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 二十一】

第三章 十五到十八世紀的世界傳教工作

21.南、北美洲的開教

十五世紀末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分別發現新大陸、新土地和新航線之
後,國勢隨著膨漲,因此互相覺得擁擠,有彼此排斥或設法排除絆腳石的
傾向和意圖。

一四九三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次年,教宗亞力山大六世應西班牙和
葡萄牙兩國君王請求,擔任仲裁。這位教宗於是裁定:以大西洋亞述群島
(AZORES)以西一百海哩的經度為準,以西歸西班牙的勢力範圍,以東
則歸葡萄牙。次年,西、葡兩國又自己訂立了托德西利亞斯合約,把勢力
分界線西移到亞述群島以西二百七十海哩的經度。就這樣,南美洲的巴西
也畫入了葡萄牙權下。

亞力山大六世教宗在裁定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的勢力範圍的同時,又要求
兩國保護屬地的教會,派遣傳教士,運送傳教士,籌劃傳教費用,並在屬
地建造聖堂和修院。為了酬庸這兩個國家為教會傳教工作所作的貢獻,教
會則賦以保薦主教的特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西、葡兩國對傳教區擁有
"保教權"(PADRODO 或 PATRONATO)的由來。

表面看來,保教權是個特權,實際上是個很重的負擔;葡萄牙國小人少,
對屬地傳教區的人力物力不勝負荷,常有捉襟見肘的困難,也因此,在新
發現的廣大地區只選擇沿海重要據點固守和耕耘,無法深入內陸。西班牙
不然,它人力物力比較充裕,所以對保教權所託付的重任比較認真執行。
從一五一一年到一六二O年的一百一十七年間,西班牙國王已經為屬地傳
教區保薦了卅四位主教。這些主教大都是修會會士,一般都善盡職責,其
中不乏聖賢之輩。他們多次召開教省和教區會議,計劃傳教工作事宜。這
些會議中比較重要的都在墨西哥城或秘魯的利馬舉行。遺憾的是,這些會
議的決定有時不為地方政府接受。

在那個時代,西方殖民者與美洲原住民相遇,幾乎可以說是物質文明與原
始簡陋的對比,於是初期的傳教工作常是把信仰和力量混合在一起地展示
出來,一方面舉起十字架,一方面又佈置盛大的排場,並摧毀偶像。為了
徹底消除印地安原住民的傳統,西班牙總督弗朗西斯科.托萊多
(FANCISCO DI TOLEDO)甚至在一五七二年把秘魯"印卡"王的一位後
代圖帕克.阿馬魯(TUPAC-AMARU)置於死地。十七世紀時期,西班
牙人進一步有系統、有計劃地剷除拉丁美洲原住民的一切傳統的宗教。

說也奇怪,正當西班牙人想盡辦法消滅拉丁美洲原住民的宗教與文化之
際,傳教士們卻努力學習當地的語言,並用這些原住民的語言編寫要理,
寫講道稿,編戲劇,而且把拉丁美洲的古老文明編寫成書,介紹給西方
人。但西班牙國王竟把這些有關人種與民族的著作銷毀了一部分。

在傳教工作上,傳教士給拉丁美洲原住民付洗是比較匆促和隨便的,他們
沒能夠為原住民作太多的領洗前的準備,可是在初領聖體方面卻很謹慎小
心。至於神品聖事,一般是不接受原住民晉陞神父的。為了達成傳教的效
果,三、四百年前的傳教士早就知道如何使用視聽的工具,他們採用西班
牙國內使用的要理書本,配以圖畫、音樂和其他具有象徵意義的動作,來
向原住民講解教會的信仰。

從當時神父們的講道詞,我們發現其中有些用本地語言說的,表現了對原
住民的極大關懷與同情,但同時又講了一翻維護基督和維護西班牙人的
話,勸勉印地安原住民聽天由命,畏懼天主的報復與懲罰,聽由西班牙的
統治。

一位一五七三年出生在秘魯、並於一六四七年死在當地的西班牙神父,名
叫弗朗切斯科.達維拉(FRANCESCO DAVILA),曾用秘魯印地安人的
"克丘亞"語講了一篇道理,為本地人遭西班牙殖民者的剝削、摧殘和本地
傳統文化的被破壞打抱不平。可是他又說印地安人所遭到的不幸全是天主
聖意的安排,是天主派遣另一個國家的人來懲罰印地安人的罪過,來統治
他們。這便是某些傳教士的矛盾。

在拉丁美洲傳教的過程中,有一個很有意思、也很有創意、有啟發性的經
驗,那就是西班牙耶穌會傳教士在南美洲西海岸的巴拉那河、巴拉圭河與
烏拉圭河三河流域,為沒有固定居所的印地安人建立團體聚居,結構明
確,職責分明的村莊。這種村莊的宗旨便於按照基督信仰的原始精神,教
導印地安人接受福音,度福音的理想生活,並且避免印地安原住民受到歐
洲殖民者的欺壓、剝削,或感染歐洲人不良的習俗。

這種村莊的結構規模一致,一個寬廣的長方形建築和一個廣場,街道都是
棋盤式的,街旁都是住宅。在廣場附近有聖堂、醫院、養老院、學校、寡
婦收容所、以及神父的住宅。每個村莊有兩三位耶穌會神父當村民的神師
和居民管理員。村莊裡的一切財物都是共有的,每個家庭可以使用一個住
宅,但是田地、牲畜、工具都是公家的財產,工作也是共同負擔的。工作
由神父指導,每天工作由早晨彌撒後開始,不超過八小時。工作成果都歸
公家所有,每人的需要則由公家負擔:例如食、衣、住、行、教育、醫
療、鰥寡孤獨者的供養和娛樂等都由公家負責。傳教士們教給他們許多手
工藝,如刺繡、製作鐘錶、印刷、雕刻、建造房舍,而印地安人也學得很
快。

這種村莊結構大者容納一萬人,最早的成立於一六一O年,後來逐漸增加
到三十個村莊,居民總數約有十五萬。大家守望相助,彼此過著幸福的團
體生活,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烏托邦"理想國(RIDUZIONE)。後來,
由於西班牙與葡萄牙兩國的爭戰,使許多這種村莊遭毀滅。一七五O年兩
國簽署邊界條約,把西班牙人管轄的這些村莊(RIDUZIONE)轉手給葡
萄牙。一七六七年耶穌會士在西班牙遭禁止,致使南美洲耶穌會士所創立
的村莊遭到致命的打擊,並很快地消失了。造成這種理想國消失的原因之
一,是在那一百五十年間,耶穌會士沒有在村民中培養真正有能力、有才
幹的領導人,以致他們走了,村莊也隨之解體。

談了拉丁美洲開教的大致情況,我們再來談一下北美地區的開教經過。

北美的開教從加拿大魁北克城的建立開始。這座城是法國探險家與殖民者
尚普蘭(SAMUEL DE CHAMPLAN,1570-1635)在一六O八年建立
的,他在一六一五年邀請“重整方濟各會”會士來魁北克。可是過了十七
年,一六三二年,向加拿大傳教的工作卻託付給耶穌會士。耶穌會士就像
在南美洲為原住民建立聚居的村莊一樣,先是跟隨北美的印地安土著到處
流浪,逐水草而居,後來也設法說服他們定居下來,並和法國移民接觸來
往,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奉教。

於是,耶穌會傳教士便教導那些半遊牧的印地安人耕種,使他們學習固定
操作的生活,並把他們聚集在聖堂、會院、學校和醫院四週。從此便形成
了傳教中心。加拿大的魁北克和蒙特利爾幾個大城都是這樣開始的。這裡
的開教和南美的有個基本的不同,那就是一開始便有女性參與。在公元一
六三九年吳甦樂會(ORSOLINE)的修女便來到魁北克,從事教育工作。

一六四二年,又有蘇爾比斯會會士抵達蒙特利爾傳教。

在那傳教初期中,曾有許多傳教士致命,其中也有不少人被列入真福品和
聖品的,最著名的是伊薩克.若格(ISSAC JOGUES),讓.德.布雷伯
夫(JEAN DE BREBEUF),以及夏爾.加尼耶(CHARLES
GARNIER)諸位神父。

自從一六三二年耶穌會開始負起向加拿大地區傳教的責任後,修會本身每
年在法國出版公佈的會士傳教生活報告,為會士在加拿大的傳教工作激起
了很大的共鳴。這樣的報告,延續了四十年,直到一六七三年才中止。可
是法國的傳教士們並不把自己的精力僅僅投在加拿大,他們更向南方探險
前進,沿著北美大湖區,也就是今天美國和加拿大東部接壤地區下來,進
入密西西比河河谷地帶,來到今天美國中南部的路易斯安娜這片廣大的地
方,試著傳播福音。

總而言之,北美地區開教的情況沒有拉丁美洲那麼容易,成果也很有限,
即使有不少偉大的傳教士如魁北克的主教蒙莫朗西.拉瓦爾在大力耕耘,
但在十七、十八世紀間,北美原住民接受福音還是很少。到十八世紀結束
時,北美印地安人奉教的也不過兩千人。或許法國人在北美地區殖民的方
式與西班牙或葡萄牙人在拉丁美洲殖民的手段有別,以及北美印地安人比
南美印地安人兇猛,以致傳教士的工作和犧牲沒能夠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吧!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