成:我去了但他没来。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等价演算 句子符号化 + 等价演



练习 试证语句“不会休息的人也不会工作,没有丰富知
识的人也不会工作” ,与语句“工作得好的人一定会休息并
且有丰富的知识”具有相同的逻辑含义。
解: P: 某人工作得好, Q: 某人会休息, R: 某
人有丰富知识
第一句可符号化为:
( ﹁ Q → ﹁ P) ∧ ( ﹁ R → ﹁ P)
第二句可符号化为: P →(Q ∧ R)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等价演算 句子符号化 + 等价演



answer 接下来证明:
( ﹁ Q→ ﹁ P)∧( ﹁ R→ ﹁ P) ⇔ P→(Q∧R)
证 ( ﹁ Q→ ﹁ P)∧( ﹁ R→ ﹁ P) ⇔ (Q∨ ﹁ P)∧(R∨
﹁ P)
⇔ (Q ∧R) ∨ ﹁ P
⇔ P→ (Q ∧R)
所以上述两个语句含义相同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等价演算
练习 证明下列逻辑等价式
(( A  B)  C )  ( B  ( D  C ))  ( B  ( D  A))  C
证 : ( ﹁ (A∧B)∨C)∧( ﹁ B∨(D∨C)) ⇔(( ﹁ A∨ ﹁ B) ∨C) ∧( ﹁ B∨D∨C)
⇔(( ﹁ A∨ ﹁ B)∧( ﹁ B∨D))∨C

⇔ ﹁ (( ﹁ A∨ ﹁ B)∧( ﹁ B∨D)) →C
⇔( ﹁ ( ﹁ A∨ ﹁ B)∨ ﹁ ( ﹁ B∨D))
→C
⇔((A∧B)∨(B∧ ﹁ D))→C
⇔(B∧(A∨ ﹁ D))→C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等价演算
课后练习 证明下列逻辑等价式
(( A  B  C )  D)  (C  ( A  B  D))  (C  ( A  B))  D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蕴含关系

2. 命题间的蕴含关系
定义 当且仅当命题 A→B 是逻辑真时 ( 即
A→B ⇔T) ,称“ A 蕴含 B” ,表示为: A ⇒B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蕴含关系的特征

蕴含关系的特征
1. 自反性: A ⇒A
2. 反对称性:若 A ⇒B , B ⇒A ,则 A
⇔B
3. 传递性: 若 A ⇒B , B ⇒C ,则 A
重要的蕴涵关系公式参看书 P12 表
⇒C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蕴含和等价的关系

若公式 P 与公式 Q 等价 :
P⇔Q

则有
P⇒Q, Q⇒P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常用的蕴含重言式
 

(1) P   Q  P (7) P  (P  Q)  Q
P Q  Q
 
 
 
 
  (8)  Q  (P  Q)   P

 
( 2) P  P  Q
 

(9)  P  (P  Q)  Q
Q  PQ
(10) (P  Q)  (Q  R)  P  R
(3)  P  P  Q
( 4) Q  P  Q (11) (P  Q)  (Q  R)  (P  R)

(5)  (P  Q)  P (12) (P  Q)  (P  R)  (Q  R)  R
(6)  (P  Q)   Q (13) (P  Q)  (R  S)  (P  R)  (Q  S)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蕴含的另一个特性

• 已知 A ⇒B 且 A ⇒C
• 则 A ⇒(B ∧ C)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蕴含关系
例子 证明以下蕴涵关系成立

(1 P  ( P  Q )  Q

 Q  ( P  Q )  P
(2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蕴含关系
证明( 1 P  ( P  Q )  Q

证: ﹁ P∧(P∨Q)→ Q ⇔(( ﹁ P∧P) ∨( ﹁ P∧ Q)) → Q
⇔(F∨( ﹁ P∧ Q)) → Q
⇔ ( ﹁ P∧ Q) → Q

﹁ ( ﹁ P∧Q)∨Q
⇔ (P ∨ ﹁ Q)∨Q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蕴含关系
证明( 2 Q  ( P  Q )  P

证:﹁ Q∧(P → Q)→ ﹁ P ⇔ ( ﹁ Q∧( ﹁ P∨Q))→
﹁P
⇔(( ﹁ Q∧ ﹁ P)∨( ﹁ Q∧Q))→ ﹁ P
⇔(( ﹁ Q∧ ﹁ P)∨F)→ ﹁ P
⇔(( ﹁ Q∧ ﹁ P))→ ﹁ P
⇔( ﹁ (Q∨P))→ ﹁ P⇔ ﹁ ( ﹁ (Q∨P))∨ ﹁命题演算
P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 ,
对偶关系 ∨}
最小联
结词

3. 命题间的对偶关系 组? {﹁ ,
∧}
基本联结词: ﹁ ,∨,∧。
联结词 → 和 ⟷ 可以利用公式化为基本联结词。

定义 设 A 是命题公式,且 A 中仅有联结词
﹁ ,∨,∧。在 A 中把∨,∧, F , T 分别换

A
成∧,∨, T , F 后所得的命题公式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对偶关系

例子 求下列命题公式的对偶公式。
① P∧( ﹁ Q∨R)
② ( ﹁ P∧T)∨Q

解: ① P∨( ﹁ Q∧R
)
② ( ﹁ P∨F)∧Q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对偶关系

练习 求下列命题公式的对偶公式。
1.((P  Q)  (P  Q))
2.( P  Q)  ( P  Q)  (P  Q)
3.( P  R)  T  ( P  F )  (P  Q)
4. ( P  Q)  R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对偶关系

answer
解: 1. ﹁ (( ﹁ P ∧ ﹁ Q) ∨( ﹁ P ∧ Q))
2.(P ∧ ﹁ Q) ∨(P ∧ Q) ∨( ﹁ P ∧ ﹁ Q)
3.(P ∨ ﹁ R) ∨F ∨(P ∧ T) ∨( ﹁ P ∧ ﹁ Q)
4. ﹁ (P ∧ ﹁ Q) ∧ R
作业:化简上述式子的对偶式。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对偶定理
定理 1-3-3
设 A 和 B 是命题公式,且 A 和 B 中都仅有联结

A
词﹁ ,∨,∧。 
B
为 A 的对偶式, 为B
的对偶式
如果 A  B ,则 A 
 B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3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对偶定理

例子
易证 P  (P  Q)  P  Q
由对偶定理可知,
P  (P  Q)  P  Q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第一章
1.1 命题及联结词
命题 1.2 命题变元与命题公式

演算 1.3
1.4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其他联结词
1.5 范式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教学总结 1-4 其他联结词

析取联结词
看下面的两句:
(a) 苗苗在看电视或者在吃饭。
(b) 苗苗今天上午十时在清华大学或者在北京大学

通常称命题 (a) 中的“或者”为“可兼或”,命题
(b) 中的“或者”为“不可兼或”。

“ 可兼或”与析取联结词∨相对应,而“不可兼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4 其他联结词

不可兼析取

1. 不可兼取 ( 异或 )
定义 设 P , Q 是命题,复合命题“ P 和 Q
不可兼取” 称为 P 与 Q 的异或式,记作
P∨Q 。 ∨称为异或联结词。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4 其他联结词

不可兼析取

真值表 P Q PQ
T T F
T F T
F T T
F F F

当且仅当 P 与 Q 的真值不同时,式子才取值为真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4 其他联结词

不可兼析取

例子 P: 李明正在家里学习
Q :李明正在剧场看戏

PQ : 李明正在家里学习或者正在剧场看

这两个命题之间是不
能使用析取联结词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4 其他联结词

不可兼析取
特性 • 1. PQ  QP
• 2. ( P Q )R  P  (Q R )

• 3. P  (Q R )  ( P  Q ) ( P  R )

• 4. PQ  ( P  Q )  (P  Q)
• 5. P Q  ( P  Q)
• 6. P P  F F P  P T P  P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4 其他联结词

不可兼析取

定理 P Q  R
设 P, Q, R 为命题公式,如果
P R  Q , Q R  P PQR
,则
,且 P Q  R 为矛盾式
P R  P  ( P Q)  ( P ,则
证明:因为 P)Q  Q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4 其他联结词

逆条件
2. 逆条件 C
定义 P Q
设 P 和 Q 是两个命题,复合命题
称为命题 P 和 Q 的条件否定(逆条件)
C
。 P Q P Q
T T F C
可见: P  Q  ( P  Q)
T F T
F T F 先构造条件句,
再对条件句取反
F F F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4 其他联结词

逆条件

例子
P: 他去。
Q: 你去。
则逆条件命题:
C
P Q :并非如果他去你就去。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4 其他联结词

与非
3. 与非
定义 P Q P↑Q
设 P 和 Q 是两个命
题,复合命题 P↑Q 称为 P 和 Q T T F
的“与非”。 T F T
F T T
当且仅当 P 和 Q 的真值都是 T
F F T
时, P↑Q 为 F, 否则 P↑Q 的真
值为
可见: P  Q  ( P  Q) 合取运算的对立面命题演算
T。
教学总结 1-4 其他联结词

与非

例子 P :小明是男的。
Q :小红是女的。
则与非式是:并非小明是男的与小红是女的

P  Q  ( P  Q)  P  Q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4 其他联结词

与非

特性 1. P  P  ( P  P )  P

2. ( P  Q)  ( P  Q )  ( P  Q)  P  Q

3. ( P  P )  (Q  Q)  P  Q
 (P  Q)  P  Q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4 其他联结词

或非
4. 或非 P Q P↓Q
定义 设 P 和 Q 是两个命 T T F
题,复合命题 P↓Q 称为 P 和 Q T F F
的“或非”。
F T F
当且仅当 P 和 Q 的真值都是 F F F T
时, P ↓ Q 为 T, 否则 P↓Q 的
可见: FP。
真值为  Q  ( P  Q) 两个命题析取的否定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4 其他联结词

或非

例子 P: 我看书。
Q: 我听音乐。
则或非式 P↓Q: ?
答案:我没有看书也没有听音乐。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4 其他联结词

或非

特性 1. P  P  ( P  P )  P

2. ( P  Q )  ( P  Q )  ( P  Q)  P  Q

3. ( P  P)  (Q  Q)  P  Q
 (P  Q)  P  Q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4 其他联结词

联结词优先级

优先级 符号 记
1 
2 
3 , , , 
c
4 , 
5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第一章
1.1 命题及联结词
命题 1.2 命题变元与命题公式

演算 1.3
1.4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其他联结词
1.5 范式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教学总结 1-5 范式

析取范式
例如, (P∧Q)∨( ﹁ R∧P)∨(Q∧R) 是析取范式。
1. 但是,
析取范式
(P∧Q)∨(P→Q)∨(Q⟷R) 不是析取范式
定义 , 如果一个命题公式可等价地表示为
因为 (P→Q) 和A1(P⟷ 
A2Q)  An
都不是合取项。
A 1,A 2 , ,A n
其中 都是由命题变
元或其否定的合取组成的项,则称这种表示形
式为析取范式。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析取范式 求命题公式的析取范式的步骤
1. 首先将命题公式中出现的各类联结词如  
转化为    。
2. 利用德摩根定律,把联结词 ﹁ 置于各个命题变
元的前面,并利用双重否定使命题变元前的否定
符号最多为一个。
3. 利用分配律和结合律,将命题公式转化为析取范
式。 命题演算
注意:求析取范式 把 ∧ 分配给 ∨ 连接的命题变元
教学总结 1-5 范式

析取范式
例1 求命题公P   (Q  R) 的析取范式

解:﹁ P∨ ﹁ (Q⟷R)⇔ ﹁ P∨ ﹁ ((Q→R)∧(R→Q))
⇔ ﹁ P∨
﹁ (( ﹁ Q∨R)∧( ﹁ R∨Q))

⇔ ﹁ P∨( ﹁ ( ﹁ Q∨R)∨ ﹁ ( ﹁ R∨Q))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析取范式
Q⟷R⇔(Q→R)∧(R→Q)
⇔(Q ∧ R) ∨( ﹁ R ∧ ﹁ Q)

作业:证明等价关系
(Q→R)∧(R→Q)⇔(Q ∧ R) ∨( ﹁ R ∧
﹁ Q)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析取范式
例2 ( P  Q )  (Q  ( R  S ))
求命题公式
的析取范式
解 : (P∨Q) →(Q∧(R→S)) ⇔ ﹁ (P∨Q)∨(Q∧( ﹁ R∨S))
⇔ ( ﹁ P∧ ﹁ Q)∨(Q∧( ﹁ R∨S))
⇔ ( ﹁ P∧ ﹁ Q)∨(Q∧ ﹁ R)∨(Q∧S)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析取范式

特性 公式为矛盾式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析取范
式的每一项中均必同时包括一命题变元及其否定。

例如
(  P  P  Q  R )  ( P  Q   Q )  ( P  R  R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析取范式
练习 求下式的析取范式
( P  Q)  ( P  Q)
(1)

( P  Q)  ( P  R)
(2)

P  ((Q  R)  S )
(3)

( 4 )( P  Q )  ( P  Q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析取范式
answer ( P  Q)  ( P  Q)
( ﹁ (P ∨ Q) ∧(P ∧ Q)) ∨( ﹁ ( ﹁ (P ∨ Q)) ∧ ﹁ (P ∧ Q))
⇔(( ﹁ P ∧ ﹁ Q)∧(P ∧ Q)) ∨((P ∨ Q)∧ ( ﹁ P ∨ ﹁ Q))
⇔( ﹁ P ∧P ∧ ﹁ Q ∧ Q) ∨((P ∨ Q)∧ ( ﹁ P ∨ ﹁ Q))
⇔F∨((P ∨ Q)∧ ( ﹁ P ∨ ﹁ Q))
⇔(P ∨ Q)∧ ( ﹁ P ∨ ﹁ Q)
⇔((P ∨ Q)∧ ﹁ P) ∨ ((P ∨ Q)∧ ﹁ Q)
⇔(P∧ ﹁ P)∨(Q∧ ﹁ P)∨(P∧ ﹁ Q)∨(Q∧ ﹁ Q)
⇔(Q∧ ﹁ P)∨(P∧ ﹁ Q)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析取范式
定义   在含有 n 个变元的合取项中,每个命题变元和
其否定不同时存在,而两者之一必出现且仅出现一次
,则称此合取项为最小项。
 
例如 对两个命题变元 P,Q
对三个命题变元P ,Q而言 :
, R而言 :
P∧Q,﹁﹁P∧
P∧﹁
Q,P∧Q,
Q∧ R﹁, ﹁P∧P﹁
∧QQ∧都是最小项;
R 都是最小
项 ; P∧P 不是最小项。
而﹁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最小项(小项)
n
• 一般来说, n 个命题变元有2 个小项。
• 例如:两个命题变元 P 和 Q ,有 4 个小项:

• 三个命题变元 P 、 Q 和 R ,其小项有 8 个: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最小项(小项)

• 一般来说, n 个命题变元有 个小项。


• 例如:两个命题变元 P 和 Q ,有 4 个小项:

• 三个命题变元 P 、 Q 和 R ,其小项有 8 个: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析取范式
定义

对于一个含有 n 个变元的命题公式,如果
已表示成析取范式,且该析取范式中的每
一个合取项都是最小项,则称此析取范式
为主析取范式。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析取范式 求主析取范式的步骤
(1) 求命题公式的析取范式。
(2) 如果该析取范式的某个简单合取式 P 中既
不含某个命题变元 Q ,也不含它的否定
﹁ Q ,利用
P  T  P  (Q  Q)  ( P  Q)  ( P  Q)
补元。
(3) 消除重复出现的命题变元或命题变元的否
定,矛盾式及重复出现的极小项。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析取范式
例 3 求 P∧(Q → P) 的主析取范式。
解: P ∧(Q → P) ⇔ P ∧( ﹁ Q∨P)
⇔ P ∧( ﹁ Q∨P)
⇔ (P ∧ ﹁ Q)∨P
⇔ (P ∧ ﹁ Q)∨(P∧T)
⇔ (P ∧ ﹁ Q)∨(P∧( ﹁ Q ∨ Q))
⇔ (P ∧ ﹁ Q)∨((P∧ ﹁ Q) ∨ (P∧Q))
⇔ (P ∧ ﹁ Q)∨ (P∧Q)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析取范式
例4 求 (P → Q)∧R 的主析取范式。
解: (P→Q)∧R) ⇔ ( ﹁ P ∨ Q)∧R
⇔ ( ﹁ P ∧R) ∨ (Q∧R)
⇔ ((Q∨ ﹁ Q)∧( ﹁ P∧R))∨((Q∧R)∧(P∨ ﹁ P)
⇔ (( ﹁ P∧Q∧R)∨( ﹁ P∧ ﹁ Q∧R))∨((P∧Q∧R) ∨( ﹁ P ∧Q∧R))
⇔ ( ﹁ P∧Q∧R)∨( ﹁ P∧ ﹁ Q∧R)∨(P∧Q∧R)

注意命题变元的书写顺序,按字母表
顺序写,作二进制转换时才不会混乱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析取范式
练习 求下式的主析取范式
( P  Q)  ( P  R)
(1)

(2)
( P  Q)  ( P  R)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析取范式

answer 1. ( P  Q)  ( P  R )
 (( P  Q)  ( R  R))  (( P  R)  (Q  Q )) 补元

 ( P  Q  R )  ( P  Q  R )  ( P  R  Q )  ( P  R  Q ) 分配律
调整命题变元的书写顺序
 ( P  Q  R )  ( P  Q  R )  ( P  Q  R )  ( P   Q  R )
 ( P  Q  R)  ( P  Q  R)  ( P  Q  R ) 消除重复项
 5,6, 7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析取范式

answer 2. ( P  Q)  ( P  R)
 (P  Q)  ( P  R) 把﹁提到命题变元前
 (P  Q)  P )  ((P  Q)  R ) 分配律
 (P  P)  (Q  P)  (P  R)  (Q  R) 分配律
 (Q  P  R)  (Q  P  R)  (P  R  Q) 补元:缺什么补什么
 ( P  R   Q )  (  Q  R  P )  (  Q  R   P )
 (Q  P  R)  (Q  P  R)  (P  R  Q) 去掉重复项,并按
字母顺序排序
 (  P  R  Q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析取范式 用真值表求主析取范式
定理 一公式的真值表中,使其为 T 的指
派所对应的最小项而形成的析取式即为此公式
的主析取范式。
求主析取范式的两种方法 :
1. 利用基本等式推出
2. 利用真值表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析取范式 用真值表求主析取范式
例 P  Q R (P→Q)∧R 找命题公式的值为 T 的
指派
表1 F F F F
F F T T 
F T F F 主析取范式—找命题公式
F T T T
T F F F
的值为 T 的指派,命题变
T F T F 元对应的编码为 T ,(其
T T F F
T T T T 否定对应的编码为 F )。

上表是前面例 4 的( P → Q )∧ R 的真值表 . 由表可知


, Q)  R  ( P   Q  R)  ( P  Q  R)  (P  Q  R)
(P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析取范式 用真值表求主析取范式
练习 求 (P  Q)  R 的主析取范式。
解 : 先列出公式的真值表如下 :
P Q R (P∧Q) ⟷R
 
F F F T
F F T F  由表可知,因此所求的主析取范式为
F T F T
(﹁ P ∧ ﹁ Q ∧ ﹁ R )∨(﹁ P ∧ Q ∧ ﹁
F T T F
T F F T
R )∨
T F T F ( P ∧ ﹁ Q ∧ ﹁ R )∨( P ∧ Q ∧ R )。
T T F F
T T T T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析取范式 小项性质

1.小项当其值指派与编码相同时,真值为 T ,其
他 2n-1 种指派下,真值为 F 。

2.任意两个不同小项合取式永假。

3.全体小项的析取式永真。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P  Q R ﹁ P∧ ﹁ Q∧ ﹁ R ﹁ P∧ ﹁ Q∧R ﹁ P∧Q∧ ﹁ R ﹁ P∧Q∧R
0 0 0 1 0 0 0
0 0 1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1 1 0 0 0 1
1 0 0 0 0 0 0

小 1
1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项 1 1 1 0 0 0 0

P Q R P∧ ﹁ Q∧ ﹁ R P∧ ﹁ Q∧R P∧Q∧ ﹁ R P∧Q∧R


真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值 0 1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表 1 0 0 1 0 0 0
1 0 1 0 1 0 0
1 1 0 0 0 1 0
1 1 1 0 0 0 1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合取范 式 (P∨Q)∧( ﹁ P∨R)∧(Q∨R) 是合取范式。


例如,
但是, (P∧Q)∧(P→Q)∧(R→Q) 不是合取范式,
2. 合取范式
定义 P→Q , R→Q 都不是析取项。
如果一个命题公式可等价地表示为
A1  A 2   A n
A 1,A 2 , ,A n
其中 都是由命题变
元或其否定的析取组成的项,则称这种表示形
式为合取范式。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合取范式 求命题公式的合取范式的步骤
1. 首先将命题公式中出现的各类联结词如 
转化为   。
2. 利用德摩根定律,把联结词 
置于各个
命题变元的前面,并利用双重否定使命题变元
前的否定符号最多为一个。
3. 利用分配律和结合律,将命题公式转化为合取
范式。 命题演算
注意:求合取范式 把 ∨分配给∧连接的命题变元
教学总结 1-5 范式

合取范式
例1 求命题公式 (P → Q)→(R ∧ S) 的合取范

解: (P→Q)→(R∧S) ⇔ ﹁ ( ﹁ P∨Q)∨(R∧S)
⇔ (P∧ ﹁ Q)∨(R∧S)
⇔ (P∨(R∧S))∧( ﹁ Q∨(R∧S))
⇔ (P∨R)∧(P∨S)∧( ﹁ Q∨R)∧( ﹁ Q∨S)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合取范式
例2 求命题公式 (P∧ ﹁ Q)→(R∧(T⟷S)) 的合
取范式
解 : (P∧ ﹁ Q)→(R∧(T⟷S)) ⇔ ﹁ (P∧ ﹁ Q)∨(R∧((T∧S)∨(F∧ ﹁ S)))
⇔ ( ﹁ P ∨ Q)∨(R∧((S) ∨F )))
⇔ ( ﹁ P ∨ Q)∨(R∧S)
⇔ (( ﹁ P ∨ Q)∨R)∧(( ﹁ P ∨ Q)∨S)
⇔ ( ﹁ P ∨ Q∨R)∧( ﹁ P ∨ Q∨S)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合取范式

特性 公式为重言式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合取范
式的每一项中均必同时包括一命题变元及其否定。

例如
(  P  P  Q  R )  ( P  Q   Q )  ( P  R   R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合取范式
练习 求下式的合取范式
P  ( P  Q  R )
(1)

(2
)( P  Q )  ( P  Q)

( P  Q)
(3)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合取范式
定义   在含有 n 个变元的析取项中,每个命题变元和
其否定不同时存在,而两者之一必出现且仅出现一次
,则称此合取项为最大项。
  对P , Q而言,﹁ P∨Q , P∨Q ,﹁ P∨
例如 ﹁ Q 都是最大项;

对P , Q , R而言,﹁ P∨ ﹁ Q∨ R,﹁ P∨Q∨


﹁R都是最大项,但 P∨Q 不是最大项。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最大项
n
• 一般来说, n 个命题变元有2 个最大项。
• 例如:两个命题变元 P 和 Q ,有 4 个最大项

• 三个命题变元 P 、 Q 和 R ,其最大项有 8 个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最大项
n
• 一般来说, n 个命题变元有2 个最大项。
• 例如:两个命题变元 P 和 Q ,有 4 个最大项

• 三个命题变元 P 、 Q 和 R ,其最大项有 8 个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合取范式
定义

对于一个含有 n 个变元的命题公式,如果
已表示成合取范式,且该合取范式中的每
一个析取项都是最大项,则称此合取范式
为主合取范式。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合取范式 求主合取范式的步骤
(1) 求命题公式的合取范式。
(2) 如果该合取范式的某个简单合取式 P 中既
不含某个命题变元 Q ,也不含它的否定
﹁ Q ,利用
P∨F ⇔ P∨(Q∧ ﹁ Q) ⇔ (P∨Q)∧(P∨ ﹁ Q)
补元。
(3) 消除重复出现的命题变元或命题变元的否
定,重言式及重复出现的最大项。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合取范式
例 3 求 (P → Q) → R 的主合取范式。
解: (P → Q) → R ⇔ ﹁ ( ﹁ P ∨Q) ∨R
⇔ (P∧ ﹁ Q) ∨R
⇔ (P∨R)∧( ﹁ Q∨R)
⇔ ((P∨R)∨(Q∧ ﹁ Q))∧(( ﹁ Q∨R)∨(P∧ ﹁ P))
⇔ ((P∨R ∨Q)∧(P∨R∨ ﹁ Q))∧(( ﹁ Q∨R∨P)∧( ﹁ Q∨R∨ ﹁ P))
⇔ (P∨Q ∨R)∧(P∨ ﹁ Q∨R)∧( ﹁ P∨ ﹁ Q∨R))
 0 , 2 , 6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合取范式
练习 求下式的主合取范式
( 并用连乘符号  记录下标 )

(P  R  P )  (Q  P)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合取范式
练习 0,2,3,4,5
 
𝛱 0,2,3,4,5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合取范式 用真值表求主合取范式
定理 一公式的真值表中,使其为 F 的指
派所对应的最大项而形成的合取式即为此公式
的主合取范式。
求主合取范式的两种方法 :
1. 利用基本等式推出
2. 利用真值表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合取范式 用真值表求主合取范式
P Q R (P∧Q) ⟷R
 
找命题公式的值为 F 的
F F F T
指派
F F T F 
F T F T
F T T F
T F F T
主合取范式—找命题公式的
T F T F 值为 F 的指派,命题变元对
T T F F
T T T T 应的编码为 F ,(其否定
对应的编码为 T )。
( P  Q)  R
 ( P  Q   R )  ( P   Q   R )  ( P  Q   R )  ( P   Q  R )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合取范式 最大项性质

1.最大项当其值指派与编码相同时,真值为 F ,
其他 2n-1 种指派下,真值为 T 。

2.任意两个不同最大项析取式永真。

3.全体最大项的合取式永假。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P  Q R P∨Q∨R P∨Q∨ ﹁ R P∨ ﹁ Q∨R P∨ ﹁ Q∨ ﹁ R
0 0 0 0 1 1 1
0 0 1 1 0 1 1
0 1 0 1 1 0 1
0 1 1 1 1 1 0
最 1
1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大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项 P Q R ﹁ P∨Q∨R ﹁ P∨Q∨ ﹁ R ﹁ P∨ ﹁ Q∨R ﹁ P∨ ﹁ Q∨ ﹁ R

真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0 1 0 1 1 1 1
值 0 1 1 1 1 1 1
1 0 0 0 1 1 1
表 1 0 1 1 0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1 1 1 0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的关系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5 范式

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的关系

求得其中一个,另外一个就可以得出。

例  A 是个命题公式, A 的主析取范式:

那么 A 的主合取范式  𝛱 1,2,3,4,7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第一章
1.1 命题及联结词
命题 1.2 命题变元与命题公式

演算 1.3
1.4
命题演算的关系式
其他联结词
1.5 范式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合法论证
命题演算的推理 and
有效论证
推理是从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前提是指已知的命题公式。
结论是从前提出发应用推理规则推出的命题
公式。 推理规则
前提 结论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演算的推理 逻辑结论
定义 若 (A1∧A2∧ ··· ∧Ak)→B 为重言
式,则称 A1,A2,···,Ak 推结论 B 的推理正确,
B 是 A1,A2,···,Ak 的逻辑结论或有效结论。
称 (A1∧A2∧…∧Ak)→B 为由前提 A1,A2,
…,Ak 推结论 B 的推理的形式结构。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演算的推理 判断推理是否正确的方法
• 同用“ A  B” 表示“ AB” 是重言式类似,用
“ AB” 表示“ AB” 是重言式。因而,若由前提
A1,A2,···,Ak 推结论 B 的推理正确,也记
• (A1∧A2∧…∧Ak)B
• 于是,判断推理是否正确的方法就是判断重言蕴涵式
的方法。比如真值表法,等值演算法,主析取范式法
等。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演算的推理
例子 如果天气凉快 , 小王就不去游泳 . 天气凉
快 , 所以小王没去游泳 .
解这种类型的推理问题的步骤:
① 先将命题符号化;
② 然后写出前提、结论;
③ 写出推理的形式结构;
④ 最后进行判断。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演算的推理
例子 如果天气凉快 , 小王就不去游泳 . 天气凉
快 , 所以小王没去游泳 .
解: ① P :天气凉快 Q :小王去游泳
② 前提: P→Q , P ; 结论:  Q
③ 推理的形式结构为
((P→Q)∧P)→  Q (1)
④ 判断 (1) 式是否为重言式。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演算的推理 I. 真值表法
P Q Q P→Q ((P→Q)∧P)→  Q
T T F F F∧T→F : T
T F T T T∧T→T : T
F T F T T∧F→F : T
F F T T T∧F→T : T
真值表的最后一列全为 T ,因而 (*) 是重言式。
所以推理正确。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演算的推理 II.等值演算法

((P→Q)∧P)→  Q  Q∨ Q
T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演算的推理 III.主析取范式法

((P→Q)∧P)→  Q
 m0∨m1∨m2∨m3
 (0,1,2,3)
— 刚好是全体小项的析取所以等价
于T
T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演算的推理

思考题: 用等价演算法判断如下推理正
确与否?

若今天不是星期六,明天就不是星期一。
明天是星期一,所以今天是星期六。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演算的推理
• P :今天是星期六; Q :明天是星期一
• 推理形式化结构为: ((P→Q)∧Q)→ P
(P→Q)∧Q→ P
⇔(P∨Q)∧Q→ P
⇔(P ∧ Q)→ P 所以推理正确
⇔(P ∨ Q) ∨ P
⇔T ∨ Q
⇔T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演算的推理 推理规则
1. 前提引入规则:在证明的任何步骤上,都可引入前提。
(P 规则 )
2. 结论引入规则:在证明的任何步骤上,所证明的结论
都可以作为后续证明的前提。 (T 规则 )
3. 置换规则:在证明的任何步骤上,命题公式中的任何
子命题公式都可以用与之等价的命题公式置换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演算的推理 推理规则

4. 如果要证明 A1 ,A2,…,An  A→B


等价于证明 A1 ,A2,…,An , A  B
(CP 规则 )
附加前提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演算的推理
P∧Q ⇒ P ﹁ P,P ∨ Q ⇒ Q
化简律 P∧Q ⇒ Q 析取三段论
P ⇒P∨Q P→ Q , Q → R ⇒ P→ R
附加律 Q⇒P∨Q
假言三段论

假言推理 P,P→ Q ⇒ Q 等价三段论 P ⟷ Q , Q ⟷ R ⇒ P ⟷ R

拒取式 ﹁ Q,P→ Q ⇒ ﹁P 构造性二难 P→ Q , R → S , P ∨ R ⇒ Q ∨ S

合取 P, Q ⇒ P ∧ Q 归结式 P∨Q, ﹁P∨R⇒Q∨R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直接推演

利用
1. 题中的前提
2. 推理规则 P 规 T规 置换规则 CP 规则
则 则
3. 重要的推理公式
由前提推结论

特殊:附加前提 CP 规则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直接推演 例 . 构造下列推理的论证
(1) p∨q, p→  r, s→t,  s→r,  t  q
①s→t 前提
②t 前提
③s ①② 拒取式 I12
④  s→r 前提
⑤r ③④ 假言推理 I11
⑥p→  r 前提
⑦p ⑤⑥ 拒取式 I12
⑧p∨q 前提
⑨q ⑦⑧ 析取三段论 I10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直接推演 例 . 构造下列推理的论证
(2) p→q, r→  q, r∨s, s→  q   p
①s→  q 前提
②r→  q 前提
③r∨s 前提
④q ①②③ 构造性二难 I14
⑤p→q 前提
⑥p ④⑤ 拒取式 I12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直接推演 例 . 构造下列推理的论证
(3) p→ (q→r), q, p∨  s  s→r
①p∨  s 前提
②s 附加前提引入
③p ①② 析取三段论 I10
④p→ (q→r) 前提
⑤q→r ③④ 假言推理 I11
⑥q 前提
⑦r ⑤⑥ 假言推理 I11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间接推演(反证法)

若 A1 ∧A2∧…∧An 是可满足式,则称 A1 ,A2,…,An 是相容

A1 ∧A2∧…∧An 是矛盾式,则称 A1 ,A2,…,An 是不相容的。

(A1 ∧A2∧…∧An ) →B  (A1 ∧A2∧…∧An ∧ B)


则 如果 A1 ,A2,…,An,  B 不相容,则说明 B 是 A1 ,A命题演算
2,…,An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间接推演 ( 反证
法 )
(A1 ∧A2∧…∧An ) →B  (A1 ∧A2∧…∧An ∧ B)

T (A1∧A2∧…∧Ak)B F
将  B 作为附加前提推出矛盾 F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间接推演 ( 反证
例 . 构造下列推理的论证
法 )
p→((r∧s)→  q), p,  s   q
①p→((r∧s)→  q) 前提
②p 前提
③ (r∧s)→  q ①② 假言推理 I11
④ ( q) 否定结论 由⑨得出矛盾,
⑤q ④ 置换 说明推理正确。
⑥r∧s ③⑤ 拒取式 I12
⑦s 前提
⑧s ⑥ 化简 I2
⑨s∧  s ⑦⑧ 合取 I
10 F 矛盾式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推演
练习
1.  P∨Q, Q∨R, R→S P→S
2.A→(B→C), (C∧D)→E,  G→(D∧ E) 
A→(B→G)
3. 用反证法证明:
(R→Q), R∨S, S→Q, P→QP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推演
answer 1.  P∨Q, Q∨R, R→S P→S
①p 前提
② P∨Q 前提
③Q ①②I10
④ Q∨R 前提
⑤R ③④ I10
⑥ R→S 前提
⑦s ⑤ ⑥ I11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推演
answer 2.A→(B→C), (C∧D)→E,  G→(D∧ E)  A→(B→G)
①A 前提 cp ⑧ D→E ⑤⑦I11
②B 前提 cp ⑨  (D→E) ⑧E1
③ A→(B→C) 前提 ⑩  ( D∨E) ⑨E16
④ B→C ①③I11 ⑪  (D∧ E) ⑩E9
⑤C ②④I11 ⑫  G→(D∧ E) 前提
⑥ (C∧D)→E 前提 ⑬G ⑪⑫I12
⑦ C→(D→E) ⑥E19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推演
answer 反证法证明: (R→Q), R∨S, S→Q, P→QP
①P 结论取反
② P→Q 前提
③Q ①②I11
④ R→Q 前提
⑤ S→Q 前提
⑥ R∨S 前提
⑦ Q ④⑤⑥I14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推演 实际推演
例:侦察员在调查了某珠宝失窃现场以及询问了
人证后,得到以下事实:
(1) 是营业员甲或营业员乙做的案
(2) 若是甲做的案,则案发在非营业时间
(3) 若乙提供的证词可信,则案发时货柜未上锁
(4) 若乙提供的证词不可信,则案发在营业时间
(5) 货柜在案发时确实上了锁。
侦察员判断:乙作案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推演 实际推演


骤:
1. 句子符号化
2. 将前提和结论区分开
3. 用推理规则进行命题推演
推理规则
前提 结论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推演 实际推演
1. 句子符号化
① 找简单命题 P: 营业员甲作案 Q: 营业员乙作案
R: 案发在营业时间 S: 乙提供的证词可信
② 用符号代替 W: 货柜案发时上锁
③ 每个句子用命题公式表式
前提: P∨Q, P→R,S→  W, S→R, W ;结论: Q
2. 前提和结论区分开
P∨Q, P→R,S→  W, S→R, W  Q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推演 实际推演

3. 命题演算 P∨Q, P→R,S→W, S→R, W  Q

①S→W 前提 ⑤R ③④I11
②W 前提 ⑥P →  R 前提
⑦P ⑤ ⑥ I12
③ S ①②I12
⑧P∨Q 前提
④ S→R 前提 ⑨Q ⑦⑧I10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推演 实际推演

思考题:
在自然推理系统 P 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

如果小张守第一垒并且小李向 B 队投球,则 A 队
取胜;或者 A 队未取胜,或者 A 队成为联赛第一
名; A 队没有成为第一名;小张守第一垒,因此
小李没有向 B 队投球。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推演 实际推演

P: 小张守第一垒
Q: 小李向 B 队投球
R: A 队取胜
S: A 队成为联赛第一名
前提: (P∧Q)→R, R∨S, S, P
结论:  Q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1-6 命题演算的推理

命题推演 实际推演

(P∧Q)→R, R∨S, S, P  Q


①Q 结论否定引入 ⑥  (P∧Q) ④⑤I12
② R∨S 前提 ⑦  P∨  Q ⑥E8
③ S 前提
⑧ P 前提
④  R ②③I10
⑨  Q ⑦⑧I10
⑤ (P∧Q)→R 前提
⑩ Q∧  Q ①⑨

命题演算
教学总结 第一章 总结
• 1. 判断句子是否是命题。
方法:①陈述句 ②能判断真假
• 2. 联结词( 5 个)、优先级。
• 3. 判断所给表达式是否为命题公式,命题符号化。
• 4. 写命题公式的真值表。
• 5. 主析取、主合取范式。
• 6. 等价变换——证明两个命题公式是否等价。
• 7. 直接推理、反证法(注意格式!) I 、 E 公式可以
不写下标。
命题演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