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 30 卷 第 1 期 云梦学刊 Vol.30 , No.

1
2009 年 1 月 Journal of Yunmeng Jan. 2009

十年来禅宗美学研究综述
傅千里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

摘 要:当代禅宗美学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禅宗与诸文艺领域的关系研究,从 90 年代开始逐步重视了对禅宗美学


本身的研究,包括本体论研究和对其历史发展与演变的梳理。 90 年代末到 21 世纪之初的近十年主要集中在禅宗美学本体论
研究、禅宗美学与其他宗教美学的比较研究、禅宗美学与艺术各领域的关系研究、禅宗美学在中国美学上的独特地位研究以
及禅宗美学个案研究包括人物个案和学派个案。 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以潘知常通过海德格尔的生存本体论的观点和方法和张
节末以现象学原理研究禅宗美学。 近十年来禅宗美学研究是禅宗美学的展开期,是在学者们对中国美学的独特的价值和现
代意义探讨的大语境中兴起的。
关键词:禅宗美学;本体;范畴;十年;综述
中图分类号: 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 (2009 )01-0033-05

作为中国化的佛教, 禅宗不仅 仅是促使三教 “心性本体论”是什么上,周全田和皮朝纲的观点不


合流成就了中国美学的第二次大突破 , 张 节末在 同。周全田在《禅宗的本体论空观》[2]一文中提出“禅
《道禅对儒家美学的冲击》一文中指出了禅宗美学 宗美学是以‘空观’为本体”,“‘空观’是禅宗哲学美
在中国美学史中的总体地位 :“我以为, 境界—意 学的本体论范畴”。 皮朝纲在《禅宗美学本体论再思
境作为美学史的概念,应该在禅宗起来 以后 ,在唐 考》 [3] 一文中提出“禅宗把‘心’(禅)作 为本体范畴 ,
代才告成立。 我们从唐代以后美学和艺术的发 展 作为自己在终极信仰中安身立命的源点 , 并以此为
中看到,禅宗的喻象方式向中国的山水画 、写意画 逻辑起点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禅宗哲学与美学
导入了精神的深度,使之心灵化和境界化;向中国 是以‘禅’作为本体的范畴,以‘立心’在‘禅’的本体
诗歌的缘情传统导入了更为虚灵空幻的 意 (已经 上建构了心性本体论”。
大 体 不 是 诗 言 志 的 “志 ”),最 终 形 成 了 诗 的 意 境 。 首先我们来看皮朝纲与禅宗美学心性本体论。
意境的出现,是第二次美学突破成功的标志。 ” 其 [1]
《关于禅宗美学的逻辑起点、 研究对象与理论范式
丰富的美学思想也正是形成 中国美学独特价值的 的思考》[4]一文提出了禅宗哲学与美学以“禅”作为
重要和有机构成部分。 禅宗美学研 究在通过上世 本体范畴,以“立心”在“禅”的本体上建构了心性本
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初的主要是对禅宗美学思 想 体论,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理论体系。 禅宗美学
与文学、绘画各艺术领域关系研究的积累 ,在对以 以禅宗门人独特的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它提出
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哲学 美学家思想的研 的关于从“味”(体味)到“味”(禅味)的命题,成为概
究中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国美学在世界 美学中的重 括审美活动的过程、特征与主要范畴的逻辑结构的
要而独特的价值, 禅宗美学本体论研究在近 十年 理论范式。 该文的研究不仅仅明确了禅宗美学的研
来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 究对象,也认识到了禅宗美学不同于儒 、道美学的
一、 禅宗美学哲学本体论研究 独特性。 该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禅宗美学放置在中
对禅宗美学本体论研究的重视,标志着学者们 国美学发展轨迹的大语境中,以详实的文献资料论
对 禅 宗 美 学 的 独 特 性 的 充 分 认 识 。 从 1998 年 到 证了其对中国美学“味……味”的认 识。 皮朝纲从
2007 年,只有皮朝纲、周 全 田 、李 明 、徐 向 阳 、史 可 20 世纪 80 年 代 开 始 研 究 禅 宗 美 学 ,先 有 《禅 宗 美
扬等学者的近二十篇相关论文。 对禅宗的“心性本 学史稿》(1994 年出版),后将 1996 年到 2003 年的
体论”结论基本上得到了学者们的赞同 ,但是在对 学术成果成集 《禅宗美学思想 的嬗变轨迹》(2003

收稿日期:2008-06-13
作者简介:傅千里(1984- ),女,重庆万州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6 级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美学。
34 云梦学刊 2009 年

年出版)。 本身的研究往往有禅宗美学 自身范畴之间的相互


其次,与皮朝纲观点相对的是周全田与禅宗美 关 系 研 究 ,如 李 天 道 《禅 :生 命 之 境 和 最 高 审 美 之
学本体论“空观”。 《禅宗美学的本体论空观》 反对 [5]
境》[10],也有范畴与其他美学范畴的比较研究,如邓
“心性本体论”的观点,认为“‘空观’是禅宗美学的 绍秋的《本心之悟与存在之思——
—禅宗与海德格尔
本体论范畴”,“贯穿普遍联系原则的‘缘起论’是禅 美学》[11]。 范畴研究多集中在“悟”和“意境”上。 《妙
宗 美 学 ‘空 观 ’的 哲 学 基 础 ,因 而 禅 宗 美 学 既 要 以 悟:禅 宗 美 学 的 核 心 范 畴 》 [12],另 有 《游——
—人 生 的
‘空观’为本体,又必须反对‘顽 空’观”。 并认为禅 诗性领悟》[13]
宗美学正是以“空观”为本体,才把“无味”、“至味” 我们先来看看学者们对 “悟”、“顿悟说” 的研
等作为美学最高范畴, 作为最 高的审美境界或者 究。 正如铃木大拙在《禅与生活》一书指出的那样:
美的终极本质, 以此区别于西方理性主义美学。 “禅如果没有悟,就像太阳没有光和热一样。 禅可
“空 观 ”作 为 一 个 达 到 “至 味 ”“无 味 ”的 思 维 途 径 , 以失去它所有的文献, 所有的寺苗以及 所有的行
更多的具有方法论意义。 在 《对 禅 宗 美 学 本 体 论 头,但是,只要其中有 悟,就会永远存在” [14]。 “悟”
的反思 》 [6] 一 文 中 ,周 全 田 指 出 :“‘心 性 本 体 论 ’是 以及“顿悟”是禅宗把握世界的独特方 式和逻辑范
一种柏拉图式思维的产物, 是建立在西方 传统思 式,也正是禅宗对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 彭彤《“妙
维(形式逻辑,辨证逻 辑)基 础 上 的 本 体 论 ,因 此 悟 ”:禅 宗 美 学 的 核 心 范 畴 》 [15] 主 要 是 从 中 国 古 典
‘心性本体论’不可避免地染有西方传统思维的弊 的艺术“诗书画禅”一体化入手,提出了“作为 禅宗
病 ,‘空 观 ’是 建 立 在 ‘非 逻 辑 思 维 ’、‘模 糊 思 维 ’、 美学的核心范畴‘妙悟’的本意是对神秘佛哩的直
‘悟性思维’、‘不二思维’ 基础上的 本体论, 加之 觉 领 悟 ,从 美 学 上 看 ‘妙 悟 ’的 本 质 就 是 一 种 审 美
‘ 空 ’ 为 ‘ 非 存 在 ’, 因 此 它 应 是 一 种 ‘ 非 本 体 的 本 体 验 ,具 有 意 义 追 求 、非 逻 辑 性 、瞬 间 性 和 非 文 字
体’,‘空观’是一种‘非本体的本体’论,相应地,禅 性四重特征”。 “妙悟”是既区别又联系于西方直觉
宗美学的本体论也应是‘空观’的本体论”。 显然两 的 艺 术 理 论 的 ,黄 锍 任 的 《禅 境 :中 国 艺 术 的 直 觉
位学者在论述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他们有 理 性 》 [16] 指 出 ,禅 宗 美 学 强 调 理 性 与 直 觉 的 “ 无 迹
着各自的侧重点。 心性本体论美学重在研究禅宗美 可求”的融合,不同于西方艺术理论中将直觉与理
学的逻辑起点,而空观本体论则是禅宗美学的思维 性相对立。 禅宗美学也不反对理性的思维——
—“渐
方式并以此探讨中国美学的独特之处。 修”与“参禅”,并且禅宗认为这是“顿悟”的基础与
另有余虹《论“禅 ”与 “道 ”的 “心 性 ”之 美 》 认 [7]
前提。 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与中国古 典艺术
为“‘心性论’是中国释道二教宗教美学的本体论 , 的美学旨趣相辅相成,形成了“崇尚直觉理性的审
其核心范畴‘心 ’ 是 建 构 其 宗 教 美 学 思 想 的 出 发 美境界——
—禅境”。 周保平的《略 论禅“悟”与艺术
点 和 归 宿 点 。 ”该 文 是 站 在 揭 示 中 国 宗 教 人 生 审 直觉》 [17] 则强调了“悟”与“艺术直觉”的“一种天然
美化的特征的高度来论述的。 王建疆提出以修养 的交织关系”。
美学来把握中国美学的本质特点, 先后发表的 邓绍秋的《本心之悟与存在之思——
—禅宗与海
《禅 宗 修 养 美 学 的 性 质 和 特 点 —中
—— 国 古 代 修 养 德格尔美学 》 [18] 立足在比较研究上,得出了 二 者 之
美 学 论 纲 之 三 》 [8]、《 禅 宗 修 养 美 学 性 质 再 探 讨 》 [9] 间的四个相同之点。 周全田《禅宗文化的悟性》[19]从
和庄子、 荀子的修养美学方面的研究论文 ,“从 禅 人类认识论上来研究,认为“人类的认识有三种基
宗 美 学 中 ‘触 类 是 道 ’、‘任 用 自 在 ’的 自 然 无 为 的 本形态:知性、理性和悟性”。 杜道明的《禅宗“顿悟”
现象和内容,揭示了其般若性空的思想 实质和 ‘释 说与中国古代美学嬗变》 [20] 由三 部分组成:一,“离
迦其里,老庄其表’的本来面目。 ”从“悟”的不同层 相无念”与艺术思维的转轨;二,“自性顿现”与艺术
次——
—“解悟”、“证悟”揭示禅宗美学与普通美学原 创造的变化;三“法由心生”与审美指向的转折。 作
理相通的地方,而修养美学作为研究中国美学的一 者指出这三方面组成了禅宗美学“顿悟”理论,空前
个新的切入点,是我们在把握中国古典美学为体验 的突出了主体精神的作用,把魏晋时代开始出现的
论美学的一个有力证据。 主体意识觉醒推想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二、禅宗美学范畴本题研究 再来看学者们对意境本身及 其与禅宗的关系
通过禅宗美学的特有美学范 畴来探讨禅宗美 的研究。 叶朗《说意境》[21]主要是论述了“意境”的思
学的特点也是禅宗美学研究一个重要内容,对范畴 想来源于老子哲学之中,并且“意境”是区别于“意
第1期 傅千里:十年来禅宗美学研究综述 35

象”的,意境属于特殊的意象,象外之象方能为境。 他一些使用性艺术形式的影响,在近十年依然是禅
叶朗的《再说 意境》 主要论述了禅宗与意 境 的 关
[22]
宗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系问题。 指出:“意境理论的形成,不仅受道家和魏 对禅宗语言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因为禅宗提倡
晋玄学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唐代佛学特别是禅宗的 的“不立文字”与它们拥有丰富典藏的形 成了矛盾
影响。 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在活泼的生命中,在 的事实。 方立天的《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30]指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去体验那无限的、永恒的、空 出:“禅宗的语言观一方面充分而深刻地揭露了直
寂的宇宙本体。 这种思想进一步推进了中国艺术家 觉体悟与语言文字的矛盾和关联,为探讨和总结直
的 形 而 上 追 求 ,表 现 在 美 学 理 论 上 ,就 结 晶 出 ‘意 觉和语言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一方面又有力
境’这个范畴,形成了意境的理论。 ”刘成纪在《重谈 而全面地推动了中国语言的艺术化,对中国文化史
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23]一文中指出:“道家的本无 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石世明的《语言的困境
之论和佛禅的空观是意境诞生的哲学前提 , 这种空 和美学的使命——
—庄、 禅语言观的现代关照》[31]从
无之论的‘向内转’则是意境生成的直接原因。 就意 庄、禅的“不立文字”对语言文字的否定,却到“不离
象与意境的关系而言 , 易学一脉的意象是一个认识 文字”使得语言得到了发展的悖论。 学者们也从“诗
论或物性论的范畴 , 它不但与美学层面的意象存在 书画佛”一体的美学境界来探讨诗性语言与佛家语
距离 , 而且不具有向意境过渡的可能性。 美学层面 言的相通性,如《诗家语言与佛家语言》[32]从两者的
的意象源于道家 ,尤其是庄子 ; 从意象向意境的过渡 互相渗透影响而凝结成统一的“韵味”。 《诗学等禅
则靠了佛教和禅宗的助力。 ”《意境的古代发生和近 宗,渊源千年共——
—略论作为实践美学的禅和诗歌
代理论展开》 从比较美学的角度指出:“意境的古
[24]
语言的关系》[33]、《试论禅宗的“不立文字”及其美学
代发生与近现代理论展开导因于中印 直观方式和 特色》[34]中提出了禅宗美学语言的三大特点——
—含
中西直观方式的两次交流。 ”《禅境:中国艺术直觉 蓄美、口语美、无言美。
理性》 [25] 认为“禅境崇尚顿悟 , 使 中国艺术 ( 诗歌、绘 文人画的风格研究,是绘画美学研究中饶有趣
画、书法、戏剧、建筑等 ) 逐步形成了以淡泊、简约为 味的一个话题,特别是对王维、黄山谷、石涛、苏轼
极致的特征 , 其所凝结的乃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 等人以及中国特有的水墨画的研究。 对绘画、音乐
构中的直觉理性。 ”对“意境”这一个范畴的研究是 的研究主要是由一些相关专业学者完成,取得了丰
无法绕开禅宗美学的。 以意境作为中国美学的独有 硕的成果, 是我们进行更进一步美学研究的基础,
范畴多有武断的嫌疑,很多学者也指出了在西方美 也是对美学理论的进一步应用。
学中也一样有与意境相通的美学。 “意境”能在中国 居士的美学思想是构成禅宗 美学思想的重要
美学的发展中逐渐突显出来,与我们的文化积淀和 有机组成部分, 居士自身的丰厚的文化 底蕴和素
审美情趣是无法分开的。 养,其思想更能体现禅宗美学的纯粹性。 禅宗思想
研究如“悟”、“意境”、“游”这些中国美 学范畴 之所以能融庄老、孔孟之大成并能在艺术领域有所
是无法绕开对禅宗美学研究的,禅宗美学的独特审 建树,这和居士是分不开。 近十年来,学界分别对王
美述求与中国古典审美意识形态的融合,不单单是 维、苏轼、黄山谷、石涛、严羽、王昌龄、郑谷、杜甫、
一种美学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圆悟克勒等人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 比较有代表
其他学者们对“意境”“境界”的研究有《从禅的 性的论文有:《释道观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35]、《禅趣
视 角 诠 释 意 境 说 的 哲 学 内 涵 》 [26]、《 意 兴 本 体 和 澄 在王维诗中的多纬度展现》[36]、《石涛“一画论”审美思
明存在——
—“意境” 范畴的文化 哲学分 析 》 [27]、《从 想探源》[37]、《王昌龄禅歌中的美学境界》 [38]、《圆悟克
禅宗“妙悟”发展轨迹看“意境”说》[28]。 对其他范畴 勒 的 禅 学 与 美 学 思 想 》 [39]、《杜 甫 与 佛 教 》 [40]、《黄 山
的研究还有李天道的《禅:生命 之境和最高审美之 谷的书画与禅》[41]、《论慧能对中国和世界思想文化
境》[29]等等。 发展的杰出贡献》[42]等。
三、禅宗美学的传统研究 四、禅宗美学的文化综合性研究
禅宗美学起步于关系研究和 个人以及分历史 从生态美学的视野来研究禅宗美学是一个颇有
时段的宗派的禅学思想研究。 在此我将这几部分共 学术创新性的研究点,为禅宗美学的研究打开了一个
同称为禅宗美学的传统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的禅 新的局面。邓绍秋在《论禅宗的生态美学智慧》[43]文中
宗美学研究多着力于禅宗对诗歌、绘画、音乐和其 写道:“禅宗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 缘起论与无
36 云梦学刊 2009 年

我论是它的哲学基础。 禅宗生态美学智慧的内容主 哲学与诗化宗教——


—德里达与禅宗美学思想》[53]中
要包括五个方面:(1)禅宗自然观的生态美学智慧, 也是先分析二者的相似性:“一, 在思维方式上,两
(2)禅宗生命观的生态美学智慧;(3)禅宗心性论的 者都分队二元对立;二,在概念表述上,两者都模糊
生态美学智慧;(4) 禅宗认识 论的生态美学智慧; 不定;三,在诠释手段上,两者都采用隐喻、游戏等
(5)禅宗解脱论的生态美学智慧。 研究禅宗生态美 诗化手段”, 进而探讨立足文本世界和内心世界的
学智慧,对于当前的环境保护与美学建设都有十分 二者的关系。
重要的启发意义。 ”邓绍秋还从道与禅、玄与禅的关 上面中西的比较研究是进行文化外围的研究,
系来研究问题,指出:“玄学美学是道家美学向禅宗 而将禅宗放置在儒道禅的文化融合大 语境中研究
美学转向的审美中介”[44]。 则是立足中国文化核心构成而研究殊异与联系。 赵
修养美学主要是王建疆提出 的 :“禅宗美学是 建军的《东方坐标:儒、道、禅及其审美意识追求》[54]
基于现实生命又超越现实生命的超越型修养美 指出:“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实质上都是试 图对发
学” ,“从禅宗修养的实际出发, 按照不同层次去
[45]
展着的社会做出认识控制的系统解答。 只是儒家所
把握佛禅妙悟之功能” 。 禅宗的参禅或修养是作
[46]
理解的社会和道家所理解的社会不大一样,儒家把
为禅宗的生命关怀的手段,而非根本目的。 人纳入了社会, 道家却是要把人从 社会中分离出
禅宗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在 来,以此来获得自由感。 道家的批判深度使它成为
学术界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特别是对文化的差异特 人被社会遗弃时足以自慰的武器;儒家的使命感和
性认识和文化的认同感追问 是很多学者在做相关 深沉的自制意识使它成为一切有抱负的人(包括功
研究的价值取向。 禅宗美学的比较研究主要在于与 成名就感等)永远使自己清醒的法宝。 然而,无论是
海德格尔、康德、马克思以及德里达的比较研究。 史 道家还是儒家,都是那么沉重,那么缺少人的心性
可扬的《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
—海德格尔与禅宗 所真正要求的那种轻灵和快活,于是佛教文化及其
审美体验 论比较》 [47] 主要提出了二者“都 是对 人 生 美学思想的浸渗就成为必然,成为一种无法抗拒的
意义的体悟,对人生境况的思考为出发点的”。 正是 历史选择。 这种选择的结果便是促成了东方文化的
因为有相同的出发点, 将审美 与人生紧密联系起 又一种新的类型或形态,即禅或禅宗美学。 ”有学者
来,在对人生的审美化、体验方式等方 面都表现出 是在人生美学的视野中来探讨的,如罗琳会的《走
一致性。 邓绍秋的《本心之悟与存在之思——
—禅宗 向审美化生存——
—儒道禅人生美学浅论》[55]; 也有
与海德格尔美学》[48]指出了二者比较研究的可行性 从个人思想入手来探讨的,如《袁宏道美学思想 的
和价值所在,可行性分析就是对二者的相似点的研 转变与儒道释精神的循环》[56]。
究:“一是没的本体:存在与本心;二是美的显现:敞
显与顿悟;三是美的世界:诗意与禅境;四是美的对 参考文献

象,生活与自然”。 [1] 张节末 . 道禅对儒家美学的冲击 [J].哲学研究 ,1998,(12).


[2][5] 周全田 . 禅宗美学的本体论空观 [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2,(3).
禅宗与康德思想的比较研究 方面只有徐向前
[3] 皮朝纲 . 禅宗美学本体论再思考 [J]. 四 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论康德“共通感”与禅宗心学审美意趣的融通》[49], 科学版),2004,(2).
主要是从康德的“共通感”理论那找到禅宗审美“普 [4] 皮朝纲 . 关于禅 宗 美 学 的 逻 辑 起 点 、研 究 对 象 与 理 论 范 式 的 思 考
遍的主体认同”心理的理论支持。 李满的《审美是一 [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种自我同一性的体验——
—兼 论道禅美学感悟和 马 [6] 周全田 . 对禅宗美学本体论的 反思 [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
学版本),2005,(5).
克思美学感悟的联系和区别》[50]一文提出了二者相
[7] 余虹 . 论“禅”与“道”的“心性”之美 [J]. 安 徽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通的是:“在审美感悟中,个体都是通过与绝对理念
学版 ),2006,(6).
的浑然合一以超越有限性和 相对性而达到精神上 [8] 王建疆 . 禅宗修养美学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修养 美学论纲
绝对无限和自由的”。 邓绍秋的《后结构主义和禅宗 之三 [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美学的相似点》 和《后结构主义 和禅宗美 学 的 比


[51] [9] 王建疆 . 禅宗修养美学性质再 探讨 [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
学版),1999.
较》[52]指出了二者的相似点在于:“(一)去分化和无
[10][29]. 李天道 . 禅 :生 命 之 境 和 最 高 审 美 之 境 [J].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 社
分别心——
—超越自我;(二)不确定和模糊语言——

会科学版 ) ,2000,(6).
超越语言;(三)诗的误读和诗的‘悟’读——
—超越权 [11][18][48] 邓绍秋 . 本心之悟与存在之思——
—禅宗与海德格尔美学
威;(四)平面化与平常心——
—超越玄想”。 在《诗化 [J].学术交流 ,2003,(7).
第1期 傅千里:十年来禅宗美学研究综述 37

[12] 彭彤 . 妙悟:禅宗美学的核心范畴 [J].宗教学研究,1999,(1). [38]邵颖涛.王昌龄禅歌中的美学境界[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6).


[13] 皮朝纲 . 游——
—人生的诗性领悟 [J]. 青海师专学报 ,1998,(2). [39] 刘方 . 圆悟克勒的禅学与美学思想 [J].宗教学研究 ,2005, (2 )
[14] 铃木大拙 . 禅与生活 [M].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67. [40] 孙昌武 . 杜甫与佛教 [J].哲学论坛 ,2005,(4).
[15] 彭彤 . “妙悟”:禅宗美学的核心范畴 [J].宗教学研究,1999,(10). [41] 魏小星 . 黄山谷的书画与禅 [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4).
[16][25] 黄 锍 任 . 禅 境 :中 国 艺 术 的 直 觉 理 性 [J]. 安 徽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42] 刘伟铿 . 论慧能对中国和世界 思想文化发展的杰出贡献 [J]. 肇庆
社会科学版),2005,(7). 学院学报 ,2003,(3).
[17] 周保平 . 略论禅“悟”与艺术直觉 [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5). [43] 邓绍秋 . 论禅宗的生态美学智慧 [J].南华大学学报 ,2002,(3).
[19] 周全田 . 禅宗文化的悟性 [J].安徽大学学报 ,2005, (9 ). [44] 邓绍秋 . 玄学与禅宗生态审美观 [J].中国文学研究 ,2005,(3).
[20]杜道明.禅宗“顿悟”说与中国古代美学嬗变[J],文艺研究,2005,(9). [45][46] 王建疆 . 禅宗修养美学性质再探讨 [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
[21] 叶朗 . 说意境 [J].文艺研究 ,1998,(1). 学版),1999,(2).
[22] 叶朗 . 再说意境 [J].文艺研究 ,1999,(3). [47] 史 可 扬 . 万 古 长 空 一 朝 风 月 —海
—— 德 格 尔 与 禅 宗 审 美 体 验 论
[23] 刘成纪 . 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 [J].求是学刊 ,2006,(5). 比较 [J]. 齐鲁学刊,1998, (2 ).
[24] 意境的古代发生和近代理论展开 [J].学术月刊 ,2005,(7). [49] 徐向前 . 论康德“共通感”与禅宗 心学审美意趣的融通 [J]. 淮南 师
[26] 陈 志 生 . 从 禅 的 视 角 诠 释 意 境 说 的 哲 学 内 涵 [J]. 宜 春 学 院 学 报 , 范学院学报 ,2006,( 10)
2002,(1). [50] 李 满 . 审 美 是 一 种 自 我 同 一 性 的 体 验 —兼
—— 论 道 禅 美 学 感 悟 和
[27] 李旭 . 意兴本体和澄明存在——
—“意境”范畴的文化哲学分 析 [J]. 马克思美学感悟的联 系和区别 [J]. 江西教育学院学 报 (社 会 科 学
江海学刊 ,2002,(1). 版),2003,(5).
[28] 邱巧 . 从禅宗“妙悟”发展轨迹看“意境”说 [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 [51]邓绍秋.后结构主义和禅宗美学的相似点[J].云梦学刊,1999,(2).
2006,(3). [52] 邓 绍 秋 . 后 结 构 主 义 和 禅 宗 美 学 的 比 较 [J]. 湘 潭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30]方立天.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1). 1999,(2).
[31] 石世明 . 语言的困境和美学的使命 —庄、禅语言观的现代关
—— 照 [53] 邓绍秋 . 诗化哲学与诗化宗教 —德里达与禅宗美学思
—— 想 [J]. 外
[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国文学研究 ,2000,(1)
[32] 刘艳芬 . 诗家语言与佛家语言 [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1). [54] 赵 建 军 . 东 方 坐 标 :儒 、道 、禅 及 其 审 美 意 识 追 求 [J]. 临 沂 师 专 学
[33] 洪映萱 . 诗学等禅宗,渊源千年共——
—略论作为实践美学 的禅和 报,1998 ,(11).
诗歌语言的关系 [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0,(3). [55] 罗琳会 . 走向审美化生存——
—儒道禅人生美学浅论 [J]. 西南 民 族
[34] 试 论 禅 宗 的 “不 立 文 字 ”及 其 美 学 特 色 [J]. 北 方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2000,(2). [56] 王均江 . 袁宏道美学思想的转 变与儒道释精神的循环 [J]. 武 汉大
[35]王波.释道观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4).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36] 王少梅 . 禅趣在王维诗中的多纬度展现 [J].华夏文化,2002 ,(1). [ 责任编辑 余三定;责任校对 杨年保 ]
[37] 毛娜 . 石涛“一画论”审美思想探 源 [J]. 郑州航空工业文理学院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5).

SUMMARIZ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ZEN AESTHETICS


IN RECENT 10 YEARS

FU Qian-li
(School of Literatur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China)

Abstract:The contemporary zen aesthetics was started by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en and other literatural fields
in the 80s. Since the 90s, zen aesthetics itself which includes the ontology and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evolvement has
been graduall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For almost ten years from the late 90s to the early new century, the zen aesthetics ontolo-
gy ,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between zen aesthetics and the aesthetics on other religion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en aesthet-
ics and the literary fields, the special status of zen aesthetics on the Chinese aesthetics, and the case study of zen aesthetics which
includes person case study and school case study have been mainly focused on. The main methods are from Pan zhichang and
Zhangjiemo. Pan thought that zen aesthetics should be analysed through the points and ways of the ontology of Martin Heidegger
while Zhang thought that we should analyse zen aesthetics using the principle of phenomenology. In the late ten years, scholars
put a deeper research on zen aesthetics which was springing up and the discussion was focused on the value of the unique Chi-
nese aesthetics and on the modern meaning of zen aesthetics .
Key words: zen aesthetics; ontology; category; ten years; summarizati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