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32 美学随笔

“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读康德《判断力批判》之“美的分析”有感
文 / 刘同亮 杜鹏

《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包含着丰富内容的美学与文艺理论著作,长期以来一直为后 晓芒先生在他的《康德哲学讲演录》中说,
代理论家和文艺家所重视,在西方文艺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判断力批 康德认为他的哲学有三大问题,第一个问
判》中分析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美的分析。第一个契机是“质”的契机,认为审美的 题是“我能够知道什么”,这是认识论的

本质特征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第二个契机是“量”的契机,即所谓“无概念的普 问题,由《纯粹理性批判》解决;第二个
问题是“我应该做什么”,这是道德问题,
遍性”
;第三个契机是“关系”契机,指的是对象和它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第四个
是由《实践理性批判》解决;第三个问题
契机是“模态”契机,认为一切审美的判断,如果它是审美的话,都必然有一种共通
是“我可以希望什么”。这三个方面归结
感。康德比前人更能充分认识到审美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审美现象中的许多矛盾对立,
为一个问题,就是康德的第四个问题——
而他的企图不是忽视或否定矛盾对立的某一方面,而是使对立双方达到调和统一。
“人是什么”。康德在完成他的前两部批判
之后本来是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但他在
康德,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德国古典 地说:
“我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刻都应归功 写作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一个关于人的情感
唯心主义哲学的第一个著名代表,也是德 于它。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我的那些井然 领域没有得到考察。康德的哲学是要解决
国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奠基人,是近代西 有序的极其多种多样的兴趣:对艺术作品 人的问题,它的核心和中心是围绕人而建
方美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人物。马克思曾 和自然界作品的解释是按统一方式进行 立起来的,人的知、情、意三种能力没有
说,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的,审美的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是相互得到 考察完,他的任务就还没有完成。同时他
极其深刻地说明了康德的启蒙主义进步倾 阐明的。” 也发现他的前两大批判太对立,现象和物
向集中表现在理论研究之中,而在现实的 一 自体如此的分离,现象是现象,物自体是
实际斗争中却一无所为。他的美学与文艺 初读《判断力批判》首先要弄懂两个 物自体,现象不能反映物自体,物自体方
理论著作《判断力批判》在欧洲美学与文 问题,一是要理解它的独有的一些术语, 面人可以做,但又不能认识。他写《判断
艺理论史上影响深远。 例如“想象力”、
“知解力”、
“理性”、
“判 力批判》的意图是要使这部批判在前两大
康德的美学是在和以前的唯理主义美 断力”、
“目的”、
“合目的性”等等,其含 批判中起桥梁作用,或者用它的术语来
学(继承着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系统的 义都不是我们一般人通常所了解的意义。 说,要使判断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中起桥
鲍姆嘉登)和英国经验主义的美学(以布 如果我们用常用的意义去理解它们,就会 梁作用;情感(快感和不快感)在认识与
尔克为代表)的争论中发展起来的,是一 觉得不可解或发生误解。康德的术语一定 实践活动(道德活动)之中起桥梁作用;
个极其复杂矛盾的体系。他的哲学思想主 要从他著作的上下文联系中才能摸索到比 审美的活动在自然界的必然与精神界的自
要以他的三个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 较正确的理解。二是要了解康德写《判断 由之间起桥梁作用。
(1781)、
《实践理性批判》
(1788)和《判 力批判》的意图。只有弄清这两个问题才 二
断力批判》(1790)作为代表。其中《判 能读懂《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分析论的一
断力批判》集中体现了康德的美学和文艺 1790年康德在完成他的《纯粹理性批 个重要内容是美的分析。他花了大量篇幅
思想,长期以来一直为后代理论家和文艺 判》、
《实践理性批判》之后,为了补足他 来分析审美判断和美的特质。康德对美进
家所重视。德国大诗人歌德曾经充满感情 的哲学体系,发表了《判断力批判》。邓 行分析,仍然是按照其范畴表——“质”

美学随笔 33

“量”、“关系“和”模态“的顺序来分析 然,它虽是单称判断却仍带有普遍性,我 的全部功能是有益处的,如果上述两种心


的。
“质”是从事物的性质出发,不是从普 觉得美的东西旁人也应该觉得美。人人都 境是协调一致的”。所以从关系方面,康
遍到特殊而是从特殊到普遍,是反思的判 具有的美感当然具有普遍性,即所谓“人 德对美下了如下定义:
“美是一个对象的
断力。所以在审美中每个东西都是从“质” 同此心,心同此理”。再特殊的东西也要 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
开始,然后再到“量”,再到“关系”,再 求普遍,通过反思的判断力,在一个特殊 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这就是没
到“模态”,并由此形成了美的四个契机。 的对象上找到它的普遍性,人人都欣赏的 有明确目的而确有符合目的性的矛盾或二
第一个契机是“质”的契机。康德认 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不是通过概念达到 律背反。
为审美的本质特征是“无目的的合目的 的,它是通过欣赏、通过感觉而达到的。 第四个契机是“模态”契机。朱光潜
性”。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一个美的对象 欣赏就是凭感觉,看一个作品,我被它感 先生称之为“方式”,宗白华先生则翻译
的时候,它不是为了一个具体的目的但它 动了,感动得热泪盈眶,说不出来,那就 成“情状”契机。模态是讲究必然性的,
具有合目的性。所谓“合目的性”,就是 是欣赏;能够说得头头是道,那往往就不 康德说:“一切人对一个用范例来显示出
说面对一个审美对象的时候,我调动我的 是欣赏了。所以审美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无 一种不能明确说出的普遍规律的判断,都
各种认识能力,这些认识能力不是为了知 概念的普遍性。 要表示同意的那种必然性”。这种判断就
识,不是为了道德,也不是为了教育,而 第三个契机是“关系”契机。
“关系” 是审美判断。他的根据是共通感,模态的
是为了它们本身具有一种协调活动,这种 指的是对象和它的“目的”之间的关系。 契机就是基于共通感,就是说一切审美的
协调活动好像是趋向一个共同的目的一样 关系方面的特点是一个美的对象具有形式 判断,如果它是审美的话,都必然有一种
相互配合着,但又没有目的。比如我们看 的合目的性,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也就 共通感,都必然能激起一种共通感,大家
一朵花觉得是美丽的,这种审美判断是建 是说,我们在欣赏一个对象的时候,我们 都会认为它美。宗白华先生认为,“审美
立在花的形式上的,是这朵花的形式引起 欣赏的不是它的内容而是它的形式。从关 的共通感作为我们的认识诸力的自由游戏
了我的快感,我就是从这个快感来判定花 系方面看审美判断,康德提出了他著名的 是一个理想标准,在它的前提下,一个和
的美,所以审美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判 “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区别。他说:
“有 她符合着的判断表白出对一对象的快感能
断,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如果你的美感 两种美:自由的美和只是依存的美。前者 够有理由构成对每个人的规律,因为这原
来自于你的知识或者你先有了美的判断再 不以对象究竟是什么的为前提,后者却要 理虽然是主观性的,却是主观的普遍性,
去欣赏,那就是有目的的判断了。所以审 以这种概念以及相应的对象的完善为前 是对于每个人具含着必然性的观念。康德
美的最大特点就是你不要想到他有什么目 提;前者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美,后者却依 这一段思想难懂,却极重要。”
的——使用、认识、受教育、是否宣传了 存于一个概念(有条件的美),就属于受 总之,在感受美的时候,康德比前人
某种道德和政治观念,这些东西你都要撇 某一特殊目的概念制约的那些对象。”朱 更能充分认识到审美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审
开。康德说:“一个审美判断只要是掺杂 光潜先生解释说:“只有不涉及概念和利 美现象中的许多矛盾对立,而他的企图不
了丝毫的利害计较,就会是很偏私的,而 害计较,有符合目的性而无目的的纯自然 是忽视或否定矛盾对立的某一方面,而是
不是单纯的审美判断。人们必须对于对象 形式的美才算是‘纯粹的美’或‘自由的 使对立双方达到调和统一。
的存在持冷淡的态度,才能在审美趣味中 美’;如果涉及概念、利害计较和目的之 参考文献:
[1]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北京:
做裁判人”。现代美学家布洛就提出了“距 类内容意义,就只能叫‘依存的美’,即
人民出版社,2002
离说”,所谓“距离”就是要把利害、知 依存于概念、利害计较和目的之类内容意
[2]杨祖陶、邓晓芒编译.康德三大批判精
识等置于脑后,特别是利害,特别是有合 义。”具体地说,典型的纯粹美就只有“花 粹.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目的性的有目的的活动,要把它撇开。马 卉、自由的图案画,以及没有目的地交织 [3]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桂林:广西师
克思说,只有抱着游戏的心态去欣赏,才 在一起的线条”。根据康德的这个观点,实 范大学出版社,2005

是真正审美的态度。再美的风景如果不抱 际上真正可以列入所谓“纯粹美”的事物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北京: 人民


文学出版社, 1964
着游戏的心态,也欣赏不到它的美。审美 在数量上是微乎其微的,绝大部分的自然
[5]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就是这样,只有无目的、无利害、才能够 美和艺术美都要归到依存美。虽然康德指 社,2005
进行鉴赏。 出了“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分别,但 [ 6 ] 胡经之主编.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第二个契机是“量”的契机。所谓“无 另一方面他又明确说过,“审美的快感和 (上)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概念的普遍性”,朱光潜先生将其译为“主 理智的快感二者的结合对于审美趣味确实
作者简介:刘同亮,韩国东西大学艺术设计硕
观的普遍可传达性”。审美的对象一般都 有益处”,而且“当我们借助于概念,来
士,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
是以个别事物和个别形象显现,所以审美 拿反映对象的形象显现和这对象的本质进 杜鹏,东南大学艺术硕士,徐州工程学院艺术
判断在量上都是单称判断。一般的单称判 行比较时,我们不免也要拿着形象显现和 学院环艺系主任
断都不能显示出普遍性,但审美判断却不 主体的感觉摆在一起看,这对于形象显现 编辑:豫 民
免费论文查重:http://free.paperyy.com
3亿免费文献下载:http://www.ixueshu.com
超值论文自动降重:http://www.paperyy.com/reduce_repetition
PPT免费模版下载:http://ppt.ixueshu.com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