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

實驗零 實驗室環境安全與衛生規範 化工實驗(一) 2014

實驗零 實驗室環境安全與衛生規範
1. 進入實驗場所應至少要穿著實驗衣、長褲、包腳鞋。
2. 進行化學實驗時應配戴安全眼鏡、合適的手套及口罩;進入工廠時則須穿戴安全
帽,並附加帽套以維持個人衛生。
3. 實驗室內禁止吸菸、飲食、嚼食口香糖或檳榔、嬉戲奔跑。
4. 單操準備室的電話是 3366-3008。
5. 校警隊的電話是 3366-9110,在校內發生意外或火災時請先告知校警隊。
6. 化工實驗室的逃生路線是往化工館大門走。
7. 發生火災時最重要的是保護自己的性命。
8. 當發現小火苗時,可以嘗試著自行滅火。
9. 發生電器火災時,若情況允許,則應先關閉電源再行滅火。
10. 單操實驗室內的滅火器大多數為乾粉式滅火器,門口有一罐二氧化碳滅火器。
11. 乾粉式滅火器無法撲滅金屬所引起之火災。
12. 化工實驗室內共有六罐滅火器;準備室裡有一罐滅火器;走廊上有一條防火毯;
沖眼器及沖淋設備在走廊上。
13. 在電腦教室外面、以及粉粒體實驗室外面的走廊上也有二氧化碳滅火器。
14. 滅火器使用的口訣是「拉、拉、壓」。
15. 使用沖眼器或沖淋設備的話應至少使用 15 分鐘。
16. 化工實驗室會使用到的物質安全資料表放在門口鐵門上。
17. 實驗室廢液、實驗用廢玻璃、玻璃針筒等,皆須到環安衛中心的網站申報清理。
18. 化工實驗室廢液桶的位置在恆壓過濾實驗旁邊。
19. 清洗實驗用廢玻璃之廢液應予回收。
20. 玻璃針頭在申報廢棄時,不論用途為何,應申報為生物性廢棄物。
21. 去離子水、製冰機位於化工實驗室隔壁、粉粒體實驗室對面。
22. 氣體的使用,應將氣體來源(如氣體鋼瓶)先開啟,再控制閥以提高至所需壓力,
最後才開啟實驗儀器之閥門。
23. CPR 的口訣是「叫叫 CAB」或「叫叫 CCC」。
24. CPR 無法改善心律不整的問題,此時應輔助使用 AED 心臟除顫器急救。
25. 一般棉布口罩的功能是過濾阻擋空氣中較大之粉塵以及奈米等級之微小粒子。
26. 活性碳口罩具有吸附有機揮發物質的功能。
27. N95 等口罩為阻絕特定範圍顆粒大小之特殊口罩。
28. 離開實驗場所時,應將各類防護具脫下,避免帶出實驗室。

1
實驗一 銳孔流量計、浮子流量計及皮托管 化工實驗(一) 2014

實驗一 銳孔流量計、浮子流量計及皮托管
一、目的及原理請參照課本實驗 2(a)、2(c)、2(d)。

二、步驟
(i) 銳孔流量計
請參照課本實驗 2(a),步驟(1)到(5)。

(ii) 液體皮托管
1. 將皮托管放置管徑中央,接妥三用電表 (此部份已由助教裝設完成)。
2. 調整不同流量,讀取浮子流量計的讀值,並量取電位差 ΔV。

(iii) 氣體皮托管
1. 將氣體皮托管接上風速差壓計 (FCO510)。
2. 選擇測量點:於長方形管中,選擇相同高度的三點;而每一個點均讀取三個
距管壁不同距離的氣體流速。(每個位置應至少取 10 個非零之有效數據)
3. 打開空氣閥,將銳孔流量計所量得之壓力差調整為 6 cmH 2 O 左右。
4. 將皮托管放置於長方形管中所選定之測量點,記錄流速。
5. 將壓差調到 4.0 cmH 2 O、2.0 cmH 2 O,重複步驟 3、4。

註:FCO510 微差壓計使用法
1. 按下儀器上 ON/OFF 紅色按鈕、開啟電源。
2. 按下 ENTER,確定面板上顯示 “00.000”, “m/s”, “Velocity”後,按下 LIGHT 使
面板發光。
3. 雙擊電腦中桌面上的 “超級終端機”捷徑。
4. 將 “連線描述”的對話框取消後,點選工具列的 "檔案(F)",選擇 “開啟舊檔
(O)...”。
5. 開啟位於 “媒體櫃” > “文件" > “FCO510" 當中的檔案 "pitot_tube.ht”。
6. 點選工具列的 "轉送(T)",選擇 "擷取文字(C)..."。
7. 設定數據儲存位置:"C:\Users\Unit-Operation_Lab\Desktop\Data\年分月份日期
_組別.csv” (如:130104_A1.csv),按下啟動。
8. 將皮托管設置好,欲讀值時,按下儀器上的 =/READ 鈕,即會開始連續讀值。
9. 讀值結束後,再按 =/READ 停止讀值。
10. 實驗結束時,點選工具列的 "呼叫(C)",選取 "中斷(D)"後即可關閉程式。
(超級終端機未關閉前,請勿開啟 csv 檔)

2
實驗一 銳孔流量計、浮子流量計及皮托管 化工實驗(一) 2014

三、數據記錄與報告事項
共同記錄事項
溫度 T (K) 空氣黏度 μ g (N-s/m2) 水黏度 μ f (N-s/m2)
壓力 P (Pa) 空氣密度 ρ g (kg/m3) 水密度 ρ f (kg/m3)

(i) 銳孔流量計
管徑 D = 41.6 (mm)
銳孔直徑 d = 26.0 (mm)

在同一組流量中以 trial-n-error 法求得液體在此流量下通過銳孔時的流速 U o :


Trial-n-error (Guess) 銳孔面積與直管 直管中流速 Re D
No. 銳孔處流速 U o 面積的比值 m U1

Trial-n-error 由 m、Re D 查圖而 差壓計


由公式所 與猜測值是
No. 得到的流出係數 C o 讀數 ΔP
得之 U o 否相近?*
(O / X)
*四捨五入至小數點下第二位,與原猜測值相同。

得到正確 U o 後再進一步計算:
浮子流量計 由浮子流量計求得 以 trial-n-error 由銳孔流量計求得 Re D Co
讀數 Q 管內平均流速 U 1 ’ 所得之 U o 之管內平均流速 U 1

利用以上數據:
1. 以 C o 對 Re D 作半對數圖。
2. 以 Re D /C o 對 Re D 作全對數圖。
3. 作圖比較浮子流量計量到的 U 1 ’與銳孔流量計所量到的 U 1 。

(ii) 液體皮托管記錄事項

1.013 T 1
U = 0.95�H
P 288 ρs

其中 H : 壓力差 (Pa)
P : 絕對壓力 (室壓) (bar)
3
實驗一 銳孔流量計、浮子流量計及皮托管 化工實驗(一) 2014

T : 室溫 (K)
U : 流速 (m/s)
ρ s : 差壓計封液(水, 室溫)密度 (kg/m3)
註:電位差 ΔV 與壓差 H 的關係視為線性變化:5 V = 22 cm-H 2 O。

浮子流量 浮子流量計所得 電位差 換算壓 圓管中心 Re max � 皮托管所量得


U
計讀數 Q 之平均流速 U 1 ’ ΔV 力差 H 流速 U max �
Umax 之平均流速 U

�。
1. 作圖比較浮子流量計量到的 U 1 ’與液體皮托管所量到的U

(iii) 氣體皮托管記錄事項
長方形截面 A = 350 mm × 90 mm
差壓計封液密度 ρ s = 1000 kg/m3 (水)
此長方形截面之水力直徑 D H =
長方形管 Pitot Tube 最大速度 Re max Uav 利用圖 2(d)-4 所
壓差計讀數 Δh
中各點 測得流速 U U max Umax 求得之 U av

1. 比較壓差與平均速度 U av 之間的關係。
2. 繪製不同空氣流量(壓差)下,塔內的氣體流速分布圖。

四、延伸問題
1. 試查詢 Perry’s Chemical Engineers’ Handbook,找出其他規格之銳孔流量計,並比
較他們之間的差異。請務必註明參考來源、頁數等細節。
2. 比較浮子流量計、銳孔流量計、皮托管這三種流量計:請至少列出其適用之場合、
使用時之限制或操作條件、及其校正方法。

4
實驗二 管中流體流動之摩擦係數 化工實驗(一) 2014

實驗二 管中流體流動之摩擦係數
一、目的及原理請參照課本實驗 3。

二、裝置與步驟

其中
F1, F2 : 容器 M1, M2, M3 : 差壓計
V 1 , V 10 : 蝶閥 O : 溢流管
V2 , V3 , V4 , V5 , V7 , V8, V9 : 球閥 R1, R2 : 浮子流量計
V6 : 閘閥 S : 水槽

1. 打開 V 1 ,使水充滿水槽 S,同時使液流管 O 不斷的溢水,以保持水槽中的液


面一定。
2. 打開 V 2 、V 3 、V 6 至 V 10 ,使水流過水管將其中空氣完全驅走。
3. 選擇欲測量之管件,確認管件兩側正確連接差壓計,打開標有相同顏色的所
有活栓。
4. 調整三向閥,使連接差壓計的軟管內充滿水、驅走其中空氣。
5. 利用 V 2 或 V 3 調整不同之流量,分別記錄差壓計之讀數,每個管件至少作十
組流量。
6. 關閉連接差壓計的活栓,選擇另一個管件重複步驟 3 到 6。
7. 將流體流過不同口徑之管,重複步驟 3 到 6。

5
實驗二 管中流體流動之摩擦係數 化工實驗(一) 2014

三、數據處理與報告事項
室溫 T: 室壓 P:
流體密度 ρ: 流體黏度 μ:
鋼管種類:市販鋼管

1. 水平直管之摩擦係數
3 m 水平直管──管內徑 D: mm;相對粗糙度 e/D:
浮子流量計讀數 Q Re 數 差壓計的讀數 ΔP 摩擦係數 f F

註:「1/2 吋」
、「3/4 吋」只是配管時用來表示相對大小的指標,與實際管徑無關。

1. 以全對數圖表示 f F 與 Re 之關係。
2. 將實驗結果與 Moody diagram 做比較。

2. 管件的相當管長:
管件名稱: ──管內徑 D: mm;相對粗糙度 e/D:
浮 子 流 量 計 Re 數 相 當 直 管 的 差壓計的讀數 相當管長 此 管 件 之
讀數 Q f F 理論值 ΔP Le 理論 L e

1. 以全對數圖表示 L e /D 與 Re 之關係。

四、延伸問題
1. 若水以 2.62 m/s 之平均速度流過 18.4 m 長的管道,其 Reynolds number 為 6.00×104,
前後壓力降落為 7.17×104 Pa,試計算下列三種獨立情況時,壓力降落將變為多少?
(a) 其他條件不變,僅有流速增加為原先的兩倍。
(b) 假如在原管旁加裝一完全相同的管,使系統成雙線平行,同時調整雙線的總質
量流量與原來單線時之質量流量相同。
(c) 用兩倍長及兩倍直徑之大管來取代原管,並維持原來之質量流量。
2. 當管內流態為紊流時,摩擦係數 f 會受到管內壁之粗糙度影響,但層流時則否。
試解釋其原因。
3. (a) 本實驗所使用的 U 型管是用四個標準肘管串接而成,試找出其他種類之肘管,
並比較用來估計這些管件的摩擦係數 f 的方法、以及他們的相當管長 L e 。
(b) 配管時亦時常碰到擴大部 (expansion) 及縮小部 (contraction),試問如何估計
這兩種情況之摩擦係數與相當管長?

6
實驗三 離心泵之性能測定與操作 化工實驗(一) 2014

實驗三 離心泵之性能測定與操作
一、目的及原理請參照課本實驗 8。

二、裝置與步驟

其中
C : 渦流離心泵 R : 浮子流量計 V1, V2 : 閘閥
D : 溢流管 S : 變速機控制器 V3 : 球閥
M : 差壓計 T : 扭力計 W : 水槽
P : 壓力計 V : 變速機

1. 將扭力計接上離心泵。
2. 打開閘閥 V 1 使水槽充滿水。待水位達到溢流高度後,減少流量,使水由溢流
管不斷溢水,以保持水面一定。
3. 開動離心泵。
4. 檢查差壓計 M 1 連接管路內有無氣泡;若有氣泡時,由助教指導排除。
5. 利用變速機控制器 S 設定離心泵 C 轉速為 800 rpm。(調整轉速時,須緩緩旋
轉旋鈕,切勿快速調整。)
6. 利用球閥 V 3 調整離心泵吐出量至最大。
7. 利用浮子流量計 R 記錄流量;記錄差壓計 M、壓力計 P 之讀數(皆為計式壓力);

7
實驗三 離心泵之性能測定與操作 化工實驗(一) 2014

利用扭力計 T 計錄扭力及轉速。
8. 利用球閥 V 3 改變吐出量,重複步驟 7,記錄至少 10 組數據;其中必定要包含
吐出量最大及吐出量為 0 這兩種操作條件。(請勿長時間使離心泵之吐出量維
持在 0。)
9. 改變離心泵 C 轉速為 1100 rpm 及 1400 rpm,重複步驟 6 至 8。
10. 實驗結束後,將離心泵轉速調至 0 rpm,並關閉所有電源,排除差壓計 M 1 內
之氣泡。
注意:
1. 請注意水槽中水量,勿使泵浦空轉。
2. 測量零流量之扭力值時,請迅速讀值以避免系統損壞。

三、數據處理與報告事項
請參照課本實驗 8。使用之鋼管為 1 又 1/2 吋市販鋼管。

四、延伸問題
1. 除了本實驗所求的 NPSH available 曲線之外,另外還有一條 NPSH required 曲線,
也是在選擇泵浦時相當重要的一條特性曲線。試設計一實驗測定 NPSH required
曲線。
2. 在設計或選購一離心泵時,必須要正確的選擇葉輪的種類與大小、馬達的馬力與
大小、潤滑液的種類、泵體的大小等。試討論此時工程師必須要掌握哪些資訊,
而這些資訊又會怎麼樣影響到工程師的選擇。
3. 常 見 的 流 體 加 壓 裝 置 除 了 泵 浦 以 外 , 還 有 鼓 風 機 (Blower) 以 及 壓 縮 機
(Compressor),試比較它們之間相同及相異之處。

8
實驗四 攪拌槽 化工實驗(一) 2013

實驗四 攪拌槽
一、目的、原理、及實驗裝置請參照課本實驗 9。

二、步驟
1. 在槽內沒有水的情況下,開動馬達 M,利用 C 調整不同的轉速,由 R 1 、R 2
讀測 7 組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rpm)穩定時的轉速及扭力值,並記
錄之。
2. 開啟水龍頭注水至槽內,使水高約為槽徑長。重複步驟 1。
3. 利用已校正之浮子流量計,調整 V1,使通氣量約為 5 L/min,然後開動馬達,
以 C 調整轉速,觀察氣體之分散情形,並記錄扭力值的變化。
4. 固定攪拌轉速 N = 300 rpm,以 V1 調整 10 組不同的通氣量 (從 10 到 100 L/min),
觀察氣相分散的情形並記錄扭力值的變化。
5. 將氣體及馬達關閉,在槽內對稱安裝總共兩片檔板 B,確定檔板有正確嵌入
凹槽、固定檔板位置的輻射狀鐵棒沒有摩擦到攪拌翼。重複步驟 2 到 4。
6. 將氣體及馬達關閉,在槽內對稱安裝總共四片檔板 B,確定檔板有正確嵌入
凹槽、固定檔板位置的輻射狀鐵棒沒有摩擦到攪拌翼。重複步驟 2 到 4。
7. 關閉氣體及馬達,開閥將槽中水放掉。

三、實驗記錄與數據處理
槽徑 D= 28.8 (cm) 攪拌翼種類:
液高 H 攪拌翼規格:
攪拌翼距槽底高度 Hb
擋板數:
操作 轉速 摩擦扭 扭力 功率消 Po 氣體流 通氣時的 通氣時的 Re
次數 N 力 τf τ 耗 P 量 Q 扭力 τ g 功率 P g

1. 描述 (或描繪)不同轉速、不同通氣量、以及有無檔板時的槽內流態。
2. 作 Po 對 Re 的全對數圖。
3. 作 P g 對 (P i 2ND3/Q0.56)的全對數圖,比較(2)式求出 c 及 d,並與圖四之結果
比較。

四、延伸問題
1. 利用因次分析法導出 Po = f(Re, Fr)。
2. 試比較課本圖二當中各種攪拌翼所適用之場合。
3. 若以攪拌槽操作下列兩種系統之混合,其機械設計應分別考慮什麼?
(a) 固液系統 (b) 不互溶液體
9
實驗五 氣固流體化床 化工實驗(一) 2014

實驗五 氣固流體化床
一、目的、原理請參照課本實驗 5、52(a)、52(b)。

二、裝置與步驟
實驗裝置請參照課本實驗 52(b)

(i) 決定採樣頻率及數量
1. 將 Dynamic Strain Amplifier 電源打開,再將電腦開機,點選桌面上的 Fluidized
bed.vi 進入 Labview 的程式介面。
2. 調整浮子流量計使在固定床的情況下 (約為刻度 10),在 Number of Collecting
Points “n”中輸入 100,Sampling Rate (Hz)中輸入 50,在上面的 Output Directory
輸 入 檔 名 C:\Fluidized_bed\data\mmddyy_fixed_bed.dat ( 下 方 的 Output
Directory 則輸入 C:\Fluidized_bed\data\DP_time)。
3. 按下左上角的箭號使程式開始讀取壓力、以及計算平均壓力ΔP ����及標準差 σ。
4. 使用同一檔名,重複步驟 2-3,改變 n 為 200、300、…、至 1000。
5. 調整浮子流量計,使床達到流體化 (約為刻度 25),輸入 n=2000,在上面的
Output Directory 輸入檔名 C:\Fluidized_bed\data\mmddyy_fluidized_bed.dat,
按下左上角的箭號使程式開始讀取壓力以及計算平均壓力及標準差。
6. 使用同一檔名,重複步驟 4,改變 n 為 4000、6000、…、至 20000。
7. 使用同一檔名,重複步驟 4,改以 100 Hz 取樣,改取 n 為 2000、4000、…、
至 20000。
8. 利用步驟 2 到 7 所得到的ΔP ����及 σ 分別各自對 n 作圖 (如課本圖 52(b)-3),分別
決定固定床之採樣數量 n p 與採樣頻率 fp ;流體化床之採樣數量 nf 與採樣頻率
f f ,並與助教討論。

(ii) 決定最小流體化速度
9. 輸入檔名 C:\Fluidized_bed\data\mmddyy_all.dat,由小到大調整空氣流量 (刻
度為 3、6、9、10、11、12、15、18、21、24、27,實際流量請參照下頁附表
Correlated Flow Table)。
(i) 先以固定床取樣數量 n p 及頻率 fp 讀取ΔP ����及 σ 值,並以肉眼觀察床內,直
到床內粒子開始有震動或浮動之情況發生。
(ii) 往回退三個流量,再開始以流體化床取樣數量 n f 及頻率 f f 讀取ΔP ����及 σ 值,
直到全部流量做完。
10. 上述實驗完成後,取 P i 對時間 t 之數據作圖。
(路徑為 C:\Fluidized_bed\data\DP_time,從資料夾內複製檔案後,將副檔名改
為.dat 即可讀取。)

10
實驗五 氣固流體化床 化工實驗(一) 2014

三、數據處理、報告事項請參照課本實驗 52(b)。

四、延伸問題
1. 試說明設計流體化床時,為何需要知道其最小流體化速度?
2. 說明流體化床當中 Bubbling, Channeling 及 Slugging 之意義,並描繪此時床內粒
子運動的情況。
3. 今若設計一流體化床做為異相催化觸媒反應器,床中粒子大小的不同將如何影響
此反應器?試討論之。(假設粒子的大小不影響反應物與觸媒之間接觸的可能性。)

11
實驗五 氣固流體化床 化工實驗(一) 2014

實驗五附錄、浮子流量計流量校正表
Correlated Flow Table
Tube Size: 5
Float Type: Glass & Stainless Steel
Fiuid: Air
Density: 0.0012 g/ml
Viscosity: 0.01812 cP
Serial No: 52001-52100
Measured & flowing at 1 atm and 70 °F
scale flow rate scale flow rate scale flow rate scale flow rate
L/min L/min L/min L/min
1 4.03 26 38.7 51 74.9 76 113
2 5.23 27 40.1 52 76.4 77 115
3 6.50 28 41.5 53 77.9 78 117
4 7.85 29 43.0 54 79.4 79 118
5 9.21 30 44.4 55 80.9 80 120
6 10.5 31 45.8 56 82.4 81 121
7 11.8 32 47.2 57 84.0 82 123
8 13.2 33 48.6 58 85.5 83 125
9 14.6 34 50.1 59 87.0 84 126
10 16.1 35 51.5 60 88.5 85 128
11 17.5 36 52.9 61 90.1 86 129
12 18.9 37 54.4 62 91.6 87 131
13 20.4 38 55.8 63 93.1 88 133
14 21.8 39 57.3 64 94.7 89 134
15 23.2 40 58.7 65 96.2 90 136
16 24.6 41 60.2 66 97.8 91 137
17 26.0 42 61.6 67 99.3 92 139
18 27.4 43 63.1 68 101 93 141
19 28.9 44 64.5 69 102 94 142
20 30.3 45 66.0 70 104 95 144
21 31.7 46 67.5 71 106 96 145
22 33.1 47 69.0 72 107 97 147
23 34.5 48 70.4 73 109 98 149
24 35.9 49 71.9 74 110 99 150
25 37.3 50 73.4 75 112 100 152

12
實驗六 氣固流體化床壁對床之熱傳 化工實驗(一) 2014

實驗六 氣固流體化床壁對床之熱傳
一、目的
學習量測氣固流體化床之熱傳係數,並探討氣體流速與熱傳係數之關係。

二、原理
1. 有關氣固流體化床之原理請參考課本實驗 5 及 52(a)。
2. 本實驗所用之熱傳探針測量系統如圖一所示,探針本體為一長 120 mm,直
徑 25 mm 的碳鋼棒,以壓克力製法將其固定於氣固流體化床管壁上,使探針
一端與管內壁切齊,另一端則與維持恆溫之飽和蒸汽接觸。蒸汽產生器係由
一普通電茶壺改造而成,其加熱速率可由調整變壓器之輸出電壓來控制,壺
上並裝有一透氣管與外界相通,使壺內蒸汽保持常壓,維持飽和蒸汽溫度於
100 °C 左右。碳鋼棒及蒸汽產生器外部均包有保溫棉,減少熱量之散失。
3. 碳鋼棒側向之熱傳遞可予以忽略,可視為熱量由碳鋼棒與飽和蒸汽接觸之一
端傳遞至與床中粒子接觸端之一維熱傳。
4. 棒上裝有四支間距 20 mm 之 IC (J-type)型 (Fe-constantan)熱電偶 (參考課本
實驗 16),將熱電偶連至一多點溫度顯示記錄器 (YOKOGAWA DR130)上,可
以量得各處之溫度,同時可由外插法求得探針與床中粒子接觸之熱傳面溫度
T w 。(註:蒸氣產生壺至碳鋼棒上最左邊的熱電偶之距離為 40 mm)
5. 於熱傳探針上、下方距離探針約 10 mm 之管壁上各裝一支熱電偶以量測床中
粒子在探針上下之溫度 T b1 與 T b2 。由於流體化床之固體粒子相可以視為完全
混合,故以 T b1 與 T b2 的平均溫度 T b 作為與傳熱面接觸之粒子溫度。
6. 因為碳鋼棒上之熱量傳遞為一維傳導,根據 Fourier’s Law 可算出其熱通量
q。

dT
q=-k (1)
dx

其中, q : 熱通量 (W/m2)


K : 熱傳導係數 (W/m-k)
x : 距離 (m)
碳鋼棒與粒子床接觸端之熱傳量可用 Newton’s law of cooling 求出

q=hw �Tw -Tb � (2)

其中, h w : 傳熱係數 (W/m2-K)

由式(1)、(2),則粒子床與管壁之傳熱係數 h w 為
-k dT
hw = (3)
Tw -Tb dx
13
實驗六 氣固流體化床壁對床之熱傳 化工實驗(一) 2014

三、裝置與步驟
實驗裝置如下圖一。
1. 實驗前先將蒸汽產生器注入適量的水 (約至紅色標線處),並打開溫度記錄
器。
2. 轉動變壓器至 110 V,加熱至沸騰後調至 60 V,維持沸騰狀態,並隨時注意
壺中水量是否足夠。
3. 開始記錄各點之溫度直至穩態,紀錄紙上之線條維持水平直線、至少兩格的
長度。
4. 起動鼓風機,調整空氣流量至流體化。壓差分別為 2.0 cmH 2 O、4.5 cmH 2 O、
7.0 cmH 2 O,重複上述步驟 1-3。

T7T6T5T4

(T9)

(T10)

T2

圖一、設備裝置簡圖

14
實驗六 氣固流體化床壁對床之熱傳 化工實驗(一) 2014

四、實驗記錄與數據處理
1. 實驗參數:
管徑 : D = 80.8 (mm) C o = 0.6 (-)
銳孔流量計孔徑 :d =8 (mm) 粒子總重 : w = 1600 (g)
平均粒徑 : D p = 272 (μm) 粒子密度 : ρs
3
(kg/m )
靜床高 : h = 33.0 (cm) 流體密度 : ρf (kg/m3)
碳鋼棒之熱傳導係數 : k = 45 (W/m-K)流體黏度 :μ (N-s/m2)
2. 對各組數據作 T 與 x 之關係圖。
3. 使用外插法求 T w 及斜率,進而計算 h w 。
4. 作 h w 與 u 1 /u mf 之關係圖 (u 1 為流體化床之表面速度;u mf 為最小流體化速度)。
註:由壓差換算至 u 1 之計算請參考課本實驗 2(a)。

五、延伸問題
1. 對於一維熱傳導而言,溫度與距離之關係在什麼情況下並不會呈現直線相關?
請舉例說明。
2. 試討論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床中的熱傳係數。
3. 請舉出至少三項流體化床的應用,並說明最小流體化速度與床中熱傳係數對
該項應用之重要性。

六、注意事項
1. 實驗過程中需小心蒸汽,勿使身體任何部份暴露於蒸汽產生器上方,水位需
保持在連通管之上,紅線區下方。
2. 請用雙手搬動溫度記錄器。接熱電偶時請注意正負極有無接反 (紅色均在同
一側)。
3. 實驗過程中應隨時確認壓差讀值大致維持恆定。

15
實驗七 沸騰 化工實驗(一) 2014

實驗七 沸騰
一、目的:
瞭解沸騰發生的機構,並探討壓力與溫度對於熱傳速率的影響,進而估算出沸騰
之熱傳係數。

二、原理:
熱傳可分為有相變化及無相變化兩類,沸騰屬有相變化的一種熱傳過程。沸騰可
約略區分為:
1. 對流沸騰 (convective boiling):
當加熱表面溫度略高於液體的飽和溫度時,於加熱面處之液體無法產生足夠
的蒸氣壓以產生氣泡,但此時位於熱表面附的『熱』液體會因密度變小而向
氣液介面流動。此稱為對流沸騰。
2. 核沸騰 (nucleate boiling):
隨加熱面逐漸升溫,處於熱表面上的液體之蒸氣壓也逐漸上升,高至某一壓
力後便有氣泡出現於熱表面上。液體持續地向氣泡內蒸發使氣泡增大,最後
由於浮力的作用而使氣泡上浮至氣液介面。隨著熱量增加,氣泡大量產生使
此過程加劇。此稱為核沸騰。
3. 膜沸騰 (film boiling):
當加熱表面與液體間的溫度高於臨界溫差,加熱面上會形成一層氣膜使得液
體無法沾濕此表面,此時熱表面溫度急速升高,此稱為膜沸騰。在膜沸騰過
程中,加熱器很容易因溫度過高而燒毀。

熱通量(Φ)對溫差(ΔT)以全對數方式作圖可得沸騰曲線,如圖一。

Φ*:臨界熱通量 ΔT*:臨界溫度差
圖一、沸騰曲線 (全對數圖):(a) 對流沸騰;(b) 核沸騰;(c) 過渡區;(d) 膜沸騰

16
實驗七 沸騰 化工實驗(一) 2014

三、實驗步驟:
1. 實驗裝置如圖二。
2. 實驗前先檢查:
(i) 總電源未開,儀器上之電源 S 1 , S 2 是否處於關之狀態。
(ii) 冷卻水是否連接妥當,實驗過程中不可關閉冷卻水總閥。
(iii) 冷 媒 (SOLKATHERM®SES36, mixture of 1,1,1,3,3-pentafluorobutane
>65% w/w, and 1-propene, 1,1,2,3,3,3-hexafluoro-oxidized polymd. <35 % w/w)
之溫度、壓力是否正常 (溫度應於室溫附近、壓力為冷媒之飽和蒸汽壓)。
(iv) 注意:在實驗過程中注意壓力表不可超過 200 kPa。
3. 開啟總開關並暖機數分鐘,此時溫度計 T 0 與 T 2 之讀數應相同,且與室溫相
近。
4. 開啟加熱器開關 S 2 ,將加熱功率 W 設定為 60 Watt,等待瓶內壓力 P 上升。
5. 調整冷卻水流量 R,最後使瓶內壓力維持在 140 kPa ± 3 kPa (guage)。
6. 將加熱功率調至 50 Watt;當溫度穩定後,紀錄此時的溫差 ΔT。
7. 慢慢轉動加熱控制旋鈕 C,每次增加加熱功率 20 Watt;調整冷卻水流量、使
壓力維持恆定;當溫度穩定時,紀錄此時的 ΔT。(紀錄多組 ΔT 取平均)
8. 當 ΔT 開始大幅上升時(T 0 ≧90 °C),轉回上一個加熱功率,每次增加 5 Watt
加熱功率並記錄穩定時的 ΔT,直到膜沸騰 (裝置產生間歇之"click"聲,加熱
功率讀數不停跳動,溫度接近 160 °C)。
9. 膜沸騰發生後應迅速將冷卻水流量調至 0,並開始緩緩調降加熱功率;嘗試維
持 T 0 之讀值維持在略小於 160 °C (約為 75 Watt),並調整冷卻水流量以維持壓
力恆定。
10. 待溫度穩定時,記錄此時的 ΔT。
11. 每次減少加熱功率 3 Watt;調整冷卻水流量、使壓力維持恆定;當溫度穩定
時,紀錄此時的 ΔT。一直到膜沸騰現象結束為止。
12. 改變壓力為 100 kPa ± 3 kPa, 60 kPa ± 3 kPa,重覆步驟 6 到 11。
13. 關閉電源,但冷卻水需繼續循環至壓力降至常壓為止。

四、數據整理及分析:
1. 數據紀錄:
室壓 P (kPa)
室溫 T0 (°C)
加熱棒表面積 A = 0.0018 (m2)
輸出功率 熱通量 溫差 熱傳係數
Q (Watt) Φ (W/m2) ΔT (°C) h (W/m2-K)

2. 作熱通量(Φ)對溫差(ΔT)之全對數圖。

17
實驗七 沸騰 化工實驗(一) 2014

3. 作熱傳係數(h)對溫差(ΔT)之全對數圖。
4. 求出核沸騰時 h 對 ΔT 之關係式:h = a(ΔT)b
5. 作臨界熱通量(Φ*)和壓力關係圖。

五、討論
1. 為何沸騰型態由核沸騰轉至膜沸騰時必須立刻降低電功率?此時槽中冷媒的流
動情況有什麼樣的改變?而在膜沸騰時,熱能是由什麼方式傳給液體?
2. 若在液體當中逐漸加入溶質,沸騰曲線會如何改變?
3. 加熱面的平滑度對於不同的沸騰機構有何影響?

18
實驗七 沸騰 化工實驗(一) 2014

圖二、沸騰儀器圖

19
實驗八 套管式熱交換器 化工實驗(一) 2014

實驗八 套管式熱交換器
一、目的、原理、設備及步驟請參照課本實驗 18。

二、數據處理與報告事項
請參照課本實驗 18;在 T 2 = 25 °C 到 60 °C 範圍內做十組流量。

※ 內管外徑 Do = 16 (mm)
內管內徑 Di = 14 (mm)
管壁熱傳導係數 kw = 70.9 (W/m-K)
管中流體之熱傳導係數 K = 0.62 (W/m-K)
熱交換部分管長 L = 1.2 (m)
管壁厚度 xw =1 (mm)

注意事項:
 做完實驗後,不可關閉冷卻水與蒸氣閥,並立刻通知助教。

三、延伸問題
1. Wilson 圖解法有三個重要的使用條件或假設:(a) 內管為液體、外套管為氣體;
(b) 內管為紊流 (4000<Re<105);(c) 外套管之熱傳係數 h o 為常數。試討論熱交
換器不符合上述使用條件時,該如何修正 Wilson 圖解法以估計 h i ?
2. 對熱交換器而言,最重要的設計議題為熱交換器的效率高低。試簡述估計熱交換
器效率之方法。
3. 狹點技術 (Pinch technology)是運用熱交換器的一項重要技術。請說明狹點技術的
使用目的,並簡述其使用的方法。

2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