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3

消失的地平線


媒介時代的童年再建構

李國基

本文 2010 年 11 月 26 日發表於
「第四屆教育與文化論壇國際研討會」
「地平線」

• 指地面與天空的的分界線;
• 人們與可見地平線的距離代表著電波傳送與
電報發明前,人類通訊與相見所能及的最遠
距離;
• 也是人類現實社會與想像世界的象徵界線。
• 數位媒體科技的高度與急速發展,將帶領
媒介時代的兒童,
• 進入如同 Hilton 於《消失的地平線》書中
所描述的「香格里拉」美麗新世界?
• 或是帶來無可挽回的夢靨?
• 而在當代的媒介社會中,台灣的社會對於
「童年」的概念與內涵卻又是如何重構?
一、劃清界線

• Postman 認為印刷術的發明,等於劃下了「成
年」與「童年」的明確界線。這條界線的構成的
關鍵,乃是來在於掌握進入知識殿堂的鑰匙。識
字的成年人,掌握了資訊的傳導權,得以對於兒
童設計與規劃漸進的知識獲得進程。

• 十七到十九世紀之間,印刷術的發達造成知識的
大量流通,工業革命也造成了人們生活與工作型
態的轉變。此時,現代教育體系的導入和家庭生
活的私人化兩個制度的發展,是進一步將兒童從
成人社會中分隔出來的重要關鍵。
二、電視延伸視野卻模糊了界線

• “ 電視” --- 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大


眾傳播媒介;
• 電視幾乎就是陪著兒童成長的保姆,而兒
童似乎就是「電視搖籃中的孩子」( Edwa
rd L. Palmer, 1987 );
• 人類學家米德甚至將電視比喻為兒童的
「第二個父母」。
• 現今的兒童可以很輕易的從電視五花八門
的節目,取得各式各樣的資訊,其資訊的
取得可謂迅速又豐富。

• 電視的便利性,也使得兒童輕易的進入成
人的秘密花園,不再只是遨遊於其純真的
世界。
• Postman 指出,電視以三種方式徹底腐蝕了
兒童與成人之間的區分線:
• 首先,電視不要求他的觀眾學習方能捕捉它
的形式;
• 第二,電視不要求觀眾具備複雜的心智和行
為;
• 第三,電視也不會對觀眾進行分類、隔離。

• Postman 認為,當兒童有機會去接觸過去所
潛藏在成人世界的訊息時,這些兒童就已經
被迫逐出童年世界了。

• 電視延伸了人們的視野,卻也模糊了成人與
兒童之間的界線!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
ldhood

• 作者:尼爾.波斯特曼
作者:
• 原文作者: Neil Postman
• 譯者:蕭昭君
譯者:
• 出版社:遠流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年 01 月 25

• 童年之死
• 作者: David Buckingham
• 譯者:楊雅婷
• 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年 01 月 01 日
三、穿越地平線的網際網路

• 全球網際網路將使得無論男女老少皆可打破空間
的藩籬,並且不論身分、地位、階級、教育程度
的高低,也不管「成人」或「兒童」,都能接近
( access )各種資訊。
• 王世英等( 2010 )調查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媒體
使用行為,結果顯示,網路已超越電視,成為國
小學童最常使用的媒體,也是學童認為最重要的
媒體。
• 網路受學童倚賴的程度相當高,蔚然成為現代兒
童不可或缺的重要學習與娛樂管道。
• 若說電視模糊了成人與兒童之間的
界線,網路網路則是直接將界線擦
拭掉。

• 網際網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也使得兒童更輕易的穿越了地平線,
從空中鳥瞰成人世界的種種。
貳、雲端的想像與誘惑

年紀輕輕 不該輕嘆息 快樂年齡 不好輕哭泣

   拋開憂鬱 忘掉那不如意
   走出戶外 讓我們看雲去

~ 摘錄自鍾麗莉作詞 / 黃大城作曲 / 陳明韶演唱 - 「讓我們看雲


去」
一、讓我們看「雲」去

• 近來,「雲端運算」這個聽來帶點浪漫色彩的科
技名詞席捲台灣各大媒體版面。
• 所謂的「雲」,其實是由許多部具有高運算能力
的超級電腦所組成的資料中心。
• 「進入雲端」,指的就是透過網路,連接上這些
超級電腦,由它們來幫你處理資料。透過網路的
運算能力,取代使用你原本安裝在自己電腦上的
軟體,或是取代原本把資料存在自己電腦硬碟的
動作,轉而透過網路來進行各種工作,並存放檔
案資料在網路龐大的虛擬空間上。
二、漫步在雲端
• 透過在雲端穿梭的通訊,兒童進入想像與超現實世界。

• 在雲端運算時代,隨便一支手機、一台衛星導航
( GPS )、甚至路邊的提款機,都可能變成個人電腦。

• 透過使用網路服務,使用網頁介面進行各種運算和工
作,如使用 Hotmail 、 Gmail 、 Facebook 、 Yahoo 、
Google 、 Youtube…… 等等、或在無名小站、 Flicker
上使用相簿分享照片、用 iPhone上傳下載各種軟體與
遊戲的同時,你就已經漫步在雲端之上了,『漫步在
雲端』對現今的兒童青少年而言,已是稀鬆平常之事。
三、雲端的陷阱

• (一)線上遊戲的陷阱
• (二)網路交友的陷阱
• (三)網路色情的陷阱
• (四)網路沈迷或成癮的陷阱
叁、童年認同的前世與今生
• 一、現代成人的童年社會認同
• 近來各大媒體頻繁地播出民進黨五都選舉候選人
所推出的童年宣傳短片。這個選舉廣告雖充滿政
治意涵,但卻也勾勒了上一世代(所謂戰後嬰兒
潮出生的三、四年級)的童年時期社會認同的典
型。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1sI9yenATIU
• 那個時代的兒童,對於未來職業的社會認同,不
外乎「師」字輩(醫師、教師、律師、工程師…
等等)與「家」字輩(科學家、發明家、作家、
畫家、旅行家…等等)。更有甚者,則希望成為
對社會國家甚至全人類有重大貢獻的總統、英雄、
偉人等。
而五、六年級的現代成人對於李壽全作詞作曲的
「我的志願」,應該也不陌生:

• 很小的時候  爸爸曾經問我 你長大後要做什麼
我一手拿著玩具 一手拿著糖果  我長大後要做總統
六年級的時候  老師也曾問我  你長大後要做什麼
愛迪生的故事  最讓我佩服  我長大要做科學家

慢慢長大以後 認識的人越來越多
慢慢我才知道 總統只能有一個
慢慢我才知道 科學家也不太多

中學的時候 作文的題目 你的志願是什麼
耳邊又響起 母親的叮嚀 醫生、律師都不錯

~ 摘錄自李壽全作詞作曲 - 「我的志願」
• 從上面的歌詞內容也可看出那個年代兒
童普遍的志願,不外乎也是總統、醫師、
律師、科學家… . 等「師」與「家」字
輩的職業。
二、現代兒童的社會認同

• 國語日報於 2010 年兒童節前夕,針對國小


高年級的學童,進行其未來職業的志願調
查,結果發現,歌星、演員已經成為現代
兒童未來職業的第一志願;
• 總統已不在其志願選項之中,因為常會
「被罵」、「被喊下台」。
• 另一項調查所指出,電視戲劇中的角色或名人的
偏差價值觀,已廣泛成為孩子的角色模範:有將
近一半的小朋友贊成電視戲劇中主角「有仇必報、
以暴制暴」的作為;
• 四分之一的孩子認同女明星們嫁入豪門過好日子,
也有兩成的孩子認為像小 S 般未婚懷孕沒有關係
(兒福聯盟, 2005 )。

• 可見,電視媒體影響力愈來愈大,削弱了家庭與
學校對於形塑兒童價值觀的功能。
• 兒福聯盟公布「二○一八年兒少直播現象
與影響調查報告」,近八成兒少曾使用直
播,六成七兒少未來想以直播主或網紅為
職業,
• 美國財經雜誌富比士 (Forbes) 調查統
計, 2018 年 You Tube 網紅的第一名各種
收入有 2200 萬美元。

•WHO???
• 7 歲的萊恩是「萊恩玩具頻道」的主角,全
球有 1700 萬人訂閱,超過 260 億人次看他
介紹、玩玩具。
2022 全球前十大 YouTuber 排行

三、認同形塑管道的轉變
• 傳統的認同形塑是父母親這個世代所建立的結構,好讓兒
童在社會上有所遵循。

• 兒童是一個社會行動者,兒童能夠創造他們自己的認同,
他們主要是和同儕與媒體一起形塑認同的。

• 電視與網路是當前提供兒童和青少年最廣泛的物質和文化
作品的選擇,因此成為認同形塑的重要來源與管道(王瑞
賢等譯, 2009 )。
• 現代兒童的社會認同角色從總統、科學家、
發明家、醫師、老師、律師…… . 等等,轉
變成為歌星、演員。
• 現代兒童接觸媒體的時間已超過在學校上課
的總時數,媒體這個「潛在課程」對學童的
認同形塑所造成的影響實不可小覷。
• 傳播媒介已經邊緣了家庭的認同形塑角色,
甚至取代學校,而成為第一教育體制(教育
部, 2002 )
肆、媒介時代的現代童年

• 台灣在近些年來,社會變遷快速,現代兒
童所處的生活環境與家庭結構已不同以往。
這種社會文化與脈絡的變異,也影響了當
代人們對於童年的重新建構。
一、遽變的童年

• (一)離婚率亞洲第一,三成家庭變單親
• (二)貧富差距歷史新高,十二年來低收
入戶多一倍
• (三)生育率世界最低,休閒與教育文化
投入比二十年前增加一倍
• (四)幾乎家家有電腦,戶戶有網路
• (五)學童主要的休閒娛樂為電視與上網
二、失去山林的童年
• Richard Louv 在《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中引用
了 Turner 的「邊疆理論」( frontier thesis ),
說明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美式的自然經驗拓展
了三道邊疆 --- 從功利主義,到浪漫眷戀,再到電
子隔絕時代:
• 第一邊疆是美國對其西部的拓荒時代;
• 第二邊疆時代則是屬於郊區和荒野的時代,那時
期,男孩們憧憬成為樵夫和童子軍,女孩則嚮往
生活在大草原上的小屋;
• 今天的孩子則是生活於第三邊疆,在電子數位媒
介的未知世界中探險。
二、失去山林的童年

• 上一世代的童年是在山林田野中的大然中度過的,
現今的兒童卻是每天面對電視、電腦的虛擬世界。
• 人們從親近自然的特性( biophilia ),逐步轉向
親近影像的特性( videophilia )(周儒, 200
9 )。現今媒介時代的兒童,似乎得到了 Richard
Louv 所說的「大自然缺失症」( nature-deficit
disorder )(郝冰、王西敏譯, 2009 )。
• Last Child in the
Woods: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
Deficit Disorder
• 原文作者: Richard Louv
• 出版社:野人
• 譯者:郝冰、王西敏
• 出版日期: 2009 年 05 月 05 日
三、戴著雙翼的童年
• 近年來,有些人開始對兒童與電子媒體間的關係,
提出一種較為正面的建構,認為兒童非但不是被
動的媒體受害者,反而被認為擁有一種效力強大
的媒體識讀能力( media literacy ),以及一種成
人所無法擁有的自發、自然的智慧。

• 論者認為新的科技媒體提供了新的機會,使他們
得以發揮創造力,建立屬於自己的社群,並且實
現自我。它們可以作為兒童「賦權」
( empowerment )與「解放」( liberation )
的雙翼,載著兒童飛入雲端,創造媒介的美麗新
世界。
三、戴著雙翼的童年

• 現代數位科技媒體主要是以電腦之間的連結網路,
所形成「互動式」的新型傳播形態與文化。這種
新的數位科技媒體不同於舊的電視媒體,前者中,
兒童為互動參與者;後者只是讓兒童被動的吸收。
• 數位科技新媒體在年輕一輩的人之中醞釀了各種
形式的意識( consciousness ),引領他們超越
其父母與老師(成人)所受到限制的想像內容與
空間,釋放兒童內在的自發性與想像力。
四、配備防毒軟體的童年
• 在此媒介時代,兒童接觸媒體科技已無可避
免,一味地禁止兒童接近媒體,不但難以落
實,且不切實際。
• 因此新時代的兒童必須對媒體科技訊息的製
造、傳播與接收過程有所體認與辨識能力。
• 培養兒童駕馭雲朵的力量,使其有如孫悟空
的觔斗雲,運用自如,卻變化無窮。媒體素
養教育就像是一功能強大的「防火牆」,是
媒介時代的「防毒軟體」,阻斷了不良、不
當的資訊進入兒童的世界。
伍、建構童年的防火牆

• 在此媒介時代,學校更應負起提供與培養
兒童媒體識讀與近用的相關能力,發揮其
有利之處,避免其可惡之處。
• 目前台灣的學校教育,已在正式學校課程
中,以融入的型態加入「資訊教育」與
「媒體素養教育」,希望藉由課程的實施,
能讓兒童在悠遊浩瀚雲海天際之時,得以
避免媒介不良元素之毒害。
一、資訊教育
• 資訊教育的課程設計主要著重在使學生瞭解資訊
科技與生活的關係,認識電腦硬體及操作環境,
學習基本應用軟體的操作,以及網際網路的使用;
其次強調如何使用資訊科技工具有效的解決問題,
並進一步養成學生運用邏輯思維的習慣;最後引
入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相關的議題,以養成學生
使用資訊科技的良好態度與習慣(教育部, 200
8 )。
二、媒體素養教育

• 教育部在 2002 年 10 月
24 日公佈《媒體素養教育
政策白皮書》,視「媒體
素養教育」為一種終身學
習,希望個人透過媒體素
養教育獲得「釋放」與
「賦權」的知能,並運用
媒體來溝通表達和獲取改
善社會的能力。
在九年一貫課程民國 97 年年修訂版的九年一
貫課綱,將媒體素養相關能力指標融入各領
域課程中,預計於民國 100 年實施。
• 表一、媒體素養基本能力
• 1. 瞭解媒體訊息內容
• 1-1 瞭解不同媒體的表徵系統(媒體語言與成規)
• 1-2 瞭解媒體類型與敘事如何產製意義
• 1-3 瞭解並能應用媒體製作技巧與技術
• 1-4 瞭解科技與媒體文本的聯動關係
• 2. 思辨媒體再現
• 2-1 辨識媒介內容中年齡、性別、種族、職業、階級、性
傾向等各種面向的刻板印象和權力階級
• 間的關係
• 2-2 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媒
介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 2-3 解讀媒介再現所潛藏的價值意涵與意識型態
• 3. 反思閱聽人的意義
• 3-1 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 3-2 瞭解個人與文本的意義協商本質
• 3-3 瞭解文本的商業意涵中「閱聽人」的概念
• 3-4 認識廣告工業的主要概念:收聽 / 收視率、廣告的社會與文
化意涵
• 4. 分析媒體組織
• 4-1 瞭解媒體組織的守門過程如何影響文本產製
• 4-2 檢視媒體組織的所有權如何影響文本選擇與組合
• 4-3 瞭解公共媒體與商業媒體的區別
• 4-4 檢視資訊私有化的影響
• 5. 影響和近用媒體
• 5-1 瞭解媒體公民權的意義
• 5-2 實踐接近與使用媒體
• 5-3 區辨被動媒體消費者與主動媒體閱聽人
• 5-4 主張個人肖像權、隱私權
• 5-5 主張公共資訊開放
• 現今台灣 E 世代的學生,總是在不同的媒體平
台、文本間尋找相似素材,其媒體經驗即是互
文性( intertextuality )的,對他們而言,多
元識讀的技巧與能力更顯得重要。
• 教師在課堂上應扮演協助者角色,帶動學生進
行討論與對話,並激勵他們以新科技從事文化
生產,將批判行動落實到校外—在網路社會發
展新認同、新關係及新社群,成為改變的作用
者( agents of change )( Hammett, 1999;
Kellner, 1998 )。
地平線消失了

誰是兒童?誰是成人?
哪裡是現實世界?哪裡是想像世界

「解放」左翼 「賦權」右翼
振起雙翼 走出戶外 讓我們看雲去

霎時

山林在我腳下
風聲在我耳邊

過去的童年影像
層層疊疊
隨風飄散

雲端之上
九霄之巔

我望見一處消失的地平線

繽紛的色彩
多元的世界

那就是

媒介時代的香格里拉
• 謝謝聆賞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