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8

憲法與基本法概論

第二講 國家的根本道路

一、近代西方的共和理想及其基本內容
二、华夏三期立憲與當代中國的根本道路
三、民主集中原則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一、近代西方的共和理想及其基本内容

現代西方“共和”理想的確立

隨著 18 世紀以來,順應歷史潮流,歐洲古代王國開始向現代民
族國家轉型:
憲制層面:人民主權、權力分立、天賦人權、依法治
國等憲制思想得到確立,也被統稱為“共和”政制,短時
間內成為世界的中心。

第一部近代意義上的成文憲法——美國 1787 年憲法

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成文憲法—— 1919 年德意志國憲法《魏瑪憲法》


一、近代西方的共和理想及其基本内容

憲 人民主權原則

的 人權保障原則
共和 基
本 法治原則

則 分權原則
一、近代西方的共和理想及其基本内容
1.1 人民主權原則
1 ,人民主權的提出
 布丹在 1576 年國家論一書中,提出主權概念和主權是國家的要素之
一的理論。主權是國家對內對外一種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他提出的主
權實際是君主主權,對抗神權。

18 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提出人民主權理論,指出主權應當是公意的最高
體現 ( 人類慾望促成的歷史必然),包含
 ( 1 )人民是主權的享有者;
 ( 2 )主權不能轉讓;
 ( 3 )主權是公意,不能代表;
 ( 4 )主權不可分割;
 ( 5 )主權不受限制;
 ( 6 )主權是唯一的。
一、近代西方的共和理想及其基本内容
1.1 人民主權原則
2 、人民主權的內容
 ( 1 )主權在民,屬於人民,既不能剝奪,也不能轉讓,也不能
分割,國家權力人民授予。
 ( 2 )憲法由人民制定產生,國家由人民組織;
 ( 3 )人民擁有主權,人民通過代表行使主權。主權的所有者
和行使者是分離的。代議民主制使人民都有參與政治的固有的
權利,承認對議員及其他公務人員的選舉權、對其統治權和政
治責任的追及權、知情權,以及參與法律的決定權。
 ( 4 )憲法和國家應保護人民的利益;如果國家違背人民的利
益,人民有權重組國家,重訂憲法,人民對國家有監督權。
一、近代西方的共和理想及其基本内容
1.1 人民主權原則
3 ,人民主權原則的確立
 1789 年法國人權宣言規定:整個主權的本體主要寄託國民。任
何團體、任何個人都不得行使主權未明白授予的權力。

 接著,各國憲法都規定主權屬於人民。在一些國家憲法中沒有
主權在民的提法,只有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提法。但是,不論
何種提法,均承認主權屬於人民。中國憲法第 2 條規定。

 最後,民主成為憲法構建國家制度的重要原則,參政權成為憲
法確認的一項公民基本權利;政治體制中實行直接民主和間接
民主制度,代議機構均由人民選舉產生等。
一、近代西方的共和理想及其基本内容
1.2 人權保障原則

 人權的兩種意義:
 ( 1 )是自然法上,作為人的應有權利存在。
 ( 2 )是實在法上,憲法規定的人的權利。

思考:什麼是“權利( right )”呢?


一、近代西方的共和理想及其基本内容
1.2 人權保障原則
漢語中的“ Right”
“Right” 一詞,源自古羅馬時期的“ ius” 一詞,
指的是一種“具體的正義”,也即“獲得己所應得或
不讓已所應得被侵於人的正義”。漢語“權利”一詞
來自清末京師同文館對英文“ Right” 一詞的翻譯。
當時的翻譯者,從“ Right” 一詞最表面的意思
入手,認為它指的是一個人實現或不實現某種利益的
自由。
為此,翻譯官最終取“權力”的“權”字,與
“利益”的“利”字,創造出“權利”一詞,指稱
“ Right” ,,遂成濫觴。
一、近代西方的共和理想及其基本内容
1.2 人權保障原則
20 世紀初我國學者對“ Right” 一詞翻譯的反思

嚴復先生在給梁啟超的
書信中指出“用‘權
利’一詞翻
譯‘ Right’ 實乃以霸
譯王。

林語堂先生也認
為“ Right” ,應當翻譯為
“正義”。
一、近代西方的共和理想及其基本内容
1.2 人權保障原則
基本人權在憲法中的規定

 1776 年美國獨立宣言最早宣佈人權的憲法性法律。人人生而平
等,人有一些不可轉讓的權利:生命權、自由權、追求幸福權。
 1789 年法國人權宣言宣佈:人生而自由平等,只有在公共利益
上才顯示社會上的差別。任何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保存人的自
然和不可動搖的權利 ---- 自由、財產、安全、反抗壓迫。

於是,各國紛紛效仿,在憲法中確立人權原則:
第一,憲法明文規定人權;
第二,憲法限制權力,防止侵犯人權;
第三,建立權利保障制度。
中國憲法第 33 至 56 條規定。
一、近代西方的共和理想及其基本内容
1.2 人權保障原則
基本人權在憲法中的規定

 各國憲法對基本人權的規定也是發展的,從最初的
政治權、人身權、財產權的保護,到社會經濟權利、
教育文化權利,現在提出了環境權、和平發展權、
國際人權。兩個國際人權公約的制定和實施就是標
誌。

 所以,人應享有權利;法律應規定權利;政府應保障人的權利。
一、近代西方的共和理想及其基本内容
1.3 法治原則

“ 法治”的誕生史,就是人類建立秩序的歷史。
一、近代西方的共和理想及其基本内容
1.3 法治原則
人類建立秩序的歷史 城邦出現
(強制
力)
远古的呼唤: 原始部落 : 古 1 、確認習慣法
為了種族的延續, 原始習慣 希 2 、早期成文法
我們需要秩序! (規範 臘
性)
神話 / 哲學
(善良價
值)
“ 法治應當包含兩重意義:已
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
亞里士多德的思考:
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 公元前 4 世紀提出法治概念
身是制訂的良好的法律。” (普遍適用性 + 公開明確
性)
一、近代西方的共和理想及其基本内容
1.3 法治原則
(現代法治狀態形成的基本要
素)
已成立的法律

制訂的良好的法律

獲得普遍的服從

完備的法律已經存在
一、近代西方的共和理想及其基本内容
1.3 法治原則
法治原則在我國憲法中的規定

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一切法律不能與憲法抵觸;
 遵守憲法和法律是一切機關和公民的義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正當法律程序;
 權力法定,依法行政;
 司法獨立審判,保障公民的公平、公正的司法程序。
 中國憲法序言最後一段和第五條的規定。
一、近代西方的共和理想及其基本内容
1.4 分權原則

西方權力分立學說的奠基人是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

完整的權力分立學說包含兩層含義:

* 以“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為原則,進
行第一輪的事權分工,以謀求一種價值(民主、效益、
公正)的均衡與和諧。

* 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在第一輪事權
分工的基礎上來進行第二輪的分權,目的是促成“權
力制約權力”的政治格局,以防止權力腐敗。
二、华夏三期立憲與當代中國的根本道路

華夏第一期立憲: 夏商周的建立

共同體的性質:華夏部落大聯盟——夏商周

共同體的目標:百國之異(百國之亂) 百國之和

制度保障: 中心部落的權威建立 + “ 禮”的出現


二、华夏三期立憲與當代中國的根本道路

華夏第二期立憲: 秦漢的努力

共同體的性質:大一統的君主國——秦、漢

共同體的目標:天下分治(亂) 天下一統(治)

制度保障: 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 儒家“新禮”的出現


二、华夏三期立憲與當代中國的根本道路

中國第三期立憲: 清末以來
 1 )清末出現“分裂”趨勢;
 2 )辛亥之後,不僅共和難以實現,單靠民族主義亦難以統一中國;
 3 )俄國革命送來了革命經驗(新型政黨);
 4 )新中國的建立,國家終獲統一;
 5 ) 1982 年 12 月制定並公佈了現行的《中國憲法》
二、华夏三期立憲與當代中國的根本道路

華夏第三期立憲: 清末以來

共同體的性質:大一統的共和國

共同體的目標: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

制度保障: 以新型政黨制度為核心的政權組織結構制度
二、华夏三期立憲與當代中國的根本道路

大 我 人民主權原則
一 國
统 憲
基 法 民主集中原則
础 的
上 基
人權保障原則
的 本
共 原
和 則 法治原則
二、华夏三期立憲與當代中國的根本道路
民主集中原則
民主集中原則與分權原則的共性
1 、均是以人民主權原則為前提與基礎;

2 、均承認國家機關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應該要有職權上的分工。

兩者間的不同就在於:

“ 分權”強調用權力機關間的分權,以及中央與地方間的分權,來達到制
衡效果,從而有利於避免權力的腐敗。

“ 民主集中”則強調各機關、個地方均需最終服從於中央,有利於集中力
量辦大事。
二、华夏三期立憲與當代中國的根本道路

我國憲法中的民主集中原則

《憲法》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
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
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
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
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三、民主集中原則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政體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政權組織形
式)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
國家的基本制度 國體
的人民民主專政的
(國家性
社會主義國家
質)

集中力量進行社會
國家根本任務
主義現代化建設
三、民主集中原則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1 我國政體 : 人民代表大會制
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直接體現
 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
( 1 )中國憲法第二條—國家權力機關如何產生?
( 2 )中國憲法第三條—權力機關與其它機關間的總橫向關係?

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內容:
 ( 1 )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 ( 2 )以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並用制度產生人民代表;
 ( 3 )人民代表大會實行民主集中制,集中行使國家權力;人
大產生國家行政、司法機關,後者對前者負責;
 ( 4 )人民代表向人民負責。
三、民主集中原則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1 我國政體 : 人民代表大會制

 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也意味著我國單一制的國家結構:(中國憲法
第四條在第三條第四款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詳細規定)

單一制:中央政府對領土內的所有地區和國民行使全權的國家,地方
的權力來源於中央的授權。

與之相對的是聯邦制,即由兩個以上成員國組成的採取分權制的國家。
三、民主集中原則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1 我國政體 : 人民代表大會制

人民代表大會制圖解

全國人大

省人大 市人大 縣人大 鎮人大

國務院 省政府 市政府 縣政府 鎮政府


三、民主集中原則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2 我國國

我國的國體,即國家性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
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憲法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
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 人民民主專政是人民主權原則的應有之義;
*“ 社會主義”,通說認為我國一切國家制度皆冠以“社會主義”,應做
最廣義理解;
* 國體中的本質以及最有內容的部分,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
三、民主集中原則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2 我國國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當性來源:
1 、歷史經驗的體會:
( 1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 2 )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就;
2 、中華民族的共同信念。

延伸:
* 沒有“黨的領導”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在實現集中力量辦大事方面是很可疑的,
* 當有了“黨的領導”之後,權力機關的效率有了保證,全國動員力才真正得以實現,
* 與此同時,“黨的領導”亦有利於防止權力的腐敗。
三、民主集中原則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3 國家根本任務

憲法序言第七自然段寫到:
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這是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必然要求,必須指明這一目標。
三、民主集中原則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4 總結
民主集中制原則,是基於我國特殊國情的科學原則,而它
的確立,意味著我們必須同時為之確定相匹配的國家根本
制度,即:

*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原則的直接體現)

*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保證原則效果的發揮)

* 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確立原則後的應有之意)
三、民主集中原則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思考:國家機構的根本組織原則是什麼?

民主集中制原則

思考:那是不是所有機構都是民主地選?集中地管呢?

並不是,在具體設置每一國家機構時,是考慮每一機構
承擔國家職能的特點,來確定其所實行的組織形式的。

總結:原則只是“貫穿始終”,但絕不是“千篇一律”
三、民主集中原則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我國中央國家機構關係圖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權力機關 國家主席
(兼任立法機關) 國家元首

國家監察委員會 國務院 司法機關


監察機關 行政機關

人民法院 人民檢察院
審判機關 法律監督機關
三、民主集中原則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1 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 1 )性質和地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憲法第
57 條)。主要體現在:( 1 )國家權力屬於人民代表大會,由它統
一行使國家權力;
 ( 2 )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具有全權性,一切重大的國家和社會問
題由人民代表大會決定;
 ( 3 )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具有至上性,高於行政、司法。
三、民主集中原則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1 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 2 )主要職權有:
 ( 1 )監督憲法實施,包括對憲法的修改 ;
 ( 2 )制定國家的基本法律和法律;
 ( 3 )選舉和決定國家機關組成人員;
 ( 4 )決定國家重大事項;
 ( 5 )對由它產生的國家機關行使監督權,審議他們
的工作報告,對政府工作提出質詢;(憲法第 62 、 63
條)
三、民主集中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1 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 3 )國家權力機關的組織特點:
 1 、如何產生:“民主”原則;
 2 、如何“管下”:“集中”原則;
 3 、內部決策:“民主合議”原則。
三、民主集中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2 中央人民政府

 1 )國務院的性質和地位:國務院是中央人民政府(相
對地方政府而言),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
執行人大的法律和決議;在國家的行政機構體系中是
最高行政機關,負責國家的行政事務。(中國憲法第
85 條)
三、民主集中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2 中央人民政府

 2 )國務院的產生與組成:國務院由國家主
席提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產生,並由
其罷免。國務院由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
和各部部長等組成。(中國憲法第 86 條)
三、民主集中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2 中央人民政府

 3 )國務院領導體制:從政務院的集體領導到目前國務
院的總理負責制。總理負責制的體現:
 ( 1 )總理有國務院組成人員的提名權;
 ( 2 )領導國務院工作,其他人員協助其工作;
 ( 3 )召開國務院常務和全體會議;
 ( 4 )簽署國務院決定、命令。(中國憲法第 88 條)
三、民主集中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2 中央人民政府

 4 )國務院職權:
 ( 1 )制定行政法規,發佈行政命令;
 ( 2 )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提出議案、
法案;
 ( 3 )領導各部、委的工作及全國行政工作。(中國
憲法第 89 條)
三、民主集中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2 中央人民政府

 5 )行政機關的組織特點:

 1 、如何產生:“上級提名” +“ 民主決定”原則;

 2 、如何“管下”:“集中”原則;

 3 、內部決策:首長個人負責制原則。
三、民主集中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3 最高監察機關
1 )性質:(憲法第 125 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察委員會是最高監察機關。國家監察委
員會領導地方各級監察委員會的工作,上級監察委員會領導下級監
察委員會的工作。

2 )職責(憲法 126&127 條)  


國家監察委員會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
委員會負責。地方各級監察委員會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和上一
級監察委員會負責。
監察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監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
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監察機關辦理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案件,應當與審判機關、檢
察機關、執法部門互相配合,互相制約。
三、民主集中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3 最高監察機關

 3 )監察機關的組織特點:

 1 、如何產生:體現“專業提名” +“ 民主任命”原
則;

 2 、如何“管下”:集中制

 3 、如何內部決策:主任負責制
三、民主集中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4 最高審判機關

 1 )人民法院的任務
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
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憲
法第 131 條)。
三、民主集中原則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4 最高審判機關

 2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的產生
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由全國人大選舉產生。
(憲法第 62 條)。
 最高人民法院其它法官由院長提名,由全國
人大常委會任免。
三、民主集中原則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4 最高審判機關

 3 )審判機關的組織特點:

 1 、如何產生:體現“專業提名” +“ 民主任命”原
則;

 2 、如何“管下”:審級監督

 3 、如何內部決策:審判委員會實行的是專業合議制。
三、民主集中原則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5 最高檢察機關

 1 )人民檢察院:
 人民檢察院的性質是法律監督機關。(憲法第 136
條)
 人民檢察院組織體系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地方各級人
民檢察院組成。(憲法第 137 條)
 2 )領導體制是垂直領導與對本級人大負責結合。(憲
法第 138 條)
 3 )人民檢察院的職權是維護國家法律的尊嚴,代表國
家進行法律公訴。
三、民主集中原則在國家機構設計中的體現
3.5 最高檢察機關

 4 )檢察機關的組織特點:

 1 、如何產生:體現“專業提名” +“ 民主任命”原
則;

 2 、如何“管下”:集中制

 3 、如何內部決策:有條件的合議制
拓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 3 條:檢察委員會在檢察長的主持
下,討論決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問題,如果檢察長不同意多數人
決定,可報請本級人大常委會決定。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