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第四課 敬業與樂業

一. 主旨

本文著重說明職業的意義和樂趣。作者認為「凡職業都是神聖的」。所謂「敬
業」就是「責任心」;「樂業」是指「趣味」。我們應將從事的職業做到完滿,
從工作中享受樂趣。這樣,人生才有價值。

二. 段落大意

全文共十段,可分以下五部分:

(1) 第一段。指出題目出處及題旨 — 敬業與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2) 第二至五段。引用孔門、儒門、佛門例子論證有業的必要。

 第二段。說明必先有業,才有「敬」、「樂」可言。

‚ 第三段。孔子認為無業遊民難以教化。

ƒ 第四段。引百丈禪師的言行說明業的重要性。

„ 第五段。闡述正當職業和不斷勞作的重要性。

1. 反對無業遊民偷懶,不事生產。

2. 反對以職業難找作為逃避工作的藉口。

(3) 第六至七段。敬業的定義及敬業的重要性。

 第六段,敬業含義:
1. 忠於工作,集中精力,絕不旁騖。

2. 職業無分高下,要正經來做。職業都是神聖的,可敬的。

3. 人生在世是要勞作的。

4. 根據自己的才能、境地,從事一種勞作,力求做到圓滿。

‚ 第七段,深入剖析敬業,列舉中外古今例證,說明把勞作做到圓滿的秘訣就是
「忠實」。

(4) 第八至九段。論述樂業。

 第八段,指出苦樂在乎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主張從勞苦中找出快樂。

‚ 第九段,從職業的內容、成就、性質和工作態度四方面去發掘職業的樂趣。

(5) 第十段,總結全文,指出敬業即「責任心」,樂業即「趣味」,兩者的實現,
是人類的理想生活。

三. 寫作技巧

(1) 開宗明義,提出論點

(2) 逐層深入,議論透闢

(3) 先破後立,說服力強

(4) 設問反詰,加強語氣

(5) 援引例證,加強論點

(6) 正反立論,以資比較
四. 思考題

(1) 試述「敬業與樂業」的出處。

答: 「敬業」兩字出自《禮記》的「敬業樂群」;而「樂業」兩字則出自《老
子》的「安其居,樂其業」。由於本文所討論的內容,與《禮記》及《老子》
的原意不盡相同,為免使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的學生誤解起見,所以,梁啟超說
是從這兩句話斷章取義造出來的。

(2) 本屬於什麼體裁?

答: 《敬業與樂業》是一篇演講辭,但就其內容性質而論,則屬於議論文。

(3) 試述梁啟超對「敬業」和「樂業」的解釋。

答: 所謂「敬業」是指凡做一件事,能夠集中精神去做,一點不旁騖,即是
「責任心」。所謂「樂業」是指熱愛自己的職業,從中領略出真正的樂趣。

(4) 根據作者的觀點,當大總統和拉黃包車,從學理上看,有沒有高下之分,為
什麼?

答: 作者認為職業無分貴賤,只要大家都抱著敬業的態度,大總統和黃包車夫
的地位是一樣的。因為職業不分高低。只要大總統和黃包車夫都認真地待自己
的職業,把職業看作是神聖的事,便是敬業。

人類生來就要為生活而勞動,也可以說是為勞動而生活。任何人只要根據自己
的才能和所處的環境,努力做好本分工作,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所以盡責的
大總統和盡責的黃包車夫都是天地間第一等人,是地位平等的,也都應受人尊
敬的。
(5) 作者引用曾文正所說的「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旨在說明什麼道理?

答: 作者弔用曾國藩的這句話,旨在說明凡做一件事,便應努力把它做好。做
事的時候,應專心一意,不要分心,才能把事情做得完滿。反之,做事時如心
有旁騖,因羡慕別人的工作而想放棄自己的工作,結果就會一事無成,甚至將
事情做糟,連原來的工作也可能失去。

(6) 何謂「天下第一等苦人」和「第二等苦人」?兩者有何分別?

答: 作者認為天下有兩等苦人:第一等苦人是指無業遊民,他們終日閒遊浪蕩,
身都不知如何安放,日子很難過。第二等苦人是指那些厭惡本業的人,他們不
願做本分的工作,但又不能不做,只好皺著眉頭,哭喪著臉去做,感到很痛苦。
這兩種人的主要分別是前者是完全不做事的;後者雖有職業,但卻缺乏「樂
業」精神,將工作看作是一種負擔。

(7) 作者說:「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你是否同意這一看法?試
舉例說明。

答: 作者的說法是正確的。因為客觀的事,並沒有什麼苦樂可言。苦樂是我們
接觸客觀事後內心產生觀感受。例如讀書,如果你讀後有收穫,考試取得好成
績,便會覺得讀書很快樂;如果你讀後沒有收穫,不感興趣,考試成績差,便
會感到痛苦,認為是一種負擔,覺得無法讀下去。所以說:「苦樂全在主觀的
心,不在客觀的事。」

(8) 作者說:「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理
由是什麼?你同意他的見解嗎?試述己見。

答: 作者提出此看法,有以下四點理由:

 從職業的內容看,作者認為凡職業總有許多層累 ( 即層次 ) 曲折,倘能深入其


中,看它的變化和進展,最為親切有味。
‚ 從取得的成就看,作者認為每一種職業的成就,離不開奮鬥,從刻苦奮鬥中,
可增加快樂的分量。

ƒ 從職業的性質看,作者認為常要和同業的人比較競賽,在競賽獲勝時會產生滿
足感。

„ 從工作態度看,作者認為當我們專心工作時,可以杜絕遊思、妄想,省卻無
限煩惱。

* 我同意作者的見解,因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往往要承受壓力,面對挑戰,
但當解決重重困難,獲得美滿的結果時,就會有一種成功感和滿足感。所以只
要我們全力以赴,努力工作,趣味自然會發生的。

「或」 我不同意作者的見解。因為有些職業,本身是很單調乏味的。例如在工
廠當包裝工,工作枯燥、呆板,即使埋頭苦幹,也不會有什麼成就。這類工作,
就算肯繼續做下去,也很難產生趣味的。

五. 會考題 ( 94 年試題 )

(1) 下列四組句子都和敬業的態度有關,試分別指出。

甲 《莊子》記痀瘺丈人承蜩的故事,說道:「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惟吾蜩
翼之知。」

乙 曾文正說:「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

丙 到英國人公事房裏頭,只看見他們埋頭執筆做他的事;到法國人公事房裏頭,
只看見他們啣著煙捲像在那裏出神。

丁 孔子說:「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答: 甲項引《莊子》記承蜩老人的故事,指出工作時須全神貫注。

‚ 乙項引曾正文公的說話,指出工作時不專心,會弄至一事無成。

ƒ 丙項比較英國人和法兩國人的工作方式,說明「敬」與「不敬」的分別。

„ 丁項引孔子的說話,指出工作時要守著自己本分,心無旁騖。

(2) 作者為什麼認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他提出這意見,目的在說明什麼
道理?

答: 作者認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置身其中,可以體會工作的變化和進展,
在奮鬥的過程中可得到快樂;和同業的人競賽而得到快樂;專心做事,可以杜
絕許多游思妄想,省卻無限閑煩悶。

作者說這句話的目的,是說明人應該樂業,只有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來,
才會感到生活有價值。

(3) 下列兩組句子,作者說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試指出句子中加強語氣的字詞。

甲. 沒有職業的懶人,簡直是社會上蛀米蟲,簡直是「掠奪別人勤勞結果」的
盜賊。

乙. 一個精力充滿的壯年人,倘若不是安心偷懶,我敢相信他一定能得到相當
職業。

答:兩組句子的語氣:

甲. 嚴加責備

乙. 正面勉勵
加強語氣的字詞:

甲. 兩次用「簡直是」

乙. 用「敢信」和「一定能」

You might also like