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0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主讲:张海燕
Tel : 15200346832
QQ:738490456
导 论 目 录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马克思和恩格
斯关于共产主义的经济理论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 第五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则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 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的社会
主义和共产主义文献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把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概括为三种主要流派,即反动的社
会主义、保守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或空想
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版,第 1 卷, 295~305 页,北
京人民出版社 2012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经济理论

反动的社会主义从封建的或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批
判资本主义,企图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社会制度,开历
史的倒车。
 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试图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改良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
 批判的或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代表了历史发展的
方向。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由马克思和恩格
斯完成的,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
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经济理论

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区别: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从公平、正义等理性原则出发来批判资本
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构想未来的理性王国。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
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
矛盾和运动规律的深刻分析,从中发现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
种种物质因素,从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
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发现未来
社会的基本轮廓。因此,社会主义就不是人们头脑的主观想象了,
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本身提出的、用以解决这些矛盾
的客观要求。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经济理论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热衷于设计未来社会的细节,而马克思和恩格
斯则认为,明确宣布:“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
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而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
界。马克思指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
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
历史环境。而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这实际上是一个
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如
果一个方程式的已知各项中不包含解这个方程式的因素,那我们就无
法解这个方程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版,第 4 卷, 541 页,北京,人民出版
社, 2012 )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千年不变的理想王国,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为,未来社会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他们反复强调:
“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
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
会。”
“ 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
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
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
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版,第 4 卷, 601 、 582 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经济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中的矛盾: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在社会主义
制度还没有出现的条件下,人们如何能够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在
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时,没有社会主义的理
论,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实践,如果人们对于所从事社会主义的运动目标
毫无了解,那么,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还有什么意义?这个矛盾从科学
社会主义诞生的那天起就始终困扰着社会主义者。在社会主义运动中一
直存在着“左”倾与“右”倾、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两个极端、两种错
误,前者把理论视为神圣不变的教义,认为理论就是一切,手段微不足
道;后者把经验视为真理的源泉,认为目标微不足道,运动才是一切。
这两种片面性,都是由于不能正确处理这一矛盾造成的。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是通过引
入社会实践这一范畴得以解决的。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
发展是主观与客观、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即社会实践。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着社会,在改变环境的同时改
变着自己。
“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版,第 1 卷, 135 页,北京,人民
出版社, 2012 )
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建立的唯物史观,既克服了经验主义的
不可知论,又摆脱了唯理主义的先验论,从而为社会主义
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认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献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经
常是作为同义语加以使用的。不过,为了把自己的理论与
当时流行的各种空想的、改良的社会主义相区别,他们更
多的是用共产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来表达自己的理论和主
张。对此,恩格斯曾经多次作过说明。在 1888 年发表的
《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明确指出:
后来,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壮大,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工
人运动中的影响日益增长,共产主义运动逐步代替社会主
义运动,成为工人运动的主流,因此,恩格斯在后来的著
作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称作科学社会主义,科学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际上是一回事。
但是,这种情况在马克思发表《哥达纲领批判》后有了一
定变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地把共产主
义社会区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发展阶段,低级阶段实行按
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从列宁开始,逐步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区别开来,将马克思所说
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作社会主义社会,而把马克思所说的共产
主义的高级阶段称作共产主义社会。列宁说:
“ 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通常所说的
社会主义,马克思把它称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
段。既然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那么 ‘共产主义’这个名词
在这里也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记这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马克
思的这些解释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他在这里也彻底地运用了唯物主
义辩证法,即发展学说,把共产主义看成是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
的。马克思没有经院式地臆造和 ‘虚构’种种定义,没有从事毫
无意义的字面上的争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而
是分析了可以称为共产主义在经济上成熟程度的两个阶段的东
西。”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 38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
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
( 1 )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恩
格斯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贯穿在他们全部的
理论之中。
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回答“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什么
时”,恩格斯写道:“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
员都能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
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并以废除私有制来实现这一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 1 版,第 42 卷, 373 页,北京,人民出版
社, 1979 )
在 1857—1858 年《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马克思从个性发展的角度
把社会发展概括为三大形态,即:
“ 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
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
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
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
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
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
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 1 版,第 46 卷上册, 104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只有在摆脱了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
中,人们才能真正成为自然和历史的主人,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
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
( 2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
原理,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
结果。他们认为,阶级对立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是生产资
料私有制造成的,因而消灭私有制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
根本途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著名
论断: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版,第 1 卷, 414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
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的必然性。他指出:
“ 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作用力,要求承认生产力
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压力,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
可能的限度内,越来越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无论是信用无限膨
胀的工业高涨时期,还是由大资本主义企业的破产造成的崩溃本身,都使
大量生产资料不得不采取像我们在各种股份公司中所遇见的那种社会化形
式。某些生产资料和交通手段一开始规模就很大,它们,例如铁路,排斥
任何其他的资本主义经营形式。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这种形式也嫌不够
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不得不承担起对它们的管理。这种
转化为国家财产的必要性首先表现在大规模的交通机构,即邮政、电报和
铁路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却表明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线索,即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并在此基础上
实行有计划的生产。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
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
( 3 )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强调生产力的首要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
主义经典作家主张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就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
展生产力,为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现实的条件。在《共产
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
政治统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尽可能快地增加生
产力的总量,并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概括为“扩大、丰富
和提高工人的生活”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版,第 1 卷, 415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由于消灭了阶级对立,
生产力的发展不再是少数人剥削大多数人的手段,而是为了满足
人们的共同需要,目的和手段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 生产力的增长再也不能被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所束缚了,工
人群众自己应当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当他们已经这样做的时候
——这样一来,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不再是对立的存在物了—
—那时,一方面,社会的个人的需要将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
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
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
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8 卷, 199~200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
恩格斯也多次阐述这一思想,他指出,在未来社会中:
“ 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
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
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
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版,第 3 卷, 724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

“ 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
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
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同上书, 814 )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
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
( 4 )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物,商品交换是
私人生产者之间的一种交换关系。他们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
一个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在那里,人们“用公共的生
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做一
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版,第 2 卷, 126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由于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处在人们直接的控制之下,因此,
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都是简单明了的。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
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
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
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
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
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
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
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
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
支配。
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
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
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
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
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
国的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版,第 3 卷, 671 页,北京,人民出版
社, 2012 。)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否定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可能性,但他们同时也指出,在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消灭后的社会生产中,价值决定仍会在下述意义上起支配
作用,即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劳动时间的节约和核算将成为首
要的经济规律。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
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
( 5 )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是怎么
样的呢?恩格斯指出:
“ 只要分配为纯粹经济的考虑所支配,它就将由生产的利益来
调节,而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地发展、
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版,第 3 卷, 581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决定分配,分配方式是随着生产
方式的发展而变化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其分配方式
是发展的,高级阶段和低级阶段有所不同,马克思指出:
“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
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
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
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
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
——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
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
配!”
(同上书, 364-365 页。)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
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
(6) 消除城乡和工农差别,实现城乡融合。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
首要条件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 1 版,第 3 卷, 57 页,北京,人民出版
社, 1960 。)
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
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劳动的将是同样的一些人,而不再
是两个不同的阶级。单从物质方面的原因来看,这已经是共产
主义联合体的必要条件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中文 1 版,第 4 卷, 371 页,北京,人民出版
社, 1958 。)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
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
( 7 )阶级和国家的消亡,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
领导所代替。
恩格斯指出:“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产者
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
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
在一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版,第 4 卷, 190 页,北京,人民出版
社, 2012 。)
“ 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
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
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在各个领域中将先后成为多余的事情而
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
所代替。”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 562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

四、关于过渡时期的经济理论
 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以后,还必须经过一个比较漫长
的过渡时期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过渡时期,无产阶级的
最初任务不是消灭阶级、国家和商品生产,而是逐步改造旧的
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国有经济,为共产主义制度的建
立创造物质条件 . 为此,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
系实行强制性干涉,即采取如下一些措施,作为变革全部生产
方式所必不可少的手段:
1. 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 征收高额累进税。
3. 废除继承权。
4. 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5. 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
中在国家手里。
6. 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
7. 按照共同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
改良土壤。
8.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 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10. 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
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版,第 1 卷, 421~422 页,北京,人民出


版社, 2012 。)
四、关于过渡时期的经济理论
例如,马克思在 1874 年批判巴枯宁巩固小土地所有制的论调时,提出
了集体所有制和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恩格斯在后来进一步发展了这个
思想,提出无产阶级一旦掌握了政权,就可以把大地产交给(先是租
给)在国家领导下独立经营的合作社,并指出,在向完全共产主义过
渡时,必须大规模采用合作生产作为中介环节。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版,第 4 卷, 580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
在《论住宅问题》中,恩格斯指出,“劳动人民将成为房屋、工厂和
劳动工具的总所有者。这些房屋、工厂和劳动工具的用益权,至少在
过渡时期难以无偿地转让给个人或团体。同样,消灭地产并不是消灭
地租,而是把地租——虽然形式发生变化——转交给社会。所以,由
劳动人民实际占有全部劳动工具,决不排除保存租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版,第 3 卷, 26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
四、关于过渡时期的经济理论
关于过渡时期的这些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无疑是具有重
要参考意义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也是相当吻合的。
早就有学者指出,马克思过渡时期理论实际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最初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国家已经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国有经济控制了
经济的关键部门,但在公有制之外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公
有制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机
制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马克思关于
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称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初设想。
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
理论
 如何科学地对待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
科学地对待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首先就要正确理解这些理论
的方法和实质,理解它们在什么条件下和什么限度内才是科学的,这样才能避免犯
简单化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理论所面临的任务绝不是仅仅把握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的最基本的特征或规定,而是深入、完整地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内部各种复杂的
联系和运动规律,把握整个经济运动的总过程,为在经济建设中不断寻求符合经济
规律要求的具体经济形式、更好地组织社会生产、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供可
靠的理论依据。
在马克思所处的那个历史阶段中,科学的任务只能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的趋势
和要求,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总的趋势,抛开各种具体复杂的因素和环节,
通过科学的抽象,发现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最一般、最基本的特征或规定性,
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 十月革命前后的一段时期里,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经济学
“消亡”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颇为流行。当时一些重要
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曾持这一观点,布哈林的观点很具代表
性。在 1920 年出版的《过渡时期经济学》一书中,他开宗明义地
讲道:“理论政治经济学是关于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的
科学,也就是关于无组织的社会经济的科学”,“资本主义商品
生产的末日就是政治经济学的告终”
(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学》, 1 页,北京,三联书店, 1981 )
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 然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消亡绝不等于政
治经济学的消亡。列宁十分正确地指出,布哈
林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定义相比恩格斯的定义
“倒退了一步”,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
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
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
形式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版,第 3 卷, 528 页,北京,人民
出版社, 2012 )
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952 年,
这些意见正式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题出版发
行。 1954 年 8 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正式出版。
(参见顾海良、张雷声:《 20 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 298-304 页,北
京)
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斯大林明确回答
了这一问题: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
关系。这里包括: ( 一 )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 二 ) 由
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
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 ( 三 ) 完全以它
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这一切共同构成政治经济学的对
象。
(《斯大林选集》下卷, 594-595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
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规律和逻辑主线的确立,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体系,
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创立。
二、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
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和规
律)
 ( 1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从资本主义到社
会主义的过渡,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
实现。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就是利用商品生产和市场,使社
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保证国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的集体化。
 ( 2 )社会主义工业化。
 ( 3 )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基础
就是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以高度技术和不受剥削的劳动者的
劳动为基础的大机器生产。
 ( 4 )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公有制有两种形式: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
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统治地位;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互助
合作的关系;实行有利于劳动者的产品分配。
 ( 5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各种经济规律中,社会主
义基本经济规律起着决定作用,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一切
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
的手段。它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生产不断增长
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
文化需要。
 ( 6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
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中适合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分配的调节者。这个规律的要求是:社会必须用计划来领导国民经济,
各个生产部门必须有计划地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部门必须遵守必
要的比例,必须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物力、人力和财力。
 ( 7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与按劳分配。社会主义使劳动者摆脱了
剥削,用为自己、为全社会的自由劳动代替了为剥削者的强迫劳动。
 ( 8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
生产的必要性是由社会主义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全民所有制和农村集
体所有制——的存在决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主要限于个人消费品。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是受到限制的。价值规律不是生
产的调节者,但在一定范围内对个人消费品的流通起调节作用,并通过消
费品的流通对生产产生影响。
 ( 9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共产主义的特征是:有比社会主义更
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着生产资料单一的全民的共产主义所有制,没
有阶级和阶级差别,没有城市和农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重大差
别,劳动从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变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在生产力水平和劳
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的基础上,物质产品有了极大丰富,实行“各尽所能,
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分配原则。
 ( 10 )社会主义阵营各国间的经济关系是崭新的社会主义类型的
国际关系,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经济关系则是建立在完全平等、
互利、尊重一切大小民族的国家主权、兄弟互助、一切经济联系
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之上的,体现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即劳
动人民国际团结的原则。

上述观点概括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形成了
比较完整的体系,大体上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和规律。

(参见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 )
三、正确看待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
济学
 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
会经济特征的理论的关系:
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理论在现
实中的运用,其中主要观点如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
配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
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理论的歪曲,它在根本上背离了经典
作家的思想。
三、正确看待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片面之处。前者把传统理论与经典理论混为一谈,忽视
了二者的根本区别。从这种观点出发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或者由于生
产力不够发展,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模式”没有实行的条件,待生产
力发展后,我们仍然会实行高度集中、政企不分和平均主义严重的传统模
式;或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没有科学价值,不能指导
我们的实践。后者把传统理论与经典理论完全割裂,忽视了二者的内在联
系。从这种观点出发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和
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斯大林等少数人主观意志的产
物,现实中出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完全是一种没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
怪胎。这两种观点都是有害的、片面的。
三、正确看待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教条化地运用和实践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未来社
会理论的结果,这包括两个方面意思:一是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直接来
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经典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如生
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是对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
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不能割裂二者的联系,否则就会割断历史,陷入
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
二是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对经典理论的教条化的运用,它虽然源自经
典社会主义理论,但又依据这些经典理论并结合当时的客观实际和人们的主
观理解,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作了具体的探索,对社
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内在规律作了深入的阐发,不少观点和做法都
超出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当时的设想。其中也有不少片面甚至错误的东西,如
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过早取消商品货币关
系等,因此,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直接等同。
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演变(可不讲)
 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改良:
( 1 )民主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体系,它反对无产阶级革
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试图在不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和平进
入社会主义,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达到社会主义的目的。民主社
会主义的经济纲领,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公有制与私有制结合的混合所
有制;建立和发展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的经济民主;建立和发展社会福
利制度,保障财产和收入的公平分配。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的一定时期内曾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于改善劳动者的地位、
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实现经济的民主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演变
 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改良:
( 2 )市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市场社会主义则是指生产资料公有
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
和资本市场)规律。
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所谓的第五代市场社会主义
理论,主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追求社会公平而不是公有制,应当寻
求实现社会公平的新的所有制形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推动传统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
是,这一理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的问题,
特别是没有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问题。
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演变
 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改良:
( 3 )自治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自治社会主义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
代的南斯拉夫有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自治理论的出发点是
人的解放和国家的消亡。自治理论认为,国有制只是公有制的低
级形式,在国有制下,劳动者不能直接管理生产资料,在一定条
件下,会造成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和异化,使公有制变质,
因此,国家所有制应当向社会所有制过渡,而自治则是社会所有
制的本质特征。在自治制度中,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他们直接
管理企业,直接选举和监督企业的管理人员,直接支配产品的分
配方式,从而实现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自治社会主
义在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面作出
了重要的贡献,但也包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有很强的空想色彩。
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演变
 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改良:
( 4 )生态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生态社会主义发端于 20 世纪 70 年代,它探索超
越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寻找从根本上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类真正自由
的途径。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通过对劳动的剥削和自然的掠夺,实现
其无休止的扩张,造成了社会排斥、贫穷、战争和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的根源在
于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和资本主义积累本身的逻辑。在上述基础上,生
态社会主义明确提出了废除资本主义,由自由联合劳动者共同拥有生产资料的生
态社会主义目标。生态社会主义在公有制和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实现适当的经济增
长,推动把社会主义作为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最终方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
价值。但是,这一理论并没有能够提出系统、完整的经济理论和实践方案。

总的来看,上述理论探索从不同方面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值得研
究借鉴。但是,都存在一些片面性和缺陷。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端
 毛泽东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在中国流行的经济理论是苏联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所阐述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针对这种情况,毛泽
东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推动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
次结合”,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为此,他写下了《论十大关
系》、《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等指导经济建设的重要文献,努力探索中
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并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独创
性理论观点。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给予了极大关注。
他强调,“目前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 4 卷, 7 页,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端
 毛泽东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
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毛泽东读了许多遍,作了许多
评论,经他批注的就有四个本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 1959 年 12
月至 1960 年 2 月的三个月时间里,毛泽东与邓力群等同志一起对苏联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即社会主义部分进行了逐章逐节的认真研
读,肯定了教科书中正确的方面,同时指出这本书存在的严重错误。
在研读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对社
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许多
新的观点,包括:
( 1 )坚持政治挂帅,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 2 )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3 )走群众路线,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主张:“领导人员以普
通劳动者姿态出现,以平等态度待人,改进规章制度,干部参加劳
动,工人参加管理,领导人员、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 4 )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
( 5 )“向科学进军”,“实行技术革命”。
( 6 )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 7 )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工具。
( 8 )社会主义经济是波浪式发展的。
( 9 )农、轻、重协调发展,“两条腿走路”。
( 10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读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对象、方法、起点、主线、体系构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产关系,
就必须一方面联系研究生产力,另一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
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毛泽东文集》,第 8 卷, 131 页,北京,人
民出版社, 1999 )
“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
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
策、办法来。”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 853 页,北京,人民出版
社, 1991 )
无疑,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总体上看,还属于传统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的范畴,难免有其历史局限。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思想,如
主张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主要依靠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推动经济发展
等,明显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以后出
现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灾难性局面埋下了伏笔,这是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 改革开放初期: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拨乱反正,清理极
“左”思想的影响,回归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比如:
—— 针对片面拔高生产关系的能动作用和对所谓的“唯生产力论”的
批判,重申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强调了发展
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 针对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和“穷过渡”的思想,提出要从现实
的生产力状况出发探讨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
探讨了全民所有制内部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问题。
—— 针对片面强调“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
想,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出要重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框框开始
被打破。 1984 年 10 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
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
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
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还提出
“实行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增强企业活力是经
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
的”等一系列新观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框框开始
被打破。 1984 年 10 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
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
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
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还提出
“实行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增强企业活力是经
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
的”等一系列新观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
重大进展。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和要
求。十五大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十六大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坚持和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战略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
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
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上述判断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
实意义,它清楚地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已经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中走了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理论是实践的反映。在实践勃勃发展的基础上,一系列关于社会主
义经济新的理论观点逐步确立起来,包括: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
止收入差距过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再分配注重
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等等。
上述观点表明,一种新的不同于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
论体系已经确立,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进入 21 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特征。从生产关系
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
立,但还不完善,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突出表现为贫富差距
的不断扩大;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
断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突出表现为不平衡、不
全面、不可持续问题不断积累。从这一阶段性特征出发,中共十六大以
后,党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
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
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
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
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
路的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把“引进来”和“走出去”
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
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
作和竞争新优势等等。
上述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
展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完善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并就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
的新时代。
 第一,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重要范畴。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新的重要
理论成果,如何科学概括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这些重要成果,是理论
界与学术界思考和研究的一个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这一理论范畴或概念术语的提出,为我们科学解答这个重大课题开
辟了正确的道路。它表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在
学理性和系统性上达到了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
时代化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在经济理论上的自觉和
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贡献。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时代
 第二,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
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
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更好地回答我
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唯一科学的理论。

(参见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载 《人民日
报》, 20151125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时代
 第三,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
研究、运用,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纲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发展我国经济提出了独
创性的观点,如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提出统筹兼
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
发展等重要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
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
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时代
 第四,明确提出了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
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
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坚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
主义的基本分配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
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时代
 第五,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正确
途径。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
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
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
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
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习近平:《在主持
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 20160709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时代
 第六,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
代任务。习近平指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我国经济发展
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
力、活力、潜力,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
新情况、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
中国智慧。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
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
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时代
 第七,围绕在新的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提出了
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包括: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
和平等发展的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要
坚持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以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改
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不能出现
颠覆性错误。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
把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
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工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看不见的手”和
“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格局等等。
这些重要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历史飞跃,开创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时代。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一、研究对象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任何经济现象都包括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
面,前者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人与
人的社会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经济制度),这两方面结
合起来,形成了特定的生产方式,构成了现实的经济过程,产生了客观的
经济规律。所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可以定义为社会生产方式的运
动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虽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比具有决定
性作用,但是,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分析的是社会现象,揭示的
是社会规律,因此,一般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同时,
这种研究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从上述认识出发,可以推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同时 , 这种研究要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上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一、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是,由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紧密联系的,生
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
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线。不过,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
有差别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
本质及其内在矛盾,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趋势,证明社会主义
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则
是揭示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指导。社会主义的根
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从这一点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要求更加突出生产力的重要性,并从发展生产力
的角度研究生产关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把握经济发展的
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一、研究对象
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可以从
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包括: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
分配、交换和消费;关于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经济体制、
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于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政府职能;关
于财政、金融、社会保障、贸易、投资和价格;关于总供给、总需
求、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关于工业化、城镇化、产业结构、可持
续发展,等等。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经济中的
一切现象,但这些经济现象归根结底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最终又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任务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因此,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是一般
与特殊、共性与个性、源与流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
时代化,它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规
律,又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特点。
离开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
济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研究任务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从实际情况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实践经
验也不够成熟,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以后,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了巨大挫折,中国成为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发展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成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
形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并从中提炼出反
映规律性的理论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社会主义政
治经济学的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中国正在经历着我国历史
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
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
无比丰富、不可多得的鲜活素材。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
二、研究任务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
题 ; 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
报》, 20160518 )
因此,中国特色并不意味着中国独有,其中也包含普遍性。实际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许多重要经验,如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
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渐进式的改革方法、把公有
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经济全球化
条件下实现自主发展、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等,既反映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同时,也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
三、概念与范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样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新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概括出
理论联系实际、
( 1 )使用原有概念,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比如,公有
制、按劳分配、计划调节、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和
共产主义等概念,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了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
以这些概念为基础进行理论创造,实际上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
基本原则。
三、概念与范畴
( 2 )发展原有概念,丰富其反映的内容。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新的实践要求,提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一系列
新的重要思想,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国有资本、
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
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等等。这些新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基
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 3 )创建新概念,揭示新的社会发展规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是一个崭新的理论概念,它的提出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
对立的传统观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
结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也对当
今世界试图摆脱贫困、实现国家发展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选择发展道路,
三、概念与范畴
( 4 )改造外来概念,赋予其新的含义。例如,经济新常态最
初是一个外来概念,指的是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经
济停滞的长期化。而在我国,经济新常态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是指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
演化。这一概念深刻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体现
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 5 )借鉴共有概念,使之为我所用。一些描述新的经济社会
现象的概念,如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绿色发展,工业化、
城市化、金融化和国家治理等,可从自然科学和国外社会科学
理论中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但对这些概念的本质特征和准确内
涵,则需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科学说明。
三、概念与范畴
( 6 )挖掘潜在概念,给予充分阐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
作中,有些概念由于描述的事物尚处于萌芽状态或初发阶段
而并不显眼,如虚拟资本、社会资本、生态价值、国际价值、
世界体系、精神生产、自由时间等。而在当代,这些概念所
反映的事物日益成为普遍、重要的社会现实,这就需要我们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并结合新的发展,对其作出
深入的理论阐述。
四、理论体系(略讲)
 改革开放以来几种代表性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一是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体系,从社会主义生产、流通和分配
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理论体系,这种思路认为,马克思的《资本
论》的理论体系,体现了构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对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见许涤新:《论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与分配——读〈资本论〉笔记》,北京,人
民出版社, 1979 )(谷书堂、宋则行主编:《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西安,陕
西人民出版社, 1983 )
二是按照给定体制下的经济运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以及人的
地位三个层次来阐述的理论体系,这种思路认为只有分析社会主义
经济运行,进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分析人在社会主义
社会中的地位,才能真正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参见厉以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
四、理论体系
 改革开放以来几种代表性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与西方经济学体系相结合,按照本质、
运行、发展的三个层次进行阐述的理论体系,其中本质层次包括了制度
和体制两个方面,运行层次又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部分。
(参见吴树青、谷书堂、吴宣恭主编:《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社, 1993 )(谷书堂主编:《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
(逄锦聚等主编:《政治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
四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逻辑来阐述
的理论体系,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全球化
与对外开放、政府职能与政府调节等。
(参见宋涛主编:《政治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卫兴华、张宇: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张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四、理论体系
 改革开放以来几种代表性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上述几种认识各有特点,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毫无疑问,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一个复杂艰巨的
任务,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
总的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涵盖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主要环节以及
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
放等主要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五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则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
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1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2 )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
( 3 )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
( 4 )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 5 )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 6 )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
因此,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就不可能科学认识当今资本主
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不可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的胜利,也不可能建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正确借鉴西方经济学
 其中如何正确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
应当看到,西方经济学中包含着合理性和有用性。主要表现在:西方经
济学的知识,如关于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
业、增长和宏观经济等方面的理论,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
般规律;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如计量方法、实验方法、博弈论等,
或多或少反映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西方经济学的流派,如古
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发
展经济学等,或多或少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当时经济生活的认识和
思考。因此,对于西方经济学我们不能采取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而必须
认真学习并加以借鉴。但是,对于西方经济学绝不能照抄照搬,盲目崇
拜,更不能把它奉为圭臬。而必须批判性地加以借鉴,有条件地加以运
用,吸收其合理的因素,摒弃其意识形态的错误因素。
二、正确借鉴西方经济学
 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
首先是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具有二重性,既包含不少
科学知识,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但也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特别是它的基本理论,如经济人假设、生产要素价值论、自发
秩序论、私有制高效论、自由至上论等,旗帜鲜明地为资本主
义制度辩护,赤裸裸地宣扬个人主义世界观,由此形成了西方
经济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政策主张:崇尚私有制而反对公有制,
崇尚自由市场而反对政府调节,崇尚资本主权而反对劳动主权。
显然,这样的价值取向和政策主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格格不
入,又怎么可能对中国经济作出正确解释呢?
二、正确借鉴西方经济学
其次是理论范式的原因。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
重逻辑轻历史,重形式轻内容,否认不同社会制度和历
史条件下人们行为的差异,排除技术、制度、政治、文
化等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
经济人假设当做考虑所有问题的出发点,把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当做人类永恒不变的经济形式,把抽象的数理逻
辑当做判断经济学是否科学的主要标准。这样一种理论
范式,形式上似乎很完美,但与现实相去甚远。
二、正确借鉴西方经济学
 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
最后是理论适用性问题。西方经济学中一些被认为是比较正确的理
论,也往往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以及时空条件为前提的,并不是像自然
科学一样的普遍真理。
流行的观点认为,西方经济学反映的是成熟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运作
经验,具有普世价值,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才
能取得成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方面,共性以个性为基础,普遍性
寓于特殊性之中。现代西方经济学从它体现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方面看,
具有共性或普遍性,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认真研究和借鉴
的。另一方面,即使是正确的理论,在解释中国改革发展经验时,也必
须结合中国实际。只有把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才能找到符合国情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之路,才能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的
实质和内在逻辑。
三、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理论的创造
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果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对策性研究,如关于宏观管理体制、企业、金融、财政、
价格、汇率、收入分配体制、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调研报告和
改革方案,以及关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宏观经济政策和各种经济管理
办法的对策报告和政策建议等。从理论结构上来讲,这些研究属于浅层
次的对策性的研究,与现实经济问题相距较近,与基本经济理论相距较
远。尽管如此,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它不仅为党和政府的经济决策提
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参考依据,同时还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
重要的原料。比如,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采用、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
建立、自主创新政策的提出等重大的理论,都是在这些对策研究的基础
上产生的。
三、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理论的创造
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果可以
分为三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基本理论的研究,如 20 世纪 80 年代初
期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经济效果、按劳分配、计划与
市场关系、农村土地所有制等问题的讨论; 80 年代中期以后关于社会主义有
计划商品经济、经济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经济改革的整体思路、通货膨胀与
经济增长的关系等问题的讨论; 90 年代以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与
特征、国有经济的地位与作用、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和形式、按劳分配与按生
产要素分配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影响等的讨论;进入新世纪后关于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效率和公平关系、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次
工业革命、政府和市场关系、经济新常态的规律、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阐释、
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讨论等。这些研究推动了人们对中国
经济改革与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三、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理论的创造
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
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经济学一般理论的研究,如关于经济学方法论、价值理论、
货币理论、企业理论、增长理论、危机理论等问题的研究。这种研究看
似抽象,与现实经济联系较远,但对于科学认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制定
正确的经济政策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看,上述几个层次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作出了重要的贡
献。
四、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我国古代经济思想
说到经济学的起源,在西方学者编写的经济学词典中,都
是从色诺芬等古希腊思想家的著作开始的,我国的不少论
著在讨论经济问题时也是言必称希腊。其实,首先从社会
和国家范围内对经济问题进行系统探讨的,是我国古代的
思想家。其中最早也是最杰出的代表,当推与色诺芬同时
期的我国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管仲。他在《管子》
一书中,以增加诸侯国赋税来源为宗旨,对古代农业社会
经济发展和政府经济政策问题提出了一套相当系统的理论。
四、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我国古代经济思想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举例说明。
( 1 )大同和小康的思想。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家经典《礼记 · 礼运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
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
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这段为人们千古传诵的论述,集中表达了中国古代社
会的理想社会观。大同社会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差别,
体现了原始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小康社会则在出现
私有制和利益差别的条件下,实现了社会的和谐。从
一定意义上说,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战略目标,可以从上述论述中找到历史的渊源。
( 2 )关于惠民富民的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认为,治国应
以保民、惠民、富民为先,并以德驭财,以义为利。孔子提出,
“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百姓足,君
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管子提出“取之
有度,用之有节”的分配法则,他提出:“富能夺,贫能予,
乃可以为天下”。总之,惠民富民、贫富有度的思想,是我国
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在今天的中国和世界也
是很有价值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