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2004 年第 1 期 唐都学刊 N o.

1 , 2004
第 20 卷(总 79 期) T angdu Journal General No.79 , Vo l.20

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嬗变轨迹
江秀玲
(陕西教育学院 中文系 , 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 :小说在中国文学中有着源远流长的 历史 。它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茕标独树 , 内容趋于规范 , 形式渐次定


型 , 特征日趋显豁 , 其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 且其 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 熏陶和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独立风格 。
关键词 :小说 ;
志怪 ;
传奇 ;
话本 ;
嬗变轨迹
中图分类号 :I207 .
4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0300(2004)01 -0142-04

现 , 其代表作为干宝的《 搜神记》 。 适此汉魏 之际 , 政局多变 ,


一 法治严峻 , 动辄 屠刀相 加 。 虽有 评议 朝政 之风 , 然士 大夫 为

“ 小说” 一词 , 最初 见于《 庄 子》 一节 , “ 饰小说 以干 县令 , 了全身远 祸 , 不 再涉及 政事 , 变清议 为清谈 , 标 榜超脱 , 崇 尚


[ 1] ()《 诸子集成·庄子》 虚无 。 又汉末品藻遗 风尚 存 , 士流声 名成 毁 , 决于 片言 。 其
其与大达亦远矣 。” 此可看作是“ 小说”一词 的
品评依据 , 不过 言谈举 止 , 逸闻琐事 尔尔 , 唯写 作技巧 , 语 言
最早使用者 。 而庄子把“ 小说” 与“ 大 达”对 举 , 认 为它是不 同
运用 , 在清谈与品 藻中 , 日 渐提高 , 虽 为“短书” , 但写神酷似 ,
于经邦治世之道的琐细言语 。 究其小说的 原始 , 其萌生与 发
绘形必肖 , 叙事 简练 , 情节 引人 , 能在短 小的篇 幅中 , 通过 人
展 , 似乎比其名目的出现更早一些 , 如神话 故事的流 传 , 是 在
物的 片言只语 或一 二 件行 事 , 生 动地 表现 出 人物 的性 格 特
文字产生之前 , 而载之于书面 , 那已经是后世之事了 。
征 。 此乃为有别于“志怪” 的另一 类作品 ———“ 志人” 小说 , 其
先秦时期 , 小说 尚属 于混沌 草创 , 发 轫伊 始 。 斯 时小 说
代表作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 鲁迅对其 评曰“ 记言则亥 远
尚附丽于 诸子散 文之中 , 羼之 诸子 , 蓄于史 传 , 虽多为 片断 ,
冷隽 , 记行 则高 简瑰奇 。” [ 2] (《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 志 怪”“ 志 人”
唯数量可观 , 不 乏佳作 。 作者貌似漫不 经心 , 率 尔操觚 , 但 叙
小说相校 , “志怪” 以 情节 曲折离 奇著 称 ;
“ 志 人” 以写 意绘 形
事明快 , 虚拟幻化 , 几笔勾勒 , 颇有引人 之处 , 只 是以神话 、寓
见长 。 其中以“ 志怪” 成就较高 。 无论“ 志怪”“ 志人” 小说 , 实
言称之 。 集结成书 , 并留存至今 的 , 唯《 山海 经》 、《穆 天子传》
乃为唐传奇作了准备 , 为以后戏曲创作 提供了素材 。
两部 。《 山海经》 开后世“ 志怪” 小说一宗 , 《 穆天子传》 可称 为
唐代是封建社会 鼎盛时 期 , 经济文 化均 得到 高度 发展 。
历史小说之祖 , 但已露出“ 志人”小说之端倪 。
唐诗独擅一代 , 散 文 更弦 易辙 , 倡古 文运 动 , 小 说 则别 开 生
汉代建国于刘 、项 兵戈 方息 之际 , 连年 战 乱 , 民心 思定 , 面 , 起了很大 的变化 。“ 传 奇” 之兴 起 , 火 树银 花 , 异彩 纷呈 ,
统治者亦标举“ 无为 而治” 的 招牌 , 文虽 尊儒 而“ 不语 怪力 乱 与诗文鼎足而三 , 作为文体 , 已独立 文苑 。“ 传奇” 之名 , 由 晚
神” , 小说创 作之势暂有消歇 。 原本尚少的 汉代小说 作品 , 多 唐裴硎的小说而得名 , 意寓所写的 人奇事奇 , 可以 传之于世 。
已亡佚 , 今 存者 多为 后 人伪 托 。 其 内容 除 少数 人间 琐 事 之 这一 称 谓 , 无 寓 褒 贬 , 爱 之 者 云 其“ 与 诗 律 可 称 一 代 之
外 , 大旨不外乎 广谈神仙 。 此外 , 尚有不少野史 杂传 , 如西 汉 奇” [ 3] (《 夷坚志》)恶之 者 斥 之 为“ 传奇 体” 。 肇 始秦 汉 , 洎 至 六
后期刘向的《 诗苑》 、《 新 序》 、《 列 女传》 , 东汉 赵晔的《 吴越 春 朝 , 小说至此 , 方达成熟 地步 。 魏晋六朝人写志 怪 , 皆出 于本
秋》 和袁康的《越绝书》 , 想 象和 虚构 成分 很多 。 这种 介乎 历 心 , 自认为 作实录 。 而唐朝人写神 鬼 , 则是展 开想象的翅膀 ,
史和小说之 间的文 体 , 于史有 据 , 而 更多异 闻 , 有人物 , 有 情 用虚 幻手法 , 讲究情节跌宕有致 , 题材多 取自社会 现实生活 。
节 , 故事跌宕 , 亦可看 作史传小说 之始 。魏晋 南北朝时 期 , 国 如《 离魂记》 、《 任氏传》 、《 柳毅传》 , 此 类作品中 男主角都为 现
土分裂 , 战乱频 仍 , 诸多矛盾 交集 , 生民 苦多 , 时逢小 乘教 传 实生活中 的男子 , 女主 角则或 为魂灵 , 或 为狐妖 , 或为 龙女 ,
入中土 , 宗教迷 信得其 土壤 , 迅即传 播 , 世风立 传尚佛 , 鬼 怪 创作题材与六 朝志怪一 脉相 承 。 再发 展至《 女娃 传》 、《 霍 小
灵异之说骤起 , 佛经中文故事导其先 路 ;
再 则 , 续 成汉代神 仙 玉传》 , 其主人公则转为活生生的现实人 , 这种 故事直接或 间
巫风 , 中西交会 , 记写仙术鬼魅 , 殊方 灵异的志怪 篇什大量 出 接地涉及到社会通行的道德规范与价值 准则 , 但主题却带 有

收稿日期 :
2003 -03 -28
基金项目 :
陕西教育学院科研基金项目(02KJ028)
作者简介 :
江秀玲(1955 -), 女 , 陕西富平人 , 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 。

· 142 ·
新的时代特点 。 其结 构布 局 , 已 很严 谨宏伟 ;
人 物的 典型 化 其 体内膨 胀 , 分 孽为 神 魔 小说 , 于是《 西 游 记》 、《 封 神榜》 、
和艺术概括 , 受 到应有 的重 视 。 语言 清新畅 达 , 故事 情节 安 《 平妖传》 接踵而来 。 星转斗移 , 艺术的 发展 , 取 材 面向社 会
排巧妙 , 曲折委 婉 , 追求 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 同时 , 创作 的 生活 。 从十七世纪开始 , 世情小 说大昌 , 遂有《 金瓶梅》 问世 。
主体意识已很明确 , 且已形成 了一支可观 的创作队 伍 。 鲁迅 《 金瓶梅》 虽本身存 在严 重缺陷 , 但对 明中 叶以 后黑 暗腐 朽
先生说 :
“小说如 诗, 至唐 代而一变 , 虽尚不 离于搜 奇记逸 , 然 的现实 , 予以暴露和抨击 , 且为文人独立 创作 , 在小说发展 史
叙事婉转 , 文辞华艳, 与之六朝陈梗概者较 , 演进之迹甚明 , 而 上 , 占有重要地位 。总 而言 之 , 明 代小 说无 论在 作品 的思 想
尤显者乃在是 时则始有意 为小说 。” [ 2] (《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这 标 内容 、艺术形式 , 还 是在作 家的创 作方法 、表现 技巧诸 方面 ,
志着中国小说至此进入成熟阶段 。 都继承 宋 、元话本传统 , 将中国古典 小说的 创作一 步步推 向
宋代 , 都市经济大发展 , 十里之城 , 万户之 郭 , 通都 大邑 , 顶峰 。
南北相望 , 工商业发达 , 市民阶层壮大 , 文化娱乐 要求亦同 步 清王朝 是我国 第二个 由少数民 族建立 的中央 集权的 大
增长 , 思想文化 的发展演变 , 呈复杂局面 。 封建 理学 , 伦理 纲 一统 国家 , 也是 封建 社会 的最 后一 个王 朝 。 统治 者 在用 武
常 , 更高地集中 , 同时 , 文化的发展 , 更贴近民俗 , 通俗文学 随 力统一全国后 , 文化统 治亦 步步 进逼 。 与 文化禁 锢相 结合 ,
之兴盛 。民 间俚曲 , 都市 宴乐 , 受到 青睐 , 曲 子词 长足 发展 , 闭关 锁国 , 严密防范 , 是清代统 治者的 基本手 段 。 在文化 领
领宋一代风骚 。 民间文学的另一 支生力军 ———“ 说话” 艺术 , 域里 , 出 现了诗 、词 、文回 光返照 及小说 、戏 剧兴盛发 展的 局
在唐代讲唱文学的基础上 , 受诗 、文成就的 影响和滋 育 , 更 加 面 。 适逢封建社会的末 代 , 在 民族文 化的积 累里程中 , 亦 应
发达 , 且迅速发 展 。 以其独具的形式 , 生动的语 言 , 引人入 胜 到了集其大成的 阶段 。 这 一时期 , 诗 和文 都有了 新的 成就 ,
的故事情节 , 富于民族传统的特色 , 兴盛于 市井和村 野 , 成 为 且量 大面宽 , 亦有不少派别 。 在文化 高压政 策的羁绊 下 , 两
中华广大群众喜 闻乐 见的 文学形 式 , 其普 及性空 前 , 拥有 最 种文化斗争的表现激烈 、曲折而 又相互吸纳 消长 。 其菁华 者
大数量的欣赏群 体 。 当然 , 追 根溯 源 ,“ 说话” 作为一 种技 艺 抨 击 现实 , 揭露黑暗 , 其糟粕亦 混迹文 苑 , 充 斥泛滥 , 但最 终
并非始于宋人 , 魏晋 时曹植 的“ 诵 俳优小 说数 千言” , 隋人 侯 为历史所淘汰 。 两者 相较 , 前 者为 中国 小说 历史 传 统之 发
白的“ 说一个好话” , 已经 把说话 、讲 故事 以及 动作表 演结 合 扬 , 后者乃为统 治者所 赏识 。 小 说的 创作 从文体 语言 、篇 制
起来 , 只不过演出地 点局 限于贵 族宅 邸或 文人宴 会 , 表演 者 结构到思想内容 , 都开 创了 新天 地 , 对 生 活 的认 识更 深刻 ,
也非职业伎艺 人 。 至 唐 时则 衍 为“ 经 讲” 、“ 俗 讲” 等 民 间 艺 对现实的概括 更高强 , 艺 术表 现手法 更丰 富多彩 , 语 言运 用
术 , 受其诗与散 文的 影响 , 宋代“说 话” 艺术 非常 兴盛 。 到 了 更简 洁 , 或文言更熟练 , 达到了 炉火纯 青的地 步 。 现实主 义
南宋后期 , 市民们 只是在 瓦舍 勾栏里 听话 已不能 满足 要求 , 巨著《 红楼梦》 , 代表了这一时期小说 创作的最高 成就 , 而《 聊
于是出现了文学市场 , 亦逐渐产生了 文人根据伎 艺人讲话 内 斋志异》 的出现 , 则是数千年文言小说之硕果 。
容加工整理的书面文学 , 这 便是“ 话本” 。“ 话本” 小说 , 取 材 综上所述 , 作为 文学门 类之 一的小 说 , 文学 体裁 茕标 独
于都市社会生活 , 表 现平 民思想 感情 及世 态风俗 , 以 小人 物 树 , 内容 趋于规 范 , 形式渐 次定型 ;
特征 逐渐显 豁 , 是 经过 了
的悲欢离合作为叙事的中心 , 如《 碾玉观音》 、《闹 樊楼多情 周 一个漫长的嬗变发展过程 , 方臻成熟 。
胜仙》 、《 错斩崔宁》等 。且运用 当时生动活泼 的口语 , 叙事 状

物 , 与较为简古和时 有骈 偶句的 唐传 奇相 比 , 无疑开 创了 我
国文学语言的一个新局面 。 中国小说几千年 的发展 历史 , 伴随 着民 族文 化的 进程 ,
元蒙统治 , 国祚短暂 , 政治严酷 , 民族灾难 深重 , 废 科举 , 它描写本民族 的生 活 、斗 争 , 反 映本 民族 的 意志 、心态 和 精
绝仕途 , 知识分 子被迫 蜷曲 于社会 下层 。 失 之东 隅 , 收之 桑 神 , 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显著的民 族特征 。
榆 。元人承接宋代话 本艺 术 ,“ 说 话” 中 的“ 讲史” 一目 , 长 足 (一)创作题材为“三多” , 并呈现出从历史向现实的演 进
发展 , 出现了以“三国” “水 浒” 故事为 题材的 元杂剧 。 据《 录 中国古代小说在题材上的特征表现为“ 三 多” , 即重大 题
鬼簿》《 太和 正 音 谱》 记 载 , 三 国 剧目 有 三 十 多种 , 如《 单 刀 材多 , 历史题材多 , 因袭继承多 。
会》 、《 西蜀梦》 , 亦有三 国史 话《 全 相三 国志 平话》 。 戏 剧 、史 重大题材多 , 与儒家思想密 切相关 。 儒家 思想是以伦 理
话的创作 , 其故事情节与历史 事实已 拉开距 离 , 有 浓厚 的 民 化 、政治化为特征的 , 注重封建社会的秩 序 , 追 求人格道德 的
间传说色彩 , 为《 三国演 义》 的创 作提供 了框 架 。 元末 明初 , 完善 , 关心人伦 关系的 规范 。 因 此 , 选择 重大题 材是 作家 的
《 三国志通俗演义》 的作者 就是 在上 述作 品的 基础 上 , 进 行 神圣使命 。 作家自觉地把他们的视线集 中在关系 国家命运 、
大幅度的加工再创造 , 写成了一部 不朽的古 典小说名著 。 故 世风世德等重大社会问题上 , 因而 历史小说 、英雄传 奇 、公 案
而宋元话本有两大贡献 : 一是 开古代 白话小 说之一体 ;
二是 侠义 、人情世态 、谴 责讽刺 小说 就应运 而生 。 即 使灵 怪神 魔
由短篇到长制 , 开创了 小说 创作的 新局 面 。 至此 , 中 国古 典 小说 , 与佛教道教 的流行有关 , 但仍以儒为主 , 儒 、佛 、道 三教
小说以巨大成就 , 步入新的历程 。 合一 , “言诞而 旨正” , 通 过灵怪神 魔故事 , 达 到教化 的目的 。
明代虽为封建社会 后期 , 生 产力持 续发 展 , 商品 生产 和 如《 幽明录·赵泰》 , 叙述赵泰死后进入地 狱的经历 、见闻以 及
社会分工的扩大 , 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开始孕育 、萌发 。 工场 、 由此受到的 启悟 。 这是 最 早而 详尽 描 写地 狱情 景 的故 事 。
作坊崛起 , 市民阶层 更加 壮大 , 其文 化渴 求与 娱乐生 活的 需 赵泰在地狱里 , 见到许多“ 生时不作善” 的人受 到各种各样 的
要量突增 。“ 讲史” 续 承 宋 元 , 到 明 代 历史 小 说 又 有发 展 。 惩罚 , 也受到地狱主者的教诲和启发 , 领悟 到“ 唯奉佛弟子 不
除《 三国志 通俗 演义》 外 , 还有《 东周 列 国志》 、《 西 汉通 俗 演 犯禁戒为乐”的道理 , 实际 上是 精神 向佛 教的 皈依 过程 。 再
义》 等 。 唯此一时期 , 佛 、道日 炽 , 政治黑 暗 , 人 情龃龉 , 故 而 如《 新鬼》 , 写新死鬼先后前往三个人 家觅食 , 前两家“ 奉佛 事
小说取材越来越 贴近 现实 , 历史 小说 起了 变化 , 神魔 因素 在 道 , 情难自动” , 新 鬼一 无所获 , 后 至百 姓家作 怪 , 家人 大惊 ,
· 143 ·
以食祀之 。 可见佛教和 道教 对于世 俗中 人的 意义主 要是 提 典留给后世小说的宝贵遗产 , 这一叙 事方法给 小说家以很 大
供心灵上的安全感 。 在佛教和道教观念的 关照下 , 小说中 人 影响 。 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吸收了史传 文学的叙事 传统 , 叙
不仅不令人恐惧 , 反而显得诙谐滑 稽 , 令人可 笑 。 当然 , 在 其 事角 度多采用 第三 人 称全 知视 角 的客 观叙 述 , 叙 述者 可 以
他各类小说 中 , 也常 常渗 透着因 果报 应 、归隐 避世的 佛道 思 自由地介绍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的生活 经历 , 也可以不受 任
想 , 反映出三教合一与互相碰撞的思想火花 。 何限 制地描写广阔的生活场景 , 剖析人物的 心理活动 。 全 知
历史题材多 , 与注重编纂历 史的传统有 关 。 中国有着 编 视角有两个特 点 :
一 是作 者的 叙事活 动毫 无局限 , 二 是叙 述
写史书的传 统 , 前后 共有 二十五 史 , 为小 说创 作提供 了大 量 的信息有一种客观 性 。 我国 古代 小说基 本采 用这种 叙事 方
的素材 。 而《 史记》 等历史著作 , 在中 国有着与儒 家经典同 样 式 。 这种叙述方式给读 者提 供的 似乎都 是被 观察对 象的 信
崇高的地位 。 因而“ 史贯于 文” 的价 值观 念使 我国的 古代 小 息 , 即客观信息 , 而关于 观察 者和 叙述者 本身 的信息 却没 有
说出现了把 历史通俗化 的历 史演义 小说 , 如《 三国志 通俗 演 或很少 。 如此记录下来的事件似乎显得 既全面又真 实 , 但 实
义》 即为 此 类书 中的 经 典之 作 。 另 外 , 还有《 东周 列 国志》 、 际上这种叙述角度使 得作者“ 无所不 在 , 无所 不知” , 却又 总
《 西汉通俗演义》 。亦 出现了取材于历史的 英雄传奇 , 此类 小 是站在某一观 察点叙 述事 实 , 这样的 叙述 , 就 不可避 免地 具
说《 水浒传》开其 端 , 还有 借历史 演义 之名 , 叙 英雄传 奇之 事 有了某种主观性 。
的《 隋唐演义》 , 歌颂 反抗侵 略的 壮举和 英雄 主义气 概的《 杨 晚清之时 , 受时 代洗礼 和域 外影响 , 出 现了 中外 小说 技
家府演义》 等 。 公案侠义小说 如 《 龙头公 案》 、《 施公案》 、《 三 法融合的趋 势 , 在叙 事 角 度 上出 现 了“ 第 一 人称 的 限 制 叙
侠五义》 。 即使是以现实生 活 为题 材的 世情 小说 , 也 往往 假 述” [ 7] (《中国叙事学》), 即作品通过第一人称“ 我”进行叙述 。 由 于
托历史 , 以抬高 其身 价 。 如李 绿园 的《 歧路灯》 , 假托 明嘉 靖 故事是从“ 我” 的观 察中 得 来的 , 又 由“ 我” 将 见闻 诉之 于 读
年间 , 实写作者生活 的康 嘉之世 , 讲 述河 南开 封府祥 府县 书 者 , 因此虽然在叙事 上受 到某 些限制 , 但 在无 形中增 加了 作
香门第公子谭绍 闻“ 败 子回头” 的故事 。 而作 为小说 源头 的 品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 创作主体和 叙述主体 的统一而产 生
神话小说 , 早已被历 史化 和政教 化了 , 因 而神 魔小说 中存 在 一种独特的艺术效 果 。 首开 这种 叙述模 式风 气之先 的是 吴
着大量把历史幻化的作品 。 趼人的《 二十年目睹之 怪现 状》 。 这部 小说 以“ 我”(“ 九死 一
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相对集中 , 因袭现象 比较多 。 有的 同 生”)的经历和见闻为线索来结构故事 , 一方面 把自己所见 所
一题材在不同类型的作品中重复出现 , 有的题材 由戏曲传 递 闻的“ 怪现状”(官场的丑恶 、道德的堕落和 人情的冷酷)介 绍
给小说 , 又由 小说 输 送给 戏曲 , 互相 交织 消 长 ;
有的 同 一 题 给读者 , 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对“ 怪现状” 的义 愤诉诸读者 。 作
材 , 在同类作品中不 断重 复 , 出现相 似模 式的 作品和 无穷 尽 为第一人称的限制叙事 , 这部作 品有一定的 代表性 。 这种 第
的续书 。特 别是在“ 四大奇书” 之后 , 小说题材开 始发生了 变 一人称的限制 叙事 , 在辛 亥革 命前后 的小 说中 , 又有 了新 的
化 , 出现了受《 金瓶梅》 直 接影响 或间 接影 响的三 类作 品 , 即 发展 , 作家开始摆脱 见闻 录式 , 而 采用一 种更 严格的 叙事 方
才子佳人小说 、风月 淫秽小 说和《 金 瓶梅》 式的小 说 , 其中 才 式 , 即小说中的故事 并非为“ 我” 所见 闻而 是由我 所经 历 , 这
子佳人小说和风 月淫 秽小 说 , 总 数不 下数 百种 , 今尚 存六 七 就是自叙体或自传 体小说 。 最初 使用此 种叙 事模式 的是 沈
十种 。 这些情况都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 发展 , 因而虽数 量 复的《 浮生六记》 , 它 是一 部韵 味隽永 的自 传性小 说 , 作者 以
多而精品少 , 书名虽异而雷同者甚众 。 抒情 的笔触 , 真实细 腻 、大胆 地描 绘了自 己与 妻子陈 芸的 闺
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的走向 , 从总 体上说是从 取材历史 走 房之乐和家庭变故 。 这 种自 传性 作品在 晚清 小说史 上是 个
向取材现实生活 。 讲 史 、神魔类 小说 , 多取 材于 历史 或笔 记 创举 。
等书面材 料 , 而 世情 类 则取 材于 现 实 。 故 凡中 国的 优 秀 小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角度在由全知向“ 限制” 转变 中 , 吴 趼
说 , 都启迪智慧 , 唤 起良知 , 惩 恶扬 善 , 育 人立 身 。 中 华民 族 人是 一位很有代表性的作家 , 如果说《 二十 年目睹之 怪现状》
的特性 , 决定了 中国小 说的 优良传 统 。 优秀 的中 国小 说 , 又 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方式上是开始尝试 , 运用 还不太严格 的
熏陶和培养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品格 。 话(小说的后半部分又变成了全知叙 事), 那么 他的另外两 部
(二)叙事角度由全知向多向视觉转换 小说《 恨海》 、《 上海游骖录》 则是近代 小说中真 正从头至尾 限
叙事乃是小说的特征之一 。 不同的 叙事角度 , 则会产 生 制叙事的 。 吴趼人由尝 试到 逐渐 熟练运 用限 制叙事 方式 的
有差异的视觉感受 , 记录不同的事 实 。 中国早期 叙事文学 著 变化过程 , 也表明近代作家学习西方 艺术技巧 由不自觉到 自
作《 左传》 、《战国策》 、《 史记》 等 , 代表了其时 的最高成 就 。 而 觉的 过程 。这 种叙事角度的变化 , 正 表明了中 国小说日渐 与
史学家修史 时 , 往往 以第 三人称 全知 的姿 态出现 , 尽 可能 逼 世界文学(小说)的接轨 。 从某种意义上 说 , 这 也意味着中 国
真地“ 再现生活” , 从 而给 读者以 身临 其境 的幻觉 , 这 是史 书 小说在叙事技巧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
所追求的目标 , 也是小说家企求突破 语言局限追 求的最佳 效 (三)叙事模式由单线独进向多头并行网状结构发展
果 。 如《 史记》 所记“ 胯下之辱” ,“ 垓下之围” , 司 马相如“ 琴 挑 作为叙事文体 , 史传 文学在 叙事 模式(作品 结构 模式 和
卓文君” 等 。 追求“ 信实” 被认为是历史 叙事的基 本原则 。 前 叙事角度)上对后世小说影响至 深 。 中国古代 史传文学传 统
人常用“ 实录” 一词来评价最好的历史著作 , 如班 固评价司 马 结构 方 式 有 两 种 :
编 年 体 和 纪 传 体 。 前 者 如《 春 秋》 、《 左
迁及其《 史记》“ 有良史之材” ,“ 其文直 , 其事核 , 不虚 美 , 不 隐 传》 , 后者如《 战国策》 。 特别是自《 史记》 以后 , 各代 正史多 用
恶 , 故谓之实录” 。[ 5] 然而 , “ 将其 面目活 现” 的 真实感 与历 史 纪传 体 。一般 的编年 体 偏 重以事 件发 生的 先 后次 序来 编
著述的“ 实录”原 则实 际上 是相悖 的 。 钱钟 书论 述《 史记》 叙 排 , 而纪传体则是以人物与事件 之间的逻辑 关系来记叙 。 当
文 君 夜 奔 的 情 节 时, 认 为 这 是 作 者 司 马 迁 的 “ 揣 然 , 时间与逻 辑 是无 法绝 然 分开 的 , 二 者常 常纠 缠 在一 起 。
摩” [ 6] (《管锥篇》)。 揣摩增饰 , 可以说是 中国早 期的历 史叙事 经 这种 结构方式 对小 说 的影 响颇 大 , 元 末明 初 章回 小说 的 出
· 144 ·
现 , 则标志 着这 两种 结 构的 融会 。 而以 编 年体 结构 为 主 的 认识 , 遂成为千古绝唱 。
《 三国志通俗演义》 和以 纪传体 结构 为主的《 水浒传》 则代 表 (四)叙事语言由通俗明畅向文质兼美嬗变
了章回小说体式的成熟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 民族语言是 构成文学 作品民族特 色
诚然 , 内容不同 , 结 构也 随之而 异 。 为 了适 应讲 故事 的 的重要因素 。 中国古代 小说 在语 言方面 有着 得天独 厚的 优
需要 , 章回小说大多 采用 单线组 合的 结构 形式 , 由一 个个 故 势 。 首先 , 小说语言存在着文言 和白话两大 系统 。 文言小 说
事连缀而成 。 故事较长的则组成情节单元 , 而情 节单元常 以 语言的精练 、准确 , 白话 小说 语 言的 生动 活 泼 , 可 以互 相 吸
“ 三”而成 。 其实这种 形式早在先秦典籍中 即可看出 , 《 论语· 纳 , 互相融合 。 其 次 , 民间 创作与文人创作相互 结合 , 彼 此学
泰伯》 :“ 子曰 :
兴 于诗 , 立于 礼 , 成于 乐” 。 至“ 乐” 而“ 成” , 就 习 , 既有民间语言的丰富矿藏 , 又有文人 创作的锤炼 加工 , 使
体现至“ 三” 而成的规律 , 《 史 记·律书》 也说 : “ 数 … 成于 三 。” 小说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 第三 , 中国是 具有悠久文 化
可知“ 三而一成” 乃中国人文的律度 ,“ 三” 并且只有“ 三” 才 是 传统的国度 , 诗 、词 、文 、曲 及历史著作 , 哲学著作都有着 辉煌
人为的最恰当的度数 。 此种人文律度 , 亦成为中 国叙事的 普 的成就 , 为小说语言的成功运用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
遍原则之一 , 尤以小 说表 现突出 , 成 为一 些小 说叙事 的情 节 由于上述诸因素的影响 , 中国古 代小说在 语言上的突 出
模式 。 在小说 创作 中 , 常 常出 现“ 三复” 的 情节 , 即为 说明 某 成就是 :
大众化 、口 语化 ;
精练准 确而又 丰赡多 采 ;
典 雅秀 丽
一事理 , 一件事常常重复做三次方 能成功 。 此种 形式溯源 可 而又泼辣幽默 ; 人物语言摹影传神 , 惟妙 惟肖 ; 小说语言的 风
至《 周易》 的“ 王 三锡 命”“ 昼日 三接” 等语 , 在《 左 传·庄 公 十 格多 姿多彩 ;
百花齐 放 。 如《 三 国志 通俗演 义》 由 于运用《 三
年》 亦有《 曹刿论战》 时的“ 一 鼓作 气 , 再而 衰 , 三而 竭” 的 记 国志》 史 料等 原 因 , 语言 则“ 文不 甚深 , 言不 甚俗” 。 相 比 之
载 , 而小说中出现较早 且典型 的乃 是《 三国 演义》 中 所写“ 刘 下 ,《 水浒传》 采用老 百姓 口语 , 可 称为名 副其 实的长 篇白 话
玄德三顾茅庐” 、“ 诸葛亮三气周瑜” 等 ; 在《 水浒传》 中已有 回 小说 。《 金 瓶 梅》 为 与内 容 相 适 应 , 叙 事 语 言 趋于 市 民 化 。
目标明的这 类情节 , 如“ 三 打 祝家 庄” 、“ 三 败高 太 尉” 等 等 。 《 儒林外史》 是经过精心提炼的白话而 更富有文学 色彩 。《 红
如果说《 三国演义》 标志“ 三 复” 情节 结构 这一 小说艺 术传 统 楼梦》 则达到古代小说语言成就的 高峰 , 它广采博收 , 兼纳 并
的真正确立 , 那么《 水浒传》 大量而变 化多端的运 用则是这 一 蓄 , 熔各种文体(诗 、词 、赋 、曲 、偈 、铭)于一 炉 , 集 文言白话 成
传统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 。 在后来的小说如《 西 游记》《 金 瓶 就之大成 , 形成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而 又高度加 工提炼的文 学
梅》 , 乃至《 儒林外史》《 红楼 梦》 等书 中得 以继 承并有 了新 的 语言 , 成为我 国规范 化的 书面语 言 。“ 五四” 以 来 , 现 代文 学
发展 。 的语言大师们基本上继 承了《 红 楼梦》 所 代表 的文学 语言 传
章回小说是 在宋 元说 书艺术 的基 础上发 展起 来的 。 小 统而创造发展 。
说家集中力量经营好每一回书(即一 个相对独 立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小说的诸多特征 , 形成 了我国人 民喜闻乐见 的
大多采用单线组 合的 结构 形式 , 人物 、故 事大 都沿着 一条 线 艺术形式 。
索向前发展 。 元末明初出现的《三国 志通俗演义》 、《水 浒传》 总观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 堪称道 路曲折 。 它从 萌
等基本都是这种结构 。 到了《 金瓶梅》 , 就采用了 网状结构 形 生之始 , 就 处 于 世 风 、雅 士 不齿 的 境 遇 中 , 始 者 乃“ 稗 官 所
式 , 即叙述一个人物的遭遇 , 一个故事的发 展进程时 , 多选 择 为” , 被正统目 为“ 旁门左道” 、“街 谈巷议” , 其 间亦发 凡起倒 ,
若干个人物活动 的纽结 , 构 成全篇 。 其中每 个片 断 , 又各 自 驰张相迭 , 终至 蔚然成 风 , 登堂入室 , 跻 身牍案 , 从而 为中 国
相对独立 , 自成 一个小 段落 , 每个小 段落里 , 也 有铺垫 , 有 说 文学的艺苑中增添了新的奇葩 。
明 , 有重点 , 从而形成 了一 环套 一环的 连缀 式网状 结构 。 这
[ 参考文献]
种结构并为《 红楼梦》 继承 、发展并 达到前所 未有的高度 。 在
曹雪芹笔下 ,《 红楼梦》 中的 每一个 故 事或 情节 都是 作为 整 [ 1] 诸子集成·庄子[ M] .
上海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1996 .
体的复杂组成部分 而交错 存在 着 。 全书 是一 个不可 分割 的 [ 2] 鲁迅 .
中国小说史略[ M]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73 .
整体 , 它 多面的 、立 体的 、同时展 现生活 的各个 场面 , 其中 几 [ 3] 洪迈 .
夷坚志[ M]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1981 .
乎没有什么可以单独抽出来而不损伤周 围筋络的情 节故事 。 [ 4] 冉昭德等选注 .汉书选[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62 .
它首尾相联 , 面 面贯通 , 有 如生 活本身 一样 浑然一 体 。 这 种 [ 5] 钱钟书 .
管锥篇[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9 .
体大思精的结构 , 展 现出 一幅气 象万 千 、变化 多端的 封建 社 [ 6] [ 美] 浦安迪 .
中国叙事学[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6.
会的生动历史画卷 , 显示出作者对封 建社会内在 规律的深 刻 [ 责任编辑  人  中]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Ancient Novels


JIANG Xiu-ling
(Chinese Department , Shaanxi Educat ion Instit ute , X i' an 710061 , China)

Abstract :Novel evolves f rom ancient times into a mature literat ure sty le af t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during w hich
the content , form and character become standard and distinctive .I t cultivates Chinese people' s independent
character .
Key Words :novel ;tales of mystery and t he supernatural ;legend ;colloquial sto ries ;evolution
· 145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